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共6篇)由网友“gangan521”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水利局关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为了解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目前河东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并组织召开乡镇领导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各乡镇、办事处几年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介绍。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区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务部门组织实施得力。
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及目标措施。并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到了各部门、各乡镇。正是由于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实施科学得力,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二)广大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热情高,投资呈多元化趋势。
根据统计,去年我区共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1531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资3100万元,县乡投资4453万元,社会企业投资2963万元,群众投资4793万元。共完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网络.com查看成各类工程11026项。开挖、清淤、整修各类灌排渠道6276条、长601.4公里。新修硬化渠道、地埋管道1488公里。新修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2920座。完成土方2629万立方米。石方30.5万立方米,砼和钢筋砼10.3万立方米。
(三)项目建设质量好,成效明显。
目前全区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处,配机电井7万余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9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8%;建成旱涝保收田面积4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实现了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田。
(四)大胆实践,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探索了一些新路子。
1、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和引导群众自行参与水利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使广大群众全过程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减少了干群矛盾的发生,增强了群众干好水利工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工程匹配资金不足和群众投资投劳问题。
2、改变传统作业方法,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20水利工程共出动各类机械计8.7万台班。不但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投资,而且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3、改革灌区管理办法,按照用水商品化的要求,对灌区机构、产权、水费、工程维修养护等体制做了大胆改革。探索以渠系为主成立用水协会。灌区小型渠道交给协会管理,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民主管理,水务公开。解决了以往管理难、水费征收难、用水纠纷多等问题。
二、当前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工程现状不容乐观。
1、防洪除涝标准较低。作为我区骨干防洪除涝河道汤河,防洪标准不足一遇,部分防洪标准仅为一遇,多数排灌渠道严重淤塞,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匮乏。
2、工程年久失修,功能退化。目前,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已运行了二、三十年,由于没能及时维修改造,以致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损毁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已成为当前农田水利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节水技术推广滞后。如喷灌、滴灌、渠道防渗、管道灌溉等先进灌溉技术控制面积很小,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二)工程投资投劳面临新问题。
多年来,骨干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受益区农民的投工投劳。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村内公益性设施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目前我省暂停“一事一议”,过去的投入机制不能用,新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许多基层同志对此深表担忧。
(三)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1、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责、权、利不明确,理论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责”,形成工程所有者管不了、使用者又不管的局面,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降低。如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仍把渠道管护和设备维护的责任压在政府身上,出现了工程建好后无人管理,使用周期缩短等现象。
2、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顺。这方面乡镇水利站表现特别突出,尤其在地方机构改革后,乡镇水利站处于水利部门管不了、乡镇政府无力管,无所作为、无力而为的`尴尬局面。
3、水利设施的数量、布局的科学化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想方设法争取和筹集资金打井建站,充分利用各种水源抗旱补灌。这些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部分地区由于抗旱时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满足了部分农田灌溉的同时却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三、我们的几点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如下建议:
(一)应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力度。一是宣传水资源观念,增强农民的水忧患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旧的用水观念,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和解决好水利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宣传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网络.com查看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大力宣传《水法》,努力做到依法用水,依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统一管理,防治水污染,加强监测,保证管好水、用好水。
(二)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区建设。一是各级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动员各方力量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扩大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增加高质量农田水利工程的覆盖面积。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尽职尽责,实行项目责任制,严把质量关,切实把工程做成“民心工程”。三是要加强项目区的管理。政府应进一步明确该项目归谁所有、由谁管理、怎样维护等问题。可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或股份合作等方式,在管理上探索出新路子,克服重建轻管的观念,使其充分发挥效益。
(三)政府应明确规定新形势下各级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如干、支、斗、农渠分别应有谁建设、谁管理、谁使用,力争把这项事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推向深入。
(四)本着自愿原则,积极组建农民用水协会。
(五)农田水利建设应坚持“一事一议”的做法。以往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都是靠“两工”来解决资金匹配问题,取消“两工”后靠“一事一议”方法来弥补。现在我省又暂停“一事一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地方匹配资金出现了很大困难,村内的小型水利工程也无法实施。在座谈中农民普遍欢迎采用“一事一议”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
(六)要科学规划、合理用水。随着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水资源整体态势将更为严峻。在打井抗旱问题上,一要控制数量,二要科学布局,三要加强管理。要注意坚持应急抗旱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研究,加强水资源全面规划。在水利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上,按照优化配置的原则实施总量控制,对生产力布局及需水结构进行调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避免过度开采、无序开采和对地下水系的人为破坏。
(七)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的同时,市财政应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对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篇2: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创新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载体,是一种新的集体经济形式。
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存在与发展还很不成熟。从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来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自身综合实力不强
目前,全区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仍处于低层次。一是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差。缺乏配套的收购场地、仓储、冷库及加工设备等硬件设施,只能出售初级产品,无任何产品附加值;二是缺少高素质的带头人。从各地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主要是有一个优秀的懂经营、善管理并有较高威望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又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现实农村中,具备上述条件的带头人太少;三是产销衔接不紧密。一般停留在产前的优良种子提供、产中的技术服务,对于产后的销售服务、市场开拓、产品加工、营销策略等方面涉足太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与农民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四是缺乏品牌培植意识。目前,区内的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更谈不上产品的商标注册,也没有积极申请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很难赢得市场信誉,加上广告宣传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处于下风。
二、外部环境不适应
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作业还认识不足,甚至对专业合作社的概念都不清楚,误认为搞合作经营又回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因此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扶持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技术指导、产销信息获取、周转资金信贷及专项资金补贴等职责不清、协调不够,甚至互相推诿,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扶持和服务,使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农业产业化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地方产业带,带动一方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各级组织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应农产品市场化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宣传典型的成功经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使农民群众清楚专业合作社的含义和性质:在合作方式上,坚持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组织管理上,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社,任何组织不得干预合作社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在办社宗旨上,对内以服务为宗旨,对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在利益分配上,让合作社成员充分得到实惠,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原则。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首先须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区各乡镇的`传统产业,比如樟山镇的牛皮、松籽;长塘镇的空心菜籽;兴桥镇的黄牛;曲濑乡的花生、芝麻;禾埠乡的饽芨、莲藕等等。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办社,要有特色,突出一个“专”字。其次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善于引导和依托农村的种、养殖能人,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扶持下,带动周边群众,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三是要坚持创办条件,讲究质量,形成统一品牌和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功能。
三、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政策上的扶持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要及时拨付到位;在税收优惠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应按规定免征增值税。此外,在资金信贷、农业产业化立项、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项目安排,都应优先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业市场化的新生事物,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正视问题,寻求对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的发展。
篇3:我区行政服务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我区行政服务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20**年人大工作要点安排,为做好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政务服务工作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县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本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希明率财经(预算审查)工委和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视察等方式,对我县政务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政务服务工作按照规范、便民、高效、廉洁的原则,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办事效率,在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集中办理审批事项,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县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以来,按照“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效最短、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目标要求,始终致力于把面向群众有审批职能的部门集中起来,在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规范了办事程序,减少了审批环节,优化了审批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行政效能。目前,我县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部门有31家,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事项389项,年均办理接件17万件左右。全县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多数行政单位行政效能也在不断提高,“两集中、两到位”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
2、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审批行为不断规范。
近几年,县政务服务中心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政务服务行为也在不断规范:
一是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完善了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行政问责制等系列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二是强化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的公开,基本做到了服务项目、办理程序、收费依据、监督电话、承办人员联系方式、办结时限“六公开”。
三是在服务大厅开展了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的“优质服务标兵”、“红旗窗口”、“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四是坚持服务主体至上,开辟了重大项目和外来投资“绿色通道”,为方便群众,在全市率先实行了“朝九晚五”工作制。
五是积极探索部门信息共享,正在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设“一库四平台”。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有效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改善政务环境。
县政务服务中心坚持以提高服务效能为第一要务,配合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有行政权力进行反复清理,并以清单列举,向社会公开、公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由原来的62项减少到25项,政府性基金由25项减少到8项,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收费由149项减少到 20项,政府性保证金(抵押金)由19项减少到2项,政务环境明显得到改善。通过电子监察,明察暗访等手段,积极构建防腐体系,有效克服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遏制了“吃拿卡要”的腐败行为。强化了政务监督职能,促进了依法行政和各项审批工作的落实,提高了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
正是由于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我县政务中心取得了办件量位列全市第三的优良成绩,中心及多名工作人员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二、我县政务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县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仍有一些部门对推进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仍不到位。有的仍是本位至上,固守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有的认为行政审批权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有些不方便,还有些不放心。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政务服务大厅一些服务单位窗口摆样子、形同虚设。
2、中心条件受到限制。
主要是面积过小,现政务服务中心只有1500平方。办公用房紧张,使得一部分单位想进而无法进入;与之配套的相关设施无从谈及,如办事等候区、资料存放区、员工更衣室等,不能按规范集中开展审批和服务。
3、审批事项进入及授权不到位。
有的`部门没有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把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纳入集中统一办理,除了中心条件所限,更有主观上的原因。有的部门对派驻窗口人员授权不充分,行政审批事项体外循环、双轨运行现象仍然存在。此外,极少数部门内设机构“后台”与中心“前台”配合不够协调,以致一些矛盾纠纷问题集中推到“前台”,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4、部分窗口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少数部门没有选派业务骨干进入窗口,而是随便派个工作人员去“凑数”。另一方面,在中心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待遇没有充分体现。据了解,中心成立以来,窗口工作人员提拔副科级的仅一人,许多同志感觉到中心工作似乎被单位“边缘化”,也因此不专心、不安心,这也是造成有的业务骨干力量不愿到中心的原因。在经济上,中心工作人员有别于在机关工作人员的就只有每月200元的岗位津贴,但要中心派员逐个单位收取。窗口人员队伍不稳定或素质不高,既影响了办事的效率,影响了机关形象,也损害了政府声誉。
5、中心管理手段严重弱化。
一是人员力量不够。
行政服务中心现有5人除班子成员外,办事人员仅一人,按“三定”方案三个科室形同虚设。
二是经费预算不足。
虽然在中心硬件建设上政府给予了应有的支持,但预算上只安排5人办公经费,中心窗口70余人的日常所需的物业管理、网络维护、办公耗材和日常加班等开支都需中心支付,预算没有安排。
三是协调能力有限。
中心实质上是政府为各部门搭建的办事平台,日常涉及与多部门的协调,遇事只能找政府领导出面,自身协调力度有限,影响办事效率。
三、对我县政务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平台,集中展现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因此,县政府及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并在人员力量、办公场地、运行经费上切实予以保障。各部门也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到审批事项进入服务大厅窗口办理,并选派好工作人员,充分授权办理。县编办、监察局、政务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二)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
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好审批环节过多、周期过长、行政效能低的问题,尽早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同时,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实施网上受理、网上审批。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透明度,打造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着力提升工作效能。
(三)进一步加强窗口人员配置。
要选派好“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服务优”的人员到服务窗口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以增强窗口办事能力,提升窗口服务质量。要营造人人争进窗口的的良好氛围,注重从优秀的窗口服务人员中推荐和选拔领导干部;县财政应安排适当经费对中心评选出的季度、年度红旗窗口、先进工作者给予奖励;窗口人员应视为基层一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
(四)进一步规范中心预算管理。
窗口人员的公用经费应做到“事随人走,钱随事走”,统一由政务服务中心管理,由财政列入年度预算,并给予充分保障。
(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紧实施,尽快启动政务服务大楼建设工作。
一要尽可能地满足“两集中”的需要,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平台;
二要尽可能地完善配套设施,方便群众办事;
三要有适度的超前意识,推进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化建设,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篇4: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城市快速扩张,城市管理已成为当前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也是群众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20**年 8--10月,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城市管理工作各部门和工作一线,赶赴先进兄弟城区专题调研城市管理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逐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民享受城市建设成果越来越多。区委、区政府为适应新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对城管执法、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等方面也适时调整管理模式,理顺管理方式,取得了实效。
(一)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城管执法方面,由管理主次干道为主,变为覆盖全区所有区域。在相关乡镇和街道成立城管执法大队,以街道、乡镇管理为主,实现了城管执法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环卫方面,在冶金街道、苗圃街道和东风街道的部分社区进了市场化运作试点,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管理,提高了环卫工作效率。园林绿化方面,将我区现有区园林局、绿化办、区园林科技服务中心以及珠晖苗圃四个具有园林绿化工作职能的部门,全部整合到区园林局,理顺了园林绿化工作机制。
(二)城市管理水平稳中有升。全力推进“六大战役”,针对乱摆摊设点、车辆停放、乱搭乱建、“牛皮癣”等影响市容秩序的行为开展了专项整治清理,城市秩序焕然一新;着重加强了重点区域的清扫保洁,清扫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保洁基本达到“三无四净”的标准,在市政府业务考核排名全市城区前列;“两违”巡查采用分级巡查和网格化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巡查无死角,全覆盖。同时,在相关村组设立违法建设宣传栏,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弥补巡查的不足。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为全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三)专项整治效果效果较好。全区城市管理工作以规模整治为手段,多次开展了综合整治行动,对影响市容市貌、有碍城市形象的各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面整治,较好地解决了我区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东风南路415医院路段管理秩序井然,环境卫生整洁美观,面貌焕然一新。广东路、东风北路等中心城区占道摊担基本取缔到位,特别在少数民族摊担整治上,力度大。两站秩序整治效果突出,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在前不久的全市城市管理会议中,作为典型进行了经验推广。两违管理效果实在。 共拆除违章建筑1000多处,拆除面积达21万平方米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拆违看珠晖”的舆论导向。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在城市管理方面投入逐年增加,管理模式日趋科学,城市管理工作依然还存在不足,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在运行时,反映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运行体制方面反映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体制不顺。一是城市管理下放没有统一思想。街道、乡镇认为城管职能要全部下放,城管执法工作相关的人、财、物应一下到底,不能扯皮;而职能部门认为城管下放难以形成合力,只能下放人员和职能,而经费和编制等应保留在城管执法局;二是环卫市场化不成熟。一方面,目前环卫管理模式造成中心城区环卫工作的重担全部落在环卫一家,街道、社区没有明确责任,环卫局尽管投入大,但环境卫生质量却没有本质提升;另一方面,环卫网格化管理后,清扫面积大幅增加,原有的管理及工作人员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求,社区内的清扫保洁效果不太理想。渣土管理没有到位,建筑工地抛洒渣土现象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区域管理难到位。铁路、二七二、七一二矿等国省单位的环卫工作各自为政,环卫资源不能共享,服务公共责任缺失、政府难以监管。特别是苗圃街道区域与铁路单位水乳交融,卫生保洁管理常因主体不明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安排和工作标准,且设施落后,卫生保洁质量很难提高;四是广场管理比较被动。衡阳广场管理委员会作为一个管理协调服务机构,本身没有城管执法权,只能协调、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才能进行客运、治安、交通执法,权责分离,工作被动,处境尴尬。
(二)保障不够。一是工作人员偏少。区城管执法局现有54人,外(借)调外单位12人,长期病休2人,实际正式在岗队员40人,为弥补不足,已招聘协管员65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11月1日执行)中规定:“市容环境卫生监察、执法人员的定员数按城市人口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配备,我区最少应有城管执法工作人员165名,人员缺口大;区环卫局在岗人员752人,其中正式职工152人,临时工600人,根据《湖南省环境卫生工作费用定额标准》(湘建城〔〕288号)相关规定,我区应有环卫从业人员近名,人员缺口大;区房征中心应配编5人,实际只到位3人,部分单位班子配备没有完全到位,力量相对偏弱;二是财政投入不足。与前期相比,我区城管、环卫、园林绿化等工作延伸到了社区(村)内部,管理路段增加了衡州大道、东外环线等,工作区域大幅提升。201-8月份,我区城管执法工作共投入191.51万元(不含正式队员工资),环卫工作市区两级共投入738.90万元(含人员工资),园林绿化工作共投入143万元,与实际需求相比缺口很大。控违拆违工作投入不稳定,由市国土、规划和各项目指挥部负责解决的部分,协调难度大,到位较为困难,经费缺口也较大。
(三)管理不细。一是整体谋划还有差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责任单位和部门站在局部角度进行城市管理,权力意识强、责任意识弱,被动应付多,主动担责少;二是微观管理还有差距。注重大街大路的外形,忽略群众身边小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路不平、灯不亮、水不畅、门前脏”等实际问题,导致城市建设投入大、变化快,市民满意度却不高;三是常态化管理还有差距。长期以来暴风骤雨式、领导推动式的城市管理手段,催生突击式、运动式的惯性思维,城市管理中的矛盾问题不断凸显,重建轻管、建管脱节和重抢修性管理、轻常态化维护的模式以及“迎检式”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管理要求和市民不断提高的期望值;四是包容性执法还有差距。当前我们还没有处理好城市管理与群众生活生计的关系,多驱赶型执法,少柔性服务,忽视包容性。如小摊小贩等弱势群体的管理方式比较生硬、粗放,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和疏导性的管理方法研究还不够。
三、建议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提升全区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建设“三新珠晖”的必然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形成合力,扎实工作。
(一)以“决策执行与监督保障”相结合,建立城市管理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决策、监督、保障三个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执行有力、责权明晰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一是组建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统一指挥、调度全区城市管理工作,为全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保障和组织基础;二是撤销区城管办,整合区城市办、区农村环境整治办等协调机构,人员和职能归并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执行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做好的'相关决策,组织城市管理工作部门开展工作,做好考核奖罚工作,确保决策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一个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投入紧跟城市管理发展的步伐,建立“钱跟事走”的投入模式,即结合我区实际,先确定工作标准,由标准定投入,由财政保障到位的投入模式。同时,要尽快配齐配全城管系统工作班子,尽量配强工作队伍。
(二)以“内收外放”相结合,理顺城管执法工作体制。内收是指中心城区内城管执法要收上来,中心城区外农村城管执法要放下去。具体为,中心城区的城管执法工作由区城管执法局垂直管理,主要负责中心城区的主次干道的城管执法工作,并向街道社区内部延伸,中心城区的街道社区城管执法工作以街道社区为主,区城管执法局配合。农村城管执法工作,各街道、乡镇相应成立本级城市管理工作办公室。各街道在原城管办(股)的基础上,合理增配力量,成立城管办,负责本辖区范围内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的城市执法工作。
(三)以“市场化运作与权责下放”相结合,理顺环境卫生工作体制。一是明确环卫工作责任。街道、社区的居民小区及背街道小巷的环境卫生工作以相关街道为主体,包括环卫市场化工作中,已由区环卫局为主推进市场化运作的东风街道、冶金街道,责任主体由区环卫局变更为相关街道,苗圃片区以苗圃街道管理为主。二是推行中心城区环卫工作市场化。当前,我区东风街道、冶金街道已前期试行市场化运作,反应较好,中心片广东路街道、粤汉街道还未推进市场化运作,而这两个街道是当前市区两级考核最多、任务最重区域,必须大幅提升环卫质量。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以广东路街道、粤汉街道为责任主体推进环卫市场化工作。具体以湖北路为界,划分为两个片区,实行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分两个片区由街道承包给社会清扫保洁公司。
(四)以“严惩和重奖”相结合,严格城市管理问责机制。借鉴XX市XX区的经验,严格问责是城市管理工作中最重要推手。结合我区实际,建立奖罚分明,问责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是当前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最重要、最必要的工作。督查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城管执法、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广场管理、“两违”管控等。督查考核由区城市办牵头,区城管执法局、区环卫局、区房征中心,分别组织实施,奖优罚劣,重奖重罚。对工作突出,效果良好的部门、街道、乡镇从政治、经济待遇上进行重奖。对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要实行严格问责。
(五)以“严管和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良好的市民文明素质,是城市管理工作最坚实的基础。借鉴XX区“堵住恶习源头,堵出文明特色”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要以文明创建工作为载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不文明行为从源头上把住关,加大监管力度,并依规处罚到位。二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树立典型,充分挖掘行为规范的标兵,披露不文明行为。三是在日常工作中把宣传文明行为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执法、作业的同时,要宣传到位。四是在本区范围内选取一条人员流动性大,场地合适的主次干道,建立城市管理工作宣传一条街,用来宣传文明行为,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以及区委、区政府打击违反城市管理相关规定的办法,建立示范街,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篇5:我区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期,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相关部门、街镇和园区及企业,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研了解了我区的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20xx年我区环境质量状况
1.区域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稳中向好。全年城区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为332天,比年增加9天,完成了市下达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3天以上的目标任务。全年空气中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73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0.026毫克/立方米,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Ⅱ级标准(低于0.1毫克/立方米、0.06毫克/立方米、0.08毫克/立方米),较2014年分别减少11.0%、34.5%、10.3%。地表水符合水域功能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安全,监测达标率为100%。綦河入境石门坎断面、出境北渡断面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各主要污染因子全部达标,特别是国控北渡断面总磷浓度下降明显,由2014年均值0.234毫克/升降至0.114毫克/升。蒲河入境温塘断面为Ⅳ类,蒲河汇入綦河寨溪大桥断面基本保持Ⅲ类标准,蒲河在綦江境内污染程度减轻。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为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街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进一步加强,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有了新进展。全年城区区域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总体质量较好,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56.4分贝、66.1分贝。全年未发生环境安全重特大事故。
2.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全年累计完成减排项目42个,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4年下降1.87%,比下降8.09%;氨氮排放量比2014年下降4.77%,比20下降11.94%;二氧化硫比2014年上升6.2%,比年下降4.13%;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4年下降3.11%,比2010年下降8.01%,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年度减排和“十二五”减排任务。
(二)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1.领导重视,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是积极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未来五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綦江区环境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全区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全区环境保护执法联动机制》等文件,印发《綦江区生态文明建设督查考核细则》,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街镇和部门的.绩效目标考核,并配套建立季报制度、通报制度、联系制度,基本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的制度体系。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基层环保工作能力建设。区政府制发了《进一步完善街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的意见》,明确了街镇机构职责和人员配置要求,为街镇统一配发环保执法设备,并采取协议委托的形式下放了部分环保监管和执法权,在街镇形成了有权有责、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
2.强化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关于环境保护工作和水污染防治专题询问审议意见的有关要求,以饮用水源地保护、綦河综合治理和城区扬尘整治等为重点,强化环境整治工作,有效改善大气、水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抓大气污染防治。制发《城区扬尘治理专项整治方案》,对入城脏车实行强制免费冲洗,并强化督促检查,查处扬尘污染案件700余件。加强企业废气在线监控和环保设施改造,强化建筑工地监管,完成3家搅拌站粉(扬)尘治理。加强机动车废气整治,查处违法行为50余起。二是抓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了鱼栏咀水库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污染源治理及城市备用水源黑千沟、青杠榜水库整治工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辖区244家涉水工业企业生产废水处理率达100%。督促华强化肥公司实施磷铵废水治理,实现循环利用。对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艺进行了改进,有效降低了总磷排放量。完成城区16个生活污水直排口专项整治。已建成街镇污水处理站15座,形成日处理污水18000吨的设计能力。建成街镇二三级管网35.9千米。与市环投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首批6座街镇污水处理站移交运营。三是抓噪声、油烟、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噪声污染治理,严格审批夜间施工许可,全年调查处理各类噪声投诉415件。开展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整治,整治完成12家。完成五里渣场重金属危废处置工程,圆满通过市环保局验收和国家“十二五”重金属重点项目检查。四是抓农村环境治理。投入1700万元完成53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任务,并制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护办法》,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编制完成《綦江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督促25家重点养殖场整改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成功创建1个市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村。
篇6:我区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计划安排,6月下旬,区人大法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华的带领下,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视察了城区劳动路、青年路、横街路等路段,了解城区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方面的管理情况。详细听取了区府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行政执法分局的有关汇报,召开了由黄岩公安分局、区环境保护局、区水利局、区卫生局、黄岩工商分局、东城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法工委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城区”目标,着眼于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改革和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积极落实城市管理的各项措施,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保障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1、城市管理体制初步理顺。区政府于20**年6月成立黄岩行政执法分局,依法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乡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公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城市河道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通过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实现行政决策、行政审批与监督处罚相对分开。
2、城市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黄岩行政执法分局针对早、中、晚及双休日等城市管理的薄弱时段,建立桩点管理和机动巡查“二合一”工作机制,科学配设执法人员,合理编排值勤计划,确保管理不留空档。特别是对违章行为易发、高发地段,增设骨干力量,加大巡查管理。并尝试在城区主要街道实施“街长”责任制,在城区19所中小学校建立“教育·城管执法联动”机制,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快。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抓好城区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先后完成朱砂街、劳动路、天长路和二环南路等路面及人行道修复改造。基本完成小东门路、九峰路、县前街、青年西路等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积极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已建成服务站点40个,投放自行车1500辆。为规范自行车、机动车乱摆乱停放现象,对城区的人行道停车位进行了重新规划、合理分配,对褪色、难以辨认的停车位进行重新划线,新增划线2293个停车位,标志标识导向箭头1993只,告示牌120只。
4、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和交通环境铁腕大整治、铁腕治水大行动等活动,采取疏堵结合、部门联动等有效方式,加大城区流动摊点和马路市场的集中治理,推进城区主街道的市容环境和经营秩序整治;加强户外广告管理,通过控新改旧,提升城区户外广告档次;以市场化运作手段推进城区“牛皮癣”治理工作;加强工程车辆运输监管,完成全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统一车身颜色、统一安装专用车顶灯标识、统一密闭车厢的“三统一”工作,有效杜绝运输车辆“抛洒滴漏”等污染路面现象,城市环境整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管理工作与打造最佳“宜居城区”的目标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1、城市管理理念有待转变。目前,我区的城市管理还未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忽视“软件”的现象还未真正扭转。为确保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政府尚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在抑制或减少城市管理难题的源头上办法不多,往往在问题出现、接到群众投诉或领导批示后行使管理职能,在工作方式上以搞突击式、运动式管理为主,没有真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造成一些问题反复、回潮,重复执法现象屡屡出现,浪费了不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个别区域的脏、乱、差的状况依然存在。其次,由于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认知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部分市民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城市意识、市民意识、文明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另一方面对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特别是在流动摊贩的管理上,市民往往看不到执法人员前期所做大量的宣传教育说服劝阻工作,看到的往往是教育警告无效后,被迫采取强制措施。不明真相的市民总是习惯性的站在弱者一方,这样就造成执法人员往往处于“不管,老百姓要骂,管了也被骂”的尴尬境地。
2、城市管理工作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城市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多种原因,流动设摊、占道经营、马路菜场等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依然突出,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常陷入整治—反弹 —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青年路、横街路、劳动路、天长路经过一个多月的环境交通铁腕整治,交通秩序与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但背街小巷交通压力却陡然增加,对此社区群众反映强烈。天长北路荣华楼等旧城改造遗留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同时,城区乱停车、停车难现象日渐突出,现有的停车资源虽经想方设法的挖掘、整合,仍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车辆停车需求,再加上部分已规划建好的停车场地擅自改作它用,城区临时车位被长时间占用,部分车主文明停车意识淡薄,也加剧了城区停车问题严重性。
3、城市管理协作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城市管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多部门协作,多管齐下,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我区现在的城市管理工作正处于一种城市管理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很多问题单单依靠某个部门本身的力量只能“治标”,无法“治本”。但是其他相关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需要多部门配合解决的问题推诿拖延,城市管理整体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本该顺利解决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行政效率低,致使后续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甚至难以开展。另外,对城市管理人员、资金、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也是影响城市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作为城市管理主要职能部门之一的黄岩行政执法分局,编制人员和现有人员缺编近一半,人手略显单薄,难以适应具有动态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的城市管理工作。此外,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上,我区保洁临时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不高,与椒江、路桥相比偏低,无社会保险,加之清扫负担重,保洁队伍一直配备不足,也影响了日常保洁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市民既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成效。市民的卫生习惯、文明意识、法制观念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市民的素质。尽管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必须加以规范和引导。一方面要提高执法者本身的素质,法律再完善没有良好的执法者和良好的执法环境也不能管理好城市;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积极引导市民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努力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作用。要加强规划执法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在制定和执行规划时通盘考虑市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城市功能问题,同时,要注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确保规划有效实施。要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共享率高、集中体现民生的XX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工作,全面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设,切实解决马路市场、停车难等问题,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探索将城市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保洁、市政设施维护、户外广告等实行市场化改革,实行管建分离、管养分开,通过招标选择专业公司或社会组织进行维护,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良性运行态势,减轻行政执法压力。
3、进一步发挥行政执法职能,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要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加强对流动设摊、占道经营现象的专项整治,规范马路市场,引导流动摊点集中设置;探索完善渣土管理长效机制,创新执法手段,从严从重查处渣土违规处置行为;加强对违章建筑、户外广告、餐饮业的管理,及时制止扰民现象的发生。针对违章建筑等“顽症”,应树立“源头管控”理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违章建设控制在源头上,消灭在萌芽中,以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
4、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要建立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定期或者根据专项整治工作的需要召开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围绕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通报和交流执法工作情况,协调处理执法争议。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与信息互通平台,通过建立相关信息库,真正做到互联互通。要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配合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探索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针对牵涉面广,单一执法很难奏效的违法行为,实施联合执法,形成高效联动、相互渗透、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市气象局XX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省气象防灾减灾会议和全省、全市气象局长会议精神,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中心,“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综合探测业务、气象预测预警业务、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努力建设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紧紧围绕“三项创建”和“四项教育”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气象,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雷电防护管理,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促进我局气象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1、建设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年来我局按照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要求,组织发动全局业务人员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大力发展现代业务体系。一是加强综合探测体系建设。08 年在全县3个乡镇布设了加密自动气象站,使全县气象探测站点达到22个,覆盖了61.1%的乡镇,提高了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二是不断完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完成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平台建设,添置了一台双管火箭架,加强了人影作业指挥人员的培训,完善了各种装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了气象服务的传播渠道。在认真做好县委、县政府决策气象服务的同时通过气象短信、电话“12121”语音自动答询、《修水报》、《修水新农村建设网》发布信息。在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重要农事季节、汛期、干旱期、连阴雨、高温、低温及台风影响等公众关注的异常天气气候事件,都及时通过电视台以访谈的方式向公众发布,为政府领导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年来,我局各项业务指标均达标。其中观测错比0.0‰,操作错比0.0‰,报表错比0.0‰,发报错比0.2‰,数据上传率99.8%。业务质量明显提高,14人次通过了全省优秀测报员验收,2人次通过了全国优秀测报员验收。预报服务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11次,均作出了准确的预报,尤其是今年年初出现的雨雪冰冻天气,领导高度重视,预报服务准确及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多次受到政府的表扬,杨柳同志被县委县政府推荐到市里受到表彰。全年制作编写《气象情况反映》95期、《气象呈阅件》7期,电视台采访播报重要天气事件11次,发布气象地质灾害预警3次,发布雷电、高温、大雾、暴雨预警112次,编写人工影响天气简报5期。
2、人才队伍建设
2008年我局本科学历进修9人,大专学历进修4人,2人完成学业取得大专本科学历,改善了台站人才队伍素质。
3、气象科普、防灾减灾
4月13-18日,我局组织气象科普宣传队伍随县科协团队深入渣津、全丰、山口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送科普知识下乡活动,为农民朋友解答农业生产和雷电防护方面的问题,发放各类科普宣传材料1000余份;10月根据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了为期3天的科普知识巡讲活动,发放宣传光盘80余张,讲课3 场次。11月26日,减灾办组织成员单位召开了08年度减灾工作会,就自然灾害的防御向政府提出了意见。
4、依法行政
我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减防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防雷知识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一年来,我局以易爆场所、全县中小学校为监管重点,开展雷电灾害调查 6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防雷普查在教委的配合下,普查率达100%。下半年开展了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共计检测防雷实施200多套,整改防雷设施5套。同时,积极主动参加县安委会布置的安全执法检查10次,为我县安全态势的平稳和社会和谐稳定尽心尽职。
5、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四项教育”、“三项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通过学习、讨论,找差距,摆问题等方式,使全局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作风上更加扎实,工作上更加严谨,办事效率得到提高,确立了以构建“大气象”格局,提升“大服务”水平为中心的工作思想,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同时,加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各项工作,认真开展局务公开。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召开了班子明主生活会。在党风廉政建设月积极开展各种反腐倡廉宣传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省市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撰文,投送各类作品6件。
6、宣传报道工作
全年本局在《江西日报》、《九江日报》各刊登报道一篇,《气象报》刊登信息4篇,气象呈阅件5篇被政府采用,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内网宣传报道任务。
7、村建工作:
今年我局安排在竹坪乡竹坪村新农村建设点帮扶。为使村建工作取得成效,单位一把手亲自挂帅,经常性的深入村组了解情况,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挤出5000元扶助该村建设。同时XX市气象局挂靠上杭茅坪村,我局积极协调,做好工作。
8、探测环境保护:
今年县政府在观测场西面100处建设文峰塔,严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我局一方面向省市局反映,一方面积极与政府沟通,并多次向政府提出修改设计的要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文峰塔设计几经修改,最终达到了要求,至此,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完满成功。
9、2009年工作要点:
⑴、进一步改善台站基础设施,加强台站现代化建设,力争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⑵、进一步规划新建筑物防雷设施的审核,加大监管力度,杜绝无资质施工现象,消除安全隐患。
★ 水务实习报告
【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共6篇)】相关文章:
如何写英文的项目报告范文2023-10-17
财政局局长的述廉述职报告2022-09-15
项目年终的报告2023-08-30
项目试运行报告2023-03-09
农业也要节水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2023-07-21
财政局局长的述职述廉报告2023-11-03
项目报告2024-01-12
水利局长个人述职报告参考2022-08-04
项目报告范文2023-03-29
新农村建设总结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