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

时间:2023-04-23 07:41:5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共19篇)由网友“Mempre”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

篇1: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

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民法精神的培养与民法教学的理念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民法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民法精神在民法中地位,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民法精神与民法理论、规范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学生对民法精神的信仰,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内化为学生们的职业品质。本文主要对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的培养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民法教学;理念;民法精神;培养方法

民法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民法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也表明在民法的教学中,重点不是教会学生法律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精神,并将法律精神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民法是法律中最贴近生活和人民的一门法学学科,加强对学生民法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将来服务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法精神的内涵

民法精神主要指的是民法领域中的法律精神的总称。在法律精神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法律精神是构成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的灵魂和神经中枢。通过法律精神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法律的原则以及旨意。还有的学者认为,法的精神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客观法权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社会共同意志的本质。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法的精神其实就是时代的精神,不单单指法律的阶级精神。而本文在法的精神界定中,认为法的精神本质与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法律精神表现的是法律的价值取向和立法的宗旨,其存在于法律制度中,同时也对立法、司法以及执法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是法律规范在社会关系调节中的指导思想,同时法的精神具有稳定性、普遍性、继承性和根本性。

二、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的培养目的

民法专业的学生是民法教育中主要培养的对象,在民法教育中对学生民法教学理念和民法精神的培养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民法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正确的法治理念去解决民事关系问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民法教育不仅要能够传授学生相应的法律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民法精神是民法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民法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民法的教学中,民法精神既是民法规范的立法前提,同时也是民法制定的基本依据,更是民事活动中各种法律应用的原则规范。所以在民法教学中注重民法精神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民法精神在法学学生行为活动以及将来从事工作中的准则作用。这样才能够使民法的制定初衷与民法的精神保持一致,才能够为民法的司法活动提供公正性的保障,民法中的关系才能够评定,使民法更好的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为民事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

三、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民法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文字以及图片介绍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民法的精神含义,但是从民法精神教学的本质来说,民法精神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形而上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虽然其中包括法律知识和规范,但是要想真正了解其本质还需要透过这些理论的载体去深入挖掘,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民法精神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民法精神的培养中,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配合来更好的理解法律精神的抽象概念和本质,使学生在形式外在化的条件下更深入的了解民法精神。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辩论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教师可以从民法知识内容中选择与民法精神联系比较密切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设置辩论和讨论的话题,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规范对民法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论证。通过这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和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民法精神,并且在辩论和讨论的过程中还能够从对手或其他同学的理念中汲取不同角度的看法,进而进一步加深对民法精神的理解,使民法精神能够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提升学生的民法素养。

(二)加强对民法教学理念和民法精神的认识

要想使民法教育中能够更好地融入民法精神,提升民法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法学知识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能够对民法教学的理念以及民法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民法精神的培养,并针对学生的水平以及民法教学的内容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从而对民法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明确。同时,在民法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凸显出民法精神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民法精神不仅是民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点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贯穿于整个民法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并能够与法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通过点带线,线带面来培养学生民法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对民法精神有深入的了解,并做好充分的研究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如何培养学生民法精神的对策。在民法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民法精神培养的全面性,因此在民法精神的培养内容中,不再仅局限于对民法知识的讲解,还需要注意与生活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民法精神从抽象的领域中引领入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对民法精神的主观重视度。

(三)注重民法精神与民事法律规范的联系

民事法律规范是司法机关在民事案件处理中的主要依据,所以民事法律规范是民法教育中最基本的知识。而民法精神是民事法律规范制定的核心和宗旨,其指导和制约着民事法律的制定以及实施。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民事法律规范是民事法律制定的载体,民事法律规范是民法精神的体现和实践。以《物权法》为例,其中对业主对建筑物的专有部分具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的权利,但是在使用这些权利的过程中不能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威胁,同时不得侵犯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其中不仅规定了业主对建筑物使用的合法权利,同时也对业主不可侵犯他人的权益进行了明确。也就是法律在保护业主的合法权利时,也对其他相关人的私权进行保护。

(四)注重实践教学

民法教育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其实践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民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最终是为了能够加入到民事管理的队伍中,所以在民法教学中教师需要刻意的为学生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真实的案例,或者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建立审判庭,要求学生根据案例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模拟审判。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的选取中教师需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够达到实践的真正目的,同时教师要能够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对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合理的处理虚拟的民事案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抽象的民法精神融入到民事案件的处理中,对学生理解民法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一些民事法律规范中不明确的案例,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显得特别重要。

(五)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民法精神和民法理论体系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民法精神不仅能够成为民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同时还是建立民法理论的基础。比如,民法中所涉及到的无过错以及公平责任就与民法精神中的公平精神有关,所以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就需要为学生明确的阐述二者间的联系性;而物权以及所有权的变动和全能限制中与民法精神的私权保护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时就需要能够从私权保护精神方面入手,将民法精神融入进来。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民法精神培养中需要能够与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这不仅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民法精神的角度去理解民法的理论知识。此外,通过民法精神在民法理论中的融入,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民法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了解的同时,还能够认识到民法精神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够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使民法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法的教育理念实质是将民法相关知识、法律规定以及民法精神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民法精神在民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民法精神在民法教育中的基础性和核心性作用。对民法理念和民法精神的培养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法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此来指导和规范民事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进而为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奠定基础。民法教学理念和民法精神培养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将来进入社会的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将二者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以及理论知识与民法精神的相互渗透来提升学生对二者的认识,此外,还需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艾岩卿.关于民法教学的理念与民法精神的培养方法[J].南方论刊,(1):39-40.

[2]宁清同.民法教学与民法精神的培养[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9(4):138-144.

[3]李爽,郭越,朱启莉等.法律信仰―――法律人的精神诉求―――兼论民法学教学方法改革[J].法制与经济,(20):15-16.

[4]靳英桃.研讨课教学方法在民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博览,(24).

篇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阐述的民法知识能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职业法律素养,对高职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要明确“基础”课民法教育教学培养高职生职业法律素养的科学含义和内容;其次要改革其方法:改变民法教学理念,构建民法教学的新模块,突出高职生职业法律要求,巧妙地运用有关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到作为职业人所必需的法律素养。

民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未来职业人的高职生通过学习“基础”课民法的基本原则、合同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等知识可以提高职业法律素养,高职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法律素养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基础”课中民法的相关法律规范教育对培养高职生基本的法律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课民法教育教学培养高职生职业法律素养的科学含义及作用

社会越文明进步就越需要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未来公司的员工和社会的公民,懂得法律特别是懂得某一工作岗位的法律规范是十分必要的。高职生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直接走向社会变成公司的员工和社会的公民,高职院校对于培养高职生基本法律素质的责任重大,那么高职院校应该重点讲解哪些法律知识和观点呢?笔者经过调研和分析得出,高职“基础”课主要应培养高职生如下三个方面的法律素养:一是基本法学理论;二是应用法律知识;三是专业法律知识。高职生应掌握的基本法学理论主要有:法律是什么?高职生为什么要懂得法律?生活和工作中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当发生违法事件时应如何解决?高职生应掌握的应用法律知识主要有:如何签订合同?如何写起诉书?如何打官司?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务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治安有关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有关法律规范等。应掌握的专业法律知识主要有:未来准备当教师的要熟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未来准备当医生和药剂师的要熟悉行医的相关法律法规;未来准备当公务员的要熟悉公务员的法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未来准备当会计的要熟悉会计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未来准备当艺术家的要熟悉出版法、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未来准备当焊接工和模具工以及机械制造工的要熟悉企业法、公司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未来准备当营销员、从事经济贸易等工作的要熟悉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来准备当计算机程序员的要熟悉信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等。高职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在校学习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实际工作中接触法律事务学习提高法律水平,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培养法律素养尤为重要。“基础”课民法教育教学培养高职生职业法律素养主要侧重于培养高职生掌握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懂得保护自己、与人相处、谋求发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基础”课民法教育教学培养高职生职业法律素养的内容

在“基础”课中,民法是涉及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而在民法里合同法是一个重要内容。高职生毕业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接触劳动合同、经济合同等内容。就拿签订劳动合同来说,劳动者(员工)必须对公司(甲方)和员工(乙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一些规定非常清楚和了解。首先要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违背了国家法律规定和道德要求;其次要看公司(甲方)是否为员工(乙方)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人身安全条件以及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条件;再次要看如果员工(乙方)违反了劳动合同所受的处罚程序如何。劳动合同既对公司(甲方)有约束力。也对员工(乙方)有约束力。如果劳动合同只对一方有约束力,那么该劳动合同就有失公允,是无效劳动合同。此外,如果公司强迫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也是无效的,劳动合同的签订必须双方自愿。签订经济合同也是一样的,员工常常代表公司与另外一家公司签订供输合同或者是租赁合同、产销合同等。因此,高职生必须熟悉供输合同、产销合同和租赁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供输合同中供输双方对标的物的要求、数量与质量要求、价格和时间要求、货款支付要求,代表公司签订经济合同必须征得公司法人代表的同意,多听取法人代表的意见。员工违背公司法人代表意愿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合同,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定的经济合同也是无效合同。高职生对民法的了解不限于合同法内容,还包括知识产权法中的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和商标权法。高职生对于著作权法,主要是了解不管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还是未公开发表的文章都拥有著作权,都受法律保护,凡是引用别人的文章内容都要注明出处,不要照抄别人的文章或者作品等相关法律知识。高职生在就读期间一方面要充实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和创作设计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学习、模仿、创作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模仿和创作中不能侵犯别人的著作权。高职生成为员工之后对自己的创作设计作品要知道怎样保护,对别人创作设计的作品不能侵权。对专利权也一样要重视,专利权是指对创造、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拥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是别人不能享有的权利。专利必须申请保护,高职生在校期间进行的发明创造需要申请专利,对自己的权利进行保护,同时要知道使用别人的创造发明要购买专利,给予权利人经济上的补偿,不能侵权产生违法行为。同时对商标权也要重视,商标一旦注册就受法律保护,别人不能使用该商标,同样也不能使用别人的注册商标。总之,通过民法教学可以使高职生懂得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法律素养。高职生的法律素养不是天生就形成的,也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培养的,必须通过专门的法律教育,特别是“基础”课来进行培养,在该课程中强化民法中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对培养高职生职业法律素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础”课民法教育教学培养高职生法律素养的方法

高职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课教学来实现的,事实上“基础”课的法律教学时间特别是民法教学时间很少,并且在法律课教学中所讲案例大多带有普遍性而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的内容,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指导意义不大,造成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在内容上完全脱节,出现学生毕业之后面对工作感到十分陌生的难堪情形。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民法的教学,那么如何通过民法内容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呢?

1.“基础”教学中改变民法教学理念

一般来说,高职生到实际岗位上工作必须具有三种能力:一种是专业能力,另一种是合作能力,第三种是运用法律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通过学校专业课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合作能力必须通过文化教育和典型事例教育才能实现;学生的运用法律能力必须通过法律专业课或“基础”课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法律能力培养方法包括熏陶法、渗透法以及课堂讲授。过去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较多地重视熏陶法和渗透法,而轻视课堂教学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熏陶法和渗透法对形成学生法律素养有一定的作用。所谓熏陶法就是指学生通过向同学、社会和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学习,接受影响和相互学习;所谓渗透法就是指一些文化课或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由于受这两种方法的影响而具有简单的法律运用能力,这两种方法能自发地培养人的法律素养。但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今天,光靠自发培养法律意识已远远不够,因为经济活动、民事活动、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护等法律问题经常发生,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法律课教育,就很难具有一定的法律运用能力,对有关具体的法律权利保护问题就很难弄清楚,甚至无法真正行使保护自己的权利,法律课正好能弥补这个不足。而传统的法律课侧重于法律基本知识的传授,对公民在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法律知识和运用这些法律的能力强调得较少。同时在法律课中教师对法律原理讲授得较多,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讲得很少,学生参与教学较少,对职业岗位中法律的运用接触得太少,因此造成一些学生毕业后对法律略知一二,要真正在经济活动和生活中运用法律就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调查,有80%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经济活动和生活中的法律掌握得较少,特别是熟练运用法律的能力较低。因此,改变高职“基础”课中法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要。

2.在“基础”课中构建民法教学的新模块

“基础”课中民法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民法基本知识、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在民法基本知识部分应突出民法的基本原则、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在民法基本原则中对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等价有偿原则要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其次要对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进行分析阐述;再次就是合同法中合同的签订、违反合同需要承担的责任;最后就是知识产权法中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

3.在“基础”课中讲授民法要突出高职生职业法律要求

教师在“基础”课中教授民法知识时要考虑到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法律素养的培养。例如,讲民法基本原则的平等原则时不讲授平等原则的科学含义、为什么要坚持平等原则等内容,而主要讲授高职生在职业活动中如何践行平等原则,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何践行平等原则,在民事活动中公民如何践行平等原则。又如在讲合同法时,不要纠缠合同法的具体条款,而应更多地提醒学生注意哪些是无效合同,违反合同应承担什么责任。在讲授知识产权法时不要过细讲述什么叫著作权法、什么叫专利法、什么叫商标法等,而应重点讲述哪些行为违反著作权法、哪些行为违反专利法、哪些行为违反商标法,以及违反上述法律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

4.教师在“基础”课授课中要巧妙地运用有关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到作为职业人所必需的法律素养

比如,教师在讲授合同法时可以设置现场合同签订,由学生在课前做准备,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让学生代表作为甲、乙双方签订合同,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个签订合同的课外作业,合同内容由两个同学互相讨论拟定,双方签字后交给任课教师备查。教师在讲授著作权法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作为一个职业人对撰写论文、设计作品、绘画书法以及发明创造等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特别是借鉴别人的成果时应该如何处理,对少数人在网络上全盘抄袭别人成果或在书上窃取别人成果的行为应如何看待,并要求学生把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列举出来。教师在讲授商标法时要求学生讨论商标的重要性,特别是注册商标的法律效力,课后组织学生到超市、市场、商店对商品商标进行考察、调查,撰写《关于市场商品商标存在问题及原因》《我国公民商标意识调查》等文章。教师在教授民法有关内容时可以列举与学生专业接近的职业领域常常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法律问题,让学生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并吸取其中的教训。当学生毕业之后进入职业队伍时就会熟练地运用法律处理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问题,不会出现法律盲区。

总之,高职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非常重要,在校期间接受法律教育更是必要的。教师在“基础”课中突出学生职业法律素质培养是关键,同时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职人才。

篇3:篮球教学与篮球意识培养方法论文

篮球教学与篮球意识培养方法论文

[摘要]篮球意识是一种反映篮球运动规律的观念,支配着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运用的各种技术及战术。基于篮球意识在教学当中长期被忽略的现实情况,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以提升运动员的篮球意识,从加强篮球课的理论教学、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强化篮球意识、在篮球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应变能力、在战术配合的教学中深化篮球意识四大方面入手,来对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篮球意识培养的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与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篮球教学;训练;意识;培养

我校篮球教学一直以来以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为最终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为重要原则,以力求创新与不断完善的教学理念为推动教学进步的基础动力。经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成为鞭策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然而,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我们也逐步发觉自身存在着多种不足。尤其是在国际比赛当中,我国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普遍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篮球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追溯问题的根源也暴露出我们的教学出现了问题。本身我国对篮球意识的研究就不多,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更是被忽视。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甚至是将培养并提升运动员的篮球意识作为重点工程。

一、加强篮球课的理论教学

大家对篮球的一般性认知是,篮球是一项集体性、技术性、比赛对抗性等多种特征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也有着较强的应变能力要求。其实,除此之外还要求运动员能够掌握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这是运动员篮球意识形成的基础条件。对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篮球课的理论教学。(1)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规律、特点以及原理的认知,引导其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学习、感知与锻炼等,促进篮球意识的形成。(2)将有关学科知识渗透于教学当中,如结合生物学、心理学等知识来分析大量战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规律的能力,引导学生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去更好地理解那些较为抽象与概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

二、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强化篮球意识

在篮球教学中,除上述理论教学之外,正确的.篮球动作、身体素质等其他因素同样是形成篮球意识的重要基础。

(一)突出篮球技术的规格化教学

篮球技术是将众多专门性技术动作方法做以合理组合并有效融合于一体的一种技术形式,而其中正确的篮球技术能够使最机体能力达到最为合理、有效以及经济的使用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派生出更高层次的篮球技术动作。对此,教师必须突出篮球技术的规格化教学,通过严格各个技术动作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篮球技术动作及其要点,进而为篮球意识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在对抗中提升篮球技术的运用

作为一项非周期性运动,篮球运动中的各种基本动作均不可以单独状态存在和运用,需要在对抗中提升篮球技术的运用。

(1)学生心中需建立一个对手的概念,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性动作。

(2)逐步开始进行对抗性练习,将传球、投篮以及切入等动作运用其中。这样一来,基于对抗性练习,可以大幅强化学生对篮球各项技术的运用意识及能力,这便是在学生建立正确篮球意识的前进步伐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三、在篮球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应变能力

首先,就观察能力而言,其可以说是培养篮球意识的“窗口”,人体大多基于观察而做出相对应的心理与生理活动机能。对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对教师的示范性动作仔细地观察,同时还能够在教师技术动作分析之后,逐步发掘出动作现象之本质与规律,这也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集中体现。另外,就应变能力而言,在不可预测的竞赛环境中,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战术、技术去处理,这是衡量运动员篮球意识的一把重要的标尺。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抬头运球”,可以扩大视野范围,及时掌握赛场上敌我双方所处的各个具体的位置,进而根据情况以做出及时、准确和高效的传球、运球以及投篮决断。

四、在战术配合的教学中深化篮球意识

篮球战术是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术的合理运用与各成员间相互配合的组织形式的集合,很大程度上其对比赛胜负有决定性作用。对此,应加强学生的战术学习,包括配合结构、特点以及形式等理论学习,进而具体到某一种战术进行实践练习,以掩护配合战术而言,引导学生掌握掩护技术、动作、位置、距离以及时机等,同时还应使学生掌握战术配合,如利用掩护突然反跑摆脱以迅速突破篮下,实现一连串动作的协调,逐步深化战术配合篮球意识。新时期,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篮球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系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需要从基础抓起,将理论、技术与战术进行统筹安排,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篮球意识。

参考文献:

[1]曾毅刚.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统一性培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12).

[2]樊西宁.关于篮球意识的几点思考[J].体育与科学,,22(4):36-37.

篇4:健美操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论文

摘要:任何活动的兴起都不是偶然的,健美操能够在这个时代出现并广为传播,符合了这个时代对于自由和渴望表现自我的多重要求。相较于传统广播体操的生硬和刻板,健美操则是兼具美感和动感,既能够体现身体的舞动之美,又能舒缓身心,强身健体。然而健美操的教学活动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加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健美操;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推广,体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过去对于体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体育就没有国民素质的强健保障,然而每天都被学校要求的课间操就有了用武之地。学生们每天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自己的运动量,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能够劳逸结合,舒缓身心。自素质教育全面提倡以来,在课间时间做的健美操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广播体操到百家争鸣的健美操,如今学生们的身影依旧每天课间时分在操场上出现,各种各样兼具美感和动感的健美操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今天我们就试着去分析一下在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健美操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任何活动的兴起都不是偶然的,健美操能够在这个时代出现并广为传播,符合了这个时代对于自由和渴望表现自我的多重要求。相较于传统广播体操的生硬和刻板,健美操则是兼具美感和动感,既能够体现身体的舞动之美,又能舒缓身心,强身健体。健美操又不同于街舞的张扬,不需要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这也为健美操的盛行提供了方便。随着音乐的.起伏,每一个人都愿意而且能够跳起健美操,这也就让健美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了大批爱好健美操的青年才俊纷至踏来。为健美操的兴盛和创新,以及广泛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却不是一成不变地教授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健美操作为体育工作中比较好的表现形式,必将在未来受到更加重要的关注。

2创新思维,勇于表现

作为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们在健美操上有着不同于一般的创新能力,健美操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舞蹈动作,音乐选择上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有了发挥空间,自然就会想着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然而,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想要在健美操上有所建树,必然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体育先行者的教师,便不能仅仅教授一些固定的舞蹈动作,而要告诉学生们,怎样做才能舒展开来。不能限制学生们在一些舞蹈动作上的大胆创新,必要时教师更应该做出指导,引导学生编排出更具美感的流畅的舞蹈动作。只有思想上有了创新的想法,那么学生们就会跟着自己的想法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创新能力。勇于表现自己,大胆去尝试新的舞蹈动作。任何能力的获得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去重复失败,在失败中成长,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能力。在健美操的学习和创新中依然如此。勇于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健美操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篇5:健美操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论文

3.1教师应与时俱进,关注新动态

大多数时候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在这个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教师更应该如此。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不至于枯燥乏味与时代有所脱节。因此,教师应该时常关注一些网上流传比较广的健美操视频,学习一些新的舞蹈动作,也在必要的时候能后教授给学生们知悉,让学生们也能够接触到一些新的健美操动作,也能两相印证,有所突破。

3.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有着显著的改变。健美操教学也是如此,不应当只是枯燥的重复练习,可以掺杂一些与时代有关的教学活动,比如说可以准备一些音像制品,让学生了解一下健美操的发展史,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探讨如何发力,如何休息。也可以探讨一下,怎么让健美操看起来更加柔美,不仅局限于练习,也可以定期让学生进行交流,争取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协调。毕竟有些动作,一个人做起来很具有美感,如果人数一多,效果就差强人意,所以只有通过交流,以及教师的指导才能得出最具美感和动感的动作来。通过使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枯燥的教学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动作,更快地掌握,更好地发挥。

3.3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健美操属于户外活动,良好的教学环境就会对教学效果增色不少,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考虑好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健美操是一项体育运动,是运动难免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及时处理好这些能够稳定学生情绪,增加对教师的认同感则更加亲和学生。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更好地学习健美操打下良好的关系网络。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表现在轻松积极向上的方面,优美的健美操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平时的话,也就在指定的地方进行健美操活动。作为教学行为的制定者,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周末去公园等,环境更加优美的地方进行健美操活动。不仅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更加让学生能够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照着这个思路,为教学工作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为学生在健美操上的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使创新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

3.4经常练习,熟能生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只要时常练习,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训练时间,因为作为学生来讲,不仅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更有升学的压力。留给做健美操的时间必定不多,只要不松懈学习,课间之余能够做一两遍健美操,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做任何事情都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为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更要将这个道理告诉学生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勤加练习,就可以熟能生巧。

3.5举办赛事,交流成长

一旦学生做健美操的熟练度达到了一定高度,那么很多爱好健美操的学生能够济济一堂,在舞台上交流则成为了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举办一定规模的比赛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由教师在班级里组织一场赛事,通过全班学生的投票选出班级健美操做得最好的学生,然后在年级里组织更大规模的赛事,甚至可以推广到全校,选出最具潜力的健美操运动员。让这些获得名次的健美操选手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练习健美操时的心得和体验。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有效容易地推广健美操,也可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互交流相互成长,举办比赛不是最终目的。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学习才是目的,让健美操进一步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喜爱。

4结语

通过让学生认识到健美操具有的时代性的优点,先让学生认同和喜欢上健美操,进而解放思想,开放创新,最后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教师的悉心教导下使其具备在健美操方面的创新能力。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更好地通过健美操这个运动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其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不可或缺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结冰.试分析高中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9):41-42.

[2]宋琼.试析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经济导刊,(27):135.

[3]刘婷婷.中职健美操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2):47.

[4]徐娜.健美操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9):77-78.

[5]刘红艳.浅谈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20):54.

篇6:在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新途径与方法教学论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新途径与方法教学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德育工作如何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创新,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与方法。

一、班主任要强化民主思想,弱化权威意识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以“绝对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管理者思想与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成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德育价值观,弱化功利的意识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人”的作用,让学生管理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他们在管理中学习、进步、提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学校评价班主任工作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这一标准也决定着班主任奖金的高低,结果导致班主任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奖金,造成不良的影响和恶性循环。新课程要求班主任要正确树立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轻视分数的高低和奖金的多少。

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微笑

要做到持之以恒的激励学生,首先必须提高我们班主任的修养和心理素质,切实做到遇事冷静而不是冲动;果断而不是武断;周到细致而不是顾此失彼;和风细雨而不是大发雷霆。能时刻调整自身的情绪,从心灵深处发出由衷的微笑。微笑是心情愉悦的'信息,也是赞扬学生、肯定学生的表征,更是爱心的真正体现;微笑能使自己和别人都感到轻松;微笑将使你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悦耳动听,一举一动都和蔼可亲;微笑表明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乐观向上、与人为善;微笑可以感染任何一个人,从而解除戒惧,达到心灵的沟通。

四、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学生美好生活的起点,班级活动是学生班级生活的美好回忆。“德育必须”活“起来,班主任必须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树立”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交往,教育是师生的共同体,教育是共创人生的体验“新的教育观。

新课改呼唤新思想、新模式,也需要我们对过去所走过的路进行反思。冷静的思考不仅是勇敢,也是进步。我坚信,班主任一定会在新课改中不断跋涉、勇往直前,去创造新的辉煌!

篇7: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论文

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论文

摘 要: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有能力,并能够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们所需要重点研究了发展的。重点从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的培养方面,对于教师的培养现状,教师素质提高所要面对的问题,及如何提高教育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增加效率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和谐小康社会,是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完善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都是整个教育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本文从教育素质培养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思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1 教师教育素质发展具备的能力

1.1 教学能力方面

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讲,知识的储备量、与学生课堂教学的沟通方式,提高观察和管理学生的能力,都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总结出来的,完善的教育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要具备不同的能力,组织教学及合理使用教材的教学技能。结合教育其他学科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技能,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教学及非语言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的能力。

2.2 学科知识、方化素质方面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工作中的重点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文化素质。对于所教授学科要有专业的系统的了解,并掌握专业学科的形成、专业重心、发展态势等等专业知识,对于所修专业的讲授技能及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自由,学科教师也同时应具有不断增强专业知识的认知深度,加深专业知识的技术精确度,并能够较好的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前沿应用良好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努力拓宽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强化学科知识体系,对于文化素质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知识的了解已经由所专、所长向多元化发展,这同样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业的高度相关性及其他学科的发展性,使学科之间在高度专业化的同时,也具有了高度的综合性,各学科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对于教师来说,能够精确的讲授所学的专业领域,必然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具备广扩的文化素养是教师整体教育素质发展所具备的'必然条件。

1.3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

教师的教育素质在核心的表现方面应该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优秀教师能够在专业知识精深的基础上努力完成本身职业操守的整合,良好教育行为是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基础上得到学生的爱戴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关,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教学态度、治学精神、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学生构成一种自然的教学力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今后发展能够给予道德方面良好榜样,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素质发展方面。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教师总体素质提高的最为重要的标准,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本行业的职业发展动向,以发展的思路去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到勤奋稳重,科学严谨。精益求精,以爱心为基础教育学生,近而不断提高本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

1.4 综合素质提高方面

现代的教育体制要求我们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有全方位的提高,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教师教育素质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发展,从本身开始,从专业知识开始,到专业教育技能,到社会实践能力,最后到教师的创新教育思路的产生、发展、完善无一不体现了在教师总体素质发展中的全面提高。

2 教师教育素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变通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包括教学方法是每位老师的积累,是教师实际工作的结晶,经验是知识构架的基础,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经验是教师教学的一大法宝,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对于过去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到现在的学生课堂中使用,会有一些教师发现完全没有了效果,在过去非常有用的案例与现在的经济运行模式完全脱轨。过去的法宝到现在确没有了用处,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的技能和教学方法产生不理解,并且无技可施,造成教学效果显著下降,学生对老师也有着不好的评论与态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变通,成为面对不同时期,特别是所处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学生,如何变通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也同时使教师不断的适应运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是当今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大的问题。

2.2 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够积极主动

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更新的。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更新及时与否,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工作过于繁重。在忙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非教学活动需要老师使用很多的工作和课余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没有时间,或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所用时间很少,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在教的主观方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量的更新可以说是电光石火,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更是快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新知识的更新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于是对于这个方面就会出现了教师积极主动性的降低。对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2.3 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完善

教师教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运行方式,教师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而教学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的运行,这要求教学管理机构能够良好的运作整个教学机构,使学校能够较好的运行下去,因此,以个人主观性为主的教师教学与全局性发展为主的教学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成了整个管理的重点。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因沟通协调不够,造成教师积极性大幅度降低,无法完成学校的即定目标,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合理,甚至于人力资源浪费。

3 培养教师教育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1 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教师教育素质

面对社会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大力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在学生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展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要据学生的基础和程度不同使其分层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并在将来提高社会竞争力。其次,在教师课堂教学方面:要做好“四个调整”,即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所要讲解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特长结合起来,在讲授的过程中做到授有所用,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但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更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中师生的关系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努力发展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就是从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开始,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即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从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点出发,灵活的调整教学方式,同时灵活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以参与者的形态溶入到课堂中来,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知识。

3.2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他承担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能,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社会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标准。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师素质培养的重点。首先,加强对教师职道德的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对新进教师进行职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教育,使教师具有本行业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教育人生观的价值观,其次,制定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良好的约束作用,实行公平合理的奖罚制度,对于好的教师给予宣传表扬,对于职业操守出现问题的老师要给予严格的批评和处理。使职业道德规范化。

3.3 完善学习方式,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的完善本职的工作,增加知识的储备量,并能够创新思想,创新思路。因此在完善教师业务素质方面,首先,在学校管理方面,应该不断加大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力度,定期让教师能够去学习新的知识的技能。其次,对于教师本人,应该努力增强学习意识,密切关注本专业的知识的发展方向和信息的更新,加强横向联系。通过学术的交流不断将新的知识融入到个人的专业知识中来。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活动发展思维方式,增强综合能力。

3.4 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职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活跃思维,提高影响力,发挥创新精神,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标准是个体具有健康的心理特征,具有责任心,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教学效果能够保证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因为竞争压力的增大,也会使教师产生压感。因此教育素质培养中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研究也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点,因此给予广大教师一个友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对于教师进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培训,以及教师自我解压的能力培养都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他是一个要求教师能够全面的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过程,随着教育被赋予新的解释的同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将更加全面。这将使我们必将以一个学习的状态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努力提高综合能力。

篇8:中学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与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中学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与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当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成为学生在个性塑造过程中一个基本的依据和最开始的起点。中学生大多数兴趣和爱好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如果能够配合正确的教学引导和新颖的教学手段,加上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一定能够将体育运动和锻炼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将体育运动的理念能够融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当中,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主旨。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说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指的就是兴趣。在进行兴趣培养的时候首先要分析一下中学生的基本心里特征,从正面来说就是对感兴趣的科目有浓厚的学习热情,不管有怎么样的困难都能够坚持学习;从反面来说,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对自己所学的科目想方设法的逃避,那么即使学习的环境再优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达标。为了能够提高学校里关于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参阅了大量文献,对中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时的兴趣进行分析,并总结培养学生兴趣的较为合适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能够持续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1体育课教学没有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原因

1.1教材的枯燥与重复

体育课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大体相似。类似于篮球的上篮、传球等,田径方面的跑跳训练或者说是队列练习、体操的技巧等等。体育课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课程内容太过单一,“仰卧起坐”、“前滚翻”等动作从小做到大,在信息高速传递的现在,学生接触新闻媒体也比较多,他们了解到的色彩斑斓的大众体育和娱乐体育等等都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期待。

1.2教学方法生硬死板

现有的教学方法周而复始,每节课有哪些环节学生已经熟知。跑步应该跑多少米;篮球几人成组,传球距离有多远;广播体操做几节等等这些项目学生已经了如指掌。从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看到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针对学生兴趣的一些因材施教的教学。每一名学生的体质是不同的,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技术水平也是不同的,一味地同等对待只能导致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了束缚,既没有选择性同时又没有自主性。尤其是那些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学生,由于本身的身体素质不好就存在自卑的心里,又不能够得到个别的指导,鲜有鼓励,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心就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除此以外,由于教学过程当中的体育器材、训练场地等的不足,以及教师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不达标等情况,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影响,产生“厌学”情绪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

2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与方法

体育运动在青少年成长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从教育上都应当注重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他不单单是人格心理在体育范畴的体现同时还是教育理念在身体活动当中的展现。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全面充分的发展,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体育兴趣培养要面向全体,主要是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2.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时候,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够将自己的理想前途、社会发展、以及人生的价值联系在一起,那么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的理想一致的时候才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应当中根本上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在运动中领悟体育的“荣誉”“美丽”“乐趣”“勇气”“进步”等等的真谛,对体育的喜爱是要发自内心的。

2.2理解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第一,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是在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前提;并且应当意识到脱离实际锻炼的负面影响。第二,在进行锻炼时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给学生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才能够使得学生从心理上鼓励自己,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树立目标的能力。第三,锻炼要有实效性并且要全面。人体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个器官、每一个部位要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够工作,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影响的,同时还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不同的体育活动都有其锻炼的效果想要达到身体全面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体育锻炼,树立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意识。第四,运动要持之以恒。不管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都贵在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为了能够让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要让学生理解锻炼的益处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而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第五,运动要循序渐进,把握好度。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在进行锻炼的时候应当根据自己的体能适度练习,不能一味地追求锻炼的效果而超负荷训练,学生大多数年龄较小,不能够意识到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解释说明合理运动的重要性,并且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规律性,进而培养学生运动有度的个人意识。第六,保护自己,有规可循。运动是要有一定规律的,同时在进行运动的时候还要保护好自己,不能够因为锻炼而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并且运动要有周期性和规律性,逐步树立运动规律意识和讲究卫生的习惯。

2.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的课程安排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一些富有竞赛性和游戏性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调查以及实践的证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大多数对球类的运动比较感兴趣,因为在进行球类运动时可以锻炼学生的速度、力量以及弹跳性等各项身体素质,还能够在运动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但是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不能每节课都安排球类运动。结合现代体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程当中安排一个或者是两个球类运动的环节,同时变换其他的授课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兴趣的培养是应当放在首位的,不停留在体育兴趣培养的误区才能够真正的享受体育的魅力,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从基本的教材到之后教法等等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

篇9:小学科学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法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法论文

【摘要】科学是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学科。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依然面临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目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实践。实践是认识形成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科学课程上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能够强化其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导其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设计动手实践情境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来看,学生参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十分有限,如教师、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将科学课程视为“小科”,不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因此,其动手能力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再如教师在课堂实验设计中缺乏规范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按照教材机械地进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思考与实践操作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对此,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

与理论讲解不同,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特定的实践环境,因此,在科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准备相关材料,对其动手操作的实践情境进行设计。在教学准备中,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操作过程,例如在《倾听声音》的实验中,需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准备小鼓、尺子、用绳系着的泡沫小球、水槽、音叉、皮筋、锣等材料,这样才能确保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组织和引领;其次,学生也应该成为课前准备的主体,做好小组之间的互动沟通,对于实验操作中所需的材料进行检查,保证动手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师生之间应该做好课前沟通,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并讨论交流,查阅资料,从而为实践探索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注重教学引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好奇、好动、充满探索精神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应该结合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当然,这些积极的情感因素,如果没有了科学的操作方法也会在实践中处处碰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首先,教师应结合实验内容为学生讲解每一个实验需要运用的科学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强调;其次,启发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思考,如在《光的传播》的实验设计中,结合实验过程启发学生理解“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形成深入理解;最后,在完成方法指导之后,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回顾实验探索的方法,独立完成实验,让其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成就感,强化自信。

三、明确教学要求,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通过对科学实验过程的'观察,笔者发现,多数小学生对于需要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非常感兴趣,但是其在实验中的态度却令人担忧,例如在实验中态度随意散漫,肆意走动,大声喧哗,无视课堂的纪律性;对于教师强调的实验规范缺乏反应,缺乏科学探索精神,如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直接将温度计放在热水中,甚至有些学生将放在口中,这不仅造成了实验过程的混乱,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此,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要求,严格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扭转学生自由散漫的态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坚持松弛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循序渐进地推进探索,并观察、监督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完成实验,并逐渐形成科学实验精神。

四、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操作能力

生活中不仅处处充满了科学,也充满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做好课堂延伸,将学生引入到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的光芒,并根据科学积累自主设计生动、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充满生活趣味的实验操作,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索生活的兴趣。综上所述,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逐步打破“教师讲述,学生听课”的僵化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进而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对科学实验的创新思考与自主探索。

【参考文献】

[1]戴志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反思[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王雪婷.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篇10:中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选题思路与方法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该怎样选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部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门学问,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题与科学研究课题选题一样,均是针对发现的疑难问题来研究如何运用最佳方法与手段解决这个疑难问题。中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只不过是解决中医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而已。

1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教育教学课题不是坐在教研室里苦思冥想得出来的,它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存在的普遍问题,或是存在的特殊问题。课题设计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设计并运用科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问题、扎实中医经典功底问题、学生动手能力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问题、教学质量评估问题等[1],均是中医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从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与考核认证角度、课程整合方法的角度、多站式考核方法的角度、实训基地建设角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角度、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角度等来尝试解决[2]。各种问题解决的同时,其实也将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使高等中医教育更加适合人才培养需要,更加适应社会及时代发展需要。教育教学课题选题还可根据各学科、各门课程的特点,找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最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再如: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是否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是否与时代、与教学对象相适合,网络课程建设、教学平台信息化建设,以及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群建设等是否与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等,以此为基础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及可行性之后,即可申报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只重视教材与教案,忽略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的发现与思考[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全部。我们的《中医经典内经教学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源于中医网络教育教学势在必行的形势下立项的教改课题,经过认真策划、实施与总结,圆满完成预定计划,最后还意外地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中医运气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也是针对《中医运气学》课程当时面临的师资严重不足、没有教材、开课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立项研究的课题,经过七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培养了优秀教学团队,主编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运气学》。

2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良好方法及手段的总结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均有较深刻的`体会,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只是没有及时梳理、总结与升华。其实,这也是教育教学研究中很好的选题切入点,若将这些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梳理、总结,作为课题立项来认真研究,其结果是不仅能让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得到了升华及科学的鉴定、专家的认可,还能让更多的教师借鉴并应用,解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同样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最终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我们在课程中采取了PBL教学法、启发式、归纳式、学导式等多种教学法,并有计划地实施与总结,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摸索出了适合《内经选读》《中医运气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撰写的论文集立项课题均是来自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4]。再如,教育教学中共性的问题,形成性评价、创新性人才培养、双语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亦是很好的选题切入点,《内经教学运用“三段”教学法,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即是源于多年《黄帝内经》教学积累的良好教学方法的总结,申报课题后,又经过理论、实践、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目的并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些现象和问题的前瞻性思考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题立项,是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些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乃至长期的思考。用心的教师会在教育教学中,对本职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有所思考,找到教育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和交叉点,这就需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的人员要站在本领域、全国甚至国际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了解高等中医教育发展现状,判断其发展趋势,再结合国内中医高等教育现实状况,考虑并研究中医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5],对未来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所认识和估计,作出比较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前瞻性地设计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预案。我们针对中医高等教育与日韩关系密切,且各具特色的国际中医教育的现实情况,立项的《中日韩三国中医教育发展现状及特色的比较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良好方法及手段的总结、源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某些现象和问题的前瞻性思考。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止境,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代接轨,要推动教育进步,要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聂金娜,苏颖,张焱,等.以培养中医人才为导向的《内经选读》教学实践与反思[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30(2):355-357.

[2]苏颖.构建院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4(5):571-572.

[3]苏鑫,苏颖,张文风.评价体系对中医实验实训网络教学监控作用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31(3):28-29.

[4]苏颖,张焱,李霞,等.《内经选读》课程运用多元化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167-169.

[5]苏颖,刘宏岩.“传道授业解惑”对中医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医教育,,29(5):84-85,封3.

篇11: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论文

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论文

摘 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由于存在诸多原因,长期以来不能得到纵深发展。本文在考虑不同学龄阶段青少年心理与生理差异、礼仪教育内容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拟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师资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构建系统化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领域;礼仪素质;礼仪教育

礼仪素质是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礼仪教育是指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礼貌、礼节、交往程序等,学会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活动。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它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礼仪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十分必要。对个体而言,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礼仪素质,对其个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就社会而言,礼仪教育能够促进礼仪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对促进经济交往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突出作用。

本文考虑到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差异、礼仪教育内容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教育目标要求,拟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师资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构建系统化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

一、整合礼仪教学内容,设置科学课程体系1.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以学科的形式对礼仪知识进行系统组织,进而快捷高效地传递给受众,并唤起他们对礼仪问题的关注,是礼仪教育的首选方案。

实践证明,专门的课程模式能够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和礼仪规范训练,教学效果好,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当然,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一方面,在内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到礼仪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另一方面,考虑到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不同目标,在礼仪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使课程设计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性,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使整个课程设计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组织结构。

2.注重其他课程的渗透性

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包含十分广泛的课程形态,它包括智育、体育、美育等一系列的课程体系,而这些不同领域的专门化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这就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各学科课程作为礼仪教育课程内在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使之成为一种间接的、渗透性的礼仪教育课程。注重非礼仪课程的渗透性,并对其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对礼仪教育课程建设意义重大。这是因为,没有经过目标整合的间接的礼仪教育课程是一种自发地、偶然地起作用的影响因素。只有把各科课程作为间接的礼仪教育课程,从礼仪教育课程目标和总体出发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才能将间接的学科礼仪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整合为礼仪教育目标指导下的渗透性礼仪教育课程进而形成教育合力。

做好其他课程的礼仪渗透性设计,首先应注重各学科专任教师的礼仪素质培养与提高。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礼仪意识、礼仪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角色认取。在其他课程的学科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关于人与人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角色认取。借助于角色认取,有助于学生从自我中心转变到换位思考进而反观自己,促进礼仪素质的培养提高。即便一些表面上看上去与礼仪教育毫无关系的课程比如数学课,也可以成为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例如说:在大班幼儿园或低年级的小学数学课上,我们讲到1+1=2,课余或是剩余的时间,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或告知学生,1+1有时也可以大于2,如果两个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去完成一项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就有可能收到大于2的成果等等。教师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礼仪教育的信息,同时,这种方式也能让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当然,按照礼仪教育目标对其他课程进行渗透性地设计与开发,并不是要抹煞各种专门化课程的特殊性。礼仪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的特点,课程以外的因素影响非常大。礼仪教育目标的实现呼唤专业的礼仪教育课程,但渗透性礼仪教育课程却是具有基础意义的教育增长点,甚至可以说,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把我们的要求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灵魂,取得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依托学校环境,创造良好礼仪教氛围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此外,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1.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融汇礼仪教育内容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活动进行礼仪素质的培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礼仪教育形态。根据礼仪教育目标,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方案,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比如:可以开展“礼仪示范生”挂牌执勤活动,重点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礼仪示范生”,并让他们挂牌上岗,在学校门口执勤,在学生中示范,引领学校礼仪风尚的潮流。在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时,这些礼仪示范生则作为接待学生家长的学生引领员,对每位家长热情相迎,表情亲切友善,语言优美得体,手势舒展大方。这种接待,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波,有助于凝聚家庭和学校的'礼仪教育合力,发挥学校礼仪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发挥学校礼仪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礼仪文化环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校园景观、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氛围、教师人格形象、校园人际关系等因素。在礼仪教育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可唤醒隐藏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学生礼仪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隐性因素,使之更加富于教育性。学校物质环境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的具有教育性作用的社会环境,是校园和社会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反映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礼仪素质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反复解读和体味校园文化景观的过程,可以吸收、融入物质环境中的文化因素,进而调整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塑造自我,提高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他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的帕夫雷什中学,校园里到处都是树木花草,环境美丽又整洁;每个教室里都具备某种独有的特色。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志和学校对学生期望。各种各样的橱窗中陈列着爱人类、爱祖国、爱和平、爱科学、爱父母的宣传图片和文章,也有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推荐书目等。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是同该年龄段的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适应的。

3.利用校园精神营造礼仪氛围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点。校园精神所营造的氛围,使学校每个成员都浸润其中,对个体的言行举止产生熏陶和感染。这种氛围的辐射与传承,形成学校的传统与风气,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建构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利用校园精神营造礼仪,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在利用校园精神营造礼仪氛围的过程中,应着力于设计和开发学校的精神和文化要素,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等内容引领和提升礼仪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礼仪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师资保障礼仪教育质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礼仪教育师资队伍,他们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循礼仪教育发展规律,全面地、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礼仪教育。

首先是要有适量的专职教师,以满足开设专门礼仪教育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切实调动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积极性,使之担当起开发及实施校园文化辅助礼仪教育的重要责任;三是加强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教辅人员的礼仪培训,使之具备实施间接的礼仪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说: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如果主要采取命令、威胁与惩罚等方式进行,就不符合礼仪精神,不利于礼仪素质的提高;如果教师采取赞赏与有效帮助的方式进行授课,与礼仪精神相一致,则有助于提高其礼仪素质。另外,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的领导方式不同,学生行为也会出现巨大差异。在专制环境下,学生具有明显的侵犯性和被动性,往往不积极适应礼仪规范要求;而在民主的环境下,则表现得更为合作和友好,对礼仪规范的亲和度较高。学校组织管理文化对学生发展也产生影响。

那些强调通过公开支持、公开交往、合作和理智而得到成就和成功(据成绩、出勤率、缺勤率等)的学校,比那些强调通过竞争、限制、约束、规章和标准操作程序而取得一致的学校,工作完成的也更出色。

总之,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培训是一项特殊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思维,注重发挥各渠道的不同功能和独特作用。

只有遵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考虑礼仪和礼仪文化的固有特点,礼仪教育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篇12:在遗传学教学中加强保护理念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在遗传学教学中加强保护理念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但现代社会的髙速发展正在使其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据估计,在未来的50年内,全球物种将会有50%以上消亡。生态系统的巨大改变甚至会改写物种的进化历程。1978年,本着对森林采伐、物种灭绝以及遗传多样性丧失等现象的热切关注,“保护生物学”概念被正式提出W。其宗旨就是要保护物种及其生境,使其免于急速灭绝,并维持能够产生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进化潜力。生物多样性一般认为可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绝灭是保护生物学的终极目标。

作为生物是否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遗传多样性成为保护生物学关注的重点。只有在了解物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种保护策略。此外,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保护遗传学(conservationgenetics)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利用遗传学方法解决在保护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好的保护策略,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物种进化潜力的目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很少有髙校在本科生教学中单独开设保护遗传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遗传学”也应该作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调整,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保护理念,加强保护意识教育。

传统遗传学关注的是性状在物种世代间的传递过程,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基因在种群中的分布及变异等。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为刘祖洞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遗传学》(第2版)。该教材主要以三大遗传基本定律,即两大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摩尔根的连锁定律为基础,扩展有细胞质遗传、基因定位、群体遗传学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些内容涵盖了动植物、微生物、分子、细胞等遗传学主要问题,但整套教材从未提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意识教育。事实上,遗传学的教学过程可能涉及诸如实验动物的福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基因污染以及转基因生物伦理等许多保护生物学的热点问题。为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对保护理念和生态文明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对物种和环境的保护,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遗传学的教学。

1.在教学中渗透保护理念和保护意识教育

鉴于《遗传学》课本中没有涉及保护内容,可以在基因与环境作用(第四章)、遗传变异(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基因突变(第十章),以及遗传和进化(第十五章)的教学中渗透保护理念和保护意识教育。在讲授遗传物质的变异时,强调这些变异可以丰富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物种的进化潜力。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保护并维持这些遗传变异的重要性。例如,对于珍稀濒危物种来说,有效地保护其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得以存活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遗传变异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濒危物种保护对策的制定必须同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结合起来考虑w。此外,在遗传和进化的教学中,还可以深人讲解一些现代科学研究常用手段,通过研究物种遗传变异来了解物种的存在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对策:例如在繁殖区建立必要的廊道、防止近亲交配、促进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交流等。

在强调促进基因交流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过度的基因交流可能引起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生物入侵(biologicalinvision)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保护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人侵物种(invasivespecies)不仅能够通过占据本地物种的栖息地,无控制生长繁殖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还可以通过遗传污染(geneticpollution)威胁到本地物种的生存。通过与本地物种杂交(hy?bridization)或基因渐渗(introgression),人侵物种可以肆无忌惮地侵蚀本地物种的基因库,对于本地珍惜物种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对于美国的东南部地区红狼(redwolf,Canisrufus)种群的保护。由于捕杀及栖息地的破坏,红狼一度濒临灭绝。此外,红狼与土狼(coyotes,Canislatrans)的杂交也是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土狼的出现使得红狼种群的遗传库频频受到威胁?,如何杜绝这种潜在的遗传侵蚀成为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要点问题。在群体遗传学的教学中,对学生普及生物入侵的实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过度遗传交流与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遗传学的过程中,可以全面地了解与遗传学相关的保护知识,体会其中物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将所学融会贯通到今后的生活和研究中。

2.将保护遗传学内容纳入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的设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单独章节涉及保护,因此可以在大纲中补充“保护遗传学概要”这样的章节。在这章的教学中,重点为学生介绍在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研究中涉及的样品采集损伤问题。以往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三种,即伤害性取样(destructivesampling)、非伤害性取样(non?destructivesampling,通过捕获动物来抽取血液、采集毛发或羽毛、耳、尾或趾等分析样品)和非损伤性取样(noninvasivesampling,收集脱落的毛发或羽毛、幾便、食物残渣、鹿角和卵壳等)?。对于珍稀濒危动物而言,其种群生存状况相当脆弱,具有伤害性的取样方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可能违法)。因此,在遗传学教学中,需要向学生宣传非伤害性及非损伤性的取样方法,这对于瀕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在教学中普及野外科学工作方法,也有利于今后学生开展相关的遗传学研究工作。

此外,在保护遗传学以及遗传工程(第十一章第五节)中,还可以更深层次地为学生渗透遗传学研究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常常涉及对宠物、野生动物、牲畜以及科学研究的模式动物进行基因改造或操作。例如,在斑马鱼中插人水母的基因,能够使其表达荧光蛋白,成为荧光鱼(GloFish)而供人观赏。然而这种基因改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起了巨大的伦理争议,最终导致该州禁止贩售荧光鱼[15基因工程技术在野生动物中的应用主要是克隆那些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物种。然而这些技术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手术实验阶段造成动物伤害甚至死亡、技术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克隆动物的福利和其他伦理问题也存在巨大争议。这样看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来挽救野生动物的未来似乎尚不可行。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这些问题,可以启发他们思考解决方案,为今后的研究提出合理建议。这不仅丰富了原有的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时刻以保护为理念,更加关爱自然和生命。

3.结合保护实践案例,强化保护意识教育

通过改进教学大纲和增添教学内容,对强化学生的保护意识非常重要。然而,单纯的讲解可能使理论与现实脱节,因此,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专家的报告,通过讲解学生身边不同形式的保护遗传学实例,体现保护理念在遗传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例如朱鹮(Nip-ponianippon)保护的成功案例。作为我国的四大国宝之一,朱鹮的种群数量从1987年的7只发展到的1500多只。然而,由于这些种群个体都是来自于建群的两对成鸟,朱鹮的基因库中遗传多样性非常低,存在严重的近亲繁殖、近交衰退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朱鹮必须保证在繁育时选择合适的遗传基因型进行配对,同样也要选择合适的栖息地进行野放,防止环境变化对种群产生极度影响。再如海南省特有的国家I级保护动物海南孔雀雉(Palyplectronkatsumatae),曾经被认为是灰孔雀难iPolyplectronbicalcaratum')的亚种。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分析发现海南孔雀雉与灰孔雀雉遗传距离很大,不属于一个种,应作为两个独立的遗传单元进行保护。由于栖息地的破坏,海南孔雀雉的数量正逐年下降,极度瀕危,而上述研究为海南特有种的保护提供了有力证据。此外,在遗传学实验的设计中,可以增添保护遗传学方面的内容,与遗传学理论课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亲身体验野外取样、室内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全过程。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无疑将推动保护理念在遗传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13:浅谈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的论文

浅谈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现状,研究了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形成文科数学教学大纲;从内容安排上探讨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文科数学教材;从现实状况出发,思考了文科数学的教学方法。

我校及国内很多大学的文科类专业,都开设了数学必修基础课,对提高文科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文科数学基本上是理工类几门数学基础课的压缩和简化。一方面试图把大量的基础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受课时较少的限制必须精简内容,于是普遍采取了重结论,不重证明;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的讲授方法。大多数学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谈不到提高数学素养,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目的。

文科学生往往觉得高等数学不可理解,难以接受,许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显然,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生感到可以理解,并且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来把握教学原则。目的不是教学生如何做题,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针对文科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不仅从学生获取知识的层面,更要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高度,明确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即着力解决文科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学什么,如何学习等当前一直困惑的问题。该项目力争探索出适合文科学生学习特点,确定恰当的教学原则,通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合理架构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类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类数学教材。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层面对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进行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旨在从教学理念的高度,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系列改革、研究,重新审视和梳理,特别对独立学院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理念;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意义和要求,大致上有两方面:(1)理解和掌握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初步应用;(2)培养和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能力,文理交融,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通过前者来实现。二者相比,后者更重要。这正是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所在。

2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文科数学教育的导向和关键

探索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学习规律,从认知规律和教与学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大学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重点,来进行研究与改革,明确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要求,形成具有良好导向教学大纲是关键。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对文科学生的要求,文科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等,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来明确开设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教学要求。文科数学教学目标与原则以理解为主。文科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以及终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的数学素养。数学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提高,它能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思维品质。对文科学生来说,良好的数学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正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文科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数学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数学的特点是概念高度抽象、逻辑严谨、推理精确。但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中学文理分科,使得大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大学学好起点更高的大学文科数学,其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安排至关重要,而这一切究其根本,在于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贯彻这些理念的重要载体――教材。

目前该课教材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以理工科数学为样本,对内容和理论要求分别进行了精简和降低,即使如此,这对文科学生来说,显得枯燥难懂,无法理解内容和学习的目的;另一类是数学科普性读物,分别介绍了数论、图论、模糊数学等数学分支的基础知识,有的还介绍了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技术等,这类教材涉及面广,但都一点而过,

没有较好数学基础的人,根本无法接受和理解;还有一类侧重于介绍数学文化,而忽略了具体数学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的自然感悟,离开了具体数学知识这一载体,数学文化就成了空洞的介绍和解说,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

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大纲为依据,恰当安排教学计划,注重数学知识与数学历史有机结合、数学文化与数学概念融会贯通,突出数学的文化理念和数学概念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技巧,注重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例题、习题选择恰到好处,目的明确。融入必要的数学软件知识,使学生与时俱进的来学习数学。

教材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该教材的'学习,使文科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意义;了解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及其背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保证数学内容和理论的基本要求下,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的养成,基本数学知识的交代。避免理工科教材的难懂难读;避免多而泛;融合数学文化于具体数学知识中,避免二者割裂空洞。

具体而言,大学文科数学教材应注重体现: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数学历史与数学概念有机联系,合理结合;突出数学的文化理念和数学概念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技巧,注重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例题、习题选择恰到好处,目的明确;融入必要的数学软件知识,使学生与时俱进的来学习数学。

有了适合的文科数学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好的因材施教,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进而领略数学的魅力。文理交融,给学生一个广阔知识空间、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4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有了适合文科学生的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大程度的因材施教。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着眼于培养文科学生特殊的思维品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1)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非常重要。他们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来学习高等数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求知的欲望;

(2)作为大学老师,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从获得终身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

(4)对于文科学生,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侧重让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减少一些难懂的理论证明,侧重形象、直观地渗透数学思想;弱化一些数学运算技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教授文科高等数学,教师要尽避免用“数学味”过浓的数学语言,采用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适当插入数学历史、数学家趣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尽可能排除文科学生惧怕数学考试的心理,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愉快的接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数学素质。

5结束语

从根本上明确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研究数学教育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注重将数学文化融入文科数学教学,总体上,必将提升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红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9.

[2]汪国柄.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

[3]严守权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4]盛骤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

[5]姚孟臣等.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6]张国楚等.大学文科数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7]柳福祥.大学文科数学课程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7(3):21-22.

篇14: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教学体系建设论文

”模式“的本义是”事物的标准样式“,在现代汉语中,常见于”商业模式、安全模式“等语境中,在这些语境中其含义是本义的引申,指的是”符合事物规律的运行机制“.[1]

纵观创新教育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具有自由个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教育是以现代创造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树立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塑造人的创新人格的教育,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2]

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模式是指符合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教育规律的运行机制。工业设计专业是应用性、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专业,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人才培养规律复杂,专业建设难度较大。国内没有成熟的工业设计创新教育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低下,学生、社会和教师都不满意,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工业设计创新教育模式。根据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设计工业设计创新教育模式。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特征包括:强烈的设计欲望、执着的设计精神、高尚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敏锐的感受能力、良好的审美能力、自如的表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综合掌握多类型创新方法、丰富的设计经验、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鲜明的个性。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是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追求创新设计、自我完成创新设计、自我实现创新设计人生。工业设计创新教育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

1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兼备科学、美学、技术和艺术素养,掌握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和知识,养成工业设计专业技能,能从事产品设计和设计管理,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篇15: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教学体系建设论文

(1)激发设计欲望

教学意义:设计欲望是学习设计的动力之源。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愿意学设计,做设计。

教学内容: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师和成功产品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设计。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参观企业、参观设计公司、与职业设计师交流。

教学安排: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认识实习、工业设计讲坛。

(2)培养设计精神

教学意义:设计精神决定设计态度,设计态度决定设计行为。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树立执着、自信和献身精神。

教学内容:人人都是设计师;工业设计大师;设计就是锲而不舍,不断超越自己;树立为设计奋斗终生的理想。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设计训练、设计大师讲座。

教学安排:工业设计概论、为自己设计、工业设计讲坛。

(3)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意义:促进人类社会的美好发展是每个人的使命,更是设计师的使命,站位高远。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明白是社会和自然界养育了我们,促进社会和自然界的美好和谐发展是设计师的天职。

教学内容:工业设计的最高理念、社会使命、经济使命、文化使命、美学使命。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讨论、设计案例、参观企业、参观设计公司、设计大师讲座。

教学安排: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认识实习、工业设计讲坛。

(4)培养市场洞察力

教学意义:设计师要了解用户和市场,设计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用户和市场决定的。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对用户和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识别出市场机遇。

教学内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企业对产品的定位;商场的销售状况;识别市场机遇。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人群调查、企业和商家调查、销售大师讲座、销售体验。

教学安排:市场营销学、工业设计讲坛。

(5)培养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意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能力是造型和表现的前提。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对体形色质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感受空间、体、形、色、质;总结体、形、色、质的审美规律。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实物观察、对比总结。

教学安排: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速写、经典产品赏析。

(6)培养表现能力

教学意义:表现能力是设计师必备的技能,活跃设计思维,提升造型能力。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具备自如的表现能力,能把所想的造型和结构画出来,建出来,做出来。

教学内容:素描、水粉画、速写、工程图画法、计算机建模、模型制作。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训练、自学自练自我总结自我提高、野外写生。

教学安排:素描、色彩、速写、手绘效果图、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

(7)传授多学科知识

教学意义:设计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兼备科学、美学、技术和艺术素养,掌握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和知识,养成工业设计专业技能,能从事产品设计。

教学内容:艺术学(素描、色彩、造型方法、快速表现、民间艺术)、用户研究、人机工程学、造型材料与工艺、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模具制造与设计、机械机构与原理、工业设计发展史、设计方法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训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自主训练、自主设计。

教学安排: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速写、效果图、民间艺术、用户研究、人机工程学、造型材料与工艺、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模具制造与设计、机械机构与原理、工业设计发展史、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交互设计、家具设计。

(8)传授多类型创新方法

教学意义:工业设计统合人、经济和生态要求,利用技术发明和艺术技巧,为人设计工具和用品,是综合性创新。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综合掌握概念、方式和形象创新方法。

教学内容:概念创新方法、方式创新方法、形象创新方法。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训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自主训练、自主设计。

教学安排:用户研究、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交通工具设计、交互设计、家具设计。

(9)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

教学意义:工业设计是综合性应用性专业,设计项目是应用、检验、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好途径。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

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专题设计、设计大赛、真题设计、毕业设计。

教学方式:自主设计、自主研究、讨论;参与企业内的产品设计与研发。

教学安排:《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课程设计、《交互设计》课程设计、《家具设计》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真题设计、毕业设计。

(10)培养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

教学意义:工业设计师面对的每一个设计项目都不一样,工业设计师必须具有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才能完成设计项目。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具有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专题设计、设计大赛、真题设计、毕业设计。

教学方式:自主设计、自主研究、讨论;参与企业内的产品设计与研发。

教学安排:《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课程设计、《交互设计》课程设计、《家具设计》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真题设计、毕业设计。

(11)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意义:产品开发是由营销、设计、制造等多种学科知识共同支撑,产品开发组织中的成员也来自这些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工业设计师每时每刻都需要与其他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

教学要求: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具有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作业、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真题设计、设计大赛。

教学方式:以小组形式布置学习、调查、研究和设计任务;参与企业内的产品设计与研发。

教学安排:《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课程设计、《交互设计》课程设计、《家具设计》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真题设计、毕业设计。

(12)鼓励发展个性

教学意义: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每个产品也是有个性的,个性鲜明的人才能设计出个性鲜明的产品。

教学要求:要尊重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个性,让他们的个性自由发挥。

教学内容:个性的认知、个性的价值、个性的自由发展、课程作业、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真题设计、设计大赛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保持个性的设计、设计大师讲座。

教学安排:《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课程设计、《交互设计》课程设计、《家具设计》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真题设计、毕业设计、工业设计讲坛。

3 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

(1)建设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①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实训体系;②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制订课程大纲和实训大纲;③建设工作室、高性能机房、模型制作室④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培养建设师资队伍;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⑥设置工业设计讲坛;⑦建立工业设计专家库;⑧研究并利用问题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⑨构建工业设计、机械工程、艺术设计、材料、计算机、电子工程、市场营销和工程训练中心等学科联合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教育机制;⑩构建教学、研究、设计服务(课程、项目、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把创造学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对工业设计专业课进行创新性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造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学好专业知识;研究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建设工业设计网站,为师生提供自由交流平台,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2)课程体系

用系统的观点整合课程,形成若干个课程群,为课程群制定出统一的教学目标,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分解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有机的课程环,从而提高培养质量和教学效率。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

①设计概论课程群,通过该课程群激发设计欲望和设计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该课程群包括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发展史、经典产品赏析等课程。

②设计表现与艺术课程群,通过该课程群培养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该课程群包括素描、色彩、速写、手绘效果图、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传统造物艺术等课程。

③用户和市场研究课程群,通过该课程群培养市场洞察力,学会研究用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学会挖掘用户的任务需求、认知需求和行动需求,该课程群包括市场营销学、用户研究等课程。

④设计实现与技术课程群,通过该课程群传授多学科知识,培养设计实现能力,该课程群包括人机工程学、造型材料与工艺、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模具制造与设计、机械机构与原理等课程。

⑤产品设计课程群,通过该课程群掌握多类型创新方法,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培养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发展个性,该课程群包括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交通工具设计、交互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

课程大纲省略。设置专业核心课,聘请高水平的师资(高学历、丰富设计经验)主讲专业核心课,核心课可能是设计方法、设计技术、设计专题,也可能是设计技能。

(3)实训体系

实训体系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与课程体系互相补充。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训体系如表1所示。

实训大纲省略。每位学生在大二和大三时要进行两个月的职场实习,时间为暑假和寒假,实习单位由学校推荐和学生自找相结合,在实习前系所对学生和单位进行审核,手绘和电绘合格后准予实习,实习时教师会到单位进行视察。毕业设计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7月份至9月份,9月份汇报选题;第二个阶段9月份至11月份,11月份汇报前期调研和准备;第三个阶段11月至1月,1月汇报设计定位和初步的设计构想;第四个阶段1月份3月份,3月汇报设计方案;第五个阶段3月至5月,5月份结题汇报和展览。每个汇报阶段都要制作展板。毕业设计周期为1年,7月份至第二年的5月份。

(4)师资队伍

按照课程群分配、培养和引进教师,聘请业界有影响的人物进入课堂传授职场经验,根据课程群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分解教学内容,避免重复。

(5)工业设计讲坛

设置工业设计讲坛,每学期邀请工业设计领域有影响和成就的工业设计专家和一线设计师讲学,讲学内容集中在激发设计欲望、培养设计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传授多类型创新方法、传授设计经验、鼓励发展个性等方面。为工业设计论坛建立工业设计专家库,方便联系和邀请。

(6)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根据学校资源、生源特点和地域优势设定主攻方向,使工业设计专业形成特色和优势。大三时学生会根据兴趣自分方向,开设家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生活用品设计、交互设计等课程。

(7)工作室

工作室是凝练设计方向,提升设计能力,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有效平台。设置设计表现工作室、设计工程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交互设计工作室等。依托工业设计专业的优势,与工程训练中心合作建立”工业设计创意创新工作室“,把多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通过协作走完知识创新的全程(创新研发、申请专利和制作创业计划书)。

(8)高性能机房

建模、渲染、排版和制作动画运算量极大,只有高性能电脑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要建设高性能机房以满足教学和设计需要。

(9)模型制作室

1:1实物模型是展示设计方案的最佳形式,是必须提交的设计评审材料,因此需要建设高标准模型制作室以满足教学和设计需要。常见的模型是手工油泥模型和快速成型模型,因此模型室要配备油泥刀具、三维坐标仪、油泥、快速成型机、塑料棒和电脑。

(10)校企合作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

以前,工业设计专业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协办企业,缺少实践平台,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无法获得参与企业研发的锻炼机会,而只是坐在教室里,突发奇想的定位,天马行空的构思,纸上谈兵的说明方案,自我陶醉。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严重脱钩,毕业生根本就不懂设计,找工作四处碰壁,工作后一切都需从头来。面对工业设计专业的突出问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主动出击为工业设计专业寻找协办企业,搭建实践平台。”双方共赢,长期合作"是校企合作宗旨,学校为企业的产品研发与设计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和实习的平台,校企可以建立联合工作室,联合从事产品研发。

(11)教学方法

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要研究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2)跨学科联合培养

工业设计学科性质、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复杂性设计任务决定工业设计专业必须实施跨学科联合培养策略。工业设计学科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综合性应用性边缘学科。创新人才要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具备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复杂性设计项目只有通过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交叉和人员合作才能完成概念创新、方式创新和形象创新任务。跨学科联合培养方法如下:①提供复杂性设计项目;②组建跨学科设计团队;③指派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作导师;④设置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13)教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说,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既是专业发展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形成教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方法如下:①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定位制订培养方案;②调配师资,严格执行培养方案;③教师从教学和社会需求中提炼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④踏实研究,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⑤利用研究成果反哺教学;⑥利用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服务社会;⑦利用服务社会的成果反哺教学和科研。

(14)创造学

把创造学课程作为开展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创造学是边缘学科,以人们在生活生产领域的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创造的方法、过程、特点和规律。创造学目标明确,内容系统,能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能快速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原理、方法与技巧,使知识的发现、理解、巩固和应用一体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3]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有头脑风暴法、设问法、列举法、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TRIZ、QFD、思维导图等。在工业设计专业中应用创造学的方法:①为工业设计专业开设创造学课程。②创设自由平等活跃的创造环境。③激发创造热情。④传授创新方法。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创立一日一问、36天一设、一年一文的创新方法,该创新方法在论文《一日一问36天一设》中详细阐述。请工业设计初学者选择身边常用的产品(不是一类产品而是具体产品)开始发问,一日一问,36天回答完毕36个问题。

4 工业设计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

评价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容包括发现问题及选题的能力、设计研究(市场、竞品和用户)的能力、设计定位的能力、设计构思的能力、设计深化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设计生产的能力、设计推广的能力、设计总结的能力。评价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育效果的内容包括教育理念及态度、专业水平及追求、课程及其内容、教学方法、个性化教育、爱心教育。

(2)评价方法

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的评价要重设计过程(设计过程包括选题、研究、定位与构思、设计作品、汇报、展示、答辩等阶段),学生分阶段进行汇报、展示和答辩,分阶段进行自评、他评和师评,自评、他评和师评各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一,从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从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的评价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评价采用课堂评价、课程评价、毕业前总评、工作三年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同行评价采用随堂评价、大纲评价、主题研讨评价、科研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社会评价是指服务单位对教师的评价。

5 小结

研究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为工业设计学科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综合性应用性边缘学科,同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又极难把握,由于研究能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的限制,对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特征、成长规律和教育模式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有待后来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1)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①总结了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②提出了工业设计创新教育模式,该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③构建了符合工业设计创新人才要求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④阐述了探究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⑤提出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引入创造学理论和方法;⑥提出采用跨学科联合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方法;⑦构建了工业设计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

(2)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①因为创新人才培养周期长,所以工业设计创新教育模式缺乏有力的实证;②有待深入研究探究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③有待深入研究创造学理论和方法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④有待深入研究跨学科联合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方法;⑤有待深入研究工业设计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付永民。高等工科创新教育模式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1)∶84-87

[2] 同上

[3] 傅世侠。创造学究竟是什么〔J〕。科学学研究,,(10)∶455-460

篇16: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是高水平外语教学的关键。本文就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做法。通过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涵,结合农业院校的实际,确定了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几项主要标准。结合理论研究总结出具体提高一线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并将其付诸实施。

【论文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知识;学科知识

一、当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转型明显加快。现代社会对各种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而建立一支高度现代化、专业化的高水平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尤其显得十分重要。

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对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更高追求,另一方面就业压力、社会竞争、高强度的对外交流开放也迫使人们对迅速提高外语能力报有热望。当前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外语补习班非常火爆、高水平职业化外语教师十分抢手的现象充分说明了人们对提高外语水平的要求有多么迫切。

高校应该是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期间通常都要在外语学习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国外高校相比,这笔过分沉重的额外支出势必对学生的业务学习和兴趣发展产生一定冲击。近年来,学生对加强教师授课能力,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呼声日益强烈。面对压力,各高校从建设名校,提高知名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充分的重视,在进行教学评沽时也把外语教学水平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

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是改进外语教学现状的客观因素,它只有同外语教学的主体—一线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迅速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目的。可以说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线外语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也有成才压力。与其他专业相比,外语教学人才的衡量更偏重于教学水平的评价,这其中教学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一线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当前形势对培养大量高素质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对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

培养教学能力的研究是外语教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吴一安.3),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四大支柱构成,分别是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由此可见,突出的外语教学能力是四大支柱之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亚需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符合实际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系统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外语教学人才。

二、外语教学能力研究内涵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

1、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内涵

研究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应该从分析教学能力的内涵入手,首先了解教学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及如何对教学能力加以评价。

通常认为,外语学科的教学能力是指对外语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教学输出能力。有调查表明(吴一安2005.3),优秀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熟练的口语、书面语运用能力。

(2)知识面宽。有广博的语言、语言应用知识和深厚的科技、人文知识背景。

(3)善于在课堂上营造生动的学习气氛和和睦的学习环境。

(4)了解学生需求,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5)善干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特别是组织以准确流利为目标的语言基本功训练。

(6)善于在课堂上把握契机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倍养,注意使学生增进对语言应用体系的了解。

(7)明确自己的教学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明确自己在每次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英语学科教学能力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科知识(技能)和教学知识(包括技能),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

教学知识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教学规律,组织、加工学科知识(技能)后形成的知识,通常都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取得好的课堂效果为目的。若教师已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同时能基于对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课堂氛围)的准确把握,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灵活生动的措施和方法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则可以认为他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

2、当前普遥存在问题

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迫切要求和愿望,但在认识和具体操作上也还存在一些误区。

如上所述,英语学科教学能力由学科知识(技能)和教学知识(包括技能)两部分组成,在对教师进行学科教学能力的倍养和对其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时,重知识轻技能,特别是重专业知识轻教学知识一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鉴于一线教师大部分都已佣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此在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同时,更应考虑如何掌握丰富的教学知识以迅速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知识无法从书本上直接获取,对其基本标准和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会因人(教师的素质)、因地(教学环境)因时(不同时期有不同要求)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基本要求明确后,虚心求教、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善于总结、不断积累是每个教师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这其中应特别注意学习和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把教学效果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 3、提高一线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路方法

结合当前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改革,针对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提高我校一线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我们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

(1)切实提高教师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书面语运用能力。要求在准确、生动的基础上,注意从语言应用体系的角度把握课堂讲述内容。

(2)鼓励在课堂上组织大量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对内容和形式要不断加以总结完善。

(3)积极开展教学互动,不断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

(4)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明确自己角色地位,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营造生动和睦的学习气氛。

(5)摸索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灵活调整、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研究成果开展活动

为了快速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我们应用对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成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

讲课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演、写、画的水平(蔡明,.12)。

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基本功水平佑计不准,也有一些教师对要求达到的水平不甚了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举办了多届院级讲课大赛,并选送佼佼者参加了省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整个过程均刻录成光盘,大家通过观摩来了解自己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特点、优势和不足,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活动行之有效。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和板书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学会组织教学内容和开展课堂活动

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辅之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将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我们将教研室范围内的集体备课作为日常工作,常年加以坚持。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要突破重难点内容外,课程设计也作为一项重要议题。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许多教师逐渐学会了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很好地掌握了组织课堂活动的技巧,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

3.进行观摩课示范和电子教案比赛

通过观摩课可以充分展现一名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大家直观地体会到自己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差距与不足。

每次观摩课在教学上各有侧重,但对以下几个方面则都要有所体现:善于在课堂上营造生动的学习气氛;善于组织语言基本功训练;善于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善于在课堂上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在观摩学习时我们十分强调学习这些能反映教学能力的侧面。电子教案比赛为应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展示平台。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学手段结合,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体现教学能力的新侧面。

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倩况下,考虑到高校的实际倩况,大量快速培养有较强教学能力的英语教师,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需要在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能力倍养的研究,为今后高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7:试析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的论文

试析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cdio式大学 日语教学 网络应用 自主学习交流能力 团队精神

论文摘要:简要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我国当前大学外语教学中渗透该理念的重要性以及我校如何应用该理念实施教学改革。探讨了一些正在实践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优势同时提出了一些利用cdio大纲中的各项培养目标,提高大学日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阐述了各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cdio的概念理解

cdio代表构思(con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工0改革是基于cd工0理念而建立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合作计划,包括cdio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教学大纲)、实现与评估标准以及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估理论和实践资源。

cdio改革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的集中体现。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休,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到了真本事,大大增强了自学、研发、解决问题、团队工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二、cdio应用的意义

现代企业与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对学生在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交流等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大系统调控能力四个方面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学生由于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很少、甚至从未进行过项目创新与设计的训练,缺乏学习目标和自我规划,不理解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以上的种种问题,使中国大学工科新生的现状与cd工0四大能力之间有着很大差距。

同时通过笔者的教学经验及对很多日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日语教学和日语在企业运用与实践交流存在很多差异,借用cdio这一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对它的标准、基本理念、模式、结构框架、运行等,进一步的学习了解,用它的先进理念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在全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校进行了cdio的全面改革。而摆在我们日语教师面前的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日语的教学模式中来。只有知道我们要做什么的情况下飞才能制定怎样做的方案。我们借用工程教育的模式通过探讨和逐步实践,大胆的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这不仅让教师在学习研究中重新审视了日语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同时探索出一条实战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能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cdio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在充分学习了cdio的培养模式后,结合我校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正全面展开、分类分层推进cdio模式,重点突破。我们把培养模式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和日语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日语教育、项目操作、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我校把培养学生能力分为八大方面分别是:

i,technicalknowledgeandreasoning专业知识与推理能力;

2,openmindedand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

3,personalandprofessionalskills个人职业能力;

4.communicationandteamwork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

5,attitudeandmanner态度与习惯;

6responsibility责任感;

7.ethicalvalues责任感;

8、socialcontributionbyapplicationpractice(cd工。)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

八大能力又细化为3个级别的能力指标第四级为专业能力指标.经过一学期的研究应用我专业把每种能力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多学科结合,综合培养各种能力,各科制定培养的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中有所体现。

以日语专业主干课程《日语写作技能实训》为例,培养能力指标之一如下:topcares(i级能力指标):专业知识与推理能力topcares(2级能力指标):1.1相关科学知识;topcares(3级能力指标):1.1.i具备一定的理解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的能力;1.i.2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1.1.3自主学习的能力;1.1.4归纳总结能力;课程培养能力指标:理解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及日语表达方式;了解日语专有名词等;具备日文录入和word文档信息处理能力;熟练使用邮件的能力;熟悉传真使用的能力:使用ppt进行发表演示;主动预习、收集相关写作材料并能进行替换;具有把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文章的能力。

教学目标分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三方面。具体目标目标设定如下:

理论知识:1.从日语文章的模仿、朗读、书写中,使学生学会地道的日语表达,通过例文的置换练习,使学生掌握日语文书的基本写作能力。2.通过教师给出命题让学生进行文章写作,使学生能够适当地表达出围绕题目的内容书写。3.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自由创作简单的日文文章。

专业技能:1.通过例文的模仿,使学生掌握地道的日语表达。2.掌握日文录入能力(包括人名,地名,时间,数值,文章)。3.掌握就职后必须的商务日语写作能力(商务邮件,会议介绍,会议记录等)。

职业道德:i.学会日式的书信和邮件的基本书写方法。2.拥有用日语文章叙述自身的事或想法等日语表现力,说明力。3.掌握书写的商务礼仪。

在制定了相关的目标和能力体系后教学任务为通过本课程学习,结合每课的日语文章的写作和录入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以及地道的日语表达,使学生具各较高的日语写作能力。与此同时,在敬语和电子商务信函等日本文书的学习中,也使学生掌握好的习惯和礼貌礼仪。学习任务重点为商务写作相关文章。

为完成此教学任务,根据自编教材,通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创作基本阶段,自由创作阶段完成教学目标。根据下学期的内容制定了7个项目“文章创作基本”“不匕一于”“感想文”“锐明文”“亿言(声毛)”“招待状”“匕少不人纪事,’o

四、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次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在全国日语专业都在探索新的教育道路的时候,我们更早的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下手,在本次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了工程教育理念在日语专业的应用。

篇18:浅析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方法与实践论文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方法与实践论文

高中物理主要学习牛顿的经典力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学作图分析、求解方法、矢量分析及初步微积分等。可以说学生学习物理前需要做好较长时间的数学不准备,只有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进入物理学习。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思维能力与解题思维能力,本文就此展开相关论述。

一、高中物理重要性分析

高中阶段物理为必修学科,其主要内容为研究物质结构与物体运动规律。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认识知识,而物理教学质量会对学生认识世界能力与逻辑思维发展产生影响。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为出发点,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教学效率。此外随着新课改逐渐深入,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中物理中数学的作用

很早之前开始,人们在研究与学习物理学过程中开始运用数学知识,借助数学表达物理概念与规律,也只有通过数学形式才能让物理概念与规律表达的简洁明显且缜密。很多物理概念引入数学方法进行定义与引入,如利用数学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诸多,有功率、电场强度、电阻及加速度等。再如热学中熵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如果不充分利用数学方法,根本无法有效表达概念。物理规律表达的主要手段就有数学方法,可以分成两种,既图像表达与公式表达。很多物理公式利用数学公式表达,简洁、明了,便于学习、掌握及理解。

物理学研究与表达中离不开数学,如果不充分利用数学工具,物理学将举步维艰,也就谈不上在实际中应用。物理学中定量研究与理论分析的主要手段就是数学。

实际上很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如牛二定律、焦耳定律等。也有部分物理律经过科学抽象,利用数学工具分析与推理得到的.,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利用速度-位移图像、数学微积分思想及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而成的。

物理学理论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如果没有数学强力支持与保证,物理学将很难突破,接下来笔者主要分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措施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物理成绩与应用数学能力成正相关关系,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有助于提高物理学习成绩,具体方法如下。

1、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措施。

(1)正确认识数学物理关系 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数学与物理的正确关系,数学对物理的影响将一直并将永远存在下去。让学生明白只有打好数学基础才能学好物理,总结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灵活使用。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工具就是数学,让学生正确对待数学与物理的关系,但也不能过于夸大影响,避免将物理问题纯数学化。一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教师应该鼓励与引导。部分学生仅注意激励数学知识与方法但不会再物理中应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迁移技巧。[1]

(2)利用概念培养数学能力 物理概念与规律一般需要借助数学进行表达。教学中国构建具体情境与实力指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揭示物理本质,从中发现物理概念与规律。有效结合文字表述与数字表达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意义,让学生养成利用文字描述与数学表达两者方式对物理概念与规律进行表述。在物理学习中,图形、图线不仅能够表现物理规律,它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物理运动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但很多物理教师认为图形、图像用来解题会使学生表达不规范或者思维不清晰,只将其作为一种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不用于直接解题,限制了图形、图线在物理上的使用。其实,利用图形、图线来直观表达物理问题,将物理问题直观、形象化,是数理学习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的体现,是一种用途较广的数学学习方法,方便学生理解动态的数理逻辑问题。

(3)实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部分物理规律利用实验得到的,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就有实验。通过实验可以抽象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因此实验也是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方分析实验误差与数据,深层次总结进而得到普遍性结论。在物理中,通常会用一些基本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和基本概念,但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导出公式,它是在基本规律和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出的,通常都是用来表示一些较为重要的物理推论,在解决问题上应用也比较广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并建议学生利用这些导出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自身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辩证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这种推导能力也是学生在以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所必须具备的。

2、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上文提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措施,选择通过实践教学进行验证,达成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目的。

高中物理课堂上,利用数学方法讲解物理概念与规律。高中物理教学最常用的数学方法就是比值定义法。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数学方法较多,但这些方法又相对零散,因此要系统总结与归纳数学方法并渗透到教学中,方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数学方法。

如《平抛物体的运动》讲解时,可以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这两个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完成以下问题:

构建问题情境:

(1)小球以初速度v0离开桌面开始做平抛运动,具体如图1所示,请分析小球在空中位置随时间变化规律:

①假设抛出点0为最表远点,x轴正方向为初速度v0方向,y轴正方向为重力方向。计时从抛出点开始,t时刻小球位置坐标为P(x,y),如图2所示。

②水平位移x=[利用水平分\动规律求解]竖直位移y=()[利用数值分运动规律求解]。

③t秒内抛物体位移s(合位移):利用s与x轴正方向夹角α表示位移方向,夹角α满足一下关系:tanα=()

物体以水平速度抛出后运动轨迹如何,如何表达轨迹方程?

(3)平抛运动某一时刻的速度如何求解?

①水平分运动速度:vx=();竖直分运动速度:vy=()

②t时刻平抛物体速度vt(合速度):vx与vy合成vt。

vt=()

vt与x轴正方向夹角β表示vt,且β满足以下关系,tanβ=()

讨论:某时刻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吗?

平抛运动物体某一时刻加速度方向,运动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小组推选出代表分析与讲解,提醒其他学生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并总结相关规律。

四、结语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利用物理学也凸显出其具有的强大功能,而在物理学习中利用数学即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又能巩固和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和应用。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将数学方法和思想与物理知识进行相互的渗透,还可以将物理教学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长此以往,学生在取得数物双赢的同时,数理结合能力也会提高,综合素质将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勇.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矛盾及其解决措施[J].广西教育.(42):11.

篇19:美术欣赏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素质培养结合的方法的论文

美术欣赏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素质培养结合的方法的论文

美术欣赏的过程承载着人们对美术作品的品味、感悟、欣慰等的感受。它可以提高人的艺术涵养,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视野,扩大人的知识层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数学、物理、医学等领域卓有成就,在艺术界也是一枝奇葩。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曾提到:“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也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因此,美术欣赏不仅仅是一种抒发感情,陶冶情操的课程,更多的是它可以促进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最早提出探究方法的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上。因此探究性教学思想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的方式更会令学生便于接受和喜爱,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研究、归纳、总结,获得经验,增长智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正确价值观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1 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应用的实际教学方法

1.1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提出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鉴于学生大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且好奇心很强,对于一些新知识他们喜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先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摸索、探究新的知识,激发学生潜在的鉴赏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根据内容设置情景,提出难易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因此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手法、内在情感、作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提高审美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1.2 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创设艺术情境,通过引导教学的方式,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潜能

现在课堂教学大都提倡创新意识,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原来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研究、总结、创新为主的新模式。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填鸭式”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有效的接受方式,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内涵相融合的接受方式,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可以将学生以团队、小组的形式组织起来展开引导式教学,通过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艺术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审美修养和道德情操。

探究性教学法需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尝试性地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点评,学生再次体验,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能力。

1.3 在课程中需穿插小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为了更好的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引导其探究的方向。比如说在鉴赏《拉荷切普及其妻坐像》时,先播放一段关于埃及文化的短片,并在短片中加放古埃及的音乐,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可以查阅资料。在讨论30分钟后,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加以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最终让学生根据提问后的解答及老师纠正后的答案总结出其基本的文化背景、特色、观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1.4 做好课终总结,将学生探究的结果汇总,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点。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的结果是形成知识点,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梳理、汇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其掌握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应在布置的作业上进行改革,做到“少而精”。

(1)应因材施教的布置作业。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因材施教的布置作业,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的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蒙娜丽莎》后,我设计两个层次的作业。1)根据你的观后感,写一篇文章。2)查阅作者简介,分析作品背景、创作手法以及带给后人的意义,从而形成一篇学术论文。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增加课外赏析的作业。课堂的时间总归有限,要想真正的做好鉴赏就必须要博览群书,多积累艺术常识,因此课后的自我学习显得尤其重要。这既可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又可以陶冶情操,一举两得。

(3)留一些可以促进想象力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创新性。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善于想象的人才会善于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内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2 美术欣赏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1)长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了课堂的枯燥无味。“只有兴趣才是学习永恒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学习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浅显认识和厌烦情绪,丰富了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郁兴趣。

(2)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它被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所影响。例如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求,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学习的兴趣、爱好及习惯等。在学习中除了要有学习需求以外,还要有好的学习目标才可以指引学习的方向,这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与需求同样重要,这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因素。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由安静状态带入到活跃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求知兴趣和学习欲望,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妙。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意识到在美术欣赏课中既可以熏陶审美感,又可以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放松,同时又储备了自己的知识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

(3)加强了教学的互动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在课堂中,单纯的授课方式犹如一潭死水,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收效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增加课堂的活力,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师生互相交流,增进感情,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探究性教学模式发挥了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的作用。在学习中,每位学生通过发表见解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不但可以增进情感,还提升了口才能力和自我展示的能力。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现在,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已经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新课程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鲁浩.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DB/OL].XX.

[2]宋奎.高校艺术鉴赏课的定位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B/PL].维普网.

[3]探究式教学模式[DB/OL].百度百科.

论精神损害赔偿民法论文

民商法论文

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理论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研究论文

商法新编论文

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地位论文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

法学论文题目

商法论文

《马关条约》附属文献的内容及其意义探究论文

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
《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共19篇)】相关文章:

我国近代的翻译与留学论文2022-11-24

互联网环境下侵害个人信息的民法救济论文2023-01-06

商法基本原则论文2022-09-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2024-01-23

大专毕业论文格式格式2022-09-02

计算机大专毕业论文2022-07-27

大专毕业论文8000字2022-09-30

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2024-01-06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公平与均等论文2023-06-14

大专毕业论文范文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