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时间:2022-04-30 13:07:5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熬锅米糊桃”为你分享8篇“学习数学在于体验”,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篇1: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案例1:

在学校课堂教学比武的初赛上有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写加法算式:

师:3个4相加

生:4+4+4

师:5个10相加

生:10+10+10+10+10

师:9个8相加

生:8+8+8+8+8+8+8+8+8+8

师:写得累不累?

生:不累;和平常一样……

老师只好自己说加法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案例2:

第九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的其中一个片段:

1、写出下面各题的算式。

(1)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6.05元,10本数学书需要多少元?(6.05×10)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6.5千米,t小时行驶多少千米?(86.5×t)

(3)电视机厂每天生产a台电视机,2天生产多少台?(a×2)

(4)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v千米, t小时飞行多少千米(v×t)?

(5)一种奶糖每千克是b元,买c千克应付多少元?(b×c)

(6)小红每天吃1个苹果,n天吃几个苹果?(1×n)

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乘法式子中因数的特点分类。

6.05×10           86.5×t            v×t

a×2                b×c

1×n

4、谈话出示课题:第2类和第3类还有简便的写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5、学生尝试:用简便方法写出第2、3类的式子。

86.5×t = 86.5t     a×2 = a2     1×n=1n     v×t= vt     b×c= bc

86.5×t = 86.5・t   a×2 = a ・2  1×n=1・n   v×t= v・t   b×c= b・c

a×2 = 2 a

6、问:这样简写对吗?请看书第91页。

7、看书后学生自我纠正刚才的写法,并说明理由。

a×2 = a2,因为数和字母相乘,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1×n=1n,1与任何字母相乘,1省略不写。

8、四人小组讨论简写的条件和规则。

9、反馈

简写的条件: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才可以简写。

简写的规则:(1)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

(2)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3)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10、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你更喜欢用哪种简写方法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省略不写,因为这种方法更简单,记做“・”会和小数点搞错。

反思:

篇2: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2中的这一片段,10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是一种体验,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中新旧经验不断地发生碰撞,在体验中找到简写的条件和规则。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地教学时,老师要做到三不讲:学生通过自已阅读教材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已思考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体验的材料要典型

教师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材料要典型、丰富。案例2中,第一环节让学生写出的6个式子,既有数与数相乘,又有数与字母相乘(包括1和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这样便于学生分类,找出规律。案例1中,老师预设的目标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但实际并未达到预设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够典型,9个8相加,快的同学10秒钟就写好了,是体验不到麻烦的。如果老师让学生写100个8相加,学生肯定会说太麻烦了,顺水推舟就可以引出乘法。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明确体验的目的,设计的学习材料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体验学习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篇3: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案例1:

在学校课堂教学比武的初赛上有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写加法算式:

师:3个4相加

生:4+4+4

师:5个10相加

生:10+10+10+10+10

师:9个8相加

生:8+8+8+8+8+8+8+8+8+8

师:写得累不累?

生:不累;和平常一样……

老师只好自己说加法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案例2:

第九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的.其中一个片段:

1、写出下面各题的算式。

(1)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6.05元,10本数学书需要多少元?(6.05×10)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6.5千米,t小时行驶多少千米?(86.5×t)

(3)电视机厂每天生产a台电视机,2天生产多少台?(a×2)

(4)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v千米, t小时飞行多少千米(v×t)?

(5)一种奶糖每千克是b元,买c千克应付多少元?(b×c)

(6)小红每天吃1个苹果,n天吃几个苹果?(1×n)

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乘法式子中因数的特点分类。

6.05×10           86.5×t            v×t

a×2                b×c

1×n

4、谈话出示课题:第2类和第3类还有简便的写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5、学生尝试:用简便方法写出第2、3类的式子。

86.5×t = 86.5t     a×2 = a2     1×n=1n     v×t= vt     b×c= bc

86.5×t = 86.5・t   a×2 = a ・2  1×n=1・n   v×t= v・t   b×c= b・c

a×2 = 2 a

6、问:这样简写对吗?请看书第91页。

7、看书后学生自我纠正刚才的写法,并说明理由。

[1] [2]

篇4: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

田继萍

(湖北省长阳县花坪小学)

摘 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并且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篇5: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而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忽视,导致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并且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利用生活情景开展体验教学

从本质上说,体验教学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通过观摩,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情景开展体验教学。例如,在学习“基本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景:“班里为表彰成绩进步快的学生决定到文具店买文具,一共需要钢笔5枝,铅笔5枝,其中钢笔5元一枝,铅笔2元一枝,请问班长一共需要带多少钱?”

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联系紧密,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就能够进入情景中进行思考,对该应用题的条理理解得更透彻。此时,教师就通过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与深刻的体验。

例如,在“比一比”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比较身高、体重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教学课程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开展,这就能够让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清楚的认识,达到了体验教学的目的。

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也打破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限制,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的来说,体验教学是对应试教育模式的否定,其立足于建构知识理论,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篇6:数学新课标下的体验学习

[内容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体验   再创造   做数学   说数学   用数学

[正文]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 7”,      3 . 5

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  2.7 9.4 .7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8 1

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1 3 7

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      1 3 5

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 .47,        2

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再如:红梅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篇7: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体验学习”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体验学习”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关键词]新课标  体验   再创造   做数学   说数学   用数学

过去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随着新课标带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新课程指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数列2、4、6、8、……让学生猜想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由此复习偶数的概念后问:“猜一猜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受判断数的奇偶性影响,往往会做出“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教师随机出示问题:怎样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你是根据什么判定它能被3整除的?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成的数是543,453,因为它们个位上的数字是3,能被3整除。有的学生马上反驳说:我们组成的345,435,534,通过计算,发现它们也能被3整除,但与个位上的数无关,可能与各位上数的和有关。以上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此时,教师再提供材料让学生尝试、验证,再合作、交流,必定会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如果单纯地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教学,学生的兴趣不浓,得到的知识也极之不牢固,更谈不上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

[1] [2] [3]

篇8:简论数学学习的“体验性”

简论数学学习的“体验性”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通过案例说明了学生应充分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性质的发现过程、解题方法的探索过程、思想方法的提炼过程与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情感世界的联系。从而真正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创造性及数学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体验、案例、自主学习、创新

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曾遇到这样的提问:“老师,我平常上课都能听懂,而且当时作业也会做,但每到考试时头脑里就一片空白,思路很乱,一点头绪都没有,请您帮我指导一下学习方法好吗?”一般老师会从课前准备,课堂积极主动参与,课后复习巩固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但问题真的仅仅出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吗?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绝招”、“金点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课堂演变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追随者甚至是观众,课后,教师不断的寻找所谓的“好题”塞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训练中磨掉了个性,失去了思想,迷失了方向。要改变这种上课能听懂、课后或考试不会解题的现象,就必须改进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丰富的体验。

一、体验在数学学习中的必要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从认知、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知识增长与身心发展同步的过程。体验,是人存在的方式,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的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这一课改目的决定了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必要性。体验式学习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激思的方式,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构硬灌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于“感悟思辨”: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思维,自己发现规律,自己得出结论。体验式学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体验感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习必将因体验而精彩。

二、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知识发生的过程,是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学生数学思维中去思考和认识。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就必须给学生有探究问题和亲身体验的时空,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有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才可以自己的现实基础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性质的发现过程、解题方法的探索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提炼过程等。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2。1。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案例1:椭圆的第一定义

[引入]:教师如同魔术师般拿出一条绳子、面对着学生对折,然后在黑板上一端固定,一端运动画出一个圆。

[问题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画的时候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圆,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为定值

[问题2]:猜想:若一个定点变为2个定点,当满足特别条件时能不能出现一些特殊的图形

教师发给同学们一些线段,以四个为一组进行讨论、试验。(教师个别提示、指导)

[展示猜想试验结果]: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指出动点所满足的条件

1)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直线

2)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3)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1] [2] [3] [4]  下一页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谈上好小学数学课方法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关于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精选8篇)】相关文章:

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2023-12-16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论文2022-06-11

解题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2022-09-01

构建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论文2022-08-31

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月教学反思2023-10-28

年月日复习教学反思2023-07-06

五年级数学教师随笔2022-08-31

年月日教学反思2022-11-1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2022-06-07

构建有效课堂讲座心得体会2023-06-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