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

时间:2023-10-08 07:35:1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精选20篇)由网友“amyewe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

篇1: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之中,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中专教育教学事业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专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致力于提高中专生的信息综合素质,使得中专生能够全面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础计算机理论知识,然而,在实际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作为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提高中专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当前我国中专院校和每位计算机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的研究专题。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新课程教学探究

1.1 开展课程改造,强调专业特色与应用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中指出: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当与其培养目标相符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在规划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过程中,在使用创新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造,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的实践以及关键的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内容,根据企业或公司中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1]。

第一,减少部分理论性较强且实用性较差的教学内容。就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而言,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对就业有帮助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技能培养和专业应用等方面,有些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本当中,其大篇幅讲述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还有讲述了部分的计算机组成系统,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的阅读资料。

第二,加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就不同专业而言,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讲解对该专业学生最有用的计算机知识内容,成为每位计算机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方面,教师先了解不同专业之间独有的特点,科学地调整计算机课基础应用程教学内容的所占比例,如果计算机教师在卫生类中专院校任教,对于中药、药剂等专业的学生而言,此项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从事医院的药剂师或者是药品销售相关的工作,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会必然会利用图表格式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和记录,所以,教师在讲解表格和真实案例过程中,应当就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细致化的讲解,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操作练习,提高中专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调整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方式和授课的内容,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上派上用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2]。

1.2 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当中指出,教师应當根据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从中积极主动规划全新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之中,提高中专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合理、规范地开展差异化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实施分层式教学模式。按照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学生几乎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称作A等级,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称作B等级,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称作C等级,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A等级的学生制定基本学会的教学策略,对于B等级的学生制定适当提高的教学策略,对于C等级的学生制定拓展应用的教学策略,其中基本学会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模仿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学生学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大致了解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要求学生在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促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速度。另外,在实施的计算机教学中,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搜索教学过程中,A等级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计算机教材上面的演示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促使学生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基础的计算机操作;B等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会更加具有深度的计算机操作,学会根据文档的类型,确定相应的搜索范围;C等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适当的加工,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信息资源库;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学习能力,学生自愿制定学习目标,不仅能够帮助零基础的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还能够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操作能力得到升华[3]。

第二,多元化评价。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兴趣、个人爱好以及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学校内有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以学生在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等方面不尽相同,当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在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将每个模块在考核体系当中的比例进行调整,对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进行测评,以及对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价,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综合考虑这些方面,促使教师能够综合测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与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更加有效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促进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技能,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4]。

2 结束语

对于当前新课程理念下,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断的探讨与反思。总而言之,在我国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与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开展课程改造,强调专业特色与应用,让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上派上用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的个人爱好、学习兴趣以及性格等方面也存在差异[5],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杰.信手拈来仅实例精雕细琢真“文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素材选取技巧[J].职业,(13):73-74.

[2] 邬艳.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高考:综合版,(06):111.

[3] 潘少宁.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8):21-23.

[4] 郑丽娟.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J].消费导刊,(04):147.

[5] 于小琴.专业融合,助力成长——“融专业”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开发的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4)

篇2:微课下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微课下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微课,利用信息技术与认知规则相结合,提出了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和扩展材料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理念在提出之初就得到了广大教育学者和学生的认同,微课从国外到国内,从最初的尝试到各类省市微课大赛,从各大网站学习推广,到广大师生自己制作并上传各科各类微课作品。微课来源于传统课堂,一对多的教学,但是又有别于传统课堂,可以更好的做到自主学习,重复学习,配合传统课堂尤其能显示其强大之处,尤其适用于教学中重难点的剖析。

1.微课的主要特点

(1)时间短:微课一般以视频的形式予以呈现,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存在,和传统课堂比较,微课应该是浓缩的精华,是课堂的核心体现。(2)内容少:微课时间短,用于解决的问题相对突出,比传统课堂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职业教育中,微课可以用于课堂重点知识的强调,也可用于师生共同突破课堂难点,当然微课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青睐,主要还是由于微课可以在实训操作课程中重复多次学习,以便解决。(3)方便传播:微课从出现之初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大家的青睐,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自身容量一般不大,在现有的网络带宽下,能够高速,有效的进行传播,利用学生现在都有联网功能的手机,可以有效的使用微课配合课堂的预习和课后重点知识的回顾。(4)主题突出。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课堂可以存在多个微课,但一个微课只解决一个问题,主题突出,不拖泥带水,让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认知需求问题,以此为基础,也更好的控制了单个视频的时长和容量,让微课制作者和学习者目的性更强,以免在学习过程中分心或过于宽泛。(5)创作门槛不高。微课形式多样,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创作录制工具是其次,主要是创作者的微课思维和微课定位,实现过程一般比较简单,制作者大多也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会有太多的人过于纠结微课的形式和微课的内容的严谨性,只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教学中的专长就能解决一些课程中特定的问题。(6)成果传播途径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公众号等,由于微课容量小,时长短,能够快速的进行成果的传播,有效的提高单个微课的最大效果,也便于优秀课件的快速传播,甚至于优秀作品还能在互联网上用于盈利。(7)时效性强。微课可以是多次录制的成功品,可以有效减少教师在日常公开课课堂中的焦虑,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将教师充分体现出来,能够更好的让其他学习者进行系统的认知和学习。

2.中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薄弱。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院校后,学生的初中计算机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初中学校甚至为了取得较好的中考成绩,将大量的计算机课程用作文化课教学,而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按照学生在初中学校有完善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难免会出现预计不足,课程开展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2)学生个体差异大。学生由于家庭、区域、个体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各个班级学生对于课程项目任务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教师教学难度加大,很难在课前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传统的小组讨论等方法能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3)学习兴趣不高。中专学生大部分是没有达到高中分数线的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而且由于计算机在家庭中越来越普及,学生的新鲜感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对于新兴事物的探究也相对弱了许多,而且渐渐的也成为了普遍现象。(4)沉迷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同学较多。中专学生中有很多同学就是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的受害者,初中时间沉迷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自控能力差等也是重要的问题,这导致他们在多门学科中都很难集中注意力。

3.微课教学如何提升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当前热门的'教学平台一样,微课在教育教学领域必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对于学习者而言,微课也能极大的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反复多次的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理解,操作,巩固,教师也可以得益于微课的授课模式,让难以把握的重难点在微课上得以体现,让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提优补差。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端上网变得促手可及,同时利用微课配合各大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进行充分的资源共享,让优秀资源得到快速的传播,让好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推广,让全球共听一节“优秀课”。

4.前景展望

微课在于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将课堂重难点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微课进行辅助,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也变填鸭式教育为自主学习教育,教师也可以根据其他优秀教师的成果,进行学习和观摩,然后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2]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3):55-58.

[3]严志嘉.围绕学情创设情境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J].高教论坛,2014,(04).

篇3: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专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专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论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利用率;吸收率;优化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专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间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人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人、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人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通过举一反三、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维,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

实际教学中,以上几种形式是互相结合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是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当然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还有赖于教师的讲授能力。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人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采用讲授法为主,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也可提高问题,使讲授内容步步深人,切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有助于课堂调节。对于一些较难例题,切忌蜻蜒点水,不深不透。采取练习法为主,以练代讲,应在必要时启发思路,以免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运算,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练习功效。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人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数学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掌握的解题方法去估计、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数学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数学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

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立几中求锥体体积的化归思想与分割求积方法,还有求反函数法中隐含着的方程思想,由此可得出分子、分母最高为二次的分式型函数值域的一种方法即判别式法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篇4: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先阐述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等方面着手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技工学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落后

国内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而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快。教材与实际应用已经严重脱节,如现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微软办公应用软件已经发展到office,而教材还停留在office的内容上。

对计算机初学者而言,学习过时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利于教学。

(2)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由于技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机房和电脑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而且部分机房的电脑还是很旧的P3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环境,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授课中,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硬件,以致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成了理论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

(3)计算机老师的知识需要更新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面临着知识老化的危机。技工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

同时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技工学校计算机老师课程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自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4)技校学生的基础薄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技校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技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但文化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甚至连怎样开机也不知道。

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够重视

技校开设课程是面向就业的,进行计算机教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技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网页制、Photoshop、Auto CAD等课程是重点的就业课程,但好多技校只重视这些课程,而忽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是否打好,决定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高层次应用技术的效果。

(6)教学手段呆板落后

目前技校普遍采用理论和上机课程分离的教学方式,仍然延续教师讲授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注重原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机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的另一种方式。

案例教学也只停留在较简单的问题层面,且有的技校期末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多为笔试的形式,没有考查到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应对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选用优质统编教材,在教材、辅导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等方面统一协调,精心安排,保证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研室坚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总结、试验、摸索,立足自身,加强培训,顺应教改信息网络化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强化训练措施。提高教学一线教师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增值,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兴趣化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技校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可以采取开展小组竞争和计算机技能比赛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过程,达到了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3)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即: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训练。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和矛盾,使技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职工身份的转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系统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信息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授课的速度,增加单位课时内的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

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具体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当作课堂例题来分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就教室的黑板报,用word来制作一个教室的黑板报。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方法的优缺点。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吸收知识。

(6)多方面进行考核

传统检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笔试,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知识,而实操能力却没有提高的结果。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将学生的考核分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教学各个环节协调管理,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知识。

另外可以采用全程化与模块化结合的考核方式。全程化,是按时间段将各课程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块化是指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如文字录入、系统操作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或组合模块。

三、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与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技校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 ,(06).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

[3]胡慧.《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组教学探索》[J].苏州工职院.,(02).

[4]袁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初探》[J].天津科技.,(05).

篇5: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一刀切”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

篇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在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是以提升学习效益为目的,在教与学活动中,将在线学习形式与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学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1 发挥网络教室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共进

在计算机专用教室里可以把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上机操作同步进行。

同时,充分利用QQ软件提供的文件共享功能,把教学素材,如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资料提前传送给学生。

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把理论内容的讲授与实际操作的内容相结合。

依据教学内容不同,通过Flash,PowerPoint等技术运用展示学习内容,以优化、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同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可以着重突出,多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视音频资源,使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熟悉教学内容,并可以在遇到难点问题时,反复观看视音频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1.2 教师布置主题任务,学生分组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给出几个需要大家完成的学习任务主题,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网络搜索引擎特性的对比分析”、“主流IE浏览器特性的对比分析”等。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尝试定义问题等方法,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和研究任务。

基于此,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组,以6个人为1个组,共分8个组,每组推举1位组长来承担组织学习的任务,组长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也可以由教师指定。

随后,小组首先确定小组的任务、目标、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人员的分工,定期的会议时间,以及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等等。

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们都觉得最好能把现实操作出现的问题引入课堂,将课堂模拟成问题单位,将来也就能面对就业、上岗。

2.1 呈现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甚至能够联想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对比分析当前任务目标,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积极地探索各种解决方案。

2.2 组建小组

小组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组建小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一个和谐、严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在正式开始探索问题之前,学生需要组成学习小组,以便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在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学生的不同特长、优势。

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组内负责设计实验,口才好的学生负责在班级范围内汇报学习成果,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计时和协调,思路清晰的学生负责记录和整理大家在小组内汇报的材料等等。

2.3 制定解决问题计划

根据给出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完成的时间安排,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

2.4 解决问题计划的实施

根据计划,小组同学明确分工,按照计划和步骤开展工作。

如第一次行动方案就能获得成功,那么就只需一次执行即可;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并进行第二次执行,依此类推,直至解决问题为止。

2.5 学习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仅凭一张试卷简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本着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问题解决后,小组上交成果,并进行组内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

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特定的理念与原则,才能更好的进行行动学习的教学实践,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7: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并和其他的专业技术共同的进行融合渗透,社会逐步走向了信息化,电子商务、数字化图书馆、电子政务以及数字化校园等被广泛应用,国家也制定了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计算机成为思想政治、体育以及英语之后的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其起了启蒙、奠基的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条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促进其各方面素质水平的提高[1]。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通常情况下都是在第一线进行具体的工作,而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和计算机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必备。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普及,让每个人逐步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和简单维护,还让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和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分析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经过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首先进行实践的是少数理工科专业,然而逐步在所有高校内的非计算机专业中都设立了有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发展[2]。计算机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计算机的专业教育,一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让全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了知识、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熟悉掌握了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计算机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以后工作中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偏重应试教育

现今,仍然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采用的是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成绩以及通过率等。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关于等级考试合格率的方面的要求,只能对考试合格率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生为了能够拿到证书,在考试技巧以及试题练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得很多学生毕业之时还不知计算机如何运用,例如不懂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论文写作以及设计求职书等[3]。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内容设置方面知识性、理论性以及系统性较强,学生认知未能和行动进行有机统一,未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

计算机知识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性,从这一点来看,其他课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还具有实用性、基础性以及时代性等。计算机相关知识点以及新技术等更新速度很快,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计算机的更新而发生变化。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所用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教师传授个学生的知识不是最新的知识,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也跟不上实际的发展需要。

3、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分配不合理,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把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理论是基础,而实践则是一种手段,应用则是教学根本目的[4]。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时数较少,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理论课的课时和实践课的课时未能平均分配,学生缺乏实践,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革的有关措施

1、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目的应明确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促进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的提高,以此让学生符合社会需求[5]。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革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并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其使用计算机来职业办公的优良习惯,以此增强对计算机知识理解度,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需创新

计算机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英爱主义方法的改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指导,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时进行应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可以进行情景式教学,把现实生活中情况类似或者一致的的情况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应提供相关线索,以此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探讨,加深记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强其知识储备,并促进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质量、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偏重应试教育,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分配不合理,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等问题,然而我们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革例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等,以此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翠.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知与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6(5):72-73.

[2]刘任熊.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电脑,,24(9):208-209.

[3]王清政.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8):21-21.

[4]吴洪艳.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130-131.

[5]杨丽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8-99.

作者:邓晓华 单位: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篇8: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实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文章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管理机制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考试方式主要采用课程考核与计算机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并且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传统的计算机考证,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工作需要,对学生以后工作的意义不大。就目前的全国计算机一级B证考试来说,题库更新速度较慢,很多考题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行全面的考核,影响到实际考核的效果,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真实的水平。另外,随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客观题为主,无法真正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检验。在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运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目标规划不合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在实际专业教学过程中,脱离实际职场的实际工作环境,不能实现行业之间的接轨,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因此,为了满足实际需要,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探索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不断借鉴国外经验,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总结,建立完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核提供借鉴和帮助。下面就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进行探索。

2.1借鉴国外考核模式

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国外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德国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双元制的考教分离的制度,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职业教育考试主要由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承担,考试方法主要采用口试、笔试以及上机操作。在考试完成以后,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结果。澳大利亚主要采用TAFE考试的方式,丰富了考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进行考试,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试结果主要分为达到、部分达到以及未达到3个等级。英国主要采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主要收集、判断证据,学生是否符合职业能力标准。而美国主要采用校本考试的方式,主要利用考试的引导、激励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以形成性考试为主,总结性考试为辅,学生的作业、设计以及论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就目前而言,国外考试评价方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在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2基于文件夹评价过程的考核方案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整理,建立学生个人的文件夹,然后上传到FTP站点,然后制作成小组网上学习主页,从而为合理评价学生提供重要的依据。采用这种评价模式,增强了教师评价的动态性和随机性。教师也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成长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第一,教师要把学生的'行为素养纳入到考核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扩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范围的,重视学生行为素养。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基础中,行为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出勤率、周围环境卫生保持,在下课以后计算机桌椅摆放,问题回答效果,能否与其他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能够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作品进行积极的修改。第二,明确评价文件夹的内容和形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选择严格的标准,结合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计算机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电子文件夹评价方式,从而丰富评价手段,实现对学生客观合理的评价。第三,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考核。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文件考核过程,重点做好文件评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教师要结合学生综合能力,建立完善文件夹结构,有效丰富和管理学生的文件夹信息,保证学生基本信息安全。第四,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在进行文件夹考核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加便利地进入到计算机网络中,教师利用FTP和电子邮件,也可利用“大学城空间”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在新媒体,建立独立的教学集成系统和数字化大学城教学系统,不断扩大课堂教学范围,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成果,促进评价考核顺利进行。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完善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评价考核标准,注意评价的效率、评价的反馈情况,重视评价的多元化,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下面就针对在完善考核机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

3.1注意评价的实施效率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升评价的效率。在采用文件夹评价考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并且信息形式多样,对教师批改方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批改方式,不仅正确率无法保证,而且评价效率十分低下。因此,为了提升课程评价考核的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小组人数不能超过6个,这样教师直接对小组进行评价,从而提升评价考核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际合作能力,满足实际考核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

3.2保证评价反馈及时

在实际评价考核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点滴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作出及时的反馈。教师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评价的目的性,从而为实际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评价考核的过程性需要教师广泛的搜集相关的学生数据和资料,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然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和判断,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计算机引用基础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评价方式,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明确评价对象的主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教师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本文在结合外国教学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文件夹过程考核展开论述,但是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境,重视考核的细节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机制评价新模式,从而推动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敏,杜开峰.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9):167-169.

[2]杨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Z2):1-3.

[3]高鑫.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4(11):56-58.

作者:李代勤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9:应用新课程理念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应用新课程理念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 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已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此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围绕这一理念,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认定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目标;信息素养

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也踏上了新的征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此前提下,《标准》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了目标的具体要求:

(1)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2)注重被动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3)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突出情感的意义与价值。

在此背景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更

多地去思考和创新,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出来。现在,本人以自己的研究课题《Word综合运用——制作电子板报》为例,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上的认识。

1.教学方法的探索

通过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标准》的目标和内容,明确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希望在《Word综合运用——制作电子板报》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能自主开发知识,真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1.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好导入,让课程一开始就充满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跨入知识大门。因此,在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展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主题网站。其中介绍了福娃的产生过程、相关评论、以及福娃宣传动画片,还展示了前几届奥运会吉祥物等等。马上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评论,认识到奥运会吉祥物浓缩了本国的历史,人文等精髓。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 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后,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根据创设的情景,给学生安排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同时增强协同工作的能力。新课导入后,教师适时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在网上搜索并下载关于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的文字和图片等相关信息,然后使用Word文档进行编辑和制作。学生根据给出的任务,开始设计自己关于“北京2008奥运福娃”的电子板报。学生因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能乐于学习,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1.3 与其它课程整合,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还应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节课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Word文档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上网搜索和Word文档操作的综合练习。学生制作关于“北京2008奥运福娃”的电子板报,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上网搜索、文字和图形的混排等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发其情感,拓展其思维,让学生明白正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所以才能创造出这么可爱,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吉祥物,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课。

1.4 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程中特别指出,对学生要“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能力层次的.分化也很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在组织教学上,我采用分层次教学。例如:上网下载关于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的相关资料,这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对Word文档的排版,则依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在板报中能体现图文混排即可,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除了在板报中体现图文混排外,还要求对图形进行重组,文字色彩进行搭配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节课下来,通过几次分层,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

1.5 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新课程大纲中对学生的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在这节课中就使用了网络课件中的“自我评价”和“活动论坛”两个网页,对学生的练习适时给予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发表言论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做好的作品上传到论坛中,让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以此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进行大胆创新。

2.学生学业的认定

信息技术虽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但没有高考支撑,那么如果学生不学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位任课老师担心的问题。我认为吸引学生学习,教师的教法固然重要,学生的学业认定也不能忽视。虽然没有统一的学业评价方式,但这反而给我们更大的自主权,为此我制定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学生学分认定方案:

结合《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的学分认定设计了一组方案。整个模块共40学时,2学分。在设计中将2学分转化为100分进行评估,按比例进行转换。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平时作业和学习态度(30%),出勤情况(5%),电子作品评价(25%),模块测试(40%),上述四项成绩合计达到60分以上为合格,学生可获得2个学分。否则不予认定学分,拿不到学分的学生必须重修。参加各类创新比赛可作为奖励,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本课程知识类内容要求通过书面测试,这样能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掌握程度,其中书面试卷课内知识占60%,课外知识占40%,新得成绩基本上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明确了评价方式,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教学,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总之,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够多思考,善创新,在课堂教学上有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有新的思路,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具有人文气息,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会得到更快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

[2] 钱晓菁,马云娟, 试论“任务驱动”,中国电化教育,.9

[3] 马宁,余胜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4] 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

篇10: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转型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转型论文

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仅是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更多的应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以新课程理念为基准,结合现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问题,来谈谈我对语文课堂转型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以生为本”,落实学生学习的体地位.

许多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感觉备课备得足够充分,却发现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忽视对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只教学生不会的内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没必要再洛里嗦,关注学情,以学导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例如课程标准阅读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时间和空间都应该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角,教师只是为这一活动服务的,要让学生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

(二)“以趣激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课堂教学才有效率.而目前一个普遍现象是,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趣的以学生为主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益低下.因此语文课要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犯错,学生才会敢说,敢表达.(1)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或采用竞赛、游戏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激发鼓励一些不善发言的同学回答稍简单、容易答的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赏识、夸赞的语言,当学生有一些进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表扬激励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班内及时树立榜样,以榜样激励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起全体学生争先上进的愿望.

(三)更加重视养成教育,致力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伴随学生终身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在每一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中都增加了一项: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针对现在大多数学生书写潦草,达不到工整、认真的要求,这一项目标的增加是顺应形势的.新课标实施建议中要求每天语文课要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的随堂练字,做到天天练,这一硬性要求足以看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视.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写字教学,加强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要反复抓,抓反复.学生养成正确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们的长期监督和督促.

(四)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际性课程.要重点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表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具体的交际情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抓住要点,说清意思.写作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教学的取材要尽量来源于生活,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选好内容,教师指导如何有顺序的组织材料,如何把内容写具体.另外,要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渗透习作方法指导.

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帮助学生制定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拟定图书目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五)“课堂要活”,课前预习与课堂生成并重,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应该说能让学生学会,乐学的课堂才是优秀的'.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大都是生硬的、僵化的呢?分析原因,还主要在于教师.目前,多数语文教师中,教师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多数教师的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的教学预设多,把学生生来硬拽的往自己的设计思路上走,而很少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的资源.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内容,根据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学习的新起点,以学定教.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点,摒弃那些面面俱到,浅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探寻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当课堂教学环节与自己的教案设计不一致时,教师要更多关注课堂生成,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些问题可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享受过程也是一种收获.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要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会更具有激励性,效果要好得多.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身上承载着太多的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去感染激励学生.语文教学之路漫漫,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去开拓广阔的教学天地.

篇11: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论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课程教学中。随着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能够看到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更多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的被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有趣、现实、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正改变着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其对于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等的思考也带来了教学的另一次全新的改革,对于全面的推动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理念教学优势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越松,学习自由度越多,自主学习途径越足,就越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甚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文化底蕴。

二、创新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在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上,教师能够转化教学位置,开放学生的思维与潜能,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中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相关历史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学生给予引导、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提出相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式,设置课堂教学悬念,以此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注意力,不及能够抓住课堂中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将历史课作为对史料的简单罗列,不仅要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也应该将学生作为历史的见证主体,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师要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三、创新教学观念模式,优化教学情境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可以落实、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创新教学理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行为渗透和教学影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印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的时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去记住派别知识,分别有大资产阶级以及雅各宾派,还有热月党人等知识,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趣味。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入宽松、平等、自由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平台,给出正确方向引导,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创新教学手段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结合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调动初中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中,可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现代化教学资料网站,基于新课程理念,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其实施创新教学。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初中历史教学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利用组织网络组织教学,开发以及制作初中历史课件,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认识。

五、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导入法教学

教师要敢打破常规的初中历史教学,组织开放式的历史教学,可以积极活跃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投入更多的精力,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选择合适的导入法进行历史教学。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懂,且对历史教学感兴趣,能够使初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将趣味内容融于严肃的教学氛围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往往会对家乡历史产生关注,因此可以有效导入家乡历史知识,以便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兴趣,更容易进入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之中。也可以在教学中用时事联系史实导入,可以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初中历史名人教学时,针对李时珍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导入李时珍在当地的轶事,可以通过当地流传的李时珍轶事来进行学习考证。这样的导入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上课就会认真听讲,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教学,适应新课程理念发展形势,转变历史教学观念,老师要多探索、敢于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发挥积极影响。

篇12: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市场经济在从社会深层召唤出生气勃勃的改革活力时,它也呼唤生机勃勃的创新人才的产生,因此,市场经济必然呼唤生产这种人才的新型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已无法适应这种需求。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出发,吸取了当代知识观合理成分,对知识和知识教育进行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诠释。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物理教师怎样贯彻新课程理念,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物理新课程的认识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很显然,新的理念表明,新形势下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部分,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进取,并且适时地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材编者充分考虑到“教学双方”积极性的提高,所以教材有多处地方不直接给出答案或现成的结论,这迫使师生要用最直接的实验加以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于地域差异、学校硬件差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智力水平不同等客观原因,新课程实施的成效并不理想。在不少新课程研讨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下来,热闹非凡,又是演示实验,又是电脑动画;教师问了几十个问题,学生回答异口同声;有时教师抛出几个看似很有探究意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所给的讨论时间仓促,三分钟没到就总结结论,甚至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总结出类似于课本或教参中的结论……这样的课,热闹是热闹,但并没有收到实效,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并不深刻。显然,流于形式、只注重外表形式的课程改革是不能算成功的。新课程的实施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物理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那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层次上。

二、教师如何实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1、设法教会学生如何听课。

学生听课要做到眼、耳、手、脑并用:眼睛认真看教材,看教师的表情、手势;耳朵注意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回答;积极动脑思考;笔不离手,随时记下重点、难点,或书上没有的知识,或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及时请教并弄懂。我在和几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谈话时问他们:“听不懂的地方,为什么下课不问?”他们说:“上课时有好几处不懂,下课想问,又忘了该问什么。”这充分说明了上课记录的重要性。学生及时动笔作记录,可增强记忆效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2、以学生为主体,引进竞争机制,让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教师可采取男女同学竞争的方式:男生回答问题,女生纠正错误;或女生回答问题,男生纠正错误。教师也可多找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各小组选代表做,最后评出小组第一。这样既能增强竞争的学习气氛,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精力集中,积极思考。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去备课、讲课,教师帮助学生备课,设计教案,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提问,预料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怎样回答,如何布置作业。这样学生会听得更认真,课堂效果也会更好。

3、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把教学过程转变成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展示的平台,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创新型教师,从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4、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开放式”教学方式适用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式教学:

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能改变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合作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倡“圆桌教学”,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间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彼此平等、和谐、融洽地教和学。在开放式教学这种环境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言,使“一言堂”的教学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

三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品尝成功的甜蜜,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能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5、努力汲取知识,不断吸收“百家之长”。

学生现在了解认知世界的途径宽了,教师要想与时俱进,走在学生前面,就必须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地渊博,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学生也会因为教师“渊博的学识”而更乐于与教师接触,这样反过来也会有利于提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13: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创新论文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不替代。不要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学生的创作“成品”是粗糙的、幼稚的,但它强化了学生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这就是音乐创新教学的主要“成果”,也是音乐创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中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在长久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研究的永恒课题。教师应该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争当创新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4: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教学实践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而Word、Excel、PPT则是计算机中最常用的内容,因此,学生必须要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提升计算机水平、如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师所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了有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方法,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职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课爱走神,如果课堂授课内容没有吸引力,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开端,能够为接下来的成功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教师创设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问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目光,促使他们对问题展开思考,让其置身于问题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有实际生活素材作为基础,使学生的思维在多维度中拥有自由的空间,从而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如,在“公式与函数”这一节内容中,我就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情境。首先,我展示了一幅王者荣耀的图片,问道:“同学们平时玩不玩这个游戏?大家的战绩如何?”学生们纷纷回答:“玩儿,有胜有负。”我又问道:“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excel表格来统计出胜利和失败的次数呢?”学生们的兴趣被我一下子带动起来,这就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铺垫。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化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消除他们内心对于excel的畏难情绪,从而顺利地开展新课。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2开展小组教学,提升学生水平

每个人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在听课后进行自学,就会出现吸收不充分的现象,因此,就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提升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完成的项目,把好学生和差学生搭配分组,让他们一起完成相关任务,小组成员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启发,从而共同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小组项目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其通过组内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如,在学习PPT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喜欢的素材,并在课堂上机操作时将素材做成演示文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搜集素材,兴趣浓厚。在上机过程中,我要求每组学生的PPT要漂亮、大气,最后评比环节要评出模板最漂亮的组。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进行制作,我在指导时发现有的组已经可以熟练运用动画来增加演示效果,通过幻灯片的切换,加入一些背景音乐或者声音,最后达到自动播放的效果。各个组的PPT风格都不相同,有的是简约、有的是山水、有的则是古典、甚至有的是动漫,最后由学生进行投票选出PPT做得最好一组。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交流彼此新想法,共同完成PPT的制作过程,这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要求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学科。在学生计算机授课中,教师必须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职业教育的原则,从而把握好理论授课与上机操作间的关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要在仔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重视学练结合,先学习演示教学实例,再让开展上机操作,从而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学生有电脑的情况,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他们通过实战来提高应用相关软件的能力。如,在每节上机课前,我都会在已有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任务。在“word编辑”部分,要求他们能够对短文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字符、字间距、字体、缩进字数、行间距、插图等;在“excel表格操作”部分,要求他们能够对数学公式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行、列的求和、成绩的统计、汇总、如何将excel变成直观的柱状图和饼状图等;在“PPT制作”部分,要求他们能够对图片和文字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设置模板的背景、幻灯片位置变化、简单动画的插入、背景音乐的播放等。这些操作,学生们都很乐意配合我来完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我可以掌握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调整后续的教学进度。

4抓紧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根据艾宾浩斯定律,我们可以得知,人如果在两天内不复习学过的新内容,就会忘记一大半所学内容,由此可知课后复习非常重要。在授课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复习,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内容消化掉,使其能够及时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升计算机水平。在学习中,学生也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教材内容,梳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记忆力,最终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如,在“word编辑”中,课后我会给学生发放两个作业文件夹,让他们根据要求对文件夹中的内容进行以下操作:文件夹(1),页面纸张设置为A4,左右页边距为2cm、上下页边距设置为3cm,标题居中、字体为宋体、小一号、带下划线,在第二自然段末尾插入一幅图片,图片格式要求设置为四周环绕型,完成操作后,点击保存按钮。文件夹(2),将里面的字母x全部替换为y,主标题设置为楷体_GB2312、加粗、小二号、红色字体,正文中各段段首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段前、段后间距为0、两端对齐、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将文中的数字转换成5x5的表格,表格对齐方式为靠下居中,同时表格的最下面插入一空行、合并该行的单元格、填入班级二字,操作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学生通过作业能够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梳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较好的复习习惯,巩固课堂所学的计算机内容。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教师应当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高峰.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J].中国培训,(6).

[2]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4).

篇1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结合我院实践状况,深思计算机教学,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革的思绪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引言

计算机被普遍应用于教学中,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和应用最早的国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呈现,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提高,推进了教育观念、体制的革新和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此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才能,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的应用场景的差别,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充沛理解、正确认识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请求,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构造体系和内容,变革教学办法和思绪。

1教学现状及剖析

1.1生源差别,程度良莠不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针对大一重生开设的课程。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重生来自不同省区,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程度、学生先前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储藏、智力程度等的差别及各中学对计算机相关学问的请求各异,重生起点不一样,程度良莠不齐。大局部学生可以纯熟运用Win7操作系统,可以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娱和学习,接触过office办公软件但不能纯熟运用。有的学生可以控制office办公软件的根本操作技艺,也有的学生已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证书,以至已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但是也有少局部学生很少接触电脑,基础学问简直为零。因而,教员应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

1.2教学内容根本相同

目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的教学内容根本都是相同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Win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网络基础学问、IE和OE的运用及关于计算机的一些根本概念、根本学问和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构成一定的学问构造,但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难以和学生的本专业学问相衔接,很难到达较高的应用程度,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

1.3教材组织构造不合理,局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很多,但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局部书中根本操作内容的应用性价值不高。教材以内容为导向,注重操作步骤,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和单一,缺乏详细的实例,难以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比方在word模块,大局部教材中按步骤解说如何设置字体、如何设置段落、如何插入图片等,学问点很零散,难以将这些学问点和实践的应用有机的交融到一同,看不到实践的效果。计算机的软、硬件开展很快,在对计算机配件和常用软件进行引见时,局部教材的学问点相对滞后,不能及时的更新产品型号和软件的版本。局部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学问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很简单,无非就是应用word打字、复制、粘贴文件和文件夹。这局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缺乏积极的主动性,不愿意入手去操作、去练习,而在项目理论中却无法处理实践问题。

2变革思绪及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开展,计算机学问一日千里,这就请求教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既要不时更新内容以顺应科技的开展,又要思索到现阶段学生本身的学问程度。这对教员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2.1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的学生控制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不同,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学问差距悬殊,因而教员需求梳理出不同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学问和技术的不同需求与偏重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腕,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关于计算机基础学问和操作技艺请求都比拟高,而非计算机专业更注重学生的根本操作才能,对计算机理论学问相对请求较低,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所辨别和偏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院大一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请求学生控制计算机相关的根本学问和根本操作,辅助学生经过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比拟注重根本应用。因而,教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保证学生控制根本学问的同时应加大应用型学问点的解说。为了顺应科技的开展和社会的需求,教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应用性又要与时俱进,不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顺应时期请求[2]。为了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互联网应用学院教员结合目前计算机的开展和学院学生的详细状况,主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教材,此教材的最大特性就是以学生为导向,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引入大量的实例,将学问点融入实践。比方word模块这局部内容的编排,将触及到的学问点融入到详细的任务中,任务1:写求职信,经过任务1解说word中的`根本编辑功用;任务2:制造简历表,经过任务2解说表格的制造;任务3:简历封面制造,经过任务3引入图文混排;最后任务:综合实训,制造培训材料单页,经过最后任务完成对word模块的综合应用。学院级重生已开端运用,目前效果良好。

2.2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理念

由于重生在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差别很大,因而,在授课初期,教员首先要理解、剖析学生的根本状况,在布置课堂任务时,首先结合学生的本身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基础结实的同窗与基础单薄的同窗搭配分组。组内同窗相互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基础结实的同窗对基础单薄的同窗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基础单薄的同窗对基础结实的同窗起到了稳固、升华的作用,同窗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到达了助人自助的效果。关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解说过程中要有所偏重。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一: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这局部内容为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和相关学问拓展)。教员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求细致深化地解说这局部内容,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及开展趋向,控制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从而为本专业学生后续的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系统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学问点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系统和原理,并为以后学到的C言语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员只需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一下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计算机系统组成,明白计算机工作的根本原理,没有必要细致引见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3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更新教学办法,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很大水平上取决于教学办法,教员要不时更新教学办法,改动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时俱进,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办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学问与才能的培育在很大水平上依赖于实践操作。教员在授课时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办公软件的优越性能,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采用案例教学,创设与应用情境类似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设定情形,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进行详细的情形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践动身,遵照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准绳[3]。例如任务3:word图文混排。教员在解说之前先让学生看一组海报,针对图片中触及到的元素,提出问题,引入主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书中找到相应的学问点,再进行简单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员对触及到的学问点进行归结和总结,为学生分配当日的课堂任务。当日的课堂任务———图文混排操作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员全程辅导,鼓舞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尝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学生将本人的作品上传至教员机,并对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现和解说。在展现和解说的过程中,经过对不同作品的交流和评价,能够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充沛发挥本人的才智,提高本人的审美观。学生展现和解说后,教员要及时归结总结,引申提高。在授课过程中还能够引入大量的实例,例如任务1:word根本编辑模块。教员在解说完毕后能够设定学习情境,设定与日后运用所学学问内容的实践情境相相似的情境。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的排版。教员也能够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布置任务:期刊排版。学生作为报社编辑,需求完成这项任务,教员把文字素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制造一期期刊。经过完成这项任务,学生综合应用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期刊排版作品,见下图1、下图2。当然教学也不能只依赖课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教员能够充沛应用网络学习的平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4变革教学考核手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计算机的才能,完善学生的学问体系和构造。由于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很强,传统的考试方式比拟单一,考核方式板滞,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应用才能和创新才能。教员要改动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才能培育,淡化考试请求。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性,采用灵敏多样的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能够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努力的水平、作品的创新展现三局部,结果考核主要是测试学生实践操作才能,对操作过程中相关学问点的控制和应用。只要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才干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完毕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需教员改动传统的教学思绪,不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理论中不时积极探究、理论,总结经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定会获得丰盛的成果。

篇1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1.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零起点,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

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授理论课时,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

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的教材内容滞后,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 XP外,如今又有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Office软件已从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 与Office 2000的内容。

有些教材包罗万象,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教学规律。

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但可操作性差,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

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改由学生自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舍弃过时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因此,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

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直接提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迅速且准确,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同时,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

此外,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科研,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4.结语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170-172.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3):84-86.

[3]康建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27-28.

[4]龙怡.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110-114.

[5]刘艳丽,许.高职第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2):29-30.

篇17: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其中一种方法,将其用于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中,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任务教学法的含义,总结该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情况。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计算机;基础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基础软件已经成为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基础性的科学在职业类学校更是被作为毕业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在的学生提到计算机马上想到就是打游戏,聊天,视频等娱乐,但真正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并运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为数不多。任务教学法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所需要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1任务教学法含义

一般来讲,任务教学法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即将学习的知识融入教学任务中,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分析、探讨,能更好地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教学方法的实施,一方面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任务策划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以MicrosoftOffice系统办公软件为主的教学。以“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

2.1精讲理论,重视任务教学

通常在对基础性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大多数老师都会反复性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这样不但无法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还无法面面俱到的阐述相应知识,降低教学效果。例如:日常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均属于编辑软件,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故在软件的讲解过程中,相应分析软件之间的不同之处,如用Word和Excel制作表格的优缺点以及操作技巧作进行对比,使用软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传统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理解相应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作相应的小组讨论分析,进行小组汇报。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重点难点,还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软件知识。2.2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任务教学法实施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任务要求和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教学任务,然后将学生分成各小组,通过小组工作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操作注意事项等加以归纳分析,并做适当对比以便提高。这样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将各小组成员所研究的解决方法进行比对,让学生自行选择最简便操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用操作能力,开拓学生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现代商务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制作客户信函》教学活动开展前,根据所布置的任务提前用WORD制作《客户回访函》及用Excel制作的《客户相关信息表》,讲课前让学生先了解现代商务客户信函制作的格式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任务后会提出问题,例如:该任务是使用哪种工具及操作步骤制作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用什么技巧能操作得更有效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3评价教学任务,提高学习动力

心理学研究曾表明:相对成功的学习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任务的评价是综合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在任务教学法的教学中,借助各种途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评价:第一方面,是否能否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并熟练的进行操作运用;第二方面,哪些知识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第三方面,哪些知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沟通展示合作学习的;第四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总结并解决;第五方面,通过对相应知识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综合性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度、教学知识的完成度,不但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任务的设计方向

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任务进行设计时,需科学、合理的选好教学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良好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在对教学任务进行设置时,可综合性的考虑这样几个方面:

3.1教学任务的实用性

教学任务应和现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关,课题尽量联系实际,并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分析、研究相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所面对的问题。等学生拿到教学课题后,首先需充分理解教学课题,然后考虑从何处着手,其次再找寻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无法应付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体系中的漏洞。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深入了解相应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因部分计算机知识的理论性相对较强,无法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任务。故教师需合理安排操作操作,加大基础性操作、理论知识的联系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3.2教学任务的因材施教性

一般来讲,学生对知识的领域度及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任务考虑每位学生相应知识的了解度,循序渐进式地讲解基础性知识。让已完成任务的学生作为小组的指导老师,学生间既能克服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谁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好,谁就是指导老师,并在综合评分上给予“加分”,充分调动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每为学生更好了解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

教师需重视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并充分结合现阶段情况,科学、合理的使用现实性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该硬件的由几大部分组成,相应硬件的大概作用。因为学生随意地自己去组装一台电脑,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且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拆除电脑,并进行基本的拆除和除尘工作,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脑的构造、构件原理,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3.4教学任务的发散性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教学任务实施的多边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相同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获得相对较多的思路。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进行操作,从而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种先进性的技术,是学生在校期间较为重要的门课程,也是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并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兴趣是教师所努力的方向。任务教学法为日后的计算机教学提供帮助,促进计算机教育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栾泽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36).

[2]张伟.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研究现状[J].信息化建设,(1).

篇18: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是体现在各个方面,每个行业都在与计算机相互融合,利用计算机发挥每个行业的优势,这个已经是当下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使用使得计算机的重要性不断的提高,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不断的在更新变化,技术的不断使用和跟新是计算机在行业内发挥作用的关键,当前的计算机行业形势是人才需求量大,各个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当下最有火的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职位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催生了这些职位,计算机的发展史很短暂,才仅仅有八十年左右,有了计算机的出现,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大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推动了历史的年轮,当前的计算机行业是前景很好,社会需要各方面的计算机人才,所以,计算机在中职教育当中应该是面向市场的,必须是符合市场的发展形势,做到和市场的紧密结合,不断的更新技术和教学方式,培养出高端人才,让学生真正的有过硬的技术,这才是陪样社会技术性人才的正确方式。面向市场需求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是必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为计算机发展很快,必须要不断的跟新计算机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基础教学是学习计算机很重要的部分,社会的`很多新技术都是来源于旧知识,基础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帮助很大,所以我们必须的细细考量怎样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做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应该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改革:

1教学目标的分析

由于计算机这一行业的方向很多,但是最基础的是有四大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数据结构,这是门课程是所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必须要把这四门课程基础打好才能为以后的计算机学习做好保障,由于现在有些课程教材还用的是以前的老教材,虽然很不错但是有些地方我觉得还是有点晦涩难懂,还有些地方应该从新的编排,这是教材方面我们要选择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是对除了这四门基础课外应该补充的其他方面的知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应该在计算机市场、网络、大数据、AI、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中级计算机技术是非常有前途的。这些计算机方面都是非常的流行和当系紧缺的方面,不过我们是提供学习的方面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平板、笔记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这些现代化可联网设备,都离不开操作系统。现在各样的操作系统有很多。常见的如windows系列、linux系列、MAC、安卓各版本,也有不常用的通用匿名操作系统、军用类系统。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硬件,其最核心的为运算部件。我们日益依赖的网络、水电供应,也离不开计算机。至今计算机已经发展到4代,第五代计算机也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我们应该是很认真的对待和考量的,课程的安排我们在学好基础课之外,应该是补充学习新技术,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了解社会形势,掌握当前的技术

2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知识就是能够使用到社会的生产过程去,提高工作效率,面向市场需求的中职计算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能够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做到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在在学好一方面的同时,还要对多方涉猎各方面的技术.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有:打字速度必须要熟练的打字,这是学习计算机的必要能力,安排打字课,对这一能力进行考核网站制作:网站制作时当下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技术,站制作必须是学习开发语言,开发语言很多,有phpjavaC#js等等,java是工程型语言,我们建议应该着重学习工程型语言,应为java在计算机领域用的是最多的语言,就是当前最火的大数据开发语言也是主要是java语言,设立java开发语言课程是很关键的,我建议java开发的学习是重中之重,要贯彻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这项技能可以使得学生在工作当中经常会用到的新技能的学习:学习各种应用框架,例如:Struts2hibernatespringmytatisspringmvc这些是做网站的技术框架,还可以学习一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知识

3教学模式的改革

3.1师资力量的提高

由于计算机发展很快,技术不断的革新,老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和教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不断的跟新学习才能够适应当下的形势

3.2建立多媒体教室,以实战为基础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实战为基础,边讲边练是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动手操作就能学的很快,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3.3加强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学生必须的好好培养的,只有技术的支持是有缺陷的,不管是社会的需要还是个人的发展都的有良好的品德,加强品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我们不仅要在课程上改革,我们还要加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用的社会人才

引用:

[1]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0).

[2]王春国.《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15).

[3]赵晓瑞.《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4).

[4]郭甲.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4).

[5]任志新.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2(02).

篇19: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实用性强。

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用考核促进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让学生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上学有所得,教师能教有所悟,教学相长。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硬件配置;认识计算机的功能作用;学习并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文字录入及Office等常用应用软件;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共享。

这是一门看起来上课内容浅显,但实际上并不好上的课。

面对学生原来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如何让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的学生能够在同一课堂内静下心来,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每人每天能有收获,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能自发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个任课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入学目的往往就是混个毕业证书。

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一个班里面,会有一些学生打字速度能有60汉字每分钟以上,会上网、上Q、登录邮箱,会下载图片音乐电影;但是同时会有一些很少接触电脑,不会用键盘,不会拼音打字,认不全26个字母,没用过QQ,不会上网,甚至连打开关闭电脑都不会的学生,学生间计算机水平相差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讲深点,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讲浅点,基础好的学生不耐烦。

第二,电脑课的教法大同小异,上课的一般流程是:先观看教学课件、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学生上交作业,最后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和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单一的课本素材和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和厌烦情绪,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上课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中职学生很少有看电脑课本的习惯,课本发下去时是新的,上面除了写了个名字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空白,到他们毕业时,仍然很新,明明是课本上的知识,却不知道;学生没有上课带笔,记笔记的习惯。

少数的学生开始时带了,但看到其他多数人没有带,后面也跟着不带了,不能坚持自己对的立场。

没有做笔记的结果就是没有复习,知识点记不牢,水过鸭背,课堂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交,缺乏学习自主性。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根据实际中的教学情况,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课程产生兴趣时,他才会主动去学,有主动探究的行动;学生想学,愿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在学习过程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最终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收获和喜悦。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对学习进行关注和能够持续性地进行学习的保证。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上好每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上好每一节课,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类型,如果老师上课之前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学这个软件有什么用?学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学生学起来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不是那么高。

例如:教打字时,告之学生,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打字比赛,比赛获胜会获得证书和奖金,30汉字每分钟是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底线;教计算机组成和电脑硬件配置,上课之前去市内电脑店写好几张到3000元左右的组装电脑配置单,给学生分析比较,给学生讲了上课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辨别,学这个可以判断一些电脑品牌硬件的性价比高低;教WORD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可以做个人简历、课程表、通知,以后一定用得着;教EXCEL的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EXCEL用于数据统计和财务核算,举个例子,让学生同时用计算器和EXCEL电子计算表格算一个工作表里的结果,哪个更快?计算器点个半天,自动填充功能一下子算好一个表的数据,亲眼所见更让学生信服。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门课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所有的教和学都要随时根据课堂变化来进行调整,不管是什么课程,在教学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刚开始,在大多学生不会什么电脑操作的时候,用“先教后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先讲课,后面学生跟着进行操作;当课程讲授过半的时候,就应该改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在学生积累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试着先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检查之后,再集中讲评作业过程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把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可以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问题时相互学习,因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让基础好学生去帮助基础差的学生,给帮助同学有相应的加分,提高学生互助的积极性,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用“考核”促“学”,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用每天作业的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时最好能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

有对学习的爱好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爱好学习,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对于没有学习爱好的学生就需要用其它办法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其中教学考核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

学生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学习,养成一个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平时成绩考核办法:即课程开始之前就找到上课班级的班主任拿到上课班级的学生花名册,做成一个课程相关的EXCEL电子表格,上面有班别,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和作业当天日期,严格从平时的第一次课堂作业开始就执行记录每一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明确告之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次数越多,质量越高,成绩就会越高;反之,成绩就会越低甚至可能要补考。

成绩高低基本上由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决定。

学生有查看、下载全班所有同学的作业记录的权限,这样可以激励、鞭策学生完成作业,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

一个作业或者几个作业就能设置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学到课堂知识,相互协作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一个学期的十几个学习任务如果能做下来,这些学生基本上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4 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是一门需要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但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主要是实践,教师要少讲,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多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可以把上网作为一种奖励,在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检查过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可以连接二十分钟的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完成作业的动力。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成的;只有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实践、经验积累。

教材的改进能与时俱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能关注学生每一次课的成长,能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11).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8).

[4]王力强.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4).

篇20: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浅析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浅析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一门大类基础课,高职学院很多不同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计算机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都要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出来。很多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结束本周的课程后,下周开始上课时很多知识都已经忘记了。同时,因为教学时间较为分散,一些教学任务无法持续进行。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是一种趋势。

项目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培训的方法,重点在于通过对项目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从中学到某一学科甚至多门学科的概念和原理。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项目化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对项目的实际操作,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到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的概念与原理。项目化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将项目圆满完成。而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从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项目教学方向的确定

教师在确定项目教学的目的时,必须根据高职教育所具备的特征,同时与计算机教学所具备的特点相结合。另外,在确定项目教学目的上,教师还应当给学生设定明确的原则及目标。例如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以其作为参考,从而将与要求相符合的设计方案制订出来。

二、项目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之前,老师首先要确立一个项目任务,而项目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就在于项目任务的`设计与选取。一般来说,选取与设计项目时,覆盖所学的知识点是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的难度一开始不能太大,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简单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做出来。此外,设计的项目任务还要将学生的思考引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在注重理论渗透的同时,还要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实际需求加强直接联系,充分地结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学会运用理论知识。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制订出完善的计划,再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对工作项目进行处理,并在完成之后对项目过程进行反思与归档,从而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根据教学的要求,项目化教学应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并在每一个部分当中再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抓住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参照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从而制订出适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任务目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目的性地进入学习当中。老师也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将项目完成后的具体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学生继续探索未知的计算机领域,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是这一部分学生应首先了解的,而对于有一些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硬件安装及系统安装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任课老师应在教学和引导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合作或个人组装出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从安装硬件开始,让学生基本了解计算机的构造,再通过系统安装,让组装好的计算机能够应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在Word、Excel以及PPT等计算机基础软件的部分,教师需要仔细讲解,最好能按照实际应用,比如在通知、排版等实际应用很强的方面多布置任务,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基础运用做到熟能生巧,同时也能掌握以后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学生的专业方向来提供一定的原始素材,并制订出完成每个素材所需要的任务细节,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合作完成,小组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创造出具有小组特色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当学生掌握了教师的上述操作水平后,任课教师要布置一些比较难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完成,通过学生自己或组队的操作,强化学生的知识点,从而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在作业的布置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在经过基础学习后就能够做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保证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改进的思路论文

微课下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现况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教学论文的题目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的论文2022-12-30

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2-05-06

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2023-05-29

微课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影响论文2023-11-22

财务会计教学范式改革与实践论文2022-10-22

优秀教研论文范文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