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共15篇)由网友“ThereisNoMan”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希望您能喜欢!
篇1: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人任教的班级是801、802两个班级,这2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一的社会课中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初二的下学期的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2、从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尤其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听课与做笔记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偷懒现象。
(2)学生对社会学科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部分优生对社会学科也不感兴趣,这对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学期,要想提高这两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成绩和学习能力,困难很大。
(3)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历史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经常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学期教学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改进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4、其他措施。
(1)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和解题,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4)帮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优生率。
(6)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进度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三周
第一单元
共17个课时
第五周至第七周
第二单元
共13个课时
第八周至第九周
第三单元第四课
共12个课时
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
第四单元
共12课时
第十八周至十九周
期末复习和考试
共6课时
篇2: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完成“练一练”: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巩固小结
按照纲要信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南下受挫}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篇3: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历史这门学科,在学生的观念中处于“二流学科”的境遇,课堂时间有限,课后更没时间顾暇及此,要想比较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堂上全心投入,惜时如金。经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但学习方法还有所欠缺。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讲授第四册中国历史,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现代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重点工作:
1、继续抓好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二)、措施:
下一页更多精彩“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4: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叙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内容安排注意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着力克服内容的“难、繁、偏、旧”,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有所提高,期末质检成绩优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以及新中国的曲折的外交历程。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细节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7、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篇5: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历史这门学科,在学生的观念中处于“二流学科”的境遇,课堂时间有限,课后更没时间顾暇及此,要想比较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堂上全心投入,惜时如金。经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但学习方法还有所欠缺。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讲授第四册中国历史,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现代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重点工作:
1、继续抓好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1、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材教参,吃透《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案,经常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经验。
2、上课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课后及时反思,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优点和缺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做到节节反思,周周反思,从反思中找到不足,促进自己成长。
4、加强学习业务,多读书,充实自己,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宽容对待学生,多与学生谈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第二周至第三周
第二单元:第四周至第六周
第三单元:第七周至第十一周
期中复习考试:第十二周
第四单元: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第五单元:第十五周至第十七周
第六单元:第十八周至第二十一周
期末复习考试:第二十二周
篇6: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
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篇7: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历史这门学科,在学生的观念中处于“二流学科”的境遇,课堂时间有限,课后更没时间顾暇及此,要想比较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堂上全心投入,惜时如金。经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但学习方法还有所欠缺。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讲授第四册中国历史,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现代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重点工作:
1、继续抓好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二)、措施:
1、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材教参,吃透《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案,经常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经验。
2、上课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课后及时反思,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优点和缺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做到节节反思,周周反思,从反思中找到不足,促进自己成长。
4、加强学习业务,多读书,充实自己,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宽容对待学生,多与学生谈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
篇8: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1、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材教参,吃透《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案,经常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经验。
2、上课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课后及时反思,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优点和缺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做到节节反思,周周反思,从反思中找到不足,促进自己成长。
4、加强学习业务,多读书,充实自己,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宽容对待学生,多与学生谈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第二周至第三周
第二单元:第四周至第六周
第三单元:第七周至第十一周
期中复习考试:第十二周
第四单元: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第五单元:第十五周至第十七周
第六单元:第十八周至第二十一周
期末复习考试:第二十二周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叙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内容安排注意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着力克服内容的“难、繁、偏、旧”,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有所提高,期末质检成绩优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以及新中国的曲折的外交历程。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细节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7、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进度
篇9: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这学期我担任七年1班、七年2班两个班的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其总结内容如下:
一、在教学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成绩方面:
首先在思想我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的教育法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的对自己和学生都提出高要求,依法从教,一丝不苟。
其次,在教学上,每节课我都做到认真的备课,精益求精,力求做到自己感到满意。在备课上我坚持备详案,认真的检讨自己在教学中失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厌其烦的写出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上,我坚持及时的批改,注意从一些细节上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学校每次作业教案评比基本上为A等。
第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我坚持严格要求和说服教育想结合,特别是在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讲话的或者捣乱的,还有同学平时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这时候我都非常的有耐心进行教育,同时在态度上非常的严厉,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不容许的,是错误的。在课后还坚持找这些同学谈心,目的是是使这些同学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在平时的一些作业中我一直坚持这种方法,抓反复、反复抓,直到学生改正为止。
最后,在教学之余,我注重加强对自身素养的提高。认真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科研活动,坚持上了一节学校公开课《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还做的不够:
第一,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在对新课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上还存在着许多欠缺。
第二,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态度上还不怎么重视,经常的拖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上课还做其他的事情。学生对社会课程的学习还缺乏足够的兴趣。
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机会很少,特别是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机会更少,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自己今后的努力的方向是: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社会的课堂教学。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社会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积极性。
2、要有认真老老实实的态度教学,自己本身要对社会足够的重视,这样学生才会有所重视起来。
3、认真反复的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在教学上要用两条腿走路。
篇10: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宋太祖);事件—陈桥兵变;都城—东京(今开封)。(2)统一: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消灭南唐等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但是,当时仍处于北宋、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宋太祖通过兵变夺取政权,需要防止兵变重演。
(2)措施:①军事: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各地强壮士兵,组成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②政治: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③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④文化: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⑤其他措施:君臣礼仪的变化。大臣上朝由坐到站,实质上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3)积极影响:将地方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官员的权力得到分割和制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宠大,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3、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从历史上看,这种观念反映了北宋初年“崇文抑武”的策略,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快速发展。从历史影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2)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富国”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强兵”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4)积极影响: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5)失败原因: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6)变法失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变法(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篇1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2、辽的统治(1)政治:设北面官(一般用契丹人),南面官(杂用汉人、契丹人)。(2)经济: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垦荒;冶铁、丝织、制瓷等手工业得到高度发展。(3)思想文化:建立孔庙,春秋祭祀(重视儒家思想);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仿效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
3、西夏的统治(1)经济:党项族与汉族杂居地区,农业相当发达;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相当发达。(西夏掌握了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兵器被誉为“天下第一”。)(2)思想文化: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用汉文铸造钱币;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4、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仿效中原开设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家思想;仿效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5、宋辽和战:(1)战:10,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发生了“澶州之战”。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2)和:10,宋辽议和,签署“澶渊之盟”。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史称“岁币”)评价:是一个屈辱的盟约。(是在有利形势之下接受议和,是妥协政策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是一个不失为有远见的盟约。(宋辽之间出现了长期的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宋辽统治地区的发展。)
6、宋、西夏的和战:(1)西夏连年与宋交战,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2)北宋和西夏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议和后,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7、契丹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饮食(乳酪传入中原);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8、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区域: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2)特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猎鹰(海东青)。(3)生产:10世纪末,一部分女真人从事农业;学会冶铁,能制造铁工具和铁兵器;畜牧业比较兴旺,以养猪闻名。(4)生活:睡火炕的习俗。(5)统一: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9、“靖康之耻”: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1127年(靖康二年),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被金军掳获,宫廷仪仗、典籍和大批珍宝器物也被掠走,北宋灭亡。
10、岳飞抗金:(1)岳家军: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作战勇敢(“撼山易,撼岳家军难”)。(2)多次打败金军,收复北方部分失地。1140年岳家军在河南郾城取得大捷。(3)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以所谓“谋反”(即“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4)岳飞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抗金斗争符合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支持。②岳家军作战勇敢,军纪严明。③其他抗金将领的配合和支持。(5)岳飞为什么深受爱戴?(抗金有功;军纪严明;蒙冤而死)。
篇1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1、蒙古族的崛起(1)生活区域:蒙古族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生活方式:游牧和狩猎。(2)统一:12,“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称为“成吉思汗”。(3)蒙古帝国的建立: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发动了扩张战争,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都城:大都(今北京)。
3、元朝的统一: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继秦朝、西晋、隋朝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疆域比以往的任何朝代都辽阔。)
4、元朝的统治:
(1)政治: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立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最早开始于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在西藏委派官吏、派驻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时,台湾叫“琉球”,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篇1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能力目标
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能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知识目标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讲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让学生评论,然后转入话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1、站立起来的祖先
引导学生观察图1-1,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指出:一千多万年以前,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迫使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地生活。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体质产生哪些影响?
通过讨论由学生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的重要一步,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引导学生观察图1-3,比较猿“手”于忍受的区别。提问: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投影:打制石器,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有哪些特点与用途?
观察图1-5,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补充说明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2、“北京人”的足迹
学生自学本段内容,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所处年代、外貌特征、使用工具、使用火的能力、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区别。
活动区:说一说:人工取火或与天然或相比,有哪些好处?
写一写:想象短文:猿人的一天
篇14: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xxx》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xxx”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名称:
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
名称:
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
1.和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xx》。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2. 出版机构的出现:
名社:18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三、自我检测
1.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京张铁路
2.中国近代报纸中,最著名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
A.《万国公报》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新青年》
3.我们觉的《新华字典》由1897年创办的最负盛名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生出版,它是( )
A.商务印书馆 B.三联书店 C.同文馆 D.外文出版社
4.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包括( )
①剪辫 ②易服 ③废止缠足 ④改称呼
A.①② D.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四、巩固训练
1.电视剧《闯关东》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子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后
2.19世纪相继传入我国的西方近代科技成果主要是
①火车 ②轮船 ③电报 ④电影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辛亥革命后,四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行,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4.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渔光曲》 B.《定军山》 C.《桃李劫》 D.《夜半歌声》
5.我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
A.《渔光曲》 B.《定军山》 C.《桃李劫》 D.《风云儿女》
课后小结
中国铁路由最初仅有几十公里;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全国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有数的几十门电话,虽然现在看来数量很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但这些变化却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篇15: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任教,体会最深的是:让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来教历史专业知识的新教材,要教得很好确实有些困难,然而新教材带给我的更是一种对课任老师的挑战。
一思新教材。我认为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有地理知识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是历史知识方面的,它把一些历史史实给简化了。相反的把原来只是用来引起学生兴趣的的一部分补充知识却细化了。整本八上的历史它以时间作为脉络,对古代世界史和古代中国史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但是重心仍然在古代中国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有好的优点。例如:课文中的插图用得比较好,图文并茂;还有一些“阅读卡”,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这在老教材中是没有的。总之,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对于历史专业的教师来说,是有助于提高的,因为教材知识精炼,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时必须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非专业的教师来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我的历史专业知识不是很丰富,有时对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也不够,这就更需要我在教学中虚心地向专业的历史老师学习。
二思新学生与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的发展阶段,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新课堂,尝试构建互动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突破点就是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由于我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是第一次任教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的一位新教师。面临自己非专业的挑战,我担忧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不是很渊博,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知识的记忆上,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几点想法。
首先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对某种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实验表明:什么时候学生高兴、有兴趣、喜欢学,学习的效果就好。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的求知欲。好奇才会好学。通过询问我发现学生对历史视频很感兴趣,有相当多的同学反映他们喜欢看视频动画,希望老师上课时能多播放一些媒体。例如:在教学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埃及》时:我准备了古埃及金字塔的资料以及木乃伊的相关资料,学生很兴奋。
第二,读图解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历史地图是形象地表现历史现象空间位置、历史变迁不可或缺的工具。例如:“战国七雄”和秦国的统一地图,学生也很感趣味性。
第三,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故事演讲”、“辩论”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教师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引导。
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如何合理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程度如何把握。问题过浅,合作流于形式,有些人将不屑于在小组中讨论,或借机会玩、闲聊。所讨论的话题太难理论性太强,则不为学生所接受,离学生距离远,觉得无话可说,也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形式上好象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但课堂上是无序的,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强,主题不突出,最后教学任务玩不成。
2、教师如何关注和引导小组讨论。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这实际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3、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 初二下册教学计划
【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共15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学计划2023-03-11
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7-31
历史老师工作计划初中2022-10-11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精选合集2022-05-08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2022-09-16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21
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9-06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部编版2022-12-26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教师工作计划2022-09-1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