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面积教学设计(推荐18篇)由网友“wetsz”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面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正确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
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课件出示:在“五一”劳动节,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聪聪和明明举行了一场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他们来到了校园,聪聪选择了教室,明明选择了篮球场。“嘘--”只听智慧博士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过了不久,聪聪就扫完了,他兴奋的喊道:“我第一了,我第一了!”智慧博士问:“同学们,你们同意聪聪得第一吗?为什么?”
2.引入课题:那么,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探究在“什么是面积”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1)在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它的面积。现在先请同学们就摸你身边物体的面。(学生可能摸到桌面、书面、文具盒表面、手掌、脸等)
(2)现在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觉得这两个面哪个大呢?
(3)结合刚才摸物体表面的感受,引导学生再举例说一说。例如,黑板的面比讲台的面大,老师的脸面比学生的脸面大。
(4)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5)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一看,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1)课件出示:
( A ) ( B ) ( C )
看看这几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 “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二)比较探究,引出面积单位
(1)如图,你能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2)每位同学的桌上也有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大家可以借助学具(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来进行比较。
(3)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
(4)汇报学习情况(可能出现:重叠法、剪拼法、数格法、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法……)
(5)教师评价: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这么多的比较方法。像数方格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数方格的多少,就可以判断出面积的大小。
(6)小结:看来要对物体表面进行比较,每个方格必须相等,也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际上统一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1)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3)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4)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5)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多少平方米?
[作业的设计注意联系实际,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平方分米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平方米
叫做它们的面积
篇2:《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理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六、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
3、实践活动式学习
七、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八、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篇3: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的学习任务。
该学习任务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和掌握面积的意义以及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该任务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例如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据此,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关键需要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
本文的教学特点是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1、教学重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
2、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任务的,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8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为 :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3、自控力不强。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课堂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就可以更加有兴趣和信心学下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面积的含义。
(2)概括常用的面积单位。
(3)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2)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
(2)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白纸、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学生学具袋一个、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 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4)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在1平方米白纸的下面出示1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4、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五)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六)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数学源于生活,必须服务于生活。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各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化面积统计表,发表感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六、形成性评价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铅笔盒长19____________; 一所学校的面积是500__________;
课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红的身长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篇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汪二镇新安埠小学 陈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 70-74 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与评价: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数学课上的探索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数学书开始。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课桌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课件出示各图形(三角形,圆,长方形,角):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 4 个图形能比 较它的大小吗?为什么?
归纳: 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设计意图与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5cm),黄(4cm*4cm),绿(3cm*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设计意图与评价: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平方厘米。
课件出示: 国际上规定: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 1 平方厘米呢?
量一量邮票大约是几平方厘米?用来量数学书的面积怎么样?
2、 认识平方分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
从学具中找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是 1 平方分米呢?
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是几平方分米?
用它来量黑板的面积怎么样?
3、 认识平方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
师:你们知道 1 平方米有多大吗?
我们来感受一下。 教师出示 1 平方米的纸,用直尺量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它的边长是 1 米。
身边面积大约为1平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设计意图与评价: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习
篇5: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掌握计算公式。
2、让学生亲历观察、拼摆、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情趣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图形的面积,大家仔细 想一想,学校操场的面积也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呢?
生:!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讨新知
1、明确要求,跃跃欲试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备好的正方形纸卡和统计表,看清学习要求,然后合作学习.老师想看看谁的表现最棒!谁的发现最多!
2、动手实践,小组探讨
生: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努力探讨新知,准备和其他小组评比。
师:我看每个同学,胸有成竹,跃跃欲试。现在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3、分组汇报,交流成果
生:我们小组拼的长方形长5宽3面积是15平方分米(都是长方形)
生:我们小组拼的是正方形面积是3x3=9平方分米。(有长方形有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拼的两个长方形形状不同,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能在具体些吗?
生:长6宽2长4宽3,面积都是12平方分米
师:你的回答很了不起。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小组拼的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但是它们的面积却相等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更有价值,继续努力!
生:我们小组拼的图形有七八种,其中有3个图形面积相等!长8宽2、长16宽1、边长是4的正方形。(面积 相等的2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
师:大家真是火眼金睛!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手一定会发现更多的
奥妙!还有不同发现吗 ......
4、分析比较,小结规律
师:要求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板 )生: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长和宽 要求正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边长 长方形面积=长x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x边长
5、激励评价,媒体验证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创造了智慧的财富,想不想看看多媒体是怎么验证我们的合作成果呢?
生;想!
师;怎么样?看了之后有何感受 ?
生:好看! 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三、分层优化,升华重点
1、形成性练习(填空)
长方形面积=
的面积= ×边长
2、巩固性练习
笔算、口算(教材79页)
3、拓展练习
猜一猜 、想一想、画一画
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
四、小结本课
师:学了这课,你有哪些收获 ?
生;.....
长方形面积=长 ×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 边长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推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认为只这一点很了不起。不足的是少数同学还没真正理解两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计算不够熟练。有待逐步提高。
篇6: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中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宽松环境,理解归纳面积概念
1、“比手掌”游戏,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进一步感知和理解物体表面大小的含义。
3、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并理解封闭图形的含义。
4、面积概念的教学。
(1)面积的概念。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3)练习。
(二)操作研讨,了解面积单位的产生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但面积很接近的长方形。
学生经过观察无法比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怎么办?
2、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同时提出活动要求。
3、学生操作。
4、汇报。
5、小结。
(三)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同时提出自学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建立平方厘米的表象。
①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②学生说一说: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③在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④练习。
(3)、建立平方分米的表象。
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有多大?从学具袋中找出来。
②和同桌说一说: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再用手比划比划。
④在周围找找,有哪些物体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⑤估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再量一量。
(4)、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①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先想想,再观察。
②说一说: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③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猜一猜,再试一试。
(四)谈体会。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六)全课总结。
篇7: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 揭示面积的概念
1、 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 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 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 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 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 揭示面积单位:
(1) 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 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 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 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 认识面积单位
(1) 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 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 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 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 认识平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 平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 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 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 巩固练习
1、 数学书76页第1题
2、 数学书76页3-4题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 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 1厘米 1平方厘米
1分米 1平方分米
1米 1平方米
篇8: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77页例2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2、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重在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算理,通过实际操作从思想上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和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关于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你们会比较吗?
3、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
二、探究建模
(一)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那它的具体面积是多少呢?我们动手算一算,行吗?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测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交流
3、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是怎样得出来的?请每一组的代表说说一说你们的想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那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4、动手操作,组织学生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要求: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完成填表。(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边摆边记录)
(1)学生分组实验。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2)讨论:从表中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有什么关系?
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二)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尝试“做一做”(教材P78)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它就是正方形,所以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
三、练习巩固
1、开始上课时同学们不会比较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现在会比较了吗?该怎么比较呢?
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交流。
2、课件出示练习十九的第二题(口答)
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教室的门长2米,宽1米,面积是2米。( )
(2)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
( 3)边长×边长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要想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长和宽的单位名称要先统一)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每行的个数×行数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 × 边长
篇9:人教版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件演示,先创设羊吃草的情境,引出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圆片的上色过程,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圆的面积。在学习新知之前,通过正方形和圆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猜测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大约的范围,激发学生带着悬念,迫不及待想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让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用“转化”的好方法,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鼓励不同拼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沿半径剪拼的方法是较为科学的,让学生尝试把圆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多媒体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小组拼摆学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了创设的情境问题等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篇10:人教版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的知识——圆的面积,你认为这一部分要研究哪些知识。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怎样求圆的面积? 这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做个实验。
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提问: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自己的想法)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
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初步想像: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像。
进一步想像: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该应怎样表示?
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
(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四、教学例9
1、同学们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
2、完成练一练
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反馈交流,
五、全课小结: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1:人教版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圆的面积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套,圆片。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图)草地上长满了青草,一只羊被栓在草地的木桩上,请问:它能吃光全部青草吗?它最多能吃到哪个范围内的青草?请大家画出这只羊活动范围的示意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位画的是周长,另一位画的是面积。)(动画演示)
师:这个范围的大小指圆的周长还是面积?为什么?谁画的正确,(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2.师:什么是圆的面积?先说,再看书,学生读,(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
生:这堂课我们要学习圆的面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学生圆的面积公式。
师: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后,你们还想到什么问题?
生:圆的面积公式根据什么推导出来的。
师: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这堂课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猜测(每项用课件出示)
师:我们先用一个简单办法,猜想一下圆面积的公式。把一个圆4等分,用半径作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用r2表示。在这个圆上可以画同样的4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可以用4 r2 表示,你们观察一下这个圆的面积等不等于4 r2 ?
生:不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圆面积还要加上外面的4小块,才是4 r2 。
师: 这个圆的面积比4 r2 小,我们再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出来?
生:这个正方形是由四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组成,每个面积1/2r2,总面积2r2。
师:圆的面积和正方形比较谁的面积大?
生:圆的面积大
师:可以观察出圆的面积范围在2r2-4r2
(这里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观察、敢于猜想。渗透无限等数学思想,)
2. 回忆旧知,
师:圆能不能直接用面积单位支量呢?为什么?
生: 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师:该怎么办呢?(教室沉默)
师: 请同学们看屏幕,(师播放课件)边看边回忆:以前我们研究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求法,那时我们是怎样处理的?(用投影机放出几种图形的转化图解,边出示,边讨论)
师: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对我们研究圆的面积有什么启示呢?
生:我们可以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的面积。(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师: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评: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这种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生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3.动手操作
(1)师:请同学们动手剪拼一下,看到底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
师:谁能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把圆拼成了什么图形?(生答:拼成了。请把你拼好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一个同学用8等份的圆片摆成近似平行四边形,一个用不着16等份的圆片摆成近似长方形)
(2)师::请看大屏幕,16等份的和8等份谁拼成更接近长方形?
生:16等份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
师: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边就越接近直线,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课件演示
(3)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桌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生答师继续演示课件。
生答:能,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师:结合公式S=πr2,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师:这个面积公式是不是正确,我们可以通过其它图形来验证一下。有的同学把圆拼成了三角形我们用三角形来验证一下,你能根据三角形计算公式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课件演示)
生答: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
因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 圆的面积=周长的×半径的4倍
S=πr×4r÷2
S=πr2
师:我们用三角形也推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S=πr2 。同学们还有其它图形来验证吗?
(5)生:我们把圆转化成梯形来验证。(课件演示)
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半径的2倍。
因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的2倍
S=πr×2r÷2
S=πr2 用梯形的面积
3.小结:刚才你们把圆转化成为哪些图形,分别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我们根据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都推导出了同样的公式:S圆=πr2。
唉!我们刚才猜的圆面积是多少?你们真了不起!与πr2很接近啊!
圆的面积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评: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而是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三课后巩固
1、现在你可以求出小羊大约最多能吃到多少面积的青草吗?为什么?请你给它补个条件。
(照应了开头,又学练习了面积的计算。)
2、根据下面条件求出圆的面积
r =5分米 d =3米
3同学们怎么计算树的横截面的面积,是不是一定把树木锯断?(同学们讨论答出测出周长后师再出题)树的周长是非曲直18.84平方米,求树的横截面的面积?
(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师:这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热烈发言,最后教师总结,解答了课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评:课堂小结时间虽短,但能使学生认识升华一步,同时做到前后呼应,使整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能充分发展思维。]
篇12: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
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方格纸、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探索新知教学片段:
1、比一比,估一估 师:现在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花坛画到纸上,我们先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哪个比较大? 生:一样大。
2、生:长方形比较大。 生:平行四边形比较大。 ……
师:大家都有不同的猜测,有很多同学都说一样大,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我先数出整块的,然后这些剩下的小块拼一拼,还可以拼成整块的。
师:那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
师: 哦,你们数的结果是都是72平方米,说明……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师:也就是……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72平方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计算公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也可制造悬念,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探究学习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引导的。学生往往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及时介入,以保证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好的学习活动中去。]
2、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比较大呢?…… 生:我用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然后再把它补到另一边去。 师:非常好,有自己的方法。下面我们用割补法来看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篇13: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在剪一剪、拼一拼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想一想、看一看中初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思考、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转化等数学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动手操作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推导和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形成一定探究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回顾旧知
1、长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做铺垫)
2、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看课本第86页的图)
(1)、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
(2)、故事引入
学校门前有两个大花坛,左边的是长方形的,右边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现在准备把花坛里面的草换成美丽的蝴蝶花,这个分别交给五(1)班和五(2)班负责。这时同学们争论开了,有的同学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又有的同学说“还不是一样大嘛?”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判断一下哪个花坛的面积大。
师:我把花坛缩小成我手上的图形(出示缩小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较)
比较方法:
1、叠起来比;(比不了,形状不一样)
2、数方格比。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其它数法吗?(引出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上,这种方法行吗?不行,麻烦而且不实际,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计算出来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发现、推导公式
1、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呢?(板书:底和高;两条边)
2、验证:科学是从猜想到验证的一个过程,现在就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吧。
课本中的同学们也忙开了,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打开88页,看看课本上半页的图。他们在干什么呢?(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现在,同学们也用剪拼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每个学习小组长的手上都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剪一剪,拼一拼,看看那组的同学合作最好,先来看看我们的导学提纲。
小组根据导学提纲进行合作学习
(1)怎样把平行四边形纸片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呢?(剪前,小组要先讨论出怎样剪,拼成的才一定是长方形。)
(2)讨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变了吗?
(3)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否相等?
(4)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否相等?
3、学生操作验证
师:这个剪拼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4、交流汇报
(1)生1:先在平行四边形上画一条高,沿着高剪开,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梯形,然后把三角形向右平移,拼成了长方形。
生2:在平行四边形上画一条高,然后沿高剪开,分成了两个梯形,然后把左边的梯形向右平移,拼成了长方形。
师:这样的变化过程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2)面积没变,只是形状变了。
(3)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4)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
5、集体推导
齐看演示剪拼的过程,学生自己口头作答,再齐读。(老师边讲解边板书)
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 X 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X 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长 X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X 高
6、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师板书)(在课本划出公式,读公式)
7、回到学生们的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跟底和高有关系。我们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师:同学们多了不起啊,自己实践得出了真理,科学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向前推进的。
8、运用公式:学习88页例1
师:让我们回到学校门前的花坛吧。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过程。
9、回到同学们的争论,两个花坛的面积是一样大的,科学实践还是解决争论的最好办法。
三、巩固拓展
1、课本89: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中解答)
2、口答: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选择题:(区分对应的底和高)
4、实际应用:课本89:第4题第1个图(先量出底和高,再计算) 求楼梯扶手的面积。
5、口答
(1)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扩大2倍,面积就( )。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变,底缩小2倍,面积就( )。
(3)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2倍,高也扩大2倍,面积( )。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遗憾的地方?
2、今天,我们用转化割补法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希望同学们把它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h
篇14: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72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
2.填空。
0.28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平方米=()公顷
0.5平方千米=()公顷。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口答)
(1)底18厘米,高10厘米
(2)底25分米,高4分米
(3)底12.5米,高8米
(4)底16米,比高多6米
(5)底和高都是30厘米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一公式来解决一些题目。(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2.出示例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口述解题思路:求钢板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
4.8×3.5?17(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约是17平方米
补充问题:如果这块钢板每平方米重3.9千克,钢板重多少千克?
总重量=每平方米重量×平方米数
学生试做。
集体评讲。
钢板重量:3.9×17=66.3(千克)
三、巩固练习。
1.P72页做一做。
通过书面练习第1题达到巩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能力。
指导书本第2题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把不规则的近似四边形的四条边,用直线取直成为一个假设中的平行四边形。找出相应的底和高的数值即可求出它的近似面积。
2.练习十七第6题。
先让学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提问: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求它们的面积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求?(底是2.5厘米,高是1.6厘米,根据S=ah来求)
学生独立计算后,问: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它们的底和高分别相等)
得出:底和高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相等。
判断:下面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3.练习十七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练习十七第8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一道题与刚讲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点。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先求这块菜地的面积。
四、作业。
练习十七第9题。
五、补充练习。
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因为:a·h=S
所以:h=S÷a
篇15:人教版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操作开始的,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原有认知水平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中,找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进行优化选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方法。在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与学情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但只局限于对单一图形进行简单分析。本节课可以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能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通过比较、归纳,选择求组合图形的最优方法。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渗透转化、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并选择优化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组合图形
1.用已经剪好的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作品。
说一说,你拼成的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y1] 的?
2.它们的面积怎么求[y2] ?
小结:像这样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3.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4.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些什么[y3] ?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用已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体会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是组合图形。再观察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使学生逐步熟悉组合图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交流,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我们同安进修学校附小有一块草坪(如下图)。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y4] 有多大吗?
2.自主探索,交流方法。
⑴认真观察这个图形,谁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上画出辅助线,师:为什么要画上这条虚线呢?(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的基本图形)
说一说:组合图形和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y5] ?
⑵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
画一画,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你已经会计算的基本图形。
⑶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⑷把大家展示的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小结:刚才大家在汇报时出现三种方法[y6] ,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添补法,一种是割补法。但无论是那种方法,他们的目的都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转化是我们学习数学经常要用到的一个方法。
3.选择方法,计算面积。
汇报交流,优化方法。
小结: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选择简单的方法。分割的图形越少、越简单,计算就越容易。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尝试、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最优化。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y7]
1.计算下图的面积,选择正确的方法。
2.下面是我们学校的一块“绿色”实践基地,请你计算它的面积。
3.学校要把这块“绿色”实践基地分配给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请你帮忙设计方案,并计算出每个年级的实践基地面积。
4.下面是一副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64平方厘米,你知道其中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思路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展开教学的,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实践、思考问题的探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用已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体会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是组合图形。再观察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使学生逐步熟悉组合图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充分考虑儿童的原有认知水平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亲身经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三、在探索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设计,力求有效渗透转化、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精心的设计,这种思想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终身受用。
执教教师简介
苏茸花,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参加工作。曾参加厦门市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多次承担区级公开课、研讨课。
篇16:人教版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图形,并能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运用几何知识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什么?并出示其对应的字母公式。
2、引课:
多媒体展示几组组合图形,并提问这些还是简单的图形吗?它们都是由什么组合而成的?引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讲授新课:
1、多媒体出示例题: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的侧墙的形状,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集体订正。
方法一:墙面积=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8×5 +8×3÷2
=40 +12
=52(平方米)
方法二:墙面积=梯形面积×2
=【5 +(3+5)】×(8÷2)÷2 ×2
=26 ×2
=52(平方米)
3、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中队旗,想求中队旗的面积是多少,有几种分析方法:小组合作。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4、小结:多媒体出示:
想一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应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主要可以采用“分割” 与“添补”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课堂练习: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cm)
2、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门的形状如右图,单位:米)
(1)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2)如果油漆每平方米需要花费5元,
那么学校共要花费多少元?
3、考考你:求下面图形中阴影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计算这些题,说一说求组合图像的方法都有哪些方法?
“分割法”、“添补”和“等积转换法”
篇17:人教版小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问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18: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一、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是面积”,面积的本质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本节课是属于概念教学,学生获得概念一般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两种方法。这节课既利用概念同化的方法学习周长的概念,即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大小)与新概念(面积)建立联系,又利用概念形成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什么是大小,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概念。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对教材进行补充
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只有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缺乏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我增加了三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大小,丰富教学素材。
实际生活中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时,有时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目测法);有时不能,可以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就能比较出大小;有时把图形重叠在一起也比出大小,我们就可以借助统一的单位进行比较。而教材只提供了一组图形的比大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三种情况)。因此,我又提供比较图形大小的第一、二种情况,丰富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
2、对教材的调整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我把课本第40页“画一画”这一活动,两组图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基于以上的想法,这节课我从三个层次来教学“什么是面积”:
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观察比较大小的活动,直观感受和认识什么是面积。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体验比大小的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面积的概念。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区分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比如有的学生说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等,初步形成周长与面积正确表象。
★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教学设计(推荐1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3-11-28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09-26
《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12-13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2022-05-06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2023-04-0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22-09-18
教学比武经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4-03-04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2023-01-2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2022-11-01
生活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