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的教学模式的论文(精选19篇)由网友“super200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的教学模式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的教学模式的论文
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的教学模式的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教学现状,随之对开展趣味性教学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探析,最后就趣味性古筝教育乐理的具体实施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激发学前班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求知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乐理;趣味性;教学
针对学前儿童来说,学前音乐教育已是不可或缺组成部分,而古筝作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进行古筝教育更是传承和发展古筝艺术的最好方式。乐理是学习古筝的基础,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乐理的枯燥无味和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限制,导致乐理教学收效甚微。因此,在学前古筝教育过程中采取趣味性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古筝乐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心生“拦路虎”
所谓乐理,顾名思义即有关音乐基础理论的一门课程。乐理于音乐犹如汉字于语文、字母于英语一般,是古筝教学中的基础课程。音乐本是令人非常向往的,但若想取得一定成就则必须掌握难学、难懂的乐理知识,这一点又成了众多学生心里的拦路虎。一旦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畏惧感以及自信心明显受挫,于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都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心理因素是影响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基础因素,又是普遍存在的。
(二)超出认知范围
就古筝乐理知识而言理论性很强,特别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学习发展规律层面来讲,本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若教师对乐理知识仅仅照本宣科,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之美,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比如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基本积累层次,如果教师简单的告诉学生节奏表示音的长短关系是由强弱组织起来的,或者从一个调转到另外一个调这样的现象叫做转调等理论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内化,更无从谈帮助学生形成乐理理念了。
二、趣味性乐理教学必备因素
(一)外在因素
对学前儿童开展趣味性教学,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种客观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有助于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的配备也是重中之重,比如仅有古筝这一单一的教学器材,不仅难以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单一的音色也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因此针对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构造,力求同时满足学生的视听和感官需要,将理论与音响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乐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即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学前古筝教育乐理教学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本着充分尊重儿童学习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知认识和创造力,此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另外,在趣味性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保守的教学方法,采取各种各样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的开放化,切莫抱着让儿童成为古筝演奏家的心态进行教学,而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古筝艺术的美,提升其音乐素养。
三、趣味性教学实施对策
(一)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深化理解
实施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让他们自身活跃起来带动教学氛围,如此更加容易理解和内化乐理知识。比如就音程的协和与否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古筝弹奏让学生先初步感受音和音之间的关系,随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总结一下相互配合的音有哪些,最后教师加以指导并将对应的乐理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此既完成了古筝乐理教学任务,还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深化理论记忆,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二)教师为主导,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面对枯燥厌烦的乐理知识,便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灵感,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劳动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变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定义为具体生动的事物,通过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乐理。比如在教授五线四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依次在高音谱表的基本间写上F、A、C、E这四个音名,小写便是face即中文的“脸”,巧妙地将五线谱转变成脸谱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线和音高的知识点。或者将一些音乐符号、记号组成一些动物图案,针对教学对象幼儿来说既熟悉又形象,此方法非常适合乐理初学者,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游戏入课堂,增加趣味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求知欲和好奇心甚强,教师可利用孩子爱玩的本性,在乐理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既贴合儿童生活又能体现乐理知识,力求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乐理。比如进行音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几个玻璃杯里又低到高装入不同分量的水,让每个学生用筷子敲打杯口并仔细聆听和分辨其发音频率,如此可让学生对音阶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并且与音符和音色联系起来,可见将游戏贯穿于课堂不失为提高学前古筝教育乐理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乐理知识虽然枯燥无味,却是古筝教育的入门基础课程,故结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性质采取趣味性教学模式,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古筝乐理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菲.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2.
[2]李游.新世纪我国幼儿古筝教材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
[3]贵晓琴.少儿古筝教学之我见[J].才智,,17.
篇2:古筝教学情景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古筝教学情景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古筝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古筝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古筝教学的必经之路。本论文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教学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情景教学法在古筝教学过程中的意义,结合目前实际教学特点,给出了情景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古筝;情景;教学
传统的古筝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因此引入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古筝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对教学模式不断探索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对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对措施。这些应对措施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古筝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往的高职院校古筝教学是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以老师教学生学的刻板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古筝的发展,同时更不能充分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转变教育模式的重要力量就是古筝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在高职院校古筝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古筝教育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
一、古筝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职院校中古筝教学模式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伴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师资也再不断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高校的教学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隐忧,传统的高效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只懂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缺乏学校主动性
传统的古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且很少有机会学生进行自己创作,只是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再对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联练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零参与,全程全部是老师一个人在参与教学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独创能力,不能够自己独立创作出音乐作品。
(三)学生缺乏创作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古筝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练习别人的东西,很少提倡学生自主去创作,这就导致学生缺少足够的创作能力,不具备创新能力。
二、古筝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的应用
针对高职院校古筝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古筝教学引入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做好学生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学内容,更要让学生领悟到情景教学过程的真正意义,从而使学生在情景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起到帮助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借助“情景教学”新时代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情景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景教学:
(一)创设多元化情景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古筝教学过程总,教师应该结合古筝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引入多元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中,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特点,给学生传授演奏技巧、作曲技巧之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景教学,将古筝艺术的内涵与学校课堂的教学意境完美结合,提高高职院校的古筝教学水平。
(二)引入生活情景教学
提倡学生体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美好的音乐素材,做到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使得古筝成为一种真正地艺术,同时有机会去体验不同人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不同地域的居民身上了解到不同生活习惯,领悟到古筝的微妙之处,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古筝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从中挖掘出学生创作音乐的灵感。
(三)引入文化情景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情景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古筝审美的认识,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古筝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化、美学文化、文学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古筝的文化底蕴、发展背景历史,提高学生对古筝背后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三、结语
传统的古筝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因此引入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古筝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对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过程中,本文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古筝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情景教学法在古筝教学过程中的意义,结合目前实际教学特点,给出了情景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江咏梅.儿童古筝教学的几点体会[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03.
[2]李静.关于古筝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艺海,2012,07.
[3]涂颖颖.零基础成人古筝教学初探[J].音乐时空,,05.
[4]朱丹.当前高校古筝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06.
[5]李海燕.古筝教学中审美素养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2,05.
篇3:实践教育论文教学模式论文
实践教育论文教学模式论文
实践教育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小学“实践教育”语文课堂教
学模式探究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实验课题的研究,突出特色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成长。作为这项实验的实施者,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究这项实验课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从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设计方面去探究
1.抓住年级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在设计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内容。低年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中年级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高年级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抓住年级特点,选择具体内容。
2.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具体的内容进行指导。
如有的班级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且乐于画画,于是教师就要在众多的语文实践内容中选定办手抄报这种新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手抄报的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表现方法多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
(3)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如美术、摄影、手工、自然??)学习结合起来,促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大纲提出的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的目的。
二、从语文实践教育的类型方面去探究
1.常规性语文实践
常规性语文实践是指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学生长期性地参加的语文实践。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实践。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到大自然春游”的情景。一上课小朋友们便“接到了春姑娘的.请柬”,大家唱起《春天在哪里》的歌,高高兴兴地向野外进发了(此时,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一组配着优雅动听的音乐的美丽的春境图片)。小朋友遇到了一群找不到家的“小鸟”,热心的小朋友当然会帮这个忙,于是,“帮小鸟找家”的活动开始了(即“我会飞”)。孩子们全身新地进入了充满情趣的大自然怀抱中,为了完成“帮小鸟找家”的任务,让他们在亢奋、踊跃,高度自主、积极合作,自始至
终处在一种极其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做粗略批阅,以检查、促进学生阅读,使之持之以恒。让学生谈读书的收获、体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励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丰富内容,形成技能。
2.随机性语文实践
这类语文实践是指结合各阶段的比赛活动,结合社会各层次的征文活动,结合重大节日而开展的活动。例如:可开展“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的读书活动,还可开展“幸福的童年”的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谈自己幸福生活的一个侧面。又如,学生学完《西湖的“绿”》、《镜泊湖景观》、《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课文,可设计“学做小导游”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仿学导游,介绍“迷人的张家界”、“济南趵突泉”、“金华双龙洞”、“桂林山水”、“长城”等景观,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发展性语文实践
发展性语文实践与语文基础课紧密相联,它是基础课的补充和发展。例如:“课本剧表演”,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童话、寓言或富有戏剧性的课文,自编自演,在课堂上表演,并评选出优秀演员。又如开展“成语擂台赛”,学生运
用从语文课本中掌握的成语词汇和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积累的成语知识大显身手。
三、从语文实践教育的方式方面去探究
1.欣赏――尝试式
这是着眼与主体人格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让学生聆听、品味、体会课文后进行尝试、演练和再创作,在此基础上开展评比、交流、再欣赏。在欣赏活动中,学生是感受者、尝试者,在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情景中,受熏陶、起共鸣、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2.体验――实践式
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它不限于只在教室中进行,而且还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它可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类。如学生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方式、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感受,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实践教育论文教学模式论文的作用。
3.交往――合作式
这是着眼于一种个性的表现、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常规性的语文集体活动中运用,还可以在校外的大型教育活动中运用。学校内部的活动,如一课一论、信息交流等等,这些合作式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交
往能力。学生在交往中求互助、求理解、求沟通、求发现。校外大型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调查、慰问、游览等,这些活动需要与成人、团体组织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交往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开朗、热情奔放的品质,又能发展学生组织、设计、交际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发展。
4、竞赛――综合式
这种方式涉及的语文知识面广而全,它具体包括:比一比(谁识字多、查字快)、作文赛、故事赛、配音赛、朗读赛、演讲赛、普通话赛、课本剧赛、猜谜语赛、读诗绘画赛、词语接龙赛、成语接力赛、礼貌用语应用赛等等。这些内容之间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顺序先后和逻辑关系。所以,选择的内容越丰富,竞赛的形式越多样,越能表现学生的主体性。
5、探索――创新式
篇4: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国都唱响了“与世界接轨”的主旋律,这旋律让世界变得更小,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为此,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教育、教学内容。本文采用具体的教学案例,简述了如何在古筝教学中充分利用古筝特有的优势,挖掘审美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味韵律美、揣摩意境美、欣赏形象美和尝试仪态美的审美教育。仅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古筝 教学 审美教育
1、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
1.1 教给学生品味韵律美
古筝演奏中,左手的“吟、揉、按、滑”是筝乐最具魅力,最具特色的意味部分,是任何乐器所不能匹敌的。旋律的背景不同,颤音、点音、按颤音、按滑音等不同的按颤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迥然不同,表达的韵味也大不相同,如同样是颤音,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效果也不同。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能演奏出优美如歌的旋律;振幅大、频率快的颤音,能演奏出悲愤的内容。各地方的左手颤音也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北方人的豪放,南方人的细腻在筝曲中也有所表现。北方的山东等地的跳跃性强,力度也大,起伏幅度也大,比较受男孩子喜欢。而南方的就纤巧细腻,缠绵婉转,清淡高雅,比较抒情,很受女孩子喜欢。尤其是现代筝曲,更是可以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施以凄婉密颤、活泼快颤、激烈猛颤、泼辣重颤、轻音慢颤等技法,把无穷的韵味、多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南北各派的筝曲中“苦音”(微升4和微降7)的形成,由于其旋律背景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其韵味各不相同。如在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中,其“苦音”的表现手法着重于委婉、缠绵、清淳;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则“苦音”不苦,而要求粗犷、豪放、悠远、壮阔了。
1.2引导学生揣摩意境美
无论是传统古筝曲目,还是现代创作古筝曲目,都有很好的意境,要细心去揣摩。在古筝教学中,老师要做有心人,深度挖掘意境,并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只要教者尽力,学者用心,就能够让学生在演奏时感受到曲目中的意境美。
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们欣赏此曲,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渔舟唱晚”景色相一致的图片,影像材料,随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曲目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知道,此曲是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在第一部分教学时,用舒缓的慢板奏出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让学生边弹,边想象播出的画面,揣摩曲目里的.湖光山色的秀美,渔人载歌而归的喜悦。在 第二部分的教学时,让学生注意「征」这个旋律的中心音和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体会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感受形成对比和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进行第三部分教学时,引导学生尝试着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的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想象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揣摩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1.3引领学生欣赏形象美
古筝曲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可谓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古筝艺术与其他音乐的艺术一样,都是听觉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是抽象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古筝曲目中欣赏形象的美呢?
我在进行古筝曲《秦桑曲》曲目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讲述唐代大诗人李白《思春》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诗意,再引领学生体会其情境。接下来在新课教学时,让学生特别注意“苦音”的凄婉旋律演奏,在演奏时,引领学生联想那位思念亲人的青年女子的情绪。有的学生想象不到位,就请他想象如果不在母亲身边多日,是如何想念母亲的?进而体会曲目中所表现的情感。而在进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教学时,我则让学生着重体会其中的小快板,想象陕北人民“千家万户把门开,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欢腾景象,想象不出的时候,就引导学生们一起回想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有关镜头。
1.3鼓励学生尝试仪态美
我在进行古筝曲目的教学中,会根据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尝试着去表现仪态美。从学弹奏古筝的第一天开始,便要求学生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和手势。演奏的动作要顺手自然,做到心随情表,体随心动。起初,学生们要么胡乱在做表情或动作,与曲目表达的内容无关;要么是不好意思做出什么表情或动作。针对此种问题,我在教学时,一边纠正学生们的错误,一边鼓励学生们边用心体会曲目中的意境、感情,边随心地做出自然的表情的动作,不要刻意。如《渔舟唱晚》悠然恬美,身体自然端庄,几无晃动;而《战台风》波澜壮阔,气势磅礴,身体动作幅度自然相应加大。所有这些,都强调自然,即根据乐曲的情绪设计形体动作,而求得演奏仪态的自然美。老师给做一下演示,之后鼓励同学们大胆在来学习,来尝试。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多方面的,上面讲到的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侧面。其实,有教学中,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审美教育的素材,老师们只要能多留心,多用心,就能让演在演奏技巧的训练中增加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在对美的感受中,对曲目的理解也会加深,对提高演奏技巧也有促进作用。总之,古筝的美学教育,是要在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弹奏姿势、指法运用、演奏仪态等初学内容后,弹奏时运用好吟、揉、按、滑等技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古筝艺术本身的特色,激发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演奏技巧训练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又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艺,从而真正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杨红,.10.1. 实用古筝演奏入门. 安徽文艺出版社 I S B N:9787539630182
2、李萌,.1. 古筝演奏与练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043-3828-1
篇5: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古筝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有着较强的传统美学特点及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古筝,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够带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培养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以此来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本文分析了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介绍了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06):141.
[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05):117.
[3]王妮娜.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13):118.
[4]张钰.探究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黄河之声,2016,(12):33.
[5]于芳.浅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5,(17):154.
篇6:JiTT教学模式开放教育论文
JiTT教学模式开放教育论文
一、JiTT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JiTT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分为五步:一是“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的发布;二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向辅导教师反馈;三是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四是创设“积极主动”课堂;五是开展“难题”探究活动。这是JiTT模式下每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把JiTT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引入开放教育,结合开放教育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出JiTT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模式。应用于开放教育的JiTT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六步:一是开设第一次面授导学课,即“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的发布;二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向辅导教师反馈;三是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四是创设“积极主动”课堂(第二次面授辅导课);五是开展“难题”探究活动(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小组活动);六是巩固提高(第三次面授辅导课)。相对于全日制教学的JiTT模式,开放教育的JiTT教学模式设计是“宏观”的,即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是针对整个学期的设计。JiTT教学模式的核心都是师生之间建立一条“反馈链”,通过“反馈链”,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反馈给教师,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并创设学生需要的课堂。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宏观”设计的JiTT教学模式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开放教育相对全日制本专科教育有所不同:一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同,全日制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开放教育学生自学能力差;二是辅导频率不同,全日制大学生每门课程每周至少能上一次辅导课,片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问题都能及时得到教师指导。而开放教育学生每学期极少碰到教师,自主学习开始到第二次辅导课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中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自学能力差,辅导不及时,这些直接导致“自主学习”任务不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不能完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形成“反馈链”,致使后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变成了“摆设”。所以,JiTT教学模式理念要成功应用于开放教育,一定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二、促进“自主学习”的解决方案
微视频,即播放时长只有5到20分钟的视频。目前,在基础教育、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教学中都有微视频的成功应用案例。微视频可以吸引传统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传统课堂的情境体验。基于微视频的微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成人学生个体差异大,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挑选适合的微视频学习,而且,这种“短时”的微学习也非常适合成人学生“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原本开放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从教学大纲、课件到辅导资料、在线作业,以及课程讨论区、聊天室等。可是这些资源和论坛根本没有“人气”,原因是不符合现代年青人的应用习惯。网络环境下,能够提供课程资源和师生交流的除了电大在线,还有邮件、论坛、博客、QQ和微博、微信等。相对电脑而言,基于智能手机的应用,因为其简单、方便和随时随地而更受年青人的青睐。相对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微信(微信群、朋友圈)更是在应用中独占鳌头,它提供了语音、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据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微信的注册用户数量于底已经超过了6亿,而且数量增长的速度有增无减,20岁到30岁的年青人是它们的“主力军”。可以通过微视频、微信构建一套自主学习的“助学”平台。根据教学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特别是自主学习辅导和监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发布每周的学习任务,提供相关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建立微信群和朋友圈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和难题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文本”或“语音”等方式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教师可以实时或非实时提供文字或语音的个别化辅导。利用微信建立起教学中的“反馈链”,学生可以得到及时辅导,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选择地监督某些“掉队”学生,使得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展。
三、教学模式实施的保证
把JiTT教学模式应用于开放教育中,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是促进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的监督。采用新的解决方案,需要学校的支持和相关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不断努力和探索。要保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的营造
对于出现的新鲜事物,年青人总是更容易接受,而微视频、微信等不是所有教师都会用。对于教师,需要集中培训,以保证每个参加开放教育的教师都会录制微视频、微课件。同时,可以把微信等教学中用到的辅助工具写入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确保每个教师和开放教育新生都会用,营造出一个教与学的“微”环境。
2.高质量微视频的制作
由于微视频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所以微视频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辅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分解学习内容,把课程精心制作为5―20个主题教学微视频。MOOC时代,网络上各类公开课、精品课程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辅导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以筛选,下载并整合一些视频,以便提供最佳的教学资源。
3.考评制度的完善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把是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参与网络讨论的次数、发言质量等都量化纳入课程考核中。合理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在被“逼”着参与学习、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觉(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四、结束语
基于微视频的JiTT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符合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微视频、微信等微学习应用于移动学习领域,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成人学生使用习惯;借助微视频,可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的“反馈链”,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
篇7:浅谈教育理想教学思路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将笔者厕身大学教育二十余载的点滴体会汇集于此。立论于大学教育的本质,即大学教育不是传授技能,而是传播精神,沿着教育理想是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基石、教育理想决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引领教学模式的行文顺序。阐述建立在教育理想之上的大学教师内在素质与职业道德及其引领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通过列举三个教学思路与模式阐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教育的本质不是向被教育者传授技能,而是向他们传播精神,实现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去学习,学习如何去做人。学习如何去做事”的目标。作为传播精神的使者,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建立在教育理想之上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反映,这一根植于内心的职业道德引领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探索和设计出真正让受教育者受益的教学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只有“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在教育理想之上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反映,教育理想是教师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基石
信念滋养理想,理想成就事业。大学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大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某种精神品质,为他们建立起内在的资源,使其终身受益。作为传播精神的使者,大学教师应该不仅仅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更要满怀理想和激情,因为教育理想是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基石。树立教育理想是一种思想的跋涉、一种精神的修炼,也许我们要用一生去跋涉与修炼。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
第一,甘于寂寞与沉静是教师的一种素养。难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难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场景,教师这一职业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平凡、平常与平静。因此,从事教学工作是要甘于寂寞与沉静的,甘于在浮躁面前寂寞,甘于在功利面前沉静,这份寂寞与沉静是作为一名教书先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二,人格魅力胜过一切语言的训导。教师的意义更在于书本之外。教育和培训不同。培训是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应深深地融于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无需刻意去训导学生,我们自身的品行举止。如你的教育理想、你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都可能在你的课堂上不经意问流露出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学生,以至使其终生不忘。
第三,成为学生人生的引导者。教师于之学生,其感染力极强。教师的教育理想以及由此引领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一门课程、一个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改变其处世态度。对于即将走向社会,融入复杂环境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这一非故意性引导产生的作用不容低估,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不用心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第四,承担一份自觉责任。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自觉责任。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学工作不可能也不必要时时受人监督,截至目前。我国高校中教师因教学效果差而离岗的人并不多见,其主观努力程度的大小也无法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责任感。而责任感的强弱对教学质量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
第五,充满语言魅力的教学才能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吸引学生专注于听课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的魅力不是简单的一句笑话、一段故事引发的即兴娱乐。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靠的是教师“学贯古今。兼容中外”的语言魅力,而这种语言魅力来自教师自身的博、专、贯通和深刻的洞察力,来自于教师立足于专业知识之中,游离于专业之外的一种非牵强的、合乎教学要求的贯通,有时它是一种教师将自己融化在教学意境中的最高境界。从这样的语言魅力中,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人文精神和崇高理想。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魅力,教师要具备博、专、贯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更要有一种享受教学的体味。享受教学必须热爱教学,热爱教学才能陶醉于其中,陶醉于其中。才能满怀激情,满怀激情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乃至深入人心。
素养、人格、引导、责任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反映,它构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我们依靠由此建立的这一基石完成我们的使命,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二、教育理想决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引领教学模式
既然教育和培训不同,大学教育就不是也不应该是按照统一的范本和范式复制和克隆一批批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是大学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宗旨,在此引导下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体现在“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的方法体系之中。而真正实践“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的确需要教育者具备上述的素养、人格、引导、责任,因为他必须将教育教学当作一种使命,而不是任务,于是他要做到。
(一)教学思路与模式之一,加工知识信息,输出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大学教育不应该是书本或教材知识的直接传授。
为实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法应该是,教师接收知识信息。将其进行有效加工,从中分离出关键知识点,同时提炼出思维式和学习法向教学对象输出。(见下图)
1,搜集和加工信息
既然大学教育不能唯教材试论,故教师将自己搜集的知识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加工,使其生成关键知识点就成了教学环节的首要任务。要对搜集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必须做到,第一,教师必须熟知课程所涉及知识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状况,即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扎实,第二,教师不仅能够把握整个课程(教材)以及各章、节的重点,还要能理出章与章、节与节。乃至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将其融会贯通,这是加工有效知识信息的关键所在,第三,提炼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建立在以上两点之上,第四,输出信息的手段是讲解知识点而非解释教材。
2,提炼并输出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
输出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而非机械地传授知识是当今大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因为,第一,大学教育对象的特点是计算能力强,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概念和原理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高中的记忆阶段而非理解消化,更谈不上应用,第二,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对象要接收的信息量之大,信息变更之快足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有效地输出信息,从而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传授给教育对象是教育教学的关键。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为例,输出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可以是:
(1)打破教材结构框架,改变传统的按概念、性质、意义、方法等顺序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从该知识点的“应用”人手,以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分析人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从案例中归纳相互相关概念、性质及特征、意义及作用以及解决方法。实践证明,上述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尤其足难点问题的理解变得相对容易,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完成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环节。
(2)强调思维方式,阐述学习方法。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即不同学科有着自身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对上述线索的把握比介绍学科的具体内容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自始至终要围绕上述线索展开。不断在讲授中强化这些线索,以线带面。 (3)避免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中相关内容的'重复,既保证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避免重复同一知识点。为了保持教材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结构合理性,各门经济学类或管理学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一般都会对本课程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介绍,从而导致某些知识在许多课程中重复出现两次甚至多次。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其次,应该把握“重复内容”在各门课程中的地位,即它是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还是作为背景与辅助材料出现,“重复内容”在各门课程中研究的角度是否一致,最后,根以上分析研究应该如何讲授“重复内容”。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第一,对“重复内容”仅仅做简要回顾,以便于学生掌握其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方法,第二。换一个角度讲授,确立它在本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二)教学思路与模式之二,三个教学环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1,开篇介绍。在开始讲授一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括介绍本课程在整个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该课程与学科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刚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的学生,如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可以使学生在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对本课程所处地位的印象,并了解其在后续课程中的作用,同时可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专业知识的兴趣,对大四学生讲授时,通过重点回顾专业学科体系中已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它们与本次学习课程的联系,可以使其融会贯通,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本次讲授课程产生兴趣。
2,过程小结。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意每一章的小结,小结内容包括,(1)指出本章的学习要点、难点,(2)阐明本章主要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概述本章知识在现实丁作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如何应用。通过这一过程小结,使学生将前后章节与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系统的观念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结束点评。点评,是对一门课程的完整总结与评价,包括,(1)总结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及各章之间的关系,(2)理顺该课程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m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3)介绍本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热点及前沿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求和研究。一门课程的教学宗旨着落于此。
(三)教学思路与模式之三,理论联系实际。引领学生完成“三个境界”。
尽管大学教育不是职业培训,但它也不是堆砌理论,不是从理论到理论,毕竟,大学教育还肩负着为社会和围家培养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重任。作为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引领被教育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理论、深化理论的责任。理论联系实际也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习”这一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管理学科中的每一门课程都与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尤为重要。
中国的禅宗一直有这样的境界,第一境界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学生在掌握一门课程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正是体现了这三个境界。初学者,以教材学习为主,学生往往停留在理解教材、记忆教材内容的阶段,因为缺乏实践,他们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故表现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当学生毕业开始工作后,他们往往会产生困惑,感觉原来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着较大的差异,于是有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理解,如果我们在大学的教学环节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一定能体会到“万变不离其宗”,实践不过是理论的巧妙与灵活应用,而非机械照搬,其实“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为了实践上述思想,本文还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为例,有效的做法是将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课程始终。具体教学模式为,
1,介绍理论的应用现状,提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通过对各种理论和方法在现实中应用情况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现状,(2)对某些目前尚未在实践中应用的方法,提出并回答以下问题,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具备应用的条件,有些模型和公式为什么不为企业相关人员所用,应该如何应用,应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上述讲授环节。学生对原本相对枯燥、繁琐的概念、公式和模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2,两种案例教学模式的呼应。案例教学区分为两大类。应相应地采取两种教学模式,即“讲案例”和动手“做案例”。“讲案例”,即以现成的案例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案例”,即给出基本素材,要求学生利用素材完成案例并回答案例中的问题。“讲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初级阶段,只有完成“做案例”的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在上述教学环节中采取讲授、学生分组演讲、课堂讨论和点评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什么是“教学效果”,大学的“教学效果”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使学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如何独善其身而又恩惠他人。固然,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和基本素质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内在因素。然而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以上三个教学思路与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与功能,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更是教师敬业的态度。如果说前者起到了传授知识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走向社会,那么,后者是传播精神,使学生立足社会。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最为复杂的艺术,大学教育更是如此,它是将教育理想与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融为一体的教育实践过程,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足以达到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实现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篇8: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1.1单一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占据统治地位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它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能从大多数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没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其结果就是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职教育教学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按照课程要求,并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3课程评价不符实际,课程反馈不及时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评价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上课状况,学生出勤率,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但是对学生通过这门课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否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等,尚未纳入到课程评价当中。同时,现在的课程反馈往往都是在期末测评中体现,课程反馈也往往不及时,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身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最终也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正是高职教育教学中面临着严峻形势,存在着诸多问题,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去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2.1动态培养
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动态培养。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个不断实践的动态过程,学生不仅是被动学习者,也是主动参与者,必须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动态培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培养动态思维。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老师讲授的知识不停运转,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提高学生多动手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技能,因此,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动手的能力。
2.2以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当前,部分教师讲授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客观实际,其最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以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注重交流
我们在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以及对课程建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与互动,提高学生能力。
3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有以下策略。
3.1注重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分享有益信息,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困难和课程反馈,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学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对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能力。
3.2注重探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程度,教师决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发展兴趣和锻炼自身能力,因此,我们要变传统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实践性教学
我们需要明白高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就业,因此,必须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往往只是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与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还必须将教学与实习相结合,注重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4结语
面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构建以能力为中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我国进一步发展。
篇9:探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PBL模式的应用论文
探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PBL模式的应用论文
摘要:学前心理学教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学生学习一知半解、难以领会和实践的课程。该文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课题挂钩,为学生设计富有真实性的任务,通过学习者的自主研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PBL 学前教育 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人才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学前教育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提高学前教育大学生的的专业素养,是社会赋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老师的艰巨任务。学前心理学从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入手,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知识要点多、苦涩难懂、难于实践的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是有较丰富幼教经验、较高讲解能力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的老师,学生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对知识印象不深刻,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近年来被各个学科广泛实验和推行,该文通过分析PBL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前的教学背景,对PBL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1什么是PBL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为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2PBL的教学优势
首先,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最后,它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实施PBL教学的要求
3.1实施PBL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该专业、该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
3.2学生要求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由于中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所以对PBL教学改革形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4PBL在学前心理学中的应用实践
在以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为核心要素的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同学之间集思广益才能有所收获。因此,要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学前心理学的热情,课程设计也要做相应的改革。
4.1以动替静,通过动画视频传递教学知识
当前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上课没有精神,一部分原因是进入象牙塔之后身上的压力和目标遗失,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课件呆板,学生没有浏览投影课件的兴趣。学前心理学教育的教学主体是入学之前的孩童,教师要通过视频动画教学,把学生带入到动画的情境之中,为接下来的讨论和互动奠定基础。学前心理学教学的特点前文已经论述过,很多学生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影响,遇到困难,不愿意主动寻找答案,依赖心理还没有消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和调整,就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需要制作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掌握不太容易理解的学前心理学概念和知识。同时,对于动画视频中出现的一些情景进行具体的模拟,将场景还原,讨论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
4.2合作学习,构建良好学习团体
PBL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走出来,与学生形成参与和指导的关系,在这种教学环境中,老师不再以传授知识的权威形象出现,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和激励学生思考。以实际需求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研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PBL教学法中小组讨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团队合作,组织行为的训练也有很明显的意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带着案例中的问题分析和讨论,将课堂的知识用到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去,提出小组的思路之后,再进行分享和交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锻炼了独立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综合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3校园实践,强化理论运用能力
“请进来、走出去”是高校学生实践经常使用的方法,任何理论的应用都需要实践的检验,PBL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纯在学校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知识技能,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到对应的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习和感受,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幼儿园教学的场景,通过一年的幼师讲学,了解幼儿心理在各个阶段的特征,有了一线教师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所有的理论和概念才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同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幼儿园实践,结合眼前真实的环境对问题进行探究和理解,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做好铺垫。
5结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PBL将学习放到复杂的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去,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共同分享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学习相关知识的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PBL将老师从权威的教学讲台上请下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去主导课堂,通过多重途径解决问题,进而获取知识,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和顾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由于思维的扩散,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让学生真正在学前心理学的课堂上掌握观察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龙路英.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1):226.
[2]郑军.《学前心理学》课程运用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7-12。
篇10: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国内外有几十种教学模式,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 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1.1讲授模式:
它属于传统模式,突出都是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
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解放后广泛推行的前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属于这个模式.多年以来,在这个基本模式下,为了探索动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变革,演变出一些新的形式,正在被广泛运用.
1.2 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整体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1.3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有利.
1.4 掌握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
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目标和评价,注重把教学过程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适应性更强.
属于基本教学模式的,还有结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和注重学生合作突出讨论的教学模式,这里不一一介绍.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来数学教学富足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看到,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而成的.抓住对基本教学模式的学习,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动地理解和学习其它教学模式.
2 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重要的是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比如,在一章教学中,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动用发现模式;同时选定几节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可安排用自学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便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了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益.
再如,在一册的教学来看,,也可选定内容比较适合结构教学模式的章节.比如平面几何“四边形”等内容,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对于开阔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学人武部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再如,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吸收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比如发现模式比掌握模式在认知水平上要求更高.我们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应地不断变化,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向高层次发展.另外,从引导学生参与程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来看,采用的教学模式也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比如,在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中,可以更多地体现知识结构特征,突出讨论交流的形式.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发展地造反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3 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发展中学数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3.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先哲孔子所强调的,但当前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仍是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2 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三个基本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3.3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
3.4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模式。
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开发,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使教学过程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怎样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臬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式学习,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篇11: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查标准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存亡。现如今,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有很大改观,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仍有较多问题。主要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提出了几点问题,并分析了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成就了很多计算机人才,从而导致企业在选择计算机专业人才时尤为苛刻,不但要在技术上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还要有企业实战经验。但这些要求对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可谓是难乎其难。另外,随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逐渐增加,就业率逐年下降,给高职院校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不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一、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始终以学生就业率为主要评价方式,随着其教育规模逐渐扩展,计算机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存活率几乎为100%,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技术的水准也快速提升,成为目前社会上的主力军之一。尽管如此,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校期间成绩名列前茅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明显不足,这种现象泛指所有的应届毕业生。笔者根据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问题。高职院校近两年统计结果显示,各个学科的学生对计算机都不陌生,若非对计算机专业性要求强的工作单位,其他学科学生也都能够应对,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更加艰巨。然而,这并非关键因素,主要还是因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与用人单位要求脱节严重。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套的教学方针加上计算机书本知识严重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无法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是统招遗漏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且其都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困难。
二、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职计算机学习中尤为重要,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的关键因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基于上述原因,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需不断转变,以学生为本,适应社会发展,推动计算机专业的更新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学生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育人先育己。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需不断提升自我,增加知识储备量,夯实自己,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主要利用远程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远程技术使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教师的操作平台,加之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新型技术进行教学,相互结合,开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学氛围。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转变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主导课堂的理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引导。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软件PS中的快捷键命令时,通常会由教师先行陈述PS中快捷键命令的理论知识,由此,笔者将其改为由学生陈述(学生陈述之前留有时间熟悉课本),教师辅助,学生陈述的同时按照书中操作动手实践。在高职院校中,动画专业的学生会涉及AE、PR等软件的学习,对计算机的使用率为100%,此类软件与Word、Photoshop相比,操作更为繁琐,难度性较大。因此,在学习此类软件时,学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软件界面,在专业书籍和教师的讲解下,熟悉界面,简单了解各个图标的功能及操作方式,最后由教师现行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视频特效,引导、锻炼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倡导学生发现更加快捷、简便的制作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并总结其中的规律。采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机教学,主要是由计算机教学难度而定,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转换教学模式。
(二)小组课外锻炼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姿态百出,各种教学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即视感。因此,笔者仅针对小组练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分析。由于小组学习可在课外学习,没有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因此,能够对计算机教学起到较大作用,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放开思维,明确此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度,但是,课外小组活动不可脱离计算机专业课程。例如,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学习软件编程时,展开小组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便是开拓学生见识,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培养学生发掘问题的能力。分配组员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分配,如若遇到问题,可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或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困惑。在这样的模式下,能充分激发起高职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冲动。山西某职高的教师便提出了由学生制作多媒体教学短片的教学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住校生,因此,教师以寝室为单位分配组员,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利用PPT、PR等视频短片制作软件为语文教师制作教学短片,学生可自行选择软件,最后进行评比,教师分别讲解各个短片的优势和弊端,选出最佳短片应用在教学中。这一重大转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自行学习、研究所学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软件掌握的熟练度。
(三)深化了解计算机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利用试题简析,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颇具效果。利用试题分析,创建数学模型、总结并确定算法,实践操作。利用这样的方式更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程序化性质的了解,缜密学生逻辑思维。
(四)迎合企业需求,适应市场环境
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学生会经常使用PPT进行项目软件制作,学生需要对项目方向、目标、方案、文案等都熟练了解,尤其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更应以实践操作水准为主,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就业,更应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结合相对偏少,教师更加注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讲授,对案例重视的程度较小。笔者认为教师在讲授项目时,应要求学生调查此案例中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根据该企业的数据、资料、设计方案等进行项目PPT编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迎合市场要求,在熟练专业课的基础上,充分掌握企业实际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想要提高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一定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转化教学模式,迎合企业需求,适应市场环境,深入对计算机性质的了解,在培养学生专业性的同时,缜密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也要做到育人先育己,师生共同努力,深化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和学校创造更多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真正意义上达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淑英.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化[J].才智,(25):252.
[2]李体新.关于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18):94-95.
篇12: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提出基于团队学习的教学法(又称T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成人教育模式[1]。该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本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授课特点是小班上课,课堂可控性强,适合应用TBL教学模式授课。本课题将TBL教学模式应用于本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旨在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索育人新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及分组
选取本校2009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一、二班共60人为研究对象,每班30人。一班为实验班,在辅导员和班级干部的配合下分成6组,每组选取一名有责任感、组织能力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组长,教学中采用TBL教学法;二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
1.2课程选择
选取检验专业的四门专业课程作为实验课程,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四门课程严格按照TBL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授课,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1.3教学设计
以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其他课程教学环节相同。
1.4TBL教学效果反馈
教师设计纸质问卷,内容包括:(1)TBL能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2)TBL能否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为科研工作打下合作基础。
1.5成绩考核
每个学生的总成绩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随堂成绩,二是笔试成绩。随堂成绩包括三个部分:个人成绩、团队成绩和个人对团体贡献率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20%。个人成绩即个人纸质测试成绩;团队成绩=(团体互评分数+教师评分)/2;组内成员给出个人对团队的贡献成绩。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基础知识题40分;综合应用题60分。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成绩=50%随堂成绩+50%笔试成绩。1.6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2007及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教学效果反馈结果
通过本学期TBL教学法的应用,86%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创造力;82%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信息检索和信息运用能力;85%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86%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85%的学生认为检验专业课程教学有必要使用TBL教学法。6%的学生认为TBL法增加了学习负担,占用了课余时间。12%的学生认为演讲学生的重点、难点不突出,学习时压力大。
2.2考试成绩结果
对四门课程的期末成绩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总成绩高于对照班的平均总成绩(P<0.05)。
3讨论
3.1T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
正确、高效的信息检索能力对于当下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学生在文献资料的查阅中,可以迅速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找准信息源,筛选信息,分析信息,为我所用,为以后科研和临床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一学期以来学生对教师所设计问题的查询,学生们学会了怎样准确地检索信息、正确地利用及筛查有用的信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储备、处理技能,以及对信息进行合理筛选、鉴别、使用的能力。
3.2培养检验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TBL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3]。检验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学生会从事科学研究,团队的协作意识很重要。研究表明,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之间需要合理分工、相互信任、密切配合,各尽所长,紧密沟通,达成共识,最终找到能够顺利解决教师设计问题的最佳方案。课堂中学生对本组的设计方案和观点进行展示,以及对其他组学生和老师的质疑要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业务能力,在问题的讨论和答疑中,允许本组学生补充,这就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充分展示本组的知识成果[4]。
3.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主体地位的构建是大学生课堂中一直追求的教学模式,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5]。在TBL教学法中,学生课前预习和团队分工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等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预习、讨论和成果展示时,学生积极参与,准备材料,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不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学生的责任,积极构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专业的非专业的,意见统一的不统一的,所以学生要通过资料查询、专业书籍的查阅等各种途径积极探讨,存同求异;在团队讨论中会遇到各种争论,面对这些问题和争论,学生需要认真聆听,认真分析,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得以提高,真正做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在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打破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时学生被动、懒惰学习的局面[6]。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非常珍惜展现自我的机会,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课件,极力地展现自己或小组的观点,学生在展现自己成果的时候,骄傲自豪感油然而生,短短的几分钟既给了学生一个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认真记录其他组的观点和方案,认真分析,反复斟酌,无形中极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在TBL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师方面: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教师要博览群书,掌握专业的非专业的知识,以应对课堂中纷繁复杂的变化,正确合理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树立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课堂掌控能力亟待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多人都想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但有时表达者语言不够精练,过度紧张,课件繁杂,时间冗长,占用课堂时间多等问题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掌控课堂,既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合理的布局课堂;教师观念急需转变。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指导、归纳、总结或者及时的纠正方向和解答疑难问题。在学生方面,小组的合理构建有难度,人员分配不够客观;有的学习小组成员信息检索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复制,没有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知识;有的学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简单的回答问题,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提高,一些学生的材料准备精彩,但是表达不利影响了讲授效果。
综上所述,TBL教学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缺点,确立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下一步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南,池霞,童美玲,等.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应用TBL模式的探索与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84-85.
[2]胡兆华,郑霞霞,方仙桃,等.TBL教学法的学生反馈意见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43-1145.
[3]魏红蕾.T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128-129.
[4]ThompsonBM,SchneiderVF,HaidetP,etal.Teambasedlearn-ingat10medicalschools:2yearlater[J].MedEduc,2007,41(3):250-257.
[5]李荣梅,吴敏范,杨宇,等.T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02-103.
[6]方仙桃,胡兆华,郑霞霞,等.TBL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影响的调查[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2):14-16.
篇13: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论文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探讨了具有专业特点的数学教学模式。包括突出专业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不同专业类别及分层要求的各教学模块、信息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整理加工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问题案例集。
【关键词】专业特色 数学课程体系 分层要求的教学模块 案例集
国家教育部还未出台针对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标准或基本要求,教学课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离散度很高。教育部相关文件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原则要求是必需够用为度,具体到高职数学课程尚无具体说明,各学校理解及执行差异很大。对于数学课程在各类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认识不一致,理解不统一。高职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已引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学校的足够重视,认识基本统一,方向比较明确,实践已经启动。但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改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过多触及,公共基础课教学理念还没有形成,教学改革目标还不明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此种情况,在学习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相关文件的前提下,研究毕业生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计划,应与专业课教师形成纵向研究团队,与同类学校数学教师形成横向研究团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改革实验,形成适合高职层次、具有专业特点的数学教学模式。
第一,依据“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要求,建立具有高职层次,突出专业特色的各大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必须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不仅要对本院专业带头人进行交流调研,对毕业生及主要岗位群和用人单位也要进行抽样调查,以便确定数学课程对后续课程及专业岗位的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甚至还要对相关兄弟院校的数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情况进行部分项目的抽样调查。以便制定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
第二,制定各不同专业类别的各教学模块,并明确各模块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分层要求。关键解决模块内容及分层要求与专业需求的一致性,协调性。首先要根据后续专业课程调研,与各大类专业带头人进行研讨论证,确定基础模块和工程模块所包含的具体二层模块教学内容,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及考核要求:(基本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制定各层次教学标准,合理匹配考核评价方法,学生只须通过任一层次的考核标准。
第三,建立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源,(使用课件、网上答疑、题库、数学软件、数学文化、数学论坛等)形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网上答疑交流、试题库等信息化、立体化教学资源。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也在变化。我们必须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相对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第四,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搜集整理加工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问题案例,形成案例集。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以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把握好案例的难度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的衔接。在这里关键要做好纵向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专业问题实例;横向与本行业、本区域同类院校进行案例交流,筛选加工。案例难度注意学生实际水平的可接受性,案例加工过程注意条件限制的适度性。力争做到各层次教学模块和主要教学内容均有相应的教学案例。有了案例,知识变得不那么抽象,以实际引出内容,寓形成知识、训练方法、能力培养于问题分析解决过程之中,又通过形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注重问题设计,设置疑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这里,需要特别明确“必需够用为度”在高职数学教学模式中的具体解释:数学知识必须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必须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数学思想方法必须满足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学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目标培养系统,数学知识深度以支撑专业后续课程为度,降低理论,淡化形式、避免繁杂运算。并将此落实到教学教改中,具体指导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目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重点等的确定,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振吉.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曹之江.论优秀的数学教学.中国大学教育,.10.
[3]葛世斌.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教育与职业,,(17):85-86.
篇14:浅谈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论文
,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高职院校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要求也成为高职院校在各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着重加强的内容。
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高素质”体现在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完备的经济和会计法律法规知识;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灵活多变的适应不同环境能力。“高技能”人才要求定位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较完善的会计工作技能。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展开的。从横向结构角度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上。
1.技术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分析,其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等。
2.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能操作计算机和会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制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
二、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说,就是要求工作岗位单元训练熟练透彻、岗位模块专而精通、职业模块应聘成功!
三、教学内容
根据“面向对象”的原则,职业工作岗位用什么就教什么,职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在设计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术和能力训练单元和模块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来研究确定各自要知、要会和要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模块,一个职业工作岗位对应于一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的基本单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所有模块就构成高职会计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
1.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通过校企共同协商,把绝大部分或全部模块的设置权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
2.学院自行培养的,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会计工作岗位实训单元方案。
3.突出重点,通过对模块合理组合,对模块提供的`时间多少、训练强度的高低,进行综合考虑,突出要强化的内容。并通过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或真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务实性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4.强化职业工作岗位素养。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如在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要求能操作会用,开设widows200/xp/98操作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会计软件应用技术、ERP应用技术等训练模块。
四、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对实务直接操作,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对象的任务驱动式归纳方法,要创新案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加公司工作的方式。在运用模块或单元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工作,可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有相应虚拟工资,指导教师应有“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等角色,开设的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如市场开发部、销售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翻译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总务部等,每个部门均设部门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总经理(教师)召开企业管理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负责人(学生)参加会议,会后各负责人向本部门工作岗位(学生)布置工作,各工作岗位(包括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教师检查。公司应有的办公设备在合作公司或者模拟实验室里都配备齐全。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在实习的一定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共同提高。
五、保障措施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会计实务)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第二,加大对师资培训力度,增加培训资金投入。第三,落实职业共建项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关键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并且随时能够得到会计专家的指导。第四,发挥集体智慧,会计实务专家、会计人员和会计教师一起进行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的开发的统筹兼顾与方案安排。
从纵向结构上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分析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特征,教学过程设计与组织策略等。首先分析学习环境;其次用细化技术分解学习任务;再次根据学习者并无经验的特点,用主成分显示技术分析案例。这要求:一是面向过程的每阶段(环节)展开教学设计;二是各环节教学的衔接和配套;三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
参考文献:
[1]黄健琴.奥地利商业学校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借鉴[J].中国培训.
[2]郭亮,晋波.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J].会计之友,,(7).
篇15: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一、引言
法学是一门专门培养法学专业实用人才的学科,实践性较强。因而对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法学这一门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些地方电大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在我国多年的法学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法学理论的教学。最近几年里,一高校开始由理论教学逐渐转向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依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为有些条件的限制,所以电大仍偏向于理论教学。
(二)实践教学应用仅限于少部分课程,有些地方电大仅限于毕业实践环节
电大的大部分课程都延续了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只是在刑法学、民法学等少数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立实践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应用相对较少,就算是毕业实践环节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校外实践基地的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差距
电大主要采取两种形式来进行法学实践教学,一种是校内模拟实践,另一种是校外实践基地。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所收获的效果还是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三、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相关说明
(一)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真实度很大,主要运用于专科的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和本科的证据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合同法学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而这一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二元”教学的模式,“二元”教学模式指的是以一个标准为基点,即学生是否能够经常参加面授学习,并以学生个人特点作为参考,将学生分为两组,针对这两组进行两种不同程度的教学,一种是以面授为主,另一种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第一,采用模拟法庭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给个案件的选取是在不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刑法学》(2)中,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是在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下展开的。我校还建立模拟法庭以满足开放教育的需要,对此还配备了相关的服装和设施,从而使得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没有受到时间的限制,能够随时进行。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方便与实际情况接轨,还在鞍山铁西法院、海城法院建立了实践基地。第二,其他组模式方案。其他组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采取网络虚拟模拟法庭、网络案例分析、网络小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
(二)综合实践环节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环节主要有四中形式,分别为法律咨询、模拟法庭、法学专题辩论、观摩法院庭审。第一,法学专题辩论。教师将选取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或者有关法学标题的热点争议,并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展开专题辩论。第二,法律咨询。可以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在当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有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水平。第三,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案例所选取的案例应该在当时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由报名参加,但最终的名单由任课老师来决定,其他的同学必须旁听。
四、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措施探讨
(一)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法学专业
实践教学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其自己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具有从业岗位所必备的操作技能。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所提高。
3.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要想得到有效提高,与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和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从法学这一门学科来看,自身的实践性就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融入现实社会,并进行法律实践,从而对于司法实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样也就能够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法律运用能力,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
(三)加强实践基地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
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都是进行法学教学活动所必要的法学专业实践基地。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活动,要注意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适当的增加资金的投入,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增添必要的设备;二是所制定的实施计划要符合实践教学得内容;三是参加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要稳定;四是将实践教学活动逐渐向收集、整理、运用典型案件的机制发展。而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需要注意五点,一是实践基地不能一成不变,要适当的进行巩固和拓宽;二是与实践基地鉴定教学协议,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同时还实现“双赢”;三是电大应该经常派校内实践老师深入校外实践基地并与基地加强沟通,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实践基地的帮助下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更好融入到司法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四是在实践基地里,碰到典型的案件应该及时收集,对此还应该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五、结束语
为了正常运作网上法律实践活动,一要保证网络的畅通;二保证信息传送无误,可以建立各种QQ群;三建立合理的管理员制度对网上教学实践进行管理;四要有专门的软件技术人员维护网络。
篇16:浅谈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浅谈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生活联系很大。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往往利用简单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很多知识无法通过直观的现象或者单纯的讲解就让学生最快地掌握、理解并很好运用。为了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和学中正真体现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很多教学方式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法主要是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实践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保持了原有的优势,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参与率,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手参与,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何卓有成效地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说,在启发学生思考、全面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扮演好设疑、引疑的角色,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探索教学中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决定。
(1)有意设疑,创设矛盾情境。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抵触的问题,创设一种矛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兴疑激趣,创设悬念情境。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点,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要尽可能利用语言的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问题,诱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作出一些假设,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例如,在学习AlCl3和NaOH反应时,学生明确了实验是为了验证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试管、滴管的使用方法,强调做好实验记录。但由于在操作顺序和试剂用量上各个学生不尽相同,结果给出了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时的学生由于现象不同感到惊奇,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启发学生间相互对比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并进行讨论,分析反应原理,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探究的实践方法,既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又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知识性习题,从而巩固和熟悉所学知识。练习可采用问答、板演和书面练习等形式进行。同时教师还必须善于抓住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进行评价。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其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2)情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注意到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探究意识的激发。
(3)探究的问题难度恰当。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曾说过:“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意识到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当他们获得了探究的工具、养成了探究的习惯,他们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教师做好调控
教学过程受到各种各样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民主作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创设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若教师信任、关心学生,经常给学生鼓励或赞扬,可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问题情境教学成功的要素。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
篇17:现代二胡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现代二胡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一、二胡专业人才四大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构成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多元文化和审美取向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为了和时代发展潮流以及社会对二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笔者提出了二胡人才在教学、理论、创作等方面的培养方式。其中一共有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一种是演奏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传统、民间乐曲、其他弦乐器演奏;第二种为教学能力,其内容包括大型民族管弦乐、室内音乐、地方乐种;第三种为理论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演奏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指导;第四种为创作能力。
二、改革现代二胡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浸入文化,多元教学。开展现代二胡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而东方语言和西方语言不通,西方倡导“主客二分”的体系,东方倡导的则是“主客合一”的语言特征,这就导致我国在文化的选择上和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表现在音乐上,其孕育出一种以演奏家为中心,并将唱奏等作为核心的.音乐观念。这种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其和区域人民的血缘和族群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演奏者进行音乐演奏的过程中,将身体实践贯穿其中,加上实践和空间的影响,使其具有相对鲜明的文化意义[1]。实施二胡教育的过程中,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进行教学,也就是多元化音乐教学。对其进行相对详细的分析,需要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以及价值体系等同样看作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并普遍承认,通过这种方式对学员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充分认识。对现代二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思想中的平均律和对欧洲音乐的偏见摒弃,将一些已经被抽离的文化成分还原,使二胡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沉浸过程。例如:进行二胡教学时,可以让学员对唱歌、制作或者演奏乐器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或者在课堂上进行即兴创作,可以让一部分学员演奏乐曲,另一部分学员跟随着旋律伴舞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员跟随着乐曲进行诗歌朗诵或者编排音乐剧等。总而言之,在现代二胡教学过程中,要以文化作为先导,保有“文化持有者”这一眼光,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保障对音乐的表演和对文化的传承均在原生文化这一环境当中,进而让二胡教育回归音乐本身。
(二)以人为本,合作探究。当下,现代二胡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二胡教学形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使二胡教育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二胡教学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员的不同经验,对他们进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学员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开展二胡教学时实施合作探究的方式,它与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模式并不产生冲突,该教学方式的实施内容主要是:教师引导学员站在人本的角度对二胡的学习进行审视,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人类行为等。教师和学员对音乐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文化、相应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和剖析。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员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发展和完善,从而将二胡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的一种新型渠道[2]。
(三)走进田野,融入生活。当下的二胡教育背后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体制超越了一定的地方性,导致中国民间艺术之间相互割裂。因此,要实现多元化地音乐教育,需要摒弃欧洲音乐教育中的“一元论”,提高对音乐多样性的认识,借助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采用教学联盟和游学机制的方式,拓展二胡教学的视野,突破西方体制。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可以将学员带到田间、地头等可以和大自然充分接触的地方,亲身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最后的荒原》这一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员播放一些关于荒原的影视作品,让学员通过更有质感的方式感受音乐表达的内涵。如有条件,可以将学员带到野外真实的荒原中,充分感受环境的萧条和荒凉,从而激发学员对这一音乐内涵的认同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二胡教学过程中要浸入多元文化,并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探究合作进行现代二胡的讨论。同时,带领学员走出传统的教学场地,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激发学员内心的艺术激情。
参考文献:
[1]孟晓旭.谈情感因素于二胡教学中的实践[J].音乐生活,,(10):85-86+93.
[2]鄢秀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二胡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3):209-210.
篇18: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项目教学;教学模式
为适应时代发展,各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它完全取代了以往的计算机课,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课是怎样一门课?它同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什么不同?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开展?笔者现结合多年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二是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学习的习惯与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可见,信息技术课并不等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计算机课仅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的教育目标则是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从单纯地学习技术转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课程发展的要求。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为考而学”、“学用分离”倾向。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让学生牢记所谓的基础知识,反复演练软件的使用方法,追求能够顺利通过考试的短期效应。这样的教学势必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不能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学习。
笔者认为,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应用——提高”的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切实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为此,教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创新活动。
其一,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比如使用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或直接上网搜索有关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评价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其二,信息技术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密切配合,认真抓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整合,使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教学互相渗透,形成有机整体,这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其三,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利用文字处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作文、板报、学生刊物的编排设计;用EXCEL对考试成绩进行简单整理和分析;在特殊的节日里,引导学生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或多媒体制作软件设计制作电子贺卡等。这些跨学科、综合性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锻炼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方式。所谓“项目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应用“任务驱动”法、发现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设计、完成、完善作品(单元项目)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以WPS单元教学为例,简要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教学准备阶段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教师简要介绍WORD2000的特点和功能,并提出本单元的项目任务:用WORD2000设计制作一份电子作品。作为示例,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一份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电子板报。板报内容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并加以适当扩充;制作力求精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创作自己作品的迫切愿望。教师抓住契机,结合教材介绍电子板报的各个部分是利用WORD2000的哪些功能完成的,并演示其关键技术的实现过程。由于学生有掌握这些技能的迫切愿望,兼之软件的易操作性,所以在准备阶段,大多数学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就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阶段在学生对WORD2000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为他们准备一些WORD2000的电子作品供其浏览、借鉴,为其设计自己的作品做准备。由于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限制,此时学生设计的作品大都模仿性较强。此时教师要有充分认识、不提过高要求,并对学生作品予以积极鼓励。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使作品更具有创造性。作品(项目)设计其实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并且是随着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而不断完善的,这也正是学生创新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实施阶段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培养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地放任自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项目进度计划,使每个课时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完成作品的某个部分或解决作品中的某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二是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必要时参与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三是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材料(如与WORD2000有关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光盘、课件、制作实例等)及创作中需要的素材。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快速、有效地在众多信息资源中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四是检查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明显落后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督导。
评价与完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对作品进行完善并总结制作经验,然后选出优秀作品代表小组参与全班的交流。要求优秀作品的作者向全班同学介绍制作的心得体会,并回答同学们的有关提问。最后由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评出等级。这个过程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而且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WORD2000单元教学中“图文混排”是选学内容,但95%以上的学生都在作品中应用了这一技术,制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电子作品。
应该指出的是,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千篇 一律。比如,上述教学方式对技能性、操作性强的教学单元适用,但并不适用于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结合点,以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目标。
篇19:高校三生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高校三生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民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的提高,在高校实施“三生教育”成为一种必须,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高校“三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构建,使人的生命状态由自发走向自觉,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等学校;教学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三生教育”。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尊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对人尊重,根本点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教育的最高价值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中却相对缺乏对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注,因此在生活节奏紧张、求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会如何做事情,此外,还需要懂得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从新的角度找到了素质教育的又一切入点、突破口和操作办法。笔者基于目前对“三生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基础,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认知
(一)课程性质与模式。“三生教育”作为大学生一门选修课程,力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学内容。“三生教育”由三方面构成,具体教学内容分为三篇:生命篇、生存篇和生活篇,三方面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分别回答了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生命教育是根本、前提,本篇分为三个专题,分别为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命之美,每个专题之下又分为小的模块,分别是:生命存在――何为生命、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信仰、生命之美;生命之美――生命伦理、生命责任。本篇着重回答:“什么是生命?你的生命价值是什么?你的'人生信仰是什么?”你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进而帮助我们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基础、关键,生存篇主要分为三个专题,分别是生存智慧、心灵成长、生态文明,其中每个专题之下又分为小的模块,分别是:生存智慧――生存智慧、学会理财;心灵成长――你我他(她)、直面挫折;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关注民生。本篇着重回答:“你的生存能力能否适应社会?在遇到意外伤害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生活篇主要分为三个专题,分别是健康生活、善恶美丑,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每个专题之下又分为小的模块,分别是:健康生活――健康生活、生活能力;善恶美丑――感悟生活,学会放弃;懂得感恩,学会宽容;心理健康教育。本篇着重回答:“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友情和爱情?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在遇到生活压力的时候,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排解的呢?”,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教学形式。本课程主要在大学生刚入学的素质教学阶段开展,为期一年,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之下有三个相关主题,一共九个主题,每个主题4课时,其中2课时理论,2课时实践活动。
(四)教学考核。本学科的学习要求达到了解与识记、理解与领悟、应用与创新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的要求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具体含义是:1.了解与识记──能知道每个主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正确认知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概念。2.理解与领悟──要全面把握主题基本思想、基本理念、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方法的区别和联系。3.应用与创新──应用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思想理念和方法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并能正确科学的提出解决办法,并能实际应用创造实际价值和效益。
二、实践阶段
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加强“三生教育”的情感性,让学生的素质教育更贴近生活,努力构建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合而为一的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校德育素养和德育能力的发展。
(一)生命篇
1.素质拓展运动会;2.其他体育类比赛活动(拔河、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羽毛球比赛、长跑、短跑比赛);3.邀请生命讲坛,畅谈人生规划(新生教育内容之一);4.孤儿院、福利院、妇产科、火葬场等志愿活动,去亲自体验生命与生活的珍贵性与重要性;5.观看电影《阿甘正传》《生命因你动听》《心灵捕手》等影片,了解人生的责任。
(二)生存篇
1.社会实践增长见识,全面发展扩充才干;2.防恐、防震、防火等演习,落实安全教育知识;3.预防诈骗知识或灾难知识专题讲座;4.征集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案。
(三)生活篇
1.兴趣课程群的开设(插花英语口语、双语演讲等);2.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舞蹈大赛礼仪大赛、书法大赛等);3.感恩教育、温暖教育等人文性教育;4.举办校园善恶美丑行为大搜索活动;5.设定班级读书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三生教育”这三部分之间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生命是前期,生存是根本,而生活最终的终极目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真正实现校园的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 乐理课说课稿材料
★ 乐理教学
★ 音乐教学研究总结
【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的教学模式的论文(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2022-07-09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教育论文2022-04-30
古筝演奏的音乐教学论文2022-05-06
浅谈小学社会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整体方向2023-11-02
视唱练耳教学工作总结2023-01-3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能力培养论文2022-06-03
小学古筝教学总结2022-12-04
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招生思考论文2022-12-04
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论文2022-04-30
钢琴的教学论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