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的教师发言稿(精选16篇)由网友“装逼侠裘德洛裤衩”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附中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的教师发言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附中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的教师发言稿
附中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的教师发言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在这里代表08届毕业生向我们的母校道别,向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道别,向与我们同窗三载的同学们道别。
三年的时光,悄悄爬上我们的指尖,又悄悄地,从指缝中流走。很多人都说,高中时光是人一生中最美丽的回忆。是啊,我们一起在高中留下的脚印,是一串最珍贵的成长印记!还记得军训时教官严厉的指令和酷热的天气吗?我们在军训中彼此相识,又在军训中成长,懂得了纪律的重要。还记得我们一起漫步在东楼前的银杏树下,金黄色的银杏叶如同我们灿烂的青春,纷纷扬扬,我们一起拾起这丰收时的喜悦。还记得运动会赛场上的拼搏,还记得不久前的默哀日中大家体现出的团结与博爱。我们,就这样将花样年华献给彼此,这份同学情谊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印记。我相信,我们的感情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深、更浓厚。每一位同学、每一张笑脸,都将成为我们一生的激励,给予我们最真诚的力量。
三年的时光,处处撒满老师们含辛茹苦工作的身影。三年来,老师总是和我们站在一起。我们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一起增长知识,一起享受掌声与荣耀、又一起承担失败时的苦痛。你们像和我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朋友,又像细心呵护我们的家长。每一次课前准备,都凝结了你们的汗水;每一次不顾劳累为同学们答疑,都充满了你们心中对学生的爱。你们常常在深夜批阅试卷;你们为我们每个学生的志愿,都精心计划、全力帮助。也许,你们的额头,也因此多添了几丝白发。亲爱的老师,请相信,我们会永远铭记你们的付出,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是你们教会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是你们给了我们飞翔的翅膀。在这里,让我们以学生的身份再次对老师们说一声:“谢谢您!”
三年的时光,我们记住了母校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母校的每一次变化。干净的校园、整齐的'草坪,还有那些高大的杨树与古老的松树,美丽的北大附中校园给了我们最好的学习环境。新建的图书馆正洋溢出浓烈的书香,外国友人的不断来访加厚了学校的文化底蕴,相信更多学子将慕名而来,来到我们的母校。是母校,教会我们勇于面对困难,积极承担责任,发扬自己的个性,还有,将爱奉献给需要的人们。附中取得的无尽荣誉和自由发展的教学理念,都在告诉我们,母校已经将最热忱的爱给了我们,而我们,应当用一生来回报母校!
今天,我们将告别我们亲爱的附中,踏上新的旅途。但这并不能减少我们对附中的爱。我们会永远铭记母校,铭记无私付出的老师们,铭记甘苦与共的同学们。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心都将为附中而跳动,因为这里是我们永远的家!
篇2:汉语-我们的精神家园
汉语-我们的精神家园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之一.它内涵极其丰富,表现力很强,富有文采.
作 者:周素秋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县第一中学,云南,腾冲,679100 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英文刊名: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年,卷(期): 4(9) 分类号:H12 关键词:篇3:我们的精神家园抒情散文
我们的精神家园抒情散文
我从小就有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想。韶光易逝,二十多年的宝贵时光转眼间已从指缝间悄然溜走。回首来时路,儿时心底的许多梦想就像是秋天来到时树梢上的叶子,早已在肃杀的秋风里零落成泥,再难寻觅。可是,文学梦就像一粒种子。多年以来,它一直在我的心田里默默地潜滋暗长着,渴望着萌芽,渴望着钻出坚实的地面。
如今,我心底的这粒种子,再也忍受不了深藏于泥土之下的寂寞了,自从遇见了春天般美好的她――散文在线。是的,对于追逐文学梦想的我而言,散文在线栏目就是我和文友们生命中共同的春天。在这片美丽的春天里:百花竞放,百家争鸣,魅力无限。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一个人的经历和学识毕竟是极为有限的。而在散文在线这片天地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文友们相会于此,他们用手中的笔描写出旖旎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并深深沉醉于其间。在这里,文友们用真诚的情怀感染你,也用不同的视角解读自己的生命。开心事可以写出来与他人一起分享,你会变得更开心。烦恼说出来,也会有人和你一起分担。在倾诉、倾听的过程中,你的烦恼已变得无踪无影。我们在此了解了别人的故事,也增长了见识,从而体味到了生活的乐趣。
散文是一种抒写性灵的文体。我们通过笔下流淌出的一行行真诚的文字,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在我看来,朋友的'类型有许多种,而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显珍贵。天涯海角的文友们在散文在线这一片沃野上,通过文字而相遇、相知、相识,这既是一种天赐的机缘,也是一种最为美丽的邂逅。通过文字而成为朋友的我们,也许彼此一辈子也不会相见,却一辈子也不会相互欺骗。
虽然我注册成为会员的时间并不长,可是我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她了,我已把她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习惯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频频地光顾她那犹如芳草般鲜美,又似花园般绚烂的主页。可惜,我的笔是生苔的老树,长不出娇嫩的枝叶,也开不出艳丽的花朵。因此,我为自己已发表在散文在线上的文章耗费了编辑及读者们宝贵的时间而深感歉疚。我不是一个善于制造惊喜的人。但我喜欢阅读,喜欢去品读、咀嚼文友们发表在贵栏目上的文字。在此,向曾为我制造了无数惊喜的朋友们致敬!
我想,和我一样的将散文在线栏目当成精神家园的人,早已成百上千,这是一件让人倍感幸福的事情。既然身在同一片家园里,那就让我们彼此携起手来,与编辑们一起努力将这片家园建设得越来越好吧!
文学是我们共同的爱好。无论你的笔是笨拙的也好、灵巧的也罢,无论你的才情是飞扬的也好、浅薄的也罢,且写,且歌。只要感悟着,抒写着,我们就是快乐的。身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还有什么会比固守一片精神的家园,获得内心的快乐更可宝贵呢?
篇4:建造乡村教师的精神家园
“春晖援教”:
吸引力在哪里
“王崧舟老师肯定来,还是我去接他,刚刚微信确认过。”说起即将开始的“春晖”培训,湖南省平江县启明小学教师周洲的脸上满是笑容与期盼。她说,自己是“春晖”的正式学员,之后,一直是“春晖”的志愿者,辅助班主任黄丽君老师做一些管理工作。作为志愿者最大的福利,就是搬一个小凳子挤在教室过道上旁听自己心仪的名师讲课。“还能请名师题写赠言,王崧舟老师在他的书扉页上为我题写的是‘止于至善’。”
周洲才转到小学教语文,之前9年担任中学地理教师,获过教学奖,是口碑不错的地理教师。第一次同行评课说她的课根本不像语文课,让她很受打击,羞愧之余更多的是转学科之后的苦恼和困惑:她真的不知道好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好。20参加“春晖”培训,成为她专业成长的转折点。
参加座谈的十余位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最令记者惊讶的是,他们现在都是“春晖”的志愿者和旁听生,而不是正式学员。座谈会召开之际,正是暑期培训报名即将截止之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些作为工作人员的志愿者向“春晖援教”项目的发起人、创办人与总策划李统兴诉苦:报名人数已达两千多人,正式学员只有320个名额,如何筛选呢?李统兴说:“贵州、广西等偏远山区的都收,本县条件较好学校的老师,就劝他们在网上看直播吧。”
“春晖”项目一直是纯公益性的,不收培训费,食宿免费,学员不用花一分钱。现在培训已固定设在平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春晖讲堂”。此项目十年来一直坚持近乎苛刻的学员筛选标准:只选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并且要有强烈的个人成长意愿,不接受行政指派性学员。
平江县教育局项目负责人李勇说,项目请来的大部分是基层成长起来的名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励志故事,他们的点燃、唤醒与激励作用,正改变着教师的精神面貌,而任务驱动式的课程设计,又“逼”着参训教师“不得不”走向专业成长之路。
项目缘起:
乡村教师成长之痛
说起创建这个公益援教项目的初衷,现为湖南理工学院教授的李统兴回忆说,一件小事对自己触动很大。,他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湖南教育》杂志继续担任编辑工作。当年春节他回平江老家时看望自己的启蒙老师李裕春,一见面李老师就说最近去了一趟长沙,李统兴随口问:“参加培训去了?”李老师苦笑道:“教了40年书,我从没出县学习过。我是带爱人去看病……”李统兴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当过三年乡村教师,他和同事也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大家有着相同的苦闷,那就是看不到专业成长方向。在十多年的编辑记者生涯中,李统兴跑遍了湖南省的农村学校,最了解乡村教师的艰辛。他觉得,将自己的知识和人脉资源转化过来做公益,能最好地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接下来,他与时任平江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刘日新以及湖南一些校长商讨自己策划的“春晖援教”公益项目。20春天,平江县教育局组织了100多名乡村教师到长沙市名优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跟班研修活动。而后随着汉寿、冷水江等地区要求跟班研修教师的增多,岳阳、株洲、常德等地多所名优学校也成为项目支持学校,为有需求的农村学校义务提供跟班研修。
由于跟班研修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春晖援教”又发起了送教下乡公益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年秋季,全省60多所名优学校派出校长、名师赴平江12个乡镇开展送课、送培活动:共计送课30多堂、讲座40多场,参培乡村教师达人。一时间,“春晖援教”声名鹊起。
吴定辉是一位深具教育情怀的老教育工作者,他说,至,他担任过平江县教育局局长、书记,担任局长之初,他发现平江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百废待兴,他期望借“春晖援教”搭建平台,唤起教师的职业梦想与情怀。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不能派出很多教师跟班学习,而以县为本、引进外来名师讲课,可以促进教师思想、专业两提升,唤醒教师在岗位上成长。他争取到当地财政的支持,开始建设永久性的援教基地——“春晖学院”培训讲堂。
名师效应:
触动灵魂与提升教学
李统兴希望培训能触动乡村教师的心灵,同时也让他们真正得到一些教学上用得上的东西。他认为,现在农村教师读书太少、动笔太少、发言太少。于是他历经一年,经过5次修改,制订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表,逐步摸索出“研课为主、讲座为辅、提问互动的培训模式”。学员晨读《论语》,晚写反思,白天开展听课研课或教学设计改进后的课堂展示活动。封闭学习历时7天,从早晨6点半到晚上9点半,是一种高强度的密集型培训。
年以来,有王崧舟、李镇西、吴正宪、华应龙、高金英、贲友林、张齐华、虞大明、耿玉苗等40位名师专家前来义务授课,黄丽君、付艳芳、陈芳、陈艳萍、皮孟玲、张新蔚等10余位优秀校长参加了班级管理团队。现在,在“春晖”学员眼中,这些名师不再只是高高站在讲台上仅供仰望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的良师益友。
周洲说,自己是王崧舟老师的铁杆粉丝,不光是因为王老师课讲得好。20至今一直由她接待王崧舟老师。有一年王老师脚受伤了,加上教学繁忙,临近出发前才发现没有火车票了。王崧舟老师买了站票,站了几个小时才到长沙,脚踝肿得老高,她看了都心疼……耿玉苗老师为了示范课更贴近学员,有一个晚上通宵达旦,教学设计反复修改了5次……在这些名师身上,她看到了精神的力量。近年来周洲已成长为县级名师工作室的成员。
平江芙蓉简青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师王英说,她对于益阳市桃花江小学校长黄丽君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黄丽君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为了一堂展示课,与一群专家一起反复带自己研课、磨课,同一堂课反复上,一共上了5次。她说:“最后一次我都不想上了,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那堂课。或许年轻教师只能在不断磨炼中提升专业素养吧。”
近年来,为了弥补部分教师教育理想信念的缺失,“春晖学院”的课程中增加了人文素养类内容,特邀湘剧团举行了《月亮粑粑》专场演出,还放映了《放牛班的春天》《热血教师》《孔子》等集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影视作品,现场很多教师为之热泪盈眶。
公益之光:
众人拾柴火焰高
湖南省平江县教育局局长刘日新说,“春晖”十年不容易,坚持下来主要基于情怀。目前“春晖援教”已与教育扶贫、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他认为,教育扶贫不能只关注学生,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目前真正上不起学的孩子不多,反倒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水平受关注程度不够。从20至今,平江县教育局着眼于偏远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实质性提升。“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强化师德与教师队伍建设,这才是最根本的教育扶贫。‘春晖’是‘教育人’自己创办的公益项目,在当今的公益扶贫中,具有独特性。我们要把它坚持好、发展好。”刘日新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春晖”项目力争成为贫困地区教师的精神家园。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多次寻求帮助,12月,加办了一期“春晖江华研修班”。因为效果很好,江华教育局唐孝任局长期盼“春晖”也能把江华作为基地。刘日新认为,教师需要更多的精神认同和鼓励,面貌才能焕然一新;培训不只要技术提升,更多应帮助教师改变职业认同感,更热爱教育事业。“春晖援教”为教师培训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年已经累计培训1.5万名教师,网上看直播的有40万名教师。
培训模式创新还需要资金与服务保障。“春晖”初创,李统兴自掏腰包给教师们购买书籍和学习资料,在无力承担之时,他打电话给自己的亲戚、学生和最好的朋友寻求支持。湖南教育报刊社在人力和课程经费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年起,湖南省教育厅给这个项目以经费支持,2013年到,每年拨款10万元,20到20纳入国培计划项目,每年30万元。每年“春晖学院”各项活动大概要花到60万元。30万元左右的经费缺口都由平江县教育局补足。经费开销主要为参训学员的食宿、学习用品和专家往来的交通费。
“春晖援教”在始终坚守公益性的同时,也一直在追求专业性。现在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了一群人的梦想,十年来,已形成三支较为稳定的志愿者团队:以王崧舟、华应龙、贲友林为代表的讲师团队,以黄丽君、刘茜、张新蔚等为代表的学员管理团队,以刘日新、李勇、余均才等为代表的后勤服务团队。
年“春晖援教”又增加了一种新的援教方式:定点援教。目前,他们正在组织北京亦庄实验学校、深圳荔园外国语小学等学校的教师,分别到涟源、岳阳、汉寿等地进行定点援教。
篇5:清华附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我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篇6:清华附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内容预览: 我19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 点此注册 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 点此登录 吧!篇7:清华附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我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我会要求学生仔细地含咏,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二,填词。我选择了几个素来讲究语言的作家,比如萧红,比如阎连科、蒋韵,从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中摘取一些段落,碰到出人意料而又理直气壮的用词,我就留出空白,让学生来补充。等每人都有个大致的想法后,我再推出作者的用词,在激烈的碰撞诱发的欣喜的惊诧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三,仿句练习。要求学生仿照例句的格式,写自己的话,最终从模仿走向创新。我的这些努力正在唤起学生语言的新生,我带的两名99级学生,她们的同题文章已经发表,两名00级学生也在海淀春蕾杯征文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虽然现实总是以它的反复无常时不时地打击着我的信心和热情,我还是愿意相信时间的魔力,相信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管理话题
我是8月接手美术班的。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又听多了小班(美术班只有21人)难管的说法,心里那种愁肠百结、忐忑不安的滋味,实在不是语言所能表述的。文、理两极分化,平均学习成绩偏低,相当一部分人与团员称号无缘,这就是班里学生最初给我的全部印象了。
第一步该怎样迈出去呢?前辈们说选拔得力的班干部很重要,可真正选起来,我才感到真是难呀,班里几乎没有人有为官的经历,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我最后把标准定在是否热心上,提拔了一拨人,现在看来,在尽职尽责这一点上,还都不错。
软性环境稍有起色后,第二步我试图往其中注入一些硬朗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在班级里营造一种你追我敢、力争上游的气氛。在数学几科课代表的提议下,我们建立了分项考察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评估学习品德。总表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分表由各科的课代表持有,分列交作业情况、课上主动回答提问、给人讲题、不懂即问、课上表现、抄袭作业几栏,每一栏都有议定的打分标准,最后的总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参与各科学期成绩的评定。大张旗鼓地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还真有种大浪淘沙的效果,能被煽乎起来的都起来了,个别我行我素的,我观察了好久,发现他们的问题不是在学习上,而是整个做人的思路,普遍表现是过高估计自己,不谦逊,不善于吸收他人良善的建议,缺乏自我反省力。
我接下来的第三步棋就是矫正这些问题人物。一招:严打严办。二招:旁敲侧击。把求进步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感到来自老师的信任的目光。三招:怒目金刚。所谓“该出手时要出手”,对于屡教不改、感情麻木、神情慵懒的学生,不妨冷处理一段时间,让他在一种风刀霜剑的压力下,先是被迫然后自觉地反省自己。四招:促膝谈心。
在我为数不多的几次成功谈话中,我深深感到,适当的夸赞,以及营造感同身受的氛围对良性谈话非常关键。除了这些单打独斗的场面,我还接受心理老师的建议,以班会为阵地,开展系列的团体咨询活动。每次活动都是以5、6个人一组,团团围坐的方式展开的,“戴高帽子”,学生要真诚地说出站在圈中间的人的优点;“我是谁”,每个人在纸条上写一句关于自己的话,打乱之后,让拿到纸条的人猜猜是谁写的;“自画像”,每个人给自己画一幅像,可以是抽象的、写实的、动物的、植物的,但一定是最能代表自己的;还有火口余生,假设宿舍失火了,你有机会冲进去取一样东西,你会拿什么呢?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意见。所有这些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意在促成班级成员《清华附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出自:网
之间的深度沟通;一方面,是促进班级成员自我探索的意识,增强他们自觉的能力,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我觉得对学生不能一味地压制,还是应从尊重他们出发,讲究刚柔相济。我现在来到班里,感觉到舒服、自在,那些我“管教”过的学生反倒成了我身边最铁的朋友,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
回想来到清华附中后的点点滴滴,在自己人生的流水帐簿上,我该写下这样几笔:教过两年高一,做过一年班主任,目前正在高二辗转。教学上力求寓教于乐,对语言很在意。班级管理上向往松紧适度,一直把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算是个人本主义的信奉者.
篇8:《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不是很难理解,但要上好这一节课首先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认真选择教学模式,准备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其次,要上好这一节课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重要意义,产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使命感。其实学生本来很有热情,关键是怎样去调动。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对比让他们了解美丽的自然界以及被破坏的美丽,再通过小组展示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现状,激发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使命感,再进一步知道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则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篇9:我们的附中情怀的国旗下演讲稿
关于我们的附中情怀的国旗下演讲稿
犹记得三年前的我们,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启了附中的求学之旅。那时的我们对附中知之甚少。是求学的目的,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然而身份的转变,总是这么迅速。“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日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的誓词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如今的我们也将踏上高中生涯的最后征程,我们无法停止向前,我们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只有风在耳边呼啸,只有踏实的脚步,坚定非凡。
流光易把人来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三年时光如浩渺云烟转眼即逝。附中有许多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广场钢琴演奏会,鲜花与喷泉相伴,在天地间演奏一曲阳春白雪。运动会上,同学们在操场肆意的奔跑、舞蹈。集体郊游,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得到些许的`轻松。
我常常在想,附中二字,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它肯定不只代表着一个地点或是一个名字。我的身边不乏在校六年的同学,他们中有的人这样说道:我在附中见证了附中的发展,附中也见证了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刻苦学习的高中生。有人这样说道:其实我也说不出附中于我是什么意义,因为在这里生活已成为我的习惯。这里有家的温暖和家的亲切。尽管表述不一,但都能体会到他们的言语中的那份感情,那就是不舍。不舍附中的风景,不舍附中的老师和同学。
总想为母校做点什么,总想回来看看。也许这是每个附中人的心中所想。“欢迎你们回家,附中请你们吃饭。”这是姚校长的承诺,这是附中的温情。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毕业生回归母校。同学之间结伴而行,有的只需要几分钟的路程,而有的却要赶早坐几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达附中。不为别的,只为了看看附中的变化,尝一尝家的味道,只为了见见相伴多年的老师。
曾经,曾灿程学长的一句话让人难以忘怀,他说:能为附中人出力是我的幸福。也许这便是附中人,也许这便是附中的情怀吧。
转眼走到了故事最终章,也浏览了些许命运的风光。成就如沙堡,生命如海浪,浪花会淘尽所有的幻想。庞大亦或卑微,恒久或是瞬间。人生的挂碍都是相对。你怀念昨天,或期待明天,或还呼吸.还生存在每个最好的今天。
在附中的日子里。在回忆肆虐的某些时刻,庆幸还有眼泪,冲淡苦涩。而那昨日,依旧缤纷着的,都由我细心收藏着。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后来的我们,都将精彩呢。
篇10: 我们的附中情怀的国旗下演讲稿
关于我们的附中情怀的国旗下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
犹记得三年前的我们,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启了附中的求学之旅。那时的我们对附中知之甚少。是求学的目的,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然而身份的转变,总是这么迅速。“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日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的誓词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如今的我们也将踏上高中生涯的最后征程,我们无法停止向前,我们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只有风在耳边呼啸,只有踏实的脚步,坚定非凡。
流光易把人来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三年时光如浩渺云烟转眼即逝。附中有许多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广场钢琴演奏会,鲜花与喷泉相伴,在天地间演奏一曲阳春白雪。运动会上,同学们在操场肆意的奔跑、舞蹈。集体郊游,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得到些许的轻松。
我常常在想,附中二字,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它肯定不只代表着一个地点或是一个名字。我的身边不乏在校六年的同学,他们中有的人这样说道:我在附中见证了附中的发展,附中也见证了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刻苦学习的.高中生。有人这样说道:其实我也说不出附中于我是什么意义,因为在这里生活已成为我的习惯。这里有家的温暖和家的亲切。尽管表述不一,但都能体会到他们的言语中的那份感情,那就是不舍。不舍附中的风景,不舍附中的老师和同学。
总想为母校做点什么,总想回来看看。也许这是每个附中人的心中所想。“欢迎你们回家,附中请你们吃饭。”这是姚校长的承诺,这是附中的温情。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毕业生回归母校。同学之间结伴而行,有的只需要几分钟的路程,而有的却要赶早坐几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达附中。不为别的,只为了看看附中的变化,尝一尝家的味道,只为了见见相伴多年的老师。
曾经,曾灿程学长的一句话让人难以忘怀,他说:能为附中人出力是我的幸福。也许这便是附中人,也许这便是附中的情怀吧。
转眼走到了故事最终章,也浏览了些许命运的风光。成就如沙堡,生命如海浪,浪花会淘尽所有的幻想。庞大亦或卑微,恒久或是瞬间。人生的挂碍都是相对。你怀念昨天,或期待明天,或还呼吸.还生存在每个最好的今天。
在附中的日子里。在回忆肆虐的某些时刻,庆幸还有眼泪,冲淡苦涩。而那昨日,依旧缤纷着的,都由我细心收藏着。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后来的我们,都将精彩呢。
篇11:南师大二附中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扬州市教育质量科研推进年,探究我校“凸显主体、多元互动”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精品高效课堂,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效益,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全面培养中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学校决定关于举办第四届“新荷杯”与第三届“盛荷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
二、组织领导
成立第四届“新荷杯”与第三届“盛荷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工作领导组。组长:刘世星 组员:章新荣、孙明喜、奚彩林、张月晴、徐克、古良忠、丁敬业、唐国存、杨桓、刘在云、陈瑜、周芳、郑竞发、吴靖、金学超、郝良群、倪金国、袁彩美、张其珍、邵兴宝、乔丽、张晓飞、杨志权。
三、参赛对象:
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第四届“新荷杯”比赛,年龄在35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中年教师参加第四届“新荷杯”比赛,(科目包括:文科组:语外政历地音;理科组:数理化生体美)。
四、参赛课基本要求:
1、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尤其是要体现我校课改和常规教学的要求,课题由各教研组商定。
2、借鉴我校“凸显主体、多元互动”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积极性,打造精品高效课堂。
五、比赛形式与比赛时间:
第一阶段:三月份,完成“新荷杯”教师课堂教学初赛;四月份完成“盛荷杯”教师课堂教学初赛。各教研组按时准备好“新荷杯”与“盛荷杯”的初赛,并推荐决赛选手。“新荷杯”与“盛荷杯”语数外各推2人,其他组1人。
第二阶段:五月份,进行第四届“新荷杯” 与第三届“盛荷杯”教师课堂教学校级决赛。
六、评比办法:
(1)分文理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
(2)奖励方式:大会表彰,颁发证书。
七、几点要求:
1、开课老师要求:公开课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年段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积极性,尤其是要体现我校课改和常规教学的.要求,同时准备好简案30份课堂分发。
2、教研组组长要求:
负责召集组织全组的老师的听课与评课,做好评课,收缴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教科室
篇12:清华附中语文组教师述职报告
清华附中语文组教师述职报告
我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
清华附中语文组 杜 珂
我19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
,我会要求学生仔细地含咏,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二,填词。我选择了几个素来讲究语言的作家,比如萧红,比如阎连科、蒋韵,从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中摘取一些段落,碰到出人意料而又理直气壮的用词,我就留出空白,让学生来补充。等每人都有个大致的想法后,我再推出作者的用词,在激烈的碰撞诱发的欣喜的惊诧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三,仿句练习。要求学生仿照例句的格式,写自己的话,最终从模仿走向创新。我的这些努力正在唤起学生语言的新生,我带的两名99级学生,她们的同题文章已经发表,两名00级学生也在海淀春蕾杯征文竞赛中分获二、三等
篇13:清华附中语文组教师述职报告
我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
清华附中语文组 杜 珂
我1999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
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篇14:清华附中语文组教师述职报告
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
,我会要求学生仔细地含咏,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二,填词。我选择了几个素来讲究语言的作家,比如萧红,比如阎连科、蒋韵,从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中摘取一些段落,碰到出人意料而又理直气壮的用词,我就留出空白,让学生来补充。等每人都有个大致的想法后,我再推出作者的用词,在激烈的碰撞诱发的欣喜的惊诧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三,仿句练习。要求学生仿照例句的格式,写自己的话,最终从模仿走向创新。我的这些努力正在唤起学生语言的新生,我带的两名99级学生,她们的同题文章已经发表,两名00级学生也在海淀春蕾杯征文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虽然现实总是以它的反复无常时不时地打击着我的信心和热情,我还是愿意相信时间的魔力,相信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管理话题
我是8月接手美术班的。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又听多了小班(美术班只有21人)难管的说法,心里那种愁肠百结、忐忑不安的滋味,实在不是语言所能表述的。文、理两极分化,平均学习成绩偏低,相当一部分人与团员称号无缘,这就是班里学生最初给我的全部印象了。
第一步该怎样迈出去呢?前辈们说选拔得力的班干部很重要,可真正选起来,我才感到真是难呀,班里几乎没有人有为官的经历,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我最后把标准定在是否热心上,提拔了一拨人,现在看来,在尽职尽责这一点上,还都不错。
软性环境稍有起色后,第二步我试图往其中注入一些硬朗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在班级里营造一种你追我敢、力争上游的气氛。在数学几科课代表的提议下,我们建立了分项考察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评估学习品德。总表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分表由各科的课代表持有,分列交作业情况、课上主动回答提问、给人讲题、不懂即问、课上表现、抄袭作业几栏,每一栏都有议定的打分标准,最后的总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参与各科学期成绩的评定。大张旗鼓地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还真有种大浪淘沙的效果,能被煽乎起来的都起来了,个别我行我素的,我观察了好久,发现他们的问题不是在学习上,而是整个做人的思路,普遍表现是过高估计自己,不谦逊,不善于吸收他人良善的建议,缺乏自我反省力。
我接下来的第三步棋就是矫正这些问题人物。一招:严打严办。二招:旁敲侧击。把求进步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感到来自老师的信任的目光。三招:怒目金刚。所谓“该出手时要出手”,对于屡教不改、感情麻木、神情慵懒的学生,不妨冷处理一段时间,让他在一种风刀霜剑的压力下,先是被迫然后自觉地反省自己。四招:促膝谈心。在我为数不多的几次成功谈话中,我深深感到,适当的夸赞,以及营造感同身受的氛围对良性谈话非常关键。除了这些单打独斗的场面,我还接受心理老师的建议,以班会为阵地,开展系列的团体咨询活动。每次活动都是以5、6个人一组,团团围坐的方式展开的,“戴高帽子”,学生要真诚地说出站在圈中间的人的优点;“我是谁”,每个人在纸条上写一句关于自己的话,打乱之后,让拿到纸条的人猜猜是谁写的;“自画像”,每个人给自己画一幅像,可以是抽象的、写实的、动物的、植物的,但一定是最能代表自己的;还有火口余生,假设宿舍失火了,你有机会冲进去取一样东西,你会拿什么呢?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意见。所有这些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意在促成班级成员之间的深度沟通;一方面,是促进班级成员自我探索的意识,增强他们自觉的能力,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我觉得对学生不能一味地压制,还是应从尊重他们出发,讲究刚柔相济。我现在来到班里,感觉到舒服、自在,那些我“管教”过的学生反倒成了我身边最铁的朋友,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
篇15:清华附中语文组教师述职报告
清华附中语文组教师述职报告
我19xx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我会要求学生仔细地含咏,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二,填词。我选择了几个素来讲究语言的作家,比如萧红,比如阎连科、蒋韵,从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中摘取一些段落,碰到出人意料而又理直气壮的用词,我就留出空白,让学生来补充。等每人都有个大致的想法后,我再推出作者的用词,在激烈的碰撞诱发的欣喜的惊诧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三,仿句练习。要求学生仿照例句的格式,写自己的话,最终从模仿走向创新。我的这些努力正在唤起学生语言的新生,我带的两名99级学生,她们的同题文章已经发表,两名00级学生也在海淀春蕾杯征文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虽然现实总是以它的反复无常时不时地打击着我的信心和热情,我还是愿意相信时间的魔力,相信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管理话题
我是xx年8月接手美术班的。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又听多了小班(美术班只有21人)难管的说法,心里那种愁肠百结、忐忑不安的滋味,实在不是语言所能表述的。文、理两极分化,平均学习成绩偏低,相当一部分人与团员称号无缘,这就是班里学生最初给我的全部印象了。
第一步该怎样迈出去呢?前辈们说选拔得力的班干部很重要,可真正选起来,我才感到真是难呀,班里几乎没有人有为官的经历,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我最后把标准定在是否热心上,提拔了一拨人,现在看来,在尽职尽责这一点上,还都不错。
软性环境稍有起色后,第二步我试图往其中注入一些硬朗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在班级里营造一种你追我敢、力争上游的气氛。在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几科课代表的提议下,我们建立了分项考察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评估学习品德。总表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分表由各科的课代表持有,分列交作业情况、课上主动回答提问、给人讲题、不懂即问、课上表现、抄袭作业几栏,每一栏都有议定的打分标准,最后的总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参与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期成绩的评定。大张旗鼓地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还真有种大浪淘沙的效果,能被煽乎起来的都起来了,个别我行我素的,我观察了好久,发现他们的问题不是在学习上,而是整个做人的思路,普遍表现是过高估计自己,不谦逊,不善于吸收他人良善的建议,缺乏自我反省力。
我接下来的第三步棋就是矫正这些问题人物。一招:严打严办。二招:旁敲侧击。把求进步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感到来自老师的信任的目光。三招:怒目金刚。所谓“该出手时要出手”,对于屡教不改、感情麻木、神情慵懒的学生,不妨冷处理一段时间,让他在一种风刀霜剑的压力下,先是被迫然后自觉地反省自己。四招:促膝谈心。在我为数不多的几次成功谈话中,我深深感到,适当的夸赞,以及营造感同身受的氛围对良性谈话非常关键。除了这些单打独斗的场面,我还接受心理老师的建议,以班会为阵地,开展系列的团体咨询活动。每次活动都是以5、6个人一组,团团围坐的方式展开的,“戴高帽子”,学生要真诚地说出站在圈中间的人的优点;“我是谁”,每个人在纸条上写一句关于自己的话,打乱之后,让拿到纸条的人猜猜是谁写的;“自画像”,每个人给自己画一幅像,可以是抽象的、写实的、动物的、植物的,但一定是最能代表自己的;还有火口余生,假设宿舍失火了,你有机会冲进去取一样东西,你会拿什么呢?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意见。所有这些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意在促成班级成员之间的深度沟通;一方面,是促进班级成员自我探索的意识,增强他们自觉的能力,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我觉得对学生不能一味地压制,还是应从尊重他们出发,讲究刚柔相济。我现在来到班里,感觉到舒服、自在,那些我“管教”过的学生反倒成了我身边最铁的朋友,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
回想来到清华附中后的点点滴滴,在自己人生的流水帐簿上,我该写下这样几笔:教过两年高一,做过一年班主任,目前正在高二辗转。教学上力求寓教于乐,对语言很在意。班级管理上向往松紧适度,一直把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算是个人本主义的信奉者.
篇16:清华附中语文组教师述职报告
清华附中语文组教师述职报告
我1999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我会要求学生仔细地含咏,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二,填词。我选择了几个素来讲究语言的作家,比如萧红,比如阎连科、蒋韵,从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中摘取一些段落,碰到出人意料而又理直气壮的用词,我就留出空白,让学生来补充。等每人都有个大致的想法后,我再推出作者的用词,在激烈的碰撞诱发的欣喜的惊诧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三,仿句练习。要求学生仿照例句的格式,写自己的话,最终从模仿走向创新。我的这些努力正在唤起学生语言的新生,我带的两名99级学生,她们的同题文章已经发表,两名00级学生也在海淀春蕾杯征文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虽然现实总是以它的反复无常时不时地打击着我的信心和热情,我还是愿意相信时间的魔力,相信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管理话题
我是00年8月接手美术班的。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又听多了小班(美术班只有21人)难管的说法,心里那种愁肠百结、忐忑不安的滋味,实在不是语言所能表述的。文、理两极分化,平均学习成绩偏低,相当一部分人与团员称号无缘,这就是班里学生最初给我的全部印象了。
第一步该怎样迈出去呢?前辈们说选拔得力的班干部很重要,可真正选起来,我才感到真是难呀,班里几乎没有人有为官的经历,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我最后把标准定在是否热心上,提拔了一拨人,现在看来,在尽职尽责这一点上,还都不错。
★ 校庆经典发言稿
【附中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的教师发言稿(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小学开学学校校长发言稿2023-02-17
高一新生入学作文2022-11-08
校庆发言稿2024-01-20
跟岗学习的发言稿2023-08-05
关于高中毕业典礼家长发言稿800字热门2022-09-19
家长开学典礼发言稿2022-05-08
开学典礼家长的发言稿2023-07-02
高一新生励志讲话稿2023-08-10
大学读书节闭幕式讲话稿2023-02-13
教师节教师发言稿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