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

时间:2022-09-05 07:37: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精选9篇)由网友“nutrasweeti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欢迎参阅。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

篇1: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评课稿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阎老师的这节课纯朴实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采用的三种教学策略。

一,对话式教学策略。

阎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亲和力强。在课上,她始终以孩子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如,“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个话题。”真诚自然,和孩子对话,交流看法、思想和情感。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占用者和宣传者,学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二,开放式教学策略。

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学习时空的开放。教师引导学生课前社会调查,收集有关全国各地的地形风貌和情况的图片,了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特点,课上讨论交流,联系实际谈感受,课后的延伸拓展,付诸行动。学习时空的开放,将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展到广阔的生活和社会空间,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在交流讨论中明理悟情,受到教育,丰富情感和认识。课前,课后构成一个完整、开放的学习活动过程。

三,活动化教学策略。

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注重指导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给每位小组一张本地的地区的地图,并且指定一个地方,请每个小组根据地形图准备以下问题:这个地方的'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多少?那里有什么景色?然后全班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是围绕各地的地形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各地的景色不同,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

品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和社会性。如何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结合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身边资源,创设生动丰富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实践、体验中有所感悟,有所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篇2: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是近年来品德教育中一直倡导的理念,而在阎老师执教的《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中,我再次看到了生活中品德的重要性。

《走进不同的家乡》课上学生自教师的引导和合作学习中认识了地形图,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习俗习惯的差异等,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博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在地图上找家乡,构建课堂研究主题

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深入了解内容、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地形”“地形图”的区别,以及相关的.地形知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学习的基础。教师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法,重在质疑、重点拨、重引导,体现学生协作构建知识的过程。

二、自主、合作、深入探讨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气温、降雨的概念、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恰到好处,引发学生去思考和研究。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发硬映热烈、气氛浓厚。

《走进不同的家乡》教师的设计精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寓品德教育与生活之中,激发了学生对自己乡土的仁热爱。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与教师的精心准备、独到的设计、良好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对于同样承教品德的我是再次学习了,而且受益匪浅。

篇3: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5月15日下午,听了江都市《品德与社会》赛课决赛的两节课。一节是张纲小学张**老师上的《父母的疼爱》,一节是进修附小卞**老师上的《怎样和他联系》。这两节课都各有千秋,我印象比较深的的是张**老师上的《父母的疼爱》。张**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设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心,体验父母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重。这节课的主要环节是:

一、猜猜我是谁。先通过观看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疼爱。让学生观看老师的照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能够联想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

二、观看几组家长关心孩子的视频,这些视频都是在学校拍,有的是父母冒雨在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有的送药到班级给小孩吃。看过视频让学说说印象深刻的是哪一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老师讲讲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这也是给下一步让学生说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作铺垫。接着请学生闭上眼梳理出父母关心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感人的故事。

四、老师讲舟曲泥石流中母亲保护儿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在泥石流中高举孩子十多个小时,直到救援人员到达。请学生想对儿子和父母说什么。

五、爸爸妈妈关心我们,我们也需要了解他们。看视频了解家长最担心我们什么。让学生了解父母,也让学生知道自己该从何做起。

六、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想对父母做的写在亲情卡上。把写出的的内容大声读出来,把亲情卡带回家。

七、怀着感恩的心看视频,为爸爸妈妈送上祝福。

八、总结。

张老师在教《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力求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学活动感受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珍惜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本课注重心情体验,特别是感受自己父母的'关系。课一开始,设计的是“猜猜我是谁”猜照片活动,这一活动,有利于拉近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联想到父母的疼爱,为进一步展开教学作好铺垫。紧接着,又创设情境,通过实物、视频、亲情卡让学生畅谈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和自己如何尊重体贴父母。始终把学生摆在课堂的重心,体现了课堂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朱老师的课充满激情,她很善于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精神充盈其间。整节课教师的教态是明朗的,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感。当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时,老师都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谈或给学生示范,真正成了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成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看视频,讨论,谈心愿等,在问题中生成,在生成中领悟和感知。张老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学生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充分发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篇4: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评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评课稿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的品社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前两位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老师一边观看优美图片,一边听着优美的背景音乐,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向往,平添几分优美的气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各位老师都通过那优美的声音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美的感受。

二、使用课件、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品社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各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还有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边有感情的.体会,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我想这些也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吧!

篇5:品德与社会优秀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

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品德与社会优秀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选手、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绿树成荫、你追我赶的火红季节,酉阳县第三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紧张精彩的角(jue)逐,即将在这里落下帷幕。借此机会,我代表本次赛课的评委,对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平台和为本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老师们,本次品生、品社优质课竞赛活动是又一次成功的、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赛课活动。这次赛课活动旨在“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卓越高效课堂。”

三天来,我们有幸见证了13位教师在讲台上的教学风采。虽然每一节课只是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浩瀚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但是,由于凝聚了太多的呵护,太多的心血,太多的关注。因此,有许多风起云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许多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受教科所领导的安排和评委会的委托,根据本次赛课的思想,下面我对这次品生、品社赛课活动从“总的感受”、“课堂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做如下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转变教学行为,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

一、总的感受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

从这十三节课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更好地落实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学流程由单一

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情境创设、独立探究和思考、小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

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课堂上贯穿了“一条主线”,或“三条主线”。品社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品生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主线。

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

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二、课堂中的亮点

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桃花源小学熊鹤平老师的“议一议”教学环节,五福小学向尧老师的“现场采访”环节,龙潭希望小学杨薇老师设计的“合作交流,解决困难”这一教学环节,还有车田中心校刘秋霞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心情为何不一样?”这一教学环节,麻旺小学潘霞老师设计的“讨论表演”这一教学环节,板溪小学王琼老师的整节课,教师们都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

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课标中明确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比如陈秋霞老师的课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道德意识。王琼老师、潘霞老师的课,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彭静老师的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愉快生活每一天。

3.关注教学策略,突出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比如可大小学谢晋老师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延伸,向尧老师的“现场采访”,杨薇老师的“怎样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王琼老师的整节课等等,都很好地将自主开发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突出创新新意识。

4.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

“体验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比如:王琼老师的课,整节课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的学习,体现了品生课“活动性”这一基本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道:做人要诚实。而“小组学习”则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比如:白贤彪老师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组学习模式。

5.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而品生课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赛课中,教师评价的方式多样。比如:有描述性评价、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总之,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

三、存在的不足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羡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可以考虑或需改进之处。本次参赛的课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1.对课标的研读和教材的解读不够,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研读课标和解读教材是备课的基础。不认真研读课标,不仔细解读教材,又怎么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本次13篇课时计划中,有把品生、品社的课程目标与语数的三维目标混为一谈的。而品社课标中明确指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不够精细。

一堂好课一定是优质高效的,必须经过复杂、细腻、系统的准备。只有做好了设计才能成功地驾驭课堂。而教材的挖掘又是至关重要的。挖掘教材,就要仔细解读教材,体会编者的意图,挖掘文本中隐藏的信息和所渗透的思想、情感等。若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所设置的内容,那一定不是一节优质案例,其组织的教学活动也一定不是一节优质课。

3.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不够,仍有语文课的味道。

课堂上不少教师都设计了学生活动环节,但有些课,学生的活动根本就没有动起来,也不知道怎么活动。因为学生连活动要求就不清楚,教师就让学生进行活动。还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应如何安排,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有的课,由于对课标研读不够,有时像品生课,有时有语文化趋势。

4.问题设置不够准确,造成学生无从着答。

有的课,教师提问语言不言简意赅,问题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使得学生无从着答。有的教师的提问,连我们听课老师也感觉不好回答,学生就更无从下手了。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换一种说法,或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学生就明白了,也好回答了。

5.教学语言不简洁、精炼,造成课堂效率不够高效。

有的教师就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好像学生不听到老师的回答,就不是正确答案一样。其实,这是我们教师长期以来一种不良习惯的积淀。

四、教学建议:

比赛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思索。

1.合理取舍教材。发现不当的地方要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

2.板书不可过于简单,更不能没有板书,因为板书是教师回顾文本内容的线索。

3.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连贯性。既要有小结和过渡,也要有回顾与总结。

4.关注课堂生成问题,展现课堂纷呈亮点。

老师们:小学教育是我们一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新课程背景下的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是多元的、开放的,给老师们的创造性教学构建着极大的自主空间,老师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上演出自己最精彩的教学大剧、人生大剧。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品德根基! “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是我们酉阳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这需要我们至诚的投入,需要我们真诚的参与,更需要我们毕生去追求。

让我们携起手来,扛起酉阳品生、品社课堂教学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以上发言,集中了评委的集体意见,也有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由于视角(jiao)不同、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也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感谢13位老师的辛劳付出,感谢其余评委的智慧奉献!感谢在座老师们的真心倾听!

谢谢大家!

4月30日

篇7:品德与社会优秀评课稿

李娜老师执教的《相信我能行》一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本第一单元的第四个主题。教学中李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逐步铸就学生相信自我、展示自我、敢于大胆尝试的良好品质。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了课程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心理品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自我发展为目标。《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具有多元性,注重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相信我能行》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经历,懂得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时刻给自己加油,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的道理。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等,再现生活情景,谈议结合,分析原因,追溯危害,让学生达到学文明理的目的,如:开课时,教师用两种方式问好,情境创设新颖独特;课尾舟舟指挥图片的启发、引诱,以及教师个人的亲行、亲历,学生联系自己生

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使学生入情入景,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从时间观念来看,李老师能合理支配时间,开头简洁直奔主题,谈话精练,环节紧凑,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动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李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思维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我们看到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有意识地给自己加油,充满自信的话语和行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李老师善于“煽情”,能挖掘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情趣,鼓励学生体验情感,使学生情绪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不同状态之中。情境创设比较到位,“煽情”恰到好处,学生有了情感体验,自然就有话说,这是教师空洞说教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学生在朗诵诗歌《我能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拓展了“行”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层层深入,由个体到集体,上升到社会,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

实感受为来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得到了不断的升华。

二、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中,李老师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匠心,能创造性地活用教材。《相信我能行》一课是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课前教师用独特的问好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自信与自卑两种心理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接下来以教材中人物甜甜和丁丁的具体表现展开讨论,从讨论中使学生明白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不难看出,本课设计的思路很清晰,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要旨,洞悉和分析“学情”,从而制定出既新颖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因此,显得课堂的实效性很强。在情感与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中经常有的问题情景,如:弹琴给老师回课效果不好;英语单词难以记住等,引导学生辨析并给出正确的做法,上升到正确的行为。使学生从情感体验的基础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最终指导其以后的行为与生活。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整堂课的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

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此课的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来实现。

李老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教师上课问好的两种表现,学生说的种种现象,这些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遇到的困惑,帮学生排除烦恼的经验,展示舟舟指挥的图片等,都说明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来自于自信,我们也看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四、本节课几点遗憾

1.教师上课时也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也比较很全面:如师生评、生生评、自我评,但语言方式有些单一。

2.课堂上,教师语言激情高涨,但彰显教学艺术方面有待提高。

3.课尾教师安排学生朗诵诗歌《我能行》,这恰到好处,学生的认识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这些很好,如果这时老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续编一两句诗歌,我个人认为整个过程就更为完美,学生的体验会更加真切。

4.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不断锤炼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总之,瑕不掩玉,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层次清晰,流程自然,结构紧凑,实效性强,课堂上体现了老师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是一节

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

以上是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可能也有不成熟之处,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篇8:品德与社会优秀评课稿

沈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我》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本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其内容分为“走进残疾人、如果我是他、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人,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通过沈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品质。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简要对沈老师的课进行一下回顾

一、教学的设计、教材的二次开发、符合学生的特点。

沈老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这节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学生兴趣高涨。课本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载体,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生活性、开放性 、活动性的教学原则。。

二、以活动为主线,注重让学生参与和体验。

本课的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实际,从真情体验中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开展心灵的对话,体会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生命的历程。沈老师在上课时让学生做了三次体验:1、蒙上眼睛绕圈走上讲台,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的艰辛。2、课中让大家告诉台上的同学一句话,但是要不用语言,而用手势表达,让他猜猜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体验聋哑人交流的困难。3、让学生用一只手穿衣服让学生体验肢残人的的疾苦。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他们小小的心灵产生爱的共鸣。

三、课堂给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学生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方面沈老师都做得比较好。体验之后老师都会问学生 “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四、对学情的关注度不够,评价的力度不够是本节课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是,白璧微瑕,这节课应该算是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

王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辱》。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历了哪些屈辱,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心灵的震撼,进行了一次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王老师的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楚

王老师的设计从山河如何破碎,到最后国宝是如何被拍卖,是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情感被层层推进,激情效果明显。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这节课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图片,视频的运用,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屈辱史,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注重换位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上,当出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园”的图片后,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站在公园门口,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时中国人受到的屈辱。

四、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五、教学五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比较流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把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导入阶段播放,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感受到民族的耻辱,创设学习本课的情感氛围。

以上都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说的不到和不对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多多包涵和指正。

篇9: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你是我的好朋友》优秀评课稿

《搭石》评课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的评课稿

《折扣》的评课稿

称赞的评课稿

《0的认识》评课稿

钱该怎样花的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范文

《尊严》的评课稿

节约用水的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精选9篇)】相关文章:

介绍一种文具的评课稿2023-01-06

《第八次》的评课稿2023-10-01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2022-04-30

《春晓》的评课稿2022-08-30

海伦凯勒评课稿参考2024-05-01

夸父追日评课稿2023-04-26

平行线的评课稿2023-12-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整万数》的评课稿2024-05-19

小学科学评课稿范文2023-04-0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烙饼问题》的评课稿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