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通用15篇)由网友“不加糖甜不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学生并非一个简单接受知识的容器,面对一群活泼天真的群体,一个个独立求知的个体。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便成为每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语文学科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面对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校园,激发爱校之情,让他们慢慢懂得离别母校所产生的惜别之情。不失时机的指导学生对这些陌生而又真实的情感表达?通过这些对学生语言外化能力进行培养教育。
(二)融会贯通,精炼知识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自然也就难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一种凭借”。的确,任何时候课文只是个例子,因此在语
文教学中不能拘泥于一篇一章。在实际教学中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阅读,增广见闻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由于单一的讲授指导方式,使学校往往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增加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的阅读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学生自觉的摒弃不良的阅读习惯,增广学生的见闻,提高学生学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形式的开展有利于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四)融入情感,共建课堂
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也告诉我们情感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学生并不是机械的复读工具,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
我想,这是在提示老师,可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是师生情感的融入,是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育对象学生心理变化,知识储备情况的变化。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更注意教育机智和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不能以简单机械的方法对待语文教学,对待六年级学生。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篇2: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们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们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们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们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们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们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们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们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们也能说真话、实话。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们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们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们的文章不能千篇 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们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们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们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们有所裨益。
篇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一.用眼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仿佛在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周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方式,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每改完一篇周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收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课间我留意到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情节,佩服其中的某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英勇善战等.不同班女生在一起比较谁的语文老师漂亮,严格,更关心学生等.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再拓宽思维有条理的叙述,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
二.亲自体验生活,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老师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教完<<走向生活>>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可后收集资料,在课堂中开展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本次活动中,学生表现真是积极主动,个个振振有辞,个个采访都有收获,场面更是热闹.此后,一篇篇流露真情的习作跃然纸上.有了真实的生活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也就能流露真情的文章.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践出真知.
三.用心感悟生活,升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和表达方式.我在授<<七步诗>>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学生体会到曹植对曹丕悲愤填鹰的感情和谴责劝戒的语气.学生开始觉得很可笑,但两三次演下来,教室里空气凝重,同学们的表情异常严肃,目光严厉.我知道他们体会到了这些情感.又如,我在授<<草船借箭>>时,学到”周瑜很高兴”时,让学生想他高兴的同时想了些什么.有的说:"诸葛亮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这回恐怕凶多吉少了."有的说:"诸葛亮这个大笨蛋中计了,这回看他怎么在三天之内造十万多枝箭,这回他必死无疑,我可以去除这个心腹大患了,除去这个眼中钉了.哈!"我再叫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写入本子中,就是一段很好的写作素材了.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每个学生勇于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想法.老师在习作中要理解,尊重,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四.用笔描绘生活,吐出真情.
学生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的习作离真实和精彩就并不遥远了.
总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
篇4:六年级语文论文
六年级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中潜能生转化策略
[摘 要]: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拿第一,因为第一只有一个。一些孩子学习暂时落后不是天生的,只是后天学习不够。对于小学低年级就已被鉴定为潜能生实在有点武断,因为我们可以从识字、阅读、写作这一外线再加心态这一内线两相结合,让潜能生摆脱潜能生的称号。
[关键词]:识字 阅读 写作 心态
暂时落后的潜能生,犹如生病的孩子,需要老师与父母的精心护理;犹如刚学耕田的牛犊,常常走出犁沟的蹄印,需要父母在其前面耐心地牵着他,老师细心地教他纠正他。不要妄想会孩子突然开窍,因为这违背了“百年树人”的道理。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只有老师与父母的两相配合,才能实现从“我怕学”过渡到“要我学”,最后达到“我要学”的最终目的。当然这一转变不会凭空出现,我们可以从“识字――阅读――写作”这一外线与“心态”这一内线相辅相成的模式,慢慢加强孩子的后天学习,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投入学习。
外线――(识字――阅读――写作)
一、识字两步走
1、父母给予多认字
识字一直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试想一个人如果大字不识,那么他就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和别人沟通也要难多了。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识字量必须达到3500左右。但是并没有要求所有的字都会写。我们可以先从认字上花工夫,毕竟会认的字比会写的字要求要低多了。而认字的第一个法宝便是――熟能生巧。
首先我们要创造认字的环境,在家中随处可认字,让孩子习惯与认字为伴,让认字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比如可在各种家具上贴上汉字,如茶几上贴上“茶几”,电视机旁贴上字条“电视机”等等,每一次孩子看电视,在茶几上玩玩具时都会对字加深一次印象,这样孩子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汉字。都可另一方面,父母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
其次生活中也可有意识的认字。如吃零食时看看包装袋,与家长一起出去玩时看看商场的招牌,认认广告牌上的字,坐地铁时读站牌,不都可以吗?他们的记忆力也许不太好,一次两次可能记得不太清楚,但经常如此的话能认不少字,更重要的是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识字,孩子乐于接受。
2、老师教给巧识字
课本上需要掌握的字光是在课堂上的学习,他们并不能完全达到“四会”的目的,我们还得另想办法巩固识字。
(1)趣味识字。有些汉字形状复杂,他们记忆很久要么记不住,要么多一点少一捺,这时我们可以教一些猜谜语,编儿歌之类的`方法,让他们在快乐中记住。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个叫王白的小朋友坐在石头上(碧)等等。
(2)归类分析。如一些孩子总是将“辩”、“辨”、“辫”、“瓣”混淆,我将这几个字归类分析,并跟学生一起总结出口诀:“有话来争辩,有眼来分辨(中间的一点学生认为是眼睛),有瓜先花瓣,有发来扎辫。”错的人就明显少多了。对这些孩子来说,这样的口诀最好是让他记住,用的时候还可以自己在心里默念,慢慢地,相信不用口诀,孩子也能一眼认出这些字了。
(3)强化记忆。我根据艾宾浩斯曲线规律来强化他们的记忆,白天学的生字晚上一定要写一写,可让其家长帮他听写,过两天可让小老师再帮他听写,当然时间不够的话,小老师只用给他们听一些错得多的词语就行了。
二、阅读三结合
阅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西方人说“leader is reader”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如何最有效地阅读呢?
1、课堂认真地听课
小学的语文教材都是专家们精选的精典范文,里面各种文体都包括,什么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甚而文言文;囊括各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这些在老师的品词析句中都会出现,需要学生们有所了解,有所掌握。而听课则是了解它的不二法门。当然专心听课也是这些潜能生的难题,所以老师在上课时应多关注他们,他们有举手必定提问他们,简单的问题必定找他们回答,即使回答得不太完整必定多鼓励他们,这都是激起他们认真听课的办法。
2、课外努力地多读
对于不愿意读书的孩子来说,读课外书跟让他写作业一样他都不情愿。这时我为了激起他们的兴趣,用了两招:第一,允许他们看一些漫画书。因为有太多文字的书他们不愿看,看起来太费劲,但他们一点也不拒绝漫画书,先给时间看漫画书,再给时间讲,比如哪最好笑,能给大家讲讲吗?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等他们对课外书有了兴趣后,再推荐他们看其他的书。第二,找一些优生来陪读。在阅读课上,先让他们自己找朋友,两人一本一起看,允许问不认识的字,看得快的须等看得慢的,这样读完一本后,两人交流读后感想,再由潜能生来汇报。尝试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就有阅读的兴趣了。
3、掌握基本的方法
阅读的目的首先是你要了解这篇短文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而你要了解这些信息必定要读通全文,可有些孩子未必字字认识,如何读通全文呢?所以教给他们一定的技巧很重要:
1、拿到短文先读三遍,也许第一遍不知所云,第二遍云里雾里,但第三遍就会有点印象。
2、读做题要求,是按着题次顺序读,防止漏题;
3、题中出现短文中的哪段,一定要再细细研读哪段;
4、遇到似懂非懂的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做。
三、写作两方法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教师应在布置作业时,积极地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学习、思考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作文更是如此。写作对潜能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往往写不了一两百字,毫无内容可言,错别字连篇,而这些内容还可能是编的。面对这样的作文,老师都没法修改,因为如果老师用心的话,修改完之后是一片红色,不知是老师写的还是学生写的。征对这种情况,我曾用过两种方法效果还比较明显。
1、填空式作文
我们班有个孩子的作文根本就没人读得懂,他在写作文时是想到哪就写哪,他写的文章还有一个特点――里面基本上都是名词,把各类名词都拼凑在一块还不写标点符号不空格,最让人头疼的是他不写你规定的题目,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当然这是他心情愉快的时候。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恐怕连欣赏他字迹的机会都没有了。我征对这种情况,每次在习作前就准备好一篇“半成品”文章,让其填空,开始只是填一些简单的形容词,比如写《我的学校》“ 一进学校,映入眼帘的是( ),它非常( ),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这里( )……”有一点进步后,再到填写一段段描写场景的句子,仍以《我的学校》为例,“二楼和三楼都是教学楼,在二楼的最东边就是我们班的教室了!教室里( )(教室怎样就让他自己去发挥了)……等他积累了一定的语感,对作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简单的写人写事的作文就让其自己写了,老师不再给任何材料了。
2、实践型作文。
我们班还有几个孩子的作文每次都是“凑”的。一到写作文,他们就凑字数,每写一句话就分一段。有一次写《洗红领巾》,一个孩子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洗红领巾,怎么办呢,字数不够啊,那――写我昨天出去玩的事吧,可两句话又写完了,写我的妈妈吧,写完了写……好了字数够了,可以交了。
我将他留下,教他写洗红领巾时,你怎么洗的就怎么写,一步一步写,把过程写具体。并花两节课时间辅导其完成这篇习作。第二次再写日记《洗衣服》,还是照样写自己怎么出去玩。后来在一次大扫除时,我特意把他安排在教室扫地,他一边扫我一边问,“扫之前先怎样做?”“先将椅子都搬起来,放到桌子上。”“然后呢?”“开始扫了。”“按什么顺序呢?”“一组一组扫,从前面往后面扫。”……晚上的作文就好多了,至少没有写到其他的事。
再后来布置某些作文时,我就尽量在周末布置,让他们先实践再作文,如洗碗啊,拖地啊,先动手做再写效果明显好多了。
内线――心态
通过父母与老师在识字、写作与阅读这一条线上的努力,孩子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但如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孩子读书的心态,就必定会锦上添花,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可以做到,它就是――热情鼓励,捕捉其闪光点。
表扬是一座桥梁,是心灵交汇的桥梁,也是我们改变潜能生心态的绿色通道。潜能生所得表扬的机会并不多,不是他们没有优点,只是在课堂上没办法施展出来而已。老师如能到一碗水端平,同样把爱公正地洒向每个学生,当爱化为力量注入学生心田时,便会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对老师家长的尊敬和对同学的友爱,能让他们彻底地摆脱潜能生这顶大帽子。
老师做到:
1、思想上不歧视;不管这个孩子的的学习成绩如何,你都要明白每一个家长将孩子交到你手上时的意味深长,所以你必须都要一视同仁,不要放过每一次表扬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的是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是考试高分的机器。只有从思想上认识,你才会用心地去寻找他的每一个闪光点,表扬他每一个甚至微小而普通的动作。
2、感悟上不厌恶;有些孩子确实很让人生气:他迟到,上课捣乱,作业不做……可是你不能全盘否定他,他或许还有优点如值日不怕苦不怕累,爱帮助人等等。你要深入了解,并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先肯定他的优点再提出他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他易于接受也更能改正错误。
3、态度上不粗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孩子犯了错,他只是在个别问题上存在疑惑,用稍极端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就要帮他解决这个疑惑,告诉他正确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也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如一个孩子打伤了另一个孩子,你可以先站在他的角度来想,“我明白你也不想伤害同学的”“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这次你只是一时冲动,对吗?”“你当时是怎样想的呢?”“我相信你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孩子,你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对吗?”
父母做到:
1、注重过程不管结果,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理很多家长都有,但是成龙成凤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家长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过程,如解这道题时,虽然孩子是在我的提示下才勉强做出来,但你仍可表扬他刚才的解题思路不错;做出的这件手工虽然很粗糙,可你仍可表扬他的动手能力比上次进步了不少。尽管结果不如预期的好,只要有收获就行,孩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获中成长起来的。
2、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家长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去比,尤其不要用他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去比。笔者曾粗略调查过,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是不愿意父母拿他跟别人比的。他做得好的地方,你表扬他;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你指出并让他改正。这种效果远远胜过做比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耐心地浇灌。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C].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篇5: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作为刚刚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引导学习,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我经常上网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两年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二、在情境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课前的思考,有助于有效教学,智慧教学;课后的思考,有助于发展与提高。只有教师学会思考,才能教会学生思考,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意义。
篇6: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光沂.语文教育中的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3):52-53.
[2]冯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6(4):107-111.
篇7: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 课外课堂 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陈维贤
篇8: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例文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怎样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二、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的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篇9: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尊重学生感悟的权利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认识活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但不必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认识。
一、乐做“导游”,留给学生阅读的时空
教师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导游”,应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制订阅读步骤;“导”就是要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任何“引导”都应当有利于学生从感受中领悟。
1.循序渐进,先感后悟。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便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课本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防止不等学生有所“感”,便要求学生有所“悟”;要防止少数学生囫囵吞枣,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我的做法是:先以生动的语言导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然后告之阅读的初步目标,并明确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画出文章中有助于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处着眼,整体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具有整体观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对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感悟,就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感悟;反过来,离开课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结构。
二、巧布疑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开始我做语文教师的时候,以为备课就是备知识,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思考问题,看怎样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曾先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首先,皇帝赤裸着身子,光溜溜地走上大街了,出这个丑应该由谁来负责任?(语文教学论文 )为什么?学生反响热烈,阅读之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皇帝咎由自取,另一种是骗子太狡猾,经过辩论,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骗子可恶,但皇帝这“破蛋”实在是又腥又臭。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哪些人能说真话?哪些人尽讲假话?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阅读课文,经过讨论,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用意。
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是阅读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而又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再次,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感”落到了实处,“悟”也有了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既可以提出有关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方面的整体性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学生反驳的迷惑性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联想、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析。
三、指点迷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知是阅读的开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其关键便是思维活动,恩格斯曾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维,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点击,同时阅读能力也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
发展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渎写听说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这个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如在教学《鞭儿脆脆响》这篇小说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设计了二嘎子考验丁区长这个情节,文章表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有没有你熟悉的类似的影视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同样表现出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学生很认真地思考,很快便有人想到了《秋菊打官司》,想到了“民告官”。分析结束时,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二嘎子认错了人,来者不是关心群众、任劳任怨的丁区长,而是骄横的“张区长”,故事又会怎样呢?写一个300字的片段。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便是从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着眼的,效果显著。在教学说明文时,我常会问,“这种说明顺序是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在教学议论文时,则会问,“你能否再举出一两个论据来?”,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应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开放的环境。具体地讲,分为两个方面。
1.民主宽
松。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喜形于色,有的学生会手舞足蹈,甚至还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所有这些,以传统的'观念可能看不顺眼,其实,这正是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表现,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想、他的“感悟”,要防止以教师的“悟”取代学生的“悟”,以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悟”,因为这是一种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允许他们对一些权威的观点和传统的结论进行大胆的颠覆。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有独立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而不是奴性的人。如初三教材中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参上延续至今的说法依然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难道“嫌贫爱富”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吗?如果以这样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便大大削弱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谈起?
2.拓宽延伸。“拓宽”,即把阅读对象从文体拓展至作者、时代背景、思想修养、同类作品以及其他相关的作品,“拓宽”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全面而深刻,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延伸”便是将学生的感悟延伸至社会生活。学习是为了“学会生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模板
现在的农村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缺少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读书,用心思考书中的问题,积累书中的优美词句、成语、格言等。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个学生都有其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结合其感兴趣的事物,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恐龙,就可提供介绍恐龙生活习性的相关书籍。每个学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从而更愿意去探究。一旦发现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则更愿意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达到发自内心地去读书。
二、适当指导阅读方法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可是学生困惑的是:应该怎样读?教师应对阅读的方法加以引导,学生才能在书中找到乐趣。
1、精读
根据学生兴趣及语文素养选择相关书籍,要求学生在1—2月的时间内读完该本书。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准备好一个记录本,将书中的优美句子摘录在本子上,也可将文中描写人或动物外貌特征、心理活动的句子或片段抄录下来加以揣摩;也可将书中引用的名言、诗歌抄录后再理解、背诵,指导学生将每个星期对所读的文章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2、浏览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准备了几十份报纸。当每个学生诧异地拿到报纸后,我要求学生用30分钟的时间快速地看完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看完后,给全班同学汇报报纸上讲了什么事或故事。学生听完要求后,安静、快速地读报。2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读完;多数学生读后能流利地汇报所阅读的报纸上的.内容。学生汇报后我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训练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浏览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后,将你认为报刊上的优美语句或段落、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精读。
3、略读
了解大体内容,可看一下内容介绍或文章开头、结尾,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开展读书交流会
要想让学生有读书的习惯,还需要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让他们尝到读书的甜头。每个学生对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帮助学生积极、及时地拓展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我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为在规定的3—5分钟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都会在会前精心准备发言稿,有的同学对书中某个细节描写发表看法;有的则对文章的写法或对文章中某一段话或某一个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讨。在交流会上,我指导学生对书中的许多感悟,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联系到生活中,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将书读“活”。在交流会上,同学们经过读书、聊书过程后,吸收好的读书方法,了解更多的描写、叙事方法,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
四、“读书节”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升华
在每学期,我组织2—3次“读书节”活动: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每个学生选读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则会认真思考中的内容,将书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叙述过程中逐渐条理化、清晰化。在写读后感过程中,学生会对书中的1---2个问题去加以思考,为解决问题,他们会查阅资料,在与同学、师长等加以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书中的内容内化、吸收,真正获得滋养心灵的营养。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学生李彬的读后感《我“母亲”的痛》,他在看了一本关于沙漠化的书籍后,引发了他对家乡水环境的担忧,于是他作了实地调查。在本镇曹家堰水库中有20多种鱼类,在堰坝下有两个纸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种脏东西,水黑而且臭味扑鼻,水中无鱼儿游动,他在小溪边的污泥中找到一条黄鳝,头大呈三角形,身体瘦小,完成变异。同学们听了他的文章,心灵受到了震撼,增强了环保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体验。教师给予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才能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让其思想在各种营养成分下茁壮成长;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其阅读拓展到现实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阅读的动力,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乐趣、积累经验,让学生从一本书拓展到另一本书的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
篇11: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写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写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阅读优秀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引读就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勤写勤练,这样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得还不够,此时教师推荐相关文章给学生,由此让写为读引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通过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植物,学习作者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身边一种或几种熟悉的植物去观察、记录,然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外形到内在来描写这种植物,以读促写。在训练学生写作“我的故乡”主题作文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故乡》、《故乡的云》等,让学生以写引读,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和锻炼写作技巧。
2.需要挖掘课本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创作。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发掘课文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创作。例如,在《狼和鹿》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让同学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考虑生态平衡的原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做法,并鼓励学生用新的例子来诠释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以“鸟和虫”为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写作,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揭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这不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还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积累写作素材。大量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知识和素材,而写作也需要充足的阅读作为基础。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虽然要充分重视课本教材,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要主动发现和搜集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其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教材选择的唐诗为引,让学生阅读同一诗人其他的名作或者同时代的其他优秀诗作,这样不仅能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重要作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篇12:小学六年级语文论文
[摘 要]: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拿第一,因为第一只有一个。一些孩子学习暂时落后不是天生的,只是后天学习不够。对于小学低年级就已被鉴定为潜能生实在有点武断,因为我们可以从识字、阅读、写作这一外线再加心态这一内线两相结合,让潜能生摆脱潜能生的称号。
[关键词]:识字 阅读 写作 心态
暂时落后的潜能生,犹如生病的孩子,需要老师与父母的精心护理;犹如刚学耕田的牛犊,常常走出犁沟的蹄印,需要父母在其前面耐心地牵着他,老师细心地教他纠正他。不要妄想会孩子突然开窍,因为这违背了“百年树人”的道理。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只有老师与父母的两相配合,才能实现从“我怕学”过渡到“要我学”,最后达到“我要学”的最终目的。当然这一转变不会凭空出现,我们可以从“识字――阅读――写作”这一外线与“心态”这一内线相辅相成的模式,慢慢加强孩子的后天学习,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投入学习。
一、识字两步走
1、父母给予多认字
识字一直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试想一个人如果大字不识,那么他就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和别人沟通也要难多了。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识字量必须达到3500左右。但是并没有要求所有的字都会写。我们可以先从认字上花工夫,毕竟会认的字比会写的字要求要低多了。而认字的第一个法宝便是――熟能生巧。
首先我们要创造认字的环境,在家中随处可认字,让孩子习惯与认字为伴,让认字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比如可在各种家具上贴上汉字,如茶几上贴上“茶几”,电视机旁贴上字条“电视机”等等,每一次孩子看电视,在茶几上玩玩具时都会对字加深一次印象,这样孩子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汉字。都可另一方面,父母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
其次生活中也可有意识的认字。如吃零食时看看包装袋,与家长一起出去玩时看看商场的招牌,认认广告牌上的字,坐地铁时读站牌,不都可以吗?他们的记忆力也许不太好,一次两次可能记得不太清楚,但经常如此的话能认不少字,更重要的是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识字,孩子乐于接受。
2、老师教给巧识字
课本上需要掌握的字光是在课堂上的学习,他们并不能完全达到“四会”的目的,我们还得另想办法巩固识字。(1)趣味识字。有些汉字形状复杂,他们记忆很久要么记不住,要么多一点少一捺,这时我们可以教一些猜谜语,编儿歌之类的方法,让他们在快乐中记住。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个叫王白的小朋友坐在石头上(碧)等等。(2)归类分析。如一些孩子总是将“辩”、“辨”、“辫”、“瓣”混淆,我将这几个字归类分析,并跟学生一起总结出口诀:“有话来争辩,有眼来分辨(中间的一点学生认为是眼睛),有瓜先花瓣,有发来扎辫。”错的人就明显少多了。对这些孩子来说,这样的口诀最好是让他记住,用的时候还可以自己在心里默念,慢慢地,相信不用口诀,孩子也能一眼认出这些字了。(3)强化记忆。我根据艾宾浩斯曲线规律来强化他们的记忆,白天学的生字晚上一定要写一写,可让其家长帮他听写,过两天可让小老师再帮他听写,当然时间不够的话,小老师只用给他们听一些错得多的词语就行了。
二、阅读三结合
阅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西方人说“leader is reader”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如何最有效地阅读呢?
1、课堂认真地听课
小学的语文教材都是专家们精选的精典范文,里面各种文体都包括,什么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甚而文言文;囊括各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这些在老师的品词析句中都会出现,需要学生们有所了解,有所掌握。而听课则是了解它的不二法门。当然专心听课也是这些潜能生的难题,所以老师在上课时应多关注他们,他们有举手必定提问他们,简单的问题必定找他们回答,即使回答得不太完整必定多鼓励他们,这都是激起他们认真听课的'办法。
2、课外努力地多读
对于不愿意读书的孩子来说,读课外书跟让他写作业一样他都不情愿。这时我为了激起他们的兴趣,用了两招:第一,允许他们看一些漫画书。因为有太多文字的书他们不愿看,看起来太费劲,但他们一点也不拒绝漫画书,先给时间看漫画书,再给时间讲,比如哪最好笑,能给大家讲讲吗?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等他们对课外书有了兴趣后,再推荐他们看其他的书。第二,找一些优生来陪读。在阅读课上,先让他们自己找朋友,两人一本一起看,允许问不认识的字,看得快的须等看得慢的,这样读完一本后,两人交流读后感想,再由潜能生来汇报。尝试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就有阅读的兴趣了。
3、掌握基本的方法
阅读的目的首先是你要了解这篇短文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而你要了解这些信息必定要读通全文,可有些孩子未必字字认识,如何读通全文呢?所以教给他们一定的技巧很重要:1、拿到短文先读三遍,也许第一遍不知所云,第二遍云里雾里,但第三遍就会有点印象。2、读做题要求,是按着题次顺序读,防止漏题;3、题中出现短文中的哪段,一定要再细细研读哪段;4、遇到似懂非懂的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做。
三、写作两方法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教师应在布置作业时,积极地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学习、思考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作文更是如此。写作对潜能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往往写不了一两百字,毫无内容可言,错别字连篇,而这些内容还可能是编的。面对这样的作文,老师都没法修改,因为如果老师用心的话,修改完之后是一片红色,不知是老师写的还是学生写的。征对这种情况,我曾用过两种方法效果还比较明显。 1、填空式作文
我们班有个孩子的作文根本就没人读得懂,他在写作文时是想到哪就写哪,他写的文章还有一个特点――里面基本上都是名词,把各类名词都拼凑在一块还不写标点符号不空格,最让人头疼的是他不写你规定的题目,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当然这是他心情愉快的时候。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恐怕连欣赏他字迹的机会都没有了。我征对这种情况,每次在习作前就准备好一篇“半成品”文章,让其填空,开始只是填一些简单的形容词,比如写《我的学校》“ 一进学校,映入眼帘的是( ),它非常( ),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这里( )……”有一点进步后,再到填写一段段描写场景的句子,仍以《我的学校》为例,“二楼和三楼都是教学楼,在二楼的最东边就是我们班的教室了!教室里( )(教室怎样就让他自己去发挥了)……等他积累了一定的语感,对作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简单的写人写事的作文就让其自己写了,老师不再给任何材料了。
2、实践型作文。
我们班还有几个孩子的作文每次都是“凑”的。一到写作文,他们就凑字数,每写一句话就分一段。有一次写《洗红领巾》,一个孩子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洗红领巾,怎么办呢,字数不够啊,那――写我昨天出去玩的事吧,可两句话又写完了,写我的妈妈吧,写完了写……好了字数够了,可以交了。
我将他留下,教他写洗红领巾时,你怎么洗的就怎么写,一步一步写,把过程写具体。并花两节课时间辅导其完成这篇习作。第二次再写日记《洗衣服》,还是照样写自己怎么出去玩。后来在一次大扫除时,我特意把他安排在教室扫地,他一边扫我一边问,“扫之前先怎样做?”“先将椅子都搬起来,放到桌子上。”“然后呢?”“开始扫了。”“按什么顺序呢?”“一组一组扫,从前面往后面扫。”……晚上的作文就好多了,至少没有写到其他的事。
再后来布置某些作文时,我就尽量在周末布置,让他们先实践再作文,如洗碗啊,拖地啊,先动手做再写效果明显好多了。
通过父母与老师在识字、写作与阅读这一条线上的努力,孩子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但如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孩子读书的心态,就必定会锦上添花,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可以做到,它就是――热情鼓励,捕捉其闪光点。
表扬是一座桥梁,是心灵交汇的桥梁,也是我们改变潜能生心态的绿色通道。潜能生所得表扬的机会并不多,不是他们没有优点,只是在课堂上没办法施展出来而已。老师如能到一碗水端平,同样把爱公正地洒向每个学生,当爱化为力量注入学生心田时,便会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对老师家长的尊敬和对同学的友爱,能让他们彻底地摆脱潜能生这顶大帽子。
老师做到:
1、思想上不歧视;不管这个孩子的的学习成绩如何,你都要明白每一个家长将孩子交到你手上时的意味深长,所以你必须都要一视同仁,不要放过每一次表扬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的是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是考试高分的机器。只有从思想上认识,你才会用心地去寻找他的每一个闪光点,表扬他每一个甚至微小而普通的动作。
2、感悟上不厌恶;有些孩子确实很让人生气:他迟到,上课捣乱,作业不做……可是你不能全盘否定他,他或许还有优点如值日不怕苦不怕累,爱帮助人等等。你要深入了解,并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先肯定他的优点再提出他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他易于接受也更能改正错误。
3、态度上不粗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孩子犯了错,他只是在个别问题上存在疑惑,用稍极端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就要帮他解决这个疑惑,告诉他正确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也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如一个孩子打伤了另一个孩子,你可以先站在他的角度来想,“我明白你也不想伤害同学的”“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这次你只是一时冲动,对吗?”“你当时是怎样想的呢?”“我相信你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孩子,你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对吗?”
父母做到:
1、注重过程不管结果,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理很多家长都有,但是成龙成凤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家长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过程,如解这道题时,虽然孩子是在我的提示下才勉强做出来,但你仍可表扬他刚才的解题思路不错;做出的这件手工虽然很粗糙,可你仍可表扬他的动手能力比上次进步了不少。尽管结果不如预期的好,只要有收获就行,孩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获中成长起来的。
2、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家长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去比,尤其不要用他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去比。笔者曾粗略调查过,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是不愿意父母拿他跟别人比的。他做得好的地方,你表扬他;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你指出并让他改正。这种效果远远胜过做比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耐心地浇灌。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
篇13: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 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因为数学的计算以及逻辑关系的复杂而学不好数学,甚至不喜欢学习数学.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提出几点意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着本质上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研究
目前,对于许多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中的计算难度、枯燥的题目以及应用题中的逻辑复杂程度都是导致他们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也因此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教师们应该对于这种现象有警觉性,不能放任孩子们的不自信和倦怠情绪,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班里学生的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整改和完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开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争取在学习成绩上让学生达到质的飞跃.
一、题目上的趣味
小学数学的题目常常以一些假设的场景为基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有些题不符合常理,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容易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对题目进行一个趣味性的改动,或者直接出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题目,潜意识里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好感.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时,书上有一道例题:根据A,B两个公司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你能得出什么结果?这类的题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完全没有熟悉的感觉,做起题来也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不如直接换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题目:统计本班学生中喜欢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打篮球以及喜欢其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画出扇形图. 首先,这样的题目与学生们有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题目内容;其次,这道题要求“统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统计和整理资料;另外,统计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参与感,消除做题做错的恐惧感.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全班同学通过举手和画“正”字的方式,对喜欢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的人数进行统计,接着算出百分比,通过所算百分比画出扇形图,进而通过扇形图的呈现作出一个结果的分析.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增强了每个人的参与感,除了原题的分析结果之外,还增加了调查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少了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课堂上的趣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经常是“遇题――讲解――列式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趣味化,从多方面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达到课堂趣味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开展活动、布置特殊任务,等等,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在课前,笔者事先做好了几个带有分数和运算符号的标牌供学生们系在头上,课堂上,随机挑选五名学生站上讲台,由老师出题,如:■ × 2 = ? ■ + ■ = ? ■ × 8 = ? ■ - ■ =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标牌中自行寻找合适的标牌系在头上,组成一个等式,让台下的学生判断正误.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全班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另外,还可以进一步考验台上五名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报以乐观愉悦的心态,缓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自信的心理,也为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另外,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计算速度引起重视,这一点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 再者,对于活动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与同学的合作找出正确的等式构成并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这为以后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是以分数的乘法为主要内容,但也不能忽略对以前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复习,出题时要包含全面,不仅包括分数的乘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训练,也要包括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另外,可以在标牌中写一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1■,■,…
三、总 结
目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以“快乐教学”为主旨,然而,很多小学生却十分头疼数学的学习,计算的难度以及逻辑思维的复杂度让学生没有自信,甚至害怕学习数学,这与“快乐教学”的宗旨完全背道相驰.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
[2]龚卫民.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4).
[3]高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略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7).
篇14: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跟随马芯兰老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 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 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 ”,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 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 去认识、去提高。
三、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 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四、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 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 和方法。
五、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 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随之逐步提高。
下面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应用题训练
一、教学内容:“求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一年级第二学期 北京市实验教材)
二、课型:训练(系统整理、发散型)
三、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和”的概念,掌握有关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以“和”的概念为核心,从整体高 度寻求解题的方法。
看过“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2.有关六年级数学小论文
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15: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 小学生数学论文
★ 电大社会调查报告
【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任务书2022-12-23
小学春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2022-11-07
材料学院论文中期检查2022-09-03
小六数学教学论文2023-10-16
小学六年级论文范文2024-04-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科研培训工作总结2022-05-06
田梧二中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2022-09-11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022-05-08
初中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2024-01-28
年度第一学期的教科室工作总结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