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27 08:13:51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计算教学设计(整理13篇)由网友“zxsm19860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面积计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77页例2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2、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重在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算理,通过实际操作从思想上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和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关于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你们会比较吗?

3、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

二、探究建模

(一)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那它的具体面积是多少呢?我们动手算一算,行吗?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测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交流

3、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是怎样得出来的?请每一组的代表说说一说你们的想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那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4、动手操作,组织学生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要求: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完成填表。(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边摆边记录)

(1)学生分组实验。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2)讨论:从表中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有什么关系?

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二)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尝试“做一做”(教材P78)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它就是正方形,所以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

三、练习巩固

1、开始上课时同学们不会比较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现在会比较了吗?该怎么比较呢?

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交流。

2、课件出示练习十九的第二题(口答)

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教室的门长2米,宽1米,面积是2米。(     )

(2)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

( 3)边长×边长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要想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长和宽的单位名称要先统一)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每行的个数×行数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  × 边长

篇2: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篇3:三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类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能准确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类推能力。

5、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具准备:

自剪平行四边形,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这样三个图形(屏幕出示书42页图),这里的每个小方格都表示1平方厘米。第一个是什么图形?(学生一起答),它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样知道的?(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方法能很快求出它的面积呢?(指名回答)

2、再看第二个图形,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三个呢?

3、师小结:像这两个图形我们可以通过剪、移、拼转化成长方形用长乘宽就能很快求出它们的面积了(同时板书划线部分)

二、引导探索、揭示新知:

1、出示第42页上的图形。师:再看,这是个什么图形?(同时屏幕出示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它的底是多少?高是多少?(指名回答)

有谁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那不数方格,能不能也象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样,用一个公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做实验来发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好方法。(同时师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实验操作

(1) 提问:大家想,平行四边形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转化成长方形)

(2) 下面我们就来做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实验,请同学们拿出1号平行四边形,在小组内边讨论边操作,看哪个小组研究得认真,完成得快!

(3) 拼好的请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是不是长方形。谁愿意把你转化的方法告诉大家?(投影仪上展示)

(4) 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呢?(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演示: 下面老师演示转化的过程,请大家仔细观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看屏幕。

第一步画:从平行四边形一个钝角的顶点向对边作高。

第二步剪:沿高把平行边形剪成两部分。

第三步移:把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平行移动到右面边。 也可以这样:沿平行四边形中间的任意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部分,把左边的直角梯形平行移动到右边。 请大家把剪掉的部分还原,再平移一次。

4、公式推导

(1)现在大家已经学会通过画、剪、移的方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了,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自己剪的两个同样大下小的平行四边形,在你已经知道它们底和高的情况下,把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填表,然后在小组交流,你发现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高

(2)你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那么你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指名完成板书

同学们真不简单,终于自己动手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大家把公式齐读一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的实验过程,想一想: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先… 发现 … 因为 … 所以)指名说说推导过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实验看出:(屏幕显示)我们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5、教学字母公式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s = a×h 再含有字母的算式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或省略不写,所以这个公式还能写成:s = a.h 或s = ah 齐读一遍

三、应用公式、尝试例题

1、出示例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底是5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问:题目中要求的是什么形状物体的面积?告诉了什么条件?请试着做一做

(1) 指名板演 (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 集体评讲

2、小结:到此为止,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共学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数方格求面积,第二种应用公式计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拿出你?钠叫兴谋咝危??菽愕氖?荩?ü?裉煅?暗闹?独纯伎即蠹摇#ㄑ?~3名)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为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首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操作实验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从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转化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希望同学们能很好掌握。

六、学到这儿,你有没有这方面知识的思考题来让大家动动脑?

机动思考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请你算一算它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2、选择条件,用两种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看是否相等?

篇4:人教版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96、97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3、能灵活运用所学面积知识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清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相同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知识

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问: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回答。

师: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今天这节课就来复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2、整理知识

运用流程图的形式边回顾边整理。

问:请同学们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来的?

三角形呢? 梯形呢?

并作简单演示

比一比: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它们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得出: 已学过的图形 ←转 化 新的图形 ( 板书 )

师:运用这种流程图的形式把所学过的多边形面积公式进行了整理,除了这种用图示整理知识外,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进行知识整理呢?

出示表格形式的知识整理

师小结:以后每学完一单元后,都要像这样用流程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整理,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知识回顾: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同位互批,错误自己订正。(课件出示)

(2)下面4个图形哪些图形的面积相等? 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

(3)在下面的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都和图中

的长方形面积相等。想一想,小组讨论可以怎么画?(课件出示)

(4)哪些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为什么相等?(课件出示)

(5)知识应用,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会学习数学好处。

二、比一比我最棒: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回顾与整理,下面我们要进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 —比一比我最棒:

首先进入第一模块 —— 比一比我最棒:

1、下面4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计算梯形的面积提问你怎样想的?

问:在解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

4、等腰梯形面积的应用

5、求花坛的面积。

第二模块 —— 巩固练习: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关图形面积的问题,看,这五题你能帮忙解决吗? 出示五道应用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校对。

比一比:比较这三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呢?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第三模块 —— 比一比考考你:。

1、下面4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2、在下面的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都和图中的长方形面积相等。

学生画后进行交流。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整理与复习。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5:《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正确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

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课件出示:在“五一”劳动节,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聪聪和明明举行了一场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他们来到了校园,聪聪选择了教室,明明选择了篮球场。“嘘--”只听智慧博士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过了不久,聪聪就扫完了,他兴奋的喊道:“我第一了,我第一了!”智慧博士问:“同学们,你们同意聪聪得第一吗?为什么?”

2.引入课题:那么,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探究在“什么是面积”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1)在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它的面积。现在先请同学们就摸你身边物体的面。(学生可能摸到桌面、书面、文具盒表面、手掌、脸等)

(2)现在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觉得这两个面哪个大呢?

(3)结合刚才摸物体表面的感受,引导学生再举例说一说。例如,黑板的面比讲台的面大,老师的脸面比学生的脸面大。

(4)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5)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一看,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1)课件出示:

( A )               ( B )                      ( C )

看看这几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 “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二)比较探究,引出面积单位

(1)如图,你能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2)每位同学的桌上也有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大家可以借助学具(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来进行比较。

(3)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

(4)汇报学习情况(可能出现:重叠法、剪拼法、数格法、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法……)

(5)教师评价: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这么多的比较方法。像数方格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数方格的多少,就可以判断出面积的大小。

(6)小结:看来要对物体表面进行比较,每个方格必须相等,也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际上统一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1)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3)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4)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5)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多少平方米?

[作业的设计注意联系实际,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平方分米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平方米

叫做它们的面积

篇6:《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理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六、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

3、实践活动式学习

七、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八、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篇7: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的学习任务。

该学习任务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和掌握面积的意义以及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该任务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例如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据此,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关键需要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

本文的教学特点是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1、教学重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

2、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任务的,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8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为 :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3、自控力不强。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课堂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就可以更加有兴趣和信心学下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面积的含义。

(2)概括常用的面积单位。

(3)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2)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

(2)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白纸、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学生学具袋一个、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  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4)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在1平方米白纸的下面出示1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4、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五)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六)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数学源于生活,必须服务于生活。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各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化面积统计表,发表感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六、形成性评价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铅笔盒长19____________; 一所学校的面积是500__________;

课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红的身长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篇8:《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汪二镇新安埠小学  陈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 70-74 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与评价: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数学课上的探索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数学书开始。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课桌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课件出示各图形(三角形,圆,长方形,角):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 4 个图形能比 较它的大小吗?为什么?

归纳: 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设计意图与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5cm),黄(4cm*4cm),绿(3cm*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设计意图与评价: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平方厘米。

课件出示: 国际上规定: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 1 平方厘米呢?

量一量邮票大约是几平方厘米?用来量数学书的面积怎么样?

2、 认识平方分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

从学具中找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是 1 平方分米呢?

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是几平方分米?

用它来量黑板的面积怎么样?

3、 认识平方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

师:你们知道 1 平方米有多大吗?

我们来感受一下。 教师出示 1 平方米的纸,用直尺量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它的边长是 1 米。

身边面积大约为1平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设计意图与评价: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习

篇9: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掌握计算公式。

2、让学生亲历观察、拼摆、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情趣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图形的面积,大家仔细 想一想,学校操场的面积也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呢?

生:!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讨新知

1、明确要求,跃跃欲试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备好的正方形纸卡和统计表,看清学习要求,然后合作学习.老师想看看谁的表现最棒!谁的发现最多!

2、动手实践,小组探讨

生: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努力探讨新知,准备和其他小组评比。

师:我看每个同学,胸有成竹,跃跃欲试。现在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3、分组汇报,交流成果

生:我们小组拼的长方形长5宽3面积是15平方分米(都是长方形)

生:我们小组拼的是正方形面积是3x3=9平方分米。(有长方形有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拼的两个长方形形状不同,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能在具体些吗?

生:长6宽2长4宽3,面积都是12平方分米

师:你的回答很了不起。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小组拼的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但是它们的面积却相等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更有价值,继续努力!

生:我们小组拼的图形有七八种,其中有3个图形面积相等!长8宽2、长16宽1、边长是4的正方形。(面积 相等的2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

师:大家真是火眼金睛!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手一定会发现更多的

奥妙!还有不同发现吗 ......

4、分析比较,小结规律

师:要求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板  )生: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长和宽   要求正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边长      长方形面积=长x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x边长

5、激励评价,媒体验证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创造了智慧的财富,想不想看看多媒体是怎么验证我们的合作成果呢?

生;想!

师;怎么样?看了之后有何感受 ?

生:好看!    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三、分层优化,升华重点

1、形成性练习(填空)

长方形面积=

的面积=         ×边长

2、巩固性练习

笔算、口算(教材79页)

3、拓展练习

猜一猜 、想一想、画一画

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

四、小结本课

师:学了这课,你有哪些收获 ?

生;.....

长方形面积=长 ×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 边长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推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认为只这一点很了不起。不足的是少数同学还没真正理解两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计算不够熟练。有待逐步提高。

篇10: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难点:正确理解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测量或计算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各有多大?然后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4.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看图列式计算长方形面积.

投影出示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单位:厘米)

(逐步移动长方形的宽,直至使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

长6厘米、宽2厘米  6×2=12(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3厘米  6×3=18(平方厘米)

长 6厘米、宽4厘米  6×4=24(平方厘米)

长 6厘米、宽5厘米  6×5=30(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6厘米  6×6=36(平方厘米)

师:长6厘米、宽6厘米,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

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我们利用这个公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出示例题)

例:有一块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老师板书)

5×5=25(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量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并计算它的面积.

(请一个同学量一下,告诉大家,正方形手帕边长3分米)

3×3=9(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投影出示.

(1)单位:厘米

2×2=4(平方厘米)

(2)单位:分米

9×9=81(平方分米)

答: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 答:正方形面积是81平方分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8×8=64(平方分米)

答:这块玻璃的面积是64平方分米.

4.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120平方米.它的长是24米,它的宽是多少米?

想: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考虑.

120÷24=5(米)

答:它的宽是5米.

怎样验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思考题.

(投影出示)

用一根长40厘米的细铁丝,围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再围成一个正方形,算一算围成的图形中哪一种面积最大?

分析:首先计算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

40÷2=20(厘米)

(按长、宽都是整厘米计算)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的宽 面积

19厘米  1厘米  19平方厘米

18厘米  2厘米  36平方厘米

17厘米  3厘米  51平方厘米

16厘米  4厘米  64平方厘米

15厘米  5厘米  75平方厘米

14厘米  6厘米  84平方厘米

13厘米  7厘米  91平方厘米

12厘米  8厘米  96平方厘米

11厘米  9厘米  99平方厘米

10厘米  10厘米  100平方厘米

师:从上面情况,清楚看出当长和宽相等时,也就是围成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

10×10=100(平方厘米)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有100平方厘米.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作业:p.126第9,11题.

小资料〔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例如,下图是正方形ABCD.

正方形有如下的性质:

1.四个角都是直角,即∠DAB=∠ABC=∠BCD= ∠CDA=90°.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即 AB∥DC,AD∥BC.

3.对角线相等,即AC=BD.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即AC⊥BD,AO=CO,BO=DO,AC是∠BAD和∠BCD的角平分线,BD是∠ABC和∠ADC的角平分线.

4.两条对角线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对角线的交点是正方形的对称中心.

5.每一组对边中点的连线都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即EF和GH都是它的对称轴.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它的周长c=4a,面积S=a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对于所要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铺垫.复习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引出新课的学习,这样考虑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易于掌握.

教学过程采用投影抽拉片,直观形象,通过长方形宽的变化,使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巩固反馈安排了基本练习,为巩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思考题是让学生对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最大.有一感性的认识.

篇11: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中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宽松环境,理解归纳面积概念

1、“比手掌”游戏,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进一步感知和理解物体表面大小的含义。

3、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并理解封闭图形的含义。

4、面积概念的教学。

(1)面积的概念。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3)练习。

(二)操作研讨,了解面积单位的产生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但面积很接近的长方形。

学生经过观察无法比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怎么办?

2、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同时提出活动要求。

3、学生操作。

4、汇报。

5、小结。

(三)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同时提出自学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建立平方厘米的表象。

①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②学生说一说: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③在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④练习。

(3)、建立平方分米的表象。

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有多大?从学具袋中找出来。

②和同桌说一说: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再用手比划比划。

④在周围找找,有哪些物体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⑤估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再量一量。

(4)、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①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先想想,再观察。

②说一说: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③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猜一猜,再试一试。

(四)谈体会。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六)全课总结。

篇12: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 揭示面积的概念

1、  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 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 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 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 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  揭示面积单位:

(1) 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 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 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 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  认识面积单位

(1) 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 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 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 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 认识平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 平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   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  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  巩固练习

1、  数学书76页第1题

2、  数学书76页3-4题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            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     1厘米          1平方厘米

1分米          1平方分米

1米            1平方米

篇13: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我们先看第一个图形,它的面积hTtp://是多少?(300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20×15=300)

你的根据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把它从一边移动另一边,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那么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36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12×6÷2=36)

你的根据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将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边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5.出示转化过程并小结: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

二.新课传授。

(一)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1.今天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图形,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图形?(出示梯形)

你怎么知道它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和剪刀,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3.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展示成果。

(1)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腰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没有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

(2)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梯形上底和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来梯形面积的一半,面积没有变。)

(3)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没有变,面积也没有变。)

4.我们用很多方法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象钢板等等是不能这样剪开来拼拼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计算梯形的面积规律。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你能从你的方法中得出什么计算的规律吗?

5.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规律的?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方体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

《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工作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计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计算教学设计(整理13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3-11-28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2023-04-09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09-2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3-02-0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22-09-1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五上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12-1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课教案2023-01-02

教学比武经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4-03-0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作文2022-09-18

《观察简单的立体图形组合》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