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

时间:2023-06-02 07:54:3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周為”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

篇1: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大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大批一线管理人才。但是麦可思研究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企业对我国高职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就是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它包括人才的职业道德、个人的人格魅力、社会的诚信度等问题,所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把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全部面对90后,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一代90后大学生个性十分突出,所以在职业素养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成为了教育部门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个性化模式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一、基础公共课改革———注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学分制教学改革是将语文、数学、政治、英语、求职与创业、体育、演讲与口才等全部以项目式重整,确定各项目的内容、项目的授课形式及学分等。学生可进行选择式学习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如语文可分为“听”、“说”、“写”等项目,“听”为名篇欣赏(如听余丹教授的讲座),“说”即演讲与口才,“写”即应用文写作、书法等;如英语进行分层式项目,可分为初级英语、三级考证英语、中级英语、建筑英语等。具体操作如下:

(一)以学生需求为目标,提出公共课的改革基础和考查办法。学院要充分的进行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对学生个性化素养提出可靠依据,打破传统灌输是教学模式,将公共课进行分解,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授课,采用启发式方法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项目制教学。针对土建类专业对学生的对素质的要求和个性化的特点,分组进行教学。

(二)公共课基础部门针对建筑学院的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公共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制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课教师加强与建筑学院相关教师的交流,形成具体的职业素养培训方案,建筑技术学院对公共课老师提出的授课方案进行论证和审查,报教学主管部门审批,建筑技术学院打破原有教学班级,学生可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直至修满素质教育学分。

(三)任课教师要脱离原有教材,针对建筑类专业编写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活跃性,公共课教师可以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中锻炼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采用多元嵌入式的考核模式。每个项目单独进行评价,记入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如果有国家或企业标准的,直接用相关标准考核;没有相关标准的,聘请企业或者社会相关专家参与制订考核标准。每一个项目结束,学生必须有明确的成果展示,通过展示提高学生的素质;展示中,成果达到标准,学生计算学分。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学生学习效果等计算工作量。

二、创建学生俱乐部与协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社团是一种自发的、在大学生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由于观念、爱好、习惯等相同或相似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它跨越班级、年级、专业,对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必须将它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认真加以研究。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第一,大学生社团可作为正式组织的补充,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要。比如大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大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之产生归属感、依靠感。由于大学人才济济及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一些在中学阶段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显得平淡无奇,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发生分化,一些学生在正式组织中交往淡漠,一些学生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被肯定,于是到大学生社团中寻找和获得满足。大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学生尊重感、威信感的需要,提供其自我表现的机会和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可以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更容易发展在正式组织中个人无法满足的兴趣爱好特长,使之旺盛的精力和爱好得以表现;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信息沟通的需要;能满足大学生求知与好奇的需要,可以学习到在正式组织中某些无法学到的东西;较之正式组织,大学生社团成员自发选择而聚合,接触频繁,沟通随便,信息传播快,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分享。总之,大学生社团能够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模仿、相互感染、相互暗示、相互强化以及对核心人物的崇拜,实现社团成员一定的社会满足和心理满足,成为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

第二,大学生社团可以成为正式组织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为建设强有力的正式组织提供借鉴。大学生社团越活跃,证明正式组织———班级、团支部、学生党支部、学生会没有完全满足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内部机制不够健全,凝聚力强度低。同时,大学生社团内部群体行动规范的约束和控制机制、对成员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改造方式、对成员的感召激励方式等,都是建设强有力的正式组织的'有益借鉴。

第三,大学生社团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社团直接为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需要而自发形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社团群体观念强,行为高度一致。正确加以引导,会成为一股可贵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有利于促进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组建学生专业俱乐部与社团活动采区学分制是建筑技术学院又一特色。建筑技术学院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俱乐部与协会相结合的形式,拓展了学生第二课堂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鼓励俱乐部与协会参与社会实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成立了天筹造价工作室,俱乐部与协会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并且指导教师采用聘任制,计入教师的工作量,目前建筑技术学院成立了工程造价专业协会、天地测量技术协会、建筑CAD技术协会、建筑发展协会、大学生艺术团、数学建模协会、体育协会、辩论协会等九个社团。

三、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主要归学校教务系统管理,学生活动主要归校学工处或校团委管理,形成了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分离局面,导致学生活动的从众化,例如每个学校都有什么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等,虽然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并没有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良好平台。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强。不能有的放矢的发展自己的职业平台,不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培养发展的学生,导致学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空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不利。所以学校有必要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出发,系统的展开学生活动,并且有机的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良好的综合平台下发展自己,做到“招的进”“教的好”“发展快”的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快速、良好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技术高”“品德好”“适应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此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系统的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目前国家对于高职专业的划分已经比较细化了,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比较明确,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能力也十分清晰。所以学生活动必须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展开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得到人文素质的培养,更能得到职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知识的实践。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以学生就业方向的“五大员”为指导方向,展开系列活动,推进专业建设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又如南京财经学校的冯欣老师提出会计专业教学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他阐述了高职教师在会计教学课堂上注重学生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同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充分地体现了教学活动对推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单独的推动专业建设并不能体现学生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所以在研究如何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举行这样活动的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活动设计上必须要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活动互动。

篇2: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探讨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涵义的剖析,以校企合作的角度,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着重分析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所带来的思考。并且针对以上问题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方法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但是限于其固有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层次浅、水平低和单一散漫的层次中,这样的话就不能形成好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如人才共同培养、教育过程共同监管和教育成果共同享有以及出现问题或者应付责任共同承担的发展前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院校不能主动向企业提供价值。专业设置与实训科目不匹配;“双师型”教师能力难以保障等之外,学生职业素养难以适应企业需要成为制约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必须对培养人才的方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持续成长能力进行提升,将学生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的总体概括下就是所谓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执业行为等很多方面。职业素养也可以称之为职商,能够反映出个人在社会中发展所积累的智慧和修养,所有个人行为累加就形成了职业修养的概念,内在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外在是个体行为的表现。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职业精神认知比较模糊。根据前面进行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高职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发现,企业最看重高职学生素质中的几个指标分别是:诚实守信、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看中的个人能力或者素养中,敬业和责任心是排在前列的,也是企业认为现今社会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非常强调敬业精神。事实上,我们所强调的敬业,就是对工作是否有责任心。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还没有真正的面对社会,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渐完善自己,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以后步入社会和职场提升累计经验和教训。

1.2缺乏经验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对自己定位。职业定位的真正意义就是真确看待自己,在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在进行职业规划,从而制定发展计划和通过努力去实现。这样就要不能盲目选择和制定发展计划,只有避开这些,才能最快最有效的达成目标。现阶段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正确的看清自己,将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这反应的就是毕业生的自大以及盲目的特点,就像上面提到的,做事从小事做起,不管你将来发展的如何好,都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事实上,不管自己定位在何种层级上,必须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为前提。再者,也要充分考虑工作性质和家人期望等很多因素,所以毕业生一定要理性的评价自己,并且结合社会和工作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毕业生欠缺对自己将来的规划能力。现阶段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毕业生毕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样就反映出了毕业生职业发展意识淡薄和方向的不清晰。毕业生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等,对自己全面认识,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崭露头角。

2.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有一种理论叫做素质冰山,其理论阐述,个人的素质犹如在水中独立漂浮的一座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水上的冰山这是表象,看不出好坏,而我们看不到水下的那部分才是关键的因素,代表着责任、态度等很多内涵。现如今的高职院校虽然都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培养,但是细分培养过程,我们发现,职业技能是培养的重点,职业意识的培养完全不够,这也是目前职业培养的一大缺陷。很多在校学生自认为证明就是找到好工作的象征,往往忽视了企业最重视的职业素养等因素。

2.2关注就业率、忽视素质培养。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很确定,那就是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尽快就业,认为这个是显示一个学校发展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样的想法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如果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为是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的,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就业率。高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或者输送对对国家发展有利的实用性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教育出素质高尚,人格健全,道德意识强的优秀人才。

2.3培养只局限于学校,缺少社会意识。我们都知道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进入社会公国发展,适应并且融入大社会的大环境中去,通过发挥自己的技能来与同时相处,从而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自己赢得荣誉和物质。所以,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要步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交流,通过实际的生活和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但是观察我们现阶段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法,还是以学校的课本教育为主,即使这种培养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要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要想实现学生高素质培养,就要让学生走出去,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切身的体验来感受社会,提高自己。

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企业在制定人才教育方案时参与进去。现阶段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和不正常的现象,证明企业要求和学校的培养是脱轨的,不一致的。所以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应该参与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案中,这样一来,首先企业可以提供用人标准,让学校有方向的培养学生,其次,对于学校教学制定也要参与其中。学校应该到企业中深入查看,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缺陷,然后将企业优秀人才请到学校带班授课,培养合适人才,这样的做法更加实际可行。

2.学校和企业深入沟通,对学生采用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中以职业活动为目标是教育改革中必须坚定地原则。学校和企业联合是学校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基本方法,通过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多种培养方式同时进行。首先,建立实际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采取多种实践方式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进行熏陶。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逐渐感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其次,将企业文化引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校应该聘请专业的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宣传教育,以自身的经历来讲解书本的理论,更加生动易懂。让学生产生兴趣尽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3.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学校应该举办各种校企联合的活动,邀请社会企业经营和进步人士进行宣导,更近的了解事件理论。通过成功的人士来让学生有期望有目标,从而建立学生学习进取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成功人士的人格修养和与自身的差距,从而逐渐提升,完善自我。4.邀请公司中高层人员到学校中到学校进行讲授。企业的成功人士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职业素养较高,要求他们到学校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企业分为和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以及职业修养,通过学生与企业家的亲身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树立典型来摆正心态,进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12号.9月.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3]程淮中.财经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3: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措施研讨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措施研讨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提出有三个背景:一是就学校层面而言,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提出是在当前高职教育面临重新洗牌的重大格局之下,高职院校不断进行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二是就社会层面而言,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凸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需要;三是就学生层面而言,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提出是实现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可以通过办学理念引领、专业建设渗透、文化建设浸染、职业认同构建、典型力量带动、评价机制促动等方式来进行。

1办学理念引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院校首先是高等院校其次才是职业院校,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当是一所具有大学精神的育人场所,而不应是只传授专业技能的培训机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如特别强调就业导向和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轻视以人为本意识、质量文化建设等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也导致了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社会认可度不高、自身魅力与优势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都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直接相关。对此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要跳出单纯“工具理性”的禁锢,更多地关注质量意识与“价值理性”,积极开展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将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2专业建设渗透: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必须借助相应的载体、依靠相应的力量来共同完成。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基本处于相隔离的状态,即专业教学与技能培养属院长负责而学生工作与职业素养归书记负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就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而言,更对地是重管理而轻服务与教育。如何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不隔离、相融合?首先应当是建立院长负责的学生工作制,将专业教学与学生工作作为一体的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实现二者的相融合,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之中贯穿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如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精神、质量意识、规范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等。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并伴随着学生的一起成长,因此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核心因素出发,通过主阵地第一课堂、次阵地第二课堂来全过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文化建设浸染:

文化应当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而不应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形成一种积淀与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认可这种积淀与氛围并最终加以内化。如从小处着手,不断养成优良的学风教风、班风系风;通过校园景观、校园雕塑、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强化,使学生置身其中并受到良好的影响。同时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积极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元素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企业文化具有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的功能,它力图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依存关系,凝聚成合力或整体趋向,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去努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学生应该去学习与内化的,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之中,开办了各类企业文化讲堂如青年大讲堂、金都大讲堂,引入了台湾友嘉实业集团的16条“做事准则”以及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的“达人达己,利人利己”思想等。

4职业认同构建:

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表征,指为了即将从事的特定岗位(群)或特定职业(群)而完成的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观点和理念的综合体,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认知意向和情感意向。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认同感的价值与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推动职业能力的发展,即学生必须接受一个特定的职业角色,并且认同这个角色,否则就不可能获得职业能力;二是促进职业道德的内化。通过在做和反思中建立和发展的职业认同感逐渐发展成为职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从而建立职业忠诚度和职业承诺;三是推进职业生涯的构建。职业社会化过程的重点逐渐从“社会化”转移到“个性化”上来,更多地对所学职业未来的职业生涯道路有自己的规划。

5典型力量带动: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利用优秀职工报告或优秀校友交流等形式来进行,将行业企业所看重的职业素养要求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鲜活的例子与事迹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养成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6评价机制促动: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应该体现在在对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上。在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视角下,对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关注往往只限于技能证书的获取与学业考试的成绩,重结果考核而轻过程评价。在现代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导向引领下,除了强调技能的掌握与获取外,还应强化对职业素养养成的过程考核,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篇4:药学高职生职业素养论文

药学高职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药学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体现在职场上是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包括职业能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能力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而后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根据与我院建立长期合作的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对药学高职生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药学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职业技能不专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最基本的技能,学生面向的是职业工作,注重的是动手能力,而根据企业对现实情况的反馈,部分药学高职生专业能力不突出,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等等,总体职业竞争优势比较弱,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2.职业意识不强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我院药学专业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两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很多药学高职生在校期间的两年学习对专业了解不深,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就有些手足无措,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没有适应工作岗位和找准自己的定位。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职业意识。

3.职业道德不高

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学专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提供药学服务的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具备药学服务相关的药事管理与法规知识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药学服务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尽量保证对病人的药物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并且尽量降低总的医疗费用。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只顾提升自己的营销业绩而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抛之脑后,偏离了药学职业道德。

4.职业态度不正

态度决定一切。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的等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药学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药学高职生存在的职业素养方面的诸多问题,找出正确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探索合适的培养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已显得尤为重要。

1.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

我院药学专业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创新培养模式,现采用1.5+0.5+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1.5即为期一年半的并行学习,0.5即为期半年的串行学习,进行岗前集中培训,最后的1即为期1年的在企业顶岗实习,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紧密对接,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工作现场,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共同不断加强药学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终培养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

专业教学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平台,在专业教学中,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方法,更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这是由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根据不同就业方向选择合理的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我院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对药学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做合一组织实施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固有的重知识理念向职业教育重技能理念转变,以提高药学高职生职业素养,使药学高职生尽快适应技能型人才需求岗位。

3.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校园文化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学院学生会、学院团委会、学院工会等不仅成立了中医药协会、粤语协会、登山协会、跆拳道协会等各种协会,增强了师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和沟通能力,而且举办了如职业规划大赛、元旦晚会、迎新晚会、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中英文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我院秉承“励志、笃学、厚德、创新”的校训,弘扬百年办学优良传统,践行“育人为本,崇实重用”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道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形成了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

4.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技能竞赛中

院药学专业多次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比赛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使教师将技能大赛的最新行业标准及时融入日常技能教学中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药学高职生专业技能水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进技能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当然,这种规模的技能大赛只有一项,若要真正全方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则必须举办各种技能比赛。如我院药学专业与益丰大药房合作每年举办“中药材展学会”评选出最佳解说员;针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举办药物制剂不同剂型制作的技能比赛;举办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中腊叶标本制作的技能比赛等,这些比赛不仅仅提高了药学高职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顶岗实习中

院药学专业与10多家优秀企业订单培养,多次邀请合作企业高管来学院讲学,使药学高职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岗位技能等方面内容,在顶岗实习前进行集中培训,为更好地完成顶岗实习做好前期准备。然后通过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前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更进一步了解自己,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顶岗实习,提前开始用人单位的“试用期”,一方面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加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及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顶岗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与择业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最终全方位提高职业素养。

篇5: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探讨

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探讨

我国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常见的特征有:在人文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混乱含糊,用字选词随意错漏,文体格式知识欠缺,基础知识储备匮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有效互动;在人文情感方面,欠缺必要的同情心。

第一篇: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激增,高职生人文素养日益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牵制要素。

针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经典诵读作为高效的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手段应运而生。

本文对经典诵读与高职生人文素养进行解读,进而阐述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促进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职生;人文素养;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在社会各界的作用愈发重要,使得各行各业在高职人才的选聘上更加重视其人文素养。

由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层次普遍偏低,故严重制约着高职人才在社会中发挥自身价值。

高职院校需要以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作为教育契机,狠抓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积极采用有效经典诵读方式,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使得高职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因此,探索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经典诵读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概述

(一)经典诵读的涵义及作用

经典诵读,即指将人类悠远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智慧书目熟读或背诵出来。

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书目种类较多,能够代表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最有价值的精神文化,如中国代表性的经典书目之“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经典哲理,是我国古代祖先智慧的凝结,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指导依据。

自我国教育部发起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全国各类学校纷纷掀起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们积极投入到经典书目的诵读与演绎之中,经典诵读现已深入校园、社区以及村庄,使得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耳濡目染地将经典精神内化升华,并有效地实现经典书目精神的传承。

可见,经典诵读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显著。

(二)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高职生人文素养,即指高职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所反映出的基本状态以及品质修养。

我国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常见的特征有:在人文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混乱含糊,用字选词随意错漏,文体格式知识欠缺,基础知识储备匮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有效互动;在人文情感方面,欠缺必要的同情心,

对他人尊重以及关心不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缺失,缺乏矛盾化解能力;在价值观方面,思想信念偏重于对金钱的渴求,理想模糊不清,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忽视精神内涵的丰富,缺乏社会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缺失。

由此可见,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亟待落实的重要事项。

二、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一)促进高职生人文知识的提升

高职生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感受到经典书目中的文化意境,体会出经典书目中所蕴含的人类社会精神境界,感受到经典书目所涉及作家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置身于经典的文化意境中,

体会到意境的语言艺术、文化情怀以及自然旋律,使得高职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到社会生活之美,从而激起高职生对于经典书目内容与精神的汲取,提升高职生对于经典文化的积累,进而实现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如借助经典诗歌诵读,能够让高职生深刻感受到诗歌独特的意境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通过经典诗歌的反复诵读,使得高职生在诗歌慷慨激昂或优美欢愉的韵律中,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与情趣,

从而实现与诗歌作者的情感共鸣,体会到诗歌带来的审美感受,激发高职生对于经典诗歌的记忆热情,进而积淀了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二)增强高职生人文情感的积淀

经典诵读所涉及的经典书目,包括人们各方面的处事哲学,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标杆。

因此,高职生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有效丰富与人交往的经验知识,开拓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眼界,摆正高职生人际交往的心态,扭转高职生错误的处世原则,使得高职生具备乐观、开朗以及积极的人际交往心态,能够关心尊重他人,孝敬父母长辈,积极化解矛盾,乐于帮助弱者,积极面对困难,进而实现高职生人文情感的增强。

如经典书目《论语》的诵读,高职生通过反复诵读其中的儒家学派思想,可将儒家学派的仁德、孝义等处世哲学内化为个人修养,有效完善高职生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式,提升高职生为人处世的技巧,进而使得高职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愈发得心应手,有效增强高职生人文情感的积淀。

(三)利导高职生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够借助经典书目蕴含的精神转变高职生不健全的价值观,帮助高职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引导高职生确立清晰且长远的人生目标,丰富高职生的精神内涵,增强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高职生能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进而实现高职生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如高职生通过反复诵读经典书目《道德经》,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老子的思想,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受到老子淡泊名利思想的洗涤,从而达到转变高职生价值观的目的,让高职生清楚精神境界的提升比物质的满足更具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而尤为重视高职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提高,故在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较为重视专业课程的安排,往往忽视品德素养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培养出的高职人才综合素养缺失。

因此,高职院校方面,一是需要积极借助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发掘高职生普遍存在的人文素养缺失症,针对人文素养缺失现状确定经典诵读书目;二是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宣传,充分借助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师资力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高职生参与选修课程的激情,进而实现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的实效性。

如开设经典诗词鉴赏课程,可以借助校园海报、广播以及校刊等载体进行宣传,并聘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资深专家执教,从而产生最广泛的辐射效应,有效实现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对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开展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

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校园学生社团组织,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相应的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学院成立经典诗词研读协会、《论语》参悟协会以及诗歌鉴赏协会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以及策划运筹等能力,使参与社团活动的高职生能够受到经典书目蕴含思想的熏陶。

同时,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联合举办相应的经典诵读竞赛类活动。

通过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参与的高职生提升人文素养,还增强学院广大师生集体荣誉感与使命感,培养高职生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实现经典诵读对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如高职院校之间联合举办经典诗词大赛,可给予高职生经典诗词的范围,并设定类型丰富的奖项数目,从而提升高职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增强经典诗词大赛的影响力。

(三)发挥高职教师的`利导效能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教师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类知识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利导效能。

高职院校要积极重视人文素养类教师的配备,针对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教师的欠缺情况,要积极予以补充丰富。

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类教师,一是要正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责任,充分发挥榜样引领重任,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高职生;二是重视人文素养类课程的研究开发,注重高职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分析,关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促进高职生将人文素养类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高职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内化。

如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类教师执教《经典诗歌鉴赏》课程时,需要充分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知识,细致分析执教对象的学情,运用信息化等新型教学手段,使教学知识点顺利渗透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知识体系中,进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丰富。

(四)构建经典诵读活动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借力经典诵读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要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则需要关注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构建经典诵读活动的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一是需要立足高职生人文素养现状,针对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予以关注,对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给予必要的制度、资金以及人员的支持;二是要加大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统筹安排以及运筹管理,积极解决经典诵读活动开展面临的障碍,从而确保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序开展。

篇6: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为创新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理念与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和提升”,需要对影响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各种因素作深入剖析,对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如何强化和加速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发展进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学生个体所呈现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医学专业;职业素养

通过对在校医学类高职生、毕业生、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和教师、医疗卫生行业企业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一系列需认真梳理和整改的问题。深刻剖析医学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症结所在,并加以克服,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未来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一)职业素养意识淡薄

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过分关注医学专业知识的灌输,缺乏针对医学的特殊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轻视人文精神,致使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学生的职业理想功利性浓厚,缺乏职业精神。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医疗行业需求脱轨

目前,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基本状况是以教材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呈现单打独斗的现象。现有的医学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联系不紧密,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获得的信息不对称,对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训练不足。

(三)职业素养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目前,大部分学校职业素养培养仅依赖讲授和演练来对学生掌握知识、操作方法和熟练程度进行评价,而没有参考社会用人单位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标准进行发展性评价,这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影响学生的职场和终身发展。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对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热情,缺少责任心,认识不足,只传递知识,忽视“育人”,直接影响职业素养的教学效果。

二、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对策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养成须结合实践活动,在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中,可模拟“职业化”的环境,设置职业情景,运用角色扮演、典型案例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医护岗位的责任、义务与职业道德准则,熟练运用适合自己岗位的语言沟通交流,举止得体,医疗职业行为完全符合医德准则。在临床实习中,要达到把医德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借助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实习指导教师及患者的评价等来检验个人的医德修养成效与水平。

(二)强化基于行业标准的理实一体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何结合医疗行业新的标准与需求,做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其能适应角色转换,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需利用学校、社会、医疗行业多方资源,合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共同打造育人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职业素养师资队伍,让学校教师走进医疗卫生行业历练。医疗卫生行业的专家和职业能手到校指导培训,校企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共同培育基于医疗行业企业文化开放的育人环境。

(三)建立健全职业素养教育的评价机制

医学类高职院校需创新职业素养评价理念,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之需,基于医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现实之需及医学类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之需,对医学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构成及职业素养评价内容构成进行科学分析,建构合理有效的医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模型,据此进行发展性综合职业素养评价。

(四)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良好素养会给学生以强大的示范效应,使学生终身受用,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良好素养“构成这样一种教育力量,决非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惩条例所能代替的”。子曰:“以教人者教己,己立才能立人。”教师应努力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做到“为人师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教师在进行医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率先垂范”“立德树人”。医学类高职生的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培养,一是临床实习期间的培养。临床实习是职业教育素养养成的重要渠道,要做好临床实习期间的教育引导。作为指导教师的医务工作者,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医学是一门精于实践的学科,精湛的医术,不仅要依靠努力钻研相关医学理论知识得来,更要依靠大量临床实践活动的历练。作为临床实习指导教师,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高超的医技,言传身教,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理想效果。反之,若临床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意识淡薄,不追求精湛的医术,将导致学生对医务工作产生懈怠心理,不思进取,形成唯利是图的心态。因此,临床指导教师须在日常工作中严以律己,尊重职业道德规范,弘扬医德医风,以此引导学生,使他们勤于练习、勇于实践、认真负责、甘于奉献。

三、结语

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顺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职素质全面提升的需要。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须剖析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克服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职业素养教育的规律,正确认知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深远意义,以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帮助学生建构完美的职业人生价值。

篇7:经济发展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门径论文

经济发展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门径论文

学生在学校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是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学习,以争取毕业时达到“德技双修”“德能并举”。

教学环境的设局可以仿照生产环境布置。高职院校依托院校内各种实验实训室,根据生产流程来布局,为学生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例如,不少学校都开设有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那么实训场所可以借鉴电子厂商里的生产线建造。一人一座,座位旁边贴有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等,让每一个实训就像在一个小型的生产车间里,充满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实训前制订出标准计划指示图表并且在学生当中选出技能好的担当质检员,组织能力好的担当线长。质检员负责检查工艺水平、质量。线长负责到考勤、布置任务和总结。每一道都有特定的学生来完成,每个人做一个特定的工作,操作前佩带好规定防护用品。这样的教育环境同工作环境统一,使得学生在学校时就已经接触到可能会遇到的生产环境,感同身受,即使将来到了真正的生产线上也不会觉得生疏,也能够尽快适应。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渗透职业素养。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按照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与高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内容来源于生产现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案例分析、工作过程、情景模拟、工作任务分析、管理实践等教学环节,大家团队协作一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再次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提倡规范化管理,强调纪律性和管理性,按照企业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企业要求准时上下班,严格按要求出勤,那么在学校时也要注重纪律、讲究操作规范。只在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重要的场所,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素养教育质量的理想途径。研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dultFurtherEducation,即成人技术继续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等的共同点是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方法。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途径有:共同创办专业订单培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共同创办专业建设理事分会等。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人才才能实现无缝对接。学生的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甚至实践课堂都可以放到生产一线,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教学和培训。企业与学校配合联合培养不仅使学生有利于掌握实际生产设备操作和维护等相关技能,还能了解到相关工作岗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我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之一是创办“润建班”,这是与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一起联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公司实行军事化管理,使得参加的学生能在短暂的培训中迅速实现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一名公司准新员工的角色的转变,并从中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和公司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专业理事会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学校联系到的理事企业单位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明星企业。通过专业理事会,学校与各理事企业单位紧密联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理事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为学校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学生顶岗实习、调研、社会实践等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将学生成培养行业、地方及理事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共赢、共同发展。

以赛促学,各种丰富多样的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技术比武的平台。一方面,技能竞赛往往与企业的结合,参加比赛就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和交流,学生可以寻找差距,明确了岗位成才的方向。而且在短短的竞赛时间里完成技能大赛要求的任务相当不容易,对所有的选手的'体力、技能和意志力是非常大的挑战,参加一场有强度、有难度的比赛,学生大大促进了自身技能和素质的发展。不少学校参加技能竞赛大赛比赛都是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长一起参加。新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提高对技能工作、不同职业的认识。除了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考证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好形式之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考取电工上岗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国家工程职称系列电子技术员、维修电工(中级/高级)、Protel绘图员(中级),也可以根据兴趣考一些相关的证书:AutoCAD绘图员(中级/高级)、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工(中级)和ISO9000内部审核员。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职业素养提升教程、职场典型事件与行为优化、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社会与职业、企业管理、管理心理学、管理学基础等职业素养教育等课程的开发,虽然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各有特色,但都是始终站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点上,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之中。学生们可在课程学习中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职场规则,把握做事分寸,开阔职场视野,提升个人的职业内涵,实现形象素质、行为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育,这需要学校、企业、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深入实际,不断探索,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篇8:高职生职业素养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指标,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开展班级管理,旨在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前了解企业员工行为的基本规范、劳动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就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班级企业管理模式;职业素养教育

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它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能够保障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基于班级的影响和作用,我们选取了学校光伏发电专业两个“晶科订单班”,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班级管理,通过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服从企业管理的意识,铸就良好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心态。

一、“班级企业管理模式”的实践意义

“班级企业管理模式”是将高职院校实行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对企业而言,该模式能够节省企业岗前培训的成本,有助于实现在校生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统一性对接;对于学校而言,能够促进优质学风、校风的形成,有助于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汲取企业的先进文化,增强了自身的见识和专业实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和觉悟,有助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运用“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一)设置班级企业化管理机构

在企业化管理模式下,由班主任担任董事长,班长任总经理,副班长和团支书担任副总经理,董事长联合企业管理人员选取其他学生干部担任技术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负责人;设置车间主任1名,根据一线岗位要求设置4名小组长。各部门可招1-2人为本部门服务,班级80%的同学均在一线岗位。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虚拟薪资制度,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都与薪资挂钩。

(二)营造班级企业化管理氛围

我们选取的这两个班级是学校校企合作订单班,根据合作企业的文化背景,在上课教室室内粘贴合作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奖惩条例、员工绩效考核表、企业宣传报等。要求学生日常上课统一着装企业工作服,教室及学生座位的`安排也力求企业情景化。通过这些外在环境的营造,有助于学生和员工角色的迅速转换,使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更为直观。

(三)建立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借鉴企业先进管理文化,制定适合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卫生、考勤、纪律等方面的规则制度。加强绩效考核管理,通过开展专业技能考核,将成绩优秀学生列为熟练工,成绩中等的学生列为普通工,专业素质较差的学生列为学徒工。同时,为了营造争先创优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同级别的学生享有不同层次的“待遇”,熟练工可以优先参与评比各类优秀和先进,普通工按10%的比例参评,学徒工则不予考虑参评。

(四)仿真企业管理员工模式

在上课期间结合学校“课前一分钟”演讲与口才训练活动,让每位学生对今日自己要完成的工作和职责进行讲解,在上课前就牢记自己的职责,以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去学习、工作、生活。邀请企业的专家、业务骨干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分析该专业的发展形势、就业形势,讲授实操过程中技能技巧上的要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当前岗位需求。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让学生在技能比拼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增强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多下功夫。

三、进行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通过实践验证,光伏发电1班和2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耿鹏获“优秀标兵”的称号,张开兴、单五堂和王存姐年获“优秀员工”称号。李文华、李建获“优秀实习生”称号。其他就业于光伏行业的毕业生也获得企业的好评。总的来说,“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将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办学的内涵,夯实了学风建设基础,达到了培养学生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人角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

[2]黄志辉,陈洪梅.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3]徐敬洁.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

[4]胡玉涛.班级企业化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7).

[5]胡延斌,王程.班级管理的企业对接[J].教育与职业,(16).

[6]袁剑锋.职业学校仿企业化管理班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7]赵晓毅,李昕欣,任冠华.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8]李创.融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J].职业教育研究,(4).

[9]田启利.基于班级管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0]范彩云,张洁,王芳,于慧微.发挥班主任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3.

篇9:高职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教学载体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

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

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

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

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

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

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

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

[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

高职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5月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对316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

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二、手机在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

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

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

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

国家开放大学开通了汇聚优质微、小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5分钟课程网”,现有近万个“5分钟课程”,计划到建成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3万个“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登陆该平台学习后,

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

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

由于高职生对这些课程信息并不十分了解,有的课程资源需要付费才能使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批量购买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叫好又叫座的课程菜单,供他们自由选择,适时学习。

学校甚至可规定在线学习人文课程的门数或学分,以网上学习学分替换校内课程学分,限定选课范围和比例,引导学生通过“指尖上的媒体”自主学习。

(二)通过手机图书馆阅读经典人文作品

人文经典能够经受历史考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树立起不朽的价值丰碑。

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能够领略其丰富的文史哲艺内涵,架设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互通的桥梁,接受经典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和浸润,从而胸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传承《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弘扬“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秉持《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操守,塑造《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6]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为当代社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助推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生产,其信息资源承载能力超乎想象,能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人文经典囊括无遗。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枢纽,能承担引导、指导大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人文经典的重任,让大学生通过访问WEB网页、访问基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字资源、扫描电子书借阅机上的二维码等方式,将图书馆“装入”手机中。

图书馆应该编制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本校高职生必读书目,根据不同的专业可稍有侧重,联手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制定阅读考核办法,使人文经典阅读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阅读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从制度上约束、推动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

诱导他们逐渐疏离娱乐化的浅俗阅读,投身激发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深度阅读。

(三)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获取人文资讯

信息时代高职生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浩如烟海的资讯有时也难辨真伪和良莠。

学校应该慎重遴选契合高职教育本质、有价值且受欢迎的人文资讯,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他们汲取鲜活丰富的人文养料。

篇10:高职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社会环境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浮躁和功利,快餐文化和网络游戏盛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使高职生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上,或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己,放逐自己,迷恋充斥着空虚与欲望的网络小说。社会中消极的示范,已经让高职生缺乏学习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知识和接受文学经典给养的兴趣,很少有机会接受人文知识方面的熏陶。高职院校层面上,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固有观念的影响,重技术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关注学生经来的“生计”,而忽视了学生未来的“生活”。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养课程开设较少甚至不开,专业课程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更是微乎其微。承担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更多的任务放到团委、学生管理等部门,不能形成全院联动,共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教师层面上,承担专业课的教师因受到自身教育理念及知识水平的影响,在授课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他们或者认为进行此类教育是应景的,让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技能才是关键,这些务“虚”的内容没有多大必要,或者在涉及人文素质教育时生硬地将其灌输进去,不能通过灵活生动的方式,去激发学生、感动学生,从而造成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也打击了教师进行这方面培养的积极性。学生层面上,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看过文学经典读本的比例偏低,看过5本以内经典作品的占不到30%,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经典,但是通过改编之后的影视资料了解的,这些资料有一些共同的倾向,即不尊重作品原著,改编的成分比较大;同时,观看影像与阅读原著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同,阅读更能让人沉下心去细细品味作品中所蕴含的道理及启示。此外,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多地放到考级,考证方面,没有更多的余力去阅读文学经典著作。

二、文学经典阅读对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高职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培养学生不仅仅是让其成“材”,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其成“才”。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很好地让高职生完成从“材”到“才”的转变。

(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丰富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比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涉及到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等,是一个大宝库,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获得极为丰厚的知识给养。

(二)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培养高职生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指从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出发体现出的为人处事的一种胸怀。文学经典作品读的越多,读者的胸怀就会越广阔,人生感受就会越丰富,还可以从作品中获取积极健康的做人和做事的准则,使内心得到安宁,心灵能够丰盈,能用一种更加和谐的姿态去对待自我,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三、基于文学经典阅读,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增加文学类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适当增加一些文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并具体规定学生应获取的这类课程的学分,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执行。在课程开设方面,可设置《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品味儒家经典》《唐宋词欣赏》《明清小说欣赏》《四大名著导读》《当代名家名作讲评》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高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课程。为保证学习效果,更新课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可采取提交论文、排演话剧、文学创作、我说名著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真正收到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注重经典文本细读,建立恰当的阅读方式

高职院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所谓细读,是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高职学生在进行经典文学阅读时,应注意回归原著、尊重原著,最好不要采用那些简介本,删节本,并在参考注释解析的基础上,勤做笔记,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此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和给养,品味作品所带给读者的一种独特的魅力。

(三)利用微信、网站等新媒体途径,营造浓厚的阅读文学经典氛围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学经典,营造浓厚氛围。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橱窗,开设文学经典专栏,分期分批地介绍经典名著,内容可以涉及作品的梗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等,从而引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通过学院网站,开设专门的“文学经典大家谈”栏目,增设一些名家讲座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听到名家谈名作的精彩内容,甚至可以在网上进行互动;开设系列文学经典讲座,邀请当地有研究专长的文化学者、某个领域的资深教授,为学生提供精神盛宴,并进而提升他们学经典,提素质的积极性。

(四)依托学院文学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

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文学社团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考虑设立国学社、文学社、演讲社、诗歌朗诵协会等人文社团,这是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推广活动的好平台,依托文学社团可以开展文学经典读书会、文学经典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文学经典阅读沙龙、文学经典朗诵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并注意挖掘人才,打造精品社团,让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和学院的亮点,从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健康的环境感受经典魅力,接受文学熏陶。此外,学校社团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也要做好文学社团的指导工作,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任丽娟 杨东静 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篇11:高职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教学载体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

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

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高职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5月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对316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二、手机在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国家开放大学开通了汇聚优质微、小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5分钟课程网”,现有近万个“5分钟课程”,计划到建成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3万个“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登陆该平台学习后,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由于高职生对这些课程信息并不十分了解,有的课程资源需要付费才能使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批量购买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叫好又叫座的课程菜单,供他们自由选择,适时学习。学校甚至可规定在线学习人文课程的门数或学分,以网上学习学分替换校内课程学分,限定选课范围和比例,引导学生通过“指尖上的媒体”自主学习。

(二)通过手机图书馆阅读经典人文作品

人文经典能够经受历史考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树立起不朽的价值丰碑。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能够领略其丰富的文史哲艺内涵,架设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互通的桥梁,接受经典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和浸润,从而胸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传承《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弘扬“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秉持《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操守,塑造《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6]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为当代社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助推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生产,其信息资源承载能力超乎想象,能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人文经典囊括无遗。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枢纽,能承担引导、指导大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人文经典的重任,让大学生通过访问WEB网页、访问基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字资源、扫描电子书借阅机上的二维码等方式,将图书馆“装入”手机中。图书馆应该编制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本校高职生必读书目,根据不同的专业可稍有侧重,联手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制定阅读考核办法,使人文经典阅读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阅读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从制度上约束、推动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诱导他们逐渐疏离娱乐化的浅俗阅读,投身激发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深度阅读。

(三)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获取人文资讯

信息时代高职生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浩如烟海的资讯有时也难辨真伪和良莠。学校应该慎重遴选契合高职教育本质、有价值且受欢迎的人文资讯,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他们汲取鲜活丰富的人文养料。首先,智能手机的短信功能可以推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或者组合各种多媒体文件,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基于手机短信息的移动学习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创建学习群组,创建能够通过手机发送的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的人文知识库,譬如各种人文讲座的音频和视频,给高职生群组学习者或个别学习者量身定制人文知识学习内容,随时发送短信或语音留言给学习者群组或个体;学习者则利用该系统定制人文咨询短信息,设定其接收的频率和密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适时求教教育者,与学习伙伴进行异地沟通交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传统楹联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每周二和周四,每名学生的手机都会收到学校发送的蕴含丰富哲理的楹联短信,这些“编外教师的话”教他们做人、求学、立业,成为他们课余翻阅、玩味品鉴的精神食粮。其次,高职院校可建立官方微博和人文素质教师个人微博,编制一张无形的信息发布网,适时发布有吸引力的人文信息。另外,学校还可搭建校园微信平台,开通学校公众账号,使在校生成为用户,发布多媒体人文资讯供他们学习分享。

(四)利用社会性软件开展交互式人文素养培育活动

QQ、Wiki等社交软件被高职生广泛采用,已经成为他们遨游网络世界并须臾难离的工具。它的零技术障碍优势、语音和视频的出现为移动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扩展了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广的学习渠道,而且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搭建了交流协作的极好平台,实现了及时灵活的信息沟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酷视频适时上传人文课程教学、人文讲座或人文素质拓展活动视频,告知学生随时收看,使用腾讯QQ等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讨论区,就人文课程教学、讲座或素质拓展活动,如人文知识竞赛、文体竞赛、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开展适时的集体讨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思维和集体行动,实现教师和众多高职生的思想碰撞、协作学习。高职生也可通过社交网络第一时间找到各领域的专家,求得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开阔视野,补充人文知识和经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教高职生学会做人,立德树人。每个高职生都承载着家庭的厚望,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唯美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移动互联网是一座数字金矿,扎根其中的手机移动教育能够高效传递人文知识,熏陶和熔铸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利用手机这一教育载体,着力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篇12: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文

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文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实施,对各种类型人才培育提出了多重挑战,尤其是直接面对市场生产第一线的高职学生,其面临的就业压力和职业挑战更加突出。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尤为关键。作为综合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也被提到新的高度,提高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势在必行。这既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一项新课题和新挑战,也是对高职学生群体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研究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予以落实,更需要高职学生群体积极配合,完成自我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基本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可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训练”阶段是面向市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这两个阶段都包含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

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可以用冰山理论对职业素养作一个说明: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这些是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可称之为隐性素养,也可称为基本职业素养。从冰山图示中可看出,隐性素养部分支撑一个人的显性素养部分,其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构成上看,基本职业素养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这些正是高职教育所重点关注的,恰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内涵[1]。

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在从事某种职业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一素养不仅包括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素养。总之,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综合。与这一概念相关的是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职学生的其他素养。基本职业素养属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素养则是和基本职业素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

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包含丰富的内容,由众多子素养构成,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主要层次[2]。第一个层次是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义务、职业责任、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三个方面,职业道德属于基本职业素养的基础,没有职业道德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素养;第二个层次是职业意识,包括奉献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四方面内容,属于基本职业素养的前提,没有职业意识便没有职业素养的培养条件;第三个层次是职业行为习惯,包括主动进取、友好合作、服从服务、谦虚低调四个方面,属于基本职业素养的中心,没有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便没有完整成熟的职业素养;第四个层次是职业技能,是关于职业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属于基本职业素养的支撑,没有职业技能的'训练便没有职业素养的最终养成。

二、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本职业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主客观方面的条件限制和不足,导致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社会不良风气对高职学生的干扰,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高职学生自身认识模糊,都会对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产生负面影响。

(一)社会不良思潮干扰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

进入新世纪,我国正式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这样的开放趋势使我国受到各种外来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潮既存在有益的方面,也有很多没有经过消化吸收、鉴别分析就传入的不良思潮,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高职学生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他们自我控制力和鉴别力不高,再加上网络的发达,使得不良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一些高职学生陷入这些思潮干扰之中。

(二)高职院校忽视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

由于高考制度的长期实施,使得分数成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指标,初高中阶段教育普遍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伴随我国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以及高职教育学制较短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

(三)高职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概念的认识模糊

高职学生对于人生理想和各方面的规划都还不成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大多数高职学生由于长期受学业困扰和不自信,导致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树立坚定远大的个人理想,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很多学生读书都只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同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人生规划引导,导致学生对个人素质提升的要求不高,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

三、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

(一)建立学业导师制度

社会不良思潮对于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危害重大,必须予以坚决抵制。为此,需要建立立体的防控机制,建立学业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高职学生对于不良思潮的理性认识和积极抵制。

(二)建构基本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要关心学生的各方面事务,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能力锻炼等,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提供平台和条件。同时,从专门课程的开设、专职教师的选配、专业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建立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养体系[3]。

(三)提高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

职业素养培育如果没有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提高学生对其自身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认同。一方面,通过典型引导、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中来,使其有机会提高其基本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内因是根本,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基本职业素养的认识,使其成为学生的信念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1):56-59.

[2]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8):86-87

篇13:职业素养论文

职业素养其本意是指一个从业者受到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氛围逐渐形成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自我约束的意识。职业素养包括很多方面,一方面指的是从业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更应该有较强的自身心理素质和礼仪素质。另一方面是指高职学生受到学校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影响,形成一种自我职业意识形态,其中包括对自我的职业管理和职业技能的锻炼。一个真正具有职业素养的人,可以在不同的职场环境下,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形象和职业意识具有充分的职业化形态。

1.2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原因

大多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度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轻视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将教育重点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从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局面产生。而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缺乏职业素养的学生很难完成各项工作。用人单位“择优而录”的规则使得缺乏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难以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在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时候,可以让高职学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职业专业性,与此同时,可以用一种积极想上的心态去学习专业技术。这样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自身心态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有充分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益处多多,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本校与其它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大大地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更符合了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理念要求。

2.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2.1提升高职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意识

培养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应对未来职业竞争,应该从多方面去培养。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两课”学习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心里自己树立一种自我管控、自我约束的意识形态。让学生自己懂得注意纪律的严格性。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意识养成,从“衣”、“行”、“言”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细节培养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意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通过实习训练的活动增加学生职业自我规范意识,提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在高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实践课学习中让学生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大多数高职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也积累了许多自身技术特长和专业知识,但缺少一些必备的社会技能。例如在日常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日常社团活动中,与教师积极配合,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合作能力。与此同时,注意多方面的小细节培养,包括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体态表达培养。

2.2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素养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意识的同时,高职院校同样也应该提高学校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方法。高职学校应该从课程安排、教师教授、校企联合、实训教学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日常课程设置安排中,应该开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增设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和自身形象塑造相关的课程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学生自身形象,逐渐对学生的个人体态特征习惯进行规范和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对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素质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水平,要求教师在掌握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应该多了解其他业余知识。能够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师,又是学生工作的导师。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技能和学生素养培养技能。能够在学生学习中不断影响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这一环节的关键所在。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形人才,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不仅解决教学资源问题,又让学生提早的适应了工作环境。同时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实训教学的培养。高职学校通过实践实训等活动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自身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素养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培养。学校建设中应该和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相结合,高职院校不能通过简简单单的模仿用人单位企业的物质建设。应该从根本去挖掘去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使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做到“因企制宜”和“因校制宜”,从真正意义上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3.结语

随着教育的高度化发展,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高文明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合理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从就业方面切合实际的培养高职学生,使得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篇14:职业素养论文

摘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技工院校学生将来融入企业、走向社会非常重要。

本文以技工院校电气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全国技能大赛和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原则等四个方面探索了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气专业;专业技能;职业素养

电气专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气专业涉及各行各业,小到家用开关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

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不仅聪明而且有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优势来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

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等。

传统课堂教学重视每一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但没有突出学生的自我操作水平及工厂中的应用。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导,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

“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试行时,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实习,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

学生无法在工厂中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学习专业技术。

笔者学院电气专业教学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是按当地企业的招工需求和学校学生就业专业趋势来确定。

学生在必备的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心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电工基础、电工技能训练、电机与变压器、电子电路的焊接与调试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电气专业领域在工厂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端正世界观和价值观。

专业和课程充分体现当今人们生活的需求。

,笔者学院电气工程系新设置了两个专业: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和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

现在淄博市的高层小区越来越多,电梯行业的检修和维护将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

笔者学院根据广泛的市场调研后增加了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和维护专业,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现在很多家用电器需要连接无线网使用,具备在异地用手机APP控制的功能,工业机器人技术也由此更加广泛地融入了日常的家庭生活。

现在淄博市城区的高档小区已经开始打造智能小区,即每家每户都会配有一个机器人来操作这些可以连接无线网的家用电器。

工业机器人技术以后的平台也会越来越广。

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学习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时围绕专业知识实训,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以电气专业就业为定向,培养电气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笔者学院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取得“维修电工中级技工”“维修电工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在工厂工作中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学生从事电气专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二、专业实训场地建设

笔者学院的实训中心是电气工程系下设实训场地之一,筹建自,一期投资四百余万元,是集无线电调试、电子设备装接、机床维修、数控机床维修、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训场地,主要用于校内技师班、高级班等高年级学生的日常实训教学,同时面向校外承接企业培训和省市各级技能大赛。

场地建成之后,先后承接了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共计三次省级大赛八个项目的比赛。

电子设备装接工场地主要功能是教给学生通过电脑软件画图、制作电子线路板、焊接元件,并实现电路的某种控制。

机电一体化设备模拟了工厂企业里自动化流水线的控制过程。

由于设备先进且颇具规模、培训能力强、参赛成绩好,笔者学院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两个项目已经被省劳动厅确定为省级大赛培训基地。

专业实训场地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加强校内实习与生产的融合,提升产学研互动融合的能力。

三、全国技能大赛

全国技能大赛吸引了全国技工院校师生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

技能大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学院要用技能大赛促进大赛培训,用技能大赛促进日常教学,用技能大赛促进教师培训,用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就业。

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除了表现为高超的技能技巧以及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在比赛中表现出稳定的心理状态、规范的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

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增加了自己的阅历,提高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还可以为其他学生做出榜样,鼓励大家都参与进来,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能大赛过程对职业素养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影响。

参加技能大赛过程中,学生培养形成了认真、务实、拼搏的精神和规范、严谨、安全的职业习惯。

同时,参赛选手们也见识了其他学校的高水平竞争对手,理解了裁判员和教练员的苦心。

选手在比赛中遵守纪律、服从裁决,才会在比赛中放平心态,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参加技能大赛培训的学生,暑假耐着酷热在实验室学习,寒假不顾寒冷来突破自己的一道道难关,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

笔者学院在大赛中也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将进一步强化核心团队建设和要素保障,坚持专家主导、选手主体的建设思路,把握好训练标准、规则要求、技术规范、训练考核、信息收集、管理保障等核心要素,充分发挥了学院外聘教授专家、技术顾问、合作企业的作用,努力做到精准集训,打造高水平的训练团队和比赛团队,为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齐鲁工匠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原则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们用木桶理论来解释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木桶由很多木板组成,有一块木板是职业素养。

要想木桶装更多的水,不仅要提高专业水平,还要增加职业素养。

《资治通鉴》中提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我们要培养有德有才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中心,以一体化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职业素养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笔者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原则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坚持全面发展,不仅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要鼓励学生们多在平时学习中培养职业素养。

比如课本要保持干净整洁,实训时实验台最后要打扫干净等。

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三要坚持学习、生活、学校活动等多方面的结合。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方面,还要结合他在宿舍卫生等情况表现。

教师要多鼓励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把学生职业素养考核变成多元考核评价。

在坚持这三个原则的前提下,学生的职业素养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

教师在上课时需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篇15:浅谈加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建议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高职生的数量增加更加迅猛,如何引导高职生就业,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它属于个性倾向范畴的概念。对高职生而言,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在选择具体工作单位时的择业观,是高职生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观念系统;它是高职生的一般价值观在单位选择上的体现;它影响到高职生选择什么单位、对所选择的职业是否满意。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对于高级技师的培养及人才储备有现实意义;对教育部门、人力资源规划部门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我国近二十年的职业价值研究,被试大多数集中在大学生、研究生、高师生,偶尔也扩大到其他职业青年阶层,如企业职工、公务员等。对于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社会普遍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为时过早,选择职业对他们而言似乎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但实际上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处于职业要素探索的尝试阶段,职业价值观逐渐在大脑中的建构对他们以后选择何种行业、是否确立成为技师或高级职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少。目前国内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为经验总结型和理论探讨型,系统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高职生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般从事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社会地位低,理想和现实落差很大,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如何对高职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目前国内的研究都不是很多。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针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我们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抓住关健时期,针对高职生的具体背景和特点,科学地对高职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二年级或20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波动的时期,这是他们职业价值观正在逐步修正、确立和完善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迷茫和痛苦挣扎的时候,更是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处于低谷的时期。这是对高职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刻,因为人在思想波动的时候是最容易接受观点的时候。传统上是在高职生一人校和他们即将毕业的时候进行有关职业价值观方面教育,从本研究中看这种两头热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这时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是比较稳定的,是不容易接受其它观点的,不符合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的特点。从物质生活的价值观来看,二年级或20岁是一个转折时期,这时的职业教育会对影响高职生关于这一因素的看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一入校就开始,而且一直到毕业之前都不能有一丝的松懈;当然也要注意在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波动的时期加大力度开展相应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高职院校要多找一些比较成功的高级技师做现身说法,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而促使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健康发展。"

2.利用家庭对高职生的影响,家校共同对高职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父母的教育程度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明显的影响,这就启发我们在对高职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校和家庭进行合作教育,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而进行不同方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同时家庭也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给学校,以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从学校来讲,对于家庭经济背景比较好的高职生,应当在二年级或者20岁左右这个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自我发展方面的教育,以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强化其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对于家庭背景不太好的高职生,则可以在二年级或者20岁时这个关键时刻对他们进行物质生活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尽早树立符合社会现实和家庭现实的职业价值观。而对于独生子女尤其是女生,则应当加强自我发展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从家庭来讲,应当在子女能接受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客观的、符合社会和个人现实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需要、个性、能力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从而确立适当的职业价值观,其中母亲要发挥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3.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针对现在技术工人在社会中地位还不是很高、待遇还不是很好的情况,国家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大力宣传高职教育,让国人看到技工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我国基础产业的巨大贡献,以真正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 的两个代表大会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国家对高职教育大力扶持的态度,相信我国的职业教育会迎来又一个春天,同时对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宣传的作用也会提高技术和服务工作对高职生的吸引力。

从学校来讲,应当在高职生一人校就抓紧对他们进行坚持不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在高职生职业价值观不稳定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在大学期间就使高职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以后工作所要具备的价值观,以使他们不断地同化这些价值观,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使高职生在毕业时能自觉的、非常乐意地选择和从事技术和服务工作。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仅仅着眼于学校的就业率,很少关注实际问题,难以从企业需求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大学校园与企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加大,如果学校不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就会导致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实际需求脱节,甚至使得大多数就业指导成为“纸上谈兵”。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创新模式、开展产学合作、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为高职生创造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要形成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使高职生能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毕业后能较快地进人到工作岗位,这样就能使学生减少一些迷茫,从而容易确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这样也可以对高职生选择和从事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

总之,整个社会都应当参与到对高职生的爱护和教育中,这样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未来才会有无穷的人才储备。

篇16:行政秘书职业素养提升方式论文

行政秘书职业素养提升方式论文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职业信念。

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教学、科研、管理等高校日常工作的三大领域均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工作均处于从无到有、由有到优的开创时期。在岗位设立中,行政秘书在会务管理、内勤组织、对外接待、财务报账、文字处理、数据统计等方面均有自己的角色担当,工作强度不可谓不大、服务项目不可谓不杂。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对于行政秘书普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培养,职业规划不明、薪资待遇偏低、上升口径过窄等等,容易造成行政秘书的职业倦怠。在此,行政秘书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职业信念,用职业精神去克服目前面临的工作难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谦虚谨慎,发扬奉献精神,一切联系师生、一切为了师生,做到脚踏实地做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者应对行政秘书进行甘于奉献教育、奉献人生的职业教育。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是行政秘书任职信念的重中之重,也是行政管理者进行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行政秘书自觉做到不仅要认真履行本职工作,还必须和各单位、各部门充分配合,合力完成相关工作。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职业知识技能。

学无止境,用有所长。独立学院的客观实际对行政秘书提出了专业、综合、全面的业务要求,行政秘书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全面的协调能力、过硬的文字能力和综合的谋划能力等等。要充分胜任行政秘书的工作,行政秘书与行政管理者都必须做出努力。行政秘书通过自主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通过系统管理知识学习,掌握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完善知识结构,促使管理工作科学规范,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行政管理者则应提供在职短期培训、专项培训、工作交流等机会,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分别采取职业知识技能提升的措施。

(一)、短期培训包括高等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提升行政秘书的思想素养和理论水平;

(二)、专项培训包括行政公文撰写、系部档案管理、个人形象礼仪、办公软件操作及办公设备使用等,主要针对实用性,要求时间短、见效快、能吸收、会实践;

(三)、工作交流是指同院校不同系部之间或不同院校之间的同行进行业务交流,行政管理者通过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一个心得体会和工作要领交流的平台,使优秀的工作方式方法得到推广与应用,使行政秘书避免弯路、选择大路。

三、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实用性大学居多,教学、科研、管理均紧紧围绕着实效这个主题,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行为方式绝大多数受到推崇与应用,并且更新时间短、创新模式多、效应机制快。行政秘书在各种管理方式中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应在求实效、讲实务、干实事中,随时随地注意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明确岗位职责、加强自我管理。从心态、目标、学习、时间、行为等方面下手,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行政秘书职业素养的提升方式众多,效果各异,但均是从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三个方面入手,其中职业信念是灵魂,职业知识技能是条件、职业行为习惯是源泉。只有多方面携手并进,共同努力,独立学院中行政秘书的职业素养提升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为独立学院发展更好地贡献自身力量。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

促进中老年教师提高新课改能力论文

浅谈高职高专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试析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论文

论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关联性论文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

教学研究型论文

提高高职工艺美术教师能力的策略论文

论数学建模在高等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创新改革与实践论文2022-07-21

以师德构建推动素质教育论文2022-09-23

物流专业研究生订单式培养模式研究论文2022-04-30

西部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2023-04-22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方式方法探索论文2022-08-02

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途径论文2022-09-23

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外语发展刍议2023-07-17

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论文2022-04-29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刍议》论文2022-04-30

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