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医学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绿波萝丸子”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医学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医学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月~1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80人,随机分为传统治疗护理组(对照组)和临床路径模式组(实验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临床路径的制定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专科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临床路径管理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国内外临床路径模式的经验,结合诊疗常规和以往的治疗经验初步拟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佳可行的治疗护理计划和进度流程。
1.2.2临床路径的实施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患者自入院第一天即按照路径的流程实施每一项诊疗护理计划。从入院前到术后第3天制定详细的临床路径流程。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各均数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比较。临床路径是coffey等在1992年首先提出来的,是集医护人员为一体,为患者制定的一套综合性的医疗服务计划。203月~201月我院对肝胆外科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设计并实施了临床路径,探讨临床路径是否对患者有促进恢复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路径组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西药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够促进患者恢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篇2: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医学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择-来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6例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55.6岁。其中胆囊炎伴胆囊结石44例,胆囊息肉12例。
1.2手术方法
术前严格选择患者,合理完善各项检查,控制血压<140/90mmHg,血糖<8mmol/L,术前均应用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术前12h禁饮食,常规放置尿管。均气管插管全麻,或者选择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11—13mmHg,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左倾30~40度。调整体位后,深入腹腔镜尽可能抵近胆囊颈部,利用镜身向左下方推移胃窦及十二指肠,观察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大体评估显露与操作难度,决定是否行TC。决定性TC后,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如胆囊周围如有粘连,先行分离,显露Calot三角,辨认胆囊“三管一壶腹”关系游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后夹闭,切除胆囊。分离胆床应紧贴囊壁,先分离三角后壁,再分离前壁,分出胆囊壶腹与胆囊管交界部即可上钛夹。根据病情(手术难易程度)分别采用顺行、逆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部分切除术。如胆囊管难于解剖出,可用电凝钩切开囊壁,取出结石,钛夹夹闭或缝扎胆囊管,行胆囊大部切除,残余胆囊黏膜电灼处理。对胆囊萎缩、胆囊三角粘连致密、炎症严重,分离出血多解剖实在困难或怀疑癌变者,应急时中转开腹;对胆囊分破、行部分切除和炎症重、渗出多的患者应盐水冲洗干净,放置腹腔引流管。
2结果
56例试行TC,其中53例(94.64%)成功。TC手术时间30~120min,术中出血约15~40ml,平均27oml。有一例术后胆漏的,因胆囊管太粗,两个钛夹对合钳夹不紧,术中放置引流管,10天后经引流管保守治疗治愈,有一例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治疗两个月愈合。有一例术后三月复查B超疑似胆囊窝处残余结石,后反复对比术前多次B超和病史,考虑为钛夹伪像。有一部分患者出院较早,有炎症未清现象,故我们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根据术前和术中所见的炎症轻重程度来确定,一般在4~7天,必要时延长。
3讨论
细菌性感染及化学性刺激会引起胆汁成分变化,致使胆囊炎症病变,该病发生率较高,仅次于阑尾炎病变,以女性发病居多,为外科常见性疾病之一。胆囊炎临床病症表现突出,主要有肠胃反应的恶心、呕吐,并伴随右上腹疼痛及发烧发热等。其中,疼痛在临床上表现持久。胆囊长期发炎导致病变为慢性胆囊炎,脏器表现为胆囊壁纤维增厚、疤痕收缩、囊腔可以进行完全闭合,这些临床表现都能引起胆囊功能消失及胆囊萎缩,理应广大患者重视。
我院使用TC近三年,经过省内医师带教并逐步掌握其技术,对各种情况也能合适处理,现总结如下:
①胆囊结石:当嵌顿结石与胆总管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时,可以用施夹直接夹断胆囊管;当嵌顿结石位于胆总管开口处,可以丝线结扎胆囊管施夹,在近于胆囊总管处进行剪短总管;当嵌顿结石与胆囊管距离较短,可将胆总管结石慢慢挤出管内至胆囊,如若移动困难,也可直接行结石施夹,而后行胆囊管剪短。上述措施使胆囊管处于相对开放状态,以便顺利取石。
②萎缩性胆囊炎:首先应对三角位置的解剖关系进行辨明,尽量对胆囊管进行分离,随后进行施夹夹闭,如若不能分离不可强行分离;若胆囊壁与其周围解剖关系不能辨明时,可对胆囊部位进行部分切除,也可行缝针胆囊管结扎;如若胆囊壁与胆总管或右肝管粘结不紧密,可行完整切除胆囊,离断胆囊管。
③胆囊粘连:在肝脏与组织网膜粘结及肝下间隙封闭时,可行胆囊底肝缘锐性分离,剥离至胆囊颈,为防止脏器损伤及腹部出血,无需对肝十二指肠韧带部结构进行过多分离。
我院属乡镇卫生院,技术相对滞后,于2008年引进腹腔镜系统,随后院请省内著名专家对我院医师进行带教手术,医院提供病员,于每月进行临床带教诊治。从2008年至今,我院已成功治愈56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现今我院医师已完全掌握该技术。近3年临床显示TC可行性高,术后效果显著,一致认为TC对治疗胆囊性疾病可行、安全、有效。
篇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探讨论文
【摘要】 目的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938例L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并发症的经验教训。结果 13例(1.4%)发生并发症,腹腔出血5例(0.53%)、胆管损伤2例(0.21%)、胆漏2例(0.21%)、继发胆管结石3例(0.32%)、十二指肠损伤1例(0.1%),经相应处理,均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出血、胆管损伤、胆漏、继发胆管结石、十二指肠损伤是LC术常见并发症。熟练掌握LC术手术技巧,术前认真选择病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充分有效的暴露、Colot三角的精细解剖、对组织准确的辨认,及时中转开腹,规范的手术操作是我们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预防和治疗LC术并发症,努力提高LC手术正确性、安全性,使其治疗效果更令人满意。
篇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探讨论文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laparosco///picplications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are discusse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3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clinical material, and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13 cases (1.4%) complications, abdominal bleeding in 5 patients (0.53%), bile duct damage in 2 cases (0.21%), pylethrombosis 2 cases (0.21%), bile duct secondary 3 cases (0.32%), duodenal damage 1 cases (0.1%), and the corresponding to handle, all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no deaths. Conclusion: abdominal bleeding, bile duct injury bile leakage, secondary bile duct, duodenal damag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s common complications. Mas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surgical skills, preoperative choose seriously cases, strictly mastering the operation indication, perioperative, full and effective exposure, gallbladder triangle fine anatomy, to the organization make the accurate, timely transferred to opening appendectomy, regulating the operation is we prevent laparosco///picplications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positiv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aparosco///picplications, and strive to improve laparoscopic gallbladder surgery correctness, safety, and to make the treatment effect more satisfying.
【 Key words 】 laparoscopic; Cystic resection; Complications; Reas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疗效好、安全、准确、创伤小、痛苦轻、康复快,深受广大医患者喜爱,但是因为二维腹腔镜本身存在深度感欠缺的弱点,立体感较差,若遇到病变复杂、解剖异常的病人,如果手术者再欠缺经验等,则很容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导致很严重的后果[6,7]。我院自1月至12月行LC术,共938例,出现腹腔出血、胆管损伤、胆漏、继发胆管结石、十二指肠损伤者13例(1.4%),本文就其医学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做以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938例,男375例,女563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45岁。其发病时间最短者3月,最长者25年余。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750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46例、胆囊息肉31例、慢性胆囊炎11例,存在能耐受LC术的合并症者占21%。均经1次及其以上“B”超检查为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胆总管不扩张。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准备后,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平卧位,3孔或4孔法置腹腔镜及手术器械,自胆囊颈部开始紧贴胆囊壁和胆囊管进行精细分离,游离胆囊管,注意不过多分离Calot三角,辨清胆囊管与胆囊颈部和胆总管/肝总管关系,上钛夹或太极扣或生物夹夹闭胆囊管远近端中间切断,然后再分离出胆囊动脉,夹闭胆囊动脉留残端,于其远端电凝切断,再于胆囊床用电凝钩游离切除胆囊。于胆囊床游离切除胆囊时在胆囊床表面留一层结缔组织,注意在胆总管周围避免使用带电操作。结果成功完成LC术931例,中转开腹8例(0.85%)。术中出血5例(0.53%)、胆管损伤2例(0.21%)、胆漏2例(0.21%)、继发胆管结石3例(0.32%)、十二指肠损伤1例(0.1%),经相应处理,均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讨论
2.1腹腔出血的防治
LC术中大出血的常见原因,一是胆囊动脉出血,二是肝中静脉分支出血[4,6]。损伤胆囊动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存在前、后支胆囊动脉时,满足于一根动脉的处理而忽略另一分支的发现与处理。
②术者在LC术时,由于用力牵拉胆囊颈部而使胆囊动脉变苍白、搏动不明显,以致把胆囊动脉当成纤维条索处理。
③急慢性炎症引起的纤维结缔组织使胆囊动脉难以与其分辨
④术中用力过大,把胆囊动脉撕脱或撕破。
肝中静脉分支损伤出血,主要是对肝中静脉分支的认识不足,从胆囊床剥离胆囊时过深、未紧帖胆囊壁。针对腹腔出血的原因,我们应熟练掌握Calot三角区胆囊动脉的各种局部解剖关系,正确牵拉胆囊,对急慢性炎症所形成的纤维条索组织,仔细辨认,依次分束电凝切断。一旦胆囊动脉损伤出血,立即用钳子夹住出血处,吸净积血,然后轻轻松开,重新调整好,以使钳子只夹住喷血处,再次吸净积血,观察肝胆管不受损伤的情况下,上钛夹夹住胆囊动脉。发生肝中静脉分支的损伤,立即用纱布压迫,吸净积血后,轻移纱布,看清血管走行,于出血点两侧钳夹上钛夹或缝扎处理,切忌盲目电凝。文献上由于气腹针和第一套管盲目插入腹内而引起的大血管损伤和腹壁穿刺孔出血,国外初期报道较多,我国较少见[6]。本组5例腹腔出血,4例胆囊动脉术中损伤出血,1例把胆囊从胆囊床上分离时损伤了肝中静脉属支而引起大出血,术中经以上办法处理、止血,效果良好,避免了中转开腹。
2.2胆管损伤的防治
胆管损伤是LC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总结文献[1,2,5,6,7]中引起胆管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人为的因素、技术因素、二维图象存在的视觉因素、胆道的解剖关系是否因为病理改变或先天因素存在异常、适应症的选择恰当与否、热效应损伤、腹腔镜设备、术中麻醉效果的好坏、助手配合是否默契等。规范的手术操做是预防胆管损伤的关键,如方驰华[2]经胆囊三角后侧径路解剖,运用“三管一孔一脏器”(即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小网膜孔右肝脏面)的显露方法,连续开展LC术1065例,无一例发生胆管损伤;合理的设备配置及应用;Colot三角的处理技巧;复杂胆囊的对策,对于难以切除的胆囊可运用逆行或顺逆结合的办法切除胆囊,或选择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张力过大时可先减压等;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手术指征,及时中转开腹;遵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基本操作原则[6],有高度的责任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胆管损伤。胆管损伤以肝总管损伤多见,其次为胆总管和副肝管损伤,以横断损伤为主[5]。其处理办法有胆管修补加T管引流术、胆管端端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等,要视不同损伤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组两例胆管损伤,一例胆总管壁撕裂行胆总管修补加T管引流,一例肝外胆管损伤范围较大而行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恢复良好。
2.3胆漏的防治
LC术后在腹内有胆汁储留,出现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是胆漏的临床表现。胆漏不等于胆管损伤。胆漏的`第一好发部位是胆囊管残端,常见于钛夹脱落、夹闭不全、胆囊管坏死、钛夹的切割作用损伤胆囊管。其次是迷走胆管和胆囊下胆管损伤[6,7]。为了避免胆漏,我们的经验在术中对于胆囊管粗大或水肿的患者进行分次上钛夹,胆囊切除后先检查胆囊床和胆囊管残端,观察有无胆漏,必要时放一干净纱布于胆囊床和胆囊管残端,留置3~5分钟,取出查看纱布上有无黄色胆汁。金属钛夹对组织有切割作用,胆囊管残端置钛夹时用力要适度,以免损伤胆囊管致漏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太极扣或生物可吸收夹。一些有胆漏可能的手术在术中放一引流管,即可达到诊断目的也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大多数病人在引流后逐渐愈合。部分胆漏病人用内镜置管引流方法或经皮肝穿置管引流即可治愈,也有部分胆管损伤的病人需再次用腹腔镜方法或开腹手术治疗[6]。本组一例胆漏经腹腔引流治愈。另一例术后一周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经剖腹探查为胆囊管残端坏死钛夹脱落而胆漏,缝扎胆囊管残端治愈。
2.4胆管继发结石的防治
胆囊结石的患者有一部分常同时合并有胆管结石[5],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如右上腹痛发作时有无发冷、发热和(或)黄疸等,且进行详细的检查,对可疑胆管结石的病人,可多次B超检查,以防止胃肠道气体等因素导致的B超漏诊,必要时行ERCP或MRCP,以及术中造影,以免漏诊胆管结石。若诊断明确,可采取内窥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或腹腔镜、以及开腹胆管切开取石。
2.5胃肠道损伤的防治
文献[6]报道胃肠道损伤主要发生在手术中分离粘连、为了暴露推压胃十二指肠以及带电操作时损伤,少数是因胃膨胀在放套管时刺伤。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胃肠的机会不多,但带来的后果很严重。主要原因是损伤不易在术中发现,术后症状又不像胆漏那么明显,容易发生化脓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是重要的并发症死因之一。预防的关键是在术前按常规准备胃肠道,手术中操作精细轻柔,带电操作准确、不乱动,麻醉开始时按压胃部或常规放胃管,以保持胃内空虚,这样可以防止胃肠损伤。一旦发现胃肠损伤,应根据损伤的情况,手术者的水平,决定使用腹腔镜还是用开腹的方法处理。本组一例十二指肠损伤,因胆囊壶腹与十二指肠紧密粘连,术中分离时损伤,术后第一天出现腹膜炎,经胃镜确诊后行开腹十二指肠损伤修补手术治愈。
综上所述,腹腔出血、胆管损伤、胆漏、继发胆管结石、十二指肠损伤是LC术常见并发症。熟练掌握LC术手术技巧,术前认真选择病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充分有效的暴露、Colot三角的精细解剖、对组织准确的辨认,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手术指征,及时的中转开腹,规范的手术操作是我们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其次我们要重视疾病诊治的全过程,注意鉴别诊断,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预防和治疗LC术并发症,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LC手术正确性、安全性,使其治疗效果更令人满意。
参 考 文 献
[1]刘金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1(7):571-573
[2]方驰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预防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7(9):741-743
[3]刘志坚,段永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动脉出血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6(5):380
[4]沈宏亮,江道振,郑向民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中静脉属支误伤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713-715
[5]姚怀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1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17(29):184
[6]刘国礼.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M]//刘国礼主编.现代微创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33-136
[7]蒋渝,陈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M]//孙衍庆,宋鸿钊,邱蔚六等主编.现代手术并发症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3:734-739
篇5:腹腔镜胆囊切除转开腹临床医学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转开腹临床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5例,女17例,年龄20-75岁,全组患者术前均经腹部B超检查确诊为LC适应症,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胆囊结石12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0例,其中有下腹部手术史1例,上腹部手术史1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间均是在入院后48h内。
①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CO2人工气腹,压力控制在≤13mmHg(1mmHg=0.133kPa)。
②手术过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常规三孔或四孔法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为12-14毫米汞柱,先游离粘连组织,辨别胆囊三角,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并给予夹闭切断,最后切除胆囊。
③术后治疗:抗生素的使用是在患者入院后即开始使用,停止时间是待到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方停止使用。患者在术后24h即给予流质饮食,以补充机体能量。术后48h,若患者没有异常情况出现,则可拔除胆囊床引流。
2结果
在本组资料中的22例患者中,胆囊三角处理困难或出血17例(77.3%),十二指肠损伤1例(4.5%),胆总管损伤2例(9.1%),右肝管及肝总管各损伤1例(4.5%),,均因慢性炎症致三角区粘连分离困难致出血或牵拉,电钩灼伤,我们均采用开腹修补或T管引流并切除胆囊。经治疗后本组资料的22例患者在术后住院10~23d,平均住院时间为14.5d后均临床治愈,并没有发生后续并发症,对全部病例均进行1~5年的随访,有1例患者死亡胆囊癌,其余患者仍健在。
3讨论
3.1中转开腹的原因
3.1.1患者的病理特点
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导致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离困难,Calot三角致严重致密粘连,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单纯追求LC成功率可能使得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升高。本组17例因胆囊三角区解剖困难而中转开腹。本组有1例十二指肠损伤系胆囊三角分离困难导致粘连组织损伤所致。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往往胆囊管处有结石嵌顿,此时三角区组织水肿,组织分离易断裂,增加手术难度,如强行操作,极易损伤而致胆漏。患者的胆管解剖变异,因右肝管汇入胆囊管,右肝管与胆囊管或胆囊管与肝总管并排走行极易损伤。本组有一例右肝管损伤与局部粘连严重强行分离有关,而肝总管损伤与解剖变异有关,均系术中术野有胆汁样渗液给予中转开腹。
3.1.2医师的技术因素
术者经验不足,术中牵挂不当,辨别错误,误将肝外胆道当成胆囊管钳夹,操作粗暴,解剖胆囊时太靠近胆管导致撕裂,以及难以控制的出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因胆囊三角炎性粘连致密,盲目电凝电切导致出血,盲目钳夹,造成出血及胆管损伤,在手术过程中,如遇到分离困难,动脉出血,胆道解剖辨别不清以及出现副损伤时应及时中转开腹,对已发生的副损伤及时给予处理防止不良后果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降低LC中转开腹率的`方法
术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熟练的操作技术,对有病程长,B超提示胆囊壁厚胆囊充满结石,疼痛频繁发作,以及有上腹部手术病史的慎用LC,要准确辨认肝外三管,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部上下1厘米的胆管是损伤的高发区,炎症期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局部粘连水肿,分离时极易损伤。避免过分牵拉,使但囊管与肝总管夹角变形,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而钳夹切断。不可能随意切断不明结构,尽可能采用钝性分离。胆囊严重萎缩,Calot三角致密粘连,腹腔粘连严重,或解剖变异应尽早中转开腹。剥离胆囊时应注意其解剖层次,避免胆囊出血,如出血量多且电凝不止时应中转开腹。
篇6:高危高龄人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apa roscopic eho lecystectom y, LC) 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 1- 4] , 其手术病死率为0. 09%[5] ,可是高危高龄病人的器官功能衰退, 反应迟钝, 对疼痛敏感度有所下降,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其他疾病, 很容易错误诊断为胃病、冠心病, 部分病人手术时伴炎症水肿, 甚至有胆囊坏疽、积脓[6] , 加之麻醉等的刺激, 增加了LC 的风险, 所以做好术后监测和处理, 提高护理技术, 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极为重要[ 7] , 我院 年5 月至 2013 年11 月共对60 例高龄高危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通过周密的护理, 术后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均康复出院,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 例, 年龄65 岁~ 85 岁,平均75 岁, 其中单纯性胆囊炎26例,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4例,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例, 化脓性胆囊炎6例; 合并高血压34 例, 糖尿病21 例, 心肌缺血、心电图异常、陈旧性心肌梗死17 例, 肺部感染5 例。术前留置胃管、尿管; 在麻醉诱导面罩加压给氧时按压上腹, 以防胃内进气[2],60例行LC 三孔法手术。
2,护理与检查
2.1心理护理:
在术前,患者由于缺乏对腹腔镜手术的相关认识,会对手术产生惧怕感、恐惧感、并且担心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危险、术后的恢复效果是否良好。所以,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指导是尤为重要的,系统的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法,像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应对治疗。
2.2重要器官功能检查:
因为此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的比较严格,要求患者全身麻醉,就会给患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在术前我们要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系统的检查,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我们要做好消毒工作,做好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一天进少量无渣饮食,防止食物产生空气,影响手术的进行,术前晚间可进少量流食,在术前12个小时,禁止患者进食,并且在术前4小时内禁止饮水,根据手术需要,还可能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 .术后护理
3.1常规心电监护 本组均为高龄病人, 且并发心、肺、脑血管等疾病, 老年人病情多变, 不但要做好各种抢救准备,还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这些都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手术后均给予心电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和心电图的变化, 术后15 min~ 30 min 测量并记录1 次, 等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可逐渐改为2 h 测量1 次, 直至4 h 测量1 次。此外要随时了解S - T段变化, 观察CO2 气腹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双肺呼吸音, 根据监测的最终结果给予吸氧。并及时吸净痰液, 保持气道畅通, 术后前期应让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止舌根后坠堵塞气道, 同时要早期训练病人有效咳嗽, 帮助病人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发生肺炎。
3.3体位护理 病人麻醉后没有苏醒,应取去枕平卧6 h, 头偏向一侧, 待病人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半卧位,有利于切口愈合, 而且半卧位有利于老年病人有效呼吸及咳嗽, 可预防肺部并发症。
3.4 引流管护理 病人术后返回病房时,要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各类引流管扭曲、受压、堵塞, 并保持引流管畅通, 顺时针挤压引流管, 以免被血凝块堵塞,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及引流的速度, 有无胆漏发生等, 通常术后24 h 腹腔内血性引流液超过3 00 mL 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如无异常, 2 d~ 3 d可拔除引流管
3.5疼痛护理 术后的患者,如果疼痛不剧烈,可以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或者改变患者的体位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像患者及时的解释术后会出现的问题,如患者可能出现胸部及肩部的疼痛,是因为腹腔的气体未排净所致,术后1~3天疼痛自然会消失。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疼痛,要严密观察患者,及时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用止痛药,佩戴舒适的腹带可以减轻疼痛,腹腔镜术后患者会出现咽喉部的疼痛,是因为气管插管刺激引起,告知患者不用担心,随后的治疗会让此症状消失,患者在出现胃肠紊乱的情况下可以给予胃肠减压。
3.6切口护理 腹腔镜手术的最大优点就是伤口小,愈合快,术后应该严密观察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的状况发生,及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如有发现感染等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7预防压创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皮肤比较脆弱,本身对疼痛的感知能力变弱,所以患者容易出现压创的情况,在患者麻醉清醒前,要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缓解长时间受压的肌肤组织,可以预防压创的发生。虽然手术恢复期短,但是高龄患者则恢复的较慢,预防并发症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通过对本组患者的精心护理,均康复出院,无切口感染情况,每位患者平均住院5天。
4.术后并发症处理
合并症的护理: 1.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术后的72 h之内持续低流量吸氧, 1~ 2 L /m in。麻醉苏醒后, 叮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叩背, 并协助排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 给予生理盐水30 m l+ 糜蛋白酶4 000 u + 庆大霉素8万u+ 地塞米松5 m g雾化吸入, 2次/d。2.胆汁漏: 为较严重的并发症,手术后应当密切观察有无黄疸,有无腹膜刺激症,注意胆汁引流量、颜色、性质及大便的颜色,如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腔引流管排出大量胆汁样液,及时通知医生应及时报告医生行再次手术。3. 合并心脏病、高血压者术后24 ~72 h持续心电监护, 72 h内间断低流量吸氧, 2 ~ 3 L /m in。高血压患者术后常规用硝酸甘油5 m g+ 50 g /L葡萄糖500m l静脉点滴, 将血压维持在17. 5~ 19. 0 /9. 0~ 11. 0 kPa。严格控制输液滴速, 40~ 60滴/m in。。4.出血[3]: 当严密观察脉搏、体温、血压、呼吸; 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及患者面色、末梢循环情况; 有无腹胀、腹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 带腹腔引流管者紧密观察引流液的质、颜色、量。引流量短时间内引出颜色鲜红,量超过100ml /小时伴血压下降应考虑出血,马上通知医生。
篇7: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学;科技查新
中医药科技查新是利用文献检索、分析与对比的手段,对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人提供的中医药科研内容做出新颖性结论的中医药科技文献查证服务。而查新报告是科技立项、科研成果鉴定和评奖的参考依据之一,它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对申报者和评审专家来说十分重要。
国家科技部颁布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与《科技查新规范》,这些法规对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准则,促进了查新工作的规范化和进一步开展。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目前的查新需求和查新机构的运作模式下,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中医药科技查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影响中医药查新报告质量的问题
1.1.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查新委托过程中。客户在《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查新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二是出于对项目的技术保密,不能如实填写具体内容,对主要查新内容表述含糊或采取回避;三是用户对委托过程不够重视,委托人不是课题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准确交流。
1.1.2 查新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查新工作要求查新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查新、检索技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各种检索工具,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对中医药文献查新人员来说,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知识。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查新队伍良莠不齐,查新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现代化设备运用的技能缺乏,外语能力与现实需求相差甚远;部分中医药查新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未能全面具备中医药学专业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或有欠缺。
1.1.3 检索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由于我国科技体制、制度和习惯的原因,许多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文献,以及未公开发表论文和出版书籍及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均不在被使用的数据库内,因此,检索所获得的数据相对来说是滞后的和不完整的,由此在做分析和结论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4 对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忽视
由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高难度和高复杂性,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知识和专利检索技能较为不足。目前,国内对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这两种查新形式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科研创新性程度不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不强有关,同时也说明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检索水平和意识有待提高。
1.2 对查新报告作用大小的争议
查新报告仅是从有无文献报道的角度来报道项目的创新性,而立项和评奖需要考虑的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推广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审批者对查新报告本身不够重视,审批的时候不是以项目的查新点为标准,因此,很多时候查新只是一种形式,不能在立项和成果申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1.3 中医药查新的规范化问题
查新人员、设备、资源、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查新的质量。查新报告的格式、用词描述准则等,不符合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的规定。各个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化。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的首要问题。
2 关于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对策的初步探讨
2.1 改革查新工作的管理方式,加强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
2.1.1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
要向客户说明《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的重要作用,打消其疑虑,使其能充分表达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方法等,积极配合查新工作。
2.1.2 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
2.1.3 加强审核,确保审核质量
审核人须由具有丰富查新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审核过程不能流于形式,要确保查新报告的质量。
2.1.4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查新工作的质量。
总之,要加快建立各种查新咨询规章制度,健全查新咨询的管理体系,并加强执行力度。
2.2 加强查新机构的改革,顺应形势的发展
2.2.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利用因特网建立本单位的'主页,实现各机构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和独具特色的数字化中医药查新咨询网络服务体系,以适应医学查新咨询的发展。
2.2.2 改革单一的服务模式,实施多样化服务
充分利用查新咨询机构的软、硬件设备及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势,实施多样化的医学信息服务;建立市场反馈机制,追踪所查课题的市场效应,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查新咨询工作,体现其市场价值。
2.2.3 加强宣传,增强与外界的联系
以讲座或培训班的方式定期分批在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中普及查新知识,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提高其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其在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过程中查新的自觉性。
3 小结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增长,给查新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既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又要保证查新的质量,这就对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查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查新机构要变以往的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查新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为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科研资金利用效益,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313-314.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S]..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S].2000.
施 毅,徐清河.中医药科技查新的作用与趋势[J].中医药管理杂志, ,15(10):747-749.
吴校连.科技查新在医学科研项目评价中的作用与应用[J].医学信息, ,(8):859-860.
薛晓芳.科技查新工作规范化探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 16(5):60-62.
试论医学查新咨询机构的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13(1):48-49.
篇8: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范例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本次选取我院5月-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现代医学中,临床检验为重要内容,可为疾病诊治、监测、预后评估提供准确参考依据,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卓越发展成就,医学检验技术随之也不断发展,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障疾病有效诊断和控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故重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1]。本次调查选取临床检验患者,随机分组,就加强质量控制管理与常规管理成效展开对比,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5月-205月收治的临床检验患者200例,男104例,女96例,分别行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检验过程中应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重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并实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质量控制问题:(1)标本采集问题:受检者饮食、运动、所用药物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民族也可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标本时,需嘱患者将正在使用的药物停用,在安静或正常活动下对标本采集。但若操作不当,如完成静脉血采集后,将血液直接在试管内注入,而针头不拔掉,会出现标本溶血。从正输液的手臂血管行采血操作,会稀释血液标本。(2)试验和检验设备问题:仪器保养不妥、仪器老化,均可使检测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在准确性上出现问题;因检验人员水平有限,或未掌握仪器的功能,标准操作,注意事项,引发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试剂更换时,相关仪器参数未改变,规范保存样品的意识不强,诱导操作失误,促使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所应用的试剂,未按规范要求设定,有误差事件发生。(3)人为问题:医疗科技在近年发展迅猛,检验仪器渐趋高端,有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但仍需人来对各项操作完成。故检测试验中,检验人员操作误差是引发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员操作误差主要包括:样品暴露时间过长、操作习惯不标准、样品检测峰面积积分存在习惯上的差异及对检测结果的'重视度不足等,均可引发不良事件发生。(4)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室内质控即室内质量控制,重视室内质控的开展是监测仪器设备、检验方法、操作环境、过程、试剂等稳定性检测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获取正确检验结果的风向标。实验室间质量评价为室间质评,加强室间质评,可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评价,确保结果与其他单位一致或具可比性。(5)检验分析后问题:医学检验中,结果的复查和审核为最后一道保障质量的防线,检验人员通常对先进仪器设备过分依赖,易有出错报告的情况,如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出异常结果,未按人工规则复查,出具错误报告等。
1.2.2应对措施分析:(1)检验前质量控制:①保证标本质量:采集样本前,重视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和解释,对病情、情绪、生理变化了解,将所需检查项目的目的、意义、采样和自留样本注意事项、影响检查因素告知,以提高配合依从,在平静、安静状态下完成采集,保障了样本的真实、合格,避免了由此引发的误差事件。②样品合格: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采集,确认和核查患者信息,标本采集时,对时间、部位、体位、取样方式、数量严格要求。如采集血样,通常在空腹16h内,早上9:00前,患者保持平静、安静正常状态进行。尿标本采集时,患者需饮食规律,避免性生活、体育运动、饮酒,女性月经后采集,需注意清洁尿道口、外生殖器及周围皮肤清洁,以避免被经血、阴道分泌物污染。样品一经采集,即具实效应,需及时送检,若不具备及时送检条件,需正确存放,以防变质或变性,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2]。(2)检验中质量控制:①仪器维护:仪器正常运行在检验过程中意义重大,检验人员需做好保养和维护,定期性能评价和校准,确保性能稳定和正常运行,一旦有问题出现,需向供应商及时通知,更换或修理。同时培训检验科医技人员,防止人为操作失误。②需保证检验试剂合格,对试剂保存环境、时效严格管理,启用前需注意防保质期和生产日期,避免因试剂失效或变质诱导结果错误。建立保管和使用试剂制度,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养:现代仪器均为精细化操作,检验人员需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故需加强技术操作培训和业务学习,娴熟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检测原理、干扰因素、检测结果的图形、数据,报警的含义及如何维护,保养调试,掌握性能评价和校准标准,防范操作失误。同时,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与自身技术水平结合,针对患者疑问,合理做出解释,主动与其他科室交流,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并与临床症状结合,对结果是否准确做出评估,以使自身检验能力提高。(4)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管理:检测标本前,校准仪器,行室内质控,对仪器设备各项检验参数和性能检测,正常状态下,才可对标本检测。如失控,需记录,并分析原因,积极纠正,再行检测。注意质控品精密度。重视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与其他单位具有一致性、可比性。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作用显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水平[3]。引发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问题较多,需行综合分析,针对问题积极防控,以降低标本检验不合格率。本次调查中,观察组针对检验前标本采集、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人员、仪器设备、试剂等因素引发问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如重视采集标本前与患者沟通,加强仪器、设备保养和检测,重视针对检验人员综合素养加以培养,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对降低检验失败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意义重大[4]。本次结果证实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郝莉丽.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18(20):2672-2673.
[2]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30(1):50-51.
[3]董大光.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7):1143-1144.
[4]薛建丽.谈在检验操作过程中如何控制医学检验中的误差〔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11):221.
篇9: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医院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直接推动着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与壮大。阐述了医学工程发展中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揭示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对临床医学工程变革与发展的强大指导作用。医学工程的变革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明确医学工程师地位与职责已是当务之急。不断开发新产品、研发新设备以及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医、教、研科学水平都体现出临床工程的新的需要。临床医学工程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人类医学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为提升人类卫生健康状况和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工程 变革 发展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Engineering)学科是应用工程理论、技术、医工结合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医院中有关仪器设备、医疗器械、应用软件和医用耗材的技术管理与应用、工程技术支持、安全、有效和质量保证、与临床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临床医学工程已经与医疗、护理、临床药学并列为现代医院的四大支柱,是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率的必要技术保障。
1、医院现代化建设推动医学工程的变革与发展1.1 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医院是我国现代医疗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化医院系统是医院业务软件、数字化医疗设备、网络平台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工程有助于医院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医院简单讲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病人的诊疗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最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并纳入整个社会医疗保健数据库的医院,使医院的服务对象由“有病求医”的患者扩展到整个社会。患者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通过网络接入,就可轻松查询个人健康档案、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等;需要到医院就医时,可以在家中挂号或预约医生。狭义数字化医院指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即数字化和医疗设备、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和通信系统【2】 (PAC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特征: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广义数字化医院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通讯、多媒体、网络等其他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动化数字化运作。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即联机业务处理系统 (OLTP)、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联机分析处理系统(OLAP)互联网系统(Intranet/Internet)、远程医学系统(Tele medicine)、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其特征:全网络(多系统全面高性能网络化)、全方位(医教研诸方面)、全关联(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全面关联)。
数字化医院并不是像有些人讲的离我们还很遥远,其实数字化医院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在美国、欧洲或亚洲的一些国家,数字化医院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国内的数字化医院也正在开展,如“军字一号”工程的推广应用。有专家预测今后的5~是数字化医院的长足发展时期。
1.2 医院信息化建设人类跨入21世纪,社会正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信息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正是适应时代潮流,促使医疗活动和服务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竞争态势、市场结构、医疗行业结构、医院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等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止境,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存在终极目标。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过程,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结果。医院数字化实施是全方位的,每个医院将根据自身需要抓重点、分层次、分阶段的推进医院数字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我国数字化医院的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医院建成高速网络;建立了有相当数据处理能力的网络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了挂号、收费、药剂、住院结算、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建立了Internet网站,检索医学文献;远程会诊及远程教育开展应用建立了地区级的医疗保险网络系统。
1.3医院数字化仪器和装备在医院放射、放疗、核医学科和生化测量室等多学科广泛使用的数字化仪器和装备已经被定义为医院的核心装备,其中包括这些仪器装备本身的大量嵌入式医学软件在内构成高技术产业群。从发展趋势看,现代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中软件所占的价值比例已经超过硬件,充分体现了信息革命给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3】。把医院内对病人采集的影像信息、生化信息、电子病历等信息源,和医院的收费管理系统,质量保证体系一起,与患者进入医院之后医生为他们设计的流程捆绑,建立起医患之间信息及时沟通的渠道是医院现代化、建立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标志。
1.4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纸张病历进行电子化,而是反映了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储存了患者全部的医疗信息,包括病史、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患者一生的全电子病历,这需要全社会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连。
由于医疗数据的特殊性,参照国外的立法,要使电子病历完全取代纸张病历,电子病历系统必须符合3个原则【4】,即真实性、可读性和保存性。真实性是指必须明确电子病历制作人的责任,防止任何故意或过失地对病历进行录入、修改、替换、删除的行为;可读性是必须使电子病历能在任何环境下可用肉眼阅读,既能在各种计算机终端上显示,也可以进行纸张打印;保存性是指在法令规定的期限内,必须有效地保存数据,即使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难情况下都能进行数据复原。在国内,法律上尚没有明文规定病历电子化的合法性,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内电子病历系统的结构化录入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电子病历的结构化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海量病历数据查询和知识挖掘的必要条件,还是进行医疗智能决策的前提。如在医嘱录入时自动进行药物冲突及合理性判断,可以有效避免医疗过失的产生。
1.5应用空间通过在医疗机构之间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医疗资源交互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医院资源共享,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搭建公共健康监测和指挥平台,可实现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对大范围人群健康状态的评估与监控。通过建设公共健康教育资讯服务中心,可以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开展广覆盖的全民健康教育,这将有助于增进居民健康知识,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工程的变革与发展推动着医院现代化、管理自动化、临床数字化、诊疗信息化的进程,使疾病诊断与治疗、康复理疗与保健向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工程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人类医学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为提升人类卫生健康状况和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杰。临床医学工程新变革【J】。临床医学工程,(3):13-14.【2】曹国全,郭献忠,周新朝等。PACS/RIS 系统构建及其初步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7(9):42-43.【3】包尚联,赖松,周云等。医学物理学科、医疗机构和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事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1):30-32.【4】姜远海,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现状和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18(9):1-3.
篇10: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药学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网络虚拟教学等方面阐述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目前,重点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研究型和创新型开展。一个国家民族医药企业的强大除了依靠研究型人才外,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本科院校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定位于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我院于10月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二批向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试点学校,我院药学专业初步确定为转型示范专业。我院于开设本科药学专业,其办学定位是为医药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有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实验[1]的应用性已充分渗透到药学的各领域。近年来,我院把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加大实验教学投入,整合教学资源,把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现将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处于从属地位。学生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重于实验,因此做实验时,只是按照实验大纲要求和步骤进行,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预知和分析,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3]。因此,转变观念,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重要举措。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4]验证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传统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较少,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操作过程,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此,我院删减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保留一些基本化学实验操作,同时加强操作技能训练,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实验内容,使其更科学、更具适用性。蒸馏(包括常压和减压)、重结晶及萃取分离是有机化学实验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多安排与这些操作技能相关的实验。在操作训练中,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熔点、沸点、折光率和旋光度等物理常数的测定在理论教学中着重讲解其原理,实验中则着重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课程体系以典型合成实验为主,精选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例如,环己烯和1-溴丁烷的制备,将性质验证贯穿于合成实验中,使学生能加深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熔点测定和色谱技术分析融入阿司匹林的合成中,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通过整合实验内容,不但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开展设计性实验主要是满足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例如,环己酮有多种合成路线,实验课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出可能合理的合成路线及操作步骤。课堂上教师给出文献报道的合成路线,让学生对比一下自己设计的路线与文献中的有何不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到最佳的合成路线,即用次氯酸钠氧化环己醇得到环己酮,此法可避免重金属污染环境的问题。设计性实验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且实验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2.2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5]在传统“灌输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未能激发其主动性,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且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院根据开设实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示范式、讨论式等。实验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思考题多加思考。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6]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并根据提问情况,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地讲授,避免无重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实验操作,请2~3名学生课堂上示范演习,让其他同学找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这种纠错式教学可使学生普遍存在的操作问题得到有效纠正。乙酰苯胺的合成有两种实验方法:(1)冰醋酸法。(2)醋酸酐法。实验前,学生查阅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用冰醋酸法分馏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在100~110度之间,过高可以吗?用醋酸酐法加入盐酸和碳酸钠的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做实验时,相邻的两组分别做冰醋酸法和醋酸酐法,这样学生可以相互对比实验效果。在做肉桂酸合成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投料比、不同催化剂和不同温度的正交试验。对比实验结果得到肉桂酸的最佳合成条件。正交试验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思路。
2.3利用网络虚拟实验辅助教学
[7]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授课方法无法将有些实验操作描述的很清晰,学生也不容易接受。我们教研室采用动态PPT实验操作图或教学视频来讲授实验操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这种教学方式能将抽象的内容转变成生动、鲜活的知识,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和失误率大大减少。此外,某些实验因仪器特殊、药品控制较严等原因而无法开展,我们采用网络虚拟实验教学法,学生看过讲义后,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在进行每步操作时,如果正确,可继续进行;若错误,电脑会提醒学生该如何进行,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网络虚拟可模拟某些特殊实验,弥补了现实无法进行的不足,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4倡导绿色化学理念
[8]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试剂和原料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处理得不恰当,危害更严重。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用“绿色”理念,合理设计实验课程体系,联系相关实验,将上一实验产物作为后面实验原料。为尽量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危害,在不改变实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规格的容器,如采用50ml的圆底烧瓶做反应装置,大大减少原料和试剂的使用量。选用毒性小的溶剂代替毒性大的溶剂,如乙醇代替甲醇,甲苯代替苯等。乙醇、乙酸乙酯是化学实验中使用比较多的溶剂,且可回收再利用。将回收的乙醇废液经蒸馏得到大约95%乙醇,可作为清洗剂,也可用于XXX的提取。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让学生加以分类、集中收集,倒入指定地方,最后由教师统一处理,避免有害溶剂腐蚀管道和污染地下水。
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综合客观评定学生成绩
[9]以往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来评定,从报告上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的实验考核体系。综合评价法可有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主要从4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1)预习(占10%),主要考查学生预习情况,包括目的、原理等内容;(2)实际操作能力(占30%),教师考查每组学生的装置安装和操作规范与否等;(3)考勤及纪律(占10%);(4)操作考核(占50%),主要以抽题形式进行,考查学生基本操作掌握情况。通过这一年的改革实践证明:综合考核方式更能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更能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地方性院校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出具有技术应用型潜力的优秀人才。虽然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要积极吸取其他院校教改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篇11:临床医学论文
浅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
1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
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
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
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
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
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
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
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
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着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
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
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篇12:临床医学论文
浅析临床医学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诊疗效率。
方法 将3月-3月入住我院的进行心肌梗死的患者,根据患者的表现及具体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与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相关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的死亡率。
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误诊率、并发症、死亡率均较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高。
结论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在临床工作中为避免误诊、漏诊应加强对患者的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以提高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无痛性心肌梗死 诊治 预后 疗效 误诊
临床统计,我国心肌梗死的患者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同时死于心肌梗死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1]。
其中尤其是无明显临床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对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2]。
为此本文对比观察有痛性心肌梗死及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情况,总结经验,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具体工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本文所观察的98例患者均为203月-203月入住我院的进行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年龄在46-78岁,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6例。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相关检查,并符合WHO有关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按照心肌梗死的具体分类,将患者分为有痛性心肌梗死及无痛性心肌梗死两组。
属于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3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相关的诊断标准,如:(1)患者无明显胸前区及其他部位的疼痛及不适;(2)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剩余的68例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有明显的心前区的疼痛及不适的临床表现,将此68例患者归为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并发症、及其临床死亡率。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观察的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择统计学软件S P S S13.0进行统计,采用X检验,约定当P<0.01表示两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比较意义。
2 结果
可得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病率。
P<0.01,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跟踪记录了两组患者的死亡人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为:30例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的患者为7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3%,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人数为5人,患者的死亡率为7%。
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显着,P<0.01,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身体状况的关注,以及对相关疾病的了解,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当患者有胸前区的疼痛或不适感时,即能够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强烈重视,从而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缓解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然而,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相应的临床表现,诊断受医院条件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影响,甚至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等治疗而延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4]。
然而据统计[5],临床上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有10-20%的患者为无痛性心肌梗死,通常在没有任何症状下发病,并且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且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也有学者认为而,正是糖尿病病变引起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累计患者的血管较多、病变范围广泛,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造成患者感觉迟钝,因此患者在发病时无明显的疼痛及不适的感觉。
然而,感觉神经的麻痹却掩盖了病情的恶化,患者通常以休克、心衰、猝死等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由此可见,临床上需加大对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的辨别、对每一类疑是病例认真进行各项检查,以房误诊及漏诊,从而为无痛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争取较多的时间。
参 考 文 献
[1]宋锁英, 常慧敏。
篇13:临床医学论文
论临床医学生后期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
【摘 要】医学后期教育是指医学生4年级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的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医学教育的后期应始终做到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
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
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
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
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
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
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
[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
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
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
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
[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
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
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
[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
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
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
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
“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
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
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
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
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
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
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
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4):106、108
5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9):58
篇14:临床医学论文
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1、引言
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实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医科院校,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增强了我国医科院校的实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面对发展,医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评估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行业的要求,以及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评价,事关这所院校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能否争取到比较有利的条件。
可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一所医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似类型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科研实力评估的发展与现状及科研实力评估的深刻涵义。
借鉴国外评估系统指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作为参考资料。
2.2指标的初步设定
借鉴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平时的科研工作管理经验,设计出每层指标,指标主要是根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目标进行分解。
构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实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科研教学型的医学院校,从管理角度而言,其要素有: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条件、科研产出、人才情况等。
再将这些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级分解,建立各级要素的目标群。
2.3指标的定性分析
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要互相独立,互相不包含,不重叠;2)指标体系要正确反映目标的要求,指标与指标设计之间没有矛盾;3)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观察而获得结论;4)指标体系的采集要简单可行、层次和数量尽可能少而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3、确定指标体系草案
3.1德尔菲法(DELPHI)法
DELPHI法,就是采取背靠背的通讯方式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函询。
每次函询后将专家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提出新的论证。
经过几轮函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实际、可靠的结论。
3.2成立专家函询筹备小组
专家函询筹备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1人。
筹备小组的任务:拟定评估目标,编制专家调查表,选择相关专家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确定专家
由专家函询筹备小组集体评议,选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管理专家50名,包括卫生事业管理系统12人,基础研究25人,临床医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
3.4拟订专家调查表
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专家咨询表,进行专家评议和咨询(表1)。
对第一轮专家意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修改相应指标,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然后把修改结果反馈给咨询专家后,再对第二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重点医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表1)。
4、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法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每项三级指标以统计最高分数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该项三级指标分数与最高统计分数相比,其百分比数则作为该校的此项三级指标分值。
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即为二级指标分值。
2.二级指标最高分值同三级指标统计一样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相应分值与最高分相比,其百分数作为二级指标分值。
各项二级指标值加权求和作为一级指标分值。
3.一级指标加权求和作为各校的最终评估分值。
本研究侧重于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该评估对医学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的资源优化和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的确定最容易引起不同的意见,但科研能力评价中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都是被评价的核心内容,有些第三方评价单位只采用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权重并不起作用。
但实际证明权重的适度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大。
五项一级指标反映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共性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项目区别对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重新赋值,
例如,我们要评价一个单位的科研总体水平,我们可以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产出的权重提高,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学校的未来的科研成就,我们可以将科研条件和环境及科研活动的权重提高,
这样可以看出哪些学校在哪个方面强一些。
权重赋值的变化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
原始数据的比较评估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学校实力是否增强,拿历年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进步的大小。
对于采用归一化法可能造成单纯追求数字问题,在这个评估方案中,都有评估要素对其约束,因而单纯某项数字高并不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实。
实际验证分析表明了用此归一化法基本消除了评价内容和标准界定的难点,其结果基本反映了真实情况。
★ 外科主任述职报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医学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胆结石的最佳方法2023-02-12
医生个人年终述职报告2023-04-05
胆结石手术什么方法好2022-05-17
护理论文发表:《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护理经验》2023-04-26
肝胆外科实习个人总结2023-08-11
苹果汁治疗胆结石的方法2023-09-24
外科医生工作述职报告2022-07-01
外科个人述职报告2023-05-24
外科医生个人实习心得体会2022-04-30
外科医生述职报告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