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读后感(共18篇)由网友“小飞盾妈妈”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1: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读后感
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读后感
事倍功半众所周知,虽然中国政府的职能划分在理论上借鉴了西方的基本定义,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有着天壤之别。西方世界的政府是一个有限的政府,俗称“小政府”,而中国的政府是一个无限的政府,俗称“全能政府”,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它对全中国人民的干涉是近乎疯狂的。小到:今天起食堂开始限购,哦,因为昨天有个学生对老温撒了个谎;这个路口的交通灯死机了,哦,因为将会有个X长开车经过……大到: 7.23事故死亡人数从35人上升至39人,哦,因为X级领导的引咎辞职和死亡人数挂钩;前几年房地产暴利,哦,因为政府需要借助房地产吸纳自己超发的货币……可想而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也肯定不能幸免于政府的魔掌。
果然,9月,政府发布了《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一方面,由于本人资质有限,而且平时也没有认真学习党的语言,所以不能为众位看官对它进行一番解读;另一方面,我相信网络上已有的很多知名学者的解读一定比我的解读更具权威。所以,本人与其在这篇文章中班门弄斧,不如脱离党的视角,试着从更本质的层面对它进行分析。在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被冠冕堂皇、金玉其外的言语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物流业的发展是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经营环境这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只有以这三个要素为基础的发展才是有效的。
不得不承认,关于物流行业,政府至少在政策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例如第七条、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强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城乡流通效率;以及第八条、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要求,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的对接;还有第十一条、纳入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的物流企业物流项目用地、为生产配套的仓储物流项目用地,享受工业用地政策。
同时,关于物流企业,政府也面面俱到。例如第十四条、科技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研究开发的投入,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物流企业开展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开发,推进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促进物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及第二十条、鼓励和扶持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系统,行业协会及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建设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还有第二十三条、鼓励、支持本省物流企业与台湾物流企业开展运输、代理、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的分工与协作,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和资金,扩大经营范围,参与国际竞争。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政府在“经营环境”方面毫无建树。何以见得?物流业属于服务业的一部分,当然也具备服务业的最重要的一个特性,那就是:它总是伴随着经济危机和市场萧条而发展壮大。最可笑的是,中国政府不仅不懂得经济危机对经济长久繁荣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在每一次国外的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就有不计其数的人站出来痛批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当然,如果要真正改善物流业的经营环境,仅凭扭转市场环境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对信用环境进行改善。$2,新华社发步了《国务院关于政策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并承诺为它们提供融资上的支持。可是,在国内首个民资参建铁路项目中,虽然民营资本占有将近1/3的股权,但对这条铁路建成后的运营却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该铁路在运营方面也完全遵照其他国有全资铁路的规则。所以,再美好的政策,你信吗?
综上所述:无论是“物流国九条”还是“物流省二十五条”,只要政府依然不遵循市场规律、不顾及长远利益,哪怕把政策写得再天花乱坠、再详细具体,也终究只是一场自编自导自演自弹自唱的独角戏。
吴金榕
二零一一年十月三十日
惊蛰阁
篇2: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即将加入WT0之际;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之下;在欧美物流强国纷纷瞄准我国市场之时,面对早已成熟的知名跨国物流企业的竞争,我国刚刚起步,但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现代物流业应该勇敢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激活了物流业,而物流业的发展又会为新经济的大踏步前进铺就一条高速通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途径与产品营销的范围日趋扩大;再加之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也变得非常透明。此外,当前的网络经济虽然处于寒冬时节,但无论如何也不可逆转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对其的瓶颈作用也日益突出。这种种因素都呼唤一种新的模式来变革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
现代物流业则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继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利润增长点。进入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商品的经济圈越来越大,加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客户服务要求提高,以及在物流管理和技术中大量高科技的引入,使得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复杂;同时,整个国际物流业刚开始兼并重组,大企业强强联手进军国际市场,物流行业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如在欧洲分布着60%的美国物流配送中心和50%的日本物流配送中心。一国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不仅为本国企业服务,而且为本地区的其他国家服务。各国都争取使自己成为本地区的物流中心,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如荷兰政府努力使鹿特丹港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而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则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因特网技术大量采用之前,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资金传送(EFT)已经成为企业间电子商务的雏形和起源。多年来,大量的银行、航空公司、连锁店及海关和跨国公司已建立了供需之间业务的电子通信和处理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从原有的封闭、小规模演变为开放、公用的全球化网络。尤其是自1992年起,互联网进入丁商业化阶段,Internet的用户在全球呈几何级数、爆炸型增长,以每月15%的速度递增,平均每10分钟就出现一个新的web站点,而这些站点中90%左右是公司或商业站点。运用因特网开展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企业虚拟的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其广大的消费用户群体、新型的商务通信通道、低廉的营销费用、高效率的营销方式等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带来的不仅是商机和利润,更多的是商务观念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是一种创新活动。电子商务是面向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改善信息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从质量、成本和速度三个方面改进经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都高度重视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和发展,以达到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全球性电子商务必将是21世纪商务的主流模式。
电子商务贸易无国界,互联网可以在转瞬间使处于全球任何角落的双方达成交易,但实物的交割速度还得最终依赖于物流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物流对电子商务的限制作用日益突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新经济的发展所遇到的障碍使参与到新经济发展中来的各方人士都已开始普遍重视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正是网络经济在泡沫膨胀破灭后走向理智,走向务实,与传统经济接轨的良好开端。
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过程。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实现了信息流和商流,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即电子商务的最终实现必须取决于物流。因为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再跑到拥挤的商业街,一家又一家地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只要坐在家里,在Internet上搜索、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但试想,他们所购的商品迟迟不能送到,或者商家所送并非自己所购,那么消费者还会选择网上购物吗?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当前的网络公司真正能够盈利的不多,原因就在于其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在网上实观商流活动后,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物流系统对实物的转移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在电子商务给我国物流业开辟出巨大市场空间的同时,物流也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而凡是那些电子商务运营成功的企业和在新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企业,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其所需的物流系统相配合。如Dell计算机公司,它采用服务全面、反应迅捷的物流系统管理,能够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其用于交货、库存等方面的流动资金成本仅占全部收入的1.5%,建立起按订单生产的模式,使其网上销售额每年都以35%的增长率发展。又如沃尔玛,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它能够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这是由于沃尔玛把注意力放在了物流运输和配送系统方面,这也正是沃尔玛公司的核心业务。提到国内企业,我想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的物流观念。海尔集团的超常规发展,已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巨大影响。,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提出海尔的全球化战略;,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400亿元人民币,首次进入世界家电企业十强之列。20业绩的取得,用张瑞敏的话说,就是对市场供应链流程的再造与创新,而物流则是在企业流程再造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这就充分说明海尔物流对海尔集团的高速发展功不可设。张瑞敏认为物流是速度,并将其提升到企业管理革命的高度;而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两个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由此,海尔建立起了“一流三网”(“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同步模式”,来实现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资本的三零目标。
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系统的功能应该是把准确数量的准确产品(指产品的性能、质量、型号等)在准确时间内,以最低的费用送到客户手中,它直接影响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在价格、交货期、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竞争力。”由此看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需要更高程度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系统化,迫切需要尽快加强建设具有信息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
篇3: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即将加入WT0之际;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之下;在欧美物流强国纷纷瞄准我国市场之时,面对早已成熟的知名跨国物流企业的竞争,我国刚刚起步,但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现代物流业应该勇敢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激活了物流业,而物流业的发展又会为新经济的大踏步前进铺就一条高速通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途径与产品营销的范围日趋扩大;再加之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也变得非常透明。此外,当前的网络经济虽然处于寒冬时节,但无论如何也不可逆转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对其的瓶颈作用也日益突出。这种种因素都呼唤一种新的模式来变革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
现代物流业则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继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利润增长点。进入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商品的经济圈越来越大,加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客户服务要求提高,以及在物流管理和技术中大量高科技的.引入,使得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复杂;同时,整个国际物流业刚开始兼并重组,大企业强强联手进军国际市场,物流行业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如在欧洲分布着60%的美国物流配送中心和50%的日本物流配送中心。一国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不仅为本国企业服务,而且为本地区的其他国家服务。各国都争取使自己成为本地区的物流中心,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如荷兰政府努力使鹿特丹港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而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则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因特网技术大量采用之前,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资金传送(EFT)已经成为企业间电子商务的雏形和起源。多年来,大量的银行、航空公司、连锁店及海关和跨国公司已建立了供需之间业务的电子通信和处理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从原有的封闭、小规模演变为开放、公用的全球化网络。尤其是自1992年起,互联网进入丁商业化阶段,Internet的用户在全球呈几何级数、爆炸型增长,以每月15%的速度递增,平均每10分钟就出现一个新的web站点,而这些站点中90%左右是公司或商业站点。运用因特网开展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企业虚拟的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其广大的消费用户群体、新型的商务通信通道、低廉的营销费用、高效率的营销方式等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带来的不仅是商机和利润,更多的是商务观念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是一种创新活动。电子商务是面向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改善信息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从质量、成本和速度三个方面改进经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都高度重视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和发展,以达到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全球性电子商务必将是21世纪商务的主流模式。
电子商务贸易无国界,互联网可以在转瞬间使处于全球任何角落的双
[1] [2]
篇4:浅谈现代粮食物流业发展
浅谈现代粮食物流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提高,粮食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迅速发展。
所谓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它函盖储存、包装、装卸、运输、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及有机结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粮食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
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粮食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粮食的产地到粮食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粮食物流的存在与粮食商品的存在是相联系的,商品需要流通,流通就存在物流。粮食物流是相对独立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领域。
我国粮食物流产业是粮食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粮食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现代粮食物流是粮食物流的产业化,它不仅单纯地考虑从粮食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现代粮食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粮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粮食在国民经济中是一种大宗产品,现代粮食物流是极具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它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政府粮食仓储设施“退城进郊”的发展战略为**粮食设施优化配置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一、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和**市的物流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政策支持
**作为**及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具有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和突出优势。
(二)“全域**”的统筹城乡发展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出了要求
在西部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之后,**粮食总产量下降,从粮食主产区到产销平衡,再到不能完全自给。**统筹城乡发展和“全域**”理念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左右的时间,将转移150万农民到城市(见**《在中共**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p13),**市粮食产需缺口会加大,对外依存度会加大。“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矛盾日渐突出,粮食安全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省都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能够满足本地粮食需求。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逐步从粮食主产区转变为产销平衡区,直至目前已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缺口,**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途径研究・前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现下降趋势,人口数量特别是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从粮食自给程度来看,对外地粮食的依赖性逐渐加大。(参见《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途径研究》)虽然**从“十一五”规划看是产销基本平衡,但是是有条件的,这种平衡极易被打破。
(
三)**的城市化进程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较大的优势。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粮食消费需求将呈上升和多样化趋势,粮食货物的购入量也必定随之加大。篇5:加快发展广东现代物流业
加快发展广东现代物流业
省委、省政府于去年12月初在深圳召开全省流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对我省流通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发展现代流通业是我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增创地缘新优势的战略措施.因此,加强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研究,对广东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潘叙迭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贸研究处 刊 名:广东经济 英文刊名:GUANGDONG ECONOMY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篇6:现代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物流业作为融合现代运输业、现代仓储业和现代信息业等在内的新兴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郴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社会流通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促进产业承接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社会物流需求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00.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3%。20底,全市限额以上物流企业(年产值200万以上)47家,物流产业增加值为83.40亿元,同比增长12.9 %。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由于近几年郴州开展了交通大建设、城市大提质等系列活动,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设施、交通运输和通讯服务网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促使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良好势头,20xx年至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分别为20.39%、20.13%、19.95%和19.83%,呈逐年下降态势。
(二)物流业的市场主体快速成长。2012年全市41家限额以上运输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的23家,营业收入过1亿元的3家。截止到2012年底,我市获得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共5家(全省获得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106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1家,3A级物流企业1家,2A级物流企业3家。湘南国际物流园已经成长为湖南省“八大省级重点物流园”之一,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
(三)物流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全市开展交通大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做大做强物流业奠定了基础。2012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754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068公里,高速公路577.08公里,内河航道里程663公里。全市开启了交通运输高速时代,所有县市区将连通高速公路或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主体化、枢纽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完善的通讯网络为郴州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一批物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速铁路的运营,为铁路货运腾出了空间,铁路货运能力得到提升。
(四)现代物流运输工具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现代物流运输工具迅猛发展。2012年,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60.xx万辆,比上年增加5.02万辆,增长9.1%,每百户拥有各类机动车38.3辆。载货汽车拥有量5.82万辆,增长5.9%。2012年,全市载货汽车总吨位达5xx928吨,同比增长3.4%。电子商务特别是网络购物的发展,促进了快递业发展,全市快递企业已达30多家。
(五)物流需求快速增加。—20xx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从264.16亿元增长到2496.34亿元,平均增长32.4%。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平均增长xx.6%;工业品物流总额平均增长40.0%;进口物流总额平均增长57.7%;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的再生资源总额平均增长17.0%;用邮政业务总量估算的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额平均增长4.1%。从起,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加快,20xx年增长达60.37%;从物流业需求结构看,工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占比增加,农业物流总额占比相对下降,全市进口和社会消费品零售对物流需求增长较快。
(六)物流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2012年,全市共有19家交通运输邮政业重点服务业企业,其中有18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计算机,17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互联网,5家企业有专职从事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12个单位使用网上银行。在物流配送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有3家,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有4家,有6家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客户服务,有8家企业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或即时消息,有8家企业通过互联网了解商品和服务信息,还有3家企业建立了网站。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在建设中。
二、我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物流运行效率整体偏低。一是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偏低。2012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物流产业增加值为83.40亿元,占GDP比重为5.5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如美日法韩)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三成。二是社会经济运行所需物流成本较高。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19.83%,比全省的18.5高1.33个百分点,比全国的18.1%高1.73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一般只占8%-10%。
(二)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2012年,全市完成货运量23725.5万吨,同比增长17.4%。其中公路货运量23142万吨,占总货运量的97.5%;铁路货运量329.5万吨,占比1.4%;水路货运量254万吨,占比1.1%。当前我市物流大多仍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等基础服务领域,业务量虽大,但服务附加值较低。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三)物流业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目前我市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局、商务局、邮政管理局、工商局等多个部门都有与物流业发展的相关职能职责,统筹协调的难度较大,行业协会组织也还不健全。
(四)物流业发展规范布局有待完善
20xx年编制的《郴州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其内容很多已不能适应加快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全市物流设施配套性、兼容性不强,综合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滞后,交通设施衔接不畅,区域一体化运作能力较弱,迫切需要重新组织编制郴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五)物流项目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市专业物流中心尚未形成,缺少大型的现代物流中心和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仓储设施、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建设没有与专业市场、集散中心建设相配合,物流园区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的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六)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市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的状况,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我市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等基础服务领域,业务量虽大,但服务附加值较低。同时,现代物流新技术、新科技、新手段应用较少,物流专业人才也比较缺乏。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油价上涨,运营成本增加,导致物流企业发展困难。2012年全市47家限额以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企业总营业利润为-1518.1万元,亏损上升22.1%。
三、加快发展我市物流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进一步理顺物流管理部门职责。调整充实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全市现代物流推进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宏观指导、运行调控、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建立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物流管理体制,改变多龙治水格局,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日常工作。
2.加强现代物流协会建设。要尽快组建郴州市现代物流业协会,发挥物流行业协会联系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切实履行好服务企业的宗旨。
(二)加大现代物流业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纳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产业规划制定、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物流人才培训、物流标准制定、产业发展研究、国际合作、企业奖励、品牌建设等。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物流用地保障。在土地及行业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依法落实国家有关部门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快我市公路、铁路、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对接,形成货畅其流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根据“近期与长远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符合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并对郴州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物流功能区(中心、基地)和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
(四)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郴州本土具有行业特色的骨干龙头物流企业,着力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带动我市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另外一方面要鼓励引进和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到郴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跨国公司在郴州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快件物流中心,建立沟通国际市场的物流网络,提高发展国际物流能力。
(五)推动重点领域物流业快速发展。围绕郴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扩大内需,加快工业、商贸、涉农等产业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保税、口岸、装备制造、建材、烟草、医药、农产品及冷链、快递、商贸、城乡配送等物流。支持专业市场交易方式与功能创新,扩大专业市场的物流需求;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拓展物流服务需求。
(六)着力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区位条件已不再是物流产业和经济开发布局的唯一重要决定因素,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专业化要素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鼓励物流企业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能力与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证物流服务质量。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扶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联动,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七)大力发展物流金融服务。一方面要鼓励信贷投入。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抵押或质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另外要引导民间投入。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投资、贴息、担保、奖励、补贴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物流业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投入。为民营物流企业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八)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我市限上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6.5%,比全行业比重低12.6个百分点。鼓励职业院校与市属物流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切实培养适合我市物流发展的专业人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委人才办要将物流专业人才纳入人才引进计划,对引进到我市工作的物流高级人才按《郴州市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落实政治、经济待遇。
篇7:现代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载体。
一、巴中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巴中市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和资源优势,不断优化物流企业发展环境,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巴中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不断呈现新的特点:
(一)物流业载体——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巴中市大交通建设的强力推进,区域交通枢纽正逐渐形成,区域优势不断凸显。,巴中市公路通车里程170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2公里,省道663公里,县道1675公里,乡道2286公里,村道12211公里;铁路通车里程129公里。巴南高速、巴广高速、巴达高速、巴陕高速(巴中段)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广巴铁路、巴达铁路南北贯通,实现了巴中至成都、西安、重庆三小时交通圈,巴中至达州、汉中、南充、广元一个小时通达,市内各县30分钟通达。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省道干线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外快内畅、四通八达、通江达海的区域交通枢纽。
(二)物流业工具——现代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截止20,巴中市机动车保有量338435辆,而且每年保持4000多辆的速度不断递增。巴中市拥有货车22922辆,其中大重型货车3572辆,中型货车2537辆。据统计资料,年巴中市货运量2736万吨,比增长了18.8%。其中公路货运量2251万吨,比20增长了14.1%,公路货运周转量376678万吨公里,比年增长13.5%;铁路货运量153万吨,铁路货运周转量7908万吨公里;水路货运量332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2347万吨公里。
(三)物流业主体——现代物流园区和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巴中市已经发展形成了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培育出了城西物流园区、兴文物流园区、盘兴物流园区、平昌县川东北现代物流港、南江县东榆商贸物流园、通江县物流中心等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物流园区或企业。2015年,巴中市具有较强竞争力,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家,分别是四川省巴中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4.22亿元;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巴中市分公司,营业收入2.85亿元;四川巴中国家粮食储备库,营业收入1.12亿元。与此同时,四川泰通运输有限公司、平昌县腾达运输有限公司、平昌县东城物流有限公司、南江县通运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光雾山红叶旅游运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新兴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四)物流业活动——商贸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统领,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产品流向、交通条件等因素,着力打造 “市有中心商圈、县有特色商业街、乡镇有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村有农家店”的商品流通网络,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规范有序的现代流通体系。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四大流通网络体系。打造出了像草坝街商贸与巴中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的商业城,形成了一批主题特色突出、建筑风格鲜明、文化底蕴深厚、集聚效应显著的特色商业街区。西部国际商贸城、巴中汽贸建材城,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柳津桥国际城商业综合体、汽车交易市场、农资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市场建设项目业已建成,形成商品组织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品牌竞争能力强、辐射横跨区域广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分销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有、民营、外地资金多种所有制经营主体协调发展,形成了各类企业齐头并进的良性格局。
(五)物流业成果——对社会对经济贡献作用日趋突出。物流业为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资流通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统计资料,2015年巴中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规上企业(规上是指:按照国家标准,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或者从业人员达到50人的企业)40家,比2014年34家净增了6家,增长了17.6%。在受我国总体经济影响,巴中市经济呈下滑趋势的情况下,巴中市2015年规上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242人,比2014年7938人增长了3.8%;实现营业收入12.31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1.4%;营业利润率4.6%,比2014年增长了0.3个百分点;企业社会贡献率达到34.0%,比2014年的31.3%提高了2.7个百分点;实现行业增加值19.32亿元,同比增长7.0%。主要指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为巴中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巴中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引领不够。由于巴中市物流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尤其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确认。至今巴中市从市到县区均没有制定物流业专项发展目标和规划,没有出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性文件,没有建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在对现代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上落后于其他地方。
(二)企业层次较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物流专业人才奇缺的制约,巴中市物流业发展层次较低。一是规模小。部分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仍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经营规模小,服务对象单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四川省物流协会发布的四川省A级物流企业名单中,巴中无一企业上榜。在发布的四川省重点物流企业名单中,巴中也仅只有巴中现代物流园有限责任公司、巴中市鑫运东兴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巴中市东方鑫村商贸物流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二是物流企业服务层次较低。大多数物流企业主要服务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为主,缺乏增值性和创新性服务;信息化程度低,巴中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区域性、综合性的货运信息网络尚没建成,大多数企业基于传统的信息进行交易;第三方物流企业滞后,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不能有效融合,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大多数物流企业操作流程不规范,没有开展等级评估和认证。三是人才奇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只能用传统的思维,落后的运作模式开展业务,拥有现代物流意识、能掌握和运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奇缺。基于以上原因,加之物流企业自身参差不齐,造成了巴中市物流业还没有建立起健康的、有序的经营环境,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侵害客户权益现象时有发生。
(三)产业要素不全。一是缺乏制度规范。没有根据快速发展的物流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配套行业标准及管理制度,行业标准不统一,准入门槛低,良莠不齐,冲击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对物流业发展投入十分有限。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扶持政策少,宣传不到位,多数企业表示对现有的优惠政策不知情。此外,大部分企业反映企业税负重、成本高、停车难、进城难等情况。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没有与工业、商贸、涉农等产业和区域有效对接,信息不能共享,不能形成功能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因此难以培育和壮大本地龙头企业,也难以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来巴中发展。多数物流企业功能单一,技术力量和综合化程度低,缺乏辐射带动力。
三、加快巴中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物流先行,高标准编制产业规划。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分步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十三五”巴中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巴中市产业结构布局、环境保护、投资来源、运营组织以及建成后经营效率和效益等因素,注重与城市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各项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科学制定指导方针、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二)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
1.建立园区聚合现代物流业。整合园区资源,重点建设好兴文物流园区、盘兴物流园区两个物流中心,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聚集,增强园区的聚合效应,提升物流企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2.整合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业。引导中小物流企业通过联盟、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物流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强化园区集成功能,积极引进商贸、货运、仓储等不同企业进入园区发展,打造一批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实现物流企业集聚发展,提升规模效应。
3.招商引资引进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包装、打造一批物流经营项目对外推介,大力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来巴中市投资发展。重点围绕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业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在巴中市设立分公司、中心,面向全国或区域性的总部运营、集中采购、物流方案设计等经营活动,带动巴中市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助推巴中市经济发展。
(三)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结合巴中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鼓励应用物流信息软件、平台开发、快递物流、仓储配送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发展,鼓励专业化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做到区域内物流信息共享,合理分配物流资源,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应用及物流成本。
(四)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在巴中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物流从业人员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引导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加强物流“产、学、研”基地建设,培养理论结合实际的人才,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着力开展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开展符合物流企业实际用人需要的职业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和服务质量的跟踪管理。
(五)加强物流行业管理。加强物流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在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规范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加强物流统计工作的培训,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快建立与国家一致的物流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工作模式,完善巴中市物流统计报表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物流业专题调研,分析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行业管理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篇8:福建省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办法
福建省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本省行业协会发展,保护行业协会合法权益,规范行业协会行为,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业协会,是指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从事相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以及与该行业有关的个人自愿组成,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并经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本办法所称行业协会,包括符合前款规定的行业商会、同业公会。
第三条 行业协会以为会员提供服务、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反映行业诉求,沟通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依照章程独立自主开展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有利于行业协会发展的环境,促进、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支持行业协会自主办会,依法进行管理,保障行业协会独立开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工商联等在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行业协会的登记管理机关,履行行业协会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和备案等职责,依法对行业协会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负责对行业协会相关业务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协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范管理
第七条 行业协会成立的基本程序和条件,按照国家有关社会团体登记的规定执行。
行业协会应当具有所在区域的行业代表性。
第八条 行业协会名称应当反映所属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并与已登记的行业协会名称有明显区别。名称应当依次包括行政区域、行业性质,并以“行业协会或商会、公会”字样结束。非全省性行业协会名称中不得有“福建”“八闽”“全省”等字样。
第九条 行业协会实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原则。
行业协会应当对不同所有制、经营规模的经济组织或者与该行业有关的个人设定相同的入会标准,保证其平等的入会权利。
第十条 政府有关部门的机构、人事和财务等应当与行业协会分开,其工作机构不得与行业协会办事机构合署办公。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兼职。
第十一条 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收取会费、接受捐赠、开展服务等途径筹措经费。行业协会的会费标准,由行业协会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表决确定。行业协会接受捐赠应当符合章程规定,应当根据与捐赠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
第十二条 行业协会实行有偿服务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公开收费依据、标准和收支情况。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应当按照价格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健全独立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实行财务公开,接受会员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行业协会资产。
第十四条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法人治理结构、民主机制、诚信和行业自律建设,建立会员诚信档案和信息共享平台,实行信息披露和会务公开制度。
第十五条 行业协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制定行业规则或者其他方式垄断市场,妨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非会员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二)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入会;
(三)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四)在会员之间实行歧视性待遇;
(五)限制会员开展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参与其他社会活动;
(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的规定向会员收费或者摊派;
(七)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建立行业协会动态评估机制,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民政部门对行业协会进行评估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七条 行业协会会员对行业协会实施行业规则、行业自律措施或者其他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提请行业协会进行复核或者依法提请政府相关部门处理。
消费者、非会员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认为有关行业协会的有关措施损害其利益的,可以要求该行业协会调整或者变更有关措施,也可以依法提请政府相关部门处理。
第三章 扶持促进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组建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以及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行业协会,有重点地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行业协会。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将能够由行业协会承担的服务职能以及社会管理中的技术性、事务性、辅助性职能等,通过授权、委托以及其他方式依法转移给有关行业协会承担。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法律、法规等明确规定职能范围内的职能转移至行业协会。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提升行业协会公共服务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实施范围和主体、承接对象和条件等,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行业协会加强引导、扶持、管理和监督,强化标准化建设、跟踪指导和绩效评估,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建立行业协会孵化基地,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提供行业协会孵化培育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服务,支持和帮助行业协会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成立初期经费确有困难的行业协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一次性资金补助。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开展下列活动:
(一)协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工作,反映涉及行业利益的事项,参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编制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政策、产品标准、服务标准、信用标准及行业技术规范,参与行业准入资质审查、登记备案、技能资质考核、产品质量认证。
(二)依法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起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措施等的调查申请,协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完成相关调查;组织、指导、协调会员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调查应诉工作。
(三)组织市场开拓、行业会展、招商,开展与港澳台、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
(四)开展行业统计调查,收集发布行业信息;开展法律、政策、技术、管理、市场、人才等咨询服务,组织人才、技术、管理、法律法规等培训。
(五)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行规行约,促进会员诚信经营,维护会员和行业公平竞争。
(六)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会员与其他行业经营者、消费者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增进本行业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代表本行业或者会员开展行业性集体谈判。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涉及行业利益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或者行业发展规划、政策等,应当听取相关行业协会的意见或者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参加听证会,并向相关行业协会反馈主要意见采纳情况和主要理由。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信息沟通,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行业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行业协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推动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化。
行业协会应当依法与其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政府有关部门指导、支持行业协会做好专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评定、社会保障等工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行业协会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 行业协会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撤销登记。
行业协会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项至第七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依法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撤销登记。
第二十八条 行业协会会长(理事长)、副会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以及工作人员私分、侵占、挪用行业协会财产的,应当退还,并按照章程的规定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行业协会登记、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组成的行业协会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执业人员必须加入的行业协会,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9月1日起施行。
篇9:加强海铁联运促进物流业发展
加强海铁联运促进物流业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一个落后的边题小镇发展成今天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1979年一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3%,财政收人年均递增43%,外贸出口年均递增44%,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19国内生产总值1289亿元,在国内大城市名列第五位,地方财政收人居国内第三位,年外贸出口总额达264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额的14.4%,外贸进日总额452亿美元,连续六年在国内大城市居第一位,到1998年年底深圳人均GDP值4036美元,人均全市GDP值达4300美元。深圳的发展既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迅速扩张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以传统加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的运输、房地产及金融信息等服务行业。到九十年代初,深圳基本完成了以快速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超高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创新产业迅速发展,金融业、信息业。服务业比重也不断上升,深圳经济达到了经济功能转型、产业结构提升的转折点,经济增长模式开始从外延数量增长转向内涵质量增长,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正在逐渐成为推动深圳市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突出,是全球信息化速度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美国、加拿大两国物流业产值达7110亿美元,预计可增加到9000亿美元。现代物流活动高度集中于少数大城市,是城市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枢的具体表现,以日本为例,东京、大队神户和京都三大经济圈的物流总量在日本全国比重长期保持在44%以上,不仅对日本经济发挥了支持作用,也使日本能够充当东亚经济的生产总值中枢。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物流业是社会生产发展过程顺畅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保障。第二,物流业可以大大降低占商品总价值 30%~ 50%的物流成本,从而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新型利润源,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支持和带动作用。基于对发展物流产业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深圳市委市政府从1995年末开始研究如何把深圳建立成区域性物流中心这一课题,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了课题研究,当时我任课题组的组长。到1998年变成了全市的决策,并在市委二届八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我们要建立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商品批发配送中心;二是转口贸易中心(因为深圳市转口贸易量非常大);三是远洋运输和航空货运中心;四是商业信息中心。商业批发配送,我们搞了个电子配套市场,这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配套市场,我们的布吉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998年的交易额是120亿元,同时我们也搞了玩具、钟表的市场,因为深圳是中国,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钟表生产基地,我们的钟表生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我们还有家私、服装等市场。转口贸易,我们使深圳成为内地的一个出海口,从而带动我们远洋运输和航空货运发展起来。我们现在的远洋运输发展得比较好,这几年增幅很大,总之要通过物流业的发展带动我们服务业的发展,这样使万商云集深圳,旅游业就会带动起来了。
从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来看,深圳具备这样一些良好的条件:
一是具有建设物流中心的良好地理条件。深圳是香港与内地连接的唯一陆路经贸转运和货物运输通道,是全国对香港物资供应的必经之路,与香港所形成的经济合作和互补,是国内其它地区不能比拟的,深圳是香港经济辐射内地和内地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
二是具有建设物流中心城市的.较为发达的交通和基础设施。
深圳目前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货物集散运输网络,正在完善各种大型运输结合的物流服务功能,可以为京九沿线和广大内地腹地提供物流服务。深圳机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第四大干线机场,客货运量在全国都居第四位。深圳已经建成12个一类口岸,五个二类口岸,是中国少有的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近年来深圳市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本地信息网络建设与国内外联网,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沟通国内国际的信息网络。
三是具有建设物流中心城市的商业条件。深圳市的商贸企业配套中心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规模,现在有数万平方米的商贸企业配送场地,配送的商品品种达数千种。在此基础上,以加快商品流通和创造规模为核心,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的配送中心,目前正在酝酿建设之中,因为现在世界第一号的零售商美国的沃尔玛在深圳市建了六个点,这对我们加快物流中心建设,特别是商业配送中心有很大的借鉴和促进。
四是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开展陆。海、空、铁路的联运,调节客货流量与流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珠江沿岸。京广京九铁路沿线和云贵川各省,也是深圳的经济腹地,深圳物流业的迅速扩张,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将成为深圳建设物流中心的直接推动力。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港口以规模化的集散功能和物流网络中的组织作用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和重点,深圳的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加快港口建设,特别是重点加强港口集装箱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深圳物流业发展的突破口与核心。深圳地处世界三大航线中的亚洲至北美洲。亚洲到欧洲和地中海航线的交汇点,同时处于经济增长速度和集装箱量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并且与长期位居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香港紧密相连,具有成长为世界级集装箱大港的有利条件。
从国际运输业的发展趋势看,海洋运输正朝着大运量、高吨位的方向发展。据测算,每船运量由4400个标准集装箱,扩到6600箱,成本要降低15O。如果每船达到8000~10000个标箱,成本大约可降低30O。因此世界上运6600个标箱以上的大船有30多艘,仅马斯基就有12条船,马斯基有3条船在深圳靠泊,现在每周有一条6600标箱船挂靠深圳港。这标志着深圳港已具备了接受世界最大级货船的能力,因为我们的港深条件也比较好,基本港深都在负14.5米到15米,负14.5米就可以负载6600箱以上至8000箱,世界研发最大的是 8000箱,1万箱还在论证中,因此大的国际性枢纽港就具有很大的优势,亚洲特大型集装箱运输港日不多,深圳完全可以跟香港联手,因为深圳整个集装箱运输成本,包括装卸成本比香港低了很多,这样跟香港作为互补,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今后世界级国际集装箱大港可能就是四家,北美洲一家、南美洲一家、欧洲一家、亚洲一家,我们深圳想跟香港联手成为亚洲世界级集装箱大港。
目前有21家世界著名海运公司,在深圳开辟了34条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每周有34条,主要是
对欧美的。未来深圳港口运输业的发展,将以港日集装箱业为核心,加快港口、集装箱码头、港口货运仓储的运输设施的建设。推进集装箱的多式联运,特别是海铁联运,大力拓展内陆货运市场,争取更多的国际班轮挂靠我市港口,鼓励外国大的船务公司、代理公司进驻我市港口,增强我市港口的内外辐射功能。按照国际一流口岸的标准进一步简化查验程序,完善技术手段,提高通关效率。立足深圳港口发展空间优势,利用香港完备的口岸服务体系,强化深港港口互补合作,推动两地港口连动发展,到使深圳港真正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枢纽港,和华南地区集装箱的枢纽港,到与香港共同发展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航运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到20,深圳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业,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将显著提高,占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8%提高到15%~20%左右,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业,将形成超过1500亿元的投资总量,不但直接推动深圳基本建成物流中心城市,而且还拉动深圳经济增长,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深圳航空货运业的发展具有很有利的条件,被国家民航总局定为全国四大航空货运中心之一,但国际航空货运业务明显滞后,这是我们一个薄弱点,所以我们正加快与国际大型航空货运公司的合作,通过建立完善快递中心、国际货运固定渠道。国际货运检管措施以加快航空货运中心的建设。现在我们跟世界最大的航空货运公司——美国的联邦快递已签订协议,另外我们跟比利时的公司也正在联系,同时南方航空公司也要进两架777货机,来加盟深切D航空货运。还开通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航空货运专线,现在正跟韩国在谈,所以深圳机场定位将来不是客运,最主要是航空货运。
平湖物流基地启动基础较好,国内外一些大型财团和仓储商贸企业多次来这里考察,我们正抓紧规划和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具有代表性的功能齐全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因为平湖交通网络条件比较好,正好在京广、大京九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同时还连接深圳东部的盐田港,西部的蛇口和妈湾码头,因此它的整个交通辐射条件比较好,腹地也较多、比较大,所以平湖我们作为一个重点来发展。
篇10: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中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中国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基本建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组成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3万公里,比1978 年增加41%;公路里程达179.6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102%,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2万公里。我国还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站场和货运枢纽、海运和内河港口、机场。20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达到近600个。运输线路和作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批涌现。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共用通信网的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年,电话用户总数达5.3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2.63亿户,移动电话2.6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7950万人,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站总数达到59.6万个,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
??(二)现代物流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则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的`步伐。
??(三)专业化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物流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四)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测算,2003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4%,比1991年下降2.6个百分点,比19下降0.9个百分点。一批采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工商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幅度更大。
??总的看,中国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一是物流总成本仍然偏高。一般经济发达国家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中国物流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不到2次,批发、零售业周转速度不到3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公路货运空驶率高达47%。二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中国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三是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但在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仍然较慢。四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铁路建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差,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3年中国运输网络密度仅为19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4.6公里/万人,美国分别为6869公里和254公里,德国为14680公里和66公里,印度为5404公里和22公里,巴西为1886公里和118公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
[1] [2] [3] [4]
篇11: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司长 毕井泉一、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中国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基本建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组成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2003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3万公里,比1978 年增加41%;公路里程达179.6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102%,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2万公里。我国还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站场和货运枢纽、海运和内河港口、机场。2003年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达到近600个。运输线路和作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批涌现。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共用通信网的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2003年,电话用户总数达5.3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2.63亿户,移动电话2.6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7950万人,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站总数达到59.6万个,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
(二)现代物流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则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的步伐。
(三)专业化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物流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四)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测算,2003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4%,比1991年下降2.6个百分点,比下降0.9个百分点。一批采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工商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幅度更大。
总的看,中国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一是物流总成本仍然偏高。一般经济发达国家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中国物流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不到2次,批发、零售业周转速度不到3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公路货运空驶率高达47%。二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中国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三是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但在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仍然较慢。四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铁路建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差,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3年中国运输网络密度仅为19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4.6公里/万人,美国分别为6869公里和254公里,德国为14680公里和66公里,印度为5404公里和22公里,巴西为1886公里和118公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体制障碍。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根除。充分竞争的物流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物流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二是政策障碍。税收、工商注册、土地、收费等一些政策还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技术标准障碍。物流的不同环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技术、信息标准不统一,货物多次装卸、多次拆箱装箱等现象相当普遍。
二、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和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工商企业的客观需要。现代物流业正在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蓬勃发展的国民经济为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需求。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11.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512亿美元,货运量150亿吨,货物周转量5.7万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约30多亿吨,集装箱港口吞吐量4867万标准箱。经济的快速发展,庞大的经济规模和13亿人口的'消费需求,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了强大的需求,这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车里程2003年比年增加47%,其中高速公路增加5倍多。按照“十五”规划的要求,正在加紧建设“八纵八横”铁路主干线、“五纵七横”公路国道主干线,以及45个公路主枢纽、130个公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中转站、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43个主枢纽港口。这些设施建成后,将为现代物流发展奠定现实基础。
(三)体制变革、政策调整和技术标准统一,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去年中国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的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调整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推动物流标准化和大通关工程建设,建立现代物流的统计指标体系。地方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这些对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将为现代物流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
目录》中,将一般商品的物流配送列为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近几年,物流领域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大批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对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未来的两三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地域,必将为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普及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技术,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推进物流的一体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服务的能力、效率和质量,初步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物流产业的较快发展,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原则
1.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和体制环境,支持和引导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重点选择一些大中城市及一些重要产品,优先推进。从实际出发,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3.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现有物流设施的功能。改革现行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的功能,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
4.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满足企业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交通拥堵,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任务
1.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善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发展规模经营和跨地区、跨国经营,鼓励流通企业采用现代物流技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的现代化。
2.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各地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行政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要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要清理和完善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破除物流市场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3.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构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制定物流信息的标准和网络接口规范,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提高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货车的空驶率。
4.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将物流标准化内容列入国家技术标准发展总体战略,尽快提出物流技术标准总体规划。要以物流术语标准、托盘和集装箱标准、物流服务流程标准为基础,加快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制定和修订物流和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标准。要改革标准管理体制,逐步使企业成为制定物流行业标准的主体。
5.积极发展新型运输服务方式和单元装载方式。要鼓励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通用航空运输等新型运输方式,推广应用厢式货车、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心站、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紧密衔接配合,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要加快推进单元装载化,推行以一贯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要建立托盘共用系统,引进单元装载化物流机械,支持单元装载化物流设施建设。
6.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抓好现代物流技术示范工程,推动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要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提升我国物流装备技术水平。
7.提高物流国际化水平。要加强主要国际港口、国际海运集装箱终点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终点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加快“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推广应用,建立大通关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
8.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物流。中心城市是物流活动高度密集的区域,也是物流发展的重要节点。要依据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条件,以港口带动、产业带动、消费拉动、交通运输枢纽带动等模式,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物流业。要重点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规模较大、市场发育良好的城市,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国际型物流城市。
9.加快建设主要物流通道。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我的同事将作专门介绍。
10.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根据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全国大型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优先整合存量资源,减少土地占用,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
(选自作者5月12日在中美现代物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篇12: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思考
关于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思考
结合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对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和不足等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业提出建议。
作 者:王玉华 作者单位:上海铁路局企业管理处, 刊 名:铁道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RAIL WAY ECONOMICS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F53 关键词:铁路 现代物流 发展篇13: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风险防范
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风险防范
分析了现代物流业的综合服务性质,指出铁路发展物流业应注意提高风险意识,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经营风险.化解风险重要的是搞好合同管理,介绍了包括运输合同、物流企业间合作合同、物流企业与信息系统提供商间合作合同等在内的'合同风险防范,以及其他一些应注意的问题.
作 者:关立力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企业管理协会,北京,100038 刊 名:铁道货运 英文刊名:RAILWAY FREIGHT TRANSPORT 年,卷(期): “”(5) 分类号:F525.24 F840.6 关键词:铁路 现代物流 风险 防范 合同 管理篇14:浅析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业的意义和途径
浅析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业的意义和途径
阐述了现代物流与铁路运输的.区别和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义,指出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所具备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并对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体系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作 者:刘汉利 作者单位:通化铁路分局,吉林,通化,134002 刊 名:铁道运输与经济 PKU英文刊名:RAILWAY TRANSPORT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4 26(3) 分类号:F252.24 关键词:铁路 现代物流业 发展 意义 途径篇15:《石家庄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全文
(5月25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支持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空气质量,推进绿色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管理与监督,适用本条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低碳发展,是指在资源开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资源高效、节约、清洁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第四条 促进低碳发展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创新驱动、制度保障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联动、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低碳发展促进工作,建立统一协调、上下结合、相互衔接、责任明确的监管体系,并建立责任终身追究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是促进低碳发展的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树立低碳发展理念,节约资源,合理消费,减少温室气体及其污染物排放,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推广应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扶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具备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低碳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智力引进。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等活动。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低碳发展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全民的低碳发展意识。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低碳主题宣传活动,有组织地开展低碳公益活动。
第二章 基本制度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低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
市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规划编制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实施计划。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碳排放总量、煤炭消费总量和碳强度控制制度。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重点碳排放单位应当每年向市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并纳入对下一级人民政府评价考核内容,结合中东西部区域发展定位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低碳发展目标实现情况。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碳排放相关标准的宣传和贯彻,推行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开展低碳产品认证。
第三章 能源利用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全社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煤炭消费。
煤炭生产、销售和进口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经营性煤炭质量进行标识,标识内容应与实际煤质相符。
禁止销售、进口和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
禁燃区内禁止销售和燃用高污染燃料。
禁止在未经批准的区域加工、存储经营性煤炭。
城镇和工业园区应当实施集中供热,拆除分散燃煤锅炉。农村地区应当减少散煤使用,推广利用清洁型煤及节能环保炉灶。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生产、加工、销售符合质量标准的燃油。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燃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输送网络,加强供应协调,增加燃气供应。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供热。
第十七条 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土壤源地热能、空气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十八条 支持用能单位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回收、能量梯级利用、利用低谷电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技术,实施新能源、清洁能源替代改造。鼓励农村利用液化气和可再生能源。
第十九条 电网企业应当对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和余热余压发电允许并网,并在核定的上网电量内优先购买。
供热企业应当支持低温热源和工业余热利用,合理安排其进入城市供热管网。
第四章 产业转型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向集约、高端、低碳方向发展。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投资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负面清单,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准入管理。将碳排放评估纳入节能评估内容。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应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
第二十二条 推进企业在原(燃)料替代、工艺改进、设备更新和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输入、生产过程和末端处置等环节降低碳排放。
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高碳排放、高污染行业制定严于国家、本省的淘汰标准和差别化生产要素价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第二十四条 鼓励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支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
第二十五条 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第二十六条 推广农业低碳生产技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培育优良品种,推行生态循环种植、养殖和加工,促进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五章 排放控制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对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太行山区植被进行修复和保护。对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污染企业,实施关停、转产或搬迁。
第二十八条 城镇建设应当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低碳城镇、园区、社区建设。
第二十九条 鼓励煤电、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排放单位实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安装脱硝、脱硫和除尘设施,并按有关规定排放限值运行。
第三十条 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推行测土配方,合理施用化肥和使用塑料薄膜,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
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落叶、枯草等。
第三十一条 鼓励对工业废弃物实施综合处置、循环利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
第三十二条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强餐厨垃圾管理,规范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置。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中水回用效率,推行污泥资源化利用。
建立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和农村生活污水达标处理。
加强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当全覆盖和稳定运行。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林木、草地、耕地、水源和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增强储碳能力。
第六章 低碳消费
篇16: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
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了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下面是详细内容。
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低碳发展促进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低碳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活消费过程中,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资源高效、节约、清洁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 低碳发展应当坚持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低碳发展决策和协调机制,决策低碳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低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 市、县(区)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负责低碳发展促进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财政、统计、环境保护、科技、园林绿化、城市管理、商务、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农业、林业、水务、教育、机关事务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低碳发展促进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宣传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第二章规划与标准
第八条 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低碳发展年度实施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应当明确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年限、排放强度降幅要求、管控手段、低碳策略等内容。低碳发展年度实施方案应当明确温室气体年度减排目标、任务、项目、措施、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等内容。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当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九条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编制部门、县(区)低碳发展实施计划,并报送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
第十条 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市低碳示范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低碳示范标准包括低碳工业园区示范标准、低碳企业示范标准、低碳公共机构示范标准、低碳社区示范标准和低碳建筑物示范标准等。
第三章低碳经济
第十一条 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第十二条 市不得引进和建设温室气体排放高、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项目。
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以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损害和环境成本评估。
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低碳发展项目库,为促进低碳发展进行项目储备。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省有关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要求,组织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高、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限期淘汰计划,并公布施行。
鼓励企业采取优化设计、原(燃)料替代、综合利用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输入、生产过程和末端治理等环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十四条 人民政府应当对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形成资源共享、产品链延伸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实现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第十五条 励发展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低碳生态农业,推行有益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食品消费模式。
第十六条 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引导农业生产者测土配方,控制化肥和农药用量。
第十七条 人民政府实施清洁能源计划,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优先开发垃圾发电、餐厨垃圾转化能源项目,改善能源利用结构。
电网企业应当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站和余热发电站与电网并网,并按照国家、省政策落实补贴。
第十八条 励开展包装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废旧轮胎、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等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对列入国家强制回收名录的废弃产品和包装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回收。
第十九条 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低碳示范创建工作,鼓励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低碳示范城镇、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示范社区、低碳示范学校等示范单位。
第二十条 发展改革、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据相关产业政策,推动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低碳城市
第二十一条 市城市规划应当结合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与建筑布局,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范围控制要求,规范工业园区、城市新区设立,形成促进低碳发展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
第二十二条 市市区应当合理布局生产、服务、生活区域,市民十分钟步行能够解决日常生活需求,二十分钟步行能够到达区域性教育、医疗、商贸、文化中心。
第二十三条 力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本市新建民用建筑应当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控制玻璃幕墙等高耗能建筑材料的应用。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保障房、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机场、车站、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纳入本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项目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和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和装备。
鼓励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有集中热水供应需求的公共建筑使用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
鼓励具备相应地下条件,有集中供冷热需求的新建公共建筑使用地源热泵系统。
鼓励新建商品居住建筑一次性装修到位。
第二十四条 设部门应当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强森林、草地、湿地管理和保护。鼓励种植固碳优势树种,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增加森林蓄积量,推进植树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生态湿地建设,增强森林、草地、湿地储碳能力。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应当采用先进的绿化建设和养护技术,在建筑屋顶、阳台、墙面和立交桥、河岸、湖岸等进行垂直绿化。
第二十六条 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建设等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
第二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完整、便利的城市步行系统和绿道系统,为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提供便利。鼓励和规范城市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管理。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发展轨道交通和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
在机场、火车站、客运枢纽站、地铁站等交通集散地逐步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第二十八条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每年新增或者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八十。鼓励燃油出租车每年更换高效尾气净化装置。
第二十九条 鼓励新区、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规划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扩大再生水处理规模,推动再生水市场的有效供给。
第三十条 城市照明应当推广使用led等高效光源和灯具,禁止使用高耗低效照明产品,限期淘汰已使用的高耗低效照明设施。
鼓励城市重要道路、景观河道两侧的建筑利用内光外透减少景观照明能耗。
第五章低碳生活
第三十一条 市民应当树立低碳生活和消费理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将低碳知识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培育儿童及青少年的低碳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观念。
第三十二条 倡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鼓励近距离出行采取步行方式,短途出行使用自行车。
第三十三条 鼓励和引导市民使用低碳认证以及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餐饮、娱乐、宾馆、洗浴、洗车等服务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减少一次性餐具、卫浴用具等的使用。
第三十四 条餐饮经营者应当提供可循环使用筷子。
鼓励餐饮经营者在包间和大厅使用消毒碗柜。
第三十五条 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无偿或者变相无偿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鼓励和引导市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遵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规定。
鼓励企业参与回收旧家电、旧家具和旧衣物。
第三十七条 鼓励市民将闲置不用、但仍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通过捐赠、义卖、旧货交易等形式转让给需要的市民继续使用。
第三十八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节约使用办公用品,推进无纸化办公,鼓励双面使用纸张,增加电子邮箱的使用,减少传真的使用。
第三十九条 鼓励市民合理控制室内空调、地暖等设施的温度,节约照明用电。
篇17:《石家庄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
为鼓励支持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石家庄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并于今年的7月1日实施,下面是详细内容。
近年来,在工业发展与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双重驱动下,河北省石家庄市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雾都”。因雾霾锁城而“闻名”全国的同时,石家庄的另一个身份却几乎被遗忘,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
事实上,促进低碳发展一直是石家庄防治大气污染和促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这项工作被提到了立法的高度。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近日批准了《石家庄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由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
作为一部促进性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更多注重提倡、引导、鼓励和支持等方面的内容,严格规定了对煤炭、燃油经营、流通和使用的管理,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制定了一些有关建筑、交通、照明、室内温度调节、减少日用品消耗等居民生活与日常消费等方面倡导性、支持性、鼓励性的条款。
助力环境好转
“石家庄是能源消耗大市,促进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石家庄、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增飞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据统计,石家庄市年耗煤量达到4000多万吨,由此产生的能源燃烧污染成为该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近年来,石家庄市采取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六大治污举措,大力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大气环境质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
王增飞表示,随着石家庄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广大市民的幸福度不断提高,但是生态环境状况、大气环境质量距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祈盼还有较大差距,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进入“十三五”时期,石家庄人民更加盼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为此,石家庄市提出要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打造美丽石家庄,到退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后10位的奋斗目标。“地方立法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工作大局,尽快制定促进低碳发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根本好转,十分紧迫,非常必要。”王增飞说,这部条例将为石家庄市的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美丽石家庄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与保障。
明确基本遵循
条例共十章六十三条,对促进低碳发展的基本制度、能源利用、产业转型、排放控制、低碳消费以及相关的激励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与明确。
在适用范围方面,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废弃物处理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活动关系密切的污染物都属于条例规范的内容。与温室气体关联性不大的噪声、放射、扬尘等污染物及农药污染等不在条例规范之内。
条例明确提出了促进低碳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需要强化落实的基本制度,特别是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低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市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规划编制低碳发展的实施方案;县级人民政府依据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实施计划。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是促进低碳发展的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并规定了政府应当建立碳排放总量、煤炭消费总量和碳强度控制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一系列制度。
细化促进措施
在产业转型和煤炭管理方面,条例明确了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项目准入管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前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产业等方面的内容;严格规定了对煤炭、燃油经营、流通和使用的管理,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投资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负面清单,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准入管理,将碳排放评估纳入节能评估内容;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高碳排放、高污染行业制定严于国家、本省的淘汰标准和差别化生产要素价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在涉及排放控制和低碳消费的两章中,条例详尽规定了在生态功能区保护、空间开发利用、污染物减排、废弃物处理、增强储碳能力等方面的排放控制,明确对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污染企业,实施关停、转产或搬迁,并对城市生活垃圾、城镇污水、农村垃圾、餐厨垃圾等的处理进行了规定。
在居民生活与日常消费的细节方面,条例列出诸多倡导性、支持性、鼓励性的条款。条例规定,倡导节约使用日常生活用品,避免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住宿、餐饮、洗浴等服务单位应当提供符合卫生标准、可循环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除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温度有特定要求的用户之外,公共建筑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单位,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
条例还规定了人大监督和政府内部监督工作机制,并建立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和对举报人实施奖励的机制。同时还规定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给予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对促进低碳发展的财政投入。
篇18:《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全文
(2016年1月15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推动大数据发展应用,运用大数据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管理能力、服务改善民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数据发展应用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数据,是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是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第三条大数据发展应用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创新引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共享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坚持应用和服务导向,推进大数据发展应用先行先试;积极引进和培育优势企业、优质资源、优秀人才,促进大数据产业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大数据安全与管理工程、跨境数据自由港等建设发展,形成大数据资源汇集中心、企业聚集基地、产业发展基地、人才创业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应用服务示范基地。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省大数据发展应用工作,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数据发展应用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数据发展应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具体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绿色集约、资源共享的原则,编制本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区域、本部门、本行业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规划的,应当与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报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大数据发展应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大数据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发展应用
第八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资金,用于大数据发展应用研究和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创业孵化等;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相应设立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资金。
依法设立大数据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大数据发展应用。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大数据发展应用;鼓励社会资金采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大数据发展应用; 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依法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本行政区域大数据发展应用重点领域,制定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产品应用、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大数据发展应用重点领域,制定大数据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并为大数据人才开展教学科研和创业创新等活动创造条件。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保障大数据项目建设用地;对新增大数据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列入近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大数据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大数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
大数据高层次人才或者大数据企业员工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数额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鼓励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以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持股、期权激励、学术交流、服务外包、产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利用国内外大数据人才资源。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大数据发展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大数据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和培训基地。
支持高等院校大数据学科建设,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内通信网络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宽带、移动互联网覆盖率和接入能力,推进全省通信骨干网络扩容升级,提升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
鼓励、支持网络通信运营企业加快骨干传输网、无线宽带网及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建设和改造升级,优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网络通信质量,降低网络通信资费。
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教学科研机构等积极开展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标准研究,推动建立地方、行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标准体系。
鼓励大数据企业研究制定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标准。
第十五条政府投资的大数据工程应当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科学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
公共机构已建、在建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应当依法实现互联互通,不得新建孤立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设置妨碍互联互通的技术壁垒。
第十六条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依法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采集制度。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采集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数据,采集数据不得损害被采集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公共平台可以获得的共享数据,公共机构不得向相关单位和个人重复采集,上级部门和单位不得要求下级部门和单位重复上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培育数据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行为。数据资源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数据交易应当依法订立合同,明确数据质量、交易价格、提交方式、数据用途等内容。推行数据交易合同示范文本。
第十九条鼓励和引导数据交易当事人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服务机构进行数据交易。
数据交易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与开展数据交易服务相适应的条件,配备相关人员,制定数据交易规则、数据交易备案登记等管理制度,依法提供交易服务。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推动简政放权,提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等决策、管理、服务能力。
实施“数据铁笼”,规范权力行使,对公共权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金等实行全过程监督。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健康、旅游、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大数据应用,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分析应用能力,培育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处理分析等新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人居环境、劳动就业、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综合治税、消费维权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大数据精准扶贫,建设涉农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涉农基本数据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精准管理。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重点产品、配套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研究,培养大数据骨干企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章共享开放
第二十四条省人民政府按照统一标准、依法管理,主动提供、无偿服务,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制定全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措施,推动公共数据率先共享开放。
第二十五条数据共享开放,应当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保护数据权益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数据共享开放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十六条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云上贵州”)汇集、存储、共享、开放全省公共数据及其他数据。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共机构信息系统应当向“云上贵州”迁移,公共数据应当汇集、存储在“云上贵州”并与其他公共机构共享。
鼓励其他信息系统向“云上贵州”迁移,其他数据汇集、存储在“云上贵州”并与他人共享、向社会开放。
“云上贵州”管理及公共数据共享开放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实行公共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制度。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共数据应当向社会开放;依法不能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数据,目录应当向社会公布。
依法不能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数据,涉及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大利益关系的,经申请可以向该特定对象开放。
第二十八条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应当符合统一的格式标准,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通过共享开放获取的公共数据,与纸质文书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九条实行公共数据共享开放风险评估制度。提供公共数据的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保密、安全管理等规定,对公共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共享开放数据安全。
“云上贵州”管理机构应当对通过该平台共享开放的公共数据进行风险审核,发现可能存在风险时,应当及时告知提供单位;提供单位应当及时处理并予以反馈。
第三十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共享开放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研究,开展大数据开发和创新应用。
第四章安全管理
第三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建立数据安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和指导本省数据安全保障和监管工作。
省大数据安全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数据安全等级保护、风险测评、应急防范等安全制度,加强对大数据安全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和安全评估体系。
第三十二条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开发、应用、交易、服务单位应当建立数据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采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毁损、泄露和篡改,确保数据安全。发生重大数据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告知可能受到影响的用户,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鼓励大数据保护关键技术和大数据安全监管支撑技术创新和研究,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数据安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间数据风险信息共享。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或者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妨碍大数据发展应用工作,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采集、销售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和军工科研生产等数据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非法采集、销售涉及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数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附 则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为:
(一)公共数据,是指公共机构、公共服务企业为履行职责收集、制作、使用的数据。
(二)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三)公共服务企业,是指提供公共服务的供水、供电、燃气、通信、民航、铁路、道路客运等企业。
第三十九条本条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 本人述职报告
★ 医院本人述职报告
★ 本人述职报告范文
【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读后感(共18篇)】相关文章:
小学教师本人述职报告2023-04-26
年度考核本人述职2024-05-21
物流公司工作计划格式2022-08-21
物流部年度工作总结2023-01-29
护士本人述职范文2023-08-12
调研项目计划书格式2022-06-07
借福建经验 助发展2022-12-02
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优化管理发展研究论文2022-07-27
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2022-12-18
市场营销专业mba论文选题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