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11 08:01:26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雪藏蜗牛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篇1: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论文摘 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并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为高校女教师健身运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我国中小城市职业女性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 女教师 体育锻炼 影响因素

学校是开展体育锻炼较为有利的场所。作为学生崇拜与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对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了解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营造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支持学生锻炼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河南省部分城市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

(一)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在河南省高中女教师队伍中,年龄为22-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比例最大;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占的比例较大有74.2%,研究生和大专学历的教师比例较小;其中家庭有28.6%的属于核心家庭,有18.6%的属于主干家庭,两者之和占到了家庭结构总数的47.2%,表明她们的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是比较明显的。

(二)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河南省高中女教师整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比率达到78.1%,远远超过我国职业女性的体育参与率为39.18%,强度在中等或中等以上为78.1%。表明河南省高中女教师的体育锻炼参与率还是挺高的。但是每周锻炼三次且每次锻炼三十分钟以上的参与者的`比率还不到20%,说明河南省高中女教师队伍中,达到国家体育人口标准中关于体育锻炼频度和体育锻炼时间的比例还比较低。其中羽毛球、乒乓球、慢跑或散步,舞蹈,健身健美操最受高中女教师的喜欢。在这些项目中,慢跑和散步、乒乓球、交谊舞是35-55岁的中年女教师较喜欢的运动项目。

(三)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结果表明:93.68%的河南省高中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增强体质,说明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认同度较高,63.56%的女性认为体育锻炼能缓解身心紧张和疲劳,而48.32%的认为体育运动可塑造形体、完美身材,25.89%的认为体育可以增强女性的自信和竞争意识。以上数据显示河南省女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认识层面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其健身功能,而是更广泛地从多角度认识到体育锻炼在心理、审美和个性培养中的价值。

二、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一)健康因素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对河南省高中女教师的健康调查中发现,由于职业形成的责任感、紧迫感,她们大部分出现过亚健康的状态,有55.4%的女教师患有慢性疾病。

(二)周围同事与家庭成员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在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中发现,有20.90%的人选择与朋友或同事一起锻炼。从心理学角度讲,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都具有从众性,这是个体安全的需要,也是人主动社会化的过程。在河南省高中女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中很需要找到一个同龄群体,找到一种归属感,这样有助于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可见有体育锻炼爱好的同事或朋友对个体参与锻炼的影响很大。

(三)学生时代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根据河南省高中女教师科学锻炼的知识来源调查发现有42.6%的人表示学生时代的体育经历是他们获得科学锻炼方法与知识的主要渠道。

(四)媒体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在体育消费方面,经调查发现,有33.3%的高中女教师的人感到媒体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有重要影响。在媒体的推动下,加人们为了健康开始走进健身房,加大对健康和体育的投资,购买体育器材,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将日趋深入人心。28总之,大众传播媒体与群众体育之间是互动的,其结果是双赢

(五)不科学的运动对河南省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93.3%的女教师都有体育锻炼的经历,但是常年坚持的人群很少,只占锻炼人数的8.7%。影响女教师坚持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众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锻炼的目的性过强,而忽视了其积极情感的体验。在河南省高中女教师锻炼现状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65.9%的人锻炼是为了减肥、美体,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弱化了锻炼的健身作用。

三、结论及建议

高中女教师体育运动的内容成多元化发展,多以要求投入较少、场地器材简单的基础项目为主。政府和学校在注重高中女教师的体育参与率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

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对科学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偏低,这反映了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具有盲目性,这大大影响了他们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因此需要政府和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对科学健身的引导和宣传。

参考文献:

[1]进霞,徐淑斐.国内外妇女体育研究概[J].体育与科学,1995(3):4-5.

[2]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38.

[3」李可基,张宝惠.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关十运动促进健康政策及措施的分析与比较[J]体育科学,,23(1):91-95.

篇2:城市群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

城市群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部分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

作 者:欧阳秀雄 OUYANG Xiu-xiong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部,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5) 分类号:G806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大学生   课余体育锻炼   分析  

篇3:小议体育锻炼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论文

小议体育锻炼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论文

一、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因子分析

技能能力因子:“学习、巩固一些运动技巧”载荷量最高,表明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采取较为熟悉的运动项目,并且希望通过锻炼参与使运动技能得以提高和完善,从而达到在提高技能的同时,身体机能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所以,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候适当地加以指导,必能得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兴趣乐趣因子:“体育锻炼对我很有吸引力”、“体育锻炼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这两变量载荷量最高,表明体育锻炼的魅力是吸引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效地在体育教学或者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尽可能地展现运动锻炼所特有的魅力及吸引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她们的锻炼由“他人领引”过渡到“自发参与”。身心健康因子在其余四类因子,属于较为扩散的,包括提高健康水平、增加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与提高体能;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等。可见,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也极其重视自身体质的改善及自我能力的塑造,她们有意向通过体育锻炼得到个体能力提高的目的。外貌体型因子中包括改善形象、塑造良好体型、培养健康气质等。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女生体重超标尤显突出,近视学生比重逐年增加,亚健康现象尤为突出,体育锻炼便成为女大学生有意识地改善自我形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见,适当增设一些适合于女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锻炼的途径,可以吸引更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社会交往因子:体育运动锻炼除了具有外在的塑造特点外,其内在还充当着交流交往的媒介作用。大多数体育锻炼项目往往需要两人甚至多人共同参与,这就使得同学之间多了一些交往的机会,增加了一些交流的话题与心得,多数女大学生由于其固有的性格,使得她们的大学生活局限于“三点一线”的模式中,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充实单调的生活,多一些与同学或者与有相同爱好的同学接触的机会。

二、影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三类特征率值较高的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6.90%,说明可用这3个因子解释其他项目指标。根据包含变量所描述的指标将3类因子命名为(表3):社会因子、外界条件因子、自身因子。根据验证提取的三个因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忽略相应小于0.3的载荷(表4),得出各因子内部因素特征:社会因子―――该因子包含的内容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体育文化重视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体育文化发展的好坏,有效执行国家提出的关于体育政策和法规的,可以引导体育文化发展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由此说明,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引方向和管理力度。外界条件因子―――该因子内部元素映射出任何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人们存在的环境,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使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动成为习惯化;充足的运动场馆及足够锻炼的体育器材可以提高女大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致。自身因子―――自身因子体现了女大学生特有的身体特征及运动思维,从因子内部结构可知,主观意识是导致女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导因素,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健康意义的理解不全面,加之害怕在人前出丑,致使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三、反思

由于没有得到政府或者学校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导致女大学生锻炼的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学校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往往局限在群体竞技方面,而忽视了运动的群体参与,导致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理解的片面性,使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比赛,就是竞争,从而将自己置于体育锻炼的门槛之外;女大学生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使得她们喜好的运动项目与学校现行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出现偏差,极大减少了她们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少,硬件设施(场地设备、器材设备等)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改善,使得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女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采取较为熟悉的运动项目,并且希望通过锻炼参与使运动技能得以提高和完善,从而达到在提高技能的同时,身体机能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体育固有的魅力是吸引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极其重视自身体质的`改善及自我能力的塑造;体育锻炼已被女大学生认可并成为改善自我形象、塑造良好形态和气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许多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单调的大学生活,改善“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增加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从而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四、展望

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积极执行政府对高校体育发展制定的政策;加大体育文化宣传的力度,从动机激励学的角度出发,重视体育锻炼的群体参与性,增加一些可以展现体育锻炼赋予的韵律、健康、健美的内容,积极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娱乐身心的群体体育活动;从高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扶持个别热门的体育项目以形成特色,以个别适合女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体育项目作为切入点,使女大学生从认识体育锻炼,到了解体育锻炼,最后过渡到参加体育锻炼;在男子运动项目中渗入女学生运动项目(如校男子篮球队里加入篮球拉拉队),并增设一些适合于女性的集体性较强体育运动项目,使得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理解得到改观,避免将自己置于门外;加强对女大学生健康锻炼的指导工作力度,制定适合女大学生的运动处方,增加学校体育建设经费投入,及时改善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条件,营造一个良好地适合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氛围。(本文作者:张欢、董宝林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篇4: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影响因素探讨的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影响因素探讨的论文

在影响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的因素上,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观上的,另一种则是客观上的。在主观因素方面,包括自己对体育锻炼健身和卫生保健常识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目的、自身对体育锻炼的需要等。在客观因素方面,包括场地设施、锻炼环境、锻炼指导等。

1.主观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关于主观因素对体育锻炼影响的探讨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需要三方面是怎样影响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的。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常识认知与其锻炼态度、锻炼需要、锻炼频率呈显著正相关;与锻炼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我们知道,个人的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常识的认知自然也影响其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锻炼行为。从上表可知,新生代农民工的锻炼态度与其锻炼频率呈显著正相关,与锻炼时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态度越积极则选择锻炼的频率次数则越多,锻炼持续时间则越长。锻炼需要与锻炼频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锻炼的需要程度越强,其在锻炼频率上则越表现得越积极,但锻炼需要的程度却与锻炼时间没有直接关系。

2.客观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关于客观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的影响探讨主要包括居住地的体育设施是否充足、居住地的体育宣传满意度、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和获得体育锻炼指导情况等四方面是怎样影响其体育锻炼现状的满意度和工作的.满意度。场地设施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条件,相关的体育宣传和指导能起到促进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从表4-42可以知道,居住地的场地设施、社区的体育宣传和单位的活动组织与锻炼现状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充足的场地设施、充分的体育宣传、单位加强活动的组织对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的满意度有直接影响。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的满意度与其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完善客观的锻炼环境,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并且对工作满意程度有促进作用的。

3.意见和建议

从影响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上来说,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而且对客观锻炼的环境也是充满期待的,社区和企业在这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社区或企业适当增加体育活动的组织,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来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地或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打工环境和氛围。对于现今东莞的企业来说,适当增加体育娱乐项目可作为留住员工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娟,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体育活动参与现状调查――以东莞市部分镇为例[J].体育科技,,32(2):9-11.

[2]陈章玉: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13(5):89-92.

[3]陈小蓉,谢红光,张勤,等.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身体健康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30(3):11一21.

[4]迟晓峰.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发展影响因素的归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4(34):45.

篇5: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freshmen,so that we can carry ou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nsults and guidance on purpos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13.65% of them.They were absent-minded,stamina and deficient,self-confidence,and if anything weren?t repeatedly trust that they couldn?t set one?s mind at rest.The memory was lower and the mood was easily destroyed and so on.There were many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They were mainly about study,lif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ersonal future.This shows tha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freshmen can?t neglected.We should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entrance and form step by step a protection network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so as to assure that all over the college students can successfully graduate and become a senior person of ability to possess composite quality.

作 者:范存欣 马绍斌 王慧苏 刘国宁 吴赤蓬  作者单位:中国.暨南大学医学院 刊 名: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 年,卷(期): 9(1) 分类号:B84 G444 关键词: 

篇6:新疆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疆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伴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因素。在分析影响新疆物流业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物流统一信息平台、推动企业内部物流外包、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物流企业走出去、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疆;现状;物流业

1、新疆物流业发展现状

,新疆物流业实现行业增加值391.97亿元,较增加34.07亿元,增长9.5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6%,与20的13.2%相比,下降0.6个百分点;物流业占新疆全年GDP的比重为4.7%,较年的4.8%,变化不明显。

以货运量变化来衡量新疆物流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到20这十年间,货运量从38885.5万吨增长到83716.66万吨,增长了2.15倍。具体到运输方式上,公路运输实现的货运量占全部货运量的比例几乎每年都在80%以上,十年来虽然偶尔出现略微下降,但总体来看,依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铁路运输占比呈下降趋势,从20的13.1%下降到年的8.8%。航空运输实现的货运增长量较小,十年来仅增加了4.2万吨。管道运输实现的货运量在年至三年间维持平稳发展,而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更是超过铁路运输,达到6959万吨。虽然之后有过波动,但是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十年间,新疆货物周转量从947.2亿吨公里增长到2490.3亿吨公里,增长了2.63倍。其中: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从548.5亿吨公里增长到996.7亿吨公里,增长1.82倍;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从361亿吨公里增长到1055.2亿吨公里,增长2.93倍;民航运输货物周转量从0.74亿吨公里增长到1.60亿吨公里,增长2.16倍;管道运输货物周转量从37亿吨公里增长到436.8亿吨公里,增长幅度最大,增长11.81倍。

整体来看,新疆物流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已经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管道运输快速发展的格局。二是石油化工、煤炭、矿产资源、棉花等大宗货物物流以点对点模式为主。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等物流以“干线运输+区域配送”为基本模式。同时,以边境小额贸易物流为代表的口岸外贸物流迅速发展。三是物流业整体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2013年新疆物流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仅为4.7%,低于东中部地区。四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新疆社会物流成本占社会物流总额的29.6%,而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为18%,高出全国11.6个百分点。

2、影响新疆物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远离内地消费市场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新疆远离国内发达省份,远离消费市场,货物运输距离长,导致发展物流业存在先天劣势。例如,乌鲁木齐到国内中心市场郑州的铁路运距高达3000公里。在疆内,县与县之间的距离少则几百公里,多则上千公里,这种地理上的客观现实导致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价格往往高于货物本身的价格。

从运输货物来看,新疆运往内地的货物主要以资源性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货物价值较低。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调整铁路货物运价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月15日起,铁路货物运价上调,货物运价平均每吨公里提高1.5分,提高到9.01分。2013年,新疆铁路运输货物7399万吨,如果以20铁路货物运输8000万吨测算,运送到内地郑州,铁路运输成本将增加约36亿元。运输距离长、运输地域分散、运输货物附加值低,客观上导致了新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于新疆物流业发展。

2.2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新疆地域辽阔,占据国内六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但是,与国内物流业发达的省份相比,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近些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对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促进了新疆物流业的发展。

截止到年年末,新疆铁路运营里程达5760.2公里,但远低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近1.2万公里,同时低于黑龙江、河北、辽宁、河南等内地省份。据2014年新疆经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新疆公路运营里程为17.55万公里,但低于四川、河南、山东、湖南、云南、湖北、广东等省。从整体水平来看,新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制约了物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3物流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近年来,新疆各地市充分意识到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疆内各地市,如乌鲁木齐、伊宁、喀什、奎屯、霍尔果斯等积极编制了物流业发展规划,但全疆目前尚未出台综合性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在新疆,存在着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公路货运场站建设滞后,物流技术装备应用能力和水平相对落后的局面。同时,疆内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企业运输效率低下。换句话说,运输企业的运力没有被有效组织起来,市场信息与运输企业时常出现不对称,运输车辆出现跑空车的现象经常发生。新疆地域广阔,跑空车的现象造成了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

乌鲁木齐作为全疆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建水平远高于疆内其他地市。但是,据测算,目前乌鲁木齐公路空载率依然达到40%,而疆内其他各地市平均空载率远超乌鲁木齐,高达60%。与全国公路平均空载率35%的水平相比,新疆公路运输空载率较高。

2.4专业化物流发展水平较低

新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力度欠缺,疆内约60%以上的制造企业和66%的商贸企业以自营物流为主,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占新疆物流市场比重仅为6%,因此,第三方物流提供一体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能力较弱。

从新疆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来看,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新疆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小、市场份额占比较低、物流服务功能少、企业竞争能力与融资能力弱、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经营秩序不规范、物流服务的辐射范围窄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调控,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改变第三方物流在新疆物流市场占比较低的局面。

2.5物流人才不足

物流企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物流人才的竞争。物流人才在物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我国急需一大批物流专业人才。从全国范围来看,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着中高端物流人才匮乏的情况。

新疆远离祖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阻碍了优秀物流人才向新疆流动。因此,新疆物流人才的输送重任就落在了新疆高校身上。但是,新疆39所高校中仅有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的物流人才极其有限。同时,相关高校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与内地物流业发达的地区的.重点高校相比,差距明显,物流人才培养工作面临困难。长此以往,新疆物流行业人才短缺的状况会加剧。

3、促进新疆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降低货物运输空载率

首先,由政府部门在全疆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将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系起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的目的。其次,对新疆货运市场进行整合优化,支持疆内实力雄厚的货运公司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再次,加强对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运输企业智能化水平。如在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设备,实现运输过程中的实时调度,达到有效控制运输成本,提高运输车辆使用周转率,降低货物运输空载率的目的。

3.2推动内部物流剥离外包,提高新疆物流业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程度

积极推动新疆传统物流服务转型升级,鼓励疆内优势企业将内部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社会物流需求,提高第三方物流比重,从而提高新疆物流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

3.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降低新疆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因此,需要加快疆内已经立项的物流大通道建设,同时对已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其次,重点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提升新疆物流产业的集聚度。以乌鲁木齐、喀什、伊宁、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沿边、沿线重要地区为重点区域,建设一批集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园。再次,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借助企业突破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障碍。以铁路建设为例,铁路建设往往面临着审批缓慢、投资金额大、工程量大等困难,可以发动和吸引疆内外甚至境外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参与,组建铁路建设公司,以企业的动力去克服和破解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3.4鼓励支持新疆物流企业走出去,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一方面,鼓励实力雄厚的新疆物流企业积极走出去,与国内外一流的物流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新疆物流服务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吸引世界500强公司和国内物流企业100强公司以各种方式在新疆落户,为新疆物流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推动新疆物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当前,新疆作为我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核心区,应加强与中亚国家物流业合作,抢占中亚地区物流业发展制高点。同时,新疆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特有资源,发展特色物流服务。作为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系统化的物流增值服务。

3.5重点扶持部分高校,大力培育物流专业人才

针对新疆优秀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渠道,吸引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来新疆工作。同时,重点扶持疆内二至三所高校办好物流专业本科教育,扶持三到四所职业院校办好职业教育,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娟.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

[2]王新娥,王学剑.论新疆物流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9).

[3]李媛,李志刚.新疆物流业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

篇7:36岁幼儿个性发展现状及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36岁幼儿个性发展现状及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幼儿都有独特的性格,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也是万般的宠爱,孩子过分的依赖父母,遇到挫折、困难就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不懂得寻求解决的方法,受到批评心理就承受不了,同时也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看待和处理事物比较偏激,再加上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不良个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基础教育的根本,是幼儿走向社会人的关键。

本文试以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城市幼儿个性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指导城市幼儿良好个性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同福幼儿园幼儿。笔者抽样选取了200名家长和部分幼师作为调查对象。

在幼儿家长抽样样本中,男性幼儿占53%,女性幼儿占47%,两岁幼儿占30%,三岁幼儿占35%,四岁幼儿占35%。家长学历大专以上的占64%,高中、中专的占32%,初中以下的占4%;家长职业是企业公司职员的有35%,机关工作人员的有8%,科教文工作者的有6%,医护人员的有10%,服务行业的有26%,个体工商户的有8%,其他的占3%。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观察法、电话访谈法等,以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以对调查结果作出客观的解释,并期望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个性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是68%的孩子具有较好的自我服务能力,仍然有一部分的还要靠老师提醒、督促才能作到。在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得到合作这一项中只有66%的孩子能够达到。在有同情心,懂得关心别人这一项中也只有53%的孩子能够达到,其次孩子在家里具有较大依赖性;在自我服务能力上只有48%孩子能够达到,在家里过分的依赖家长。“任性”“发脾气”“不讲道理”也是许多家长反映的问题。这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有些家长对孩子千依百顺,包办代替一切事情,没有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孩子也就觉得父母这样是应该的、自然而然还就缺少了关心、照顾别人的情感,不能满足要求时就发脾气,其实这是害了孩子,应该培养孩子懂得谦让、关心他人的情感。

目前幼儿个性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问题、对孩子成长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家庭环境科学影响因素

1.父母的遗传因素以及相互作用

我们发现刚出生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温顺安静、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怕事哭闹……这些差异都是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所产生的。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否认遗传因素的作用,正是父母给予子女的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发展基础。同时,幼儿个性的发展也是在与父母的相互影响、作用产生的。孩子出生以后,对现存的社会一无所知,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人是无法代替的,家长要为孩子上好每一课。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2.家庭结构类型以及教育方法的影响

每位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过分地爱孩子或者不正确地爱孩子,就会使幼儿得到不良的发展。幼儿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幼儿与各家庭之间的双向联系。首先是父母、长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在以成人为中心的家庭中,孩子的今天地位多半处于顺从、依附、被动的地位,这就容易养成顺从、听话、胆小、退缩的性格;在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里,有的孩子甚至成为家庭中的“小太阳”,指挥和决定家庭的整个动向,家长围着孩子团团转,百依百顺、为所欲为、这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不守纪律或依赖、造成不良性格的形成。

3.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

如小嘉自控能力差,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他往往以打人抢东西等暴力方法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毛病就是讲粗话。有一次,在自由活动时,小嘉和小明为一个玩具挣抢起来,谁都不肯放手,后来小嘉举起拳头准备向小明打去,还对小明说粗话。通过种种情况分析,小嘉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会以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他会产生这种不良情绪呢?与家长沟通交谈后,才知道原来小嘉经常跟家长看一些暴力的影片,模仿了电视上的一些动作,所以当小嘉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他就自然地把学到的动作用上去。家长经常无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讲粗话,再加上孩子的父母是个体经商,经常会为了生意上的事情发生争吵,这样无形中就在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而孩子年龄小,还没有分辨能力,就模仿电视上的动作和学家长讲粗话。

4.家长文化素养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情绪态度、兴趣爱好等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好学,孩子也会对学习感兴趣;如果家长的言行举止文明、有礼,幼儿也会模仿;如果家里都是文艺工作者,幼儿也一定会对文艺方面感兴趣。

四、建议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在一定的家庭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气氛,其好坏也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来说,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气氛应该表现为: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有了和睦、温馨的气氛,家庭便真正成了孩子可以停泊心灵之舟的“避风港”。父母只有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家庭才可能有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

2.给孩子创设“自由天地”

居住环境作为家庭成员的生活空间,既直接影响着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家长在装修房子时也给孩子留有一席之地,为孩子创设相对独立的居室,让孩子拥有一快属于自己、可以让自己支配的空间,有助于他们从小形成自主意识、逐步培养自理能力以及劳动的好习惯和创造力。

3.运用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法

性格是个性的重要特征。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职能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正确施爱。

篇8: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运用DEA模型与Pearson相关系数对~间上海市文化产业投入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上海市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文化产业投入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时期的规模收益存在差异,规模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强于纯技术效率;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事业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表现出正向的强相关性。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提高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DEA;投入效率;影响因素

一、引言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和竞争力量成为经济软着陆,转变经济发展,形成更加持久,优质的经济体不可或缺的承载体和催化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中,将上海打造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规划。这也对上海市文化产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准确把握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学者在文化产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成果丰硕。李兴江、孙亮分析了~省际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全国的文化发展效率呈现从东向西逐步降低的趋势;蒋萍等对我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大部分省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袁海等测算了~20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的效率,结果表明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稳步提高,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黄永兴等实证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文化消费、文化企业集聚、交通通信的提高有利于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高云虹等对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整体文化产业效率偏低,外部环境和随机变量对西部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影响较大。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国家层面以各省为决策单元对其文化创意产业效率进行研究的较多,而聚焦单一地级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较少。为此,文章以上海市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将时间样本作为决策单元,依据面板数据,引用DEA模型与相关性分析对其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上海市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根据多项投入、多项产出指标,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运用DEA测算上海市2005~20文化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根据指标构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等原则,构建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指标体系。选取文化机构从业人员(万人)、文化事业费(万元)、文化机构数(个),作为投入指标。将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作为产出指标。通过从《中国统计年鉴》、《2016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得的指标数据,运用Deap2.1软件获取的2005~年上海市文化产业综合效率分解值的均值情况。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中的数据得到上海市11年的TE、PTE和SE分别为0.984,0.991和0.993,表明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要达到最优和持续最优的状态,需要不断努力。从综合效率来看,2005~2015年之间,综合效率达到有效的年数是6,占比54.55%,未达到有效的年数为5,占比45.45%,而且在综合效率最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无效,也造成综合效率无效;从纯技术效率来看,2005~20和~2015年之间,纯技术效率都达到了有效。然而在~之间,纯技术效率的都小于1,且小于平均值,未达到有效;从规模效益分析来看,,上海市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是递增的,2006~年的规模效益不变,说明这6年文化产业的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而2011~规模效益是递减的,说明这几年文化产业产出效率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三、上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得到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水平情况,选取文化机构从业人员/万人(Peo)、文化事业费/万元(Fee)、文化机构数/个(Org)、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No1)、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No2)、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No3)等6个经济指标与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Inc)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探究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22.软件对以上七个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表2、表3所示。由表2可知,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逐年递增,最大值为1632.68,最小值为509.23,经过近十一年的发展,上海市文化产业稳步向前,不断发展的更好。增加值增长3倍以上,而且维持较高水平,年平均值为1013.875。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也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生产值的增加,间接拉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持续地增长,也来源与政府对文化事业持续的投入。文化事业费最大值为36.5523,最小值为7.9201。从20的7.9201到2015年的36.5523,十一年间投入增长近5倍多。文化事业费的不断投入,助力文化产业值的增加,这种正效应也验证了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的有效性。由图1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事业费的正向相关性。文化机构从业人数最大值29.5302,最小值22.8176.浮动较小,维持较为稳定的水平。同样文化机构数的变化幅度也较小,最大值19904,最小值15016,平均年变化值444。表3给出了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值,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事业费具有正向的强相关性,验证了图1所示的增长趋势情况。不仅如此。文化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也存在正向的相关性,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也表现出正向的强相关性。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机构从业人数并无很强的相关性。相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机构数有负向的相关性。可以分析,上海市文化产业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增加并不能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区域范围内,文化机构数的增加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有负的促进作用。这也说明,上海是文化产业的固定承载体已趋近完善,需要寻求新的增长模式。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知道,文化事业费的投入有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文化事业费的投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吸引更多的先进技术涌入文化产业中去,带动文化产业的升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从而使得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业的融合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较快稳定的增长,促进文化产业值的增加。

四、提高上海市区域

文化产业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运用DEA模型分析了上海市区域文化产业效率,运用相关性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产业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激发新活力

文化产业根植于其他产业,需要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壮大,为文化繁荣积淀了肥沃的土壤,文化的繁荣正向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科技力量,吸引世界目光,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对于上海来说,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商业、制造等行业融合,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动力,以新的生产模式,让文化产业更智能,逐步实现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

(二)发挥资源潜藏优势,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即提高产业收益的稳定性,又提高了风险抵抗力。产业集群的规模增长,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在规模上简单地增长,根本在于质量上的和效率上的提升。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有助于文化产业稳定且又快速的发展。其次要把握地理位置优势,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与安徽、江苏、浙江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横向的广度和纵向的深度合作,促进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以推动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兴江,孙亮.中国省际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

[2]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

[3]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03).

[4]黄永兴,徐鹏.中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决定因素:基于Bootstrap-DEA的空间计量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03).

[5]高云虹,李学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财经科学,(02).

[6]程敏,裴新杰.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效率的时空差异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J].管理评论,2017(06).

篇9: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规避工程风险、提升效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以往实践中可以看到,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因此,为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企业应当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健全工程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也应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工程的监督。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广泛开展。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对于确保工期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工程实践来看,技术水平、工程环境以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等都有可能对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因此,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必须强化管理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促进工程的顺利实施。

1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管理结构也十分复杂。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履行管理义务。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范围内的建筑工程项目与日俱增,并且社会对工程施工的质量以及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工程项目当中,导致工程建设中影响工期、质量的因素增加。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筑工程管理是质量确保的基础。质量不仅是企业创造利润的前提,也是工程发挥使用价值的保证。建筑工程不同于一般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有效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其次,建筑工程管理是降低风险的需求所在。工程项目的实施会遇到多方面风险因素的.考验,如施工技术难题、工程款项拖欠、施工进度受阻等。所以企业必须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增强前瞻性的管理意识,进而规避风险。最后,建筑工程管理是实现目标效益的必然选择。工程项目的开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必须对工程进行严格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耗,防止工期拖延,才能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从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可以知道,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第一,管理意识因素。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支持,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责任心、管理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的进行,缺乏管理意识就会使工作出现混乱,影响工程造价以及工程质量。施工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是主体,也是受体,属于被管理者。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同样和工程质量有着紧密的关联。另外如若监理人员监督不到位,也有可能发生偷工减料的情况。第二,管理技术因素。建筑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所以对于工程的管理也会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从工程设计开始,就需要全面考虑施工可能遇到的问题。工程现场施工可能会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如若缺乏对技术难题的预估并且没有设计好相应的解决方案,施工现场势必会陷入困境。另外工程的安全性也与技术因素密切相关,盲目施工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也会影响后期的投入使用。第三,管理体制因素。严格的管理体制是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健全的管理体制可以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是当前建筑施工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将主要精力用于市场开拓和工程施工,缺少对管理体制的建设,导致管理体制不严也成为工程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企业为节省成本、缩短工期,没有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各种隐患,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第四,管理监督因素。建筑工程的开展需要有政府部门的监管,对于工程质量和进度等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赋予机构明确的职责和使命,使工作人员履行责任。但实践当中仍然存在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清、对一些建筑工程尚未达标的问题制止不及时的情况。

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

为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应当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健全工程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第一,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也需要及时创新,将富有时代元素的内容注入到传统的管理当中,用新的观点和方式提升管理水平。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前瞻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管理责任心,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知识。施工技术人员更要重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将工程质量作为工作的重心,全面审视和思考工程施工工作。另外监理人员应当立足全局,明确监督工作的深远影响,细化工程监理工作。第二,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建筑工程管理也应当积极借助先进技术的支持,提升管理质量。例如,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工程各个环节的定位、监督,有助于落实管理举措。工程管理人员要善于开展协同合作,通过广泛参与和信息共享,促进对工程相关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对工程技术难题进行预测,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及应急方案,防止盲目施工,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第三,健全工程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体制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重塑管理体制,优化企业部门设置。既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又能够全面考虑风险因素,合理分配人员设置,确保各个管理岗位的人员齐备,并制定明确的管理职责归属,从而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第四,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筑工程项目关系社会整体的建设发展,政府作为监督执法部门,需要严格履行自身的义务,结合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监督管理方法,促使企业改进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执法监督提供依据,通过对申请施工的单位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图纸合理后再开始施工,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全面了解工程进展及管理情况。对于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督促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4总结

建筑施工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时期各项建设的蓬勃开展,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努力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方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企业应当深入研究影响工程管理的各项因素,制定系统的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戴履财.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J].江西建材,2017(8):257.

[2]李君.浅析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有效策略[J].建材与装饰,(3):33-34.

[3]唐建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方法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7(8):50-51.

篇10:浅析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论文

浅析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论文

一、问题提出

教师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是美国学者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于1994 年提出来的概念,被认为是教师重要的心理结构,影响着教师个体感受具体情境和日常行为的方式,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6个方面。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专业自我是幼儿园教师通过与他人及周围世界的多形式互动而产生的专业自我认识与评价、专业自我体验、专业未来发展期待,是对自身所从事的专门教学工作的感受、悦纳和认可的心理倾向,其中自我意象指幼儿园教师对自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形象的认识,如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是谁”的认识;自我尊重指幼儿园教师对自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专业行为和素质的“评价性”体验;工作动机指促使幼儿园教师选择幼教事业并长期坚守岗位的动机;工作满意度指幼儿园教师对自身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指幼儿园教师对自身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指幼儿园教师对幼教职业生涯工作境况的未来发展期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参加川渝地区幼儿园教师国培系列讲座的幼儿园教师及其所在园的其他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为85.9%。样本的基本信息如下:男、女教师比例分别为0.6%、99.4%;25岁及以下、26~35岁、36岁及以上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8.9%、40.3%、30.8%;3年及以下、4~15 年、16 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7.0%、42.5%、30.5%;月收入在1500元及以下、1501~元、~2500元、2501元及以上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0.1%、39.9%、16.1%、23.9%;中专(或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3.8%、55.7%、30.5%;一般职务教师、班长(或班主任)、教研及管理干部的教师比例分别为32.7%、44.3%、23.0%;完整(已婚)、不完整(含未婚、离异、丧偶)婚姻状况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7.9%、32.1%;未评、已评职称的教师比例分别为46.9%、53.1%;无编制、有编制的教师比例分别为56.0%、44.0%。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自编《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问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被试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龄、月收入、学历、职务、婚姻状况、职称、编制情况等;二是被试的专业自我现状,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6 个维度,共32 个题项,其中自我意象维度包含7个题项,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维度各包含5 个题项。计分方式为Likert 五点计分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的总体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未来前景各维度及总量表得分均高于理论中值3,表明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量表均分为(3.94±.44),各维度按其均分高低排序为任务知觉(4.46±.60)>自我意象(4.24±.52)>自我尊重(4.23±.53)>未来前景(4.05±.67)>工作满意度(3.37±.68)>工作动机(3.27±.78)。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由于幼儿园教师性别构成不均(女教师占样本的99.4%),故本研究不考虑性别变量,只对年龄、教龄、学历、月收入、职务类型、婚姻状况、职称、编制等变量进行差异分析。

1.不同年龄、教龄、月收入、职务、学历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的差异性情况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在年龄、教龄、学历、月收入、职务变量上均呈现统计差异(P<0.05,P<0.01,P≤0.001),具体表现为不同年龄、教龄、月收入、职务类型的幼儿园教师在自我意象、自我尊重上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差异(P<0.01,P≤0.001);不同年龄、教龄、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不同月收入、学历、职务类型的幼儿园教师在任务知觉上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差异(P<0.01,P≤0.001);不同职务类型的幼儿园教师在未来前景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2.不同婚姻、职称、编制情况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的差异情况

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可知,除未来前景维度外,专业自我各维度在婚姻、职称、编制等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自我意象上,婚姻完整、已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均分(4.31±.48;4.30±.48)显著高于婚姻不完整、未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4.09±.56;4.18±.55)。在自我尊重上,婚姻完整的幼儿园教师均分(4.30±.50)显著高于婚姻不完整的教师(4.09±.56)。在工作动机上,婚姻完整、未评职称、没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均分(3.46±.66;3.45±.77;3.39±.75)显著高于婚姻不完整、已评职称、有编制的教师(3.18±.82;3.12±.76;3.18±.80)。在工作满意度上,未评职称、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均分(3.50±.65;3.46±.66)显著高于已评职称、无编制的教师(3.25±.69;3.30±.69)。在任务知觉上,婚姻完整、已评职称、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均分(4.55±.51;4.57±.51;4.58±.50)显著高于婚姻不完整、未评职称、无编制的幼儿园教师(4.26±.66;4.33±.63;4.31±.64)。

四、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在任务知觉上的水平最高,其次分别为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和未来前景,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则相对较低,只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不过总体而言,本研究对象的专业自我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究其原因,可能与幼儿园教师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有关。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水平的人口学影响因素

1.年龄和教龄因素

有学者认为,年龄和教龄可看作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各因素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变量,二者的区别在于划分标准的重点不同。根据年龄段进行划分,侧重的是教师的生理成熟,而按照教龄段进行划分,侧重的是教师的心理成熟。其次,在工作动机上,26~35 岁、教龄在3 年以上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动机低于25 岁及以下、教龄为3 年及以下的幼儿园教师,这可能与其在专业发展中产生的“职业倦怠”有关。26~35 岁、教龄在3 年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多数已经度过了职业适应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成熟期,其专业能力娴熟,但也面临着较大的职业压力,因此有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继而影响工作动机。

2.婚姻、月收入、职务因素

本研究表明,不同婚姻类型、月收入、职务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水平呈现相似性,具体表现为:已婚、高收入、高职务类型的幼儿园教师的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和任务知觉水平高于婚姻不完整、其他收入阶段和一般职务类型的教师,其中已婚教师的工作动机也呈现出较低的特点。

3.学历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历影响幼儿园教师的任务知觉、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水平。首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园教师的任务知觉水平高于其他学历类型的教师,这可能是高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受过更多的专业训练,其理论知识更为丰富,因而他们对应然状态下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内容呈现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在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园教师低于其他学历类型的教师,这可能与前者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有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职业期望,但当其进入真实的教学实践情境时,职业期望与现实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其无法自如面对,而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不足又造成其专业发展受困,加之专业发展资源和平台不足,使其无法调适和解决自身专业发展困境,所以表现出较低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

4.职称、编制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已评职称、在编幼儿园教师的自我意象、任务知觉水平高于未评职称、无编的幼儿园教师,这可能是由于已评职称、在编的幼儿园教师比起未评职称、无编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具有更好的工作安全感,不需要承担可能丢失工作的心理压力,且相对较好的薪酬待遇也使其拥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心态去熟悉和钻研工作内容,因而其任务知觉水平也相对较高。

五、发展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专业自我水平与其年龄、教龄、学历、月收入、职务、婚姻、职称、编制等人口学因素密切相关。基于此,幼儿园等相关部门应根据幼儿园教师的.个体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专业自我,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最终提高幼教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加强对新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导引

针对25 岁及以下、教龄为3 年及以下的新手幼儿园教师自我意象、自我尊重、任务知觉水平较低但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较高的情况,幼儿园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手教师的职业导引,使其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角色从外在形象到深层特质上均产生较为科学的认识,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身份认同感。

(二)关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针对学历越高的幼儿园教师任务知觉水平越高,但在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上呈现较低水平的情况,幼儿园等相关部门应通过学历提升、专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应然状态下的职业内容的认识。与此同时,还应关注不同学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愿景,创造条件,努力满足不同学历类型幼儿园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使其形成较好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

(三)改善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也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月收入在2001 元及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在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和任务知觉方面都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本研究中超过半数(占样本总量的58.2%)幼儿园教师的月工资不足2000 元,这显然不利于幼儿园教师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和任务知觉。已有研究表明,较好的经济待遇对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产生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体验,形成更好的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并作出更主动地探究本职工作内容的行为

(四)加强幼儿园制度建设和人性化管理

针对26~35 岁、3 年教龄以上、已评职称、在编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较低的现状,幼儿园应从改革教师激励制度、优化教师培训制度等方面入手,使其重新燃起工作热情,于平凡的一日工作中发现幼儿园教育的价值。

篇11: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规范政府管理、促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张志伟 栾敬东 沈洁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刊 名:乡镇经济  PKU英文刊名:RURAL ECONOMY 年,卷(期): “”(5)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流动   影响因素  

篇12:个人寿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一、影响个人寿险需求的客观因素

(一)风险是影响个人寿险需求的根本因素

风险是决定和影响寿险需求众多影响因素中的根本因素。保险公司正是通过把生命风险(死得太早或活得太久)开发设计成寿险产品出售给投保人来取得经营利润的。保险商品表现为确定的精神消费与不确定的物质消费(一种或有索取权,或期得利益)统一的特殊使用价值,而不确定的物质消费与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分布一致。被保险公司开发设计成各种寿险金融衍生产品,一部分进入生产领域,如企业团体寿险、企业年金等保险保障类企业员工福利计划计人生产成本,而另外一部分则进入了消费领域,如居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消费,从而参与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再生产与精神再生产过程中。因此,可保的人寿风险是保险公司经营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保险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没有风险,就不会有保险需求,更不会有保险。

(二)收入水平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1.收入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保险需求量的大小。收入水平越高,社会对保费的支撑力越强,保险需求会增加。反之减少。但是,由边际效用递减理论知,当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寿险需求会先增长,达到某种水平后则会出现下降。这就是越穷与越富的人保险需求反而低的原因。其次,由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知,保险满足的是人们对安全需求。收入水平增加,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以生存需要为主的单一消费模式转向消费多样化。在总消费中,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安全保障的需求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消费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人们的这部分需求能被寿险所满足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再多的寿险需求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过多的寿险需求给人们带来的只是负的边际效用。因此,在其它因素(比如人口)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收入增加,寿险需求会先随之增长,达到某种水平后甚至会出现下降。显然,尽管保费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正函数,但不是单增函数。

2.寿险需求收入弹性的特征

一个发展中国家逐步变为中等收入国家或由小康国家向富裕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随着收入的增长,保险需求也在增长,而且其增长幅度较大,即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零,尤其在临界点1(如图1),穷国变为小康收入国家的阶段,弹性系数值更大。因为在临界点1的左边,收入增长基本上用于生存消费,不产生保险有效需求;而在临界点1的右边,任何新增收入都会带来一定的保险需求。这就是处在经济起飞、转轨阶段的国家,保险需求的增长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要快许多的缘由。现今世界上各国都处于临界点1与临界点2之间,如果说到达临界点2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超出了对安全需求的层次,而上升到了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了。如果社会物品极丰富后,实现按需分配,这样,商业寿险需求就趋向减少了。

(三)寿险产品及其替代品、互补品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1.保险业发展阶段及产品丰富度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保险业发展所处阶段、市场结构特征和产品丰富度有着高度关联,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寿险产品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常常取决于市场发育的阶段。在保险业发展初期,市场处于卖方市场阶段,寿险公司较少,产品单一,如垄断市场,保险需求在短期内释放,消费者饥不择食,需求量较大,很难分清优劣,寿险产品因素对需求的影响将不太明显。但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变为买方市场时,市场主体增多,寿险品种丰富多样,如垄断竞争市场。此时消费者比较成熟,产品丰富度就成了一个影响因素。

2.替代品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首先,从风险管理功能角度看,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手段,任何其它风险管理工具都是其替代晶。被保险人进行风险管理总是会选择成本最小而保障效用最大的方法。尽管避免风险无疑是最节省成本的一种方法,但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当风险事故所能造成的损失不是很大,影响不是严重时,选择保留风险则可以降低成本,因为通常收取的保费总是大于期望损失的。比如感冒发生频率高,损失(所需医疗费用)较低,可以在时间上自然分摊其损失,并等于期望损失,因此,保留小型风险可以降低成本。但对于损失大影响严重的风险,保留风险就是不可行的了。预防和抑制都是减小风险发生概率或损失程度,而并未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对于转出风险方无疑成本最低,但它要受到合同条款的限制,而对转人方,仍然要对风险进行管理,比如公费医疗就是个人家庭与单位间的风险转移。而单位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运用科学的手段将风险集中处理,分散风险,化解风险,将大的不确定的损失转化为小的确定的损失,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但确实是对风险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如单位委托保险公司举办团体寿险。

可见,对于风险管理手段来讲,替代品使得保险的潜在需求减少,但是对于那些难以避免的,损失较大、影响较严重的,难以转移给其他单位或转移成本较大的风险,在其他风险管理失效时,保险就成为科学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其次,从保障功能角度看,社会保险和商业寿险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可以减少人们对个人风险的担忧,从而减小商业寿险方面的需求。另外,在社会总资源一定,用于社会保险增多,用于商业寿险就必然减少。比如,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比例越多,商业保险自然少人问津。韩国学者Kim曾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政府的人均社会安全和社会援助支出每增加100美元,则人均寿险保费要减少6.9美元。

总之,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人们就不愿意多花钱自己购买商业寿险。相反,人们就不得不购买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不足的部分补充。最后,从储蓄投资功能角度看,随着混业经营趋势加剧,引发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托市场和保险市场伺的互动,兼具储蓄、投资、理财和保障等多种功能的寿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如子女婚嫁教育险与教育储蓄存款、证券开放式基金与投资连结保险等,吸引大批投资欲望高的消费者。可见,在人们追求资金保值增值,寻求资金投资收益比寻求保险保障更强的今天,金融产品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对保险需求产生了强大的替代效应。

另外,保险是金融产品中唯一具有转移风险功能的产品。保险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初期当个人资产积累不足时,对遭受损失的个人给予的补偿(见图2)。在初期,当个人资产积累有限时,保险的保障功能比较突出。而当拥有一定的资产(如在保额以上)的水平时,个人可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保险保障作用就降低了,对保险的需求则会降低。随着金融资产变现能力提高,对保险的替代作用也越强。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数量,也决定了个人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影响其对风险转移的需求。

3.互补品对寿险需求的影响。任何与寿险需求成同向变化的保险产品,都是寿险的互补品。互补晶越多,寿险需求就越强烈。比如,附加险需求增加会导致主险需求增多。住院附加险需求增加会导致医疗险需求增多。其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间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保障程度越高,它对商业保险的替代效应越大,反之相反。另外,保险与储蓄产品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调,使得保险需求下降,储蓄需求上升。保单持有者通常将以保单抵押取得现金,或直接退保以取得现金向其他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投资。反之,利率下调,使得保险需求上升,储蓄需求下降,由于保险公司调整保单利率具有迟延性,人们通常会积极投保,利用时间差获得低价格高收益的保障。同时,由于利率调整,迫使各公司调整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推出新款保单,从而引起新旧产品价格的变化。如果遇到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心理预期的影响,又会推波助澜强化这种波动。利率上升将导致保险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利率下降,将导致保险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其产品丧失竞争力,需求下降。

(四)营销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人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弱,保险行为就被动,反之则主动。在保险发展初级阶段,居民保险知识缺乏,甚至仍有些人不知道保险和保险产品,更不要说对保险合同的具体条款内容的了解。此时,只要借助有效的营销手段,就能让潜在需求有效化。如采取营销体制创新,拓宽营销渠道,传播普及保险知识,让保险深入人心,则能显著增加保险需求。1992年引入美国友邦营销体制后,我国保险业以35%以上的年递增率的长期高速增长。保险营销员从无到有,十来年就发展到目前130多万人,是他们开拓了银行、邮政、网络、电话等营销渠道,以及各种营销手段和方法创新,是他们创造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奇迹和各种神话。当然,尽管最不受欢迎的营销手段是业务人员上门推销,但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产生业绩的主要手段仍是业务人员上门推销。

(五)人口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人口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人口总量是形成寿险需求的基础,众多的人口数量标志着潜在保险市场巨大。人口结构决定了寿险的有效需求及差异。现代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结构趋小及多样化的趋势,将带给商业寿险较大的发展空间。首先,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总趋势,在社会保险和企业年金保险一定时,随着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对寿险商品的需求也将上升。因为,寿命延长所造成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也是一种风险,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一个人年老退休后生存的时间更长了,所需的养老费用也就更多了,那么,老年人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年轻时的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以对付活得太久的风险。

其次,在人口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家庭成员越多,老幼相扶、相助和相养的功能就越大。在社会经济不很发达时,家庭则是最有力量的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口迁移的频繁,家庭结构的日益趋小和单一化,核心家庭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人数较少,经济条件较好、家庭成员教育水平较高,而单亲家庭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助作用很有限,传统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减弱,以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想法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化的办法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此,在社会保险与企业年金保险一定水平下,商业寿险就成为家庭未来保障方式的首选。

(六)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发展环境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1.经济体制与政策

保险业是社会经济政策敏感度很强的一个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将对保险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不同经济体制下,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商业保险需求差异就很大。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仅把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包下来,甚至还为其亲属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那时的商业寿险需求很小。市场化改革后,个人成为承担风险的主体,生老病死问题必须个人自己解决,企业年金保险和个人家庭的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就自然成为个人家庭寿险需求的必选。可见,体制变迁使承担风险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创造出来巨大的商业保险需求。

其次,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对保险需求影响巨大。如中国改革开放后藏富于民政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则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在持续提高条件下,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培育了较强的消费能力,大量中间层的形成,引起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变化。中间阶层已是保险消费的主体。另外,如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加对保险的需求。一是引起政府和民众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社会风险等风险问题的重视,并增加保险供给能力的投人。二是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从而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2.社会保障制度

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商业人寿保险的需求。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国家年金、以企业团体养老保险的企业员工福利计划为主体的企业年金,以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为主体的个人年金的“三支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确立,目前,已成为员工退休后生活质量能与时俱进的坚强基石。今后,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广覆盖低保障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足部分必然要通过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解决。

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化和发展改革经验看,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阶段、价值取向、法律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保障的内容体系各有差异,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广覆盖低保障的改革方向却是一致的。因此,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会刺激企业员工福利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商业保险的大量需求,为商业保险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

3.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能左右保险购买行为,税收优惠政策会刺激保险需求升高,反之降低。通常做法是税法规定投保人所获得的保险赔偿金或补偿,免缴个人所得携,以及采取减免或延期赋税的办法来刺激对保险商品的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如对于企业交纳的团体保险费税前列入成本,对于个人用于交纳年金保险费的收入给予税收减免或延期至年金给付时征收。另外,国家给予那些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改革管理的保险公司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供给间接的刺激了保险需求。显然,税优政策对保险当事人双方的好处是明显的,对企业和政府的好处更是长远的。

4.金融政策

具有储蓄性质的人寿保险受金融政策的变动影响较大,金融政策的稍微波动将影响到人们在保险商品与其他金融商品间的选择。这主要是通过利率的波动对保险产品价格的影响来影响需求的。在寿险产品定价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变量分别为预定利率、预定死亡率和预定管理费率。其中,各公司的预定管理费率基本稳定,而死亡率在生命表统一的情况下,这两个变量就是一定的,此时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就成为决定寿险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当然,放宽保险资金运用限制,鼓励保险与证券、银行间的合作,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间的互动等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出台,无疑也会使新型投资保障兼具的寿险产品比一般其它金融产品具有更多的波动性。特别是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影响寿险需求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机理更加复杂,需求也更复杂多变。

5.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巨大。如Stalson把美国19世纪60年代寿险业的巨大发展归功于政府有力的产业引导。二战前,美国保险产业结构单一、国际化程度很低,是典型的内向型发展模式。二战后,美国采取了充分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政策和一系列产业引导的发展战略。因此,尽管美国的保险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到19世纪90年,美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市场,而且还是世界六大再保险中心(百慕大、英国、德国、瑞士、法国)之一,保险产业十分发达。另外,韩国学者Kim认为韩国60--70年代寿险业的飞速发展,并很快跻身世界寿险业先进国家行列的原因,也主要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前,我国强制停办保险20多年,那段时期保险业发展倒退,有需求无保险,-恢复保险后,长期以35%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强调科学发展观后,中国保险业努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一系列既能满足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又有利于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不断出台,无疑对推动整个保险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6.法制环境

保险是保险公司对未来事件的承诺,如果寿险公司届时不能履行承诺,则被保险人不仅失去支付的保险费,而且也无法获得应该得到的保障。因此,大多数国家对保险经营的组织形态、财务状况等从制度和法律方面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监管,保证保险人合法经营,切实保障投保儿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如通过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度,把一些无竞争力的经营者排除在市场之外。对投资的限制能减小保险经营的风险,从而增加对保险的需求。

因此,法制环境的完善程度,如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进程、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企业的约束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等,必然会导致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必然会使保险有效需求增加。另外,执法部门对保险合同纠纷的正确处理,甚至消委会和新闻舆论部门对公众的保险意识的正确引导,以及对不同保险公司的信誉及险种的评价和推荐的公正透明与合理化,均会诱发保险需求的扩大。

7.文化意识

文化方面主要指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一个国家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可能影响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以及对所面临风险的管理措施,从而对寿险需求产生影响。观念习俗等方面的因素多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偏好的改变来影响需求。这些影响因素内容十分广泛。

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分散风险,提供保障,但不同文化意识下,保险需求差异较大。在东亚一些国家,由于居民崇尚勤俭和倾向较安定生活的文化意识,通常把保险看作储蓄保障工具。而同处在亚洲的一些中东国家居民,由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保险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因此需求极小。西方国家居民由于祟尚个人自由和注重自我救济等价值取向,对保险需求较大。

不同文化程度者对风险和保险的认识不同,保险的平均购买份数也不同。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保险需求越旺盛,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对人寿保险需求敏感度较高,而迷信、愚昧的人可能相信神灵保佑,却不相信风险的客观存在,祈求神灵保佑则是其主要的风险管理办法。此外,在一个大的文化之中可能包括一些较小的亚文化群,不同亚文化群的人虽同属一种文化,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不同职业的人其保险需求不一样。从事危险工作的人们,可能比其他人更需要人身意外保险。来自相同的亚文化群体、相同的社会阶层甚至同一职业,但有不同的生活习俗的人也有着不同的保险需求。

二、影响个人寿险需求的主观因素

因为人们会面临着疾病、意外伤害、衰老等死得太早,或者活得太久的风险,从而带来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这不仅会构成家庭或个人较为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可能增加个人或家庭生活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过保险安排可使可能的经济收入下降或损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使个人心理得到安慰,实现安全保障。而获得的保险商品消费效用,也会强化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因此,在其它因素不考虑时,影响和决定保险需求的,是由人们对人寿保险消费需求心理所决定的。

(一)从风险意识看寿险需求的行为心理

尽管心理学发现每个人的风险偏好空间曲线的形态基本相同,但是会在不同的风险程度上达到风险偏好函数的顶点,即不同人需要不同的风险刺激。一些人只需较低的风险水平就能达到其风险偏好需求,而另一些人则需较高风险水平才能达到匹配的风险程度,显然后一部分人要比前者对风险的意识更趋冒险性。阿罗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分为好冒风险的“冒险型”、回避风险的“避险型”、漠视风险的`“中性”。正是由于对风险的不同意识,才导致购买保险也分为偏爱、肯定、冷淡和拒绝等几种消费意识和行为,从而影响保险需求。进一步看,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意识取决于每个人的人格心理结构,个人的心理结构是思维和性格倾向的成份组成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人们面临同样风险时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实际上就是个人的风险决策。比如,攻击性和表现欲强烈的人对风险意识是好冒风险的,这些人对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比一般人高,认为在低风险的决策中取胜的机会与一般人差不多,而倾向于冒更高的风险,才能感到心理愉悦。

其次,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也取决于前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的心理积淀,实质上是这些背景和外部环境下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人人格心理结构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人格心理结构的过程是从社会定向的性格向个人定向的性格演变。比如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中国人民深受封建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传统的社会伦理,文化中的儒家训诫等等,使中国人的意志偏于过分的自抑、忍耐和保守,因此中国人对风险的意识大多数属于“避险性”。而美国人开放,敢于抗争和冒险等等,他们对风险的意识与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人们厌恶风险的假设是保险的潜在需求的主观前提,这是基于保险是以一个小量的确定的损失(保费)代替一个大量的不确定的损失。当保费等于损失期望时,选择保险的人属于风险中性者;当保费大于损失期望时,选择投保的人属于风险厌恶者。而一般公司收取的保费除用于损失补偿外还要提留公司利润和费用,因此,可以粗略地认为保费大于损失期望(这里我们忽略公司的投资所得,或者假设个人投资收益率与公司投资收益率相等)。所以,认为有保险需求的人一定是一位风险厌恶者。而风险喜好者,宁愿选择承受大量的不确定性的损失,甚至主动制造风险,如赌博。而保险的有效需求,其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饱暖尚不能满足,则不会有剩余社会产品用于补偿损失。因此,即使人们有风险意识,保险的潜在需求也不能转化为保险的有效需求。总之,人们越是厌恶风险的存在,越希望稳健的经营和安定的生活,保险的潜在需求就越强烈;相反,若越喜欢投机,喜欢刺激,往往保险的潜在需求越小。

此时,很难衡量某个因素与需求的量化关系。因此,在研究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时,即使该因素是影响保险的潜在需求,也只能通过研究其影响潜在需求心理行为而得到对有效需求量行为结果的影响。当然,通过排除经济因素的影响后,可估计其对潜在需求心理的影响力,而对保险的有效需求行为结果,可用保费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则很容易研究保险有效需求行为结果与其影响因素间的数量关系。

(二)从保险意识看寿险需求的行为心理

风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厌恶风险的心理行为决定了保险潜在需求的存在。风险的存在是保险潜在需求的客观前提,人们厌恶风险的假设是保险潜在需求的主观前提。潜在需求是不以知不知道、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够通过保险手段来化解风险为基础的,而是以风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与评价为基础的,保险意识则是将保险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的动力之一。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要用保险来化解风险,但其自身对保险的潜在需求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此时其较低的保险意识就成为了阻碍保险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的一个因素。

一般来说,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风险认识、预测和处理的水平,决定着人们是否有用保险手段来化解风险的意识与行为。当然,由于保险消费者社会地位、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不同,对寿险需求的行为表现也相应不同,在需求心理行为上的差异也很大,根据需求心理行为表现的差异可将个人投保人分为三大类。

1.满足基本需求的心理行为表现

特征是交费相对较低,获得保障为主,希望保险手续简便、交费方便可靠、理赔容易迅速。这类寻求基本利益的投保人与保险公司打交道时,对保险服务的需求是被动接受的,只要方便、规范、高效就行。这类投保人约占总数的70%。

2.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心理行为表现

特征是投保人有一定社会地位,个人收入和文化修养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比较理智,希望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这类投保人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对险种搭配的灵活性,保障范围的适用性有明显的需求偏好,对保险的服务行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他们对保险服务的需求介于被动与主动之间。这类投保人约占总数的20%。

3.满足高层次需求的心理行为表现

由于他们事业有成,收入颇丰,保险意识强,对个性化服务较重视,保险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保险、证券、银行、信托等到综合金融服务,对保险服务十分挑剔,特别需要综合-的保险产品组合设计服务,强调自我,要求优质服务和保密要求,属于主动型投保人。这类投保人约占总数的10%。

(三)从心理预期看寿险需求的行为心理

保险产品是为解决投保人未来不确定性风险设计的,因此,对未来面临怎样的风险的预期就直接影响到其保险行为心理。如保险需求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取决于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预见性。当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良时,对当期的寿险产品购买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对当期寿险产品的购买。在实际中,保险价值通常是以保险标的在保单生效时的市场价值或账面价值确定的。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保险标的市场价值会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使原先足额保险成为不足额保险。被保险人对价格上涨的滞后反映可能使其不能及时增加投保,从而使保险的有效需求下降。这在一些长期性寿险尤为突出。另外,通货膨胀常使消费者陷入某种“货币错觉”之中,消费者会发现收入增长更快于价格的增长,以至于在消费者看来通货膨胀似乎表现为工资相对于价格来说提高了,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包括保险)的消费水平将会提高,反之亦然。一般来说,大的投保部门,如团体寿险,由于熟知经济形势而较少发生货币错觉。但一些小的消息不灵通的家庭个人投保人,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通货膨胀的预期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影响,会强化人的风险意识,尤其对那些拿固定工资收入者,往往对工资会继续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或对未来社会保险所保障的最低生活费收入的购买力感到担忧。风险感受的增强会促进消费者对保险的购买需求,尤其是某些能够部分抵消通货膨胀风险的保险商品,如可分红的年金保险,与消费指数挂钩的年金保险等,将得到特别欢迎。

摘要:金融自由化导致混业经营趋势加剧,推动了兼具储蓄、投资、理财和保障等多种功能的寿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引发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托市场和保险市场间的互动,影响寿险需求

篇13:市政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

市政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 要:文章主要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四个层次对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工程造价;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工程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我国,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城市生活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

近年来,我国市政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为了实现市政工程的经济性和效益性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工程造价上控制建设工程的开销。目前研究者们对工程造价控制作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全面考虑影响工程造价本身的各种因素,仍然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工程造价的多少,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1 影响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

影响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

1.1 建设工程投资决策阶段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建设工程投资决策阶段,通常会发生预算较实际支出低的情况,这是由于建设工项目在申请立项的时候,通过降低项目预算支出而增加项目的竞争力。人为因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从而导致概算低的情况发生。其次,由于建设项目需要经历撰写项目规划书到建设施工的过程,在概算中一些原材料、人工费用和各种设备的价格会发生一定幅度的增加,导致概算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最后,项目建设的地址选择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土地使用费,拆迁花销款项的不同,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形、地貌、施工难度和一些辅助设施供电供水、交通条件等也将影响建设项目的费用。

1.2 建O工程设计阶段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市政建设工程总费用中,设计费用只占总支出的1%,但是如果不选择一家有资历和实力的设计单位会影响其他75%费用的支出。因此,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十分必要。其次,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追求设计技术的完美,而忽略了工程造价的经济性和效益性,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最后时设计过程和建设过程不能有效的吻合,由于很多设计人员缺乏施工建设经验,对一些新型的施工过程、施工设备不了解,造成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更换图纸,增加了相应的费用支出。

1.3 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公司为了降低原材料的费用支出,选择一些劣质廉价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完成设计图纸效果,拆除重新建设,从而延长工期,增加建设费用。其次,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也会导致工程造价失控。最后,缺乏专业造价人员。由于监理队伍中没有专职的造价人员,并且监理费用的收取也是按照“费率”来实行的,监理不当,导致造价控制不得力。

1.4 建设工程竣工阶段的影响因素

竣工结算是建设工程的最后阶段,此阶段也会对工程造价控制产生直接影响。在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就是结算书编制与事实不符,一些人通过抬高结算金额获取利益,使得工程造价提升。

2 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对策

针对影响市政建设工程造价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四个阶段因素,我们分别提出了工程造价的控制对策。

2.1 投资决策方面的对策

投资决策阶段是降低市政工程造价的关键阶段,所以要做好投资决策方面的控制对策。首先,投资预算是建设工程项目的前期环节,这样的一个决策性文件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和效益效果。 相关预算人员必须加强对预算编制的重视,审核通过了可行性报告之后,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投资限额作出科学的预算,并以其为依据进行资金筹措[4]。其次,投资预算要跟设计内容紧密联系,投资预算应该按照设计的.内容给出精确的预算结果。对施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应该多方考虑,多方比较,依照造价管理的原则,全面对影响投资的动态因素进行分析,在保证施工难度可行性的同时保证经济的合性。

2.2 工程设计方面的对策

首先,设计单位的选择至关重要,所以对选择设计的单位应该采用招投标的方法选择,在与设计单位签订的合同中,要明确设计单位的责任,要求设计人员对设计的项目内容尽职尽责,如果设计变更费用超出施工合同价的5%,就要扣除一定比例的设计费用。其次,对设计出的项目设计方案应该不断优化来控制工程造价。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对某一工程项目拿出几套备用方案,聘请专家组对几套设计方案进行论证筛选,最后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来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最后,要明确设计收费方式。要利用限额按比例提成方法,让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都有共同控制工程造价意识,进而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2.3 工程施工方面的对策

首先,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应该更加完善。施工这一环节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至关重要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不准随意更改施工方案,收集工程资料,掌握施工动态,协助业主应对因设计变更而产生的费用,及时调整造价控制目标,为工程结算做好准备。其次,要严格控制工程的变更计划。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经常出现,但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要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因此,要加强变更管理,先算账后变更,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4 工程竣工方面的对策

首先,明确差额标准。在编制招标文件和相关合同时时候,规定施工单位上报的竣工结算造价费用与设计预算造价存在一定的差额,但这个差额不能超过一个数值,否则就要由施工单位承担超出部分的费用,并且对其进行罚款。其次,在审计时可以同时聘请两家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工作,对两次审计结果进行对比,以控制审计质量。如果两家的审计结果存在差额,这个差额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这样的方法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娟,丛玉琪.浅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18):101-102.

篇14:分析影响工程建筑管理的若干因素论文

分析影响工程建筑管理的若干因素论文

1引言

前些年,我国的房地产业经历了迅速扩张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是我国工程建筑管理质量频发的一个时期。工程建筑管理关涉到社会公共利益,牵涉到千家万户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我国的工程建筑管理的历史相对来说时间还较短,在经验积累的深度和广度上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去克服,去解决。本文将就影响工程建筑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2工程建筑管理的影响因素

2.1制度不完善

从近些年来的,工程建筑管理实践来看,相关的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优劣的根本性因素。通常来讲,完善的健全的管理制度意味着不仅是制度内容的全面,而且是监督制度的完善。在内容和监督方面,我国的工程管理制度都还不完善和健全。在有些工程管理项目上,为了削减投入,降低投资额度,对相关人员和部门的设置任意进行裁剪,使得工程建筑管理人员的数量处于短缺的状态,甚至使得不相容岗位的由同一人担任的情形,如果长期下去,对工程建筑的质量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2.2人才的缺乏

―方面是工程建筑管理人才的巨大的缺口,一方面是我国的人才市场不能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工程建筑管理提供服务。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确保工程建筑管理质量的保障性因素。如果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施工管理的`需求,或者224说对相关的施工程序,施工质量的控制了解的不够深入,那么,可能导致相关安全的隐患遗留,也就无法切实的提高工程建筑管理的质量。

2.3意识的匮乏

意识的匮乏是我国工程建筑管理上存在的很大的问题。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成熟,建筑市场的容量越来越大,我国的很多建筑商为了承揽工程,不惜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承包工程,进而造成了工程质量的下降,而这主要是发包方意识匮乏的体现,为了节约投资成本,不惜牺牲建筑工程的质量。另外,由于有的建筑商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不惜采取偷工减料等方式,破坏建筑工程市场的稳定。近些年来,发生的多起工程质量事故,为相关各方敲响了警钟。

2.4监管不到位

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建筑管理的不到位是造成当前工程建筑市场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主管部门有权利,也有业务对工程建筑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但鉴于当前存在的各种因素,我国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管理方式以经验为主,也就是靠积累的经验对工程建筑市场开展政府监管工作,缺乏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二是管理的方式比较粗放,使得很多细节性的监管事务被忽视了;三是工程建筑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阻碍了工程建筑管理效益的提高。

3加强工程建筑管理的对策

3.1提高工程建筑管理意识,丰富管理手段

提高工程各方主体的建筑管理意识,是提高工程建筑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各方主体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予以转化成为符合具体实际的管理制度。当然,我国的工程建筑管理主体和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当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理论中脱离出来,从实践中提炼出管理的精髓,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为我国工程建筑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管制度

从监管方面着手推进工程建筑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是促进工程建筑管理规范的外在推动力。一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当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行政职能,加大对工程建筑管理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根据工程建筑管理的实践,制定出相关的全面的监督制度,形成定期检查的制度,并对检查的对象实施动态的监管,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及时予以纠正,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处罚。

3.3创新工程建筑管理工作

创新意味着对旧有的工程建筑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对某些不适应当前工程建筑管理实践的制度和方法适时进行淘汰,并且根据实践经验进行实时的动态调整,让制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例如,可以确立工程建筑管理的终身质量责任制,对于发现的工程建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找到相关责任人,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另外,减少管理机构的设置,让机构实现扁平化,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让管理工作开展起来更有活力,提高施工的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工程建筑管理还是存在着相对较多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其中的意识不强、监管不力等因素,对于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有着明显的负面作用,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有必要从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管,提高意识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工程建筑管理的水平。

篇15: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摘 要: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学前教育现在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目前已经建立了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且形成了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但是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地区性发展倾向,也就是说各地区间

关键词:学前教育论文征集

学前教育现在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目前已经建立了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且形成了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但是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地区性发展倾向,也就是说各地区间在学前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学前教育课程施行是幼儿园变革与开展的中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白指出:坚持以幼儿园开展为本,以幼儿素质教育为目的,幼儿园课程的施行应树立在充沛思索幼儿特性和需求的根底上,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前提条件和评价根据。当前,一些幼儿园课程倾向传授认知技艺,不时增加学问性课程,而减少了应有的游戏活动,同时也无视了对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培育。这种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安康生长。因而,深化剖析幼儿园课程施行的影响要素有利于提升学前教育的程度。

一、教员要素:学前教育课程施行的主要执行者

学前教育课程施行效果的权衡规范是课程活动能否可以真正促进幼儿的开展。幼儿教员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执行者,在幼儿课程施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课程设计与课程目的完成等多个环节的重要联合者。幼儿教育的理念必需经过幼儿教员停止理论,幼儿教育的目的也必需经过教员的努力得以完成。普通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容易完成园本课程的开发。所以,幼儿教员的敬业肉体、专业学问与专业技艺等都是影响课程开发胜利和施行的重要要素。

但是,幼儿教员的素质上下是决议课程施行有效与否的重要要素。由于目前国度对幼儿园课程没有颁发统一的规范,更没有组织编写统一的教材,幼儿园在确立了本院所开设的课程后,主要是依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肉体,依据本班幼儿的实践状况停止课程设计、目的划定、选择课程内容与办法等。因而,幼儿教员在课程上的时间布置、课程方案、教学办法上的'选择都有着相当大的自在度。

当前,我国幼儿教员的理论与理论程度偏低。随着幼儿园课程变革的逐渐深化,教员的理论程度缺乏日渐显显露来。因而,要进步教员的专业素养,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实在进步幼儿教员入职前的教学质量,二是强化教员入职后的职业培训,协助他们在理论过程中不时生长。

二、幼儿要素:课程施行的重要参与者

幼儿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施行对象,所以幼儿对课程施行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了课程施行的效果。一个真正契合幼儿开展规律、满足幼儿需求的课程,必然可以吸收幼儿参与其中。幼儿是一切课程设置和施行的根底与目的,也是最佳的课程设计者,他们的想象力、发明力、生成性与多变性是课程开展的重要源泉。

传统教育强调家长和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位置非常低下表现为教学盘绕教员展开,教员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则完整处于被动位置,常常被当做是学问传输的客体,其主体位置和主体性常常被疏忽。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我们应鼓舞从“教员中心”到“儿童中心”。所谓“儿童中心”就是要从儿童的理想生活境遇动身,引导儿童酷爱和参与生活,激起儿童潜能的全面开展,启示儿童的聪慧,培育儿童的生活理论才能以应对外部环境的种种机遇、应战、波折等。

三、园长:课程施行的关键指导者

在课程施行的过程中,幼儿园园长作为课程指导的第一担任人,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园长对课程质量的把关,是决议课程活动能否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要素,也对幼儿、教员和幼儿园都起着久远开展的影响。

首先,幼儿园的指导者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目前,国度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培育目的、培育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只是最根本的准绳性请求,千篇 一律的培育目的曾经不能满足往常各地、各类、各级学校的特殊性。这就请求幼儿园的关键指导者要有本人共同的教育理念,要依据本人幼儿园详细的师生特性、教育资源与环境,确立共同的幼儿园开展方向。例如,有的幼儿园是以突出身体锻炼为办园目标;有的幼儿园则强调文艺,开展儿童的个性与专长为主;有的注重兴味培育等等。我国有些中央的幼儿园在办园特征方面曾经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但还不成熟。但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国的幼儿园还是呈现出千篇 一律的困境,“洒向孩子的都是爱”“一切为了孩子”等,都显得非常空泛,让人产生海市蜃楼之感。这样延伸到幼儿园的课程开发,就会显得没有特征。

另外,园长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指导者,不只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还要把握科学的课程观,成为教育教学变革的决策者和引领者。课程的施行必需是依据国度和中央的规则,并分离学校的自身特性,由众多的参与者共同完成的,而非决策者的个人行为。这就请求幼儿园的管理者有民主、开放的组织构造,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或“闭门造车”,它需求幼儿园园长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谐和,不只需求幼儿教员普遍积极地参与,同时力邀家长们的配合和社会的有力支持。

在面对幼儿教员在课程施行过程中遇到的艰难时,园长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经过组织教研活动,与教员们共同讨论施行课程的有效途径,真正参与到学前教育课程的施行中。

四、家长要素:课程施行的重要支持者

家长在幼儿园教育的中不断扮演支持者、配合者的角色,而今,教员们需求转变这个观念,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施行中来。为了让家长理解现代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与家园协作的相关信息,我园经过分离实践来达成共识,使教员与家长之间可以分享新的理念。在课程施行的过程中,要普遍征集家长的意见和倡议,充沛发挥家园协作的效应。同时,让家长参与到课程教材的选取,认真听取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意见,让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这都能为幼儿园课程施行营造良好的气氛。

幼儿园课程施行是复杂、动态的过程,幼儿园应该配有相应的制度和人员对其停止管理,监视课程施行的各个环节。目前常见的情形是,固然园长会定期查看各班课程施行的状况,但更多的是只流于方式,没有真正地从教员、园长、幼儿、家长的层面深化剖析课程施行中呈现的问题。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幼儿园课程施行现状与对策研讨”(编号:JG14CB013)的阶段成果之一。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教学论文的题目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城市群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2023-03-30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少儿模特教学的论文题目2023-07-04

关于分层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1-10

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题目2023-05-26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