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论文

时间:2023-10-22 07:43:5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文社科类论文(共16篇)由网友“诚信”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人文社科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人文社科类论文

篇1:人文社科类论文

论历史剧中的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一一以《甄燎传》为例

电视剧的创作这些年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提高,电视剧创作在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

甚至有专家将它定为平民百姓的“第四餐”,成为老百姓们的精神食粮。

如今的电视剧种类繁多,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直深受观众们的喜爱,拥有一批数量庞大的追剧群体。

真实性和虚构性是影视艺术的两个特殊属性,两者虽然有着矛盾的一面却又是相辅相成的。

一、历史剧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的电视历史剧中也包含着对于当代的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百姓情感和历史意识的思考。

从经济学中我们认识到,生产总是源于需求,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产创作亦是如此。

对于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同,社会价值观不同,社会以及个人的主要矛盾关注点也不同,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也呈现出了鲜明的时期特征,但是不管这些特征怎样的不同,它们都有着对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意义。

“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郭沫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们很容易的认识了历史剧作者和历史学家的区别。

历史剧创作者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本质、历史人物的塑造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为动力,不断地推动整个现实社会发展。

满足在历史时空中的现实诉求心理,因而历史剧成为社会文化热潮的积极参与者。

二、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研究

(一)历史准确的真实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认为:如果要严格地写历史戏,那就不能不受历史的约束。

与此同时,创作者也有自由去创造人物和设计故事情节,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叫戏,就变成了历史。

历史作者不能强求艺术与历史完全一致,但艺术所反映的历史基本事实,还是要有较高的史实准确性。

根据本次使用用问卷网所做的关于“观众观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总计295人中,有37.29%的参与调查者有把历史剧的虚构情节当作正史的经历,

这个数据表明历史剧正作为受众了解历史的重要渠道,历史剧传播真实准确的历史的重要性十分重大。

(二)艺术创作的虚构

历史剧既不是历史学著作,也不是史料的堆积,史料堆积得再多再精确也不是艺术,于是,历史剧的创作少不了艺术的加工,艺术创作的对其的加工又免不了添加虚构成分。

优秀的历史剧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艺术创作上,它往往并不拘泥于历史,如果完全复制历史,那它就变成了历史教科书。

观众爱看历史剧,大多喜欢的是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缠绵浪漫的爱情、不为人知的奇闻野史,单纯喜欢纪录片式历史剧的非常少。

艺术创作就像炒菜时的调料,没有它,此剧寡淡无味,如果太多了,也让观众难以下口。

近几年,掀起了历史剧热潮,众多历史题材电视剧赢得了极佳收视率,导致历史剧制作泛滥,质量严重下降。

三、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历史准确和艺术创作都是历史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属性,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矛盾的对立性,也有着相互依赖的统一性。

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去看待两者的关系,下文就将以《甄娟传》为例以辩证的方法结合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特殊性去科学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电视剧《甄嫌传》相关介绍

电视剧《后宫甄娟传》(后简称《甄娟传》)改编自流微紫所著的同名小说。

由郑晓龙导演,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人主演。

该剧是一部宫廷情感大戏,更注重描写“后宫女人”的真实情感,剧中“甄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

原著是一本以宫斗和爱情为主题的网络小说,其故事背景为架空王朝“大周”,也就是说整个小说内容都是作者杜撰的,不涉及任何历史任务和事件。

但电视剧创作团队将其改编成清朝雍正年间的宫廷故事搬上电视荧幕,于是这就变成了一部演绎历史剧。

由于此剧在历史剧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和影响力,所以以此剧为例来分析历史剧中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二)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对立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历史题材电视剧却是主观创作的。

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很难做到客观,而是带有某种个人的感情色彩,或是借古讽今的古为今用,或是对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独特见解,因此在对历史真实的遵从上创作者也都选择了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在电视剧《甄娟传》中对于华妃的塑造就大量的使用了虚构,历史上并无华妃此人,剧中被称为年羹尧妹妹的华妃实为年妃,而且还是个柔弱的女子,

为人和蔼,不像《甄娟传》里的华妃那样要强,历史上的年妃生育有三个皇子和一个皇女,不过全都夭折了,华妃因为身体日渐虚弱而去世,并且直至逝世前深受雍正皇帝的宠爱。

电视剧虚构了皇帝赐给华妃“欢宜香”使华妃不孕、华妃在后宫侍宠为傲且具有蛮横霸道的性格等,使得历史真实人物年妃的人生轨迹面目全非了。

虽然我们能够从这种虚构中明显看出作者突出甄娟善良、聪慧的意图,但是这种虚构却实实在在的与真实历史产生了矛盾。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历史真实是存在着矛盾性的,在对华妃的描写中,虚构的情节必然会影响真实情节的再现,可谓是此消彼长。

(三)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统一性

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矛盾性固然存在,但是两者之间并非是单纯的矛盾对立关系,而且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性质。

还是以《甄娟传》中对年羹尧妹妹的描写为例,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且有较多的史料记载。

但是在电视剧中,年羹尧妹妹的整个人生轨迹都被篡改了,而这种篡改就造成了真实}h}与虚构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矛盾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就是达到真实性与虚构性完美统一的关键点。

真实性与虚构性达到统一的实质其实就是以虚构的创作手法尽量地去表现出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展现出真实的历史社会风貌。

虚构是必须的,但却也是有限制的。

在电视剧中,情节安排、气氛渲染、局部细节、性格刻画等方面的虚构可以提升电视剧的艺术品味和故事情节,但是在历史人物塑造、历史事件描述以及历史细节展现等方面的虚构则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做到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完美统一。

四、结论

优秀的历史剧应该是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两者的完美统一,偏一不可。

历史剧的创作者应该看到,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

前者要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甄别历史材料,力求从大局到细枝末节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面目;后者则要求在不违背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艺术的形式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所以,对于历史剧这一较特殊的影视剧在创作时,可遵循“大事实,小事虚”的原则,通过准确的历史事实和虚构的艺术创作两者有机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呈现历史事件,表现时代精神,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剧作品。

试论《布伦迪巴》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篇2:人文社科类论文

惠山泥人的原材料与技艺的革新

制约惠山泥人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其材质难以长久保存,这也导致了惠山泥人在艺术金融产业中无法如法炮制宜兴紫砂壶的模式,而艺术品的存放年限直接决定了艺术品的升值空间,人们购买艺术品第一是为了把玩,第二是为了流传子孙,增强升值空间。

即使艺术价值再高,如果不能长期存放势必是昙花一现。

篇3: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

三学位论文的结构规范

学位论文一般可以分成3个大的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份和结尾部份。

前置部份包括封面、题名页、独创性声明、致谢、摘要、目录等;主体部份包括引言(绪论)、正文、结论。

结尾部分包括参考文献、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

目前,这也是很多高校对学位论文的结构规定。

具体来讲,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应该包括10个部分:封面、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中文摘要(含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含英文关键词)、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和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等。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社科类学位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但对正文的具体结构规范却是缺失的。

规范的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正文一般由6个基本的部分组成:前言(Introduction)、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or Methods)、研究结果(Findings or Results)、分析或讨论(Analysis or Discussion)、结论或总结(Conclusion or Summary),简称“六段论”。

巴奈思(Barnes,1995)在其所著的《为学位而成功学习》(Successful study for degrees)一书中,更是将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细分成11个部分甚至相应标注了各部分应占全文的比重:目录、内容提要、前言(10%)、文献研究回顾(20%)、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5%)、研究的实施过程(15%)、数据与资料的分析与说明(20%)、研究结果的评论与评价(10%)、总结与结论(10%)、参考文献和附录[3]。

早在,安小米就按照国际惯例,给出了我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比例:前言(占全文的10%)、文献回述(占全文的20% )、研究方法(占全文的15%) 、研究结果(占全文的22%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占全文的20% )、结论(占全文的12%) 、参考资料(占全文的1%)和附录[4]。

这对我国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的结构比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按此规范执行。

现对学位论文正文部分进行结构规范解读:

1.绪论(引言)规范

绪论是正文的开篇,要求能够独立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要尽量彰显论文的亮点。

“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采用的资料、主要研究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本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

在绪论中需要强调本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等。

文献综述在绪论中占到很大的一部分,所以,明确文献综述的写作规范并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细化和科学化学位论文引言规范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献综述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一定的篇幅,应紧紧围绕学位论文主题来展开论述。

文献综述不是对有关理论和学派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剖析其研究的不足。

文献综述应有严密的逻辑,可以按文献与学位论文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在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应针对原作者的原文进行(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力求客观、全面、公正,不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关于绪论中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感到头疼的地方,也是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

研究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写出包含这部分内容的论文来。

因此,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研究方法的教学与训练。

比如,在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课程中有60%的是研究方法的课程,而专业课程只有40%。

而在我们中国,目前相对来讲开设此类针对性较强的方法论课程还不够,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方法部分都写得较差,甚至三五行字就草草了事。

因此,就绪论部分,我们目前的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欠缺的就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数据的说明,而往往把重点都放在对结论性东西的详尽分析上。

2.注释(引用)规范

大家已经普遍认为学位论文应当附有参考文献,而且高校对参考文献的书写规范也已经比较一致,但对于论文中的注释(引用)规范,甚至对已注释的意义,许多人并不理解。

笔者认为学位论文必须有注释,就如同必须有参考文献一样,这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

一般学位论文必须加注释的范围通常包括:(1)直接引证的引文要说明其出处;(2)引用的数字和事实材料要说明资料来源;(3)虽然没有直接引用, 而是用自己的话转述的别人的观点, 也应加注交待其出处;(4)其他需要补充说明,又不便于在正文中说的,也可以加注释说明。

学位论文由于篇幅比较大,需要的注释往往较多,文章跨度也很大,目前一般采用脚注的方式,即页下注的形式。

我国传统的注释格式是在正文页下划一条半线,在线下依次为注释的顺序号、作者名、资料的篇名、发表的刊物名、出版年份和期号。

如果是著作则应写明出版单位和出版年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文中要按系统默认格式插入编号,编号从1、2、……开始连续编号,和脚注编号一一对应。

但是,目前国际上人文社科类论文比较通行的做法则是,在正文中需要注释的地方加一括号,括号内只写所引证资料的作者名,出版年份和页码,资料全名则一律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中,不再另加注释。

具体写作方法:(1)如果直接引用论文中的观点,则写法通常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或:“姓名(YYYY)的观点是……”。

其中,YYYY是4位数的年号。

(2)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观点,则写法一般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P.×××)”,或:“姓名(YYYY,P.××-××)的观点是……”。

其中,P.×××表示被引用观点所在页码。

3.结论规范

国内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往往轻视结论部分,很多情况只是应景式的几句话就结束了,这是非常不规范的。

学位论文一般应有结论,以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

学位论文的结论应该占到一定的篇幅,从学理层面上看,结论是对所陈事实的重新认识,对所涉理论的重新思考。

一篇内容完整的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回顾研究过程;提出研究发现及其贡献;预拟未来方向及可能遇到的研究疑难。

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如果论文不可能导出结论, 则应有必要的讨论, 对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提出各种可能性供探讨, 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等, 启发与之相关的新课题。

目前有些学位论文既没有结论或结语, 也没有讨论,或虽冠以结论或结语, 却写成不属学术研究范畴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展望。

假如把一篇学位论文比喻成一个陶器,那么论文的写作规范就是这个陶器的外在形式,而论文的本身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就是这个陶器的内在质地。

一个陶器光有好的质地,缺乏好的外在,那么也称不上一件上乘的艺术品,只能是一个器皿而已。

只有当外在和内在、形式和质地都达到完美时,才会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价值的提升。

严格的学术规范非但不应该成为学术创造的枷锁,反而是孕育学术创新的温床,是新的学术创造的模版,就如同以纪律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样。

研究生应尽早掌握学位论文规范,最终可以从规范走向创造。

篇4: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改课题“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214)

作者简介:蒋惠琴(1981-),女,浙江桐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研究。

蒋惠琴

(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学位论文的本质是学术文本,除了学术文本该具备的规范和要求外,还有其特殊的规范性:道德规范、形式规范和内容规范。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形式规范中的结构规范,以期推进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篇5: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04-0081-03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篇学位论文如果失去了规范性和可读性,将严重降低它的学术价值,有时甚至会使人怀疑它的研究成果是否可靠,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有些研究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却因没有掌握学位论文的写作要点和规范,感性认识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得论文的水平比较低。因此,学位论文是否规范是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规范决定质量,规范影响创造。

一学位论文的本质:学术文本

学位论文,首先是一个学术文本,这是它的本质所在。因此,要做到学位论文的规范性,就需要正确界定学术文本、非学术文本和准学术文本三个范畴,并且明确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术文本,顾名思义,该文本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要追求自身的独创性,以此生产新知识和新理论,并且将每一个立论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明之上,要有理有据。学术文本可以分为学位论文和一般的学术论文。非学术文本,内容无需具备学术价值,也无需具备创新性,既无学术规范要求,也无学术内涵要求,可以是记录日常活动的文章,比如工作总结、学习感想等。准学术文本,所涉内容具有知识特征,其中不乏新鲜立论,灵光乍现,但却缺少学术脉络的梳理与把握,缺乏严谨而扎实的论证。所以,三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文本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论证的充分度和可信度,内容的原创性和前瞻性。

学位论文,和一般的学术论文一样,作为一个学术文本,有着共同的规范和要求。首先,要有较强的学术性。学位论文用词要专业化和科学化,避免口语化和通俗化,尽量用学术名词和专业术语,文章要具备学术价值。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学位论文要追求独创性,要适度提出全新的方法和理论,是对创造性研究的总结和概括,而不仅仅是对事物作简单笼统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然后,要做到有理有据。学位论文要求行文严谨,言必有据,每一个论点都有论据的支撑,不作凭空的揣测和推断。最后,要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学位论文要求从概念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到最后得出结论,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二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作为学术文本,学位论文在规范性的要求上和一般的学术论文又是有区别的。学位论文的规范,在逻辑上可以由道德规范、形式规范和内容规范组成[1]。道德规范主要从学术态度上进行规范,比如尊重他人的学术著作等,主要是内化的规范,我们可以称之为隐形规范(也称为学术道德规范)。形式规范主要指可以脱离论文内容的形式、程式要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在规范,外在规范又可以分为结构规范和格式规范。内容规范是指对论文内容的要求,包括研究路径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观点的论证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在规范。外在规范和内在规范,可以合称为显性规范,即在评价一篇学位论文时,这两部分规范性将直接体现出来,成为衡量的标准,从而决定论文的质量(见图1)。

笔者多年来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一直工作在抓学位论文质量的第一线,对学位论文规范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1)隐性规范(道德规范)是内化的写作规范,在评价和衡量一篇论文质量时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反应出来,需要研究生自发地来执行,道德规范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是通过简单的外在的指导就可以加强的,而是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

(2)形式规范是外化的写作规范,社科类专业都是相通的,这也是研究生工作者可以直接进行评判和衡量论文的标准。形式规范又可以分为结构规范和格式规范,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格式规范相关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3)内容规范是内在的要求和规范,是论文内容的本身,包括具体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等。内容规范和专业非常相关,同属社科类的管理专业,社会公共管理类学位论文和经济管理类学位论文就存在一定的区别。

(4)结构规范是形式规范的重点,结构规范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内容规范,因此,对于学位论文来讲,结构规范对一篇学位论文的成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规范进行重点探讨。

[NextPage]

三学位论文的结构规范

学位论文一般可以分成3个大的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份和结尾部份。前置部份包括封面、题名页、独创性声明、致谢、摘要、目录等;主体部份包括引言(绪论)、正文、结论。结尾部分包括参考文献、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目前,这也是很多高校对学位论文的结构规定。具体来讲,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应该包括10个部分:封面、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中文摘要(含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含英文关键词)、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和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社科类学位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但对正文的具体结构规范却是缺失的。

规范的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正文一般由6个基本的部分组成:前言(Introduction)、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or Methods)、研究结果(Findings or Results)、分析或讨论(Analysis or Discussion)、结论或总结(Conclusion or Summary),简称“六段论”[2]。巴奈思(Barnes,1995)在其所著的《为学位而成功学习》(Successful study for degrees)一书中,更是将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细分成11个部分甚至相应标注了各部分应占全文的比重:目录、内容提要、前言(10%)、文献研究回顾(20%)、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5%)、研究的实施过程(15%)、数据与资料的分析与说明(20%)、研究结果的评论与评价(10%)、总结与结论(10%)、参考文献和附录[3]。早在,安小米就按照国际惯例,给出了我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比例:前言(占全文的10%)、文献回述(占全文的20% )、研究方法(占全文的15%) 、研究结果(占全文的22%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占全文的20% )、结论(占全文的12%) 、参考资料(占全文的1%)和附录[4]。这对我国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的结构比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按此规范执行。现对学位论文正文部分进行结构规范解读:

1.绪论(引言)规范

绪论是正文的开篇,要求能够独立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要尽量彰显论文的亮点。“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采用的资料、主要研究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本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在绪论中需要强调本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等。

文献综述在绪论中占到很大的一部分,所以,明确文献综述的写作规范并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细化和科学化学位论文引言规范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献综述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一定的篇幅,应紧紧围绕学位论文主题来展开论述。文献综述不是对有关理论和学派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剖析其研究的不足。文献综述应有严密的逻辑,可以按文献与学位论文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在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应针对原作者的原文进行(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力求客观、全面、公正,不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关于绪论中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感到头疼的地方,也是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研究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写出包含这部分内容的论文来。因此,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研究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比如,在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课程中有60%的是研究方法的课程,而专业课程只有40%[2]。而在我们中国,目前相对来讲开设此类针对性较强的方法论课程还不够,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方法部分都写得较差,甚至三五行字就草草了事。因此,就绪论部分,我们目前的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欠缺的就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数据的说明,而往往把重点都放在对结论性东西的详尽分析上。

2.注释(引用)规范

大家已经普遍认为学位论文应当附有参考文献,而且高校对参考文献的书写规范也已经比较一致,但对于论文中的注释(引用)规范,甚至对已注释的意义,许多人并不理解。笔者认为学位论文必须有注释,就如同必须有参考文献一样,这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一般学位论文必须加注释的范围通常包括:(1)直接引证的引文要说明其出处;(2)引用的数字和事实材料要说明资料来源;(3)虽然没有直接引用, 而是用自己的话转述的别人的观点, 也应加注交待其出处;(4)其他需要补充说明,又不便于在正文中说的,也可以加注释说明。

学位论文由于篇幅比较大,需要的注释往往较多,文章跨度也很大,目前一般采用脚注的方式,即页下注的形式。我国传统的注释格式是在正文页下划一条半线,在线下依次为注释的顺序号、作者名、资料的篇名、发表的刊物名、出版年份和期号。如果是著作则应写明出版单位和出版年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文中要按系统默认格式插入编号,编号从1、2、……开始连续编号,和脚注编号一一对应。

但是,目前国际上人文社科类论文比较通行的做法则是,在正文中需要注释的地方加一括号,括号内只写所引证资料的作者名,出版年份和页码,资料全名则一律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中,不再另加注释。具体写作方法:(1)如果直接引用论文中的观点,则写法通常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或:“姓名(YYYY)的观点是……”。其中,YYYY是4位数的年号。(2)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观点,则写法一般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P.×××)”,或:“姓名(YYYY,P.××―××)的观点是……”。其中,P.×××表示被引用观点所在页码,例如,P.101[5]。

3.结论规范

国内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往往轻视结论部分,很多情况只是应景式的几句话就结束了,这是非常不规范的。学位论文一般应有结论,以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学位论文的结论应该占到一定的篇幅,从学理层面上看,结论是对所陈事实的重新认识,对所涉理论的重新思考。

一篇内容完整的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回顾研究过程;提出研究发现及其贡献;预拟未来方向及可能遇到的研究疑难。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如果论文不可能导出结论, 则应有必要的讨论, 对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提出各种可能性供探讨, 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等, 启发与之相关的新课题。目前有些学位论文既没有结论或结语, 也没有讨论,或虽冠以结论或结语, 却写成不属学术研究范畴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展望。

假如把一篇学位论文比喻成一个陶器,那么论文的写作规范就是这个陶器的外在形式,而论文的本身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就是这个陶器的内在质地。一个陶器光有好的质地,缺乏好的外在,那么也称不上一件上乘的艺术品,只能是一个器皿而已。只有当外在和内在、形式和质地都达到完美时,才会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价值的提升。严格的学术规范非但不应该成为学术创造的枷锁,反而是孕育学术创新的温床,是新的学术创造的模版,就如同以纪律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样。研究生应尽早掌握学位论文规范,最终可以从规范走向创造。

参考文献:

[1] 曾粤兴。规范决定质量――《学位论文基本结构与写作规范》述评[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

[2] 陈晓端。英国大学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要求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3)。

[3] Barnes R.Successful Study For Degrees[M]。London:Routledge,1995.

[4] 马庆国。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与评判参考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1)。

[5] 马庆国。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J]。管理世界,2004(12)。

篇6: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如何写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如何写

文献综述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课题申请和发现新论题等方面具有广阔地应用空间。 文献综述具有清晰厘定学术问题,驱散研究迷雾的作用。 设定研究论题、进行文献搜集和分析整理,并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实施是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 合格的文献综述要求做到遵守一定写作规范和学术伦理。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全球化已然成为当今的时代现实, 而信息技术在让全球化成为日常化的同时更加尖锐地显现了自身。

将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样的麦克卢汉式的断言表述为人是信息网络中技术的人,或许更贴切。 转瞬间,人类就从对技术的欢欣鼓舞转变为对技术的愁眉不展了。 可是,爆炸性的信息冗余并非就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它往往比因缺乏信息更容易使人处于世界的边缘。 人需要在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眼光、自主观点以及检视素养的人才不至于受限于自己经验,或像傻瓜一样被丢弃为宅居者。 所以,韦恩等人在《研究是一门艺术》中指出:各个阶层的人都在做研究,政府、机关、行业与企业投入大量经费开展研究,从实验室到大海深处,从洞穴到外层空间都在进行着研究,研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而且,只有“能确实地做研究或评价他人研究的人”,才能分享到可信赖的信息。

世界一体化对于中国高校(研究机构)而言,意味着被纳入全球机制,并以国际标准衡量高校的人才培养、学术生产与思想贡献。 也正因为如此,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制定发展战略,实施研究型计划,思考中国对世界的学术贡献。从研究生到专家学者,从政府机关到行业单位以及各级大大小小的研讨会议都在鼓励研究,倡导学术。 这一潮流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研究方法的空前强调。 中国的论文产量已跃居第二,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学术贡献率远远匹配不了生产量。 即是说,中国学术遭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困境。

如何用西方学术规范表达中国问题成为制约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种学术合法性也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社会科学家最根本的困境”.

突破这种困境的出路,在我们看来关键在于“做出文献综述的‘谱系图',才能进一步发现、聚焦自己拟研究的‘问题’. ”

因为,文献综述是“为某一目的而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系统过程”,包括分析与收集信息的方法,苏联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认为它是研究中“头等重要的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 学者们越来越重视综述文献的重要性,每年文献综述、研究综述、会议综述等综述类文章都数以万计。例如,我们以综述作为篇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就发现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每年均以超过一千篇的数量递增。不仅如此,综述类文章还常常是高引用率和高下载量的文章。 可当我们检索有关指导或阐述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时, 却不无惊诧地发现这方面的论文寥寥无几。 虽然有很多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文章,但却极少有涉及文献综述写法的。 同时,指导人们怎样做研究综述性研究的着作也极少见。

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学术论文,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及如何进行写作的问题, 以期对这方面的不足有所弥补。

2 文献综述及其在论文写作中的意义。

文献综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中处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 它既是进入学术门径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同时也能反映出研究者的学术影响与学术地位。 相反,一位不会写作文献综述的学者,或者一篇没有文献综述的论文通常都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没有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更会引发人们的质疑。文献综述是一种规范的、系统性的研究训练,也是推动创新的关键方法。 就像莱布尼兹总结的学术原则所说的那样,“研究旁人的创造发明方法是成为成功的创造者的前提”. 人们总是在前人思考过的地方,才会发现重新思考的空间。

“文献综述”,英文称为 survey、synthesis、overview、review. 文献综 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研究 综述(research synthesis)、研究述评(research review)、及元分析(meta-analysis)这些称呼尽管互有指涉与交叉,但通常被认为是以往研究结果、方法、理论等所做的独立研究、点评并以此构建相关主题的严格的研究活动。

是在对某个事先设定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 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分析、综合和思考。迈克尔认为文献综述是“列出与你的研究计划相关的历史研究, 并解释你的论文是如何建构并超越过往研究的。 ”

劳伦斯和布伦达对文献综述的定义是:“文献综述是一种书面论争。它依据对研究课题现有知识的全面理解,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论证;通过论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回答研究问题。 ”

可见,选择研究论题,在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与考量,在分析、综合、思考的思维活动中揭示发展趋势以及做出科学评价的不断循环过程就是文献综述的过程。文献综述基于不同的对象和重点具有不同的划分,比如说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之分, 定量与定性研究文献综述之别以及理论文献综述与研究报告之归类等,但其基本旨趣并无根本不同。

文献综述首先是对主要学术观点和富有影响的理论方法的整理,而不是单纯地进行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其次是研究者就设定的研究论题与目标依自己的眼光、学识和兴趣对现有的文献进行评价和分析; 再次是对该研究的未来提出建议或展望,以凸显出将要进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文献综述相当于研究论题的历史地图, 撰写综述就是勾画出研究论题相关性的代表性成果, 并对此作出评述以给予其相对客观公正的坐标, 借此建立自己的问题框架体系进而显明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所带来的意义。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何在呢?首先,对课题涉及的相关成果,包括思路、方法、观点等具体问题作总结,绘制研究问题的路线图以突显实施的研究计划在问题域中的位置与价值或给读者呈现较为清晰的研究历程,提供启发其进行新的研究可能;其次,在关联问题上作了分析和评价, 拓展了对研究的深刻认识显示对研究问题的熟悉和计划实施的可能性;最后,文献综述建立了某一问题的研究框架, 使人获得研究计划的原创性所在以及发掘新的研究方法、思路的必要。 总之,文献综述是在学术问题与学术传统中发现出新的研究可能, 并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去证实如何从可能变为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贡献。另外,文献综述在申请学位论文、申请基金项目、撰写研究计划或资助申请、描述或阐释研究现状、寻找研究方法和新课题、寻求科研伙伴以及满足个人的研究兴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

芬克认为文献综述涵盖七项任务:选择研究论题、选择文献来源、选择检索词、拟定筛选标准与方法、进行综述、综合结果。

库珀概括为五个阶段:问题形成-数据收集或文献检索-数据评估-分析和解释-表述研究结果。

劳伦斯描述必经的`六步骤: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综述撰写。对于主题选择之后,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方法把问题具体化,并聚焦中心问题;文献搜索包括发现、查询、浏览、分析文献从而凝练主题;展开论证包括建立论证方案、论证过程、形成论断;文献研究包括归类、综合、分析收集的资料;文献批评是一个充满隐含推理、论证与反驳的过程; 综述撰写则是通过写作使问题明晰以便自己和他人理解的过程。

这些论述都启发了文献综述的写作思路。 文献综述开始于研究问题实施之初, 并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随着材料的丰富和思维的改进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因此,文献综述既不是初期行为,更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贯穿研究始终不断生成的研究活动,这是必须树立的对文献综述的意识。

3.1 问题的形成阶段。

从现实问题的兴趣出发, 将之与相关学术领域或具体问题域相勾连然后细化该兴趣点, 通过将日常生活图式借助特定的学科话语模式转化为学术科研形态,这是建立研究课题的一般途径。兴趣是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很好的动力, 如果在生活中短时间内未能形成比较具体的兴趣,被动进入某个论题的话,这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帮助我们获得对某些问题的兴趣。比如说,请教领域内专家学者、博学之人,阅读专业学术刊物,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学术组织等等。这里说的“现实问题”并非单纯指社会现实问题,它也涵盖个人经历(比如说研究女性主义理论的多为女性)、学术积累和关注的内容 (比如说优秀的历史学家总是那些爱好历史之人)等。而且,务必谨记,越具体的问题越是有可能成为研究对象和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 “具体”是说有具体的对象所指和明确的论题边界、明确地问题聚焦、鲜明地研究视角。

当然,问题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但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和外在目的考量的现象。 学术前沿与热点的激发、交叉学科的影响、特殊资料的占有以及奖学金、项目申报和职业前景的考量等, 也时常是一种促发与诱因。问题形成过程中,综述者的决策和思想变化也会影响综述的效度, 其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是:“变量定义里概念的广度和在研究中搜索基本关系调节量使用的操作细节。 ”

但从根本上讲,学术问题的形成离不开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思考和分析论证,它是从学术史和问题域中诞生出来的,而不是灵光闪现。好的研究论题往往被认为是那些可让学者得以安身立命、长期耕耘的极具延展性的研究论题。

3.2 文献获取与阅读。

文献综述撰写之前, 需要获取与研究论题相关且对研究起到参考作用的目标文献, 即那些有价值的文献, 所以对研究对象做严格限定和目标文献的仔细确定,是在海量信息中高效率工作的前提条件。这就涉及到文献检索的渠道范围和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获取文献资料的渠道分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数据库与期刊网、专业会议论文库等, 非正式渠道包括个人联系 (田野作业和民族志考察)、恳请邮件 (外国很多期刊论文提供了写作者邮箱)、互联网搜索(谷歌图书与学术搜索)等。 特别是一些著名数据库, 像 Web of Science、EBSCO、JSTOR、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Proquest DigitalDissertation、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为论题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来源。教科书、以往学者的相关综述能为初次进行文献综述工作的人提供捷径。可更为重要的,还是要给自己树立一手资料(primary sources)的文献搜索目标。 像原典着作、经典论文与书籍(即通常所说的初级原始资料、二级原始资料和三级原始资料)都属于一手资料。穷尽所有研究成果是综述者的追求,但遗漏却在所难免的, 这个时候借助高水平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则可以化解部分难点。这里,应该告诫研究者须“非常注意那些不可获取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这些研究与已经检索到的研究的区别”.

“如果你埋首于毫无计划的数据搜索,可能会让自己陷于一堆书籍及论文中而失去方向。 各式各样的原始资料可以把你带向任何地方”,这需要设定筛选原始资料的方法和合理的检索方法。 任何一位想成为有经验的文献综述者都必须熟悉如何选定数据库,熟悉如何使用正确的语言和语法确定关键词、主题、标题,进而成功找出相关研究。依靠那些信誉良好的出版社、有名望的学者、权威期刊和数据库等更容易让我们得到有价值的文献而免于被大量无用的低质量文献弄的焦头烂额。熟悉相关数据库的检索语法(比如布尔逻辑运算法则),采用关键词搜索还是主题搜索,具备相关的图书管理学知识, 或上相关课程以及与管理员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等则会让研究者在检索时受益匪浅。

互联网时代, 我们也必须了解如何在个人工作电脑上进行信息分类和存储。缺乏管理的文献资料,会让人不知所措。因此,对检索的文献进行条目存档是很有必要的。条目包括作者、题名、时间、刊号以及参考页码等。 下载一些像 EndNote, Citation 之类的软件便可轻松解决。

接着就是阅读文献,尽量对每一篇文献进行编码、做一个读书笔记,记录其中的重要结论、研究方法和启示, 还包括批判性或建设性的评价为后来进行综合和文献撰写奠定基础。具体说来,“在阅读每一篇文献时,需要考虑哪些是该文献所没有回答的问题, 研究可能存在哪些方法上的问题, 所提出的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是什么”.

思考不同文献之间如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特别是它们与个人正在进行的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用连贯性思维和逻辑顺序表述文献综述。阅读文献就是要在阅读中找出难题、提出论证和寻找出论点的证据。

3.3 文献论证与评估。

阅读文献之后, 接下来的工作不是立刻投入到文献综述的撰写,而是开展文献的评估和论证。文献综述的作用是寻求研究成立的合法性依据, 从以往研究中发现学术传统与有用的方法论, 通过批判以往权威研究---这个假想敌而凸显出本研究的意义。 该目的的达成建基于扎实地文献评估和论证过程。 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衡量文献的价值和关联性、研究的合理性、阅读收获和方法的恰切性, 并力求把综述者主观因素的干扰成分降到最低。分析研究进展、文献对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的有用性,并制定论证方案是必须的。论证方案是文献-论题-逻辑-方法-理论组成的路线图,也是要解决一堆乱七八糟的材料如何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棘手的问题。 论证是逻辑地呈现论据并推导出意图结论的思维过程。对此,文献综述中,常用“两类论证建立论证方案。第一类论证是发现式论证,讨论并解释有关研究对象的已有知识。 发现式论证就是呈现于你的研究兴趣相关的现有知识。 ……论证的第二种类型是支持式论证。支持式论证以发现式论证为基础,对发现式论证中通过资料整合而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评论,并解决研究问题。这一论证的结果就是你论文的主题陈述”.

方案的实施完全依据扎实的文献作为事实根据, 通过令人信服的推理得出结论或前瞻性意见。不管论证的过程提供了多少文献,或多么高质量的文献,也不管使用了什么高明的论证方法,其论证过程必须在逻辑上能证实研究的结论。 文献综述的价值不只在于文献本身的价值, 更在于综述者对文献的加工处理是否准确客观、自我阐释论证、告知以及发现问题与规律上。论证解决的是以什么线索来安排文献的,这个关键问题。 这也是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姿态性综述和堆砌材料的惯常毛病的有用方式。

文献评估是对搜集的文献加以阐释、解读,并探求这些文献中的结论是如何成功解答问题的。 文献评估包括作者论点与阐释是什么,该研究的重要性何在,作者要得出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问题详细度是否与重要性匹配,有没有对论点和论据做核实,是否客观对待观点的不一致性,参考文献是否密切相关,你从中获取了什么,你如何评价该研究,它与你的研究有何相关联性,是否揭示了论题的最新进展、最新态势,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等方面。 “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的综合分析、归纳分类、加工整理,使材料围绕某个论题的逻辑化、精确化;“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学术的、深入地、系统性理论阐述。文献评估就是“述”,它是上升到发现新研究和只有通过新研究才能解答的问题的高度的必然要求。 文献评估要遵循从前提到命题的合理性原则, 不能断裂逻辑规则的链条以保障结论的有效性。 有效地批判性评估可以窥视文献与正在进行的研究见解的粘合点,准确定位文献价值,厘定概念范畴,揭示研究的问题所在,层次清晰地论证出研究目标和研究价值。

在完成文献搜集、分类管理、阅读分析、方案制定以及论证性思考之后,便自然进入到撰写环节。综述撰写从设想最终模式起步, 通过不断地写作和修改才能完成。 在撰写中,综述者要意识到该过程是“先通过写作弄清自己想要说什么,然后再通过写作弄清应该如何说”,才能“促进他人理解自己”

和自己的研究结论。

写作的开始阶段,首先建构一个纲要,然后写一部分初步的草稿。 综述者一是切忌“把研究中的每篇文献或每个概念、数据都视为同等重要”,否则,那样写出来的论文“甚至变成四不像,那绝对不是一篇好的论文”;二是切忌“使用作者原话”,除非不这样就无法表述。 否则,就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研究课题的语言),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将原文的思想表述出来”,舍此无他。

文献综述是基于某一论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评述性论文,其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稍有差异。

通常说来,文献综述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前言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相关概念和综述范围,扼要说明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给人以基本轮廓。主题是综述的主体,无固定模式、格式。可按问题史综述,可按问题横向关系综述,也可进行比较综述或以理论带动。 但不管哪种方式都是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个人独创性的研究呈现。总结是研究结论,包括发现、前瞻与建议。 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深入探讨有关问题的指向。 因此,内容务必准确无误且有典范性又不宜过多。

文献综述是规范的研究论文。它讲求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合理、结论令人信服又能给人以教益。 综述者须研究遵循学术规范, 操用特定的学术话语,从学术问题生成学术问题。既不要把文献综述写出报告文件, 也不要把文献综述写成了演讲稿或材料汇编。

4 文献综述的规范。

4.1 堆砌材料而不批评评述。

文献综述是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 文献观点和自己观点就需格外小心区分, 明确其他研究者的文献在文献综述中只是作为论据和评述的对象出现的。 也就是说,综述者的研究论题、理论思路和论证逻辑完全是属于自己的思考、发现。如果认识不到这个问题, 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文献综述就是把相关研究成果综合一下,让阅读者去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 那么,就很容易把文献综述写成材料单或其他研究者的众声喧哗。 放弃评判的权力,模糊了综述者与其他研究者之间的界限,就会被材料带到被动境地。 这样带来的后果要么是直接转译、摘抄他人文字,要么是通篇充斥“有学者指出”、“某某人认为”、“某某论文或着作写到”, 诸如此类的文字。 综述者应该明白文献综述“重点是利用文献的一些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所讨论的问题服务,而不是强调到底是哪些人干了什么事情,得出什么结论”.

止步于文献而没有建设性观点, 不对文献的未来可能研究做探讨,是只有“综”而没有“述”的文献汇编,不属于文献综述范畴。

4.2 对他人文献的随意化处理。

文献综述是对人耐心、细心、判断力、思维以及写作的全面考验,是一件苦差事,也是衡量学术能力很好的试金石。有些投机取巧,自以为聪明之徒很容易犯了随意挪用他人文献内容而不做标注, 任意下断言而不给出论据支撑或不进行论证阐释的毛病。更有甚至,完全利用他人的文献综述内容,以为这种方法很讨巧。其实, 这样做的危险在于会把述者带入一个远离已经设定的研究论题的方向之外, 或者严重伤害文献综述的逻辑顺利,最终会让个人研究论题流产,由此引发版权与学术道德的讨伐也是可能的。

4.3 文献资料的主观化处理。

文献综述是基于事实之上的科研学术活动, 对其他研究者成果的评判必须是基于学术的公正、客观认识,要避免不负责任地主观化断言。尽量避免个人利益考量,不要因为与研究者有师承、学统关系或学术争论就奉承或棒杀; 不能不指向论点而情绪化地指向作者本人, 也不要因为学者个人问题就一概否定其学术成就;不能因为地域、时间问题而选择性批评研究者;也不能为了综述结论的需要而人为性地取舍文献, 甚至过分夸大自己研究的意义,陈述一些莫须有的价值。对他人研究成果保持一种尊重,以平等开放、谦卑有礼的态度进行学术定格是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谋篇行文犹如为人处世,要遵守学术伦理还要不断体悟修德。 倘若如此,述者便超越了利害得失,并最终发现尊重他人及其研究,也是最有益于自身的。

文献综述开始于研究之处,贯穿与研究始终,讲究研究论题与文献之间的无数次打磨, 历经深思熟虑之后的反复修改而最终成型的研究论文。 它富有逻辑而不是文献的串联, 它富有理论而不是不同对象和话语的任意夹杂, 它研究结论的得出是建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科研推理,而不是想当然地主观评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对于研究开展的意义不可小觑,需要严格的学术训练方能达成。 而能否写出高质量研究综述的根本, 在我们看来在于是否把研究作为研究来对待。

篇7: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人文社科类)

毕业论文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人文社科类)

(5月制定, 月修订)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行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

1 论文结构

论文1般包括封面、扉页、目录、论文摘要(中、外文)、缩略语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前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论、讨论、对策等几个部分组成。

2 论文书写

论文要求统1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1采用A4页面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左边距25mm、右边距25mm、页眉15mm、页脚15mm。页眉内容统1为“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采用宋体小5号斜体字居右排写。

论文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5号阿拉伯数字(1、2……)编排。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论文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1。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与正文、表头、题头等可以用不同的字号和字体加以区别,但通篇论文的同级标题和正文应采用统1的字间距、行间距、字体和字号。论文标题1般可设3级,1级标题采用3号黑体,2级标题采用小3号黑体,3级标题采用4号黑体,且都采用左对齐排版;标题以外的正文,1般采用小4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图表应同时标注中英文对照标题,中文标题用小4号宋体加粗,英文标题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图表内的文字1般中文采用5号宋体,英文采用5号Times New Roman体。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应采用统1的编号体系,1般按“1”、“(1)”、“1.”体系进行标题编号,不能将“1、”、“1、”、“1.1”、“(1)”等混编在1起。

注意孤行控制,1段文字的最后1行不能落在下1页,1段文字的启始行不放在前1页。所有的表图,包括表题、图题和脚注等,都应尽可能放在同1页,以保持表图的完整性。

3 封面和扉页

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导师姓名、职称、论文完成时间等。论文题目应高度概括和准确反映论文内容,力求简洁,1般不超过25个汉字。论文封面同自然科学类式样,由学校教务处统1印制,学生自己填写后进行包装。

扉页应包括分类号、密级、论文题目(中英文)、学生姓名、导师姓名、职称、学生所在院系、论文完成时间等内容。扉页同自然科学类式样。

4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是论文的导读图,包括论文中各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1般编写到第3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完全1致,各级标题均应注明其页码。编排时注意不同级别标题写作格式上的差别,相同级别的标题字体、字号应相同。

5 摘要

摘要包括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是论文目录之后的1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排列顺序为: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摘要是文章的缩影,要求简明确切、不加注释或评论地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发明发现、研究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使用符号、略语或缩写必等须符合学科规范。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内容应基本1致,英文的使用必须准确无误。

关键词是摘要的1部分,1般由3-8个相对独立的反映论文主体内容和涉及范围的词或词组组成,是论文分类和建立索引的依据。中文关键词在中文摘要之后,英文关键词在英文摘要之后,中英文关键词11对应,分别放置在中、英文摘要之后另起1行,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为增加检索的信息量,关键词应避免与标题相重复。

6 缩略语表

如有必要,在摘要之后、正文之前可以列出1缩略语表,列出文中涉及的各种缩写、略写等用语的确切含义。

7 正文

正文包括前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论与讨论对策等部分。根据需要,每节还可分成若干小节,用小标题分开。

7.1 前言

前言应包括研究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意义等基本内容。

研究问题的由来应明确提出论文研究所针对的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并指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意义。

文献综述内容主要是回顾、评价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选择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创新性(包括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等)、可行性、合适性(即选择的课题合适研究者本人的特点),是作者对相关文献阅读、消化后的综合、提炼与升华,反映作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因此,文献综述在叙述前人工作的同时,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应将文献综述写成前人工作的简单堆砌,也不应像教科书1样写成知识性介绍。

研究目的部分应提出科学假设或假说,指出论文研究要实现的目标或达到的目的。

7.2 研究方法

对1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可在引用他人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描述,不必交待细节。但对于自己改进或发明的新方法则需要作详细的交待,说明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部分及其理由、意义等。

7.3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论文的主体,要求思路清晰,阐述透彻,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7.4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应详尽陈述课题研究结果,所作结论应明确具体,并阐明论文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点。在写作上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作者不需要在本部分作过多的讨论。

7.5 讨论

讨论是反映作者综合分析、逻辑思维水平和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在透彻理解结果的基础上,精练地归纳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本研究结果的进步所在和所解决的科学问题,阐明研究结论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的价值、前景,并对研究中提出和发现的1些重要学术观点进行深刻的探讨。讨论内容应注意与前文的研究目的相呼应,并在研究深度上进行挖掘,以避免讨论内容成为研究结论的简单重复。讨论中还应指出本研究及其结果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的不足方面、今后进1步开展研究的思路和建议等。鼓励学生以严谨扎实的研究为基础,进行大胆假设,提出全新的学术观点。

7.6 对策(措施)

对策(措施)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应根据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科学、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供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7.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紧接正文后面列出,与文中的文献引用11对应。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1作者姓氏拼音字母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1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1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1位第1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1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a”、“1997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之间用“,”隔开,超过3人时,列出前3名作者,后面加“等”(是外国作者的用“et al”)以示省略;作者姓名1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国作者姓名的姓应写全,且第1个字母要大写,姓与名之间用“,”隔开,空1字符。名字可以进行缩写,即仅写出名字各个部分的第1个字母。表示名字的字母应全部大写。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但可作脚注处理。

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和逗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和“,”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1格。各种来源的文献书写格式举例如下:

1. 何帆.涉过WTO的激流险滩.

2. 黄浩.西北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J.,(2),42-50

3. 姜锡州.1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4. 祁春节.中国柑橘产业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 2019

5.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6分委员会. GB 6447-86文献编写规则.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6

6. 邱泽奇.建构与分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见: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会纪念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北京,,天津: 天津农业科技术出版社, , 1-10

7. 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9,47-48

8. 杨国枢.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反应:心理学的观点.见:乔健主编, 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09-239

9. Aldemita R R. Genetic Engineering of ric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rice and evaluation of a corn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using the gusA gene in transgenic rice. (Ph D dissertation). West Lafyatte: Purdue University, 1998

10. Blatterg, A and Deighten, G. , “Interactive marketing: exploiting the age of addressabilit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23 No.4, pp. 5-14.

11. Kaplan and Norton. The Strategy Focused-Organization. New York: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19,151-159

12. Morison J I L.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stomatal responses to CO2. In: Zeiger E, Farquhar G D, Cowan I R eds., Stomatal Fun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229-251

13. Tian, G. and L. Yang, 2019, “theory of Negative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 with Applications to Economics of Happiness’’,Texas A&M University, Website:

14. Wang X M. Recombinant DNA sequences encoding Phospholipase. USA patent, 5670366. 1997-09-23

以上范例所列参考文献包括常见各种来源文献,其著录格式分别说明如下:

文献2和10是期刊论文,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刊名(外文刊名用斜体),出版年,卷号,起讫页”。

文献3和14是专利,其著录格式是:“专利权所有者.专利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年-月-日)”。

文献4和9是学位论文,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文献6是会议论文集,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In(见):编者(主编或编,英文编者后加ed. 多编者加eds.), 文集名.会议名,会址,会议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5是技术标准,其著录格式是:“起草责任者. 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文献7和11是著作,其著录格式是:“作者.书名. 版本(第1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8和12是专著章节或文集,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见(In):编者(主编或编,英文编者后加 ed. 多位编者加eds.), 专著(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1和13是网络论文,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网址”。

未包括的文献类型可参照以上基本格式作相应的处理。1篇论文中发现有5篇以上(含5篇)文献的列法不合规范,则视为形式不合格。

8 致谢

致谢是作者对完成论文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的个人或单位发自内心的感谢。致谢要实事求是,谦和真诚,力诫浮夸,更不宜对导师或其他个人进行过分的赞扬。在致谢对象中,既不能将对自己完成论文提供较大帮助的单位和个人遗漏,也不能将无关的个人或单位罗列进去。

9 附录

附录出现在论文的最后,1般包括论文的补充材料,如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公式推导、数据处理程序等。

10 注意事项

10.1 文献的引用

引文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只有在论文必需、引用后确有效果的情况下才采用。引文要少而恰当,忠于原意,表意完整,准确切题,不能仅摘取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在文章中将引文内容作观点使用时,可以不作解释、说明,但作为论据使用时,需加适当的解释、说明。

在论文中引用文献时,应在引用处标注被引人的姓名和被引用文献发表的年份。若所引文献只有1名或2名作者时,作者姓名全部列出(外文文献只列姓氏);当所引文献作者有3名或3名以上时,列出第1作者,后面加“等”以示省略。如“(李崇光,1998)”,“(祁春节和雷海章,1999)”,“(冯中朝等,2019)”等。外文文献引用也同样处理,如(Smith, 1990), (Smith and Jones, 1992), (Smith et al., 1993) 等。

10.2 图、表的编排

每个图、表都应有标题(图题或表题),以表1(Table 1)、表2(Table 2 ),图1(Fig.1)、图2(Fig.2)等形式统1编号。标题应简洁明了,准确恰当,中英文对照,相对于图、表居中排列。表题1般置于表的上部,图题1般置于图的下方,每个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应能做到自我解释(即不看正文能理解各图表的数据、信息)。

论文中的表格1律采用3线表格式,表头应简洁,必要时可加脚注(中英文),即表注。表注用右上角半括号阿拉伯数字或小写英文字母如“1)”、“2)”、“a)”、“b)”等表示。照片(或图片),要用反差大、图像清晰的原版照片(图片),或计算机处理的高质量的照片,不应采用复印图。图上的各种标示、箭头等应符合正式发表论文的规范。

图表要运用恰当,讲求质量,并注意美观,在文中适当位置插入,力求避免跨页。

10.3 符号、缩写、代号、计量单位和数据的表示

10.3.1 符号、缩略代号

论文1律采用标准化的西文符号、代号等,正确使用大小写、上下角标、正斜体。1般使用西文斜体书写格式的有:生物学属及属以下的拉丁文学名、基因名称符号,用字母代表的数、1般函数及统计学符号,量符号和量符号中的代表量或变动性数字的角标字母,如体积V、浓度C 以及数学公式等。符号、代号在论文中第1次出现时,要用括号注明中文名称。

对在文中出现次数较多(≥ 5次)的较长的名词,可以采取缩写。缩写的名词在文中第1次出现时要进行必要的定义,并将自行定义的缩写列入“缩略语表”(或“缩略名词表”)。

10.3.2 计量单位

文中计量单位使用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中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如时间单位使用“s(秒)”、“min(分)”、“h(小时)”、“d(天)”等;浓度单位使用“mol/L” 、“mg/L”等,原用的“ppb”、“ppm”、“克分子浓度(M)”、“当量浓度(N)”等均已废除,不得使用;面积单位用“m2”,“cm2”,“hm2”, 而不用“亩”;光强用“勒克斯(lx)”;辐射强度用“贝克(Bq)”、“库/kg(C/kg)”,而不用“居里”、“伦琴”;质量单位用“kg”、“g”或“t”,而不用“斤”等;生物技术中DNA以及蛋白质片段的质量单位用“克(g)”、“毫克(mg)”、“微克(μg)”等。凡阿拉伯数字后所带单位,均使用国际通用代号或符号,如“1 mol”不用 “1摩尔”等。农业科学中有些单位习惯用中文表示的,与数字组合使用,采用国际通用代号,如“3天”用“3d” 、“5小时”用“5 h” 、“10分”用“10 min”、“13秒”用“13 sec”表示。组合单位在文字中采用如下写法:“mol/L” 、“mg/L”;转速用“r/min”,不用“rpm”。

10.3.3 论文中数据的表示方法

数据的有效位数表示要1致,有效位数必须全部写出,如“0.8600”,“1.0000”为4位有效数,不能写成“0.86”,“1”;论文中各种单位的计数计量1律用阿拉伯数字,如 “2019年”、“3次重复”不能写成“2019年”、“3次重复”;表示参数与偏差范围的数值,如“20±2℃”不能写成“20℃±2℃”;“50%-60%”不能写成“50-60%”;附带尺寸的单位相乘的数字,如“长宽高”应写成“30m×20m×10m”,或写成“m:30×20×10”,不能写成“30×20×10m”;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和百分数表示,如“增加了2倍”,“增产10%”;数字的减少只能用百分数和分数表示,如“降低10%”,“减少了1/5”等;公历纪年,如“”不能写成“”,也不能用“去年”、“今年”、“明年”表示。

10.3.4 标点符号的使用

文中使用各种标点符号应恰当,尤其在输入中应注意中英文软件环境的区别,是中文叙述的文字就应采用中文输入环境下的标点符号,是西文叙述的文字就应采用西文的标点符号,中西文标点符号不应混用。英文的标点符号后应空1格。

10.4 特别提示

上述各项要求和规范须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装订中严格执行,否则,在毕业论文审查中将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将退回学生本人,并不得办理论文答辩的其它手续。

本规范未尽事宜,可参照相关标准及规范执行。

论文(或设计)封面、扉页、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范例参见自然科学类撰写规范附件。

篇8:人文社科类的书籍5本

人文社科类的书籍

No.1《隐》

《隐》是一部以《左传》的部分内容作为素材,以当代小说的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并不企图呈现全景式的春秋时代,而是更关注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微妙关系。在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既有坚守周朝道德伦理传统的理性主义者,也有毫无道德底限的破坏一切规矩的人。出现在作者笔下的,是不同于历史视角的孔子、夏姬、子路、鲁隐公……在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小说世界里,读者甚至会忽略人物的姓名,而沉浸于视觉的不断地变化,时间的不断重叠,各种声音气息的不断融合。这一切就像发生在读者的想象里,或梦境里。

个人感觉文字太妙了,空灵又郁沉,景色描写、诗歌描写尤其好,看着人物在这样曼妙的文字森林里行走,走向必然的命运,觉得也很美。

公子寿如其兄急子,公子朔如其父么?不好说,权谋和自由互为对照,各有传人,代代相传。

鹤是自由的象征,朔喜鹤舞,不喜鹤鸣,他内心的复杂纠结,令人玩味。

江山易得易失,得者失者都是笼中人,还是做淇水上泛舟的歌者来得快乐。

No.2《中国节令》

一部中国节令文化史,一部绵延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图卷

孟春正月的太阳在营室星宿的位置上,黄昏时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时的日名是甲乙,此时的太宰是太皞,此时的神明是勾芒,此时的的动物是有鳞类,此时的音声是角音,音律正当大蔟,此时的数目是八,此时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的祭祀对象是门户,祭品以脾脏为先。

No.3《花园词典》

《花园词典》的作者是法国凡尔赛宫大花园首席设计师阿兰 • 巴哈东(Alain Baraton)。他以骄傲的园丁自居,爱着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叶一石。小到片花细叶、蜜蜂瓢虫,大到宫殿古堡、陵墓寺庙,他都能如数家珍。神话、历史、文学、戏剧、诗歌、绘画中与“花园”有关的一切都被他信手拈来,以“A、B、C……”的顺序编入词条。

在巴哈东先生的笔下,花园可能与爱情有关。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汗历时之久,为已逝的挚爱姬蔓·芭奴建造了一座陵墓——泰姬陵。这是世间最美最庄严最圣洁的冥宫。

不为人们所知的是,沙贾汗原本要在亚穆纳河对岸为自己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在他心里,一黑一白两座一样的陵墓并立于世,就像他和爱妻生前常常相依相伴一样。

可惜的是,沙贾汗的儿子奥朗则布发动了政变,弑兄杀弟,囚禁了父亲。沙贾汗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城堡,他的余生都只能通过一扇小窗,遥望着远处亚穆纳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

三百多年过去了,莫卧儿王朝和纷争权谋一同化为云烟,我们记住的只有永恒的爱情和不朽的艺术。

花园也可能与权力有关。年轻气盛的路易十四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在巴黎郊外建造了美轮美奂的凡尔赛宫。

直到1789年秋天之前,法兰西王国的贵族、欧洲各国的宫廷和法国民众都深信凡尔赛宫是权力的中心。

凡尔赛宫花园里大量栽种路易十四喜欢的名贵植物。路易十四也喜爱美食,他的厨子必须给热爱异国美食的国王提供新鲜的珍果奇蔬。

法国的阳光不利于石榴和无花果生长,为此,凡尔赛宫专门建造了一个屋子,种下700棵无花果树,保护它们不受冬季冰冻的损害。

路易十四酷爱豌豆,他的廷臣们便学习国王,逼着自己大量食用豌豆。

路易十四的统治长达54年。他去世之后,波旁王朝江河日下,岌岌可危。1792年,波旁王朝被法国人民推翻,隔年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 · 安托瓦内特被送上断头台。

权力无法永恒。唯有园艺之美长留人间。

No.4《花园里的哲学》

安利这本书的重要理由有三。

首先,必须夸夸封面,纵深感极强,吸引人走进花园,了解和花园有关的一切。

其次,本书是一部优秀的编年体、主题式花园哲学史,超越了学科界限,梳理了花园文化与哲学、数学、建筑学、社会学、艺术等多学科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交互影响。

最早的哲学流派就诞生自花园。柏拉图、罗素、笛卡尔、梭罗等哲学家在花园里漫步、思考、畅谈、争论,丰厚的思想、高尚的美德、伟大的作品,都曾在花园里诞生和栖息。花园,是美好生活的真正样子。

如果觉得他们离我们很遥远。想想我们在故宫、颐和园、圆明园游逛时,是不是也容易生发出盛衰兴亡之叹,一个朝代的命运似乎在眼前铺展开,花园激发哲思并不是什么神奇新鲜的事情。再退一步说,政治、哲学并不是普通人关心的议题,但是和三两好友在喜欢的园子里漫步聊天,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却是每个人都珍视的自由和愉悦。

最后,作者圣地亚哥 • 贝鲁埃特多重身份的加持。贝鲁埃特是人类学学士、哲学博士、作家、教授、诗人、园丁,自称花园哲学家。

本书动笔之前,作者建了一座小花园,亲自除草、翻晒、清杂、耕种,用经过园艺劳作的长满老茧的双手写下这些文字。他眼见着一片荒芜的土地逐渐繁茂,变为人间乐土,熟知了各种园艺用具和书本以外的知识,更加欣赏和尊重园艺工人。

“要每日每夜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贝鲁埃特正是我这一生想成为的人。

No.5《角斗场外的绅士》

翻开这本书,男主人公古罗马贵族法尔克斯先生的直男癌语气简直笑死人,原来直男癌是不分古今中外的。

但男主人公并不是真实人物,他是作者剑桥大学古典历史学教授杰瑞 • 透纳精心虚拟的人物。作者通过法尔克斯的视角和讲述,向我们“直播”了古罗马贵族的生活——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往上爬,如何恋爱,如何看待女性,如何避孕,如何经营家庭,如何寻欢作乐的。

这是作者透纳为了打破学术高墙进行的创新型写作。每一章节后,作者都提供了文化背景、资料出处,将读者带回当代的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是对“直播”内容进行符合当代价值观的理性评判。

有些内容看上去过时又可笑,但我们现代人对古罗马抱着复杂的感情,古罗马的英勇、雄浑、奢靡、浪漫、浮艳,都曾震撼我们。

毋庸置疑,那是一个强大又生机勃勃的年代。

一些读书的小方法

一、读书习惯因人而异,不求一致但求适合。

(1)泛读 ,指读书的面要广,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即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精读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意思是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籍,比如《红楼梦》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比如环境描写)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

(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

(6)略读,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与上面的速读、跳读有交叉处。随便翻翻,略观大意;抓住关键性语句,了解主要信息即可。建议重点看标题、导语或开头、结尾。

二、给不爱读书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读书不要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一般用作贬义词,多指学习不认真、不做深刻理解的一种不良态度。其实陶渊明的原意是在倡导,读书或学习有时候只求懂得大概就好,不必面面俱到地深究细挖。比如《红与黑》《教父》《呼啸山庄》等一些外国名著,太过咬文嚼字的话反倒会影响阅读心情和进程,甚至会因为大段的环境描写而心力交瘁以致读不进去而有始无终或者半途而废。

所以有些书需要“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略读、粗读抑或跳读,等到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真正喜欢上感兴趣后再回头细细研磨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些书籍确实适合了解故事梗概后再精读、慢嚼、细品。这个道理正如世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说法一样,读书方法也是千差万别酌情而定的,不求千篇 一律、规行矩步、如出一辙,只求个人有所得有所获就好。总之也是要像邓小平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白猫黑猫理论那样——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有些书需要“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地略读、粗读抑或跳读,等到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真正喜欢上感兴趣后再回头细细研磨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些书籍确实适合了解故事梗概后再精读、慢嚼、细品。这个道理正如世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说法一样,读书方法也是千差万别酌情而定的,不求千篇 一律、规行矩步、如出一辙,只求个人有所得有所获就好。总之也是要像邓小平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白猫黑猫理论那样——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不爱读书性情急躁、很难静心、专注读完一本书的同学可以选择名著导读或解说版本,也可以借助书前后的序跋、或者名家推荐先做一个大体了解,还可以通过假期先看影视剧等作品然后再读纸质书的方法,双线方式效果也不错。无论如何都该想法让自己读下去,千万不可自暴自弃、懒散懈怠、消磨了读书的宝贵时光。当今的大环境同学们都应该有所感触,重视读书是大势所趋,目前已然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全民总动员,作为青年人的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社会潮流当成头等大事关注并践行起来。

我们的新一届最高领导人在的世界读书日(4月23)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书籍正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读书价值、意义可谓深远巨大:“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也是一件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登高自卑的事情,希望假以时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养成热爱读书、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每天能在学习之余多抓时间挤时间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来充实生活、涵养精神、提升素养。让不读书的感觉如身体脏了不洗澡一样奇痒难受,若嗜好读书到了这种程度,我们的高考以致未来的人生定是水到渠成、别开生面、受益匪浅的。

三、听、说,也是不错的辅助阅读的方式。

我们语文学习上有一种说法叫听、说、读、写相结合,这四字也是促进阅读的四字箴言。有条件的时候可以采取听读的方式,比如晚上临睡前。同学们在学校不方便,回家周可以尝试一下。网上下载有关名著名篇的朗读录音,随机来听,比如用餐或在卫生间的时候,尤其是眼睛或者大脑疲惫的状态下,是很不错的间接阅读方式。喜马拉雅上听名家诵读,也是一种美的陶冶身心的享受。

其实在学校也可以采用“听、说”这两种间接的阅读方式。课间休息时间,少些扯闲篇、打闹骂的不良行为,换成同学之间分享读书心得岂非更有意思和价值?话多、口才好的同学不妨尝试给大家讲述故事梗概;有表演天赋的同学可以模仿书中人物言行来段即兴表演;或者三五成群两个一伙地议议某部书的主人公,评价一下作者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多多,可谓是双赢的智慧。不仅对彼此是一个督促,也可以撩拨起更多同学的读书兴趣,我们的阅读活动必将呈现蒸蒸日上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这才是有时效和成效的真阅读。既锻炼了口才和记忆力,又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快速阅读主要的训练方法

1、浏览法

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浏览阅读主要是重点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位置:一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题目和书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论点、主要论题或是主要内容等。通过研究题目,可以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二是目录、序言、提要、索引等,这些将会帮助读者对文章或书籍大体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三是正文,这一部分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将这些关键部分浏览完毕后,会对文章或书籍形成总的印象,如果经回忆有不够完整的地方,或有值得深究之处,可再作必要的重点补阅。

2、扫读法

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由于摆脱了个别字句上的语意纠缠,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影响理解程度,很多时候甚至比逐字逐句阅读更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扫读法阅读的速度非常快,但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必须经常专门训练,比如经常做一些视力扩展训练,在平时阅读时要注意克服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有意识地扩大每次眼停的视野范围。利用舒尔特数字表等进行专门的视力扩展训练,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3、跳读法

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以抓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阅读,有关键词语的地方大都是同阅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或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可以重点在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读,这些常常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观点或论据要点的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体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可直接略过;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书中的思路,如”由此看来“、”总之"等就可提示读者很快找到关键性的总结句。

4、寻读法

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寻读法是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我们在辞典中查阅某个字词的意义或读音;在报纸上查看当天的重要新闻;在电视报上了解想看的电视节目;在产品说明书中查讯某个故障的排除方法;在某本书中通过目录提要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写作中搜集需要引用的有关资料等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寻读法。寻读时,要在快速扫视书页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对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问题的细节如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术语等,作出识别判断。这种快速筛选识别信息的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

5、猜读法

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猜读法使读者角度转换为作者,为作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作品内容的安排,这就使阅读活动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有助于锻炼提高读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创造能力。随着猜读准确性的提高,读者在阅读中领会把握作品内容的时间就会大为减少,因而猜读的能力对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也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猜读法最常见于情节类的作品阅读中,如《老人与海》中在读到桑提亚哥刚遇到鲨鱼之时,读者便可以猜想作者会怎样写他与鲨鱼的较量?最后结局会是如何?其他类型的作品,也可用猜读法阅读。读议论性文体时,可以先由题目设想作者怎样提出论点,采用哪些论据,用什么方法来具体论证。

运用猜读法时需要注意,猜读要以原文的某些材料作依据,不能毫无依据地凭空乱想。猜想之后,要在原文的相关处重点阅读,将猜想与原文的内容进行对照,一致便说明自己较好地准确理解了作品,不一致则说明自己的理解或作者对内容的处理有问题。在不断的猜想、比较、总结中,猜读能力会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很好锻炼。

篇9:社科类论文四大写作方法

社科类论文四大写作方法

社科类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根据论文写作侧重点和研究手段的不同,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论证方法、评述方法、调研方法和考证方法四类基本方法。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论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不一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量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一问题,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一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篇10:社科类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论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不一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量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一问题,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一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1.论文引言的写作方法

2.科研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方法

3.英文论文写作方法

4.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5.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6.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7.医学论文写作方法要求

8.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及技巧

9.医学论文格式及写作方法

10.硕士论文写作方法

篇11:社科类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不一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量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篇12:社科类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篇13:社科类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一问题,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一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篇14:医学人文相关论文

医学人文相关论文

前者指人对人、物、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质和本性。关于人的性质或本性,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下面请参考医学人文相关论文!

医学人文相关论文【1】

一曰性善,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自私、贪婪、欺诈和残暴等;三曰无善恶,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恶,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养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恶,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即世上既没有绝对善的人,也没有绝对恶的人,而是善恶、是非兼具,但人通过修身可以去恶兴善。

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人性变化的前提或基础,不管人性善、性恶,但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对善的追求,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发展和进步。

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场域中,即便承认上述人性假设,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

教育在本质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恶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抑恶扬善。

不管他们对人性持有怎样的观点,但都认为教育对人性有重要影响。

从教育的本质看,其要义为“善”的影响,或使人向善。

应从生成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张扬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抑制人性中的恶,把人的恶性矫正到理想的善行上来,引导人的善性自觉,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

我国古语“苟不教,性乃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

西方近现代教育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卢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从上述论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圆满人性”。

1.2医学人性与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职业。

医学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认识、理解、关爱人,从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会关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给人以关爱;从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人施以终极关怀。

我国传统医学将医术称之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强调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仁慈之心、仁义之心的仁者情怀;要求不仅要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与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关爱等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病人情感关照。

正如大医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对医学人性的精辟诠释。

前已述及,教育对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

科学的功能在于探寻自然规律、发现客观真理,科学教育使人达理、求真、重利,它虽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人的精神。

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关注心灵、陶冶情怀,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虽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

正是由于科学的实用和人文的虚空,科学压倒了人文。

长期以来,医学界也出现了“技术至善论”,高等医学教育也遭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出现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

医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性的培养。

于是,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职业技能训练。

事实已经表明,忽视了医学所蕴涵的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医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

当下医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应却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专科化消解人的整体性,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

殊不知,医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

如果医学技术不以人文精神为其进行价值定向,它不仅不能造福于人类,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应重视学会“如何做事”的医学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学会“如何做人”的医学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它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熏染与浸润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对医学生的态度、观念、精神进行教化,

对医学生的行为进行归训,塑造和提升医学人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医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和先进诊疗技术;

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等,培育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与理解、

对病人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用医学人文教育消解医学过度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抵御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与侵害,重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的平衡。

为此,《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通过“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的协调发展,使得“专家”不只是流于“专技”,而由“专技进乎道”,重塑医学的德性与灵魂。

2医学人文教育的进路: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资源

如上所论,提升医学人性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建医学生内心崇高的生命意识和道德法则,使他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医术与医德并进,这既是医学教育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必要条件。

在这一点上,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性、提升医学的人性自觉,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

为了避免目前医学人文教育边缘化和外在化的倾向,医学人文教育应深入医学、置身医学,

与医学融为一体,使医学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医学的人文教育,这样的人文教育将不再是附加于医学的,而是医学自己的。

2.1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课程,使医学生的医技充满人性关怀

医学不仅是关乎人的科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

这就决定医学人文不仅涉及人文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这些学科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

但医学专业的学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又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笔者认为,以医学为核心对上述人文社科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如台北医学院开设“医学与艺术”课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中的逻辑概念,

美学范畴系统中之“美”“丑”“崇高”“悲剧”及“喜剧”,艺术、音乐、文学创作与医学的关系,天才之悲剧,莎士比亚作品内的医学,

红楼梦里的疾病及影响,三寸金莲———从妇女的足痛到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屈原创作的源泉———抑郁症,曹操的头痛与他的性格,李白之死,

杜甫的创作心理,贝多芬的耳聋,严复的气喘病与返本复古,宏通的心灵世界等共16讲。

试图以医学为主线,用伦理、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等方法探寻人性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等,以病人和社会为主线,

将医学伦理、卫生政策、医患沟通、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文化多样性等内容整合起来,开设“医生、病人与社会”跨学科课程,其目标在于发展同病人相关的技能,并在医疗实践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医'学教育网l整理这种打破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的方法、概念审视所学专业,达到开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的作用。

鉴于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师资等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开设这样高度综合的课程有较大的难度,可开设适度交叉、综合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文学等。

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讨论,使医学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病,快乐、疼痛,治疗、康复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理解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和道德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维护尊严的人文情怀,唤起他们对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形成惠民济世、兼善天下道德人格。

2.2充分挖掘医学内涵的人文元素,“以医载道”,使医学生医术与医德共生共进

医学人文教育不能仅仅通过医学人文课程教学,还应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

事实上,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过程以及影响因素,通过预防与治疗,保障和促进人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它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学科学本身也内蕴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可是,长期的医学专业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只管完成技术任务,却缺少对生命价值、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医学专业教育成为“没有目的的手段”。

因此,医学专业课教师要清楚认识到专业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医疗技术,更是育人,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内蕴的人文因素,

自觉地以渗透的方式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在病例的分析中渗透医学伦理判断,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医学专业教学之中,使医学生人文精神与医学专业知识同步提升。

临床实习阶段不仅是医学生掌握基本医疗技能的阶段,更是培养他们应有的职业态度、精神和行为的重要时期。

因此,临床医生在临床实习教学中,不仅要从问诊、诊断、治疗等环节,也要从育人角度出发,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成为好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让医学生通过临床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

如治病救人与医院效益、延续生命与生命质量、遗传与优生、医患关系等,

从道德、伦理、社会、经济、法律等不同角度去讨论、分析,使他们对面临的医疗难题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思考,

提高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境界,使他们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学会了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

还增强道德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更高层面上理解、践行行医之道。

社会、经济、法律等不同角度去讨论、分析,使他们对面临的医疗难题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境界,

使他们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学会了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还增强道德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更高层面上理解、践行行医之道。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2】

摘 要:当今医学过度技术化的倾向揭示出现代科学思维影响下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在其本质上不能脱离人文精神而独立存在,

传统人文精神需要重新树立它在医疗中的灵魂地位以恢复医学原初的整全,而唯有以真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和关怀医学所涉对象,才

可能避免人文教育中同样会出现的工具化倾向。

一、现状: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主体征服客体的世界观作为西方启蒙文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全面影响了自20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医学领域。

自此,疾病从个体身上剥离出来,成为医学关注的独立对象,这致使在此世界观、宇宙观基础上衍生出的各种医学理论与诊疗技术,对医生的行为产生着深刻影响。

此外,现代医学承袭了自培根、笛卡尔、牛顿以来所信仰的机械力学式思维模式,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在医学中普遍运用,成为医疗行为的重要依据,于是医生更关注物质性的躯体而常常忽略病人的情感。

工业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易于保存、复制和传播其产品为活动目的,技术主义应运而生,并为这一趋势推波助澜,医学与这个时代的许多事物一样在此潮流的裹挟之下茫然前进。

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步步消减了医学本应包含的非技术维度,比如,对病人的关爱和对疾苦的同情,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对病人精神价值的尊重,与患者细致专注地交流,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全面关照,等等。

医学先是失去了它在艺术上的美感,随后又被削弱了它在道德上的崇高,它不再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所言,“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而逐渐异化成完全由技术统治的视病人如“肉体物质”或“疾病载体”的粗暴力量。

病人成为各种病因、症状、体征等词语的集合,病痛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完整的个体由此简化为一部可以拆卸、组装和置换零件的肉体机器。

篇15:人文社科论文

人文社科论文二篇

人文科学可以借用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统计的、实证的、逻辑推导的方法,但人文科学也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比如精神分析学方法、哲学反思与顿悟直觉的方法等。

【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姓名:朱阳

专业:

学号: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

后来含义几经演变,其下溢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

社会科学则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如果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的话,那么社会科学更多地则是研究客观的人类社会而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

前者常用意义分析和解释学的方法研究微观领域的精神文化现象,其涵覆的科学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后者则侧重于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宏观的社会现象,其涵属的科学主要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

概言之,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主要运用意义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来研证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等;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更多的是引进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社会的东

西”,它除了要研究自然世界以外,还要研究社会世界。

然而,由于“人”与“社会”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即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所说的,尽管在理论上可以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而在实际中,“不可能对它们作出任何本质上的分别”,所谓的社会现象,主要“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而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又都是社会性的,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的。

人文社会科学面对的是有意义关系的事物

它既要研究共同性和普遍性,又要研究个殊性,它不但无法排除而且要研究偶然性、研究意义和价值,同时,它的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并非像自然科学那样是人与物之间不能沟通只能说明的单向度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可以沟通理解的双向互动关系。

虽然它们从一开始就与自然科学、理论科学和独立科学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情意结,甚至有着在“科学”层面上的某种同一性或亲缘关系,但是,这一切都并不否认其应时而生、发展壮大以及其对科学概念演变至今的丰富涵盖所作的特殊贡献。

研究方法上,人文社会科学借鉴和参照了自然科学的一些实证做法,但它又有着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道路。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它与自然科学一道,共同支撑起完整的科学“大厦”,从而为人类科学事业的繁荣和昌明发挥着自身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

双重属性系指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功能系指科学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一方面,它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秉执科学的原理和法则,按照科学的逻辑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实践,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保持科学的理论品格,实现科学的认识功能。

另一方面,它又以人类自身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意识形态功能。

所谓人文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其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之下,自觉地维护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利益。

如果说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研究事物界必然的因果关系,研究普遍性和共性,排除偶然性、意义和价值的话,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界、人及其创造和表达,它不仅要寻求普遍的、共同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并具有价值性。

概言之,人文社会科学既是事实科学又是价值科学,是客观和主观、真理和价值、事实和规范相汇通相统一的科学。

人文科学具有滞后性或后起性

19世纪,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家孔德,按照研究方法将科学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描划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个阶段,并藉以指出,数学称得上是所有科学的皇后,最为严密完整,物理学已达到实证水平,生物学已进入形而上学阶段,而社会学则还处于神学阶段。

当今世界虽然早已不是孔德所处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无论研究手段方法还是研究成果水平,都还滞后于自然科学。

爱因斯坦在分析物理学与实在的关系时,也曾对科学理论的层次性作过一段精辟的阐述。

他指出,科学理论可以分为三级体系,第一级体系是由科学用到的全部原始概念,即那些同感觉经验直接联系的概念以及联系这些概念的命题所组成的经验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组合还带有较大的随便性,属于低等级低水平的体系。

第二级体系是由第一级体系中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数目较少的概念和关系的一般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级体系的建构具有较高的逻辑统一性。

第三级体系是由第二级体系中的少数基本概念和关系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科学公理体系,它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加集约和概括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全部,因而离现象世界也更远。

任何一门科学,从初建到成熟,大致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跃升,沿着归纳的路线,属于粗放型的经验科学形成

过程;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跃升,沿着演绎的路线,属于成熟型的理论科学的形成过程。

相对而言,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绝大多数还大致处于前者水平,而自然科学中的绝大部分研究则已达及后者的高度。

综上所述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它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质和社会品性: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既具有事实性又具有价值性,既具有真理性又具有功利性(或者说既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殊性,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偶然性,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规范性,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应用性,既具有实证性又具有实地性,等等。

可以说,综合性是其作为科学之最根本的特性。

概念界定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称,有时也被称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科等。

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界定模糊、争议颇多的基本概念,其中涉及对认识活动、科学划界标准与知识分类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

(1)对科学概念的两种理解

吴鹏森等概括指出:“现在世界各国对科学的理解大体上有两种:一是英美的科学概念,认为科学应是具有高度的逻辑严密性的实证知识体系,它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a)具有尽可能的严密的逻辑性,最好是能公理化;其次是能运用数学模型,至少也要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b)能够直接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是德国的科学概念,认为科学就是指一切体系化的知识。

人们对事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管它是否体现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规律性,都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

按照英美的理解,只有自然科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科学勉强可以算科学,而人文方面则不能看成是科学。

因此,英美等国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

人文学只能是学问,是一门学科,不能称之为科学。

但按德国的理解,则人文科学也应当属于科学。

德国人把所有科学只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文化科学)。

显然,这里的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2] 吴本人倾向于德国传统的理解,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由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构成,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

魏镛认为:“关于人类知识的区分,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法。

最普通的分法是把人类知识分成四类:即以物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物理科学,以生物和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生物科学,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和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

在以上四类知识中,人文学通常都只当作一种学科,而不当作一种科学。

因为人文学科中的宗教、哲学、艺术、音乐、戏剧、文学等学问都是包含很浓厚的主观性的成分,着重于评价性的叙述和特殊性的表现。”

[3] 这是一种以认识对象特点为依据的划分方式,它将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一分为二,物理科学就是无机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就是有机的自然科学;而将我们所理解的人文社会科学也一分为二,社会科学可当作科学,人文学只是学科类概念,并不当作一种科学。

魏的知识划分及对人文学科的理解与英美传统接近。

上述英美传统与德国传统以及吴、魏二人的看法是这一问题上的主流观点,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人文学科的理解上。

(2)人文学科还是人文科学?

人文学科的英文词humanities源出于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养。

原指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如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后泛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

而人文科学的德文词

Geisteswissenschaften的意思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人文学科,相当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文社会科学。

[4] 在我国翻译的西方文献中,英文humanities一词有时被翻译成人文科学,有时也被翻译为人文学科,即使在同一段落中,这两种译法也常常并行。

这表明在译者心目中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是同义词,可以不加区别的混同使用。

可以认为,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都以人类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都是对人类思想、文化、价值和精神表现的探究,目的在于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使心灵和生命有所归依。

在汉语言中,“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的词源意义是有区别的,前者直接就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如音乐、美术、戏剧、宗教、诗歌、神话、语言等作品以及创作规范与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后者则是关于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成果的系统化、理论化,如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宗教学、文学、神话学、语言学等。

实际上,前者(人文学科)形成于先,后者(人文科学)发展在后;前者是后者展开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二者虽各有侧重,但也很难截然区分。

但须指出,用“人文学科”还是用“人文科学”来称呼这一知识集合体,并非只是文字游戏,而是涉及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知识形态的重大问题。

“人文学科”的称谓一方面侧重于这一知识体系的特殊性与传统形态,与科学各异其趣;另一方面认为该知识体系发育虽历史悠久,却仍不成熟,

与“科学”标准尚有较大差距。

不过,我们今天在使用这一称谓时,应看到这一知识体系的科学化趋势。

“人文科学”的称谓则侧重于这一知识体系的最新发展和某些学科的相对成熟性,认为该知识体系的发育日渐成熟,已具备了“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

但应注意,人们在这样使用这一称谓时,“科学”一词已经比习见的意义更泛化了。

篇16:人文的论文

1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渊博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具体包括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文学、法律、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具有陶冶身心、怡情养性和关爱社会的作用。

教师的人文知识,不但影响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同时还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1.2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舍得奉献,甘于奉献,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

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学生要怀有爱心、耐心、信心、诚意和善意。

1.3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发展与幸福的探索,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

因此,教师要把教书育人这一职业作为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2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代社会,由于受到教育商业化环境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日趋严重,令人担忧。

在变革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信念和治学态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导致了教师人文知识、人文品格、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失的状况。

2.1教学目标的功利化。

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势必先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可在当今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就连填报大学志愿也要与将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

简单到只看其升学率;评价学生的优劣,只看其几门课的分数。

学校的人文教育越来越被弱化。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因此,教师的目光紧盯能给自己带来晋升机会和荣誉的升学率。

经济收益最大化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作为一种理想被放在一边,教师的人文素养逐渐地褪色和消失。

因此,迫切地需要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以回归教育本原。

2.2知识结构的单一化。

当今,从中小学到大学,不是应试教育,就是非常狭窄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教师也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相对忽视了人文知识涵养。

其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文学欣赏,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数理逻辑。

怀特海指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

”…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师,就需要补人文知识的课,文科教师需要补,理科教师更需要补。

否则,在教师知识结构过度单一化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

2.3创新能力的薄弱化。

创新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灵魂。

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由于缺少竞争、管理体制落后、学术环境封闭等诸多原因,致使教师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从而导致众多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

3.1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二是关注教师的生存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心理状况欠佳,工作压力较大,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

教师的生存状况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因此,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制定政策,来关心教师的成长进步,给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关注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把教师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3.2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

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育者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校园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可以定期举力敬研和学术活动,举办人文知识讲座,以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操。

学校以人文校园建设为主体,引导教师的人文励炼,从而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3.3完善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是实现教师人文素养的监督环节和评价体制,要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一套弹性而具体的评价体制来实现,切忌程式化,做到严谨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切忌“一刀切”,

做到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教师,不单纯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所有教师的教学效果。

完善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是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对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使命感、增强对教育事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的重要衡量体系。

总之,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出的最根本的精神,是具有高尚人格、具有创新能力、具有发展潜能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和人生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山东社科论坛征文启事

科技处工作总结

的中南大学自主招生简章

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刍议论文

高职院校电磁学教学改革

调查概况范文

企业概况范文

医药卫生期刊的质量评价

班级概况范文

论文写作方法

人文社科类论文
《人文社科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文社科类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试析行刑执法衔接中检察监督机制的构建2023-02-02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2023-06-26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2023-01-09

脊柱外科实习护生的入科教育论文2024-04-21

教案是教育管理的重点的论文2023-04-03

新疆财经学院校徽2022-05-08

半年工作总结简报2022-04-29

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的探究论文2024-03-17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论文2023-11-14

教育管理论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