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下)(高三备课资料)(通用11篇)由网友“自然消滅”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下)(高三备课资料),供大家阅读。
篇1: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下)(高三备课资料)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下)(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7、从写法入手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反衬、渲染、铺垫、象征、联想、想象、照应
阅读《兰溪棹歌》分析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兰溪棹》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题都城南庄》和《生查子》采用了哪两种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宵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崔护诗用“人面”和“桃花”作线索,拿去年和今年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欧阳修用去年和今年元宵、花灯、月亮依旧但不见去年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
8、从感情入手
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意象、从意境、从写法上、去风格上去分析,其实都是为了理解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情感。
阅读杜甫的《江汉》分析诗人以识途老马自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 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阅读《西楼》品味尾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 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9、从注解入手
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你认为《夏 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闺意献张水部》和《酌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酌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得水部郎中张籍赏识,他去参加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以酌诗的方式作了回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10、比较阅读
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鹳鹊楼》显然要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好在哪里?
《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苏轼和苏辙在写《江上看山》时所用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苏轼诗重在动态描写,以静写动,节奏急促、迅捷;苏轼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苏辙诗注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色彩丰富,节奏舒缓从容;语言平实,没有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篇 古代诗歌鉴赏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怎样写古诗词欣赏短文?古诗词欣赏,以往高考考的是选择题,今年改成写2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因此怎样进行古诗词欣赏短文的写作,是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研究的问题。要欣赏诗词,首先得了解诗词的基本特征。诗,从内容上看,反映的形象比其他文体更集中、更概括,抒发的情感更强烈、更浓郁。从形式上看,诗的语言极其凝练,而内涵却非常丰富,每个词几乎都值得推敲回味,诗讲究一定的音韵、节奏和格律。诗的表现手法通常有赋、比、兴、夸张、想象、重叠等。词是兴起于隋唐,盛行于两宋的一种特殊的诗,不同的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唱腔的高低强弱等。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另一种特殊的诗,散曲除曲牌外,还有宫调,同一个宫调统率的是一组套曲。
明确了诗词的基本特征以后,要确立欣赏的角度。诗由情感、诗意(思想)和形象组成,因此古诗词欣赏,可以从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的角度入手去欣赏它的意境美。在写诗词欣赏短文时,我们可以分析一首诗诗人选取了什么典型形象,为什么选取这些形象来写,通过这些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思想感情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或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或与诗人的生世遭遇有关,或与诗人的创作意图有关),这一感情是否强烈,是否崇高等。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含蓄,是否耐人寻味,富有余意;是否独特,是否“发人之未发”,富有深意。在形象的塑造上是否情景交融,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等。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可以分析陶渊明为什么采的是菊花,不是梅花、桃花、杏花、牵牛花、凤仙花?这既与菊花本身的形象有关,又与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情有关;陶渊明为什么抬头看见的是南山,而不是北山、东山、西山、终南山、神女峰?这也是有道理可言的。
古诗词欣赏还可以从选词、用典、音韵、节奏、对仗、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去欣赏他的形式美。我们熟悉的《推敲》一文中,韩愈告诉贾岛,“僧‘敲’月下门”比僧“推”月下门更富有诗意,这便是诗的选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比“来”、“到”、“过”、“吹”好,这也是诗人匠心之所在。隋唐以前的诗讲究的是赋、比、兴,隋唐以后除继续采用赋、比、兴外,更注重格律。但格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有所变化,“格而不死”。因此我们还可以从诗词的格律、表现手法、音韵、节奏等外在形式的角度去欣赏诗词。
写诗词欣赏短文要避免写成介绍或说明性的文章。例如写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本是汉朝的一个宫女,因不肯贿赂画师,画师就故意把她丑化,使她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后来匈奴单于向汉朝求亲,王昭君主动要求远嫁匈奴,皇帝这才发现她是宫中最美的人。王昭君远嫁匈奴,加强了汉、匈两民族的联系。这首诗是杜甫浏览湖北秭归昭君村古迹时所作,诗歌对王昭君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的文章就属于介绍或说明性的短文,而不是欣赏文章。
写诗词欣赏短文还要避免泛泛而谈,写成空洞无物的文章。例如:这首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写得很好,十分好,非常好,这首诗很有新意,很有创见,别出心裁,别具匠心,能引人入胜,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句子可以写,但通篇全是这种空洞无物、任何一首名诗都可以套用的形容词,是肯定得不了好分数的
1.鉴赏思想内容、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 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理想、志趣)
2.鉴赏诗词名句
分析鉴赏名句答题的内容为:
①名句的内容解释,为下文分析做准备。
②概括该句语言风格、炼字方面的特点或表达技巧。
③扣住重点词语分析,回答题干的问题。
④联系诗人,点出句中隐藏的情感。
例: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是写诗人进入武侯祠所见之景,意思是:阶前的草一片碧绿,可它为谁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景中寓情。面对着眼前的春意和春声,诗人看到的是“自”、“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客观之景。从“自”和“空”我们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的气氛。诗人借古抒怀。武侯祠如此冷落凄凉,不能不为之叹惋。联系自身,抒发了自己为国家空有一腔热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3.鉴赏艺术特点
①分点概括艺术特点(语言风格、炼字技巧、表现手法)。
②点后例证。引用诗中的原句(词)说明其艺术特点。
③说明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评价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①注意诗歌种类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②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诗歌鉴赏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语言层面 二. 内容层面三.扩展层面 四.补充层面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例句分析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总结结论: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总结结论: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
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 ②抒情方式: ③修辞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诗文内容。
四.补充层面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A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B 二要注意作者C三要注意注释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五性)
情感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性,意象塑造、诗画结合;概括性,言简意赅、意在言外;跳跃性,时空跳跃、意象跳跃;音乐性, 压韵、平仄、节奏
诗歌评析内容:评情感(内容)评写法(艺术)评意象选用 《雨霖铃》:寒蝉、长亭、雨;评意境塑造 悲 喜评炼字用词 春风又绿江难岸 僧敲月下门;评典故作用 蚕丛鱼凫 五丁开山;评语言风格 简洁 含蓄 雄壮诗歌评析入手;从诗题入手;从用词入手;从意象入手;从修辞入手;从诗人生平入手;从时代背景入手
吴平
篇2:高三诗歌鉴赏 备课资料(高三选修)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考点阐释】
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分值为6分左右,主要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
1.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以及景物(或环境)。
2.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了解其品质、性格、节操、思想情感等。
3.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事物的特征及景物的特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
1.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
3.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沉郁顿挫、豪放俊逸、通俗、直白、清新、自然、朴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峻伟奔腾、雄浑豪迈等)。
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分析作品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4.常常考查的技巧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反衬、对比、烘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
1.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作品的主旨。
2.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常见考查要点:
(1)准确合理地理解诗词中(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2)识记并理解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和历史典故;
(3)理解辨析诗词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4)分析把握诗词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意境、感情基调(主旨)以及艺术风格。
【命题思路】
近年的高考古诗鉴赏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和设计技巧呈现以下类型:
1.“诗眼”角度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情感的精妙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命题者从“诗眼”的角度切入命题,可以检测对诗歌语言的解析、意境的感悟和主旨(情感)的体味等方面,颇具中国古诗讲究“炼字炼意”的风韵。
2.“技巧”角度
命题者由“技巧”的角度命题,其用意并非技巧本身,而是要求学生“披文而入情”,因辞会意,理解诗歌的主旨情感。
3.“比较异文”角度
古典诗词意韵丰富,命题者常常从某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迁移能力。同时,古典诗词常常出现某诗某字因版本不同而异的现象,这种“异文”现象往往体现了古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诗学追求。高考的古诗鉴赏从“异文”角度命题,通过对比赏析,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如高考重庆卷,就是比较鉴赏张维屏《新雷》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4.“诗论”角度
古人很多精辟睿智的“诗论”,有点石成金的妙处。命题者由诗论角度命题,要求考生“诗”“论”结合,融会贯通,这样既增强了命题的旨意厚度,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
【经典题例】
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清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想像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如“送春归”,“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福建卷)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西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N,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方法指津】
一、解答诗歌鉴赏答题的总原则。
1.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诗文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诗文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诗文,也不能脱离整体去鉴赏局部。
2.文道统一,鉴赏技巧。
任何诗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鉴赏诗文,不能割裂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感情。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
3.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诗文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会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4.鉴赏诗文,抓住特点。
鉴赏诗歌要把握诗歌的特征。诗歌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
(2)运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
(3)诗歌可以表现瞬间,也可表现大跨度的时空。
(4)诗歌抒发的感情丰富多彩。
二、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
1.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
为了读懂古诗,我们还要“知人论诗”,应该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了解掌握诗人的经历和风格;要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还原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把握诗的主要特色,以便抓住诗的主旨;推敲诗歌题目,以便明白诗的意旨;利用古诗的体裁,求得鉴赏的中肯;对古典诗歌的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手法和细密的结构模式(起承转合),也要特别关注,等等。
2.鉴赏古诗的几个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①诵读(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新的形象。
三、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具体方法.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和客观物象。
(1)人物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2)自然形象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3)客观物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鉴赏客观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1.掌握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激愤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边塞报国或反对征伐的形象。
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2.掌握常见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
(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2)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考查意境类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3.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4.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 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1)本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2)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3)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示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20琼宁高考)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一)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二)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示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掌握几种常见语言风格: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2.了解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3.掌握三种考查类型及答题技巧:
第一种:“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二种:“分析诗眼”题的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种:分析语言风格类型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再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20北京卷)
示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示例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年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问: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示例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景德镇模拟)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问: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本诗是怀友诗,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明辨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方式: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悟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侧面烘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以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2、规范答题思路:
“是什么”(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为什么”(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这种手法)--“怎么样”(此手法有效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借代、反问。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期盼的思念之情。用的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诗句看,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示例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的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从而抒发不忍离去的忧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能概括诗歌的主旨,能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
1.明确常见考查点
(1)概括内容主旨: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概括内容主旨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④.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
(2)分析思想情感: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常见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送别感怀:依依不舍的留念,深意长的勉励,陈心志的告白
“分析思想情感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③.××句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评价观点态度: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评价观点态度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
(1)借助诗歌中的形象(意象)。
诗歌中,诗人会描写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化。因此,通过诗中的形象,我们就能把拿住诗人跳动的脉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豪家里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路上却有饿殍倒地。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在鲜明对比的形象描写中流露了出来。
(2)借助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有所侧重,可将意境分为三类:
①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表现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②情境:情重,景散,意明,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③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借助比喻象征物来推测。
比如唐代和尚诗人寒山写的《城中蛾眉女》:“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此诗借“城中蛾眉女”的冶容才技,比喻人间高贵荣华,以“芙蓉不耐寒”的“花无百日红”比喻“人无千日好”的好景有限,言近旨远,形象生动,阐扬了佛家哲理,也起着讽时警世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思想观点。
(4).借助不同的风格流派来揣摩。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现出一种清新飘逸的风格,通过这种风格,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某种特别的东西呢?再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明快,李商隐的朦胧晦涩,李贺的雄奇悲壮,苏轼的豪放旷达,与他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借他们诗歌风格,去探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中,常常提到的创作风格(注意与语言风格的区别)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回答风格试题,可以用得上。
(5).借助创作方法来理解。
常见的基本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像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屈原、李白的诗歌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采取那种创作方法,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6).借助不同的诗歌类别来分析。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
(3)边塞征战诗或思乡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的较多。
(4)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这种类型的诗特别是借景抒情诗,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咏物言志,一是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一是借物表达自己的胸襟。
(5)闺怨诗、羁旅行役诗。这些诗大多都与妇女有关,多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6)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7)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顿悟融入诗句中,常常营造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的境界。
(8)述志诗。诗人常常用借酒浇愁或借事言志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现实的感受和体会,借以传达自己内心的各种复杂的感情。
(9)叙事写人诗。诗人运用叙事写人的方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
以上的解说,只是就某类诗的大概情况作的解说。其实,它们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7).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人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8).注意题目、注释和序文。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像,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5.典例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1福建卷)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郑州模拟)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 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问: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示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2011安徽卷)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示例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2011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问: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不恰当。从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领略到诗的这种佳趣。。
【答题的基本策略】
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主要包括:
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
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
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反馈练习】
1.(2011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
2.(2010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答: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3.(2009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4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析。(4分)
答:
4.(20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
6.(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7.(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答: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
8.(2011语文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
9.(2011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
1.2011年重庆卷: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2010年重庆卷: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3.2009年重庆卷:
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2011浙江卷: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5.2011四川卷:
(1)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2)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
6.2011湖南卷: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7.2011湖北卷:
(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8.2011语文新课标卷:
(1)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9.2011全国卷:
(1)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野菊花
篇3:诗歌鉴赏总结 备课资料(高三)
写什么:
也就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怎样写:
修辞方法:主要涉及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等,还要注意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种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赋)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 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兴)
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
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
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古诗阅读鉴赏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 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 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④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的体现)。(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雨后池上 刘(高考全国卷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
①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 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①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 -、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要点:(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①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 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 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
④ 此诗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⑤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要点:① 肯定定“好”或肯定哪-个更好;②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 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端居 李商隐(06福建)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 端居:闲居。② 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要点:(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高考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 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 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答题要点:① 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② 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③ 点明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题: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
答案: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李闯
篇4:古代诗歌鉴赏 备课资料(语文版高三)
古代诗歌鉴赏 备课资料(语文版高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答案的拟制是制约考生得分的一个“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得明白“瓶颈”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因“病”施治。下面以20高考语文四川考生在考场上的答题实例来分析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第(1)小题从局部考查对诗歌句意的理解。第(2)小题命题非常标准,答题角度(从“静”与“动”的角度)限制明确,要求具体(“赏析”)。
答这一个题的要求是在读懂的基础上,用清晰、准确地语言表述出来。其表述思路是:怎样写“静”--怎样写“动”--怎样体现“动静结合”。三个要点答到一个给2分,缺乏分析扣2分,存在其他问题酌情扣分。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生在考场上所犯的毛病主要有:
一、未说行话
【例1】这首诗先从首联、颔联描写池塘水面的静,用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檐楹来表现,而颈联、尾联则是通过一阵东风吹来,吹动杨柳舞动,水面泛起波纹来描写它的动,全诗形成了一种静中之美、动中之丽的图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偏偏没有点出“动静结合”的术语。
【并发症】常识错误(绝句没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单独一个句子也不成“联”)。
【得分】4分。
【例2】水面的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正是微风拂动吹起的朵朵涟漪,明镜一般可照射出檐楹的影子,由下及上,由上到下地写到东风垂杨舞,风过池面,荷心声音起伏,更勾画出一幅静谧的池塘与大自然风声结合的画面,拟人、比喻使画面美丽动人。
【病症】该考生在表述第二、三个要点时,没有明确点出“动”和“动静结合”。
【并发症】无中生有(“鱼翔浅底”)
【得分】2分
【例3】一池塘水,平若明镜,倒映出岸边的檐楹,明净而恬淡。微风忽起,吹皱平静的水面,岸边垂杨随风起舞。池水、垂杨、荷心相映成趣。
【病症】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比较正确,语言表述较生动(如“平若明镜”、“明净而恬淡”、“相映成趣”),但没有点出“动”、“动静结合”。
【得分】3分。
【处方】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话”。“行话”就是专业术语,诗歌鉴赏也有一些专业术语。说“外行话”是解答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的大忌。表现手法方面的术语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语言评价方面的主要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等;意境及思想感情方面的主要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和“雄壮激越”、“娇美秀丽”、“婉转缠绵”、“苍凉悲怆”、“凄凉冷清”、“明丽清新”、“平和恬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等等。
日常学习和应试复习中,要逐个理解这些术语的基本含义和典型例子,答题时要恰当运用相关术语。
二、堆砌术语
【例4】诗中是先静后动,第一句先写出雨后的池如镜面一样平静,后又说东风吹起杨舞,雨点落在荷叶上的景象。诗人主要使用的是借景抒情、借动抒情,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欢快的、平和恬淡的画面。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在答第三个要点时堆砌了“借景抒情”、“借动抒情”、“平实质朴”、“欢快”、“平和恬淡”等五个术语,却偏偏没有写到“动静结合”。
【得分】5分
【处方】堆砌术语的考生已经具有“术语意识”或者“专业意识”,但是对相关的术语并不真正理解。考生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希图“广种薄收”。不过,堆砌术语者往往会捡到一些便宜,因为阅卷老师阅卷时是看点子给分,只要你答到要点就给分,一般不会倒扣分。
三、常识错误
【例5】诗第一句写池塘水平如镜,是从“静”写,第二句写东风吹起垂杨和荷花,是写“动”,整首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表现雨后池塘上的清新闲适。
【病症】该考生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即关于诗歌句数的.划分。按照该考生的理解,这首诗一共只有两句。这种错误太明显。
【最后得分】5分。
【例6】全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雨后池上的清幽、平静。上阙从静的角度来直接描写池塘水面的平静,也写出作者的幽思之情,更为下文写作作铺垫。下阙以动衬静,从侧面写出雨后池上的幽静,也表现出作者悠闲自在的情趣。
【病症】该生错误地将诗歌的层次称呼为“上阕”、“下阕”(“阙”为错别字)。但 “总-分”结构的答题思路值得肯定。
【得分】5分。
【处方】文学常识、文体常识,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是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能掌握的知识。如果因这个原因而被扣分,实在太不应该,所以平时要细心一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无中生有
【例7】雨后,到处空气清新,水面上的叶子更加苍翠,池塘里的水也更绿了,偶尔也能见几只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当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粼粼微波,一排接着一排涌向池边,回击在池中,形成回环往复的波浪。
【病症】该考生的答案中凭空冒出了“几只小鱼儿”,还有“回环往复的波浪”。虽然鉴赏应允许读者创造性地理解,但高考诗歌鉴赏更主要属于“还原性鉴赏”,即尽可能还原诗歌的原貌,“理解作者的理解”,这是由现实条件下的统一考试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得分】2分。
【例8】雨后池上,因能使明月照下檐楹,故而静。但“东风忽来”,吹动了池边的垂杨,就像月下仙子在跳舞,因此有“动”,二者联系起来就似池中荷心的配角,但荷花是数不尽的,茫茫一片,才显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较清晰,但对诗歌第二句意思的理解有误,将原诗句“淡磨明镜照檐楹”理解为“使明月照下檐楹”,即使是笔误,将“明月”写成“明镜”,理解也是错误的,原诗句的意思是平静的湖面像一面明镜可以映照出岸边的檐楹,而不是真正有一面明镜。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无中生有”。
【得分】5分。
【处方】[例7]和[例8]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无中生有”。[例7]含有创造性阅读的成分,[例8]属于理解偏差。因此,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或明白统一考试的特性,或认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五、问牛答马
【例9】这首诗以池塘的静和杨柳舞动之间的对比手法,更衬托池塘的静来表现诗的主旨和意境,表现诗人的心情,以物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症】该考生没有细读题干中的要求,自顾自地从“对比”、“情与景”的角度作答。看来,该生对诗歌鉴赏术语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些术语并不真正理解,或者说是因为审题不细心导致出现了这种错误。
【得分】2分。
【例10】像镜子一样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叫人心情平复;而东风一起,倒垂的杨柳随风飘舞,使人心情愉快。作者都是以轻松的心情书写此诗的。
【病症】该考生将答题点聚焦于作者的心情--“心情平复”、“心情愉快”、“轻松的心情”,偏偏没有点到“动”与“静”。
【得分】2分。
【处方】对此病症,首先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平时马虎,考场就会出差错;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命题人要求自己回答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回答,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六、要点残缺
【例11】这首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烘托出恬静淡雅的氛围。全诗的主旋律是静,写“动”是烘托池塘的静,并且洋溢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万物复苏的景象,动静结合,妙不可言!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病症】该考生实际上只答了一个要点--“动静结合”,而缺“怎样写静”、“怎样写动”两个要点。
【得分】2分。
【例12】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写出了小雨时节的气氛,对东风吹垂杨,以拟人的平淡来描写,文中也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春色。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3分。
【例13】前两句写水平如镜,用比喻手法写出雨后池水的静;后两句写风起垂杨舞,以拟人手法写动。“荷心万点声”更表现出风吹过水面的点点风光,以青蛙的叫声衬托出池塘的静。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4分。
【例14】“静”:以“明镜”作喻写出池塘的平静;“动”:以“万点声”的形象动态写出池塘的动。作者以“动”和“静”来写出自己内心的心绪,突出文意,表达了作者心绪不定。静是闲静淡雅,动是豪迈壮阔,说明作者的远大抱负。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4分。
【处方】在高考命题中,主观表述题分值的分布并不是随意的,而往往是根据答案要点来给分的;高考阅卷时的通行规则是“靠点给分”,答到一个要点给一个要点的分。所以,在复习应考中要在动笔前想清楚答案应有几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内容是什么,可以自己先给自己的答案试着评一下分。从命题人、阅卷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答案要点是否齐全。
七、过度诠释
【例15】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的内心向往,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柳”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其心中向往。
【病症】该考生脱离诗歌文本,毫无根据地得出诗人“不愿再涉入官场”又“不愿放弃其心中向往”的结论。
【得分】2分。
【例16】本诗中作者以水平如镜描绘了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又以东风舞杨柳、荷心万点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
【病症】该考生竟然从水平如镜看到了“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从“东风舞杨柳、荷心万点声”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豪情壮志”。同时未用术语、缺“动静结合”要点
【得分】2分。
【例17】前一句从静态写出雨后水面平静,静得照出了檐楹,表现诗人的心情很静;后一句从动态写出风起垂杨舞,荷花在点头的声音,表现出诗人的烦燥不安。
【病症】该考生竟从“风起垂杨舞”、“荷心万点声”领悟到诗人的“烦燥不安”。
同时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3分。
【例18】作者先用比喻的手法将池塘水面比成一面明镜,接着又写到忽然一阵风吹过,垂下的杨柳开始舞动,水面的荷花又发出“万点声”,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使诗歌更生动,表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也体现了作者早已心如止水,厌倦了战争,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全,但却毫无根据地得出作者“心如止水,厌倦了战争,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的结论。
【得分】5分。
【处方】对文学文本(包括诗歌)的解读,可以是多元(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文学文本正是由于有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才产生了其思想的、精神的、审美的价值。但这种多元理解是有基本倾向的,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堂吉诃德,不会变成贾宝玉。如果你眼中的哈姆雷特变成了唐吉诃德、贾宝玉,那就是过度诠释。
过度诠释,又可称为“妄想狂式的诠释”。判断某种诠释是否“过度”的原则是:没有比此更加简单的解释、要与别的根据相吻合。
在诗歌鉴赏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贴诗歌文本(包括诗前小序、诗后注释),无论什么样的理解,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有根据的,即必须能够说出哪些诗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支撑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是从该诗歌文本出发的最简洁经济的理解。
八、缺乏分析
【例19】“静”时明月倒映水中,如明镜一般清晰,“动”者,微风吹动,杨柳在池塘两岸迎风飘动。本诗通过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更显出雨后池塘的美丽。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全,但对第一、二个要点缺乏分析。第一个要点中应该指出水平如镜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檐楹”;第二个要点中还应该指出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
【得分】4分。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学生做阅读分析主观表述题,往往缺乏分析,或者不知道怎样分析。高考中,学生阅读分析主观表述题的答案,如果只有要点,没有具体分析,只能得一半的分。
【小窍门】将自己的理解和引用原文词语结合起来。
A.善于使用引号,把段落“砍”成句,把句“砍”成一个个词语。B.引用关键词语组织答案。不要怕别人说“使用解剖刀”,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体阅读并不排斥分析,没有分析的整体阅读是囫囵吞枣。
【附】考场满分答案
【例20】本诗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动地将雨后池塘形象逼真地展观在读者眼前。所谓“动”则主要是“雨”和东风忽起致使其飘舞的垂杨;“静”则是指平静的水面,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檐楹,一切都显得清新爽人,安静祥和。尔后的一股东风吹动池边的杨柳,将柳枝上的雨点刷落进镜面一般的水中,形成一点一点的小水浪,为平静的水面、静谧的环境平添了一分生机。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使该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妙,清新怡人,让人神往,让人充满希望。 (6分)
【例21】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如明亮的镜子,映照着塘边的檐楹,忽然一阵东风吹过,垂柳翩翩起舞,塘内的荷花也发出轻轻的声响。此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雨后池塘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亮亮
篇5: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二(高三备课资料)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
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二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二十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二十九.阅读下面宋词,回答: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答:“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三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沙上鹭 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那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有时机,就会展翅高飞。
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
三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
三十六.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②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自己 比做 接舆 ,又将 裴迪 比做 五柳 ,表达了诗人 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三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十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三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答: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四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 宫 唐元稹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 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 委婉、含蓄 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四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① 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②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
四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句听“人已远”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四十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 ②他日泪:往年之泪。 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示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感】
四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四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答案: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
四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四十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咏 柳 (曾 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案: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四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⑴谁在“计程”? 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谁“今日到梁州”?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⑵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五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
病牛
篇6: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高三备课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高三备课资料)
成功
系统归纳,储备知识
纵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表达方式。因此,完成第一步后,我们还要将零散获得的鉴赏知识进行归纳,使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对系统起来。一般说来,需要系统梳理以下知识内容:
1.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想像、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较衬托、正侧面结合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因为“诗言志”,抒情要作重点掌握,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区别,明确间接抒情的不同形式,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修辞手法:准确判断并赏析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4.风格:体会诗风的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淡、典雅庄重、雄浑、悲壮;体会词风的豪放、婉约。
5.流派:诗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6.语言:体会清新、平淡、典雅、绚丽、委婉、奔放等语言特点。
7.形象:体味诗歌所塑造出的不同的精神形象。
8.用典:积累诸如八公山上、巫山神女、女娲补天、毛遂自荐等等一些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和历代文学作品中较常见的语句和事实。
9.诗的体裁分类:明了抒情诗和叙事诗的不同。逐一了解借景抒情诗(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即事抒情诗(如李白《送友人》)、咏物抒情诗(如于谦《石灰吟》)的抒情特点;掌握叙事诗不同于抒情诗的地方。
10.词句理解:综合运用古诗文知识去解读。
11.意境:常见的意境有安谧美好、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等。
以上知识须结合具体诗歌逐一理解吃透。
1.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
②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诗的基调、诗的社会意义等。
③品意境。引导学生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
④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⑤联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2.解答的准确和表达的规范。读懂所给的诗歌,固然至关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也不容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大约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①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要求什么就答什么。要具体作答、紧扣题目要求,不可泛泛答题。
②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③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语文术语)准确、简明、规范。
知识在练习中巩固,问题在练习中发现,能力在练习中提高。所以,精编练习进行训练十分必要。选诗要注意控制难度。诗词中若有典故,要考虑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否接触过,如果不曾接触,就应该或者加注,或者不选。题目设计,当然是以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诸方面为着眼点。
篇7:送别诗鉴赏(高三备课资料)
送别诗鉴赏(高三备课资料)
宿州二中 陈恒广
【教材分析】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核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送别诗同样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送别诗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例子,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
从分析典型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以及主题,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送别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离愁别恨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千百年来,这些慰人慰己的送别诗,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送别诗。
二、回忆学过的送别诗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送别诗,能举出几首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
三、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 (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 (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五、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酒抒情,见《世纪金榜》
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⑤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六、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七、实战演练:
分析鉴赏以下几首诗,看看这些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一)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
答:“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点明送别。“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反衬。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来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谢亭暂憩,不觉已是黄昏。二来写酒醒有特别之处。大多数写送别都直接借酒写意,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分别之时。而此诗却却写别后的感受。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一腔孤寂。三来极写景物的凄黯迷茫,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二)见《世纪金榜》208页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八、课堂小结
作为古典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伤感或豪迈,抒情或直露或蕴藉,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送别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板书设计】
课例分析
诗歌鉴赏教学,开展分块教学、涉及面小,将同类题放在一块,便于学生吸收消化。
教学反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将三者都充分调动起来,尽展其能,才能有效创建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空间。
篇8:诗歌鉴赏方法(高一备课资料)
诗歌鉴赏方法(人教版高一备课资料)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 、互文、反复、 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 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篇9:诗歌鉴赏技巧及练习备课资料(九年级)
诗歌鉴赏技巧及练习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一、表现手法
1、象征: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贵。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烘托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作者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作者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4、渲染:渲染氛围,抒发情感,即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
登 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为抒情作了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5.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塞上听吹笛 (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6、对比手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二、修辞
1、比喻
“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蓬草”,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分析《兰溪棹歌》中比喻的作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隐语(谐音)、双关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三、炼字
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A 从炼字的角度: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孤烟”状其神韵,“直”字,孤独荒凉中透着挺拔雄伟。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故“长”,“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B 从意境的角度: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图景 + 表达的情感 (略)
C 艺术特色:诗中有画,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三,色彩上丰富,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早春景色。“新”“早”描绘初春娇嫩;“争”“啄”刻画莺燕争春。)
王石
篇10: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备课资料(高三必修五)
一、鉴赏思路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⑴各种修辞手法、⑵表达方式的使用,⑶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⑷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二、鉴赏方法
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主要是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三、考点解说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等。
(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夸张)
解说: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比喻、夸张)
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反问)
解说: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
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拟人)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拟人)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
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反复)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反复)
解说:“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比喻、夸张、设问)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
解说: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鞯乃ゲ菽茄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双关)
1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对比)
解说: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对比、借代)
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比、对偶)
解说: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18、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
解说: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9、“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借代)
解说: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 ,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双关)
解说:“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其他如以“丝”(思)、“枝”(知)、“藕”(偶)、“莲”(怜)谐音,都是此类。
2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拟人)
解说: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记叙)
解说:原文为“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选诗意思为“藕红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
解说: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议论)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
(二)解读“描写”和“抒情”
诗歌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不要任何“情感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借人、事、景、物等各种形象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1)借景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
◆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相互交融,情景难辨。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解说: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
◆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鉴赏托物言志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类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描写】
常见的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
◆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和鸟的叫声衬托山林的幽静
◆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的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中的三、四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很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物象为实,想像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虚实结合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3、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4、细节描写
一首诗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如: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说:初夏的清晨,一位贵族小姐悄悄来到后花园内,兴致勃勃地独自荡起秋千来。荡了一阵感到有些累了,于是便停了下来。她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又起来懒洋洋地活动活动自己的纤纤玉手。这时才发现,好大的露水呵,花儿似乎也显得很消瘦;真累人呀,身上的汗衫已经湿透!正当她打过秋千、满身是汗的时候,忽然看见有个人影走进了花园。由于不知来者是谁,又加上衣饰不整,心里有些慌张,只得含羞而走;匆忙间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干脆光着袜子跑吧;真不凑巧,头上的金钗又滑脱掉了下来。可是当她快到门口的时候,却回过头来,瞅了瞅那位不速之客,故作从容之态,并且顺手折下一枝青梅来闻一闻。)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词中写了主人公倚在门上,回头一看,又不敢正眼看,只是轻嗅梅花的花香。用了“倚”、“回”、“嗅”三个动作,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后两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解说: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5、乐景写哀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课文《祝福》的结尾;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M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说: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表现手法:
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 、对比 、白描等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
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从例子里看出,反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衬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的两个反面。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4、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狼爱上羊”而且还“爱的疯狂,他们相互搀扶去远方”。)如: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都是关于想像的名句。
5、抑扬
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先抑后扬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先扬后抑
◆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首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责之意,以“求”“访”等字突出了孝文帝爱惜人才、遍访贤臣的虔诚与谦恭。次句高度概括地写出贾谊少年英姿、议论风生、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暗中包含着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如果不看下文,读者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的颂歌。第三句承、转交错,把孝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更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把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褒扬到了极至;与此同时,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满的劲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席而问,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文帝高度关注的并非治国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
其他表现手法:
1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2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比兴手法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6.、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手法,并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如下面这首诗。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此话意在批评杜牧放弃重大问题,写诗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同学们依据小说《三国演义》或史书中的一些记载,可以分析出这首诗虽写“二乔”不曾捉去是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同东吴霸业很有关系。霸业的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如果连“二乔”都被曹操掳去,那么整个东吴生灵涂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技巧,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
1、 铺垫
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3、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说明】
这里要说明的是: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不一而足,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一些。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后面两句。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离散,诗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
(2)这种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
(3)如果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
四、总结和综合练习
大致说来,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等)
*其他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
我们平时阅读和练习时,要有意培养自己的“品评意识”,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去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自觉性。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有利于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1、答题技巧:
如果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2、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3、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
4、答题示例
◆例1: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②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例2: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①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或者曲笔他现)(或者反客为主)。(明手法)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析效果)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
答:(1)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2)“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凄凉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例3: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明手法)三四句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阐运用)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效果)
5、练习巩固
(1)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阐运用)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效果)
⑵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明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阐运用)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析效果)
⑶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明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阐运用)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析效果)
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②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③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6)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秋怀 )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7)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元代高利贷盛行,利本相等。这支小令以“少债”为喻。这样写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把相思之苦写得具体化。②显示出了相思之苦的沉重。
(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也可以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情。
(10)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王华
篇11: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翻译(高三备课资料)
【考点解说】
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2009年三套全国卷为10分,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江西卷、安徽卷、辽宁卷等也增加到10分。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试题解析】
例题:(2009年浙江卷第2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关键词为“释”(舍弃)、“胜”(尽)。第(2)句关键词为“恐”(担心)、“予”(给),同时应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答案为:(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锦囊妙计】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往往是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1.(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在这个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惧之人”、“无所”、“施”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带宾语“之”,首先可判定它是个动词;从意思上说,“被之以威”与“而不惧”形成转折关系,这一点也不难判断。“(老虎)先用威风将吃的人(或者说对方),但对于不惧怕它的人来说……”横线处该填入哪个动词呢?看来应当是“吓倒、压倒”之类的意思。于是全句该理解为:“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义又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2.(2009年安徽卷)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此段文字中,“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两句,字词上基本没有疑难问题,但“老夫无用也”是什么意思?是“我年老无用了”吗?自然讲不通。原来这是个省略句,理解时应在“无用”后补上一个“之”字,指代“牖下”的`“数帙”书。也就是说,画线句意思是:“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三)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跳出文句,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甚至是综观全文。
3.(2009年全国卷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
本段文字中,“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如何理解呢?句中“耋齿甚多”的“耋齿”指老人,“屡空比室”的“屡”可译为“经常”,“室”是指家室,“非吾一人而已”可译为“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或罢了)”,这都容易看出;而“若以其贫老邪”和“屡空比室”的“比”是什么意思?根据前文郭原平“誓死不受”和他人的劝说(“岂宜必辞”)来看,郭原平这段话意在说明自己不受“私米”的原因;画线句前的“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是在作假设--“府君如果是因为我品行高尚(而赐给我)呢,其实我没有一点善行,不可以随意接受这样的赏赐”,由此看来,“贫老”与前一句的“义行”对应,“若以其”的“其”与“吾”对应(也是第一人称代词,意思是“我”)。这样一来,“若以其贫老邪”就好理解了--“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至于“屡空比室”,它既然也是推辞馈赠的理由,那么只能解说为“家家户户经常贫困”。所以本句意思是:“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二、直译句子的三项“注意”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一)注意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必须落实。
(二)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比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应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三)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合理地调整过来。
4.①(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②(2009年山东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③(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④(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句①中“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为宾语前置句(“不吾继”相当于“不继吾”),全句应翻译为:“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句②属判断句,全句应译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句③中“里人疾周者”为定语后置句,全句应译为:“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句④中的“无补于明之亡”为介词结构后置,全句应译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或什么原因)呢?”
三、文言修辞句的翻译策略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委婉、互文等。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以采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运用借代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比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委婉,主要是避讳,比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等。凡遇到委婉的句子,应按照现代汉语中的习惯性说法加以替换,该换成什么说法就换成什么。比如,可以将“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将“填沟壑”译成“死了以后”。至于运用互文的语句,既不能直译,也难以替换,一般应重新组合。比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就不能译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而应根据上下文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蔡 泽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惑乱。何也?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白起率数万之师,使秦业帝,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成霸功,勾践终拮②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注】①应侯:即范睢。②拮:或作“掊”,赐剑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侯因让之曰 让:责备。
B.然比干忠,不能存殷 存:保全。
C.乃延入坐,为上客 延:延请。
D.应侯遂称笃 笃:深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颈
B.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C.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公为我献之
D.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得复见将军于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蔡泽善抓机遇和范睢不识物盛则衰道理的一组是( )
A.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
B.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C.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D.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蔡泽听说范睢举荐的人犯了重罪,马上意识到正在鼎盛时期的范睢已开始有了隐患。深明盛极则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说服权臣、飞黄腾达的机会终于来临。
B.蔡泽公开扬言要夺范睢的相位,且与范睢见面时态度傲慢,显得恃才傲物;范睢本对蔡泽一肚子恼火,但为其辩才所折服,最终举荐了蔡泽,显示出其爱才的大度。
C.蔡泽极为善辩,雄辩过程环环相扣,各种人物、事件随手拈来,他列举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的遭遇,目的是要范睢认清盛极则衰的道理,从而主动让出相位。
D.秦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谈吐,加上应侯始终推托有病,昭王就免掉了范睢的相国官职,任命蔡泽担任相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3)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笃:病重。) 2. B (A项,都解释为“在”;B项,表顺承关系/表假设关系;C项,都解释为“替”;D项,都解释为“在”。) 3. A4. B (错在“显示爱才的大度”。) 5.(1)(蔡泽)四处游学向许多大小诸侯求官,但没有人赏识。(注意“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2)先生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难道有这样的事吗?(注意“宣言”、“相”和反问句式。)(3)秦昭王召见他,与他谈话,非常喜欢他,让他做客卿。(“与”和“拜”应补出宾语,“说”通“悦”。)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曾四处游学向许多大小诸侯求官,但没有人赏识。蔡泽被赵国赶了出来,随即前去韩国、魏国。他听说应侯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犯下大罪,应侯内心惭愧,就向西来到秦国。他将要拜见秦昭王,派人扬言一番来激怒应侯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是个天下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谋士。他一见秦王,秦王必定让他做相国而剥夺您的权位。”
应侯听了这些话,派人去召蔡泽来。蔡泽进来了,只向应侯作了个揖。应侯本来就不痛快,等见了蔡泽,(他)又如此傲慢。应侯就斥责他说:“先生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难道有这样的事吗?”蔡泽说:“是的。”应侯说:“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然而比干忠诚却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可是晋国大乱。这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您的人主慈爱仁义信用忠臣,厚道诚实不忘旧情,(在这些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来怎么样呢?”应侯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可是您的官职爵位显贵尊大,自家的富有超过了他们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险。俗话说:‘太阳升到正中就要逐渐偏斜,月亮达到圆满就要开始亏缺。’事物发展到鼎盛就要衰败,这是天地间的常规。商鞅替秦孝公在诸侯中扬威,功业告成,结果身遭车裂。白起率领几万人的部队,使秦国形成帝王的事业,功业告成,却在杜邮被赐死。吴起为楚悼王罢免庸才,废黜无用之辈,功业告成,最后惨遭肢解。大夫文种为越王成为霸主立下功业,勾践最终赐剑把他杀了。这四位先生,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职,遭祸竟至于如此悲惨。现在您任秦国相国,出计不必离开座位,策划不必走出朝廷,您的功业也到顶点了。若在这个时候不引退,那么就是商鞅、白起、吴起、大夫文种的结局啊。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送回相印,把它让给贤能的人,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洁(的美名),这么做比起终遭灾祸来怎么样呢?”应侯说:“好的。”于是请蔡泽入坐,待为上客。
几天之后,应侯上朝,对秦昭王进言:“有位新从山东过来的客人叫蔡泽,此人是个很有口才的人。我见到的人很多,没有谁赶得上他,我也不如他。”秦昭王召见蔡泽,与他谈话,非常喜欢他,让他做客卿。应侯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昭王竭力让他执事,应侯就称说病重,于是被免掉了相国官职。昭王刚赏识蔡泽的谋划,于是任命他担任相国。
何泽彬
★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下)(高三备课资料)(通用11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典型的15个问题与六个重点环节2022-09-03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技巧2024-03-11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高考语文命题预测及复习策略 高考复习(高三)2023-03-19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23-04-21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022-05-07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07-30
高三尖子生各科备考复习技巧总结2023-07-08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工作总结2023-03-20
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25
面对高考的备考计划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