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阅读感悟

时间:2023-06-09 07:31: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雨巷》阅读感悟(共6篇)由网友“遇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巷》阅读感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阅读感悟

篇1:《雨巷》阅读感悟

《雨巷》阅读感悟

《雨巷》读后感一

时过二十年,再次品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又一次被它凄迷忧伤的意蕴深深地感动了。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与一帮爱好诗文的朋友在校外的山坡上,声情并茂地吟诵《雨巷》,身边翠绿浓密的槐树,在晚风中漂浮着醉人的芬芳;恰在此时,雨中的丁香又一次包裹着我,让我沉醉。

1、丁香般的寂寞在雨中荡漾:

戴望舒的《雨巷》,展现了自己一段寂寞凄苦的心境。这种心境,也许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都曾体验过,只是戴望舒将其外化成了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篇,让人浸润在一个美丽的情境中,品味人生的寂寞与无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江南悠长寂静的雨巷中踟躇。光滑润泽的青石板细雨里泛着光,坚实、细致而缄默。两边的粉墙与黑瓦格外的素淡,也格外的沉寂,任雨水沙沙地吹打,无声地俯视着这个孤独的行人。诗人心底那不尽的落寞,在无尽温柔的细雨里飘飞,恰如江南五月人家篱墙上探首的丁香,静静地绽放,暗香浮动,淡雅沉静,旖旎一季,而无人欣赏,寂寞与凄清在幽香里四溢。

如果说娇艳的红玫瑰象征热情,雅洁的白莲花象征孤傲,那么说内敛的紫丁香象征寂寞,是最贴切不过了。丁香的紫颜色是浪漫而冷艳的,丁香微小的花瓣密集地相簇相拥,温柔含蓄毫不张扬,丁香的芬芳是悠远淡雅的,它无比恰切地传递着作者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怀。这种寂寞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这个独特的时空流淌。

当作者体验着这份寂寞的时候,他有充实的伤感却不绝望,有真切的痛苦却又幸福。此刻,雨巷静穆的天地为他所拥有,这份美丽的忧伤也为他所拥有,他也许因此而满足,而恬静。因而,整首诗的节奏之舒缓宜人,如同江南石板桥下款款行进的小河,无与伦比地熨贴着读者的心灵。读这首诗,你会因之沉郁、叹息,但绝不会消沉或绝望。只是深深地感到诗人首出了你也曾有过的心绪,那种无以言说的落寞,那种亲友在身边也无济于事的孤独。这种寂寞,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如丁香绚烂于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虽遭遇了叶落花零,但依然芬芳迷人。

2、深巷似的惆怅在雨中绵延:

诗人行于悠长的雨巷,这雨巷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像诗人的落寞与惆怅,在如丝如缕的雨中延伸,延伸……这是江南特有的小巷,它总是比较狭窄,宽不过1~2米许。巷子两边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坡顶飞檐、青瓦白墙的小楼房。巷子因狭窄而显得特别悠长,行走于这小巷,抬头所见的天空似乎也被裁剪成狭窄的长条,带似地在头上飘着,行人缓缓漫步其间,往往有一种被怀抱的感觉,温暖而亲切。小巷常常很曲折,也很安静,给人一种幽深的印象。

江南人爱花,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说的正是杭州的民俗。长长的雨巷,有人家院落中飘溢出来的花香,蔷薇、玉兰、茉莉,更有缠绵的`丁香,在雨中淡淡地述说着哀怨美丽的故事。一柄油纸伞,挡得住江南绵长的细雨,却怎么也挡不住雨中无处不在的惆怅。诗人的这一形象,总令我想起同样撑着油纸伞,在白堤上漫步的许仙,只是许仙身边垂柳依依。“哒哒”的足音,伴随着“嘀嗒”的雨珠,在小巷深处清泠地回响。静寂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逢着这样的姑娘,无非是想让这条雨巷不致过于冷清寂寞,无非是想让自己有一个知己,排遣小巷似的人生中过深的惆怅。姑娘梦似地飘过,又飘走,唯有小巷静静地在雨中延伸。李商隐《咏柳》诗有“堤远意相随”之句,而此刻,诗人是“巷深意相随”,无尽的惆怅小巷似地延伸。

3、雨丝样的忧郁在小巷弥漫:

江南的春末初夏,细雨总是“滴滴嗒嗒”地下个没完没了,像极了诗人惆怅的心情。他为了这份心绪走在雨巷,怀着一份朦朦胧胧的期待,希望童话似地遇着一个与他契合的姑娘。所以,他寂寞却又满怀憧憬地吟唱:“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个人行于寂寥的雨巷,梦想孤独的自己,能在诗意的季节遇着一个诗意的姑娘。

想象中的她,有着丁香一样的美丽,丁香一样的气韵,丁香一样的忧伤,婉约凄清,神秘冷漠,“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那姑娘恰如另一个他,也有着丁香般的愁怨,也一个人在雨中寂寥地彷徨。与其说诗人在等待爱人,毋宁说他是在等待知己,能懂他寂寞与惆怅的知己,因而这人与他才有那么多的相似。逢着了是慰藉,是幸运;逢不着原是合理,是必然。所以,诗人不敢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已逢着了这样的姑娘?只能默默地走近,走近,但不是欢欣雀跃,而是投以太息般的眼光。似乎在感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除了“冷漠、凄清又惆怅”,还能有怎样的心绪呢?姑娘从他身边飘然而过,轻盈无声地飘过,似乎不及挽留,不及细想,甚至不及问候,就从他身边悄然飘逝,“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似乎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拿走。迷茫的是姑娘,亦是诗人。

姑娘渐渐地远了,静静地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什么也不曾留下,“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芒,/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雨巷中再次只剩下诗人,独自,独自地品味着雨丝中的花香,渗透了花香的润湿空气。不经意间,他又看到了,人家篱墙上寂然的丁香,雨中寂寞地绽放。

梦境过后,诗人更惆怅,更寂寥,甚至是忧郁。正像冯西冷的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她临去的时候,/送给我两件赠品。/一件是沉郁的眼波,/一件是痛苦的微笑。/我很珍重的将她这两件赠品深藏在心窝里,虽一分钟也不曾忘记;/哪知这两件赠品原来是两条春蚕,/竟把我的心当做桑叶!/”诗人的心蚕噬般的疼痛,因为曾经的梦幻而倍觉忧伤,忧伤却还是执著,“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也许诗人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的大半都是在暗示、转面不见、沉默不语中度过的。”他与丁香般的姑娘也只能在梦中相逢,人生的不幸与忧伤就在于此,我们幸而为人的代价就是这种孤独吧。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雨巷》阅读感言

2.《雨巷》读后感三篇

3.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

4.《雨巷》读后感1000字

5.《雨巷》诗意赏读

6.《雨巷》阅读练习题及英文版

7.戴望舒雨巷读后感3篇

8.雨巷 戴望舒意象解读

9.《雨巷》阅读答案及赏析

10.《雨巷》读后感

篇2:《雨巷》阅读欣赏..

《雨巷》阅读欣赏..

――教学案例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案例展示:

教学过程 :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  /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

我 希望逢着   丁香姑娘   走近     我

(追求)                   飘过      我身旁

到了      篱墙

(照应)

&

篇3:《雨巷》阅读感言

雨巷深处,默默的浅吟低唱,回首间,望穿雨巷,雨纷纷的扬,依旧冷清失望,梦里总是略过芬芳,而此又消失在天涯。

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哀怨与淡淡的凄迷,在平实的文字中却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而在这画面中默默的散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唯美的韵调,而在这唯美中点缀着作者的淡淡的伤惋。这就使一首诗在玲珑中透着一种朦胧美,如在这雨巷深处永远藏着无人知的秘密。

淡淡的哀怨伴着一种平静的腔调,漠漠的悲诉呈于一种平缓的步调,点点的秋怨结成了一幅这样的画面:天气空朦,微微的下着小雨,而“我”缓缓的撑着油纸伞在这长长的雨巷默默的行走着,额头上有着皱纹,一声轻叹伴着微微的回头,而在回蓦间看到的依旧是长长的雨巷,寂寥的长廊,又是一声轻叹继续默默的前行,出神间身边飘过一位女郎,神出梦醒,而这女郎已走到颓废的篱墙,宛然消失,又是一声哀叹。

作者抓住了生活的一个场景,平常而陌生,凄迷而动人,唯美而哀怨,以丁香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以渴求遇见一位美丽、动人而善良却结满了哀怨的姑娘,在秋天的雨巷中,希望逢着一个如“我”般有着忧愁的知己,以平常的笔调勾勒出一个画面却又投射出一种冷漠、凄清与惆怅的情调。在这雨巷中,我看到了作者那张满是惆怅的脸与孤独感,在不停的寻求与搜索,一个丁香一样结着秋怨的姑娘。在秋天朦胧的细雨中,又在这长长的带着古韵的雨巷中,脚踩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到处寻寻觅觅,一份渴求而不可得的失落,一种本身蕴涵的一份惆怅与迷茫,及一份寻找不到的淡淡忧愁交织在一起,漫漫的扩散开来,弥绕在着雨巷深处,一种从容中带着失落,一份坦然中含着平静,一份凄迷中透着迷茫,种种感情的交织折射出一种别样的光芒,而这光芒不仅仅是体现在油纸伞上,也在这深深的雨巷中,这连绵不断的细如牛毛的雨上,还有一位还没有出场的蕴涵着丁香味道的 姑娘身上,如一个旋涡,渐渐的将读者渲染,渐渐的将读者也拉进了那个唯美而又凄迷的雨巷深处。

同 时,在《雨巷》中,作者让第一节的内容与最后一节相似,而形成了一种反复呤唱的效果,前后的照应使这一份凄迷更加深刻与生动化,仿佛如两节锁扣将这一份怅惘深深的锁在这深巷中,也好像是有意让这份淡淡的忧愁深锁在心灵深处。当旁无人之时,拿出来默默的哀叹一遍,使这份忧愁更为读者所感。一种唯美的境界很容易与古代女子的闺怨结合在一起,使这种境界不知不觉中在淡淡的倾诉之时跃然纸上。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一位结着秋怨的姑娘可以是作者心中渴求的事物或者答案,或可以是作者心中一直寻觅的一种情感,再或许是作者希望的一位知己,抑或是作者心中一位渴求而不可得的恋人。总之,作者在无意间流露出这样的一种这样的情感说明了他在不经意在总是在寻找什么。

或许他还徘徊在那雨巷深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秋怨的的姑娘……或许,这静静舒缓的曲调在雨巷深处又在轻轻地响起。

篇4: 雨巷原文阅读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雨巷原文

2.《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

3.雨巷 原文2017

4.雨巷原文赏析2017

5.2017雨巷 戴望舒 原文

6.戴望舒《雨巷》原文拼音

7.雨巷原文及作者介绍

8.雨巷 戴望舒 原文

9.雨巷原文

10.雨巷原文及翻译

篇5:《雨巷》阅读感言

1927年,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夏雨朦朦之中,依稀又朦胧的看到江南的烟雨中,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有着撑着油纸伞的独行者在雨巷中彳亍着,惆怅着,并希望会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在沉痛的吟唱,唱着1927年夏天的阴霾,白色恐怖在天空中蔓延。4·12事件的惊悚在全国中沸腾。这么多的这么多,让朦胧的雨巷显得格外的凄凉。

缓缓地,丁香一样的姑娘,袭一身青纱,披一头秀发,撑着油纸伞,缓缓地,带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带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带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彷徨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像梦一样,带着冷漠,凄凉,惆怅。丁香一样的姑娘默默地走近,走近,有发出叹息,惊叹为何她会如此默然彳亍,默然叹息。雨巷幽深的气息夹杂着青石板的翠绿以及旧时木屋的咖啡灰。为此时的雨巷上空原本昏暗的天空更加抹上一丝幽暗。她像梦中飘过一般,静默地远去,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在这雨巷。

离去的背影,淡去的颜色,散了的芬芳。看着渐行渐远的一切,独行者在黯然着,黯然在这雨巷中!

戴望舒的《雨巷》中一直都飘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一直都隐藏着一位独自彷徨的独行者。他惆怅,他彷徨,他黯然地行走在这悠长又愁苦的雨巷中,这雨巷里没有欢乐,没有阳光,独行者虽孤独但却怀揣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中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诗人将当时1927年黑暗残酷的现实社会比作那悠长而寂寥的雨巷,雨巷的沉闷而悠长的气氛更多的衬托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参考1927年的历史,当时在大革命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爆发了一系列由反动派策划的对革命者进行的血腥屠杀的活动。一下子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一种困境。原本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热血青年们一下子从天堂走到了地狱,革命陷入一片黑暗。许多青年们在此时陷入痛苦的挣扎中,此时他们就像雨巷中的独行者一样彷徨,迷茫,惆怅。由于对革命找不到方向,所以他们期望能够出现一位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即是美好的希望。

作者将这份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丁香一样的姑娘,让这份美好散发着幽香。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阴霾下的中国长期都处于白色恐怖下,这种美好的理想是很难是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留下来的还是黑暗的社会!所以丁香一样的姑娘带着忧郁,结着结怨!

《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短诗深沉的吟唱了青年心灵深处的呐喊。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见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由在挣扎。然而从这倾述和自由中,我们隐约能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依旧追求的心境。

在这篇短诗中,随处可见的彷徨在诗中贮满了地方。这种彷徨和痛苦的情绪,不仅是是诗人个人的哀叹,而且也是许多青年内心的彷徨。

这首简短的抒情诗,是艺术美的结晶,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的审美感情。

《雨巷》在艺术上有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是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式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来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是在五四运动时期,诗人在本诗中也有这种法国象征派的影子。

诗人把黑暗现实比作雨巷,把理想比作丁香一样的姑娘,惆怅迷茫的当时热血青年则是诗中的孤独者,现实的气氛则是那雨巷上空的阴雨。《雨巷》的描写,既明白又朦胧,既有确定的飘忽展示在读者眼前,又有想象夹在字里行间,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的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能看的懂。” 雨巷中也采用了顶真的手法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大幽微精妙大去处。

《雨巷》引用丁香一样的姑娘,江南的雨巷,这一切都是显然从古代诗歌中受启发而来的。新文化运动后,提倡白话文的风气让作者将李商隐《代赠》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一词引入本诗中,用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

有些评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

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戴望舒之为戴望舒,恐怕是因为《雨巷》。雨巷的诗是特别的灿烂,特别的绚丽。以致其他的诗都显得暗淡。《雨巷》之于戴望舒就像《洛神赋》之于曹于建,《滕王阁序》之于王勃,《长门赋》之于司马相如,《在别康桥》之于徐志摩,《边城》之于沈从文……

狭长小巷,闪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一样的背影。撑着油纸伞缓缓行走于雨巷中。带着一丝丁香气息,带着一丝淡紫色,这一切美与好的搭配沁入了心脾。沁入了灵魂……

千与千寻,在爱的空城中,寻找了那美好的希望!

海的思念绵延不绝 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 爱如果走得够远 应该也会和幸福相见 希望常常很像蝴蝶 美丽的飞盘旋然后不见 但我相信你给我的希望 就像一定会来的春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雨巷》经典教学设计

2.《雨巷》意象探究

3.《雨巷》讲课稿及课后练习

4.现代诗歌《雨巷》教案

5.《雨巷》戴望舒原文及创作背景

6.走进雨巷诗人的感情世界

7.《雨巷》鉴赏

8.雨巷ppt课件

9.《雨巷》的主题

10.《雨巷》艺术特色分析

篇6:《雨巷》阅读练习题

1.标出本诗的韵脚,体会其音韵的婉转。这首诗主要押______韵。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一种肝肠寸断之感。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如果说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象征手法,那么请写出下列短语各象征了什么。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4.本首诗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为背景意象,一为主体意象;请分别找出来,并任选一个背景意象,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背景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诗中任选一节,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高三应用文900字:《雨巷》

戴望舒《雨巷》感悟心得

《雨巷》的教学心得

高一雨巷教案

《雨巷》高一语文难重点解析

《雨巷》的第一课时教案

《雨巷》(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雨巷》的艺术手法探寻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雨巷》阅读感悟
《《雨巷》阅读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雨巷》阅读感悟(共6篇)】相关文章:

《雨巷》课后练习2022-04-30

《雨巷》教案及反思2022-04-29

优质说课稿2023-11-22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2023-08-09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2023-03-18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2022-07-21

课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2023-03-29

幸福-诗歌赏读2023-06-16

四月的雨教案设计2023-02-10

《雨巷》的艺术世界2022-12-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