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析论文(共14篇)由网友“稆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析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关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事件的法律性质,发现、揭露、证实犯罪,预防犯罪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该学科体系主要是由: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刑事图像技术、理化检验技术、法医物证技术以及生物物证技术组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并具有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实际工作需要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适应基层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刑事犯罪的手段与技术不断翻新,这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培养有创造性思维和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成为当前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必修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可以说它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更是学生今后业务发展的知识保障。但在实际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值得我们去改进。
1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大学物理》 ,《普通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且陈旧,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专业特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基础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少,所以常常会抱有“及格就行”的心理。此外,无论是大学物理还是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普通化学》为例,其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要在学时内完整的向学生呈现这门课程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就显得困难重重。
为了进一步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近年来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2教学改革的探索
2. 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界线,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授课中发现,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虽然有着学科界线,但知识点有交集,内容上有扩展。比如,在《化学物理》与《普通化学》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热力学定律,这不仅是物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化学课的重要基础理论。再如《普通化学》的结构化学一章中微观粒子运动遵循量子化规律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知识基础,同时该内容又属于原子物理的范畴。但由于课程的开设顺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师在授课中对其讲解深浅度、难易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每次学习不是恰似“蜻蜓点水”就是只见“冰山一角”,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在多门课程中都学习过同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实、不全面,这便很容易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留下盲点和疑问,甚至会导致概念间的混淆,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
基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可以根据授课的先后顺序,在课程设计上对共同涉猎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宏观的介绍和学科重点方面的讲授,而在后开设的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专业基础课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2加强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会先于专业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第十二章专门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其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以下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了数团油状粘稠状的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PB L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容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酷,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
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指导价值,领悟到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安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3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不足以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客观求实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细致精心的设计和潜移默化的引导。
1)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科的某段发展历史或著名人物事迹进行简短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原理与公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动人的故事”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
2)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到课堂,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新技术(研究目的和应用前景);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独立思考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
3)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设计与开展实验,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同时,选拔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习效果,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创新能力。
篇2: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析论文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析论文
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事件的法律性质,发现、揭露、证实犯罪,预防犯罪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该学科体系主要是由: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刑事图像技术、理化检验技术、法医物证技术以及生物物证技术组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并具有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实际工作需要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适应基层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刑事犯罪的手段与技术不断翻新,这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培养有创造性思维和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成为当前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必修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可以说它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更是学生今后业务发展的知识保障。但在实际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值得我们去改进。
1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大学物理》 ,《普通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且陈旧,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专业特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基础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少,所以常常会抱有“及格就行”的心理。此外,无论是大学物理还是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普通化学》为例,其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要在学时内完整的向学生呈现这门课程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就显得困难重重。
为了进一步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近年来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2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界线,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授课中发现,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虽然有着学科界线,但知识点有交集,内容上有扩展。比如,在状学物理》与《普通化学》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热力学定律,这不仅是物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化学课的重要基础理论。再如《普通化学》的结构化学一章中微观粒子运动遵循量子化规律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知识基础,同时该内容又属于原子物理的范畴。但由于课程的开设顺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师在授课中对其讲解深浅度、难易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每次学习不是恰似“蜻蜓点水”就是只见“冰山一角”,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在多门课程中都学习过同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实、不全面,这便很容易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留下盲点和疑问,甚至会导致概念间的混淆,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
基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可以根据授课的先后顺序,在课程设计上对共同涉猎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宏观的介绍和学科重点方面的讲授,而在后开设的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专业基础课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加强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会先于专业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第十二章专门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其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以下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了数团油状粘稠状的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PBL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容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酷,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
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指导价值,领悟到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安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3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不足以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客观求实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细致精心的设计和潜移默化的引导。
1)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科的某段发展历史或著名人物事迹进行简短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原理与公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动人的故事”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
2)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到课堂,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新技术(研究目的和应用前景);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独立思考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
3)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设计与开展实验,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同时,选拔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习效果,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创新能力。
篇3: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有关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事件的法律性质,发现、揭露、证实犯罪,预防犯罪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该学科体系主要是由: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刑事图像技术、理化检验技术、法医物证技术以及生物物证技术组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并具有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实际工作需要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适应基层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刑事犯罪的手段与技术不断翻新,这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培养有创造性思维和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成为当前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必修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可以说它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更是学生今后业务发展的知识保障.但在实际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值得我们去改进.
1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大学物里》 ,《普通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且陈旧,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专业特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基础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少,所以常常会抱有“及格就行”的心理.此外,无论是大学物理还是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普通化学》为例,其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要在51学时内完整的向学生呈现这门课程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就显得困难重重.
为了进一步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近年来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2教学改革的探索
2. 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界 线,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授课中发现,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虽然有着学科界线,但知识点有交集,内容上有扩展.比如,在状学物理》与《普通化学》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热力学定律,这不仅是物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化学课的重要基础理论.再如《普通化学》的结构化学一章中微观粒子运动遵循量子化规律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知识基础,同时该内容又属于原子物理的范畴.但由于课程的开设顺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师在授课中对其讲解深浅度、难易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每次学习不是恰似“蜻蜓点水”就是只见“冰山一角”,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在多门课程中都学习过同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实、不全面,这便很容易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留下盲点和疑问,甚至会导致概念间的混淆,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
基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可以根据授课的先后顺序,在课程设计上对共同涉猎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宏观的介绍和学科重点方面的讲授,而在后开设的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专业基础课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2加强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 3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不足以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客观求实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细致精心的设计和潜移默化的引导.
1)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科的某段发展历史或著名人物事迹进行简短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原理与公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动人的故事”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
2)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到课堂,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新技术(研究目的和应用前景);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独立思考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
3)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设计与开展实验,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同时,选拔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习效果,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王彦吉,王世全刑事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王景翰,刘淑霞,杨鸣法庭科学与化学群众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丁军凯,闫福宁,喻晓光同时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快速鉴别人体脂肪及动植物油脂中国法医学杂志
篇4: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介绍
刑事科学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和司法鉴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借助现代仪器设备,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侦破犯罪案件和进行司法技术鉴定,能够有效地揭露、预防和遏制犯罪;发挥解决纠纷,保障稳定的作用。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与警察的基本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刑事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公安部门从事犯罪现场勘验、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图像技术、微量物证检验等方面业务工作和在其他政法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公安高级专门人才。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语言学等学科为基础,以同一认定及属性鉴别为理论支撑,以现场勘查技术、物证检验鉴定技术和刑事技术信息应用为技术支撑。采取面向公安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自主学习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与职业发展潜力。
篇5: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论文
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论文
一、基础课程设置情况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分为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两大部分。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通常包括力学、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人机工程学等课程;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设计概论、三大构成、素描、色彩、基础图案等课程。工业设计既不是纯工程设计,也不是纯美工设计,它是一种融科学的理智与艺术的情感、技术美与艺术美为一体的创造性的设计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设计观和方法论而兴起的工业设计,不仅要求产品的设计者充分了解科技、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还必须具备现代设计思想和超前的设计意识,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才能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在形态上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体现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审美观的有机结合。所以说,基础类课程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相当重要的,不论是在学校时期的概念设计或者以后在公司工作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二、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在课程教学时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课后知识性问答作业+课终闭卷考试”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基础课程内容比较偏重于理论性,具有大量的原理、数据以及公式,比较枯燥,理工科学生对工程技术类课程较容易掌握,而对艺术设计类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艺术类学生刚好相反,对绘画类课程感兴趣而对工程技术类课程比较排斥。如果按照统一的'课程体系培养,虽然学生能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基本过关,但往往存在无法真正在后续的各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具体应用,课程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
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基础训练要真正成为专业课的基础,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坚强基石,基础课的教学就要有针对性,不能以培养纯艺术的眼光来面对设计教学,当前我国的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万金油式的基础教育,未能突破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设计基础课的教学,如果只谈意识,打破框框,大胆想象,而无视生活、社会限定的话,是行不通的。同时,基础教学未能研究什么是各专业的基础,使其陷于技法训练或者漫无目的的创作,导致授课方式和内容无法改变课程和教学体系分裂的局面。
(二)基础课训练脱离创造性思维
工业设计的基础课程在于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解决造型观念问题,树立正确的形态创造观,必须摒弃程式化、刻板化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造非自然、非写实的视觉形态训练。基础课程不是简单赋予传统的造型训练方法,是要培养整体的观察方法,摒弃长时间对表面光影的描摹和直接叙述,有意识加强学生用线造型的能力。在基础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写实能力,过于照葫芦画瓢从而失去对物体本质的感受、对生活本质的体验,导致学生进入专业设计课程时常常因为离开具体形象而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只会呆板的再现物体,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它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
(一)创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决定了教学能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只有立足于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在专业基础教学中才能把
握好灌输与引导、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二)创造性思维教学
创造性思维特征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非常重视创新意识的灌输和引导。例如,学习立体构成课程时,有时采用逆序的方法,先给出一个形体,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种形态造型可用于哪些产品形态,学生积极性很高,极大的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体验着创新带来的快感,也认识到创新不是想象的那么难。
(三)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综合采取直观易懂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头脑风暴式的课堂讨论,反客为主的主题报告会(课程大作业)等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是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定向学习,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思。研究性的学习课程,能提高学生体验创新快乐的兴趣。
(四)强化基础课为设计课服务意识
“创新”不应是阶段性的,设计的创新尤其应呈现为整个过程的“持续创新”和“不间断创新”。那么基础课的宗旨,就是要打好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建立互动式基础教学体系打破专业界限,将单一的单元制授课方式调整为根据课程特点的循环制、交叉制和多元制的综合授课方式,使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更加系统性、综合性,满足系统性教学带来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完整的优点,又能发挥人才规格多元化的特点。提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横向作用,跨学科上课,走向互动式的设计教育体系。
篇6: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论文
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论文
一、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手印痕迹检验技术通过对犯罪现场的手印痕迹进行检验获取指纹信息,就可以当做刑事犯罪案件的直接证据。在许多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之后常常会出现拒绝承认和交待犯罪事实的情况,这时候指纹检验就可以作为判定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成立的重要证据,让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制裁,有利于公安机关有效地打击犯罪。
二、现场手印痕迹的固定和提取方法
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手印痕迹或者将手印痕迹显现出来之后,首先要对手印痕迹进行固定,然后在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把手印痕迹完整地从犯罪现场提取出来,才能对其进行保存、检验,才能使手印痕迹作为直接证据发挥其在刑事案件侦破中最大的作用。下面就介绍实际现场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几种手印痕迹固定、提取的方法:
(一)拍照
可以利用相机将发现或显现的手印痕迹进行拍照,这样能够将犯罪现场的手印痕迹最原始的状态通过照片来进行反映,通过照相手段拍下的手印痕迹既能够对现场的手印痕迹的清晰程度进行反映,也能够完整地保护犯罪现场的手印,使其不被破坏,因此,拍照手段是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固定、提取手印痕迹的首选方法。
(二)提取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
对犯罪现场留下来的手印进行研究,确认其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来的痕迹之后,发现现场没有合适的手印痕迹显现手段,或者是为了能够对原证物进行长期保存,这时候就可以直接对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进行提取。但是在采用提取原物件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先征得相关方面人员的同意,办理好相关的原证物提取手续之后才能进行犯罪现场原证物提取,而且在原证物使用完之后要进行归还。
(三)用胶带粘取指纹
胶带粘取指纹是通过利用粉末和熏染法进行手印显现之后对指纹进行固定、提取的方法,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经常会用到。在使用胶带粘取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粘取了手印的衬纸背面将案情原由、案发时间、地点和手印遗留的具体方位进行注明。
(四)静电复印方式
对于犯罪现场发现的印在灰尘上的手印,没有办法直接提取原证物或者使用胶带粘取的,就要使用静电复印方式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而且在提取手印之后还要进行拍照固定,也可以采用塑料薄膜将灰尘手印覆盖起来进行长期保存。现场勘查中对手印的固定、提取方法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荧光试剂法、碘熏法、硝酸银法以及宁海得林法等等。
三、利用“502”熏胶显现手印痕迹反差增强技术
通过“502”熏胶显法显现出来的手印纹线是白色的,一般情况下只能使用拍照手段来提取手印,但是如果客体表面的颜色本来就很浅,那就必须对手印痕迹进行发差增强处理,这样才能将其进行拍照固定。
(一)通过加碘进行反差增强在“502”熏胶中加入微量碘,用碘和“502”熏胶一起对手印痕迹进行热熏,碘就会跟着“502”熏胶一起挥发,这样得到的手印痕迹呈现的是淡黄色,更容易用拍照提取。
(二)粉末染色方式
利用“502”熏胶将手印显现出来之后,立刻使用带磁性的黑色粉末或者其他粉末对显现出来的手印进行刷显或抖显来增强反差。
(三)利用生物染色剂进行手印反差增强
将0.2%-0.5%龙胆紫或孔雀绿乙醇溶液滴在经过“502”熏显的手印上,等到手印变干之后,用乙醇将小犁沟中残留的染色剂反复冲洗掉,这样呈现的手印纹线就是紫色或者绿色。
(四)使用荧光染色剂进行手印反差增强
手印在经过“502”熏胶熏显之后,立刻使用0.1%-0.5%的罗丹明6G、罗丹明B或者是基础黄40的乙醇溶液(或(1%XJ-1甲醇溶液)处理手印,再用乙醇或者是甲醇将客体进行反复多次冲洗,经过这种方式处理过后的手印在紫外灯或者多波段光线其中的某一段长光的照射下呈现的是荧光状态。
(五)BBD荧光染色反差增强方式
将BBD溶液滴到经过熏显之后的手印纹线上,让手印纹线充分被BBD溶液浸润,待到BBD溶液自然挥发干燥之后,利用无水乙醇对手印纹线进行冲洗、晾干,这样处理后的'手印纹线经过紫外灯、蓝光灯、激光或者是多波段光源的照射下呈现的就是黄色荧光状态。
四、真空镀膜显手印方法
真空镀膜手印显现法是在真空条件下,在印有手印的客体表面镀上单层或者多层金属、介质薄膜,这样就能够将手印痕迹清楚地显现出来。其原理是利用手印与客体表面光洁度的差异,使吸附在客体表面的蒸发料远远多于吸附在手印表面的蒸发料,这样手印就清楚地显现出来了。对于玻璃、金属制品、搪瓷制品以及陶瓷等耐热性较好的检验材料上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可以使用加热法减薄,但是使用这个方法必须注意对温度的控制。例如,在使用电热鼓风干燥箱进行耐热检验材料上的手印进行加热法减薄时,首先要在160℃下加热大约4分钟之后,再将温度调高至165℃加热7大约分钟就可以了,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加热的温度要控制好,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温度低于155℃,那么“502”熏胶聚合物就不能减薄,如果温度高于177℃,那么经过“502”熏胶熏显的手印就会迅速消失。
五、经“502”熏胶显现过后的手印减薄技术
(一)加热减薄法
前面已经提到加热减薄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通过加热的方式控制温度对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痕迹进行减薄,使得手印纹线更加清晰。
(二)胶带粘取减薄法
胶带粘取减薄法就是通过把进口胶带裁剪成适合手印痕迹大小的形状,将裁剪好的胶带粘贴到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痕迹上,然后对胶带进行轻轻地按压,按压的时候要留一点边以便能够顺利地将胶带揭起,揭开之后的手印痕迹就会被减薄。这个方法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化学试剂减薄法
使用浓度太低的化学试剂进行手印减薄效果不明显,而农地太高的溶液有会与“502”熏胶中的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黄色或者橙色的化合物,使手印痕迹遭到破坏,因此,化学试剂减薄法采用的是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氢氧化钠水溶液。首先使用脱脂棉蘸取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氢氧化钠水溶液之后,涂在经过“502”熏胶熏显之后比较厚的部分上面,用手指对其轻轻按压大约15秒,然后将脱脂棉移开,重新用干净的脱脂棉将多余的溶液轻轻吸走;其次,重复上面的步骤至达到最佳的效果之后,用滴管将残留在手印上面的多余溶液冲洗掉,如清晰不干净,那么剩下的溶液会跟“502”熏胶中的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使得手印发黄。
(四)丙酮与乙醇混合液减薄法
将丙酮与乙醇按体积1:2的比例进行混合之后,采用与化学试剂减薄法相同的操作步骤就可以实现丙酮与乙醇混合液减薄法。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丙酮与乙醇的比例要控制好,如果仅用丙酮,就会使手印消失不见,而如果仅用乙醇则达不到手印减薄的效果。当前,随着科技和学科的不断发展,手印检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手印检验技术手段,这些方法在侦查人员进行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时候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总之,研究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能够使得形式案件的侦破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也有助于案件的快速侦破。
篇7: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探索论文
犯罪嫌疑人手印和其犯罪行为的必然联系。手印痕迹作为犯罪痕迹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案发现场所留下的。在犯罪现场中,其中犯罪痕迹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手印,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印痕,在犯罪现场出现的次数会很多。通过对案件现场打印痕迹的发现、提取和仔细分析,可以为侦查人员提供侦查方向和线索,有效地缩小案件处理部门的侦查范围,并通过对比指纹,很容易找到作案的嫌疑人,最终为案件的迅速侦破提供重要的证据。
一、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作用价值
侦查员对于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留下的指纹痕迹,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固定、提取和分析,即为手印痕迹检验。因为人不同,所以手印痕迹有着唯一性的特点,所以,对于案件侦破工作而言,对于在犯罪现场所提取的手印痕迹,在很大程度上利于案件的快速侦破。1.手印痕迹检测技术可以根据对犯罪现场指纹的检验提取相应的指纹信息,也可以为案件的调查提供关键和重要线索。在对重大刑事案件进行侦破时,犯罪嫌疑人经常拒绝承认犯罪事实或者隐瞒犯罪情节。鉴于此,可以将犯罪嫌疑人的指纹与从犯罪现场提取的指纹信息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和身份,最终让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并接受法律的严惩。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行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2.指纹检测技术基于现场指纹痕迹的发现和提取,为DNA样本的提取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并通过对现场发现的手印痕迹进行分析和判断,我们可以对嫌疑犯留下的指纹和相关人员留下的指纹进行清晰的甄别。嫌疑犯留下的指纹首先要进行固定提取,然后从DNA中进行提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限产根基物证的提取率得以提高,并最终使DNA检测的检出率得以提高,最大程度的帮助案件的侦破。3.手印痕迹检验技术作为重要的证据,能够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有效身份。在案发现场侦破人员在犯罪现场提取的相应的指纹后,可以使用指纹检测技术验证指纹信息。并且将已经掌握的数据库指纹和提取到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然后由此就能够对嫌疑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确认。
二、现场手印痕迹显现,固定方法
(一)粉末法
粉末法是在无色手印上使用油脂和汗液吸收粘合力的粉末。然后显示彩色指纹的方法。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斯托克斯于1890年代发明的,斯托克斯首先进行了粉末试验,如染料,滑石粉和木炭粉等,但是效果并不显著。随后,英国G.L.Thomas对粉末法的原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静电势理论来对筛选和指导粉末法。截止到当前,已有数十种粉末筛选法,如青铜粉和硒静电粉等,都不能清晰地显示手印的旧痕迹。
(二)激光法
加拿大研究人员于1976年发明了激光方法。天然荧光物质存在于指纹痕迹中,激光方法使用激光器产生特定波长的激光以显示这些天然荧光物质。由于人体、时间和环境等条件的不同,指纹图谱中天然荧光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很大,早期激光测试对手印的影响不稳定。随后,通过加拿大等专家的研究,使用NBD氯化物和氨基酸在手印汗液中产生荧光物质,然后通过457.9毫微米波长的激光照射,无色指纹的显示成功率将大大提高。现阶段,将激光方法和上述的粉末法,荧光法,“502”法等相结合使用,这是一种成功率极高的一种检验手法。然而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下才会使用激光法,由于激光设备操作困难作,并且价格高昂。
(三)“502”法
“502”是利用先进生产工艺而合成的一种单组份瞬间固化粘合剂,主要由氰基丙烯酸乙酯、增韧剂、稳定剂、增粘剂、阻聚剂等组成。“502”法是一种利用无色手印接触到气态“502”,在手印上制作脂肪汗的化学作用的方法显示了指纹的痕迹。“502”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自1976年至今,他受到了世界各地刑事调查部门的热爱。“502”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指纹痕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现。显示器的颜色通常为白色,在许多情况下,它与物体的表面颜色混合,使得手印痕迹无法固定和提取。在此基础上,各国专家对加热方法,添加龙胆紫,添加抑制剂和香豆素540等进行了发明。从而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和改进。
(四)荧光法
通过某些荧光物质和手印中的有机或者无机物质进行反应,通过荧光原理来使指纹显现的方法即为荧光法。固态荧光粉是最早使用的荧光法,也可归结于上述粉末法中。它主要用于显示如油画和彩瓷产品等彩色非吸收性物体表面的指纹痕迹。由于普通粉末法出现的指纹痕迹和着色物体表面的颜色易发生混淆现象,导致提取和检验出现困难。在普通粉末中,固体荧光粉不足,并且粘附力低,并且仅能够显示短时间的手印痕迹。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瑞典奥基于1976年成功测试了液体荧光胺溶剂,并用这种溶剂可以有效的显示陈旧的无色手印痕迹。但是,使用液体荧光试剂时必须要十分小心谨慎。稍有疏忽就会使问题会受到污染,使手印痕迹发生改变。然后,英国的Meyer在1977年对苯二醛气态荧光试剂进行了成功地测试。气态荧光试剂可以非常均匀地粘附在物体表面上而不会造成污染。也不会使物体和手印痕迹造成破坏,并显示更清晰的手印痕迹。现在,较为理想的一种气态荧光剂试剂就是8-羧基喹啉。
(五)化学试剂减薄法
一般情况下所使用的化学试剂都是10%酸水溶液或10%氢氧化钠。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溶剂,是原因低浓度的碱效果显示的不佳。而高浓度的溶液容易和聚合物产生反应,并且会生成黄色的化合物,这会使手印的质量受到影响。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脱脂棉浸入少量液体中,然后将脱脂棉放入到手印熏显过的痕迹处,在进行一定的按压后,将残留的液体用新的脱脂棉进行吸取,反复操作后反复冲洗手印几次,直至到液体无残留后停止。
(六)真空镀膜显示手印法
在真空条件下可以进行真空镀膜手印显现法,将单层或多层金属以及介质薄膜镀在印有手印的客体表面上,从而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手印的痕迹。其原理为通过客体表面的光洁度和手印的区别,使吸附在物体表面上的蒸发材料大于吸附在手印表面的蒸发材料,这样就能清楚的显现出手印来。
(七)丙酮和乙醇混合物减薄法
将丙酮与乙醇以1:2的比例混合后,通过和化学试剂减薄法一样的操作步骤,能欧降乙醇和丙酮进行混合减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一定要控制好丙酮与乙醇的比例,若只使用丙酮,手印就会消失不见,若只使用乙醇,手印减薄的效果将无法实现。
三、手印痕迹的提取方法
在勘察刑事案件的犯罪现场时,若看到了遗留的手印痕迹,或通过技术将手印很近进行显示后,第一要务就是固定好手印痕迹,然后提取手印痕迹,并从犯罪现场将手印痕迹进行完整的提取并保存好接着进行检验。这样手印的痕迹可作为直接证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最大帮助。为此,下面详细的介绍了几种现场勘察中的一些手印痕迹固定、提取法,具体如下:
(一)物件提取
研究现场发生案件后留下的指纹痕迹,在对犯罪嫌疑人遗留的手印痕迹之后,若在当时的环境中,不具备合适的指纹痕迹提取技术,或长期保存原始证据对象,需要对现场中犯罪嫌疑人留有手印的残存物件进行提取。然而,需要重点明确的是,在通过物件来提取嫌疑人手印痕迹时,一定要得到相关方的许可,并且办理好有关物证提取手续后才能进入现场提取原始物证。此外,对原始物证上手印痕迹提取结束后,需要将证物进行及时的归还。
(二)用胶带对指纹痕迹进行粘取
胶带中粘取指纹痕迹的方法是在案件现场的手印痕迹固定和提取的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特点是比较方便快捷。手印痕迹通过熏染后显现,从而对其进行固定并提取,以便后期研究分析,在胶带粘取法过程中,应在胶带衬纸背面贴上标签,并标注清楚案件发生的原因,地点,时间和手印遗留位置等信息,作为一种有效且全面的信息可以为案件的后期侦破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拍照
对发现或显示的手印痕迹采用摄像机进行拍照保存,在照片中能够清晰的看出犯罪现场手印痕迹的最原始状况。利用相机拍摄现场的手印痕迹,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手印的清晰程度,同时这也是对犯罪现场手印的一种完整保护,使其不会因外界因素而遭受破坏,所以,侦查员在现场勘察中固定和提取手印痕迹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拍照。
(四)静电复印法
根据案件侦破的状况,很多案件的作案现场有较为特殊的情况,有的手印痕迹印在灰尘上,导致侦查员在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时,不能通过胶带粘取或直接对物证进行提取的方式
。基于此,有必要合理地使用静电复印法,对手印痕迹进行有效提取,并且进行拍照保存,而塑料薄膜可用来覆盖灰尘手印,并对其进行长期保存,以便为后期案件侦破提供依据。在侦破案件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手印痕迹提取方式就是静电复印法。最后,在对手印痕迹固定提取后,需要把手印痕迹报送到公安机关等刑侦机关,然后将提取的指纹在指纹库中进行输入,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分析手印痕迹的细节特征,并和数据库中的手印数据特征比较,并找到与之相同手印痕迹的人,对留下手印痕迹的人进行具体的确定,从而最快通过手印痕迹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对其进行抓捕,从而尽快破获案件,还案件以真实。总之,由于最近一些年科技的飞速繁荣发展,手印检测技术也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效,同时也有很多新的检验方法出现。实践证明,多数方法的实用价值都很高,为了保证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需要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对工作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利用指纹痕迹的侦查技术,可以快速收集和掌握犯罪分子的身份信息,对案件侦查大有裨益。从长远角度看,只有不断提升指纹痕迹检验技术,才能不断提高侦破案件的速度,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邱国雄、李善春.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应用探究.法制博览.(36).
[2]吕刚.基于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法制博览.(14).
[3]于淼、赵杰.关于手印检验的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法制博览.2015(24).
[4]杜克忠、李绘、高小峰,等.现场勘验检查工作中针对手印痕迹若干问题的探讨.法制与社会.(12).
[5]罗滔滔.现场勘验检查中手印痕迹问题的分析.法制博览.2015(12).
[6]姚树坤.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研究.法制博览.2015(6).
[7]洪永孟、陈清风.DFO荧光显现技术的灵敏度探讨.海峡科学.(10).
[8]李善春、邱国雄.论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法制博览.2015(35).
[9]陈映.关于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的论述.黑龙江科技信息.(12).
篇8:刑事电子科学技术痕迹检验探究论文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促使人们价值观出现极大转变,从而造成犯罪事件的持续增加,如何才能短时间内寻找破案证据,一直是公安系统重要研究课题。在一系列侦查技术中,痕迹检验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其主要是通过痕迹理论和痕迹技术,对现场痕迹进行采集和分析工作,并从中发现破案现状,以实现提升破案率的目的。
一、对痕迹检验进行分析
近年来,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在对痕迹检验进行研究时,仍然将重点放在该项技术的表层含义方面,即公安机构进行实际侦查时,通过痕迹检测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发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并利用各种痕迹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明确,同时确定其和现场痕迹间存在的关系,属于刑侦技术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目前对理论认识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促使该项技术的相关研究出现严重偏移现象。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对于痕迹检验给予合理优化,通过对其的科学应用,真正发挥其自身价值,为更好办理刑事案件提供有力依据。
二、刑事电子科学技术痕迹检验具体应用
(一)火灾肇事案件。部分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域,经常会出现火灾等自然灾害,部分犯罪分子通过此特点将仇人杀害后,将其伪装成自然火灾。因为火灾与人为纵火在细节方面仍然存在差距,若是可以对痕迹检验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可以及时从火灾案件中区分自然火灾与人为纵火,从而更快寻找犯罪分子。刑事案件1:某工厂突然深夜引发大火,人们将其初步判定为电线短路所引发的火花,通过工厂易燃物的辅助,使其出现火灾事故。但是,在刑侦人员对现场进行全面勘查后发现,此工厂共4处火源地,通常情况下,自然火灾仅有一处起火点,因此和自然火灾出现严重不符。在刑侦人员全面了解工厂相关重要单据后发现,若是单据烧毁可能会对其起到一定的好处,以此为切入点,刑侦人员将此次案件判断为利益纵火案件,通过相关痕迹检验后,最终发现火灾事故行为人,从而完成整个案件的办理。
(二)交通肇事案件。在经济持续发展下,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主要代步工具之一,但是,汽车肇事案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若是相关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侦查,极易危害人们出行安全,从而产生较大的不安情绪。一般情况下,出现汽车肇事案件时,通常会留下较多痕迹,例如:碰撞痕迹、足印或者汽车轮胎痕迹等,以上痕迹均可作为刑侦相关人员的追踪线索,通过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帮助刑侦人员及时寻找逃逸司机,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又如:一名村民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不幸被汽车撞倒,由于汽车司机未及时采取急救措施,逃逸远离现场,导致该村民未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当刑侦人员深入案发现场时,首先对汽车轮胎痕迹进行提取,并从中选择肇事汽车相关型号信息,以汽车轮胎的新旧情况等,推测为半旧中型的面包车。另外,在案发现场,民警还发现现场留有汽车撞碎玻璃和汽车油漆痕迹等线索,促使刑侦人员更快锁定该辆肇事车辆外型特征,在经过几天调查后,及时抓获逃逸司机,从该名司机的阐述中了解整个案件发生过程,与此同时,逃逸司机在相关痕迹检验证据面前承认自身所犯罪行。
(三)重大刑事案件。一旦出现重大刑事案件,其犯罪分子则会由于疏忽在犯罪现场留下相应的足印或手印等,刑侦人员利用收集到的犯罪证据,可以更快寻找犯罪分子,同时可以将其作为指控罪犯重要法律依据。为了更好表明重大刑事案件中,痕迹检查技术所具有的作用,以某刑事案件为例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刑事案件:某市民发现铁道上留有一具男尸,并立即报案,在此具尸体上并未发现任何搏斗痕迹,类似卧轨自杀案件,但是,在刑侦人员在完成现场取证后发现,现场足印并非死者一人,经科学分析后,判断为他杀案件,并将其伪装成自杀现象,基于此,刑侦人员全面展开调查后,及时抓获犯罪分子,在痕迹检验相关成果面前犯罪分子承认整个犯罪行为。由此得出,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案件的办理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案件办理效率的关键。
三、结语
总结上文,在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痕迹检验作为重要方法,需要公安机关、司法机构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对刑事技术发展动态进行全面掌握,才能更好地对痕迹检验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提升刑事案件的办理效率,为我国实现法治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以营造和谐社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玲,游浪生.关于刑事电子科学技术痕迹检验的探究[J].通讯世界,2014(21):244-244.
[2]吕刚.基于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J].法制博览,2016(14):00021-00021.
[3]康燕.探讨手印痕迹检验之于案件侦破的作用[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4):161-161.
作者:王晓 曾家裕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公安局长安分局刑事侦查大队
篇9: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专业论文
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专业论文
任何首次之事都具挑战性,即使在北大这所“常维新”的学校。由北京大学率先创办“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既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更是智能科技学界同仁多年的夙愿。笔者作为一线具体负责执行人,亲历了我校这个专业的整个创建过程。在北京大学各方的有力支持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关怀帮助下,我们克服了各色困难,使新诞生的专业初具模样,开始步入正轨。以下是六年来相关经历的个人回顾。
1 智能系·信科院
智能科技系是9月初正式成立的,它完全根植于北人信息科学中心,末作增扩。后者的简称——“信息中心”——虽然易与“计算中心”或“情报资料中心”混淆,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大一些有识之士倡议建立的第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它以数学系、无线电f电子学)系和计算机系为主,联合心理学、中文、遥感等共十个系所而组成,宗旨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北大的综合优势。即使放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来看,这样的举措也是颇有前瞻性和魄力的。在此基础上,北大很快于1986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这样人数不多的一个机构,先后出过三名院士和一名北大常务副校长。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9月10日,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它包括计算机、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四个系,有十二个(研究)所和中心,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若干部门实验室。系是教学单位,所和中心是研究实体。从此,智能科学系(暨信息中心、国家实验室三位一体)翻开了新的一页。
2 专业增列·学会指导
成立智能科学系除了要顺应北大“系并院”的潮流,也是完善作为学校基本建制单位所必备的。何新贵院士为系取了名称,如今许多学校也大都采用这样的称谓。查红彬教授担任系主任,笔者是主管学科建设和教学的副主任,具体参与负责各项相关工作。创办国内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也是我们这一班人继承传统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早在一年多前,大家就进行了酝酿,特别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多次组织的相关研讨,成为重要的准备基础。
北大是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增列学科专业的学校。系领导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当年申办智能本科专业,而且志在必得。为此,我们在前期制定了详细的步骤计划,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各项准备工作。我们起草完成了所需的各项材料(人才需求论证、专业建设规划和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方案、教师教辅队伍和基本办学条件说明以及国内外背景对比材料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涂序彦等学者对此进行了专家论证,协助完成了论证报告。这些工作就绪后,我们在月下旬向学校主管副校长、教务部负责领导和学院领导做了汇报说明,并于10月30日正式提交申请材料。经学校的学部讨论通过,校教务部审核和校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论证(由于是国家公布专业目录外者),再经校学术委员会审议,报校长办公会批准,最后于12月15日前顺利完成了全部程序,报教育部备案。初,教育部正式批复并公布了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新的本科招生专业。这个专业名称是查红彬教授建议的,日后成为教育部批复新申办学校的统一提法。
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未在国家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因此是增列而非设置,北京大学将其置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之下。由于北大历来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我们的30名招生计划是由信息学院其他三个系从原有计划分配名额中挤出来的。新专业的计划发展规模最终为50名。
3 教学计划·四校会议
智能科学系虽然成功地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缺乏本科教学的经验。尽管信息中心前身具有北大最早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培养己历十余年,但一直实施科研主导体制,未曾从事过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扩充快,新进年轻博士比例大,而真正有过本科教学经历者寥寥无几。此外,信息学院成立后开始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了一年级统一课程内容,新生是按学院统一招进来,第一年共同学习,后三年才分专业培养。我们虽然为申办专业制定了一套课程计划,但因不兼容学院的统一规划而未能第一次通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核。为此,我们组织学院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为本系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听取学院主管负责领导和几位多年从事本科教学管理的老系主任对教学计划的修订意见。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完善了智能科学系的课程体系,并最终通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核。这个教学计划具有几个特点:一个大基础——以学院的数、理和信息类为主,强调宽厚扎实;三个核心课程群作为专业理论基础,包括智能基础课程群(智能科学技术导论、人工智能、脑与认知科学、信息论、信号与系统)、机器感知课程群(生物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课程群(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等),以及两门实验(机器感知和机器智能)和其他各种选修课。四年学分150分,其中必修88学分(包括全校公选26学分、大类平台20学分、学院要求的13学分、专业必修29学分),专业选修56学分(含专业课44学分、通选课12学分),毕业设计6学分。
为了更好地交流经验,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5月,我们发起并与第二批获准的学校(南开、北邮、西电)在北大召开了四校研讨会,围绕各个学校在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设、招生、教学计划制定和未来发展设想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并建立了联系机制和网站。全国一些兄弟院校也纷纷来北大了解情况,开展座谈,我们则尽可能贡献自己的经验,给予支持。
4 招生·分流
从20开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按学院大类招生,每年接收330~340名本科生,占全校的1/9左右。学生高考排名在全校属中上,但成绩分布差异较大。与学校的其他学院(多从一个系成长为一个学院,如数、理、化、生等)相比,信息学院是由四个不同的系合并而来的,专业跨度大,因此采用一年分流的模式(上述学院为二年分流),笔者被指定负责这项工作。我们提出自愿为主、计划为辅的方针,尽量满足同学们的兴趣志向。制定的分配计划是:电子学系120人、计算机系110人、微电子系70人、智能科学系30人,允许有10%的调整。分流工作在大一下学期(每年4月份)进行,包括全院动员、四个系专题介绍宣传、开放日参观咨询等几个步骤,可谓热闹非凡,同学们可以充分了解了四个系的专业特色。
为了克服盲目性引发的偏差,我们建立了一个网上分流系统,在正式填报专业前,增加了摸底预填报的环节,及时反馈群体意向的分布信息,指导学生们的选择,也便于学院掌握动向,调整措施。这种大类招生、进来一段时间后再分专业的举措体现了北大的人文关怀。智能专业初办,基础条件差,缺乏毕业生记录的宣传说明,与学院其他三个老牌系(电子学系50年历史、计算机和微电子系30年历史)相比较并无优势可言,但是我们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细致有效的改进,使这个新方向日益显现出魅力。随着智能专业的成熟,特别是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后,就愈加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
选择智能专业的人数逐年上升,级34人、级36人、级39人、级43人,目前正在进行的级分流达到45人。除了在信息学院内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北京大学其他学院的转系情况也开始有了可喜的变化。北大最好的元培计划实验班今年第一次有4名学生选择智能专业,医学部和光华管理学院也有申请者(本文成稿时这项工作还在进行),2008级学生肯定突破50名,我们在第五年就达到了创办智能科学专业的规划目标。
5 首届生·班主任
在新办专业中,有一项由教授担任智能本科专业班主任的举措。这是利用教授的学识、经验和责任心来更好地管理呵护自己的学生,避免了年轻教师因职称晋升等压力可能出现的疏漏。这一做法取得明显效果,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信息学院也开始考虑推行。笔者担任了智能专业的第一任班主任。首届学生(2004级)有34名,他们进入北大后毅然选择全新的智能专业是很有勇气的,全班有11名来自北京的学生,5名女同学,这个比例迥异于整个信息学院的总体分布。
该班学生的年龄恰与我自己的孩子相同,我天然地熟悉他们的一般特点,也理解家长们的想法。北大信息学院的淘汰率平均是7%,每年都有20多人退学。这班学生在大一时的成绩并不占优,其中有几人处在边缘位置,因此,我立下的最低目标就是确保所有同学不掉队。我首先通过全班民主选举任命了一个5人组成的班委会,这个5人机构在随后的几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走访宿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为了消除代沟,我努力融入同学当中,学习熟悉他们的语境和思维想法。我同多数同学家长有过接触,从中更深入地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包括寻求家长的必要配合。我与所有同学做过不止一次的个人交谈,经常是在晚间,很多时候是他们主动找我,谈遇到的各种困惑、自己的想法、志向等,我利用这些机会及时解决了具体问题。在学习上,我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互帮互学,尤其对几门有难度的专业课程进行“联合攻关”。全班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成绩甚至超过了计算机系。
几年来,全班团结互助,像一个大家庭,班委会也一再连任,得到全体拥护。到毕业时全部合格,实现了我的愿望。不仅如此,全班的学习成绩在学校的综合评估中优良率达93‰毕业设计都在良以上,有14人获优秀,更有三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学院“十佳”论文。学院的第一、三名也都出自我班。34名同学中有22名继续保送本校读研(其中20人仍在本系),4名同学去了大的国企和知名外企工作,8名同学出国深造,在欧、美一些名校攻读博士,其中有一名学生同时拿到了包括哈佛、MIT、CMU、UCLA在内的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最后选择MIT)。第一届智能专业学生的良好成绩极大鼓舞了我们,增强了我们办智能专业的信心,也为以后的几届同学做出榜样。
几年班主任的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书、育人同等重要。要适应新时代年轻人的特点,保持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把人格培养放在首位。能够进入北大的学生都是各地的尖子,当他们聚集在这所著名学府时,首先要调整原来俯视周围的习惯,学会平视甚至仰视其他同学,平和自己的心态,开阔胸怀,树立人生抱负和刻苦努力的决心,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才有所作为。班主任的工作往往细致入微,其实是把70%的精力用到30%的人上面。一些学生掉队是否可以避免,关键看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到位。
6 培养体系·本研贯通
北大是(文)理科性质的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按理学设置,尽管它更强调学科交叉。从智能科学的内涵来看,我们设立的培养方向更多地是继承自身传统和学校的综合优势,突出“以人为本”的脑认知和与心理生理结合,开展机器感知(视、听、触)和数据转换信息,进而发现知识的机器智能两个方面的研究。同时,我们配合学院的教学指导规划设置课程计划,除了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外语、政治和体育),还有学院的公共平台课。第一年主要是夯实数学、物理和信息类的基础,后三年的专业课程安排是以必修的专业基础和机器感知与机器智能两个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架构。为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重点建设了两门实验课程。此外,还利用学校的各种本科科研基金项目(包括大学生创新基金、著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长基金)和各个实验室承担的项目来吸引学生,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为日后进一步深造打基础。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将读研,这样的安排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成为撰写毕业论文的基础。我们还打通了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利用各种机会举办研究讲座,如龙星计划、专题报告、国际人工智能远程教学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研究方向,调动学生的潜质。从专业特点来看,我们的智能学科更偏向于“软”的一侧,因此也充分利用信息学院,特别是计算机系的各类教学资源来帮助扶持新办专业的成长。
我们原有的博士、硕士点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为了让我们的培养体系更加系统,我们进行了两年的精心准备。底,我们正式向北大研究生院申请增列“智能科学与技术”硕士和博士点。经过必要的论证,最终获得批准,及时衔接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升研。至此,本、硕、博一以贯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一个完整的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培养体系建立起来,从培养体制上保证了新兴智能专业的顺利发展。
7 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五年来,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从酝酿到创办,可谓初见成效,走过了颇具挑战的历程。除了确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外,还需要扎扎实实落实每一个环节,并在实践中检验。本科教学迥异于研究生培养,它的计划性、按部就班执行的严格性以及每堂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效果评估必须一丝不苟。
信息学院秉承了北大的优良传统,对这个新办的专业给予了巨大支持和关怀,使我们能迅速成长起来。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一套严格的课程设置审核程序、教案检查制度和新教师上岗准入的试讲考核手续。学院有一支由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成的督导组,随堂听课评估每一位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和教学效果,及时纠正问题。作业批改和试卷出题也都有严格规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信息学院打通了一年级的公共部分,深化和夯实了数理基础。
在专业课程上,智能科学系提炼了三个课程群,并组织教师进行重点建设。此外还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专业上实施分流培养外,我们还针对北大学生的特点,在基础课采用实验班的A、B分级组合方式,满足不同专业对各自基础培养的要求。在专业课程群中,也允许不同兴趣的组合选择,充分发挥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关怀学生顺利成长,我们除规定教授担任班主任外,还设立了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各种指导。智能科学系也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半数以上)优秀的年轻教师,其中信息学院中从国外回来的教师比例是最高的,为这一新兴学科注入了最具活力和新思想的力量。在招聘教师时,教学需求和能力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20,我们接受了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新办专业得到好评。学校开始关注我们的进步,在随后的一年中,我们一再从学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陆续获得了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北京市一类特色专业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等称号,又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我们的培养体系和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也分获北京大学的教学一、二等奖。
8 结语·致谢
尽管北大年轻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初见成效,但征程是漫长的,我们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然而,智能科学这个本科专业方向是很有希望的,它不仅吸引了大学的新生,也在高考人群中产生着愈加重要的影响,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精心培植。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从学校、师资、方向、生源以及学科培养性质和目标等条件出发来建设新兴专业。以上是笔者对北京大学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创建历程的回顾,希望与同行共享。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许多人给予了热情帮助和支持。这里要特别感谢北大信息学院陈徐宗教授,感谢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涂序彦和王万森教授。
最后引龚定庵一句名言:“但开风气不为师”。
9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建设情况。我们希望这些初步的工作总结能对目前正积极筹办本专业的兄弟院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尽管近几年得到了国内部分高校的重视,但其发展并不是很快,且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比如,从专业配置来看,目前智能科学与技术并非一级学科,多数学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培养都是依附于其他相关专业。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整个学科的发展。希望通过各相关高校的广泛交流和积极配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内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
篇10: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地方院校转型及专业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
1.相应的学科应该与学校转型相适应
在进行学院转型和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重要原则是相应的学科与学校转型相适应,首先各个专业教学的改革要与学校转型的程度相一致,只有这样具体的专业调整才能够和学校相适应,有效地借助于院校的优势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另外,学科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学校转型的帮助,只有遵循学校转型的规划和方向,才可以实现有效的学科规划。总而言之,两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积极配合,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
2.学生特点与专业改革相融合
在进行教学转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还要能够实现学生特点和专业改革的融合。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院校的转型,学生永远是这些活动的中心。如果学生无法适应这些教学的改革,无论改革理念有多么先进,这些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转型时,必须要实现学生与教学的一致,实现学生能力、学生特点与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的相统一,只有如此,才能让后续的工作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下去。
二、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科定位、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这阻碍了教学的进步。地方院校生命科学院设置的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数量、就业状况、存在的问题,课程比例不协调,一般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重不够和谐,往往容易造成专业课程稀少,一般课程较多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学生数量不稳定,每年的招生计划不够稳定,这必然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在就业上,由于学生素质、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不够完善,使得就业也成为了一大问题。
2.教学理论与实践矛盾突出
在教学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师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等现象的产生,使教学秩序混乱,理论化过于严重,实践性很差,这必然不利于学生本身的成长。可见,理论和实践的.突出矛盾是影响教学改革的突出因素。
3.教师考核方式不灵活阻碍教学转型
教师的考核方式不灵活也阻碍了教学改革及院校的转型。在很多的考核中,考核方式单一模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抑制了教师的活力和激情。目前对教师的主要考核方式还停留在对单纯的课堂讲授、教案等纯理论上的考核,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方面也是唯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是好,所谓教学成绩的评定也是纯纸面上的指标。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去为了应付相应的“政策”做一些无用功,很少有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教学,无法和学生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这对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是相当不利的,只有加速教学改革,深入院校的教学转型,才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4.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一些院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改革。如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条件,那么所有的教学转型和教学改革将不能得到深入开展和实践。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学体系、制度存在不少问题。所谓“一代新人赶旧人”,我们要始终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看培养机构有没给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与平台。因此,要想实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和院校的有机转型,就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潜在素质,提高他们的根本实力,适应教学改革。
三、如何实现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及转型
1.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改革方向
实现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院校教学转型,首先要站在学校的立场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的呼声,在管理制度,对教师考核晋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培养与就业模式等方面做出制度性的改变。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形式和管理制度,站在人性化的立场进行分析,结合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来确定改革的方向,科学、理性地把握改革目标,力求实现成功的教育转型。
2.彻底改变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模式,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不断地强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对生物工程专业来说,要逐步改变重理论课、轻实验课,重闭卷理论考试轻动手操作、设计能力,重课堂轻社会实践等种种弊端。建议大学学习全程开展理论占三分之一、实验课三分之一、工程实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分配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实践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走得更远。
3.加快师资结构与教师队伍的转型
加速师资结构的调整和教师队伍的转型,首先要考虑不断地聘请科研一线、生产一线、管理一线资深人员进课堂讲课,培养理论实践结合型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对在编教师的引导和时间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引导和培训,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精力充沛,干劲十足,要鼓励他们多下企业,沉到生产一线,打造一批精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型教师队伍。这首先需要学校从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方面进行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凑效。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老师,应该让他们继续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因为要改变他们往往较为困难。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重点培训,让他们在懂理论的基础之上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断地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他们在教学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为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进步和成长。
4.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就学校而言,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地方实习,有机会练手,或者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校也可以增设实验室,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外空间,给他们足够的实践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总而言之,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他们成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和灵魂所在,要改变传统错误的教师评价方式,尤其要改革职称评审中重课题、论文和课堂教学的纯理论式的评价方式,从评价机制上激发教师转型的积极性。这势必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职称评定是省一级行政部门主管制定政策,单靠学校很困难。所以很多问题可以探讨,但实施很难。另外,教师也要提升个人的内在自觉,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软实力,塑造高贵的灵魂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总之,要善于从多方面来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不断地进行师资的整顿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教学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姿态成长,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总体而言,地方院校教学的转型不仅仅是国家对教育的整体统筹,更是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践行。目前我国地方院校的专业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矛盾重重,教学考核方式过于落后,学生本身能力不足等。要改变这些问题,就需要不断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整体上把握改革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课程实践教学,从各个维度来加速专业教学的转型,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11: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深入的市场改革,使得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得以快速发展,实现了将“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由于相关企业和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也使得对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本文通过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教学方式的改革途径,使得采矿工程的毕业生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采矿工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逐渐深入化的市场改革,使得我国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未从根本上解决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与企业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还未能及时适应社会的变化。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对合格甚至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于大力发展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政策和方针也日趋增多,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现阶段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于采矿工程专业而言,化解过剩的煤炭产能、创造更好的煤炭经济效益[1],当下正是我国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阶段。因此,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形势所迫,也是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化实践教育的转折点。本文主要通过对采矿工程专业现今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现状的研究,探讨了提高采矿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教学改革方式。
一我国现阶段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高等院校教育日趋增加的重视程度,教育部也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如加强调整专业知识的结构以拓宽专业面、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以及对工程实践教学的加强与重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但是在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进一步努力加强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和采矿工程专业相关企业的全面创新型人才。
(一)学科交融
近年来,虽然我们已经逐渐加强对采矿工程专业知识面的拓宽,包含非煤的开采、露天开采、井工开采、在采矿相关操作中结合计算机技术等,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随着采矿新技术、新工艺以及采矿装备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采矿工程与机电的联系越发的紧密,技术人员采矿技术的更新进度慢[2]。因此,只有多了解机电专业知识的学生才能更好适应高度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的矿井生产。日趋简化的矿井巷道布置以及采掘衔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井下技术人员对机械的操作熟练度和使用的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有效的提高井下安全生产的效率,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熟练掌握矿山机电、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通过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育改革培养高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
(二)与时俱进
教科书应及时反应采矿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采矿行业的应用。最新的采矿机械设备等。教科书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科技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必然的,同时也是较难去改进的。因此,在采矿工程的煤矿开采学等课程教学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及时补充。而关于岩石力学相关的课程应主要集中于某一个课程上而不是涉及于较多的课程。此外,在大型的现代化矿山中,太过于简单的开拓巷道布置内容无法重点突出显示现今最新最全的创新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因此,把最新的专业技术和成果及时体现在教材中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授课教师在此过程中任重道远。
(三)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多而繁,既包括其本身的专业知识,还包含与之相结合而必需的机电专业相关的内容[3]。这也使得需要对其庞杂而分散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进行修订,将重复的专业知识和内容进行合并和简化,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效的将相关知识形成完备的系统。总而言之,在生产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对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调整,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其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进教学内容
采矿工程的教学内容指的是为达到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的采矿工程相关教学活动和环节,其能够满足教学目标和要求,应该根据企业以及社会对人才综合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来设置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4],提高对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重视。1.可通过增设通识教育环节、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或者科研夯实基础,进而有助于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2.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凸显采矿工程专业的实际特点和满足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可以为采矿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设置相应的实习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实习中充分应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而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3着重强调创新意识和综合型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具有实用价值和应用性的教学模式,无论其是单一的还是互相融合的复合模式只要符合对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均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可以通过相关学科竞赛、参加课外科研活动以及开放实验室等方式来实现。
(二)搭建综合实验平台
将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建设采矿工程学科能够共享的教学实验平台。构建以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化的体系,将采矿方法和现场技术措施结合起来,最终建设成符合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又能够满足社会和相关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色化实验平台,同时又能让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5]。让学生在课间之余能够尽早的接触相关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创新型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三)完善教学考核方式
摸索出一套与采矿工程专业对口的教学的评定方式,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之外,还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参加课外实验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等)、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内容,建设系统的有科学依据的考核体系,公平公正公开的对学生学习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通过在相关企业的实习可以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加强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实际操作,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采矿工程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实践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对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并与相关企业签订长期的联合培养机制[6]。此外,还可以通过“双导师”制来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院通过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还则选派本院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实践中去,既可以加强学院与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总结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对采矿工程这门学科来说既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机遇,也是对探索改革途径和方式的一种挑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其对相关原理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的积累。此外,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为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型全面发展人才提供了契机,此外,对于工科类的采矿工程而言,加强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其今后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弓小平,木合塔尔扎日,黄滚,戴兴国,石忠民.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改革现状与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03):58-63.
[2] 郭兵兵,吴金刚.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6(01):61-63.
[3] 郑文翔,郝长胜,郭灵飞,孙明,卜庆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17):158-159.
[4] 李永武.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06):230-231.
[5] 谢生荣,张守宝.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30):132-136.
[6] 吴金刚,郭兵兵,郭军杰.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36(01):104-108.
篇12: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摘 要:文秘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程序性、针对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从文秘专业的秘书工作实际出发,通过秘书的各项工作内容、基本要求、操作规范、实施程序以及注意事项等,使学生了解秘书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从事现代通用秘书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达到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相应岗位的要求,进而使文秘专业的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文秘专业 教学 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各行业对秘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秘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掌握文秘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办文”、“办会”、“办事”“办信”的实践能力,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业务、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掌握计算机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具备较强的职业运用能力,具有应用文写作、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知识面较宽广,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秘书人才。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文秘专业教学应以理论加实训为主要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今后改革的主要思路: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不能盲目设置课程,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2、以个性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结构。根据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鼓励学生争取“一生多证”。
3、以能力为中心,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深化内涵建设,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建设课程标准;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
2. 建立“项目化”的课程结构。
课程的教学要依据对文秘专业职业分析和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按照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学科教育重知识系统、重文体知识、重章节结构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教学惯例,以职业工作流程为线索,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整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项目模块来组织实施教学。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推行项目教学以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时要结合文秘专业工作的实际,以完成职业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工作项目为中心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内容,进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亲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索取知识,由单纯追求书本知识变为开放性学习、多渠道获取知识并重视知识的应用。情景的创设与角色的进入能架起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桥梁,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步骤 :
第一是要选好课题。选取合适的课题是情景模拟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状况(现有知识、经验、兴趣、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其次,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练或在头脑中的预演,掌握模拟的各个环节,并预测模拟中的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准备好相应的处理策略,以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要定好角色。选好课题后,要根据演练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个人的实际情况,分别安排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做好相应的准备,使学生明确自己所扮演人物的地位、职责、日常工作等。
第三是安排课堂演练。学生根据事先分配好的角色,在模拟的情境下,根据课题的内容进行演练,直到预设的所有环节结束。
第四是组织讨论。演练结束后,教师就演练内容,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组织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在演练过程中,各个环节是否正确?扮演相关角色的同学。
4.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和使用方面,基础课、公共课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的教材结合专业特点,选用高职高专特色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还应组织优秀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自行编写,突出教学特色。组织编写各门专业课程的习题集、自学指导书、实训教材等,尽快使教材与教学恰当的衔接起来,推动本专业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购置与文秘专业教学、研究相关的教材教辅书籍、学术期刊、专业理论书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为教学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建设文秘专业技能试题库,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5、加强校内实训,互惠互利,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教学设施建设是文秘专业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硬件基础,文秘专业应结合具体实训项目建设实训室,筹建文秘综合实训室、档案室、文秘专业会议室、体型训练室等,满足实训的要求。
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方共赢的原则,建设实训基地,完善和建立校外实习管理模式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专业技能。
6、建立教学反馈系统
教学反馈对掌握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的,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秘专业教学应针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建立动态反馈网络,形成循环提升的反馈系统,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要和在校学生、毕业生进行沟通,让在校学生、毕业生通过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亲身体会,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衔接,指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根据这些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百荣,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0卷第6期
篇13: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模板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增加实际图片、实际案例的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经验;同时,要求增加调研、考察、实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语言总结、临场发挥的能力。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以教师讲课为辅、教师辅导为主,以学生调研、总结、课程设计为主。每门专业课程需要2—5个经典的课程设计为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由1人增加为2—3人共同担任,根据不同的专题、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技能。这样一来,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能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法课统筹巩固,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又能让老师掌握学生阶段的专业水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模型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模型课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是非常必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近几年的经验发现,单独的模型课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使之产生应付了事的心理,改革后建议取消单独的模型课,要求相关专业课老师在核心专业课的讲授中以及每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要以实体模型进行展示,一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二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模型课单纯为做模型而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尺度感和空间感。
(三)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是本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载体。黄河科技学院不断进行新课程开发,鼓励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开设与专业相关,又能体现学科前沿、最新理念的选修课课程。同时,在学校转型发展,市场需求的趋势下,调整选修课的专题内容,加快更新步伐,确保教学内容走在专业的最前沿,加快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寻发展、创品牌,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机遇。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对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完成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能在实践教学中熟悉真实的设计环节和全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回应与解答在真实的课题和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环境设计专业还需要接受各方面新潮设计元素、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需要在户外甚至外地调研、参观、考察,如风景写生、建筑速写、专业采风、专业考察、植物调研等,对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力量改革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所以,要在学校改革转型发展之际,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鼓励专业教师挂职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学院的实训基地以及与学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和实际项目的参与,让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成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环境设计专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日益增强,对城市建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鼓励专业老师对外承接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实际项目,来锻炼自身能力,在取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能亲自体验在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三、结语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培养具有全面的学科知识与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学生,是现代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目标。借着学校转型发展的契机,环境设计专业要由内到外,由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由教师自身素养到教师技能的加强,将专业教学模式整合逐步深化,共同推进黄河科技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
篇14:设计广告专业基础课的论文
设计广告专业基础课的论文
设计广告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必修课,这从广告空间风格直接的视觉感,创造力,灵感,艺术审美三个方面的描述创造力训练。
广告美术专业基础课的空间感的目的是教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设计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深目的。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引导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创新精神。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更好地满足您的专业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中的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加各种广告艺术活动的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生产工艺不同,回顾了学习和艺术欣赏,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并获得了设计方法学习在理解广告和表达方法的基本语言持续的兴趣,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广告是视觉和造型艺术与视觉形象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如实物展示,投影机的使用,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的介绍大大提高了信息和技术能力的数量。能够更好地激发创造力,提高实践能力的设计。教他们在广告,广告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程,但也显示在高年级学生在通过学校课程的教学模式,实现艺术教育的多元化,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改革,而且要发展独特的设计概念,创造性思维,综合型人才。技术基础课是没有死,而是刺激思维的训练,光明与黑暗,色彩关系证明是不是必须把握之间的绘画训练,以达到颜色的关系。学生艺术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形式美,法律,表现手法和创造性思维的法律水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广告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自发性等,并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在倡导快乐教学,自学,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综合学习。广告设计的教学中,根据现代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特点的网络资源和技术,收集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基础研究研究。广告的直接可视化建模的广告模式,开发了基于空间的视觉设计教育本身的意义空间是二维或三维的视觉空间和视觉的性质决定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灵感,学生有效地捕捉广告,提高广告的形式和风格的视觉体验感受能力建设和培训,重要性和意义。
在为原型设计的纯形式设计的关系和空间结构分析心理感知组成,解构主义是从各种不同的自然形态和客观世界的不同,并积极引导内实力的个别学生,鼓励学生自己的积极感受,体验和思考,与具体的广告的认识论思想和艺术的自我和积累经验的外部对象的学生,积极的自我生存的理由和方式选择,以获得生活环境超前的自信力和创造艺术。学生的生活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全面,真实生活的创作艺术联想逻辑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其次,要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广告,平面广告,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在训练形状的感觉。感觉空间的文化形态,主要是从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如关于加强元素之间的关系。
★ 法学毕业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参考
★ 学前教学论文选题
★ 法学论文题目
★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析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探析企业债券的政府约束制度2022-07-01
电大论文2024-01-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2024-01-23
探究刑法学中五个关系论文2022-08-14
论 数 字 证 据论文2023-02-12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探析2022-12-05
积极构建重婚的社会预防体系2023-03-19
法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2023-06-17
法学开题报告精选2022-04-30
律师诚信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的论文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