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6 07:53:41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奇迹大陆莉莉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篇1: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XX一定,那么XX和XX成X比例关系?因此XX和XX的X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2=X:5

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

(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XXX和XXX成X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XX和XX的XX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

X=70×5/4

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

C)它们有什么关系?

D)这道题的XX一定,XX和XX成X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

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

b.30:150=1200:x

c.150x=30×1200

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

b.60:8=3:x

c.60×8=(8-3)x

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

b.5:40=x:480

c.40x=5×480

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

b.24:5=6:x

c.(24+6)x=24×5

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

b.75%:3=2:x

c.75%x=2×3

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2: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2、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生1:先算出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140÷2×5。

生2:先算出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式是:140×(5÷2)

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的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比例解,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思考,题中有用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因为速度一定,所以路和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依据:速度一定)

注意:①灵活选择解法。

②比例解时要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解完后注意检验。

3、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4、教学例2:跟例1相似的方法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5、比较例1和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篇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 提问: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解这个比例。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 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知识应用:(出示课件做一做)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四、作业: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篇4: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篇5:比例的应用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正确的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教训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识。

(1)、让12个学生上讲台,站成相同的几组,可以怎样站?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2)、让学生说说“每组人数、组数和总人数”这三个量的关系,每组人数、组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4)、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吗?

二、教学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指导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

3、师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这道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种量一定(不变)?从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D、如果我们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看着X千米,那么我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方程?

2小时和140千米相对应,5小时和X千米相对应,即可以列出比例:140 :2=X :5

E、学生列式并解答。

F、说说怎样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交换,又该怎样来解答呢?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老师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三、教学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 5小时到达,如果需要4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分析,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量。

2、准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3、学生解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比较例1、例2的异同。

四、小结: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准确的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答。

篇6:比例的应用2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正反比例的应用》本课选自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信息窗,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以及正反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研究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判断问题中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会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

重点:

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

正确判断数量间的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很多数量关系和比的知识,基础掌握还可以,而且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但是语言表达不够规范。

三、教法

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激励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都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

[ 新课程不但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合作交流法: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分工明确,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开发,树立的主人翁的意识。

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学生才能学得牢。在课将结束,学生对自己的获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意图:简单的复习为本节课学习做了铺垫,提高了教学效率。

2、出示学习目标,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意图:带着目标去学习,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而且可以让学生做好自我检测,课后有目的的复习巩固。

3、出示信息窗的情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能力。

4、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解题方法,找同学到前面板演解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问题中出现的数量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指导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经过思考掌握方法之后,直接引导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找代表汇报解题方法与过程。

意图:培养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方法。

让学生自己总结用比例相关知识解决应用题的方法。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7、达标检测。

意图: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复习,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因此设计合理的有效地练习是必须的。

8、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易错点?

意图:这个环节给了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机会,可以培养学习总结概括能力,也会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也利于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五、板书设计

(略)

篇7:比例的应用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①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篇8:《比例的应用比例尺》教学设计

1、目标的定位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引出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样,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其次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篇9: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通过设置两个表格,给于学生几个问题作为提示,通过问题带领学生,让学生在形象的数字中寻找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建立等式,然后去感悟这个比例式成立的依据进行自学,探究新知,而且通过以前学习的方法:旧知与正、反比例解法的联系与区别。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的这两种量,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说明速度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教师:“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篇10: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翁台小学:罗仁慧 10月22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法:启发引导法,演示法 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下面各题: 化简

1.63 : 27 2.1.2千克 :750克 3.4千米 :800米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4 : 2.8 2.99 : 66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情景导入 学生自由讨论

1.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你知道这瓶液体是怎样配制成的吗?

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三、新授新知 教学例2 (1)给出课件出示课本例2: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那么,现在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理解: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让学生理解:“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占一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五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 (4)可不可以求出两种各多少ml?怎么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并根据学生解题过程板书) 例2:稀释液平均分成的分数:1+4=5 每份是:500÷5=100(ml) 浓缩液的体积:100×1=100(ml)

水的体积:500×4=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 400ml。

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刚刚学过分数的乘法,这个题目可不可以运用分数的乘法来解。

师:把我们学过的比转化成分率,怎样来做?

生:浓缩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浓缩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写成: 浓缩液的体积:500×1/5=100(ml)

水的体积:500×4/5=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 400ml。 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四:巩固提高(幻灯片出示)

做一做第

1、2题,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1-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数除法学习章节的最后一个课时,知识是在分数除法基础上的再一次加深,学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数除法的学习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学生分数的除法学习时基础较弱,需大量练习作为巩固。 对于后进生的鼓励和关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需要老师上课具备启发性,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做到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学习态度。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11: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第55页——第56页的内容“比的应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比的意义,通过计算解决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旧知的迁移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探索知识、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收获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时间安排:复习2分钟,导入3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5分钟,小结3分钟,练习7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4、女生比男生少(或20%)。

5、男生比女生多(或25%)。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答案不是唯一的。)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老师要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我这儿有一筐橘子打算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分合理?(出示课件)

同学发言。

小结:平均分不太合理,按两个班的人数比分才公平合理。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实际分一分,并记录分的过程。

师:分好了吗?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吗?学生交流分的方法。

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1:1进行分配的。 小结:不管我们怎么分,我们都是按3:2的比来分的,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得是3:2。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如果我现在给你们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1、师巡视辅导。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交流汇报。方法一:根据分数的意义。板书:3﹢2=5大班:140×3/5=84(个)小班:140×2/5=56(个)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表示什么?(引导明确:因为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所以它分到的橘子个数应该也要占橘子总数的。)方法二:根据比的意义,板书:140÷(3+2)=28大班:28×3=84(个)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3+2)”?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

方法一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方法二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请同学们看书第55页的内容,书中还有哪些刚才我们没有探讨到的方法?(画图法、画表格法)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跟我们探讨的这两种方法比较,我们两种方法更方便。其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比的应用。(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四、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幼儿园阿姨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说明书上介绍了其中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你能帮阿姨算算调制这些巧克力奶需要用多少克奶和多少克巧克力吗?”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2、师:非常棒,但一直做同类型的题目没意思。现在我把题型改一改,看看有谁大家被考倒。请看题,师读题:“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怎么样,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师巡视辅导: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已经写好的同学不妨把你的做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思维碰撞,说不定你能得到更多灵感哦。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把你们的解法写出来。预设方法如下:

(1)60÷3×2=40(本)(2)60÷ × 2=40(本)(3)60× =40(本)(4)60÷ =40(本)

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题目)

1、一座水库按2:3放养鲢鱼和鲤鱼,一共可以放养鱼苗25000尾。其中鲢鱼和鲤鱼的鱼苗各应放养多少尾?

2、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也是自己最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想法吗?(自由发言)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七、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6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3题。

篇12: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思路。

3、学会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分析、推理、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比的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收集的物品,体会比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师:看来,比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1、读题,理解题意。

出示课件,观察老师收集的物品,齐读什么叫稀释液,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例题,齐读,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做实验。

师:500ml的稀释液是如何按1:4的比配制成的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了解一下。把水和浓缩液配制在一起,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变化?

师:1份的浓缩液和4份的水制成的液体叫什么?你知道500ml的稀释液是几份吗?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按1:3配制呢?按1:5配制呢?

3、画线段图。

师生一起在线段图上表示浓缩液、水和稀释液之间的关系。让生上台指出各部分表示什么。

师:1份的浓缩液和4份的水合起来是几份?板书:1+4=5?把稀释液看出单位“1”,平均分成5份,浓缩液还能怎样表示?水呢?板书: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找生板演,同桌交流,最后集体汇报(注意对应关系)。

5、归纳方法。

方法一,先求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方法二,把1:4转化成分数,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来解决。

6、检验。

师:这道题我们做的对不对呢?如何检验?

三、巩固练习。

1、我们按1:10的比把白米醋加水配制成一瓶550ml的稀释液,加热沸腾后给教室消毒,其中需要醋和水各多少毫升?

2、适用范围、稀释比例(原液:水)、作用时间(分钟)、使用方法

一般物体表面

1:200

10—30

对各类清洁物体表面擦拭、浸泡、冲洗消毒。

1:100

10—30

对各类非清洁物体表面擦拭、浸泡、冲洗、喷洒消毒。

果蔬

1:250

10

将果蔬洗净后再消毒;消毒后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液洗净。

织物

1:125

20

消毒时将织物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消毒后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液洗净。

排泄物

1:4

>120

按照1份消毒液、2份排泄物混合搅拌后静置120分钟以上。

周末小明清洗苹果,需要配置502ml的稀释液,需要消毒液和水各多少毫升?

四、全课总结

谈收获,图片欣赏。

篇13: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二、教学方法

情趣导入法、总结法、问题导入法及指导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求知欲。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出示根据学生的理想加工的题例。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让学生运用“三步”解题法,分析问题。

1看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件数=总额: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150×80÷3?=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2找:(总额:件数=总额:件数)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篇14: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比例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页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

(1)、说一说方法。

(2)、改写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离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巩固练习。做第52页的“做一做”。指名做,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9页的练习。

篇15:《比例》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教学课题:《反比例》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实例讲

解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提示理解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

师: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图形的放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

什么形状的?你会画吗?

生:长方形。

师:那我们来估一估它的长和宽吧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 )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

意)?为什么?

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

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

师板书学生结果:逐步引出1:100

1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

学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3引出课题。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

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师:比例尺1:5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1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500

师:比例尺1:2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200000厘米的距离。 生2:?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比。

小结比例尺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巩固,检测反馈。

1、练习1、求比例尺在一幅地图上,用20cm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

千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练习2: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02040 60千米

练习3、4略

2、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100”。 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3、再次认识比例尺

<1>出示一个手表的零件,这些零件如果要你画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吗?

<2>电脑课件演示。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4>讨论板书: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

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

篇16:《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习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习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平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平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1)1:1000 (2)1:20xx(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平面图(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平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平面图。

篇17:《比例》教学设计

本周教学内容为正反比例以及比例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以及讲义的设计调整。

在前几周教学基础上,本周课堂讨论环节有所调整。之前,每次的题单设计取消,一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二是同步练习中的探究交流习题设计难度适中,便于学生自学指导。

实际进行了几次教学尝试,课堂时间缩短了。

二、紧扣概念,理解正反比例的含义。

除了结合现实的实例外,教学中注意强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记忆环节。让学生人人熟识概念,逐个讲解概念。通过讲述再次巩固概念,扎实掌握。

三、抓关键点,理清解题思路。

比例的应用,利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点是:先找不变量。找准不变量,再确定属于什么比例。根据比例来确定解题方法。在教学中和练习中不断强调,怎样找不变量,学生做题准确率较高。

四、尝试组建一对一辅导模式。

数学学困生占二成,之前的辅导难度较大,一时间不能保证;二精力顾不过来;三师生比较疲惫,效果难以保证。从上周末开始让学生自己挑选师傅和辅导徒弟,从本周开始启动结对辅导。运行一周,目前效果良好。学困生的作业上交率明显提升,辅导师傅积极性高,辅导跟进到位,今后继续坚持,不断调整。

以上反思,将继续扬长避短,不断完善。

篇18:《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 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 师生共评。

(4) 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 检查、写答语。

(5)试一试:完成练习六第8题。

3、自学例3。

(1)学生独立把例3补充完整。

(2)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解答依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再解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1)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完成第3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7、9、10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2*、13*题。

傲第12*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五升六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辅导老师工作计划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方案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工作计划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教学反思

春季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下册教学计划2023-02-14

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2022-12-10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2023-11-28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作计划2023-11-10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2-05-06

六年级数学工作计划2023-04-15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3-04-06

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的数学教学计划2022-10-17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022-08-15

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2022-06-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