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数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05-06 10:52:3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案数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由网友“不在信号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教案数学反思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案数学反思范文

篇1:教案数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谁会滚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球体,二是圆柱体。据此,我安排了两次活动分别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的非常活跃。

现将第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做些简要分析.在《认识球体》活动中,首先给孩子提供了乒乓球、小皮球、硬币、光碟、小圆卡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然后让每个幼儿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让他们知道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再次让每个幼儿用手中的球体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用硬币、光碟或小圆卡也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

通过几次操作活动后,孩子们懂得了球向任何方向都能滚动,而平面的圆则不能。这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

篇2:教案数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3、探索怎样把5和6变成一样多。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正方形、长方形积木。

2、课件。

3、《小树叶》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小树叶》进活动室。

二、故事导入,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出示课件:鸟儿飞来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现在已经是深秋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再过几天就过冬了,我们都穿上了毛衣毛裤,有的小朋友还穿上了棉袄。数字王国请来了许多鸟类到他们的森林里来开会,商量今年冬天怎么过。咱们去看看吧。

你们瞧:鸟儿飞来了,我们看一看都有谁?一群大白鹅正在商量着要回家过冬呢!它们说:“河水太凉了,再过几天就要结冰了,我们不能在这里游泳了,快回家吧!”请小朋友帮我找一找有几只大白鹅?(出示课件:五只大白鹅)我们让它排成队好不好?(提醒幼儿数的时候从左向右数)。大白鹅回家了,这时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它们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领头的大雁说“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到南方去过冬吧!那里的冬天比较暖和,伙伴们走吧!”这时它们排成了“一”字形,趁此机会,我们赶快去数一数有几只大雁吧!(6只)

对,数完了5就数6,5的后面就是6,也就是说5添1就是6。(出示课件:6)问幼儿6像什么?(6像哨子吹一吹)

咱们来比一比这些白鹅跟这些大雁谁多谁少?(引导幼儿区别多1少1的关系)

大白鹅回家了,大雁飞走了。这时一群小燕子飞来了,它们说:“伙伴们招呼大家来,咱们商量商量怎么过冬吧!”于是小燕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找同伴,它们找到了几只同伴呢?让我们来数一数。(5只)小麻雀见小燕子们准备过冬了,于是它们也召集大家来开会。你们听数字王国的喇叭响了:“各位麻雀请注意,各位麻雀请注意,请大家赶快到草地上集合,准备开会了!”小朋友咱们也去看一看吧!数一数有几只麻雀,咱们把它们排成队数一数。(6只)咱们把小燕子跟小麻雀比一比谁多谁少。(进一步引导幼儿区别多1少1的关系)

小喜鹊看见其它鸟类走的走,开会的开会,它们着急了,赶快去告诉猫头鹰:“猫头鹰大哥,大白鹅、大雁、小燕子、小麻雀它们都准备好过冬了,我们怎么办?”猫头鹰说:“别着急,现在是白天,让我休息一会儿再说吧!”说完闭上眼睛又睡了起来。小朋友咱们去看看有几只猫头鹰在睡觉吧!指导幼儿小声从上向下数,别惊醒了猫头鹰。(5只)我们去告诉小喜鹊,别让它们叫了,猫头鹰大哥晚上工作太累了,让它们休息一会儿吧!走,小声地告诉它们:“小喜鹊别叫了,小喜鹊别叫了……”小朋友们我们告诉了几只小喜鹊呀?数一数(6只)

比一比猫头鹰跟小喜鹊谁多谁少?(巩固多1少1的关系)

三、幼儿操作积木,比较5和6两数的关系。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形成,让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学的怎么样?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积木摆一摆6是怎样形成的。(复习巩固6的形成)

四、幼儿用积木操作怎样使5和6变成一样多。

五、游戏《挑兵挑将》,巩固学过的数字。

活动延伸

阅读幼儿用书第2册第28页,数数不同的鸟各是多少,巩固5和6两数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幼儿数学教育的新的目标和教育价值逐步得以体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已成为我们现代幼儿数学教育的宗旨,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宗旨,我设计了这节教育活动,我以故事和游戏为双重因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6的形成和实际意义,并在实际的操作和游戏过程中让幼儿巩固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不断的游戏操作,从中获得自信,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本主题的大目标和本活动内容,我为这节教育活动制定了三个教育目标:

1、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3、引导幼儿探索怎样把5和6变成一样多。

在组织过程中,我采取了三个步骤:

一是通过故事画面,让幼儿在表象认知中,初步感知6的形成及数数,并进行初步的等量差量判断。

二是通过故事提示,让幼儿亲自操作,在实物认知中,理解6的形成及数数、知道5、6之间的关系。

三是通过游戏,让幼儿在抽象符号的认知中形成6的数概念,达到对6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通过本次的活动,我感到孩子们喜欢这种形式,因为他们喜欢听故事,我认为幼儿数学教育以这种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进行传授,幼儿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我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交流沟通少一些,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还不能很好的关注每一个孩子。

篇3:教案数学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朋友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教学8的组成时,我请幼儿每次拿八块小饼干(蛋糕盒剪的小方块),然后将小饼干分成两份摆放到作业单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完后检查是否有重复或漏分的现象,最后将分得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自然而然地了解了8的组成。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的方法。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课堂上教师为

篇4:教案数学反思

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午睡起床,常有小朋友把鞋子拿错、穿错,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鞋子对对碰》的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目的。

活动目标:

1、感受在活动中有趣和快乐。

2、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凉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请幼儿初步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幼儿分散收拾。

评析: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活动。在这环节中,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些外型特别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确配对,而对一些颜色相近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错了。

二、幼儿讨论

1、你是怎么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评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

方式会使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平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鞋子对对碰课后反思:

在”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是孩子们愉快学习的方式。这节<鞋子对对碰>真正反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孩子们自由收拾中初步感受配对的含义,虽然有些孩子第一次整理时配错了鞋子,但他们也有一种尝试的愉悦心情。在讨论中,孩子们初步懂得了什么是一对,怎么样才是一对。在比较中认识了对。游戏也是孩子练习配对的方法,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游戏中,孩子们对鞋子的配对也正确了,能够找出一只鞋子的另一个,同时也检测了孩子们对鞋子配对的掌握情况。

篇5:教案数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谁会滚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球体,二是圆柱体。据此,我安排了两次活动分别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的非常活跃。现将第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做些简要分析.

在《认识球体》活动中,首先给孩子提供了乒乓球、小皮球、硬币、光碟、小圆卡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然后让每个幼儿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让他们知道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再次让每个幼儿用手中的球体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用硬币、光碟或小圆卡也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通过几次操作活动后,孩子们懂得了球向任何方向都能滚动,而平面的圆则不能。这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

这一教学活动后意识到的,其中存在许多不足: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

2、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

3、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4、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

篇6: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9、例10,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出示萝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长方体。 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提问: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9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2.观察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三、教学例10 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动手操作。 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四、概括公式 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 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二棱长×棱长×棱长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页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 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每个a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的读、写方法。 五、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 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 4.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六、全课小结(略) 七、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3题。 教学后记: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是教师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观念就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第八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教学内容:第28页的练习六4~8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

篇7:初中数学教学教案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 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 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媒体:大屏幕。

四、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 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 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 纠正 。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 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 (其中k,b 为常数且k ≠0 ),那么y 是x 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 ,当b=0, k ≠0 时,有y=kx, 此时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k 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 )从解析式看:y=kx+b(k ≠0 ,b 是常数) 是一次函数;而y=kx(k ≠0 , b=0) 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 )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 ≠0) 的图象是过原点(0 ,0 )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 ≠0) 的图象是过点(0 ,b )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 ;②y = - x/5 ;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 (3x+1 )-3x ;⑥y=3 (x-2 );⑦y=x/5-1/2 。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 y = (m+1 )x + 2- n ,当 m、n 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 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k,b 的符号与直线y=kx+b(k ≠0) 的位置关系:

k 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 ≠0 );b 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 与y 轴的交点。当k>0 时,直线; 当k<0 时,直线。

当b >0 时,直线交于y轴的;当b <0 时,直线交于y轴的。

为此直线y=kx+b(k ≠0) 的位置有4 种情况,分别是:

当k>0 , b >0 时,直线经过 ;当k>0 , b <0 时,直线经过 ;

当k<0 ,b >0 时,直线经过 ;当k<0 ,b <0 时,直线经过 。

基础训练二: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 3 )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

3、如果P (2 ,k )在直线y=2x+2 上,那么点P 到x 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 若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k 的取值范围是。

5、过点(0 ,2 )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 (1-2m )x 的图像过点A (x1 ,y1 )和点B (x2 ,y2 )当x1 <x2 时,y1 >y2,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 = ax+b 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 0 。

8、若y-2 与x-2 成正比例,当x=-2 时,y=4, 则x= 时,y = -4 。

9、直线y=- 5x+b 与直线y=x-3 都交y 轴上同一点,则b 的值为 。

10、将直线y = -2x-2 向上平移2 个单位得到直线 ;

将它向左平移2 个单位得到直线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做的一节汇报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综合训练题没来得及探讨,留作了课后作业。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后我找到了学委和科代表,请他们协助我一同反思本节课的优缺点,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复习时曾采取过的另一种复习方案阐述给他们听,就是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但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篇8:小班数学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设计意图:

通过一大一小的两种实物让幼儿分辨大小、通过游戏,图片等让幼儿反复认识大小,在熟练掌握了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来按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并感受到数学与大小的紧密联系。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大小的认识。

2、学习按大小进行分类。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按大小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鱼缸大小各一个

2、娃娃大小个一个

3、奶瓶大小各一个、

4、神秘袋一个

5、各种动物的图片人手一份

6、大小不同的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我们今天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大大的铃铛(铛铛)小小的铃铛(铛铛铛)大大的西瓜(啊呜)小小的西瓜(啊呜啊呜啊呜)大大的汽球(噗噗)小小的气球(飞上天)”

二、认识大、小

教师:看郭老师有一个大筐子我们看里面都是有什么?

幼儿:《鱼缸》,出示一个大鱼缸一个小鱼缸让孩子对比

大小!这是一个大鱼缸,这是一个小鱼缸,

老师总结:

利用三阶段教学法反复让孩子练习,这是什么?

幼儿:大鱼缸等。

教师:看老师又拿出来的是什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奶瓶。

幼儿:《奶瓶》

老师:这是一个大奶瓶,这是一个小奶瓶,引导幼儿自己说出答案。

游戏:猜猜看,老师举起来的是什么?

幼儿:大奶瓶,放在桌子上的是?幼儿说:小奶瓶,利用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练习。

教师:郭老师又变出两个,看看是什么?

幼儿:大娃娃和小娃娃。

教师:哪个是大娃娃?幼儿:老师举起来的是大娃娃,放在桌子上的是小娃娃,再请个别幼儿回答。

游戏:同上。

三、结合生活经验,学习。

教师:我们在班里找一下有没有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孩子在班里找出大小不同的物品请孩子自由的找个别发言!

四、孩子操作图片

教师:郭老师准备了几份漂亮的动物图片想和小朋友们分享,有老鼠的图片,有兔子的图片,有熊的图片。《拿出来让幼儿看一下都是大小不同的》。

教师:分别发给幼儿每人一份,请幼儿自由操作把大的图片放在大筐子里,把小的图片放在小筐子里。(给孩子们讲清分的规则让孩子们自由操作图片分大小)最后一同分享结果!

活动反思:

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大小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大小,并分类。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篇9:小班数学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长和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吸管一根;一份从长到短排好队的吸管。

2、幼儿: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样长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张。

活动过程

1、活动刚开始直接出示吸管,提问:“看,这是什么?吸管是什么样子的?”调动幼儿观察吸管的兴趣,通过看看、说说,多感官感知吸管的外形特征,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吸管的认知。

2、再次提供吸管,引导幼儿自选第二根吸管进行两两比较,通过观察使幼儿感知吸管的多样性,如吸管是五颜六色的、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丰富对吸管的了解。重点引导幼儿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吸管有长有短,并探索比较的方法。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拓展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知道比长短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比较3根吸管的长短再进行排序。强化幼儿比的方法,培养幼儿按长短排序的能力。通过一名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有助幼儿直观地观察、了解排序的方法,为孩子们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从而帮助幼儿感知另一种从长到短的排序方法,丰富幼儿的排序经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教师有意识地将从短到长和从长到短的排序卡分两边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检查排序情况。这样既有助幼儿再次直观感知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同时又能巩固幼儿的排序经验,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篇10:小班数学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3及其实际意义。

2、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

3、体验点数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数字魔术口袋,魔术小棒和雪花片

2、经验准备认识了数字1、2,并对数字3有了初步的感知

活动过程

一、儿歌《数字歌》,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跟唱数字歌好吗

1、简单复习数字1和2,我们一起从数字魔术口袋中取出数字宝宝1,看看它像什么(一像铅笔细又长),再拿出2,看看数字宝宝2又像什么呢(2像小鸭水上游)宝贝们真棒(我们把取出来的数字宝宝送回它的家)

2、引出数字宝宝3,今天呀,猴子宝宝们要来我们这里,因为呀,有几只小猴子要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为他们庆祝生日好吗?现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数一数有几只小猴子过生日呢?(伸出右手食指从左向右点数并说出总数“3”,再个别上前点数。)

3、出示蛋糕引导幼儿学习点数。

师:小猴子们要过生日了,老师送他们一个大蛋糕,这三只小猴子都过的是三岁生日,他们要插几支生日蜡烛呢?(出示三根蜡烛边插边数,一根、两根、三根,共有三根蜡烛。然后,个别点数并说出总数。)3、出示朋友送来的礼物,学习点数。

师:三只小猴子过生日,他们的朋友也送来了礼物。(依次出示朋友送的礼物,边出示边数)这是大象送的三只气球,一只、两只、三只;三辆小汽车是小鸭子送的,一辆、两辆、三辆;长颈鹿送来三本好看的图画书,一本、两本、三本。(分组个别点数以上三组礼物,并说出总数。)

二、认识数字3及其实际意义:

1、师:三只小猴子、三支蜡烛、三个气球、三辆汽车、三本画书都用数字3来表示。(出示数字3教幼儿认读几遍,启发幼儿3像耳朵听声音。)2、发散思维,3还能表示什么?

幼:三个苹果、三架飞机??

小结:小朋友回答的真好。所有是三个的物体都用数字3表示,3能表示所有三个的物体。

三、幼儿操作

1、从数字魔术口袋里快速拿出数字3,并动手数一数背面的点数

2、从魔术框里数出三根小棒,三块雪花片四,活动延伸师:小猴子过生日小朋友想不想送给他们礼物?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呢。(幼儿思考,发挥自由发言),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老师为小猴子准备了什么礼物呢?出示图片:三根香蕉,三个桃子五,手指操《三只小猴子》今天,我们为三只小猴子过了生日,他们可高兴了,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做手指操,宝贝们,拿出我们的小手手,我们开心的动起来吧

活动反思: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课堂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才是一节较成功的课。经过教学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学前班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使用游戏活动,一节课时间很长,孩子好动,长时间坐不住,课堂中我插了一些游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比赛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幼儿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在小组中进行“夺红旗”比赛,比一比谁做的有对又快,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我将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11:小班数学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图形的方法,测量面积,比较面积大小。

2、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精神,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品质。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

主动探索,能用自己的方法做标记,数图形,比较面积大小。

活动难点:

积极参与活动,和同伴交流,耐心、细致测量图型面积。

活动准备:

课件、操作记录单、正方形积木。

活动课时:

1课时;备课总数: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动物的花园》。从前有三种小动物,分别是小猪、小狗和小羊。(出示图片)他们很友好、团结,有困难也会互相帮助,从来不吵架,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每天都很开心。可是,有一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猪、小狗和小羊建造了三个不一样的花园,(出示花园)它们三种小动物正在吵架,小猪说:“我的花园大。”小狗说:“我的花园。”小羊不服气的说:“呵呵,你们的都不大,只有我的最大。”不信,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花园大?现在它们想请小朋友来帮帮忙,看看到底是谁的花园大?你们愿意吗?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理解形状不同、面积可以相等的面积守恒概念

(一)幼儿集体讨论,用什么办法比较花园的大小?

(二)播放课件,集体学习比较花园大小的方法。

引导幼儿用做标记、标数字的方法数出小狗花园的大小。以此类推,依次点数小狗和小羊的正方形数量,比一比,谁的花园大?(一样大)

(三)师小结:原来他们的花园虽然形状不一样,可是他们的大小都一样。

三、巩固操作:比较小猫、小鸡、小鸭的花园大小(12个正方形)

(一)幼儿尝试。通过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得出花园的面积有多大?并把结果记录在里。

(二)讨论、交流

1、你算的花园有多大?你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2、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不容易出错?

3、你觉得谁的办法最好?(做标记、标数字)

(三)再次尝试:用一边数一边做记号或标数字的方法,准确得出花园的大小,每组请一名幼儿上黑板做示范。

(四)总结:原来他们的花园虽然形状不一样,可是他们的大小都一样。

四、活动延伸:两种形状比较大小老师也设计了两个花园,小朋友我们来给他们帮帮忙,到底他们俩的花园谁的更大一些呢?

(一)说说两个花园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三角形)

(二)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分别数出正方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填在相应的里。)

(三)幼儿猜测谁的面积大。

(四)教师验证结果。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集体拼各种形状不一的花园,感受不同形状的花园。

教学反思:

重点让孩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孩子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但在在找面积关系时,图形面积间的关系是相当地多,使得孩子汇报了多种情况,甚至在教师喊停后,有些孩子还意犹未尽,孩子会说很好,但这样显得有些混乱,使一些不爱思考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针对一情况,有些困惑,怎样采能让各层次的孩子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

篇12:小班数学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设计意图

3岁半到4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计数活动,并学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3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学习按数取物,根据3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带圆点的蘑菇形房顶用1-3的点卡表示;贴有小动物的房间,分别为五种不同的动物;大子两颗。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学具(“糖”、糖纸、数字卡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点数

唱歌《开车歌》到小动物家做客。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看看我们先到谁家啊?”(小猪)“有几只小猪在家?”(3只)打乱顺序出示,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小结:大家都数一数,知道每个房间住着几只小动物。

(二)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小动物的房子盖好了,可是它们都忘记挂门牌号了,我们大家来帮它们挂一下吧!”请幼儿分别用数字卡表示门牌号。并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个门牌号是ХХ家的呢?”

小结:小狗的房间里住着一只小狗,门牌号应该是1。(类推)

(三)游戏“包糖果”--练习按数取物

1.教师掷有点卡的子,幼儿根据点卡数量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边拿边说:一个点我拿一张糖纸。(重复游戏)

2.教师掷有数字的子,幼儿根据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并边拿边说。

3.幼儿自由“包糖果”,把糖果送给自己想送的小动物。

小结:有几只小动物就包几颗糖果。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离不开操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在活动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4以内的数量,并且我创设了幼儿喜欢的“解决难题”的游戏,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吸引幼儿,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我力求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我设计了情景,但是没有将情景很好的贯穿于整个活动,一直没有出现“救小猴”的环节,使孩子们都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响了整个活动的效果。今后,在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一点,让我的活动真正做到“情景化”,让孩子们在情景中自然地习得知识。

小班数学教案:给实物匹配点卡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送礼物》

大班数学教案:跳绳计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月份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小结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圈里有几个》

四下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小学作业检查总结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切蛋糕》

教案数学反思范文
《教案数学反思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案数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的朋友多》2023-09-19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配对对》2022-05-07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门卡》2023-05-08

教学常规备课教案检查登记表I2023-03-15

数学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总结2023-04-17

小班数学公开课好玩的轮子教案及反思2022-06-04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给他们排排队》2022-05-07

初一数学集体备课心得体会总结2022-05-07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总结2022-12-16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猴卖桃》2023-07-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