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

时间:2022-11-27 07:53:3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精选7篇)由网友“葡葡小籽”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供大家阅读参考。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

篇1: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冰冰情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强度和频率加大等事件的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持续偏轻,中国海域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全球水平.从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安全与未来规划和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伴生事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作 者:雷瑞波 王文辉 董吉武 刘秀峰 LEI Rui-bo WANG Wen-hui DONG Ji-wu LIU Xiu-feng  作者单位:雷瑞波,董吉武,LEI Rui-bo,DONG Ji-wu(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

王文辉,WANG Wen-hui(冀东油田勘探开发公司,河北,唐海,063200)

刘秀峰,LIU Xiu-feng(黑龙江测绘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刊 名:海岸工程 英文刊名:COAS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27(1) 分类号:X4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海岸工程   近海工程   影响  

篇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已上升0.74℃,到21世纪末还将上升1.1~6.4℃.

作 者:何建坤 刘滨 王宇 he Jiankun Liu Bin Wang Yu  作者单位:何建坤,he Jiankun(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北京,100086)

刘滨,王宇,Liu Bin,Wang Yu(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6)

刊 名:科学(上海)  PKU英文刊名:SCIENCE 年,卷(期):2008 60(6) 分类号: 关键词: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减排   低碳经济  

篇3: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历史分布比较,青海湖地区现生动物的分布和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作 者:马瑞俊 蒋志刚 MA Rui-Jun JIANG Zhi-Gang  作者单位:马瑞俊,MA Rui-Jun(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蒋志刚,JIANG Zhi-Gang(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刊 名: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5(11) 分类号:Q143 S759.6 关键词:气候变化   物候期   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   青海湖  

篇4: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论文

随着人们对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大以及海岸工程建设的增多,人们对于海洋环境科学的影响逐渐地朝全方位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海洋水质污染、海洋生态破坏和海洋水文动力环境改变等,给海洋海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对海岸工程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为较少其负面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对于海洋环境的利用需求以及利用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海洋环境也极大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海洋工程作为人类进行海洋活动的重大设施,也是人类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工程。因此,我们要想了解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就必须从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出发来进行研究,进而使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1 海岸工程影响海洋水质

(1)海岸工程的运行影响着海水的温度。海岸工程中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机器来带动,这些机器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热量,这些热量传递到附近海域当中,会明显提升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提升之后,海水中原有的微生物群、鱼虾以及水藻种类就会面临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生物的生存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因而,就很容易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甚至会造成某些生物的灭绝。

(2)海岸工程的运行影响着海水的水质。在大部分海岸工程的运转过程中,都会产生废水,这些废水虽然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到达了排放的要求,但是其各项检测指标依然与海水本身有一定差距,这使得这些废水排放到海洋中之后,改变了海水原有的水质,对海水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对近岸生物的生存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而另有一些不良分子,在监管不到的地方,肆意将未处理达标的废水排放到海洋之中,严重地污染了海洋水质,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而这种污水排放由于远远超出了海洋的自净能力,因而对海洋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需要人工来进行处理。

2 海岸工程影响海洋水文动力环境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使得海洋系统内部和大自然外部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通过这个循环,海洋系统内部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海洋外部的大自然也能够在海洋适当运动的带领之下得到良好的循环。但是,海岸工程对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产生了严重地影响,使得海洋水文动力环境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1)海岸工程对海湾的纳潮量产生影响。海岸工程的建立,使得海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这样,在通过潮水流动来进行的水质交换过程中,近岸的海水就难以通过潮汐来与深海中的水产生交换,就造成了海洋当中,各种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较大,海洋旧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状况。而纳潮量减少之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负面影响是,海洋的自净能力退化,由于近岸与深海之间的海水交流减少,因而难以通过潮汐和洋流实现海水自净的效果,最终使得海洋污染难以有效控制。

(2)海岸工程对海湾潮流场的影响。海岸工程的存在减缓了进入海湾的潮流的速度,在潮流速度降低的情况下,近岸的海水与深海水难以充分地交换,这样,就使得近海海域污染较为严重,同时,水质与远海差异较大,变得不适宜生物的生存。

篇5: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论文

(1)海岸工程对湿地的影响。首先,海岸工程使得近岸污染物增多,这些被污染的水进入到近岸湿地当中,影响着近岸湿地的生态环境。被近岸工程污染的海洋水通过循环进入到湿地当中,使得湿地中各种污染超标,造成了湿地生物的减少,影响着湿地的生态平衡。

其次,海岸工程加速了沿岸土地盐渍化。在海岸工程的影响之下,沿岸湿地水分蒸发量上升,使得沿岸湿地的盐渍化程度加快,使得沿岸湿地变得不适宜生物生存。最后,海岸工程用水量的增多使得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容易造成海水倒灌,既影响人们的正常用水,也使得近岸湿地的盐碱度失去平衡,影响湿地生物的生存。

(2)围海造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围海造田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使得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围海造田影响了潮汐的正常流动,这使得潮汐的力度减弱,影响了海水的自净能力,同时也使得不同水域之间的水质交换变得极为困难,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围海造田也影响到了近岸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近岸海洋生物大量灭亡,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4 海岸工程对近海渔业的影响。

(1)海岸工程破坏了近海鱼类的生存环境。在近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对海洋的利用,同时也会向海洋排放一定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鱼类一旦吸收这些重金属,就会产生变异或者灭绝,这使得近海鱼类的多样性遭到严重地破坏,进而威胁到整个海洋的生物系统。

(2)海岸工程使得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在短时间内大量向海洋释放,造成了藻类的大量繁殖。近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使得陆地植被显著减少,这样,在海洋运动的过程中,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在短时间内就会大量地随着海水向海洋释放,这些营养物质为海藻等提供了大量的影响,使得海藻迅速繁殖。而海藻的迅速大量繁殖,不仅仅使得其消耗的海洋资源增多,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影响着近海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5 结语

综上所述,海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循环功能和自净能力下降等。而这些对海洋产生的影响最终都会回到人类身上,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冲击,包括温室效应、地下水污染以及气候异常等。

因此,我们在建设海岸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考察海岸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减少海岸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同时,尽量合理选择海岸工程的位置,严格控制海岸工程运转过程中的废物排放,使得海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篇6: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及由此引起的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和自然环境领域的问题,而且也是涉及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陆地表层生态及自然环境特征复杂多样,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差异性,服从地域分布规律。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减缓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认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可能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格局变迁是由自然界气候本身的变化引起,而过去几十年和未来21世纪的自然环境格局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

本文分别从历史时期、20世纪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影响。

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格局的演变

根据考古、孢粉和历史记载等资料,历史时期以来,中国自然环境格局曾发生过多次较大幅度的迁移。

竺可桢(1972)指出,过去50来中国桔、竹等亚热带植物类型分布的位置发生明显变迁。龚高法等(1987)研究表明,在距今约8000~3000年之间的全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时期,普遍较现今温暖,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3℃左右,相应的气候带的位置比现在偏北;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普遍生长以阔叶林为主的阔叶-针叶混交林,其中含有许多喜温的阔叶树种;亚热带气候几乎控制了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京津地区已接近亚热带北缘,燕山山脉南麓处于由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带。整个历史时期,在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北移5~6个纬度,达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在寒冷时期曾南移约2个纬度,移至长江以南,现代(20世纪)亚热带平均位置处于比历史时期以来平均位置偏南,但较明清小冰期偏北。

在18000~15000 a B.P.的末次冰期最盛期,中国东部松嫩平原已无森林,北方针叶林带在中国北方较现代南移4~10个纬度,在欧洲南移16~17个纬度,森林迁移后则由草原、草甸或苔原所代替。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中国东北、北欧、北美的泰加林又重新占据了以前的苔原带或森林苔原带;青海湖畔分布松、云杉和冷杉,为半湿润气候;藏南羊卓雍错湖畔有桦、栎林;苔原带从西伯利亚北部消失(崔之久,1991)。在气候最适宜时期,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的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京津地区及冀中、冀南平原有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华北平原中南部分布有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及一些喜暖乔灌木种属,与现代地带性植被分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全球气候出现一次寒冷期,在中国东部地区,亚热带北界南移,甚至越过淮河,向南移了约1个纬度,华北平原北部曾出现过的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消失,华北平原中南部的自然植被已不再具有北亚热带森林性状,而大部分地区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朱士光,1994)。

篇7: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决定自然环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条件和干湿状况差异,两者对多数自然现象和过程都有影响,并且其变化可能引起一系列生态与自然环境变动。

温度是决定陆地表层大尺度差异、影响作物与植被生产生长的重要因素(黄秉维,1993)。一定界限的温度,尤其是日平均气温为10℃以上时期的活动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在自然区域划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通过对比1981~1999年和1951~1980年的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和持续日数的变化幅度,发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普遍北移,其中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移明显;中国西部地区除了滇西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西部所处的各温度带有北移或上抬趋势外,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或略有南压和下移(沙万英等,2002)。根据195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逐年青藏高原各地日均温≥10℃期间日数、最暖月气温和最冷月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发现高原各气候带过去40年的总体变化特征为动态稳定,各个冷暖期的气候带界线稍有变动,但气候带的性质基本稳定(赵昕奕等,2002)。

自然格局的长期演变可通过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过去百年气候数据集来分析。

从1901~1925年段到1926~1950年段,中国区域温度带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在西南地区的南亚热带北界,后一阶段明显比前一阶段偏北;东北地区寒温带的范围后一阶段也比前一阶段小。1951~1975年间,部分地区温度带界线又往南有所回缩;而1976~2000年,大部分地区温度带界线开始北移,如亚热带北界、热带北界、寒温带等,尤其寒温带的范围最小。

1951~1975年时段中国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区域范围最广,1976~2000年时段明显缩小,这与中国西北部分区域降水有所增加是密切关联的。20世纪四个时段中,干旱区的范围变化不明显;1976~2000年时段,半干旱区的范围明显扩大;四个时段里,湿润地区的范围从第一个25年到第二个25年先缩小,到第三阶段扩大,而到第四阶段又开始缩小。过去百年干湿格局的总体变化特征是极端干旱区范围缩小,而湿润区的范围也缩小。

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可能影响

黄秉维(1993)曾按照IPCC估计的2100年全球增温3℃,预估未来中国寒温带大部分变为中温带,中温带大部分变为暖温带,暖温带有一半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全部变为中亚热带,中亚热带小部分变为南亚热带,南亚热带全部变为边缘热带,边缘热带一部分变为中热带。干湿地区较气候变暖前的分布差异减少,从而缓和了自东向西水分急剧减少的趋势(赵名茶,1995)。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全国范围内气候变干的趋势明显存在,极端干旱区和亚湿润区增加的幅度较大,半干旱区增加的幅度较小,干旱区的面积基本上变化不大(慈龙骏等,2002)。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拟分析中国未来21世纪的区域气候变化(分辨率为50km×50km),在IPCC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B2情景,未来中国大部分区域将是升温的趋势,与基准时段(1961~1990)相比,B2情景下中国2011~2020年将平均增温1.16℃,2041~2050年为2.20℃,2071~2080年为3.20℃(许吟隆,2004)。SRES B2情景与IPCC最新发布的RCP 6.0(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情景对未来21世纪气温的预估相近(Rogelj et al., 2012)。

基于PRECIS系统的区域气候变化,分析了生态地理区域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的响应范围。未来中国的生态地理区域温度带将产生显著变化,未来温度带将可能普遍北移,寒温带很可能从中国消失,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高原温带预估面积扩大;寒温带、中温带和高原亚寒带预估面积缩小。未来远期(2051~2080年)相对于基准期(1961~1990年),暖温带北界、亚热带北界和高原温带北界北移最大幅度分别为6.6个纬度、5.3个纬度和3.1个纬度(Wu et al., 2010)。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由于对气候系统理解方面的局限性、社会经济情景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模式系统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气候变化和区域响应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知识点总结

1.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中生代中晚期侏罗纪白垩纪:恐龙

新生代晚期第四纪:人类

2.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无脊椎动物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原始鱼类 和古老的 两栖 类全部灭绝, 蕨类 植物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 无脊椎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3.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思考论文

金融危机对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合作之影响浅析

英语作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钻具的试验研究

说明文空气中取水阅读题及答案

《海洋资源》的地理教案

《EV71与肠道病毒》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中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海洋资源教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精选7篇)】相关文章:

地理初中知识点提纲2023-09-30

地理教学设计2023-06-02

人文地理中考考点复习资料2024-03-20

高三人文地理知识总结2023-09-20

谈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论文2023-05-25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2022-04-30

新人教版地理教学设计2023-04-26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2022-05-07

地理复习提纲2024-05-13

八年级地理课件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