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职称论文

时间:2022-09-08 07:32:0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电力系统职称论文(推荐13篇)由网友“顾青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电力系统职称论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电力系统职称论文

篇1:电力系统职称论文

电力系统职称论文

电力通信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在我国电力通信网是以光纤、微波及卫星电路为主要构成,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于电力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北京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论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与居民用电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对电力的需求猛增,能源消耗巨大,经常发生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以目前传统的供用电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而现代社会对电网技术有着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发展新的电网技术是必然趋势。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缓解电力应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规划管理、负荷管理、节电管理,利用经济、技术等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对完善我国的能源的使用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是实际过程中通过各种优化手段改变电力系统中的供需模式,在保持电能综合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分配、调控方式降低电能的总消费量及负荷水平,从而达到合理分配电能、改善负荷曲线、提高供电效率和水平、推进可持续经济、能源、环境等因素协调发展的目的。

我国在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能完好体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功能,制约了电网发展等不足。

本文就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对现代电网发展的作用做了探讨。

关键词: 电网技术,电力供应,电力需求侧管理

目 录

摘 要 ………………………………………………………………….…..….........

Ⅱ 绪 论 ……………………………………………………………………………….1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与现状………….……………………..………………2 1、电力需求侧管理简介…………..………………….……………………...…….2 2、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与现状….………….………...…………………..2

二、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及作用…………………………………….……..3

三、我国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4

四、我国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5

1、技术手段…….…………………...……………………………………...………5

2、经济手段…………………………………………………………………………5

3、引导手段…………………………………………………………………………6

4、行政手段…………………………………………………………………………6

结 论………………….……………………………………………………………..7

参考文献……………….……………………………………………………………..8

绪 论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电网负荷特性的不同使我国电力消费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同时受煤炭、运输、环境排放及资金等相关因数的制约,如果只增加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电力发展的要求。

所以通过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改变用户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从而有效的减少资源、环境和资金的代价实现供需资源的协同优化整合,对改善我国能源使用和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论文 第-2-页

-2-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1、电力需求侧管理简介 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采取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通过发电公司、电网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共同协力,

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在满足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其管理目标主要集中在电力和电量的改变上,一方面采取降低电网的峰荷时段的电力需求或增加电网的低谷时段电力要求;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节省电力系统的发电量,将有限的电力资源最有效的加以利用,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自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研究和推广了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后在减少电力投资、改善电网运行的经济型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在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自石油危机以来,通过实施DSM等措施使单位GDP能耗降低了约50%。

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L)估计,今后30年若能致力于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发展中国家可削减40%的能源总投资,至少可节省1.5万亿美元;工业化国家可削减50%的能源总投资,节省7000亿美元。

所以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成为我国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综合资源规划(IRP),一起被引进到中国的,比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这项工作晚了10多年。

由于DSM能够把节能节电引人潜力巨大的能效市场,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群体效益,给节能节电灌注新的活力,并且它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非常关注,国家原

北京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论文 第-3-页

-3- 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将电力需求侧管理以法规的形式纳入了相关规定。

所以我国从国家电力成立DSM指导中心,到的《节约用电管理办法》,

到的《关于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到关于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通知,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电力公司及电力用户做了大量工作,在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高电力使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我国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及作用近年来我国能源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需求出现了高速增长态势。

20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tce,与相比增长了34.4%,年增长率达到6.8%。

能源消费系数从的0.59增长到年的0.76,能源供需关系又趋于紧张。

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带动着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

全社会的用电量达到41936亿KW.H与相比增长了68%,年平均增长13.6%,电力消费系数从20的1.19下降到的0.58后又增长到2011年的1.3,说明电力缺口在逐年增大,因而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70%左右的煤炭供应将趋于紧张。

面对日趋紧张的能源需求,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势在必行。

DSM作为一种科学的节电方式,能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提高电力使用效率,是国家实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主要内容包括:1、电力负荷管理,在电力供应短缺时,引导用户错峰、避峰,降低电力需求,在电力供应富裕时,引导用户移峰填谷,提高发电机组使用效率;2、电力能效管理,通过提高用户电力使用效率,达到减少电力投入目的。

据预测,如果我国有效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而实现节电5%及降低高峰负荷5%,到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KW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

今后可累计节电28000亿Kwh,节煤14.3亿吨,减排二氧化硫万吨,二氧化碳7亿吨,同时还可以节约8000亿元左右的电力投资。

这将大大化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带来巨大的节电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对我国改善能源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始较晚,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同,所以在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认识不足。

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电力负荷调荷的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节约能源,提高能效、能源替代和新能源应用3方面的内容,但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我国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兴起是源于电力的.紧张形式,这就造成许多电力部门对需求侧管理的认识只停留在解决短期缺电问题,而缺乏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角度出发,真正认识到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关键和重要性。

2、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和需求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外发展DSM较好的国家相比还非常少,并且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美国1992年通过《全国节能政策法案》将综合资源规划和DSM成为强制执行的工作。

所以完善的发展律法规对发展DSM是非常重要的。

3、

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

DSM是一种综合资源,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资。

电网公司作为DSM的主体,在满足销售效益和供电之间存在较大矛盾。

如果实施分时电价就会使电网公司的均价销售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从而在执行DSM时缺乏积极性。

同样在用户端如果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那么用户就很难自觉接受、实施DSM,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节约能源,提高能效。

4、

电价结构不合理。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是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核心, 但现时执行的峰谷分时电价结构不合理, 峰电价只为谷电价的2~3 倍, 对用电客户移峰填谷的激励作用不大。

篇2:职称论文

摘要:从内部审计的定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前医院在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办法。

关键字:医院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引言

从安然事件到世通舞弊,从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的申请破产到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从“银广厦陷阱”到蓝田股份的“新天方夜谭”,人们对审计行业的不信任达到了一个高峰,审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在一系列的舞弊事件后,审计人员面临着更多的揭露舞弊的责任和风险。由此,传统的审计理论正在面临新的变革。20世纪九十年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审计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也是审计理论的一次飞跃。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给医院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难、更新的挑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概念及作用

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内设的审计机构,是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医院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只有科学掌握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医院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形式,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其他监督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独立作用。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基本作用首先是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医院经济监督的第一个窗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使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自我约束。

(二)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作用

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之一,实质是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评议。鉴证是对医院经济活动的鉴别和证明,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经营目标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对医院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及评价,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二、当前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导致内审作用难以发挥

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对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具体工作目标,甚至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职能和作用认识的错位,使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成为一件不能实现的事情。由于对内部审计认识上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些医院虽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却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有些医院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出现了将内部审计机构放在财务部门,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现象,造成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少数医院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由于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造成内审工作很难开展,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和作用。

(二)人员配备和人员素质难以达到要求

目前,内部审计机构虽都配备了专职内审人员,但人员较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内审工作的需要。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对人员配备不够重视,内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管理部门调配而来,这些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知识和经验,但对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内审工作所应具备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水平,不能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 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大量运用计算机来完成,审计对象从传统的被审对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制账、表、证转变为大量的电子数据、文件;审计范围也有传统的纸制数据而是包括计算机系统平台、业务处理系统、电子数据、操作安全性等多方面,审计的方式没有跟进,审计的手段没有提高,必然造成内审工作的被动。同时传统的审计范围往往只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审计仅限于事后的监察,不能有效的预防管理中的复杂情况,同现代管理水平不相适应,不能有效的为管理者提供参考意见,使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不重视。

三、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

根据《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组织保证。只有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性,这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实行成本控制,以减员增效来降低经营成本。所以,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因此,要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首先是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鉴证、管理等职能。在行政隶属关系上,不能再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者纪委,而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审计人员也由相对独立的财会人员兼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要将那些懂业务、知识面广、能力强的人选拔进来,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能将内审部门变成医院安排闲员的可有可无的福利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医院应对内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内审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还要加强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也应注意更新知识,通过自学、培训、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不断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内审人员应刻苦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尤其是在会计电算化日趋普及,实用型的财务软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内部审计人员更应抓住契机,采用计算机辅助内部审计技术,对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本身及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信息进行审计,早日实现医院内部审计电算化。内审要改变单纯依赖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老办法,要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利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变现行审计的现场审计方法,实行非现场审计,有效节约办公资金,提高审计效率。

结论

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积极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完善审计体系、满足卫生审计的要求,实现医院的生存发展、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第2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 黄娟娟.医院内部审计如何适应现代经济管理.海南审计.(5-6):81-83

篇3:职称论文

地质工程师是指掌握并运用基础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的资源勘查与技术、经济评价以及对工程建设地质进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煤矿开采》中的职称论文范文:矿山地质勘测工程中的问题浅析。

[摘 要]长久以来,地球化学探矿能否区分矿体与矿化异学、地球化学异常模型与实际运用等诸多问题是地化探矿工作中的疑难核心问题,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地球化学探矿中的四个基本问题,从而为今后地球化学探矿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探矿,思考

一、地化探矿几个问题的分析

1.矿床区分和矿化异常,是多年来地球化学探矿工作的首要问题,使用当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地球化学测量办法可将金属矿床划归为一种地球化学异常。而寻找金属矿床问题,也就可以归结为寻找这种地球化学异常。用各种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可以查明各种地球化学异常。但所发现的异常数却要超过工业矿床数的许多倍,并且由于矿床产出的地质条件和景观地球化学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小矿异常大或大矿异常小的情况。在个别情况下,那种小(弱)异常还可能被天然的和技术上的干扰所掩盖。这就要求查明由一定规模和产出条件的矿床,在地球化学场中所产生的异常,并从发现的大量异常中,划分出那些与工业矿床有关的少量异常来。这就是地球化学异常评价问题。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内容是:(1)定性,即确定异常性质,鉴别矿体异常与非矿异常。非矿异常中,主要是矿化异常,也就是达不到工业要求的矿化所引起的异常。(2)定位,即判断异常与矿体在空间上的关系。(3)定量,即估计矿体的埋深、规模、产状、形态、矿石组分、成因类型等。这三条中,第一条是异常评价的根本问题,对它有两种认识:一种观点是,认为化探能够区分矿体与矿化异常。理由是,元素集中到一定程度才成为矿体,元素组合和含量的变化与矿化应有本质的差异。据称,苏联就解决了异常评价中的这一关键问题。其准则是:a.矿化晕中组分比矿体简单,且异常孤立零散,没有中心,分带不明显。b.组合 (累加或累乘)晕指数值的变化曲线在横交矿化走向方向上,不能形成明显的最大值。c.在相似地质条件下,矿化异常规模小。此外,结合构造、岩性、蚀变情况和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别矿体与矿化异常。地球化学障的研究,也可能有助于这种鉴别工作。另一种观点是,元素集中到什么程度就算是矿体,是根据当前采、选、冶的技术水平由人们确定的,今天属于矿化的,将来也可能算做矿体,即认为矿化与矿体没有本质差异,两者的异常不能区分。例如,斑岩铜矿床,平均Cu含量达0.2的矿化斑岩体,与含铜矿床的斑岩体0.4,根据地球化学资料基本上无法区别开来。如在理论上区分矿体与矿化异常是不可能的,而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却硬要区分,那是徒劳。但如能区分,而人们不想法区分,那便是保守,因此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2.地球化学异常模型与实际运用

探寻地球化学异常通过模型设定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国内外通过编写例案,建立了一系列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型,这种模型是矿床成因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矿的客观表现。它是从大量实际资料中抽取出来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共同特点,概括地表达了元素或化合物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金属矿床上,在周围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性。它表达了:(1)地球化学异常的几何形态(异常的几何形态,大体上与矿体或矿化带的形态相一致),直观地反映了形成矿体或矿化带或晕的控制因素。(2)组分及其分带性,即对于各种类型矿床原生晕,晕中组分与矿石组分完全一致,并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的分带性,客观地反映了矿石的成分及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3)元素浓度分带特征,即晕中元素浓度随着远离矿体、矿床、矿田乃至矿带,一般呈现逐渐降低的规律,它反映了元素含量梯度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矿化中心,以及鉴别富矿化与分散矿化。

建立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对于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总结,都是一种较理想的表达方式。它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又便于利用。由于资料的限制,新建立的模型可能会有不少欠缺,这就有待于今后有了更新的资料时,对原来的结论进行修改,这也是科学推理的正常过程。又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并非完全与模型符合不同地区,相同类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也往往不符合(重现)。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在未知区所获得的异常.只要某些方面与模型符合、复合,就可大胆提出验证意见。因为完全符合、复合,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3.试验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何为实验测量就是指在一个地区着手进行生产之前,选定最佳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它是通过选择与所要寻找的矿床类型,地质及地球化学景观条件尽量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试验确定的。这就是试验测量。

对不同的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实验测量的内容也不同。归结起来,其内容大体是了解覆盖物的性质、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点,选择取样介质,确定取样密度、样品粒级、取样层位:确定样品处理方案:选择指示元素:测定未受矿化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岩层中的金属含量,确定地球化学区域背景值、局部背景值和异常值;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特点,各种影响因素,提出找矿标志,确定解释评价地球化学异常资料的准则,等等。

试验测量是在以往的资料基础上.借鉴实际经验,有重点地进行。对样品类型、取样介质、指示元素等有效性检验,是实验测量的一个重要部分。

4.化探及应用程序基础工作

通过近二十年的地球化探矿工作的总结,我认为地球化探工作的工作程序是:取样一加工一分析一整理资料一检查异常一验证异常。从中可以看出,“验证异常”之前的工作,都是基础工作:笔者认为,化探基础工作中,最需加强的应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球化学理论工作。研究各种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是最基本的基础工作,它是制定相应地球化学普查方法的依据、这一工作,一方面是积累和总结实际资料,另方面是实验,如进行成矿、成晕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模拟实验及数学模拟实验。主要研究在各种地质和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方式,集中的环境、条件及存在形式。第三方面是进行温压地球化学研究这些基础工作.能为制定地球化学普查方法、正确确定取样介质、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地质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构造、岩层、蚀变、矿化现象的观察了解,对矿化及成因类型的认识,并加强对岩石学及矿物学的研究。

(3)实现编录工作的标准化。

(4)分析基础工作。扩大分析元素的范围,今后应争取达到80种增加分析手段,努力研究出高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准确度的相态和价态分析以及微区超微量分析方法一建立分析中心,实现基本分析的仪表化和自动化,提高质量。

(5)制定严密的取样、加工、分析、资料整理等一整套的质量监控方案。

(6)实现资料整理的标准化,建立基础资料。其中应包括:我国各种岩石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各种介质如水、空气、植物、土壤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各种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各种类型矿床矿物的包裹体温度、成分、盐度、同位素测定数据:主要指示元素的存在形式;成矿、成晕的热力学数据:各种地球化学测量的原始数据图、元素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成矿预测图、景观地球化学图等基本图件;报告书:各种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和数学模型:典型研究例案及找矿例案等。

建立相应的系统。例如组织管理系统,元素的中心测试系统,岩石学和矿物学中心测试系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系统等,是实现、加强基础工作的组织保证。

二、对地球化学探矿工作中几个技术补充说明

1.层控矿床在地层剖面上的岩性特点是:下部通常是一套碎屑岩,上部是碳酸盐岩石,工业矿体一般存在碳酸岩石的中下部。下部碎屑岩(特别是细碎屑岩)具隔水性,上部碳酸岩石是含水岩层,两套含水性不同的接触带有利于地下水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水源。

2.层控矿床成矿物质来自矿源层,矿源层中可能初步富集了某种成矿元素,但更主要的是分散于矿源层中的物质能否被“解放”出来转入溶液。正如 “两次成矿说”所指出的:“物质的玻璃状态(火山玻璃)成混合物状态(如碎屑沉积),各组份之间没有化学平衡关系。这些岩石在扭应力和热力驱动下,容易晶化,在结晶过程中,不易进入晶格的某些金属元素则转入溶液形成矿液,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碎屑岩和火山岩通常是层控矿床的矿源层,为成矿作用的来源。

3.层控矿床工业矿体的形成是异地改造富集的控矿层位可分为矿源层和储矿层两部分。其中:矿源层层位稍低,在许多情况下由碎庸岩和火山岩组成;储矿层稍高,常由破酸盐岩石组成。

4.产于厚层状灰岩和厚层状白云岩中的矿体,大都呈不规则脉状,线状,串珠状产出,形态复杂,不易勘探;产于薄层状泥质灰岩和薄层状灰岩接触带 (或两种岩性突变带)的矿床,一般顺层发育,形态比较规则,多呈似层状和层间透镜体产出,容易勘探。这种现象可解释为:厚层状灰岩和厚层状白云岩层理不发育,岩性单一,在扭应力牵引下,多产生节理裂隙,不易形成层间剥离,矿液只能沿节理裂隙活动,难于集中,矿体形态复杂,分散;薄层状泥质灰岩与薄层状灰岩接触带(或两种岩性突变带),由于岩性差异大以及层理发育,在扭应力牵引下,不易产生节理裂隙,却容易形成层间剥离,矿液易于集中,常形成顺层发育的大型矿床。可见,岩性时矿床的控制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地球化学杂志,2005,(10).

《煤矿开采》期刊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3677/T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6225。是煤炭行业矿井开采新技术、新产品及研究成果的主要发布媒体之一。《煤矿开采》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重点收藏期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工程行业的技术人员、科研与设计人员、管理干部、大专院校师生。,《煤矿开采》成为双核心期刊,《煤矿开采》期刊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工程类核心期刊表中位列前茅。

篇4:职称论文

[摘要]xxxx理工学院所创设的教学企业理念,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难题,而且通过教学企业项目确立了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工商管理 教学模式 教学企业探析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管理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实际的管理工作技能和经验。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管理者管理的最终对象是人,这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单靠理论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让学生大量接触实际管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充满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经营环境,管理者必须面对各种变化作出不同的决策。

日本着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过:变化是企业的本质,我们需要的是那些先于变化并创造变化的企业。美国管理专家卡斯也说:现代管理最主要的任务是应对变化。管理者的这种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培养出来的,必须让学生在一个实际的企业环境中接受有目的的训练。

xxxx理工学院成功地在校内建立了教学企业,目的是通过教学企业项目来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难题,而且还通过教学企业项目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教学企业模式介绍

1.企业环境建立。

xxxx理工学院的教学企业(teaching enterprise project,简称tep)是该院工商管理系独有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1995年开始实施。通过在学院内创建实际运作的企业,构建完全仿真的企业环境,组织学生到校内企业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接受有目的的训练。xxxx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在学院内部建立了23个教学企业,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按实际企业环境运作的创新商业服务中心,如客户关系管理电话服务中心、msc义卖市场bazzr、msc迷你市场cheers、msc化妆品店、msc物有所值店、msc电器及电子店、msc giordano、msc unity(u/d)、msc动作与行政部、msc货物管理/开发部、运动与保健中心、佳节组等。这类中心负责学生在商业中心实践项目的实习。另一类是教学企业的后勤部门,如教学企业的行政部、教学企业的活动和室外展销会策划部、电子学习发展中心、知识管理部、运动与保健中心规划部、财务资源服务中心、设计媒体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联系部、网上投标中心、外包服务中心等,负责学生在商业项目的实习。

2.课程体系设置。xxxx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以激情、创业为办学特色。

其办学宗旨是让每一位工商管理系学生接受全面的商科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当程度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不断促进学生对企业化与国际化的认识。围绕教学企业项目,工商管理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开设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开设会计、统计、经济、管理、营销、商业沟通、电脑软件等科目。第二学年分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设置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科目,第二个学期进行教学企业项目训练。

第三学年按专业开设相关科目,同时不分专业开设加值科目,并安排一定时间的校外企业培养(毕业实习)。.在教学企业项目的实践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构建了由理论科目和实践科目两个部分三个单元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科目安排四个星期,开设两门课程,包括项目管理和客户服务。它的开设是为实践科目做准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科目的训练中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科目又分为商业中心训练和商业项目训练两个科目,各为九个星期。实践项目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商业运作的实际技能、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和应对能力。

3.教学安排。xxxx理工学院在校内建立了众多的教学企业,每个教学企业可提供少则4~5人、多则30~40人的实习岗位。

在教学安排上,将学生分成a,b,c三组,每组轮换进行理论科目、商业中心和商业项目三个单元的训练。由于教学企业数量众多,又实行分组训练,因此可保证每个学期同时安排360名学生到教学企业进行实习。教学企业整年运作,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工商管理系各专业学生通过第一学年统一基础理论科目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在教学企业项目训练所应具备的基本商业管理知识,在第二学年投入到教学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如a组学生在商业中心科目中以团队形式被分配到各个企业进行顶岗训练,主要进行企业一线操作及流程的训练,包括商店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话服务、健身房管理服务等实际的商业服务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营销活动,经营收入的50%作为学生的报酬,40%作为企业发展扩大资金,10%上缴学院。而b组学生参加理论科目的训练,主要完成项目管理、客户服务两个专题的学习。c组学生在商业项目中主要进行市场调研方面的训练, 如替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开展项目研究,为企业或学院其他学系策划展销活动方案,等等。

4.训练方法。

xxxx理工学院教学企业的训练方式,简单说就是教做学的过程。在这里,通过教师与客户的联系,由客户提供实际的业务需求,教师作为客户所提供业务的管理员,对业务进行分配和指导。学生根据客户的业务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接受对业务操作以及产品知识的培;另一方面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边学边做,接受到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训练,从而达到对商业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一个完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真实业务的运作训练,在这种被精心设计好的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很多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作为教学企业,训练的重点有五部分内容。一是训练学生对商业程序、业务流程的知识养成。由所从事的岗位知识概念人手,进行方案的规划和策划、履行和实施,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这样,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企业实习,使学生清楚自己在教学企业实习过程中学什么、做什么以及知道怎样学、怎样做。二是强调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企业的每一个实习项目都是由一个团队小组共同参与完成的,只有小组成员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合作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三是加强对学生的品格和纪律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必须穿着工作服装参加每周的学习分享会议。四是训练学生通过承接客户的项目计划来获取真实的商业训练。五是在教学企业的实习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开发和维护自己的知识管理网页,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5.教师的职责和选聘。

在教学企业实践项目中,存在着客户、教师、学生这三者关系,教师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对于xxxx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教师来说,他们将承担1 1项任务,包括:(1)提供商业程序、业务流程发展的训练指导;(2)提供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3)指导学生自学的能力;(4)促进团队共同学习; (5)辅导学生并传授终身技能;(6)劝导和管理学生;(7)项目业务发展;(8)项目、业务的客户管理;(9)指导并负责整个项目、业务工作的完成; (10)确保学生素质;(11)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估和鉴定,并做出反馈。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选聘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五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并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学院管理层在学生完成教学企业项目培训后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学生对所进行的实习训练情况以及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

6.考评和激励机制。

对理论科目,主要通过讲课、研讨会、实圜型!竺!!里中验组织教学,成绩考核通过测验以及对学生电子个案研究报告、个人和团队实习表现评估综合评定。对实践项目的考核,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即同组学生测评占5%、个人对外营销业绩占10%、实习综合报告占10%、个人实习表现鉴定占75%。

其中个人表现鉴定内容有10个方面,包括:(1)商业计划程序的表达与悟性能力;(2)企业精神;(3)工作态度与职业素质;(4)产品知识;(5)素质和效率;(6)语言表达沟通技术及客户关系;(7)主动性和领导能力;(8)团队精神与组织合作性;(9)料理事务、个人修饰;(10)纪律。每项占10%,由指导教师评定。每一个实践环节结束后,指导教师都以面对面的方式对每一个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和提醒,力求学生在下一个实习环节中加以改进,取得进步。

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专门设立最佳顾客服务奖、最佳个人对外营销奖、最佳组合奖、最具领导才能奖等多个奖项,对在教学企业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教学企业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1.解决实习难题。在教学企业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实习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针对性也很强。不论是在商业服务中心的各类校内企业里,还是在商业项目的各个商业活动中心,学生们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实际的商业运作,接受实际商业运作的训练,达到企业实习的效果。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围绕教学企业项目,可以精心设计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培养具有全面的商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目的。教学企业项目统一安排在第二学年某一个学期,学生被安排到教学企业实习之前,他们已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工商管理知识,到教学企业的实习并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真实弹的商场演练。

在学生到教学企业实习前或实习中,学校精心安排了四周的理论专题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专题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在教学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做什么、怎么做。同时,在教学企业实习之后,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的性更为明确,也为今后的毕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构建全新的教学训练模式。教学企业项目,从形式上看与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无异,所不同的似乎是校内校外企业的差别,其实不然。组织到校外企业实习,主动权不在学校而在企业,这就是目前国内学校组织学生实习困难的主要因素。而教学企业是企业办在学校,其目的就是为了安排学生实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校内企业实习,完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习。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练,形成了教做学的教学训练模式。

4.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企业项目,对师资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相对全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因为在教学企业项目中,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实际企业项目经理人或管理人的角色,学生在实习中所承担的企业经营、项目开发活动都是真实的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存在风险,这种风险责任主要南指导教师来承担。因此,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各种商业活动运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指导组织能力,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考验,同时,也是对教师的培养和锻炼。

三、教学企业模式

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目前,在国内高校主要有两种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模式,一种是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另一种是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由于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极其复杂,许多重要影响因素无法模拟。

因此,模拟经济活动和实际经济活动会有较大差距,学生只是在模拟的环境中认识经济管理问题,很难对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行为有更为真切的认识。同时,建设校内模拟实验室还需要有大量硬件设施和软件的投入,建设成本很高。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也存在局限性。

一是对于产学研型实习基地,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注重商务运作的具体实践,难以像理工类专业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二是对于企业化运作的实习基地,考虑到运作成本,存在与校外企业实习同样的问题。

xxxx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围绕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以教学企业项目为核心,突出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精心构建了全面商科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两个方面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得xxxx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成为具有亲商理念、经商思维以及区域化、国际化知识的现代商务管理中高级人才。

通过教学企业的建立,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环境中;另一方面,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教学企业项目,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学习实用科目,通过教做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的训练使学生不断增加企业实践的经验,从而提高他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为培养学生完整的商业经营方法和树立企业家精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企业项目的训练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实用的终身技能,学习经营的方法和技术,奠定经营之道,学习企业家精神。

这种有目的的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到实际企业环境中接受训练,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尚未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国内,传统的方法是组织本专业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但是到校外企业实习面fl缶很多困难,一是实习企业难找,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因为学生的实习不仅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往往还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指导学生,打乱了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给企业带来了负担。

二是实习的目的性不强,学生不明确要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三是实习效果不佳,学生去企业实习,通常人数很多,可供实习的部门场地有限,实习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地匆匆而过,很难有了解业务、熟悉业务的机会。xxxx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学企业模式虽然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但至少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我们探索职业教育新的模式给予很多启示。

[参考文献]

[1]周波.亲验式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

[2]冯英.基于商业化运作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设想[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9).

--------------------------------------------------

篇5:职称论文

一、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的职业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教师角色经笔者的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楷模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的成人榜样,教师对于学生不仅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体现者。二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三是严格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但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而且还是纪律的执行者。

二、角色转变的依据研究性

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促进者。

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罗杰斯的理论,使教师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充分的信任学生,恰当的指导学生,让其进行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而教师此时促进者角色行为的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恰当的研究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分享感情。

三、角色转变的特点

1、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政府部门和校长的事,领导怎么布置就怎么办,教师是执行者,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教师自觉地研究课程,学习课程,自觉地参与课程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者,而应是主动的推动者,应当克服被动思想,主动去参与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新型师生关系的创作者。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问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探索实践,在这一领域充当指导者和组织者。

后现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多尔认为,课程设计要呈现失衡、关联、情境化的课程结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每一节课都是师生激情创造而不可重复的过程;课前设计,已经很难采用以往科学与分析的模式,来完全预知学情。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生成,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4、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由是很多的,但是,当教师以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过度的自由,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一定的纪律和规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任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只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严格的课堂纪律是研究性教学策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可见,教师角色转化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6:职称论文

一、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支持

1。体育游戏理论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共性分析从体育游戏理论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两者间的概念定义和特征上,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定共性,因为两者的功能和特点在其概念中会体现出来。在游戏理论视域下研究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要结合两者的定义与特征展开分析。体育游戏定义中的自主娱乐号陕乐体育教学模式中“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相契合,二者都提倡创造性思维与身心和谐的发展。

2。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在需要与兴趣为基础上建立的学习动机是体育游戏具备的最大亮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去追寻和掌握有兴趣、娱乐性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寓教于乐”理念的真义。我们既要重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又要扭转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发挥其活动主体作用。

(2)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不统一是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究其根源在于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缺乏,在教学中系统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不足,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交流。

(3)体育教师仅仅追求“思维的创造”也是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状况背离了体育教育的根本—一运动技能的掌握。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教学的技巧。而体育游戏可以将教学方法隐藏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创造的思维,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

二、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差别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被教育的客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被过分强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种模式致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自觉性泯灭,主体地位丧失。快乐体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双向多边、复杂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也是教师顺利施教的重要保障。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心理上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快乐体育教育理念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达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快乐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习惯,为其今后各方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中由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教学必须在安全的活动环境下进行,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健康”成长。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娱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娱乐”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才是快乐体育教学的精髓。在体育教学中将安全、健康、娱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体育教学的课程是快乐体育的原则。快乐体育就是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活跃身心的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以增强体质为基,以完善人格为标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研究发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锐和活跃,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在运动的环境下,受氛围的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社会化的形成可以进-一步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在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要达到符合社会需要的要求,人本身的基本素质也需要提高。现代教育中虽然体育课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但是必须要兼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也是各科教育的任务。体育课也要在基本的思想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将快乐体育思想融人进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把学生带动起来。

3、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制定。学生个体受自身条件、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其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很大的个体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安排习题的难度与要求上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因材施教,从学生的根本角度出发,选择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于课程本身详尽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以“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具有时代创新性的新式教学手段,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以游戏理论为辅的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各式体育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十分有益,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学习技巧,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技术技巧,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要偏重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并制定出相应的灵活的教学方法。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以其自身所蕴含的基础理论为主,并且包含一定的人文知识,还要保证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会有所局限。

5、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群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由其传授学生所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但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如果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一同体验、感受和互动,教学相长,就能让体育教学中的全体参与人员组成一个即时的信息反馈系统。

6、建立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过程体育学习的过程不但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一种师生间情绪、情感的交流过程,是一种行为和态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使这种兴趣成为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逐渐使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扭转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建立了良好的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基于游戏理论视角,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建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建立以游戏理论为辅的体育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群体,建立以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过程。

篇7:职称论文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机构的主体性质

根据《教育部职称评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职务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应在各地职称改革工作小组领导下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在本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所属高等学校某些专业的特殊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可设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分为四级体制:

第一,国家教委负责总体指导;

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各地的评审政策;

第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专门的高等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

第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的相关职称评审工作。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中,第一步是由学院按一定名额比例,学校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对本校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省职称评审行政部门审核,最后由省教育厅职称评审行政部门进行职称授予。这里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这一职称评审主体的问题,如果其权力来源是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那么其评审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行使的就是行政权,职称评定就是行政职能的完全实施过程。

由于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主体性质是自治团体组织,但实际上是直接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和指导的。这里的委托行为实际意义就是行政授权行为,正是中国的这种特殊性才是造成法律混乱运用的根源。但是从法律上认定这种评审委员会评审主体的权力来源,不难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是实际意义上行政主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评审部门或评审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更明确的就是行政行为。教师职称的评定实质就是明确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它不是第三方组织或高校自治团体对教师资质的一种认定。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属性分析

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要根据职称评定行为的整个评审过程和这个过程中评审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鉴定。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属性

从各级职称名额的确定、评审申报条件,被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学院行政人员对被评审人员相关材料的审查、评审专家学科结构构成、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程序,学校中级评委、高级评委的民主投票权、最后院务会对选出人员的确定、合格人员上报省教育厅评定、职称授予和认定。这一系列流程都是严格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给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条例来操作的,其实质是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代表省教育厅行使行政管理权,行使的是一种行政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力。有明确的授权机关、授权方式和授权范围,脱离了指导的属性。

评审主体做出的是明确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象是“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国家统治层自上而下的管理行为,具有公共管理性,其性质是一种行政公务。行政主体依评审条例或省级会议精神将其行政意志通过语言、网站公告、文字、符号等具体的行动来告知相对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旦取得相对应的职称,一旦授予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因此判定获取职称的这一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职称评审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结果属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结束后,评审结果都会按时地公示,授予相应的职称聘书,因而具有因教育部门授予而产生与此对应的授权、行为能力和与职称相对应的相关待遇。该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其工作行为都与其职称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因行政部门授予的职称具有证明力,是整个教师群体中明显的身份认知。如果教师在职称行为受侵害时受国家教育行政权力保护,同样职称一旦授予,该教师也承担义务,服从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对其与职称有关的行为的管理,职称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职称的变更或消灭都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判定这获取职称的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

三、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师权利保障实现的因素

(一)法律受案范围的不明确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受案范围分析,那么哪些纠纷属于这类纠纷?在这里从“双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方向来界定。也就是只有同时符合这三方面的纠纷才是研究的受案范围。界定厘清哪些纠纷是属于“双师型”教师被侵权的行为类别可以节约法律成本,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二)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适用方面上,宪法、教师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中都有涉及对教师权力的维护,但具体可依据的相应法条缺失,试用准则模糊、混乱。例如《教师法》和相关规定,教师权益遭到侵害后其法律救济途径只有申诉和仲裁两种,但《教师法》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构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也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关—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明确规定,当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其申诉、仲裁、行政争议和行政诉讼等维权途径不畅通。

(三)现有维权的方式滞后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具有自身特殊性,这里包括“双师”身份的认同,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独特性,要求此类教师职称评定时要有专门的适用标准,既要在同专业“双师型”教师之间评定时有区别,又要在全校的各专业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其合适的区分标准。“双师型”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属于新事物,教师职称评定中由于评定条例自身的落后、维权途径的单一滞后,都给“双师型”教师遇到不公正待遇时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些新问题需要救济途径、救济方法和评定规则能够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四)科学救济程序设计的缺失

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混乱。在横向程序上,由于对教师权利保障的救济途径具体权限的划定不清,具体法律适用不清等原因,造成申诉、仲裁、诉讼等救济程序设置的现行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时的受理、调查、答辩等事项时,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实践中,教育行政系统内部救济仍然多采用行政方式,对事件的调查粗糙,不公开进行,对教师申诉的处理往往掺杂领导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另外,对提起申诉控告的缘由,受理机关、时限要求、处理结果的送达和执行等,具体事宜也仍未制定出明确的单项法规或相应的实施细则。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受理申诉或控告后,由于缺乏受理、审理、申诉、答辩、调查、处理的严格程序,势必存在随意性,难以保障教师的申辩权利。而且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过程中,教师和被申诉机构完全是“背靠背”。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受理纠纷,实施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救济的程序设计

(一)明确受案范围

在此要解决纠纷的类型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这一主体的,所以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类型,也就是受案范围。

1、“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性类型纠纷

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对评审的资格审核程序不满;评审委员会组建的专家组成员构成制度不合理;利益相关评审专家、服务人员回避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提出异议制度;评审程序中出现选票公布程序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对科研成果评判送审程序不透明、不科学;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条件与其他教师项目没有评审制度上的明确区分;不同学科评审程序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参与评审专家专业资质不够或不同学科专家比例不科学;公示时间没有按规定执行;选票制度不科学造成人为操作可能;对同等情况下教师的评审硬件提出特殊苛刻的要求,超出规定以外;变相限制教师的申报职称人数;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申报名额比例分配不科学;高职院校学院内部评审程序未经教代会审议通过的,直接由行政部门以发文形式确定等。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实体性类型纠纷

“双师型”教师发表的核心论文、非核心论文、论文影响因子等有关论文评价认定引起的纠纷;学校设置门槛限制“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分配的比例不科学;“双师型”教师年终考核、学期考核引起的纠纷;对不同国家机构组织的奖项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有关出版专著、合著、创作作品、专利、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级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时所产出成果的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院级教科研项目及课题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不同系部”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等级引起的纠纷;学术报告水平层次认定引起的纠纷;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级评定引起的纠纷;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年度和考核优秀评定中不公引起的纠纷;教师带学生参赛不同等级的成绩评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教师做访问工程师、指导社团数量的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

(二)程序设计

1、申诉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申诉制度。设置申诉救济渠道、申诉委员会的建立和制定申诉程序,并在学院的教代会上审议、通过,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这个通道常规化、合理化。当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纠纷存在,可以依程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在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应明确各部分人员的比例,保证教师代表数量、由教师代表提名相关专业的异校“双师型”评审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监督,确保纠纷解决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重视校内申诉制度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在有效的信息平台上明确申诉程序的详细步骤、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细化各个程序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纠纷当事人向教育行政机构的申诉。

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设立相对应的受理部门和处理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都设有这样的部门,但是不乏存在公正受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受理部门和人员与高职院校是否存在利益关系的问题,领导和领导之间是否有默契,因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也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指导,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受理程序科学设置,公开、透明和回避利益方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建议现有的机构的人员设置应选择第三方辅助机构构成,应该从教育行政各部门抽掉各负责人与本地区或异地相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共同组建,对纠纷进行民主合议,全程采用公开旁听制度。这里为了维持解决纠纷成本,纠纷提起人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且将保证金制度化。

2、行政复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复议法中的“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高职院校是由国家和法律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高职院校享有授权执法主体资格,在法律上处于行政主体地位。因此,当“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权利受到学校有关行政裁定行为侵犯时,可依法向学校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求撤销行政裁定或重新裁定等,这也是解决纠纷的一条有效出路。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范围包括,教师的申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行政裁定不公正、行政程序有问题的纠纷和申诉机关已经进行了处理但教师仍对处理结果不满的案件等。

3、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

作为最终救济方式的设计,采用了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的方式,即无论行政相对方采用了哪种方式都是对此最终的裁定。

第一、仲裁是仲裁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有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以第三者身份进行调解,做出判定或者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应该是解决职称评审类纠纷的首选,职称评审要求的专业比较强,涉及方面多,中国教育方面的法官也是稀缺资源,仲裁的优势在于其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能独立、公正、迅速地解决争议。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组建教育仲裁组织,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自主性、非营利性、非官方性质。其运营的方式通过供应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教育仲裁服务、机构自身向高校等相关市场需要者提供服务以及通过社会或企业募捐、赞助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做到财务和服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双师型”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向该组织申请仲裁时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障金,防止发生乱申述、无理申诉等现象。

在非营利性组织建立纠纷专家库制度,每次处理纠纷时都给予相应的经济费用和根据每次纠纷解决的情况建立解决纠纷专家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透明的监督体系,相关专家一经被举报,情况属实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终身不得采用。同时在这个仲裁委员会中要建立一个辅助机构,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中立的。人员构成应该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同级别教育行政机关的代表,起到监督仲裁作用;第二部分,是各学科的同行专家组成。起到对相关专业性仲裁提出专业指导意见的作用。仲裁专家和工作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的公平、公正。仲裁委员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民主合议迅速处理纠纷;当教师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进行选择,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本次仲裁是一裁终局。

第二、司法救济制度。

将调解制度作为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如果调解无效就按案件的性质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针对“双师型”教师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司法救济在法律层面上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依照《宪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教师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来作为纠纷适用法律法源提起维权诉讼。特别指明“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针对高校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如果只是不合理,而不违法的话”,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且还必须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对于抽象的行政行为,比如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其性质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也不予受理。

篇8:职称论文

一、阻碍聘任制深化的原因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不是职务聘任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事制度的其他方面改革不配套,使得聘任制出台受到多种制约引起的。阻碍聘任制深化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收入不高,教师职业缺乏强大的吸引力,一部分教师流失后,优秀的又聘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形不成竞争力;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评价难度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解决聘与不聘的问题很困难等。这些具体的原因确实很多,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两条:

1、理论准备不足目前高校虽已普遍推行教师聘任制,但对教师聘任制的理论探讨跟不上去。实行聘任制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理论的滞后延缓了高校实施聘任制的进程,理论准备不足,使得做法上摇摆不定,先搞评聘结合,后又评聘分开,实际上都是以评为核心,聘任却流于形式。理论准备不足,观念难以更新,尽管花样不断变化,但总脱离不了固有的运行轨道。

2、缺乏社会化保障体系的支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对教师包得过多,相对而言,社会承担的责任则较少,因此,人事管理权利高度集中在学校,人才的单位所有制情况严重。实行聘任制,逐渐将人才由目前的单位所有变成社会所有,除观念上扭转外,还需要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如失业救济制度、人才市场立法、户籍政策、档案管理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住房制度以及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的到位等等。缺乏上述体系的支持,学校希望不想要的人流出去就成了一句空话,即使学校有权解聘,被解聘人员也只有靠学校“内部消化”,“统筹解决”。同时由于受住房、资金限制,学校难以从校外再聘任合适的教师以填补解聘后的空额,于是学校与教师的双向选择就无法真正实现。

二、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对策针对实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显然应从两个方面人手:宏观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微观上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向聘任制的完善靠拢。对高校来说要做的主要是第二点。而要做到第二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好什么是真正的聘任制和如何从现行管理体制过渡到真正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两大课题。

教师职务聘任制是通过双向选择,将学校和个人以聘任的形式相联系,溶岗位责任、权力、利益为一体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种打破平均主义,促使优胜劣汰,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竞争、激励的制度。

当前的实际是:一方面人才的单位所有制特征很突出,学校改革(包括职称改革)一时还得不到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资源外流,教师个体在外兼职甚为普遍,它又反映了教师对原有人事管理体制的冲击。这两方面都困扰着高校。我们面对现实,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对校内的专职教师逐步完善职务聘任制;二是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职业聘用制。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聘任体系,使教师队伍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让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体现效益。

1、完善校内教师职务聘任制聘任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实行职务评聘分开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途径向有关部门(机构)提出申请,获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它不受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额限制。

用人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的需要,自主聘任具备相应任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与工作待遇挂钩,但可以作为竞聘专业技术职务,进行人才交流,参加学术、技术等活动的依据。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后,可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由于评聘分开,打破了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使竞争者的德、才得以充分的展现,贯彻看能力、看水平、看干劲、看实绩,优胜劣汰的法则,逐步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竞争用人机制,使职称工作逐步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科学地设置岗位设岗工作是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关键环节。

只有岗位明确,才谈得上聘任。岗位是由承担的任务定的,不是评出来的。设岗的原则应该与学校承担的任务及学科建设相适应,统筹兼顾教师队伍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同时做到结构优化、高效精干。一些高校采用按学科设岗,效果较好,他们将全校的专业按二级学科进行归并,然后分成国家重点学科、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或者省部级重点学科、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和一般学科四类,对每一类学科先确定教授的数量,然后按一定比例配置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按学科设岗,突出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各种职务教师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每一类教师确定岗位职责,除政治思想外,每年对教学、科研提出质和量的要求,作为检查考核履行岗位职责的依据。

(3)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地评估教师是教师目标管理的重要方面。只有加强聘后的履职考核,在考核中拉开档次,才能解决聘与不聘的问题。考核评估体系包括比较科学、有较高信度的评估指标、便于操作的考核制度和认真负责的评估督导组织。

(4)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动态包干管理,包括上级对学校和学校对下属二级单位两个层次的包干。依据各单位的教学科研任务,确定编制,核定工资总额,包干使用;在包干定额的范围内,包干单位具有人事、分配的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运行机制的转换将使高校从学校整体利益出发,自我约束、严格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

2、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职业聘用制教师职业聘用制是高校面向社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择优录用,由校方和拟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职、权、利的一种用人制度。

它的好处是:不受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调整人才供求关系比较灵活;扩大了聘用教师的范围,使固定编制教师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竞争意识;减轻目前学校住房、医疗方面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可为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提供宝贵的经验。外聘教师的做法,实际上有的高校已经在做了,如某门课程教师不够,从校外聘请,又如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但目前基本上是松散的行为,管理难度较大,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其主要原因是未纳入聘用制的规范化轨道。我们要把面向社会聘用教师作为教师职务聘任制的一种补充,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加以保证。这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从教师总编制中切出一块作为流动编制,专门用于面向社会聘用教师。流动编制占教师总编制数10至15为宜,聘用的对象是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也可以是研究生、合同期青年教师、离退休的教师等等。在流动编制的使用上,人事部门要转变习惯使用固定编制,人才单位所有的旧观念,树立开放的人才流动的新观念。

(2)在聘用程序上,可以采用建立人才库,高校之间建立供求信息网,或者高校联合召开智力交流会等形式了解信息。每年寒暑假前,校方对应聘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择优录用。

(3)对聘用教师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职务聘用制本身具有强烈的合同契约性质,具有法律的效力,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将聘任与受聘双方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强化合同管理,使聘任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篇9:职称论文

一、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历史变迁

(一)澳大利亚大学双轨制时期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自1850年第一所大学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稳定。到1956年,全国共有9所大学。在随后的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到了1976年已经拥有19所大学。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马丁委员会)的倡议下,创建了一批高等教育学院,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一批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这种传统综合性大学和新增高等教育学院并存的双轨制一直持续到1988年。因此,这段时期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被称为澳大利亚大学的双轨制时期。

1、改革背景与动因

在双轨制时期,在惠特拉姆工党政府的改革下,联邦政府承担了将近所有高等教育资金拨款的责任,从而对大学的控制也开始加强。1977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TertiaryEducationCommission),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和控制,对大学的财政拨款也愈加仔细和慎重。1981年,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各大学分布在高级职称类别的人数过多,如高级讲师系列从1975年的23。9%增长到1980年的29。2%。大学管理层也意识到教师成本是大学最大的支出,教师晋升人数的增多和速度的加快都意味着更多人力资本的支出,当时教师的人工费用占到大学开支的80%。因此,政府和大学对教师职称的晋升和聘任进行了相关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政府对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政策开始进行干预。例如,大学教师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改革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在休假时间长度和条件方面更加严格。各大学在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方面做出的改革主要有两项内容:第一,在讲师和高级讲师系列增设晋升条件。各大学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行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结果与晋升评审过程相关联。第二,对各个职称类别(特别是高级讲师和副教授系列)设置定额政策。因此,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的特点是:60-70年代,教师人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大学控制的加强和拨款的日趋严格,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更加激烈,教师的流动性也减弱,很多教师认为高级讲师系列已经是职业生涯的最顶端。

(二)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1988年,在时任就业、教育与培训部长约翰?道金斯的倡议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结束了20年的双轨制。澳大利亚综合性大学与高等教育学院合并,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这就是澳大利亚教育史上著名的道金斯改革。自1988年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在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1、改革背景与动因

自澳大利亚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后,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计划,向国内学生和海外学生进行收费。同时,联邦政府从财政到教学全面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如在政府拨款模式方面实行竞争型拨款模式,鼓励大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因此,各大学为获得更多竞争性拨款、吸引生源,开始关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并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商业化、企业化和管理主义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词汇。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大学企业化运行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随着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各大学的五级职称体系正式确立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高校合并,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十年前增长了64%,大学规模的日益扩张导致对教师的数量需求也在增长。在此情形下,各大学在各个职称类型的聘用形式方面,除了终身制教师外,开始聘用合同制教师,并模仿美国大学的聘任体系,即讲师和高级讲师在经过3到5年的合同试用期后,有机会转入终身体系。在教师晋升标准方面,与大部分西方国家相同,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绩与绩效。一般传统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但在实践中,科研成果往往占更大的比重。教师们也纷纷抱怨,在职称晋升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成果的重视,过于关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学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和对科研商业化的强调,各大学更加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更多的企业资金。在职称晋升评审过程中,科研绩效的优势更加明显。

20世纪9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大学企业化模式的运行,各大学也和企业一样,在劳资关系方面有着更大的自主权,实施企业协议(EnterpriseAgreements)的方式。企业协议通常由高等教育机构与教师工会代表协商后制定,由教职工投票表决,获得大多数人同意后方能生效。企业协议也必须遵循国家及州的相关劳动法案。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工会(NationalTertiaryEducationUnion,NTEU)在协议修订和捍卫教师权利与福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大学的企业协议规定了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政策和教师工资待遇等条款。

企业协议一般三年修订一次。各大学如有关于职称晋升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也会在新一轮的企业协议中进行修订。从以上改革内容来看,道金斯改革后的20世纪90年代是澳大利亚大学职称晋升政策变化较大的阶段。一方面,大学职称晋升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奠定了五级职称体系和职称晋升的权重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大学开始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在新管理主义思潮和市场化的驱动下,“效率”和“责任”逐渐成为各大学的核心追求。大学在职称聘任和晋升政策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与教师和工会进行三方协商,进而通过企业协议来规定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条件。另外,这一时期的大学为节省开支、降低工资成本,打破了教师终身制,开始聘任越来越多的合同制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得到加强。

二、21世纪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发生了重要变革。教师岗位设置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外,各大学出现了更多教学型岗位教师。这一变化也引发了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的改革:澳大利亚各大学调整了相关职称晋升标准,给予教学型优秀教师更多职称晋升的机会。

(一)改革的必要性与动因分析

1、全球化背景下“教学学术观”理论对大学教学质量关注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教学质量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迹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学普遍出现。在此背景下,199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多元学术观”理论。博耶认为大学里的学术不应仅仅指科学研究,还应包含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博耶的学术观点特别是教学学术的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西方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学的重视,促使其认可和奖励教师的优秀教学。这场关于教学学术研究的运动也给澳大利亚带来持续的影响。

澳大利亚各大学相继成立教学学术中心,重新思考学术职业的内涵,在教学和教师评价及激励制度方面进行相关改革。政府层面也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奖励优秀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1世纪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AustralianLearningandTeachingCouncil,ALTC)的设立则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关注教学质量的分水岭。该机构每年投资2700万,用于支持和提高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质量。201*年,时任首相吉拉德取消了教学委员会,在澳大利亚政府部门———教育、就业和劳动关系部成立了教学办公室(OfficeofTeachingandLearning,OLT),并计划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拨款5千万澳元资助和奖励澳大利亚大学的优秀教学。

2、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后,真正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到201*年,高校学生的入学人数比20年前翻了一倍,从1991年的53万人增长到201*年的122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国际学生。如今,澳大利亚政府正在积极出台一些改革措施,以响应布莱德利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审核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高校将继续大力招收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计划到2025年,25岁-40岁年龄段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占这个年龄段总人口数的40%。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生源的多元化给大学教学带来一系列挑战。学生作为消费者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对大学的问责也不断加强,从而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使得大学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学的重要性,亟须采取措施来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文化。

3、澳大利亚政府对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视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重视大学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为此,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设立质量保障相关机构。首先,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模式改革,对各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大利亚政府设立“教学绩效基金项目”(LearningandTeachingPerformanceFund),专门用于奖励教学质量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该项目通过“课程体验问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和“毕业生去向调查”(GraduateDestinationSurvey)等评教工具,设立一套全国性的教学绩效指标,检测大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决定各大学的拨款金额。,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按照学生人数和办学绩效进行拨款,这使得大学之间为争取生源和拨款经费的市场化竞争更加激烈,问责制得到加强,从而对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01*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rtiaryEducationQualityandStandardsAgency,简称TEQSA),替代原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AUQA),负责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和管理。

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规定,大学注册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遵循有关教学质量的一些规定,如证明其教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参加教学培训的经历。同时,联邦政府还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质量测评工具,以保证和强调大学的教学质量。20,澳大利亚设立了“我的大学”(MyUniversity)网站,公布各大学、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知晓大学的教学质量及专业设置情况,为未来学生选择大学提供相关信息依据。这些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也更加督促大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学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为提高竞争性、吸引生源、获得与教学质量相关联的政府绩效拨款,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已是大势所趋。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认可和激励教学优秀的教师,逆转“科研就是一切”的大学文化,需要在教师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制度方面进行改革,重新思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得具有教学学术能力以及教学优秀的教师能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二)改革内容

1、设置教学型岗位教师

在教师岗位分类方面,澳大利亚各大学在已有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两类岗位外,设置了教学型教师岗位。自起,在终身制教师和合同制教师中教学型教师的数量快速增长。尽管各大学教学型岗位教师的数量并不相同,但在39所大学中,已有14所大学的教学型岗位教师数量超过了10%。

2、制定教学型岗位教师职称晋升政策

随着教学型岗位教师的增多,各大学开始在职称政策方面进行变革,鼓励和认可教学型教师,并和其他两个类型的教师一样,设立了从讲师到教授各个职称类别的晋升标准。如前所述,传统的职称晋升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但在一些大学新的职称晋升政策中,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比例进行了调整。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为例,各个岗位类型的权重总的比例是100%,但每一项都必须达到最小比例。对于教学型教师而言,教学占更大的权重,尽管科研的权重至少须达到5%。随着职称级别的提高,相应的科研权重应有所提高。例如,如果申报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申报者必须在教学学术研究方面在国内或国际上做出创新和贡献,科研的权重要占到20%~30%。

下文以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成员之一的昆士兰大学为例,探讨其在教学型岗位职称方面的改革。

昆士兰大学作为各项指标均居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与其他澳大利亚大学相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优秀的教学质量———该校曾多次获得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颁发的教学优秀奖。,昆士兰大学设立由校长、教学副校长、人力资源部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讨论教学型教师是否已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激励机制,并考虑在职称上设立教学型岗位,进行相关职称晋升政策改革。工作委员会的报告建议:教学型教师与教学科研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在晋升程序方面应该相同;在晋升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岗位类型和职称级别,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权重也应不同;各类岗位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与绩效考核申请转岗,如从教学岗转到教学科研岗或者科研岗。

在昆士兰大学的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改革中,根据博耶的多元学术观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学术”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领域的领导能力。在教学型岗位教师职责中,将教学学术、教学实践和教学领导力与传统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称晋升标准相对应。教学实践指的是课堂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对荣誉学位学生的指导;教学学术包括相关学科领域教学法的创新、教学大纲的创新与设计,以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领导力则是指教学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随着职称级别的晋升,对申请人在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领导力方面的准则与要求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

昆士兰大学的案例体现了澳大利亚大学在职称晋升方面的原则:每一职称级别都有对应的责任与绩效要求,晋升的职称级别越高,责任与绩效要求也会相应增加。例如,在服务(领导力)权重方面,在讲师级别,教师的责任是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到了高级讲师级别,教师的责任除了课程教学,还需要协调所教年级的课程教学;到了副教授级别,教师的责任扩展到新课程项目的开发和教学大纲的设计。绩效考评方面,随着职称申请级别的提高,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高级讲师级别的绩效考评结果是要求有“较高的成就”;到了教授级别,必须证明在教学学术研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述评

从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历史演变来看,每一阶段的变化都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改革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政府拨款模式的改变,在职称晋升条件、晋升名额和教师流动性方面也相应地有所调整。除了联邦政府的法律政策,在澳大利亚作为教师权益代表的高等教育工会组织(NTEU)也对政策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各大学的企业协议中关于教师薪酬、岗位类型以及职称晋升政策的规定需由大学教师工会代表教师与大学进行沟通和谈判。另一方面,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演变也体现了澳大利亚大学特有的文化和企业化管理模式。在新管理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教师的管理更趋向企业化。如在职称评审中,每位教师都有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根据相关学术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规划具体的目标,形成绩效档案,作为职称评审的参考依据。

在同一职称级别,再细分不同的等级,并与教师的薪酬相关联。21世纪澳大利亚大学的职称政策改革体现了各大学在联邦政府督促下对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教学优秀的教师,从而提高了大学教学质量并使学生受益。特别是昆士兰大学的职称转换制度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实际绩效,在职业生涯中进行岗位转换,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昆士兰大学在职称晋升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和领导力,体现了在大学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多样化角色,如学术领导人、教师发展中心专职人员等。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新技术的影响,澳大利亚高校的职称晋升政策也将会进一步改革。

例如,当下备受关注的“大众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将会给高等教育和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也同样会在大学教师岗位分类和职称政策上带来变化。此外,随着大学管理的精细化和教学质量的需要,澳大利亚一些大学开始设立另一种岗位类型———学术专家。这类岗位不需要教学和科研的考核,主要的职责是服务和领导力,如制定学术政策的科研服务人员以及教学副校长等管理者角色。这些新变化都将导致澳大利亚大学在职称晋升政策方面做出进一步改革。

篇10:职称论文

以微课堂为基础,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1】

在高中教育中,建构微课堂以最小的教学资源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教学收益,因此,促进学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效学习框架的建立,更有效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微课堂的作用尽最大限度进行发挥,从而实现教育以微课堂为教学基础,最终,在微课堂上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确保高中语文教学在微课堂的影响下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从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上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建构高效课堂的前提需要系统地运用微课

在科目种类多、学习任务又相对比较繁重的高中学习中,教师想要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看到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就只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建立微课课堂,从而达到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

从教学角度上看,高校课堂的建构就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力。

相反,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中语文建构高效课堂是指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语文课堂素养的训练。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上看,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流程作为教学主导路线,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对课堂教学产生厌倦感,并且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也变成了一种虚无的空洞,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一度陷入低谷,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地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

没有成果的劳动就是浪费时间,而在教学中,这种浪费是高中师生所要面临的极大难度的挑战。

相反的,微课堂的出现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花费的精力大幅度地减少,并且又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劳动又能为师生之间带来双向收益。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这种渗透性好,又不乏实践性的微课堂也能对学生和教师未来的学习互动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利用微课堂的特点为高中语文课程创造另类教学

创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既有趣味又可以巩固知识的优质学习环境,如果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完全被趣味化所取代,那样的课堂将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甚至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高效课堂的创建中,教师要将教学策略重视起来,打破常规重新组建起个性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将流程以及内容讲解的先后顺序安排妥善,再将语文课程中所要教授的知识灌输到精巧的课程安排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进入语文课程的学习状态中,要想有效地创建高中语文高校课堂,首先,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将语文教学的方法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找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并且将其完善。

在使用微课堂《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当代高科技手段对课程教学进行录制,教师在《兰亭集序》中让学生了解到作品当时的文化背景,在录制的过程中,边操作边录制,在做后续工作时,将课程进行准确的配音,使学生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为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由此,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素养。

在文中作者深沉的感叹,却将文中隐藏的积极情绪所表现,这种正面情绪的表现,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大有帮助。

在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流程进行拍摄后,可以将录制好的视频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获得完整的微课课程内容。

微课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微课的特点解决语文课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微课堂在教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清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通过微课堂所建立的高效课堂中,感受到真实、自然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的思维上进行开发,从而使学生增加课程知识的接受量,达到最终课程要求的教学标准。

高中语文微课堂以多元化、多视角等形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能够更深入地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挖掘,从而使高效课堂在整体教学中凸显其作用。

在实行微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且在教学上也能够突出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

这样一来,师生之间以互赢互益的关系将高中语文微课堂所建立的高校课堂进行深入的改进,最终使高中语文微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效课堂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冷思考”【2】

教学改革为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把学生推到了课堂前沿,成为课堂的主角。

语文教师也在不断学习,在加深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活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互动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有些教师便认为语文课成了兼容并蓄的开放课堂,只要是课文所涉及的内容,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探究,反而把“真语文”的东西淡化了,甚至课堂结束时,本课的既定目标都完不成,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失去了改革的初衷。

一、推行学科整合,语文教学失去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现代语文课堂注重各科知识的融合贯通,构建丰富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把教材中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实现语文课堂与计算机技术整合。

但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如果各个领域都要涉及,课堂就变成了“大杂烩”,不能突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如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文章讲了植物的“克隆”和动物的“克隆”以及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重要意义。

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剪辑了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开始部分,生动形象地把克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教师给学生讲解DNA的重要性,讲到遗传和变异。

整节课都是生物学的知识,并且运用了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比较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整合,但是整节课语文的东西不多,除了课堂开始时教师检查学生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没有“语文因素”,这样的语文课堂虽然符合改革要求,但是已经失去了“语文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专家不止一次地强调:语文姓“语”。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为重点。

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学生经过学习这些语文的东西,潜移默化中学会表达,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程资源开发,语文教学本末倒置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为了拓宽学生摄取信息的渠道,各个学校借课程改革之风,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当成新的课题任务安排给教师,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必须结合课程资源链接生活。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确实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宽了一定的道路,但是过犹不及,如果每一节课都要与课程资源相联系,不考虑课堂效果就显得太牵强。

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时更方便了,但是课堂却变成了影院。

篇11:职称论文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

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E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

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

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

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

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

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

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

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

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

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

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

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

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

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

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

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宗旨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

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

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篇12:职称论文

智能标签又称为射频识别,是一种新型的通讯技术,其可以通过无线讯号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读写,这种读写不需要识别系统和目标进行机械或者光学的接触。

其是通过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而使标签的制作与印刷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

这种标签与条码扫描相似,对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智能标签简介

智能标签是一种电子标签,由天线和芯片组合而成。

其中,芯片主要实现数据的接收与传送功能,由阅读器发出射频信号,通过对信号的读取使阅读器、天线、计算机网络三者之间相互连接,进而形成一个电子模块。

阅读器将来自天线的特殊信号发送给某个区域内的电子标签,然后再将反馈信息加以处理,最后输送给计算机网络,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该商品的相关信息。

智能标签为商品的防伪、管理、运输、保质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便利,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电子标签的防伪效果更佳,且其功能更多。

目前,电子标签的天线普遍采用2种方法进行制作:一种是冲压法,另一种是蚀刻法。

这2种方法的制作成本较高,对电子标签的推广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电子标签需要开展新的制作技术。

其可以通过印刷导电油墨的方式进行天线的制作。

这种制作方法能有效地节约成本费用,并且不论是从材料的消耗量还是从产品的生产效率上看,都是最合适的生产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电子标签天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使电子标签更进一步地推广和使用。

二、印刷工艺与智能标签

2.1印刷工艺的比较

2.1.1目前我国的印刷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传统印刷方式,另一种是数字印刷工艺。

其中传统的印刷具有凸印、凹印、胶印等多种方法,采用的印刷方式是压印刷。

较为现代的数字印刷是一种无压印刷工艺,其中包含静电摄影、喷墨印刷等多种印刷方式。

承印材料上的图文内容直接由计算机进行转印。

目前最为普遍使用的印刷方式为胶印,胶印机如图1所示。

在我国,一半以上的出版物采用的都是胶印印刷的方式。

能够进行承印的材料的种类较多,例如各类纸张、纸板、塑料、金属等都可以胶印。

2.1.2胶印还有一种无水胶印的印刷方式,其由硅胶树脂组成印版的空白部分,在进行硅胶树脂印刷的时候,不吸附油墨。

由于缺少了水的作用,进而使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并且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精准度。

无水胶印印刷后所得到的墨膜厚度大约在0.5~3.0μm之间。

在无线线圈印刷中选用胶印的印刷方式,具有效率高、精度分辨率大的优点。

但是胶印的墨膜厚度不够,与线路印刷的要求不相符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可以多次反复印刷,进而加大墨膜的厚度。

然而这种方式会影响印刷的精确度,为精细线路的套准控制带来了挑战。

2.1.3包装和装潢印刷主要采用的是柔版印刷的方式,其主要采用纸张、纸板、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印刷。

柔版印刷是一种直接印刷的方式,其选用1~5mm厚的柔性感光树脂进行制版,并且选用卷筒纸印刷,具有印刷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

采用这种印刷方式,所得到产品的油膜年度处在0.01~0.1Pa.s之间,可以选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溶剂型油墨印刷。

但是柔版印刷具有分辨率低的缺点,通常为60L/cm。

不过进行精细印刷可以达到80L/cm,墨膜的厚度大约处在6~8μm之间,满足天线印刷的需求。

近年来,薄版技术不断发展,柔性印刷改善了原有分辨率低、精确度不高的缺点。

然而,其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

近年来,喷墨印刷技术飞速发展,是一种功能性较多的印刷工艺。

这种无压印刷工艺可以将计算机中的信息直接喷涂到各种不同的材料上。

其具有复杂的油墨系统,所使用的油墨有多重类型,可以是热熔型、水基型,也可以是UV固化型,其油墨的粘度大约为10mPa.s。

篇13: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1】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运用地质、土木建筑、机械、电气等多种专业的技术手段,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对策

0.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运用地质、土木建筑、机械、电气等多种专业的技术手段,在工程最终完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

只有制品没有成品,上道工序若发生质量问题,都有可能被下道工序所掩盖,从而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谈几点粗浅认识。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1.1忽视设计监督

在许多地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认为,施工质量应当是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关键,总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序流程的疏漏问题,这在质量管理及隐患造成根源上产生了明显偏差。

众所周知,现在许多工程都由设计研究院设计,他们过多考虑了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因素,而考虑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和整改难度等很少,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核定单手续出具也较繁琐。

鉴于这些情况应当加强图纸会审和工程设计方案的竞选招投标工作,使其规范化和合理化。

1.2忽视配套设施建设

在政府部门组织的质量审查及竣工验收中,问题整改通知上多集中在土建方面,对水、暖、电、智能、电梯、防火、卫生、设备等配套设施检查力度较小,

容易被忽略,施工单位容易蒙混过关,例如:水压小而导致供应不足、电线超负荷工作寿命短、外窗密封性差漏风漏雨或保温隔声性能不好等,给工程交工后住户使用带来极大不便。

因此,要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加强对配套设施专业工程的质量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3忽视隐蔽工程

一般工地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和用户反馈意见等,往往偏重于外露的质量问题,对较隐蔽的质量问题,如钢筋间距均匀性、下料长度、

箍筋弯钩角度、搭接绑扎质量、焊接接头质量、当钢筋数量在构件同一截面上密度较大时排放、砼浇筑振捣质量、设备器材调试及管线耐久性等均较容易忽视。

现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水平较低等因素,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的工程,实际还存在着砼强度不足、钢筋废料充数、

主筋位移导致砼保护层增大或减小、设备启动困难或耐久性差、防水材料不防水或过早老化剥落等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检查,这就需要甲方、施工、监理做好协调配合隐蔽报检及签字验收、资料整理审查等工作。

监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并严格管理,把由隐蔽工程不合格引发的质量隐患彻底消灭。

1.4忽视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过程中往往盲目急切追求节省工期和人员配置开销,而导致在管理结构体系上遗留下监督某些必要工作进展情况的严重空缺,例如:材料供给速度慢、送试及报告出具不及时、机具未提前检修而故障频繁出现、资金周转余地小、设计变更或技术核定单签字盖章迟缓、必要的安全设施配置不到位而发生矛盾纠纷等。

这些都源自于对施工进行前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全面,反而造成人员、材料、机具、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延误了正常施工进度。

可见,加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提。

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2.1落实施工责任制

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

建筑工程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按照建筑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都要追究责任,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

2.2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建设程序

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建设程序管理规定》和有关文件,把好项目立项、报建、开工、竣工验收等重要关口,任何项目上—阶段工作未完成,不得批准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严格工程设计审批制度,未获批准的项目不准开工,严格按照分部、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任何工程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或进行下一阶段施工。

工程验收时必须有建筑质量监督机构的评价意见。

2.3项目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根据建筑工程规模、性质、等级、特点选择施工质量信誉好,有相应施工资质的企业。

要严格考察其资质等级、技术能力、类似施工经验、机械设备及劳动力条件、财务运行状况、有无安全生产措施等。

经过筛选后按有关规定规范运作,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和批准确定施工企业,把好施工企业的准入关,并按规定选择好工程监理单位,全部实行施工合同管理。

开工前按规定向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申请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并及时和协调好有关具体工作事项。

确定合理的施工工期,并明确不可预见的灾害性外界环境因素对工期影响后的处理办法,不应盲目追求施工工期,要确保在质量过关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工期。

了解有关建筑施工管理条例的现行法律法规,精于管理,机械配套,人员数量、资格与其承担的工程质量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责任人员。

中途尽量不要更换,使其相对稳定,促使增强责任和周全考虑质量方面的问题。

合理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施工单位熟悉图纸和施工现场,精心组织做好施工图纸等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精心审查施工企业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措施设计。

严格审查确定施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审查和确定其划分的单位、分部、单元工程项目。

完善其质量检验、测试和施工技术手段和措施。

确定施工质量的评判标准,明确检测质量的手段、方法。

确定违规的整改期限和造成不同档次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罚措施。

2.4严格进行施工企业监测

严格检查施工企业有无建筑违法违规行为。

如工程不得转包、主体工程不得分包、辅助工程只允许一级分包、分包单位相应资质是否符合规定并是否得到项目法人的同意等。

检查施工企业在投标文件中承诺的各种机械设备、人员组合、项目经理、各项施工技术保证措施是否按时到位,技术工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严格检查施工机械设备、原材料、构件的品级质量,包括按合同的要求规定的质量标准订货、加工、采购、包装、运输、检验、堆放、储存、保管、出仓等。

可用抽样检查或全数检查的方法。

对主要且用量较大的要求采用“定点”供货办法,以求质量的稳定性。

对不符合要求施工质量要求的一律拒收,直接退货或就地做好封存标记。

对照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强化工序控制检查,做到认真复查上道工序质量,保证本道工序质量,上道工序质量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后续工序的施工。

在本道工序实施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如图形的平面几何尺寸、轴线,纵向的高程、高度、拱度、垂度,钢筋的规格、数量、布置,模板支撑的变形和位移等要善于发现质量波动、变异或事故征兆,及时调整处理。

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施工图纸,并衔接好相应的工作关系。

跟踪参与重要设备和原材料的质量保证单认证、抽样原材料送检、试块试验的标定校验等。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施工企业承诺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检查。

对“三检制”的执行情况,“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提交的质量技术档案记录、施工质量技术控制情况、质量统计分析资料、质量控制图表进行审核与检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强化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将施工管理落实到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过关。

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思考【2】

摘要: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相互的应用模式,云计算的应用革新了IT产业,为推动IT产业良好奠定基础。

而近些年迅速崛起的生物信息网络、Web分析网络等新型网络的推出,对大规模图数据处理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种情况下,需要在云计算环境下,优化运用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大规模图数据处理功能。

基于此点,笔者将从概述云计算展开,就云计算环境下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应用优势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云计算大环境下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云计算环境;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应用优势

图是计算机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类抽象数据结构,在结构和语义方面比线性表更加复杂,更具有一般性表述能力。

因此,当前所推出的新型网络社交网络分析、语义Web分析、生物信息网络分析等,对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想使新型网络可以高效、灵活的运用,需要优化运用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使其可以对大规模图进行高效的处理。

所以,在云计算环境下,优化运用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1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

云计算是于2007年美国IBM公司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将其定义为:可以同时描述一个系统平台或是一种类型的应用程序,核心为互联网。

由此总结的云计算的技术特点为:

1) 虚拟化。

云计算的运用是通过云计算服务器来实现的,它是不具备有形的实体。

对于云计算服务器的运用,则是用户的网络工具,如计算机、手机等在网络环境下,与云计算的服务器连接,进而利用云计算完成各种计算任务。

2)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因云计算具有多种功能,使得云计算平台可以支持不同的应用程序同时运行。

而使云计算可以如此应用的原因是云计算集群规模具有动态伸缩性,可以满足各种应用程序的应用需求,同时也可以扩展应用。

所以,云计算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3)经济性高。

因为云计算本身就具有超强的容错能力,所以利用廉价的云计算集群服务器就可以支撑大规模的云计算集群,促使云计算机集群发挥作用。

由此可以说明,云计算占据了低成本优势。

这也是云计算能够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1]。

1.2 云计算的相关技术

为了使云计算可以更加广泛且有效的应用,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的云计算相关技术,在云计算应用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1 海量分布式存储技术

此项技术是云计算存储数据的主要手段。

海量分布是存储技术具有经济性高、安全性高、可用性高等特点,利用此项技术并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可以提高云计算数据存储量和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1.2.2 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在高度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提取、分析、比较、存储等。

这一过程中,如若不能有效地管理数据,容易造成云计算数据丢失,给用户带来严重的损失。

所以,云计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对云计算中大量数据进行高效管理。

1.2.3 并行编程模式

云计算并行编程模式的有效运用,可以对云计算并列运行的各种应用服务予以合理编程,促使云计算可以正确的执行多个并列程序,提高云计算运行质量、效率。

所以,云计算并列编程模式有效实施也很有必要[2]。

教学论文查重是怎么查的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总结

设计答辩评语

毕业答辩开场白

本科论文论文查重率

本科生论文答辩经典开场白

论文手册指导教师评语

本科论文查重率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指南

本科论文查重率多少合格

电力系统职称论文
《电力系统职称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电力系统职称论文(推荐13篇)】相关文章:

导师对论文的评语2023-09-09

毕业论文查重and答辩最强攻略2022-09-27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技巧2022-07-12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2022-06-09

研究生论文致谢查重2023-09-01

论文指导评语2022-08-16

论文查重致谢算不算2024-04-09

论文致谢查重吗?2023-06-30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2023-02-15

论文致谢查重吗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