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时间:2023-08-10 08:20:19 活动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精选8篇)由网友“锈浆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篇1: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雷志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通过每个教学岗位、每项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这一点达成共识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教学工作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而这一改革又必须从优化课程结构开始取得突破。

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试行方案。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这无疑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改革,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我省的情况看,近4年来,不少地方如常德、岳阳,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普遍开设活动课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但也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条件不到位、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形式上作了安排,实际上敷敷衍衍,效果当然极不如人意。

“开设活动课不一定就是素质教育,但不开设活动课就一定不是素质教育。”

常德、岳阳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开设活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同样提醒我们,在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活动课、认真上好活动课势在必行。

开好活动课程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现代课程观。要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开设活动课程的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其次是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学校要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和活动课的要求安排好活动课教师,同时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学校还可聘请社会上专门人才作为活动课兼职教师。

第三,要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探索“活动”规律,改革教学方法,避免走学科教学的老路。第四,活动课程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应以教师为主,严格控制学生用书,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走极端。

我们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中小学认真学习和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计划,把活动课程扎扎实实、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篇2: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雷志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目标要通过每个教学岗位、每项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这一点达成共识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教学工作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而这一改革又必须从优化课程结构开始取得突破。

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的课程试行方案。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这无疑是适应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求的课程改革,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我省的情况看,近4年来,不少地方如常德、岳阳,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普遍开设活动课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但也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条件不到位、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形式上作了安排,实际上敷敷衍衍,效果当然极不如人意。

“开设活动课不一定就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但不开设活动课就一定不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常德、岳阳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开设活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同样提醒我们,在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活动课、认真上好活动课势在必行。

开好活动课程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转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更新课程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现代课程观。要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途径。要把开设活动课程的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其次是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学校要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和活动课的要求安排好活动课教师,同时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学校还可聘请社会上专门人才作为活动课兼职教师。

第三,要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探索“活动”规律,改革教学方法,避免走学科教学的老路。第四,活动课程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应以教师为主,严格控制学生用书,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走极端。

我们希望各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部门和各级中小学认真学习和执行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的课程计划,把活动课程扎扎实实、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篇3:中学课程结构优化工作方案

中学课程结构优化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加强高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我校“有效+特色,高质+特长”的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外延,为我校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开齐开足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逐步改进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以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教学策略(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此作为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2、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会等课程资源。

(2)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3)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规范教学常规,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2)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操作性制度。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探索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完善新课程改革方案。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每门学科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3、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全面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交流,形成有影响的课改成果。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

篇4: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论文

内容摘要: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通过确立各种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关系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关 键 词:艺术设计 课程结构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因而,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一、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在艺术设计教育本科四年教学中,课程的类型,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文化课与专业课等的设置以及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优化结构,是艺术设计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通过确立各种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关系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艺术设计教育本科课程结构应包容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艺术实践以及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并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不同学科和科目彼此间的关联,相互间的补充;设置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能有效调整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不利因素。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指课程设置要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现状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弱小到壮大,已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化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与此相关的课程建设以及课程结构也在不断地完善,从国内上百所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来看,课程结构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我们也看到,国内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还难以令人十分满意。社会不能满意,业内不能满意。社会不能满意主要是人才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业内不能满意,主要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还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课程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各地各校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大,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每年在换,一任领导一种做法;还有一些地方院校,跟在部属院校后面跑,今年学北方的某些院校,明年学南方的某些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稳定性,总是停留在摸索阶段,不能形成具有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

2.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如对人文科学、科技知识、自然学等课程设置漠视等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局限,与培养“高素质、通识性、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思路不相适应,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3.部分课程及教材需更新

在信息时代中,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展现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也有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发生变化。现代课程内容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而我们艺术设计许多课程内容与现代化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差距。

4.科目的学时、顺序不尽合理

在四年的课程安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决定着课时量的多少。哪些课应先上,哪些课应后上;哪些课是主课,哪些课是辅课;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在当今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中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5.实践环节不充实

现代艺术设计精神提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也应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并在课程结构中充分体现出来。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还满足不了学生真正实习的目的,有些院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课,但没有实习基地。如有的学校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课是32学时或64学时,往往是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到某公司或某工地象征性地了解该课程的实习内容,余下的学时,只是让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各显神通地“自由”实习。

6.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

对史论课程以及视觉心理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和设计生理学类课程的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空间认识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开拓。

三、课程结构的探讨与优化

1.调整传统课程结构统一模式,强化多元结构的灵活性

艺术设计教育现行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就是结构模式单一、僵化。因此,改进课程结构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形成多元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多元结构的基本思路是:(1)多元分解。将课程划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含有若干个依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组成的课程模块,形成课程结构的多元式基本单位。(2)单元组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各部分的基本单元加以合理组合,形成若干个由基本模式拼接成的课程结构系列,从中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多元分解与单元组合式结构对于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提高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具有积极的不可低估的实践效应。

2.打破必修课程单一式结构,增加选修课程的多样性

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改变学生过分追求学业高分、综合素质低下、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目前,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包揽全局的(转第41页)(接第33页)单一结构状况,是不符合高素质、创造性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是急需改进的。改进的思路就是增设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各自喜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跨专业界限学习。具体体现在:(1)开设相近专业(学科)的相关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就业面,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选择。(2)开设综合性常识课程,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适应学生的岗位再提高作铺垫。(3)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保证设计师创造力必不可少的功底。(4)介绍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潮流,弥补必修课程相对稳定带来的不足。

3.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

艺术设计学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强,而现在有些艺术设计院校(专业)过于强调课堂讲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把实践(实习)当成儿戏,流于形式化。教得不认真,枯燥无味;学得很马虎,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强理论教学知识的效果,这几乎成了艺术设计教育的通病。事实上,这种必要的实践过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值得借鉴的方法之一,可以走企业和社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路子,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做,而且做出的作业就是市场上的产品。这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如专业设计课、毕业设计课结合社会任务;设计方案结合生产实践,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

4.规范教学内容

就艺术设计学科当前的教育情况看,规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国内,虽然搞了二十几年的现代设计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评定标准。尤其是新兴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学科,如新媒体艺术、动画艺术等更显突出。这些问题直接造成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混乱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不平衡,同时也是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

规范教学内容应在课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知识。如素描、色彩课程,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内容的改革;又如专业设计需要的应用软件课程也应系统地增设。各学科还应注重与市场的联系,努力面向市场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还要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合面貌。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涉及到诸多的问题,重点应放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和谐一致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

篇5: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探析论文

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探析论文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教程内容和实施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以新教学教程内容为前提,严格按照新课程教学结构理论,全面进行教程革新,勇敢创新,大胆尝试,创建出了符合学生本身健康发展的教程教学模式,即“普修、亚选修课程和项目选修”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结构紧凑,各结构模块间相互补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和身心健康教育相辅相成,能够达到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 三修教学模式 课程优化设计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根据层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国家体育教学课程、地方性体育教学课程和学校本身的教学课程。其中,由于体育课程的项目繁多,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这种体育课程教学结构实施起来有些困难,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复杂混乱的教学层次加以整理革新,使体育教学课程结构有序可循,清晰而有深度,通过优化革新课程教学使之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定义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课程内容间有一定规律的组织形式就是整体的课程结构。那么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定义是什么呢?优化解释为最佳化,即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前提,课程内容在灵活性和约束性之间平衡性地掌控,或者说课程各个成分模块间相互组合的最佳化。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进步,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最大效益。一般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为学习领域、科目和教学模块,据有关教学章程规定,通常学生在校要修满11个必学分才能够达到相关体育教学的毕业要求。

二、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的灵活度不够,相关限制较多,严重不平衡。另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繁多,诸如“三年三次选项”、“基础选修”等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但正是因为如此,造成了课程的繁多,课程结构编制实施混乱。

其次,选修课程的增加并重组学员,使各班学习情况变得复杂化,在学生学习、教师教授方面都出现了不同性质的限制,教学实施困难。尤其是高中学生兴趣多元化发展,而体育课程结构单一,出现过早的分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有限的课程模块出现矛盾。

最后,体育课程本身丰富多彩,但是相关教师教学简化课程模块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思路

关于体育课程结构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体育课程的学科教育目标,以及课程结构能否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而且要考虑到时代的前进对人才的要求。所以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能够同时满足三者要求并且能够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佳组合,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要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三个方向为中心环节,加强学生的基础学习及课程的自主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将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设定为“普修+亚选修+项目选修”三维一体的课程模式。 首先从宏观意义的结构上来分析,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较为迅速,其特征是阶段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较为显著,学生的兴趣及认识水平自主意识趋于平稳,此时设定必修与选修较为合理。一方面可以使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经过训练达到统一水平,另一方面进行普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便于教学管理。

其次从中观结构上来分析,由亚选修到选修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过早的单一训练,不仅使体育课程丧失了丰富性也使学生感觉枯燥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修模块间进行交叉式同时结合学生学年项目专题模块进行,有利于实现课程结构的最佳化。与此同时,实时控制选修切换频度的次数非常重要,通常是两到三次。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专项技能水平越高,其运动兴趣就越浓厚,即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发展与其体育知识拓展的.广度无关。

所以从模块到项目的专项选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项学习兴趣,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最后从微观意义的结构上来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十分关键。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课程的基础性、功能性、实用性、可行性,同时强调新课程的标准在不同的水平上有一定的层次性,科目种类上具备多样化,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选择性需求进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三修课程的主要意义

三修课程的结构优化设置循序渐进,从普修到亚选修及项目选修,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课程内容的优化设置层层递进,与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发展规律相吻合,教学内容联系紧凑,从基础到专项发展,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内敛性。总而言之,三维一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蒋建军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有效课堂的构建[J].成才之路,,(26)。

[2]吴士行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模式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3)。

篇6:《工程造价》课程优化探讨论文

《工程造价》课程优化探讨论文

《工程造价》课程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是一门由建筑工程技术与组织、建筑结构、工程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等多学科理论和知识集合而成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应用性、综合性、政策性强的特点(见图1)。课程内容涉及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定额与清单计价规范的掌握与应用。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具有编制工程造价文件,掌握一定的计量与计价的专业技能。

1《工程造价》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工程造价》课程知识综合性强,实践性要求高,要求学生在掌握工程制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等知识基础上,具备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要求学生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掌握专业软件的操作。但目前该课程课堂教学存在与实际工程相脱节的问题,分析如下:

1.1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职业能力训练

当前《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存在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割裂的问题,没有将职业能力目标放首位,存在理论知识流于片面记忆,没有工程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生不注重平时课堂学习,仅依赖期末考前简单记忆,存在对所学知识不能真正理解与运用的问题,对计价规范片面记忆,不能形成综合能力,动手能力不高。

1.2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及时修订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建设领域开始强制施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目前正在使用GB50500-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随着建设新规范、新标准的修订及时调整和补充。可是当前《工程造价》教材建设存在滞后等问题,教材内容较难适应当前建设行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素质要求,可选用教材的不多。

1.3理论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工程计价系列课程分类详细且狭窄,各科目自成独立体系,在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上往往各自独立对专业理论基础的陈述,在教学过程中,占用较多时间来阐述相关的理论基础,而多数理论基础存在相同或雷同的现象,从而使课程深度不能加强。例如,各门课程中的定额原理、费用构成与费用计取的.内容雷同。

1.4践教学环节缺乏应用性

工程计价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专业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课程设计、工程计量与计价系列软件应用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存在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未能有效融合的问题,学生面向实际工程训练不足,,学生识图能力差,导致分项工程量计算无从下手、工程组价不完整等情况。

2《工程造价》课程整体优化

2.1改革理念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见图2),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项目计价工作流程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划分教学单元,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体现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构建“专项、综合、顶岗”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2.2改革思路

(1)改革课程结构。按工程项目计价工作流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划分教学模块,构建教学情景(见图3)。图3依据工作流程构建教学情景(2)融合相关知识点。围绕计价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点,融合相关学科内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地下工程为例,其模块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构建见图4。(3)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采用“教、学、做”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将工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实训、工程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图5)。图5“教、学、做”交叉循环一体化教学法以“工程需要―理论探索―工程实践”为基本教学思路,要求学生收集工程图纸,调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工程造价的需求,展开对工程造价编制理论的探索,学习相关计价规范,在学习各分部计量计价规范的基础上,着手逐步对工程各分部展开工程量计算,结合识图规范、构造图集、结构平标法标注。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针对图纸找出制图以及设计存在的问题,再次修改及完善工程图纸,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训练。

3实践教学优化

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核心技能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将工程造价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通过对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开放实验室、企业顶岗实训等一系列的举措,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课程设计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在课程设计开始前下达任务要求,鼓励同学提前准备资料。

3.1识图能力训练

施工图纸是明确施工范围、施工内容、施工方法,明确所使用的建材、设备的品牌、规格的工程技术文件。造价控制层面,主要是设计阶段的图纸。指导学生工程量计算的审图,在进行工程量计算前,造价人员需要进行造价审图及参加图纸会审工作。如果在识图、审图中,掌握主要要点,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识图、审图的程序是:熟悉拟建工程的功能→熟悉、检查工程平面尺寸→熟悉、检查工程立面尺寸→检查施工图中容易出错的部位有无出错。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思路,有计划、全面地展开识图、审图工作,为下一步的算量工作做好准备。熟悉建筑工程尺寸后,再检查施工图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无出错,为下一步进行工程量计算工作做好准备。识图训练设计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建筑与结构说明。要求熟悉建筑制图规范、结构制图规范、图集等,在反复识图基础上逐步形成工程整体认识,能够发现图纸中较为明显的错误、遗漏和图样之间相互矛盾之处。

3.2平法图集的学习

在掌握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识图技巧下,另一项土建工程的算量难点即钢筋工程量,其计算工程量占整个项目工程计算量的1/3以上,因此,鉴于这种情况,掌握平法识图对于钢筋工程计量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较少涉及钢筋平法,导致学生看不懂平法标注的施工图纸,无从下手。在理论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入平法知识的教学。

3.3熟悉工程造价软件

计价软件应用包括分部分项工程实体算量、钢筋工程抽样、清单计价编制三大部分,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以实训工程作为练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答疑,以此强化学生工程能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工程实训中心软件条件优势,引导学生熟悉工程造价计价软件,掌握专业软件的操作。

3.4强化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模块特点,采用现场参观、校内实训、课堂计价教学、校内计价实训等方式结合,有效组织工学交替、理论和实践交叉循环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保持与与建筑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公司、工程造价事务所的紧密联系,集中安排学生做课程设计到相关单位实习,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多方位了解工程造价的编制、流程及相关细节,提高计价能力。同时还可以吸收部分同学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利用网络平台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地下工程、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三部分为例,见图6。

4结束语

工程造价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建筑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倡导以提高学生工程造价职业能力提高为根本,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及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能力,这些需要工程造价课程的整体优化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来实施,因此根据目前《工程造价》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以上几点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地制宜,不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忠扩.建筑工程估价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4,1(23):112-115.

[2]张友全,等.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12(27):627-631.

[3]张静晓,李洪涛.工程管理专业模拟仿真教学问题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14,5(23):86-90.

[4]杨琳,郑绍羽.工程概预算教学演示平台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1(23):76-78.

[5]郭汉丁,等.以培养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工程建设管理综合训练中心建设实践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2(24):101-105.

[6]沈巍.新形势下以创新为目标的工程估价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32):4-5.

篇7:语文活动课程

语文活动课程

汪 潮

一、 语文活动课程的概念界定

1、 活动的基本含义

活动是指主体通过行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是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高级形式。学生活动是指学生主体通过动作操作与一定范围的客观环境(包括人和物)进行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所有活动可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大类。内部活动主要是主体心理的“无形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感性的实践性的“有形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没有“纯”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它们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但认识了客观环境,也在活动中改造自身,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 语文活动课的概念

活动课程又称实践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等。《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如果说学科课程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完成系统知识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程,那么,活动课程则是以组织活动、实践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主要任务的课程。语文活动课是活动课的一种,它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

3、 语文活动课的特征

(1) 形式:活动性

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 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 内容:语言性

语文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活动课,它以学习语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形成语言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听说能力)为主要活动内容。这是由语文活动课的特点决定的。要注意把语文活动课和一般活动课区别开来, 强化语文活动课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活动中进行语言交际训练,这是语文活动课的主线。

(3) 主体:学生

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语文活动课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在活动课中大多数活动应由学生自愿参加,自己选择内容形式,自己组织,独立完成。语文活动课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主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是上好语文活动课的思想基础。

(4) 目标: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活动是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活动本身只是手段,语文活动课重视活动形式的完美,更追求活动目标的落实。要发挥活动的多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实效。语文活动课目标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语言知识传授;

②语言能力培养;

③认识能力发展;

④活动水平提高;

⑤情感熏陶;

⑥思想品德教育;

⑦心理素质训练;

⑧一般知识了解。

二、 语文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关系

活动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两类课程虽然在时间上、分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无主次之分,两者缺一不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两者的功能及关系:

第一,活动课程是学生独立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学生运用知识,既可以是在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也可以是活动中学到的。两者间更为显著的区别在于,从学科课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多为直接经验。

第二,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而在活动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指导性和服务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助于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课的核心。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准。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学生主体参与上下功夫。

(1)从语言问题开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语文活动课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2)强化自我意识, 端正主动学习的态度。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

①活动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

②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

③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采用交流方式,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活动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以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能使学生逐渐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接受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和自信有机结合起来。

2、 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上。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3、 活动目标:从单一到综合

综合性是活动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开设语文活动课要与学校其它活动有机结合,发挥语文活动课的整体功能。语文活动课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

语文活动课中各项活动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也是综合的。除语文能力外,还包括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锻炼。而且,通过语文活动课,学生还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使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美育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语文活动课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知识上,更重要是体现在能力和发展上。

4、 活动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教育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选择开放性教学结构。

(1)活动课程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不满足于学科课程所学;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

(2)活动课程可以促使学科之间的联系。 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知识结构。

(3)活动课程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最新信息,培养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

语文活动课的开设,优化了课程结构,形成了一种“大课程”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学习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功能,环境课程的辐射功能,使三个板块的功能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5、 活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感性→知性→理性。

传统的语文从感性经验开始, 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性状,并以一定的词语进行命名和定义,形成“概念”。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熟悉和巩固这些“概念”,并运用于相似的情境。有人认为学生这样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识。事实上,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数量有限的同类事物的外部形状,并未揭示出不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只是一种知性认识,不能用于对普遍事物的解释,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误以为知性的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导致教学上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主义倾向。

要使活动过程由知性上升到理性,在活动课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发现规律。无论对未知知识的认识活动,还是对已知知识的再认识活动,都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现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2) 重组知识。活动过程不仅重视对未来知识的探索发现,也重视对已知知识的整理和重组,要求学生不断提高抽象水平,并能用动作、语言、符号、图像等形式表达出来,为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准备条件。在活动中要提高智力操作的强度,重视思维的训练。

(3) 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在理论思维基础上实现的对已有认识的突破或创新。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有关问题的资料的全面掌握,二是在更高层次上重组已有材料。现代教学中关于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以高强度的探索发现活动为基础的。(摘自《小学语文教师》7-8期)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995

篇8:课程结构要体现选择性

课程结构要体现选择性

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要求体现选择性。怎样理解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呢?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依据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的现实及课程的适应性要求而提出的,它主要涉及各级地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主管部门、学校(校长与教师)、学生有什么样的权力和有多大的权力对课程做出选择。这样看来,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包括如下三个基本内涵:

(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变通性。我国幅员辽阔,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看,可分为沿海发达地区、中原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有着不同文化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应当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以适应这种区域经济和社会差异。从文化侧度看,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课程结构应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需要,如民族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课程等。由此看来,国家层面的课程结构需要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选择。如规定多少比例的必修课、每门必修课程的课时,为地方课程留出一定的开发的空间。

(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课程改革取得成功不在于有多少理论文章和多少理论研究成果,而在于学校、教师乃至社会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是否发生转变,学校中实际发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行为是否有了变化。因此,调动、解放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的时候,课程改革才有希望。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设置能够创造和形成本校文化特色的课程上。不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都应适应每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特殊性,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本学校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国家或地方层面的课程计划还需要规定学校自己设置的选修课(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如原苏联规定,国家课程占41.3%,各加盟共和国课程占41.9%,学校开设选修课程占16.8%。台湾除了特别规定的弹性教学节数(占总节数的20%)之外,还规定选修课应占10―30%。

(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完善课程选修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根本目的和内在价值是促进每一个人的个性发 展。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基本标志是看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自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

[1] [2]

小学教导处年度的工作计划

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一年级教学工作计划

基层减负工作整改报告

高中教务处工作计划

春幼儿园园务计划

年度第一学期第五周园务工作计划

温州中学教务处工作计划

高中学校工作计划

高三教师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学期的工作计划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精选8篇)】相关文章:

2022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2022-12-14

高中年度工作计划2023-08-24

化学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2022-11-14

初中教务处工作计划设计2022-12-27

高中学校年度工作计划2022-10-05

化学中心教研组的工作计划2022-08-14

小学教导处下学期工作计划2022-05-07

上学期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10-30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23-06-30

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2023-05-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