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精选18篇)由网友“网事如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运用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学校会计教育作为应用型教学,因时代的发展,在传统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信息化教学观念,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产学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变得重要而迫切。
[关键词]职业学校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应用环境,面对企业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智能集成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在传统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信息化教学观念,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是摆在每一个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职业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早在1994年5月,为了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明确制定出到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8月,鉴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首次明确了以“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1]这一提法的出现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根本性变革,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了会计信息化,对新时期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这个目标计算,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部分实施会计信息化,网络会计、计算机会计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会计人员必备的知识,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领域的整合是大势所趋,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根据职业学校会计培养目标,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面向未来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担任主管会计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当前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运用的实际来看,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除了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的能力,对照当前略显传统的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模式,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当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2.1培养目标模糊,信息化理念未融入课程体系设置
仍有一部分职业学校对会计信息化新进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甚至有些会计教师认为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是一回事,缺乏把会计教学放到信息技术社会化的基本背景融合的大视野中,在人才培养上目标不够明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表现为主干课程单一,仍较多停留在会计基础知识、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阶段,涉及会计信息化教学方面仍局限于主要讲授运用财务软件核算会计日常业务,但对社会上应用广泛的SAAS、ERP管理软件、XBRL等会计信息化的前沿课程很少涉及,占总课时比重明显偏低。在课程内容衔接、理论和实训课时比例安排、工学合作等方面缺乏统筹,未能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会计与信息化技术应用未能做到有机结合。
2.2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和内容陈旧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单向式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教学阶段,也未能科学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新颖的互动式双向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上职业学校大多使用的是金蝶K3、用友ERP-U8等软件,就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看,这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改进,引进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环境等,为会计信息化教育教学提供保证。
2.3信息化实训实习力度不够,会计信息化技能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
一方面,受资金、场地设施等办学条件的制约,会计信息化实训设施建设不足,教学实验室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等实训需求,导致信息化实训课时受到压缩,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资源支撑实训教学;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职业学校会计学的实训学时安排侧重于手工技能实训课,涉及信息化课程设置多为课内实训,学生真正接触到信息化技能实训操作较少,例如: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块有会计报表模块、工资薪酬模块、应收应付模块、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等,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仅学到其中3~4个模块,无法体会财务账务一体化的信息化优势,未能体现会计工作环境变化的新要求。学生的实训多为校内教学实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多,缺少参与社会上会计岗位实训的机会,实训与实际脱节,造成学生缺乏与社会实务界的交流与合作。
2.4师资力量薄弱,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从现状来看,具备专业会计知识和扎实信息化技能的“双师型”复合型会计专业教师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但少而且层次较低,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现代信息化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信息化教学理念。很多教师只是将先进的多媒体、网络等设备充当了黑板、教科书的替代用品,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并不明显。
3信息化理念下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3.1以信息化为目标搭建教学体系,适应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发展
主动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立足于社会和企业对职业学校会计毕业生岗位能力的需求,在职业学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大信息化课程比重。教学课程设置应以会计信息化为中心,以现代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基本知识、技能为主线,将会计知识、计算机基础、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的应用等知识模块加以整合,科学合理地将XBRL技术导入课堂教学内容,构建信息化和手工操作搭配科学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能力,以此来推进职业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改革。[2]同时,围绕信息化编制会计专业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进程表,将每一个学期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统筹安排,并精心组织教学,将教学体系的改革落到实处。
3.2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教学方法改进,创建开放与互动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会计学科具有抽象枯燥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教学手段,有利于搭建开放与互动的教学平台,推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织和实施,克服传统职业学校会计理论教学呆板、枯燥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辅助教学软件,营造信息化运用的良好氛围。如在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演示、图解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说明难点,讲清疑点,更加直观地展现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通过声情并茂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思维去解决会计问题。同时可利用信息化工具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课后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电子邮件传输教学信息,进行实时交谈和讨论,有效解决会计教学课时不足的短板。
3.3以信息化为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训课程在职业学校会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专项实训、校外实习三个部分。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初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软件技术基础、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3]校外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学角色,主动到企业会计一线岗位去锻炼,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使教学更贴近应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技能大赛中吸收借鉴优秀课堂教学经验,掌握更丰富的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教学。
3.4以会计信息化为考评依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大潮中,要提升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水平,需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促进教师改进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教师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通过建立督促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会计信息化学习的迫切意识和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新趋势,尤其是最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树立较为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和方法。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给予评价,由学校组织对会计类教师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进行培训,鼓励会计教师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提高会计类教师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社会,面向企业,积极参与会计职业界的各种活动,如到银行、税务、金融等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较广的部门和领域去培训,去“接地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集会计教学、生产运用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会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兰卿.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4).
[2]桂良军.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体会[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11).
[3]李光凤.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6):103-104.
篇2:会计信息化视角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论文
1、会计信息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革新,更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化有利于企业运营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要求其了解会计信息化、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为使高职会计专业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出信息化的会计人才。因此,进一步实现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非常重要。
篇3:会计信息化视角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论文
2.1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从管理角度来看,会计专业可分为以核算为基础的课程和以分析、管理、决策支持为基础的课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方面都是以手工会计来进行设计的。因此,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任务势在必行。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必须围绕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来展开,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并将其与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2.2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量实践表明,通常情况下,大中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非常高,而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实现程度较低,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将教育目标在横向方面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机构上,而在纵向方面应定为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在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转变以手工制作为处理手段的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为以信息化处理手段为主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会计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2.3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在科学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
2.3.1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边讲边练、多讲多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2 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会计课程与会计专业项目训练,都应要求学生实施现场案例、演练现场场景,这不仅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条件达到“一人一机”,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网络支持,以利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学生按时提交课堂作业。
2.4 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是服务于企业的,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而存在的,所以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实践教学,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使其能胜任各个会计工作岗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设置实践模块,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模块要包括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纳税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模块等。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建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5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时,应着重加强教师参与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实践,将实践结果同教师的考核、职称等挂钩,从而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技能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信息化实践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师资水平,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
3结语
在会计信息化视角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重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培养出符合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篇4: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在这个信息时代中,电算化被信息化所取代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这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本源的体现。为了使现代会计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技能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对先有的会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会计教学的内容也应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全面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
在大部分人眼中,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工作的区别只是增加了一个信息输入的环节,会计信息化教育也只是代替传统会计教学的一种新方法。但其实不然,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以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它以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为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传输、存储、加工等。它在实际应用中更是能够为企业进行方向上的预测,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料以便进行组织管理和决策控制。而在应用范围上来看,会计信息化也早已超出了单一的财务领域。现如今虽然在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上会计界中还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但是当前各层次的会计教育早已被飞速发展的会计信息化深深影响。传统的会计教学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现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应当成为我们更加重视的地方。对于大学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笔者有几点建议。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的改革
影响高校教育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人才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需求,而会计教育面对这样的新挑战则必须要从心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复合型信息化专业人才。从这一角度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习和教学的目标都急需改变。作为教师,教学的目标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将新的教学理念引进课堂,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并且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平衡与调整,使之更适应改革后的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也应该定位在社会需求上,同时也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自己所学内容。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会计信息化的特点目前并没有在我国会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会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来说这一点是一个硬伤。所以,全力推动会计教学内容改革,让其能够凸显出会计信息化特点,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必须拓展和优化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和理论性的会计基础课程如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新增能够凸显会计信息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并且将原有课程和有关会计信息化的内容相结合,让教材变得更加灵活。第三,应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推广,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让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也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整体会计教学改革,是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从会计改革的根本出发,将会计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四、信息化教学的强化
信息化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信息化也是会计信息化的最为突出的特点。目前看来我国的会计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极为不足,在大学教育阶段,会计教学内容中仅仅只是开设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加强信息化教育,推进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的改革,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会计教学相结合应该成为强化信息化教学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的综合竞争力。实践经验对于会计这门学科来说十分重要,在会计教学融入信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和平台进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的会计工作内容,而这些实践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对于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信息化的会计教学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改革的关键。不断推进会计教学改革的优化可以让整个会计教学改革获得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是我国目前信息化会计教学改革中最为迫切的。把信息化的特点融入到从开始树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到教学评估结束的整个过程,不断优化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改革,将大学阶段会计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总而言之,在这个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为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开展会计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会计教学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优化、改革和更新换代,以便全力推进会计教学的整体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信息化的会计教学改革必然会在会计领域上产生深远影响,而会计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周国钢.会计信息化及其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1).
[2]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4).
[3]于玉林.试论会计信息化[J].林业会计,,(1).
篇5:会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文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来看,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也开始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方向过渡。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化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策略。
一、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
在新经济时代,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都取得了很快的发展,类似于电子商务这样的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成为了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会计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不得不做出改变,原有的会计假设体系、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单一的会计电算化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应运而生。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充分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融入到会计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存储、应用当中去,为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以及领导决策准确、及时地提供必要的`信息,是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相比会计电算化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更是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信息化具有互动性、集成性、实时性、重构性以及共享性的特点,通过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使企业财务经营管理以及会计过程变得系统化和科学化,使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更好的为领导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
二、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企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必然途径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首先,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并且可以被快速搜集、实时传递,实现会计信息的及时高效传输,方便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会计信息的使用。同时,信息化的会计信息数据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浏览、查询、加工和处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料,减少决策风险。其次,会计信息化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的设计,既具有核算经济业务的功能,又有管理控制和经营决策分析等功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人的参与。会计信息化不像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简单模拟的仿真系统,而是一个人与计算机相互作用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然后,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会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了只要权限允许,就可以合法地获得信息资源和会计数据。在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共享,及时地使用和传递各自所需要的信息,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会计信息化建设实践策略
(一)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以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运行的硬件平台。在会计信息化硬件系统配置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进行网络设计,一定要做好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等必要的硬件网络设施的配置,为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其次是设置会计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环境的设置。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在这一环节一定要选取或者开发与本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然后才进行系统的安装、账套初始化等相关操作。
(二)会计信息系统初始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初始化,比如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子系统、工资子系统、采购销售库存等,其初始化流程都比较类似,主要是在相关的会计模块中进行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相关公式、岗位分工(账号权限、密码设置)等的设置,其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进行账套设置,最后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数据的初期导入。
(三)相关人员培训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支持。因此,企业必须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会计人才。首先,在会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之前,企业就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使他们更快的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能上岗操作。另外,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储备充足的现代化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楠.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邢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3]童杰成.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6财会研究
篇6: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与实践论文
原始凭证是会计凭证中的一种,又称为单据,是《基础会计》中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活动发生或者相关业务已完成时,需要填写原始凭证,用以证明此项业务确实发生过或者已经完成。原始凭证能够将参与经济活动主体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明确的划分,能够对经济业务的往来进行直观的反映。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扎实的实践能力,当前信息化教学是促进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紧跟国家步伐,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
一、原始凭证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原始凭证是对各种经济业务的真实记录,其内容涵盖了所有的经济业务,不同的经济活动决定了其具体内容的差异性。但是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均需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对各方所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针对这些共性,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学生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
在原始凭证的教学中,需要首先通过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客观的感受,了解其基本内容、功能、具体的填制要求,在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业务案例,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填制,在填制过程中要注意保证真实性、完善相关手续、丰富填制内容、规范书写格式,并力争实现及时的填制。学生对原始凭证的学习需要建立在规范化的会计工作基础上,同时要对原始凭证的检查有扎实的掌握,对其合理性、合法性能够有清晰的认知,在学习填制时符合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2]
(二)指导学生进行原始凭证的分析
原始凭证的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其中能够逐步对会计的分录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在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并对常见经济业务的核算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分析原始凭证的过程中,能够从中发掘众多会计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会计知识面,而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判断相应地也会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为学生今后的会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通过对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促进了会计教学的科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先进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得以为教育教学所用。由于会计理论多晦涩难懂,其中抽象的内容居多,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困难,信息化教学能够建立多种理论模型,学生能够对抽象的会计知识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同时信息化教学还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教学氛围热烈,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会计知识得到了扎实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深化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全方位渗入,人们的休闲、娱乐、工作、学习等方面均体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教育部门对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及方向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中职基础会计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原始凭证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收集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同时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学生能够通过信息化教学对原始凭证的内容进行充分地了解,从中其会计知识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3]
三、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实践
中职基础会计通常在会计专业学生一年级开设,是进一步学习会计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经济业务中,会计人员需要进行原始凭证的获取、审核、编制等工作,据调查,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通常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在了解会计基本内容后,需要进一步学习原始凭证的规范性操作,提升其实践能力。
(一)教学设计
由于当前会计专业学生原始凭证的实际操作能力存在欠缺,因此需要将原始凭证的填制作为教学重点,利用当前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融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整个教学课程可分为课前准备、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后拓展三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最后帮助学生完善会计知识体系。
(二)教学实施:以填制支票为例
1.课前准备教学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4-5人。上课前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任务为:⑴每位同学上网搜两幅支票捐款的图片;⑵支票的种类有哪些?⑶搜集需填制支票的案例。这样布置任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去查找支票的图片,学生根据任务通过各种方法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支票的种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了解不同支票的用途,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讲授新课新课内容主要包括:支票的类型和支票的填制。对于支票的类型采用抽一个小组讲解老师补充的形式完成。对于支票的填制通过案例来完成。首先通过PPT展示案例内容,福建菲达斯有限责任公司1月10日发生有如下业务:福建菲达斯有限责任公司提取备用金元,公司法人代表:廖浩,开户银行:建设银行中环路支行开户银行账户:30554786。第二,通过播放这个案例填制过程的微课让学生了解支票的填制过程及注意事项。第三,通过PPT展示一张空白的现金支票,师生一同归纳总结填制支票的步骤:A.出票日期、B.收款人、C.金额大小写、D.填写用途、E.盖章。第四,让学生用手中所拿到支票空白样版进行本案例的填制,小组同学间互相帮助查找出本组同学的错误并更正。最后,通过投影展示并点评。3.课堂练习⑴分组完成老师准备的支票填制的任务。完成后拍照将作品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最后师生通过投影展示与点评。⑵通过网络平台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深化学生填制支票的规范化操作能力。⑶利用网络平台的在线测评系统发现学生的不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4.课后拓展在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原始凭证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认知,课后可以继续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与填制进一步的完善,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搜集相关原始凭证。当前互联网络与智能手机逐渐普及,学生可以利用《财务会计》软件加强练习,在确保审核没有问题后,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中职基础会计的传统教学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与企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更加熟练。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张敏.浅析中职基础会计信息化教学[J].经济师,(10).
[3]徐晓云.浅析高职基础会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原始凭证的认知为实例[J].现代职业教育,(2)
篇7: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一)单独设课
有机化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也经历了不断的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多数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当然也有些院校的药学专业开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有制药工程和动物药学专业,以前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完全一样,用同样的教材,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各专业没有区别。但是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点化学知识对于药学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根本就不够。生命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的领导与化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一起探讨、协商了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问题。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已做了调整,采用单独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增加学时,单独考核。根据制药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定位,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充分论证,选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教学大纲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制定[2]。教学内容在保持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前提下,在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方面,反复研究,力求使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更贴近药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例如立体化学、手性化合物、杂环部分,对于农科各专业,只讲授比较基础的内容,不作过高过深要求,但对于药学专业讲的内容要多、要深,要重点要求;再比如碳负离子的反应,在农科有机化学教材中并没有单独列出一章,只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几个简单的反应,而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中单独列出一章,这部分内容在药物合成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所以要重点讲授,重点要求。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手段,学生课下探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我们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提炼出符合药学相关专业共性的教学方法,又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学生的知识储备,任课教师做出必要的调整。即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探讨符合学生实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采取问题探究、类比归纳、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材的部分内容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提出具有普遍性、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旋光异构时,可以从同分异构现象出发,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让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综述、查阅学科前沿,比如“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多种合成方法简介”等,在课堂上加以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机化学涉及微观世界的内容较多,如电子云的空间形状、轨道的杂化过程、化学反应机理、旋光异构体、立体异构、共价键的形成等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力求形象、逼真,通过课件对抽象的反应过程、分子形状、分子构型进行宏观模拟,变静为动。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了药物生产的工业过程,使有机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又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制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准用制度,保证授课质量。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立体化学等也运用模型进行讲授。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实验内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的实验课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改革是同步进行的,由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所以在实验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动,除了开设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内容之外,还陆续和准备开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综合实验内容,如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比如冬青油的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制备等。此外,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院教师开展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职业规划有目的地进行申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使之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四)提升课程实习质量
学校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课程实习环节。目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习场地和实习组织难度较大,课程实习有被削弱的倾向,甚至有被毕业实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课程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有助于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劳动纪律,进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所以课题组着重研究了课程实习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出课程实习注重时效性,即将课程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的前期或中期,以便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课程实习注重合理的规模,将学生适当分组,避免走马观花。课程实习要加强组织,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考核科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成绩仍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所以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隐形指挥棒,适应课程特点、培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考核方法是我们追求的。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办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验单独考核、注重过程、方法多样、随时调整。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率、回答问题、上课纪律、平时测验、课程实习、专题研讨报告等实际状况在合理的区间内设计平时成绩的比重,进而强化过程考核。鼓励任课教师进行多种考核模式探讨,比如同一门课程内根据内容设计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微课程考核模式等等。教师设计的考核模式如果科学,可以定期调整考核办法。
(六)组建稳定的教学团队
自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改革,我们立即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团队的原则:除了注重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之外,注重考虑了不同科研方向教师的合理搭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使得任课教师均有多年授课经验,职称、学历高,经验丰富,同时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外出培训、国内访学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使该课程教学团队更加稳定,结构合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21世纪是药学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3]。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更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有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是重要基石,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4]。
篇8: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一、转型期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没有及时调整
现阶段,正处在转型期的各个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做了较大的调整,加大了重视程度,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同时,并没有把实践教学的目标做相应的调整,使得教学目标有些模糊、不明确。像这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上还遵循着以前的实验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适合于理论研究型的高校,但是在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上有点不适合,没有体现出企业的需求,与实际联系不是很紧密。其次,有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目的是以学生考取职业证书作为最终的目标。因为学生考取资格证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就业率的增长。但学生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之后,只能证明学生有了理论知识的基础,并不代表他们已经能够胜任就业岗位上的工作,没必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考取资格证为目的,避免与应用技术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相脱节。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环境有待创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上,遵循的一个特点就是环境的真实,让学生体会到实际企业工作中的环境。而现在很多高校没有舍得花成本去提高实践课程的环境,还在沿用这校内实训室,实验室,进行着传统的手工或者一些财务软件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真是的企业的会计流程的。
(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是关切到这个实践教学能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和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许多高校还在沿用着一次性考核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就意味着对整体实践教学情况不能够完全把握。实践教学考核的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因此,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行完善。
二、对会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要明确
在制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重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坚持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课程的环境构建要多渠道、多元化
我们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企业联合进行多元化的能力培养。购进先进的模拟软件,在校内实验室开设模拟课程,组织学生开设学生社团活动、让有能力的同学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开展创业大赛等比赛活动。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深厚的专业实践经历。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的时候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方法和书本上学不来的经验。所以高校必须加强自身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聘请高素质的企业财务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授课;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让自己的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进行深造和学习,甚至可以让中青年教师在企业中进行兼职、挂职,定岗工作等,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同时开展企业的科研合作,让教师考取相关的专业的资格证书和参加培训。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应用技术型高校会计实践课程应该定位在: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全面熟练的掌握会计学基本方法和业务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我们培养人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在基础教学之外,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的总体思路。所以在设置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时,要注重整体贯通,内容上同步协调化,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渠道、多元化,从而构建出以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篇9: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论文
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
时代进步势必促使信息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并得以广泛的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学校也必不可少地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军校 教学
我校作为培养部队基层人才的初级指挥类学校,目前正在为国家努力培养能够运用高科技作战的综合类军事人才。而要达到此目标,教育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就必不可少。在,我校就为全校教师配发电脑。目前,所有教职工人人有电脑,所有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也配发了电脑,各学科也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建立了多间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但是,我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虽然教育信息技术得到了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信息技术在我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未能被普遍以及深入的应用。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并未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而加速实现。
教育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潮流要求教师突破以往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渊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能够熟练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学知识。由此可见,如何掌握实用的教育信息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仍是学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育信息技术是运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获取、处理、传播、控制和利用教育信息的方法手段体系;是人类的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应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教育信息打交道的技术,都叫做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中凡是与教育信息密切关联、共同作用的技术都叫做教育信息技术。
1。2 教育信息技术的具体特点
数字化:目前教育界提到的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即数字化使得传播信息、操作简单可靠并运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的数字化技术。
网络化:目前的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与网络的完美结合,网络化的优点是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
智能化:人工智能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核心技术,智能化将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2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1 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促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其中采取的方式和方法。现在教育界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演示法、发现法、讲授法、谈话法等。这些方法即适用于教师有效地教授课程,又适用于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知识。以英语教学为例,英语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深入地学习。但伴随着中国英语教育多种弊端的存在,使填鸭式教育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英语人才培养的步伐,导致了大量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以后,仍然对英语知识一知半解的尴尬状态。比如以下句子:
An apple is in the box。
In the box is an apple。
学生知道第一句是陈述句,第二句是倒装句,但是何时使用第一句,何时使用第二句他们就分辨得不是很清楚。有些教师是带实物来课堂进行讲解,有些教师是用画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讲解,这些虽然可行,但是耗时耗力。如果不演示,离开感性认识的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往往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各种方法的'高度结合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恰当地利用动画、电影、电视片段、录音、文字等多种载体之间相互的帮助和影响,对于两种句型所强调的内容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真正了解,第一句强调的含义是苹果所在的方位,即盒子内;而第二句强调的含义是盒子里面装的东西是苹果。学生通过观看实物演示的过程和经过动画设计出来的想象效果,均能巧妙而容易地实现,真正做到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自如,使教学方法达到了高度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形成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2。2 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促使评估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在评估老师和学生的好坏方面,标准是比较单一的,就是学习成绩,成绩好了就是优秀教师,就是优等生,至于老师和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表现,一概不予考虑。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已经在我国推行了若干年,但是鉴于教育评估形式的过于单一,使得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考试教育为行事准则。数字音像技术、数字卫星电视技术、视频会议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交互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使得传统教育的评估形式不再是学生考试分数高低的唯一途径,学校建设校园网可以使学校管理者随时关注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动态信息,甚至是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开放式教育评价形式普遍实施,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增强了对成功的渴望。即使是考试,形式也可以变得灵活多样,最终体现出真实的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网上考试,可以实行统一考试也可以分类考试,教师可以考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互考,学生坐在计算机前有问有答,既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又可以学习和提高。网络讨论平台,即老师根据教授的内容,布置开放型的讨论题目,利用网络讨论平台,观察每个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给出相应的平时分数,平时分数录入电脑,期末进行总分的叠加,虽不能算作期末考试成绩,但是可以参考平时分数进行评优的依据,鼓励平时积极发言,认真动脑思考问题的学生。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到趋于完善的阶段,作为学校构成中起主体作用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应该把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自己终身学习和不断改进的内容。虽然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时把握得还不是很准确,容易出现过度依赖于教育信息技术或者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但是作为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者,我们要认清什么可以为我们所用,什么需要积极地回避,把教育信息技术的优点发挥到极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接近理想中的教学水平。
篇10: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
历史学科是重要的中学教学内容,是构成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体系的基本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和具体实际,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丰富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历史课程考试方式等方法,以达到丰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经验的目的,更好地为教育实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经验。
前言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往活动,更会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规律形成科学地认知。新时期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持续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我们应该对这些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就加以总结,通过对历史教材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转变等途径和方法,全面探索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
1丰富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有赖于对历史教学兴趣的提高,中学历史课程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虽然经过数次较大的变更和丰富,但是仍然显得内容不丰富、背景交代不详细,一些问题展开不透彻,这会导致中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着兴趣、需要不能满足的实际问题。因此,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上下功夫,要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浩瀚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中学历史的课堂和教学内容,建立他们学习历史的意愿,从主观上和认识上培养他们接纳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心理定向。
2创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集中于课堂灌输、挂图展示,这拉大了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建立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主动学习愿望,使中学历史教学沦为彻底的“填鸭式”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变换师生的角色,营造易于沟通的氛围,形成学生主动接纳和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在“日本战败投降”的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对日本投降的原因展开研讨,并针对当前时事进行组间交流和辩论,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又例如:在讲述“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教师以“考试”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压力,在提出考试的过程中必须购买教师专门提供的昂贵的答卷纸,当全班都付钱购买答卷纸后,学生自己阅读“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教材相关内容,这时学生对历史的相关内容将会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切身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
传统历史课程考试采用同一的闭卷方式,而且答案固定、同一,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考试的态度,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重点。历史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北魏时期的文物资料,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课本上讲过北魏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文物资料,并解释、说明,然后得出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结论。这种考试方法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解释和说明历史的能力。学生觉得这样的考试灵活,不用死记硬背,能考出真正的水平。考试改革的又一尝试,是今年6月的初二历史期末考试。教师根据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出了两份程度不同的试题,A卷的复习范围较窄,试题相对容易;B卷的复习范围较宽,试题相对较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试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卷,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全部选了B卷。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成绩主要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一次考试。期末考试各科都要考,学生负担重,不能让学习有较多困难的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期末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4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尊重中学生特点,要满足中学生的需要,有些中学生提出: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必讲,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牠们主动去探讨和发展,做到这点需要极大的勇气,着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不断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改革更贴近中学生实际和心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发扬开拓、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尊重和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历史教学有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因此,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考试方式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和总结,这对于同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提示和借鉴作用,相信同仁可以借鉴本文较为成功之处,在结合自身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下,形成更为有效、更加具体的中学历史教学措施,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篇11: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的普及为教学技术的创新带来了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终端随着学生涌入高校,走进了学校的课堂中。在移动信息平台开展的基础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推行,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与高校内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密不可分。蓝墨云班课正是利用移动教学平台这一信息化的产物,成为了目前高校推广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蓝墨云班课的教学改革背景进行总结与分析,探究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措施,促进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进步。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改革实践
翻转课堂的概念在被首次引入中国,随后国内的各大中小学、高校都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试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拜托了传统课堂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体验,这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促进了老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蓝墨云班课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设计的教学APP,其功能多样,自从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与追捧,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趣味性。教师应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与创新,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以蓝墨云班课为基本教学载体,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一、教学改革实践的背景因素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的使用遍布了千家万户,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为严重,在高校的课堂中,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大高校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予以制止,甚至部分大学在课前强制学生上交手机,从根本上控制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几率。虽然学生的手机被没收了,行为被约束了,可是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室却无从控制,心不在焉的问题更难解决,依然无法实现最初的教学目的。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手机,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就成为了所有教室应当共同思考的新问题,此时,蓝墨云班课的手机APP由此问世。蓝墨云班课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推广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满足了师生对课堂环境的双重需求,实现了师生互动的实时反馈,提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动效率,通过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蓝墨云班课的推广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方便学生之间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帮助教师得到了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基于此,蓝墨云班课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开展的必备工具,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微课堂的线上教学,创新及时反馈的适应性教学,研发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
二、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蓝墨云班课的手机辅助教学APP与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的功能基本类似,区别就是终端的不同,网络教学平台则是在电脑终端使用的,而蓝墨云班课是在手机上的辅助使用,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这是网络平台所不能企及的课堂互动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工作开展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包含了对教学材料的选取以及课前的学生测试等。同时,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课堂活动任务,教师要重点进行划分,涉及到的重难点内容讲解,教师应为其收集全面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的开展课堂讨论,并对具体案例进行总结与分析。最后,教师应做好及时的课后反馈工作,包括对课堂作业的审阅与批改,以及课堂后期的在线测试等。
(二)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实践
1、教学资源的推送教师要做好相关教学资源的推送工作,在完成了翻转课堂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源,确定好课堂自测题目的范围。蓝墨云班课的课堂教学可以使用图片进行辅助教学,从手机端完成上传,并通过网页链接或资源库的临时存储等方式,将教学资源及时推送给学生。这一环节的出现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前期的教学准备环节,做好预习,保证检测题目的质量。教师所提供的预习资料可以是文本、PPT以及视频、音频等各个形式的资料,其中微课作为视频资源里的重要部分需要引起教师的格外关注。质量较高的微课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思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在学习资源的筛选上,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内容的截取,实行分次推送的方法,注意时间上的科学性,在教学资源的推送后可以为学生发布详细的学习要求,给学生一个接受理解的时间。避免一次性的全部推送,防止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测试题目的设计,必须抓住课堂中的重点知识进行题目的设置,这也是教学成果的有效反馈方式。学生在接受到教师教学资源的发布后,平台将自动对下载数量进行统计,教师也可以直观的浏览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进行及时提醒,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活动的创建教师要根据课前测试题目的情况创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内容,这也是翻转课堂中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蓝墨云班课中有许多教学模块,如: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解惑等,在教学活动的创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已知模块中进行自由选择。以问卷调查和头脑风暴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提出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创建中,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科的性质与特点来进行规划设计,现阶段高校课堂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实功能性课程,包含了对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例如会计财务报表的分析等,翻转课堂的引用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创建中主要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为主,对课堂习题进行头脑风暴的训练,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探讨,教师应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掌控,提升教学效率。另一种是叙述性较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围绕理论知识的讲解展开,例如高级财务会计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涉及的重难点内容较多,学生仅通过视频的观看难以达到对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应注重对这类课程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对重难点内容的讲解要起码要占据一半的课程时间以上,并将其他活动进行适当穿插。通过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进步与提升。
3、课后教学成果的反馈教师在完成系统的教学工作后,要对当堂课程所讲进行作业的布置,安排课后的测试题目问卷,通过投票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具体统计,发展自身教学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考核,通过布置作业、考试测试等方式进行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在课后检测检测这一环节中,既可以使用蓝墨云班课的APP系统模块,也可以利用学校内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来进行。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现有网络平台的使用频率,由于手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检测较为不便,因此应告知学生尽量通过电脑端完成课后习题的练习,同时减少手机对学生视力的伤害与威胁,减少学生的用眼危害。教师若想得知学生心里对现有教学情况的反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中的点评模块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在问题中不断进步,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教学经验、奠定教学基础。
三、蓝墨云班课运用的思考
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移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了我们随时随地上网的最初构想,智能设备的普及与应用加速了教学模式的转型,为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移动互联网与教育事业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兴趣,蓝墨云班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师生地位的互换,增加了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互动性,促进了高校网络课堂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从传统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的教学转型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这一转型期间,需要教师高度的奉献精神,将更多的时间与经历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注定了未来教育的“体验”过程,蓝墨云班课的开展代表智能教学平台的飞速发展,树
参考文献
[1]李加棋,商丽媛.移动教学模式与效果研究———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山西农经,(06):111-112.
[2]张茵茵,牛彦敏.移动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03):23-24.
[3]邢伟.手机移动终端下高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职教通讯,2017(03):70-73.
[4]殷红梅,俞国红.基于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的蓝墨云班课教学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12):85-86.
[5]祁爱萍.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9):207-208.
[6]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6(15):114.
立以教学体验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高校教学在智能教学方面实现不断提升,永葆教育事业的活力。
篇12: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很强的规律性、系统性。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在不同的“题境”下加以应用、形成技能,我认为转变中职数学教育思想、改革中职数学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学 改革 实践
中职数学是中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几年来,通过对我校教学的深入调查、分析比较,我们尝试了一些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以下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转变中职数学教育思想,改革中职数学教学体系
针对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认真转变中职数学教育思想,积极改革中职数学教学体系,坚持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专业实际需要出发,在中职数学内容深度上,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在中职数学内容构架体系上,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把中职数学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在中职数学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力争把学生从复杂证明和繁杂的运算过程中解脱出来,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中职数学教学模块,强化学生对“够用”知识的掌握
我们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树立了“淡化形式,加强基础,降低起点,更新内容”的新观念。淡化形式就是把现有中职数学教材中过于严密化和形式化的部分进行淡化处理;加强基础就是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把相对稳定的、重要简约的数学知识充实到中职数学教学中去,使它们得到应有的位置,并让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尽量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达到最终应用中职数学的目标;降低起点,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课程;更新内容就要让一些现代数学知识及一些现实生活中急需使用的数学知识尽快渗透到中职数学教学中去,将繁杂的计算和在实际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删除,构建“活模块”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三、优化中职数学课程内容
中职数学课程作为成熟的数学分支,具有典型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然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一方面抽象化往往成为他们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过度严密并非他们的知识结构所必需。我们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职数学课程的主脉络,掌握中职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引导他们运用中职数学知识进行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适度的数学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中职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减少抽象性,突出操作性,改革传统的教材组织顺序,强化生动的数学思维方式,着重实用的科学算法特征,使中职数学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素质、训练数学应用技术的平台。
四、改革中职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了一些中职数学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采用单元教学,学、练结合。要通过自学、讨论、精讲、小结、作业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优选参考资料、拟定自学思考题、组织课堂讨论是进行这一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这一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采用对比教学法。要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充分揭示问题的本质。讲授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概念与概念的对比,以便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为了理解一些重要概念、便于对比,教师可以打破教材中的次序,将不同章节中的相关概念集中起来“变序”讲授。在每章结束时,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本章的内容总结,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讲评、补充和提高。
五、树立科学的中职数学教育评价观,改革中职数学考核方式
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能体现学生对所学中职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中职数学方法进行整理的学习报告这项作业。所布置的学习报告给学生几天准备的时间,下次上课由学生自愿上讲台作出分析,报告其研究结果,教师当场点评,给出成绩。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采用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本着考查能力、形式多样、富有弹性、合理配置和易于测试的目的,我们实行了形成性(过程)评价与终结性(目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成绩评定的统一,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统一、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统一,实现了考核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篇13: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接受课堂高分子化学理论学习,巩固高分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科学素质。
文章介绍了嘉兴学院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前的部分准备工作、调整实验项目、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及建设实验课程的网站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通过两个学期的初步实践表明,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改革;实践
高分子化学是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还可通过安装实验装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而分析现象、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由于本专业设立仅有5年时间,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只有短短的3个学年,由于教学经验有限及实验室建设的延迟,所开设的实验一般都是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等),学生往往不用动脑思考,只要按照标准步骤动手完成实验即可。
基础性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但是,往往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
等到学生到大四做毕业论文时,问题也暴露出来:缺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意识没体现出来。
经初步调研论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确定选择即将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高材09、10级学生作为这次实践教学改革的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珍惜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
尤其是高分子化学实验,在实验前有大量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调试、检修工作;所需玻璃器皿的清洗工作,化学试剂的配制,如单体、引发剂的精制,溶液的配制等。
这些工作都由实验老师来承担,学生不了解实验的顺利开展凝聚着实验老师的大量劳动,所以,往往不珍惜实验过程。
在已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的09级同学中,我们让学生适当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做过高分子化学实验的人都知道,残留高分子物质的玻璃仪器难以清洗,同学在清洗玻璃仪器的过程中,既珍惜实验过程,又能初步了解高分子的性质;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蒸馏,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中往往加入微量的阻聚剂,以避免溶液在储存、运输的过程中发生聚合,所以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实验前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采用蒸馏的方式对单体进行提纯,加深理论课程中关于阻聚剂的理解。
通过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学们懂得实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实验过程,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密不可分,从而更加珍惜实验教学过程,珍惜自己的实验成果。
更重要的是,实验的准备工作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结合嘉兴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改革优化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传统的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的基础实验,已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相关实验操作。
因此,在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中,过多地开设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对高分子化学实验项目进行改革,主要包括:①基础实验项目的改进,巩固及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
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悬浮聚合或本体聚合,确定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药品。
在实验过程中,不同聚合方法有不同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如,本体聚合分为三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温度不同,关键在于第一阶段转化率的控制,避免出现爆聚,反应时间相对较长,最终的实验产品为板材;而悬浮聚合实质也是本体聚合,但由于分散介质的加入可以很好地进行传质和传热,避免爆聚现象的发生,搅拌速度是控制实验成败的关键,聚合时间相对较短,最终的实验产品为球状小珠。
同学之间对各自的实验现象、产品外观、产品性状等进行热烈讨论,从而加深对于聚合方法的理解。
②强化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开设具有工程特色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实验,扩展为一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从单体精制、引发剂精制、乳化剂的选择与用量、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乳胶粒尺寸、稳定性的测定,最后在将其配制成乳胶漆,测定涂层性能与乳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对整个材料制备及使用过程的全程跟踪,掌握结构、性能与合成之间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③适当增加科研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对本专业的了解与热爱。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浙江省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嘉兴学院每年也设立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本专业大部分09级的学生都参与到科研性实验项目研究中。
学生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申报热情,他们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组成员3~5人,分工明确,团结合作。
如作者本人就指导了一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团队负责人由08级同学担任,主要成员为09级同学。
项目开展之初,主要由08级同学设计并实验,09级同学从旁学习并辅助完成实验,项目进行中期,09级同学已掌握实验方法与手段,具备独立完成实验能力,08级同学的主要精力可放在考研复习上面,顺利完成新老接替的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同时,学生更多地接触到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开阔思路与视野,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的了解与热爱。
④增加经典验证性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同学刚上大学的时候,严重缺乏对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了解,因此对于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有些学生想要转专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如,制备有机玻璃板前,让学生们准备一些干花、干树叶或大头贴,在注模过程中放入其中,等产品成型后,美感十足的玻璃板就制成了,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同时提高了对于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兴趣。
三、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全面反映学生实验各环节中的表现
我们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了实验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实验各环节中的表现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以往我们只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预习、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设备的清洗、实验室的清扫等工作都不能得到体现,缺乏客观、公正、全面的实验考核机制。
因此,我们借鉴比较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机制,将实验成绩的评定细化:预习报告20分,实验着装10分,实验装置20分,操作规范20分,实验结果20分,卫生情况10分。
将实验成绩的'评定标准公布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实验规范观念,从实验预习开始直到实验结束清扫实验室的整个实验过程都能认真完成,从而改善学生不注重实验教学过程的现象,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建设实验课程网站,有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前,教师要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甚至要把实验从头到尾演示一遍,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完全不用预习实验,也不用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忽视。
在理论教学中,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在嘉兴学院大部分实验教学中,还没有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
而多媒体的生动性、可重复性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操作,可以很好地进行实验的预习。
因此,我们正逐步建设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网站,初步将实验课的教学大纲、讲义等内容放到网站上。
编制实验教学课件,如实验过程所涉及的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基本装置、注意事项等。
实验课程网站的建成,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的建设,我们还拟采用Flash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了解注意事项。
目前,实验课程网络的正在逐步建设与完善中。
参考文献:
[1]余兆菊.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8):118-119.
[2]宋丽娜.浅谈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233-234.
[3]祖立武,张小舟,王雅珍.高分子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7):94-96.
[4]张巧玲,刘有智,杜栓丽,王香梅.高分子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高分子通报,2010,(7):107-110.
[5]张晓云.提高高分子化学实验效果的尝试[J].高分子通报,2007,(10):62-64.
篇14: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 要:高分子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
概述了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
篇15: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适应知识激增、社会发展愈来愈迫切需要创新人才而提出来的。本文在对教学改革的原则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观点。
关键词:
篇16: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传统教学的典型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进入20世纪,世界先进国家纷纷出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而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书本为内容的传统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落后了。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显得太不适宜了。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多么的迫切和需要。对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也谈一下我对该问题的想法。
一、教育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首先,从学校角度方面: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2)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通过建立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现在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新办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没有更好或充分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实验基地与教学相脱勾,使得教学基地形同虚设。
(3)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强化师生的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加快引入发展迅猛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手段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1]。
(5)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学校对学生创造的成果或教师科研成果,应考虑其成果的价值或是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其次,从学生角度方面:
(1)个性化原则。教学方法改革应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从而使具体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点,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适应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因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着力点。
(2)自主活动性原则。学生的个性是在自主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
(3)合作性原则。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2l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它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愿望和精神:二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要通过充满合作精神和合作氛围的教育方法养成。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我认为应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首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必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提升阶段。
面对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开展。那么,如何去实现呢?下面提几点看法。
(1)要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学模式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模式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能否正确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们对教学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学[2]。
(2)要根据需要来构建模式。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很丰富,过程也非常复杂,不能只构建一种模式来适应各种教学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学科,应该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模式,即使同一个学科。课时内容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结构,不能什么课都套用一种模式,那样只会使模式僵化,失去构建模式的本来意义。
(3)构建模式要着眼于课堂,重在优化教学过程。精心策划好课堂教学,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因素,必须把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内容、手段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使教材、教师、学生的相互协调,达到教学结构科学化和程序化程度,还要把掌握知识目标、操作应用目标、情感交流目标列入课堂教学的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所接受[3]。
其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最终实现无模教育,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升华阶段。
构建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突破教学模式,实现无模教学,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的认识总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一个教师只有在拥有一定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向质的方面发展,成为“自由王国”的主人,由此实现教学改革的第二步跨越,也即是教育教学由有模到无模的跨越。
(1)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非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过渡形式,只是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去代替已经过时的教学模式,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寻找一条相对宽广的发展道路。当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向更高境界发展,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预测,那时的教学必然走向无模教学。
(2)实现无模教学是以学生高度自治为前提条件的。实现学生高度自治,是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培养的目标,也是实现未来无模教学的前提条件。
(3)实现第二步跨越,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自主学习的主人[4]。
总之,现在的一切改革,包括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不管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仍然控制在教师手中,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的主宰。从有模教学变为无模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将进入一个很高的境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共同协作的社会,未来的无模教学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拥有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则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未来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无模教学的境界,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定仁:《教学论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篇17: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一、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工程机械专业现代课程体系
(一)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能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工程机械专业教师团队对工程机械职业考试标准和香港职业训练局职业能力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典型跨国企业VOLVO建筑设备、小松、美国卡特匹勒公司的培训体系,对工程机械职业领域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调查,对工程机械维护、检测、诊断、修理及专项技术服务等工作过程任务进行了分析。校企合作多方共同制定“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招生到就业及再培训提高企业全过程参与。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2+1小型订单式”人才培养、面向工程机械维修生产任务、具有“基本、综合、特色”的技能教育平台,能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在平台培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实现顶岗实习预就业“2+1小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胜任企业工程机械维护、检测、诊断、修理、营销及机械化施工等工作任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迁移能力、满足企业特色需求的工程机械维修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建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组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同时也是工程机械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嵌入课程内容。课程的安排顺应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各平台课程内容界定如下: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本技能”指学生学习工程机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工程机械结构、原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工程机械维修中级工的水平,并取得工程机械维修中级工证书。综合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指在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工程机械技术综合应用、维修诊断能力、机械化施工管理能力,达到工程机械维修高级工的水平,部分学生取得工程机械维修高级工证书。特色技能平台课程“特色技能”是指经过“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后,根据“2+1小型订单式”培养方向,学生接受2~3项校企合作品牌企业特有专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对接就业岗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一条平台化、进阶式的.路线。各平台课程模块围绕“基本、综合、特色”的各平台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设置,学生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训练,具备“零距离”就业的职业能力。
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
为了工程机械专业课程更加符合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及公路机械化施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坚持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制定融入了合作企业产品技术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库,实施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课程实训环节的教学实施等方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签订订单人才培养的用人单位每年都派出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对课程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专业课程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
(二)按“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案例导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据岗位任务和能力的分析,参照课程与工作任务的关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任务导向课程、项目导向课程、拓展性学科课程四类。参照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模块库,通过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构建仿真与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职业氛围中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评价,按照教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施
课程内容的改革包含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基本要素。专业教学团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对职业标准和行业最新发展信息的了解;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对原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中内容进行了“解构分析和重构整合”以确定课程学习任务;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专业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参照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依据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课程以学习情境(项目任务)为单元进行学习。每个学习情境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借助虚拟教学软件、仿真教学台架,实行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认知规律,课程教学情境的选取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一)建设品牌企业区域能力发展基地,完善三方校企合作机制
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专业技能的训练需要有足够的设备来支持。由于工程机械设备昂贵,职业院校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设备普遍落后且难于及时更新,技术与市场脱节,难以保障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条件。为了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应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金和技术力量,促进专业实训设备与新技术同步发展。按多方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我院引入VOLVO建筑设备及其产品代理商,与工程机械专业共同建立了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将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客户技术服务基地与学院专业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具备区域员工培训中心、学生实训基地、科研合作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围绕“发展基地共建、运营共管、培训教师互聘、员工培训共担、‘订单’学生共育、社会服务共享”的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了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
(二)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来实施。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强制性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和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的品牌生产厂进行全面培训并取得企业认可的培训师资格。专业教师除了正常教学外,还必须担负学院内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培训教师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责任。在合作方,品牌代理商(用人单位)委派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组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以建立科学的专兼职教师评价体系。
篇18: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究了一种基于虚拟仿真模式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利用Multisim10和HSPICE仿真软件分别从电路板级和晶体管级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进行改革探究,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半导体器件和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解深度,为学习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做好知识储备。
关键词:虚拟仿真;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能力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所有强电和弱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半导体器件、模拟电子线路及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更高级的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做好知识储备。然而,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具有物理概念抽象、分析方法复杂、工程特点突出等特点,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起来理解难,掌握难,入门难[2]。加之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讲授模式通常以教师课堂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动手调试电路过程,因此学生学起来感觉难上加难。虚拟仿真技术是国家教育部在2013年提出并引入到高等教育改革中。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各高校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把各高校自身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更好地结合,建立优势互补的开放共享学术环境[3]。虚拟仿真技术是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大数据和网络通信等技术结合起来,用于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设备、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元器件的搭建和仿真[4]。本文采用Multisim10和HSPICE仿真软件对传统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进行改革探究,分别从电路板级和晶体管级进行模拟仿真,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电子线路系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客观地展现出来,增加了学生的理解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探究虚拟仿真模式下的模拟电子技术改革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1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1.1虚拟仿真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5]。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①课程概念多、符号多、器件类型多、分析方法多。②课程知识点比较分散,理论衔接少,综合运用几乎无。③课程知识较为陈旧,教材只注重理论分析,缺少工程实践运用[6]。以上三方面的缺点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本文提出的基于虚拟仿真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内容作了以下三方面探究:第一,在课程知识点讲授上采用工程项目向导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走策略。以设计一个固定直流稳压电源为例。第一步,给学生提出设计一个固定直流稳压电源的命题,使他们知道模拟电子技术可以解决该类实际工程问题。第二步,跟学生一起分析设计固定直流稳压电源所需电路结构。欲使220V工频交流电变成5V固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系统应包含四部分子电路:①变压器子电路。通过该电路首先把220V的工频电压变成5V左右的目标电压。②整流子电路。通过该电路给学生讲解整流原理,利用二极管中PN结的单向导电性可以实现电压波形整流。具体整流方法包括半波整流法、全波整流法、桥式整流法。③滤波子电路。通过给学生讲解电容、电感的物理模型和基本原理以及电路频率响应方面的知识,利用电容、电感实现电压波形滤波。④稳压子电路。通过该电路讲解稳压管原理以及集成稳压芯片的功能和使用。第三步,确定固定直流稳压电源各子电路后,给学生发放电子元器件进行焊制电路板。首先通过AltiumDesigner软件绘制电路板图并且进行制板,制板完成后进行焊接元器件,最终进行实物调试测试。这样一个固定直流稳压电源就按照工程向导法设计完成了。通过该项目,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学习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知识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除了直流稳压电源以外,课程的其他内容也可以按照工程向导法来讲,如信号运算处理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波形产生和处理电路等。第二,在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软件的学习。随着电子技术的日益更新,各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层出不穷。其中美国国家仪器(NI)推出的电子设计仿真软件Multisim10和目前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广泛采用的仿真软件HSPICE就是很好的代表。通过学习Multisim10仿真软件,学生可以把所学的模拟电子技术知识通过仿真直观展现开来。通过HSPICE仿真软件可以从更底层的半导体器件及对电路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搭建模拟电子线路和设置各类晶体管的参数,最终可以从仿真结果中得到电路性能的各项指标参数。第三,在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中加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知识。随着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越来越有影响力,近年来许多世界知名企业也都积极加入进来,使其命题越来越具有工程实用价值。回顾历年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通常包含以下几个类型:电源类、信号源类、自动控制类、无线电技术类、仪器仪表类。所涵盖的知识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等[7]。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电子设计竞赛中关于模拟电子技术的命题,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虚拟仿真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内容
传统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主要采用模拟实验箱方式,即学生通过使用实验箱上现成的集成模块,用插线来构造各类模拟电路[8]。但是这种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①由于模拟实验箱采用插线孔方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造成插针折断、接触不良等问题。另外,随着机箱设备老化、插线虚断等问题,影响实验过程和结论。②模拟实验箱采用模块化集成方式,只包含了一些课本上涉及的知识模块,如:电子元器件、运算处理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如学生想要做一些创新性实验,学校必须从厂家购买新的模块,增加了实验成本,另外一些创新性实验并没有现成模块。③采用实验箱集成模块化实践教学方式,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固定模块化思维,认为模拟电子技术只能做些课本实验和应用,制约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虚拟仿真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作了以下两方面探究:第一,采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的仿真软件Multisim10代替传统的模拟实验箱做一些综合类实验。由于综合类实验所需的'子电路模块较多,电路较为复杂,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用Multisim10仿真软件设计该类实验。图1为基于Multisim10设计的固定直流稳压电源,其中包括了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电路的各项指标参数可以通过仿真进行调试。图2为通过Multisim10设计完成电路后动手制作的固定直流稳压电源实物。第二,采用HSPICE仿真软件从晶体管级对模拟电子线路进行仿真。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工艺在电子产品研发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应相应地增加集成电路设计的内容。例如:教材中关于集成运算放大器只介绍差分输入级、中间放大电路、功率输出级、电流偏置,具体各部分电路结构以及各元器件参数指标都没有提及,学生学习完之后仍然无法更深层次理解相关知识。HSPICE仿真软件可以从晶体管级对电路进行仿真调试。图3为基于HSPICE设计的集成运算放大器仿真原理图。
2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方式是采用教师灌输法,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上课讲授,学生下课作业的方式。基于虚拟仿真模式下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理论讲授+虚拟仿真+课后实践”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工程项目向导法,把一个工程项目类的所有知识链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向学生讲授,学生在掌握该项目所需知识后先通过Multisim10或HSPICE软件进行虚拟仿真,电路功能确认实现后再进行动手实物焊接和调试。
3课堂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能够准确而全面地考核学生在一学期内对于模拟电子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采用“试卷考核+项目实验考核+日常表现考核”形式。试卷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试卷内容将涵盖课本理论和虚拟仿真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虚拟仿真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50%。项目实验考核也采用百分制,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具体形式为教师给出若干道项目实验类命题,其主要内容涵盖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然后由学生随机抽题进行作答,两周后学生以(工程项目文件+实物演示)的形式进行考核试卷提交。其中工程项目文件包括:仿真原理图、电子元器件参数表、PCB原理绘制图。实物演示部分由学生当面向教师演示实物功能。项目实验考核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日常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最终综合成绩合格的学生拿到相应的学绩绩点。实践证明:该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
4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虚拟仿真模式下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分别从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进行探究。实践证明基于虚拟仿真模式下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做好知识储备,能够较好地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蛇根.《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发散思维探索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330-332.
[2]储开斌,杨长春,朱正伟.虚拟项目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1,14(3):109-111.
[3]胡今鸿,李鸿飞,黄涛.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140-145.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153-157.
[5]唐静.“核心项目驱动”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86-91.
[6]王冠华.Multisim10电路设计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7]邹立华.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C]//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4(2)193-197.
[8]张焕龙,赵雪华,舒云星.工程案例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以集成功率放大电路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108-110.
★ 会计专业论文参考
★ 会计论文的结构
★ 会计学论文范文
★ 会计学论文
★ 大专的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精选18篇)】相关文章:
本科论文怎么写2022-11-17
论文标准格式范文2022-05-07
高级会计师论文2023-11-07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2023-03-24
会计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10-27
本科论文范文格式2023-12-03
会计论文的写作论文2023-12-31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2023-09-12
会计实习毕业论文2023-02-24
函授会计专科毕业论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