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

时间:2022-09-12 08:14:2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共11篇)由网友“睡不着先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

篇1: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

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

有这样两则故事

故事之一: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手木桶说:“我已经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并不停止。这人在桶边大怒大闹个不休。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一定要它不流出来呢?”

故事之二: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在镇政府工作)的郭旭明在遭遇网上感情骗子后与在商场上游刃有余、生活富足的女子秦枫在网络(结婚生女,家庭和睦)相爱,谈婚论嫁如火如荼。两人在瀛川一夜鱼水欢娱后,郭更坚定了娶秦的信念。秦枫感觉到郭旭明真实强烈的爱恋后“怕害了他”,以父母不同意两人的婚事出走抱病诈死。在秦枫的恳求下,她的表姐梁静琪通过博客及直接与郭旭明通话的方式让郭旭明确信了“秦枫因爱而死”的消息。沉重打击下关爱并倾慕郭旭明的苏云娟帮助郭走出了阴影并与苏芸娟结婚。新婚后,郭旭明夫妇在蜜月旅行的游船上与秦枫极其表嫂的游船擦身而过,“两艘号码顺序相连的船擦肩而过时激起几层波纹,波纹也是很浅,一荡一荡的,很快与海面上自然的波纹融为一体,再也看不见了……”

故事之一来自百喻故事中的第三十八则《木筒水喻》,故事之二来自于马鸣泉小说《木筒水》。

作者以《木筒水喻》的故事为隐线,巧妙地将佛家故事融入小说的每个人物的性格及情节发展变化当中,讲述了发生在21世纪初期网络走进生活以后,几位主人公(秦枫、郭旭明、梁静琪)及其周围人群在工作、生活和情感上的发展变化:小说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成功的完成了作者对“欲望”与“诱惑”之间关系的诠释。在娓娓叙说故事的同时,展示了东北地区、胶东地区、河北地区的民俗风情,是当前玄幻、色彩小说盛行的时代里不可多得的融艺术性与故事性为一体的老百姓自己的小说。现将自己粗浅的阅读印象将《木筒水》的几个鲜明特点阐释如下:

一、巧妙的构思、客观的描摹

大智无形。在整个小说的故事发展进程中几乎看不见“木筒水”的影子,但是这个“木筒水的故事”却是时时隐藏在人们的心里。秦枫借助能够利用的女人优势八面玲珑的与各色人等周旋(为的是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在拥有憨厚能干的丈夫、聪明乖巧的女儿的同时以未婚女子的身份同郭旭明“谈婚论价”、以网络里的恋情填补心灵里空缺的角落。郭旭明虽然死心塌地的爱着秦枫,却在至爱“死”去不满百天的时候偷偷瞄着女同事的“屁股”,在与秦枫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依然陶醉在苏芸娟对自己的痴情与崇拜之中,小小的镇政府机关里人们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相互攻击,以谋得自己的一官半职。

《木筒水》以新写实小说的笔触再现了现实人群的生活状态,同时避免了新写实小说为写故事而写故事只还原不提炼的庸常性。以细致的生活场景表现人物的性格。

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作者对人物刻意的关于好坏之分的定位。而是将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中来体现人物复杂的性格及内心世界。从始至终,女主人公秦枫都是爱着郭旭明的,她的初衷固然有弥补自己内心空白的成分,但是面对郭炽热的爱情并执意要娶她的事实,她选择了以“假死”来让郭旭明放弃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方式与这样的心思固然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之上,但也正是这一点,体现出了秦枫对郭旭明深挚的情感。当他在深夜里剪断一头瀑布似的长发,第二天在自己的店铺里将滏水酒从一边另一边内心又是何等的复杂何等的挣扎?秦枫一心一意的帮助同乡武向松,却在不得不举报一个假烟贩子使自己免除自己的灾祸时,举报了他。从这里可以看出,秦枫是善良的也是自私的。而自私是出于无奈的困境,善良是出于她渔家女子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天使的美好一面、同时也存在着魔鬼的丑陋一面。(这一点在秦枫的身上表现的尤其突出)关于人性本善与本恶的争论持续了几千年,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结论。因为,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作者没有从个人的好恶张否人物,所描写的那一群人给读者留下特别清晰的印象,似曾相识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清晰可见,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环境给人留下特别清晰的印象,这是起码的,也是最不容易的。《木筒水》做到了这一点。

二、突出的社会性

一部成功的小说不应该单纯局限于情节的引人入胜、更应该在在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木筒水》较为成功的体现了这一点。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得益彰作品中,有两处特殊地域环境的描写:一个是郭旭明生活的东北辽阳市的“白塔公园与元佑寺”的描绘;一个是秦枫生活并与郭旭明相见的威海公园,通过两个典型地域的描写烘托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为情节的递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中,娓娓叙说的事件里没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却在一些小事小场景里面折射出了一副副我们似曾相识的'场景。官场、商场、医院、市井人生均在作者的笔下流淌出汩汩生活的清泉。作品中描写了很多像李咏岳、吕局长、鲍国勇、赵国璋、王三虎、王大姐、婷婷、李老太太、等生活、工作在几个主人公身边的小人物,每个人物都必可少,每个人物都写得生动传神、性格鲜明。

小说里,突出了对民俗风情的描写:东北地区的年俗、胶东地区的婚俗、搬满月、特色小吃“鱼锅粑粑”,带子河的美丽传说、“秃尾巴老李的神秘传奇”……让读者在为小说里的主人公们唏嘘不已的同时跟着作者的笔触饱餐盛宴领略民俗风情的精妙,饱餐盛宴。

作品既着重于社会史的描绘,又注重心灵世界的开掘。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典型环境:秦枫在商场里拼杀、逢圆,郭旭明在小机关里体验着“机关算尽”的无聊、无奈、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微妙。涉及职位调整时人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争取的庸俗与丑恶。梁静琪在医院里处理医患矛盾的艰辛、经历单位人事变动的抉择,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勾勒出了社会大环境的缩影。

《木筒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其中涵盖了诸多我们未知或不熟悉领域的知识。公文写作的诀窍、店铺经营的套路、假烟的来源及交易方式;医疗事故的处理、医院改革、经营药品提取回扣的内幕…写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惊心动魄。

三、精到的语言

人物的语言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木筒水》中有这样一段典型的对话堪称经典:

静听花过:男人为什么在网上总想跟女人谈性和床?

青衫憔悴:因为男人更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需求,其实男人的欲望并不比女人更强。女人在网上不谈吗?不过是方式不同吧?!

静听花过:其实我是喜欢悠闲地朋友式的聊天。当然是跟男人,我生活中的女同事太多了。我承认男人更宽广一些,有时候感觉跟同性聊天没有安全感,也枯燥。

青衫憔悴:我替你说吧。聪明的女人都这样想,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个履行职责的老公。再有一两个对自己情深意重的蓝颜。是不是?

静听花过:那老公的职责是什么,你感觉?

青衫憔悴:跟老婆上床,给老婆交工资。

静听花过:就这?感情呢?

青衫憔悴:在床上的喘息和一张张人民币里。

青衫憔悴:暧昧。

静听花过:暧昧?

(梁静琪的心呯呯乱跳。她感觉青衫憔悴说得尖刻,有些话却是直捣胸臆)

青衫憔悴:要是真的最好啦。哈哈,可惜多数是有贼心没贼胆儿吧。一天到晚守着同一个男人、同一个女人,再不让想点儿别的,活着有啥劲儿呀?

静听花过:我上网就不为感情。他对我很好。我满意得很。

青衫憔悴:男人吧。红旗不倒,彩旗飘飘!要是真的最好,实在不行,就在网上妻妾成群吧。哈哈。

静听花过:你们就不想要一个妻子以外的女人说说内心的一些东西?

青衫憔悴:想跟她在床上说。

青衫憔悴:也许都是。代价,理解和爱。两厢情愿,各取所需吧!其实,真正不想上床的女人又有几个?

静听花过:哼!我不会。我有我的原则。我渴望交流,却不是在床上!

静听花过:唉。我今天找我师哥吴景成聊天,没找到。

青衫憔悴:愿你好运,我敢肯定你不会成功。噢,吴景成今天没上线,晚安(第六十六节)

这段对话揭示出了一部分上网人的心理世界,没有过多的细节,没有正面交代对话人的反映,而是以一段对话引出一些见仁见智的问题,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跟着思考与回味。将一切心理波澜掩映在对话当中。网络在带给人们方便轻松顺畅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冲击。梁静琪是个接近于完美的女子,在心理上却并不是无泄可击的。不完美的生存状态也许正是人们喜欢在网络游走的诱因。

四、于“漫不经心”处见匠心

小说的总体构思似乎是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在《木筒水》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秦枫与郭旭明情感)贯穿小说始终。一条是隐型线索《木筒水喻》的故事。读者正是顺着感情线沿着《木筒水喻》读下去,寻找故事的结局,探索这木筒里究竟装着什么水。

到小说的第一百一十一节才出现了《木筒水喻》(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是以梁静琪读“江南一堤”博客的方式出现。以波澜不兴的方式将小说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在这里,等于诠释了三层含义:第一,郭旭明之所以只更新这样一篇博客说明在内心里开始准备新的生活。希望自己对秦枫刻骨铭心的爱永远的埋在心里,(与结尾处“现实是最重要的”呼应)第二,“再翻看时,近一个月来“江南一堤”只更新了这一篇,其他的都是旧的。梁静琪感觉有些不解,便反复看这唯一更新的博客,居然有了几分心得。从那儿以后,梁静琪以更平和、更超然的心态和方式处理工作中的是是非非”小说里的另外一个主人公梁静琪也在欲望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支点。这支点不单纯是《木筒水喻》本身,还应该包含着她对秦、郭两个人情感的波折故事的思考与领悟。第三,明、暗二条线索在此汇集交叉。为结局梁静琪与秦枫在相间时谈到郭旭明做了必要的铺垫。

五、美中不足

与对梁静琪工作生活的环境及遇到的典型事件详尽描述相比,对男主人公郭旭明所遭遇的典型事件的描述(如第110节对选举过程的描写)略显单薄、仓促。但是从小说总体用的笔墨来说基本保持了相对平衡。自然是瑕不掩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鸣泉的小说《木筒水》在成功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同时给了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和对生活的感悟。其成功的主要基础应该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领悟。

放下手中的鼠标,《木筒水》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伴随着故事里的场景依然回荡在心头。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每一个读了《木筒水》的人都会对小说里的故事做出自己的判断。《木筒水》的故事结束了,而生活依然在继续,衷心的祝愿无数个秦枫、郭旭明,无数个梁静琪、吴景成、明秀儿、婷婷,在各种颜色的水流淌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斟酌再三,无悔选择无悔人生!祝愿马鸣泉在生活的源泉里厚积薄发,再谱新篇!

篇2: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论文

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论文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 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 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国 内外数学改革的经验也证明: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分为抽象、符号变换和应用。但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由于“ 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数学却以单纯处理中段为原则,这导致了数学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因此,强调数 学抽象和数学应用已成为改革数学教学刻不容缓的当务之争。

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抽象是指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及关系等的思维活动;而数学抽象则根据被抽象 对象的特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 ;另一类是对数学的定义、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再抽象出纯数学的量,即数学的“建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 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 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 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

1.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 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 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 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不大一样。笔者在新授这一内容时,分三 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多少 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询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 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与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 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立即又追问:“为什么先算8与 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 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 混合运算的顺序。

再如角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做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叫什 么?学生答:“角”,然后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背诵。接着安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看似较为 简洁,几分钟后学生就能诵出角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产生却脱离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 学术语,而无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如果我们换一 种方法:教师先询问:“你们见过角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各种物体中的角,接着问“角 是否与颜色有关?”;“是否与材料有关?”“那么,什么叫角呢?”;“请小朋友根据你手上的实物形状, 画一个角”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实物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角,从而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

[1] [2] [3]

篇3:让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 (北师大版综和)

内容概要: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数学 生活经验 情境 兴趣 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数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之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那么地浅显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

如一年级上册有钟面的认识内容,要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还要会认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对农村一年级的同学来说难度有些大。在开学初我就有意识地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个可爱的钟,让学生天天都能见到钟面,看看钟面认认时间。在授课前又让学生同父母一起做个漂亮的钟面,与家长亲切互动等,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知识。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之魅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因此,教学中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某同学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标上单价(用小数表示),该同学选购其中两件商品,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学生看到此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  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演绎为学习情景。如:教学“找规律”一课,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室里张灯结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呢?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最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创造生活中的规律,如淘气堡中的蹦床、街道中的花坛、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等。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合作探究,展开创新思维,如淘气堡中的蹦床,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红一蓝的规律,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再间隔四个圆柱形栏杆,出现一个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的规律。如街道中的花坛,有的学生创造出红花与黄花间隔摆放的规律等等……。许多意想不到的规律,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数学之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鲜活的课堂资源常常是转瞬即逝,课堂上我们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就应该善于捕捉,及时抓住并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把意外生成信息有效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挖掘出内在的教学价值并适当的放大和扩展,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进入一个深度和谐的美好境界。例如:在“探讨植树问题”教学中,我用“每边都摆5盆--每边都摆16盆”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一次次感受摆的规律和计算一周至少所需花盆数的方法,然后用“如果摆A 盆花,那么沿正方形边长摆一周至少需要多少盆花”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概括计算正方形一周所需花盆数的规律,学生有前面几次练习的启发,顺利地得出了一周所需花盆数为:(A -1)×4。但就在课堂教学准备按预设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正方形每边只摆一盆,那么(A -1)×4等于0,这个算法不对。我一愣之后,及时抓住这一极具价值的发现,让他说出具体的想法。学生边说边画的讲解了每边摆一盆,有两种摆法,一种只要2盆,一种要4盆,但都不能用(A -1)×4算出一周所需花盆数。我把这一生成信息交给全班学生,应该怎么算才会不出现这样的矛盾呢?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算法:每边盆数×4-角上的盆数。这一教学过程抓住了与众不同的价值生成,并扩展到全班,让全体同学在讨论中感受和体验到新方法的完整性。既呵护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所想的问题,又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数学练习生活化,尝试数学之应用

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

在进行“乘法生活问题”的探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门票每人30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30×40×80%=960元,比第一种少花120元,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通过练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活即教育”。 在教学中,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又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家中常见的长、正方体物品的长、宽、高,算算体积或容积,进一步熟悉生活中的物品;学习了《比例尺》后,在班上展开设计校园,设计自己的卧室、书房等比赛,并评选“小小设计师”,展出优秀设计图,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

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这样数学才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更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生活与数学完美融合。

篇4:技术发展与网络建设论文

技术发展与网络建设论文

摘要:重点从10GPON技术、技术规范发展概况、设备发展情况三个方面,对10GPON技术展开了阐述,并且对10GPON网络建设方法提出了分析。

关键词:10GPON技术;发展;网络建设

110GPON技术发展

1.110GPON技术

10GPON技术是在EPON/GPON网络框架和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产物,其主要是以点到多点衔接的技术,无源光分配网络由局侧光线路终端、用户侧光网络单元、光分配网络三部分组成。10GPON应用了具备10G效率的OLT以及ONU,站在系统构造的角度来看,和1GPON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1.2技术规范发展概况

针对10GPON系统来说,系统标准较为稳定,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主题标准也逐渐形成,其除了具备GPON中特有的优势之外,还融合了运营商们的需求,对移动回传、节能、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提升。在落实主要标志之后,相关部门近阶段内又将研发热点放置在三方面内容上:第一,对多种种类的“流氓”ONU制定相关的评估、检测、隔离等制度;第二,对通用型ONU进行研发,借助一些通用技术来减少ONU研发成本,其中包括通用转发技术、DSP芯片以及节能模式等;第三,加大对网络节点收敛的研发力度,提升分光比,对PON覆盖面积进行拓展,怎样更经济的应用当前已经拥有的ODN网络等。

1.3设备发展情况

1.3.1光模块

在10GPON中,光模块可以有多个厂家提供,大多数光模块是应用PRX30标准,支持最大的分光比为1:128。针对商用10GGPON光模块来说,通常应用N2标准,支持最大的分光比也是1∶128。当前,10GPON光模块主要面临四项问题,第一项是完善问题,光模块具备适应性较弱、耗能性高、体积大、集成性差等特点;第二项是验证问题,其中验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可靠性待验证,另一种是统一性待验证;第三项是生产问题,根据当前的情况来看,10GPON光模块的厂家生产效率普遍较低,导致10GPON设施的数量遭到约制;第四项是成本问题,10GPON光模块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虽然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规模逐渐减小,但是在短时间内还是不能得到显著的下降。

1.3.2设备情况

当前,10GPON设备种类比较少,性能不完备、生产效率较低、价格昂贵,不能符合大规模部署要求,各个厂商都可以提供10GGPON设备,结合对10GPON检测结果,各个厂商都可以提供两个以上的10GGPON设备种类,但是在管理、修护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具体而言有如下两方面:一方面,10GPON设备自身具备数据、语音、视频等传入性能,宽带无瓶颈,能够符合中长期业务发展需求,而10GPON设备具备和EPON/GPON设备相同的共存性能。另一方面,在管理以及维护环节,当前已落实PON设备的统一管理,但是,10GPON设备管理方面还有待完善。此外,设备的安全性和牢靠性还有待提升。

210GPON网络建设

2.1新建区域10GPON目标光接入网建设

要想实现10GPON目标光接入网建设,首先就要对建设技术、部署节点、建设位置等进行合理的设计。近阶段,在进行10GEPON以及10GGPON技术选择时,鉴于技术成熟度以及产业链接两个方面,应该选择10GEPON。但是随着科技产业的稳定发展,10GEPON以及10GGPON在产业链条方面还有待完善,结合当前的网络设备价格来看,要想促进网络演进效率,合理选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2.2既有区域1GPON向10GPON的演进方案与部署策略

2.2.1既有区域1GPON向10GPON的演进方案

要想实现1GPON向10GPON演进,首先要对影响1GPON以及10GPON应用因素进行考虑,在进行下行选择时,GPON/EPON都要选用S波段1480nm-1500nm,这和10GPON下行应用的575nm-1580nm不发生冲撞。在进行下行选择时,需要结合DFB激光器应用需求,上行应用O波段的1290nm-1330nm,并且10GPON上行波段和1GGPON上行波段不发生冲撞,而是和1GEPON上行波段发生冲撞。这主要是因为频谱应用导致的,因此,在进行频谱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而实现1GPON向10GPON演进。

2.2.2既有区域10GPON的引入与部署策略

(1)并行部署方式。为了构建用户发展效率高的区域,就要建立10GODN网络,并在其中接入10GONU,从而满足网络用户应用要求。随着用户带宽需求逐渐严格,开始把原始的ODN网络直接连入到10GODN网络中,通过对用户数量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满足区域内全部用户的宽带提高要求。(2)混合部署方式。运营商家可以在现网的ODN网络中融入10GONU,从而达到1GEPON/1GGPON和10GEPON/10GGPON有机结合的目的,结合用户的带宽需求,循序渐进的把ONU提升到10GPONONU中。对于10GPON混合组网而言,由于上行波长共用且采用TDMA方式传输,10GEPONOLT会在同一个时域内给10GPONONU与EPONONU分配时隙;但是10GPONONT与GPONONT属于不同时域,不会相互干扰,下行带宽分配原理与10GEPON一样。

3结束语

总体而言,10GPON是当前市场需求的一个总体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引进10GPON技术时,还要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构建成本、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构建一个市场性、成本小、效益高的光接入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沛,陈利兵,丁焰.10GPON技术发展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05:48-51

篇5:网络教学与生理学论文

关于网络教学与生理学论文

1、根据成教学员特点,设计《生理学》网络教学

《生理学》是桥梁课程,对于知识的积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成教学员此前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此课程,但学员理论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因此,要想使学员对生理学学习感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时必须考虑成人教育特点,做到必须、够用,要注意与临床实践结合,如舍去繁琐难懂的“电压钳、膜片钳”原理等,增加与临床实践结合紧密的心电图产生机制。经过精选后确定的学习内容为45学时,其中30学时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主要为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泵血功能、心脏电生理、呼吸运动的调节、尿液生成原理和神经系统等学习理解较困难的内容。网络自学15学时,包括血液、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内分泌和感官等章节,内容简单易懂便于自学。

2、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搭建网络学习的平台

网络学习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自学根基,我校以BB平台为基础,开发生理学网络学习的平台功能,学员登录平台后,可获得教师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基本教学信息,进而导航课程学习,知道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如何考试;可浏览下载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片、文字、电子书、授课课件、授课教案、授课视频和生理学虚拟实验等;学员还可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在线检测;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或离线互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实施网络实时课堂教学,引导学员网络自学

成教《生理学》网络教学模式为:网络实时课堂教学+网络自学+虚拟实验+适时辅导+统一考核的学习方式。

(1)网络课堂教学:以网络平台为基础,进行实时网络视频教学,要求学生到各网点现场听取实时授课,远程互动及时答疑,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提交网络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并及时点评反馈,以确保学员最基本的课程学习时间。

(2)网络自学:学员按照规定自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完成在线测试、网络作业→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问题”),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

(3)网络实验生理实验教学一直网络学习是短板,我校通过观看网络平台上实验视频,组织学员进行虚拟实验,尽量弥补网络学习无实验的不足。

(4)适时集中辅导:成教学员工作繁忙,网络学习时间有限,教师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关注交流互动平台上学生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辅导时进行针对性解答,并在网络实时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次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陈述。

(5)期末总评:改变一锤定音考核方法,实施考核的多元化,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过程性评价30%,加大网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网络登录次数、网络自测、网络作业和发帖等)在期末总评比例,督促网络学习。

4、实施效果测评

4.1学生问卷调查

9月至10月组织了“网络教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以了解“网络教学”过程中,成教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参加期末考试学生人数290人(本科学生:156人,高职专科学生:134人),收回本科学生问卷共计98份,有效问卷95份;高职专科共计144份,有效问卷132份;共计242份,有效22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必要的,进而能够紧跟教师指导思路,思考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4.2对实施前后生理学成绩统计分析

应用SPSS12.0对医学专业本科级(对照组142人)和级(实验组134人)成教学员的生理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4级学员成绩分布直方图向呈高分段偏正态分布,成绩较好,平均分和及格率明显高于2011级学员,P<0.05。

5、小结

网络实时课堂教学和网络自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节约学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受到学员的认可。网络学习促使学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成教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员网络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升华,有益于学员终身学习。

篇6: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论文

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论文

关键词: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

以电脉冲的“0”和“1”两种状态对信号进行编码、传输、处理的数字技术一诞生,就以其抗干扰能力强、质量高、适于远距离传输和便于长期储存的优越性,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压缩技术特别是数字视频图像压缩技术的发明,使电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数字电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所谓数字电视,是指包括节目摄制、编辑、发送、传输、存储、接收和显示等环节,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全新电视系统。数字电视在接收端的显示部分,仍然采用模拟电视机通过综合解码器IRD(俗称机顶盒)来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在用户接收端之前,全部实现了数字化。

一、数字技术把电视带进了全新领域。

数字电视从节目制作到信息的传输、接收和显示,其工作过程及原理与模拟电视几近相同,所不同的,是它运用数字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传输、接收和显示。数字电视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高清晰度、高画质是视觉效果的更高享受,而这些标准,向来不属于传统的模拟电视,而只属于电影或事件的直观现场。数字电视的出现,使高清晰度、高画质的电视效果成为了可能,打破了电影对高清晰度、高画质的独享,实现了直观现场更为逼真地再现。目前,世界范围的电视业界,正就数字电视的画质标准进行界定,一般倾向于按接收机显示分辨率划分,已大体划分为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增强清晰度数字电视和达到1000线或以上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三大类。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完全可以达到电影的效果,同时,其立体环绕音效更是传统电视无法企及的。数字电视系统可以录制、传输并重现五声道加超重低音声道的5+1环绕声效,这样高品质画面和立体环绕音响效果,再加上一定规模的大屏幕显示,是完全可以营造出逼真的家庭影院的氛围,给人以美妙的享受的。

抗干扰和低损伤是数字电视系统的另一大优势。传统的模拟电视系统极易受到干扰,且在采录、制作和传输过程中,信号的损伤、流失较大。而数字电视系统,因其具有的抗干扰能力强和信号转换、传输过程几乎无损的技术支持,在工作过程中,信号损伤及流失极低,可始终保持视、音频信号的高品质,达到极佳的显示效果。

二、互联网、宽带、多媒体与电视。

源于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指挥系统的互联网,就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把许多电子计算机网络都连接在一起的国际性网络。可以说,数字技术的成熟,不仅带来了电视的数字化革命,同时也催生了第四媒体――互联网。人类也由此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在,互联网已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的网络进入互联网体系,实现了互联互通,网络用户也以每月10%的速度在递增。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互动、多功能、大信息量和个性化特点,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使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逼迫传统媒体直接面对挑战与生存危机,其竞争的领域更加宽泛。虽然,目前互联网囿于宽带不足等传输瓶颈的限制,在活动视频方面还无法与电视相抗衡,但是随着光纤到户、无线宽带、卫星电视和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必将使活动视频图像在网上自由、快捷地传送得以成为现实。

网络电视一旦成熟,传统电视将立即失去几乎所有优势。试想,人们坐在家里或走在路上,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无阻地点播数十套或更多网上电视的直播或已播节目,可以便利、快捷地相互传递各类信息,包括活动视、音频信息。电视,尤其是传统电视的生存危机,不是已经迫在眉睫了吗!

三、融汇于网络――未来电视的唯一出路。

传统电视的网络化生存,虽然是一个全新课题,都有着充实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可能。首先,相同的技术基础,为电视网络化提供了客观技术便利。数字化正在将电视带入数字时代,而数字技术又正是互联网的基本技术之一,其所有信息的处理都依赖于数字技术。这就为数字电视系统融入互联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基础。其次,在线视、音频点播时尚,将成为传统电视网络化的需求动力。可以想见,未来网络电视将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视、音频信息,而这恰恰是传统电视数字化后的优势。以节目采录、制作见长的传统电视,可以为网络电视提供充足的.节目源;网络电视对视、音频信息的海量需求,又为传统电视施展所长,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再次,有线电视宽带网是传统电视网络化的试验田,同时,也是其与互联网相互融汇的极好中介。目前,已建的有线电视网大多为宽带单向传输,还不具有双向传输功能,但其双向传输改造正在大范围内展开。若其双向传输功能改造规模成网,将成为数字电视网络化的最佳载体和中间介质。最后,抢占互联网站阵地,是传统电视网络化生存的先机。互联网短暂而多变的历史告诉我们,知名度、权威性、时效性和信息丰富是网站生存的必备条件,而这些正是传统电视在其传统领域的所长。如果将电视在其传统领域中的优势转化为网络优势,唯一的选择,就是尽早抢占互联网主阵地,提高网上知名度,努力成为站。一俟电视上网,占先机者昌。

尽管由于技术层面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我们还不能准确地预测网络电视的发展进程,但可以预知的是,数字化为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互联网的前景为未来电视展现了光怪陆离的前景,同时,也对电视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难以回避的生存危机挑战。

篇7:网络攻击与防御论文

网络攻击与防御论文

网络攻击与防御论文:浅析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

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时刻面临着病毒入侵、网络监听、信息泄漏等的威胁,使网络系统难以正常运行。网络安全这一话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因而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针对这种现象这篇文章介绍了常见的网络攻击的方法,开展了对网络安全防御与保障体系的探讨,对于防止数据丢失、预防病毒入侵、缓解网络攻击、提高系统的反击能力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

关键词:

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御;监听扫描

一、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恶意的或者偶然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以及系统中的软件、硬件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中的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网络容易遭受到恶意攻击,例如数据被窃取,服务器不能正常的工作等等。针对这些攻击,人们采用了一些防御手段,不断的增强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同时还采用了一些辅助设备,比如网络系统和防火墙。防火墙一般作为网关使用,在检测攻击的同时,还能阻断攻击,网络一般作为并行设备使用,不具有阻断攻击的能力,它检测到攻击后,发出警报通知管理员,由管理员进行处理。不同的攻击,有不同的防御方法,我们在对攻击的有一定的了解后,制定相应的防御策略,才能保证网络安全。

二、攻击方法分类

网络入侵的来源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内部网络的攻击,另一种是外网的入侵。

攻击行为可分为:单用户单终端,单用户多终端,多用户多终端3大类。

(1)端口扫描攻击:网络端口监听就是一种时刻监视网络的状态、计算机数据流程以及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的管理工具.当计算机网络的接口处于监听模式的状态时,其可以快速的截取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信息,以此来取得目标主机的超级管理用户的权限。另外还在系统扫描的过程中,可以扫描到系统中那个端口是开放的,对应开放的端口提供的是什么服务,在捕获的服务中的操作信息是什么,此后攻击者就能利用它获取到的操作系统信息对目标主机进行网络入侵。

(2)缓冲区溢出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就是利用缓冲区溢出漏洞来进行攻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漏洞,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存在比较多。其原理在于程序获得了过量的数据,系统并没有对接收到的数据及时检测。结果使系统的堆栈遭到严重的损坏,从而使计算机被攻击者操控或者是造成机器瘫痪,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如果黑客进行远程攻击时,就必须使用系统服务中出现的溢出漏洞。在各个不相同的系统中,它产生的服务的攻击代码也各不相同。常用到的攻击检测的方法就是使用字符串匹配。出现缓冲区溢出的攻击还有一方面在于,现在大多是的应用程序都是由C语言构成的.在C、C++语言的语法中,对其数组下标的访问一般不做越界检查,因此导致缓冲区溢出的现象。

(3)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就是攻击者想办法让目标主机无法访问资源或提供服务,是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这些资源包括磁盘硬盘空间、线程、内存等。拒绝服务攻击是指对计网络带宽进行消耗攻击。带宽攻击这一话题也并不陌生它是指用大量的通信数据量来攻击网络带宽。从而使网络带宽中的的大部分资源都被消耗完了,以至于主机不能正常的处理合法用户进行的请求。攻击者产生拒绝服务攻击,从而导致服务器的缓冲区溢出,无法接收新的请求,同时攻击者还可以采用IP地址欺骗的方式,使合法用户的请求被攻击者窃取,无法正常达到信息请求的目的地,严重影响用户请求的连接。

(4)病毒攻击:提到病毒攻击,最为直观的就是木马攻击。木马对电脑系统的破坏很强大,一般来说它具有通常有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客户端,即控制端,另一个是服务端,即被控制端。木马的设计者为了防止木马被发现,多采用多种手段来隐藏木马,这样,即使是发现感染了木马,由于不能确定木马的正确位置,也无法清除。木马的服务端一旦运行并被控制端连接,其控制端将享有服务端的大部分操作权限,而这对于服务端的用户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计算机被植入木马,攻击者就能窃取密码,更该系统配置,发送错误信息,终止进程,修改注册表等。攻击者就可以远程实现像操纵自己的计算机一样来操纵被植入木马的计算机。木马入侵的'方式主要有错误的服务信息,电子邮件,捆绑在游戏中等。

三、网络防御策略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设置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一个隔离层,能够有效的防止未知的或者是潜在的入侵者。内部网络安全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监测进入内网的数据信息或者直接限制其信息流入内网。从而实现外网无法获得内网的网络构成、数据流转和信息传递等情况,以此达到实现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目的。防火墙是不同网络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关口,它能够有效的控制外网和内网的数据流交换,而且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防火墙是实现了分离和限制的作用,可以监控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信息交换活动,来达到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目的。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IDS)就是对现在的系统或正在使用的网络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以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中的入侵者。入侵检测技术一般来说分为,非正常检测和常规检测。非正常检测就是通过检测系统中是否存在异常行为以此来达到检测目的,它能快速的地检测出网络中未知的网络入侵者,漏报率非常低,但是由于在检测中无法确地定义正常的操作特征,所以引发信息的误报率高。常规检测方法。这种检测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它自身依赖于函数特征库,只能检测出已存在的入侵者,不能检测未知的入侵攻击,从而引发漏报率较高,但误报率较低。

(3)建立安全管理。它是指通过一些的组织机构、制定制度,把含有信息安全功能的设备和使用此信息的人融合在一起,以确保整个系统达到预先制定的信息安全程度,以此能够达到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目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策略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想安全管理实现就必须在规章制度制定、安全体系中充分考虑技术方面,只有制度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4)多层次的安全系统建立。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可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安全制度。其主要包括:对系统实现结构的分级,对传输数据的安全程度的分级(绝密、机密、秘密、公开);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程度的进行分级,对用户操作权限的分级等。针对网络中不同级别的安全对象.从而提供不同的安全算法和安全体制.用以以满足现代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

四、网络安全技术的前景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攻击方法已由最初的零散知识发展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与此相反的是,成为一名攻击者越来越容易,需要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少,网络上随手可得的攻击实例视频和黑客工具,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发动攻击。因此我们的防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从攻击趋势分析中发现,目前网络安全防范的主要难点在于:攻击的“快速性”—漏洞的发现到攻击出现间隔的时间很短;安全威胁的“复合性”—包括多种攻击手段的复合和传播途径的复合性。这一切均是传统防御技术难以对付的,因此人们需要更加先进,更全面化的主动防御技术和产品,才能在攻击面前泰然自若。(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飞,申普兵.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计算机安全..1:38-40.

[2]王秀和,杨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浅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5.49-53

[3]周军.计算机网络攻击与防御浅析.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3:1563-1606

[4]赵鹏,李之棠.网络攻击防御的研究分析.计算机安全..4:35-38

[5]张玉清.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6]张向,胡昌振,刘胜航,唐成华.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网络攻击态势预测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2007.(33):10-12

篇8:网络环境与个性化论文

网络环境与个性化论文

摘要:如何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激情激趣,让学生真正产生写作的欲望甚至冲动?如何才能解决学生个性化写作问题,使学生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这是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近来,我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个性化作文”的系列教改活动,并尝试借助计算机网络对高三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结果,惊喜地发现自己找寻到了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激情激趣;实验基地;网络互动;个体发展

如何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激情激趣,让学生真正产生写作的欲望甚至冲动?这是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近来,我借助计算机网络对高三学生进行作文辅导实验,却惊喜地发现自己找寻到了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我利用学生网站开辟实验基地,建立实验网页,创设多条师生交互渠道,力图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作文教学由情趣激发与启动,到情趣传递与交流,最后到情感反馈与评价的完整过程。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表明,本实验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确实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个题为“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的实验历时半年,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个性化作文”的子课题,“经总课题组综合评价,认为其实验研究已达到该课题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实际效果获得广大师生及“个性化作文”课题专家的一致肯定,并多次受邀参加校、区、市级及全国经验展示及交流汇报。

一、实验缘起。

“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的初衷,源自我对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的长期思考,更有来自高三毕业年级的特殊要求。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应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作文教学活动应有观察生活、参与生活贯穿始终作文指导应使学生将为文与做人密切结合。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考察语文教学实际,就会发现大量的作文教学活动都集中于课堂(高三作文更为典型),而课堂作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

A、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学习特点;

B、难以解决学生写作方面的个性化问题;

C、教师对学生课外作文的辅导长期流于自发性、随意性;

D、高三特殊阶段要求学生丰富生活、增强阅读、开阔视野实属强人所难。就这样,一方面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尴尬的教学现状,二者充满了矛盾,教学布满了难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因受时空局限,只能关注少数人(写作精英或问题大王)的写作发展,难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差异性问题。特别是相对学生写作过程而言,课堂作文教学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对写作结果的评析上,教师难深入学生的写作全程,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恰恰是遍布在过程当中。很显然,这里涉及到对写作活动的本质性认识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将写作视为结果。

而我个人认为,究其根本,写作应当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思维及其表达过程。如何才能扭转作文教学的滞后性?怎样才能让教学与学生写作同步?我想到了极具及时性、交互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构想把学生那几乎完全封闭的静态单向写作过程转变成流变性的动态交互过程。即以网络技术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解决写作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着眼于每个教学对象,为每个学生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就这样,“网络环境与个性化作文辅导”实验计划萌芽了。

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好在有一点始终是明确的。作文离不开做人,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离不开阅读。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上不去,生活经验不丰厚,情感精神太苍白,无论掌握多少写作技巧,其文章终究不过是花架子。为此,我设想为学生建立一个“写作基地”,让写作与交流互动,让阅读与写作同步,让内容与技巧共存,让“文”的提升始终相伴“人”的发展。于是,重点突出了,思路清晰了,栏目明确了,“基地”建成了,这便是――“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

二、实验假设。

1、利用网络及时性强的特点弥补课堂指导的相对滞后,使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切入学生的写作过程。

2、利用网络的机会均等激发每个人的写作欲望,使学生能够在平等友好的环境中增强学习信心。

3、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强解决个性化写作难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多元化智能自主建构知识。

4、利用网络建立切近生活、扩展阅读的基地,使学生在高三特殊阶段尽量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5、最终利用网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实现学生全面提升。

三、开展实验的有利条件。

1、理科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我所执教的两个班均为理科班,学生普遍对信息化、数字化感兴趣。

2、部分学生熟练掌握网站制作技术。“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基地”技术部分完全由我班学生自己建设、制作、运行及管理。

3、高考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出特殊要求。高三的应试环境迫切要求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获取优质效果。

4、高三为集中时间扩大作文量提供可能。应试环境使每个学生充满快速提高作文成绩的强烈愿望,并迫使所有学生参与写作强化训练。

5、实验学生及其家长对教改的理解支持。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获得反馈,实验的理念、构想、基地内容、栏目设计、教学步骤等得到学生及其家长一致赞赏、支持。

6、实验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的充分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两年来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了解,赢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完全信任。

四、实验目标及思路。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实验的思路是:

1、高效阅读强化写作。

2、将写作还原为过程。

3、在互动中寻求突破。

4、借助网络实现提升。

五、实验基地栏目构成。

1、参考模块:

本栏目直接受Power point中的“应用模板”启发而设置。具体思路是为学生提供三种主要文体的规范样式或典型样式,以便学生模仿学习,规范行文,避免文体混淆或杂糅。还根据模仿的难易程度将文章范例分为A类(高级)与B类(基本)两种,便于学生由低到高参考学习。

记叙类――集中叙事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抒情类――集中抒情散文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议论类――集中议论、杂文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2、及时点拨:

审题、创新、有个性,一直是作文指导的难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栏目力求在高三作文训练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阶段,广泛搜集有效的审题方法供学生参考借鉴,加强审题训练,尽可能减少审题失误从课内课外学生习作中提取创新意识强烈、个性风格突出的作文范例,引导、鼓励学生文有特色。其中:

审题妙方一重点介绍审题的基本方法、不同角度、考察重点、突破口。

创新思维――提供创造性思维的部分形式与视点。

个性培养――展示个性化文章的不同形式与风格。

3、素材扩充作文即生活。

当今中学生生活范围相当狭窄,生活积累相当有限。高三学生更是一头扎进题海里,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关注社会,感悟生活;很难投入大量精力观照人生,提炼生活。表现在作文中则缺乏开阔的视野,缺少丰富的素材,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本栏目旨在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写作资源库”,及时储备、增添、更换写作题材,以防止资源匮乏造成的创作枯竭。其中:

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大量的教材资源,活学活用,一举多得。

今日焦点――“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周更替热门话题,社会焦点,使写作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努力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世间万象――让写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动鲜活,具体可感。避免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4、自我提升:

作文即做人。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高低差异最终决定了作文水平的不同层级。本栏目试图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丰富的心灵、睿智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审视人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作文具有一定的文化思考或人文关怀,努力超越思想与情感的贫庸。其中:

道德伦理――只有良好的人品才有良好的文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境界,力求使作文立意高远,思想健康,情感丰富。

艺术心灵――逐步培养感知艺术的心灵,不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力求使作文具有审美价值。

哲理哲思――让目光变得深邃,让思想变得深刻,让行文更富内涵,让语言变得隽永。

5、T型展台:

本栏目侧重于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观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中:

脱颖而出――给全体学生一个展示写作才华的舞台,为不断进步的学生提供超越自我的空间。

师文师心――让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让老师的才情打动学生,让老师的真情温暖学生,让老师与学生一同进步。有老师陪伴,高三的日子不会孤单。

6、评改快讯师生互动第一渠道。

本栏目尝试开创作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的新路。写作是一个过程,而课堂作文和指导大都侧重于结果检查与分析。特别是讲评的滞后性决定了它错过了指导的关键期,遗漏了写作活动中的许多值得教师关注、分析的重要信息,而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评析又显得简单概括。但是如果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撤离作文的“场”、灵感残存、激情可触之际,及时送上赞赏,鼓励,点拨,指正,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7、聊天室:

师生互动第二渠道。本栏目及时弥补实验基地缺乏交互性技术支持的不足,利用“聊天跑车”,单独为师生、生生提供及时互动的场所,让老师进入与特定学生交互指导状态时,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沟通交流、相互反馈,而老师亦可在评析文章与参与聊天中自如切换,及时“把脉”,及时“下药”。

8、给邓老师写信:师生互动第三渠道。

本栏目专用于及时解答写作过程中的私密性、个性化问题,如学生不便于公开交流的写作情感、写作心理、能力差异等问题。实验证明这条互动通道对解决高三学生个性化写作、特别是写作心理与应试心理等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9、公告栏本栏目专用于布置作业,发布信息。

而事实上,此栏目以轻松灵性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情景、自由宽松的选择,营造出一个不同于课堂的“激情写作场”,自始至终吸引、导引着学生,让他们学有提高、学有创造,心有所归。

六、实验核心。

综观整个网络作文实验,自主阅读是基础,及时互动是特色,对话交流是核心。“评改快讯”作为互动交流的支柱性版块,最能体现实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是本实验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深得学生及其家长的喜爱与赞赏。老师的及时指导与点拨,学生的快速反馈与回应,使原本静态的作文活动变得动感十足,活色鲜香。而“给邓老师写信”与“聊天室”作为师生、生生交互的另一类渠道,也紧密配合了“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它们一个通过师生间热切问答、真诚交流,一个通过师生、生生间率性评价、自由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难、排解压力、加油助威,使写作环境变得宽松、和谐,充满人文关怀。

“素材扩充”与“自我提升”被学生们称为“及时雨”、“营养液”。栏目中那些深刻隽永的感悟、精辟犀利的思考,启人心智、发人深省,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感受、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每个小版块精心搜集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又风姿百态,情致万象,吸引着学生亲近写作,并从中获得灵感,自觉创造。

有了坚实的基础,鲜明的特色,统一的核心,“实验基地”中的学习是自觉行为,写作是针对性训练,抒写是个性化表达。这里有激情公告――轻松自由、生动活泼、启发诱导、引发创造;这里有激情作文一一短时间、多篇幅、多样式、暗中比试、较量;这里有激情点评――充满个性、积极鼓励、及时指导、切中肯綮;这里有互动聊天――互相竞争、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一句话,这里是“激情作文场”!

进入“实验基地”,你可以清楚看到不同写作层级学生不同的写作历史,它不再是单纯的精英作文大集锦,而是每个学生的“作文成长史”。这里既有少数白天鹅高贵优雅的身姿,更有众多丑小鸭历经风霜的奋斗过程。这里既有写作精英的硕果展示,更有普通写作者的挫折坎坷。它是一本“写作档案”,是一本“写作奋斗史”,更是“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的坚实基础!

进入“实验基地”,你可以清楚看到学生不同的水平,不同的欠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烦恼;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疑惑。而这样那样的困扰都在通过“基地”的及时点评、快乐聊天、私秘通信悄悄化解。这是“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的重要前提!

进入“实验基地”,你可以清楚看到从素材整理、构思剪裁、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到语言锤炼,网络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近100万字阅读素材,这使“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成为可能!

进入“实验基地”,你可以清楚看到高三各类作文题目的系统操练,各种作文层级的点播指导,每周作文训练的评比加星,临考模拟试题的当场亮分,文章修改成绩的前后比较,让你仿佛亲临“阅卷现场”。这是“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的有力保障!

七、实验总结。

1、网站运作小结。

本实验共进行了25周不间断作文辅导,常规实验学生40人,加上非常规实验学生约70~80人不等。半学期的准备,包括实验思路的确立、网站栏目设计、实验步骤筹划、基地素材积累、网络系统建设。25周的实验由原计划的每周三个小时(两个班,各1.5小时)发展到周六、周日两天,最后到随时上网接收、查看信息、评阅文章、回复信件、加入聊天等。“基地”总文字量1,302,773字。其中发布作业13,181字,作业及评改577,504字(加上学生手写作业近65万字,但不包括堂上作文),信件及回复文字量29,680字,聊天文字量难以记录。

2、实验成果评析。

①自愿选择,充分激发自我意识。作文辅导给予学生自我选择发展和提升机会,实验学生除高三常规课堂作文外,每周阅读量、写作量均有大幅度增加,阅读和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②人人投入,充分燃烧创作热情。个性化网络作文实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满足了学生抒写心声的欲望和展示个性与才情的欲望。

与此同时,教师网络辅导时间应学生要求不断增长,见缝插针,随时上网阅读、练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而挑战自我,不断创新成为每个实验学生的强烈愿望。

③轻松交流,心灵之火不灭。心灵之火由动感教学策略点燃――“实验基地”营造师生互动空间,创设“激”情氛围,作文辅导高效多能;促进生生互动,增强“激”情效果,作文训练持久扎实;吸引家庭密切配合,拓展“激”情空间,作文提高后劲十足。这一切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感性而丰富,精彩而愉悦,智力交锋热烈而温馨,思想交流自然而恒久……

④自由释放,心智平衡发展。高三阶段沉重的应试负担和强烈的功利目的常常会给学生生活学习、思想情感等方面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自由随意、轻松愉快的交互场景使“实验基地”成为学生的“减压场”;老师、同学、家长的及时关注和多方鼓励使“实验基地”成为学生的“加油站”;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高尚的追求使“实验基地”成为学生的`“理想同”。

⑤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还写作以本原。经过26周的网络辅导,学生作文水平进步显著,近一半实验学生保持良好写作势头,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过加“星”鼓励,因而考试成绩普遍提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紧张的高三应试阶段,学生的人文情怀日渐丰厚,精神世界远离空虚。读他们的作文,能真切感受到学生们对自然的关爱,对生活的热忱,对情感的执着,对困难的勇气,对希望的追求。通过网络环境多层次、立体式的交互模式,学生们的学习素质、意志品质、创新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我认为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收获还在于实验让每个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和充实感,使他们走出了厌恶作文的误区,改变了对作文的认识。让许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领略到写作的独特魅力,甚至有不少同学将“实验基地”视为“心灵的家园”,愿意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相伴一生。实验更让一些作文优秀者掂量出写作给予他们生命的特殊分量,使他们对美好的精神生活有了一种自觉追求――我相信,这才是写作的本原!

八、实验反思。

1、新课标给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带来具体明确的新要求。学生课外练笔不应该继续成为作文指导空白点,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盲目与随意的习惯,将指导落到实处。而利用网络把课外辅导纳入作文教学正规途径,当是时代必然趋势。

2、新技术带来新变革,教师应当有效利用技术优化教学。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本质性改变是目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走进新技术,认识新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教师任重而道远。

3、课外网络指导与课堂作文教学当是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替代。课堂目标集中、要求统一、直接对话、反馈及时等特点与网络机会均等、自由选择、平等交流、个性发展等特点各有千秋,应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4、课外网络指导切忌造成教育不平等。由于网络教学需要电脑与上网条件的支撑,这就要求教师提前预想学生的各种学习差异,并预先设置多种教学策略。我的应对措施是:每周五统一发布公告,传达作文活动任务和辅导计划,欢迎所有学生参加。为没有条件参加实验的学生提供电脑,在校上网或借机上网,同时特别安排这些学生面批面改,佳作先课堂表扬然后网上展示,典型问答网上陈列……努力使用各种综合手段力保所有学生平等享受教育资源。

5、网络作文教学切忌忽略语文基本功训练。教师必须清楚中学作文与网络写作在目的、规则(特别是应试规则)、要求、方式等方面的显著区别,应当在文体特征、结构形式、表达习惯、语体运用等各个方面给予学习必要规定与指导。同时要处理好打字与书写的关系,根据中学作文卷面书写的特殊要求,恰当安排书写训练,避免重网轻书,顾此失彼。

6、网络与个性化作文教学难点务必突破。如何使网络作文指导更加科学、规范、有层次、成体系,是下阶段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有待教师进一步深入挖掘高中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证明,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是作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应该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创设激情涌动、充满吸引力的写作环境,突破传统的单一性评价模式,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为解决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差异,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开辟新路,让写作摆脱应试的唯一目的,真正回归写作本原――心灵的栖息方式,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作文”与“立人”的最终结合。

反思这次网络作文实验,更加坚定了我继续进行教学实验的决心。“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圆满结束了,实验的不足与疏漏亟待重新审视与弥补,新一轮的“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中作文实验”也仅处于初步探索与实验之中。但是,这条探索之路注定要走下去,不会停息。

篇9:与网络建设的论文

与网络建设有关的论文

网站建设是指使用标识语言(,通过一系列设计、建模、和执行的过程将电子格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最终以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形式被用户所浏览。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论文怎么写!

关于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难点问题解析

摘 要: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更是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网络规划设计发展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网络规划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其中以网络需求获取规划及安全设计问题为最,直接限制了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本文基于网络规划设计发展现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进行分析阐述,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引入应用探索。

关键词:网络规划与设计;需求获取;难点分析;技术引入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12-0000-01

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便对网络相关参数的设计规划增加了难度。近年来,网络技术人员着重进行了网络规划设计难点与技术的创新探索,以期全面降低网络资源需求的变动性,并基于安全化的资源共享进行了仿真技术引入应用。笔者认为进行新技术创新应用有助于缓解网络规划与设计方面的发展困境,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先介绍了网络设计与规划难点,并基于难点进行了新技术应用探索,以启发网络发展技术创新人员,突破网络规划发展困境,从挑战中获得发展。

一、网络规划设计难点分析

现阶段,网络发展与应用中以资源分享与应用具有普遍性与急切性,网民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网络规划设计更加注重追求高水准的数据资源以提升民众的资源使用满意度,也更加注重网络规划设计的依据客观、有效水平,以全面提升网络规划决策的科学水平与资源利用安全性,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网络规划局面。

(一)网络多元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制定难点

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主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但是多元规划方案设计在实际的网络发展中应用并不广泛,网络技术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时常忽视规划方案的重要性,以致网络规划设计缺乏相应的延续性,影响了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网络规划方案制定工作的难度还存在于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不仅要基于规划需求,还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网络资源应用客户的利益保护,切实保护网络新规划前的客户投资,提高客户资源服务使用的满意度,而且,网络规划设计还要在规划实施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测,这便增加了网络规划设计的难度。

(二)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分析难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网络规划设计还面临着一定的需求分析难点。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与分析难点主要是网络规划与设计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时面临的网络信息资源统计难点,其中还包括客户需求调查精确性与时效性难点,现阶段网路技术人员已经进行了需求分析技术研发,但是该技术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难点。

网络需求获取与分析作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能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目标参考,还能提升网络客户信息资源的使用满意度。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与分析难点主要是指网路资源共享过程中由于技术功用有限而导致的网络规划目标缺失,该难点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网络规划设计中网络性能指标的缺失,长期发展还会影响网络资源的现代性、时效性及有效性,直接威胁着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局域网络的规划设计需求分析难点解决具有紧迫性。局域网基于专项性能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等网络资源,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分析需求量大。局域网的规划需求分析能够为网络资源提供网络建设发展规划指导,还能提升网络建设安全性,对网络结构规划意义重大。

(三)网络规划中的组网技术难点

现阶段,社会各行业的组网规划发展不断深入,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组网技术也面临发展困境。当前ATM、FDDI、千兆以太网等主干网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其中后两种技术在应用中优势越加突显,成为广泛应用的主网技术。社会网络规划设计发展中出现了组网难点,各种主干网络技术应用优势因为技术布局应用不合理而导致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技术功用大打折扣。

目前,在网络组网规划设计中已经实现了楼层建筑中的局域网组网,其中核心组网设备运行中采用千兆以太网,更高层次的'广域网组网还未应用成熟,导致各项主干网技术优势不能有效统筹组网,影响了网络技术设计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四)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性布线难点

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布线状况是影响网络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中的故障多半源于网络规划中的结构布线,解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化布线难点是提升网络运行顺畅度与质量的关键环节,还能减少网络应用中的故障,对于提升网络信息资源使用客户的满意度具有战略意义。

网络规划中的结构化布线能够为社区局域网提供便利的网络传输,还能借助通信设备实现广域内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切实解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化布局难点能够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共享的效率,还能有助于进行网络拓展,并将多模光缆与双绞线联合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中,全面提升网络建设水平。

二、网络规划设计困境探索中的新技术应用

网络规划设计难点多数关系到网络规划设计技术水平,加大网络技术创新,切实提高网络规划技术水平,能够全面推进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笔者就现阶段应用比较广发的需求获取分析技术与网络规划设计仿真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对网络规划设计难点的解决提供思路。

首先是需求获取分析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关键人物采访、实地调研、网络展示等。该激技术应用过程中先要了解网络规划设计目标,并基于需求获取的目的强化信息交流,其全面提取关键的需求信息,以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精确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切实推进网络规划设计突破难点,获得切实进步。

网络仿真技术主要应用于网络设计工作中,该技术的应用核心是三层建模机制,其中还包括仿真方法要点,高技术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中能够全面提升网络资源共享的安全性,还能通过仿真机制与引擎缩短网络建设周期,降低网络规划成本,提高系统的开放性,推进网络广域规划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难点,笔者还基于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中进行了网络规划设计技术探讨,希望能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此外,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是网络获得总体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系统、科学的网络规划设计能够切实推进网络技术水平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余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技术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1).

[2]李明.论校园网络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J].成才之路,(03).

[3]苏航.TD-LTE网络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3).

[4]基于RANPLANiBuildNet的室内外联合异构网络设计与优化[J].电信技术,(12).

[5]高金玉,贾世杰.OPNET仿真技术在网络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17).

篇10: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概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的重点是探讨描述了现今较为广泛重视与研究的信息安全技术,并对国内国外的信息安全技术的具体发展方向和新趋势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 技术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概念

1.完整性

信息在传递、提取和存储的过程中并没有丢失与残缺的现象出现,这样就要求保持信息的存储方式、存储介质、传播媒体、读取方式、传播方法等的完全可靠。

因为信息是以固定的方式来传递、提取与记录的,它以多样的形式被储存与各种物理介质中,并随时通过其他方式来传递。

2.机密性

就是信息不被窃取和泄露。

人们总希望某些信息不被别人所知,所以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阻止,例如把信息加密,把这些文件放置在其他人无法取到的地方,这些都是信息加密的方法。

3.有效性

一种是对存储信息的有效性保证,用规定的方法实现准确的存储信息资源;另一种是时效性,指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存储信息的主体等。

二、网络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

1.物理安全

是指在关于物理介质的层次上对传输和储存的信息的安全上的保护。

对于计算机的网络设施和设备等免于被人为或自然的破坏。

主要是由环境安全,指自然环境对于计算机的影响;设备安全,指防止设备被毁坏、窃取、电磁辐射、偷听、电磁干扰等;媒体安全,指保证媒体自身及所在数据的安全性

2.安全服务

篇11:论文网络伦理现状与前景

论文网络伦理现状与前景

内容提要:本文将产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伦理现象、伦理问题作为考察对象,对网络伦理研究的必要性和当前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及研究趋向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结合实际,指出现有网络伦理规范中存在的诸如“难具操作性、伦理意义较弱、存在悖谬”等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伦理研究的未来作了展望。

关 键 词:网络/网络伦理/虚拟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所说的网络(Network),指由电子计算机、 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杰出代表,网络改变着人的生活,“它向人们展示了全球联网的广阔前景,将每个人互相联接起来,将所有计算机设备联结起来,提供了对任何一种可能想象得到的信息的前所未有的、无可比拟的访问能力。”(注:Bob Hayward:《Internet现象评析》,《信息经济与技术》1997年第4期,第21页。)自美国政府1993年9月正式启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比喻式描述)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试图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这一前景壮观的领域取得优势。网络为人的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推动作用,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方便快捷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网络化”已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管理、流通、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短短十数年内,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一次又一次更新、进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神话和产业神话,并且以无比迅捷的速度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和商业市场,有人因而预言:21世纪将是由网络支持的时代。然而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犯罪、病毒程序的流行、信息私有权和信息交流自由之间的冲突、信息成本与信息收益难以控制等问题也纷纷出现,数以千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乃至经营者为此耽精竭虑却一直无法根本性地予以解决:技术进步得越快,问题也产生得越多;解决方法越先进,制造麻烦的手段也就相应越高超。由此而致的损失已日益频繁并有加剧的趋向。电子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无疑蕴涵了巨大的潜能,但其中也当然地包括了破坏力。这里隐伏着一些问题,如人“应该”怎样使用网络?怎样发挥其正面效能而避免由其产生的负面作用?怎样使人“合理”、“善意”地使用网络技术而不是利用其发生危害?这是网络技术本身所不能解答或不应该解答的,发达的现代科技本身往往并没有自觉地加入相应的道德关怀。因此,必须超越技术层面,在道德价值观念层面上考察和研究网络现象、网络行为,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以避免和制约网络技术被盗用和加入恶意。

网络伦理研究的历史不长。到目前为止,其主要工作表现为将不断出现在电子信息网络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揭示出来并赋予伦理意义加以讨论。在一些发达国家,较早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召开关于计算机伦理的年会,美国乔治亚州律师协会计算机法律部设有的网络伦理研究会等。这些机构为网络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电子信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信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这些协议有的制订得相当具体,甚至对字母的大小写、信息长短、主题、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也都有详尽的规定。其中较著名的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具体内容为:

(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

(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

(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文件里去窥探;

(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盗;

(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作假证;

(6)你不应该拷贝或合作你没有购买的软件;

(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

(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

(9 )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

(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人类同胞的理解和尊敬。(注:引自《计算机伦理十诫》,《信息经济与技术》1997年第5期,第26页。)

又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络伦理的声明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类型:

(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相联的系统;

(2)商业性地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

(3)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

(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

(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

(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注:严耕、 陆俊:《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6页。)网络伦理的建立使人在进入网络、使用服务器的网络行为中有了较确定的规则,在使网络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尊重知识产权以及他人的隐私权、唤起行为主体道德感、树立合理价值观、形成网络秩序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随着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日益大规模普及,网络伦理甚至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课程,被正式纳入一种西方世界称为“计算机文化”(cyberculture)的文化现象中加以研究,如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ety )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授课者和学习者可以就某一相关议题在环球网WWW(World Wide Web)上交流, 或通过参加某一讨论组或新闻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注:严耕、陆俊:《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6页。)

上述诸多研究机构的成立与研究成果的产生及其推广运用,具有开创性意义。这表明人类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已更加自觉,并能主动将滞后的法律无法规范的、技术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伦理范畴加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网络伦理的建立过程中体现了某种“道德进化”的趋向:一些原本被认为无关道德的问题逐步转化为道德问题,注重科技本身的伦理性;由注重纯粹、抽象伦理问题转向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具体

问题;以及由偏重自律型的“弱”的道德转向偏重他律型的“强”的道德,更多地强调由伦理道德充当“准法律”的角色,承担更多的社会规范任务。尤其重要的是,网络伦理在传播、普及以至展开相关讨论、进行修改完善等方面得到了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持。从这个意义上,网络伦理的发展有较好的条件。但是,也必须看到,像绝大多数关于新生事物的实践道德理论一样,网络伦理也面临着各种困境。主要表现在:

1.网络伦理的规范难具操作性。网络伦理作为对人类特定行为的规范,必然首先要确定是对“什么人”、“具有怎样特性的特定的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调整。但网络行为的主体、“规范的对象”是与相应的传统意义不相同的。网络行为具有独特的“虚拟性”,在电子信息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 )的情形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或篡改:一个白发老翁可以发布电子讯号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女,强盗可以自称警察而难被发觉。网络的构建实际上是将人置于“虚拟社会”(virtual society )、“虚拟共同体”(virtual community)中的过程。从哲学上讲, “虚拟”的实在与事实上的实在或现实是什么关系尚有待人们进一步认识;从社会学上讲,虚拟社会具体的运行机制与我们今天社会运行机制之间有什么差异也不明确。由此,网络伦理设定的各条具体规范受到严峻挑战: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注: 金吾伦:《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8页。)。谎言、偷窃的责任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责任者之外的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作出道德反应并采取道德措施。规范的力量往往只能表现为行为者自身的“道德感”,体现在“道德的我”与“行为的我”的对峙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为者几乎可以随意地解释他所接受的伦理规范并用来为自己辩护,乃至频繁地实施“自我豁免权”:仅我一个人这样做,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是微小的。并且,保护自己是任何人的天然向,既然无人知道危害由我造成,那么规范对我个人而言便是无效的。(这里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技术上的网络是要将最大可能多的人联系为一个共同体,伦理上的网络却似乎要将每个人与其他人相隔离。)——在难以确定规范对象,难以确立外在监督环境的情况下,即使伦理规范制订得再完备,理论再缜密,其可操作性也是差的。

2.网络伦理的“伦理意义”较弱。网络伦理与企业伦理、环境伦理等同属伦理学的应用层次。由于研究起步较晚或研究者置身其中等原因以致对网络的理性认识较浅(甚至干脆回避了对一些问题的追究)。即使在较深入的理性思考中,人们也更多倾向于技术应用方面,倾向于网络本身的“技术合理性”,在更进一步的伦理价值层面上,人们往往会面临以下困难:首先,网络技术的速度发展之快,使其所致的问题量剧增,人们已几乎没有充分时间对其进行详细分类、概括、提炼之后再加以思考解决,这种状态下伦理领域的研究通常是“直接面对具体问题”而较少从“元哲学”、“元伦理学”角度进行精密阐释。因此网络伦理的各种规范往往过于纠缠在具体细节中,过于强调其针对性。这使得其在形式上容易流于琐碎,内容上缺乏较一贯的价值标准与鲜明的伦理原则。其次,网络伦理研究中一些原先无关道德的问题以道德问题的面目出现,也相对削减了其伦理意义。比如在信息标准、网络域名、网址分配等涉及网络应用程度、应用范围的规定中,已超越了传统的较宽泛的伦理标准“应不应该 ”(从伦理学角度,这样的标准伦理意义最强),而进入到“该怎样”的量化水平。但这些规定本身是缺乏道德意味的,它暗示了某种以“科学”替代“伦理”的 向。为了建立稳固的网络秩序,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伦理更注重的是如何令人“接受”、“遵守”而并非如何使人“理解”、“同意”,其伦理意义是较间接牵强的,它经常表现为超越个体伦理理解之上的“制度伦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它可能与某些个体毫无利害关系甚至有损其当前利益,往往以牺牲个体伦理价值为代价,过分强调伦理观念中的整体性、综合性伦理价值。这里隐涵了一种要求:在个体网 行为与整个网络运行目标发生冲突时,个体应无条件地处于服从和劣势地位。也正因此,网络行为主体(尤其在“私人情境”下)常会将这种略带强加性质且缺乏道德共鸣的伦理规范忽略或置之不理。此外,网络伦理时常建立在难以成立的对机器的道德预设上。从伦理层面上讲,合理网络行为应当表现为人—机系统的协同作用,这使得人们在建立网络伦理观念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假定网络中的机器、技术等人自身之外的其他因素会自然真实地传递人的意旨,对事件作出道德反应乃至表达道德情绪。——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有了具备这种神奇功能的网络,也未必不是灾难。这从另一角度削弱了网络伦理的伦理意义。

3.现有网络伦理自身存在着某些难以排解的理论悖谬。首先,网络伦理的本意是要营造体现诚信、公正、真实、平等等“一致同意”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秩序,但从现有的网络伦理规范看,它却有可能走向反面,沦为技术上的强者独享特权的借口。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指出,电子信息网络的出现将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未来社会将出现两大互相对抗的新的阶级或阶层,即掌握和控制信息的群体(knows )和不占有信息的属体(knows-nots),前者是网络中的技术强者而后者为弱者。(注:严耕、陆俊:《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6页。)在现有的网络伦理规范中, 很容易体会到一点:这种规范是由技术掌握者制定的,他们只是单向度地和具有同样技术水平的网络使用者进行某种约定,或只是单向度象征性地照顾技术上的弱者,它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令knows受益而令knows-nots受损。因此,即使制定现有网络伦理规范的动机和起点具备了足够的“善”,其付诸实际的过程及效果也是很值得怀疑的:网络伦理是要建立好的网络秩序,但怎样看待knows与knows-notw之间的差距? 维持原状还是将其缩小抑或扩大?这是由来已久的复杂伦理问题,我们一直无法从传统道德经验、道德预设中推出答案,因此长期将其搁置。但网络(network )存在的理由和目标——建立最大可能的信息交往和联系——已急迫地要求得到回答:生存在网络中的现代人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能力已远远超过任何历史年代,对不平等、对差距的容忍阈限也相应减到最小。因此,网络伦理已很难在原先的层面上空谈什么公正、真实、平等,而需要对权利、义务、公平、责任等概念作新的解释和进一步完善。其次,现有网络伦理中崇尚的尊重知识产权、保守秘密、通信自由等原则也有陷入矛盾和循环论争中的危险。这些原则在给予知识产权以保护,保证通信自由的同时,又给某些人恣意传播失真的、不负责的甚至危害他人及社会安全的信息提供了方便。——这实际上有害于知识产权和通信自由。而且,在强调保守秘密时,我们难以想象,不对网络行为进行必要的监控就能有效地将秘密置于保护之下。但如何监控,怎样程度的接近秘密才不致破坏秘密、侵犯隐私权则又是难题。

三、考察和研究网络伦理是时代赋予的任务。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只要网络仍然作用于社会,这一任务便无法完结,它将始终表现得充满问题而又与人类共同体休戚相关。但必须明确,为这一任务而做的工作远非没有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考察的生活是缺乏意义的。”正是很多与此相类的任务与工作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使之富有意义。针对网络伦理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对其前景作出如下展望。

1.逐步完善网络伦理的相关理论。首先,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发展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意识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同时,在相关理论中更多地赋予网络行为以伦理价值,使人——机系统中对机器的道德预设成为可能。其次,对支持网络运行的重要元素——信息形成系统、充分的认识,对信息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致的网络诸特性作出明确界定,揭示“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从而将网络伦理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伦理相比较,厘清前者所说的公正、平等、权利、义务、自由、保密等概念与后者之间的共通处及不同点,力求在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伦理理论基础上讨论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伦理,同时又适度地加以区别和赋予新的涵义,以避免由于概念的新旧理解不一致而引发理论悖谬。更进一步,可以尝试将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具体问题(即在网络使用和运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交叉问题(即网络与社会其他现象相关联而出现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即由网络道德问题而引起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等层次,有系统、有秩序地分别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对大量涉及极广的问题时无所适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网络伦理提升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的高度,为其在现实网络行为中的适用打下基础。

2.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可操作性。除了在认识层面加深对“虚拟实在”的了解外 ,最大程度地确定网络中的道德主体是首要任务。现实已经证明,以纯客观的态度、单方面的技术手段进行追踪、侦查收效颇微,而且有加剧损害的危险,从本质上看,

这仍然带有“人受控于技术”的意味;一味注重理论完美及奖惩力度的规范、公约也不足以形成网络秩序,而且有可能助长对网络伦理的“怀疑”和“规避”倾向。要在注重网络伦理的深植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创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 的监督环境。这首先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能感 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一条可行的途径是:将加入网络规定为一种资格,为获此资格行为主体必须先行付出相应代价和作出遵守相应规范的承诺。在这种契约式的前提下,网络行为主体将不得不把伦理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层面加以学习、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可以将其与交通规则作一定的对比),出于对违反规则所负的责任和后果的清楚认识,网络主体完全有可能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外在的监督之下。此外,对目前许多暂时性的具体操作规范、网络协议,应该尽可能将其纳入网络的正常发展轨道,努力避免规范之间的自相矛盾和规范自身形式的凌乱和内容的不合理。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将这些规范、协议汇集起来加以统筹编纂,重点放在其合乎现实和可操作性上。同时也不可忽略,随着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普及,各种带有地域性局限的网络规范可能已无法相应适用到其他区域,因此注重国际化也是赋予网络伦理以可操作性的一种必然趋势。(注:霍国庆:《如何利用Internet网上法规》,《信息经济与技术》1997年第3期, 第20页。)

3.注重网络伦理中的可持续性。与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出于同样的理由,网络伦理也应兼顾全局、着眼长远,注重伦理主体及理论自身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必须将网络和人自身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物。所以,以发展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眼光倡导网络中的国内平等、国际平等、代内(同代人之间)平等、代际(不同代人之间)平等原则,强调网络主体作为人的“类”意识,强调任何局部网络的利益和发展机会不应以损害其他局部为代价,使网络伦理的主体逐渐从“作为个体的人”扩大为“作为的整体的类”,是十分重要的(注:余源培、杨建祥:《论哲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31页。)。唯此,才能使得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渐趋于协调、稳定,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优势才能得以合理的发挥和发展。很明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络将继续重要而且“应该”地存在着。当前,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的产业化趋势正为这一时代带来极其丰厚的财富和机会。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由于认识到这一点并从中获利,但这种“获利”的乐观状态是否能一直持续下去,一直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呢?已经有一些卓有远见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对网络、信息的滥用和过度产业化提出了忧虑。网络将不仅作为即时性的工具,更作为人类社会历时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它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网络伦理的价值标准中还应该涵有融合了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未来理想的历史尺度,将网络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价值关怀的直接目标。(在这一方面,网络伦理似乎没有跟上网络技术的步伐。在各自的领域内,科学家似乎总是较伦理学家更有眼光。也许正因此,技术才总是远远地走在伦理的前面。)

羌文化在影像中再现或被建构论文

纪录片电视文化的论文

传统媒体跨界风险及对策的论文

商标翻译的论文

分析写实性油画论文

情景模拟教学论文

口腔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论文

美术作品欣赏中美术心理学的运用及作用解读

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再现论文

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
《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相关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发挥多媒体优势的论文2023-08-28

探析初中英语情景教学论文2022-11-23

高中地理情景教学探究论文2022-10-02

美术论文2022-06-22

我国电视广告论文文献综述论文2022-05-06

多媒体论文2023-08-05

数学教学中电子白板的应用研究论文2024-04-19

浅谈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论文2023-09-17

高考话题作文写作技巧2023-01-13

谈学生的情感教育论文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