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精选12篇)由网友“嗓子不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从20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困惑。
一、我们的感悟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 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对海南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我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
目前,我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积极探讨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三、我们的反思
1、教师要不断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3、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
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因此,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地理教学服务。
篇2:对高中化学教材的反思与探索
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反思与探索
文/杨薇薇
摘 要: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目录在内容编排与版块设置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结合教学实践,就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反思与探索感悟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归纳。
篇3:对高中化学教材的反思与探索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写而成,在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同时,为学生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反思与探索感悟进行初步的总结与归纳。
一、教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利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苏教版高中化学主要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生都必须学习与掌握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他们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科学素养,从而为日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上述原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较为直观、形象,简单易于理解;同此形成鲜明的对比,选修模块的内容则是在文理分科之后,针对理科学生的主观学习特点特意编写的,其相较于必须内容来说,不但更加抽象、立体,而且更具理论性与复杂特点。()因此,苏教版高中化学在教材整体编排上更具备宏观调控的特征,充分做到了内容的深入浅出、难度循序渐进,并没有随意拔高版块的难度与深度。如此,便极大地尊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与维持他们持续进行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及热情,而这显然为其日后化学知识的更好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二、结合学生已有社会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态度的调整与端正
《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指导建议中明确指出“借助高中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的同时,积极且灵活地调整自身的化学学习态度与观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些都表明了高中化学“社会生活化”的教育发展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
以此相适应,苏教版高中化学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及模块的设置上,也将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必修的内容设置上还是选修内容特设的专题模块都更侧重于化学知识与社会社会、现代技术、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一来,便为教师高中化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与落实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与支撑;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化学知识在自身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这明显有利于他们化学学习态度的积极调整与端正,在满足其实际学习需要的同时,将教学大纲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理念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目录在内容编排与版块设置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以教材为指导,如此,方能真正将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为切实促进高中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显着提升与进步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锡平,周立新。对高中化学教材的再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2(30)。
[2]王祖浩,丁金芳。立足发展 求是创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特色简介[J]。基础教育课程,,11(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篇4: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随着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的推进,语文“四结合”课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之后,在感受着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技术与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冲击过后的重构将更重要、更有意义,也更艰难。如果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反思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课题面临的种种问题当中,如何找准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而这种结合的`关键似乎又更明显、更集中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上。因为课件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却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念,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而这恰恰是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产生的种种怀疑与争论,都最终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课件上。
可以这么说,由课件引起的众多讨论,已超越了课件本身,而涉及到了课题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课件的研究也已经成为课题研究中提纲挈领的关键。对课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对课件设计、制作、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将会顺利得多,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成为影响课题继续深入、推广下去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看,课件已经成为课题研究推而广之的拦路虎,许多对课题的怀疑、观望或者是望而却步大多是由课件直接引起的,即使是勇于尝试、有志与此的一部分人,也由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与困惑,而影响了前进的脚步。但与此同时,全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大力推进力度,语文教改的强烈呼声,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的势头,显示了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断前进的步伐。加强对课件研究的迫切性已不容置疑,正是时候了。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课题要想有所突破,也许可以先从课件入手,搞清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运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作为。在对这诸多问题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前,似乎还不宜急于重构新的课堂关系,否则力不从心,漏洞百出不说,更可能使本来探索过程中正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被夸大,影响自己更影响其他后来者的信心,阻碍研究的步伐。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换一个研究的角度,从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介入后,新的课堂关系中的矛盾焦点――课件入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从中理出一些头绪,即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许籍此一斑而窥见全豹,进而解决问题也未为不可。
对现状的反思
纵观语文教学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很难说这些软件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著名的中小学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够出品面向教师的帮助教师讲课的精品课件,但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类软件,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如此。(1)
那么另一类由语文教师自己开发的软件又如何呢?费时、耗力且不说,从已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上看,由于计算机编程人员对学科缺少了解,脚本又不容易说清楚,有些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但不大明白
[1] [2] [3]
篇5:高中地理教学随笔与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76和80班及高一106和107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由于有全市统考,所以,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高一两册必修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由于学生在本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平时成绩,我马上做了补救措施:要求学生用3周时间完成练习册,改好、讲评月考试卷。在接手高一地理教学任务以后,我发现学生普遍有上课纪律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应付测验、月考不认真等情况,导致了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下学期的工作方向为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方面。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月考之后进行全级排名,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总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最后,在高三的教学工作中,本学校是一所新兴的学校,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在高考复习期间,应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而且对于本学校的学生应该实事求是,尤其是中等及差生,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随笔与反思4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心得有以下两点 :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 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 ”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 “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 , 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 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 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 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篇6:对高中地理在新课标下的总结与反思
对高中地理在新课标下的总结与反思
对高中地理在新课标下的总结与反思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周后发
【摘要】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学习地理知识,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地理思想与地理思维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标高中地理改革中的实践,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体会
【中图分类号】G543.8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4-0008-01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四、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而且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复习材料中体现了很多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讲新课标地理教材,用旧地理体系题来评价学生的情况。
篇7: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思
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 一、教学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容易,不值得深究,实际上从新课程理念考查,就会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草率盲目,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或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缺乏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如只要是揭露类的文章,就定为“认识……社会的罪恶”;只要是歌颂类的文章,就定为“学习……精神”。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科学性相当强的严肃而慎重的工作,怎能这么随便草率? 其二,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品味”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未免空洞模糊。“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又清晰”,(施良方《课程理论》,P66)笼统模糊则无法落实。 其三,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原因。一位教师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总共列出十道练习题,带领学生做完这十道题,教学就结束了。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细细读一遍,更不要说情感上、心灵上有多少变化和成长了。 所有这些,都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标准,导致了教学的肤浅、低效和失控,也给教学的测量和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在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并找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和切入口之后,才能制定出来。制定明确具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三类又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分为若干层。比如《背影》的目标可作如下分层: (一)认知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 ?知识:了解朱自清的简况与主要著作,掌握本文16个生字新词。 ?理解:陈述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 ?评价:体会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的技巧。 ?运用:掌握本文行文的思路。 (二)情感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 ?知识:了解本文表达的父子深情。 ?理解:掌握本文细节描写的美感。 ?评价:体味并准确理解用细节串联情节表达情感的美妙。 ?运用:掌握本文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 以上只是从内在心理变化的角度所作的分层,这要比原先的“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习近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和清晰多了。但是由于这个目标只是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所作的描述,不便于观察和测量,所以,还要―― 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即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而内在心理的变化,如感受、领会、理解、欣赏、体验、热爱、尊重等等,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和评价。对此,格朗伦(N.E.Gronlund)提出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很有借鉴意义。这种方法是列举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目标,以对内在心理目标的具体变化进行观察和测量。如《背影》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表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渗透整合): 1. 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内在心理变化) 搜集阅读有关资料,陈述朱自清简况与其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民主战士”、《欧游杂记》等;会读会解文中16个生字新词。(外显行为表现) 2. 理解:理解生动传神的“背影”细节描写的美感(内在心理变化) 诵读课文,找出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重点动词美感的理解。(外显行为表现) 3.综合: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内在心理变化) 诵读、默读课文,依据课文顺序找出最令你感动的文字,并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其中应有“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和作者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尤其是作者面对“父亲”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的深层原因。(外显行为表现) 4.运用:掌握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和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内在心理变化) 反复朗读、默读、齐读课文,找出四处“背影”的描写和作者三次“落泪”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应有“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致入微的细节”、“情感的真挚”、“事情的真实”、“观察的仔细”等。(外显行为表现) 这样将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就非常具体明确,既能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的具体引导作用,又便于对学习结果进行观察、测量和评价。但是,这些目标只局限于对课文的解读,还很难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发展起到创生作用,所以―― 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短期目标;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长期的目标。假如出示的是显性的、短期的目标,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好的教学目标应是显性和隐性、短期和长期、预设和生成等目标的完美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的发展和生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生命的内涵。这“结合”最能见出教师教学的功底,也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上述《背影》的四个目标都局限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因此,还应设立发展性和创生性的目标: 5. 活动:体验感人至深的亲情美和真情真感著真文的写法。(内在心理变化) 选读一篇或几篇写“父亲”的散文,从情感内容和写法方面比较体味,或课后以笔记形式书面完成。选择父亲和自己的生活片段,自拟题写篇文章表现父子深情的文章。(外显行为表现) 选读、体味一篇或几篇写“父亲”的散文,可以将上面学得的知识和技能付诸运用。此时师生若能在一起回忆各自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并满含着情感进行讲述,将会使师生沉浸在浓浓的父子深情中,然后再选择那些铭记于心的生活片段记叙出来,则能达到认知、情感、技能都得到发展的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再如学了《卖炭翁》让学生写《炭被抢走了以后》,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写《郦道元2003年再游三峡》,续写《皇帝的新装》,改编《麦琪的礼物》为剧本等,都能使学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学习目标最好让学生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应该是教师的“专利”,既然它是预设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制定。学生的个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标。个性化的阅读和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教学要达到这种境界的一条必由之路。因为只有个性才能培养个性。苏教版中学语文就主张让学生“自主寻找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各种预先设定的框框的束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主编洪宗礼语)一位教师教学鲁迅的《一件小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定目标。在学生提出几十个问题中,教师发现“教材中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剥削者?”这一问题很有价值,于是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论据,写发言稿,进行辩论,最后又让学生以《漫谈〈一件小事〉中的‘我’》为题整理发言稿写篇文章,这样,教师不再讲读课文就结束了教学。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主动,辩论激烈,最后写的文章大都很有质量,教学效果特别好。 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会制定学习目标,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一旦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其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理想境界就会实现
篇8:对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育课程改革后的反思: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建立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现代化。
第四: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在新学年里,我们在教学中就按照以上理念和策略进行的。在常规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篇9: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反思
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 语文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新课程标准》在试验区实施五年来,在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毋庸讳言,通过五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发现了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的把握,都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教材编写突出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
虽然说《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是在宣传倡导方面,我们更多的还是侧重于人文性。德育渗透、拓展延伸,更多方面都还是不自觉把重心移向了人文性。在教材编写的安排上,我们发现现行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下同)明显弱化汉语语法、淡化了文体知识、简略了修辞手法、简化了语言的实际运用。甚至主语、谓语、宾语等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需要英语老师去补课。以致于学生写出的作文“四不像”,像散文一样散,但是没有散文的“神”;像议论文一样评头论足,可惜又没有充分的论据;像小说,但又没有情节;像诗歌,又没有诗歌的韵味……不一而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时我们觉得汗颜。可以肯定地讲,这几年的教改,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学生使用“语文”这个工具的能力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许多。
二、强调了学科整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教材中的36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涉及了生物、天文、地理、科学、历史、社会等学科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突出了学科整合的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一大特点,也是人教版教材的所谓一大靓点。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是立足于语文学科,应该在体现语文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性学习。不是说这些综合性学习与语文学科毫无联系(语文是工具,它和所有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说没有突出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保留目前教材中部分与语文学习结合较紧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外,另一方面还应该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添加一些他们既感兴趣,又有很强的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如:汉字的起源与构造、语言的综合实际运用(简洁、准确、得体等)、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比较、广告词的妙用与设计、楹联趣话等等。而其他的一些综合性学习内容可以作为课文补白予以保留,起到补充和拓展的作用。
三、写作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教材安排远离学生实际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基石,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大法宝。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是,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其一:缺乏完整的训练体系。“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我认为起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既要贴近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实际,让学生有话能说出来;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但是在教材中既无法体现其循序渐进的写作要求,也没有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中提出指导性的训练内容。
其二:缺乏较强指导性的意见。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开展哪些活动、建议写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教材中很少提出指导性意见,全凭老师个人的.经验和喜好来安排。这样的缺乏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可能由于目标的不明确,导致训练效果不佳。
四、重视了语文教学的统一性,弱化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的确,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思和进取精神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于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必须有合作、有讨论。
其实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或应该探究,这需要引起老师的重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背影》中的父亲是一个不懂得教育孩子、溺爱孩子的形象。他不让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橘子,却自己艰难地爬上爬下。还有的学生认为父亲是一个不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买橘子少走路竟然过铁路、爬月台,不顾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这种讨论不能不说学生没动脑筋,但是这还能理解父亲的形象吗?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一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管学生说出什么答案,都予以肯定和赞扬。有的答案明明是自相矛盾,甚至错误,老师都不加以纠正。
在这里,我丝毫没有否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意思。只是提醒哪些问题值得探究。任何一种变革和创新必须源于过去的基础。教学的改革亦是如此,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可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确有很多弊端,有些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应该摒弃。但是传统中有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应该继承。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幸事,也是适应现代教学的一种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材,在注重创新和贴近学生实际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上述吹毛求疵的意见,只是希望在《新课程标准》的统领下,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功效。
篇10:对新课程下教案的反思
以往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具有一定格式的翻版。课改后,有改观,但是新教案主要还是关注怎样教。新课程理念下,教案究竟应该如何写,怎样把教和学很好的结合起来,又该如何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呢?思考很长时间,查找一些材料有些清晰的想法了。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论思考:以往的教案缺乏“理念性设计”,它按照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所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性劳动,不利于教师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如“主体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具体设计某一课教学方案时,应依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认知起点和实际学情,思考在教学中应重点体现出哪一基本理念?是以“合作学习”为主线,还是以“主体性学习”,“体验学习”为主线,甚至是以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为主?教师在备课之前,需作认真地思考,使教学设计具有理论支撑。
(二)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案设计是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该对某些教学环节要作必要的学情预测和设计说明,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出现意外的学情反映时,教师应怎样应对?如何科学调控和处理、驾驭课堂?”等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设置“学生思考”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尽量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方案时,要认真思考除教材“教参”这些主要教学资源外,还有哪些可供该课教学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的生活经验(包括家庭的、社区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有些资源是要求教师或学生在课前认真搜集整理的,或是制作的等等,还要特别思考如何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多元整合,有效地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资源的互补作用。
(四)教法和学法思考:教法:要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为最宜,“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情景体验法”“故事分析法”“实验发现法”“榜样激励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学法: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的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案编写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像与创造的时间。
教无定法,教案的编写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性表现在:
(1)编写,不只是教师个人,也有集体的智慧;不只是教师一方的精心设计,也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是一种合力。我们现在缺的是学生的参与。
(2)设计要体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观察、倾听、思考、动手操作、动笔书写,它应该突出实践能力。
(3)开放性应该把自由发展的时空还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得以自由和谐的、生动活泼地成长。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
(4)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解题思路、方法、技巧,不应只停留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层面上,应涵盖思维和认知加工的不同层次和水平。现代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也就是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唯一”的框框内,而是努力去引导学生探索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不唯答题结果的对错,重在思维过程。
中学生思维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一般年级越低,教师的导学作用越强,年级越高,教师的导学作用越弱。这为我们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依据学生自学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提供的反馈信息,确定教学目标和师生教学过程、活动设计,针对性的展开问题讨论,依据问题讨论效果,教师随机备课,精讲点拨,指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和三易点(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师生共同总结,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网络,理出规律,最后强化训练(如巩固性练习、分层练习、拓展练习等),当堂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全在接受激烈的碰撞,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观察和引发这种碰撞。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永远朝着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灵感的方向发展。
(5)但真正的教学设计往往从教学反思那里不断获得“问题”意识。而且,教学反思进入教学设计之后,它使问题不断地被追踪而转化为“课题”。可见,有效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学设计”,而且需要增强“教学反思”意识。简要的表达就是:“问题-设计-行动-反思……”进入“教案”之后,将引起“教案的改造”。
有了“设计理念”“教学思路”;有多维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深刻的“教材分析”和切合实际的“学情分析”;有教师、学生共同所做的“教学(课前)准备”;有递进、对称式的且映称主标题的板块型“教学流程(过程)”;有反映教学得失和有待努力改进的“教学(课后)反思”等内容。每个环节都附有设计意图说明。这类设计可让教师在课堂上轻车熟路、灵活多变地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学习中都有收获,都有发展。教案也就将成为“教学设计和学情分析指导和教学反思”的作品。教案将获得真正的改造和解放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教案设计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每位教师要自觉加强现代课程理论的学习,以科学设计教案为突破口,快步走进新课程。
篇11: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思
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
一、教学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容易,不值得深究,实际上从新课程理念考查,就会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草率盲目,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或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缺乏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如只要是揭露类的文章,就定为“认识……社会的罪恶”;只要是歌颂类的文章,就定为“学习……精神”。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科学性相当强的严肃而慎重的工作,怎能这么随便草率?
其二,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品味”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未免空洞模糊。“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又清晰”,(施良方《课程理论》,P66)笼统模糊则无法落实。
其三,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原因。一位教师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总共列出十道练习题,带领学生做完这十道题,教学就结束了。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细细读一遍,更不要说情感上、心灵上有多少变化和成长了。
所有这些,都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标准,导致了教学的肤浅、低效和失控,也给教学的测量和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在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并找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和切入口之后,才能制定出来。制定明确具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布卢姆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三类又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分为若干层。比如《背影》的目标可作如下分层:
(一)认知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
?知识:了解朱自清的简况与主要著作,掌握本文16个生字新词。
?理解:陈述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
?评价:体会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的技巧。
?运用:掌握本文行文的思路。
(二)情感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
?知识:了解本文表达的父子深情。
?理解:掌握本文细节描写的美感。
?评价:体味并准确理解用细节串联情节表达情感的美妙。
?运用:掌握本文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
&nbs
[1] [2] [3]
篇12: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反思
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打破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常规,突出课堂中问题生成的教学。以往教学中也注意并常用,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节课这样突出,本节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提出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的疑问,然后,教师按背景、内容、影响等顺序进行授课。但这节课,有个女同学却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说“老师,据我所知,鲁迅与他的元培夫人结婚了,但始终没有同房,那你说,鲁迅是不是不道德?他的人品是不是有问题?”当她说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问题能否和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认识这一问题联系起来,第二反应是可行,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就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概否定。而学生所提的这一问题恰好能从传统道德入手引出对传统文化的扬弃问题。想到这,我有求学生把这一问题延伸到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认识上进行思考,并发表看法,同时延长几分钟的读书时间。此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结果虽没有对鲁迅的.评价达成一致,但却在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来进行辩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课标的要求。下课了,我有一种从来没有的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那种轻松和成就感。
叙述是否得当,还忘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 新课改论文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2022-08-13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2022-08-10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2022-09-17
高中地理老师教学工作总结参考2022-10-13
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2022-07-09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2023-12-13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计算反思2022-10-17
初中地理老师的年终工作总结2023-02-22
地理教师个人教学总结2022-11-07
高一的教学总结作文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