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与统一的设计及反思(精选13篇)由网友“dayuhell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多样与统一的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多样与统一的设计及反思
多样与统一的设计及反思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2、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教具学具:各种水果、文具、小器皿、写生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
师问:看了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多样与统一》
二、发展阶段:
1、学习知识窗内容:三个苹果的例子 2、学生活动: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怎样才比较好看
3、欣赏范画实例:画家是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取景框,把要写生的对象观察下来。
3、绘画步骤
(1)摆好静物 (2)用取景框观察静物 (3)找出最高点、最底点、左右两侧的界线形成一个三角形 (4)用笔从前至后逐个描画
四、学生作业:完成一组静物写生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写生工具。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多进行观察和静物写生,锻炼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可以进行风景写生。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 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 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 进行构图训练。 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篇2:多样与统一教学反思
多样与统一教学反思
篇一:多样与统一教学反思本课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来导入课题,然后学习知识窗内容,使学生理解:多样统一指画面既要多样有变化,又要统一有规律,不能杂乱。学生动手操作,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教师适当指导,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接着欣赏范画实例,知道多样统一在画面构图中的运用,具体地讲就是把众多零散的表现对象,按照突出主体的原则把各个对象合理地安排在画面里,进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学生绘画时基本能够按照多样与统一的规律进行构图,但在表现事物时还不太善于观察其细节特征,只有少数学生能利用线条表现出事物的不同和变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还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篇二:多样与统一教学反思
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除了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篇3:《多样与统一》教学反思
本课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来导入课题,然后学习知识窗内容,使学生理解:多样统一指画面既要多样有变化,又要统一有规律,不能杂乱。学生动手操作,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教师适当指导,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接着欣赏范画实例,知道多样统一在画面构图中的运用,具体地讲就是把众多零散的表现对象,按照突出主体的原则把各个对象合理地安排在画面里,进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学生绘画时基本能够按照多样与统一的规律进行构图,但在表现事物时还不太善于观察其细节特征,只有少数学生能利用线条表现出事物的不同和变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还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篇4:《多样与统一》教学反思
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的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为高中的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除了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低年级识字教学反思
篇5:多样的天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对天气变化和天气预报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围绕变化主题进行。重点是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并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难点是用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要素来科学表示天气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用文字词语(包括诗歌)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如蓝天、白云、雪景、雪花的形状、树挂、春暖花开等)。
2、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
3、能举例说出天气变化对人们一天的心情和生活的影响。
4、能够设计一组符号,用它记录天气的状况。
5、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表示风、雨、雪、阴、晴的图形符号。
6、能举例说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要细心观察歌词。
师:细心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什么写的吗?
生:天气现象。
师:对了,是天气现象。我们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时风和日丽,有时大雨滂沱,有时烈日炎炎,天气现象又是瞬息万变的,刚刚还是艳阳高照,不一会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了,但是这些天气现象又与我们密不可分,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多样的'天气。(板书)
二、新授
师:老师找了几张关于天气现象的图片,请同学们看一下 (大屏幕分写显示晴天、雨天、雾天、雪天的图片)
师:这些天气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吗? 生:雨中的闪电,雨后的彩虹,龙卷风、朝霞晚霞。
师:这多样的天气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那么文学家常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天气的呢?
生:白雪皑皑、晴空万里、万里无云、倾盆大雨,牛毛细雨。
师:形容天气的词语可真多啊!下次我们再向别人介绍天气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语加进去。文学家对天气变化更加敏锐,更加细腻,你知道关于描写天气的名句吗?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可真丰富,其实每个人对天气的喜欢都是不一样的,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的呢?你能说一说吗?
生: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可以出去玩,还可以放风筝。
生:我喜欢雪天,因为雪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师:既然每个同学喜欢的天气不一样,那么就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天气画下来吧。(展示作品) 师:刚才同学们画的都很不错,刚才我们说了这么久天气,你知道什么是天气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吗?
师:看来同学们对天气都有自己的见解,现在我们来看看小鼠标是怎样给我们概括的(大屏幕出示天气的概念)
师:通过小鼠标的解释相信同学们对天气已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现在的人们利用很多的途径知道天气情况,那么古代人呢?
生:利用星星。
生:利用动物。
生:观察身边的事物。
师:你们听过天气谚语吗?你们能把收集到的谚语跟大家说说吗?(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收集到的谚语,并把自己谚语粘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谚语可真多啊,老师也收集了几条,我们来看一 下吧。(大屏幕)
师:人们将观察天气变化的经验积累成天气谚语,利用这些谚语来预测天气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呢?我们先来谈谈优点。
生:比较容易记住。
生:通俗易懂。
生:有幽默感。
师:那么不足呢?
生:准确性不高。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古代人利用谚语那么现代人呢?
生:电脑,电话。
生:报纸。
生:天气预报。
生:电视。…
师:我们在天气预报中看到许多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的意思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总结
师:你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生汇报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所说的,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还真的挺多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小奥秘,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就让我们伴随愉快的歌曲来结束这堂课吧。
篇6:多样的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探究目标:
(1)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
(2)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
(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
(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
(4)愿意收集各种天气变化的谚语。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2)能举。
例说出天气变化对人们一天的心情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天气现象。
2、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清晨起来,打开窗户,今天的天气怎样?你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做哪些准备?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
1、欣赏课件,多样的天气图片。
2、学生观看完图片,再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在这里,我给同学们设计了三个话题:(1)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那些天气?(2)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3)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感受?(当然希望同学们有更丰富的内容,像春夏秋冬,冷热干湿,风雨雪霜,虹霞云天都可以成为他们说话的内容)。
3、小组交流后在由小组成员推荐,全班交流。
4、师:联系刚才观看的课件和同学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学习经历来谈谈: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哪些词汇来描述天气?文学家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天气?你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诗歌?
5、学生思考,汇报描写天气的词语和诗句。
6、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天气用笔来倾诉,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或写成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同学们来欣赏,好吗?
7、学生绘画,各小组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交流展示。
三、合作探究,活动二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想办法。
2、汇报交流。
预设: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A、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报纸、手机短信、电话、网络等。引导学生说出选择这种方式的理由。
B、观测自然现象和物候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在这里引入谚语,引导学生汇报课下收集的谚语。
3、师:这么多方式,应选择那种方式比较合适呢?(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式的优缺点)
4、教师小结:现在的天气预报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报纸、广播等方式进行查询,要比谚语准确、便利、科学。
5、现场链接“中国”查询北京的天气情况,体会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与快捷。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
天气预报的内容一般都包括哪些?(风向、风力、降雨量、温度等,还有紫外线强度等新的内容,此时,引导学生打开科学书7页了解“科学在线”的内容。
6、了解“什么是天气”。课件出示定义。
7、师:你能设计一种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向全班同学发布天气消息吗?
1)、学生分组设计。)
2)、汇报交流。
8、介绍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1)、首先课件出示图片 ——天气符号方面的。
2)、播放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的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描述天气的方式。
四、巩固拓展:
体验做“气象播报员”活动。
五、课堂小结:
通过你们体验做“气象预报员”感受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篇7:《多样的动物》教学反思
本课多样的动物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面的学习观察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探究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特征。虽然学生对于观察动物的方法已经掌握,当然我还是对于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在过程动物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进行,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这一点虽然学生比较熟悉,如果不提醒的话,学生就有可能忘却。学生的进行观察实验的实验提示是必须的。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经常的进行提醒,这样学生按照逐渐的养成良好的观察记录的习惯。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小组学生携带的动物不同。我将它们分为鱼类组,乌龟组。由于没有学生携带青蛙,蟾蜍。我于是我准备的青蛙蟾蜍的标本交给这个小组进行观察。
在安排个小组的任务后,各个小组分别进行观察自己携带的动物。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记录。学生进行学习观察需要进行分工。这样能够更好的锻炼他们的.协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这个小组合作分工的工作,在实验前一定让学生进行,这样能够使学生准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去干。
在各个小组进行观察的时候,有的小组观察的快,就指导学生特别是记录的学生,讲自己的全组的发现进行记录,这样学生能够进行查缺补漏,而且真正达到了学生的发现的资源共享。我想这样一步是在学生学习,观察,实验结束后必须的,这样通过分享发现,分析现象,得出全组的结论。这样回报才是全组的结论。,才据有代表性。
关于学生进行回报,只要学生发现的合理,就予以肯定。
篇8:《多样的面孔》教学反思
宇宙领域,对于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遥不可及”的学习心态。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第一课,我就让学生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个形象生动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月相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课上,我先让学生自己画个月亮,观察之后,大家发现每个同学画的月亮都不一样,在小组内讨论不同的原因,对月亮的圆缺进行了猜想,于是,我又展示了一个用flash做的`月亮运行图,对比之下,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月中变化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对月亮的变化经历了从直观到较抽象的认识,为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理解。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点及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有关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可作为。课上,我和学生请同学来演示一下,这是模拟实验,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用到的办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与月球的运动有关吗?这么一引导,学生顿时来劲了,纷纷在小组内交流起来,并不时地用手在那比划,其实是在用手做模拟。接下来的交流,也证实了我的想法,学生确实拿着书、手等上来边说边演,和我想给他们看的演示基本一致,学生大致的意思是月球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相是它反射的太阳光,而且它还不透明,月球围绕地球转,转的过程中,由于阳光照到月球的大小面积不同,所以形成了月相。所以说对天体研究并不一定只是科学家的任务,并不一定要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完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用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探索宇宙奥秘,解决天文问题,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建立自信。
最后,不可轻视学生的观察。比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当月亮转到满月这个位置时,我们怎么看得见月亮呢?地球不是把太阳照上来的光挡住了?地球比月亮大呀。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课前,我上网充电,才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投影在天球上,称为白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投影在天球,称为黄道。白道和黄道之间有5°9′的一个夹角,所以月球运行到满月的位置时,看似被地球挡住了,其实由于太阳和月球不在同一平面,所以,不会出现月球每次运转到满月位置时,就看不见月亮。只有当月球与太阳同时位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才可能发生月食,即学生说的看不见月亮了。
篇9:教学设计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来紧张而又忙碌的国培学习,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位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紧跟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才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我对自己几年来的生物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目前我的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习基础较差,比较听话。动手创新能力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具体表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不足。
2、实验探究中,学生玩心很高,科学探究精神不够。
3、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较差,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
4、学生上复习课不会总结知识。
(二)教师现状:
【不足】:所教班级较多,任务重,无充分精力备课。教学存在问题:
1、由于课时紧,教学中对于学生放手不够,教学中说的太多。
2、对于学生探究实验指导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效果不够好。
3、由于学生太多,对于学生关注度不够,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由于复习方法不当,学生对于复习课兴趣不高,复习效果不理想。
5、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够,缺少及时评价和鼓励性评价。
二、教学改目标:
1、加强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的教学素质。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3、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本人的不足应加强三个方面:
(一)个人基本功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多研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迅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取他人之长,去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与时俱进。
2、规范教态语言,加强板书能力。课堂上尽量避免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和口语。板书要认真规范,不能随心所欲。用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3、多反思,及时总结。在教学后要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可取之处,并及时记录下来。
篇10:教学设计与反思
要求:
1. 针对一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2学时教案)。
2.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3.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4. 建议:在完整学习视频课程后,将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践,并在教学设计与反思版块中体现你的实践效果。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篇11: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进行曲》,感受乐曲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并记住主题一,能用歌声、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乐曲。
2、能用竖笛吹奏《进行曲》的旋律,按节奏准确地敲击大鼓、小鼓、三角铁,与他人合作演奏《进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
1、导入
夏天的感觉真好!烈日当空火辣辣,辣得我们心中乐开了花。我们在池塘里嬉戏,我们在草地上奔跑。夏令营已经准备好,等待着我们出发!让我们把火辣辣的情怀溶入到歌声中,歌唱我们快乐的夏令营!
2、演唱歌曲《夏令营》
二、学做巡逻兵
1、导入
师:今天我们夏令营的第一个活动是学做巡逻兵。你们听,远处走来一对巡逻兵,想想他们是怎么巡逻的?
2、初听《巡逻兵》,回答问题
3、用动作模仿巡逻兵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动作把他们巡逻的样子表现出来?请你演一演教官,其他同学学一学。教官同学要检查其他同学是否模仿得对,是否神气!
4、唱音乐主题一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是这个乐曲的主题一。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我们一起用鼓的声音“咚”来模唱。
5、分析音乐主题一
师:人们讲话是一句接一句的,音乐也是如此。主题一由几个乐句组成?我们再用吹号的声音“达”来唱一唱,边唱边想问题。
生:……
6、完整听赏乐曲(听乐曲结构)
师:主题一在这乐曲中出现了很多次,是几次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请小教官们上场,全体同学列队。听到地一遍主题的时候跟着一号教官走一走,第二遍时跟着二号教官,第三遍跟三号、第四遍跟四好……准备,开始!主题一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
7、再次听全曲,用动作参与(听乐曲结构+主题一乐句)
师:真聪明!下面我们巡逻的难度要加大了,我们听到主题一的时候不但要踏步,而且还要每听一个乐句就向右转一次,检查四周是否有敌情。巡视、表演都要到位,才像真正的巡逻兵。
8、小结
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一、复习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大的书》这一课,知道了我们平时读的书,书上有字、有画、有丰富的知识,读书能更好的建设祖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会读了吗?指名读(4名)——齐读
师:点击“刨根问底”,谁来说说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川川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叔叔提出问题,我们去看看他俩都谈了些什么?
二、学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了解岩石书
1、师:打开19课,我们一起来读1-4小节,谁来读川川?谁来读地质勘探队员?
再请一位小朋友来读叙述部分。其它小朋友有一个任务,边听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读得真不错。从刚才的对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师随机板:岩石“书”。
2、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岩石书”呀?点击课件,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男女声比赛读——评价
三、感知“书”的内容。
1、生分角色读课文5-8小节。
师:当川川明白岩石就是一本书后,好奇心可来了,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下面就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5—8小节,谁来读叔叔的话?谁来读川川话?小朋友读叙述部分。
2、师生共同研读“书”的内容。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了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1)如若生回答:我知道了这书中有雨痕、波痕,还有矿物。引出“字”
师概括: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板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师:我们看看答案吧,真棒,全找对了!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能用书上的文字来介绍一下它们呢?(两位学生介绍)
师:真能干,介绍得非常流利。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老师来当川川,读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生:“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
师:哦,你这个叔叔当得有板有眼的。(再请一组学生朗读,一生读川川的话,一生读叔叔的话,师评价:你看,“认真”一词读得真有味道,这真是一位充满求知欲望的小男孩!)
引:这本厚厚的书上除了有字,还有什么?
(2)生: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平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平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你怎么知道的?对该生进行表扬
师:(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些化石呢?
生: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是呀,当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化石心情是怎样的?很激动,好,请你也带着这份激动读读发现的化石……
(3)拓展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
师:(师点击课件,出示各种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师: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有(),那儿还有()哩!),小朋友先试着说一说
师:现在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师:这上面有图画吗?
生:有,你看,这儿有乌龟,有蝴蝶,那儿还有可爱的对虾哩!
师:大大方方的,挺不错。……
师:谁如果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生边介绍边指着画面(3位)——同桌介绍师:小朋友介绍的真投入。
(4)师:川川此时真的被岩石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可不明白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你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描述各种画面……
师:是呀,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2位)
师:把这些词放回课文中,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读第10小节?请两位学生读。(师评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地壳变化的漫漫过程!)
师小结:是呀,只要研究这本厚厚的岩石书上的字、画,我们还真能探究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呢!
四、了解“书”的作用
师:爱提问题的川川还真不罢休呢,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
师: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生:读懂这本岩石书,我们可以找到地下的宝藏。
师:还告诉我们地下藏着哪些宝藏呢?(石油、铜矿、铁矿、天然气)
师:那你知道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呢?(做地质勘探员)
师:对!这真是一位有理想的小男孩。
五、整体回味课文,引向更广的“书”。
师: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篇课文,看,这篇课文的对话特别多,我请一位小朋友读川川的话,其他小朋友读叔叔的话,合作读。
师:现在你能明白刨根问底的意思了吗?(生说)
师:是呀,川川不停地提问题,不断的解决心中的疑问,这就是“刨根问底”!川川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上有字、有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找到地下的宝藏。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书”呢?你们看,(点击课件),这美丽的星空就是一本书,读懂它我们可以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也是一本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发展历史;这朵娇艳的蓝玫瑰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铜矿;小燕子是书,低飞时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这可爱的胖猪是书,它爱睡懒觉是因为它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麻醉作用的物质,让它常处于昏睡状态。其实我赵老师也是一本书,我脸上悄悄出现的皱纹告诉你们我已不再年轻,我的穿着打扮告诉你们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孩子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六、做课堂作业。
1、说一说
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还能怎么说?(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做一做
教后反思:
四月底由我执教了二年级语文组的展示课《最大的“书”》,经历了备课、试教、课后反馈,我觉得这次的教学活动让我感触较深,特别是老师们中肯的评价和好的教学建议让我收获很大。
1、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是其方法之一,而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如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对话练习进行到底!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美丽的星空、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燕子低飞、小猪爱睡懒觉、老师”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们给我提出建议:让学生阅读文本后借助简笔画演示地壳运动的整个过程,这样能突破教学难点。我觉得这点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对学生这头把握不够多,缺乏相应的针对措施,我想这就是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篇12:桃花源记设计与反思
桃花源记设计与反思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篇13: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铅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出示装有15枝铅笔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粉笔、糖、……
师:其实里面装的是铅笔。上课之前老师想跟你们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愿意和我玩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评析“猜猜老师盒里装的是什么?”“愿意和我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吗?”这一话题的提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评析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猜一猜铅笔的数量是多少”,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当学生把估算当成胡乱猜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检测估算正确与否的策略与方法,加强对学生数感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师:我们再来猜。
(变20为26,重复经历猜DD数的过程。)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4枝)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1,2,3,…,22。)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1个十即10,二捆就是2个十即20,三捆就是3个十即30,……,九捆就是9个十即90(板书:1个十是一十,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9个十是九十,学生齐说),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多次猜铅笔,然后一枝枝地数铅笔的活动,使学生感觉到当铅笔数目多时,一下子不容易看出是多少,激发学生去寻找好方法,以便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反复数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10枝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更加方便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3捆加4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3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4根小棒)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板书:3个十和4个一)。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评析由于学生在前面猜数环节中已经亲身体验到“10根扎成1捆”的缘由,感知了几个十和几个一就读作几十几,这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读数自然水到渠成。对于数的组成这句话,教师通过放慢速度、让学生复述,教给他们一个说完整话的模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培养。)
师:(出示5捆加8根)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7捆加2根)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的数由3个十、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评析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只顾自己,而忘记倾听别人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创设“我说组成,你猜数”的练习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猜数、摆数、读数的过程,思维非常活跃。)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10开始。10,20,…,90(当数到90时,教师故意停顿),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99(放慢速度),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10个十就是100。(板书:10个十是100)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63比64少几?89前一个数是多少?5个十是多少?(学生抢答)
(评析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100以内各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10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三)游戏活动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39,40,4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给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10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有个数字,分别是24,36,30,42,75,63,50,21,19,38)。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评析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感到疲倦之时,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判断正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评析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数,使学生充分感受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用数学的快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案例点评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100以内的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一年级的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猜铅笔的游戏,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学生自己“发现问题DD提出问题DD主动探究DD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傻墓?BR>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数中体会,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4.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看尺子提问题时,学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运动员介绍自己,其余同学的评价、提问等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在学生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总之,整节课突出了主体性,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突出了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
【多样与统一的设计及反思(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初一二历史教学反思2022-07-06
初中语文优秀教研组计划2022-10-20
小学常规教学汇报材料2023-12-30
小学作业检查总结2023-08-04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2023-04-15
对历史教学的反思2022-05-06
教案作业检查工作总结2022-08-28
语文教研的活动总结2023-03-23
2022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2022-08-20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202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