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共12篇)由网友“江湖篇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
应台湾有关方面邀请,9月12日至19日,省农业厅组织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休闲农业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19人赴台湾考察学习培训。在台期间,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台北农产品运销公司(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台一教育休闲农园、阿里山有机茶叶农场、台南走马濑休闲农场、台南莲花生物科技公司、台南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等,听取了台湾企业负责人介绍,并进行意见交换;拜会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段兆麟博士,参加了段兆麟博士关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实践”的培训。活动期间,还与台湾农会、休闲农业协会有关人员、高雄市议会议员等相关人士就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用地、休闲农业资金筹措、休闲农业等级评定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农产品产销体系、台湾农会的作用与地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等。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 “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www.fwsIr.com)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面积50公顷以上为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短短时间,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加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加观光加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其中台南走马濑、台一等规模比较大的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台湾休闲农业是由有一定规模的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坚实的第一产业和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基础上,农业生产需要拓展和发展之际,由农场主和农业生产者自然转向而成,即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台南走马濑农场,经过被台南农会称之为走过“五级农业之综效经营”才达到如今的规模的,即一级农业:牧草苗圃;二级农业:牧草加工品;三级农业:农业休闲及农场游憩;四级农业:农业体验为主题和农业科教;五级农业:创意性产业及文化展演。依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进行全面性调查统计的结果,台湾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为1244家,平均每个乡镇市区约有3.8家,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业的主题代表。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90年代初由“农委会”颁发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主要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如实施主体、面积、经营内容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观光局出台了检查评证许可,对休闲农业开创开办实行验证许可制度。台湾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的土地大多都是私有化,农场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休闲农场,经营项目经过台湾农委会的严格审批后,休闲农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允许占项目建设总面积:一般来说一些小规模的采摘、休闲型的占5%左右,综合休闲类型的占10%左右,农委会认定的大型示范企业占20%左右。又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设立国民休闲消费特约店,鼓励和支持把政府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观光农业点,同时把公务员的年休假制度与到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使游客享受法规赋予他们的优惠,拉动民众的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又能够使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政策还规定把休闲农场作为中小学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基地,有计划安排中小学生到休闲农场学习和体验生活。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不论你是10人的游览团,20人的游览团,还是30人的游览团,景点导游总是十分负责任的尽情解说。矫健的身板,热情的笑脸,丰富的知识,清晰的吐字,纯正的台音,流利的话语,娴熟的解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跟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台湾休闲农业的导游是农会要求企业选派到专门的培训机构严格培训,取得导游证书才能上岗的。台湾休闲农业景点经久不衰,除了严格精致的管理之外,还与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本领过硬的景点导游是分不开的。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代发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9)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动交流。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刚起步的海南休闲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学习借鉴。建议:一是同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双边交流。邀请台湾的专家学者和经营者来琼指导和交流,同时派遣我方不同层次的团体、人员赴台考察学习,研究借鉴台湾成功的经验,指导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二是策划建立若干个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项目,引进一批有经验有实力的台资企业投资创业,以点带面推动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建议每年的“冬交会”邀请台湾相关休闲企业参展,让海南人民感受和认识台湾休闲农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四是制定有关政策保证台商在海南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权益,在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来琼投资台商提供更多方便,从而加速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联合考察组:邢诒铁、张洪波、张洪溢、文彤明(执笔:文彤明)
209月29日
篇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加速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以及休闲农业发展,市农业局组织有关县市区农业局长、水产主管部门负责人、市直农业相关部门领导及休闲农业企业代表一行18人,于20**年12月1日—8日,赴台湾就以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在为期8天的考察期间,我们实地考察了苗栗区农业改良场、台一生态农场、西螺农产品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大安生态休闲农场、高雄梓官区渔会、阿里山茶场、彰化县田尾乡公路花园等。此次考察受到了台湾相关人士的周到安排和接待,感受到了台湾浓郁的风土人情和两岸一家亲的热情。考察采取实地查看、听台方企业介绍和团员提问的方式进行,大家边看、边谈、边议,对台湾社会的有序、环境的优美、城乡的繁荣、农业的发展,都颇为赞叹。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概况
台湾人多地少,农民收入较高。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万,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专业农户年纯收入约100万台币(合22万元人民币),人均纯收入19.5万台币(合4.2万元人民币)。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相当于870亿元人民币,占台湾生产总值的3.3%。
台湾农业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功转型为精致化、科技化、企业化、休闲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据了解,目前台湾地区共有休闲农场1100多家,平均每一乡镇市区就有3.3家。台湾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8%,而休闲农业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台湾城乡发展同步,功能互补,区域互动,城乡共荣,一体化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
(二)主要特点
农业休闲化,是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以休闲农场为主的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主要利用乡村的森林、溪流、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戏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考察团到访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是全台湾规模较大的休闲农场,该场提出的以“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科学”四点导向,诠释台湾农业朝向精致农业发展的过程,打造“全方位农业”经营理念,把台湾农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二是以市民农园为主的精致农业休闲区。在台湾绝大多数旅游景点小巧精致,每户农民的田园、家园都是一个休闲观光园。农民提供土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主要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于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三是以农业公园为主的庄园农业休闲区。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彰化县田尾乡绵延数十公里公路花园,目前是全台湾最大的花卉树木盆栽集散区,也是台湾观光局向游客推荐的重点休闲农业观光景点。田尾乡总人口近3万人、7000余户,几乎家家种花、户户种树,公路花园景色美不胜收。四是以设施农业、观光公园为主的体验农业休闲区。一般位于城市近郊,主要有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提供采摘、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五是风景名胜为主的旅游农业休闲区。即利用名山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旅游胜地,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有乡土味的`观光特色。台湾阿里山全球驰名,就是利用高山千年桧木树种群、高山茶园为景,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高山铁路,吸引游客乘游览车或小火车沿途观光,听导游讲解相关知识。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各自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并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
(二)协会组织运作规范化。台湾农协是农民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的一个农民自治团体。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功能最为完善和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承担丰富的农村农业业务,其主要职能有三项:一是公益性的农业推广事业。包括协助政府执行农业政策,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经营性经济实体。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政府委托的业务经营,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兴办会员和农民个人力所不及的设施设备和生产项目等。三是农村金融服务,即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根据台湾农会法,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业务,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相互配合,为协会会员提供产品推介、宣传、信息发布等各项服务。
(三)产业化水平高。台湾的休闲农业朝向产业化链条式方向发展,通过打造区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将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至二、三产业,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如高雄梓官区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渔业、永续渔业”为经营理念,以“创新品牌管理”为经营策略,从水产养殖到竞拍专卖,再到产品深度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行销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乌鱼籽观光工厂获全台第一家通过cas认证,蚵仔寮港观光渔市不仅是鲜鱼产品重要营销平台,休闲食品包装设计还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奖。
(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高。目前,台湾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机制,把科技与生产、科技与加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如大安生态休闲农场研发的高架草莓栽培技术,世界领先,利用高架栽培技术种植草莓产量比平地栽培产量增产1倍以上;再如梓官区渔会,运用高科技细胞活化原理研发海鲜品速冻技术,产品可保持鲜活品味3年时间。
(五)经营管理方式先进。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建设企业网站,实行网上购销,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查询和消费,增加了消费人群。十分重视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和同地区的统筹协作,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的综合。同时,注重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除了实物产品外,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体验等“情境消费”的产品,有效地拓展了产业链。
(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台湾休闲农业在规划分布上充分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结合旅游、餐饮等行业的综合经营,因地制宜,突出休闲主题和文化建设,整合区域农业资源,使得各个地区别具特色,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实施差异化战略,不仅善用资源,充分体现田园民情,注重与教育、体验及乡村文化活动相结合,同时讲究设计主题的鲜明性,避免出现重复雷同。
三、台湾休闲农业对我市的启示
此次考察,不仅亲眼目睹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成就,而且也看到了休闲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创新科技等方面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十堰休闲农业正处在初始阶段,高起点规划、高端位对接是加快休闲农业尽快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要在宣传引导、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积极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增强人们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的信心,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农业企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二是统筹规划,突出各地的休闲主题,把农业的特色化、产业化、休闲化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各地各农业企业的自身资源和特色对全市的休闲农业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将休闲农业纳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范畴,统一规划,在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我市的休闲农业尚属起步阶段,应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乡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二)把握发展基本原则。发展休闲农业应遵循以下6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坚持产业为平台,旅游为动力,人文为内核,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应用多种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四是要善用当地资源条件。农村各类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开发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五是要重视休闲农业的特色与创新,避免雷同。六是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相结合,营造田园城市。
(三)布局合理科学化。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要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经济水平与消费特点,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我市农耕文化悠久,山水资源丰富,因此,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区域间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同一区域内的休闲农业也要各自找准定位,突出主题,避免千篇 一律。
(四)加快产业化发展。我市休闲农业刚刚起步,要吸收和借鉴台湾“同地区联合,不同领域分工合作”的经验,积极拓展产业化链条。要加大休闲农产品开发力度,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向休闲农业功能拓展,利用资源优势,把企业办成休闲农业示范点。力求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产业链条,最终促成我市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五)积极发展农业协会。成立XX市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拓展农业协会职能,细化供产销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农业协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对接,把协会真正办成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使农业协会在农业各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游结合的观光、游览、度假、体验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消费,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简单地“学农”,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着力制定休闲农业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篇3: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
关于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
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省旅游局的统一组织和安排,2月26日-3月5日,我带领全市2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主任)赴台湾考察学习了乡村旅游,为期8天。这次考察学习采取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先后考察了一批知名乡村旅游景点,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基本情况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初创期”始于70年代,针对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恶化等问题,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采摘型、观光农园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逐步兴起。
80年代初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一大批特色鲜明的茶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9月,政府结合大地震后的重造工程,以资金补贴的方式大力推进民宿旅游(农家乐),出台了《休闲农业发展办法》,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
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奠定了合法化基础,并通过划定休闲农业区、整合社区资源发展区域经济,乡村旅游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集聚发展期”。
以来,台湾进一步整合农村旅游资源,围绕“食、宿、行、游、购、娱、育、美”八要素,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个性化需求,台湾的乡村旅游也以文化创意、时尚农业为根本特征而进入“新乡村主义时期”。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 385处,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近几年,台湾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台湾新的经济增长点。台湾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一)风格各异的精品民宿。台湾民宿不在大山大水,而是以深度开发见长,追求小而精致。台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象,倾听蛙鸣鸟唱。如头城农场利用其乡村田园风光,营造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胜景,用美景吸引人,用美食、美酒留住人,自主研发的“藏酒”系列产品已远近闻名。透过休闲农业场域营造、身心活动体验、解说引导等方式,将食物、音乐、园艺、芳香、运动、心灵等六种元素经由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吸纳,充实游客身心之满足,达成养生旅疗目的。台湾观光局为提升民宿的整体水平,推出了“好客民居”评选,现已499家,并在观光局网站上宣传推广。
(二)主题鲜明的体验场馆。台湾盐博物馆可谓盐文化的集大成者,规模适度,内涵丰富,既有展示盐文化历史和盐系列产品的精品室内展馆,又有与之配套的户外体验区,游客可盐池观光、也可劳作体验、享受盐浴等。而宜兰县水产养殖中心,则以前店后场的方式,使游客深度体验水产品的乐趣和魅力。
(三)独具匠心的健康餐饮。美食是台湾乡村旅游的又一特色主题,台湾的风味料理,坚持就地取材,既提倡和推广“三低一高”(低油、低盐、低糖、高纤维)的健康饮食,又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如海中宝传统乌鱼子加工厂的现场熏烤、凤梨酥加工厂的参观体验,即便普通的美食店也开发有室内钓虾、随钓随烤等参与性项目。
(四)风情独特的农庄夜市。不少乡村旅游点以拯“旧”台湾为己任,做足做强民俗文化,如草鞋墩人文关怀夜市,以“人文关怀在地情,怀旧田园好时光”为主线,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宝岛时代村。
(五)丰富的diy体验。台湾乡村旅游高度重视游客体验,注重寓教于乐,农家生活生产、diy工坊、农业课堂、乡土料理等均重视游客参与与体验质量。如卓也小屋结合客家文化发展蓝染diy,游客自采树叶,自己动手在手提袋、t恤衫上印染个性十足的创意图案,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极强。多数旅游点都能提供环境教育、体验教育、舒压教育、养生旅疗和有机农业耕种等休闲体验活动。
二、主要经验
一是政府强力扶持。台湾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创新升级。先后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发展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并采取资金补贴等方式来规范和推进乡村旅游,这些都为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一般由当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台湾主要规划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行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旅游业。
三是重视技能培训。为促进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台湾把全国休闲农业划分成多个辅导区,每个区派出优秀的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而且对申报的民宿、农场、牧场等单位进行美学、景观、环境等专题辅导,充分提高从业者的服务素质。
四是注重创意增值。新时期的台湾乡村旅游将农业产品就地进行创意加工,从农田生产出农产品、到在作坊里加工出食品饮料、再到文化创意包装、最后作为旅游商品被游客消费与购买,形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长链衔接,获得最高的附加效益。乡村旅游经营业者充分整合当地自然、文化、产业和生活资源,凸显在地元素,形成了各个景点的唯一性、独一性,创意的开发形成了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台湾乡村旅游产品从原来的本土化产品成长为了品牌化甚至国际化的品牌。
五是发展理念先进。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台湾各地逐渐形成独自的理念,并广泛推广。如,在产品开发上提倡“三贴近”理念,即“贴近土地、贴近产业、贴近游客”;在产品营销上提倡“三骗”理念,即“吸引人潮(骗人)、留人留钱(骗钱)、赢得口碑(骗心)”;在餐饮美食上提倡“三哇”理念,即“哇,好漂亮、哇,好好吃、哇,好便宜”。这些先进的经营理念都为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六是发展体系完善。台湾各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协会,乡村旅游协会、民宿联盟等等,通过约请各类专家学者深入乡村旅游点,探讨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在协调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台湾乡村旅游已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系统:地方居民的支持、杰出的领导团队、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参与、完善的套装行程与服务、合作精神(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机构等的齐心推动),鼓励投资等推动整个乡村旅游业的创新与升级。
七是经营理念新颖。一是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区域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发展,比起许多乡村旅游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二是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景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第三,营销贴近游客。在市场营销方面,从各县市到乡村旅游点都制作自己的旅游指南,旅游指南贴近游客需求,图案活泼,色彩鲜艳,语言清新灵动,让人一见爱不释手。
八是宣传促销到位。台湾比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九是普及智慧的旅游。首先是无处不在的免费wi-fi,不管是在餐厅,还是在民宿,甚至在旅游巴士上都有免费的wi-fi供游客使用。其次,由协会或农会统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使游客可“足不出户,了如指掌”。
三、几点启示
(一)与生态结合,顺势发展。在台湾观摩的所有乡村旅游点,几乎没有发现一处豪华建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较多的都利用现存的农业生产用房、棚舍等相关设施。设施配置兼顾农业生产和旅游需要双重功能,人为造景较少,但却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自然、朴质、整洁、卫生、花钱不多的感觉。令游人在景点产生一种置身于清新、安静、优美环境之中的感受,体会到原生态乡村环境的震慑力和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生命力的真正所在。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借鉴台湾的发展模式,避免过多的人为造景。
(二)与农户结合,引导发展。台湾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有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建设,很少有外来企业介入。但农民出资建设景点,一般都通过协会、农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拓展农业功能,争取农业叠加效益,为增收致富服务。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郑建雄教授认为,无论是乡村体验,还是生态体验,都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但核心是为农民增收服务。
(三)与农会结合,扶持发展。台湾农民组织,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置,内部设有生产经营辅导、技术推广和农民合作信用社等服务机构,并对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和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等。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有优惠政策,由当地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发休闲农业。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等,以及统一包装、组织推介、宣传品设计印刷等费用。
(四)与特色农业结合,聚集发展。台湾的乡村旅游景点,几乎都有鲜明特色。台北比较注重结合当地发达的花卉生产,发展乡村观光游。目前台北拥有几个主要花卉观光农园,总面积超过300多公顷。台中的茶叶、桃李、草莓、龙眼更具优势,果林观光旅游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台中的渔业海洋捕捞发达,所以渔港观光和鱼品市场休闲购物也有很大的发展。
四、下步设想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有400多公里的.海岸线,发展近海观光、泥滩抓蟹、渔家乐大有可为;在沿海滩涂,盐池遍布,开展盐文化体验游前景广阔;移民文化、农垦文化源远流长,开展农耕民俗体验游潜力巨大;此外,地热资源储量丰富,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城”,黄河东西贯穿120多公里在东北部入海,河海文化博大精深,等等,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型业态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但从总体上看,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市乡村旅游还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创意、三流产品”的现象,发展方式粗放,创意贫乏、产品雷同、品味低、精品少,离台湾全面开花、处处精彩的发展局面有很大的差距。为加快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化蛹成蝶的飞跃,应借助这次赴台考察学习的先进经验,修编全市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坚持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的目标定位,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园,促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高点谋划,提升产业定位。台湾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说城市旅游是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和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那么,乡村旅游则是这个地区旅游发展向深度推进的“五线谱”和城市的多样表情。建议市政府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敦促各级政府在谋划全局工作时,以全新站位审视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农民增收、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塑造当地整体形象的支撑产业加以推进,在经费、机构、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在全市实施乡村旅游“双十双百” 工程,即重点培育10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园区、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个专业合作社或涉旅企业,以点带面,集聚产业规模。
(二)突出特色,打造主题精品。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坚持“一县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景”,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融入高水平的创意,进行主题特色开发,转化为有深度的乡村旅游产品。围绕果蔬采摘、点种、插秧、耕耙等农事活动,打造农事农趣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名人名村,深入挖掘文化主题,打造现代新村观光型和时代精神教育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涉旅工业发展优势,打造科普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民俗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我市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即龙居镇“龙居林海”、孤岛镇“绿野仙踪”、李鹊镇“鹊林叠翠”、红光办事处“渔人码头”和北宋镇“绿洲慢城”,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突破既有发展模式的限制,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社区等个人和组织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创新运作模式,采取“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政府+公司+农户”、个体农庄等多种模式,共谋乡村旅游大发展。与合村并点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引导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实现跨越发展。
(四)合力统筹,推进跨界融合。乡村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善旅游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尤为重要。应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体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利用旅游部门独有的市场资源,将农业、林业、渔业、工业、文化等各种有卖点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从具体项目开发入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推动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市在社区建设工作方面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为更好地学习杭州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市社区建设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5月中旬,市民政局潘玲芳副局长带队,组织全市民政系统社区建设考察组,专程赴XX市学习考察社区建设。
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格畈、洁莲等两个社区,并到XX区实地考察了该区的96345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婚姻登记机关。
(一)格畈社区:格畈社区位于XX市XX区九堡镇,社区原属典型的城郊型农村,前身为格畈村,10月经撤村建居更名为格畈社区。辖区总面积0.3平方公里,拥有常住居民751户,户籍人口3283人,外来人口近1.5万人,社区党委下设18个党支部,其中包括13个居民片党支部,4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及1个新杭州人服务站党支部。格畈社区采用“1680”党群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充分依托社区原有片组便民服务网格,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将党建、综治、计生、卫生等多网服务功能有效融合,以一张综合性服务网络,发挥党群六大员作用,开展八项为民服务措施,实现四个零目标为主体,通过发挥党员及居民骨干力量作用,实现参与服务管理到共同服务管理的转变。主要做法有:
1、片组定格,区域定员,管理网格化。撤村建居工作完成后,社区撤组划片,将党支部建在居民网格上,划分出9个片区,13个居民小组,将两委班子社工行政人员党团员居民骨干及新杭州人志愿者纳入社会服务管理团队,自下而上层层梳理解决居民群众日常需求及矛盾。
2、团队定岗,服务定责,服务立体化。建立党群志愿服务十大岗,试行党群爱心积分考核制,引导发挥党群志愿者“政策举措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民主效能监督员,居民纠纷调解员,社区管理协理员,助民帮困服务员”六大员作用,有效丰富为民服务功能,拓展管理服务的覆盖面及影响力。
3、平台定位,信息定档,工作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找准服务平台,以做好“一张网格图,一个接访室、一支服务团队、一套交流平台、一套信息系统、一项走访服务法、一套保障制度、一本服务档案”八项管理服务工作为基础,优化开展为民服务工作。
4、反映诉求,协调矛盾,管理“零”目标。以民意诉求零阻碍,矛盾纠纷零激化、社会管理零空白、为民服务零距离为目标,最终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难事多协调矛盾不上交”,促进社区和谐、社会稳定繁荣。
(二)洁莲社区:位于采荷街道中部,是八十年代末建成现经市区街道多方投资改造的典型的老社区。社区辖区常住居民2620户,近8000人,老年人口占19%。作为城中心的社区,社区用房相对紧张,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约50平方米,共有社区用房300平方米,专职社区工作者7人。 年以来,采荷街道把15个社区、609幢住宅和45个巷弄划分为114个“责任片区”,每个片区平均居民200—300户,由1—2位社工担任“责任社工”。“责任社工”就像是片区里的小小社区书记,肩负着片区内信访调解、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文教体育、民政福利、特殊群体服务,以及社情民意收集等 “6+1”项工作职责。有专职社工每个星期都会走访居民,片区里哪几户是残疾家庭,哪几户是双失业家庭,住着多少独居老人,扳扳手指都说得上来。查看该社工的走访记录,从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到居民的兴趣爱好,记录得十分详细。近年该社区专门建立了“责任社工”信息管理平台,将本社区的基本情况,居民的各类信息以及责任社工的工作记录都录入该信息平台,实现了社区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化运用。
一是创新社工绩效追踪机制,深化责任社工数字管理服务模式,引入末位淘汰机制。
二是创新服务群众载体,启动“心理社工”试点,切实提高社工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创新社工队伍建设,建立社工继续教育制度,打造社区建设交流平台,抓好社工梯队培育,培育一批全区知名、群众认可、会说会写会思考的“明星社工”。
四是创新社区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绘制便民信息三维地图,启动“社区频道”在线服务试点。
五是创新社区文化平台。根据区里推出的“一社一文化” ,社区注重老传统、***俗、老戏剧与新媒体、新生活、新网络相结合,联姻西泠印社、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名师大馆,推进国学、美学进社区,创建了社区金石篆刻工坊,打造“专家叫好、百姓叫座、采荷风格”的社区文化乐园。
(三)XX区96345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现有在职人员14人,还有两名专职社区工作者挂职锻炼。职员为专业社区工作者,可以在社区进行交流,待遇统一由财政支付薪酬和五险一金。目前中心每天业务在100多件,一月近5000件,实行三班制轮流工作制。
二、XX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群众的方方面面,XX市自中央领导视察社区工作以来,社区建设进程很快,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解决“有人办事”。一是拓宽“进口”,出台“公开招聘一批、下派充实一批、结对帮带一批、考察后备一批”拓宽社区工作者选任渠道,配强配足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者;二是打通“出口”,把社区作为培养干部的大学校,对符合干部选拔作用或公务员录用条件的,通过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公务员定向招考等途径吸收到区街道领导班子或公务员队伍中来;三是配强“龙头”,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更好地发挥两委的作用。
(二)解决“有钱办事”。一是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党建经费、社会救助专项经费、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等,还在下发文件要求每年按15%递增;二是落实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的人头费,按照不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并交纳五险一金,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达到70000元;三是落实社区共建经费。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表彰社区共建先进,同时还安排社区共建设施建设补助经费;四是落实了社区公益性岗位补贴经费。对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岗位补贴,按不低于上年度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发放。
(三)解决“有章办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通知》《XX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社区居委会印章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明确市级部门行政事务社区盖章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推动社区工作正式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老酒产业发展,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着即墨老酒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赴浙江XX市考察学习。我们在听取XX市黄酒协会、XX县黄酒协会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拜访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进行了认真的沟通交流。现形成考察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绍兴黄酒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从考察的情况看,XX市政府对绍兴酒发展的定位明确、规划科学,职能部门共谋发展、监管有力,行业协会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企业自身积极作为、个性品牌突出,整个黄酒产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XX市黄酒企业共有86家,从业人员1.1万余名,黄酒年产量45万吨(XX县14.86万吨),占全国黄酒产量的17%。其中万吨以上规模企业4家,5000吨以上4家,1000-5000吨21 家,1000吨以下57家;销售收入37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同时,黄酒整体质量保持稳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15家绍兴黄酒冠名生产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绍兴黄酒销售区域主要在江、浙、沪一带,部分系列产品销售全国各大城市,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古越龙山进驻卡慕全球3000多家免税店的“中华国酒”专区,被誉为“国粹黄酒”。
2、发展基础条件较好。XX市有国家级黄酒评委16名,占全国总数的42%。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申请国家对绍兴酒实行原产地特别保护,专门制订了绍兴酒gb17946-标准。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在绍兴。在黄酒基础性研究方面,黄酒企业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开展合作,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从酵母培养、麦曲工艺、黄酒的发酵机理及黄酒后修饰,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3、品牌优势比较明显。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咸亨、绍兴黄酒、太雕),中国名牌产品4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沈永和),国家免检产品4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中华老字号6家(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沈永和、王宝和);古越龙山是中国黄酒行业标志性品牌,“绍兴黄酒”是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这在全国酒类行业中是唯一的。
4、龙头企业地位突出。使用“绍兴黄酒”证明商标的15家企业,年产量36万吨,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近5亿元。其中,古越龙山和会稽山两大龙头企业,2008年产量约20万吨、销售约29亿、利税约4亿。古越龙山年产13万吨,销售20多亿,利税2.6亿,主要产品品牌有“古越龙山”、“沈永和”、“女儿红”、“鉴湖”等。会稽山年产6.8万吨,销售8.5亿,利税1亿,单一品牌 “会稽山”。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制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扶持
,为振兴绍兴黄酒业,提升绍兴黄酒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XX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振兴绍兴黄酒业纲要》(文件附后)。《纲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三年振兴计划是:争取到绍兴黄酒产量达到30万吨左右,销售达到25万吨左右,出口量达到3万吨左右,绍兴黄酒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其中XX市场占有率40%以上。为配合《纲要》的实施,出台了《关于振兴绍兴黄酒业的若干意见》,从税费征收、财政补贴、品牌创建、市场监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到20,三年规划的主要指标都超额完成。
2008年,为加速黄酒产业集群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提升黄酒业核心竞争力,出台了《绍兴黄酒产业提升规划(2008-)》(文件附后)。规划到绍兴黄酒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中心:①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产量达到90万吨,销售达到110亿元,出口量达到4万吨。②全国的品牌中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③全国黄酒的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建立国家黄酒研究中心。创建1-2个国家级黄酒研发中心。④全国黄酒的人才培训中心。加强黄酒职业教育投入,培养黄酒生产专门人才,尤其要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国内江南大学等相关大专院校合作,使绍兴成为全国黄酒人才培训中心。⑤全国黄酒的交易中心。推出原酒交易市场,开展网上交易,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酒交易集散地和信息发布中心。
2、成立黄酒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1992年,XX市黄酒行业协会成立。协会设在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由市场处主管。目前,协会主席由古越龙山一名退休的老总担任,副主席由企业老总担任,秘书长是专职人员,市财政全额拨款,常驻协会,负责日常工作。协会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接受政府委托,行使组织起草协会章程、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服务、维护企业利益等行业管理职能。
3、申请证明商标,实行原产地保护
20,为保护“绍兴黄酒”这一无形资产,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XX市黄酒协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了 “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享有商标的专用权。该商标使用于原产地浙江绍兴鉴湖水系区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绍兴鉴湖水和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黄酒产品,并达到规定质量、服务、标准。凡愿意接受使用证明商标的生产者,经审查符合条件,可以使用证明商标。目前,XX市已有15家企业获得“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权。行业协会出台了《绍兴黄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章程》、《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章程》、《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申请使用企业初审细则》,成立了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认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委员会及其工作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明确了证明商标申报程序、准用证、申请表、使用许可合同等,保证了证明商标规范有序的使用。
4、加强市场整顿,促进行业整合
①整顿历程
1995年,绍兴黄酒企业240家,呈现“多、小、乱”现象。XX市政府召集工商、质监、卫生等10多个部门和下辖各县(区)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市黄酒企业大整顿,依靠行政手段关、停、并、转了不合格企业124家,对绍兴黄酒进行了初步的内部规范。
2000年,黄酒行业协会注册“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树立了地域和行业品牌,筑起了一道产业进入门槛。
20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绍兴湖塘酒厂生产劣质兑水黄酒进行了曝光。这一事件在绍兴黄酒业引起了巨大震荡,给原本戴着“原产地域保护”光环的绍兴黄酒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6月,市政府举行振兴绍兴黄酒动员大会,绍兴黄酒整顿拉开序幕。在动员大会上,XX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强调,振兴绍兴黄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一场大整治,包括对所有品种的黄酒进行彻底检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和长效的检查检测制度、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将卫生、环保、生产环境、技术、流通环节全部纳入整顿范围。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环保局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黄酒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有关意见》,要求各相关部门、黄酒企业进一步规范黄酒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强化企业管理、严格准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数月后,12 家黄酒企业被关停,60家黄酒企业被勒令限期整改。
204月,经过一年的调查和测评,XX市卫生监督所对辖区内127家黄酒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信用度进行a、b、c、d四个等级的评级,被评为d级的10余家企业被关停。
,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落户绍兴,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对黄酒产品质量检测鉴定,绍兴有了最终话语权。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黄酒产品质量国家抽查结果显示,绍兴黄酒产品质量合格率100%。
经过反复的淘洗,淘汰了一批工艺不规范的小企业,开启了绍兴黄酒业更广阔的发展活路,成为市场规范的典范。经过优胜劣汰,目前XX市有黄酒生产企业86家。
②整顿措施
绍兴黄酒产业整顿,主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关键环节。一是生产环节:企业按国家标准和操作流程生产,倡导企业自律。绍兴黄酒集团牵头首倡“行业自律”,并邀请上海13家新闻媒体举行情况说明会,数十家大小黄酒企业迅速跟进。15家绍兴黄酒生产企业联合发出倡议书,表达了重振黄酒产业的信心。行业协会从源头上治理和整顿。定期进行抽查,1次抽检不合格限期整改;连续两次不合格就停产整顿,企业停止使用 “绍兴黄酒”商标;连续3次检查不合格将依照法律程序取消其生产资格。二是监管环节:政府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质检局、卫生局、环保局、工商局等部门分工具体,从各自职能出发,监督企业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操作流程进行生产。成立绍兴老酒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和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设在工商局,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设在技术监督局。首次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建立黄酒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生产淡季每季检查1次、旺季每月检查1次的例检制度。每次抽查产品在100批次左右,企业覆盖率在90%以上。为避免企业因检测费用等原因弄虚作假,每次产品检测的7万元左右费用都由政府买单。三是流通环节:为了保证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合格,实施全国协作打击假冒伪劣。组建黄酒打假全国协作网,政府拨出专项经费运作打假协作网,在全国28个地区建立打假联络站,形成全国范围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之势。四是资源整合环节:积极探索行业整合形式,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政府支持,采用联合、并购、重组、控股等市场化运作方法,整合现有资产,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大集团。例如,XX市酿酒总公司和沈永和酒厂合并,成立绍兴黄酒集团(古越龙山),兼并了鉴湖酒厂,建立了3个分厂;会稽山兼并嘉善酒厂等。
5、积极培养推介,树立品牌形象
坚持整体品牌宣传与具体品牌宣传相结合。采取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的措施,大力宣传和打响黄酒品牌,提升绍兴黄酒品牌效应。①市场攻艰。适应消费需求,实施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巩固发展绍兴黄酒传统市场,主攻XX市场,开拓北方市场,构建产销网络,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对企业开发的经省级以上认定的、当年销售在500吨以上的新产品;参加省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展示、展销活动的,给予适当财政补贴。②文化搭台。研究绍兴黄酒产业和酒文化,发掘历史资料,编撰《绍兴黄酒发展史》一书。成立绍兴黄酒文化研究会,开展绍兴黄酒传统酿制技艺及非物质文件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黄酒博物馆,集文化、旅游、服务于一体。企业突出自身的文化品味,融酒与企业文化于一体,着力打造企业自身文化品牌。③品牌唱戏。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注册成功、绍兴黄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是重要里程碑。确立了“天下黄酒源绍兴”的品牌定位,由专业广告公司负责策划并组织实施绍兴黄酒整体品牌宣传活动。抱团参加各种展销会。在沪甬高速公路推出以“天下黄酒源绍兴”、“绍兴黄酒健康之友”为宣传主题的大型广告路牌。市政府对新获得 “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或“浙江省名牌产品”的黄酒品牌,新获得绿色产品“环境标志”的黄酒企业产品,给予不同的奖励。
篇4: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关于袁家村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农家乐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公司休闲旅游发展,2月21日至22日,由县旅游局领导带队,组织旅游局和鼎润公司代表一行7人,赴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实地考察。考察组一行深入景区农家宾馆,亲身体验验并与他们交流和探讨,认真询问了当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学习当地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此次考察,感受颇深,启发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借助区位、生态、文化优势,依托城郊、景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整村推进、精品创建、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其中,袁家村位于**市县烟霞镇,距西安市区30分钟车程,是个移民村,全村60户人有七个姓,280多人,500亩地。上世纪70年代以前,袁家村是一个非常落后贫穷的村,1970年郭裕禄担任袁家村支部书记,当时为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从农业生产抓起,领导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十年间,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发展经济,郭书记提出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办起了白灰厂、水泥厂、硅铁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等多个企业。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村办工业化企业逐步淘汰,袁家村发展遇到瓶颈,期间村干部常年外地考察学习,老郭书记儿子郭占武挑起重担,他提出弃工从农,搞现代化农业,观光农业,当时没有人拥护,为了解决村民思想问题,村干部党员带头先后赴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对农家乐乡村旅游有了初步认识,最终定位关中民俗文化,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5月该村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
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2、运营管理方面:袁家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农产品公司,前者做品牌宣传,后者以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下一步把袁家村的香辣子,豆腐,醪子,醋油面,酸奶等小作坊发展成股份制公司,把现代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经国家生产许可,对外销售,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上市公司,解决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景区下一步将实行一卡通,公司掌握现金流,与经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管理,从传统的“农家乐”旅游向建设“乡村度假基地”迈进,实现公司和农户共赢。
3、土地流转方面:目前袁家村是全省新型社区示范村,所在烟霞镇是全省的示范镇,每年有1000亩的用地指标,政府帮助袁家村现有700亩土地变成国有土地,解决农村产权问题,资产盘活,向银行贷款,鼓励村民入股,让资产翻倍。
4、外来投资方面:要求投资商不但有资金,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袁家村无偿提供土地,对所投项目严格把关;要求每亩地至少300万投资额,其中公司占20%股份。
篇5: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
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2、运营管理方面:袁家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农产品公司,前者做品牌宣传,后者以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下一步把袁家村的香辣子,豆腐,醪子,醋油面,酸奶等小作坊发展成股份制公司,把现代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经国家生产许可,对外销售,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上市公司,解决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景区下一步将实行一卡通,公司掌握现金流,与经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管理,从传统的“农家乐”旅游向建设“乡村度假基地”迈进,实现公司和农户共赢。
3、土地流转方面:目前袁家村是全省新型社区示范村,所在烟霞镇是全省的示范镇,每年有1000亩的用地指标,政府帮助袁家村现有700亩土地变成国有土地,解决农村产权问题,资产盘活,向银行贷款,鼓励村民入股,让资产翻倍。
4、外来投资方面:要求投资商不但有资金,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袁家村无偿提供土地,对所投项目严格把关;要求每亩地至少300万投资额,其中公司占20%股份。
篇6:农业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发展思考对策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政府、群众积极性高涨,民间工商资本参与踊跃,在全县层面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规划滞后、配套设施不全、季节性强、特色难以突出、低水平竞争突出、服务水平低下、卫生隐患较多、周边环境恶劣等。为此,我们要: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放到解决“三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县、镇、村各级政府领导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必须高度统一,努力挖掘本地乡村资源。
规划先导,有序发展。一方面,必须倾听专家的建议意见,开发出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按规划要求,滚动推进,从而极大地提高乡村旅游建设效益,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我县乡村旅游特色,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出台政策,扶持发展。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确保与体现政府的投入主导作用,形成相配套的战略与信贷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涉及少量的建设用地,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少量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流转机制。同时,依据我县实际,完善土地与产权的配套政策,形成资产,解决以资产向银行进行抵押信贷的`问题,从而建立自身造血机制。建立考核、奖励政策;形成全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为镇、村级和工商业主参与建设提供技术要素支撑。
汇聚资源,集中突破。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困难的是启动阶段的投入问题,精心选择目标,汇聚全社会资源,集中一点,重点突破,就能释放出无限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
注重品牌,形成特色。我县乡村旅游的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上,要做足水的文章,做好田园风光的营造。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切忌单凭个人好恶,随意设置与取舍,要多做市场调研、多听专家意见、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西塘古镇能吸引众多眼球的主要要素是河道纵横、明清建筑连片,如果全部是现代化的居民小区,也就失去了古镇特色,也形成不了今天的市场。
注重菜肴,配套礼品。为“农家乐”经营户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力量开发品牌菜肴。我县先后举行过河鲜美食节与渔文化节十大金牌菜肴评选活动,对乡村旅游的菜肴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后应多举办此类活动,而且着眼点要土、特,依托我县现有的菜肴资源,搜集有地方特色的家常菜,最终形成具有吴根越角的江南水乡气息特色的品牌菜肴。乡村旅游的另一个节目是购物,虽然我县有众多的农副产品,且均有携带方便的礼盒装,但特色不足、品牌不响、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还得进一步提升。
锁定市场,总体营销。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户或工商业主,在启动初期,由于受个人素质、理念及财力等制约,一般主动营销的行为较少,大多靠客人的口碑传播。因此,主管部门应承担起协调组织的职能,把全县的乡村旅游产品整体打包促销,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如果行业达到一定规模可考虑建立县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协会自理、自律进入市场。
正确导向,延伸经营。在工商业主建设的乡村旅游点上,农民除了土地租金收益外,自身只是一个打工者,加上自种自收农产品的附加收益,客观上讲农民是增收了,但未能最大化地享受发展成果。为此,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坚持政府与个体工商业主并进的建设策略。还要关注要素支撑并进,努力在农家住宿、农产品购物、农家娱乐活动参与等环节上延伸经营,提供服务,实现多点效益并举的目标。
配套服务,完善设施。乡村旅游在发展进程中,消防、卫生、工商、农经、公安等职能部门要主动介入管理,从实际出发提出各类标准要求,努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杜绝放任自流的现象。针对我国的休假制度调整,短线旅游不断升温的现状,交通方面尽早与上海协商,努力把**公交与上海公交网络贯通。同时,须尽早完成标牌、标识、旅游咨询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从方方面面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关系党的“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县上下必须齐心协力,接轨上海,依托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客源群体,努力做大做强我县乡村旅游品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广阔天地。
篇7:农业休闲旅游安全体系的构建
提要:随着我国大众旅游的普及和发展, 农业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农业休闲旅游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因农业休闲旅游涉及从业人员广,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地方政府安全监管不到位;旅游休闲区没有安全设施或安全设施建设不足;旅游安全保险体系不完善;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缺乏等因素导致休闲旅游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尽快构建一个农业休闲旅游的安全体系刻不容缓。
篇8:农业休闲旅游安全体系的构建
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农业休闲旅游是以农业文明、农村文化、农家环境等资源规划成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活动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中心展开的,农庄和农家小院周围的农田、果园、山坡、道路、树林、湖泊、小河、岩石、山峰、沼泽地给农业休闲旅游活动提供场地的同时,也给旅游者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旅游安全绝不仅仅关系到旅游或者旅游产业本身,它还是牵涉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问题。所以开展农业休闲旅游活动,首先就应该建立农业休闲旅游的安全体系
一、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现状
(一)旅游者方面
1、假期集中
中国的假日制度的改革打开了国内旅游这个大市场,尤其是在黄金周期间,不论远近几乎家家出行。然而农业休闲旅游又主要是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接待地,不仅规模小,而且相关设施简陋,这就更是增加黄金周期间的安全隐患。
2、旅游者准备不足
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对旅游活动准备不足,盲目出游,盲目冒险也会造成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旅游目的地方面
1、农户、农庄准备不足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许多农户在什么是农业休闲旅游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办了家庭农业休闲旅游。知识储备、人才储备和资金储备等都不到位,不言而喻会给旅游者带来多大的安全隐患。
2、农业休闲旅游区域开发急功近利
旅游是个综合性的很强的行业,它涉及到很多社会部门和行业,旅游活动中包含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因此农业休闲旅游区域开发的开发前期投入巨大,但回收周期却较长。但单家独户的农民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这就造成农业休闲旅游区域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地方政府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对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区域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人员、经费和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以至监管工作不能及时和到位,还有的地区监管机构太多而导致集体不作为等。
(四)相应的保险体系未跟上
中国旅游保险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 还处于摸索阶段, 存在保险险种少、保险对象细分不够、保险责任确定不合理、保险合同不规范,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宣传促销滞后等诸多问题。
二、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表现形式
(一)出行安全问题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是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中心开展活动,出行的道路多为乡村道路,道路狭窄、弯道多、坡度大,这给旅游带来很大道路安全问题。
(二)不洁餐饮问题
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没有基本的消毒设施,没有抽水马桶,污水排泄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三)虫、蛇等野生动物咬伤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的环境是远离城市、远离旅游者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农村,那些地方会有许多有毒或无毒的虫、蛇等野生动物出现,这就必然存在被咬伤的安全隐患。
(四)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的环境在广大农村,乡村排污体系及卫生防疫体系薄弱,这就增大传染性疾病感染几率。
(五)摔伤、溺水、火灾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安全问题
三、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业休闲旅游的政策法律法规
健全的政策法律法规,是确保农业休闲旅游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的首要条件。首先,当地政府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其次,应当将农业休闲旅游纳入当地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的范畴并加强指导。把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框架下,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休闲旅游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二)完善和健全城乡基础设施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涉及到乡村基础设施,故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交通、卫生等能满足旅游需求。
(三)通过强制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果从业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基本安全知识,或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按有关规定行事,就会大大增加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旅游企业和旅游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
四、构建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一)建立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急救系统
由当地政府、公安系统、医院、旅游管理部门联合组成急救系统,随时对所属辖区的旅游地区进行监管。
(二)建立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保险体系
1、当地农户要认识购买相应保险的意义;
2、由保险公司为农业休闲旅游量身定做保险保障产品。
3、设立企业、农庄、农户旅游保险基金。
(三)逐步建立农业休闲旅游管理智能技术系统
旅游管理智能技术系统,是一种集成多种智能技术、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大量相关数据,给出预报让旅游者和经营者都做好准备。
农业休闲旅游区作为休闲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处于如今的竞争时代中,没有安全意识的农业休闲旅游是无法立足的。提高从业人员人员的素质,建立并完善农业休闲旅游区安全管理体系将成为农业休闲旅游区经营者和当地政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
[3]王健民.聚焦旅游安全[M].中国旅游出版社
[4]朱红新.旅游安全及其管理体制研[D].南京农业大学,,(11).
[5]郑本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4).
篇9: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需建立起一定的循环经济体系,以实现休闲农业资源与能源的多级利用。本研究以休闲农业所涉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为基础,以沼气池为纽带,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通过产业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种植业是整个生态链条的生产者,它既为养殖业供应饲料,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也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养殖业是生态链条中的初级消费者,它与种植业共同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共同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生态链条中的次级消费者,它的加工废弃物可反哺于养殖业,为其提供饲料来源,也可直接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沼气池作为生态链条中的纽带,通过对种植业提供的枝叶、秸秆、养殖业提供的禽畜粪便、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固体废弃物、休闲旅游业提供的人粪便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等进行加工处理可发酵成为沼气[3]。沼气可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及休闲旅游业供应能源,而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液及沼渣经过技术处理可形成绿色肥料为种植业提供肥料来源。
篇10: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3.1理顺休闲农业环境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管理体制,从法律法规、监管体制、政策扶持、规划协调等方面引导休闲农业旅游往可持续方向发展。其一,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则应尽快制定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制定休闲农业环境保护的奖惩措施,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4]。其二,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休闲农业项目审批、环评等问题的监管,将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休闲农业项目遏制在摇篮中。其三,给予休闲农业经营组织一定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其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好氛围。其四,制定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之前要开展深入的旅游资源及客源市场调查,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品牌特色、环境容量、环境影响等内容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本土化与特色化的规划开发。
3.2实行绿色生态经营,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
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应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已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对于未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也应以绿色经营方式防范于未然。如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及畜禽的养殖规模,严格控制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工业项目建设;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提高废弃物的再生价值;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电子门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旅游印刷品[6];严格禁止开山取石、损毁林地等生态破坏行为,杜绝销售野生动植物制品;坚持本土化开发,多引进本土特色物种,销售本土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具有本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保护原有乡村建筑的聚落形态,所建的配套设施应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并与村落的整体风格相互协调、相互辉映。
3.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要更好地维持与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可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方式以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诸如,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必须转变唯GDP而上的思想观念,树立休闲农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为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要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积极迎合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市场需求,自觉维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可由当地政府部门指派相关专家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他们的好处和可能得到的收益,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小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游客的教育,可在休闲农业旅游地通过设置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增加具有环境保护意义的交通工具等手段,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也可通过环保宣传牌、宣传册、导游讲解等环境解说系统加强宣传教育。
3.4注重环境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环境管理的`技术水平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中,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更有效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当地政府部门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可根据现实情况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资金投入,可以是引入现有较为成熟的环境技术,也可以是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研发新型的环境保护技术。例如,利用“3S”技术可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完善休闲农业环境信息网络,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科学调节休闲农业旅游生态容量,以免游客过多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7];使用绿色能源与绿色材料并依托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休闲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油烟净化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控制技术等的研发与推广运用,加强绿色能源与环保节能交通工具的使用,优化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大气环境质量。
3.5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环境管理智囊团队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智慧支持。首先,各地区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建立由休闲农业经营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人员等组成的专家智囊团队,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为政府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进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谋。其次,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的参与主体进行环境知识培训,既可聘请相关技术人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组织他们到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调研并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经验,开拓管理视野;再次,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前景、凝聚的组织文化等吸引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
篇11:发展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案
关于发展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的旅游业作为接轨上海的一大重要工作有较大的进展。经过各级、各部门上下努力,我县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方式日益丰富,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旅游框架体系已初具雏形。
以来,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拥有××、××*、××等等游线,社会上由群众自发推出城郊结合部的土菜馆、农家菜与汾湖船菜等等深受大众欢迎的特色菜肴。总体上看,近年来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迅速,政府、群众积极性高涨,民间工商资本参与涌跃,在全县层面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但是,分析我县目前乡村旅游业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滞后
我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大多呈现诞生后完善,往往是经营到有一定规模与市场之后,才来规划、规范。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风貌变更频烦,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规划滞后是我县乡村旅游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全县来说,缺少一个全县面上的总体发展规划。就具体乡镇来说,缺一个个性的具体开发建设规划。个体农民没有能力先规划再建设,工商资本有能力没有意识,往往是拍脑袋作决策,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恰好是经营败笔。因此,目前全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
(2)配套设施不全
旅游的六要素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往往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由于要素支撑不足,配套不齐,因此难以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现实中的乡村游往往是朋友几个、家庭几户结伴而行居多,而且大多以本地客源为主。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比较分散,往往东边一点西边一点,不成规模,范围小不说,游乐设施也少,无法提高游客的兴趣。
(3)季节性特别明显
由于农业产业特征,建立在农业产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大多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因此游客冷热不匀,给管理与经营带来许多矛盾,很少的旅游点能像古镇西塘一样不受季节、天气冷暖的因素干扰与制约,每年的浙北桃花岛的黄桃采摘期,游客达到五、六万多人次,人满为患,道路上停满车,但一过采摘期之后,游客锐减,季节性矛盾十分突出。
(4)缺乏××文化特色
全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自经营特色不明,虽然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类型不同,但经营方法、主打产品,包括环境营造等等基本雷同。没有有效的结合我县水乡、田园风光的特色,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周边地区相比,无特征优势,因此对大城市居民难以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5)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中存在较大盲目性,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的空气品质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日益下降。表现在: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缺乏合理的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保护意识弱,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真正把旅游资源的`保护当成旅游发展的生命线等。游客观光休闲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人们到观光休闲农园休闲度假,远离工作和城市的喧嚣,彻底放松,往往会放松纪律约束,经常会出现不爱护游玩设施,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推进发展的建议
(1)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解决“三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在此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县具有接壤上海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上海数千万人口都是我县发展旅游的潜在客户。为此,镇、村一级政府领导对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态度上必须高度统一,努力挖掘本地乡村资源,依托全社会力量,强化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与培训,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
(2)做好科学可行的规划,推动有序发展。
在全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进程中,规划先导作用巨大,必须倾听专家的建议意见,开发建设出切合市场的产品,从而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按规划要求,滚动推进,还能极大的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效益,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格调与品味,能较好解决错位发展,更好形成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3)努力推进形成全县联动和多行业支撑的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最困难的是启动阶段的投入问题,为此精心选择目标,汇聚全社会有限的资源,集中一点,重点突破,可释放出无限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潜力,目前,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资源,妥善利用、谋划好方案,可让局部先行,在全县范围内起到以点带面的功效,如环保局的生态村创建、交通局的康庄工程、水利局的生态河道整治工程、乡镇的村庄整治工程、农经的商效农业与科普线上的科普示范基地、旅游局的路牌指示系统、农办的农家乐工程、农业旅游特色示范村工程等等,如果这些集中到某点上,那么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格局就能形成。
(4)瞄准上海大都市白领阶层的休闲游,定位我县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我县地处长江冲积平原,一马平川,景观单一,生态恶劣。但是我县有广袤的田野,有丰富的农作物,有充满野趣的水乡。因此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的特色,做好特色营造。由于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大都市白领阶层,因此建设的策略应该是以水来吸引周边大城市的游客,以田园风光吸引本地客源。由于旅游的要求与吸引力是差异性,因此我们熟视无睹的小水沟正是大城市居民眼中的梦里水乡,因此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过程中切忌单评个人好恶,随意设置与取舍,要多做市场调研、多听专家意见、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可以从农家风光、农耕文化、农家小吃(鱼文化)、农居生活、农时劳动等方面着手,结合当地的资源,推出我县特色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来吸引来自大都市的白领阶层。
(5)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加强引导支持。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生产物,由于村级经济相对薄弱,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旅游的收益不明,持观望态度为数不少,因此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要形成相配套的投入政策,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县镇二级政府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基金,在投入上,特别是启动阶段,确保与体现政府的投入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鼓励会社会关注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参与,县政府应建立考核、奖励的政策,从机制与体制上为导向;另一方面,县级相关部门要形成全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为镇、村级政府和工商业主提供技术要素支撑。
(6)注重文化,提高品味。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因此要十分注重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保护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还应特别强调乡村和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性,人文景观的质朴与原始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质,一旦消失,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也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充分挖掘区域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的同时,要考虑到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以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景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7)加强管理、培训、宣传,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县里应建立统一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行统一的谋划和管理,牵头设立必要的准入门槛和标识等,对参加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要根据××的县情,统一制定出台符合××实际情况并能促进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标准”。组织人员对外宣传,对我县的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宣传,产品要有特色,要讲究“绿色”,要突出个性,要体现××的农耕文化内涵。
篇12:休闲农业‘农业旅游’如何依托其他产业使园区爆棚!
休闲农业‘农业旅游’如何依托其他产业使园区爆棚!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好途径。通过发展旅游,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从而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展示农业与旅游混搭所呈现的多层次创意模式,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业态,实现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花卉+婚庆产业产业依托:花卉种植产业。规模要求:1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创意内容:花卉产业在旅游开发上一般要与婚庆产业进行结合,打造花卉婚庆产业园区,以各种芳香、观赏和经济花卉种植为底色,形成七彩浪漫童话花海,种植本身可以形成大地景观成为靓丽的风景线。主要赢利点: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花卉深加工、延伸品、婚礼蜜月洞房;花卉养生、保健、美容等模式二:苗木+休闲娱乐产业依托:苗木种植产业。规模要求:5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客群市场:花卉苗木和桑椹苗木休闲度假产业。创意内容:农业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苗木产业由于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在当下的广大乡村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升级选择。苗木花卉产业本就具备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针对苗木产业,情景苗圃基地,木概念极为有效,即通过绿化样板间的形态展示苗木搭配的效果,将苗木产业,休闲游憩、游乐运动整合为一体。主要赢利点:苗木种植、销售;运动、游乐、亲子等。模式三:林业+游乐项目产业依托:林业种植产业规模要求:2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本项目主要是针对经济林业资源。项目定位:树上穿越,创意游憩森林公园。客群市场:森林游乐游憩客群市场。创意内容:针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创建“树顶木屋、树中穿越、林下游憩”的三维空间开发理念,即依托树冠可以开发树顶温泉SPA、树顶度假木屋、树顶休闲书吧、树顶瑜伽健身台、树顶观光餐厅等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项目进行整合发展;树中依托树干通过空中吊桥、藤索、栈道和各种拓展运动结合,打造适合儿童、团队的拓展训练项目;树下利用陆地空间打造度假式营地、森林氧吧、塑料瓶建设的房屋、林下采摘项目等。主要赢利点:游乐运动、度假、养生、林下经济等。模式四:牧场+牧场生活体验产业依托:畜牧家禽养殖产业。规模要求:养殖产业需具备一定的规模,或者是依托草原、荒地、山林的养殖产业,或者养殖场周边有可利用的空地资源。客群市场:特色畜牲产品,美食和体验游乐。创意内容:这里所指的农场是具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养殖产业本身就是农业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于类似资源依托的项目,可以依托空地资源的话,建立一个勇士狩猎公园,该狩猎不等同于传统狩猎,而是让游客赤手空拳抓农场特意放养的各种特色动物、去捡散养的鸡鸭鹅下的蛋、去挖山地野菜等,而且游客获得的动物蛋蔬菜,一方面可以就地交由餐厅进行定制化烹饪,就地享受美食,动物可领回家当宠物,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定制化包装成具备自己创意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主要赢利点:养殖、延伸加工、特色美食、体验狩猎等。模式五:果业+创意、体验设计产业依托:水果种植产业。规模要求:一般是在知名的水果产地,水果自身的采摘,农业旅游基本已经形成市场知名度。项目定位:创意瓜果王国DD让瓜果旅游更上一层楼。客群市场:水果采摘近郊休闲游憩市场。创意内容:瓜果是目前乡村主导产业之一,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都拥有自己地方引以为傲的瓜果品种。一方面做好瓜果采摘观光等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丰富瓜果种植品种,提升瓜果种植技术,引入现代科技大鹏实现一年四季,不同地带的瓜果采摘游乐;另外一方面将瓜果进行创意化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所谓创意、瓜果王国,其实就是将一个地方最突出的瓜果进行极致化的创意、打造,让游客实现全感官的游憩体验,进而成为地方特色瓜果的展示窗口,推动瓜果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主要赢利点:瓜果种植、休闲采摘、创意、游乐、特色、度假等。模式六:大田+创意景观种植产业依托:大田种植。规模要求:一般是依托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区域,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通过创意化种植构筑。客群市场:农业观光体验。创意内容:大田种植一般是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景观底色针对于这种资源,一般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创意化设计打造大地种植景观,即可以将区域内最具特色的吉祥寓意或者最具地域特色的形态通过不同色彩的作物种植进形展示,建设至高观景平台让游客观赏。主要赢利点:观景等。模式七: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设计产业依托:传统民俗技艺,劳作方式。规模要求:作为单独的项目10到50亩皆可以。客群市场: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体验。创意内容:整理出每个地域最具特色的传统劳作作坊,在一个区域进行场景化的再现,包括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都要进行场景化、情景化的再现,游客既可以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以亲身参与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劳作方式,比如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主要赢利点:参与体验、手工纪念品销售等。模式八:渔业+多元化渔乐体验产业依托:水产养殖产业。规模要求:一般依托特色的水产养殖基地。客群市场:休闲鱼乐市场。创意内容:百渔乐园虾兵蟹将王国,是指要丰富水产养殖品种的多元化,特别是用作旅游开发部分,其次要丰富体验游乐方式多元化,在传统的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鱼的各种玩法(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做到极致,同时引入相关联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整个构筑一个乡土田园游乐游憩方式综合体。在做好各种游乐方式的的同时,将各种水产养殖产品进行创意化设计的发展思路,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的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主要赢利点:水产养殖、渔乐体验、特色餐饮、特色度假等。模式九:新农村建设+街道庭院生态,廊道设计+五谷杂粮创意化设计产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规模要求:在100户以下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具备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对传统村落。项目定位:真正的美丽乡村DD乡愁体验地。客群市场:民俗近效休闲体验客群。创意内容: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掘地域的农业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技艺特色和人民生活习俗特色,在村庄道路景观的美化设计上以地域的特色果树、蔬菜和花卉作为景观绿化植被,并形成生态景观,廊道供居民日常话家常;在居民庭院绿化美化的同时要结合庭院经济进行打造,形成葡萄小院,丝瓜小院,盆景小院、农耕小院等特色化的主题院落;在村庄景观打造上要将五谷杂粮的果实作为重要的景观设计来源,各种棒子、大蒜、辣椒、柿子、大枣等农作物串成的辫子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在文化生活设计上要挖掘整理地域的传统戏曲、舞蹈、民俗技艺等进行传统文化发展。主要赢利点: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民宿接待等。模式十:田园养生+度假模式产业依托:田园风光秀美和具有疗养保健价值农业发展区域。规模要求:根据规模大小进行相应的特色设计,也可以打造精品度假庄园,还可以打造田园疗养度假小镇亦可以打造田园养生国际漫城。客群市场:田园度假客群市场。创意内容:依托各种特色化农业种植产业的地区,如葡萄、中草药、蓝莓等具备养生价值的农业资源,挖掘其养生保健疗养作用,挖掘地域内的美食、文化、特色运动娱乐等方式,打造以特色度假生活为主的综合体项目。主要赢利点:养老养生、民俗体验、度假。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农旅综合体案例设计规模:2500亩规划理念:以现有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各个沟域内的自然景观、地貌特点和产业资源基础,植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核心理念,对项目区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集成生产示范、农产品供给、高新技术展示、休闲旅游观光、民俗欣赏、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生态涵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体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同时在整个园区的建设运营过程中秉承循环农业发展思路,串联种养加游产业链条。形象定位:梨花仙谷、山水画廊目标定位:打造现代农业为基础,三产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兰州市最美农旅综合体。项目借万亩梨园之势,结合地形地貌特点,以“梨园仙谷”作为项目的主题,融入梨园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对现状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迎合区域市场绿色农产品及休闲体验需求,打造十里山水画廊和农业风情大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兰州及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及美丽乡村发展。建成兰州市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方案布局:通过借山、引水、留田,创造生态本底,通过造林、整村、布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民宿聚落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核、一带、四心、九园”。“一核”:以项目区最东侧谷口开敞位置为核心,发展接待服务等功能,园区重点优先开发。“一带”:依托盐什公路和规划水系,串联带动整个园区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打造十里山水画廊和风情大道。“四心”:在规划区山谷内部,结合现状开敞空间,规划园区四个次中心。分别依托农业嘉年华、家庭农艺馆、梨花仙谷、葡萄酒堡四个项目展开。“九园”:依据现状场地条件、区域资源情况及未来市场需求,规划项目区分为九大园区进行打造,主题明确又便于运营操作。九大园区分别为:现代牧场、都市菜园、百果香园、未来农场、葡萄庄园、农旅文园、国际农庄、农商驿站、亲子农园。★ 农业考察报告范文
★ 市旅游局工作计划
【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共12篇)】相关文章:
民宿创业计划书2023-04-03
民宿策划书2023-01-14
旅游局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总结2023-09-22
旅游局下半年管理工作总结2022-12-01
旅游局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2023-11-27
市旅游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参考2022-04-30
区旅游局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2023-04-02
德国旅游心得感受_心得体会2024-01-03
旅游局年终工作总结2023-05-27
参观农业园作文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