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数学下教学反思(推荐20篇)由网友“努力并快乐的小f”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数学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篇2: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或多或少多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上课时要考虑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在三年级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分数的通分。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激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服务,做好铺垫呢?我是这样考虑的:1、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我认为有必要复习通分知识。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小结其方法,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接着,复习通分的概念并通分。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出:1/2+1/4,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题与刚才口算得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1/2+1/4”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这时,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不仅是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也是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再到学生练。学生的学习只有被动的听与练习为主的方式。这种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窒息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足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式,亲身经历探究发现,从而体验感悟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老师直接讲解给学生听,再强化练习;还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归纳感悟算理。也许第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不会很深刻、透彻,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就会死记硬背算法。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数?学生通过折纸发现:同样大小的两张纸,1/2部分就相当于2/4,所以1/2+1/4 =3/4 。也就是1/2+1/4 只有分母相同即他们分的份数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相加。从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索与感悟,对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当然,由于课前对学生操作能力估计不足,加之在教学中本人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欠妥,这里花费了太多时间,这也需要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改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本节课,借鉴了同组教师的经验,制作了板书和作业纸,节省了时间也规范了课堂。课始,直接让学生做整数加法、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显得略微枯燥,可以从有单位的加减法复习,比如3分米加2分米,1米减2厘米。从有形的单位统一过度到无形的数位对齐保证单位一致,使知识的衔接更丰满。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由具体到抽象,此时介绍一下,每到题目都用折纸太麻烦,所以一般用通分的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揭示算法的多样化并最优化,最终形成技能技巧。
篇3: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教材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风车的旋转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中我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4: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中,先通过实物拼图使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密铺,再提供三个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认识密铺图形的含义——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个平面上,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图形进行密铺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密铺的特点。同时提出为什么圆与正五边形不能密铺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后查资料去进一步研究,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在一种图形不能密铺的情况下,提出两种图形密铺的问题,为学生探究正五边形与圆怎样就能密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图形密铺的特点,发展了空间观念。最后,鼓励学生运用图形密铺的`特点进行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密铺的认识,发展空间想象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精美的短片带领学生走进了奇妙的密铺世界,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用心感受着图形密铺的神奇和美妙,陶冶了情操。
篇5: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一、运用直观演示,在情境中感悟学习目标。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一开始,用情景图引入,从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入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揭示课题,利用课件的演示,钟表的转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
二、在比较、交流中理解知识。
在教学中,利用板书,把同一时间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从而理解、掌握两种记时方法的意义,体验两种记时方法的转换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对24时计时法理解以后,我及时提出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的是24时计时法吗?学生兴趣盎然,举出很多的例子。我又运用课件出示银行、书店、商场的营业时间,问:“他们每天各营业多长时间呢?”,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说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中的遗憾。
由于预设的不十分充分,在本节课的具体生成中,关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没能更好的让学生探讨,发现,寻求更好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6:八年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数学教学计划
一、制定计划的目的
为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学科工作计划。
二、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爱校、爱岗、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待学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三、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数学的教学。我能积极投入到课改的实践探索中,认真学习、贯彻新课标,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
四、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我大胆探索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为了教学质量,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工作:
1、认真学习课标。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2、认真备好课。
①认真学习贯彻新课标,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3、坚持坚持学生为主体,向45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
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坚持学生为主体,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首先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着重采取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操作:指导读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创设探究环境,全员质凝研讨;补充遗缺遗漏,归纳知识要点。
4、认真批改作业。
在作业批改上,做到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讲评作业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及时认识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五、需要注意的方面:
1.在课堂上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探索、启发式教学。
2.注意教科书的系统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牢固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3.注意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5.鼓励合作学习,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6.注意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学习。
7.因材施教,宽容爱护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检测及评价
重视过程性评价,采取阶段性评价何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和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篇7:八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再比如:人教版初三几何中第93页例2和第107页例1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是一题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为⊙O的直径,C为⊙O上的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曾刊载于《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第5期的案例:一位初一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 ?,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的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计算是初一代数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各老师在例题教学方面可谓“千方百计”。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的两个例题:
(1)请分别指出(—2)2,—22,—2-2,2-2的意义;
(2)请辨析下列各式:
① a2+a2=a4
②a4÷a2=a4÷2=a2
③-a3 ·(-a)2 =(-a)3+2 =-a5
④(-a)0 ÷a3=0
⑤(a-2)3·a=a-2+3+1=a2
三、解后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篇8:五年级数学下《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但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很丰富了,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自我挑战。对于新知识总喜欢自己探索,并且喜欢寻找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我作一些适当的指导。这节课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有下列体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节课,学生的新发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我充分利用了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回想起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并加以利用,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件事,善加捕捉与利用。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枝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珍惜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量。
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是因为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与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机会。能有勇气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学生还是少数,但在小组里交流情况就完全不同,学生在这里更会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把小组合作用到实处,用到好处,也给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篇9:新课标下高一数学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表现,得到以下的教学反思,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教学方案。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反映初中的数学学得还可以,但是一上高中就觉得数学课听得不是很懂,成绩也退步不少,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呢?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如果要想尽快适应高一数学学习,提高成绩,我对自己提出如下措施:
1.应该多看看初中数学课本及教材,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开学初,要通过与学生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课标,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高一要放慢进度,抓住重点,讲透难点,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的学习
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每周一小测,每月一大测。每周小测可以有针对性找一些学得不扎实的`学生面对面辅导;每月大测可以检测自己一个月以来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课前准备是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笔、一张纸。课中要三个动:一动脑、二动笔、三动口,在课堂上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提倡学生准备错题集,搜集错题,好题,精题,好题在班里资源共享。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而且在高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大的兴趣,要让他们有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篇10:数学二年级下《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二年级下《除法》教学反思
除法有两种意义,因此本课我分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将两种意义分开教学。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印象也更深刻些,所以为孩子们准备了小棒作为学具,第一课时是除法的第一种意义,等分除法。孩子们在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平均分的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分组将12平均分成4份,孩子们在组内操作都很活跃,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达到平均分成4份的目的,紧接着就引入除法算式,将12平均分成4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2÷4,这种除法的意义孩子们掌握的很好,也知道了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做。
但是引入第二课时除法第二种意义的教学时,难题出现了,孩子们对于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的结论能轻易得出,但是却不甚理解这种包含除法的意义,可能受了第一意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要求说出包含除法的意义时,不少学生仍是用了第一种除法意义。因此我结合例题对例题所给的数学信息及得到的.结论各个数字的意义都又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找很多孩子对数字代表的意义,20是竹笋的总数,4是每一份的个数即每份数,我们所求出来的就是可以分成的5份,并就把20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的意义让孩子们反复理解记忆,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思想的转变,能够分析出题目所给的信息每几个为一份求份数的可以用除法计算。
我们学习除法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我发现运用实例更能让孩子们加深理解,所以在实例中分析,融入知识的学习,并还给孩子空间,让孩子们自己说,是很好的方式,就部分孩子对这两种除法意义的了解还是不够清晰的问题,仍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给孩子们不断渗透。
篇11: 五年级下数学的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方向与路线》,通过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活动中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认识践线》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1、介绍路线图。我创设了“为一路车行车的路线”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认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制作方向板
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新了解的方向,那抽象到平面上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以学生制作方向板为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八个方向和了解它们在平面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后续学习中可以选择利用这个工具准确地辨认方向。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辨认教室里物体所在的方向,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创设游学校游戏,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从辨认平面示意图上的方向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过程,体验生活中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机会。增加学生探索、合作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2: 五年级下数学的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我还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本单元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篇13: 五年级下数学的教学反思
在讲“小数乘法”时感觉,乘法多了一个小数点会有许多麻烦,批改作业时,感觉学生的思维已成定性,经常会有些孩子忘记点上小数点或点的位数不对。面多学生出现的遗漏想过很多方法,好不容易有些安慰,没想和同事的一次聊天,又让自己心里沉甸甸……同事说:小数除法更难。从此心里就压上了这块石头,不敢放松,担心稍有疏忽就带来更多的麻烦。“小数除法”这一单元无论对于学生还是于我来说都感到陌生,因此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一点不敢懈怠。先读了一遍这节教材,再对着教材把教参认认真真读了一遍,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了自己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除法的知识要点。随后,还好好分析这单元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认真比较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相似性,以及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真到上课了,我也不敢有一点大意,课堂上注重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积极回忆,加强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比较;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一些现实情境,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我将学生的练习拿来分析,发现学生中错得较多的题主要就是被除数添“0”再除的情况,原来都是“0”惹的祸。仔细思考这些由0引起的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整数除法的基础打得不牢,练习的比较少,可能是前面的教学有疏忽的地方。
二、是课堂上有对算理的理解,但是强调不够,应该抽更多的学生来交流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而且对算理的理解只在第一节课做得较好,在后面的若干节课中都把它弱化了,造成学生不求甚解的情况。
三、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打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或者是忘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四是训练的量少了,教材在编排时相应的练习较少,课后补充的题也较少,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
认识到这些后,我对这部分的教学想了一点点计策:
首先就是把这几种有“0”的类型的题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出每种类型中的0的意义的不同,在学生的脑袋里建立起0的不同意义的印象。
二是强化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完题都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表示的是几个几除以几,或是几个十分之几除以几。
三是让学生尽量能验算,以便更好的检查自己计算中的'错误。
四是加大计算的练习量,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些计算题给学生比赛算,既达到了训练计算能力的效果,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是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尤其是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一是可以相互竞争,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解疑,这样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也让我明白,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应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对,采取相应措施去补救。我想,这才真正诠释好了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角色内涵。
篇14:五年级下数学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数学的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课一开始,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今天把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来分类,也没有先让学生把20个连续自然数的因数写出来后,按有一个因数、两个因数和两个以上因数分类,而是在学生知道了奇数、偶数是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自己大胆猜测自然数还可以按什么方法分类。
在这节课中有些环节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如从一张100以内的数列表中,寻找质数的过程时,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空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展示自己寻找质数的方法,老师用教具演示寻找质数的方法,太统一了学生找质数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体验不够。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离我的教学预设还是比较相符,教学效果良好。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复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不是重点,课堂应重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综合等多方面的发展,如果过多地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就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数学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
篇15: 四年级下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从低年级就逐步开始学习,而要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做到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是不容易的。
一、重视实际情景,理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混合运算教学:
在教学中,从实际生活中归纳运算顺序,并让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注意指导,让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看清数和运算符号包括是否有括号。
二想:根据混合运算符号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在要先算的部分下画上横线。
三算:算画线部分,没有画线的部分照抄下来。
四查:让学生做到一步一回头,每做完一步检查计算部分是否算正确,没有计算的部分是否抄正确了。
在开展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把计算教学寓于情境教学之中,在情境中理解算理和运算顺序;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1)找准教学的起点。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先前对整数、小数已有大量感性认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出计算规律和总结怎样计算的方法;
(2)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实践的学习环境。
3、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要注意观察题目的特点:
(1)观察数学特点与运算符号特点,来决定是否需要简便运算;
(2)强化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
(3)没有简单运算时强调运算顺序。
5、进行日常常规计算练习;
6、注意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口头叙述算式;
(2)仔细检查。
二、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记住计算口诀:先审题后再运算,顺序规则不能错;法则定律用正确,步步检查不放松;正确结果从何来,良好习惯是保证。
1、加强思想教育,要有足够重视。
2、学生掌握计算的操作过程,有了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只能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提高正确率的方法。计算时合理的操作过程就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方法之一,通过一定的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在训练过程中节奏不能太快,练习量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的进行运算,并能体验到其优越性,增强学习信心。
3、教会学生写算草。在进行四则运算中,我强调口算与笔算的合理把握,要求学生口算必须在已学的口算范围内进行。为此在刚开始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求学生把竖式就写在作业的递等式下面,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哪些计算写竖式,从而可有效地进行指导。而对学生来讲,由于横式、竖式都成为作业要求,认真程度大大提高。一个阶段后,学生就能把握口笔算的选择,而且竖式的质量也随之提高。在测验考试时,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而且对草稿也做出评分,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
4、改革批改方法。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但要求
篇16: 四年级下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何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我觉得这节课有一大特点:就是实。
“实”体现在: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把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课中首先将所有运算法则一一复习,再在复习过后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3、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汇报,通过自己与别人的进行对比,达到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不足之处在于:
1、教师对于“班班通”的运用不是很熟悉;
2、我感觉教师出示的计算题的计算量相对有点大;
3、教师对于后面习题的讲解不够细致。
改进建议:
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1、我觉得教师在计算题讲解过程中,可以出示计算过程;
2、可以适当的减少计算题的题目,让所有学生能完成练习。
篇17: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经过的一周的课堂教学,每到周四周五的时候,在自己的内心里总有一些关于课堂教学的想法和思考。
课堂改革到了现在,在老师的平常上课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的模型,很多时候不自然的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题地位显现。在学生的上课过程中,也已经自然而然的具备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这种课堂改革的延续,现在学生的学习给老师的感觉,更多的是学习的浮躁和不踏实,因为学案的题目数量巨大,题目质量不高,使得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占掉了一定的时间。同时为了更好的将学案课上好,课时进度没有把握好。
我也非常向往我们所要的高效率,合作式的课堂教学,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出学生积极热烈的讨论,通过生生合作,师生探究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轻松、愉快、高效、很好的兼顾中下游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我想,只要学校能更大力度的从上到下的贯彻这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从管理和服务上让老师能把更多精力的'用于课堂教学和改革,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做无用功,一定会在不久的明天,创造出我们杨坡中学特有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18: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关系与完成教学任务密切相关。教师面对的学生,而不同于其他职业所面对的对象。学生具有特殊性,也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其他的职业。
而这种师生关系也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重要问题,从教师方面讲,教师以平等、诚恳、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的发展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学生方面讲,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缩进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学生乐于从教师身上接受大量知识和和教育信息。
教师的一个激励、一个眼神,都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期待的答案,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
篇19: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篇20:八年数学课后练习试题
八年数学课后练习试题
一、基础训练之填空题: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 ,则它的底角为 35 度.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 和 ,则其周长为__17__.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是5,底边长是6,则它底边上的高为 4
4、如图,在Rt△ABC中,C=90,AB=10cm,D为AB的中点,则CD= 5 cm.
5、如图AD与BC相较于O,AB∥CD, , ,那么 的度数为 60 度。
二.基础训练之选择题:
1、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 ,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 D )
A. B. C. 或 D. 或
2、在 中, ,则 的度数为( D )
A. B. C. D.
3、如如图(四),点 是 上任意一点, ,还应补充一个条件,才能推出 .从下列条件中补充一个条件,不一定能推出 的是( B )
A. B.
C. D.
4、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 A )
A.15B.16C.8D.7
5、如下图,OA=OB,OC=OD,O=500,D=350,则AEC等于 ( A )
A.600 B.500 C.450 D.300
三、能力训练
1、如下图,Rt△ABC中,B=90,AB=3cm,AC=5cm,将△ABC折叠,使点C与A重合,得折痕DE,则△ABE的周长等于_____7____cm。
2、如图5,D是AB边上的中点,将 沿过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上F处,若 ,则 _____80_____度。
3、已知:如下图,△OAD≌△OBC,且O=70C=25则AEB= 120 度。
【八年数学下教学反思(推荐20篇)】相关文章: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介绍教案参考2023-10-24
《第三课时简单的计算一》一年级下册数学第教学设计2023-07-02
课文《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4-04-22
《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4-01-0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学反2023-04-27
三年级数学下2单元教案2023-10-15
学棋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13
学棋教学设计2023-01-14
《学棋》教学反思2023-07-07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分析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