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分析的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江少奶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分析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分析的论文
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分析的论文
古籍是我国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等都是很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古籍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这就使得社会对于古籍价值的利用和需求在逐渐增加,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处于对古籍的保护,将古籍资料等收藏在常人无法触碰的地方,平常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轻易的接触,使得古籍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甚至由此引起各种纠纷。因此,公共图书馆要正确的处理好古籍保护和古籍价值利用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和谐统一,使古籍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的利用。
一、古籍文献价值的认识和实现
古籍保护工作之所以重要,缘于古籍自身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总括起来,古籍的文物价值可以从文化价值和版本价值两方面来认识。文化价值是古籍文物价值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靠的就是绵延不绝的文献典籍,它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从资料性人手,古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至今许多文献资料还发挥着令人惊叹的作用。
古籍价值的实现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并存在两种交换的形式:一种是古籍与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换,它影响到对古籍文化内涵的挖掘;一种是古籍与普通大众之间的交换,它关系到古籍文化价值的实现。交换的.面越广,交换程度越深,古籍的文化价值实现得越彻底。因此,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过程,不仅是古籍文化价值发现的过程,也是开发古籍市场需求的过程。通过对古籍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弥散和扩张,将推动古籍文献由文物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统计,我国图书馆现存的古籍数量很庞大,大约超过了三千万册,还没有包括散落在民间和国外的古籍资料 。在这之前,很多古籍保护工作者为了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古籍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
1.我国现存古籍还没有统计出具体数量
目前,我国古籍大多数已被收纳在全国各级图书馆中和博物馆之中,但仍有大量的珍贵古籍散落在国外,难以进行回收。国家队流落在外的古籍无法进行具体的统计,对已经收藏的图书馆也没有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整理还不够规范等,这就导致我国现存的古籍还没有被具体的统计出来,使得很大一部分散落在各地难以收回。
2.古籍的破损和老化较为严重
在很多古籍中,内容大多已经破损,例如珍贵的敦煌遗书。部分明清古籍破损也较为严重,许多使用竹子作为原料的书本严重的酸化,等待工作人员的抢修。保存相对较好的也有很多,比如宋元善本等,但总的来说,也存在很严重的老化问题,只是损坏相对较轻而已。我国近年来对古籍的检测结果可以证明,古籍PH值普遍较低,平均值仅在6.1左右,很多纸张都需要进行脱酸等工作,当PH值下降到更低时,将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酸化。
3.古籍修复人才的缺乏
古籍的修复是一项比较古老的工艺,到现代能够熟练使用的人并不多,目前我国对于修复人才的培养力度好不够,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很少,且部分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年龄也较大,这就不能满足古籍修复工作的需求。因此,修复人员的缺乏成为制约古籍保护工作开展的最大因素。
三、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实现古籍价值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古籍阅读制度
古籍的阅览室古籍服务的一线窗口,是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古籍收藏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古籍服务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阅览制度,对古籍服务时间的开放、阅览者身份的认证、业务的咨询以及资源的保障等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古籍的去向安全。
2.扩展古籍服务的范围
要扩展古籍的服务范围,首先要摸清古籍当前的具体数量,编制图书馆古籍的藏书目录,提供较为准确的古籍资源信息等,以便提供服务。此外,还要加大替代品的采购,合理的开发和使用,使图书的库存量加大,并对图书馆古籍进行数字化的加工。一般来说,古籍数据库的价格是极为昂贵的,在使用上面也有很多的限制,因此人们更加喜爱原生态的扫描文档。对于已经扫描的古籍,可以根据数字化的建设标准、经费的投入等情况来开展第二次的资源加工。
3.提高古籍参考的资源服务水平
古籍服务对象一般集中在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性质相对较为单一,而阅读人群由于具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等,所喜爱的古籍类型和对古籍的要求也会不同,这就需要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类。一般古籍阅读者分为以下几类:专门从事古籍研究的学者、部分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普通的对古籍感兴趣的读者。对于从事古籍研究的学者,工作人员要根据古籍储存的书目等快速的为其提供所需的文献和资料,供其研究和整理。对于专业学生,可以根据学生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其找到广泛的书目。而对于普通爱好者,工作人员要为其提供专一的文献,并做好相关的 保留和服务。
4.加大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力度
重新印制古籍文献,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上,使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古代,人们已经对这个方法的重要性有所意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在不断加大,对古籍的研究力度和研究标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关部门要掌握图书馆古籍的相关特点,与出版社和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充分地显示馆藏,为社会的进步和古籍价值的研究做出贡献,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历史上的各类古籍文献传承至今有很多,但大部分都存在着损坏和老化等问题。古籍是维系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脉,是当前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要充分发挥古籍的文化和学术价值,使古籍价值真正得到体现,才能展现我国优秀文化思想的精神。
篇2: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探讨论文
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探讨论文
一、古籍数字化的概念
古籍的数字化,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
二、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意义
1、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免费开放等措施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到图书馆使用文献资料,古籍阅读的需求量也随之越来越大。但是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公共图书馆将古籍收藏之后,出于保护的目的,对古籍的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因此,古籍的藏与用,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传统的古籍保护和阅览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大众日益增长的古籍阅读需求。为了解决古籍保护和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利用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将成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化古籍,不仅有利于古籍文献资料的长久保存,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利用,提高古籍的使用率,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从藏到用的功能,符合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求。
2、有利于普及推广馆藏古籍文献
古籍的保存和利用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古籍文献,已经不适合拿出来流通阅读。古籍数字化后,可以减少对古籍原本的伤害以及降低原本的流通量,而且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古籍进行管理,存取方便、检索迅速、利用灵活,有利于普及和推广馆藏古籍文献,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图书馆的在读者心中的核心地位。
3、有利于古籍文献资源共享
古籍文献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内容。过去因为受到流通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古籍文献难以共享。现如今古籍的数字化正好可以弥补纸质本的缺陷,打破地域之间的隔阂,让古籍文献的共享变得可行。
三、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现状
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文化源远流长,留存至今的古籍文献非常丰富,公共图书馆作为古籍典藏的主要单位,承担着古籍工作的重要责任。据统计,江西省公共图书馆112家,1个省馆,11个市馆,100个县区馆,其中基层公共图书馆占近89%,是江西省古籍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整体上看江西省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100个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为损毁和自然老化等现象严重,加上古籍使用率低,古籍保护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普查和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上,从古籍再生性保护上说,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中只有萍乡市图书馆、景德镇市图书馆、宜春市图书馆寥寥几个开展古籍影印工作。由此可见,古籍数字化在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进展非常缓慢。另外,因基层政府对古籍保护无法给予充分重视和资金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常年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加之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更遑论设立古籍保护工作专职人员,古籍数字化人员更是稀缺。
四、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由上述现状可知,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因技术、人员和经费等条件的制约,还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故笔者认为,需改变基层公共图书馆“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全省公共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整体性规划,建立互通有无、共享互惠的交流合作网络,才能有效改善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基础薄弱、进展缓慢、缺乏技术和经费支持的现状。
五、关于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建议
1、争取政府和财政支持,稳定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经费与工作人员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数字化成果。为了确保古籍数字化的效果,基层公共图书馆应该争取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尽量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尽可能固定一名古籍工作人员,保证古籍数字化工作正常有序可持续的进行。
2、基层公共图书馆应立足本馆的实际情况,确立符合自身馆情的古籍数字化原则
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受制于经费、人员和技术等因素,开展起来存在不少困难。因此,确立符合馆情的古籍数字化原则,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时间、效果、人力和经费的完美结合。(1)古籍数字化工作逐级递进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有限,计算机整体水平不高,古籍数字化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级进行,先易后难,层层推进。从最简单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开始做起,逐步过渡到古籍全文数字化和古籍专题全文数据库,脚踏实地的完成古籍数字化的工作。(2)古籍数字化工作要突出馆藏特色古籍数字化的投入经费相当大,对于人员有限,经费紧张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而言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高大全”,而是应该从本馆的实际情况以及用户的需求等方面出发,体现馆藏特色,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最大限度的数字化馆藏古籍文献。例如,有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从特色馆藏古籍入手,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馆藏古籍先进行数字化;有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选择馆藏古籍中比较珍贵少见的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有些馆可以选择使用率较高的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等等。
3、建立长期有效的古籍数字化信息网,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我省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想将古籍数字化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需利用多方资源,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1)以强带弱,推动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数字化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稀缺,在古籍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也有欠缺,人才稀缺和技术薄弱是影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江西省图书馆的平台,加强对从事古籍数字化的基层公共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让馆内的专业人员下到基层,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使得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在专业和技术上得到更直接的帮助和提高。(2)加强沟通与协作,统一规划,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基层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应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互通有无,在统一、有序的规划下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加强交流与协作:
1、避免重复选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节省全面进行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能集中精力去开发具有优势的项目,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字化古籍质量的目的,减少无意义的浪费。
2、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交流和协作,可以和同行讨论学习,这样既可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又能学到先进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3、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便于整理和使用。每个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都具有地域特色,古籍文献数字化后,通过资源共享,将分散的古籍数字化资源统一起来,便于后续的整理,也方便读者进行阅读和检索。古籍文献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进行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读者。估计数字化网络的建设,能有效改善当前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熟悉花基础薄弱、进展缓慢的现状,更好地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①刘景会、张云玲:《对江西省县级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江西图书馆学刊》第5期。
②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第4期。
③李洋:《古籍文献数字化之思考》,《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第3期
④陈晓红:《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新课程(下)》20第9期。
⑤李虹:《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知识经济》第16期。
篇3:古籍部在数字图书馆中的价值实现
古籍部在数字图书馆中的价值实现
文章通过介绍传统图书馆当中的`古籍部门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从事古籍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所拥有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图书馆古籍部在数字环境下发挥其自身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与途径,对图书馆古籍部门如何在倡导个性化、数字化的数字图书馆中明确自身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内容进行了思考.
作 者:李海瑞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G250.76 关键词:古籍 古籍部 数字图书馆 古籍数字化 虚拟参考咨询篇4:浅析古籍与现代学术演进关系分析论文
浅析古籍整理与现代学术演进关系分析论文
20 世纪初期关于整理国故的讨论和实践,在心态上,有着尊古和崇西之偏重;在实际功效上,则成为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转换的重要关捩。
置于近世文献材料大发现的框架下予以考量,整理国故涉及到文献材料的分类与使用问题。所谓“二重证据法”或“多重证据法”,即是将材料分成两类或多类,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材料在用于证明的时候存在着统一性或同一性关系。a 如果这种统一性或同一性仅谓材料所指对象同一,那就忽视了其意指层面上的差异。
具体而言,古代典籍、古迹遗存和考古文物,三者均指向过去的实在世界。不过,三者的存在形态和意指层面却有着质的差异。古籍以文字为载体,古迹以建筑和场所为呈现形式,而文物以器具的样式而存在。质言之,古代典籍属于语言类材料,而古迹和文物则属于非语言材料。
相较于实物,语言文字因其指涉关系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更适于超越具体情境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媒介功能,更便于记载和传递信息。就其组织形态而言,三种材料构造既别,则性质有异,三者所包蕴历史文化信息的程度亦呈现出高下差异:古迹和古物指向过去的生活世界,而古籍则关涉过去的精神世界。就含意性而言,古籍显然高于另外二者,其对于古代思想文化世界的研究价值亦因之而凸显。与含意丰富相伴生的是,如何确认古籍文献的意指关系则对研究者提出挑战。除却研究者主体的读解能力不计,意指关系首先奠基于古籍材料的可靠性之上。
流传的古代典籍无不经历由原始材料到传世文献的整理加工过程。古籍整理的方式和结果约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述而不作,尊古定制,传承并整理往代文献,如孔子“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摘引、纂述、汇编周秦旧章材料而集合成儒家文献,为儒家学派确立基本典籍;第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融文献整理、目录编次和学术批评为一体,“厥协六艺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如刘向、刘歆父子叙录群书,董理百家头绪,著录《别录》《七略》,其中不无二人关于古代思想世界秩序图景的理解和描画。类型之分实乃文献整理广狭二义之别。名义上的分别包蕴着其可靠性指向上的不同。前者即狭义文献整理,其可靠性指向整理后的文献与原始文献之间的一致性;后者即广义文献整理,除关注上述一致性之外,还警惕文献与其描述世界的对应性。
以上两种类型可以视为文献整理方面的两种范式。以孔子为代表的范式,旨在思想文化世界的恢复和建设,故以文献编述为整理重心。以刘向、刘歆父子为代表的范式,旨在为纷繁的思想世界理出统序,故不能不在古籍文献的叙录中有所轩轾,透露出学术批评史的气息。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而言,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自然延伸。虽然其中有着大量的思想信仰成分,但就其可靠性的指向而言,与现代学术的求真品格有其一致性。循此思路,从文献整理的角度考察古籍文献与当代学术研究的关系,不失为把握学术发展演变轨迹的有益尝试。章学诚《和州志艺文书序例》指出:“典籍文章,为学术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绪之所流传”。
作为文化的载体,典籍文章一方面记录了往代的知识学问,另一方面传达出那个时代的价值信念。许多古代文明的消失,与其没有典籍记载或典籍沦亡,有着一定关系典籍不存,文化无以显明。作为抽象的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学术思想若失去典籍文献之类载体,则因无所附丽而终至湮灭。把握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首先意味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审视和甄定古代典籍的价值。作为古代思想文化的载体,古籍蕴涵着古代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信息,载体自身也有其文本整理和著录评述的流变轨迹。
前者较多关涉学术思想价值,后者直接关系文献学价值,间接包含学术价值。典籍文献的价值既内蕴于古代社会结构本身,也是现代学术眼光照亮的结果,具有发现与赋予的双重性质。e 就典籍文献与学术思想的关系而言,孔子删诗而有儒学之兴,刘向校书而汉学昌明,清人考订精详而实学风行,近代甲骨、敦煌文献面世而开启现代学术新局面。就可靠性关系而言,古籍的文献价值是其学术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古籍的学术价值是其文献学价值的提升和现代学术理念的古典投像。在古典学术的思想框架内审视典籍文献易流于循环阐释和意识形态化的套语模式,在文本、解释者和古代思想观念间互为援引,以效果说明前提。这种解说由于搁置对于学说思想的先设前提的反思,虽然有利于增强对其正当性的信念,却无助于其学理性的提升。前科学时代的学术是自成系统的论说和观点,具有内在的自足性,虽然富含洞见与智慧启示,但无法经受外在标准的检验;固守于传统思想框架之内,自然倾向于排斥异质学说,同时面对新问题的挑战也很难做出结构调整并重新获得思想活力。因此,古典学术话语的语义分析和现代阐释,应以增强其应对现代问题的解释力和启示性为鹄的。这是古籍文献价值获得现代生命的重要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入手功夫在典籍文献的甄定,但着眼点却在于其学术价值的焕发。一方面可将古典学术思想纳入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框架内予以重新考量,为现代学术提供古典资源;另一方面在对古典学问和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系统化的过程中确立新学科,丰富现代知识体系和学科门类。典籍文献的意涵和指涉对象经历了一个逐渐丰富和不断扩充的动态变化过程。先秦时期,典籍特指关于典章制度方面的法书图籍,汉晋之际,除经术之外还包括诸子、诗赋及方技方面的私人撰述。
隋唐以降,扩及史书和佛道内典。宋以后笼罩小学类、艺术类及笔记类文献。明清两朝则囊收谱牒、类书和小说、词曲、诗文评类文字。《清史稿· 艺文志》云:“及至晚近,欧风东渐,竞译西书,道艺并重。而敦煌写经,殷墟龟甲,奇书秘宝,考古所资,其有裨于学术者尤多,实集古今未有之盛焉。”引文所谓“晚近”即晚清末年,为近代的开端。近代典籍文献,又圈括西人之书和出土文献。除却湮灭毁弃的图书之外,典籍的范围与数量日积而富,其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也随之滋长,从事学术创造的可能性也在增加。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虽然陈氏所论因具体学术研究而发,但其意指实有见于文献扩充与学术演进之大势。结合陈先生的另一篇序文——《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考量,其所谓“新材料”约为以下三种:出土文献、与我国学术相关涉的异族故书和前人所忽略的旧有材料。相较于旧材料,新材料固然蕴含着新信息,具有潜在的学术价值;但经由新学术眼光打量的旧材料,也可能生发出新学术价值。陈先生的史学著述即是这方面的'显例。
由于陈先生这两篇序文系针对具体学术著述而论,揭示蕴涵其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门径与所达致的学术境界,而未言及两位学者对于具体文献材料所做的整理功夫,因此,极易给读者造成“材料中心主义”的印象——似乎只要拥有新材料就能获得突破性成果,而不需对材料下一番整理功夫。此种认识上的偏颇遂导致思想观念上的博物馆式的古籍文物主义态度——要么以占据古籍文献为目的而缺乏理论分析和价值甄别能力,要么挟文献材料以自雄、秘不示人。以论代史类的割裂、颠倒和篡改古籍的做法固不足取,但视之为博物馆中的展览文物的态度亦不为无过。古籍文献固然需要保护和传承,以维持民族、国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但古籍文献的生命和意义,更在于通过对文献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从而参与当代文明与文化的构建。古籍、文献和材料三个概念,称名和意涵虽异,但指涉对象则一。从时代和文本形态言,谓之古籍;就文化信息的蕴涵言,谓之文献;从学术研究的目的言,谓之材料。具体行文时,依据意指不同,变换名称或并列称号,不拘一名。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对待文献材料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主体关于学术的认知、态度和观念。材料观和学术观,表面上相关于研究者的知识文化的水平和条件,但其深层则涉及到主体意向和研究对象意指结构层次的对应关系。文献材料的意指结构约可分为三个层次,文献本文的形式层、文献意指的意义层和文献符指的对象层。主体意向主要关注第一层次者,学术研究多采赏鉴态度;聚焦于第二层次者,多取征信价值观;集中指向第三层次者,多持实证主义学术观。赏鉴态度近于艺术,证信态度近于宗教,实证态度近于自然科学。
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品格与宗旨,近艺术者学以赏玩,近宗教者学以征信,近科学者学以求真。以上所论学术态度和观念,大致可归类命名为艺术化的学术观、宗教化的学术观和自然科学化的学术观。前者说理多富想象、以意合的方式处理材料,中者多采信心理事件与事实事件互为佐证,后者严守逻辑实证主义的论证立场。由学术宗旨与品格的差异,衍生出对文献材料不同的处理规范和使用方法。反过来说,由学术方法之异亦可上窥学者学术态度和观念的不同。具体到学术个案而言,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以经验实证的标准裁量关于上古史的文献材料,尝试剔除其中神话、传说等虚构部分,确定史实并澄清其意义,属于典型的以求真为宗旨的自然科学化的学术观。引申言之,以经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历史,势必重视物理实在和历史事件而忽略心理事实和效果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强调由事实到史实的推论,对由虚(心理势能)生实(历史效果)的可能性估计不足。由于古史文献不仅包含事实信息,还包含价值与信念信息。古史系统的考述,研究古代社会事实关系固然是外在的学术目的,通过古史叙事形塑价值、凝聚共识则是学术伦理层次上的潜在的内在目的。清理掉古史文献材料中的心理因素,自然导致对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排斥,这也是科学经验主义追求实证性知识的逻辑反题。
在《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一文中,顾先生曾就古籍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说道:“研究历史,第一步工作是审查史料。有了正确的史料做基础,方可希望有正确的历史著作出现。” 所谓审查史料,于顾先生特指历史文本间的比对和历史话语分析。材料审查既属于古籍文献整理的必要功夫,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经此审查,古籍文献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分层、分类,学术价值因之而呈现,是历史著述的前提条件。古籍的整理,除包括基本的文献搜罗、编目、校勘和材料的摘抄、排比、分类外,还应包括对文献材料的考订、辩疑、质证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如果能由一般性的审查进入到对文献的解析(上文所谓“分层、分类”就是“解析”的具体化),由解析而发前人所未发(即所谓见独),那就会从古籍整理自然过渡到学术研究。以上所谓由古籍整理到学术研究的自然过渡,落实到具体学术实践上,并非如理论描述——通过概念的转换和句法连接即可完成——那样轻易,而是需要长久的学术实践,经历长时段的学术经验和共识的积淀,方始实现。对此,清人曾朴借小说中人物之口有过较为显豁的说明。我常道本朝的学问,实在超过唐、宋、元、明,只为能把大家的思想,渐渐引到独立的正轨上去。
若细讲起来,该把这二百多年,分做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开创时期,就是顾、阎、惠、戴诸大儒,能提出实证的方法来读书,不论一名一物,都要切实证据,才许你下论断,不能望文生义,就是圣经贤传,非经过他们自己的一番考验,不肯瞎崇拜;第二时期,是整理时期,就是乾嘉时毕、阮、孙、洪、钱、王、段、桂诸家,把经史诸子校正辑补,向来不可解的古籍,都变了文从字顺;第三时期,才是研究时期,把古人已整理的书籍,进了一层,研求到意义上去,所以出了魏默深、龚定庵一班人,发生独立的思想,成了这种惊人的议论。依我看来这不过是思想的萌芽哩!(曾朴《孽海花》第四回“光明开夜馆福晋呈身康了困名场歌郎跪月”)上述清代学术的三个时期,就其学术追求而言,可分别概括为求实在、求知解与求意义。其实,第一个时期的求真实即顾颉刚所谓的“史料审查”,与第二个时期的求知解,皆可归为古籍文献的整理,从而与第三个时期求意义的学术研究,构成对待结构。
纳入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框架中,处于对待结构的两造,就由历史时期的先后关系转换成研究程序的顺承关系。“求”是整理者或研究者面对古籍文献的意向。求实在的对象指向古籍文献言说的内容,求知解的意向指向文献文本的本身,而求意义则意指文献文本的对象和文献文本的意涵对于主体的价值。就学术意向而言,价值的发生过程即主体由文献材料探求知识、思想或观念的过程。由求实在而至求意义,古籍整理之于学术研究的价值渐次显明。关于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顾颉刚从历时性的研究过程阐述二者的关系;而郭绍虞则在批评史文献的历时叙述中条理出文学批评的逻辑层次。在文学产生并且相当发展以后,于是要整理,整理就是批评。
经过整理以后,类聚区分,一方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的不同,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之‘本同而末异’,于是也就认清了文章的体制和风格。所以《诗赋略》在《艺文志》中占一席地位,也是批评的开端。于次,再要选择,选择也就是批评。选择好的,淘汰坏的,不能不有一些眼光,这眼光就是批评的眼光;__同时也不能不有一些标准,这标准也就是批评的标准?再进一步,于是再要给以一定的评价,就是所谓的品第,而品第就更是批评了?但是这种批评,很容易凭各人主观的爱好,妄加论断,于是变得批评没有准的,也就更需要批评的理论作根据。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也就产生了,这样,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也再可以指导作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郭先生以“批评”概念贯通批评的文献整理和批评的理论研究。就其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历程而言,批评文献的整理与批评理论的研究,交互为用:由文献整理抽绎出批评理论,成就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专著,奠定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独立学科地位;以文学批评理念指导文献整理,推出《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等专题著述,主持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和《清诗话续编》等古文论基础资料,以上成果属于古代文论学科基础建设中的重点工程。
郭先生将批评史文献的整理、分类、甄选和品第视为广义的批评。广义的批评隐含写作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识见和标准,而识见的发生和标准的确立则离不开一定的学术理念作为其逻辑前提。郭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即存“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的学术理念。郭先生关于批评的理论探索可谓狭义的批评,隐含学术理念的客观知识化和组织系统化。广义的批评涉及文献整理,而狭义的批评即理论研究。换句话说,批评的文献整理为隐性的学术研究,批评的理论研究为显性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二者之间既有着顺承的历时关系,又存在着蕴含与呈现的结构关系。
由文献整理到理论研究,学术循此路径而层进;由理论介入到文献整理,一方面有助于发现旧籍中的新材料,另一方面新理论和新材料对原有学术结构的冲击,势必导致学术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学术因之逆势而突进。对于学术主体而言,即使是从事同一种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者,因其对文献材料的兴趣点和意向及其对文献材料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理解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学术眼光。这种独特的学术眼光表现于对新材料的发现和处理上。具体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而言,罗根泽虽系郭绍虞的学生和学术助手,但其对于文献材料的整理和使用就明显不同于陈钟凡、郭绍虞和朱东润等的研究。
罗先生受梁启超《翻译学与佛典》的启发,敏锐感受到“上起汉魏,下讫宋元的翻译印度佛经”对“清末至现在的翻译东西洋书籍”的历史比较价值,和翻译之于翻译理论与文学之于文学批评的学术类比价值,a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中专设一章“佛经翻译论”,以现代的“直译、意译”等观念解释阐发佛经翻译中的文质失衡和润饰改窜等问题。在章节处理上,既做到以历史朝代为经——“佛经翻译论”之前为六朝文论,其后为隋唐文论;又根据具体情况打破六朝、隋唐和赵宋之间的朝代界限、以佛经翻译理论的问题为线索集中论述。
虽然罗先生关于佛典翻译论的具体阐述不免失于主观,但上述处理充分体现出其见独之眼光。周勋初在为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所作的“序”中说,中国学人处在这一潮流中,一方面参照西方的文学观念,用来考察中国学术,以期在筹划新学科时能有新的开拓和建树;一方面则坚守中国学术本位,力求从中国文学批评的材料中发掘出固有的体系,梳理出一条符合中国文学批评实际的历史发展线索。罗先生既能从西方新兴学术中获取新的观点,又能结合本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去熔铸新知。他将罗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置于时代学术大潮中予以考量,高度评价其对新理论即西方文学观念的借鉴和坚守中国学术本位的学术态度。罗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写作,从运用新理论于旧籍而言,具有跨学科特点;从参照西方文学观念进行中国文论研究的角度而言,含有跨文化意味。
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西方学术观念和理论的介入,使得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也带有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眼光和属性。跨学科与跨文化是比较诗学研究的基本理路和方法,在表面的超越或多维意味之下,隐含着更深层面上的对同一性或相通性的诉求,和藉由他者而自我审视的关照取向。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路,无论对于学术客体还是学术主体而言,都具有映射和投射双重功能,有助于学术理念的自我调适和新研究、新学科的催生。文献材料的学术价值一方面与其承载的内容和整理者功力有关,另一方面更与研究者的学术理念与理论眼光相浮沉。历史上一向被忽略的民间歌谣、乐府曲辞和僧徒偈颂等典籍材料,一经纳入白话文学的学术视野予以考量,便焕发出学术价值,成就了“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中国文学史专著”
胡适《白话文学史》。同理,郑振铎将中国历史上不登大雅之堂的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和子弟书等文献资料,置于文学史理论框架之下,予以民间文学的学术观念审视,完成《中国俗文学史》这部学术著作。学术著作如此,新学科门类的建立亦与之休戚相关。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史》不仅是一部伟大的专门学术史开山之作,其戏曲研究还开创了一门新学科。马美信《〈宋元戏曲史疏证〉前言》:“王国维应用现代理论观念阐述中国戏曲的特征,揭示戏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他的研究大大超越了明清曲论家,开创了现代人文科学的一门新学科。”
西方理论观念的介入,使得《宋元戏曲史》迥异于正统史书之文苑传、艺文志,也大大不同于集部之类书、杂抄、文案或语录,赋予戏曲整理和研究以现代学科属性。傅斯年评价《宋元戏曲史》:“研治中国文学,而不解外国文学,撰述中国文学史,而未读外国文学史,将永无得真之一日。以旧法著中国文学史,为文人列传可也,为类书可也,为杂抄可也,为辛文房‘唐才子传体’可也,或变黄、全二君‘学案体’以为‘文案体’可也,或竟成〈世说新语〉可也;欲为近代科学的文学史,不可也。文学史有其职司,更具特殊之体制;若不能尽此职司,而从此体制,必为无意义之作。今王君此作,固不可谓尽美无缺,然体裁总不差也。”
戏曲研究学科的建立,一方面奠基于文献材料的整理之上,“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也是从搜集、整理原始资料入手的。他在撰写《宋元戏曲史》之前,从我国浩如瀚海的典籍中发掘了大量重要的戏曲史料,并先后写成《曲录》、《戏曲考原》、《唐宋大曲考》等资料考证性的文章。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把这些材料融会贯通,创立了初具规模的戏曲史的学术建构和体系”。
另一方面,戏曲研究学科的建立有赖于西方理论观念的学术范导作用,“《宋元戏曲史》首次运用西方的悲喜剧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戏曲,也是我国戏曲批评史上的一大创举。”遵循王国维以西方悲喜剧理论整理和研究中国戏曲的学术路数,王季思曾组织同仁整理选编《中国戏曲选》《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和《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等中国古典戏曲作品集,并于编著前言中,总结中国古代喜剧作品在题材、人物形象、关目安排等方面的特点,概述中国古典悲剧的历史发展和艺术风貌,刻划中国古代喜剧作品的讽刺性与歌颂性两大类型,以及如夸张手法、奇巧的情节安排、重复对比的手法、情趣盎然的关目、幽默机巧的语言等喜剧手段。
王季思及其同仁关于中国古代戏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学术研究,推动了戏曲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在具体学术领域,从事某一方面古籍文献的整理者,同时也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文献材料与学术眼光的结合,惟有这样的学术才是既有根坻又有意义的研究。
从学术研究的常识而言,某方面古籍文献整理的先行者和重要专家,往往是这方面学术研究的著名学者,围绕这位学者以师友弟子为学缘纽带凝聚一批从事共同研究的人员,从而形成学术团队,集中的研究成果则孵化出新学科的诞生。国内,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即是在以郭绍虞为核心包括顾易生、王运熙等学者在内的学术团队共同打造的,其起手功夫就是以学术史理念对历代诗词文话和诗文评著述加以文献整理,从而成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以钱仲联为担纲的清诗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以吴承学为领军的文体学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以饶芃子为先行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无不从文献整理入手把握学术对象,继而推出学术著述,成立新专业门类,并在学术团队的基础上形成一家学派,在学术成果和学术理念的双重促动下,有效确立新的学术范式。由学术大师到学术团队,由学术著作到学术规范,新学科的确立与古籍材料的辨析和整理有着内在的逻辑蕴含关系。
篇5:论古籍保护与利用在图书馆社会职能拓展中的价值
论古籍保护与利用在图书馆社会职能拓展中的价值
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更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目前,90%以上的珍贵古籍都集中在图书馆中,多方位的抢救、保护、开发历史古籍成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全国图书馆开展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时机.图书馆应该把握机遇,贯彻中央精神,适时有序地开展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在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为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 者:张研 ZHANG Yan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四川图书馆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OF SICHUAN 年,卷(期): “”(1) 分类号:G253.6 关键词:图书馆 社会职能 古籍保护与利用 价值篇6:论布依族文献古籍的抢救与保护论文
论布依族文献古籍的抢救与保护论文
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古籍,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的根。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反映少数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历史源远流长,是各民族的精神财富、精神动力和根脉所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同时,又是我们文
化软实力建设中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知道,民族古籍具有珍贵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征,保护好各民族古籍,对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都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贵州省布依族人口有300多万人,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长期以来,布依族文献古籍主要是以汉字记音(即以音相同的汉字写布依语)和自创的表意方块字(布依族群众称为土俗字)来记载的。由于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不同地区的布依族文献古籍的书写记载方式各不相同,在音形义上自成体系,只有掌握使用这些文献古籍的布摩先生能够识读。人们对这些文献古籍的价值认识不足,其搜集、整理和保护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只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许多保存民间的文献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目前,布依族文献古籍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第二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贵州省荔波县有四本布依族文献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布依古文字,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成为第二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新确认的少数民族文字品种。布依族文献古籍再次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依据国家认定古籍的规定,荔波县布依族文献古籍毛笔手抄本均出自19以前的版本。这些文献古籍大致分为经书和傩书,大都掌握在布依族的布摩先生手中。这次确认的布依族文字古籍,均为自创的表意方块字,其造字方法和字形与汉字有相近之处。造字大体也依照“象形、指事、形声、假借、会意、转注”六书造字法,字形大多为“方块字”,可看出受汉文化的明显影响。但在音、形、义等方面又自成系统,与汉字有明显区别。据荔波县文化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全县现存民间的布依族文献古籍尚有5千多册,其中傩书3000册左右,经书册左右。
就全省而言,近年来,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文化部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都加大了对布依族文古籍的挖掘、搜集和整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有关部门就着手对布依族摩经文献古籍进行抢救和发掘,翻译和整理了一批文献。如韦廉舟、吴启禄、赵煜对贵阳市郊花溪区、乌当区布依族村寨摩经进行发掘和抢救,并整理了一批文献。如韦廉舟、吴启禄、赵煜对贵阳市郊花溪区、乌当区布依族村寨摩经进行发掘和抢救,并将整理翻译出来的花溪区把火寨经书刊载于中华民族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的《民间文学资料》第六十五集。该资料集采用80年代初修订的布依文方案(这套文字方案是50年代国家为布依族创建的拼音文字,与布依族古文字是两回事――作者注)记录当地摩经的读音,每个布依语词下面有汉语直译,最后是汉语意译,没有附有原文,这对于布依族文献古籍的保存和研究来说是一种遗憾。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黄义仁、黎汝标等学者对黔南、黔西南部分地区布依族摩经和其他文献古籍进行搜集整理,整理翻译后,于出版《布依族古歌》,约70多万字。该书采用布依族文献古籍原文、新创布依文、国际音标和汉语直译四对照的形式,为学术界研究布依族语言及文献古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90年代还先后出版了布依族文献古籍《安王和祖王》、《古谢经》,可以说是布依族文献古籍整理翻译的丰硕成果。《安王和祖王》是目前发现的布依族篇幅最长的叙述史诗。《古谢经》是迄今为止能全面反映布依族摩经面貌的布依族文献古籍。该书1993年由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镇宁布衣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合编,王芳礼、韦照熙、杨开佐翻译整理,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由韦兴儒、周国茂、伍文义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布依族摩经文学》,收录了布依族“开天辟地”、“造万物”、“造物与造神”、“十二层天十二层地”、“祖王与安王”、“谢日洪水”、“驱虫记”、“转场”、“开年歌”等各地布依族摩经中典籍文献。,由布依族青年学者黄镇邦和霍冠伦搜集翻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依摩经――母祝文》,是超度母亲亡灵专用的一种摩经经文,编译者采用布依族文献古籍原文、新 布依文、汉语、英语四对照的形式出版,增加了英语对照,可说是一个积极的`开创性的工作。以上专家学者的工作,对布依族文献古籍的发掘和抢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在翻译整理出版中,从对布依族文献古籍原文的忽视到重视,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然而,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全省在布依族文献古籍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上还有大量
的工作要做。全省布依族地区民间均保存有大量的布依族文献古籍,但这些文献古籍的生存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各地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口传古籍流失严重。据日本清泉女子大学博士余志清、贵阳学院教授周国茂、贵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剑等专家学者在黔西布依族村寨的调查,除搜集到大量的布依族摩经文献古籍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口传古籍古歌,布依语称“弯”。据当地布依族布摩和歌手介绍,此类古歌多达630部。这些古歌在丧葬仪式上由布摩和丧家亲戚请来的歌师演唱,流行于黔西、织金、大方等县的布依族中,通常用汉语翻译为“孝歌”。这类古歌除了有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的内容之外,还广泛涉及万物起源、古代生产生活、哲学、伦理、宗教、习俗、爱情婚姻等内容,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孝歌。由于是仪式上演唱的古歌,可称之为仪式古歌,属于摩文化范畴,对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现在能全部演唱这些古歌的人并不多了,而且多为老年人。这些人都是民族文化的“活图书馆”,一旦他们过世,布依族古歌就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是布依族文献古籍原件的流失严重。布衣族地区普遍存在文献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的现象。由于布依族文献古籍大多散存于民间,这部分文献古籍,由于保管不善(或无保管意识)、长期使用破损以及其他诸多原因,其流失之快,实在令人担忧。例如在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中心村的调查中,专家发现原先老一辈用毛笔撰写的那套摩经文献已经流失了。而十多年前的调查中,专家曾赞叹那文献古籍上的字,工整漂亮,就如印刷的一样。因为,清代中心村罗氏家族曾出了两个文化人,其书法诗词在当地都
很有名,回乡后在村寨里兴办学堂和私塾。那套摩经文献就是其中一人抄写的。现在,虽说罗氏家族中还保留有习写书法的传统,但重新抄写的摩经文献,功底还是比不上原先那套。而问及原先那套摩经文献时,被访者一会说在那个手里,一会说在这个手里,最终笔者还是没有能够见到。而在其他村寨的调查中,笔者看到的却大多是钢笔的手抄本了。
三是精通布依族文献古籍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布依族文献古籍大多由民间知识分子、布摩先生、民间艺人等所掌握使用,精通古籍者本身为数不多。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精通这些文献古籍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了。当前,我们每失去一名布摩先生、民间艺人,就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流失,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在地球上消逝一座民族文化“图书馆”。
二、对布依族文献古籍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切实加大对布依族文献古籍的保护力度。按照“救书、救人、救学科”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布依族文献古籍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征集抢救力度,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加强布依族文献古籍全方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推进布依族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要做好布依族文献古籍的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工作。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继续组织进行广泛的调查、摸底、清点、编目、整理、翻译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的存量、分布和流传情况,进而实现文献古籍的分级保护。
其次,由于布依族文献古籍主要散存在民间知识分子、布摩先生、民间传承人手中,其保管条件差、损毁流失严重,必须深入到民间基层,广泛和大量征集抢救这些文献古籍的原件。并将征集到的文献古籍原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馆藏机构进行有效保管,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布依族文献古籍数据库,要组织人力尽快搜集、整理他们的口传音像资料,建立口传音像资料库,切实推进民间口传古籍的保护和利用。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第三,由于工作面广量大,政府主导,必须把解决机构、编制、经费等问题纳入政府的社会发展规划,从体制上解决布依族文献古籍抢救工作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问题。充分发挥民宗、文化、档案以及各民族学会的工作职能,做到统一协调,科学管理,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文献古籍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随着经济资源开发项目在布依族地区的布局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民族文献古籍保护、抢救、搜集工作的紧迫性日益凸现,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文献古籍保护制度,把运用现代化的保护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纳入到制度建设中来,使文献古籍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将文献古籍保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第四,在有效保护好布依族民间知识分子、布摩先生、民间传承人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口传古籍继承人。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对于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尽快搜集、整理布依族民间艺人的口传资料,建立和完善布依族口传古籍音像资料库,整理出版一批布依族口传古籍声像出版物。另一方面,对那些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及时全部记录整理,长期在民间传诵的口传古籍,要有意识地培育口传古籍的继承人,扶持口传古籍之家,让具有悠久历史的口传古籍能世代流传下去,切实推进民间口传古籍的保护工作。布依族文献古籍的抢救和保护,关键同样在于人才。加强布依族文献古籍专业人才培养,是抢救和保护好布依族文献古籍的重要举措。要以提高布依族文献古籍人员业务水平为重点,把短期培训、学历教育和高级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一支得力的专业人才队伍。
篇7: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分析论文
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分析论文
对于图书馆来讲,图书管理工作非常繁琐,并且因为图书管理书本数量非常多,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管理工程,在这种管理工程项目中,包括对图书的基本管理、查询、借阅以及图书的回收等。项目中还包含对图书借阅人员的信息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图书进行整理,及时将图书入库等。在图书数量不断增多基础上,传统的图书管理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发展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所以需要积极革新图书管理系统,及时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推动图书管理系统的实现。
一、图书管理系统设计需求
利用作者对图书馆以及相关部门的调查,积极与职工以及领导进行沟通,从中发现图书馆职工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需求主要在于图书管理计算机页面良好,能够方便操作,并且在包含基本功能之外,还需要包含一些优化特点。其中具体需求如下所示:
首先是对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图书馆实际图书资料管理需求,对图书档案进行增添,丰富图书资料管理的功能,其中包含删除、备份、资料报表等,这些都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再者是图书馆的统计员要求一定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形式,资料的录入以及查阅都实现数字化,能够完善图书馆中的图表打印以及各种书籍报表打印等。其次是为了更好的方便读者对书本进行查阅,提高图书查阅的速度,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完善,同时还需要添加图书超期提醒以及读者借阅信息的查询等功能。最后是图书馆针对图书类别的查询以及图书数量的统计等提出设计要求,希望能够更好的完善这些问题,优化图书管理效果,提高图书管理质量。
二、系统整体设计介绍
对于图书管理系统来讲,主要是针对图书管理中的具体管理方式以及功能等进行优化,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还需要保证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对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以下步骤:
首先是打开系统服务器,录入用户名、登录密码以及用户的身份,这样才能登录到系统中,系统会根据录入的用户名以及各个信息从数据库中查找ID号,及时对用户的ID号进行认证,确认登录用户身份。当然若是登录信息显示不正确,则用户不能进入到系统中。点击其中的查询功能,及时进行信息查询,这样客户端会将其信息输送到服务器中,服务器进行数据校对,在校对结束之后再次返回到查询页面中。对于图书管理过程中,在系统设计上需要重视设计目标、总体结构设计双方面着手。
设计目标:对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图书管理的速度,准确对图书信息进行统计优化,加强读者信息的管理,提高管理员的管理组织以及专业职能。这些都属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統重要的设计目标,保证图书管理系统更加完整,同时着重对图书借阅期限进行提醒,为读者以及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方便。在数据库完善方面,需要重视对ADO的访问技术优化,语言以SQL为主。对于图书管理系统中的服务客户端来讲,需要针对其自身服务需要建设数据库,这样就能将所有的客户端连接在一起,通过客户端协议的方式将服务指令发送到服务器中,执行服务任务。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对于图书管理系统而言,图书管理系统自身的建设体系以及结构主要是根据府服务器客户端以及服务器自身端口的数据进行流通,将客户端中的数据与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通信,主要应用ADO/OLE/DB,这样能够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系统中的相同服务器在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接过程中,通信也需要选择ADO/OLE/DB,保证其通信安全以及质量。数据库服务器中的客户端主要对图书读者信息进行处理,同时在存储着图书管理员的基本信息,所以需要十分注意对其的优化升级。图书馆里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服务器客户端存在的主要作用是对图书进行浏览,能够迅速查找到图书信息。整体的系统结构主要是客户端将图书的信息以及借阅管理信息等进行录入,这样形成专业的图书管理模块,当然图书管理模块中包含对图书的借阅、图书的归还以及上交的罚金等。图书管理过程中,对图书信息一定要准确掌握,对图书类别清晰划分。从整体上来讲,读者借阅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包含删除、添加以及查询这些功能。同时其中还包含还书提醒。管理者模块中包含管理者信息,管理者登录权限等。
三、管理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管理系统模块结构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管理员模块设计:管理者是图书管理的主要操作者,在系统设计中包含管理者管理模块,管理者管理模块中包含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信息,具有添加、删除、修改以及查询等功能,管理员在在登录管理客户端期间,需要通过客户端认证,登录用户名、账号、密码,当然其中还包含管理者权限功能设计。
2.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设计: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中,包含对读者在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退出,能够实现实时修改,及时查询以及推出等。
3.图书信息管理模块设计:图书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包含对图书信息的记录以及管理,图书类别的区分。当然其中还包含对图书信息的保存、删除以及修改,信息查询、借阅信息查询等的设计。图书类别主要体现为电子图书类别与图书类别。
4.还书提醒模块设计:还书提醒模块设计的主要功能针对对还书时间的确定,还书时间的设置以及还书提醒的正常应用。
5.图书借阅模块设计:图书借阅模块设计中功能设计主要包含对图书的刷新、信息的显示、图书管理的退出、图书归还之后的信息修改、图书信息的刷新、图书信息的突出、需要交纳的罚金、罚金信息更改(删除)、图书借阅信息的刷新查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是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关键,所以需要深入到图书信息管理以及借阅等模块设计中,更好的提高图书馆系统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唐小新,李高虎,唐秋鸿,曹红兵,高嵩.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电子图书荐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03:83-88.
[2]黄自钦. 基于Delphi7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轻工科技,2012,08:72-74.
[3]盛芳圆. 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科技信息,2012,35:274-275.
篇8:基于公共图书馆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绩效分析论文
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是全民阅读推广与全民终身学习的基地, 并且始终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的服务宗旨, 图书馆馆员角色的定位也逐渐从“书本位” 向“人本位” 转变, 这是“以人为本” 服务理念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具体体现。用户的感知评价是对图书馆服务的直观反映, 公共图书馆馆员是读者的直接服务主体, 评价馆员服务质量一方面需要馆员从自身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做出客观评价;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大众读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评价。公共图书馆以此才能提高用户满意度, 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长远建设。但根据图书馆的服务经验总来看,通常馆员与读者对服务期望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感知差异, 即馆员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与服务能力与读者用户的实际感知存在一种不对等的主观体验。因此,利用科学的量化方法评估用户与馆员的心理感知差异,不仅有利于科学地评估馆员的服务水平, 重要的是可以平衡用户与馆员的服务感知, 分析用户与馆员的感知服务矛盾, 更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作用。
篇9:基于公共图书馆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绩效分析论文
20 世纪60 年代阿吉里斯(Argyris)在研究企业员工组织情感中发现, 企业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 这种关系依靠双方的默契心理维持, 不需要文字和条约制约的不成文的组织关系, 他将这种双方达成的默认心理契约关系称之为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有学者指出, 在图书馆领域, 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服务关系也存在这种心理契约关系, 称之为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这种契约以互惠互利、相互尊重为原则, 是用户与馆员之间存在的一种默认的心理约定来满足双方的感知需求。维持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平衡, 需要对两者之间的期望和具体感知间进行比较分析。如此,若馆员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预期感知,则馆员与用户双方能够履行其相互的心理契约,用户与馆员的服务与互动关系就能稳定地发展维持。否则, 图书馆员的服务不能够满足读者的服务需求, 读者的阅读行为也不能够满足馆员的期待。这样, 就会出现用户与馆员的信息契约关系的失衡, 使用户与馆员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进而阻碍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平衡是维系用户与馆员关系的心理纽带, 也是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基于LibQUAL 的心理契约绩效评估设计
2.1 LibQUAL 评估心理契约的'操作步骤笔者结合专家评估法、问卷调查法及信息分析与预测方法来评价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绩效,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收集评估指标属性。首先设置指标问卷, 从用户角度出发, 把基本服务属性划分为若干维度, 每个维度层面设置若干问题, 然后对到馆读者采用问卷调查法, 将设置好的问卷分发给到馆读者, 要求用户对每个问题给出评分。每个水平的服务标准划分为9个评分等级, 读者根据到馆实际感知服务水平进行比较评分, 最后收集用户问卷, 共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68 份, 回收率为93.6%。
(2) 确定二级指标属性。馆员收集全部调查问卷后, 由与读者服务接触机会较多的图书馆流通部门馆员成立专项分析小组, 对收集问卷进行属性指标确定分析, 从用户感知需求和心理角度出发, 专家小组成员利用利克特(Likert)5 分量表对每个属性赋值, 5 表示非常重要, 3 表示有点重要, 1 表示非常不重要, 对专家评估的每个属性值进行平均属性计算, 删除平均分值在3 以下的属性, 保留平局分值在3~5 的属性指标。
(3) 一级指标属性提炼。一级指标属性提炼采用扎根理论方法, 不断比较各专家对属性标签的认同程度, 进而确定指标属性概念集合, 再把相似指标聚拢到一起再次进行编码归类, 进而提炼出更高一级的指标概念范畴, 从而形成一种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经过专家论证的、针对指标因素的, 分析、比较、归类和整合所形成的范畴化概念集合, 概念集合经过开放性译码分析和选择式译码分析, 通过对记录资料的反复收集整理出各层次指标要素。
(4) 分析、计算、评估。文章通过统计每个问题的计量数据, 分别设计“用户简单满意度”、“用户相对满意度” 和“心理契约平衡度” 公式, 根据指标权重运算和公式计算结果评估, 科学计算出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量化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和实证分析, 得到量化的评估统计数据。
2.2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为更好地分析公共图书馆用户与馆员心理契约现状, 笔者以山东省图书馆、烟台图书馆和青岛图书馆这三所公共图书馆为研究样本进行实例统计, 样本基本反映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总体服务质量。此外, 笔者邀请29 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馆员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定小组, 依据专家对话题数据统计结果结果进行等级评分。专家组成中, 8 名是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从事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学者, 21 名来自国内公共图书馆副高职称以上的馆员。属性指标等级评分设置为[0,10]的整数区间, 分值越高表示属性指标认可度越强。专家小组对属性进行提炼和确定后, 最终统计调查表如附表所示。此次参加调查用户男女比例相当, 采用网络问卷及纸质问卷形式, 按入馆用户比例发放问卷, 其中馆员200 份, 到馆阅读用户300 份, 回收468 份, 回收率为93.6%。其中, 有效问卷的回收标准是单个调查者问卷, 有效答案数超过14 道(即超过总数的87%)。根据此标准, 回收有效问卷457 份, 有效率达到97.65%。统计数据经SPSS 软件测算分析的alpha 信度系数为0.86, 并且区分度较高, 表明本次调查测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区分程度。
2.3 图书馆用户与图书馆馆员的心理契约绩效评估
量化测度馆员的服务质量与用户服务感知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促进两者间心里契约平衡的关键。当馆员服务能力不足或自我评价过高, 面对用户高信任度与高要求标准时, 就容易产生相互抵触的重大矛盾。笔者采用简单满意度指标和相对满意度指标量化读者对馆员的满意程度, 采用心理契约平衡度比较馆员用户实际感受与馆员自我服务评价指标的差异程度, 其计量算法如公式(1) ~ 公式(3) [6]:简单满意度=(实际感受值/ 最高评价值)×100%;相对满意度=(实际感受值-可接受最低值)/(期望最佳值-可接受最低值)×100%;心理契约平衡度=(用户实际感受值/ 馆员自我评价值)×100%;各调查分析问卷计量结果采用算数平均值作为最后统计值, 计算结果见附表。表中简单满意度是到馆服务实际感受值达到用户期望值的百分比例, 简单满意度越高, 证明馆员服务水平越高; 相对满意度, 是用户实际服务感受和最低容忍值之差与期望值和最低容忍值之差的百分比例,相对满意度越高; 心理契约平衡度是指用户实际感受服务质量与馆员自我评价的百分比例, 该指标数值反映用户与馆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平衡程度。心理契约平衡度低则心理契约显性失衡; 心理契约平衡度高, 而相对满意度低,称之为心理契约隐性失衡。
分析和统计表1 的各指标层次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调查服务指标的简单满意度和相对满意度数值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而言, 用户的简单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 测量数值也均大于50%, 然而各项指标的相对满意度却总体偏低,平均评估数值均在35%以下,说明整体而言, 图书馆服务能够被广大读者接受, 但距用户的理想服务标准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2) 调查表中整体心理契约平衡度较高, 但是用户相对满意度却较低, 表明用户实际感受虽达到基本满意水平, 但距可忍受最低值已较为接近, 并且用户的心理期待值要远高于实际感受值, 因此, 图书馆需积极改进相对满意度低的服务项目, 积极维持用户的阅读黏性。
(3) 调查表中, 服务态度的二级指标数量接近总体数量的一半, 说明到馆读者最在意的服务内容并非馆员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而大多数读者的第一要求仅仅是服务态度良好, 因此, 服务态度是所有服务内容的基本, 也是读者在心理契约平衡度中的重点关注内容,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馆员服务态度的培养。
(4) 从读者的“总体感受” 指标来分析, “总体感受” 选项得分普遍高于能够给出的具体服务选项得分, 说明常规按照读者总体感受评分不能完整反映读者的服务满意度, 也进一步说明了传统5 分量法评分测量图书馆服务满意度已经不适宜当下发展, 相反会造成心里契约平衡度的失衡。
3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3.1 服务态度是评价双方心理契约的重要指标
整体看来, 服务态度是决定用户满意度最重要的指标,专家评估一致认为服务态度的各个二级指标方面都是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的重要选项,同时,读者在读者反馈系统中的反馈意见最多的也是服务态度问题,由此可见,读者到馆阅读和要求馆员的基本指标中并非是其专业的能力和水平,而是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因此,需要加强馆员的专业队伍服务素养建设,增加用户与馆员相互交流的平台,而作为馆员,由于公共图书馆读者广泛并且需求较宽泛, 容易产生抱怨和焦躁情绪,因此需要图书馆管理者增加激励机制和交流平台, 引导读者和馆员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服务理念, 积极开展用户读书日活动, 进一步加强心理契约的稳定性。
3.2 加强馆员服务能力培养,促进心理契约平衡
从统计量表可以看出,用户的简单满意度较高而相对满意度极底, 说明用户和馆员的内心评价存在一定的满意度误差, 这是造成用户与馆员心理契约隐性失衡的关键。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显示在服务能力选项指标内, 因此, 馆员服务能力不足是导致用户与馆员心理契约失衡的根本原因。公共图书馆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基本问题, 馆员需要更加专业和多元化的服务面对不同的读者群。加强馆员培训和再学习、提高馆员服务能力是促进和稳定心理契约平衡的有效途径。
3.3 用户基本学习能力不足
加大双方心理契约维系难度“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使公共图书馆进入了网络信息资源时代, 许多专家指出: “互联网+ 图书馆”服务模式更是使图书馆服务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成为现实, 公共图书馆也逐渐普遍提供电子信息检索设备,并开展移动图书馆和掌上图书馆服务。但调查显示,诸多读者对移动图书馆服务和电子信息设备缺乏基础的查询和应用技能, 对信息检索能力和设备学习水平都有待提高。遇到此类困难无法解决时容易将不良情绪转嫁到服务上,导致用户对服务产生不满,间接造成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失衡。所以在开展服务时,馆员应注意向用户提供应用支持和培训, 增强用户独立服务能力。
4 结语
笔者的研究基于LibQUAL 评价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图书馆、烟台图书馆和青岛图书馆3 所公共图书馆为研究样本,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用户与馆员的心理契约绩效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 服务态度是评价双方心理契约的重要指标, 馆员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契约隐性失衡,用户基本学习能力不足加大双方心理契约维系难度。因此,公共图书馆若能综合各指标实际情况采用LibQUAL 评价模式进行服务改进和修正,建立可续、客观的基于用户感知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及标准,并在实践中应用推广, 将对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篇10:珠三角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对珠三角9家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网站平台建设、OPAC服务、网上参考咨询、网上导航、信息提供、信息用户培训、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网站建设文种少、免费资源网址导航欠缺、信息发布功能单一等问题,公共图书馆应深化网络社会教育职能,推进手机图书馆、电视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网络服务。
论文关键词: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网络服务,调查研究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起止时间为3月22日至204月12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珠海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江门五邑图书馆、东莞图书馆、中山市图书馆、惠州慈云图书馆、肇庆市数字图书馆等10家公共图书馆的网站。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方面:网站平台建设现状、OPAC服务、数字资源数量、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导航服务、用户教育、信息提供服务现状、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手机图书馆建设。调查方法主要通过访问、观察、体验、交流等形式。
2.网上服务现状
篇11:珠三角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论文
3.存在的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珠三角公共图书馆的网上服务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已初具规模,但仍有一些服务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提升。
3.1网站建设文种单一。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日益提高,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全球化服务意识,拓展全球的服务范围,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增加网站的多文种、多语种建设,使图书馆成为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使中华文化为世界共享。
3.2网上免费资源网址导航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网址导航服务可以使读者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网站,直接进入,避免在网海中迷失。调查的10家图书馆网站虽然都提供了多种网络导航服务,但各馆导航服务的状况参差不齐,网上免费资源网址导航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的网上免费资源网址导航服务非常丰富,并且进行的专题分类。
3.3信息发布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提供和发布信息是图书馆网站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在调查的10个图书馆网站中,虽然都提供本馆的新闻公告、新书推荐等信息,但是对借阅排行榜、书评的推荐、本地信息、便民信息、政务信息公开、图书馆业界等信息的发布还很欠缺。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在网站中增加上述栏目,提供相关信息。
3.4读者需求调查有待进一步加强。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服务的深化。读者需求调查是图书馆了解读者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调查的'10家图书馆网站中,只有40%的图书馆设立了读者需求调查栏目,而且这些调查大部分已经过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了解读者需求的作用。只有重视读者需求、了解读者需要,才能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有的放矢,服务才有价值和意义。
4深化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功能的思考
4.1深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资源支持。参与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当前提倡阅读、大力进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公共图书馆理应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能。如东莞图书馆的“东莞学习中心”平台建设,就是公共图书馆深化社会教育职能的有益尝试。东莞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是在东莞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从文献中心向学习中心业务转型的探索过程诞生的,它以东莞数字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为基础,以视频资源为核心,整合了图书、期刊、文档等各类学习资源,集学习、考试、辅导、交流等多种功能与一身的一站式、普适性、交互性的公益网络学习的平台。“东莞学习中心”开通仅3个月,登录人次就达3500多人,总访问量23000多人次,页面浏览量48000多。
4.2加大手机图书馆建设力度,开展信息定制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手机图书馆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手机终端。手机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访问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资源。现在人们生活有很多“碎片时间”,例如乘车、等人、排队时,利用手机“读书”不仅简单方便,而且读者还可以按照个人喜好来定制各种信息,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深圳图书馆开展了外借到期提醒、图书续借、查询外借状况、查询馆藏书目、虚拟参考咨询等十几项服务的定制服务。
4.3增加网络电视图书馆建设,开辟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图书馆可以利用电视图书馆或数字电视的交互功能,开发相应的接口,将数字图书馆与数字电视连接,将图书馆的服务送入千家万户。用户只要打开电视通过遥控器就可以进入图书馆,开展书目、借阅信息查询,进行图书预约和续借,观看图书馆数字展览、讲座等。目前,国家图书馆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年龄阶段的使用群体,将资源内容整合分类,推出6类15个栏目的电视图书馆内容。
4.4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网上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公共图书馆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网上服务,是图书馆实现“无处不在”和“服务均等”理念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可以在网站中设立知识援助平台,对不同类型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知识援助:对残障人士提供网上预约送书刊上门服务、网上培训服务、网上咨询服务等;对农民工、下岗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法律知识援助等知识援助;而老年读者同样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网上讲座、视频、培训等服务方式,使老年生活过的丰富多彩。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网上服务不仅是献爱心,而是现代图书馆义不容辞社会责任和义务。
网上服务是21世纪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网上服务内容、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服务内容和方法也还会涌现。公共图书馆只有更新服务观念,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Z].
2 黄慧薇.我国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现状综述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79-81
3 东莞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简介[Z]
4 蔡冰.论图书馆泛在服务模式实现的路径和方式 [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74-77
5 国家图书馆 [Z] . opac.nlc.gov.cn/
6 王子舟 肖雪.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分析的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22-09-14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2022-05-06
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管见2023-06-06
图书馆馆长的述职报告2023-11-22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2022-09-13
我国的民族文献资源及其建设2023-09-03
引航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现状与思考论文2023-08-28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范文2023-03-19
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2022-09-1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