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

时间:2023-01-21 07:25:5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推荐17篇)由网友“多尔芬”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

篇1: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

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 ,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_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

A.386年     B.398年    C.439年    D.471年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 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由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

C.战争不断发生       D.汉族不断反抗

知识点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8.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 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3、课后见功

图二 太武帝 拓跋焘(423~452年在位 )

图三 冯太后(441~490年)

(1)简述北魏道武帝和太武帝对北魏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2)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执政时,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她所选择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冯太后 ?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 代管征收赋税和 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第7课改革迫在眉睫)

1、课前导学

一、1.(1)拓跋部 (2)淝水之 战  2.(1)拓跋珪 北魏 (2)平城

3. (1)黄河流域 (2)②畜牧经济 农业经济

二、1.(2)赋税收入 徭役征发  3.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三、1.(1)汉族先进文化 (2)儒家经典  2.(1)统治经验 鲜卑族 (2)冯太后

2、课堂识真

1-8 A C D A A A C B

3、课后见功

9.(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方式: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冯太后能在北魏发展的历史关头,积极辅佐孝文帝进行改革,顺应民族融合发展的潮流,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改革家。

5、拓展空间

10.(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篇2: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原创」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的崛起 北魏统一北方 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情境再现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了解北魏改革的背景,认识民族大融合趋势是前提,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基础,认识杰出人物在改革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激化 冯太后和 孝文帝 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2.北魏统一北方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和有利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从“北魏骑马武士俑”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指出:北魏骑兵通过纵横驰骋,骁勇杀敌而迅速崛起,最终统一了北方。当然北魏的崛起是与北魏强大的军事势力有关。然而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够马背上治天下呢?可见孝文帝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孝文帝通下决心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哪?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提问:北魏使如何崛起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拓跋部的祖先是鲜卑族,居于大兴安岭附近。386年正月,拓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通过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外进击强敌,逐渐将北魏的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398年,把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3,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 2.北魏统一北方 439年北魏灭北凉,重新统一黄河流域。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提问:北魏统一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问:北魏为什么能够统一黄河流域?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顺应历史潮流,拓跋的强大,拓跋焘的个人贡献等。 提问:太武帝拓跋焘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拓跋焘注意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劝课农桑,崇尚节俭,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越来越多的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提问: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怎样的局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北魏面临的尖锐的姐姐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统治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简单介绍北魏阶级矛盾尖锐的表现后,进一步指出北魏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是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激化是北魏当时面临的另一严重危机。北魏政权建立,无论社会发展还是文化水平都落后的部族。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在进入中原过程后,野蛮的屠杀和对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奴役,使民族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让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内容分析概括北魏实行的民族政策和造成的结果,然后教师指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提问:冯太后对孝文帝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对改革的作用,最后指出:过对汉族先进文化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于是一场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的改革由此掀起了。 【课后研讨】 谈到北魏的历史,拓跋、拓跋焘、冯太后、孝文帝一个个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为鲜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你认为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否具有决定性?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思路: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这为历史发展的多次史实所证明。一位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一个具有改革的胆识和勇气历史人物,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此题目以学生自我认识为主体,注重联系史实。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课小结】 439年北魏于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的开拓者拓跋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后,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推动了孝文帝改革的出现。

篇3:高三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讨论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于本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分析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生的特征,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情境设题、质疑互动、启发对比等教学手段,发挥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学生通过课外自学和课堂学习,深入的探究、自主的合作、广泛的参与,完成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分析教材,设计制作或选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篇4:高中作文素材:改革,迫在眉睫

高中作文素材:改革,迫在眉睫

清华刘海洋,云南马加爵,西安药家鑫,近期复旦投毒等等事件,犯案的尽是社会上的高校学生,这不禁让人战栗起来,本应在校学习,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为何会走上杀人的不归路?学生病态的思想为何没人纠正?我们开始质疑当今社会的大学在传授知识之余,是否去设法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扭曲和畸形的道德价值观有没有人去正确引导?答案耐人寻味。

当今大学的教育质量正面临着质疑,中国应试教育的狭隘教育模式也正被唾骂,只重视分数,会考只考学业,成绩好,能力好,就是所谓的“好学生”。这不免叫人觉得荒唐。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一个家教严厉,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钢琴十级的天才少年,未来的钢琴家,为什么会在完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瞬间扎了被害人张妙这么数刀。学校的好学生,家里的好孩子,父母的乖宝宝,思想竟恶劣如此境地,真让人大呼教育失败!人人都知道要重视三观,生命,伦理道德,爱国主义教育,但问题是至上而下人人都不当回事,教育的舍本逐末可见一斑。

当我们去质问学校为何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成长,学校会说人人都会装虚伪,如何测试?但正因为难,所以才要重视,社会,领导,教师,父母都不在意,又如何让学生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重视自己的品德?长持以往,悲剧将不会停止!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春秋时期,一个铁器农耕社会,思想文明高度发达,令国外学者惊叹不已。其原因是当时教育的模式是以思想为主。以最富盛名的儒家学派为例,孔子教学,重视树立学生的道德观念,并予以感情的陶冶与意志锻炼﹐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孟子注重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主张发挥人天生的善性,把教育看作是人心内发的作用。当时其他学派皆以精神思想层面为主导来教学,这样做,社会文明又怎么不会发达?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学生从小学入学,便开始学习语数英科音美劳体,注重的不是学生的思想培养,而且能力的培养。从小就施以压,这也是造就日后思想扭曲的因素之一。故我认为,教育应化繁为简,小学以思想教育为主导,进行道德三观的正确培养,人文精神的树立,而不必急于从小培养能力。这样做不仅能有效避免日后思想道德的沦丧,对建设文明社会更有加速作用。

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思想教育如果再不被重视,而一味培养能力,那我泱泱大国即使科技发达,也只是一个蛮族之国。错误的道德思想,轻者伤风败俗,有伤风化,重者伤人性命,贻害后代。

篇5:高三历史教案优秀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要求和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高考点,重点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同时多注意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如占卜、王权神化、分封示意图、礼乐制度等。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需重点关注。主要考点有秦统一、制度创新、分封制到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关注点有汉至元朝的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官用官制度。同时加强对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内外朝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概念的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方向是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如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厂卫特务机构、南书房、军机处等。本课还需从整体上把握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以及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全国新课标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2017·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2017·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5.(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2017·全国新课标2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又称为封建制度(分封的纽带:土地——义务)

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的主体为同姓宗室。

3.主要诸侯国有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置最东)、宋、晋、卫、齐(功臣姜尚)、楚等。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等级: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7.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8.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不断地增强,分封制走向瓦解。

二、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

5.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

注:1.同姓不通婚,如——秦晋之好。(请关注西周分封示意图)

2.礼乐制度是日常行为中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3.西周宗法等级类似于西欧封建等级制。“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篇6:高三历史教案2022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 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篇7:专家解析 作文教学及作文改革迫在眉睫

专家解析 作文教学及作文改革迫在眉睫

高考作文题再次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6月9日至12日,珠海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容理诚、深圳市南山区语文教研室副主任唐建新和深圳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王爱娣先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聚焦“高考作文”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首场语文考试一结束,作文试题首当其冲成为各方专家争论的焦点。

命题怎样避免“大而空”

高考作文试题年年别出心裁,可又年年都有遗憾。珠海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容理诚认为,透过今年高考18套作文试题所形成的一道人文风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大而空”的考题误区。“命题者似乎在有意避开往年高考作文命题注重表象形式的格调,而刻意开辟一条注重理性思维的路径。可又在具体的题目选择上背离了应该尽量‘小而实’的作文命题原则,结果落入了大而空、口号化的俗套之中。”

容理诚认为,高考作文“期待长大”、“总有一种期待”显得虚幻而做作,不如就以“期待”命题,反而更能给予考生更大更多的思想表达空间。“谈中国的发展”这类大无边际的作文,除了刻意让考生去涂写那些空话连篇的文字外,实在想不出考生们还能去表达什么。那道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看似具有哲学思辨性,但由于缺乏特定的对象和语境,就使很多没有生活经历的考生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让更多考生“有话可说”

在很多人看来,高考作文试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题者往往把作文试题的意义和价值看得非常重,希望借助一篇作文的写作使考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使之担负起国家与民族的重任。因此,高考作文题变得越来越成人化。深圳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王爱娣认为,成年人认为“有话可说”的试题,在考生看来却未必。

王爱娣说,今年作文考题中的全国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江西卷的“君子三乐”等试题,虽然有社会意义和哲学含量,可对那些涉世未深的十七八岁考生而言,哪里会有足够的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去做如此深刻的反思?当今考生大军中的独生子女们生活中很少有兄弟姐妹相伴,至今还处于享受父母和社会关怀的阶段,他们哪里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彻体验?哪些会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深切体会?哪里谈得上“有话可说”?

如何更好检验考生语文素养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似乎有一种悲情弥漫其中。”深圳市南山区语文教研室副主任唐建新一口气向记者“戏说”出十几道作文题目:生命莫轻抛,“这个世界需要你”(山东)!“总有一种期待”(四川)可以支撑吧;人生无常,“时间在流逝”,社会在“期待成长”。诸事纠结不能化解,怎么办呢,一个声音传过来:“一切都会过去的”,另一种声音又传来:“一切都不会过去的”;面对“旧书”走投无路时,还是“回到原点”吧。蠢事将要发生的瞬间,是谁一把把你拉回到了现实,别忘记说声“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情有独钟”?怎么连哲学家都把“假苹果”说成真的?想想“中国的崛起”,看看世乒赛包揽乒乓球金牌,回味一下袁隆平的梦,自寻开心去吧,任选两种“镜子”来玩玩,还不行就从“君子三乐”中取其一乐,“你的时间”多与不多自己清楚,最终的结局由自己选择,不要拿“拒绝平庸”来欺骗自己!

这段别样的解读虽不乏牵强,但却多少透露出高考作文命题者的一种浮躁心态和脱离当下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无奈。唐建新认为,虽然过去农耕时代那种追求细节、悬念、生动文采和慢慢渲染的文章观,已经不能适应今天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像这样既脱离时代,又远离考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命题倾向,同样让今天的考生们很难书写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更无法检验出考生的语文素养。唐建新建议说,类似这样整篇作文考试真应该退出高考。

避免作文教学“套路化”

高考作文题折射的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套路化”陷阱。容理诚说,作文的“套路化”表现为作文写作不再关注独特的生活积累,不再强调独具个性的书面阅读、语言素养和思考的深度广度,而变成了可以用来投机取巧的模本。不少中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按照既定的套路,在头脑里准备好几套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材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简单来个穿衣戴帽后,就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了。中学语文作文应该具有的活生生的联系现实、思想独立、情感丰富、文采飞扬的特点和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结果都被抄袭和套路替代了。

为什么高考备考中的模式、套题,会成为师生们乐此不疲的备考潜规则?容理诚说,那是因为评价出现了问题,在作文评价上,一个班级几十名、一个年级几百上千名学生的作文排在一起,语文教师们在一种错误的指挥棒引导下,是一定要评出个上中下、好中差来的。他认为,对许多学生来说,这种甄别式、奖惩式的作文评价方法是无法调动其积极性的。

命题意图应该“兜圈子”还是应该简捷明确

“要想让考生在极其有限的构思时间后快速进入主题写作,就必须有简捷而明确的`命题意图,以减少审题误导。”王爱娣认为,一套好的作文试题即使不设审题障碍也能让考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显示出思维的创造性。而今年有些作文试题在这方面却与考生玩起了“绕弯子”捉迷藏游戏,从而降低了试题的有效度。如那套以“我的时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浙江高考作文,通过两度设置审题障碍,一步步把考生的思维牵进设定的圈套中。本来第一段材料就提出了“一个人的成功能否被复制?”已经很好地激发起考生结合阅读或生活体验来完成一篇文章,接着却又来束缚考生的思维,说“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这就直接把命题者的价值观强加给了考生,使之失去表达观点的自由。接下来又对“时间”作出结论:“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样就使主题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考生在阅读了两段材料、受到两度命题意图的限制后,才刚刚明白作文要求写作的主题,试题却又抛出一个标题“我的时间”。

“命题者带着考生兜圈子,如此过多地演绎写作材料,必然打破了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必然联系。”王爱娣认为,与此类似的还有全国Ⅱ卷的“彩票大奖的分配”、北京卷的“世乒赛冠军与奥林匹克精神”、辽宁卷的“假苹果事件”、重庆卷的“情有独钟”都不同程度地在和考生“兜圈子”。

淡化文体要求是利是弊

20高考18套作文题竟有15套让考生“文体自选”、“文体不限”,未对文体作出任何要求,只有湖南、福建和江西3套题提出“议论文或记叙文”两类文体供考生选择。王爱娣说,作文试题忽视文体要求,长此以往会导致作文教学忽视文体训练,导致高中毕业生不知道议论文是啥模样,记叙文该怎么写,甚至连写请假条都不知如何下笔。

王爱娣分析说,文体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从教学实践来说,考试大纲要求的论述类文体主要包括议论文,实用类文章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说明文、书信等,文学类文章至少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今年高考作文题出现了如此多“文体不限”,是否代表了一种文体解放观?可事实并非如此,文体淡化对中学作文教学及其考试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形成。王爱娣建议,“文体不限”要尽快停止,我们不能因为要求写议论文会让考生陷入“新八股”的泥潭,便放弃要求,走向混沌和模糊,而应该在如何让考生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上做文章,只有文章像样了,才能说明考生“能写”规定的文体了。

怎样才能更充分展示考生们的能力

众口难调的高考作文何去何从?语文专家提出了积极建议:

首先,可以考虑把150分钟语文考试时间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基础阅读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时间一到,停止答卷,收回基础阅读试卷;余下70分钟专门用于作文的构思和写作。

其次,鉴于目前作文教学现状及学生写作水平下滑的趋势,建议重点考核学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各类文体的文章,并把作文考试从中考、高考中分离出来。

再次,借鉴国外母语写作考试的经验,让考生在明确的主题指引下,展示他们已有的文体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避免考题脱离学生实际和作文说空话、大话的倾向。

专家们指出,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及高考作文改革已迫在眉睫。无论是考试时间的安排,还是考试方式的选择,以及考试内容的确定,都必须进行大胆改革,以遏制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和考试评价中层出不穷的尴尬和无奈。

-中国大学网 (责任编辑:卜范龙)

篇8:商鞅变法高三历史教案

商鞅变法高三历史教案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

A.齐国 B.魏国 C.秦国 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

A.出身贵族家庭 B.在魏国不受重用

C.秦孝公求贤若渴 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级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 D.改革社会风俗

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 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知识点三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6.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

请回答:

(1)两则材料的措施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

(3)概括两则材料所述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n,……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则材料中哪一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3)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

篇9: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 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 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2、通过课下分组查阅各国改革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通过课堂上对各国改革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在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3、通过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改革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会有所作为。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各国封建君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而出现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以及欧洲的新兴强国俄、普、奥。尽管各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它却使一个涣散、紊乱、封建的欧洲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段特征。

重点分析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改革以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因为: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何看待封建国家的改革,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欧洲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各国的联系十分重要。总的来看,18世纪的开明君主的改革,是从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起点。尽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来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过渡,但它却是多数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途径,爆发革命的国家毕只占少数。改革道路一般都会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然而它也有相对平稳、保持经济连续发展和破坏性极小的优点。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个时代的主流面前,“适者生存,逆者亡”的历史规律。又可让学生比较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欧洲17-18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区别,从中再次理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联系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这是因为:第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扩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它对近现代德国的对外政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阅、整理17-18世纪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以WORD文档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思想

在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的功效。

三、对改革的评价

1、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特点。

2、改革是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暂时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

3、改革的怎样内容是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所以,改革在加强封建国家的国力的同时,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

4、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

篇10:关于改革的高三作文

改革开放,使中华这头雄狮,逐步走向了繁荣昌盛。而我的家乡——常州,江南水乡的一颗璀璨明珠,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发生了翻来覆地的变化。

“古人未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记忆中的常州早已换了新颜,变得熠熠生辉。新运河两岸绿树成荫,宽敞的马路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园林美轮美奂......

龙城常州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一场场绿色的革命.从以前收费的红梅公园,到现在星罗棋布的开放式公园群落;从古韵犹存的东坡公园,到回归自然的首个森林公园——青枫公园,常州一次又能一次地用行动和实力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园林城市。

交通这一方面的蓬勃发展也是龙城的一大亮点。九十年代时,常州人民最普通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而如今,满大街上欢快地跑着一辆又一辆私家车。更令常州人骄傲的是常州已经成为了全江苏第一个将快速公交BRT代替破旧公交车的城市,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出行的方便和舒适感。

逛商场买衣服,在九十年代初时,对人们来说可能是种奢望。人们逛几次商场可能也就下狠心买一件打折的衣服留着过年。而如今,一些紧随潮流的人逛一次商场就可能花上上千元。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不少......

现在,常州的路边林立着越来越多美观、舒适的住宅楼盘,以“恒温、恒湿、恒氧”的理念,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愉悦、节能。大大改变了过去那又矮又脏的平房,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绿色健康”的常州!

马路上的车流量告诉我们,常州正在变化;人们的衣着告诉我们,常州正在变化;建筑的林立告诉我们,常州正在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常州建设那日新月异的变化。

篇11:关于改革的高三作文

记得那天,我漫步在我的家乡——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这里真美真幽静啊!真难以想象,几年前的“它”怎能与现在相比。

记得我五岁时,我第一次回到老家,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村边的小工厂里浓烟滚滚,呛得我喘不过起来,本想进了村子就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了,可是不想,村里是那样的差。一进村,就看见大大小小的土房子,房顶还是用稻草盖的。再看看村里那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天啊!好一个豆腐渣工程!路面就像月球上的陨坑一样,突兀不平。而且上面还垃圾遍地,不时有几只骨瘦如柴的流浪狗流浪猫跑来,惨不忍睹。唉,再去小树林看看吧,我听爸爸讲过,他小时候常常在小树林玩,捉迷藏、玩打仗,好不快乐!没想到,我进了小树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里面的小树个个“面容憔悴”,有的树皮被刮掉了,还有的树枝不知为什么掉了下来,还有的地方树干脆被砍掉了,天!爸爸看到他当年的乐园时,也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现在,我又来到老家。哇!老家的变化真是大呀!小工厂里不再冒黑烟了,空气十分清新。我蹦蹦跳跳地进了村里,发现村里已经修好了新的马路,路边上种满了美丽的花草,还有蝴蝶时时飞舞在花间呢。村里那些破旧的草房子变成了崭新的漂亮房子,村里的人家里还时时传来小羊咩咩的叫声。我满怀好奇又来到小树林,哇!小树林面貌一新,每一棵小树都很挺拔,显得真有精神。枝头上满是绿绿的叶子,几只小鸟掠过树顶,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在树林里嬉戏着,就像我爸爸小时候一样。天空慰蓝,白云朵朵,。

我的家乡变得如此美好,令我心驰神往。我爱我的家乡!

篇12:赞国民改革30周年高三作文

赞国民改革30周年高三作文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殖民统治的境地,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举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充满了力量,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张的30年。各类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其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团结的.30年。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让人胆战心惊的非典疫情、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将一个一个磨难踩在脚下,见证了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30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只是一个瞬间,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富裕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却是一个丰富而值得铭记的历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而30年的辉煌成就也有力的证明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策是最正确、最科学的决策。 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森林到牧场。先进代替了落后、机械取代了人工、旧貌换新颜,中华儿女看到了港澳回归、一国两制的成功、三峡建设的壮观、神州升天的壮举、西部开发的热情、奥运会的顺利举办。这一系列的成功,证明了今天我们的强大实力,改革开放的特大成就。

30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很多,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应当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

九零后的我们更要学会感恩,薪火相传,生生息息,通过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和奋斗,祖国必将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也必将越来越美好!

篇13:高三政治复习之供给侧改革

【热点背景】

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缩紧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之前中国侧重于需求端管理,要刺激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扩大需求,增加消费。但供给侧同样有很多改进的空间,高层密集提出供给侧改革,正是要让今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从原本的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

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次会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遵循,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整体谋划。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给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

2以来,我们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行业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我们的经济导向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充分表明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经受了实践检验,符合实际、富有远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解决这些失衡,仍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始终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明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已部署的各项任务,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多做文章,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三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高度重视“脱实向虚”的苗头,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壮大新动能,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同时,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要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不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

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

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扩大开放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月22日下午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

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件大事。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所以新年伊始,中央政治局就以此为题进行集体学习,目的是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理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

习近平强调,综合分析,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我们要在已有工作和成效的基础上,在目标、任务、方式、政策、路径、举措等方面深化落实,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指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我们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习近平强调,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

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

破茧成蝶都有伤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的短期阵痛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尽量控制和减少阵痛,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要在培育新的动力机制上做好文章、下足功夫,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

习近平指出,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

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做减法不能“一刀切”,要减得准、不误伤。做加法不要一拥而上,避免强刺激和撒胡椒面,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

要增加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要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振兴实体经济。

要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习近平强调,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习近平指出,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必胜信念、知难而进,注意发现和研究解决新问题,不能因有困难而不为、因有风险而躲避、因有阵痛而不前,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

02【热点主观题】

1. (28分)材料一: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长期以来,我国将出口、投资、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复在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上做文章。随着商品流通的加速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渐成主流,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关注已成为新常态,而我国中低端产品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内需外流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材料二:权威人士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提醒大家走出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二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相互影响的知识,谈谈中央提出上述改革政策的合理性。(12分)

参考答案:

(1)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因此还应该适度扩大总需求。(4分)

②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收入是消费的前提,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交换中,消费者不仅关注价格更关注商品的质量和用途。中央政策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4分)

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我国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消费需求。中央政策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供需矛盾,优化经济结构,适应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每小点4分,其中理论2分,实际2分,共12分)

(2)根据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中央政策转变所遵循的哲学依据。(6分)

参考答案: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正视我国的新问题,必须采取上述积极应对措施。

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矛盾,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过去一直在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上做文章。如今,条件变化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两点,也要看到重点。如今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小点2分,共6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阅读材料二回答,凯恩斯和新自由主义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上存在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我们应如何吸收和借鉴其中合理的成分,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0分)

参考答案:

(3)观点:①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能促进经济发展,如: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促经经济发展。(1分)

②新自由主义则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主张通过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发展经济。(1分)

措施:①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提供有效供给;尊重价值规律参与市场竞争,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产能。

②发挥政府作用,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落实质量标准,引导供给符合需求,更好地刺激消费;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导和服务企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每小点4分,共8分)

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材料一 据统计,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左右,明显低于80%左右的正常水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 7%,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传统产业均出现中低端产品存量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伴随着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我国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的供给体系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了追求更高品质、更时尚、更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大量的中国消费者把购买力投向海外市场,推崇“代购”、“海淘”及节假日去国外“血拼”。

材料二 为补齐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S市将采取下列措施: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预算投入1448亿元,同比增长30. 9%“花钱买服务”,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等事项交给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实现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整合社区资源,依托爱心驿站、邻里互助计划等公益服务平台,以自助和互助的形式解决一些家庭的实际困难;提供哪些公共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征集群众意见,由政府“为民做主”转为“由民做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偏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并说明应如何推进供给转型,实现与需求的对接和平衡。(14分)

参考答案:

不利影响:导致产品库存增加,造成资源浪费;引发企业恶性竞争,工业品价格下跌;引起行业利润率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6分)

措施: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强化财税及信贷扶持力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技术与产品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高有效供给能力。(8分)

措施:

①发挥市场作用(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1分),通过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或改造传统产业,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1分);

②强化财税及信贷扶持力度(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1分);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1分)

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或加大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技术与产品创新(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分);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消费需求)(1分)。

(本小题若从国家、企业角度且能围绕上述要点或方向进行作答,亦可按点给分;若回答“积极向国外输出内部过剩产能”可给1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阐述为什么要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并说明政 府应怎样补齐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12分)

参考答案: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刘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分)

履行社会建设职能,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及社会力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形成多元参与的供给体系;完善群众参与的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必。(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6分。)

3、(26分)化解产能过剩,这是走到转型升级关键节点的中国经济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

材料一 12月,我国工信部公布,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据统计,上述行业负债率高,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7%~97. 5%,个别行业已濒临亏损,某些相关企业甚至面临破产。20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措施,促进企业脱困和产业升级。

材料二 日前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从需求来说,既有内需不足,也有部分需求得到了国外商品的满足;从供给来说,低层次产品和产业产能过剩过剩,但高品质产品和产业有效供给不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某些产品在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位置、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等,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时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和地区,国家在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的依据。(12分)

参考答案:

(1)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采取措施化解产能过剩,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4分)

我国政府坚持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化解产能过剩促进就业,为人民谋利益;(4分)

我国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政府决策关系国计民生,化解产能过剩坚持了科学决策、依法决策。(4分)

(若考生没有答出政府的宗旨或基本原则,而是答出了化解产能过剩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可给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话知识,分析我国化解产能过剩对相关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并说明在化解产能过剩中政府是如何发挥推动作用的?(14分)

参考答案:

(2)化解能产过剩有利于企业扭亏为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6分)

政府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财税等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给予企业扶持,严控产能增量;政府制定政策规范破产、支持兼并重组,促进再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8分)

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举,是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材料一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一方面,过剩产能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调整供给结构,才能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供给侧改革要求按照市场导向规范政府权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助力创业创新;要搞活微观,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材料二 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部署供给侧改革,强调“十三五”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依据。(14分)

参考答案:

①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供需错位,产能过剩,制约了经济发展。(2分)

②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说明,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推动供需协同发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3分)

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导向推进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开启“双创”新局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3分)

④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3分)

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改变和优化供需结构,使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3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在加强供给侧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12分)

参考答案:

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调动各种积极因素。(3分)

②完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3分)

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引领供给侧改革。(3分)

④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推进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的有效需求。(3分)

5.(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意经济以创新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特文化、知识和创意等无形资源融合物化,提供高技术含量、高文化附加值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为创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创意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但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左右,与发达国家12%的比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也难以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材料二 为推进创意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实行多措并举: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宏观决策和部门协调机制。二是制定创意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创意产业合作培养紧缺人才。三是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四是进一步放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结合材料一,分析发展创意经济的经济意义,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材料二中政府支持创意经济发展的举措的合理性。(14分)

参考答案:

(1)①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提高供给质量,满足消费新需求和提升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每点2分,共6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创意人才培养能提高劳动者索质,为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市场经挤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能促进创意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可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每点2分,共8分。考生如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指出政府是怎样发展创意经济的。(12分)

参考答案:

(2)①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义化建设的职能,发展教育、科技等事业,加快培养创意人才。

③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④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

⑤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每点3分,答出4点即可。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延伸阅读: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加人口供给、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关键是补齐短板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新能量,确保经济持续增长。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是其中原因之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统计,20劳动年龄人口(15-50岁)首次减少了345万人,中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在进一步减少了371万人,降幅相比的244万人进一步扩大。在劳动力供给开始趋紧的情况下,国内出现了劳动薪酬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长的趋势,这与以往多年间的状况也截然不同。在20中国GDP增长7.4%的背景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农村居民收入则更是增加了11.2%。人口红利消失,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也使经济效益不断降低,还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加大。所以,目前必须从长远考虑,尽快解决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习近平在五中全会上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从劳动力供给端看,大量新生人口在未来将增加劳动力供给,这将有助于解决劳动供应短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新生儿在未来将提供年轻、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将更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还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优化劳动力配置。经济学家张茉楠认为,在要素投入上,要注意通过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使用来促进经济增加;在方针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历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历程,把经济布局调整的历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停提高的历程。一是改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侧重高学历教育的失衡现状,举行大范围的全员培训,提高本领,注意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使用,以适合将来产业升级与经济布局调整的必要,即除经济增加与就业匹配之外,还要实现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还要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十三五”规划建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

篇14:届高三高考改革了生物重要吗

改革以后,由于学生可以按兴趣来选专业,确实一些科目重要程度会增大,一些科目,重要程度会降低。

大学的某些专业对高中的一些相关对应专业的学业水平必定会有所要求。

虽然科目我们可以随便选,但在考大学的时候,

对于生科这个科目:我国在此方面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尤其是医药人才急缺,这就体现出了生物人才极大的需求量。而生物学科作为极具专业性的研究学科,如清华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就是6星级的中国顶尖学科专业,还有北大,上交等高等院校的生物专业对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水平必定会有很高的要求。除了理学中的生物学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之外,医学(医药学、法医学等),农学(植物、动物生产学、林学等),环境科学等学科都是热门学科,同时与生物有很大的相关性,也必定会着重考察学生的生物学科水平。

到底重不重要,就要看大家以后想不想从事与生物、化学有关的专业,如果喜欢这类专业,那生物就很重要,不喜欢,那生物就没有太大作用。

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二知识点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6.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8.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20.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1.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5.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6.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7.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8.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9.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0.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2.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3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6.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

37.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8.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

39.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0.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1.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常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

42.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3.遗传病监测(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产生和发展。

44.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45.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盲目性。

46.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47.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历史局限性)。

48.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49.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

50.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5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52.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53.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54.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5.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5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什同进化。

57.注意遗传系谱图的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

58.如果是隐性病,而有父正女病,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是显性病,而有父病女正,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59.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代(注意和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相区别)

60.三代以内的近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亲属。其中直系亲属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的为旁系,注意亲兄弟姐妹也为旁系

篇15:届高三高考改革了生物重要吗

改革以后,由于学生可以按兴趣来选专业,确实一些科目重要程度会增大,一些科目,重要程度会降低。

大学的某些专业对高中的一些相关对应专业的学业水平必定会有所要求。

虽然科目我们可以随便选,但在考大学的时候,

对于生科这个科目:我国在此方面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尤其是医药人才急缺,这就体现出了生物人才极大的需求量。而生物学科作为极具专业性的研究学科,如清华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就是6星级的中国顶尖学科专业,还有北大,上交等高等院校的生物专业对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水平必定会有很高的要求。除了理学中的生物学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之外,医学(医药学、法医学等),农学(植物、动物生产学、林学等),环境科学等学科都是热门学科,同时与生物有很大的相关性,也必定会着重考察学生的生物学科水平。

到底重不重要,就要看大家以后想不想从事与生物、化学有关的专业,如果喜欢这类专业,那生物就很重要,不喜欢,那生物就没有太大作用。

篇16: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1、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 B、都废除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斗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3、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性质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5、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6、公元9,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7、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A、商靶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

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②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②④ B、①②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利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利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下列改革及其结果、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根据相关历史知识,据此回答10----14题:

10、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不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荀子 C、商鞅 D、荀子

1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12、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13、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

14、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 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15、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

?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④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

16、韩非子指出,商鞅软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

影响。

17、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之前,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在变法期间,上述方针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司马光对此评论说:“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B6、D 7、C 8、D 9、B

10、C 11、D 12、D 13、A 14、A

15、①大地主,高利贷者。

②封建国家。

③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④有道理。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

16、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吏治理,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盛。

17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

体现:青苗法,由政府每年在青黄不接之时,对农民进行低息贷款,即限制高利贷盘剥;募役法,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征助役钱;方田均税法,按土地的实际占有数量征税,通过打击大地主的利益扩大税收标准和范围。这些措施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国家实力。

评价: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篇17:高三数学命题范围调整及 天津高考改革预测三个变化

回顾2018年天津高考,成绩是喜人的。一本录取率在全国排名第二,那么,面对新一年的高考改革方案新动态,天津考生应该如何应对呢?

天津高考改革预测:2019高考可能发生的3大变化

一、数学难度上升

有人说,在高考所有的试题中,能反映难易程度的科目就是数学了!从历年高考命题规律上分析,应该是难一年易一年。如果按照这种思维逻辑分析,2019年的数学可能会加大难度。所以对于广大备考的学子们来说,抓住基础题的同时还需要深挖一下难题。

二、语文将拉开考生分数

在国王的印象中,想要拉开语文分数上的差距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联系,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不可否认,语文不会出现像数理化那样高分和低分两种极端,可对于一分之差隔千人的高考来说,语文成绩就成了最后决定两位实力相当考生的必胜一击。

小编建议高三的考生们重视一些基础内容的学习,比如古诗文记忆、词语应用和阅读理解的训练,最终还是可以在语文上面补短板的。

三、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核

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1个年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高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单纯的考核知识点到如今的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高考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

比如我们在理科题目中常常会看到文科的影子,在文科的题目中也会找寻到理科的踪影,而且结合最新时事、科技,很多题目的题眼都是围绕着生活实际展开的。

如果我们在日常中多留意一些生活常识、最新新闻的话,在高考中也会大有裨益的,比如在高考中一些题目的要求就是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死知识,而是要活学活用才行。

面对2019高考改革方案新动态,考生们应该积极备考!努力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数学物理命题范围有调整

语数物命题范围有调整

南报网讯(记者 谈洁)明年高考部分科目的命题范围有调整。昨天下午,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19年高考的“考试说明”。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表示,《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是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使广大江苏考生和教师全面、准确了解2019年江苏高考和学测命题的有关信息,该院在总结往年编写考试说明和实际命题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组织有关专家对原考试说明进行了修订。

2019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语文、数学、物理内容有调整。

语文调整的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部分,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均作为必考内容,考查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共3类文本,题量、题型及赋分也相应调整。同时,试卷分值结构进行微调,语言文字运用减少3分,古诗文阅读增加2分(不增加题量),现代文阅读增加1分。

数学调整的内容包括: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余3个选考模块不变,由“4选2”改为“3选2”。

物理调整的内容包括:原选考“3-5”列为必考,其余两个选考模块不变,由“3选2”改为“2选1”。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小高考”说明)也随之进行相关调整。具体包括:将试卷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分值比例由“7:2:1”调整为“8:1:1”;对考试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与合并,个别考点的能力层级进行适度下调;精选能代表测试方向的典型题,更好地发挥导向教学作用。

高中英语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1000字

第一学期英语组教研工作总结

高三学期教师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年度教育教学总结

高中英语教研工作计划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教学计划

备课组学期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
《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改革迫在眉睫高三历史教案(推荐17篇)】相关文章:

教研组年终工作总结2022-08-25

高中语文教学视导总结2023-03-15

2022年高一化学教师心得体会2022-08-19

教研处工作计划2023-12-04

高一地理教研工作计划2023-05-13

高中教师的教研工作情况总结2022-10-26

地理期中教育教学总结2023-01-09

高三政治教学复习计划教案2022-05-06

个人教学教研工作总结2023-09-21

年度数学科组的工作总结2024-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