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

时间:2023-06-26 07:39:21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啤酒盖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国内国外形式急剧变化,当今大学生做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希望的群体,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不容被忽视的。本文着重从公共艺术课程的概念在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做以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类课程;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一、公共艺术课程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美育,对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是促进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更加丰富,可以避免语言交流的不便,直接进行交流。对人们的思想,心灵进行艺术的洗礼,公共艺术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建筑都是我们认识的艺术载体。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本文仅探讨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课程的研究,所指的公共艺术教育也都仅指音乐类教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祖先就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非常重视礼乐教育的作用,将“诗教、礼教、乐教”合而为一,他认为礼乐教育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能够激发审美主体的人生态度,在精神上构建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和价值。因此自古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对人的人格健全和培养审美的途径。席勒曾说过“一个审美的人是一个既超越感性欲望限制又超越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的人,只有在审美境界才能实现最崇高的人性艺术教育,可以将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操,道德与理性完美的启发出来,从而感染审美主体,是审美主体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和完善人格。公共艺术教育本质就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重心不在于对能力的提高,而是形成一种精神理念,从而完善人格。20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审美教育理念的构建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愿望协调发展,使个人的感性认识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不断的提升自我道德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能使学生的自我专业与艺术进行调整合并,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通过艺术活动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引发大学生学习的动机,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二、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等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重技忘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造成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艺术教育模式不恰当,教学与育人理念需要进行改善,要始终以艺术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广大师生投入到艺术教育的思想境界中去,对公共艺术教育软件观念及硬件课程水平加以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更加促进校园艺术氛围的建设。由于各高校在教学力量、师资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但还是承现了许多共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公共艺术教育设置主观性太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我国对于如何具体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各普通高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设公共艺术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多是艺术系老师担当此门课程,但这样的老师大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不够,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音乐教育,多半都是为了完成课时所致。没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多是为了完成这么课的任务,临时挑选对此门课程有兴趣或有艺术特长的老师担任,这样势必无法具备上好课的条件,这样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又怎能达到起初预想的效果呢?因此,课程主观随意性较大,艺术类选修课程因人而设,缺乏连续性。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课程结构布局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缺乏系统性。

2、公共艺术课程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

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此类课程的经费投入不足,对于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而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于没有艺术专业院系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教学设施不具备,很多课程就无法开展。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我校设有音乐系,但尽管如此,至今没有专业音乐厅,很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很多艺术实践活动只能在大教室展开,基础设施很是缺乏,钢琴,音响,话筒,灯光等硬件不到位,师生的热情被挫伤。公共艺术课程,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耳濡目染的'实践,比如对于音乐首先要有欣赏音乐的机会,师生能现场听一场音乐会在课堂中进行交流,那这样取得的效果是跟传统的干巴巴的讲知识完全不同的。学生不仅能够欣赏音乐,若还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乐器,感受合作的魅力,不是单纯的以训练技能为目的,而是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这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通过音乐的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进行启发,这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这样对教学活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无法实行,从而导致公共艺术课程不规范现象频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增加障碍,其作用也得不到发挥,失去了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三、笔者的几点建议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改善。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充分利用本学校的资源,发挥好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全发展方面的作用,运用自己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专业知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制定好公共艺术课程计划,使课程尽可能科学化、系统化。在执行上,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发挥好公共艺术课的作用。最后,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做好坚强的制度保障。当然,我们相信,随着大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得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武丽.浅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0).

[2]沈宝莲.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6).

篇2: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题目:艺术教育的开展现状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实现途径

摘要: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相关专业的教学中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因此,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开展现状, 从基础课程设置、顶层设计和多元化发展等几个方向, 去具体研究了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教育; 教学质量; 提升途径;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担负着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质艺术从业人员的使命。社会的进步与改革的发展都要求, 高职院校要在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 付出更多的努力, 结合自身发展现状, 寻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实现途径, 从而更好地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开展现状分析

1. 生源大幅减少, 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全面落实, 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正在逐年增加, 然而,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却出现了大幅减少的情况。在全面扩招之后, 学生有了更多的专业方向可以选择, 而艺术类专业的就业渠道是相对比较窄的, 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愿意去选择艺术类的职业院校, 这是造成当前艺术类职业院校生源减少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因为生源的数量在萎缩, 自然便会造成高职院校关于生源之间的竞争却是日益激烈, 这使得艺术类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会变得更差, 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目前, 许多艺术类的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更多的生源,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纷纷投入很多人力、财力去包装自身的外在形象, 而对于内在的艺术教育质量却有所忽视, 更有甚者, 有少数院校不惜采用一些不太正当的手段进行过度营销, 这对于整个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来讲是灾难性的。

2. 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方面的专业技能, 在教育方向上与一般意义上的高职教育不完全一样, 然而, 从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来看, 许多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并不科学。当前, 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主要围绕着未来就业的目标去开展, 将所学习的艺术技能转化成一种社会谋生手段本身无可厚非, 但完全忽视其对学生精神塑造层面的价值则是不科学的。具体来看, 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在艺术课程选择上过于形式化, 在知识结构设计和课程内容选择上面都出现了不合情理的情况, 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够科学, 由于高职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高, 学生们往往会对自身的未来就业感到担忧, 所以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对于艺术技能的学习兴趣更浓, 而对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则不够关注, 这也大大不利于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 教育体制存在局限性

艺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其具备精神性与技能性的双重属性, 这也就决定了社会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是复合性的, 不仅要求其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还要求其具备优秀的艺术素养。然而,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设计来看,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类的人才, 对于精神层面的价值塑造并不关注,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教育体制的局限性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当前, 不管是从教学组织还是教学能力上来说, 高职院校都与普通本科类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体制上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其生源的综合艺术素质不够, 并且很难打造出来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教育的开展。此外, 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职能是以培养一线的社会技能型人才, 对于其艺术素养教育的要求本身就不是太高, 这就使得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实现途径

1. 完善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要从明确教学目标和运行机构优化两个方面去完善。首先要树立明确目标, 明确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价值意义, 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活动的进行不但要培养人才的专业性, 还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而艺术教育对学生个人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都能起到大幅度提升的作用。在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艺术情操和生活情趣会受到影响, 从而满足自身的艺术审美需求。其次是对高职院校艺术运行机构的优化, 通过健全高职教育院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 为学生学习艺术教育提供教研支持, 保证学生公共艺术课程的基础支撑, 并将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融入到整个高职院校中专职教育的计划之中, 以此来完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

2. 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的基础建设, 是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及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从完善教学规章制度、科学设置教学学分和加强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去实现。第一:根据艺术教育教学的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 实现其教学工程的.系统性, 科学性, 规范性的管理, 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艺术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同时, 学校要引进优秀的教学资源, 监控管理质量, 将艺术教育的评估考核融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中, 从而达到完善教学的规章制度的目的。第二: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找到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根据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约束和规范范围之内, 制定出对应的弹性要求, 实现教育教学的灵活性, 从而结合要求将艺术教育通过学分形式体现出来。第三:硬件和软件上面都要加强, 硬件上通过对应设施设备的支持, 加大各个艺术展览馆, 活动场地的建设, 软件上要引进专业的教师进行艺术课程的授课,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善健全的教育教学。

3. 探索发展新模式

借助方面的教育资源去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型模式, 有助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对于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具体有以下四种实现途径:第一, 定期举办关于艺术类的演出及讲座, 结合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举办艺术演出及讲座, 能够更好的将高雅艺术应用到艺术教育教学中, 另外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演出参加展览来实现艺术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第二, 打造高素质的艺术团, 高校艺术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习一些专业知识, 还需要一个平台来组织学生更好的开展艺术交流和演出活动, 这就需要高校艺术团来进行这项工作的安排, 通过艺术团这个重要的平台, 来陶冶自身的艺术情操和修养;第三, 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 通过所建设的网络平台, 可以多方位的宣传艺术教育成果, 并且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渠道;第四, 开展多形式的艺术文化活动, 高校的团委和学生会要定期举办多样化的艺术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其中, 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

4. 提升艺术教师的教学素质

对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而言, 艺术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升整个艺术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 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第一:艺术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相关电脑软件的操作, 并且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并且要跟随着各类软件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更新升级去不断学习, 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手段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第二:艺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素质, 对于从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的老师来讲, 在教学中需要求其扮演艺术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角色, 在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同时, 还需要将自身对于艺术的理解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以此来充分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理论体系;第三: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成为艺术思想的引导者与交流者, 艺术教师对待艺术的态度将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清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 以一种艺术交流的形式去在教学引导学生, 并用自身的对于艺术态度与感染学生;第四:艺术教师要广泛涉猎多种艺术学科知识, 艺术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学科, 其不单单只是一种普通意义上技艺, 而是涵盖了多个学科的一个综合性门类, 所以拓宽艺术教师所涉猎的知识面, 能够更好的拓展艺术教学的延展性, 从而全面提升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在艺术院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不仅为社会培养了更多优秀的艺术技能型人才, 还更好的推动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从我国高职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高职院校应从完善顶部设计、加强基础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以及提升艺术教师教学素质等四个方面去寻找更有效的提升及实现途径。然而, 造成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想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所有问题并不容易, 这有赖于整个高职教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去为国家艺术领域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春.基础化、大众化、审美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思路构想[J].艺术评鉴, (23) :170-172.

[2]徐艳.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 4 (47) :367-368.

篇3:公共艺术教育论文题目

1、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

2、霍金森教育管理思想之再探析

3、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索

4、“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院校基础教育教学

5、传统茶道与礼仪德育教育关系的探讨

6、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及管理探析

7、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8、虚拟现实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静物摆放中的应用研究

9、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10、日本的书法教育传统

11、浅谈创意计算在教育类严肃游戏中的发展

12、论《傅雷家书》之家庭美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13、高职设计类专业互动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14、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5、基于MOOC的影视艺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16、论美育的本质及其当代使命

17、文化软实力视角下教师群体美育能力的培养与重构

18、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9、将音乐剧与学科教学嫁接能巧妙实现跨学科学习

20、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模式初探

21、高职动漫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22、艺术院校国防教育特色研究

23、试论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24、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25、艺术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26、艺术设计类课程借助慕课平台的大众化推广

27、论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法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积极意义

28、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研究

29、网络资源对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提升的研究

30、亚里士多德悲剧美学在教育哲学上的蕴义

31、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精神气象

32、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33、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变化及其对策--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34、大学生艺术类慕课课程学习现状抽样调查研究

35、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以“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为例

36、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影响

37、艺术院校团体辅导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38、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39、大理定制教育的实施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质性研究

40、高职院校艺术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

41、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研究

42、浅谈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美术教育

43、让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44、谈谈《再塑生命》中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45、浅析初中艺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46、人文素质的美育诠释--人文素质教育的美育内涵研究

47、浅谈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

48、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

49、幼儿园多媒体美术教学实例探析

50、以西方现代设计史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

51、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探索

52、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体艺特色示范校

53、改进美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

54、用影视艺术启发教育者思考

55、如何让少儿艺术培训回归教育本身

56、青岛学生美育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57、河北民间美术现状及引入高校教学的思考

58、高职院校艺术类教育培训研究

59、东北地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研究

60、论翻转课堂与环境艺术教学

61、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当代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新思考

62、浅谈鼓励教育在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63、“互联网+”时代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64、浅析当前高职艺术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制约

65、网络新媒体对艺术类课程教学影响

66、高等艺术院校在线课程开发的趋势研究

67、浅议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少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68、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

69、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现状与思考

70、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案例开发

71、重建诗性主体:当代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

72、论高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

73、视觉文化的视角:人文社科类网络视频课程叙事策略探究

74、职业学校教育不能缺少积极语言

75、关于艺术团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调查研究

76、绘画艺术介入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初探

77、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

78、艺术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79、构筑教学楼外部环境的公共艺术设计

80、艺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定位与对位思考

81、民办艺术教育机构管理与发展

82、论素质教育视阈下艺术生的心理关注

83、谈新政策下的广播影视类专业艺考热的理性回归

84、卢梭的消极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新探

85、高校舞蹈教学融入多媒体教学研究

86、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87、论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的理论起点与历史困境

88、虚拟卡通教师教学法的概念及意义研究

89、论当代美育实践:艺术与生命教育

90、当代网络环境下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1、“三力”与媒体并驾打造情境艺术课堂

92、浅谈诵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93、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94、构建艺术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95、美育不能局限于审美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题目]

篇4:公共艺术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论文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毕业后社会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所以说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例如学生在进行书法课程的学习中,个体差异很大。有几名学生拥有书法基础,所以写得很好,而大部分学生书法能力较差。教师就鼓励写得好的同学去帮助其他同学共同练习,不仅班级整体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总之,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对它引起足够重视,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开展,为学生培养出高雅审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篇5:培养审美艺术教育论文

培养审美艺术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

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方面的人才。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世界上的职业和分工不同,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的人,都会涉及到艺术,他要么阅读小说,要么聆听音乐或者观赏舞蹈活动等。

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但审美教育不只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这种形式使得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

(一)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许多种,其中艺术教育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审美修养、人格品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只有突出了其审美的本质,艺术教育才能够塑造出美的灵魂,才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

虽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在根本目标、具体任务、实现途径等方面不同,但艺术教育直接目标是培养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这和美育的目标非常符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普通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同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一致的。

二、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

首先,美育以塑造鲜明而感人的形象为物化手段。在美的实践环节中,美的欣赏、美的创造都不能离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具备动人可感的`个别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所。著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作品中保尔的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而且顽强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

其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与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了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美的形态有很多种,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最后,审美教育的最终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结语

通过审美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能够对他们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大学生可以根据美的形象的塑造,增强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审美修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浅谈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

浅谈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1. 问卷设计

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及开放性问卷调查, 并结合对理论文献的综合分析, 结合付慧敏、刘倩影等人的研究量表,拟定出初测题项。借助SPSS19.0 软件, 对抽样小范围计算每个维度的α 系数, 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以此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题目。经过反复筛选, 形成封闭式“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影响” 的学生问卷, 共50题, 全部采用填选题。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分法,分别赋值5、4、3、2、1, 其中5 代表非常赞同, 1 代表非常不赞同, 分数越低, 说明表现越不积极。若某项目平均值为3,则代表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平均值小于3, 代表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平均值大于3, 代表对该项目持肯定态度。研究抽样选择5 所上海本科高校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共发放学生问卷500 份, 回收有效卷462 份, 有效回收率为92%, 其中男生251 份, 占54.33%, 女生211 份, 占45.67%; 来自城市的学生262 份,占56.71%, 来自农村的学生200 份, 占43.29%; 学业水平优秀的学生96 份, 占20.78%, 学业水平中等的学生198 份, 占42.86%, 学业水平一般的学生168 份, 占36.36%。

2. 结果分析

(1) 问卷信度与效度。

采取同质性信度———Cronbach’salpha 系数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通过SPSS19.0 的信度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获得总问卷的α 系数为0.8037。可见问卷的信度符合调研的要求。问卷通过效度题(测谎题)以检验问卷的效度。测谎题共2 题,不计分, 若被测者均答错, 则表示该问卷为无效。

(2)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由表课题研究7新课程研究 .041 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有一定关注度和参与度。有46.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艺术类社团, 42.6%的学生选修过学校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大学生对各种公共艺术形式的关注, 是产生公共艺术需求, 进而引发公共艺术兴趣的基础,也是增强公共艺术教育魅力的关键所在。

(3)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揭示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各个维度, 可见,各维度均处在中性水平之上, 说明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多元且清晰。顺序依次为: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社会利他>名声荣誉>利益实惠。尤其是社会利他的导向作用, 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行为更加体现亲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互惠, 能够促使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4)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评价。

研究发现,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客观且有更为明确的期待, 涉及政策扶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适宜评价,说明大学生可以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公共艺术教育; 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认知和期盼, 也进一步促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向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向更为完善同时也更为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向发展。

(5)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认知感、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文化自信感、民族文化责任感四个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通过公共艺术教育, 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认知, 对自身群体(中华民族)及所属国家(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并将自身民族与外群体(其他民族) 进行着积极区分, 会给予自身民族更高的评价。采用Pearson 积差相关法, 统计表5 中表明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现状与对民族文化认知感、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文化自信感和民族文化责任感呈正相关。PearsonCorrelation 相关系数分别为0.283、0.482、0.376 和0.431, Sig.值均为0.000, 表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相关性较高,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明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高, 兴趣越浓, 价值取向越明确, 认知评价越积极,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就越强烈, 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 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自觉形成了民族文化责任感。

二、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异化倾向及其归因在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 大学生表现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肯定和迫切期待。然而,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了违背其自身本真意义的状态, 出现了制约学生发展的异化倾向,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1. 公共艺术教育脱离高等教育需求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往往被限定为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而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几乎完全落在那些少数的专业人才的身上,忽视了其他为数众多的非艺术学科教师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换言之, 公共艺术教育已被理解为非大众化教育, 而是一种精英教育、一种仅仅针对少数人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地位、教学内容等方面。所以,当公共艺术教育只能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来维持, 而不能以课程形式来呈现时, 公共艺术教育无疑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 公共艺术教育已被人为地边缘化。若公共艺术教育只是体现对少部分人的教育,则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又怎能在普遍意义上引起共鸣?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是体现中华民表3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评价将公共艺术教育融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培训通过激励措施增强大学生艺术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供更多艺术学习的场地和设备营造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氛围项目内容出台相关政策维护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学习可以加深我对传统节日风俗的认知艺术学习可以加深我对民族艺术特色的认知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公共艺术教育呈现功利性价值偏向

在高校, 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就是那些艺术特长学生, 艺术活动的评判标准也是以能否为学校争得荣誉、能否取得较好成绩为依据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变味成为那些艺术特长生所预设的竞技场与表演舞台,这不仅在实践平台上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还使大部分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错觉。当我们不是以公共艺术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感知, 创造艺术,进而形成艺术素养时; 当我们不是以综合的艺术通识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是将少数人的艺术特长视为学校教育成果来呈现, 将参赛表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部时,这已与其本真目标相背离。其实, 无论是对于艺术教育来说, 还是对于科学教育来说, 人的发展都是其真正的出发点和价值追求。而由于人的需求及发展具有多样性, 这必然决定了教育所能提供的资源应拥有多样性。因此,公共艺术教育在其教育本质上还是要回归育人根本, 回归遵从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教育学生, 回归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回归挖掘学生的潜在艺术素养和能力,这是教育者的使命, 也正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魅力所在。

3. 公共艺术教育偏离其民族文化本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娱乐化、工具化发展, 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其民族文化本源。一方面, 教学内容缺少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艺术作品的掌握和宣传。艺术作品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往往被贴上商品化标签, 真正能体现原始的艺术状态, 具有鲜明民族元素的作品少之又少。当然, 艺术作品若能够实现民族与时尚的结合, 则往往能成为更为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作品。另一方面,视觉艺术的媚俗化倾向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产生了严峻挑战。行为表演的世俗化与话语的嬉皮化表现风格, 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与个性心理求异猎奇性的内外推手, 冲击着大学生的视觉神经,挑战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挑战着公共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功力和实效, 也挑战着公共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美育引导能力。若公共艺术教育偏离其民族文化本源,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越走越偏的话,这种公共艺术教育将沦为没有根基的教育, 其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 这种教育也必然会迷失其发展方向, 其同质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被其他形式的教育所取代。

4.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及其评价机制的缺失

目前, 在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上,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指导与监督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健全、师资配备不完善等现象。同时,公共艺术教育普遍缺少统一的大纲、教材与教学内容, 而课程设置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课程所需的配套设备也存在不足。另外, 在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评价时, 往往存在以专业艺术教育代替公共艺术教育的现象,存在以艺术活动代替艺术课程的现象。所以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往往是处于一种自发、无序与随意的状态, 这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是非常不利的。

三、回归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思考

1. 突显区域性艺术教育特色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本地区域内相关民族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基本特点。在教育实践中,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为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课程知识的生活化等目标的达成提供多样化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地区域内的艺术资源,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 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 充分发挥通识课程、讲座、社团、微信、微博等途径的作用,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2. 返本开新传承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并且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才可被视为有希望的国家。我们之所以要弘扬民族文化, 就是由于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主要还是沿用了西方教育教学的框架,而并非基于中国传统的框架。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 喜爱中国古典名著, 找寻仁义忠恕爱等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情感纽带与文化纽带;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说、故事和象征, 了解民族风俗; 了解民族建筑的人文信息; 了解以京剧戏曲、陶瓷、水墨画、书法等为象征的中国传统艺术; 了解刺绣、中国结、剪纸等民间工艺,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悠久、绮丽、多姿和深厚; 了解以二胡、古筝、琵琶等为代表的民族乐器, 展示中华民族的特色乐器; 了解中国功夫, 弘扬中华精神; 了解旗袍等是中华民族女性服装的象征; 了解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 了解中医的中华民族传统根源等, 使大学生喜爱民族文化技术和民族艺术特色。

3. 提高民族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与民族自觉是相互依附、密切关联的。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言, 中华民族或许正处于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那么她必须回顾自身的历史文化, 并从中汲取力量。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文化飞跃, 都需要回溯到源头上去寻找力量, 并结合时代背景, 散发出新的光芒。那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文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在此文化转型期, 我们要有一个文化上的自觉。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探寻它的文化本源, 寻求它的思想根基。艺术教育与民族思想是交织交融的, 这样才能产生更伟大的思想,才能产生更伟大的艺术。

篇7:浅谈艺术教育研究的论文

浅谈艺术教育研究的论文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因此,我们选择了艺术教育课题进行研究。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不仅对幼儿的情怀意趣等精神陶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其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幼儿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它是一种人文教育之中坚教育。

一、什么是艺术及艺术教育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艺术教育: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艺术等的深刻变化。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通常是指对幼儿进行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教育,从而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教育价值取向——知识本位转向体验本位

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判断教育、选择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教育在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因而,艺术教育因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转向体验本位,价值的取向不再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是要注重幼儿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精神创造的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促使幼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人。

三、艺术教育的回归——回归生活,整合教育

艺术教育必须要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体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发展参与艺术活动的能力。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正归宿。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应该实现三方面的综合:

第一,还原艺术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恢复艺术内部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沟通,让儿童在各种关系中学习艺术。

第二,促使儿童建立各种感觉以及感觉与知识、智力的整合。应该说,各种感觉的交汇融合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而且与单一的感觉相比,它能够使人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事物。比如:完美的器乐演奏一定要依靠肢体某些部位细致、精确的运动才能完成。同样,欣赏者也只有调动了全身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感受、理解艺术。所以,在艺术教育中必须鼓励儿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参与艺术活动,在体验、操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知识。

第三,构建完整的艺术活动。艺术的感知、创作与反思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就不可能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没有创作,也不可能表达、提升人的感受;反思则可以梳理人的思想情感,并进一步激发感受和创作的欲望。综合艺术教育则把儿童视为新型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自始至终需担负三种相互变换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创作者和反思者。他们必须亲自动手创作,但这种创作又是建立在对大师作品的感知和对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联想的基础上,或是在对人类情感和生活有所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他们必须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升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

四、艺术教育对教师的挑战——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素养,增强组织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艺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要适时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的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更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艺术教育的组织、指导、评价及整合教育的能力,营造艺术氛围,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

五、艺术教育的定位

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和审美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公民的艺术素质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亦倡导“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幼儿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尽早突破技艺教育的樊篱,走上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综合艺术教育的轨道。

传统的`艺术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忽视艺术与人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忽视艺术感受、创作与反思的联系;忽视各种艺术之间的沟通,结果使儿童缺乏完整的艺术感受和经验,缺乏从多角度理解、阐释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方法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综合艺术教育趋势体现了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建立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索、表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艺术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调节剂。开展主题活动《我是红军城的孩子》时,讲讲红军的故事,讲讲家乡的发展、变化,最后唱唱《打靶归来》,衬托主题活动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开展,这首歌的作用是诱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也可以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手段,为主题活动的完满开展提供多种幼儿喜爱的途径。如:做小班的《蛋宝宝》主题时,让幼儿做做歌表演《小鸡出壳》,画画彩蛋,这些活动起到了为主题活动服务的目的。在主题活动中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中介都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综合艺术教育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即如何在发展幼儿观察、探索、思考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艺术能力。

总之,艺术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教育过程,教育科研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但愿我们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进步,在一次次地研究探索中收获喜悦,分享成果,体验辛酸与快乐。让艺术教育活动犹如涓涓流水,细细长长流淌在幼儿的心田,让艺术教育之花盛开在每个校园。

篇8:高校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论文

高校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艺术教育也逐步随着国家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心之一。从本质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通过培育人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心理,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沿袭着传统教育的方式,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体,尤其是美育一直都是作为副科来辅助教育,从观念和本质上并没有受到重视。然而,高校的艺术教育,一方面要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艺术教育的各种形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而不是像机器批量生产似的,培养出模式化的“产品”。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也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从最初的艺术类课程只在艺术学院开设,到艺术类公选课走入高校,再到学生在4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至少2门艺术类的选修课,虽然有了变化,但是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还是以艺术课的技法、技能训练为主,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是从技能入手,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匠人”或者“艺人”,和过去社会的“师傅带徒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致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造力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并且对相关的艺术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重心偏向了“技”,这就偏离了艺术教育最初的功能和目的。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修到学分而随意修选,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一直存在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很多高校的学生在选修艺术类课程时都是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艺术教育的功能,这对现在所倡导的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只有一些比较顶尖的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在推行艺术教育时,真正地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予以明确。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能力,把理智和情感贯通起来,辐射到各个学科,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我国高校的硬件建设中,很多高校还缺少多媒体音乐厅、展览馆、音乐广场等设施,这样不利于实施艺术教育,也无法提供交流的场所。另外,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经常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束缚,很多老师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集中化、程式化授课,使得课程枯燥、单调,使学生们失去了兴趣。同时,由于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很多艺术类的课程都只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才能接触到,作为选修课面向全校的话很难实施,这也限制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对接与融合

(一)艺术教育要融入创新理念,转变教育模式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任何时候,不论是从事哪种学科、哪种工作,都需要时刻有创新的理念。联想公司贴着一句话:“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改变。”由此可见,不论是艺术学科,还是科学发展,都时时刻刻倡导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之路。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承载着培育综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时要注重综合培养,通过艺术心理学、艺术鉴赏等课程,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作为高校受教育的群体,任何专业的学生在选修任何一门艺术公选课时,都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个任务。首先,艺术教育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人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表示:“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初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理论等让学生有个感官的认识,然后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通过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增强创造力,这样才不至于说我们的高校教育是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人才都是单一而非多元的,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其次,现代教育是人生的整体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科学教育,而忽略艺术教育,高校里的教育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我国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整体上已经忽略了“素养”,而进入狭隘的“艺术”层面,使得艺术在很多学生的概念当中是神秘而又另类的,有非课程化的倾向。而这其中重要的艺术教育渐渐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愉悦,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从而激发我们改造世界的创新能力,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1]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的就是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创新是最重要的理念。高校应当在管理机制上、课程设置上、师资培养上以及校园艺术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把创新的观念纳入高校的艺术教育中。

(二)高校艺术教育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更新理念

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是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统一机械地按照教学计划一步一步进行“填鸭式”的讲授,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记住的东西几乎为零,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听一遍而已。高校的艺术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根本,使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主体。教育需要科学的方式,科学教育当中也蕴含着人文精神,就像北大物理系教授王义遒说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探索中至少表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对知识的追求;人的自我完善;科学中充满着美。”[2]我们应当发掘科学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教育时,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采取合适的、新颖的、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真正意义上重视艺术教育,体验艺术教育带来的创造力的培养过程。此外,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大部分偏重知识的传授,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偏重知识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在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课和其他课程在比例上非常不均衡,导致很多学生有意无意地就会有倾向性,限制了学生修读艺术类课程的选择。转变高校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要积极调整一些专业性过强的课程,将人文艺术教育更广泛地深入到教育中,形成美术、音乐、舞蹈、诗歌、建筑、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加深学生们对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解和消化,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使他们从艺术教育的课程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而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正是承担着这个任务。[3]另外,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启迪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事项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如,通过画一个圆,让学生进行联想绘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冲动,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当中逐步走进艺术的殿堂。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设定一个相关的主题,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兴趣投入其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不设置任何的形式限制,通过想象扩散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教育中,可以把文、理、工、艺术等等学科进行交叉,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把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类文化等等融入一个领域当中,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渐地理解艺术,提高艺术素养。在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中,艺术教育黯然失色、没有地位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沦为“附庸”和“奴婢”,似乎它仅仅是为了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存在于世间。[4]在综合性大学中,本身艺术类课程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只是上完主课之后的一道点心,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的重视不够,学生的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质量再不高,随时处于尴尬的局面,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在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中,一方面缺乏高水平、有创新性的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这些艺术教育工作者缺乏对艺术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去实施课堂教学,不及时更新教学方案、教学课件,也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探索发展新的思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难以真正体现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致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遭遇夭折,或是毫无效果。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承担者是教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的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填鸭式”“统一式”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创新式”“发散式”的大众教育,这就十分需要高校教师队伍的正确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潜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吸收新鲜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高校应当给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出去学习交流,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吸收回来再传授给学生,与时俱进,最终切实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5]艺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只能针对文科的学生,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泰勒曾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大学里多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例如绘画艺术和光速产生的效果,通过对光速产生出来的效果进行创造,运用绘画的技法表现出光的效应,这都能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再比如数学符号和艺术设计的结合等等,通过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高校周围的艺术资源,更新艺术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艺术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入社会,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这当中,校园文化是进行艺术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校园当中的文化艺术节、音乐会、艺术社团等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应该举办一些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真实地接触到艺术,进行艺术体验与实践。另外,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以及周边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等艺术教育的阵地,跳出课本,切实地走入社会中的艺术场所,真实感受艺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各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都承担着进行艺术教育的任务,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扩宽思路,将艺术引进校园,同时也让学生接受直观的艺术教育。通过参观、学习、讲解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艺术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氛围。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独特的功能,使得它在高校的教育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艺术教育的投入、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艺术教育的理念随着教育的发展也在逐步进步,在传统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下,在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下,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高校艺术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做好两者的对接与融合,拓展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全面推进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使之与世界接轨。

作者:樊珂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篇9:学生素质培养小学教育论文

学生素质培养小学教育论文

1物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将来面对的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生活所接触到的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并且还喜欢刨根究底,找到答案。在他们眼里,自己的老师是万能的,什么事情都懂,老师说的都是真理,他们深信不疑。根据这个特点,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就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要能迅速给学生以满意的答复,这也是作为一个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因为学生提出“太阳系有哪些行星?”而回答“我不知道,我是教语文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心目中神圣的教师形象受损。物理学中不仅具有与生活相关的的自然常识,通过物理的学习,还具有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掌握都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获取的。

通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科学抽象来概括归纳概念、规律,再通过定性和量性的分析来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是具有清晰的脉络,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物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经常需要做实验,通过亲手操作不但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物理学习和数学不同之处在于,物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般是一题多解式。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物理教学中还常用到推理、演绎、假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推理和演绎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而假说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之外,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这种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物理中的安全教育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在教学设置上更具有生活化、人性化的特点。一些物理知识还可以和生活中安全教育相联系。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师可以根据光线图告诉学生,一些清澈见底的河水看起来很浅,其实这是光线的作用,水的实际深度要比肉眼看到的深得多,不可以贸然凭肉眼判断就下水游泳。有时候“眼见为实”也不可靠。这样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对于凸透镜、凹透镜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以此对他们进行防火和环保教育。例如,在森林里乱丢矿泉水瓶,当瓶子里进入大量雨水后,整个瓶子就会像凸透镜一样,在太阳下聚光后就会引起森林火灾。这样通过实例来演示,比口头警告强多了,也能加深学生印象,能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物理中的惯性在生活中常见,坐车、骑车都会有惯性,而惯性和行车速度过快成正比,一些车祸都是速度过快造成的,因此限速就成了减少车祸的最有效办法。

学生在骑车中也应当限速,避免车祸。这些常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交通安全。还有电路知识,可以让学生避免乱用电,以免造成短路引起严重的`后果,还有电磁场对人的影响,电磁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微波炉、电视、电脑使用久了,都会对人造成伤害,生活中要注意远离电磁场。由此还可以教育学生进行防雷教育。小学生对于影视剧中的特技镜头不了解,以为那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学过的动量定理,加上体育中跳高跳远后必须落在沙坑和海绵垫上,跳伞运动员在着地时的团身动作来教育学生,避免他们因过大的运动力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对于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应用物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像酒驾、不系安全带对人的危害,利用密度来测试金饰品的含金量,分辨地沟油和正常食用油等。虽然小学没有物理课,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事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3提高高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因为物理在生活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用途,所以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一些高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大,认为小学教学中不需要物理。针对这种现象,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明白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而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做了研究探讨得出的宝贵经验。其次,在教材编排上要尽量做到生活化,直观化。因为高职学生学习物理的实用性大于研究性。而物理知识本来就是抽象知识,满篇都是抽象的说教,确实令人难于产生兴趣。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种手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之外,在教学中还要尽量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动手参与以及用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可以让学生用拔河的方式来亲身体验;在教学摩擦力时也可以让学生用亲手实验的方式进行。对于高职学生,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几年春晚的变魔术节目很受大众欢迎,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物理知识利用变魔术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大气压力,可以用“瓶口吞鸡蛋”的方式,还可以用在水杯里注满水,用纸盖住瓶口,倒过来后纸片不落,水也不流出这样“变魔术”的方式来提起学生的兴趣。

4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将来面对的是小学生,并且还是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要摒弃目前只重视一门专业的旧思想,自己要具备综合素质,就要文理兼通,因此对于物理这样的常识性学科应该要重视,并且学好,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篇10: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 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1]吕叔湘先生也 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 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 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刊物上。本文想 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 、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3]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 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4]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5]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 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6]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 ,就是语感。”[7]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语感的性质和特征,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但我 认为在概念上仍有含混不清的地方,诸多阐释,都比较笼统。确切地说,“语感”应包 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 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 ,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 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8]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 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而言。

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水平的高 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 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 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 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 触到的一切言语对象的直觉印象和感受。理性成分是语感主体的一切有意识地对言语对 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 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语 言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 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全面系统地 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从而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语感素质培养。这种语感素质的培养, 是学生形成和提高语感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 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 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 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 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 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 次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养目标。

语感概念的含混不清,导致了对语感训练认识的不一致。之所以形成“语感中心” 说和“双基教学中心”说等不同的观点,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语感技能”和“语感素 质”这两个具有不同层次意义的概念区分开,人们往往只在作为外在动态心理过程的语 感技能上花心思,而忽视了其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内在静态心理能力的语感素质的培养。 应该说,语文教学的教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但语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又必须通过进行“双基”教学、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才能实现。 离开培养语感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学,离开具体“双基”教学内容的语感培 养是空洞的、无实际意义的玄论。语感技能不是玄妙神秘难以捉摸的东西,把它说得玄 了,便无从寻求培养的途径。双基教学的本身也不是目的,它是为培养语感素质和技能 服务的,把它强调成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便失去了它的实际价值。培养和提高语感素 质和技能是目的,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手段。这才是“语感”训练和“双基”教学的 正确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 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 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 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 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 能。

阅读教学历来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的绝 大部分时间,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语感技能提高十分缓慢 。其原因就在于对作为言语对象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步入了误区。教师往往仅在 语表意义上兜圈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久而久之,在学 生心目中课文只是些抽象、干巴的内容梗概的筋和毫无生气的语言符号。课文的阅读教 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 ”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 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 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 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

导学 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 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 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 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 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 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在《记念刘和珍君 》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为“我没有 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 只是后一种写作比原句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中的强 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在《为了忘却的 记念》中,在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时写道:“原来如此!……”一个惊叹号连着一个 删节号,蕴含着无限悲愤之情:反动派竟然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 杀害,政府竞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 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启发引导学生 从这一独特表达形式之中去真切体验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表达形式 有新的感受,这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形式而内容再回到 形式,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表达什么”),更要有所感(“怎样表达”)。只有这样 ,语感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至于写作,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较高的认识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较强的 表达能力等。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固然不是语感能包容的,但表达能力却与语感有密切 联系,语感素质达到一定水准就能使作者一写就顺。按《大纲》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基 本要求是较好地解决语言表达问题。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被列为重要一项 。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语不得体、句不顺畅的毛病,正反映了学生语感素质的严重 不足。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加以强调,不然,《大纲》关于“能够正确 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要求便难于在写作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听、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具有读、写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 语文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的思想的影响,又囿于“受教育就是升学”的狭隘认识, 广大语文教师至今对听、说教学并未真正引起重视和认真落实,因此,有必要特别加以 强调。

语感具有敏捷性和准确性的品格,就此而论,听、说教学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有着如 下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听,可以不断接受 时事形势、科技、文艺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说,可以畅抒己见, 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语言发送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 。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以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 就要求赋予所说的话具有实际有力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听者运用倾听来调节自己以适应 需要。

第三,有利于活跃思考,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什么是听话?无非就是听话者边 听边思考说话者说的是什么。而说话就是说话者用口语形式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传达给听 者。这种有效的听和说的过程,也就是培植双方思考力的过程。说者归纳整理自己的思 考使之条理化,并转化口语,听者经过自己的归纳整理抓住要领,使对方的口语转化为 自己的思考内容,双方都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考力。

第四,听、说训练,特别是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 的直觉感知。例如,我们引导学生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讲错话,这 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我们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讲过头话,别讲 辞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讲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 语言的分寸感。我们让学生在作较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 的贯通与变化,讲话中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 学生语言的畅达感。我们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 个人的请求与意见,学习达到那种“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的境界,即以 较少的情味深长的话打动对方,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情味感。我们让学生在朗读练习和成套讲话练习中,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升降的语言,有快有慢的语速,做 富有节奏感的讲说,让人感到动听,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等等。也就是说, 语感素质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上述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与节奏感等, 都能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 ,使之落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注〕

[1]《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3]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4]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

[5]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6]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

[7][8]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

篇11: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的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离不开教育技术。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却不能为全体教师所接受,其重要原因是对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知识、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所致,从而成为全面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制约因素,文章就此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素质;培养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的优化成为必然。

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各高校用于购买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将其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却远未达到理想的数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常常是其制约因素。因此,它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当承担起传播教育技术和培养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双重责任。

1何谓教育技术素质

可以认为,教育技术素质应是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即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益的能力和素养。教育技术素质应包括教育技术观念、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能力这三个主要的方面。

1.1教育技术观念

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确定的认识和看法,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技术新定义明确反映了现代教育观念,即以“促进学习”为目的,从关注教师“教”的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从传授知识转向为学生创建有效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以达到促使学生“有效认知”的目的。信息时代为教育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得以创建,从而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技术观念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①主张新的教师观。即教师的角色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的选择、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学习者品德形成过程的示范者,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朋友的多重性转变;

②主张新的教学观。即由传递知识向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及实践能力转变;

③主张新的学习观。即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向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转变;主张新的教学组织观,即由单一的班组授课制向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互动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转变;

④主张新的教学评价观。即由单一的知识评价向多元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综合评价转变引。

1.2教育技术知识

教育技术知识包括有关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对象、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及教学媒体的理论、功能和使用方法等内容。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有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是在上述理论基础指导下,为优化教学效果而“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媒体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媒体不但包括黑板、粉笔、幻灯、投影、录像等传统媒体,也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现代媒体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制作和应用。

1.3教育技术能力

掌握教育技术知识的目的是使获得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对所担任的.课程进行学习需求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的能力。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对一切教学资源的系统开发和综合利用。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组织和保持信息、传译和交流信息以及使用计算机加工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力包括选择、使用、维护教学媒体的能力。在这里特别强调运用的能力,是为了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育技术观念、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能力构成了教育技术素质的三要素。三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观念是先导,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

篇12: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的论文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我国教育界也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

而教育技术恰好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利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第二,利用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身处一个充满智慧、快乐和美感的课堂,可以把学生的负担化作学习的愉悦,把学生压力变为学习期待,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优化教学质量;第三,教育技术有助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第四,教育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基于资源的学习能力。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能指望在学校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学生学习完有关的知识,而应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陶行之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英特网、教师、专家等丰富的资源帮助个人进行有效学习,从而使学习者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可见,既有现代教育观念又能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熏陶、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对网络信息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互动式教学、学生自制教学课件等教学实践的磨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该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素质呢?

3重视教育技术意识和观念的培养

人的观念和意识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重视对学生教育技术意识和教育技术观念的培养是教育技术素质教育的关键_。实践证明,营造一个教育技术的环境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是教育技术的人文环境。比如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将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若教师能在自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教育技术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其次,是教育技术的物化环境。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网上资源帮助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形成良好习惯,逐步减少或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目前,不少学校已开展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等资源共享,利用校园网给学生提供讲课文稿、发通知,网上交作业、提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等,这对增强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和观念是十分有益的。可见,既有现代教育观念又能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4加强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

专门开设教育技术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教育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从一些院校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效果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①教育技术尚未形成权威性的体系与内容框架,不能在基本的理论问题上达成共识。从已出版的不同版本、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教育技术学教材来看,在内容、体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明显区别,比如物理专业,已经开设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课程以及电视机原理、音响技术、摄影技术、摄录像技术、网络技术等选修课程,与其它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一样,因而各专业学生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需求有明显不同;③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也有详尽阐述。以上种种,都给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带来困难,若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建议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教育技术课程,或将这门课程与学科教育教法的课程整合。学科教学法课程负责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原则、现代教学媒体论与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技能整合到一块,培养学生用教育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科教学思想的能力。

篇13:拓展心理教育平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论文

拓展心理教育平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论文

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是每一位高等院校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几年来,心理咨询中心在增强学生对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方面,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顺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方面,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方面能取得较大成效,从而对学生的稳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更对学生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归纳分析

综合有关资料及我们近5年的测试结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

面对高深广博的学习内容和复杂多样的学习方式,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经受住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考验,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学习方法不当,对所学专业不够满意等因素而产生的学习焦虑,自卑情绪,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学习效率低下等。严重者思维混乱、失眠、烦躁,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从而引起行为上的混乱、盲动,发生心理疾病。此类情况在大一、大二学生中表现比较明显。相关资料还表明学习问题己占所有问题的30%左右,是困扰大学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

2.社会适应与人际关系问题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个体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圏,他们尝试人际交往,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并对自己做出评价,为将来走入成人社会作最初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社交经验缺乏,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因此,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卫生问题。此类问题在大一新生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3.情绪焦虑与意志薄弱问题

大学生由于知识层次高,往往内在体验比较丰富、细腻,自控能力比较差,他们感情比较脆弱,常常会因一点小事就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他们常常表现出抑郁、空虚、无助、绝望、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状态,并且往往难以自拔以大三、大四级同学较为明显。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有关,主要是社会认识偏差,他们对社会不能客观认识,不能合理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缺乏自我约束力,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轻则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重则心灰意冷。

特殊的年龄段及特殊时期易导致大学生消极、抑郁、忧愁等不良情绪的错位,致使情绪错位、意志薄弱的大学生自我封闭,患上现代社会性的各种心理疾病。如,暴躁、脆弱、自私、多疑等等不良性格使其主体深受其苦。这些同学大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是他们缺乏太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艺经验来控制,需要我们相关的人员给以帮助和指导,当然这也和我们的其它教育有关。

4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

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要谈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是,由于他们思想尚不成熟,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对待恋爱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主要表现为单相思,友谊与爱情相混淆,不会处理爱情与学习及事业的关系,对恋爱中的矛盾冲突感到惊慌失措,不能正确对待失恋等。尤其是失恋,会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及生活规律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性心理己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基本上都受到来自自我性意识的困扰比如被异性吸引的体验,性幻想,常想到性的问题,性梦、性压抑等。这种困扰通常只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安和躁动,但当其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由于恋爱中的矛盾冲突及不能正确面对失恋,使许多同学深受困扰,这一类问题处理起来也较棘手,较之于人际关系困扰,情感意志力薄弱等心理问题的咨询次数要多,心理辅导的时间也较长这方面最棘手的就是同性恋问题

5.自我同一性混淆问题

努力形成和确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需要完成对某种社会职业的选择,对个人终身目标及其展望的形成和人生观的确立等。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评价时而过高,时而过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从众心理较强,常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矛盾的冲突中。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也难有切合实际的认识,常常表现出盲目性和矛盾心理此类问题在大四学生中反映最突出,大四学生即将离开母校走向社会,既有对大学生活的回顾又有对未来工作的憧憬;既有对大学取得成绩,自身素质得以提高而欣慰,又有对没能实现的某种目标而懊i悔这种理想自我同现实自我得不到统一,从而对社会学校乃至现实产生强烈不满。这种自我同一性混淆的同学往往以酗酒、打仗、斗殴等形式表现出来,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6.人格障碍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因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家庭、社会学校某些因素的影响,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数量。目前,从统计比率上看:此类问题所占比例大约是5%左右。但在我们咨询工作中明显感到患有强迫症、抑郁症、较深的躁狂症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此类问题的出现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人格障碍的人,其内心体验背离生活常情,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所以矫治比较困难,咨询工作成功率较低。

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研宄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成因,目的是为更好地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预防、调适和矫正其心理障碍,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们在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及心理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时,结合我校几年来工作的经验,初步总结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三三六六一体化”模式,建立了三位组织机构,即在大学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研宄会、心理健康教育室、心理咨询中心;形成了三元咨询队伍,即由临床医生、心理学专业教师、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三类人员组成的心理咨询队伍;努力做到了六个结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教师心理健康相结合以及群体教育与个体关照相结合;达到六个目标,即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学生行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一体化,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融组织、宣传、监测、教学、科研为统一的整体。进而我们可以综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运作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运作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起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这既有赖于内容的设置,更有赖于各种配套措施的实行。建立三元组织机构,形成三位一体的咨询队伍,构建三级心理保健网络。通过三位途径是这项系统工程实施的关键,也是把这项工作落到1.建立三元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设置是“系统运作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核心、是灵魂为了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各高校的实际需要及现有的客观条件,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研宄会、心理健康教研室三元组织机构,来具体领导和开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形成三位一体的心理咨询队伍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完备、专业技术人员齐全的特点,组成由神经内科医生、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学团工作干部三部分人参加的咨询工作队伍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咨询队伍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三位一体的心理咨询队伍,不仅保证了此项工作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层次与水平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构建三级心理保健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全校师生的.共识,才能有效落到实处由此,我们提出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

(1)初级保健网: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联络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随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的学生去寻求心理帮助.

(2)院级保健网:对院、系、部(中心)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学工办、团干部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校级保健网: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研宄会、心理健康教研室来培训专业人员,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具体可以把工作目标分为三个层面:一个层面为面向健康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大学生潜能,促进和维护其健康发展;第二个层面是对有心理困扰或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大学生,通过集体辅导和个别咨询消除其心理不适,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第三个层面是对有心理障碍或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鉴别、诊断、转介、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程序与技术,缓解症状并向高级治疗部门推介。上述三个层面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心理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方'法走向整合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发展趋势。因为教学、活动以及其它途径,都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要相互结合,才能取得最佳实效。通过长期的研宄与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新生入学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学后面临着生活和学习的适应问题,这时最需要指导与帮助。我们可以针对新生的特点,拟定若干个以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为主题的讲座,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培训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平时通过他们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为了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个月,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而科学、迅速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测试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工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状况,按照学生的兴趣、志向和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训练,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未来工作者,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和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心理档案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倾向,以便于我们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矫正,并帮助治疗各种己经产生的心理疾病。

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讨论文

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劳动关系管理研究论文

社会文化理论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论文

小议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阳光体育研究论文

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教育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2022-08-14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2023-02-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23-07-15

浅谈足球意识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论文2022-07-14

教育理论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22-11-09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4-01-20

大学生道德文明调查报告2023-0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研究论文2023-04-16

宿舍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论文2023-12-08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