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

时间:2022-09-10 07:41:4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通用17篇)由网友“崔胜澈”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欢迎阅读!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

篇1: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4)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课标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讲授新课】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课堂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相关衔接】P8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88

【专家点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

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最本质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时间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过渡】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社会的整个面貌只能从生产方式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举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举例】P89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

会。”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们、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服务于先进 促进发展,推动进步;)

(服务于落后 束缚发展,阻碍进步;)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A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举例】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辨析】

1.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

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

5.生产关系的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的变革。( )

6.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变革。( )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 ) 教师点拨:

1.(×)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名师点评: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前进。

4.(×)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5.(×)名师点评: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6.(×)名师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7.(×)名师点评:这两大基本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知识体系构建】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篇2: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

四。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赏析诗歌

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㈡三读诗歌,鉴赏语言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㈢四读诗歌,鉴赏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六。比较鉴赏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凄凉。

七。课时小结

从我们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善于吸收前代实践成果,不断积累艺术经验,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他的律诗格律最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许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八。作业布置

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

⑵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篇3: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了解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鉴赏激发学生对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并由此激起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如何理解王熙凤的言外之意,如何理解写贾宝玉的两首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整体会意读书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大约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部巨著横空出世,尽管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的,尽管价钱昂贵,仍掀起了抢购狂潮。这就是旷世奇作《红楼梦》。有人说:“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平时,我们总是隔着大观院高高的围墙,倾听着里面的欢声笑语,倾听着她们的哭泣呜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林黛玉,走进大观院,去一睹庐山真面目。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掌握这样一些内容(出示教学目标见上)

三、课文鉴赏:

(一)整体会意阅读课文。提问:你觉得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你是从什么内容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请结合前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思考。(学生自读,做好圈点勾划,然后自由讨论)

要求学生用:“我认为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因为从什么内容中,可看出什么。”的句式来回答。

(二)亮点探究:刚才,大家的回答有可取之处,但不够全面细致。现在,我们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一一作一详细而全面的鉴赏。

(1)、鉴赏王熙凤的性格

思考:1、王熙凤的出场有怎样的特点?从林黛玉的纳罕中可看出什么来?

2、从王熙凤的肖像中,你能看到什么?

3、贾母怎样戏谑王熙凤的?说明什么?

4、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5、王熙凤为林黛玉流了眼泪,该如何看待?

讨论明确:

1、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其放诞无礼,地位特殊。(注意与因老祖宗在场,人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作对比提示)

2。通过写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从其头饰、裙饰等看出其极其华丽,连林黛玉都觉惊诧不已,以此炫耀其在贾府的特殊身份、显赫地位,又可从中看出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满足的追求,还可看出她的贪婪与俗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可看出其美丽与狡黠。貌似可喜,实则可畏。

3、老祖宗戏称其为“凤辣子”,一可看出王熙凤的心直口快;二可看出王熙凤深受老祖宗的喜爱。

4、语言描写极其传神,边讨论边明确。“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可见其邀宠取幸的本领,“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不仅贾母听了高兴,连刑、王二位夫人也高兴,还不得罪迎春姐妹,可见其八面玲珑;“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说着还:“用帕拭泪”,但后面“忙转悲为喜”,却揭示出她出色的表演,只有一个目的,取悦贾母。而后一连串的问话,更是为了体现她的能干,体现她在贾府的独特权力。

5、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朗读、表演。6、思维提升:王熙凤形象总结

黛玉纳罕反衬其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令人生畏(笑里藏刀)

浓墨重彩的肖像描写

令人生厌(虚荣心强)

心直口快

凤辣子

深受贾母喜爱

对黛玉的语言及行动:邀宠取幸、善于逢迎、八面玲珑、权谋机变

(2)鉴赏林黛玉的性格

1、思考:①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众人眼中的黛玉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眼中的黛玉

以上内容属于什么描写?说明黛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讨论明确:肖像描写;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聪慧灵秀、脱俗飘逸2、亮点探究:课文第79页第四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是黛玉性格的说明,这点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吗?

讨论明确:

①、开篇,林黛玉的心就提了起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心理描写)②、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语言描写)

③、在王夫人房中(心理描写、行动描写)④、黛玉在回答贾母和宝玉问念何书时的不同回答(语言描写)

3、思维拓展: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讨论明确:对林黛玉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4、思维提升:林黛玉形象总结讨论明确:三多: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言行多心

(3)鉴赏贾宝玉的性格

1、能力迁移:

结合课本及刚刚所学知识,讨论下列问题:①、黛玉在未见宝玉时,黛玉母和王夫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②、以上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是什么描写?

③、宝黛相见时,二人在对对方的认识上态度有何不同?

④、黛玉亲眼看到的宝玉又是什么样的,这又是什么描写?

⑤、宝玉“摔玉”这个情节是什么描写,说明宝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⑥、《西江月》二词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呢?讨论明确:

黛玉母眼中的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眼中的宝玉——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写法——侧面描写二人认识上的不同——黛玉—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心理描写)宝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语言描写)

黛玉看到的宝玉——英俊少年(肖像描写)宝玉“摔玉” ——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具有叛逆色彩(语言、行动描写)2、思维拓展:鉴赏《西江月》二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学生齐读,然后老师提示、学生讨论后明确:

课文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3、思维提升:贾宝玉形象总结黛玉亲眼看到的宝玉——英俊少年(肖像描写)《西江月》二词——叛逆性格

宝玉“摔玉”——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平等,有叛逆性(行动、语言描写)

四、学生自由阅读品味。

五、作业

1、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品读四大古典名著,鉴赏人物形象。

2、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①、写一个人;②、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

②我的爷爷(或奶奶)

③我的网友(或笔友)

篇4:高中数学必修4备课教案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 λ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

设是上的 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 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 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AB+BC+CA=0 (B) AB-AC=BC

(C) 0·AB=0 (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 )

、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

(A)y=(x-2)2-1 (B)y=(x+2)2-1 (C)y=(x-2)2+1 (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A)3x+2y-11=0 (B)(x-1)2+(y-2)2=5

(C)2x-y=0 (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 PQ=_________

9、已知A(5,-1) B(-1,7) 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

(A)-5 (B)5 (C)7 (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

(A)(a)2·(b)2=(a·b)2 (B)|a+b|>|a-b|

(C)(a·b)·c-(b·c)·a与b垂直 (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

(A)2 (B)0 (C)1 (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 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 =(2,3), =(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篇5:高中数学必修4备课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3、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 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

(精确到0.001).

(2) 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 ,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 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 “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篇6:高中数学必修4备课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2)熟练掌握由 的图象得到函数 的图象的方法;(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 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板书

篇7:高中数学必修4备课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6) 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学习三角函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

难点: 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人问:海口到三亚有多远时,有人回答约250公里,但也有人回答约160英里,请问那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

显然,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那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里制,一个是英里制.他们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

在角度的度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是角度制,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角的另外一种度量制---弧度制.

二、讲解新课

1.角度制规定:将一个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叫做1度,故一周等于360度,平角等于180度,直角等于90度等等.

弧度制是什么呢?1弧度是什么意思?一周是多少弧度?半周呢?直角等于多少弧度?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如何换算?请看课本,自行解决上述问题.

2.弧度制的定义

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角,记作1,或1弧度,或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如图,半径为的圆的圆心与原点重合,角的终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终边与圆交于点.请完成表格.

我们知道,角有正负零角之分,它的弧度数也应该有正负零之分,如-π,-2π等等,一般地, 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角的正负主要由角的旋转方向来决定.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

四、课堂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课后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板书

篇8:必修4《柳永词》教案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预热】 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N)、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 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 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二、走进作者DD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常出入歌楼舞馆,为人狂放不羁,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v元年(1034)才中进士。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作词的第一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师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以真挚敏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情感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后人誉为婉约派的宗师。通俗是柳词的特点,他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凡有井水外,即能歌柳词”,可见其影响之广泛。词发展到宋代,受五代文风的影响,也为适应歌舞升平的社会需要,词风婉丽,盛极一时。才情卓异的柳永长期混迹于歌女中,于是创作了大师表现男女离情别绪和悲叹个人沦落江湖的作品,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字释词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t清嘉: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都很秀丽。t,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四、背景引入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五、诵读思考 用4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自读时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并思考:本词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钱塘的繁华的表现: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六、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3、词的上阕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角度来写的? 4、词的下阕是从几个方面抒写杭州风貌的? 【交流成果】 1、上阕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 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 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 (概括) 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上阕先点出“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4、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七、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的名句是哪一句?请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成果展示】“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句十分精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另一种理解:杭州四季皆美,举桂子、荷花就是说明每个不同季节都有美丽的花。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2、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成果展示】苏轼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山水的美丽。宋之问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白居易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写杭州山寺中的桂子和钱塘江潮是让人向往的。南宋杨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八、总结全词,概括主旨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这首词,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领略那里美好的风光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雨霖铃》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

篇9: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平面向量复习

教学重难点

平面向量复习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复习

知识点提要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 λ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

设是上的 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liuxue86.com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 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 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AB+BC+CA=0 (B) AB-AC=BC

(C) 0·AB=0 (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 )

、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

(A)y=(x-2)2-1 (B)y=(x+2)2-1 (C)y=(x-2)2+1 (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A)3x+2y-11=0 (B)(x-1)2+(y-2)2=5

(C)2x-y=0 (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 PQ=_________

9、已知A(5,-1) B(-1,7) 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

(A)-5 (B)5 (C)7 (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

(A)(a)2·(b)2=(a·b)2 (B)|a+b|>|a-b|

(C)(a·b)·c-(b·c)·a与b垂直 (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

(A)2 (B)0 (C)1 (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 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 =(2,3), =(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篇10: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 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教学难点:理解向量加法的定义.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 复习:向量的定义以及有关概念

强调: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相等.因此,我们研究的向量是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即任何向量可以在不改变它的方向和大小的前提下,移到任何位置

从而,多个向量的加法运算可以按照任意的次序、任意的组合来进行.

三、应用举例:

例二(P94—95)略

练习:P95

四、小结

1、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

2、交换律和结合律;

3、注意:当且仅当方向相同时取等号.

五、课后作业:

P103第2、3题

课后小结

1、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

2、交换律和结合律;

3、注意:|a+b| ≤ |a| + |b|,当且仅当方向相同时取等号.

课后习题

作业:

P103第2、3题

板书

篇11: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篇12: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能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熟练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用技巧。

教学过程

复习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用- B代替B看看有什么结果?

篇13: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

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什么叫平面的一组基底?

平面的基底有多少组?

引入:

1.平面内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点A可以用什么来

表示?

2.平面向量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示呢?

篇14: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o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o 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

o 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会表示向量.

教学难点: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向量的概念: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二)(教材P74面的四个图制作成幻灯片)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7个问题一次出现)

1、数量与向量有何区别?(数量没有方向而向量有方向)

2、如何表示向量?

3、有向线段和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分别可以表示向量的什么?

4、长度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长度为1的向量叫什么向量?

5、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单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吗?

6、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

7、如果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一点O,这是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

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后小结

1、 描述向量的两个指标:模和方向.

2、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

3、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

篇15: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平行四边形这个几何模型,归纳总结出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的”三步曲”;

2.明确平面几何图形中的有关性质,如平移、全等、相似、长度、夹角等可以由向量的线性运算及数量积表示.;

3.让学生深刻理解向量在处理平面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教学难点:如何将几何等实际问题化归为向量问题.

教学过程

由于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积运算具有鲜明的几何背景,平面几何图形的许多性质,如平移、全等、相似、长度、夹角等都可以由向量的线性运算及数量积表示出来,因此,可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中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向量方法在平面几何中的运用。

例1、平行四边形是表示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模型。如图,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长度与两条邻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思考:

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可以分哪几个步骤?

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可以分哪几个步骤?

“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篇16: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5.9 ∴loga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

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

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 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例 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板书>

解: x2+2x-3>0x<-3 或 x>1

(3x+3)>0 , x>-1

x2+2x-3<(3x+3) -2

不等式的解为:1

例 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⑴y=log0.5(x- x2)

⑵y=loga(x2+2x-3)(a>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 log0.5u, u= x- x2复合而成。

板书:

解:⑴∵u= x- x2>0, ∴0

u= x- x2=-(x-0.5)2+0.25, ∴0

∴y= log0.5u≥log0.50.25=2

∴y≥2

x x(0,0.5] x[0.5,1)

u= x- x2

y= log0.5u

y=log0.5(x- x2)

函数y=log0.5(x- 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 增区间[0.5,1)

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

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

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什

么区别?

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

师:那么⑵如何来解?

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

板书:略。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

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 b>0, 且 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

单调性。

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安排为习题课,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整个一堂课分两个部分:一 .比较数的大小,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

培养同学们构造函数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二.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能使同学们重视求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学生在求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时,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并且这种错误很顽固,不易纠正。因此,力求学生做到想法正确,步骤清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便把例题分了层次,由易到难,力求做到每题都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老师都应该给以板书,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又不必为了解题格式的不熟悉而烦恼。每一题讲完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小结,以使好学生掌握地更完善,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

篇17: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几何表示、向量相等的含义;掌握向量加减法和数乘运算,掌握其几何意义;理解向量共线定理

2.了解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会用向量的几何表示及其代数运算、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向量的有关概念与线性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个人主页

一、知识回顾

1.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已知正方形ABCD边长为1, , , 则 + + 的模=( )

A.0 B.3 C. D.

3.已知向量 , 满足: ,则 =( )

A.1 B. C. D.

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 , ,M为BC的中点,则 = (用 , 表示)

二、例题讲解

例1设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 =2 + , = +3 , =2 - .若A,B,D三点共线,

求的值.

例2在梯形ABCD中,E,F分别是腰AB,DC的.三等分点,且 , 求

例3设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 , .求点P的轨迹,并判断P的轨迹通过下述哪一定点:

①△ABC的外心; ②△ABC的内心;

③△ABC的重心; ④△ABC的垂心.

三、小结

四、训练练习

见练习纸

教后感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计划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第一册(必修) 1.3 弹力 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生物教学的工作计划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通用17篇)】相关文章: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2022-07-24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2023-02-06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2023-11-11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2023-03-25

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2022-06-06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2023-02-15

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2022-11-06

高中生物个人工作计划2023-06-21

学校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教案800字2022-12-18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说课稿2023-01-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