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时间:2023-05-04 07:43: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精选17篇)由网友“甜橙手册”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1: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应对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育学课程也必将面临着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创新和转变.改革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是提高高师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 者:李亚洲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5 关键词:高师   公共教育学   教学方法   改革  

篇2:浅谈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论文

浅谈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学是师范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对师范类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当代教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学教学的关键。笔者在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探讨。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切知识中,唯有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价值”。就教学方法来说,流派纷呈,理念杂多。面对这肥沃的理论土壤,我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让高师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之中,理论与实际融合,形式与内容交汇,从运用与操作的层面上理解与吸纳教育学知识。

一、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的这一新变化,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需要他们对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个人的研究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相关的知识,更离不开有指导的训练。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普遍较低,与师范院校不够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教育学教学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根据教育学教学时数少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设计一些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改,接触中小学教师并学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专题研究性学习使高师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学生思维得到广泛的发展空间,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进行合作学习,让师范生的合作理念成为指导未来教学的思想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成功不仅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需要个体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的竞争意识过强,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的现状。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既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个体提出问题,找出疑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自由产生召集人、组长、记录员、以8人为一组,围成“o”型,成员主动亮出自己的疑点、问题,进行交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同学们时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时而“和平共处”、达成共识,待每个成员的疑点、问题都发表出来后,全组成员就疑点的多少,问题及策略的新颖性、科学性、具体性等条件,评选出该小组的三个最佳动脑奖,并说出评选的理由及提供的有效策略。此过程是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一些深远广阔的珍贵思想由此而生,也是不同思想、观点相碰撞、撞击出五彩缤纷的“火花”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每组自觉产生一位讲解员,作为本组代表,充任教师角色,面向教师与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合作探究结果,可以是本组评选出的最佳问题或最有价值的疑点,也可以是受本组成员思路启发,经过本组成员共同研讨一致认同的观点,最后根据以上评选最佳动脑奖的标准,评选出两组最佳合作动脑小组。交流结束后,要求把个人、小组的有关材料一同交给老师,以便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参与过程与努力程度。参与的过程、努力程度与评选的结果不仅与学生平时表现挂钩,而且把它作为评定期终成绩的重要依据。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精彩之处掌声不绝,疑惑之时双眉紧蹙,观点一致时频频点头,报以微笑。组与组之间既暗中相互较量又明里鼓励、欣赏,形成一种既合作交流又比赛竞争的良好氛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集体精神的显露,更是个体、集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价值体现,是一个成就自我,帮助别人的过程。学生们交流的不仅仅是观点、看法,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同学交流了思想和感情,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与友情,更深刻地体味出“同舟共济”的现实意义。[1]

三、运用自由演讲等形式,让师范生口头表达素质得到锻炼

教师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教师与其他科研人员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必须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备的条件。语言优美,饱含感情,语速适中,重点分明,抑扬顿挫,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不但可以实现知识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现情感教学目标。为此,在教育学课堂上,每堂课前5分钟可让学生自愿或轮流到讲台开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创造活动。其要求有三:(1)自由。形式不限,如可采用演讲、唱歌、朗诵、绘画、书法等形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介绍影响自己最深的教育名著,可介绍健康向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也可展示自己在板书和画简笔画等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特长、爱好。平时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有专业的敏感性,善于从报刊及文学作品中发现并摘抄有关教育方面的名言警句,尤其要关注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非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如爱因斯坦、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他们的'见解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形式既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2)创造。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标新立异,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先找出自己的亮点,再按照周密的计划,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使自己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3)限时。时间限于5分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表现自我,时间虽短,但在竞争的气氛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活动完毕,教师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学期末评出优秀范例。如有可能制成录像带放映出来,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学生以自愿的心态投入,让学生在不经意打造的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从而真正掌握教育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教师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如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及绘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四、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师范生通过实例尽快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大体属于应用学科,本身来自于实践,所以具有采用案例教学的先天优势。一旦确定某项教育内容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便可以着手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步应确立教学目标,尽可能使目标表述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第二步选择或组织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师范教育的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2](p.6)一个好的案例是能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和教师更多的参与,这种参与从课程设计以后便开始,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诸如在学生方面分析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使学生乐意参与案例教学,成为一个积极者,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思考,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这是学生准备案例学习的两种水平。在教师方面涉及内容的掌握,诸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的把握。

在教学实施阶段,案例的讨论是核心部分。首先在开始阶段,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其次,师生共同对案例中的论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甄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并据此尝试性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后两个阶段分析的基点。再次,便是备择方案的讨论,备择方案可来源于学生前一阶段的讨论,也可由教师建议提出,这视学生发展情形而定。讨论时有时需进行几轮分析,预先削减其中的一些不适宜的方案,然后对比分析相对适宜或适宜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的方案。最后实施阶段是最佳方案在实践的延伸,学生可依前面所确立的方案作实施计划。这对学生教育实践性价值观、实践技能技巧的初步形成有很大帮助。

总体而言,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助于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但案例教学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可以参与。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尤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严启英.“自学―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微探[j].广西格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高师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刍议

高师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刍议

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属师范类学生必修的.教育理论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理论性太强,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呆板,所以很多学生抱着极大的兴趣去听,但往往是越听越迷惑,越听越失望.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改进:第一、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第二、突出实验性,增强实用性;第三、改革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

作 者:宋爱芬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经管系,新疆,昌吉,831100 刊 名:昌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 年,卷(期): “”(3)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学课程   封闭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   心理实验与心理测量   成绩的评定方法  

篇4:论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的性质

论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的性质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改革能否成功,首先在于能否正确定位新教材的性质.笔者认为,应从目的性、应用性、育人性三个方面探讨新教材应具备的性质.在目的.性方面,新教材除了传授知识,还应使学生利用知识完善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在应用性方面,新教材不应包含过多的理论性内容,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性上;在育人性方面,新教材应以解决中学的“育人性”问题为主.

作 者:杨荣华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6) 分类号:B84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   教材改革   教材性质  

篇5: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提升方式分析论文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提升方式分析论文

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理应得到广大师范生的重视与热爱,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尽人意。公共教育学正遭遇着尴尬,并面临着目标、地位、认同、教学、评价等五大方面的困境。[1] 与专业必修课相比,公共教育学在师范生心中的地位较低,学生普遍认为公共教育无足轻重,学与不学都差不多。教育学主要是理论知识,比较空洞,操作性、实践性、技能性不强。[2] 所以,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缺乏兴趣,缺课现象屡屡发生,且部分学生上课不太认真,课后也不复习,考试前一周再死记硬背几个条条框框,考试结束后基本上就忘记了。[3]为此,高师院校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管理、情感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提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

一、提出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外在压力

公共教育学的尴尬地位决定了其受重视的程度。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不如专业必修课重要,教师也会尽量放宽条件,降低要求。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公共教育学的境遇更加难堪。首先,公共教育学老师应该让学生

1.明确学科价值

公共教育学的开场白极其重要,在第一堂课时,教师应给学生讲清楚教育学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金表的故事”和“孙敬修与两个孩子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懂得教育学知识的老师与没学过教育学的家长、街道大妈的区别,从而告诉学生:教育学使你具有教师的资格。

2.固定学生座位

公共教育学一般由高师院校教育学院的教师担任,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大致为50~60学时。公共教育学教师一般同时教授几个不同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习公共教育学的学生一般是学校里其他学院其他专业的师范生,教师对学生之前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少部分学生上课缺课,老师并不容易清点出来,有的老师一个学期结束了还不能完全认识班里的学生,或许能叫出少数几个学生的名字。这也使得学生有了空子可钻,公共教育学缺课的现象屡屡发生。

让学生按照学号就坐,并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最后把每位同学的座位都固定下来。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快地认识、熟悉学生,并记住他们的相貌与名字;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总是与熟悉的同学一起坐,促使学生与不同的同学邻座,扩大交流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教师清点缺课的学生,从而督促学生出勤,减少缺课率。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按学号就坐、固定学生的座位的方法的确使以上三个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3.与学生“约法三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第一堂课时,教师应与学生“约法三章”,在出勤、课前准备(着装、学习用品)、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做笔记、课堂参与)、课后学习(完成作业、查阅相关资料)四大方面给予相应的规定。经过师生共同磋商后形成“教育学上课要求”,并严格按照该要求公平公正地执行。

在出勤方面,给予学生一些弹性空间,准许学生迟到2次(每次不超过5分钟),准许病假1次,事假1次。超出该弹性范围,则给予相应的扣分处理。在课前准备方面,要求学生着装整洁大方,不搞非主流。男女生均不得穿拖鞋、背心上课;女生不要穿超短裙、超短裤,上衣不能太短、太透、太露。倡导学生背书包上课,带齐基本的学习用品,至少应带课本和笔。在课堂要求方面,要求学生手机调为振动,非紧急情况不能接听电话,不能频繁地发送短信;不能聊QQ、浏览网页、看小说,需要查阅资料可下课后进行;不能频繁地交头接耳,甚至大声说话;不能瞌睡、睡觉;不能看与本学科无关的书籍或者写其他东西。上课应做好相关笔记,并积极思考、师生互动,参与课堂问答、讨论或争辩。课堂回答无论对错都值得鼓励与肯定,学习委员记录好每堂课每位同学发言的次数,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在课后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并按时上交。如果延迟上交或未交,给予相应的扣分处理。同时,要求学生培养自己查阅资料的能力,能根据要求查阅图书馆和电子资料,有创造性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并能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

4.制定考核指标

考核制度作为一根富有权威性的指挥棒,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5] 公共教育学常采用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期末总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其比例一般为70%和30%。这种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上课不够认真,期末考试前突击背诵一下以应付考试,从而偏离了学习教育学的真正目的。公共教育学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重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以达到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学习、指引努力方向的目的。平时成绩可由出勤、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和作业四部分组成。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变学生课堂失语的现状,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的考核。无论学生的答案对与否,观点正确与否,都应该予以肯定及加分,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友善地与同学分享、交流。

二、奠定情感基调,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满怀对学生的热爱之情,笑脸相对,充满亲和力,提倡民主平等与思想自由。

1.长挂笑容,充满激情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产生负面情绪,课堂上少了几分微笑与激情。公共教育学教师自身的教育学素养较高,应该尽量避免将消极情绪及不良心理状况带进课堂。应坚守“皮格马利翁效应”,以积极的心理面对每一位学生并相信他们都是优秀的。

有学者以广东省某一所综合性高校某一门公共必修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发现:“教师授课富有激情”和“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高校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6] 公共教育学教师容易陷进教育学理论的条条框框中,使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因此,富有激情、语言风趣幽默是活跃教育学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2.热爱、尊重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热爱、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充满爱心,融入到学生情感当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恶语相加、严厉指责、当众侮辱等。爱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是互动的。只有教师真心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地喜爱、尊重教师,才会乐于遵从师道。

3.倡导民主平等与思想自由

长久以来,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必须言听计从,而现代教育提倡师生间民主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6] 现代社会充满多元因素,学生的思想也不可能高度一致。教师应该坚持思想自由,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答案、探索真理。因此,在真理面前、在班级管理中、在师生对话时,教师都应该坚持民主平等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导致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7] 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

1.课前新闻分享

要求学生每周搜集一个或一些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事件,在课前与全班同学分享,并让全班同学参与评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教育新闻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的教育敏感度,建立自己的主张与看法,树立起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2.案例分析教学法

有研究表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吕林用两个学习公共教育学的师范生平行班做实验,一个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一个班采用案例教学法。结果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班级在学习兴趣、教育理论发展、教育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8]

案例可分为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正面案例是运用成功的事例从正面佐证规律,反面案例则是运用失败的事例从反面来佐证规律。[9] 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选用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将教育理论融入教育事件,通过案例展示、学生分析、教师总结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习得知识、树立观念。

3.体验反思教学法

学习公共教育学的学生从出生到现在都在接受家庭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都在接受学校教育,也无时无刻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着社会教育。因此,他们亲身经历的教育事件不计其数,他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说服力的例子。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经验与体验,让学生将其成功的、失败的、愉悦的教育经历与大家分享,并对其进行反思、评论、纠错。通过回忆、反思、评论、纠错、树正等环节,学生便能较为深切地感悟到教师之道、教育之道。[10]

4.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教学。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审视教材,因此,运用问题教学法既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勇于突破权威、经验和常规,树立起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7] 例如,在教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中西方对教育的不同理解”等内容时,可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缜密论证,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5.辩论教学法

教育学中很多问题都没有定论,尚在争议与论证之中。因此,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中,与其搁置争议,还不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的目的不一定要求某一方妥协,形成共识,而是通过辩论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观念。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在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观念、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相互碰撞,积极地探索与评价信息,在建构自己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并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方法。[11] 例如,在教学“现代学生观”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外塑论”与“内发论”两种不同观点进行辩论。经过辩论之后,学生代表分别总结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要点,教师再进行总结与点评。

[参考文献]

[1]郁芳.当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4).

[2]苏春景.走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困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本文选自《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论公共数学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

论公共数学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

工科院校的公共数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复变函数。这些公共数学类课程是工科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最先接触到的知识内容,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保障。公共数学类课程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公共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符合新形势下大学教育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换的前提,以及教育部关于工科各专业的调整与更新的要求,并在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更新的大背景下完成。所有政策性的变化,使我们改变了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以及考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有成效的教学成果。

一、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_。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类课程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也导致出现了李大潜院士所说的“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的矛盾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着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改革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素质教育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过程的介绍、推理论证思路的延续等,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强调过程。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开阔学生视野,增强

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要用现代的数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来组织和处理传统的教学内容,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尽管公共类数学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但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全景的介绍。例如,以下公共数学类基础课是很有代表性的:高等数学代表连续的量,主要研究对象是函数;线性代数代表离散的量,主要研究对象是向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代表随机量,研究随机现象,随机变量等等。这三门课程都是在实数域内进行研究,而复变函数则是在复数域内研究函数的形态,包括微分和积分等性质。其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彼此的关系,并能了解相互之间的应用。在高等数学中学习利用微分研究函数性态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工具研究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包括这个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极值型和凹凸性等性质,这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研究正态分布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线性代数中讲解二次型的正交替换等非退化的线性替换,为高等数学中二次曲面的学习做准备。再比如,在学习完高等数学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块整理所学知识,如一元微积分学模块、多元微积分学模块、无穷级数与常微分方程模块等,为之后复变函数的研究打下基础。

2.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好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要尽量结合实际背景和现实原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实际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始终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型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采用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研讨课等形式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宏观把握,帮助学生进行细致及微观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教学内容为主体框架基础上局部优化教学结构,适当引入科研成果,形成特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基于020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启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传统的黑板教学与现代的互联网+教学方式相结合,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网络平台预先观看学习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预习材料包括课程的知识点、小测试、简单的情景案例提问,一方面让学生先粗略了解大致框架,另一方面是找出不懂的地方,即带着问题来学习。在正式课堂上,学生就理解困难的地方求教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及时交流,实现有内容和针对性的师生互动。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了“主导一主体”的学习思想。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复习的方式翻转课堂,将以往课堂上讲授与演练7:3的比例变成3:7的.比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和干货学习。

二、提高课程辅导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互动,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辅导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辅导答疑环节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通过反馈式教学,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高校管理制度的特点,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外见不到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及时和教师沟通,提高交流的质量,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辅导的方式。与教学进度同步进行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堆积起来。答疑辅导要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及时加深加宽。比如,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前提前20分钟左右到课堂,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再如,安排统一的时间对学生_对_答疑,或者针对按教学班教学的情况,照顾到不同学院学生时间的不同,按照学生时间统一安排答疑,更加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课后自学。另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如QQ和微信等,及时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享自己的讲义和相关资料等,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洞时即时通讯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主要的疑问进行课堂讲解,减少习题讲解的盲目性,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考核模式是期末一次性、单一闭卷的考试形式,导致很多学生在期末突击,临时抱佛脚,往往取得成绩一般,更重要的是短期内很难掌握重点和难点,学习变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将课程考试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变“要求我学”为“我要学”。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时,结合闭卷考试结果以及学生学习过程、情感和态度。同时,注重发挥考试的评价对教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使学生的成绩最终呈现理想的“正态分布”结果。数学类公共课中的过程性考核突出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基本理念,在考核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在考核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考核实践能力,注重考核数学思维和数学品质。考核具体分为几个部分,在学期中间进行一次期中考试,在整个学期定期进行几次在线考试。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多样化,包括在线作业完成情况、在线测试和学期小论文撰写情况等考核。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建立公共数学类课程在线考试系统,使用软件技术加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独立性。同时,教师可以实现在线掌握学生平时作业完成及在线测试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学习,发现学生学习的共性问题。通过在线考试和智能评分系统,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独立、自主地学习,快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线考试和智能评分系统一方面为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另_方面又节省了他们搜寻査找的时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可能、更加高效快捷。

公共类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适应“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必然趋势,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教学辅导以及过程性考核等方面做了改革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过程性考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改革措施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例如,利用020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公共数学类课程重新进行整体改造和建设,进一步深化公共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数学类课程课堂翻转,重新制定数学类课程质量标准,重新梳理和优化数学类课程教学内容,细化教学要求,改善教学方法,录制微课辅助学生学习,完善公共数学类课程线上线下资源建设,建设优质系列的公共数学类在线课程,提升公共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篇7:高师公共教育学实训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

关于高师公共教育学实训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

构建高师公共教育学实训教育体系,使其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 者:李波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5 关键词:高师   公共教育学   实训教育体系   教师教育  

篇8:探析多元智力理论与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论文

教育学一直是高等师范院校内师范生的必修课,是师范教育的标志性学科,在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很多高师生不喜欢这门课,觉得在这门课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改革?可以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它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关注,指导着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视角阐述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以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由八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的,这八种智力分别是:言语智力――指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指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空间智力――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智力――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人际交往智力――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内省智力――是指人们构建准确的自我感知以及应用这种知识规划和指导自己的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智力――指让人们通过识别、分类和运用自然事物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八种智力是独立而平等的。

(二)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加德纳认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八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八种智力的发展不具有同步性,优势智力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有不平衡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采,使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个体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和所拥有的教育条件不同,会导致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水平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在尊重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发展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上,促进弱势智力进一步的发展,以获得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智力具有社会性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此概念强调了智力具有社会性,一方面是指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受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制约,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的学习中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智力是个体在某种社会情境下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其独立于实际生活情境。抽象地、孤立地谈智力是毫无意义的。

(四)智力和创造力相联系

从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智力和创造力密切联系。不管是“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都离不开创造力的作用。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毋庸质疑是一种创造能力,而解决难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在解决遇到的难题时,难题对个体来说是新的,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需要个体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采用新颖的策略,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有效地解决难题,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五)智力是发展的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也就是说智力是可塑的、发展的,在合适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个体的智能都有可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人的多元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使个体智力得到高度而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高师教育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当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赋予教师相应的身份和职责,规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角色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高师教育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单一的,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学中过多关注教师教什么而不是学生学什么;教师作为传授者,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特征和不同的知识结构进行有差别的教育,只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单向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智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这样的教师角色定位不符合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贫乏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师生交流信息的对话文本材料、观察讨论的影视资料等素材性因素,也包括会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的教师精神状态和教学方式等潜在性因素,还包括实现课程目标的时空资源等条件性因素。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长期以来,高师教育学教师由于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没有意识到教材仅是一种文本性的课程资源,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材内的知识视为普遍的绝对真理,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使得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教科书规定的内容,高师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并记住教科书的各种概念和原理以应付期末的书面考试。贫乏的课程资源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多元而有差异的智力,满足不了未来教师职业对他们的要求。

(三)教学形式传统、单一

由于受传统的智力理论的影响,高师教育学一直侧重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进行教学。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例如,学生没有独立发言的机会,言语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向的知识输入过程,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智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对学生的评价片面

传统智力观把个体的智力等同于他的认知能力,认为测量智力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人才,其测量的方式是采用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以及其测量的方法严重影响着高师教育学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目前高师教育学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没有得到评价。

三、多元智力理论与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

(一)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多元智力理论呼唤新的教师角色。首先,教育学教师要放下权威的身份,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智力有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之分,教育学教师不一定在智力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很高的发展,不一定是个全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懂,在所有方面都是权威。所以,教育学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把“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发现,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使自己也不断进步,做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甚至有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身上的特长。其次,教师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从学习的依赖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要了解各种智能的表现特征,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他们的智能特征表现出来,发现学生的智能特征,在此基础上心甘情愿地作为学生的支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时,教育学教师还应主动积极和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优势智力发展,并带动弱势智力的发展,以达到全面的发展。

(二)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促进多元智力发展

要改变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贫乏的现状,必须有效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意识到丰富的教育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采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教学的核心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的提供。只有根据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需要来提供合适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多元智力才能得到合理发展。例如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其言语智力;为学生提供有关数字、类比、逻辑、因果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才有利于其逻辑数学智力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有关色彩、线条、形状等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空间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开放的。教育学课程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外资源(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各中小学、工厂、农村、商场、社区组织、电视、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包括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以及大量的依附于校内外有关的人、事、物上的隐性课程资源等。再次,要基于高师学生的现状来开发课程资源。基于高师学生不同的智能发展状况、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适合他们,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开发他们的智能。最后,要从教师的职业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高师生是未来的教师,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就要根据教师的职业需要进行,例如,教师职业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进行教学反思的内省智力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侧重这些方面,以帮助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更好地发展。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多元智力的发展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首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弱势智力,发扬优势智力,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分层教学包括分层目标、分层提问、分层作业以及分层辅导等环节。例如,教师可以分层布置作业,也就是说教师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状况布置不同的作业,为言语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写论文的作业;为人际交往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对某些教育问题找人访谈的作业,促进他和他人的交流等。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相应的智力得到发展。其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例如,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和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智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协调来共同完成任务,可以发展他们的过程中,可以发展他们的内省智能。

(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高师学生教育学的学习情况是片面的,我们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提供的新视角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以了解其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结构的多元化,对高师学生的评价内容除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学生自然观察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其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高师生的主体除了教育学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同伴,或者是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老师等等。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侧面的评价综合起来的评价是全面的评价。最后,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方法多元化。对高师学生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问答、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以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高师学生。

[参考文献]

[1]文萍,覃壮才,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3)。

[3]高丽静,桑华月,论社会角色变迁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8)。

[4]张成武,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开发[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3)。

[5]吴福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3)。

篇9:论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论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大学教学方法是实现大学教学目的、完成大学教学任务的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大学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作 者:李敏 魏娅  作者单位:李敏(西南师范大学,重庆,400715)

魏娅(商丘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商丘,476000)

刊 名: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POLYTECHNIC COLLEGE 年,卷(期): 18(3) 分类号:A642 关键词:大学   教学方法   价值取向  

篇10:项目导向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项目导向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各类高校,还是各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即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的主动性更强,而学生往往是被动式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死记硬背式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和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极低,学生对于未知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都会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消磨殆尽,好的学习习惯也很难养成。而新时代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就业压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基于项目导向的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含义

1.项目导向

项目,即指具体的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等;导向,即以此为方向进行引导。“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即是指,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的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等项目引入当中,让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学到理论知识,感受参与实际项目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从中提升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项目导向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导向为基础,改变以往的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实际的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等项目加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践过程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2.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是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简单的来说,公共关系学即是研究公众之间交流沟通规律行为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教学中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时间较短,但其发展却非常迅速,是高校教学中管理类、旅游类、秘书类等多种专业学科的必修课程,也是许多高校教学中设计的选修课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这门学科不仅仅重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对于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不断提高,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了,高素质的人才还应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生活工作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将公共关系学引入到高校教学当中,就是让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并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传统公共关系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公关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应试教育”比较严重,在此环境下运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也相应的以“备考、应考”为主,这就直接造成无论是学校方面、学生方面还是家长方面,都是以记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为核心,对于以课本知识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学习几乎占据了学生的所有学习范围,所谓的实践性内容也只是做做表面性的文章,尤其是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单方面灌输,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也只是考前多背多记,这就造成了学生成了懂的多、知识广却见识短、毫无实际应用能力的“纸上谈兵”的片面发展人才。在高校教学中,通常是大班教学,一个班学生很多,这在安排实践课程时形成了比较大的阻力,使得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引入实践课程,学生当然也就不能体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传统的公共关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单项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快速的让学生学到知识理论。但这种教学方法缺乏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无法给学生自由的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其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创新,不会发散、不会变通,并且基本不具备实际的公共关系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不符合重视实际实践课程的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目标。

3.实践环境不完善

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诸多领域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健全,这就导致了多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许多地区仍然比较贫穷落后,那么这些地区的高校就只能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由于相关设备的缺乏,使得这些高校并不具备进行实际的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的环境。没有经费、没有试验材料、没有设施,那么学生就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这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与较为发达的城市相比,不能更多的了解新兴事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就不具备较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

4.教材与实践脱节

公共关系学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实际应用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课件和教材大多只有基本理论的内容,而缺乏实际的实践课程。公共关系学涉及教育、医疗、企业、家庭等众多方面,目前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较为完善,相关的著作也很多,但大多缺乏与实际的实践应用相结合。没有组织学生到各个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的实践课程,没有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的实践课程,没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策划、公益宣传等实践活动,学生就对公共关系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记忆,却不能将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不能真正的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实际实践应用技能,使学生不能具备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职业能力。

三、基于项目导向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探索

1.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环境对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交往模式,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摆脱固有制度的束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使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产生更多智慧的火花。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欲望和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学习探索的兴趣。通过加强教学交往,让教师和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讨论当中,帮助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能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重视教学案例

在传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经典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有兴趣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思考和分析,掌握如何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转化为自身的应用能力。教师在进行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以时效性、趣味性、典型性、实践性等为标准对案例进行选择,而不必局限于教材课本,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提高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对实际情况的思辨能力。

3.巧用模拟训练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进行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模拟训练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所谓模拟训练,即是设计一些实际的活动和角色,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进行模拟训练,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例如在《酒店公共关系》的项目教学中,可以设计酒店出现公共关系危机,让学生分别模拟酒店负责人、员工、新闻媒体、客人和家属等,让学生掌握酒店公关危机的处理的处理程序和公关沟通、协调的方法与技巧;设计酒店谈判、签字仪式等项目,让学生制定方案、进行模拟演练,使学生能够设计组织各种仪式、庆典活动,并能灵活运用礼仪礼节。

4.借用网络技术

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充分使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改变传统的以文字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声、光、电和图片、动画、影像等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原有的单一说教为实际的各种触觉感受,改原有的抽象理论为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将原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5.开展实践活动

对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实践活动应是该门学科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当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进行实践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以《酒店公共关系》课程为例,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参加各种义务活动,组织学生到该课程所涉及的相关行业和组织中,如到酒店学习参观,到企业和新闻媒体观摩学习,到酒店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了解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踏入到社会当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际实践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素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与核心,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要严格以现实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基于项目导向的课程教育与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助于促进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更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总之,尽管公共关系学进入到我国高校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就近几年的整体状况看,其发展速度却异常迅速,同时,针对其的教学方式与教学体制也在随之不断的改进与创新之中。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广泛摄取国内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并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划、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等,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广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应用能力,进而为社会、行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性、专业性、综合性的公共关系领域人才。

作者:张培 单位:许昌学院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所

篇11: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管理论文

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管理论文

现代教育学指出,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式、方法、途径的总和,而教学手段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技术设备及其载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落实培养目标,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加快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也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树立现代意识,掌握运用现代职业技木的需要,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

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法普遍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现实并没有根本转变,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良性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为此我校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在对当前高职高专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试点改革。为了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服务于教学,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具体实施如下。

一、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服务教学,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时代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为此本专业特别培训了专任教师编制电子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且使他们了解现代化的教学、网络知识、网站信息、编辑技术以及课程的`表现手法与技巧等。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如下。

比如在《客源国概况》这门课中,任课教师将在课程准备时查阅的大量资料和收集的大量图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于认识、了解,增强趣味性,容易记忆和掌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性化的课堂,学生对这一方式普遍好评。

二、教师由知识、技能的给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

比如在《导游业务》这门课中,在讲授完基本理论部分与实践内容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训练旅游活动中“导游”与“游客”的实际“状态”。把学生分为“导游”与“游客”两部分,他扮演“旅行社经理”,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导游”,其他的学生体会“游客”,在“旅行社经理”的指挥与指导下进行实际旅游过程中的模拟训练。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程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从中又让学生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及要点。

三、学生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转变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即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这一改革的实现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或者景点现场实习,然后再回到课堂寻找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实习进行新的理论实践,通过这种循环的“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模式使学生真正的领会所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内容,达到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

比如在《景点导游》这门课程,首先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景点导游宣传片并结合现场导游员考试方式方法为学生讲解省市各主要景点,然后带领学生亲自到景点去进行现场景点导游讲解,让每名学生亲自去练、说、讲,进行强化训练,然后返回课堂进行实际体验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再去景点弥补上一次实践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几轮实践,学生对于课程的内容做到了铭记在心,而且实践能力非凡。

四、培养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探求者转变

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由强调学生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

比如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中国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老师首先向学生 介绍所讲旅游区的主要旅游城市,然后介绍这些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及其有关的神话传说、古典故事、历史文化等知识,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他们就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

五、教学目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转变

比如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首先讲授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参照版本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全国各省的导游考试试题,对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在理论掌握熟练的基础上,再模拟全国导游考试现场,训练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与知识的多元运用能力,在整个教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使其得到了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改革高职高专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随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而不断变化的,是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如果一味只追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而不重视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是一种形式主义,起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完成培养目标的有效形式。所以说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舍本逐末,而是在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新时代的现代化的尝试。

篇12: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困惑与对策

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困惑与对策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色,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大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几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对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 者:张佳 俞超  作者单位: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上饶,334109 刊 名:老区建设 英文刊名:OLD LIBERATED AREA BUIL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改革  

篇13: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论文

关于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论文

[摘要]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改革方案为: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问题 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3、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针对的是普通大学生,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公共音乐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对音乐作品试歌、视唱、填词、编曲二度创作,逐步形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文艺基础,选择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音乐作品。同时还要立足本土文化,兼收世界各地精华,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比较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与审美判断力,形成自己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篇14:论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论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摘要:农村税费改革是在现行的分税制框架下进行的,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出现了县乡财政的普遍困难,无论是现行农业税制还是“一事一议”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都明显存在着设计上的不够合理和难以操作的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关键词:税费改革 县乡财政 公共产品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从开始在安徽省试点算起,己历时3年,试点范围已从局部向全国铺开。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缓和农村矛盾、稳定农村、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安徽的试点看,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第一,通过取消三提五统、各种杂费,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义务工,提高税率,建立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为主体的农村税制。第二,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的县乡财政资金不足,通过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填补地方财政缺口。第三,村内兴办各种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很明显,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调整税率,取消村提留、乡统筹来规范政府行为,理顺农村公益事业的决策机制,堵住基层政府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口子”。

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制度总体上的合理性、务实性、易懂性以及操作上的简便性,已达到了减轻农民负担,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大部份试点地区农民负担的绝对额较改革前下降了30%~50%,有的地方高达60%.但是,由于与农村税费改革相联系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如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基层政府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与省级以上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等政策改革与调整未能及时跟进,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难以弥补县乡财政因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财政资金缺口,造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进一步运转困难。一般地说,在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基层政府要么少提供公共产品,要么将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转嫁给农民承担。结果是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堵住了基层政府向农民增加负担的渠道,但地方政府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也只有暂时牺牲农民的利益,即减少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相对困难,加之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明显制约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是在1994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内进行的。其深层次目标是希望通过控制资金来源,推动基层政府改革,达到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规范政府行为的目的。由此可见,农村税费改革内含着双重目标,既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又要改革基层政府机构,而这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目前,我国财政划分模式向上级政府集中的制度逻辑的现实反映是各省财政向中央集中,各地财政向省政府集中,而事权划分脱离于财权划分,基层政府承担了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事权,财权划分模式与事权划分模式的不对称成为基层政府财政困难的体制性诱因。农村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农业税的税率而增加的财政收入难以弥补改革前制度外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且资金缺口较大,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农村地方政府而言,其基本职能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地方公共产品,包括维持农村社会治安,制定城镇发展规划,进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要求农村地方政府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然而,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滞后于省级以上政府机构改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行政职能转变缓慢,经济管理色彩依旧较浓,习惯于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农村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依旧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模式,除党、政、人大和政协四套班子外,还有“七所八站”和一些常设的办公机构行使经济管理职能,且干部人事制度不规范,各部门片面地强调上下对口,盲目增加机构与人员,乡镇机构膨胀,“吃饭财政”挤占了大量的公共经济资源。因此,如果县乡行政体制不改,机构、人员不精简,希望通过控制资金来源,推动基层政府改革,达到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层次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农村税费改革的这一深层次目标的实现涉及到个人利益的调整,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在一定的财政收入规模约束条件下,“吃饭财政”现状不解决,势必导致县乡政府“越位”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抑制,而财政“缺位”现象也会更加严重,其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应有的财政支出规模也必然让位于吃饭财政,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匮乏状况很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农业税制本身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

建国后,我国农业税一直采取轻税政策,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是农业收入,但计税依据是常年产量,这使农业税收入与农业收入增长严重脱节,无法同步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在取消各种收费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税率,却忽视了农民负担累退性,一方面,造成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家庭的负担加重,而这一部分农民往往又是农村的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能力较弱,而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高收入群体虽然具有较强的税收承受能力,但新税制对其影响却很小;另一方面,新的农业税率忽视了根据纳税能力征税的.原则,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经济的地区的税收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使财政缺口加大。新税制实施的结果是县乡财政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县乡财政的进一步困难,而这些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量又是最大的,供给任务相当繁重。 至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乡差距过大、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因素,这一制约因素的消除涉及到缩小差距和加快发展两个方面。缩小差距要求国家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而加快发展要求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述目标的实现必然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前提条件的,是以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为基础保证的。农村税费改革所形成的新的税制直接影响到县乡财政收入。在没有富裕财政收入的条件下,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是不现实的,缺乏经济基础支撑。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相应地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将几百亿的转移支付分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是难以缓解基层政府财政拮据的局面,难以改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三、“一事一议”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着不够合理和操作上的困难

从公共分配理论看,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只要向政府缴纳税收后,政府就有义务向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而无需再缴费。只有在政府为某些特殊群体提供特定服务时,才能额外收费。税费改革前,乡统筹和村提留是农民向政府缴纳农业税后,再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的费用,理应得到特殊的额外服务,然而客观事实是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土地相对应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存在了,村民委员会名义上为自治组织,实际上也成了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乡统筹与村提留本是属于政府的社会公共费用,应由国家财政支出负担。税费改革后,乡统筹与村提留改为农业税附加,

本文由www.FwSir.com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同时,农村公共产品采取“一事一议”的制度设计也是值得商议的。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有线电视网络等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范畴,其受益主体是区域内农民,按公平原则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主体承担。从理论上讲,在农民向国家上缴了农业税和农业附加税后,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加以解决,而不能再向农民伸手,供给量的多少是由地方的财政收入决定的。“一事一议”制度的本质维持了历史形成的城市与农村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即农村公共产品仍然由农民自己承担。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被家庭经济组织所替代。这一变化意味着同一公共产品对同一地域的农民家庭单位却因不同的土地承包数量、人口等因素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这决定了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过程中,公众意愿整合的难度和复杂性。农民家庭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如何表达,谁来整合不同家庭的意愿都是“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由农民自己决策显然是不现实的。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如果继续由基层政府替农民决策,那么“一事一议”将有可能演变成基层政府向农民集资摊派的政策依据,在基层政府财政越位的内在冲动没有彻底得到有效抑制的情况下,将会助长各级政府设立新的各种政绩工程,从而重新加重农民负担,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陶 然,刘明兴。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J].经济研究,2003,(04)。

3.贾 康。完善财政体制寻求基层财政解困治本之策[J].现代财经,,(01)。

4.贾 康,赵全厚。减负之后:农村税费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研究报告,,(18)。

5.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06)。

6.樊明勇,杜 莉。公共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张 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J].改革,,(05)。

8.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02,(05)。

篇15: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国内外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进一步从教学理论上加以探讨。因此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哪些教学方法是好的?如何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去判别它们?从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如何?本文想围绕这几个问题介绍一点情况,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它要服从于一般教学论的原则指导;但是它又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不断变化,一方面不断向教育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教学理论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改革。

按照教学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联系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16: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在教学目的任务上,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更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例如,美国布鲁纳在谈到教育的一般目标时指出,“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苏联伏尔科夫指出,以前,教育系统供应的是“执行者”,现在“要求教育系统供应创造者,……教育系统应当成为生产具有独特思想的聪明人的‘工场’。”赞科夫更明确地提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学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要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取得成效。他批评过去的教学理论,把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作为“副产品”,如学习算术自然而然地变成逻辑练习。西德根舍因也强调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我国近几年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人才的需要,也强调在教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教学目的的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此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独立作业法等。有些教育心理学家还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对启发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很有好处。由于这些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新教学方法出现以后,是不是要废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呢?在国外,有一段时间曾经有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但是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人们看到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到处都可以用的。如发现法,连布鲁纳自己也说“消耗的时间可能太多”,“有些人却轻易地采纳这种‘发现法’思想,好象一个人甚至应能发现一群星星的名称!”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长处。美国肯尼斯・汉森谈到讲授法时说,“尽管它受到当代教育家们的许多批评,但仍幸存了这么多年,这足以证明讲授法具有某些独特的长处。”他认为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介绍和总结课堂上所提到的主要概念”,但对激发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很难奏效。因此要少用,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的班级或低年级,讲的时间要短,并建议同讨论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可以看出,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趋向于有条件地保留使用。

目前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法也有同样的趋势,即在提倡重视使用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条件地保留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美国恩德希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使用有引导的发现法之后也指出,概念的名称,如何列方程,如何用竖式解问题等还需要教师讲给学生,在学生发现概念和作出一般概括之后,还要适当使用讲解法指出其特点,探讨其细节。苏联莫罗等著《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对那些能够促进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给以更大的注意,同时也应当合理地评价那些跟教师以现成的形式传授知识有关的方法(口头讲解等)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者还把讲解法加以改进,使它更富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几年来,我国有不少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还不善于运用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采用着注入式,教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术语、公式。这种情况亟待改变。但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要发展学生智力,对讲解法也不能一概排斥,可以少用单纯的讲解法,多与其他方法如演示、问答、练习等方法配合着使用,讲解时注意提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便使小学生既获得明确的数学概念,又发展了智力。

(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时采用讲授法。如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明确地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而现代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布鲁纳把儿童看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苏联教育学中也明确提出,“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孩子永远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加者;”“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要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为提高学生的一般认识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性和工作能力”。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看法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的观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研究教学方法,不再是仅仅研究教师讲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讲授法的缺点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起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而某些新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就在于比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当然也要看到,有些新方法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却显得不够。发现法就是一例。这也正是国外某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异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就强调应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有人还针对纯发现法的缺点提出有引导的发现法,教师可以作为促进者,适当予以提示和帮助,以便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我国,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也已经开始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仍有一些教师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认识不够,或者虽然有了一些认识,却缺少办法。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教师要善于说明学习的意义,创设问题的情境,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和兴趣,就会积极地学习。

2.教师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才能算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提问(如计算某个算式的结果)可以具有求同思维的性质,有些提问可以具有求异思维的性质(如一道题要想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可以更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并发展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但要让全班同学来解决,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

3.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当有计划地多组织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和练习等,在多种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符合心理学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符号的认识规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积累了感性经验,就便于正确地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完整的计算法则,并且印象深刻,易于保持。

4.教师要适当变换数学作业的形式。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5.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习的反馈信息,搞好检查与评价,加强反馈的效应。反馈的信息,无论是对学生或是对教师都很重要。正反馈信息可以使学生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好教法得到加强,负反馈信息可使学生的错误认识和教师的不适当的教法得到改正。教师如果只重视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反应,或重视课外批改作业而忽视课内作业的检查,就会使学生不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又不能及时改正计算中的错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由于教师不能当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当然,加强课上的信息反馈,也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作业都放在课内批改,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要妥善处理。

要做到以上几点,关键是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潜力,使教师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建立在可靠的科学依据之上。

(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种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模式。现代教学论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教学方法日益增多,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研究日益深入,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如苏联巴班斯基就指出,不存在“教学法上的‘百宝箱’”。美国教学法工作者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把某种教学方法绝对化,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一原则。因此现代教学论趋向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并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这一新的教学论观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得到反映。如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强调,教学方法跟教学目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有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关系决定着每一个别情况所用方法的选择;“不可能有据以拟定出任何课的结构的现成的药方。”美国C・芮代瑟尔在《小学数学教学》一书中也强调,教学方法因数学课题、所教的儿童以及教师的风格而有不同;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些是符合现代教学论观点的。如有些同志提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强调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经验的教师即使教同一年级不同的班,教法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也有的同志与上述原则相反,想搞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的同志想推广某一个教学方法或某一个课堂教学结构于各个年级,使每一节课都按照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不符合唯物辩证法,还容易束缚教师的手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因而不利于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以适应学生的差异。

几个世纪以来,广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是班级教学制。它的特点是拉平取齐、整齐划一,其优点是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较多的学生,缺点是不能适应个别差异。特别是教学目的有了改变,强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级教学制的缺点愈来愈显得突出。若干年来曾提出不少批评,甚至有人要取消班级教学制。但是根据各种试验的结果,趋向于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面向全体,也能注意到个别差异。

目前国外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提倡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在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强调集体作业、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的各种形式结合。适应这种形式,印制几套类型相同、难度不同的作业题。美国恩德希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设计了大组、小组和个人相结合的教学范型,根据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分别采取充实提高、练习或补授,以便使优等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差等生也能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注意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也还有很多教师不注意适应不同程度的需要,而采取“一刀切”,也有些教师在课上注意提问较好的学生,而对较差的学生辅导不够。我们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小学给每个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很需要尽快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教师的经验。如何提供不同的作业,供教师选用,也值得研究。

(五)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1] [2] 下一页

近年来,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苏联巴班斯基就是一个代表。他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第一是效果,第二是时间。他强调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以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任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家庭作业都要实行最佳的、合理的选择。他把这看作对现代课堂教学的最重要要求之一。

目前国外小学数学教学也十分强调这一要求。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强调要选择最适合具体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认为在苏联教学法问题当中,居首位的仍是避免儿童的课业负担过重的方法问题,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基本上应当在改进每一节课的质量方面来找。美国全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关于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也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近几年在我国已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注意提高教学效率问题。如有的教师提出“向40分钟要质量”,“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有少数教师提出要制定最佳教案。但是总的来看,这方面改革的经验还不多,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第一,如何确定目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第二,如何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潜力,尽量在已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又节省时间;第三,如何根据目的要求、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确定作业的质和量,做到有针对性;第四,如何尽量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练习;第五,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检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便以最合适的方式和速度进行有效的教学;第六,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教案的比较中选择最佳教案,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教案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很好研究,总结经验。

三 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实践说明,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除了改革教材外,还必须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学习,要以辩证唯物论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搞清楚改革的方向,联系我们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试验和总结经验,我们就能够较快地把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上一页  [1] [2]

篇17:从英语写作角度论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从英语写作角度论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系列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与本科生英语教学存在脱节现象.教师可在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是英语写作)、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

作 者:胡萍萍  作者单位:浙江帅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 关键词:英语写作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   必要性  

声乐发展史在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练耳教学基本方法漫谈的论文

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刍议论文

声乐技能教学法的论文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高师 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浅议论文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纵横论的论文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精选17篇)】相关文章:

体育游戏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2023-03-08

钢琴教学反思2023-04-11

试析对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思考论文2022-05-06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2024-01-12

公共体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2022-11-14

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2023-02-22

小学快乐体育课构建研究论文2023-06-19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研究2024-01-31

教学反思研究现状2022-05-05

体育课教学论文2022-10-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