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共16篇)由网友“很黄很暴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欢迎阅读借鉴。
篇1: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
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
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文/丁U存
摘 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亲情;爱国;环保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又是一名语文教师,我的责任就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更多方面的健全发展。但我们也知道,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我们要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得学生的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使得出现了一些学生因为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打骂家长的现象。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如,教学《母亲的恩情》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懂你”这首歌及MV,渲染课堂氛围。之后,我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了《游子吟》这首诗。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懂得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在课后,我专门组织了一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讲述与父母之间的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最终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父母的爱。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学生,当我们讲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甚至感觉董存瑞、雷锋、黄继光等都是傻子或者是感觉只有那种舍生取义的事情才是爱国主义,和平时期没有爱国的机会等等。各种想法充斥着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不能对爱国主义教育做出正确的理解。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一下“什么是爱国主义?”有学生说,像王二小那样才是爱国主义;有学生说,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才是爱国主义;有学生说,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就是爱国;等等。顺势,我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南沙群岛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当学生被这一幅幅美丽迷人的图片所吸引的时候,多媒体切换成了一幅幅被污染的图片,学生被震惊了,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美丽的群岛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一声疑问,让学生感慨,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我关掉多媒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是因为我们的污染,有学生说是因为人类的索取等。我告诉学生,不论是我们无休止地向地球母亲索取还是我们肆无忌惮的污染,都会让美丽的南沙群岛变得面目全非。此时,课堂一片沉寂。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被污染的图片,同时,我也向学生讲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每个班主任不可推脱的责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以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技能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邵玉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时代,(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第二小学)
篇2: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把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称为品德不良学生。如何帮助这样的学生矫正认知偏差、改掉不良习惯、让孩子走出“不良”的阴影呢?我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说服教育。
按照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理论,说服教育成功是否取决于教师、学生本人、教师使用的方法手段和周围情境。
一、教师本身
首先,教师要有可信性。教师不一定是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专家,但在做说服教育工作之前应充分了解一些关于不良行为孩子的心理,分析造成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原则,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其次,教师要有可靠性,就是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是处于对他的真心帮助。教师要有诚信,绝对为学生保守秘密,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好感,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教师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有了威信,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教师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师的专业特色锁定了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第二,教师在学生面前要精心的整饰自己。有了令学生折服的业务能力,再加上得体的装束,必能博得学生的拥戴。第三个重要的方面是经常与学生接触,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博得学生信任,做学生的依靠,确保说服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学生本人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状况、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如何,都与什么人来往等,这些情况可能是影响学生产生不良思想的根源,还要了解学生不良思想形成的时间和原有态度的坚定性。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格特点、气质特点、性格特征,最主要的要分析明白属于哪种类型。心理学将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四种:1、行为过失型,这种学生的特点是违反纪律或行为规则,如迟到、早退、打骂人、恶作剧、说谎等。2、冲动侵犯型、特点是采取攻击、侵犯的方式对待使他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人、事或物,一般的'是公开的、爆发的。这种学生一般属胆汁质的气质类型。3、压抑型、特点是采取逃避、保守的方式,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这种学生以抑郁质气质居多。4、自由散漫型、特点是缺乏责任心,参与意识差,不愿意受纪律约束。
三、方法与手段
1、注意差距:这里的差距是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与学生原有态度间的距离。这种差距越大,说服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反之较小。当差距过大时,教师应将说服工作分段进行,逐步达到目的。
2、避免观点的重复与陈旧:学生对重复陈旧的观点往往充耳不闻,所以新颖性是沟通过程中较为有效的策略。如果同一个问题几次得不到解决,应选择不同的手段或不同的切入方法来解决。
3、正确利用恐惧唤醒:这种方法是向对方陈述利害关系,使对方感到一种压力和威胁。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恐惧唤醒的强度,强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过小恐惧手段不起作用。适当的恐惧唤醒后,要给学生指出一条明确的路,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4、合理运用单方论据和双方论据:单方论据是指运用正面的论点进行说服教育;双方论据是同时提出正反两种观点后再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方法。在劝说时使用什么方法呢?这要因人而异,对于年龄小,文化水平低、原有态度不坚定的学生最好使用单方论据;对于文化水平高、态度坚定的学生易使用双方论据。
四、周围情景
情景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说服教育工作的成效。
首先、教师在做说服工作前应有预告,预告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心理准备,预告的语气应是告诉,杜绝警告式预告。其次、教师选择的环境应当清静无扰,防止说服教育过程中的分心。另外、避免使用重复情景。
结束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迂回往复的过程,教师应满含爱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通过我们的教育,祢补孩子身上的不足,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篇3: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江苏 淮安 ●成艾梅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改革。今天的评价是全面的评价,是贯彻在师生互动全过程的评价。它既包含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也包含对学生个性、人格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在新课程教育教学中,随着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进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从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情绪,也因教师的评价而变化。教师恰当适时的评价,可以巩固学生思考、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成果,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习的兴趣,强化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我认为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应该真诚、真实
任何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爱。作为十几岁的青少年在这方面的需求更为明显。他们遇到事情或难题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应。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一旦得出答案往往都比较兴奋,急切地想要表达,这时候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尽情地表达。无论学生回答正确还是错误,教师千万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错误,而要运用真诚、和蔼、亲切的话语给予他们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但是在表示真诚的同时,教师切记用华而不实,夸大其词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学生回答是希望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同学们的纠错,及时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教师这时给出的评价不恰当,高出标准,学生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绝不能把学生的错误敷衍或搪塞过去,更不能一律用“OK,你真棒”来评价,否则,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虚假或造假的感觉,从而使评价失去了导向、激励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面前严谨求实的意识和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给予真实的评价。在评价的语言上注意体现艺术性,使学生在了解错误的同时,也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同时收获成功的快乐。
二、评价要善于启发、延伸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教师这时绝不能一股脑儿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提出与结论相似、相近的问题,为学生搭桥,为了学生悟出结论,给予简明的解释与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与思维加工,感悟问题的真实含义。譬如我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让学生理解这里的“抢”的含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红军饿了”。这时我们教师就不能简单地评价学生错了,而要引导学生联系红军当时的处境,前面的山路艰险,后面又是追兵,所以一个“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的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教学论文 )文字表层的意思学生理解了,更深层的内涵也把握了,教学的任务也顺利达成。这里,教师评价的启发、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了问题的思考者,研究者,达成者。
三、评价要及时、准确
在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表现出不稳定性,当学生受到干扰自我意志消沉而导致情绪消退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激励性评价。
平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情绪表现不正常时,教师实施及时评价,把该生平时的点滴进步及时整合,唤醒他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动力。面对难题,要让学生始终充满自信,让他们挺起胸膛,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在学生失败时,多说几句“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了,再爬起来”“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它们可以让学生情绪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不过,这种激励性的评价要适度,恰当,到位。不能让学生产生表扬依赖心理,那样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四、评价要多元、多样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自己崇高的敬业之心善待学生,用多元发展的理念关注与悦纳学生。学生“出错”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帮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精神上给他们以支持,让他们意识到“出错”是必然的。无论“出错”多少次,都要帮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肯定他们在某个方面的优秀表现,鼓励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鼓足勇气战胜消极,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从“出错”中走出来,一步步走向成功。
评价不仅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家长、社会、同学、朋友等方面因素的参与,评价的行为不仅可以是语言上的,还可以表现为行动或物质的。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运用,评价的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真诚、真实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找准方向。当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时,教师的评价要带有启发、延伸性,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索与研究。当学生的情绪消极时,教师的评价要及时,用准确的话语,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实现身心共建。多元、多样的评价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始终坚信自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无论采取哪种评价,都要用“爱”来评价,提倡“微笑”评价,让学生在充满真爱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淮安市淮安区施河中学)
篇4:作文教学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作文教学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它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从不同选材,立意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从而逐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更好发展。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和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飞快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必须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是创造性的;对已知事物的思考是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还有一点就是正确。只有正确而又新颖、独特,才是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的进行写作。全班大多数同学写了训练跳绳的苦、累、汗,体会到了训练的苦;有的同样写的是训练中的事,可写的是怎样思考和练习,摸索出了跳绳的门道;还有的同学写了自己在摔伤后,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这多种思维形式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逆向思维。其特点是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作文方式。
2、想象思维。即在已知经验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思维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热情。
3、散敛思维。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把一篇或一段写的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
4、直觉思维。即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从事实材料中获得认识的思维形式。
5、分析思维。即按照逻辑推理的步骤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
二、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值得改进和思考。
〈一〉必要性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害怕作文呢?
首先在于作文教学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也就是说教师过多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当前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意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把作文看作是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能力。”在难得的几堂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总要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大小一堆作文,让学生去写。而学生面对这些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无奈之下,许多学生只有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原封不动照搬。
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不合理,呆板、守旧,不灵活。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次难忘的旅游》,他写了和孙悟空一起去天宫旅游,作文写得还算生动,记事也较完整,但老师却给了0分,评语是“毫无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总过高地看中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从而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再者教师常常以“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来衡量学生的'习作,这样往往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学生对“优秀作文选”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以上是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蒂是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问题,即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从根本上做到这点,关键还是在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可行性
在语文教育中,不但阅读是一种创造,写作更是一种创造。既然每个个性所体验到的生活是如此千差万别,那么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自然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学生来说,他既可以很真实地按照他的体验来抒写,也可以不受事实的限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夸张,比如童话和科幻小说。在此过程中他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点。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明显特征。创造性思维能更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影响,使思维向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方面发展。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拓宽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
目前作文教学是按照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而渐次展开的,考察这个教学过程,存在两个主要的弊端。第一,作文教学过于封闭。往往只是以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为基本范文,而这些所谓的范文价值是相当微弱的。第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精神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使作文教学结出具有时代新特质的硕果,应当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
〈二〉几种具体做法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现代作文教学在此基础上要求针对有些学生思维方式单一、陈旧和障碍,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应,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综合表现。正如朱智贤、林宠德说的:“完形理论认为,打破旧的格式塔,并发现新的格式塔,这就是创造的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去“打破旧的格式塔”呢?
1、重视“双基”。
有人认为现在搞创造性思维了,“双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不管了。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掌握“双基”是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双基”的训练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就作文教学而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基本功训练还得重视加强,创造性思维也得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离开了这个基础,那创造性思维就是空中楼阁。
2、记录灵感。
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高潮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激情。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受,既可以是片段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创意,都是可贵的。
3、一题多作。
一题多作,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4、变通“模式”。
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的写作,其结构有一些“模式”、“套路”,既要看到“大体须有”,这是写作实践的总结,又要看到“定体则无”,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所借览,又有所变通。
5、寻找“独特”。
既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书籍、生活中,获得独特材料感受。指导学生从读过的书引起联想,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多写“材料独特”,“感受独特”的佳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努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必须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要精心施教,巧于引导,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教育改革新天地的到来。
篇5:作文教学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作文教学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它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从不同选材,立意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从而逐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更好发展。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和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飞快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必须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是创造性的;对已知事物的思考是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还有一点就是正确。只有正确而又新颖、独特,才是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的进行写作。全班大多数同学写了训练跳绳的苦、累、汗,体会到了训练的苦;有的同样写的是训练中的事,可写的是怎样思考和练习,摸索出了跳绳的门道;还有的同学写了自己在摔伤后,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固定、僵死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这多种思维形式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逆向思维。其特点是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
[1] [2] [3] [4]
篇6:借助数学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借助数学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借助数学教学拓展学生思维文/陶永炯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优势,运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设计开放性的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数学;思维拓展;学生
当前我国的教学模式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对考试,而是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知识技能、数学能力、思维水平等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最终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本文就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两个方面,对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简单介绍。
一、倡导一题多解,发散学生思维
一题多解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一道试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获得两种以上的解题过程,这既可以对学生提出挑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最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证明: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已知:△ABC中EF是它的一条中位线,AD是第三边BC上的中线,交EF于O。
求证:EF和AD互相平分。
该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通过连结ED和FD,求证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接着判断EF和AD互相平分。第二种,同样连结ED,通过求△AOF≌△DOE得出EF和AD互相平分,等等。在学生的思路得到肯定后,学生的自信心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发散。
二、鼓励一题多变,拓展学生思维
一题多变是以一道试题为基础,演变出来的不同题型,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也有助于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E是AD的中点。求证:CE⊥BE。
变换1:在梯形ABCD中,AB∥CD,CE⊥BE,E是AD的中点。求证:BC=AB+CD。
变换2: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CE⊥BE,判断E是AD的中点吗?为什么?
……
从这道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每道试题的本质是没有变的,只不过是试题的形式在变,条件和结论之间在变等,学生通过长期的练习,不仅可拓展思维,而且对提高学习效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的优势,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终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曾琼。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J]。魅力中国,(17)。
(作者单位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三中学)
篇7:浅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反思
咸丰 县丁寨乡中小学 金国清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课内比较学”的热潮中。在学校众多青年教师的带动下,本学期我仍然参加了语文教研组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每次听课后的评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有人曾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一名教师的成长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教学反思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是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强调“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环节进行,但其中主要的是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的反思,因为它是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1、开课是否合适。开课即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只有起点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开始准备按照书本知识的顺序。经过反思,我认为适当谈话,营造学习本节课的氛围,不但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重点是否突出。重点即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分配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以重点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难点是否能突破。难点即阅读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它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
4、疑点是否找准。疑点即学生易混和易错的知识点。疑点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来找。只有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时才能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5、读写是否结合。语文学习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也要通过一定的强化练习才能掌握。另外,小学生还具有好动不喜静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训练当做一条主线,自始至终地讲讲练练,练练讲讲。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做到教学“活案”巧妙“增删”,灵活调控,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1、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一切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学生的交流状态。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具体的体现,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才能和同学、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开始时,我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发现有的组别同学关系不好,知识面差距过大,造成不能很好交流,于是我又允许有的以前后桌为单位交流,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
3、学生的达成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 “优等生” “吃得饱”,让 “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从而使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源于实践的知识,又上升到理论,学生能比较轻松、自如地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将问题一步一步地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
1、成功的经验。它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也可以是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更可以是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火花显现……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
2、失败的教训。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要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教学的应变。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4、教案的修正。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以外,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并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教师时常进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发展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必须具备一种自发学习和研究的意识。不论是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都要自觉反思。总之,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阅,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
[浅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反思]
篇8:如何对高考语文进行复习
高考语文复习有哪些方法
1.明确考点及各考点的应对办法
1.1 字音,应对办法:①要注重平时积累,特别要留意多音字、形似字;②背一些常用的不易分辨的字音、字形、成语。
1.2 病句,应对办法:①提取立干,细分枝叶;②八看法:看介词,看数词,看否定词,看两面词,看并列词,看判断词,看关联词和看代词。
1.3 成语,应对办法:①采用分类记忆法,如适用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②有两种意思的成语如:玲珑剔透,秀色可餐,不绝如缕等。③适用文艺作品的成语:别具匠心,荡气回肠,浩如烟海,阳春白雪等。
1.4 语文表达,应对方法:①看懂题目,扣住主题。②语文得体、简明,注意结构、修辞。
1.5 文言文阅读,应对办法:①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迁移,因为历年的考题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②借助文本及其分析归纳题(一般是试卷上的第7题)。
1.6 诗歌鉴赏,应对办法:①知人论诗,知世论诗。②品味意象,理解意境。③体味诗眼,解读诗歌。④巧用术语,精心解答。
1.7 名句默写,应对办法:①确定背诵对象(高中14篇,初中25篇)。②明确背诵原则,不要只把重点放在放些具有较深的文化积淀,较强的积极意义的“名句”上,还要瞻前顾后,涉及全篇。③不写错别字。
1.8 现代文阅读,应对办法:①细读全文整体把握,因为现代文阅读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依据文章结构及思路,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只有得出主旨才能做好其他题目,文本中一切表现手法都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要通过题目、开头、结尾,以及文本中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来。
②局部突破,点点有得。学会从主旨、结构、技巧、形象、语言特点等方面一一突破。
③探索题,要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文本中的某个问题等角度进行。
1.9 论述类文本,应对办法:①整体阅读;②分析题干;③界定答题区间;④筛选整合。
1.10 实用类文本,应对办法:①把握文体特点及结构特征;②立足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③强化贴近文本,依文解题。
1.11 作文,应对办法:①梳理思想和生活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②从不同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③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最好是近两年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④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⑤书与要美观,背一些经典的句子、词语,恰到好处地放在作文中,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2.处理好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2.1 阶段复习与总复习的关系。阶段复习和总复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阶段复习是能否有效组织总复习的前提。因此,阶段复习应扎扎实实过好章节关、单元关,没有必要赶进度,否则会导致学生在知识上存在“夹生饭”,在总复习时到处都是“漏洞”,收不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2.2 讲与练的关系。在复习中,应坚持有所舍弃的原则,避免面面俱到,不要让教师的“讲”挤掉了学生的“练”,把复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可选择学生的薄弱环节精讲,针对学生的提问精讲。教师“精讲”后,督促学生“精练”。而且要重点练,练扎实,练到足够的深度、广度。
2.3 课本与资料的关系。对于复习资料应该让学生明确它是为学好和巩固课本知识服务的,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以课本为导向和基础,用复习资料拓展知识的思路,不能本末倒置。要把教材和复习统一在知识结构上。对学生选用复习资料老师也要给予指导,以免把复习引人歧途。
2.4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改掉学习中的不良现象,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甚至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多与学生交谈,达成课上的默契!
3.备考前策略
3.1 强化目标,确定思路。《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要研究《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大纲》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从而明确复习目标,调整训练思路。
3.2 确保“稳定”,力争突破。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据此,要抓试题中稳定的部分,落实“稳定部分”的知识点,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同时,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使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降到最底。
3.3 灵活多变,提高效益。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有教学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效果。
3.4 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基础,也是考试的重点,因此也是训练的重点。这些地方面广量大,随复习的进行,应多搞些与复习内容同步的分类训练,有利于在比较中强化复习的内容。
3.5 强化薄弱,重视纠错。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课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障碍,不能轻易放手。如句句默写时反复写错的字,要不厌其繁,强迫改正。
语文高考要怎么进行复习
1.要明确复习的系统
语文高考复习应从四个方面来抓,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四者要统筹兼顾,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前两个方面却很容易产生盲目性,于是一味加重负担、堕入“题海”。所以明确这两方面的复习系统,对提高复习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字知识两大部分。重点是语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可分六个主要项目1、语音:包括汉语拼音方案的掌握和语音的规范化;2、语汇:包括字词形、音、义的准确掌握和恰当运用;3、语法:包括对语句的结构分析和对常见病句的识别修改;4标点符号:要了解常见标号、点号的表达功能,并熟悉常见辞格的用法,善于根据表达需要变换句式;5、语言运用的清晰、连贯得体:要避免啰嗦、消除歧义,要善于组织语序、做到衔接自然、语意贯通,要善于根据目的、对象、场合的需要恰当地遣词造句。
现代语文阅读,主要分两大项目。1、词句的确切认定和正确理解;重点是词句一般意义、特定意义和表达作用的确切理释;2分析和概括:包括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阐述、相同与相异的分辩、一般与个别的驾驭,以及抽象说明、归纳要点、提取共同点等。
明确了系统,对照历年高考试题加深对有关项目、要点的认识,这是复习的基本要求;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弄清有关知识、弥补缺漏,强化有关能力,这是进一步要求。这样,不仅可避免复习中挂一漏万,而且可以变盲目为有计划,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全面提高复习质量。
2要注重实际应用
语文是工具,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这是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历年语文高考对这一点都十分重视。所以进行复习也必须把握住这一根本宗旨。
强调应用,不是不要求记住某些基础知识。比如语音、语汇的知识,其中必须准确记忆的东西就相当不少。类似这样的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准,而且要熟练掌握,否则谈不到应用。但在知识的复习中,一定要避免在某些名词术语上纠缠,比如何谓“借喻”何谓“借代”何谓“比喻论证”、何谓“类比论证”、何谓“句法”何谓“句式”等等。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应用能力上。比如逗号、句号和分号就知识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但在实际应用中常被用错,而且对意思的表达妨碍很大,这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实际应用的能力,一般都体现着某种综合要求。仍以逗号、句号为例,在实际应用中,或与句子结构分析有关或与消除歧义有关,或与阅读中层次分析有关,或与内容阐释有关也就是说,明确复习系统、划分若干项目,是为了便于查缺补漏提高效率,但切不可把每个项目孤立起来对待。
强调应用,就要密切注意语言运用的实际。对实际生活(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中常出现的语漏,应有一定的敏感。比如“创(chuang)伤”误读为“(chuang)伤”,“曲(qu)折”误读为“(qu)折”,“参与(yu)”误读为“参(yu)”、“框(kuang)架”误读为“kuang架”等等,都是语音不规范问题。又如:
他中了三等奖,人们络绎不绝朝他办公室里跑,问三等奖是个啥样,要看。他不以为然,给看(《小说界》94.6.198页)。分明是“不以为意”的误用。如果在复习阶段,对各种视听媒介也能多留心,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对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和检测。
3要处理好课本和课外练习的关系
自从实行“3+2”考试以来,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高考语文既然不从课本上出题,课本就可以丢开不管了。这种作法很不妥当。
诚然,在课本以外多作一些练习确实很有必要,因为好的练习,能多方面体现“应用”,的要求。所以不作练习或练习太少、不利于提高语文能力。但完全丢开课本,对提高复习质量也是不利的。因为课本毕竟是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的内容,而且尽管“3+2”的考试不从课本上直接命题,但它所考查的语音、语汇、语法、标点、修辞、句式、文言常用词等多方面的知识,大多仍包含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之中。特别是语文高考所检测的能力,说到底,无非是语言应用的一种良好的感知力,是“语感”。而增强语感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已经透彻理解了的文章反复诵读。所以完全抛开课文的复习,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原有基础的作法。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扎扎实实读好十几篇范文,这种复习所得到的效益,绝不是作十几份"模拟题“所能取代的。
4.高考复习坚持的二个原则:
“取舍结合”的原则。复习过程中要紧扣三个关键点进行复习:①突出常考点。所谓常考点,就是高考最爱考的那些点,今年最可能考的那些点,哪些点会变换哪些考查形式等。比如名篇名句的默写,就是考纲规定的篇目中那些描写性、议论性语句,其余的不必去背。②强化得分点。在练习中,我们能够得分的那些题、那些知识,就是我们的得分点。强化得分点的方法很多。比如,因为知道“椟职”中的“椟”应为“渎”而得了分,那就再扩充一下,搞清楚“卖”字旁的下例几个可考性强的字词;买椟还珠、穷兵黩武、长篇累牍、舐犊情深等。③弱化丢分点。做每套题,都会有做错的、丢分的题。丢分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为看错题干,有的因为误解题干,有的因为不明白像“兴衰”一类反义词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有的因为不看原文只凭主观想象答题,等等。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丢分原因,在练习中使之弱化,尽量避免。
“一个题即一类题”的原则。所谓一个题即一类题,就是把我们做的每一个题都当作某一类题来做、来分析,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快捷而准确的答题规律。比如,我们做一个句子仿写题,无论得分还是丢分,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都可以总结出一些仿写句子的解题规律,即“三个一致”:句式一致、句意一致、句情一致。认定句式的四个依据是:原句中的关联词,原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原句中词语间的结构关系,是否押韵及押韵格式。
篇9:如何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一、强化交通道德观
1、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什么样的道德观决定什么样的道德。在道路交通中不同的道德观导致迥然不同的交通行为。比如,横过人行横道不遵守信号灯、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而走机动车道等,我行我素,一味从众,是非不分。在新时期,正确的交通道德观,应该是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交通道德规范。则是要求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者,很好地把握交通安全教育工程这一契机,开发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相对完整的交通道德规范并身体力行之。中小学生通过道德规范教育,自觉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
3、道德修养。我们知道,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而道德则是最高标准。为政者必先有德,而且占统治地位的“为政之人”是“有德之人”。道德来自修养、教育感化是修德的主要方式。教育的内容不外乎仁、义、礼、智、信。
二、进行交通安全意识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发布施行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的一座里程啤,是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应当将道路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生命权是人权中最重要的环节,人的须臾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交通参与是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政府应把交通安全摆上重要日程。
1、中小学校应该开设交通安全课。每周安排适当的'课程,让学生认真的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的法规和规定。让学生在熟知信号指示灯、斑马线、交通标志标线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在马路上行走,如何遵守信号灯横过马路,乘车应注意哪些安全,哪些车可以乘坐,哪些车不能乘坐,明白哪些是文明的交通行为,哪些是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让他们远离交通事故的伤害,让交通安全意识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
2、用交通道德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道德的修养要靠教育感化等方式,仁、义、礼、智、信是教育的内容。
一是父母身传胜于言教。父母在交通参与中要给小孩起表率作用,要严于律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要言传身教,为自觉、严格遵守法律,提高安全意识作表率。成年人在交通参与中要为中小学生作表率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宣传教育的投入,使社会营造良好交通安全意识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化教育中小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交通道德。还有要中小学生要加强自身礼仪修养。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的做法。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一方面是参与交通的人要对其他的交通参与人始终保持敬重之情;另一方面是要对良好的交通环境保持敬重之情。因为敬重不但源于修养,同时地反映出大家对自我和公众的一种期待,期待一种和谐,期待出行时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期待越强烈,行为就越郑重,礼仪就是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交通形式。中小学生要特别加强礼仪的修养,在交通参与中保持和谐快乐的心情。
3、是要从小培养自律,也就是“慎独”,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于律已,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要有高尚思想情操;要心怀坦荡。只有时时处处能“慎独”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具备交通安全意识的人。
(1)强化教育,增强意识。为了有效地杜绝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要强化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拒乘不合格车辆,拒乘超载车辆,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等阵地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到月前已发放二封给学生家长。
4、层层落实,明确责任。
一是中心校与各村小校长就学生安全乘车问题签定责任书;
二是各校校长与各位班主任签定责任书;
三是各校分别与家长签定责任书,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撑起一片蓝天。
通过排查,我学区的学生上下学安全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
三、解决问题建议
1、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同心同力,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尽快建立校车制度。
2、学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学生拒乘不合格机动车辆,拒乘超载车辆,从源头上进行遏制。
3、公安交警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禁止不合格机动车辆搭载学生,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要持之以恒,净化学生安全乘车的环境。
篇10:浅谈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论文摘要】新的时期,青少年教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初中生人格品质的教育,更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本文旨在探讨任何通过人格教育的实际情况,抓好初中生的人格教育。
【论文关键词】初中学生;人格教育
本人从事初中教育已有二十多年,期间多次担任班主任、年级主任,政教主任,一直从事初中的教育工作,给我的感觉是初中的教育工作要比高中难做,特别是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更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知道,人格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它的实施是一项较为巨大的工程,涉及多种变项,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效各有千秋,不能绝对化。
因此,搞好人格教育,最有实际意义的莫过于对人格教育对策进行优化组合,初中生人格教育对策的优化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激发初中生自我建设的意识是核心
人是能动的、自主的,是万物之灵。人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
从根本上讲,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建设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初中生是自我意识发挥最快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初中生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他人格建设的方法和能力,依靠初中生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2. 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基础
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整体素质、综合索质有关。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情感,体现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得好:“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面向初中生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我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扩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索质的核心,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有关;三是注重向学生传授新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精神,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的科技影响他们,促使他们人格尽快现代化。
3.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是重点
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重视认知的教育是正确的,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我们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能产生良好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在初中生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索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境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初中生的生活,培养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特别要搞好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生活学习中冲突的技能,同时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开设美术园地、音乐兴趣小组等,加强艺术教育功能。发挥艺术陶冶作用,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大力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达到学生身心的统一。?
4. 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教育正合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正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的健康化与人格的健康化是密切相关的,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对人格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成为初中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要依赖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功能的发挥和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标准不一,取向不协调,则会使初中生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人格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5.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初中生心理品质和心理教育长期以来受轻视的情况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还是不令人满意,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水平都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不令人忧虑。
因此,在学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是当前德育工及其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来完成,这样,才有可能促使初中生人格健康发展。?
6. 建立健全人格健康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初中生的人格教育,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需要靠制度、法规来提供保障和导向。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仅对组织教育过程是必要的,而且对初中生自身进行自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初中生,不可能不受社会规范和制度制约,积极通过健全的规范和机制对初中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调控,是保证其思想品德、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必要措施。通过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学校、家庭、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学校、家庭、社会规范的言行,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社会倡导的,什么是社会反对的,从而明确是非,掌握行为准则和规范,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篇11: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
[ 摘要 ] 本文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主题词:体育教学、德育、教学渗透健康成长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1 、 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1 . 1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种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1 . 2 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 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 3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所谓适时就是电动机问题,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信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优良品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是很多的。
2 . 1 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2 . 1 .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D?D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好习惯。
2 . 1 . 2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同学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同学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2 . 2 组织教学中的教育时机
2 . 2 . 1 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2 . 2 . 2 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 . 2 . 3 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2 . 2 . 4 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 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2 . 3 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2 . 3 . 1 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 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2 . 3 . 2 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完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补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2 . 3 . 3 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2 . 3 . 4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篇12: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
3 . 1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3 . 2 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的关键
篇13: 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反思
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反思
充分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包括革命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二史一情”教育等,既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手段之一,则是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加强“渗透意识”,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如介绍马克思的早期活动时,可向学生介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非常勤奋好学,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是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德语作文。他提出了选择个人生活道路时不为虚荣心和幻想所左右、不为名利和社会地位所诱惑,把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作为重要目标。
讲课时可以富有表情地朗诵这篇作文的部分摘录:“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职业的伟大抱负,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作为同龄人,我们怎么办?这样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具体生动的理想教育。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完善结合,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将教书育人作为头等大事;其次要加强文化修养,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注意探索学生;再次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各种教育手段,如参观、讨论会、故事会等等,生动活泼地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渗透深入学生心灵。
篇14: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学生掌握了它,就能够比较正确地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在讲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同时,要着重阐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决定着社会政治制度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变。我国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投入四化建设,全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我们的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还要阐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进行的一些改革,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由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了某些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西汉、唐朝、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都曾调整过统治政策,从而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今天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改革有本质的区别,但其目的也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加适应,从而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四化建设步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就会提高学生投身当前改革的自觉性。
二、要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都迫使统治阶级作某些让步,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1840年后,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才迫使帝国主义列强放弃瓜分、灭亡中国的企图。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就可以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从而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还要正确阐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比一般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做得好些,影响大些。如果离开历史发展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能表现出重大的历史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在讲历史人物时,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不能离开当时的社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人物的历史作用和成败兴衰的原因。例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首先应当指出,当时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已经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其次是由于秦国的强大超过了其他六国;三是由于秦始皇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他个人的作用,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措施。由此说明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 国,是由于他的统一行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愿望。他统一六国后,本想长治久安,想一世、二世乃至万世地统治下去,但由于他暴虐百姓。违背人民意愿,结果不过两世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再如刘邦、项羽,他们顺应历史潮流,举义兵,诛暴秦,推翻了秦的暴政。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由于他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实行分封制,再加上地刚愎自用,结果被顺应历史潮流、实行约法三章、善于用人的刘邦所击败。“刘邦建汉后,由于汉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但到了西汉未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阻碍社会前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潮的灭亡。像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袁世凯,他利用资产阶级的软弱
[1] [2]
篇15: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
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尽管产生困难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从对他们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应有一般的原则可循。
一、重视情感投入
从认知角度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仅关注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的智能潜力的发掘也将是有限的,并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厌学情结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关,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的偏颇,只重视优等生,而冷落学习困难生,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抱有消极情绪;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中同时存在着师生间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交流回路并不是彼此孤立、平行不悖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面批作业措施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效果,而面批与鼓励相结合则交果更加显著。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考试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达到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优化教学效果。要落实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寓教于乐。
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状况,而且还要关心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状况。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味性,努力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所学的内容。
2以情施教。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技能能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应自觉努力地以自己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情感在知情交流中所能发挥的效能,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3师生情感交融。
学习困难学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只有真正地热爱并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不同特征,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因材施教,来提高他们教学成绩。
二、注意多方位协作互助
1师生合作。
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需了解每位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缺点,依据他们现时的困难顺藤摸瓜,找到是最初发困难的地方,瞄准干预的最佳区间,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或步骤,进行施教,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困难。
2学生互助。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采取个别教学往往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或课上讨论的机会,采用编组的方法把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按同理特征或不同特征编成一组,如把逻辑思维能力弱的学生与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优秀生编成一组,以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或把运算比较困难但解题细心的学生与那些头脑聪明而运算粗心的学生编成一组,既增强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又教育了其他学生。
3家长协助。
一些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困难与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有关。因此,教师要和家长密切合作,提高家长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认识。
三、优化认知结构
数学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重新组织与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大脑里所有数学知识、经验的组织,包括学生已掌握的具体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学生自身的认知方式与思维品质。学生的数学从认知结构带有个性特征,“善于学习的学生,在他的头脑中,按照他的特定的方式,把知识组织得很好。”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认知结构模糊混乱,因而影响他们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提取知识,所以产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有一定顺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在数学中应循序渐进,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适当的固定点,并为他们搭起认知的桥梁。同时,也加强对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以便简化知识,产生新知,促进知识运用。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本质来主产,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并便自身得到发展的特殊实践形式,教为主导、学要主体,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而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全过程,使传授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获得的结果,才是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要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关键在于他是不中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往往仅单纯地通过补差的方法来弥补这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这样,他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落后的局而不会得到改变,为此,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科学方案。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能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他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的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深层加工,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如果提高其学习策略水平,培养形成主动的、自我调控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的学习状况是能够改变的。因此,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地让他们掌握较多的有关数学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策略的能力。
2让学生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人们学习的认识规律以及数学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活动应是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基础。我们应把数学教学设计成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相应较弱。因此,更应强调数学活动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学生看成为接受结论的'容器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改进,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以便能充分阅读、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比较多的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要变数学结论陈述性的教学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使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变“讲――学――练”的教学思路为“学――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思路。
五、体验成绩的喜悦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学习与认知学习是两种基本的学习形式。认知在于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则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动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大都认为自己能力差,不太相信自己会成功的,他们很少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而更多的归因于运气和任务容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更多地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很少归因于不努力。
1树立成功的榜样。
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看到与自己相当的同学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看到这样的同学遭到失败时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把原来基础较差而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学生是怎样取得进步的,的确能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2创设成为机会。
学生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他们提出恰当的要求,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六、提供创新精神
依赖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经常遇到的心理障碍,他们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讲述,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少创新如变通能力,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擅长“满堂灌”,总认为“灌”得越多,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相应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有些教师,虽然也注重了启发工教学,但大多是重正向思维,轻逆向思维;重逻辑思维,轻非逻辑思维;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集中思维训练,轻发散思维训练;重演绎法,轻归纳法。
要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落后面貌,就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上,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活和发展则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去思考;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让学生会推广和引伸命题;要提倡直觉思维等逻辑思维;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篇16:浅析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作品文化修养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全面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优秀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优秀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美文学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 4.
[3] 杜瑞清. 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聋校社会教学计划
【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共16篇)】相关文章:
课改师生互动及发展分析论文2023-07-19
德育反思2023-10-06
小学生道德教育2022-12-22
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2023-07-25
2022春季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023-12-31
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策略论文2022-12-20
网络创新的论文2022-06-10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2023-06-05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的论文2022-10-08
席勒美育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的教育论文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