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9-25 08:13:45 其他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共14篇)由网友“人造堕落搅拌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1: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1. 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此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主要作用是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②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上的水循环,由蒸发、降水等环节组成,水量最大。

③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降水等,水量最小。

(2)意义:

①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使陆地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

③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④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2. 洋流

(1)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

(2)世界洋流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60°附近海域),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有关。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篇2: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1. 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如片麻岩、板岩、大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分布规律是岩层年龄越大,其位置越靠下。

②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③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其形成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一般情况下,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④如果是海底的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上述判断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 内力作用与地貌

3. 外力作用与地貌

4.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5. 非地带性现象分析表现实例分析

6. 山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雪线分布的影响因素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山地自然带类型(带谱)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①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赤道附近的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③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2)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②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篇3: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1.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2)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太快: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影响: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影响经济发展。对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人口增长太慢: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③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

2. 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的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给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迁出人口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

不利方面: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三大功能分区

4. 城市化

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土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下图所示:

5.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产生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

②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扩大;对河流水——地表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污染,水质降低。

③对生物的影响: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易产生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篇4: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2022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生产活动与布局

1.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 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②交通运输: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相当发达,交通运输不再成为其考虑的主要因素)。

③通信网络通达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④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4. 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

5. 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一般条件(以鲁尔区、辽中南工业区为例)

(1)能源条件:传统工业区的重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传统工业区形成的能源基础。

(2)资源状况:钢铁工业是传统工业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同时钢铁又是机械等重工业的原料,因此丰富的铁矿资源是重工业发展的保障。

(3)交通条件:重工业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很大,因此要求有便利的交通,以运进原料和燃料,运出产品。

(4)市场因素:广阔的消费市场促进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5)农业基础:较好的农业基础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6)水源、土地:重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因而传统工业区发展要有充足的淡水供应,另外平坦广阔的土地有利于工业区的布局。

6. 新工业区形成的一般条件(以美国“硅谷”为例)

(1)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产品的运输和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2)环境因素:优美安静的环境,宜人的气候,有利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3)科技条件:发达的科技、众多的高等院校为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

(4)交通状况:靠近航空港和高速公路,有利于新产品及时流向国际市场。

(5)政策因素: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曼德拉家训要有平行意识。李光耀家训做人要有“逆商”。

7. 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区位因素分析

(2)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返回目录>>>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2. 可持续发展

(1)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原则:公平性原则——侧重“权利”;共同性原则——侧重“义务”;持续性原则——侧重“发展”。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特点: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具体途径

①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做对学习有用的事。尽最大的努力,留最小的遗憾。“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返回目录>>>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利用

1. 水土流失

(1)成因:自然原因有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等。

(2)分布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丘陵、北方山地等。

(3)危害:当地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沟壑纵横,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会导致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涝灾害加剧。

(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成因: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采矿等。对策: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面积;合理放牧,加强管理;采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 荒漠化

(1)成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气候异常;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工矿开发等。

(2)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我国西北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等。

(3)措施:建立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在半干旱农垦区和牧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地比重,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等;在干旱区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营造乔灌防沙林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

3.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背景: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大;亚热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系发达,大部分河段可通航,但较大的落差和不稳定的水量对航运不利;矿产资源丰富。

(2)问题:19世纪后期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开发与治理: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对流域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

(4)措施:兴建水库,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发展航运;梯级开发水电;防治污染,保护水源涵养林,提高水质;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

4. 德国鲁尔区

(1)开发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2)早期生产结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

(3)存在问题:环境恶化;煤炭开采成本升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

(4)综合整治的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5.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水源不足。

(2)早期生产结构:以煤炭采掘业为主。

(3)问题: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外运能力不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能源开发使市场压力加大;煤炭开采成本上升,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环境问题突出。

(4)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产业链,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化结构;保护和治理环境。

返回目录>>>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区域可持续发展

1. 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1)条件:平原广阔,适合机械化作业;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森林、草原面积大;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小。

(2)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不当;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

(4)措施: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道怎样计划,怎样调配,怎样守望,怎么积蓄,怎么循序渐进,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每一条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5)方向:平原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2.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发展条件: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地价优势。)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升级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珠三角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对策

3. 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原因)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区和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见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以西气东输为例:

对调出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实现西部能源消费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产生的环境压力。

对调入地区:

①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4.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②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原材料和土地价格、环境因素等。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返回目录>>>

篇5: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⑴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_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 _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⑵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⑤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⑦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篇6: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等高线地形图

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3.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6.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海洋资源

1.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2.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篇7: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

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③引发瘟疫。

(二)滑坡、泥石流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泥浆石块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

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

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开挖山体,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篇8: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1.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 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②交通运输: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相当发达,交通运输不再成为其考虑的主要因素)。

③通信网络通达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④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4. 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

5. 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一般条件(以鲁尔区、辽中南工业区为例)

(1)能源条件:传统工业区的重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传统工业区形成的能源基础。

(2)资源状况:钢铁工业是传统工业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同时钢铁又是机械等重工业的原料,因此丰富的铁矿资源是重工业发展的保障。

(3)交通条件:重工业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很大,因此要求有便利的交通,以运进原料和燃料,运出产品。

(4)市场因素:广阔的消费市场促进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5)农业基础:较好的农业基础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6)水源、土地:重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因而传统工业区发展要有充足的淡水供应,另外平坦广阔的土地有利于工业区的布局。

6. 新工业区形成的一般条件(以美国“硅谷”为例)

(1)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产品的运输和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2)环境因素:优美安静的环境,宜人的气候,有利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3)科技条件:发达的科技、众多的高等院校为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

(4)交通状况:靠近航空港和高速公路,有利于新产品及时流向国际市场。

(5)政策因素: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曼德拉家训要有平行意识。李光耀家训做人要有“逆商”。

7. 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区位因素分析

(2)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2. 可持续发展

(1)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原则:公平性原则——侧重“权利”;共同性原则——侧重“义务”;持续性原则——侧重“发展”。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特点: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具体途径

①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做对学习有用的事。尽最大的努力,留最小的遗憾。“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利用

1. 水土流失

(1)成因:自然原因有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等。

(2)分布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丘陵、北方山地等。

(3)危害:当地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沟壑纵横,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会导致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涝灾害加剧。

(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成因: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采矿等。对策: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面积;合理放牧,加强管理;采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 荒漠化

(1)成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气候异常;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工矿开发等。

(2)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我国西北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等。

(3)措施:建立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在半干旱农垦区和牧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地比重,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等;在干旱区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营造乔灌防沙林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

3.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背景: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大;亚热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系发达,大部分河段可通航,但较大的落差和不稳定的水量对航运不利;矿产资源丰富。

(2)问题:19世纪后期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开发与治理: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对流域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

(4)措施:兴建水库,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发展航运;梯级开发水电;防治污染,保护水源涵养林,提高水质;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

4. 德国鲁尔区

(1)开发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2)早期生产结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

(3)存在问题:环境恶化;煤炭开采成本升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

(4)综合整治的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5.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水源不足。

(2)早期生产结构:以煤炭采掘业为主。

(3)问题: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外运能力不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能源开发使市场压力加大;煤炭开采成本上升,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环境问题突出。

(4)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产业链,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化结构;保护和治理环境。

篇9: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1. 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1)条件:平原广阔,适合机械化作业;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森林、草原面积大;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小。

(2)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不当;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

(4)措施: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道怎样计划,怎样调配,怎样守望,怎么积蓄,怎么循序渐进,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每一条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5)方向:平原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2.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发展条件: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地价优势。)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升级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珠三角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对策

3. 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原因)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区和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见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以西气东输为例:

对调出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实现西部能源消费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产生的环境压力。

对调入地区:

①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4.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②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原材料和土地价格、环境因素等。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篇1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建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建议

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构建知识体系

下面是高考高频考点知识点,也即是主干

自然带(植被);正午太阳高度;位置;外力作用;天气;太阳辐射;水资源;水循环;水利工程;区域特征;气候-气温;气候-降水;气候;经线长度计算;河流;地形;等高线及应用。

2、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加强图像判读应用

对于各种类型的图表,要善于总结和掌握判读的要领和分析方法

3、关注时代热点,注重知识实际运用

逐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提升解题技能,强化表达能力

在复习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序性、严密性加强训练,并且要把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过程,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准确而简明地使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

5、主干理论框架下的知识构建

高中地理课程阐述的地理理论或原理主要有自然循环性原理、板块构造学说、城市与产业区位理论、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中心地理论等,包括地形地质、天气气候、水文水系、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循环性原理是自然地理的主干性理论。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的主干理论。

6、空间定位基础上的地理特征与地理过程描述

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是地理高考的考试目标与要求之一。

7、关注热会热点,尤其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凸显学科应用价值

试题取材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8、学生不但要“苦学”,更要“巧学”,要“学巧”

新课程地理题目更加灵活,富有新意,所以仅仅像过去那样下苦力气是不够的,还应该灵活多变,善于运用。

高考必然是新题目、新情景、新设问,但是,高考立意是地理学科的本质,这个

本质就是学科素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老师要告诉学生,见到新材料、新题目,不要怕,不要慌,因为这是必然的;反倒是在考场中见到似曾相识的材料和题目时万万不可大意,否则往往会上了惯性思维的当!

关于试题练习

(一)精选试题。试题的质量非常重要,举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相当于牲畜吃的草料,草的质量好,牲畜就会膘肥体壮,质量不好,牲畜就会营养不良,骨瘦如柴。我们一定要选择最接近高考思想的试题,能够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要想选出好题,老师就要多做题。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老师就要跳进题海。不好的试题坚决舍弃。

(二)定时训练。题量的控制很重要,要让学生在一节自习课的时间里做完感觉是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让学生有压迫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时就是在考试,“平常考试高考化,高考才能平常化”。

(三)变式训练。所谓变式训练,就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找出考查这一知识点的“同点异材”的题。再让学生回顾,彻底把问题消灭掉。当然找出这样的题也很耗时间,老师们要逐渐培养改造试题的能力,改改材料情境或是变换一下选项的内容或设问的方式,都是不错的开始。

(四)“题湖战术”。题必须要做,不做不行,但没有必要多做,“题海战术”是要不得的,“举一反三”才是我们的目的。改错本上不仅仅要将这个题改正过来,还应写出试题分析,错题分析,让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来理解。做一道是一道,让学生实实在在。

(五)当面批阅。对于成绩薄弱的学生,面批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当面批阅可以渗透很多内容,比单纯的谈话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会对自己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自然会回到自己当初做题的思维状态,同时会让学生有一种被关注感。他会认为“老师很在乎他”,这种感觉会给他学习上的无穷动力。

1.高考二轮各科复习技巧

2.2017高三二轮复习策略【荐】

3.2017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注意事项

4.2017高考第二轮英语复习小技巧

5.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

6.20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方法

7.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策略

8.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建议

9.2017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30个知识点

10.2017年高考最后一周逆袭秘诀

篇11: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考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我校学生在XX年高考中地理成绩再上新台阶。

二、学生现状:

本届学生基础较差,虽然在市调研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高一级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三基”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题规范化程度,力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的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以《 以《世纪金榜二轮复习》为主要素材,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学案,每周定期备课两次,时间分别是周日晚和周二下午。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由一人主备一人审核,一人挑刺。强调集体备课后的再备课,交流每周的教学情况、周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反溃

2、课堂教学目标突出“”课堂教学是学生高考复习的主阵地,每位老师精心策划,努力提高复习的效率,近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三基四能的考查,作为高三复习,应该将之贯穿与教学的始终。

3、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精心组织练习,练习的目的是有组织的的学习活动,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练习不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的批改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控。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名称 审核人 《聚落》知识输理与检查 宋孝朋 《聚落》练习及讲解 陈治全 周练 宋有禄 周练试题分析 宋孝朋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输理与检查 陈治全 3月25日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练习及分析 宋孝朋 《人口、人文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知识输理与检查 陈治全 《人口、人文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 陈治全 3月28日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宋有禄 3月29日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宋孝朋 3月30日 陈治全 3月31日

篇12: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二】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2.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4.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篇13: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篇14: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重点解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同步练习题】

(2012•秦皇岛期末)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目前人们对其利用越来越广泛。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A.太阳灶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发电D.煤炭

【解析】A、B、C三项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

【答案】D

2.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A.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原因就在于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晴天多,平均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

【答案】C

(2012•江苏南通检测)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答案】A

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解析】此图说明了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案】A

2011年2月15日和3月9日,地球轨道卫星两次检测到“X级”太阳耀斑。3月7日,太阳以2200公里/秒的速度向外喷发出数十亿吨的等离子云。3月10日,北极光越过加拿大边境,蔓延到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据此完成5~6题。

5.太阳活动()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C.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解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活动是有规律的,题干信息显示出太阳活动是可预报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B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高考地理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英语二轮复习计划怎么写

高考地理寒假复习计划

名师指导黑龙江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计划参阅

高三地理班主任年终工作总结

高三复习教学工作计划

暑期的复习计划指导

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共14篇)】相关文章: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2022-05-06

高三地理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2023-11-10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2023-02-04

高一化学备课组期末复习计划2022-10-08

高三政治二轮教学工作计划2022-10-02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计划2022-06-08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指导2022-12-07

高三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2023-12-11

学校中考复习备考计划2024-04-04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第二学期2023-11-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