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

时间:2023-09-11 07:59:04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精选12篇)由网友“Achii”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

篇1: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四)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五)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篇2: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鉴赏高中古诗作品里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高中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高中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篇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写景技巧

1、各种修辞手法;

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景情关系

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古诗词鉴赏答题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答题示例

1、人物形象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二)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步骤三)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意境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分析思路

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

冷清肃杀荒寒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

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

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

淡雅闲适和谐静谧开阔苍凉深远绵邈高远辽阔沉郁孤愁等

(三)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失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问: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步骤一)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步骤二)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3古诗歌鉴赏答题题型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技巧: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技巧: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篇4: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篇5: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修辞手法:对比、拟人、比喻(比兴)夸张借代铺垫(伏笔)

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行文结构: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五、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篇6: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题经常会考某个字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肯定这个字用的好,然后再回答好在哪里,具体说这个字妙在什么地方,比用哪个字更好,更传神、更形象,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感,同时还可以翻译一下原句,还原一下场景。

古诗鉴赏意境题怎么答

当遇到要求回答这首诗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营造了何种意境时,最常用的回答方式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也是套话,然后再背一些诗歌鉴赏术语,并结合古诗的意思,展开想象,去具体分析一下。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好是在读懂全诗的前提下,否在可能会离题万里。

某两句诗好在哪里如何答

面对这类问题,一般是要求对这首古诗比较了解,最起码是能翻译的通古诗的意思,知道主要讲的是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旨,然后再去具体了解某句话的意思以及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在读诗时,可以先看作者、诗下注释,这样能帮助我们了解大概的背景,同时读诗还要学会抓住诗眼,快速了解主题。读懂大意后,就要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有什么作用,再去根据写景或者抒情去区分好在哪里。

高考诗歌语言特色及技巧

语言主要就是简练、对仗工整、诙谐幽默、哲理性强等等,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这个要看具体诗歌,因情况而定。而技巧则主要是针对表达方式说的,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虚实结合等。

篇7: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篇8: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托物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

示例: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于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怎样的感情?

【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说,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描绘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解析】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此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此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此步骤三)。

三、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问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和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三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成思想理解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解析】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此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碧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此第三步)。

四,语言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此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得见丈夫的美梦(此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此第三步)。

五.关健字词赏析题要答两步。

有这样的问题:“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能以小见大,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步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从主旨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此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此第二步)。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睹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柿】按“什么手法”、“如何运用”、“效果如何”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此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呜”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此第二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此第三步)。

篇9: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托物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

示例: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于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怎样的感情?

【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说,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描绘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解析】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此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此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此步骤三)。

三、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问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和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三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成思想理解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解析】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此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此第三步)。

四,语言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此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得见丈夫的美梦(此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此第三步)。

五.关健字词赏析题要答两步。

有这样的问题:“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能以小见大,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步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从主旨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此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此第二步)。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睹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柿】按“什么手法”、“如何运用”、“效果如何”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此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呜”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此第二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此第三步)。

篇10: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技巧

1.把握景中情

(1)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3)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情感。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2.把握物中情

要把握古诗“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情感。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情感。

3.把握典中情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有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品“情语”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三、“3类”诗歌情感答题模式

1.情感概括题

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3.情感评价探究题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篇11: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常见易混表现手法区别

1.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主要区别:

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

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拟人与拟物

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动作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物体当作另一物来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物拟成另一物。

5.对偶与排比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

7.渲染、烘托与衬托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 “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 “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

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二、诗歌艺术技巧题的答题“3步骤”

步骤1:定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步骤2: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艺术技巧。

步骤3:析效果(作用)

分析艺术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篇12: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高三教师语文工作计划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指导

高三语文学习复习技巧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高三语文备课组计划

高三语文的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教学的计划2023-04-14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计划2022-05-15

高三语文一轮教学计划2022-10-27

高三语文的提分技巧2024-01-08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10-26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23-04-21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技巧2024-03-11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3-02-24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3-27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2022-11-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