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教师随笔)(精选13篇)由网友“綠大壯柯東偵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教师随笔),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教师随笔)
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 “不学诗, 无以言” 。
自从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始终以“诵读中华民族之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之正气”为导向,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一、 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我先做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所以,我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在每一节国学经典课的授课前,我必要细细品味教材里的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音,领悟其中的育人思想,与学生齐读共诵,我要求学生会读的,我跟着学生一起读,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二、 诵读千古美文,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在国学经典课上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典故,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学《三字经》时插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 ” 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千字文》时,根据内容选取精美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意思,适时拓展说话练习,这样的形式让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
三、 多种形式,激发诵读兴趣。
我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 “读、 诵、 演” 系列活动。“读”就是在校内课余时间读给老师同学听,回家作业之后读给父母听;“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演” 即把经典篇目活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小学生乐于接受。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把《三字经》编排成拍手歌,跳皮筋时的童谣;还为学生建立了“经典诵读记录卡”,记录了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的脚印.我们学校还创编了经典操,同学们边做操,边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的内容。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
四、总结
我班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力促进了我班级文化建设和校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班风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课堂里,书声朗朗。纪律好转了,学生有事可做了,同学们能静心学习了,日常行为习惯更加规范了,也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根本。在诵读国学经典中,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学生,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着学生,中华民族的团结凝聚着学生,每位学生都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古诗芳香,韵味悠长,浓浓的经典文化萦绕在校园里,相信有古典文化浸润的童年,与经典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教师随笔)]
篇2:诵读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探究
诵读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探究
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在语言交际应用层面,文言表达几乎从未走进过我们的生活,因而也就不会有鲜活的语境。加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上升到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体认的高度上,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来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面对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采取了类似八九十年代学外语文白对译、语法分析教学的方法,在文言字词句、文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可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造成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学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就要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而诵读正是提高这种兴趣的有效手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其老师贾代儒先让他诵读,然后述其大意,然后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实质上,这与贾宝玉熟读诗词文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诵读其他非道德文章的过程中,宝玉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因而一试中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今天的文言文学习而言,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可以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对文本的会意和理解)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为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扫清心理上的障碍。
由于缺乏基本的诵读时间和必要的诵读训练,诵读文言文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字词句篇翻译以及文言知识的讲解上,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以致文章学完了,学生还不能准确、通畅她诵读文本,更不用说能读准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气、语调了。这样,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很难体味到乐趣,更不用说享受到成就感了,他们怎么能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呢?
基于上述两点,教师要把诵读训练作为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第一个触发点。诵读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个层面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文言诵读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领略到诵读的乐趣。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揣摩文本,反复练习,范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才会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笔者大学毕业已经快了,可是当年汪德修老师朗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那陶醉的神态每每还会浮现在眼前,那带有浓重南方地方特色的低回清丽的声音每每还会在耳边萦响。正是汪老师的范读影响了我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我喜欢上了文言诵读,喜欢上了古典文学。所以说,学生对文言诵读和文言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从聆听教师的高水平范读和背诵开始的。
在学生受到教师的熏陶而对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感兴趣之后,接下来就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诵读中体验到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一改以往的生涩的教学模式,突出诵读在文言教学中的地位,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重要步骤和过程,在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都把诵读作为吸引学生研读文本的开端。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诵读,把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作为文言诵读的最低要求。这一基本要求的完成要放在课下的预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查准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并进行标注,划出文中的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然后至少高声朗读二至三遍,并形成习惯,逐渐把这种预习变成主动行为。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文言诵读进行技巧指导, 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快乐。教师要为学生诵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至少要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诵读,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作背诵指导。诵读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第一层面的要求是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以教师的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涵泳,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一句的停顿和重音,可能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强调的是是和寡人之间的句中停顿(语法上主谓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以及子过的重读处理,这样就可以读出节奏并很自然地读出郑伯当时坦荡和自责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能力,让文言的音韵和谐美感染每个学生,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第二个层面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文言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使学习兴趣持久高涨。这个层面的训练应主要采用自读方式。如一位教师教读《勾践灭吴》,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朗读,30分钟后教师检查,让学生分段朗诵,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人物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阵阵掌声。在接下来的思路分析中,同学们分析概括得快而准确;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对勾践和文种两个人物的个性化理解。这一切都是在30分钟的自主诵读中 会意得来的。通过诵读,学生理解了文本,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心灵。这样轻松的学习学生怎么可能望而生畏呢?在这个层面的训练和实践中,可采取的诵读方式有很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还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个性化读、竞技性读等,以保证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和保护。
再有,学生充分诵读之后,教师还要有更高层面的要求。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诵读《语文读本》以及其他材料中的文言作品的习惯,以从中获得文言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学习兴趣才得以永久地巩固。
诵读,是开启学生走人文言文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流连忘返的魔力棒,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加深文化体认的加速器。让学生的文言学习从诵读开始。
篇3: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文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先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于培养,在于激活。
一、提高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良性而持续的阅读轨道,从而提高效率,激发灵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欣赏课文的“风景点”,进而产生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和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教学《祝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由此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营造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能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深入中不断提升。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感情的传送,进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如在讲解《绿》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让自己心动的形象及其颜色,体会“感触点”,课堂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彩定能轮番上场;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绿》时插播有关“梅雨潭”等地的风景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激励的评价语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师生情感,又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改进学习策略,调整学习活动,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总是很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比如对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如“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
对学生评价也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你的思考方式很独特,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换角度,也许会有新发现的”,“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中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思索的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目前,因可供学生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指导形式多样的阅读
多样性的阅读形式,如泛读(初读)、细读(精读)和复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泛读是阅读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它包括阅读课文提示和注释等内容;细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全文精读,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杆杠;复读是在细读基础上深化,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品味中逐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良好习惯
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阅读的基础,有了兴趣并不能一下子提高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形成了,一辈子吃亏。
1.养成“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
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课堂阅读教学外,学生还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虽然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很大,但仍要求学生挤出时间进行阅读。可利用午休、起床、睡前时间争分夺秒读,自觉课前、课后时间见缝插针读。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符号,并指导他们具体使用,直到养成习惯。然后根据符号,归纳要点,辨明蕴精藏妙这外,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
3.有序阅读的习惯
学习一篇课文,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课题为何取名“背影”?(2)文章写了几次背影?(3)详细地写了哪次?(4)找出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无论是在时文拓展还是古文拓展阅读中,都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找到终身学习的途径。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其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5.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质疑,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采取积极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教学《皇帝的新装》结尾时,学生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骗局由小孩说穿?街上的老百姓为什么是低声说话?皇帝听了大家的议论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以真正体现“让教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以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发言大胆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
6.捕捉信息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如能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例如,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捕捉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捕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后和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无针对性地阅读只能事倍功半。严格有序地训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把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贯彻于严格有序的能力训练之中。快速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4: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促进发展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促进发展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促进发展激发情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 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新课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结合课改培训、教材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大讨论,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使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学园”,也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乐园”。
一是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变。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努力做平等中的首席,并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和蔼可亲的大姐姐主持人、循循善诱的启发者、指导者、引导者、学生从一个层面向更高层面前进的'推动者、当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就发出由衷赞叹、不断激励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的促进者。课堂上,兴趣、习惯始终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精心营造乐学的氛围;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是孩子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变。新课程提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心中已不是更多的装着自己的教案,而是把学生放在了最显要的地位上,教师们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正如崔峦老师在一篇材料所说,“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爱学;他们注意营造气氛,使学生投入地学;他们能够给足时间,使学生充分地、扎扎实实地学;他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他们注意以学定教,适机引导,使学生有目标、有层次、有时效地学。”而且,他们能够做到,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及时予以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才从幕后走到幕前,启发、帮助、指导、鼓励。
三是课堂组织形式在变。 教师们能创造性的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课堂组织形式呈现出灵活多样性。比如说一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读儿歌、表演节目、做游戏、画画和开展竞赛活动。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想方设法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于是我们看到,在执教故事一类的课文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争当小小故事家”系列闯关活动,组织学生从读准字音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到读得绘声绘色,直到最后进行讲故事比赛,有的老师则让学生在做好必要读书的准备的情况下分组演一演、分角色读一读。同样是教学诗歌,有的教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画一画,有的教师则组织诗歌朗诵会。同样是做综合练习,有的老师仿照电脑游戏设计了“闯关争章”活动,有的教师组织“模拟爬山夺红旗”活动…… 中高年级的课也不失精彩,针对有些故事性比较强、人物性格特征较鲜明的课文,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实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尝试演一演,并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之所以这样表演的原因(也就是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再让其他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他们的表演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理解、体会、感悟的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篇5: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促进发展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促进发展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促进发展激发情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 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新课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结合课改培训、教材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大讨论,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使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学园”,也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乐园”。
一是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变。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努力做平等中的首席,并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和蔼可亲的大姐姐主持人、循循善诱的启发者、指导者、引导者、学生从一个层面向更高层面前进的推动者、当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就发出由衷赞叹、不断激励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的促进者。课堂上,兴趣、习惯始终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精心营造乐学的氛围;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是孩子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变。新课程提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心中已不是更多的装着自己的教案,而是把学生放在了最显要的地位上,教师们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正如崔峦老师在一篇材料所说,“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爱学;他们注意营造气氛,使学生投入地学;他们能够给足时间,使学生充分地、扎扎实实地学;他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他们注意以学定教,适机引导,使学生有目标、有层次、有时效地学。”而且,他们能够做到,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及时予以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才从幕后走到幕前,启发、帮助、指导、鼓励。
三是课堂组织形式在变。 教师们能创造性的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课堂组织形式呈现出灵活多样性。比如说一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读儿歌、表演节目、做游戏、画画和开展竞赛活动。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想方设法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于是我们看到,在执教故事一类的课文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争当小小故事家”系列闯关活动,组织学生从读准字音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到读得绘声绘色,直到最后进行讲故事比赛,有的老师则让学生在做好必要读书的准备的情况下分组演一演、分角色读一读。同样是教学诗歌,有的教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画一画,有的教师则组织诗歌朗诵会。同样是做综合练习,有的老师仿照电脑游戏设计了“闯关争章”活动,有的教师组织“模拟爬山夺红旗”活动…… 中高年级的课也不失精彩,针对有些故事性比较强、人物
[1] [2]
篇6: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网友来稿)
甘肃临泽县城关小学 员志琴
新《大纲》明确提出: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多数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读书缺乏主动性。我认为,教学中只要多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旦读书成了一种需要,学生就会找书读,看到书就想读,知识海洋就可任其遨游,何愁学生的阅读量不能扩大呢?怎样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读书习惯呢?
一、导阅读
1、树立名人形象,营造求知氛围
在教育教学中,名人效应是不能忽视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心中塑造名人高大、朴实、博学、勤奋、刻苦的形象,激发起学生对名人的敬佩之情,营造出想迫切了解名人的气氛,为学生的阅读搭建起桥梁。
2、指导阅读,搜集名人信息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就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班级书架里的《名人故事--周恩来》一书,让学生在父母帮助下阅读,鼓励学生留心周围的各种信息,搜集周总理的名言,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等,学生阅读的兴趣极高。由于校学生知识面狭窄,对所需信息的内容及获得的途径有待于老师加以指导,如可以通过动手查找图书、看电影、电视、询问、平日积累等多种方式了解名人一生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名人名言、格言、杰出成就与贡献,甚至名人的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已有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大量的阅读。
3、以活动促读、悟理
为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巩固和提高,还需开展以洗练活动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增强情调。如“听说式”--讲名人故事、“表演式”--演名人故事、“竞赛式”--竞赛名人名言、“展览式”--展名人成果等。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介绍生物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发明家、画家、歌唱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及革命领袖等各个研究领域的名人故事,许多学校在校园里张贴有名人画像,教师不妨抓住这些名人引导学生来个名人大荟萃,要求学生搜集每一研究领域的名人,利用活动促进学生更多更广地读书、寻找,久而久之,名人行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促阅读
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阅读练习向纵深发展的过程,更可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除抓好同步阅读教材外,在课堂中只要教师时时以课文为例适时点、引,学生会寻着路子去如饥似渴的,以满足求知的欲望。譬如,在教学完《黄山奇石》、《瀑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写景课文后,在学生还沉浸于祖国山水的美妙情境之中时,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告诉学生我国的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不计其数,描绘赞美他们的文章更是多不胜数,顺势推荐《五彩池》、《桂林山水》、《镜泊湖奇观》等富有奇趣 的文章,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阅读,学生就会因大量地感受到优美词句、物、景的美丽而陶醉于祖国的山山水水之中,并会为祖国拥有这么多奇妙之地而深感自豪,若再来个“带我游”,让学生做导游,将自己读到的美景介绍给同学,学生读书兴趣就会大增,为能做好导游而奋力。再如:学生在学完谜语之后,布置学生搜集谜语,在组织活动“谜语大赛”,学完写植物的文章后,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植物的文章,了解家乡名贵植物等,来个“植物展览会”。学完古诗,选读《唐诗三百首》,学习《丑小鸭》可推荐读系列童话,学完《太阳》、《新型玻璃》等推荐读科普读物。学生有一定阅读习惯后,还得帮助学生选文学性、趣味性较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故事及儿童报刊、优秀作文等,读完后适当组织开展能起到既检查,又促读作用的活动。
总之,教学中始终以课文为范例,以单元训练为线,坚持学完一类导、引学生去阅读一类,再组织活动去促读,学生将会在不断的收获中、成功中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天长地久,学生也会被书吸引,读书的兴趣会逐渐浓厚起来。
三、养习惯
学生阅读的热情有了,如果漫无目的,所得也就有限了,甚至这种热情也会变得荡然无存,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点引方法培养习惯是不断加温,培养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一环。教师可在课内阅读中有意识地培养语感,传授学法,以课本为范例,引导边读边想,注意段落的联系,文道的结合,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引导掌握写作技巧,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歇后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宝库不仅不断得到充实,还领悟到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吴的表达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将不会是件难事了!
四、创环境
处于农村的许多家长受自身学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成功的个例介绍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时机向家长们介绍某些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也可让成功家长介绍自己是怎样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让周围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广大家长,引导他们自觉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或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挑选读物,督促孩子阅读,配合老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激起学生探索了解未知的欲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是这个目的的体现,只要适时点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处处于成功,读书兴趣就会经久不衰,读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对学生的一生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邮箱: ljyzq666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网友来稿)]
篇7: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 教师随笔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
在众多诵读的国学经典中《弟子规》犹为让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让我懂得了孝顺、博爱、谨慎、讲信用。有父母、爱亲人,继而才能关爱每一个人,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不会变成一个危害社会,让人唾弃的人。让我明白了友善、礼让,生活上不要挑三拣四。不要把长辈对自己的疼爱当成是理所当然,养成骄横的坏习惯。衣服不再于华丽,而应注重整洁;要看轻财物,少计较个人得失。学会礼让,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多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这样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生活会变得快乐甘甜。
国学经典让我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丰富的内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诵读这些宝典吧!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
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诵读这些宝典吧!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 教师随笔]
篇8: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
邛崃一中 陈容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这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很重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
关键词:诵读 体会 感受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琐碎的讲解,以诵读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鉴赏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必须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
一、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强调的都是诵读的重要性。古代读书人自上学始就开始不断诵读,司马光注重诵读名著,他认为书不可不成诵;朱自清,也极力主张诵读。国学大师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他们正是在这个阶段打下了深厚的语文基础。
二、当今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诵读
在新课标和语文教改的号召下,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出了不少。但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诵读,也很少有人真正把诵读当作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在当今语文课堂上还很有限。多数老师仍把课堂时间用于分析词句结构、主题线索、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之上。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没有营造诵读的氛围,学生没有养成诵读的习惯,很多学生都习惯默看,甚至连早自习应该书声朗朗的教室也鸦雀无声。这样学生对语言感知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三、如何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
诵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落实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诵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它是逐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有效配合和长期不懈坚持。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
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课外,教师也应当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可供学生诵读的材料和机会,如举办朗诵比赛等,让学生自觉加大诵读的面和量。
2、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
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让学生读时读音和句读要尽量准确。这就要从指导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其次,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其在准确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情感读得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后,要不时进行督促和检查,使学生真正将诵读落到实处。
3、要加强范读
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于漪、李吉林老师的课都注重范读。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总会有些隔膜,隔膜的表现之一就是诵读困难,因此,教师要范读,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模仿。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诵读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课前先指导一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准备诵读,课堂上让这名学生诵读以激发其他学生的诵读热情。
4、采用多种诵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紧紧地扣作品的主题着诵读,通过感知、领悟、想像、联想等活动,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领悟其语言的美妙。学生一旦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时不管诵读多少遍,学生不会觉得厌烦,甚至乐此不疲。反复感情诵读的必然结果是学生能诵读成文。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还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诵读的方式因文而生异,一般来说,较难理解的课文,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诵读;描写景物的课文,宜采用轻声读;情节生动的课文,宜采用表演诵读;容易混淆的语句,宜采用对比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宜采用竞赛诵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宜采用轮流诵读;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等等。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对语文不仅愿学而且爱学、乐学。让我们的教室充满朗朗书声,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篇9: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点做起:
第一,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第二,紧密结合教学活动,严格要求。 例如,要求学生计算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第三,多一些赞赏鼓励性评价。 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习惯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第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例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总之,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点做起:
第一,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第二,紧密结合教学活动,严格要求。 例如,要求学生计算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第三,多一些赞赏鼓励性评价。 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习惯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第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例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总之,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中心稿)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中心稿)
翠微中学 兰会荣
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立足于时代,依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也叫求知欲,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学习潜能就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为我们揭示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途径,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这一学科的才能和价值,体味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欢乐,最终才能培养他们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
(一)热情鼓励学生,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三组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学习同样的材料,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一组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都给予总结、表扬,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对第二组学生也给出反馈意见,但经常批评他们不够努力;完全忽略第三组学生,不给他们任何反馈,没有表扬也不去批评。一个星期后比较三组学生学习材料的成绩后发现:第一组的进步最快,学生的积极性也最高,总是自觉、主动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第二组也有进步,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第三组几乎没有进步,学生对材料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
可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积极关注、指导并适时表扬,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当他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学习就成为他们的一种主动行为了。如同口里叼着肉的乌鸦,本来五音不全,不善于唱歌,也知道当时的情况不允许它唱歌,但在狐狸超乎寻常的热情“鼓励”下,终于忍不住要引吭高歌。我们不知道狐狸对乌鸦的积极关注如果能“持之以恒”,会不会创造出动物界的奇迹--使乌鸦成为鸟类中的歌唱家,但我们知道我们的孩子如果得到这种热情鼓励,一定会表现出他们的优越的潜能,在学习中“引吭高歌”,唱出动人的旋律。
(二)激发情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① 重视新课导入
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极为重要。在教学中运用精心设计的简要、生动、有针对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美好的.气氛中,使之产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 范读课文,激发情感
对于优美动人的散文、古诗采取范读,引起学生对教材的极大兴趣,使之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实现情感同化。
③ 分析课文,设疑激趣
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④ 重视直观演示(借助多媒体)
通过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教学电影,让学生欣赏揣摩,可以收到自然感染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发挥学生在制作、绘画方面的特长。当一盏小橘灯在教室亮起来的时候,当一只活泼的小松鼠在黑板上呼之欲出的时候,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惊喜。
⑤ 设置竞争机制,开展各种竞赛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竞赛情境,经常开展各种竞赛,如记忆比赛、速读比赛、书写竞赛和围绕课文进行智力抢答,会在激发学习兴趣时产生妙用。
⑥ 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语文学科充斥于整个社会,在教学中,不满足于45分钟的教学,课余时间让学生摘抄新闻、读好书写读后感、作文欣赏、辩论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会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篇12:写给家长的信(3)--关于经典诵读活动 教师随笔
/9/22 星期日(补周五课) 阴
写给家长的信(3)
家长:
你们好!
这封信主要和你们聊聊背诵。
于永正认为:背诵古诗文犹如吮吸母乳长大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他还强调千万不要错过背诵的黄金期。所谓的背诵黄金期,就是指15岁前的少年儿童。强调背诵重要性的还有很多很多论述。
我们班从一年级起就进行了经典诵读活动。在你们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不仅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而且提高了记忆力,增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一年下来,家长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孩子的变化。
二年级开学以来,我们继续行走在经典诵读的大路上。从目前情况看,孩子的背诵情况不太理想,时好时坏。如果以这样的速度下去,我们恐怕难以完成开学初的设想--10周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10周诵读《成语儿歌100首》的目标。
背诵积累需要毅力和坚持。在学校,我会抽时间检查孩子的背诵情况,加强督促,落实。由于学生在学校一天要上七节课,检查抽背的时间很有限。反过来,学生在家的时间相对富裕,这就需要家长多督促和付出。就拿中秋放假三天来说吧,早读课抽查时,37个孩子都完成了背诵,有24个孩子没有完成背诵任务。这说明什么?孩子毕竟是孩子,家长不督促,不管不问,孩子自然信马由缰,玩得昏天黑地,哪还记得背诵?我不相信会背的37个孩子都是天才,而不会背的都是不行的,这其中的奥妙我们一清二楚。有些孩子可能开始会慢一些,但只要持之以恒,由少到多,“集腋”就能“成裘”,时间久了,背诵就变得轻松。
家长朋友,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光靠哪一方是万万不可的。
[写给家长的信(3)--关于经典诵读活动 教师随笔]
篇1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师随笔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我们的课堂上曾频繁的出现过这样一些镜头:
课堂上,小手如林,孩子们踊跃发言,气氛很是活跃。一个孩子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我来,我来”的叫声此起彼伏。但是,他们都只顾着自己表达,而没有倾听别人的发言,以至于一再重复别人的发言。
在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同学们在回答问题,他思绪飞扬,心儿早已飞出课堂;做作业时,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他根本没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违背了全员参与的原则。怎样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呢?怎样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呢?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
二、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新的数学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在“听”的培养中,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四、教给方法,善于倾听
1、细化“听”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五、矫正方法,培养倾听
课堂上,特别是一节课过半以后,个别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如搞小动作,与同学随便讲话等,而教学规律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随意停课,中断学生的听课思维,更不可粗暴行事,而要灵活、理智,适时予以控制。可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不良习惯。
(1)“手势暗示”。教师在讲课时,一旦发现他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既用手势进行微妙短暂的定势,指着不专心听课的学生,以期达到矫正的目的。
(2)“目光暗示”。教师把严峻、期待的目光刷地落在不专心听课的学生身上,与之目光交触,引起学生警觉,使她意识到老师在用目光警示自己,应该收敛言行,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3)“语调暗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感情,采用语调上灵活多变,或急,或缓,或长或短,或稍作停顿,造成一种临时的教学氛围,有意带给学生听觉上的感差。从而产生奇特的感染效应,促使个别学生专心听讲。
(4)“接触暗示”。如用以上暗示的方法控制,其注意力仍然集中不起来,教师就很有必要走下讲台,以巡回讲课的方式,悄然走到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身边,轻轻地摸一摸他的头,让他意识到老师已知道他在做小动作等,鞭策其端坐静听和思考,强制守纪听好这堂课。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师随笔]
★ 书香校园活动计划
★ 学生读书活动方案
【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教师随笔)(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2024-01-30
八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计划参考2024-01-19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12-28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2024-01-14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3-01-05
小学书香校园的建设实施方案2023-11-03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以及来年工作计划2023-10-28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2023-09-30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21
师生读书的活动方案202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