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

时间:2022-08-11 07:42:33 其他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共14篇)由网友“今天没下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

篇1: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综合复习题

1.被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是人类始祖的南方古猿生活在(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洲

2.四个同学就造成人类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辩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进化早晚不同 B .饮食习惯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生活习俗不同

3.下列社会组织中出现最早的是( )

A.母系氏族 B.父系氏族 C.部落 D.奴隶社会

4.历史老师展示一张图片(见图1)。请同学说出该文物的历史价 值,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最准确的是( )

A.它和四大文明古国有关

B.它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雕塑作品

C.它可以放在博物管里供后人参观 图1

D.它保留了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5.它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孕育它的母亲河是 ( )

A.尼罗河 B.黄河 C.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D.印度河

6.根据印度《梨俱吠陀》的传说,人们把社会成员分成四个等级(见图2),其中属于被统治阶级中的第一等级的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7.中国同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一道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这四个国家( )

A.最 早有人类居住 B.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C.最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 D.对人类的文明贡献 图2

8.,位于大庆市世纪大道附近的一座寺院“果成寺”落成,它与少林寺一样都与下列哪种宗教有关?(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 督教 D.犹太教

9.北京奥运会的奥运火种来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指( )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波斯 D.古代巴比伦

10.希腊文明和东方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区别是( )

①地势崎岖 ②商品经济发达 ③海外贸易频繁 ④进行殖民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在古代欧洲有一个国家,工商业繁荣,民主政治发达,人们崇尚文化,眼界开阔。它是( )

A.斯巴达 B.雅典 C.罗马帝国 D.西罗马帝国

12.与马拉松长跑有关的战争是( )

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 D.亚历山大东征

13.有人说罗 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 )

A.罗马征服过希腊 B.罗马的农业好于希腊

C.罗马的疆域比希腊大得多 D.罗马文明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

14.图4所示的人物曾被尊称为“奥古斯都”,他就是建立罗马帝国的( )

A.恺撒 B.穆罕默德 C.查理?马特 D.屋大维

15在文化上,兴起的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在此情况下产生了哪种反映市民心态的文学? ( )

A.农奴文学 B.城市文学 C.现代文学 D.教会文学 图3

16.《圣经》是哪一宗教的经典?( )

A.佛教 B.基 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7.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 )

A.封建等级制度 B.封土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骑士制度

18.他将原来无偿分配土地给贵族的办法改为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是( )

A.克洛维 B.丕平C.查理?马特 D.屋大维

19.德意志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意思是( )

A.当时的城市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

B.在城市里没有法律约束,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农奴在自由的城市里居住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身份

D.城市里文化气氛好,便于自由精神的传播

20.日本文明是在什么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

A.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 B.在吸收朝鲜文化的基础上

C.在大和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D.在吸收印度文化的基础上

21.史学界普遍认为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是( )

A.实行“班田收授法” B.实行租庸调制度 C.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22.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处于垄断地位的是( )

A.君权 B.军队 C.天主教会 D.学校

23.“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树……”与其相关的宗教是( )

A .拜火教 B.佛教 C.基 督教 D.犹太教

24.参看图4,在中古的西欧,一个男人的梦想和荣誉是( )

A.成为贵族 B.成为绅士 C.成为武士 D.成为骑士 图4

25.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到中国,“大秦“是指( )

A.埃及 B.罗马 帝国 C.波斯 D.阿拉伯帝国

26.王亮同学在评价基 督教时,有一句话不切实际,请你指出( )

A.欧洲的封建主 B.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C.成为一种被广泛信奉的宗教 D.对西欧的科学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7.城市兴起后,何种学校在城市纷纷建立?( )

A.大学 B.中学 C.小学 D.技术学校

28.琅城起义是因为( )

A.封建主反对国王的赋税 B.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

C.农民反抗封建主的压迫 D.封建主与封建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

29.历的拜占廷帝国是指( )

A.罗马帝国 B. 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0.8世纪中期,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帝国是( )

①罗马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汉帝国 ④唐帝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1.1453年,千年帝国拜占廷帝国灭亡,这一年处于( )

A.13世纪50年代 B.14世纪50年代 C.15世纪50年代 D.15世纪60年代

32.灭亡拜占廷帝国的奥斯曼土耳其是( )

A.阿拉伯 B.突厥人的一支 B.印度人 D.希腊人

33.下列国家中,不属于地 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是( )

A.拜占廷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古埃及帝国

34.现在的公元纪年起源于下列哪个宗教? ( )

A.佛教 B.基 督教 C.摩尼教 D.道教

35.在今天的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的国旗上,都有一轮弯弯的新月,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这些国家都信仰基 督教 B.这些国家都信仰佛教

C.这些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 D.这些国家都认为新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36.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传统未曾中断过的是( )

A.古代埃及 B. 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得 分

评卷人

37.认真读图后完成表中的空白部分。

典 型 代 表 发源于(流域) 基 本 特 征

古代亚非文明

经济上:农业文明

政治上:中央集权

古代欧洲文明 经济上:

政治上:

38.请仔细辨别右面的人物图像后完成下面问题。

(1)图中人物是古希腊哪 个城邦的执政官?

(2)他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3)历把他当政的时代称为什么?

39.(1)请将国家或城邦与相关的描述用线连起来。 (2)请将国家或城邦与相关的人物用线连起来。

得 分

评卷人

40.法兰克的宫相查理?马特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国王,为了回报教皇的支持,他把巴黎附近的的拉文那地区送给教皇,它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4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之所以最终脱离单纯的动物状态而转变为人,劳动是决定性的因素。南方古猿可能已经开始摆脱用手帮助行走的习惯,手的解放使古猿有可能进行劳动,躯干的直立又促进了脑的发展。这样,经过若干万年,古猿便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制造工具。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劳动;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以致我们从某种意义上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1)这一段论述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2)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3)你觉得自然环境在人种形成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得 分

评卷人

4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元旦,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廷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而拜占廷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1)参照以上信息,说一说日本和拜占廷帝国出现统治危机后各是如何应对的?分别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6分)

(2)概括说明日本和拜占廷帝国对待其他先进文明各持什么态度。(4分)

(3)日本和拜占廷帝国不同的历史命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

⑴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⑵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一律平等政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⑶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⑷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1.一国两制

(1)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适用的范围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2)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港澳回归

(1)前提条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2)香港回归:7月1日回归。

※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7月1日香港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澳门的回归:12月20日回归。

◎《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闻一多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香港、澳门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祖国统—(台湾、西藏、新疆)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⑴古代史:

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⑵近代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在日本手中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中期,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汉藏“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

(3)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 赖五世“达 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 赖和**,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 赖、**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1951年底,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除台湾、香港及澳门以外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展了丝绸之路;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大大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4)1955年设立新疆自治区。

4.谈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篇2: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2、政协会召开的历史条件

⑴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

⑵国统区爱国主义运动空前高涨

⑶中共积极筹备政协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

3、中共为什么召开新政协会议?

为争取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

4、时间:1949年9月21日—30日

5、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决议)(贡献):

⑴政协会议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⑵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⑶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⑷采用公元纪年

⑸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⑹五星红旗为国旗

⑺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⑻会议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为副主席。

6、参加者:出席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共662人。

7、性质:简称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8、意义: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

9、《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人全国人民制定宪法前还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⑴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

⑵地点:中南海

⑶内容:①国家领导人宣布

②会议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

③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④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⑤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开国大典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西藏和平解放

1、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华南、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很快就扫清了各地歼敌。

2、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5月经过谈判,西藏和平解放。

3、时间:1951年5月

4、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至此,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人版: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5、西藏获得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篇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

⑴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⑵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一律平等政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⑶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⑷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1.一国两制

(1)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适用的范围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2)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港澳回归

(1)前提条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2)香港回归:7月1日回归。

※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7月1日香港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澳门的回归:12月20日回归。

◎《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闻一多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香港、澳门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祖国统—(台湾、西藏、新疆)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⑴古代史:

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⑵近代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在日本手中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中期,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汉藏“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

(3)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_五世“_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_和**,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1951年底,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除台湾、香港及澳门以外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展了丝绸之路;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大大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4)1955年设立新疆自治区。

4.谈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八年级历史的学习方法

识图、释图的方法。

识图:一是注意看图的标题,理解图意;二是要看图例,了解该图的说明符号;三是要注意历史沿革和古今地名变化等;四是要识别不同历史地图的学习要求。如“唐代主要交通路线图”主要要求指出水、陆交通要道、涉及的主要城市和国家等。利用地图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综合,如把历代疆域图按时间顺序加以贯穿,就能勾勒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释图:教材上的插图、彩图,在老师的指导下,讲清它的背景,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努力使自己通过观察、分析、从而形成正确释图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的学习技巧

连接和发展思想

历史是一连串事件的基础,因此拥有正确的顺序是成功的关键。这似乎很简单,甚至无关紧要,但仍然很重要。因此,必须确保你的笔记遵循时间顺序。你应该按主题划分学习笔记,然后按年,数十年和几个世纪划分。

书籍和笔记通常会详细涵盖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必记住有关某个主题的大量注释。相反,最好在事实之间建立联系。这些事件应遵循逻辑顺序以帮助你理解和记住它们,因此,一目了然地可视化所有这些信息以及每当你准备重新考试时,思维导图的使用都会非常有帮助。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在“注释”中添加其他信息。一种可能被证明非常有益的技术是将你正在研究的每个事件划分为“原因”,“事件”和“结果”。

篇4: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一)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

3、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 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

(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

(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2、发展历史:

(1)公元前35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4)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

(5)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专 制制度。

(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①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②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③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即“灵魂不死”。

④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并开始“分科治病”。

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篇5: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资料总结

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资料总结

1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 ②好鸟相鸣 ③出淤泥而不染 ④窥谷忘反 ⑤横柯上蔽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

4、选出加点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 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

5.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从流飘荡:随着 B.负势竞上:凭依

C.窥谷忘反:通“返” D.在昼犹昏:夜晚

6.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7.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

8.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9.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0.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 ”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 、山之 、山之 ,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1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 ”(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练习检测

一、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亲旧知其如此 ③箪瓢屡空,晏如也 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三、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期在必醉(期望)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选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期在必醉 度已失期 B、每有会意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C、家贫不能常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 D、亲旧知其如此 其如土石何?

4.选出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 之:①无怀氏之民欤 ②葛天氏之民欤

B. 其:①亦不详其姓字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 焉:①因以为号焉 ②且焉之土石

D. 以:①以此自终②以乐其志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6、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1)( )(2)( )(3)( )

(1) A、期在必醉 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D、度已失期

(2) A、或置酒而招之 B、怅恨久之 C、楚人怜之 D、又数刀毙之

(3) A、亲旧知其如此 B、其两膝相比者 C、以彰其咎 D、其真无马邪

四、问答题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①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

②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③全文的中心句是:

2.详读全文,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3、文意理解:

(1)、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2)、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不”,突出了作者怎样的特点?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4、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6.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 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的程度。

7.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3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之 ④才美不外见

⑤故虽有名马 ⑥不以千里称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 ⑧其真无马邪

⑨一食或尽粟一石 ⑩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⑾执策而临之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⑷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3.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4.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四、问答题

1、理解:本文通篇运用的是 的写法,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xkb1 .co m

2、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5、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6.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理解:

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我选第 题,我的看法是:

8.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9.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2.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 。

1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④腰白玉之环

⑤益慕圣贤之道 ⑥媵人持汤沃灌 ⑦弗之怠 ⑧门人弟子填其室 ⑨援疑质理

⑩卒获有所闻 ⑾同舍生皆被绮绣 ⑿腰白玉之环 ⒀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⒁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⒃足肤皲裂而不知

⒄久而乃和 ⒅录毕,走送之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9)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既加冠 既克,公问其故 B、益慕圣贤之道 得道者多助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卒获有所闻 卒皆夜惊恐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佣者笑而应曰

7.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9.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腰白玉之环 ②江横玉系腰 B. 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D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0、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 B、非天质之卑(低下)

C、生以乡人子谒余(接见) D、言和而色夷(平和)

1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

A 今诸生学于太学 其一犬坐于前 B 无冻馁之患矣 醉翁之意不在酒

C 流辈甚称其贤 其如土石何? D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先帝不以臣卑鄙

C.或遇其叱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益慕圣贤之道 孔子曰:“何陋之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大”字与“天大寒”中的“大”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大声如雷霆 C.屠大窘 D.见渔人,乃大惊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 色愈恭,礼愈至

而乡邻之生日蹙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同舍生皆被绮绣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将军身被坚执锐 奉命于危难之间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录毕,走送之 走: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四、问答题

1.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6、文意理解: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7.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我的概括:

8. 文章给你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我的感受:

9.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的积累:

②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的观念:

10.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1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13、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14、你提炼了文中的重要信息吗?请概括。(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

15、你得到学习的秘诀了吗?请传授。(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16、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

1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18、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9、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5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习题检测:

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 ②鱼可百许头 ③以其境过清 ④斗折蛇行 ⑤悄怆幽邃 ⑥伐竹取道 ⑦佁然不动 ⑧其岸势犬牙差互 ⑨以其境过清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清寒骨,悄怆幽邃。

⑤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⑥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流漂荡 B、闻水声 闻寡人之耳者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D、不可久居 面山而居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

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

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伐竹取道 非丝非竹 B.如鸣珮环 环滁皆山也

C.皆若空游无所依 长烟一空 D.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记 乃记之而 去岳阳楼记 B.见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以 以其境过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四、问答题

1、文意理解:

(1)、文中写小石潭的顺序是:由“发现小石潭”写到“ ”再写到“ ”再写到“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 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心境。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不清的主要原因是:

3、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

①静态:

②动态:

4、文章写景动静结合,第①段中,作者分别写了哪几种动态的景物?

5、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7、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我的理解:

8、 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

9、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

我的积累:

我的赏析:

②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

我的看法:

10、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11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2、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幽邃“?

1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资料总结

篇6: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资料总结

1、孟德尔(遗传学之父)的豌豆杂交试验:

(1)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茎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2、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3、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篇7: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资料总结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转基因超级鼠实验(研究的是鼠的个体大小,注入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启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转基因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篇8: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资料总结

1、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问题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证据。

3、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篇9: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资料总结

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3、米勒(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人)的模拟实验结论: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命的有机物。

4、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5、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

篇10: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资料总结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因此卵细胞和精子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无数个基因。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DNA和基因也随之减少一半;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成对,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篇11: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1.一国两制

(1)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适用的范围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2)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港澳回归

(1)前提条件: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2)香港回归:7月1日回归。

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指出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7月1日香港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澳门的回归:12月20日回归。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香港、澳门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

⑴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⑵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一律平等政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⑶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⑷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祖国统—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⑴古代史:

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⑵近代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在日本手中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中期,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汉藏“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

(3)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_五世“_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_和**,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1951年底,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除台湾、香港及澳门以外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展了丝绸之路;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大大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4)1955年设立新疆自治区。

4.谈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篇12: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7月。

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③代表:共产国际代表。

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第一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6.3;道光帝、林则徐—义律;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向中国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牟取暴利。

4、鸦片的危害:①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②严重摧损了吸食者的体质,使之家破人亡。

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①1840年6月爆发;②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③1842年,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性质:中国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内容:①赔款2100万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商品所缴纳的税款,需从英国商定)。

6、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太平天国起义:

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加重农民负担,人民奋起反抗。过程:

①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3年,占领南京,改天京,建都,后开始北伐、西征;

③1860年,逼近上海,列强组建洋枪队,美国人华尔统领;

④1862年9月,在清溪击毙华尔。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856.10-1860.10,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1860年,先后占领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到承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初二历史简单却也需要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篇13: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政府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

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丽花丝,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

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

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

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 抗美援朝的原因:⑴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⑵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3、 中国人名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他在一次战斗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

5、 邱少云:在上甘岭战役同时,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6、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1、 土地改革的原因、措施、意义▲

土地改革的原因:⑴解放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⑵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 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措施:⑴1950年,中央任命政府颁布《中华任命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配出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⑵1950年,全国分皮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时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结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 ▲第一个五年 计划的成就:

㈠ 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 ▲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其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些失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后来怎样纠正错误的?

失误:⑴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⑴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⑶又急于求成,⑷忽视了可观的经济规律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纠正:196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恢复发展生产,取得一定成效;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4、 模范人物: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邓稼先:两弹元勋 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雷峰 人民的好战士 精神: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造成我国1959---1961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三年的自然灾害。

第9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 ▲我国开放的格局是什么样的?怎样形成的?▲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过程:⑴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⑵后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重心和金融中心。⑶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⑷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

4、国有企业的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分三个方面进行:(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适应政企分来,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5、 ▲列举建国以后,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⑴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了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⑵1953---1956年,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⑶1958年,农村掀起人民公社运动,出现了浮夸风等左的错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1961年,党和政府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⑷1978年至今,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迅速发展。⑸启发:制定政策要符合中国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为什么把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⑵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⑶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又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⑷中共“十三大”:1987年,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些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 中共“十五大”:,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 ▲1992年南巡讲话的内容、意义?

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 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标准:

⑴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⑵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⑶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单元

第11课 民族团结

1、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革命组的热烈欢迎。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3、 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 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 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谈判完成

19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3、 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谈判完成。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 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的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 ▲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形成:⑴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⑵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⑶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⑷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第二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得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 1995年初, 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 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 日益密切的交往: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6、 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不同:

香港、澳门是被外国侵略者侵占,它们的回归属于维护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台湾是被中国的其他党派控制,它的问题属于民主内部的矛盾。

篇14: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1978年底,重点: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

第9课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

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11课民族团结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共同发展的典型——西部大开发带给西部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外交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面临的环境(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遏制和封锁,许多国家缺乏了解).政策的特点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目的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成就是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早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最早同意的是印度和缅甸,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性质、内容: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重点是中国代表团对会议成功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建交:到建交前的敌对关系,分析中美关系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了解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71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正式建交的三部曲.

2、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我国在何时哪届大会上恢复的?哪些国家提出议案?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时恢复的还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3、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何时加入?主题、内容和地位: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或实验成功的时间、意义(地位):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研究的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运载火箭、航天技术的成就.

2、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成功时间,赢得了什么称号、评价及奖项要记住:1973年培育成功,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倡导者有四位科学家,批示者邓小平,八大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2.网络:生活变化,为什么说网络是双刃剑?《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划和成就.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 “科教兴国”战略:90年代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奠基工程.

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两个创作高峰期,代表作品的特点.茅盾奖四个作品

2、体育:特别是近20年的世人瞩目的成就,有何原因、现实意义.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历史重点提要

一、1949年10月—1956年底的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土地改革、西藏解放完成遗留革命任务.

2、54门礼炮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的民族.人大根本目的是制宪.

3、解放方式与北平相同的是西藏,标志着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民族大团结.1959年进行民主改革,6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成为国家重要牧区.

4、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到了1953年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为标志取得胜利,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5、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为标志,在新解放区展开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取得胜利.结果确立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没有剥削.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对农业改造的道路是走集体化,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创举是对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6、1953年实行的一五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实现工业化,东北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向工业化迈进.

二、1956年-1966年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始于八大.

1、因果关系:1958年总路线 大跃进、农村公社化

(公共食堂,大炼钢铁) 严重经济困难 全面调整经济

2、初级阶段已有48年.八大最大成果是指出任务(实现工业化),最重要的是分析社会矛盾.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转变)

1、1980年刘少奇案平反.两个凡是导致出现徘徊局面.思想大讨论“解放”的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2、改革突破于农村:1978年,凤阳小岗村;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业突起影响最深远.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1992年后推行公司、股份制.

3、画圈,80设点.(从广东、福建开始),深圳是窗口,海南最晚、最大.浦东是国际化经济、金融中心.最终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核心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路线核心是实事求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史的转折,根本原因是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

5、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理论是十二大(1982)提出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总路线,和三步走战略;十四大的突破是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三中全会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十四大形成了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

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地理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第二学期生物教学总结

历史学科学期教学计划

下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春季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共14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22-08-06

初三历史春季学期教学计划2023-12-03

九年级上册教学教学工作计划2022-05-02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长工作总结2023-06-26

地理教学计划2024-01-26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2023-02-11

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计划2023-01-17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23-06-30

高三地理教师的下学期工作计划2022-06-26

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教学总结202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