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lvialila”为你分享9篇“家长必看:心理“排忧处方””,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家长必看:心理“排忧处方”
家庭生活状态改变,不仅是孩子的人生转折点,也是家长的新挑战。不少家长感到难以适应,甚至出现紧张、担忧等焦虑情绪。本期,《生命时报》邀请心理专家为他们开个“排忧处方”。
处方一 亲子班 解入托之虑
9月伊始,又有一拨宝宝进了幼儿园。入园时又哭又闹的小朋友固然不少,殊不知,很多父母这时也会闹情绪。想到“心头肉”进入一个新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刘太太就觉得忐忑不安,经常是女儿在园里玩耍,她在墙外流泪。成天翻来覆去地担心:那么多小朋友老师能照顾得来吗?宝宝会不会被欺负?在家吃饭都得哄着,会不会吃不饱?越想越难受,恨不得立即跑去把女儿抱在怀里。
其实,这些家长可能和孩子一样,犯上了“分离性焦虑”。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顾伯美副主任医师表示,这在妈妈身上很常见,是因为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和生活引起的,严重时甚至拒绝让孩子入园。特别是孩子哭闹时,家长还会产生自责心理,认为自己不该把孩子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心理处方:加强信任、规范准备。首先,相信孩子的能力。3岁左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此时的他们渴望与同龄孩子交往,一般都能很快适应集体生活。其次,规范化训练。可以参照幼儿园的作息,让孩子养成习惯,训练吃饭等基本生活技能等。宝宝学会了,家长自然放心。最后,“脱敏疗法”。入园前,妈妈和孩子可以参加“亲子班”,逐渐缩短和孩子一起的时间,实现自然过渡。
处方二 小课堂 消入学之愁
除了幼儿园,小学也迎来了新学生。对孩子来说,上小学就是真正的“学生”了,充满了新鲜感。但对于王女士来说,孩子上学让她头痛不已:自己刚刚升职,夫妻二人工作都很忙,现在每天要按时接送儿子、监督他写作业,还要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保持联系,给孩子挑兴趣班……这两天,就为了谁去接孩子,她和先生吵了好几架。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付艺副主任医师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生活重心会发生转移,这是为人父母的必经之路,特别在孩子从“幼儿”转化为“学生”这一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此时,家长面对工作和孩子的双重挑战,心理压力更大,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对生活和工作过度紧张,产生“广泛性焦虑”,甚至传染给家人。
心理处方:时间管理、适当求助。首先,家长要接受转变。意识到为孩子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要学会适当放弃。此外,做好时间规划。挖掘自己的“执行功能”,就能解决复杂的冲突问题。比如不能接孩子时,可以安排孩子参加小课堂,下班后再去接他。最后,充分利用资源。家长们可以在附近的小区找几个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孩子家长,“拼车”、“拼时间”,轮流接送孩子,既可保障安全,又能节省时间。
处方三 健身操 补离家之空
近日,还有不少大一新生的家长不适应,孩子一走,不仅家里空了,心里也“空巢”了。李爸爸说,感觉度日如年,他和李妈妈两人大眼对小眼,不知干点什么才好。少了孩子的嚷嚷,做家务也没兴趣了,甚至会觉得胸闷、心慌。
江苏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贺丹军提醒,很多家庭,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多年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喜怒哀乐来自孩子,产生心理依赖。因此,孩子离开之后,父母一时找不到替代的兴趣点,对未来无所适从,产生“期待性焦虑”。
心理处方:接受现状,挖掘自我。一方面,改善自我认知。告诉自己孩子长大总会飞走,给他们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锻炼他。另一方面,找到新的兴趣点。家长完全可以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做健身操、跳交谊舞,即健康又能打发时间,或者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事业。当然,如果不良情绪进一步发展,难以自控,最好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篇2:必看专家力推的健康心理处方
20岁―30岁:迷茫期
20多岁的人处于迷茫和探索阶段,无论单身还是已婚,最想弄清的问题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心理处方:
1、制定计划。此时可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后的预定目标。
2、勇往直前。20多岁是接受新事物和积累经验的黄金时期,因此要大胆尝试。
3、寻求支持。专家表示,如果你在20多岁就结婚生子,那么最好从家庭中获得情感和心理支持。
30―40岁:奋斗期
30多岁时,人生基本有定位,生活更稳定,工作更忙碌,自信心更强。此时,是事业上的黄金期。
心理处方:
1、微调计划。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目标。
2、保持平衡。保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非常重要。
40―50岁:期盼期
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桃乐西辛格博士表示,大多数人在40多岁时,创造力和工作效率达到巅峰。
心理处方:
1、调整态度。不要让“我开始老了”之类的消极思想破坏决心。
2、广泛交友。你需要拥有至少5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外,还要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朋友。
50岁以后:不安期
由于接近老年期,“余日不多”的思想会造成一定的心理波动。
心理处方:
1、心灵探索。不要让生活失去方向。专家建议自问一些问题,比如“我现在的生活究竟过得怎么样?”“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吗?”等等。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找到新的人生定位。
2、提高职业意识。根据个人兴趣或结合业余爱好,必要时更新工作。
3、学学“婴儿步”。无论决定做何种改变,此时的你应该学会从小做起,慢慢改变。
篇3:家长必看:关注孩子的“后高考心理”
家长必看:关注孩子的“后高考心理”
高考过后的几个月如何度过,已经成为许多考生尤其是家长关心的问题。有关专家提醒,考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考后多于考前,家长应关注考生的“后高考心理”,引导考生考后“放松莫放纵”。考生心理将遭受两极考验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考生们的心理状态会出现两极分化。成绩优秀的考生为了放松而开始疯玩,成绩不大理想的考生则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中。这是考生心理出现两极分化的鲜明写照。
大考之后,不少考生都会通过上网聊天、网络游戏、同学聚会、外出旅游等方式让自己“尽情释放”一下大考紧张情绪,有的甚至夜深方归,令家长十分担忧。有的考生一下子不知该做什么,对考后生活无所适从。也有个别考生,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整日忧心忡忡,闭门不出。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陷入痛苦中,等待录取结果的他们,总担心难以出现理想的结果,期望值过高又总是落空,就会受到较大的心理刺激,容易导致情绪压抑。一些性格内向的考生,还可能由于过分焦虑、恐慌、烦躁等而“走极端”做出傻事。
家长关注考生心理重在引导专家分析,考生在经历几个月紧张迎考之后,各种心理需求在高考后一段时间会出现“井喷”现象,很多潜伏的心理危机就很容易出现。有研究资料显示,从高考结束到发榜后一段时间,考生出现心理问题较之考前与考中有增无减。专家就此呼吁,全社会追求“人文高考”的理念应贯穿复习、考试和招生始终,家长尤其要引导考生以“平常心”度过高考后的“等待期”。
专家建议,家长要合理安排考生的考后生活,多为孩子安排一些音乐欣赏、图书阅读等有利于“积极休息”的活动。考生还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比如前往人才市场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日后工作学习的盲目性。
对这些受消极情绪困扰的考生,家长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高考观念,认识到上大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在此基础上,家长不妨为孩子们制定几个落榜的设想,如复读、参加其他形式的学历教育或找工作等,使考生认识到人生还有许多道路可走。文/新华
篇4:解除自闭的心理处方
1、注意力转移
“三不要”:尽量避免的内容:不要过多地读伤感的作品,包括伤情的散文小说、悲观的美学哲学等。不要过多地回忆自己“不堪回首”的创伤史。不要沉迷于自己的胡思乱想。
“三要”:尽量坚持的内容:要多关心周围的有形、有色、有味等事物,求诸于感官的刺激。要多关注“形而下”的技术、技巧、窍门之类的事物,找一两件动手的事做,如运动、编织、剪纸、绘画等。要学会吃零食,并且要与人分享。也可以关心改善自己的食谱,学习下厨的技艺,多多做一些体力劳动的活儿。
2、想象
每天早晨起床前把每一种想象想一次;坚持三周。想象自己象一只蝴蝶,破茧而出,振翅飞翔;想象自己在自己的心灵之屋里打扫满地的尘埃,直到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推开窗户,引入自然清新的春风与灿烂辉煌的阳光,精神为之一振。
想象自己与自己所爱的人一起,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忘情于对方无私的给予与真切的爱意,从而觉得温暖遍布全身。
3、自我实现方面
确立一个专业方向,投入学习。在学习中接触人与事,不仅仅是书本。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服务实际,这个实际主要是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如果有交往障碍,可以向专家进行心理咨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4、人际关系
周末要上网与网友聊天,至少要在网上认识一至三个网友,保证在作业期间每周上网聊天不下于2小时。
寻访旧友:去重新联系一些已经渐渐失去了联系,而过去自己感觉不错的老同学老朋友,叙叙旧,唠唠炕,拉拉家常,沟通情感,交流信息。
关注自己单位同事中的弱者,尤其是那些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设法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从中体验爱的给予的价值与意义,充实自己的生活。
给自己的亲人过一个重要的节日或生日,要正式一点,隆重一点。最好是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关系越密切的越好。
篇5:心理健康处方有哪些
心理健康处方有哪些
1.精神胜利法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遭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
2.难得糊涂法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紧张事件。
3.随遇而安法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恬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4.幽默人生法当人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
5.宣泄积郁法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如悲伤忧郁时不妨与异性朋友倾诉,或进行一项你所喜欢的运动,也可作一次旅行来改变郁闷的心境。
6.音乐冥想法当你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着去做一次“心理按摩”――音乐冥想。
篇6:给网络心理开个处方
日前,一位中学生的父母来信说,他们的孩子目前正读中学,为了孩子的学习,他们节衣缩食,为孩子买了电脑,然而结果却让他们心痛。因为孩子不但不利用电脑学习,相反却上网聊天,交异性朋友,上黄色网站,玩不健康的游戏。当他们禁止孩子用电脑时,孩子就跑到网吧去玩,并且经常逃课,像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泡网吧。这名中学生不但荒废了学业,而且整天不与父母交流,举止异常。尽管孩子父母采取了包括打骂在内的各种方法,但却无济于事。目前他们焦虑万分,希望有关专家能够帮助他们。
据首都医科大学的一位心理医学专家解释,发生在这名孩子身上的事情,目前在广大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社会上上网主体为在校青少年,而这其中又有约50%在校生经常上黄色网站和上网游戏、聊天、网恋。由于青少年长期沉溺于上网,往往会导致精神障碍和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统称为网络心理病。
专家认为,一般说来,青少年沉溺于上网而不能自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的。
首先,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
面对新事物―――上网,他们当然是趋之若鹜。上网聊天、交友、网恋无疑是青少年获得理解的最好方式。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去看,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并且会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其次,由于在校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经常出现障碍与困惑。另外孩子和父母交流融洽的也不多见。这些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苦恼期,精神长期受压抑需要一条途径加以宣泄。而上网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途径。
再次,由于我国目前性教育滞后,青少年生理上趋于成熟,性欲望与日俱增。
但性心理却极为不成熟,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极易受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已。
青少年沉溺于上网,尤其是黄色网站,其危害性极大。首先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分裂,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可能使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瘾症状。一旦离开网络,便会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对此,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加以教育、引导。应该注意的是:
1、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如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就可以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2、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孩子注意力,将青少年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家长和老师应设法引导青少年的求知方向。从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加强其自制能力。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长期主办各种兴趣小组,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夏令营等。有意识地将青少年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
3、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家长和老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对其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讲解。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切不可因觉得不便谈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面,学校应及时开设正式的性知识教育课,以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性心理苦闷。使青少年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其对黄色网站的热衷。
4、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与控制力首先青少年应树立一个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自己的控制力与忍耐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方面的外部支持。
专家指出,有网络心理病症的青少年如想戒掉网瘾,可有意识地转移目标,如找本书看看,参加一些自己热爱的活动。如不能立即戒掉网瘾的话,可逐步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上网时,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避免上黄色网站。如自己难以控制自己,还可让家长参与进来监督自己。
5、家庭和学校应进行经常性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控制有上网瘾的孩子的作息时间,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小环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篇7:心理美容 最佳的美容处方
心理美容的目的就是通过疏导与暗示,使人的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脏腑运行机制顺畅,气血运行顺畅,促进血液循环,激活面部和全身肌肤细胞的代谢。使面容富有光泽和弹性。
瑞士权威美容和心理研究机构CNS中心发现,精神压力可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出现持久的心身功能失调,使皮肤干燥松弛,失去光泽,肤色呈病态状。精神美容法分为:不良情绪消除法和健康心理培养法两类。不良情绪消除法包括心灵美境法、洒泪排忧法、诉说法及情趣除忧法;后者包括工作疗法、音乐疗法、休闲疗法及笑疗法等。笑疗法是见效最快且人们最乐意接受的方法。
心理美容的社会学意义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体现自我。一个人做到了自我完善,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贮存,成熟的心理承受力,感人的个性特征和亲和的人际吸引力,是生命活力与价值的体现。具有引起对象产生愉悦、认同、感化的魅力,他就容易被社会接纳,使自己具有宽阔的交往空间,获得广泛的社会赞助,求得良好的个人发展。心理美容是实现自我完善及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现代美容不仅包容了化妆护理减肥等改变人外在形体的技术和理论的形象美容,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心理学的内容,即从心理的角度去开掘人心灵深处的隐私、疏导郁结的心境、激发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营造达观、欢愉、向上心情的心理美容。
心理美容,是即注重容貌的美丽、身姿绰约、发型服饰得体的外在形象美,同时也注重修养的提高、气质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心灵真善美的开掘,是使人努力跨越年龄容貌体态等客观局限,获取震憾人心的形象美和内在魅力美的一种有效方法。
篇8:幸福女人的心理处方美文
幸福女人的心理处方美文
抑郁--受伤害的首先是自己
日常生活中,有抑郁倾向的女性占一定比例。当她的眉头紧锁,用敏感的眼神和敏感的心灵去揣摸别人的一言一行时,自然伤害到的首先是她们自己。而“伤害”她们的人却常常一头雾水地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
一位音乐系毕业后已婚的A,内向而又抑郁,凡事往坏处想得时候多,常常是自找,自己给自己增加心理。
一位大他们夫妇很多的单身B常去A家玩,与A丈夫聊得挺投机,每次聊完后,如果晚了,A还会主动让她老公送B。一年后,A夫妇俩来B女士家里坐客,吃完饭后,A让她老公先走一步。之后便向B讲了一堆令B缓不过劲儿来的话:“你是不是爱上我老公了?每次你们聊的那么投机还地大笑,你知道我心里什么滋味?我为此流了一年的眼泪。我老公也知道我难过的原因,可他就是坚持自己没错,也不肯改正自己。我都快难过死了,所以今天要找你好好谈谈。”
一头雾水的B缓过劲儿来后只说了一句:“你真觉着我和你老公有说不清的东西?在你认识他的3年前我们就是很要好的了,就是因为没有你所认为的那种可能性,我们才保持到今天的。”虽然话是如此说,但B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地去A家了。后来听说他们的生活中又出现了C女性、D女性。
针对抑郁女性的心理处方
处方之一:多活动。除了做家务,最好能养成散步习惯。
处方之二:多听轻松音乐。音乐容易进入人的潜意识,潜意识比意识对人的影响更大。
处方之三:充分利用颜色的'心理效应。多穿暖色调,少穿黑色调衣服。
处方之四:多与人交往。与外向、开朗活泼的人交往。
处方之五:挺胸抬头走路。可逐渐建立心,从而减少抑郁。
虚荣心——扭曲了的自尊心
“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因此,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王教授说。
一位刚走入社会的,家境贫寒。为了追求时髦,不惜借钱购买高档衣服,还借钱买了项链、戒指来炫耀自己。周围人对她说,你真有钱,她说是她爸爸、妈妈帮她买的。有一天门口堵满了要债的人,周围的人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从此,大家都躲着她走。
“实际上虚荣心很强的人,她的深层心理是心虚。为了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是很空虚的。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在斗争着。因此有虚荣心的人,至少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心灵折磨,一是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的不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二是达到目的之后,为唯恐自己的真相露馅的恐惧所折磨。因此他们的心灵总是痛苦的,是没有可言的。”王教授对此剖析道。
针对虚荣心的心理处方:
处方之一:追求真善美。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
处方之二: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处方之三: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机会抬头。
篇9: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
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
福建省惠安一中 何新宏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两个极端之间,尚有一类为数不少的心理缺陷人群,常常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不过,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应有的放矢。
一�p孤独�p怪僻,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选择足球�p篮球�p排球以及接力跑�p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你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二�p腼腆�p胆怯,容易脸红,怕难为情--多参加游泳�p溜冰�p滑雪�p拳击�p摔跤�p单双杠�p跳马�p平衡木等项目。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害怕�p摔倒�p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p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三�p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多参加乒乓球�p网球�p羽毛球�p拳击�p摩托�p跨栏�p跳高�p跳远�p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p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
四�p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多参加下棋�p打太极拳�p慢跑�p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p射击等缓慢�p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p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五�p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p篮�p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久经沙场”,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
六�p自负�p逞强--选择一些难度较大�p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活动,如跳水�p体操�p马拉松�p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也可找一些实力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p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
弥补心理缺陷的训练形式,并不是一般运动训练和娱乐游戏,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3个月为一周期,一般进行两个周期左右。要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要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家长必看:心理“排忧处方”(共9篇)】相关文章:
大学必看励志小故事2022-11-06
必看的经典女孩励志书籍2022-06-24
学生必看的自我总结2023-03-17
高考必看励志作文素材2022-09-25
《莫扎特传》中学生必看经典励志影片2022-09-03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2023-01-23
开学季热门高一必看写景作文800字优秀2023-06-11
名著读后感650字小学必看2022-08-23
孩子必看的经典书籍有哪些2023-01-02
妈妈必看的十大幼儿书籍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