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3 08:28:03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共6篇)由网友“小梵”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盛唐诗专题教案4

燕歌行

高适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二、作者介绍

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四、鉴赏诗歌

1.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将领在战场纵横驰骋,受到天子非常恩遇。)

两层含义:(1)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主要感情:赞颂)

(3)“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战士直赴前线榆关,行进在碣石山的情形。)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夸张)

(5)第一层8句主要写什么?(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

2.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

(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的险恶。)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对比: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军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

边塞秋末自然景色(衰败)--官军兵力(枯竭)。(衬托)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对比: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愤慨)

(5)第二层8句主要写什么?

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

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

3.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 ……至今犹忆李将军。”

(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2)“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表现出什么?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

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什么?

士卒的心愿。

(5)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

勇敢杀敌不惜牺牲完全为了保家为国,哪里念及个人功勋?

沙场征战艰苦难熬,盼望李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

五、思考: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六、补充

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

猎火狼烟,猎火狼烟 男儿征战在边关

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 故园美丽的佳人

在四季轮回中守望 夏日流火,秋日收获

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

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 城头的残鼓声

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 在一首唐诗里

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 诗人高举火把

照亮北方的天空

篇2:盛唐诗教案3:与诸子登岘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盛唐诗专题教案3:与诸子登岘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篇3:与诸子登岘山教学设计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

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篇4: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教学设计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

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篇5:选修语文《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选修语文《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

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和译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②。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③。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④。[1]

【注释】

①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

②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③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④羊公碑: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译文】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时光往来流逝就成为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渔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与诸子登岘山》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篇6:与诸子登岘山教学反思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反思

优点:

1.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积极性比较高

2.点评同学经过充分准备,已经对诗歌有了比较深的把握。

3.通过默写的方式,了解部分同学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不足:

1.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使课堂在某一时间感觉很零散

2.学生并没有很积极投入的去研究诗歌,学习相对比较被动。老师没有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3.备课还是不够充分

(1)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把握不到位,导致在后边解读诗歌的情感时有些生硬。

“诗是诗人心中的火焰”

(2)对诗歌中的具体手法和典故分析不到位,如《山居秋暝》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和视听的角度描写山居“空”“静”之美的,对于“动静结合“这一艺术手法没有完全弄明白,山中的静是通过这些浣衣归来的女孩在竹林间发出的嬉闹声反衬出来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很值得赏析:为了押韵的需要,诗人将竹喧和莲动放在前面;同时这样写又使诗歌产生了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对这个地方的讲解不够清晰、到位。尾联中”随意春芳歇,王孙归不归“王孙原意多指贵族子孙,王孙在此处应该是利用“泛指隐居的人”之意,指诗人。

4.没有在课上让学生以诵读的形式体会诗歌的意境,虽然有预设但时间没控制好。

反思:

1.既要从诗歌本身把握诗歌的类别和主要情感,又要去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

2.赏析诗歌要抓住诗歌的”灵魂“,《与诸子登岘山》:读罢泪沾襟。

3.每首诗歌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艺术手法;每一联;写景角度;

4.在学习一首诗歌的同时要大胆展开联想,将其与学过的诗歌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教案教学设计

登岘,登岘孟浩然,登岘的意思,登岘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翻译、赏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和译文

孟浩然代表作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韵译及评析

孟浩然简介

送王昌龄之岭南的介绍

唐诗宋词鉴赏方法

孟浩然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共6篇)】相关文章:

关于高考的诗词2023-07-19

羊字的诗句有哪些2023-10-23

孟浩然的诗全集2022-08-16

孟浩然常见的诗2022-09-04

孟浩然的诗2023-01-24

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2023-04-05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2023-07-27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诗歌原文及赏析2023-03-24

唐诗宋词名句2022-05-07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2023-01-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