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模型探讨(合集10篇)由网友“林江原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模型探讨,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模型探讨
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模型探讨
摘要:笔者提出了紧急疏散中狭义和广义信息传播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计算机模型.狭义信息,即能被人员本身接受和作出反应可感知的信号,它的'产生和传递对疏散过程有直观而显著的影响.而广义信息则是其进一步延伸,包括了疏散过程中各种具体行为和作用结果.为了更全面地模拟和再现疏散过程中人员行为,使用的模型引入了狭义的信息传播原理.该模型由4个子系统构成,即人员模型、信号模型、建筑模型和特殊场景模型,较为充分地考虑了火灾疏散中的关键因素.运用该模型不但可以对疏散中的人员特殊行为进行理论研究,而且可以为实际工程(如地铁站、体育场馆、教学楼、医院等高风险场所)进行疏散安全论证提供帮助.作 者:李健 杨立中 赵道亮 朱艺 LI Jian YANG Li-zhong ZHAO Dao-liang ZHU Yi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26 期 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6(12) 分类号:X928.7 关键词:紧急疏散 计算机模型 信息传播 建筑物 灾害篇2:人员疏散速度模型综述
人员疏散速度模型综述
摘要:基于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因素,对典型的疏散速度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特殊人群的`疏散速度进行阐述,得出人员疏散速度的总体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人群疏散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作 者:陈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期 刊:安防科技 Journal:SAFETY & SECURITY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X9 关键词:人员疏散 疏散速度 疏散模型篇3:重金属传播模型
重金属传播模型
基于空间统计学模拟方法的城市重金属污染分析
丁宁,孙英君,蔡菲,孟 飞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学院,济南 250014)
摘 要: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学的模拟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研究,通过获取多幅模拟结果之间的差异来揭示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体空间分布形态。文章以上海某区域Cu, Pb,两种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统计学模拟方法对其空间分布予以研究,给出每种重金属空间分布模拟结果。最后,文章以研究区域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为标准,给出研究区域不同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相应级别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
关键词:模拟;地统计学;空间变异;重金属;不确定性
城市的土壤环境质量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者将汞、镉、铅、铬、砷、锌、铜、镍合称为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尤其是Pb、Cu 及其复合污染最为突出, 是城市和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典型的“污染元素”, 给区域土壤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据报道, 中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万hm ,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如中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 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t, 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同时,土壤重金属污染也会导致重金属在植物体中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其次, 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开展土壤重金属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特别是对土壤重金属的全局空间分布形态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定量化的评价,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热点予以探测,从而对重金属污染源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护、修复措施,对减少城市重金属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
一、土壤重金属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已有一些研究者对城市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Hu等利用地统计学对北京市大兴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郑袁明, 陈同斌等利用地统计技术对北京市近郊区土壤Ni 的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钟晓兰等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运用地统计技术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郑海龙等利用地统计学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对上海梅山刚体集团附近的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进行研究;李亮亮等通过克里格插
Pilar Burgos值对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土壤重金属汞、铬、镍的空间分布进行单因子评价。
等运用Kriging方法对Seville, Spain地区的土壤修复前后重金属、微量元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8][7][6][5][4][3]; M. Biasioli等利用地统计方法及GIS技术对大型城市发展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加以分析。[9]Li等利用克里格方法,结合GIS技术对香港九龙六种重金属元素(Cd, Cr, Cu, Ni, Pb and Zn)作者一简介:丁宁,男,1961.11,汉,山东济南人,学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测绘科学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0]的空间分布加以研究,并通过热点探测的方法进行污染源的求解。
总结起来,研究者大多基于GIS技术与空间(地)统计学克里格系列插值方法对城市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利用GIS技术进行研究区域及其采样数据、空间分布插值结果的可视化表达;利用空间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对采样数据的空间异质性予以分析,并通过理论变异函数的不同因子、系数来寻求异质性产生的原因(影响因子),最后给出克里格算法插值得到的某重金属空间分布结果。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经过克里格插值得到的重金属空间分布结果不一定能够反映研究区域的真实状况,特别是当研究者的目标是发现研究区域的整体分布态势或进行热点探测时。因为克里格算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平滑作用:即将极大值估计偏小,极小值估计偏大,因此插值后的结果趋于平缓[11]。但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中,人们需要的恰恰是被克里格方法平滑掉的极值,例如在污染分析中,研究者主要是通过污染金属所表现的极值来发现污染源。此外,克里格方法只能为未采样点提供唯一的“最优”估计值,且仅仅能够提供该点估值的局部不确定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全局模拟预测及其空间不确定性分析可通过空间统计学的系列模拟方法加以解决。在此,本文选择序列高斯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的模拟预测。该方法通过随机扰动因子,获得不同搜索路径,从而在某一具体点位预测时采用不同的'已知采样点及已模拟点估值结果,最后得到相同概率的多个不同模拟结果。这些模拟结果与已知采样点的空间结构(变异函数或直方图分布)一致,但对某个单一的未采样点而言,不同轮次的模拟结果会有所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体现了模拟结果的空间不确定性问题。
三、应用实例
本文以上海某试验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梅花多点取样方法共获取240个样品。土壤样品经风干、过100目筛后,用HNO3-HClO4-HF消化法制样,土壤中全量Cu、Pb采用X荧光法。 重金属的分析测定中,均加入国家标准土壤标样(GSS-1)进行分析质量控制,分析结果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3.1 土壤重金属空间结构分析
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空间结构分析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Cu、Pb两种重金属元素的变程分别为0.81、1.73 km,说明它们受到污水灌溉、施肥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它们在一个较小的距离范围内存在相关关系。
该比值表1中块金值C0与基台值C0+C1之比是反映区域化变量空间异质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用以反映空间变异影响因素中区域因素(自然因素)和非区域因素(人为因素)的作用作者二简介:孙英君,女,1976.8,汉,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2]。从
表1可以看出Cu、Pb两种重金属元素的块金常数/基台值均大于0.25小于0.75,属于中等空间相关。
表 1 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的半方差函数模型
Heavy metal Model Nugget(C0) Sill(C0+C1) Range/km C0/(C0+C1)
Cu Spherical 152.450 361.660 0.81 0.422
Pb Exponential 39.829 65.294 1.73 0.609
3.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模拟
两种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模拟均在GS+ (v.9)软件环境下完成,下图1所示均是取自1000次模拟结果的平均值。为识别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的整体态势,作者对每一类重金属选择10个以上取值区间成图。同时,本文选取研究区所在城市1987年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上限值(按95%置信限)为判断标准,分别是:Cu 40.6mg/kg、Pb 36.1 mg/kg。
对比各重金属标准值,可以看出,研究区域西北区域铜要素严重超标,Pb元素也存在较明显超标斑块。而从研究区域而言,西北、中南偏下部位是受各种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
图1. 研究区重金属空间分布模拟结果
CuPb13]
3.3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模拟不确定性分析
如3.2所述,文章选取研究区域所在城市1987年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上限值为阈值,对取得的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分别给出每一种金属超出阈值的概率分布图。
由图2可以看出,在Cu要素的概率图上,出现了概率较高的紫色区域,只有少部分区域超标的概率小于50%,预示了铜要素在该研究区域的严重污染。这些区域比较集中在图幅的西北角及其中南偏下部位,与3.2中的分析取得一致结果。在Pb要素的概率图上,存在特定斑点区域超标,几率在60%上(红色系以上色彩表示),但大部分研究区域污染程度较轻。
Prob. of Cu Prob. of Pb
图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不确定性预
四、总结
以上研究,由于资料所限,作者并没有将分析结果与研究区域的自然、社会状况相关联,如污染区域是否与研究区域的厂矿企业分布一致等。但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经过1000次高斯序列模拟,其结果已相对稳定,能够揭示研究区域整体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是结合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对模拟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可以对模拟结果做有效的印证,同时有时还会发现一些在模拟结果中没突现出来的特征污染斑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对重金属污染区域进行评价区划,为决策部门对土壤的整治与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勋鑫,王翠红,廖超林等. 土壤重金属特性空间变异性方法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6:106-108.
[2] 隋红建,吴璇,崔岩山. 土壤重金属迁移模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农业工程学报,,22(6):197-200.
[3] Hu Ke-lin, Zhang Feng-rong, Li Hong etc.. Spatial Patterns of Soil Heavy Metals in Urban-Rural Transition Zone of Beijing[J]. Pedosphere, 2006, 6:690-698.
[4] 郑袁明,陈同斌,陈煌等. 北京市近郊区土壤镍的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3:470-476.
[5] 钟晓兰,周生路,李江涛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J]. 土壤学报,2007,1:33-40.
[6] 郑海龙,陈杰,邓文靖等. 城市边缘带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及其污染评价[J]. 土壤学报,2006,1:39-45.
[7] 李亮亮,张大庚,王延松等. 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土壤重金属汞、铬及镍的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J]. 土壤通报,2006,6:1207-1211.
[8] Pilar Burgos, Engracia Madejo?n, Alfredo Pe?rez-de-Mora etc..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trace-element-contaminated soil before and after remedi- ation[J]. Geoderma, 2006, 130:157-175.
[9] M. Biasiolia, R. Barberis, F. Ajmone-Marsan. The influence of a large city on some soil properties and metals content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6, 356: 154C164.
[10] Xiangdong Li, Siu-lan Lee, Sze-chung Wong etc.. The study of metal contamination in urban soils of Hong Kong using a GIS-based approach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129:113C124.
[11] Pierre Goovaerts. Geostatistics in Soil Science: State-of-the-Art and Perspectives [J]. Geoderma, , 89:1-45.
[12]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05-115.
[13] 王云,汪雅谷,罗海林等. 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 1992: 37-57.
篇4:全球气候变化信息传播扩散模型及实证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信息传播扩散模型及实证分析
引进从信息认知到观点认同的滞后因子,运用改进型的传染病扩散模型建立起全球气候变化信息传播模型,对中国、德国和意大利3个代表性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在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表明大多数国家都处于信息传播初期,需要进一步加强媒体传播.
作 者:欧训民 张希良 王若水 OU Xun-min ZHANG Xi-liang WANO Ruo-shui 作者单位:欧训民,王若水,OU Xun-min,WANO Ruo-shui(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张希良,ZHANG Xi-liang(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4;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刊 名:科学决策 英文刊名: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年,卷(期): “”(6) 分类号:X24 N945.1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信息传播 模型研究 实证研究篇5:传染病传播模型综述
传染病传播模型综述
摘要:建立传染病传播模型是理解传染病流行机理,预测流行趋势,进行防控决策的基础.将传染病传播模型分为单一群体模型,复合群体模型和微观个体模型三类.单一群体模型从宏观角度刻画了集计量的变化,以经典的SIR为基础,在仓室设置、年龄结构、随机性、异质性等方面进行了扩展.复合群体模型将人群划分为多个子群体,子群体之间因人口流动而耦合,适合研究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跨地区传播问题.微观个体模型的出发点是个体状态和行为,所有个体形成接触网络.这类模型有理想网络和现实网络两个研究方向,理想网络关注接触网络特性对传染病传播动力学的影响,现实网络致力于揭示社会接触的实际特征,构建足够真实的模拟网络,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这三类模型各有特点,分别具有各自的适用领域,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 作者: 张发[1] 李璐[2] 宣慧玉[2] Author: ZHANG Fa[1] LI Lu[2] XUAN Hui-yu[2] 作者单位: 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西安710038;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期 刊: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ISTICEIPKUCSSCI Journal: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 年,卷(期): , 31(9) 分类号: N949 R131 关键词: 传染病模型 仓室 复合群体 接触网络 综述 机标分类号: TH7 S85 机标关键词: 传染病 传播模型 infectious diseases 个体模型 理想网络 群体 接触网络 空间异质性 类模型 复合群 传播动力学 研究方向 问题特点 网络特性 适用领域 社会接触 人口流动 年龄结构 模拟网络 流行趋势 基金项目: 传染病传播模型综述[期刊论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9)张发 李璐 宣慧玉建立传染病传播模型是理解传染病流行机理,预测流行趋势,进行防控决策的基础.将传染病传播模型分为单一群体模型,复合群体模型和微观个体模型三类.单一群体模型从宏观角度刻画了集计量的变化,以经典的SIR为基础,在仓室设...篇6:人员疏散应急预案
一、单位每半年开展一次整体综合性全员演练,各部门每季度在本部门内部组织有部门人员参加的局部演练,演练内容主要包括报警、灭火、疏散。具体内容按照《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进行。
二、灭火应急疏散演练由消防安全责任人组织,消防安全管理人、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义务消防队员参加。
三、灭火应急疏散演练应拟定好演练计划,确定参加人员,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开展。
四、营业期间组织演练应当提前向顾客告知,并采取防止演练期间造成意外的措施。
五、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并根据演练情况和单位有关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预案。
消防泵(喷淋泵)检查操作规程
一、检查电源通电状态。
二、将控制柜开关置于手动。
三、检查进水闸阀状态(常开阀)。
四、检查出水闸阀状态(常开阀)。
五、打开消防泵试水阀。
六、手动启动1号泵,观察压力表,停止1号泵。
七、手动启动2号泵,观察压力表,停止2号泵。
八、关闭消防泵试水阀。
九、将控制柜开关置于自动。
十、通知消防控制室远程启泵,1号泵启动后人为制造故障,观察2号泵能否自动启动。
十一、按上述程序检查喷淋泵。
发电机房操作规程
1、发电机房由工程部负责日常管理,并对设备按照要求进行维护保养。
2、发电机的燃料储量应当能够满足4个小时的用量,但严禁超量储存。
3、每日值班电工应当对燃料储量、燃油管道、启动蓄电池状态和导线连接状态进行检查。
4、每月对发电机至少进行一次启动测试,自动启动的发电机还应测试其自启动功能。发电机启动后,其输出频率和电压应当满足要求。
5、如有火灾发生,在主电断电的情况下,发电机应当立即启动,保证消防设施电源。
篇7:建立网络信息传播系统的保障机制论文
建立网络信息传播系统的保障机制论文
如今,世界各国正在面临着一个紧迫的课题,就是如何改善网络信息传播现有的各种系统隐患,如何使得先进、积极的信息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所以,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研究构建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1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将此体系运用到实践中去。作为研究者,我们必须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网络传播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1.2多样、协调性原则
完全保护措施不可能是绝对完全的,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有可能被攻破的,因此我们的网络信息传播体系也不能只依赖于单一的安全体制,我们应该建立更多的防御体系、建立更多的安全体制,各个防御体系还需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以最大可能地达到安全的目的。在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中解决网络信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的保密与披露之间矛盾,这一点上,要做到坚持网络信息保密与开放共享相互协调的原则。网络信息保障体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就企业和个人必须要协调配合、协同作战。
1.3综合性、总体性原则
任何保障体系应该从其整体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在网络信息传播安全中的影响作用,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工作程序的综合协调。在实现网络信息传播全方位保障这一目的时,也应该考虑到技术保障、法律保障、人才保障、管理保障等的综合作用,才能达成可行、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
2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结构流程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有检测体系、安全防护体系以及管理体系三部分。在构建安全保障系统过程中,要以法律为保证、技术为基础、管理为生命线。
1)检测体系。检测体系是用来储存病毒以及网络攻击者入侵的记录和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策略。
2)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主要是在网络出现异常信息的时候进行拦截,使用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防护。
3)管理体系。有的通过技术不能够发现的网络信息是需要有人为的方法以及手段进行防护的,这时就需要人参与的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的体系的管理体系了。管理体系同时也是一个接受者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发者的互动平台,根据信息接受者的反馈我们可以实时地完善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3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流程的分析
下面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结构流程分别进行分析。
3.1检测体系
1)对病毒和网络攻击者的入侵进行记录。对网络信息传播做风险分析是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把所有出现过的网络攻击者和病毒记录储存在相应的检测数据中心,在网络信息进入保障体系的时候,通过检测体系可以检测得到该信息是否与数据库中原有的信息相匹配,如果是匹配的话,需要进行拦截;在数据库中没有检测到类似的记录的话,就需要由安全防护体系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测防护。
2)安全策略的规划。网络信息保障体系安全策略不可能永远完全适合信息系统和网络环境的需求,而网络信息传播又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因此安全策略的制定必须要做到不断完善、循序渐进,在规划策略的时候还要对其可操作性和动态性有充分的研究和考虑。
3.2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防火墙。防火墙是一个迫使所有连接都接受检查,控制进入网络权限的一个系统。
2)病毒、网络攻击者入侵检测系统。在防火墙检查的过程中,系统对信息攻击防火墙的检测并做出的相关的反应。
3)安全审计系统。网络安全审计系统是根据用户设定的安全控制策略,实时地统计网络的数据流,对网络使用对象的活动进行审计的软件。
4)网络病毒防治体系。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地进步发展,但是由现状得知网络上的各种病毒、木马、蠕虫及恶意代码的传播速度和危害性也越来越强了,因此安全防护体系也得随之不断的更新,而且安全防护体系是网络信息进入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最重要的一个门槛。
3。3管理体系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管理体系有以下两种:
1)网络把关体系。据我们所知任何网络信息传播活动都离不开人工的活动过程,在传播活动中只要有人的参与,就需要有网络把关体系。在网络中,把关体系主要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微观的把关主要是网站的把关和用户自己的把关。宏观层面的把关,则实际上是获得了政府的网络管理部分授予的把关权利,属于政府直接把关。
2)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为了达到创建良好的法制信息环境的目的,必须通过监督和立法,打击和处分违规的网络信息传播者,做到依法行事才能够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有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总而言之,现如今,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深入,本文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和原则,以网络信息作为实践,运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学、管理学等科学理论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综合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关于网络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结构的结论,这为以后的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篇8:信息传播:what 和how
当前,我国各类传播活动十分活跃,传播技巧日益讲究,特别是商品宣传、广告策划、公关艺术倍受青睐。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传播现象,不禁使人想起传播过程中的两个要素:What(什么)和How(怎样),觉得对它们似有重新认识和讨论的必要。
一
众所周知,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曾经用五个W表述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他说:“说明传播行为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回答下列问题:谁传播(Who)?传播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传播(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五个W模式的功绩在于第一次简洁明了地说明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渠道分析、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半个多世纪来,传播学界在这些基本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拉斯韦尔模式没有提到How to Say(怎样说)。尽管他在谈到内容分析时曾经说过:“可以把这一专题(指内容分析)细分为意图研究和方式研究――前者研究信息,后者研究构成信息诸因素的配置方式。”但在笔者看来,这个“后者”,与其说是属于Say What的范畴,倒不如说是How to Say的问题。
不过How to Say的内涵还不止于此。这个How,还应包括在什么时候说,在什么情况下说,用什么方式说,怎样说,以及各种说法的交织配合、设计运用等诸多方面。 How to Say的内涵如此广泛而丰富,因此它理应从“内容分析”项下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
也就是说,“说明传播行为”除了五个W以外,还应加上一个H,还应该回答“怎么传播”的问题,还应该专门研究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实际上西方传播界已经花了许多力气研究这个How,可惜没有在传播模式里明确地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似应纠正。
二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这个How往往具有难以估计的神奇力量。如果不讲究传播的技巧和艺术,不懂得How to Say,尽管传播者真理在手,也难免要败下阵来。例如第三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曾经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30年代初期,他曾出席柏林一个失业工人的大会。有位共产党员上台讲演,开口就说:“同志们,共产国际执委全会刚才开完,全会指出了拯救工人阶级的道路,同志们,全会对你们提出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夺取工人阶级的多数。全会认为……。”在场的失业工人当时最迫切的愿望是要就业,要生活,要面包,这位共产党员对此全然不顾,却一味重复“夺取工人阶级多数”的口号,当然让人不耐烦了,结果未等演说完毕就被轰下台去。
现代社会中传播方式越来越复杂多样,这就使How的施展领域越来越宽广。例如,言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互相依存,互相交织,如何使它们相得益彰,实现最佳配置?这就大有讲究。又如,广播媒介出现之初,其中的语言材料通常是照稿宣读,后来人们逐步发现了这种方式的缺陷。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同样的语言材料,采用读的方式,听众只能记住大约10%,而采用讲的方式,则能记住33%。因为讲的方式节奏从容自然,更具描述性,更能和听众实现情绪的交流。有鉴于此,对话形式和主持人节目就在广播和电视中广泛地兴起了。
How的力量不仅严重影响What的传播效果,有时甚至会把What弄得面目全非。西方宣传术中就有这种技巧。比如被称作“洗牌作弊”(Card Stacking)的宣传术,就是在传播活动中专门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完全撇开不利于自己的论据,有时甚至故意使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前后颠倒、相互错位,以适应自己的宣传要求。这就有点象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这种手法如果任意使用到写实性的传播活动中,就会改变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时甚至产生以假乱真的严重后果。1989年东欧和西方反共势力关于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事件的宣传,便是这种以假乱真的例子。这次示威群众与警察冲突的事件,之所以成了陈尸数万的“灭绝种族的惨案”,成了促使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的导火线,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反共势力大做了How的文章。它们运用蒙太奇手法,把坟墓里挖出来的在**以前自然死亡的一批尸体和死婴的画面同示威现场的画面联结起来,把狂热的人群、火光和鲜血、哭泣和呼喊、枪炮场面和爆炸声,剪辑成一幅腥风血雨的残暴景象,在电视台反复播放,西方传媒又推波助澜、广为传播,最后竟然铸造了一个十分荒唐的结局。
三
如此说来, Say What是不是无足轻重了呢?当然不是。从整体上说,What 和How之间,What始终是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它从根本上规定和制约着How所能发挥的作用的范围和程度。
关于What,西方传播学者通常按其社会作用分为新闻、教育、劝说、商业、娱乐等类别,这当然是有益的。但是笔者认为研究What,还得剖析其根本性质,探索它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外部世界的真实面貌,是否正确地揭示了外部世界的发展规律,是否真正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说,传播内容必然有个真实与虚伪、正确与谬误、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是否具备叙事的真实性、说理的科学性、主张的正义性的问题。西方传播学者很少谈论这一问题,而在我们看来,这是讨论What、讨论What和How的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篇9:信息传播:what 和how
关于How,笔者认为基本上是两个层次:一为内容的组织和表达,诸如先说和后说,详说和略说,集中说和分散说,一面说和两面说,叙事、抒情和议论等等。这里关系到写作方法、语言技巧和修辞艺术,基本要求是使What具备吸引性、易解性,具备感染力、说服力,具备对受传播者的适宜性、针对性。二是传播方式的策划、配置和运作。这里牵涉到更为广泛的问题,如口语和文字,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单一渠道和多种渠道,时机和场合,策略和手段等等的组合和运用。这一层次需要更高的策略性和运筹能力,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任何传播活动中,What总是第一位的,How则是第二位的,后者总是为前者服务的。服务质量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内容就谈不上表达的技巧。内容是不真实的、不科学的、非正义的,尽管传播时说得天花乱坠,终究要露出马脚的。内容是真实的、科学的、正义的,尽管传播技巧粗糙一些,终究还是可以不断改善的。历史上先进的政治力量开始出现时一般都没有良好的传播手段,没有训练有素的传播人才,可是他们毕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最终取得胜利,决定的因素在于他们传播的是真理,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论文信息传播:WHAT 和HOW来自
当然,‘第二位”不等于是不重要的。How的重要性和神奇力是在于它是传播方程式里的一个不可小看的变数。可以说,传播的效果实际上是What和How的乘积(而不是两者的和)。设定What是个常数,那末乘积的大小就取决于How这个变数。如果What是高分,How是低分,传播的效果难免平平。如果How只有零分,即使What的分数很高,两者的`乘积还是零,这种传播的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一事无成了。
四
按一定的是非标准来衡量,What这个常数还有正负之分。负数的What乘以正数的How,引来的必然是负面效果。谎话和谣言常使不明真相的人深信不疑,虚假广告往往能招徕不少顾客,谬误的东西有时会被人奉为真理,封建迷信也能吸引众多的善男信女。危害社会的倒行逆施,在特定的环境中也会被一些人奉为义举而为之献身。由于传播者巧妙地施展传播策略和技巧,这些违背真实性、科学性、正义性的内容,仍然会得逞于一时,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但这只是一种近期效果,从长远来说,负数的What终究要被多数人抛弃的。不真实的信息终究会被揭穿。蒂米什瓦拉事件的真相不是在几个月后就大白于天下,被法国新闻界人士称为“二十世纪最大骗局”么?不科学的歪理终究会被抛弃。不义的言行主张终究会遭到多数人的反对。从远期效果而言,尽管传播者在How上得分甚高,What的负面影响或迟或早会被历史的长河吞没。说到底,这还是What的决定性、制约性使然。
鲁迅在《捣鬼心传》里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这确是至理名言。
五
前面说过,西方传播学者历来重视How to Say,这方面的论著很多,可是认真讨论What的真实性、科学性、正义性的文字却少得可怜。这当然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至于实际传播活动中,更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只要能够引起轰动,只要能够让人相信,就是“效果”和 “成功”,至于黑白真伪常常是抛之脑后的。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应该有点批判精神,应该从关于What和How的理性分析中,悟出一些东西来。
一是要重视How在传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要重视对How的研究。切不要自以为真理在手、事实在握,就必定会无往而不胜,切不要老讲无人爱听的套话、空话,切不要再重复种种不讲传播策略、技巧、方法的傻事了。
二是不要忘记What在传播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传播活动要取得效果,特别是长远效果,始终离不开What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正义性,为此我们要始终把传播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正义性放在首位来考虑。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传播技巧是万能的,可以改变一切的。关于这个道理,西方不讲东方讲,人家回避我们正视,因为我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传播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环顾当前我国的传播风气,后面一点似乎更有强调的必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各类信息传播和经济宣传空前活跃,传播者的策略意识、技巧观念也空前提高。但是传播活动中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也大为滋长。在我们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中,就在这些本该十分严肃而神圣的活动中,强调传播技巧而背离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正义性的事例不也在与日俱增么?这不仅有违社会主义的传播道德,而且也违背传播活动本身的规律。须知广告也好,公关也好,经济宣传和政治宣传也好,归根结底群众还是要看你是否货真价实、诚实可信,是否确有道理、让人心服,你宣传的东西是否真正符合公众的利益和需要。摆噱头,耍花腔,夸张渲染,耸人听闻,固然也能得逞于一时,但到头来失去民心的还是那种只讲技巧、不讲内容真实的传播者自己。总之,当人们越来越讲究怎样说(How to Say)的时候,笔者要提醒各类传播者、特别是肩负着人民重托的各级公务员和大众传播人员:请经常想想你究竟在说些什么(Say What)。
信息传播:what 和how
篇10: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管理
摘要:网络传播具有渠道多孔性、内容透明性、传播流逆转等特点,是进行网络传播管理的难点所在,本文结合整合三角原理,针对管理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广告 网络传播 策略
互联网无论是在受众数量方面还是在互动性方面的优势,都将成为强有力的传播媒介。
也正因为互联网具有新媒体的种种优势,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就增加了不少难度。
有的企业仍然以传统的方式在网络媒体购买广告时间与空间,片面追求曝光率、点击率和转化率,或在搜索网站参与竞价排名,或苦心孤诣地做好企业网站的搜索引擎优化(SEO),或在BBS里发些软文。
这些手段固然有一定效果,但简单地把传统的营销传播方式嫁接到网络媒体,效果自然有限,而且一旦发生品牌危机或其他公关危机,企业主对网络传播的管理便手足无措,甚至使危机雪上加霜。
对企业而言,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管理好互联网上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互动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本文试结合汤姆・邓肯等提出的整合三角原理,对网络传播的管理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
本文所指的网络营销信息,包括网络广告信息、网络促销信息及与企业营销活动相关的主动或被动传播的所有互联网信息。
整合三角的基本观点
整合三角是指在整合营销中,只有当品牌做到言行一致,而且得到他人证实此品牌确实履行承诺时,整合才算成功,其中的“言”、“行”与“确认”构成了整合三角。
整合三角中的“言”是指经过设计的信息,包括企业或品牌的广告、公关、促销等经过策划、有目的的各种信息;“行”是指产品讯息、服务讯息等与“言”相配合、相印证的行动和实际表现;“确认”是指能提供给利益相关者对“言”、“行”是否一致作出判断的未经设计的信息,包括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新闻报道、员工之间的闲言碎语、特殊利益团体的行动、贸易评论、竞争者的言论、政府或研究机构的发现,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交谈。
这三者之间若出现裂缝或断层,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对品牌关系造成威胁。
企业经过设计的信息“言”和“行”往往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传播,而由于把关权的分散,网络也为未经设计的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因此,企业的网络传播管理最关键的是如何监测、控制好未经设计的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以保证消费者“确认”企业的言行一致。
但网络传播的特性却对此构建了一个难以把握的话语空间。
【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模型探讨(合集10篇)】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2024-01-19
大型火力发电厂重大危险源辨识论文2022-10-01
谈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论文2022-04-30
机电系毕业论文2023-10-07
工程与伦理的融合分析论文2023-09-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开题报告2023-10-23
泥石流灾害报告范文2023-07-18
安全活动计划书2023-01-21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培训教案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