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tony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一份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第24课教案
第24课教案
24、健忘的教授 ----- 个体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将课题和课文内容对照学习,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而对小事又十分“健忘”的人。 4、根据课文内容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伊里奇教授。 教学难点:理解教授惊人的记忆力及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4《健忘的教授》,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指导“健”的写法,理解“健忘”。文中哪位健忘? 教授记忆力不好? 板书:伊里奇 1984年一位中国小伙子杨晖来到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文学系读研究生时,伊里奇教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杨晖将他眼中的教授写成文章发表在《海外文摘》上。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节选于这篇文章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谈谈对伊里奇教授的初步印象,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1、出示词语:权威 崇拜 裤兜儿 涉及 某版本 婴儿车 妻子 ( 指名读 ) 2、课文介绍伊里奇教授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恰当运用上面的词语,将课文内容浓缩成一两句话。 3、学生回答。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一个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就,同时,他对一些事又特别“健忘”的伊里奇教授到底是不是健忘的人吗? 三、再读课文,围绕“健忘”还是“不健忘”在文中寻求疑问的答案。 (一)默读课文,捕捉最能说明你的看法的词句勾画下来。教师巡视。 (二)生答,师引导理解。 1、三次上课。 2、教师小结:在与西方世界隔绝了近四十年之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短短六年后的1984年作者杨晖去贝尔格莱德大学留学,在一般外国人的心中的'中国是古老的、神秘的,中国人的面孔是很少见的,一张特殊的外国人面孔,多半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一连三次,他都没记住“我”这个外国人的面孔。 3、但是,是什么让教授记住了他的国籍?教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找出来读读。 4、教授心目中的中国是个的国家。 猜想一下:他怎么了解这些的?教授对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6、教授的健忘远不止这一件事,还闹了什么笑话? 7、忘了学生的长相,忘了把儿子推回家,忘了开出去的车子,这么一位健忘的教授怎么会成为权威,有着惊人的才能?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教授? “没有……,没有……”他的课本、教案在哪里? “电脑”有什么特点?你见过电脑输出吗?是怎样的?“更”“竟”“甚至”说明了什么?伊里奇教授为什么能记住这些?如果你是杨晖,面对这样一位拥有如此惊人记忆力、侃侃而谈的教授,想对他说些什么? 因此,他说:第一课我就被这位教授征服了。理解:征服。 (三)引导小结: 教授是个健忘的人吗?谈谈你的看法。(生活中健忘,学术中专注) 用“健忘的教授”为课题,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的意图是什么?生答。 四、总结全课。 其实很多有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也都是这样。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科学家、艺术家的故事吗?他们那种专注于事业,专注于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深钦佩和学习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没有专注精神,做什么事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让我们记住这位专注于学问,忘记了生活琐事的教授――伊里奇。用一个成语概括他的这种工作态度。教师推荐: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心无旁若、目不转睛 、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心无二用 五、拓展。 收集科学家有关全神贯注的故事,举办故事会,进一步了解伊里奇教授这个人。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 24、健忘的教授 权威 惊人的才能(惊人的记忆力)――专注学问 健忘(学生、儿子、车子)――忘记琐事篇2:教案第53-56课时
教案第53-56课时
53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第96页例1,完成97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二 十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正确掌握乘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会根据各部分 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 进行验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00×5 130×4 240÷6 600÷30 350×6 400÷80 32×20 8×210 25×4 200×30 540÷9 630÷70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2×()=208 28×()=84 35×()=140 44×()=220 二、新课 1、例1: 出示例1的挂图,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3=90(个) 提问:在这个算式中,已知数叫做什么?要求的数叫做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说,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因数、因数、积。再根 据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因数=积。 打开P96,让学生看例1的1,使学生明白:只要知道因数,就可 以求出它们的积。 出示例1的2,有3盘鸡蛋,一共90个,每盘有多少个?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90÷3=30(个) 提问:90在1中是什么数?3是什么数?30是什么数? 根据2的算式,师共归纳出:第一因数=积÷第二因数。 3、出示例1的3,有90个鸡蛋,每盘有30个,有多少盘? 同样引导学生归纳:第二因数=积÷第一因数。 4、根据2、3与1的比较,得出乘法算式中各分部的关系是:一个因 数=积÷另一个因数。 5、小结。从例1中,我们知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 数,就可以用除法求出另一个因数。 2、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以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乘法? 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后,我们就可以用积 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的.方法来验算 乘法。 3、做P97上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再验算。 2、做练习二十的第2题。 先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填入表内,然后指名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 样计算的,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的第3题。 学生做,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知道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并利用这个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十的第1、3题。 课后记: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 54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第97例2,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第4― 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应用关 系式会求乘法算工中的未知数X。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50÷25 12×4000 15×40 34×20 1000÷200 6300÷70 435-198 25×30 12÷8×0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7×()=6300 500×()=4500 48×()=96 40×()=3200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使学生明确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 填括号的。 二、新课 1、教学例2。出示例2:求X×6=96中的未知数X。 以前我们学过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今天又知道了乘法 各部分间的关系,谁会利用这个关系来求未知数X? 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强调书写格式: X×6=96 X=96÷6 X=16 2、练习 做第97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求26×X=338中的未知数X。 提问:X代表什么?怎样计算?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强调书写格式。 和求未知数X的根据是什么? 3、教学例3 出示例3:35乘以什么数得420? 提问:根据题意,要求的是什么?(一个因数)可以用什么来 表示未知数?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设要求的数是X。 35×X=420 X=420÷35 X=12 做完以后,让学生把例3在教科书上做完。 4、做P97做一做。 出示:一个数与32的积是3296,求这个数。 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强调书写格式和要先设未 知数X。 5、小结: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求出缺少的因数,在计 算时,注意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4题。 先把下面各题中的()换成X,再算出X是多少? ()×30=180 320×()=640 教师指导()×30=180,()是一个未知数,用X代替,换成 ()×30=180,然后计算出X。 320×()=640由学生自己完成。 2、做练习二十的第5题。 直接说出X是多少?并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3、做练习二十的第6题。 让学生把得数写在书上,教师批改。 4、做练习二十的第6、7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结合例题。强调在乘法算式里,求未知数X的方法,书写格式, 文字题中要先设所求的数为X。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十的第6、7题。 课后记:本节课只有张宇同学对于数量关系不太清楚而导致不会解题。 55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的第9―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中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这种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800 5400÷90 25×400 240÷12 700×40 380+250 14×300 6400÷20 820-150 2、指名学生说一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教师出示下列题目,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每组的第一个算式,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得数吗? 38×45=1710 346×63=21798 1710÷38 21798÷346 1710÷45 21798÷63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的第9―13题。 1、9题:480×15=( ) ( )×15=225 64×15=( ) ( )×15=600 让学生观察每题中()指的是因数还是积,怎样求出()里的 数,学生填写,教师批改。 10题。让篇3:第20课 工业革命 教案之一
第20课 工业革命 教案之一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敦发明汽船。史蒂芬逊发明火车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努力掌握科学技术。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提高辩证看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从而培养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瓦待改良蒸汽机。
难点: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世界古代史,你们能不能说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生答:14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的出现)(
(师:)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世纪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工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工业革命。
〔讲授新课〕
篇4:第20课 工业革命 教案之三
第20课 工业革命 教案之三
第20课 工业革命 教案之三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瓦特发明改良的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英、法、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加紧向外侵略扩张,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造成了殖民地的日益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工业革命的概念;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敦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①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③瓦特等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通过反复钻研和试验,终于取得了重大的发明,对人类做出了贡献。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瓦特改良蒸汽机。
难点: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哪一年?有什么重大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半个多世纪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它虽然是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必经的过程,但在英国具有典型形式,其开始和完成也早于其他国家。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一、英国工业革命(板书)
1.工业革命的前提(板书)
1688年政变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的君主立宪政权,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2.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板书)
(结合课本图表逐条进行分析)
①雄厚的资本――财力(板书)
提问: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海外主要表现为哪些方式?(学生回答略)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以后,除了加紧对本国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外,还通过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钱财,为进行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1757年~18,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榨取了10亿英镑的财富,对印度进行了野蛮的洗劫。罪恶的奴隶贸易,使英国殖民者获得了惊人的财富。利物浦由一个小村庄变成了奴隶贸易中心,1783年~1793年,利物浦贩奴商人赚得利润达1500多万英镑。所以马克思指出:“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②充足的劳动力――人力(板书)
(指导学生读注释,了解圈地运动的内容)18世纪,由于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圈地法令,使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合法化。大批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农民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这就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物力(板书)
(按图表文字进行讲述)
④广大的殖民地――市场(板书)
英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积极开展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在打败了竞争对手法国以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强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由于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商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英国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手工工场及生产经验技能都极为丰富的.熟练工人,这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前提。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了。
3.工业革命的进程(板书)
①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板书)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起点。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借助本部分图表、注释和图画,使学生了解棉纺织机械的四项重要发明,并强调指出)纺纱机的不断革新推动了水力织布机的发明。而用水力作为动力的局限性又推动了动力机器的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应运而生。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板书)
(结合小字和图画介绍瓦特刻苦钻研、反复实践、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并指出)瓦特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并于1875年用来带动纺织机器,蒸汽机成为带动机器的动力之源。蒸汽机的出现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生产方式。恩格斯写道:“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进一步促进了与制造机器有关的冶金工业和采矿工业的发展。从以上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推动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交通运输的革新(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采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生产推动了交通运输的革命?(学生回答略)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到各地销售。原来简陋的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运输任务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势在必行。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被普遍使用,蒸汽机完成了陆上交通的革命。同样,对于海上运输,也使其面目为之一新。18,美国人富尔敦发明了第一艘汽船,十几年后从内河航运发展到远洋航行。(本目其它内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板书)
1.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板书)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1770年~1840年的70年中,英国工人每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结合英国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增长表指出)前者在25年间增加了7倍多,后者在60年间增加了13倍多。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它把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并以世界霸主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摘引的《共产党宣言》黑体字,加深理解)
2.阶级关系的变化(板书)
工业革命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两个新的互相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了。随着采用机器而来的是人工为机器所代替,女工和童工的普遍使用;劳动强度增大,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总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的状况日益恶化。相反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资本家却日益富有,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3.东方从属于西方(板书)
工业革命使欧美相继出现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对当地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造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并由此产生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经济体系和政治格局。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及影响,可以概括为五句话:一个前提、四个条件;七项重大发明;一个杰出人物;两个重要年代;三个社会后果。(引导学生按此思路依次复述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布置作业。(略)
(北京市朝阳区中学教研室 邹德媛)
〔简评〕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目标之一。本课教案在小结时,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及其影响“概括为五句话:一个前提、四个条件;七项重大发明;一个杰出人物;两个重要年代;三个社会后果。”其优点不仅是将重要的知识高度概括化,而且数量化,从而使学生“心里有数”。
篇5:第20课 工业革命 教案之一
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为什么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而不是英国以外的什么别的国家?
一、英国工业革命(板书)
(提问学生后)老师概括出一句话:因为英国最先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或条件)所以,它首先在英国而不在其它国家发生。
那么,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哪些前提和条件呢?
请同学们看书P131。
(师问)什么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生)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师讲授)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因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既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1.工业革命的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板书)
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一下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都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31页图表,然后回答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生)①雄厚的资本;②充足的劳动力;②丰富的资源和原料;④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师)对,这四条都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条件是怎样产生的?
2.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板书)
①雄厚的资本(板书)
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知识,想一想,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有哪两个主要来源?
(生)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掠夺、贩卖黑奴。
(师)对,一是通过圈地运动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31注释①);第二个来源是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哪位同学能举例子来说说?(因为学生已学习过第15课,所以学生可以举出如下例子:英国在侵入印度后的1757年到1815年共48年间,就从那里总共榨取了十亿英镑的财富。再有,仅利物浦一地的奴隶贩子在1783―1793年的十年间,就贩卖奴隶33300多人,赚得1500多万英镑)
(师)这些大量的钱财都转化为资本,使工业革命有了雄厚的资本。
②充足的劳动力(板书)
我们再来分析工业革命的的第三个必要条件:充足的劳动力。
这要从圈地运动谈起。同学们都知道,圈地运动在英国早就开始了。不过,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圈地运动是零星地、非法地进行,革命后则公开地、大规模地进行,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涌入城市,随时准备接受资本家的雇佣。这就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板书)
第三个必要条件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有丰富的资源和原料。英国本土煤、铁资源十分丰富,更多的原料则是从海外殖民地掠夺来的。
④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板书〕
英国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充足原料,也为英国提供了广大的销售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场不断扩大,海外贸易需求增加,尽管当时英国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工场的规模上很大,劳动生产率也较高。可是,它毕竞是靠人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必须增加商品的生产,而为了增加商品的生产。就必须改进生产技术,用大机器来代替手工,于是,工业革命就被提到了日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早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本、劳动力、资源、市场这四个必要条件,所以,一场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业革命就在英国首先开始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
3.工业革命的进程(板书)
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工业部门。
①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板书)
在这方面的重要发明,请同学们看第132页图表(此处先让学生看课本,然后老师对照课文插图或幻灯教具,逐一讲解如下)
珍妮纺纱机(板书):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是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然而,必然性又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从飞梭引发的。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使织布速度大大加快,棉纱顿时供不应求,这就引起了纺织工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到了1765年,经过几年心血的研究,纺织工人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终于发明了手摇纺纱机。请同学们看课本P132《珍妮纺纱机》图。珍妮纺纱机纺纱功效一下子提高了16―18倍,他用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这台机器为“珍妮纺纱机”,它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第一台机器,工业革命以此为起点开始了。
水力纺纱机(板书):珍妮机虽然提高了纺纱速度,但纺出的纱并不理想。为什么呢?(生:纱细而易断)对,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有一个学徒出身的种表匠阿克莱特克服困难,苦心钻研,在1869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很结实,但是纺出的纱较粗。
“骡机”(板书):后来工人克隆普顿将“珍妮机”的一部分和水力纺纱机结合,发明了“骡机”,英语mule,汉语喻结合两种机器优点。它能同时转动几百个纱绽,纺出的纱既细又结实,请同学们看Pl32骡机图。
水力织布机(板书):棉纺织业包括纺和织两个相关部门,纺纱环节的重大突破,把织布环节又抛到了后面,这就促使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突破,有一个叫卡特莱特的钟表匠想,既然机器能用于纺纱,就一定也可以推广到织布,经过研究,他终于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提高织布效率40倍,随即大规模的织布厂就出现了。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板书)
我们已学习了纺织部门的四个机械发明,这四部机器,除了珍妮机是以人力为动力的,其余三部是以什么做动力的?(生:水力)没有水的地方或冬季结冰能使用吗?(生;不能)因此,以水力为动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一种更方便而又更有效的动力来带动机器。解决机器动力问题的人是学徒出身的'瓦特。他童年时就善于观察事物。他经过20多年的研究,同时吸收前人成果,终于在1785年制成了改良蒸汽机(板书)。请同学们看P133图,它是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把它装到纺纱机中,就能带动机器纺纱,把它装到织布机中,它就可以带动机器织布。后来,不仅纺织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而且在冶金、采矿等部门也都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上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即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也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二、交通运输的革新(板书)
随着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被提到了日程。请同学们看课本134页和135页两幅图《欧洲旧式马车》、《运煤木轨道》。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到各地。人力、畜力和简陋的运输工具就无法胜任了。于是交通运输的革新又被提到了日程。这方面的突破首先发生在美国。哪位同学能说说美国在交通工具的革新上有哪些成就?(此处采用老师提问,学生看书后回答如下:富尔敦发明了汽船、史蒂芬逊发明了火车机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边讲解边板书如下:)
1.富尔敦发明了汽船(板书)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造成第一艘汽船“克莱蒙特”号,请大家看课本插图。十几年后,美国轮船“大西号”横渡大西洋成功,从此,汽船开始在远洋航行中发挥重大作用。
2.史蒂芬逊发明火车机车(板书)
请大家看课本的插图,18,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183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火车,从此,铁路交通飞速发展。
哪位同学能简要叙述一下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发明?从工业革命过程中的发明家身上,你们发现他们有些什么共同特点?(此处让学生进行二、三分钟发言、讨论,进行科技是生产力,要从小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的思想教育,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或幻灯片《工业革命各部门的互相联系》,老师进行小结如下:)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几项突破性发明之间是互相推动的。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板书)
这样一场范围极广的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板书)
同学们请看英国棉花、生铁产量增长表,我们以英国棉加工和生铁产量为例,珍妮机发明的前一年即1764年,英国棉花加工量为380万镑,到1789年就增长至3240万镑;1740年英国生铁产量仅有1.7万吨,18增至25万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也说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2.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板书)
工业革命是从技术革新开始的;却不同于一般的技术革命,那就是它不仅给生产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板书),这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资本家用种种手段,如设法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压低工人的工资,大量使用廉价的女工和童工使工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和发明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落到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却日益贫穷(此处用幻灯片《矿井中的童工》图)。这就使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化了。
3.造成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板书)
工业革命完成后,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强国的掠夺和倾销造成了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织工业急剧衰败。
〔小结归纳〕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于18世纪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的,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的前二道题。
(2)补充问答题: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教法建议
本课以讲述法为主,同时可采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看图等方法,尤其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
板书: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①雄厚的资本
②充足的劳动力
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④海外贸易的迫切要求
3.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二、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1.富尔敦发明汽船
2.史蒂芬逊发明火车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2.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3.造成亚、非、拉美的贫穷和落后
篇6:第30课《诗》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4)。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篇7:第29课《马》教案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是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善于借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节课我们采用“一课两读”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读“散文”———选点寻踪。
1.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四字雅词,如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豪迈剽悍、相得益彰……
描绘马的佳句,如表现马高贵美丽的句子;表现马忠诚善良的句子;表现马勇敢无畏的句子;表现马生活自由的句子;表现马团结友好的句子……
结论:布封对马的描绘是用形象的语言来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2.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明确:人工驯养的马“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现其无畏的精神;“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现其驯良的性格。
天然野生的马“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其美质,“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现其美德,“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现其美貌。
结论:作者的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3.背读课文,从句式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的散文的原因。
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三句话,并仿写其中的一句。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结论: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
三、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1.比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
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在前一部分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教师示范:第三段的中心句“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用富于哲理的句子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即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②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的说明整理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2.选读课文,领悟写作方法。
要求: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马在某个方面的特征。
如选第五段:马,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
四、交流感受,激情结语。
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去感悟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创意说明:
本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了“一文两读”,采取多种形式来阐释课文。既有重表达的
“寻读”,又有重实践的“练读”,开拓出了阅读教学又一个新的境界,设计中所安排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的活动机会及灵动的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给学生思想上以深深的印记。
篇8:第5课《看电视》教案
第5课《看电视》教案
5、 看 电 视教学目标:1、认识14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知道大家在生活中应该相互的关爱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全家人在生活中应该相互关爱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提题
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提题:看电视
能谈谈你的家的成员都喜欢看什么节目?
但是,小明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奇妙在哪里呢?打开课文《看电视》
二、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中什么事很奇妙呢?
(二)自读课文
1、再读课文找出生字,生字多读几遍
2、记住生字字音(检查生字情况:分节读,正音)
(三)生字教学
1、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词语巩固生字
(四)写字教学
“ 全家”两字教学
(五)读懂课文
1、 再读课文,读懂后让你上来排顺序
爸爸和我―――足球迷
奶奶―――京剧 听的入迷
篇9:农夫和蛇第教案
农夫和蛇第一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伊索寓言》的内容及作者的情况。
2、复述、概括故事内容。
3、研读课文,理解主旨,探讨寓言的多重寓意。
二、教学重点:
概括故事内容。
三、教学难点:
探讨语言的多重寓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在小学都学习过那些寓言故事?你现在还知道它的寓意吗?
你从中了解到了寓言的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农夫和蛇》。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课题:农夫和蛇
(二)、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内容及伊索的`相关知识
1、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内容
让学生说一说所了解的有关《伊索寓言》的内容。
2、了解作者
让学生说一说所了解的有关伊索的有关知识。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及故事梗概
要求:1、自由读课文,标出段序。
2、标出生字、词,借助字词典或者同桌讨论解决。
3、复述故事内容。
4、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四)、检查初读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怜悯( ) 胸脯( )
2、解释词语
(1)、致命 (2)、怜悯
3、复述故事
刚才几位同学复述了这则寓言故事,符合要求,也从中了解到了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则寓言故事?
小结:同学们概括的比较好,那么这则故事告诉给我们一个设么样的道理呢?
(五)、细读课文,品味内容
1、农夫和蛇各有怎样的特征?个表现在哪里?
2、探讨寓意
前文写的是毒蛇,而最后却成了“恶人”,是不是作者写错了?
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寓意,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则语言的寓意?
如果你会看到了这只冻僵的蛇,你会如何处理?
五、课堂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这类恶人,决不能心慈手软,施以仁义,要坚决歼灭之。
六、作业
课下搜集带蛇字的成语,不少于三个,并释义。
附:板书设计
农夫救蛇 →被蛇咬 → 教训
(善良) (凶残)
篇10:第2课土地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理由类型和特征
2、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3、理解我国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篇11:第2课土地资源教案
【教学用具】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今天具体学习一下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分布。
2、读课本57页插图,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特征。
讲解: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是林地耕地比重小,后备土地少。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利用类型
2、构成特征
读我国土地利用图,找出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地区,结合地形和气候分析其原因。
补充:耕地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转承)那么,我们在利用土地的时候,产生了那些问题呢?
板书: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阅读59页材料,找出我国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讲解:因此,保护土地资源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国公布了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和一系列法律。用来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大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说身边存在的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
总结:土地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对于身边出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要大力宣传,制止。学生读图,讨论,结合课本,找出四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
类型季风干湿地形
耕地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林地季风区湿润山地,丘陵
草地非季风区干旱,半干旱高原,盆地
耕地:乱占耕地,水土流失等
林地:乱砍滥伐
草地:草地退化,荒漠化等。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了乱占耕地,乱砍滥伐等现象。
【作业设计】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篇12: 《上册第5页》教案
《上册第5页》教案
教学目标:巩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口算和笔算,及除法的验算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重点:
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
2、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难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笔算和验算
教学内容
一、基本题练习
1、做P5(1)。口算题。
直接写得数。(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快)
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P5(2)前两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叫一位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3、做P5(3)
先算一算,填一填,再比一比。
提问:哪个组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多?
从这张表中,你还能看出什么?
先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
4、做P5(4)
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场景图,图中的隐含条件是每2个小朋友用一张课桌。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5、做P5(5)
提问: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三辆车的座位?
二、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课堂作业:P5(2)剩下两题。
四、课后作业(黑板上)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4÷4=77÷7=93÷3=66÷3=
2、48位学生去看电影,有4排座位,每排应该做多少人?
五、教学后记:
篇13:变色龙 教案 第一稿
变色龙 教案 (第一稿)
变色龙 (第一稿) 【教学目标】 1、学会紧扣题目来把握文本从而理解文章内涵。 2、选取社会生活片断,塑造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 学会紧扣题目来把握文本从而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变色龙”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2、 那这篇小说中谁身上有“变色龙”的特点呢? 明确: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颜色。 主要人物----“奥” 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也是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 整体感知 文中的“奥”是如何变化的呢?请谈谈你们的见解。 学生梳理、概括 通过预习,让学生疏通文本,初步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回到题目上: “变色龙”它变是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自己的颜色,“奥”又是因为什么要这样“善变”呢? 【分析“奥”的生存环境】 适当介绍小说的写作的社会背景 大的社会环境: 寻找文中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四下里……也没有” 文中其他地方“现在人人平等啦”“要是人人都……没个活头儿了……” “奥”在这社会中的位置: 也只不过是一个小警官,上面有“狗的主人”将军”…… ---巴结 下面有“赫留金”“巡警”…… ---欺压 通过提问作为学生的思维导向,去归纳、理解、感受人物的深层原因。 深入文本, 学生合作探究。 继续紧扣题目: “变色龙”它的这一特性是为了“保护自身”而具有的,同学们想想“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 “奥”的变也是一种没有是非黑白,只求保全自身的'一种“万变不离其宗”,是当时黑暗社会一种产物---人性的扭曲。 在解读课文时仍抓住题目,揭示人物的性格本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判断能力。 研读探究, 理解小说意义。 同学们,那我们再仔细研读下文本,作者用“变色龙”为题目,只是赋予“奥”他一个人物形象吗? 【分析:赫留金、围观的人、厨师】 由此得出,变的特性是文中人物的共性,也就是当时社会的共性。明确是黑暗社会中扭曲的人性,人性的弱点。 仔细再次阅读文章: 对于其他人物的细致探究,更好的证实这种“变色龙”的现象是一社会现象,“奥”只是这种现象中的一个典范!从而更好带动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以及对于题目“变色龙”现在的比喻意义的领悟。 通过对于次要人物刻画的思考,进一步理解小说深层内容,理解了作者意图,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拓展阅读,品味作者的艺术风格。 【根据教学时间随机安排,可课上教学,也可做为课下作业】 明确,契诃夫他前期的作品只是以批判者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所以他表达出的是这些生活中完全被扭曲了的人性,是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进行揶揄和嘲讽 拓展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注意方法的运用,注重能力的迁移。 布置作业 阅读契诃夫《小职员之死》从题目入手探究文章的深层意义,并做好摘抄。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 达到小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篇14:第09册音乐教案
苏教版第09册音乐教案
苏教版第9册音乐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纪律比较好,个个都很认真,总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接受能力不错,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乐观。 这些学生在班级中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对全班同学的影响很大,给班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学生上课时乱叫,音不准,作小动作等。但我相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后,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善。差生分析:
姓 名 性别 差生原因
朱骏凯 男 好动,所学内容接受不了。
曾鹤鹏 男 懒惰,上课纪律不好,不求上进。
毛建发 男 智力差,对音乐课缺乏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
3、 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 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提高演奏能力,学习表达不同音情感的乐曲。
情意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质量目标:
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八首,选用歌曲二首,每课还包括“唱”、“认”、“做”、“听”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其要求如下:唱:学习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学习用轻柔或有力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认:认识全音符,断音记号。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题目,比如:听音选择,合唱练习,用直线乐句合唱练习,选择结束音。听:欣赏歌曲,简单介绍人声分类常识几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器乐:学习表达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情感的乐曲,提高演奏能力。。
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歌曲表演,做题目,欣赏。
教学难点:感受各种拍子的特点,欣赏能力,审美情操的培养。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并按教导处统一备课格式,认真写好教学详案。
2、 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35分钟的课堂时间,向35分钟要效率。
3、 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4、 认真按照教案上课,上课坚持说普通话,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5、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投影仪、录象、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 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社会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本学期准备成立几个兴趣小组,如器乐、舞蹈、合唱等。
8、 提优补差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2)、通过课外艺术活动。
9、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五、教科研课题研究
1、课题名称 怎样教孩子学唱歌
2、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 1、 学习《江苏教育》、《福建教育》等杂志。 2、 《音乐教育心理学》 3、 有关音乐方面的各种资料。 4、 《课堂教学模式选择》
3、操作措施 1、 利用课堂时间提供学生练习、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兴趣。 2、 针对学生实情,进行教授的同时,注意个别学生的潜在因素,发挥学生特长,提高总体水平。 3、 根据兴趣特长参加兴趣小组、合唱队。
4、活动安排 利用课余时间安排:文艺录象 教师辅导5次 学校文娱演出1次 配合班主任主题班会1次
5、成果显示 班队活动
六、教学进度表
1 《种太阳》
2 《种太阳》 《盼红军》
3 4课时
4 《牧童》 3课时
5
6 《我爱我的家乡》 3课时
7 《杨柳青》 3课时
8 《美丽的黄昏》
9 3课时
10 《拾稻穗的小姑娘》
11 4课时
12 《踏雪寻梅》
13 4课时
14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3课时
15
16 《童年多美好》 3课时
17
18 《踩雨》 3课时
19 《小号手之歌》 复习考试
盼红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视唱、节奏训练
教学目的:通过视唱练习掌握音准、熟悉乐谱。
教学重点:视唱中节奏的配合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设计:
哼鸣练习
1、师出示练习曲:
4/4 12 34 5―|54 32 1―
m m
2、师伴奏
1、生唱谱,哼鸣。
新授
1) 介绍视唱、调号、拍号
2) 师给时间生识谱
3) 师一小节弹谱
4) 师连弹歌谱
5) 师播放《盼红军》比较与视唱的不同。
1) 弹旋律
2) 再弹旋律
1)师出示节奏
2)师作适当提示生打节奏
3) 点名学生打节奏
4) 如有错误,指出错误,并示范一遍。
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盼红军》
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盼红军》,使学生了解红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
2、学会用抒情舒展的声音表达歌曲内容,掌握歌曲中多次出现的切分节奏。
重点、难点:用抒情、舒展的歌声来演唱
不同的切分节奏的演唱
教学过程:
哼鸣练习1、师出示练习曲:
4/4 12 34 5―|54 32 1―
1、生唱谱,哼鸣。
2、m m
2、师伴奏
节奏训练
1、切分节奏
师打一遍,教给方法
2、师有变化的根据书上内容更改节奏
新授
1、放用故事导入课题
2、播放歌曲
3、教唱歌谱
师指导学生识谱
师弹一小节,生唱一小节
师连弹琴
4、读歌词
5、师教唱第一段歌词,把一字多音处重点教唱
6、师伴奏
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听音填空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欣赏歌曲,了解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对比本课出现的民歌,知道中国各地的民歌各具特色。
2、基本准确听记旋律。
教学重点、难点:听音填空。
教学过程:
新授
师弹音阶,生演唱。
师一小节一弹(有的内容)
师引导生打出听音的节奏
师弹旋律,如果生不会,适当提醒个别重要的音
师问:你听过江苏的民歌吗?你知道哪些?
导入本课欣赏的歌曲《茉莉花》,是一首流传较广的汉族民歌,原名《鲜花调》,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风格也基本相同,以河北和江苏的最为典型。……
播放歌曲,并配有苏州园林的景色图,生边欣赏边听。问:旋律特点
师提出跟唱和背唱
《码头调》的欣赏同上。
概括江苏民歌的特点
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第一课
一、教学内容
(一) 唱 《种太阳》
(二) 做 听音选择 合唱练习
(三) 听 《咱们工人有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四) 八孔竖笛 《沂蒙山小调 》 《如歌的行板》
二、教学目的
(一) 学习用纯净、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种太阳,表达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
(二) 通过听音练习唱准四度、五度、六度音程,为歌曲学习打好基础;二声部视唱做到音准节奏准确,,声部和谐均衡。
(三) 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音乐的时代气息。
(四) 八孔竖笛:巩固高音区的吹奏技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准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附点和十六分休止符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准确拍出节奏。
2学会唱歌谱、歌词,掌握附点及十六分休止符。
教学过程:
一、节奏练习
附点音符节奏
十六分休止符节奏
二、教师导入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小女孩想把太阳送给谁呀?
你想把种出来的太阳送给谁呢?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小女孩要送给谁呢?
放音乐
好听吗?
三、教学歌谱
看卡片
自由读
指名读附点节奏
谁能当小老师?
指名学生读出休止节奏
小女孩、太阳、书本、台灯
学生想象图上的小女孩梦想能种出许多的太阳。
生:送给南极;送给冬天;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生听,感受节奏
学生随录音哼唱,提醒学生注意换气记号v
共有几个乐句?
教师唱
教师纠正
四、教唱歌词
师范唱
学生跟着唱
听录音连起来唱
作业:
能唱准歌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种太阳。
2、通过听音练习唱准四度、五度、六度音程,为歌曲学习打好基础;二声部试唱做到音准节奏正确,声部和谐均衡。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30 20 10
mi mi mi ma ma ma
三、复习歌曲
再听录音
跟录音唱,这首歌适合什么速度唱?
分组比一比,看哪一组唱得好。
男女生分开唱。
看图唱
教师示范唱
完整地唱
找出一句舒展优美的旋律。
四、听音填空
师用六张卡片,任意弹一组,让学生选出是哪张卡片。
1、 sol mi@
2、 fa re@
3、dol@ mi
4、 ti re@
5、re@ sol
6、 sol dol@
五、合唱练习
练习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
师强调附点音符和休止音符节奏。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歌曲,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音乐的时代气息。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你们会唱进行曲吗?举个例子?
谁来唱一唱?
指名唱
进行曲有什么要求?
听录音,《国歌》用什么演唱形式?
内容是什么?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有关人们求解放的歌曲。你们想听吗?
三、初步听
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
1、《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词曲,反映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改造世界的豪迈气魄。
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1939年作于延安,原名什么?
1950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四、再听
1、《咱们工人有力量》用什么速度唱?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用什么演唱形式?
速度和情绪怎样?
再放录音
谁能来唱一唱?
《八路军进行曲》
小结跟节奏踏步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八孔竖笛高音区的吹奏技巧。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问学生:你们学过八孔竖笛的哪些音?
你还记得这7个音符的指法吗?
Sol la ti 指法怎样?
Dol re mi fa 的指法呢?
吹奏方法怎样?
三、教学高音区吹奏方法
1、高音区dol′re′mi′fa′sol′怎么吹呢?
2、在中音的基础上左手大拇指按半孔,教师示范
放录音《如歌的行板》俄 柴可夫斯基作
出示曲谱,什么拍子?
2、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教师师范吹出五个高音
问好
学生:1 2 3 4 5 6 7 sol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全按
la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全按
ti左手大拇指、全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dol 左手四孔全按、右手四孔全按
re mi fa 学生说明指法、作出手势,不吹出声音
吐奏
学生欣赏
2/4拍3/4拍混合拍哼出旋律
教师指导
要求,练第一首《如歌的行板》
作业;预习第二首《沂蒙山小调》
学生听,模仿
学生练习
《如歌的行板》
同桌合作,一个吹,一个唱
齐奏
3、牧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牧童》、为歌曲配伴奏、听音
教学目的: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演唱歌曲、感受快乐情绪并表现出来
通过听音填空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培养调式感,主音感。
教学重点、难点:八分音符加四分音符的节奏与切分的混淆。
教学过程
一、新授歌曲
1、师引发教学氛围
2、播放音乐欣赏,问:演唱情绪、演唱形式
3、教唱歌谱(第一声部)
4、竖笛范奏歌谱
5、教学歌词(“朝霞里”与“露珠儿”及“赶着那”的节奏不是切分节奏,生很容易混淆,师注意提醒。)
6、师引导生用拍手、拍腿或拍肩膀等为歌曲伴奏。
7、师钢琴伴奏
8、师问:可以用什么演唱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二、师再次伴奏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听音填卡片,用直线连乐句
教学目的:通过听音填空和连接上下句联系,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培养调式感、主音感。
教学难点、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
教学过程:
听音填空
1、音阶训练
2、请生单独演唱音阶
3、给生听取四张卡片上的音
4、音填入
情况反馈
再弹两小节
四小节连弹
师两小节一弹,并我卡片中的
旋律连接
1、师弹奏旋律
2、师提示从结束音上分析怎样连接更通顺。
从学生的答案中找出概括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二声部合唱、欣赏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的能力
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外国歌曲的旋律特点,及歌曲所表现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对外国歌曲旋律的特点的把握,及情绪的表现方式。
教学设计:
合唱
1、为生伴奏演唱
2、再次伴奏
3、弹奏二声部的旋律
师伴奏
4、为生伴奏
5、单独合唱“我跟着朝霞一块儿起来”与“赶出了牲口座在小河边”这句。
欣赏
1、师:以前我们欣赏的是民族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捷克的和一首阿根廷的歌曲,让同学们品尝一种的新得口味。
2、师播放歌曲《母亲教我的歌》问:歌曲中的两段旋律,哪里相同,那里不同?情绪有什么变化?
3、师小结
4、《小小的礼品》欣赏同上
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竖笛
教学目的:学习二声部合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色、音准的控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对节奏的控制以及合奏的配合。
教学过程:
竖笛教学
1、师引导复习竖笛的三首曲子,师检查。表扬吹奏好的,对吹奏不好的积极鼓励。
2、新授:一声部曲谱演唱
3、师范奏一声部
4、二声部师引导,生自学
5、播放竖笛曲子双声部
6、师巡视
师指挥引导指点(注意弱起小节要轻)
4、我爱我的家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唱这首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的家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你的家乡美吗?
不管你的家乡怎么样,每个人对家乡的感情都是很特殊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我爱我的家乡,我们看看“我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二、教学歌谱
1、师放录音
你觉得学这首歌有困难吗?
2、谁能说说三种休止符号的时值?
老师范唱
老师弹琴,
提醒学生注意休止符号,海洋的“洋”的时值
再放录音
教师指导哼唱的方法
像含着一口水
三、教学歌词
1、教师师范唱
2、最后两句反复强调休止附的唱法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歌曲内容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歌曲?
你还记得怎么唱吗?
放录音
2、你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最高的山峰是指什么?
宽阔的海洋
古老的宫殿
最长的城墙
3、背唱这首歌
二、练习
1、组合节奏短句
X X X XX X X
X― ― X X X
教师巡视
3、作曲
下面我来考考谁是小作曲家
选出两种节奏短句,用dol\re \mi 作素材组成旋律,看谁的好听
教师指导
师唱一唱
三、小结
第三课时
1、教学目的: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形象,了解重奏的演奏形式,初步培养学生听
辨多声部音乐的能力。
2、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毛主席的故乡是哪里吗?
二、器乐欣赏
你看,一列火车正往韶山跑呢!
放录音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是一首木管五重奏曲,你知道这些乐器吗?
出示五重奏图
3、你听到了书上的旋律吗
三、熟悉旋律
你会唱书上这一段吗?
1、师范唱,
2、师弹琴
3、你听到了几遍这样的旋律?
再放录音
这两遍完全相同吗?
4、一头一尾的乐段表现了什么?
中间一段呢?
四、联系歌曲
我这里还有一首歌,你想听吗?
老师唱
《火车向着韶山跑》
呜!轰隆隆隆――
你如果坐在火车上开心吗?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八孔竖笛低音区的吹法,如do\re\mi\fa\sol的吹
教学过程:
一、复习do\re\me\fa\sol的指法
sol的指法
你能说一说吗?
怎么吹的?
2、do\re\mi\fa的指法
谁来示范一下这几个音的指法 ?
(1)dol八孔全按
(2)re除右手小指七孔全按
(3)mi除右手小指、无名指六孔全按
(4)fa左手全按、右手食指按全孔
你能吹出来吗?
二、教学练习曲
1、学唱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放录音
读歌谱
指导学生区分X XX 和 XX X
教师范唱
2、学吹《掀起你的盖头来》
教师吹
注意连贯、节奏准确、欢快活泼
三、小结、
5、杨柳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感受扬州民歌的风格,并通过歌声初步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用方言唱歌,歌曲衬词的演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等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唱歌曲《拔根芦柴花》,让学生欣赏
2、讲解扬州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二、教唱歌曲
1、教师唱
2、带领学生唱
3、学生随琴唱 、
三、讲解歌曲的演唱要求
1、重点衬词的唱法
2、用扬州方言来唱
四、比较用普通话和方言唱两者的区别
五、分新式唱
1、独唱、
2、齐唱
3、独唱和齐唱相结合唱
4、表演唱
六、教师评价,肯定学生的表演
七、提出问题
1、你还唱过哪些民歌
2、能用方言唱吗
3、表演给同学看
课后找找别的民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做一做的练习,培养学生演唱二部合唱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旋律小结的划分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用美妙、和谐的音色唱二部合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等
一、复习歌曲《杨柳青》
1、弹琴让学生轻唱
2、个别表演
3、集体演唱
二、唱二声部合唱
1、唱二声部旋律
2、唱第一声部旋律
3、讲解两声部的合唱要求:先轻唱、二声部稍响、用透明,优美,轻盈的声音唱
三、两声部合唱划分小节
1、讲解要求
2、2/4、3/4拍的意思
3、举例划分两种拍子的小节划分
四、学生练习书上的练习
五、将强拍涂黑
六、将所划分的旋律唱几遍
第3课时
教学目标欣赏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梦幻曲》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器乐1曲的表现方法,了解小提琴,大提琴的不同音色和表现特色,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等
一、欣赏导入
1、介绍弦乐器的种类等
2、小提琴
3、大提琴等
二、欣赏乐曲《阳光》
1、提出问题:乐曲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旋律怎样
2、播放乐曲让学生听
三、讲解乐曲是作曲家陈纲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风格的小提琴曲,描绘了塔吉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和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四、欣赏《梦幻曲》
五、讲解该乐曲
德国作曲家舒曼在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选曲的一片段
六、再次播放,欣赏
6、美丽的黄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巩固已初步掌握的合唱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用优美、和谐的声音较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单介绍欧美一些歌曲
2、介绍轮唱、齐唱、合唱等演唱
二、教唱歌曲
3、欣赏歌曲
4、学唱歌曲
三、教师弹琴,学生唱
5、讲要求,让学生轮唱
四、分形式唱根据歌曲情绪,给三个乐句加强弱记号唱
6、强、弱、强
7、弱、强、弱
8、很强、强、弱等
五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
说说表现的情绪和意境有什么不同
六、分形式唱
9、第一遍齐唱
10、第二遍分三组轮唱,甲组先开始、唱止第二行,乙组从头开始,乙组唱至第二行时,丙组从头开始唱
七、用各种发声唱,体会三声部的轮唱和合唱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演唱歌曲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表演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为不同的旋律加上合适的结束音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1、弹琴让学生清唱
2、分组按轮唱的形式唱
二、给歌曲配动做和队形
1、动作:为三个乐句分别想一个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队形:按轮唱声部进入的顺序,用不同的队形,边唱边走
三、用不同的乐器给歌曲伴奏
1、三角铁
2、鼓
3、碰铃
4、锣等
四、唱下面的旋律,并为四个乐句选择合适的结束音
3、弹琴让学生先唱
4、让几个音给学生选择
5、反复唱,选择最合适的
五、想想,还有哪些音合适
第3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听辩乐器音色的能力,了解器乐曲塑造音乐形象的特点,感受乐曲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静心聆听乐曲,说说感受他的情绪和意境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等
一简单介绍管弦乐曲
1、管乐
2、弦乐
3、以前所听的乐曲
二、欣赏乐曲
1、听磁带
2、简单介绍柴可夫斯基
3、弹奏乐曲《那不勒斯舞曲》
4、让学生随琴唱曲
三、回答问题
1、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四、可以分为几段学生随着乐曲做简单的动作,表示情绪的变化
五、听《日落》
1、欣赏音乐,完整的欣赏
2、简单介绍作曲家:格罗滋
六、介绍乐曲的形象,结合图画介绍
1、大自然的奇观构成五幅音画
2、日出
3、如画的沙漠
4、羊肠小道
5、日落
6、暴风雨
七、随琴轻唱
八、再次欣赏
第4课时
教学目标给乐曲选择句末音,给乐曲排序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白乐曲的整体特点和来去走向,曲式的基本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音乐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1、种太阳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小雨沙沙等
二、回答问题
1、以上的乐曲结束音有什么特点
2、换作别的音好不好
三、总结乐曲的特点
1、朗诵古诗词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等
2、古诗词的语言语韵和走向乐曲和古诗词的相同点:启、承、转、合
四、乐曲的结束音的特点
1、大调 如 种太阳 以 1的音结束
2、小调 如 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五、练习
1、选择句末音
2、歌唱所出仕的旋律,决定大调还是小调
3、选择
六、练习
1、给乐曲来排序
2、唱好每句旋律
3、分析是大调还是小调(以6 和1 两个音的多少和乐曲的流向来判断)
七、总结
7、拾稻穗的小姑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
教学目的:学会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拾稻穗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懂得从小珍惜粮食,勤俭节约。
教学重点、难点:下滑音,倚音,连音线的演唱方法。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发声练习
《月亮出来了》
34 55 5―|34 55 5―|56
月亮出来了,……月亮,
54 34 5|34 32 1―||
月亮出来了,……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图画,问:画的是什么?
金色的秋天,丰收的稻田,农民正忙着收割稻子。
2、收割完了,走来一群小姑娘,她们来做什么听完之后请回答,范唱。
3、他们来干什么?
4、粮食都运走了,为什么还要拾稻穗呢?
5、虽然丰收了,她们却不浪费一粒粮食,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我们来学习这首歌。
三、歌曲教学
1、出示歌谱
2、师根据生的问题讨论回答,解决问题
3、再次欣赏
4、教唱,提醒难点
5、师伴奏
6、师提示下滑音和前倚音的演唱,把小姑娘开心的样子体现了出来。
四、学唱歌词
听伴奏
边听边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跟老师唱旋律,给乐谱添上符干和符尾。
2、欣赏
教学目的:1、能较为准确的唱出前倚音和下滑音;能懂得牌号的含义并写出相应的节奏。
2、培养学生听辨、欣赏乐曲的综合能力,能够较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1、容易把滑音唱重
2、根据拍号完成旋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7、欣赏乐曲时一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8、二、要让学生听辨课本中所列出的各个主题音调,逐步培养学生听赏器乐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跟着老师唱旋律
1、出示旋律,提醒生观察旋律中出现的记号。
2、师告之是:上滑音记号。
3、并范唱
4、师伴奏
二、根据拍号填旋律
1、师带领大家复习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
2、复习拍号
3、出示旋律:师讲答案是多种的,只要完整流畅就行。(提醒符干的书写)
师帮助他们演唱准音准和节奏。
三、欣赏
1、师介绍乐曲的背景:是一首小型的管弦乐,表现了“四人帮”被粉碎之后……
2、播放音乐,问:反应的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可以听出哪些西洋的管弦乐?
3、师点评。
4、再次播放乐曲,听出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用怎样的色彩来表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竖笛
教学目的:通过《三十里铺》的练习,学习三个声部的合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奏水平,培养学生的均衡、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均衡、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
竖笛教学
1、弹琴生预习歌谱生预习
2、一句一句弹琴生一句一句演唱
3、师连弹生连唱歌谱
4、师范奏(连音线要注意演奏)(以及跨越反复记号的使用)
5、师打节奏生,有节奏有音准的演唱,同时带上慢速,快速的表情,争取唱出陕西民歌的味儿!
6、师巡视
7、师伴奏
8、师领奏
8、踏雪寻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跳音记号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重点:渐强、渐弱的演唱技巧、前半拍休止的节奏,以及连音和断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播放音乐
在雪后放晴的一天休息日的早晨,你最想干什么?
2、练声
1、、远方一位小客人被吸引了过来,他是骑着毛驴过来的,脖子上的铃铛发出“叮当”的响声,跟老师演唱。(练声)
2、师注意提醒跳音的演唱技巧。
三、节奏
1、小孩闻到了梅花的香味,要去采梅,跳过一条小水沟。
2、出示节奏
3、师作适当的引导,跟生一起打节奏。
四、新授
1、师范唱歌曲
2、师教唱歌曲
3、师提醒:情绪、节奏、连音与断音、渐强和渐弱。
4、师伴奏,并为同学录音
5、师播放录音
6、师再次伴奏
加入打击乐,创造节奏为音乐伴奏
五、课堂小结
尽管梅花是冬天开的,但我们看梅花并不觉得冷,要能够体到“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的意思。愿梅花的精神能陪伴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创造节奏、合唱练习
教学目的:巩固学生对各个拍号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
1、把你所知道的拍号讲出
2、讲讲含义
3、再举例深化
4、讲出你知道的音符
5、如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其他音符各多少拍?
6、师组合音符,问它们之间的关系,问有多少拍?
7、你知道的节奏列举出来
8、补充
创作节奏
创作节奏
师创作
师打出学生创作的节奏,并和学生一起打
师生共同点评
师表扬创作高手,再次打他们创作的节奏
合唱练习
演唱江苏民歌《蝈蝈蝈》
师范唱歌谱
师一小节一弹
师与生合唱
师伴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抗敌歌》和《卡农歌》,激发爱国的热情,感受二部轮唱的效果。了解音乐家黄自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由于时代不同,要能调动学生对黄自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介绍黄自,讲黄自和抗敌歌的故事新授
1、师播放音乐《抗敌歌》,问歌曲中的情绪,精神
2、师带领生演唱歌曲中较为激昂的一段
3、师鼓励,让生唱出歌曲应有的情绪
4、师讲解卡农的意思。
5、师播放卡农
6、师伴奏
7、师用手势指导轮唱
8、我们还学过关于黄自的哪些作品吗?
二、小结
篇15:第09册美术教案
苏教版第09册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学期教学计划
.08.28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数 备 注
1 《教材疏通》 1课时 这里要说明的是:1、本计划所安排的教学周次为实际教学所需的周次时间,与学校安排周次略有不同。2、第五周为国庆节,故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未将本周列入教学计划。3、由于涉及班级比较多,本计划只是针对一个班的教学所定。
第一课《印象深刻的事》 1~2课时
2 第二课《山水》 1~2课时
第三课《园林》 1~2课时
3 第四课《纸花》 1课时
第五课《插花》 1~2课时
4 第六课《壁饰》(一) 1~2课时
第七课《壁饰》(二) 1~2课时
6 第八课《英俊的脚》(一) 1课时
第九课《英俊的脚》(二) 1课时
7 第十课《英俊的脚》(三) 1课时
第十一课《漂亮的鞋》 1课时
8 第十二课《鞋的联想》 1课时
第十三课《我设计的鞋》 1~2课时
9 第十四课《黑、白、灰》(一) 1~2课时
第十五课《黑、白、灰》(二) 1~2课时
10 第十六课《字的联想》 1~2课时
第十七课《版面设计》 1~2课时
11 第十八课《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 1~2课时
第十九课《秋风瑟瑟》 1课时
12 第二十课《雕萝卜》(一) 1~2课时
第二十一课《雕萝卜》(二) 1课时
13 第二十二课《非洲雕刻》(一) 1课时
第二十三课《非洲雕刻》(二) 1~2课时
14 第二十四课《卡通画》(一) 2~3课时
第二十五课《卡通画》(二) 1~2课时
15 第二十六课《可爱的家乡》 2课时
第二十七课《我崇拜的人》 2课时
第一课:印象深刻的事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教材自成一个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位居全册之首,是新学期的开篇内容。
丰富的暑假生活结束了,又开始一个新学期,本课的安排就是一个极好的过渡。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课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印象深刻的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经验,追忆难忘时光,唤起美好情感。正如本课文字部分所言:“平凡的日子,似水流年,只有印象深刻的事件,才会激起记忆的浪花。”当记忆被唤醒,情绪被调动,快让学生拿起画笔,在纸上呈现往事,呈现心灵。
“又长高了”就像是一幅大写意,把量身高时新奇的感觉、强烈的印象恣意表现出现。这里没有比例,只有大胆地夸张和盎然的情趣。
“拔虫牙”对儿童来说这一小小的外科手术是有生以来惊心动魄的一次印象,大张的嘴巴、虫蛀的牙齿、古怪的牙钳、奇妙的聚光灯……还有室内的一切陈设,莫不给小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构图饱满,主次分明,细节生动。
“集体过生日”,这幅表现细腻的画图肯定出自一个细心的女孩之手。它妙就妙在把一连串热闹的活动巧妙地安排在了一幅画面中,人物庞杂,活动繁多,充分体现出集体过生日的热闹和幸福的主题。把记忆变成画面,记忆会更清晰、更永远、更美丽。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完成一幅以印象深刻的事件为主题的习作。难点是做到构图饱满,画面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①回忆生活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并体会它带来的感受。
②运用不同绘画材料来表现经历和感受。
③完成一幅记忆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多种绘画材料,如水彩笔、水彩颜料、国画颜料、水粉颜料及相关用具。
●导入:教师假以《拔虫牙》小作者的身份,生动讲述“那次”拔虫牙的经历和感受。注意故事要形象,讲述要真切。
●欣赏:出示儿童画《拔虫牙》(放大图),画面与故事对照,欣赏画面是如何表现拔虫牙的经历和感受的。
●讲述与感受:指名(或同桌之间)各讲述一件自己曾经历的难忘事,体验当时感受:欣喜的、惊讶的、孤单的、热闹的等。
●师生合作:以某一学生所讲述的难忘故事为内容,师生板演合作一幅记忆画。注意:在合作中教师要以儿童心理和稚拙笔法经营画面,着意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到创作中来。
●创作表现:在教师的创作启发下,学生各自把印象深刻的事表现成有主题的画面。注意:自由选用不同绘画材料。教师巡回指导。
●欣赏评述:同学互相赏评习作。有没有在习作中大胆运用了以前所学的美术知识;画面有没有感染人的地方(即表达出习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选择自己喜爱的美术材料进行绘画表现。
●能否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在绘画表现过程中能否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课:山水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与第三课构成一个单元:水墨游戏。水墨游戏贯穿于小学美术低中高三个阶段,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是在前两次学习基础上的安排,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笔墨体验,所以本课水墨游戏相对提高笔墨要求。但是这并不等于要上成纯粹的技法课,要在水墨游戏中尝试、体验,得出一点笔墨技法。
不同于以前,本课题《水墨游戏》后还缀以“山水”二字。但它不同于山水画教学,更不同于专业的山水创作。大可信手涂来,或峰、或岭、或云、或谷、或石、或木,随意表现一颗幼稚的心对山水的新奇感知。
本课教材选取了两位著名山水画家石涛、傅抱石的作品各一幅,要引导学生欣赏它们都各自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山水,水墨表现大异其趣,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创新,是另一种境界的水墨游戏。教材中还选取了若干幅儿童水墨山水,画面显得舒展、自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水墨游戏中对山水的笔墨表现感兴趣并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水墨表现方法。难点是在水墨游戏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水墨表现方法;能完成一幅比较满意的水墨山水习作。
(二)教学目标
①观察或回忆看过的山山水水,以树木、山石、水流、人家等为素材,画一幅山水画。
②注意点、线和墨块、色块的合理运用,培养对水墨画的兴趣。
③通过体验,发表对水墨山水作品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笔、墨、纸、调色盒、颜料、盛水盒。
2、山水图片。
●教学策略:
从真正的水墨游戏开始(自由画心中的一座山或一片云或一棵树),引入对水墨名作的欣赏,理解水墨游戏的最高境界。了解笔墨变化规律,着重摸索水墨表现技法,不怕失败,鼓励创新。
●注意事项:
水墨游戏不等于让学生凭空涂抹,要先提供视图资料,让学生眼中有山,心中有山,才能启发他们笔下摸索出不同笔墨的山。
●作业过程:
先尝试笔墨变化,再进行水墨习作。
●课后拓展:
留意不同场合所见到的水墨画,仔细揣摩笔墨技法:画家是通过什么笔墨来表现不同特点的山水的。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在水墨游戏中表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和方法的兴趣。
●能否完成一幅水墨山水作业。
●能否对别人的、自己的水墨作业发表见解。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三课:园林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园林”和前一课“山水”同属于水墨游戏,是前一课的继续和提高。当“游戏”玩到一定程度就应该生成某些“游戏规则”了。艺术提炼就是一条规则。本课题虽名为“园林”,但其落脚却是“提炼”。这可以从两幅《谐趣园》对比图、提示文字和“学习建议”中领会。
两幅《谐趣图》相对比,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那幅对景写生图的,因为它写实,面面俱到,满足了他们在画面上不断游移的目光的需要。而那幅创作图就不易引起这个年龄人的普遍兴趣了。这就需要引导:去粗取精是必要的艺术加工,通过简练的笔墨,更集中凝炼地表达作者的感受。由此体会出作品的凝炼之美,意蕴之美。
除名家作品外,教材还选取了三幅儿童水墨园林。都反映出园林的一般特征:亭阁、长廊、秀石、花木等,也都不同程度运用了提炼手法:简约、单纯、洒满童真。
因为写生的需要,建议本课使用2课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在水墨游戏中尝试对园林的表现,理解“提炼”。
难点是:
①对景写生时画面的组织;
②水墨表现时意象的提炼。
(二)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体验水墨游戏的趣味,尝试对园林的水墨画法。
②练习把园林写生稿提炼成意象集中的水墨画。
③对水墨园林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评铅笔写生作业――园林(或校园一角)。
●尝试:如果大家把各自的园林写生画用水墨表现会怎样呢?学生尝试(进行水墨游戏),体现园林的特点。评述笔墨。落脚于提炼。
●欣赏:由学生水墨园林想起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两幅画,出示对比图《谐趣园》。
先让学生自由评述两幅《谐趣园》,再引导学生欣赏,懂得提炼。对景写生图显得细腻、真切;创作图气氛浓郁,更有水墨韵味。
●表现:运用提炼方法表现水墨园林,体验提炼乐趣。教师巡视辅导。
●评述:学生互评,是否体现出园林特征,是否运用了提炼手法 。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在水墨游戏中表现出园林特征。
●能否在水墨游戏中学会提炼,努力使画面简洁生动。
●能否对别人的、自己的水墨园林作品发表一些见解。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四课:纸花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与第5、6、7三课构成“装饰单元”,由此在本学期第一次步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过本课是纸花造型,更倾向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本单元的特例。
花是美好与幸福的象征,通过纸花造型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纸花造型,包括形状、色彩、制作方法,这三者是造型活动中应考虑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神韵,既取悦人的眼睛,又打动人的心灵。教材选取四幅纸花图片,除那幅皱纸作业以外,其余三幅各有神韵:有的简洁动人,有的端庄雅致,有的朴素大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游戏中完成纸花造型,体验动手乐趣。难点是如何把纸花做得漂亮有神韵。
(二)教学目标
① 体验纸花制作的趣味。
② 在纸花制作中,注意花形的设计,色彩的选择,加工方法的变化。
③ 在合作中完成“纸花”的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由色纸导入纸花或以绘画方式切入教学:大家会画花朵吗?看谁画的样式最多。再引导学生尝试以纸材来表现不同样式的花朵,然后欣赏教材中组花艺术,最后小组合作完成组花制作。
●尝试:请大家用色纸任意做出一朵纸花。展示评述:花形、色彩、制作方法等。
●小结:大多数纸花造型大同小异,怎样才能使纸花式样丰富呢?向大自然学习吧。
●欣赏:播放花卉录象,引导欣赏不同花形、色彩和结构,给学生下一步制作带来启发。
●表现:完成有新意的花卉制作,体验制花情趣。注意花形的设计,色彩的选择,制作方法的变化,鼓励使用不同的媒材。发现创意,及时表彰。
●欣赏与表现:欣赏教材每组纸花的神韵。小组合作,设计创新,完成“组花”,努力表现花的神韵。
●课后拓展:到网上查寻奇花异草,选一些感兴趣的,把它们画下来。
三、学习评价建议:
● 是否在纸花制作中表现出乐趣和创意。
● 在纸花制作中能否具有有序的制作方法。
●能否对自己和同学的纸花制作进行评述。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五课:插花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插花》位居本单元的第二课,是在《纸花》“造型•表现”之后的 “设计•应用”。插花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最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很容易培养起学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热爱。本课选入多幅艺术插花,作品设计打破俗套,别出心裁(学生作品除外)。有的以层次取胜,典雅清纯,如“紫花•水仙”;有的以野趣渐长,质朴自然,如“椅背花束”;有的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如“鸟窝•虞美人”;还有的热烈奔放,通体灿烂,如“向日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验插花情趣,练习插花设计,了解插花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怎样使插花显得新颖,自然,有神韵。
(二)教学目标
①喜爱插花艺术,体验插花情趣。
②练习插花设计,了解插花的一般方法。
③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瓶插花练习。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①前一课纸花作业。
②搜集多种枝叶。
③准备多种器皿。
●导入:出示多种花卉,讨论怎样用它们更好地美化生活。导入插花。
●尝试:教师提供一定量的花卉和三个不同器皿,指名若干学生分成三组,尝试插花。
●评述:针对三组插花,师生评述,介绍插花的一般规则,如主次关系,高度比例,外轮廓线等。
●欣赏:打开教材,欣赏插花艺术,对比学生插花与专业插花的不同,进一步感受艺术美。鼓励学生自由评述,教师做生动、精当的点评,突出创意设计。
●合作:分组合作,正式进行插花练习。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创意设计。评述作业。
●欣赏:欣赏国外插花,开阔插花视野。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体验到插花的乐趣。
●能否在插花设计中表现出创意。
●能否在插花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形式原理(如比例与和谐,变化与统一等)。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六、七课:壁饰(一)、(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壁饰即墙壁上的装饰物。按制作的材料大致可分为金属壁饰、陶瓷壁饰、纤维纺织壁饰、纸浮雕壁饰等。
本课所选取的壁饰图片,直观地介绍了从构思到选材,从制作到组合等方法,简明易学,真切感人。学生通过对这些壁饰的欣赏,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感性认识,又拓展其想象思维空间,从而促进手脑并用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走进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同时也为今后的手工制作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进行壁饰的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不同教材的组合制作。
(二)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提高审美能力。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壁饰的一般知识,设计制作一件新颖的壁饰。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三五件不同材料的壁饰作品,剪刀、双面胶带,演示材料,录音机,磁带,有条件地区可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各自条件,就地取材。如:废旧挂历、色卡纸、饮料瓶、芦苇絮、树枝、蛋壳、毛线等。另外还需备有剪刀、胶水、彩笔等。
(二)教学过程:
方案1:
●导入:学生观看教师自编魔术表演,激发兴趣引出壁饰课题。
●欣赏:出示壁饰范具及有代表性的壁饰图片(可用幻灯或实物投影展示),比较制作材料的不同表现,给人外观形象的感受。
●讨论:你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最感兴趣的壁饰所表现的内容吗?你还想到用其他的材料来表现壁饰吗?
●设计制作:学生欣赏讨论过壁饰之后,知道壁饰的用途,材料的运用及给人的感受。练习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寻问学生自己的构思,用哪些材料,表现什么内容,颜色如何搭配,并向学生交代剪、贴、编、扎、插、卷、折、揉等技巧的运用,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合,集体制作。
●要点提示:贴制时应由整体到局部,由里到外逐层叠加,粘贴时要耐心细致,牢固美观。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乐于主动学习壁饰的相关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耐心、细致、有条理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否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自主精神和探究意识,并能用已学过的美术专业术语描述壁饰的制作要领。
●是否能配合班级其他同学,将制作好的壁饰举办一个小型展,体验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八、九、十课:英俊的脚
(一)、(二)、(三)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脚是人类和动物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脚,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和动物的关爱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学习不同的表现方法,创造出千资百态的“英俊的脚”。
本单元共三课时,内容安排是从平面绘画到立体泥塑,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验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为过渡到下一单元鞋的创作,提供了感性素材。具体课时分析如下,第一课时以描绘人类脚为主要内容,从选的范图来看,脚的外形特征各异。一双脚通过巧妙装饰,其外观形象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材正是安排了这些有趣的画面,来培养学生奇思妙想的创造意识。第二课时的内容则选了人类朋友――动物的脚。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再现了它们雄健奇特的脚。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幅学生作品,各种动物的脚排列有序,表现手法多样,似乎让人感到一列队伍正整装待发,那脚上的鳞片、斑纹、色彩等刻画得具体而逼真,给人美的享受。第三课时是培养学生立体观察,立体创作等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从选取的范图中,既有夸张写实的现代城市雕塑,又有单纯拙巧的学生作品,在塑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脚时,作者通过对脚的外部结构特征把握,着力表现脚的力量和风采,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对“脚”的赞美,进一步深化了对脚的内心感受。
(二)教学目标
①学生通过对脚的观察、认识、理解、表现,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关心、爱护脚的情感。
②通过学习,初步掌握,认识不同种类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
③运用多种表现技巧,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千姿百态的脚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英俊的脚(一)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幅脚的范图及相关资料,不同方位脚的录象片段,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课件教学。
●学生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作业纸等。
(二)教学过程:
●欣赏:学生观赏脚的装饰范图,体会不同脚的外形变化而产生的异样装饰效果。
●讨论:通过欣赏范图,你喜欢哪幅图片?谈谈你的感受。如果把脚装饰的更美观,你想选择什么方法?
●描述: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有趣、奇特的脚的形象。
●创作:选择感兴趣的绘画材料,从不同角度对脚进行装饰或写生。
●评价:脚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如何来关爱自己的脚呢?
第二课时 英俊的脚(二)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特征明显的动物脚的图片资料,富有情趣的大自然音乐片段,录音机,演示绘画材料等。
●学生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签字笔、墨汁等。
(根据学生自由选择所喜欢的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
●导入:闭目倾听表现动物的优美音乐,你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乐曲中出现吗?
●体验:回忆自己所熟悉的动物,模仿动物在行走时的表情和动态。
●欣赏:引导学生观赏有特色的动物图片,注重对不同脚的观察和认识。
●启发:哪些动物的脚最吸引你?能说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吗?
●讨论:选取你最喜爱的动物,与同学相互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动物的脚?
●创作:用所带的绘画工具,画一幅神奇而美丽的动物的脚,要抓住脚的特征,注重独特性,新颖性。
●评价:作业观察,相互提出对完成作业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反思:在人口急剧增多,环境严重污染的今天,许多动物将面临灭绝的困境,我们将用怎样的行动来保护动物和我们的家园呢?请用语言描述或写成小短文,抒发内心的感想。
第三课时:英俊的脚(三)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脚的明显特征的雕塑作品或图片,电教媒体,演示用的陶泥,泥塑工具等。
●学生准备:制作材料(黏土、彩泥、紫砂泥、辅助材料),泥塑工具一套。
(二)设计方案:
●引导讨论:展示上两节课学生优秀作品,提问:“有谁能将这些画面变成立体形呢?”小组讨论,并选一同学记录,公布讨论结果。
●欣赏:展示有代表性的脚的雕塑作品图片。提示对脚的外形特征观察,注重对捏制方法的探讨研究。
●感受:带领学生取一块陶泥,在手中简单捏制练习,了解泥的性能,体验手捏制时对泥的感觉,教师也可以做演示指导。
●构思:选择感兴趣的脚,找出其特征,在心中构思捏制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等思维能力。
●讨论:分组讨论。“你准备捏制什么样的脚?打算用哪些工具来表现?”教师与同学共同参与讨论,还可以鼓励其集体设计构思创作内容。
●操作训练: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或不同动物的脚的特征,进行创作。集体创作的同学,还要根据捏制内容合理分工,组合完成。
●评价:对创作完的作品,师生相互评议,可以谈谈自己在创作时的想法,感受,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改进的方法等。
●再创作:针对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如何修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感人,进一步加工完善。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是否愿意与其他学生讨论课堂相关问题,并主动表现合作意识。
●是否对自己完成后的作业表现出乐观的态度,并能及时对照其他同学的作业,找出差距。
●是否有探究意识,对未知的事物能通过工具书或查找资料寻找答案。
●是否针对学习内容,配合教师做好课前的资料搜集。
●是否能用一定的制作材料,塑造出具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的立体物。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一课:漂亮的鞋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鞋”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本课在于为继续学习鞋的联想和设计打好基础。
鞋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日常穿戴用品。鞋,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保护脚的作用,还有装饰、美化的功能。当其上升为工艺品时更是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用的鞋,来从一个侧面了解人类的设计智慧。通过临摹一只鞋,了解鞋的基本造型及其装饰特点,为设计鞋打下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不同的鞋的造型和功能,能够临摹一只鞋的基本造型。
难点是临摹鞋的造型(包括装饰特点、纹样),画自己见过的造型独特的鞋。
(二)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能的鞋。
②帮助学生欣赏造型独特的鞋。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教师收集大量关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用的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实物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学具: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如水粉、水彩、油画棒、彩色水笔等。
要求学生课前力所能及地搜集关于鞋的各种资料。
(二)教学过程:
方案1:
●导入:从学生脚上穿的鞋导入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脚上的鞋的造型特点。认识鞋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保护脚的作用。
●欣赏:教师出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用的鞋的图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风格迥异的鞋,认识到鞋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保护脚的作用,还能装饰人的脚,具有美化的功能。
●讨论: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鞋的造型以及喜欢的原因。
●交流:出示自己搜集的鞋的图片或说出自己见过的最有趣的鞋。
●分析:不同鞋的共同造型特点及设计风格的不同。
●临摹表现:用自己喜欢的绘画表现方法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鞋画给大家看。
●评价: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教师适当给予鼓励性点评。
三、学习评价建议:
●针对学生能否通过对鞋的欣赏认识到鞋的功能及其造型特点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不同鞋的设计风格的赏识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在所欣赏的各种各样的鞋里找出一双符合自己审美风格的造型独特的鞋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观点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鞋的基本造型及其装饰特点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二课:鞋的联想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鞋”单元的第二课。学习本课在于为继续学习鞋的设计打好基础。
鞋是人们日常穿戴用品中造型比较奇特的一种。因为鞋的造型独特,所以人类能够由鞋的设计产生丰富的创意联想,体现人类的高度创造联想与智慧。本课通过欣赏由鞋发生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了解联想的基本方法,并将各种鞋的造型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经验相碰撞产生的联想,进行自己的创造性的联想思维。通过这种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各种鞋的创造性联想设计构思的思维训练。难点是引导学生将关于鞋的丰富联想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
(二)教学目标
①欣赏由鞋生发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
②引导学生将鞋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碰撞产生联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大量关于鞋生发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如水粉、水彩、油画棒、彩色水笔等。
●要求学生课前力所能及地搜集关于鞋的各种联想资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说出自己见过的最有趣的鞋。
●欣赏:教师出示几种鞋的联想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思考,看由鞋想到的联想画,开拓学生的联想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联想思维内容。
●启发:从一只鞋的联想训练进行。请一位同学说出看到哪一双鞋能想到什么?再启发其他同学从同样一只鞋能想到什么?
●联想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鞋,变化鞋的反正、上下或者将鞋破坏一部分,或者将鞋变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见识,发挥丰富的联想,能想到什么?鼓励奇特联想。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看到自己的鞋或者同学的鞋联想到什么?将什么样的鞋进行什么样的变化可以想到什么?
●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联想构思。
●创作表现:用自己喜欢的一种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对“鞋的联想”。要表现出自身联想的独特性。
●作品评价:自评重在解释自己的联想。互评重在互相鼓励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学习评价建议:
●针对学生是否对人类智慧具有自豪感,乐于了解人类设计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能利用简单的美术语言描述不同鞋的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能用自己所学的美术方法表达自己的创造性联想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进行独特联想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三课:我设计的鞋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鞋”单元的第三课。学习本课在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将想象变成现实,是人类创造性的最高体现。能否将想象最大限度以最合理最完美的形式制作出来是衡量人综合素质程度、动手能力的尺度。本课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来,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在鞋的`基本型上对鞋进行创造性设计装饰。己的创造性的联想思维。通过这种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设计风格不同的鞋并尝试将自己设计的鞋制作出来。难点是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风格独特的鞋(包括对鞋进行创造性设计装饰)。
(二)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②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表现出来。
③通过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材料制作的鞋的图片。
●学生进行各种材料的准备:彩纸、纸盒、泥、线绳、颜料、以及其他能用上的材料。
●要求准备的制作工具:剪刀、胶水、胶带、活泥水等。
(二)教学过程:
●导入:鞋的作用。出示一只普通的鞋和一只工艺品鞋。
●讨论:带学生讨论鞋的作用,既可以穿在脚上做生活用品,也可以做成装饰美化用品。
●欣赏:教师出示各种工艺品鞋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讨论分析:可以用来做工艺品鞋的材料有哪些?请学生观察思考后列出各种材料。检查一下自己所带的材料里有没有这些材料,对自己所带的材料进行再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可以做什么样的工艺品鞋?
●创作: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开动脑筋,制作一只工艺品鞋。
●游戏:开一个鞋子博览会,“推销”自己的作品。
●评价:组织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的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
三、学习评价建议:
●针对学生是否在鞋的设计中表现出创意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在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形式美的原理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制作过程是否安全有序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能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制作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能用语言对自己或者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四课:黑、白、灰(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黑白灰”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本课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体会黑白灰独特的美。
有色世界是一种美,无色世界同样也是一种美。黑白灰的世界显得单纯、美得深邃、美得层次迷离,美的让人无法忘却。本课通过对生活中黑白灰的欣赏,了解黑白灰独特的美。并尝试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黑白灰的简单设计创作,主要涉及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物的简单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了解体会生活中的黑白灰并画一幅记忆中的黑白灰画。难点是运用黑白灰进行简单设计创作。
(二)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生活中黑白灰的欣赏,体会黑白灰独特的美。
②在欣赏理解的基础上利用黑白灰进行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物的简单设计创作,画一幅黑白灰画。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黑、白、灰三色(水笔、颜料或油画棒)都可以。
●教师准备黑白灰艺术图片。
●学生力所能及地搜集关于黑白灰的图片。
(二)教学过程:
●感受:分别用黑白两色画一画,说说对黑色的感觉和对白色的感觉;引导学生用两色调和,观察得到什么色?
●讨论:黑白色彩按不同比例调和,可以获得不同深浅的灰色。说说对不同深浅灰色的感受。
●欣赏:学生(以图片或幻灯片形式)观看一些生活中的黑白灰设计图片,如鞋、建筑、手表、摩托车等以自然界本身造化出的具有黑白灰色彩的景象。
●讨论:讨论黑白灰设计给人的感觉。
●体验:体验记忆中的黑白灰,进行体验交流。
●赏析:给出黑白灰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构思讨论:用黑白灰可以设计出什么?
●作业建议:运用所学的黑白灰知识,设计生活用品或建筑物。
●评价:以自我表现展示为主。
三、学习评价建议:
●在感受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积极动脑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独特感觉进行评价。
●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针对学生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简单设计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五课:黑、白、灰(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黑白灰”单元的第二课。学习本课在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黑白灰,并用艺术的手法表现黑白灰独特的美。
在艺术创作中,很多创作者都很善于利用黑白灰艺术独特的,美感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本课通过对黑白灰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感受黑白灰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独特运用产生的独特效果,激发学生对黑白灰的兴趣,从而产生用黑白灰进行创作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黑白灰绘画作品的创作。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了解黑白灰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难点是运用黑白灰知识创作一幅画。
(二)教学目标
①欣赏黑白灰艺术作品,了解黑白灰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②感受黑白灰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独特运用产生的独特效果。激发学生对黑白灰的兴趣,产生用黑白灰进行创作的欲望。
③引导学生用黑白灰进行绘画作品的简单创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有关黑白灰的艺术作品。有齐白石的《虾》、水粉作品《斑马》、摄影作品《毕加索的早餐》、纸版画、黑白图案等。
●学具:学生准备一种自己较喜欢的绘画工具,如水粉、油画棒、彩色水笔等。并准备一个墨镜。
(二)教学过程:
●欣赏:黑白灰的艺术作品。有齐白石的《虾》、水粉作品《斑马》、摄影作品《毕加索的早餐》、纸版画、黑白图案等。
●讨论:自己对黑白灰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
●启发:作为观赏者,你认为这些作品用黑白灰画面来表现,是否表现得很好,谈谈你的感受和评价。
●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黑白灰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或真实感受。
●体验:看彩色画面,说感受。再戴上墨镜看彩色画面,体验黑白灰的层次感觉。通过对彩色和黑白灰作品的对比,说说对黑白灰作品的感受。
●构思:以小组形式讨论自己设计的黑白灰作品,互相提出不同建议。
●创作:以黑白为主,画一幅画。表现题材不限,表现方法自选。
●评价:以自我展示为主。教师不作结论性评价。
三、学习评价建议:
●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积极动脑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独特感觉进行评价。
●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针对学生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简单设计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六课:字的联想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在这个教学单元中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有关平面设计的内容,《字的联想》是关于美术字设计基础训练课。它是版面应用设计学习的基础。它与纯美术字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教材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学科知识专业化。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并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设计创作“字义”与“形意”和谐统一的装饰文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紧扣“联想”,突出趣味性、应用性,从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创作学习的兴趣,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创新的热情。教材举出“甜”、“鸟”、“笔”等一些将汉字的笔画结构与自然物象特征相结合的例子。这种联想内容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激发民族自豪感。
②体验各种不同的形态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联想的设计方法。
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制作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字联想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
●师生收集的各种装饰文字图片资料。
●准备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如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或水彩颜料等。
(二)教学过程:
●欣赏:观赏师生课前收集的有关国内外装饰美术字、报头、封面、海报等图片资料。
●讨论:探讨文字演变的过程并归纳文字联想的一般设计方法。
●操作:利用多种绘画制作表现形式进行尝试练习。
●展评:分组讨论对比,提是改进建议。
●创作表现:选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再进行第二次文字联想设计。
●作业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欣赏的初步认识,先进行尝试性地练习(画小草图),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作业形式。学生讨论评价后,选用多种材料和方法,独立完成第二次文字联想设计。
●课后拓展:
按照学以致用的学习原则,在校园板报、节日贺卡、环境设计、演出道具等创意设计中,灵活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行美术字装饰设计。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
●是否对文字联想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发生兴趣。
●是否在赏析和讨论过程中,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独到的见解。
●是否激发出想象、创新的热情。
●是否联想设计的文字具有形象、生动、有趣的装饰美感。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七课:版面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版面设计》是一节小学美术教学阶段平面设计与应用领域的课程。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它巧妙结合文字联想教学,又进一步安排了版面设计内容,要求文图并茂、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突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欣赏了优秀的板报作品,其中《关于味觉的知识》、《课程表》、《圣诞节》等,不仅体现版面设计的一般构成方法,更加突出了版面的形式感,特别是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多种设计形式的表现,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版面设计的美感,以突出多样的艺术形式,生动,醒目的视觉效果,达到突出学生设计个性为目标。使学生了解了版面设计的基本特点和方法,认识了版面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版面设计的构成方法。
②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③学会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版面。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收集优秀的版面设计图片资料。
●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及制作材料:如彩色水笔、彩纸、水粉或水彩颜料、废旧图片等,还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文字材料、图片,以备充实内容。
(二)教学过程:
●参观: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社区小报栏及校内墙报,感受板报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师生共同欣赏课前收集的小报,探讨并研究其构成特征。
●导入:让学生说出内心感受和见解,从而引出课题。
●欣赏:在此基础上赏析国内外优秀板报图片。
●操作:给一个主题,设计小报草图。
●讨论:分组进行研讨,作业内容选材自定。
●表现:小组合作共同创作,在研究的氛围中学习。
●创作: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按照指定主题独立完成。
●评价:可采用小组互评或自评,以及展览的形式进行。
●作业过程:
(1)根据教师出示的主题或几篇文章,分组设计小报或独立完成。采用收集素材、设计版面草图、绘画制作、举行小报展四个步骤。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拟定作业内容和形式,按照拟定命题、选择文章内容、设计版面草图、绘画制作进行操作。
●课后拓展:
结合学校活动和节日活动,开展校园小报、班级黑板报竞赛活动,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也可以课后用所学知识评论校园墙报、社区宣传栏。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参加动手实践活动并能发挥作用。
●是否创造性地表现出版面设计的美感,表现手法感人,主题突出、有特色。
●能否与同学合作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八课: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是搞好黑板报、美化环境的好帮手,好的“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犹如一束小花,给文章和版面带来阵阵清香。一般来说,报头、题饰是墙报、黑板报等文字块面标题和装饰图案的组合;尾花是一种简洁小型的装饰纹样,一般点缀在文章结尾的空白处。本课是上两节内容的延续,都属于平面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教学的连贯性,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和认识“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在板报中的作用。
②掌握报头、题饰和尾花的基本设计方法。
③利用所学过的设计知识选择材料进行设计和装饰。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有关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材料:如彩色水笔、水粉或水彩颜料。
(二)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板报知识,引入课题。
●赏析:中外优秀作品,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讨论:尊重学生个人观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言论和独到见解。
●表现:提供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一个“报头题饰和尾花”。
●展示:结合知识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作业过程:采用“补充式”学习形式,注重课前材料的准备,作业过程。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板报设计知识,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自办小报比赛或积极参加校园小报活动。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在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材料。
●是否形象设计得简洁、别致、有创意,起到突出板报主题的作用。
●是否有集体合作精神。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九课:秋风瑟瑟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命题画创作,提供的资料是为引起学生的联想,使他们由此及彼,展开思路,回忆起更丰富多彩,更有趣味的内容。启发学生回忆见过的秋天的景象,增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求不拘形式,创作时只要画出“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组织画面的构图,用不同的方法,渲染秋天气氛。也可以借用各种材料渲染秋天的“瑟瑟”景象,以此来表现内心对秋天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①通过记忆画的学习,培养学生以绘画形式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发现生活美的敏感性。
②通过“秋风瑟瑟”记忆画的创作,增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准备有关秋天的录像、图片资料。
●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及各种废旧材料:如彩色水笔、水粉或水彩颜料。
(二)教学过程:
●感受:教师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特征,感受秋天美景。
●游戏:比一比、看一看谁找的秋天特征多。
●赏析:教材及中外名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课前可以阅读描写秋天的文章,尝试进行配图教学。花”。
●创作表现:紧扣主题,联想创作。
●讨论“秋风瑟瑟”四字的内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进行集体画创作。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在讨论和欣赏过程中大胆有发表自己的意图,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是否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有独到的见解。
●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表现秋景。
●能否巧妙运用多种材料渲染秋天的景象,有新意。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课:雕萝卜(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雕萝卜在我国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魅力独特。通过雕萝卜的教学实践活动,观察、比较、了解萝卜雕刻的艺术特点。根据萝卜形状、质地、颜色进行雕刻,掌握雕刻方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方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②通过赏析了解雕刻的艺术特征。
③掌握雕萝卜的一般方法。学会根据萝卜的外形、质地、颜色进行雕刻。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中国饮食文化有关雕萝卜的资料及国外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刻作品。
●学生准备雕萝卜的工具及各种颜色、形状的萝卜。
(二)教学过程:
●赏析:中外优秀雕刻作品,阐述个人见解。
●感受:尝试各种萝卜的颜色、外形、质感,展开联想。
●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萝卜雕刻艺术。
●评价: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展示成果。
●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尝试教学,如:请厨师到课堂现场表演萝卜雕刻。
●采用游戏教学,编故事,分角色进行制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对秋天的感受。
●是否基本掌握萝卜雕刻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是否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一课:雕萝卜(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生活中许多平常的自然材料,经过巧妙构思,雕刻插接,就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形象,雕萝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训练学生安全地使用材料、工具及运用材料,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二)教学目标
①造型游戏活动中,启发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②学习利用各种萝卜拼接组合,雕刻简洁的造型。
③巧妙利用萝卜的形与色,进行联想,创作有趣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萝卜、刀、图片资料等。
●学生准备萝卜、刀、牙签、豆粒儿、大头针等。
(二)教学过程:
●导入:一盘各种各样的萝卜(包括剖面、横截面)实物展示。
●观察:教师取一段胡萝卜切开,再插上牙签拼接组合。
●欣赏:课本上学生制作的雕萝卜作品。
●启发:这些有趣的“形象”是利用萝卜的什么特点创作的?
分组评论评述:列举课本上学生作品的例子说明如何利用萝卜的颜色和外形进行创作。
●设计造型:仔细观察分析自己带的萝卜,精心构思,然后进行雕、刻、剥、切等造型活动,再用牙签拼接组合,用豆粒儿当眼睛,装饰完成(提醒学生注意用刀安全)。
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家田、萝卜地里去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到菜市场去观察各种不同的萝卜,然后有选择的购买,将观察、联想、构思的步骤放在菜场里进行,也很有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创意,并且能用语言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
●能否利用萝卜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加工造型。
●在制作过程中是否积极的动脑、动手。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二课:非洲雕刻(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学生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人类文明成就的机会。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艺术手法和审美趣味。
②学习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理解、认可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大量的非洲雕刻的资料: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影视片、绘画、音乐及小型非洲木雕等。
●准备黏土、牙签、竹刀等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教师用线条勾勒出一条非洲雕刻的形象,请学生欣赏,说一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非洲。以“我心中的非洲”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就自己通过看电视、看书等渠道了解到的非洲进行讨论。例如:非洲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历史、艺术(如舞蹈、音乐、雕刻等)或是非洲人的外貌特征等。
●继续欣赏非洲雕刻的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非洲雕刻是勤劳的非洲人民的艺术结晶,它的艺术风格与非洲人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艺术风格?
●请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谈谈自己对于非洲雕刻艺术的感受。
●选择一件非洲雕刻作品,用“黏土”仿作。
●展评作品:
请学生用语言具体描述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观摩、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
●相关知识提示:
非洲雕刻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要涉及到自然科学、地理、非洲历史等知识。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雕刻艺术十分兴盛,其中又以中非地区最为发达。该地区特殊的高气温、高湿度的气候环境为其精美绝伦的雕刻提供了丰富的木料。封闭性的自然环境,使非洲人难以与外域艺术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始终重复着前人的雕刻模式,使其独特的风格奇迹般的保留下来。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多渠道收集资料。
●能否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能否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能否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三课:非洲雕刻(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通过大量资料的欣赏和同学们陶土仿制的亲身体验,更进一步感受非洲雕刻的风格,共享人类文明。非洲雕刻艺术既充满了浓厚的原始情趣和特征,又具备现代气息。它的夸张变形,简洁概略,呈现出的节奏、韵律,与儿童作品中天真的想像非常相似,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情感获得愉悦。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①更进一步感受和了解非洲雕刻。
②通过自身尝试切实体会非洲雕刻的神秘、韵律和节奏力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非洲雕刻的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黏土等造型材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同学们收集的黑人照片与非洲图片相比较导入课程。
●启发:非洲雕刻是生活文化的写实反映,风格是粗犷、率真、概括、有力度、神秘、有韵律的。
●分组讨论:说说非洲的人像有什么共同点?如何表现神秘与力度等特点?
●陶土仿制:用陶土仿制非洲雕刻,注意抓住非洲雕刻人物表情神秘,五官突出,动作有形式感等特征。
●根据对遥远非洲的认识,同学们课前准备面具、头饰等,模拟表演非洲生活片断,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了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参与欣赏评述活动,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探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能否用陶土等工具仿制非洲雕刻艺术,加深对非洲雕刻的亲身感受。
●是否领悟到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提高拓宽了自身的审美经验。
●能否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四课:卡通画(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同学们非常喜欢卡通漫画,学习了解了卡通的基本知识与设计方法后自己也可以编绘漫画故事了,培养了学生选择绘画方法、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
②学习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多种卡通漫画故事。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故事、纸、笔、颜料等。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说一说你喜欢的一部卡通漫画。
●欣赏:展示“独幅漫画、多格漫画和连载漫画”,让同学们分析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和特点。讨论:
(1)幽默简洁。
(2)主要人物(动物)形象有明显的特征。
(3)适当地用文字补充说明。
●创作练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有连续情节的漫画进行编绘。可以选择一篇同学们都熟悉喜欢的漫画,进行改编创作,或者编绘续集。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了解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
●能否运用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自己编绘一个卡通故事。
●是否享受尝试新方法表达情感的喜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五课:卡通画(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运用计算机里的“画图”软件进行绘画、设计、创作,同学们又增加了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发展构思与创作的美术工具,即使条件不允许熟练掌握运用,也应该充分了解这种新工具的工作方法过程,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电脑绘画的兴趣。
②了解学习计算机创作方法,进行绘制卡通画的方法。
③运用电脑进行绘画色彩语言的基本技能的操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计算机教室、学生电脑作品资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学生计算机绘画作品。
●观察:教师示范打开“画图”软件,单击各种工具和调色板,让同学们熟悉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
●启发:复习色彩的基本知识,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运用。
●创造操作:运用电脑软件画出色彩丰富层次清楚的卡通画,注意色相、明度、色块的对比。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利用计算机画图的特性进行卡通画创作。
●能否对“计算机绘画”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是否在设计卡通画活动中表现出独有的创意。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六课:可爱的家乡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对亲人、亲友和家园、故乡的思念热爱称之为“乡情”,一个人热爱家乡,首先是因为有亲情与友情,在艺术活动中,作者、作品与生活、欣赏者之间,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如美好的景色、欢乐的节日、可爱的人、有趣的事,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观察、表现、创作、欣赏,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古典诗词以深情和精练著称,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句具有强烈的启迪感染力。又如家乡民歌的节奏旋律,在激发人的情思上更为直接快速。
(二)教学目标
①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在,并为可爱家乡的未来发展作规划,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美术创作,发展美术构思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③在美术活动中充分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如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生活照片、民间传说、民歌、古诗词、童谣等。
●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二)教学过程:
●请学生将收集的家乡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并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进行小组学习,课堂会变得更有生气。●学生分享资料,交流:你对家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你怎样在绘画中表现对家乡浓浓的感情?●师生一起体会《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画出自己印象中的“可爱的家乡”吗?●学生画小草图。注意发现身边平凡的美丽。●展示“小草图”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及画后的感受等。●学生体会“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学生开始创作: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示:理解画家对空间关系的使用,如:重叠、前景、中景和背景。●评析作品:同伴相互评论是很好的方法,鼓励资源的共享。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调查活动。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创造。
●能否用绘画工具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是否理解“共享”的主题,是否与同学合作。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七课:我崇拜的人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在我们的心里,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他是我们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崇拜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崇拜游泳棒的大哥,还是崇拜科学家,奥运冠军,崇拜的原因很多,学生崇拜的人各行各业,丰富多样。从学生的成长看,把内心的想像描绘成具体详细的画面,把“崇拜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如果能深入地表现他的性格、特长,就会展现多姿多彩的情景。教育即成长,生活即发展,给学生诉说的机会,从儿童的生活特征来解释。尊重儿童时期,就是尊重成长的需要和时机,学生的崇拜也是一种学习,这是一个表现心情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①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崇拜观。
②围绕崇拜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③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崇拜的人”的资料,准备向大家介绍,以及自己崇拜他的原因。
●思考:准备用什么材料塑造形象?并准备好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师生、生生交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讲一讲他的故事吧!可以进行小组学习。
●讨论:什么样的人最值得自己崇拜?为什么?
●研究:如何表现“我崇拜的人”这一主题?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
●创作:尝试多种方法,触发创作灵感。
●交流:以“我崇拜的人”为主题举行班队活动,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或事,找到虽然平凡但让人“崇拜”的普通人,把他们请进课堂,把作品送给他们,在互动中得到成长。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
●能否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能否有序地进行设计、制作和表现活动。
四、教师教学随笔:
篇16:第03册音乐教案
苏教版第03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好朋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 《拍手唱歌笑呵呵》
拓展 《拍手唱歌笑呵呵》的比较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并能用唱名模唱歌谱。
2、能用嗓音模仿动物的叫声,并能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动作。
3、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设计简单的动作。
教材分析
《拍手唱歌笑呵呵》是一首欢快风趣的儿童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表达了小朋友天真活泼、纯洁美好的心境以及与小伙伴和睦共处的美好品格。全曲短小精悍,由四个变化重复的乐句组成,结构方正,易学易唱,适合表演。
教学重点
学习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用唱名模唱歌谱。比较两首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
教学方法
模唱和听唱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律动
教师带领学生进教室,随音乐节奏变换动作,初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二、学唱新歌
教师导语:(在《拍手唱歌笑呵呵》的音乐声中)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你的眼睛里有个我,在我的眼睛里有个你,不信我们对面坐,看看是不是?
1、师生一起跟着音乐的节奏朗读歌词,并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2、反复听赏歌曲。
3、用整体模唱法学唱歌曲。
4、表现歌曲
要求大家自己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小组进行表演。
5、跟着老师用唱名魔模唱歌谱。
6、比较歌曲
欣赏另一位作曲家颂今为相同歌词谱写的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
提问:这两首歌曲情绪是否相同?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五、 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 《大白象》
听 《小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专注地聆听乐曲《小象》,对“管弦乐”这种器乐形式
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整齐地演唱《大白象》,并能用动作或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材分析
《大白象》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一段体结构,旋律流畅,歌词诙谐、幽默。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以叙事的形式,形象地描绘了大白象的可爱形象,以及小动物们和睦相处、认真学习的情景。
歌曲结尾处的四分休止符的运用增加了歌曲的俏皮色彩,歌曲的音程跳动大、节奏不够规整给学生的学唱带来了一定难度。
管弦乐《小象》是一首具有爵士风格的乐曲,轻松、活泼,形象地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热闹情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熟悉旋律,掌握音准。
教学难点
歌曲中出现的四度、五度音的大跳。四分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教学过程
一、 听听想想――感受音乐
1、 听音乐做律动,感受乐曲的情绪。
2、 欣赏《小象》
出示一些大象生活的挂图,教师围绕大象的形态、生活习性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大象的了解。由此引入管弦乐《小象》的欣赏。
完整地聆听《小象》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
复听音乐。提问:在乐曲中小象“叫”了几次?
再次完整地聆听音乐,随着音乐模仿小象的动作,并用嗓音模仿小象的叫声。
二、 唱唱跳跳――享受音乐
学唱新歌《大白象》
1、完整地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2、再次欣赏歌曲,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3、带领小朋友一起读歌词。
4、用整体听唱法和分句模唱法学唱歌曲
5、重点难点解决
引导学生区别歌曲中的异同点。
耐心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第四乐句及结束句的节奏。
6、再次欣赏歌曲,可以让大家小声地跟唱。
7、按要求演唱歌曲。
三、 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 《口哨与小狗》
唱 《一对好朋友》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发声演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并能背唱歌词。
2、 能够专注地聆听音乐,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分析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改编的歌曲,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紧凑,描述了两个孩子一块儿放鸭、放牛,一块儿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回家时的愉快情景,表现了孩子们之间真挚朴实的友谊。
《口哨与小狗》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附点音符和倚音的正确演唱。
教学过程
一、 听听想想――感受音乐
吹一吹:
请会吹口哨的学生吹几声,让大家欣赏,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听一听:
要求大家安静地聆听《口哨与小狗》全曲。
想一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内心感受,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表现自己的心情?
说一说:
音乐中还出现了什么声音?出现了几次小狗的叫声?可以用什么样图形表示小狗的叫声,还可以要求大家用嗓音模仿小狗的叫声叫声,并说说小狗叫声的节奏特点是什么?
走一走:
要求学生随着音乐表现主人与小狗散步的情景,要求脚步与音乐节奏相吻合。
二、 唱唱跳跳――享受音乐
学唱新歌《一对好朋友》
教师导语: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对好朋友,他们是谁呀?请小朋友们认真聆听歌曲《一对好朋友》,然后告诉老师。
第一次完整地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并说一说在歌曲中有没有听到动物的叫声。
第二次聆听歌曲,听完后要求大家模仿歌曲里鸭子和小牛的叫声,要求节奏和歌曲节奏相吻合。
第三次聆听歌曲,要求学生在歌曲中出现衬词“哩喽喽”时,轻声跟唱。
跟老师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反复聆听歌曲,要求学生小声跟唱。
跟着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请个别学生演唱歌曲。
三、 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唱 《西伦达》
动 集体舞《西伦达》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发声演唱歌曲《西伦达》。
并能背唱歌词。
2、 能够跟着音乐节奏,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集体舞,并通过舞蹈强化学生对歌曲表达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感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分析
《西伦达》是一首巴西儿歌。歌曲的旋律优美、富有动感,具有巴西的风格。歌曲表现了小朋友愉快的心情。
集体舞以歌曲《西伦达》作为伴奏音乐,舞蹈动作并不负复杂,但要求脚步踩在拍点上。动作主要包括敬礼、鞠躬、邀请、拉手等等。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旋律的弱拍弱位起以及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听听动动――感受音乐
音乐律动:让学生跟着《西伦达》音乐节奏自由动作,初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二、 唱唱跳跳――享受音乐
1、学唱新歌《西伦达》
请几个课前老师指导的有舞蹈特长的学生随着《西伦达》的音乐进行表演,让大家在欣赏的过程中熟悉《西伦达》的音乐。
完整地欣赏歌曲《西伦达》
跟着老师按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
分句模唱歌曲。
完整地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强调强拍。
2、学跳舞蹈《西伦达》
让学生先说一说歌曲的速度与情绪。
老师用两种不同的速度弹奏歌曲《西伦达》,让学生说说感受,体验速度变化在表达情绪中所起的作用。
集体做一些基本动作:敬礼、鞠躬、邀请、拉手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基本动作组合起来,围成圆圈进行邀请舞,也可分组表演。可以让课前挑选的学生做“小老师”。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表演,要引导学生对表演者作出适当的评价。
六、 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时钟滴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 《时钟滴答》
听 《在钟表店里》
拓展 钟表的发展史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用清晰、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钟》,并试着用钟声为歌曲配上简单的伴奏,初步尝试二部合作练习,做到和谐统一。
2、 通过欣赏管弦乐《在钟表店里》,初步培养学生感受乐曲的结构特点。并能跟着音乐做出不同的表现钟表造型的动作,也可进行走动。
3、 通过拓展练习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对时钟里所蕴涵的人文知识产生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音乐作品都是以“钟”为题材。管弦乐《在钟表店里》是一首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各种钟表的滴答声和钟表工人愉快劳动的情景。歌曲《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钟的功能,富有儿童情趣。两首乐曲均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极富表现性。而拓展练习通过形式各异的时钟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时钟的发展史,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随着音乐合作表演钟表的走动。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做到二部合作练习的和谐统一。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则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看!(投影谜面)
二、 欣赏创造。
1、初听音乐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钟的音乐作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听到了哪几种钟声?在钟表店里除了钟表,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情景呢?
当钟表匠看到自己修好的钟表,心里甜滋滋的,音乐是用什么方法描绘他们在辛勤劳动的呢?
(欢快的节奏、跳动的旋律、轻快的速度)
2、复听音乐
欣赏时要求学生听到表示钟表匠激动心情的音乐就举起小手。
3、分组欣赏
教师在琴上将第一部分主题弹出,让学生随着琴声轻声哼唱。并完整地欣赏乐曲找出和第一部分相同的部分有几处。
师小结:作曲家通过音的高低(旋律)、快慢(速度)、长短(节奏)的不同,可以描写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感情、情绪。
三、 歌曲新授
1、导入
师出示谜面:两条小腿圆脸庞,头顶两个大铃铛。随着时光滴答走,听你指挥铃铃响。要求学生猜出谜底――闹钟,引入歌曲《钟》。
2、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3、采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A、要求学生随琴完整地哼唱旋律。
B、填唱歌词。
C、对个别学生唱不准的地方,采用分句教唱法教唱。
4、创编活动
A、歌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唱。
B、分组合作,表现歌曲
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一部分学生按一定节奏轻轻地为歌曲伴以“当―”、“滴答 滴答”的钟声,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作练习。
四、拓展练习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与时钟有关的历史故事、科普资料、艺术作品,上课时相互介绍。
五、 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 《两只懒乌鸦》
动 音乐游戏《懒乌鸦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诙谐、风趣的声音演唱歌曲《两只懒乌鸦》,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勤劳的人,不能懒惰。
2、通过音乐游戏《懒乌鸦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只懒乌鸦》是一首诙谐、风趣的儿童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歌曲中多次出现了四分休止符,增强了歌曲的幽默感。
用歌曲《两只懒乌鸦》和古诗《明日歌》编成音乐剧《懒乌鸦的故事》,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可以照着教材上给出的顺序进行表演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自行创编再表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加入到该音乐活动中来。
教学重点
学习用有诙谐、风趣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四分休止符的演唱要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感受音乐
在《两只懒乌鸦》的背景音乐声中出示谜面:两条小腿圆脸庞,头顶两个大铃铛。随着时光滴答走,听你指挥铃铃响。要求学生猜出谜底――闹钟,从而引出歌曲《钟》。
二、唱唱跳跳――享受音乐
学唱新歌《两只懒乌鸦》
1、完整地聆听歌曲
2、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3、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A、要求学生随着钢琴哼唱旋律。
B、填唱歌词。
C、对学生个别唱不准的地方,采用分句教唱法教唱。
4、用多种方法练唱歌曲,帮助学生掌握音准。
5、歌曲学会后让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根据歌曲内容自编动作进行表演,为音乐剧的创编表演打下基础。
三、说说演演――表现音乐
1、引导学生结合歌曲《两只懒乌鸦》的内容讨论:课本中的四幅插图分别表现了什么?
2、按照教材中给出的唱(歌曲《两只懒乌鸦》)――念(古诗《明日歌》)――演(根据歌曲内容,结合书上的插图)――唱(歌曲《两只懒乌鸦》)的顺序进行表演。
3、学生自由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
四、 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 《时间像小马车》
动 音乐游戏《我和时间来赛跑》
拓展 设计作息时间表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用不同速度演唱相同的歌曲,体验速度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通过简单的二部说唱练习,初步感受到声部间和谐统一的美。要求学生尽量背唱《时间像小马车》。
3、在自编自演的音乐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急性表演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学分析
《时间像小马车》是一首富有儿童情绪的创作歌曲,2/4拍,F大调。歌曲采用有规律的节奏,形象地模仿时钟走动的声响。旋律多为级进,并采用了模进、节奏重复等手法,使歌曲流畅上口,情绪欢快、活泼。歌词简单明了,寓意深刻。
“我和时间来赛跑”是随着音乐来朗读儿歌的音乐活动,旋律轻巧活泼而略带诙谐,极富动感。
教学重点
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音乐活动的音乐在弱拍起有一定难度。歌曲中的衬词每次数个,演唱时吐字易含混。
教学过程
一、 听听动动――感受音乐
听音乐做律动,放《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让学生跟老师随着音乐做乘坐小马车的律动感受乐曲。
二、唱唱跳跳――享受音乐
学唱新歌《时间像小马车》
1、完整地聆听歌曲
2、带领小朋友一起读歌词。
3、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4、重点练唱衬词,注意吐字要清晰,提醒学生注意运用舌尖演唱,唱得要富有轻快而富有弹性。
5、处理歌曲: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演唱速度演唱歌曲,说说自己的感觉,通过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这首歌适合用稍快的速度演唱,体验速度的变化在音乐表现中的所起的作用。
三、说说动动――表现音乐
1、教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儿歌《我和时间来赛跑》,让学生对该项活动有初步的了解。
2、要求学生随着音乐轻轻地拍手,感受二四拍的韵律。
3、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按节奏练习儿歌。
4、解决难点:多次练习弱拍起读。
5、完整地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6、分角色进行朗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内心节奏感。
四、拓展练习――动手练习
设计作息时间表
1、教师展示几种设计好的作息时间表,给学生一定启发。
2、教师讲解制作的要求和基本步骤。
3、动手制作。
4、展示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独创性的设计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5、请学生将自己设计的作息时间表贴在课本中指定的地方。
四、 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 队旗飘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 《共产儿童团歌》
听 《少年先锋队队歌》
拓展 了解少先队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 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帮助大家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2、 通过欣赏歌曲《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学生感受、体验进行曲的结构特点。并能跟着音乐做出队形变化。
3、 通过拓展练习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对入队和队活动引起回忆与向往。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音乐作品都是以“队活动”有关。歌曲《共产儿童团歌》是电影《红孩儿》的插曲。具有鼓动性的歌词和号召性的音调,表达了共产儿童团员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突出了进行曲的气势和进行曲的特点。
《少年先锋队队歌》是一首坚定有力、昂扬向上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原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表现了少先队员立志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决心。歌曲始终给人以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感觉。
而通过拓展练习既丰富了学生的队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能按进行曲的风格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投影仪、投影片、有关革命年代少年英雄事迹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设问导入。
通过设问“小朋友们知道少先队过去叫什么吗?”,引入有关“儿童团”的话题。在《共产儿童团歌》的背景音乐中,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革命年代少年英雄事迹的图片
二、新授歌曲。
1、完整地欣赏歌曲《共产儿童团歌》的录音,让学生根据歌词复述儿童团员们在干什么?
2、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3、采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A、要求学生随琴完整地哼唱旋律。
B、填唱歌词。
C、对个别学生唱不准的地方,教师予以重点指导。
4、创编活动
A、歌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唱。
B、分组合作,表现歌曲
选择小军鼓为歌曲伴奏。还可以用手在桌面上模拟敲奏。节奏可以自行创编也可教师进行提示。
5、模唱歌谱。
三、欣赏创造。
1、介绍歌曲创作时的背景故事。
2、初听音乐,体会歌曲的情绪。
3、设计简单的节奏,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复听音乐,让一部分学生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另外的学生在座位上进行行走练习。
四、拓展练习
向学生介绍一些少先队的相关知识。
五、 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 《我是小鼓手》
动 音乐游戏:队列操
拓展 了解鼓号队的组成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神气、自豪和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我是小鼓手》,启发学生处理好休止和强弱的对比。
2、通过音乐游戏“队列操”培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协调性和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我是小鼓手》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小鼓手神气、自豪、喜悦之情。演唱时要注意唱准第三句的同音反复。最后的补充句模拟大鼓的声音,要启发学生处理好休止和强弱的对比。
音乐游戏“队列操”是一个有关节奏、音色听辨的游戏活动,旨在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让学生熟悉大鼓、小军鼓、大镲的音色,掌握二分、四分、八分节奏及其组合。
教学重点
学习用神气、自豪和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休止和强弱的演唱要准确。
教学过程
五、实物导入――感受音乐
,出示实物小军鼓,引出歌曲《我是小鼓手》。
二、唱唱敲敲――享受音乐
学唱新歌《我是小鼓手》
6、完整地聆听歌曲
7、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8、用分句模唱法学唱歌曲。
A、要求学生随着钢琴哼唱旋律。
B、分句填唱歌词。
C、对学生个别唱不准的地方,进行重点教唱。
9、用多种方法练唱歌曲,帮助学生掌握音准。
10、回忆小军鼓、大鼓的演奏方法,然后按大鼓“”、小鼓“”的节奏在第一、第二和补充乐句处为歌曲伴奏,可以徒手敲击,也可发放少量的打击乐曲伴奏。
三、听听走走――表现音乐
1、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讲解活动的规则。
2、分组讲解三种节奏和行进的`要求。
3、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演奏三种打击乐器的相应节奏。
4、要求学生听到什么乐器演奏就按照相应的方向走,行走时要有节奏感。
5、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能怎样敲?怎样走?”,留给师生创新的空间。
四、拓展练习――号鼓队的组成
1、介绍号鼓队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及其演奏方法。
2、介绍号鼓队演奏的场合及其作用。
五、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动 《红领巾之歌》
《快乐的节日》
拓展 电子合成器的音色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有关少先队的歌曲,引起儿童对入队和队活动的回忆与向往,对少先队的认识更为全面,感悟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责任感。
教学分析
《快乐的节日》发表于1954年,歌词以“小鸟”、“花园”、“草地”等儿童熟悉而富于形象性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比喻、拟人手法,将节日的景色与少年儿童愉悦的心情相结合,刻画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抒发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歌曲的旋律欢快。朗朗上口, 易记易唱。
《红领巾之歌》是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电子合成器独奏曲,发挥了电子合成器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电子合成器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教学过程
一、唱唱跳跳――享受音乐
通过唱唱、跳跳、说说等各种演唱形式复习本单元所学唱的歌曲。
六、听听动动――感受音乐
欣赏歌曲《快乐的节日》
1、听听――
完整地聆听歌曲
2、说说――
讨论:你觉得歌曲中唱到的节日是什么节日?
引导大家想象一下自己“心中的节日”。
3、读读――
用歌曲的伴奏作为配乐,师生共同朗读歌词,仔细体会歌词的韵律美。
4、想想――
再次欣赏歌曲,可以自由地跟着乐曲舞蹈,体会其中的情绪。
5、画画――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一下心中的节日,并能用画笔描绘出来。
6、唱唱――
跟着歌曲唱唱,不要求唱得完整,能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就可以了。
七、说说听听――表现音乐
1、教师介绍一下电子合成器,让学生对该乐器有初步的了解。
2、欣赏乐曲《红领巾之歌》,要求学生随着音乐轻轻地拍手,感受乐曲的韵律。
3、请学生说说从乐曲中听到了哪几种特别的音色。
4、再次欣赏乐曲,并要求学生随着音乐模拟少先队的“出旗”、“队列行进”、“号鼓队演奏”等活动,感受乐曲的情绪以及所渲染的气氛。
四、 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 唱吧跳吧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 《彝家娃娃真幸福》
听 《快乐的罗嗦》
动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2、 学生能安静一聆听乐曲《快乐的罗嗦》,感受到乐曲折表现的情绪。初步养成听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和 “ ××××”的时值,能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能用恰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彝族舞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采用典型的彝族民歌音调和节奏写成,矩小简洁,很适合边歌边舞。《快乐的罗嗦》也是一首富有彝族特色的乐曲。通过这两个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对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
难点:让学生大胆自信地表现;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
教学过程
1、 音乐律动
教师带领学生进教室,随音乐节奏变换动作,初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律动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
2、 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
师:同学们,要是能给这段音乐配上打击乐器,效果会更好,找一找,你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用用作打击乐器?
师:试一试,你能用什么样的节奏为这段音乐伴奏呢?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敲击各种节奏。
(2) 选择合适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3) 引导学生寻找身边合适的音源,如凳子、文具盒等,为歌曲伴奏。
3、 歌曲新授
(1) 导入
师:这么美的乐曲要是配上歌词就更美了!大家想听吗?
(2) 范唱(教师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3) 学唱歌曲
A让学生随琴完整学唱歌曲
B对于个别难唱的乐句采用分句模唱法教唱。
C要求学生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衬词“阿里里”。
(4) 表现
A歌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自行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唱。
B分组合作,表现歌曲
部分学生演唱歌曲,部分学生为歌唱伴舞,同时部分学生运用打击乐器伴奏。
4、 欣赏《快乐的罗嗦》
(1) 导入
师:你们真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彝家娃娃!彝族的风格文化多姿多彩,彝族的歌舞美妙动人。听,那边的山寨里又传来了什么音乐?
(2) 感受
播放乐曲《快乐的罗嗦》,进行整体听赏。
(3) 交流感受,表现乐曲
A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B让学生采用相应的手段(如:色彩、肢体语言、表情等)不表现乐曲欢快的情绪变化,并随着乐曲表演。
5、 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 唱吧跳吧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 《彝家娃娃真幸福》
听 《快乐的罗嗦》动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2、 学生能安静一聆听乐曲《快乐的罗嗦》,感受到乐曲折表现的情绪。初步养成听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和 “ ××××”的时值,能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能用恰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材分析
《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具有彝族舞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采用典型的彝族民歌音调和节奏写成,矩小简洁,很适合边歌边舞。《快乐的罗嗦》也是一首富有彝族特色的乐曲。通过这两个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对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大胆自信地表现;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律动
教师带领学生进教室,随音乐节奏变换动作,初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律动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
二、 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
师:同学们,要是能给这段音乐配上打击乐器,效果会更好,找一找,你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用用作打击乐器?
师:试一试,你能用什么样的节奏为这段音乐伴奏呢?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敲击各种节奏。
2、 选择合适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3、 引导学生寻找身边合适的音源,如凳子、文具盒等,为歌曲伴奏。
三、 歌曲新授
1、 导入
师:这么美的乐曲要是配上歌词就更美了!大家想听吗?
2、 范唱(教师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3、 学唱歌曲
A让学生随琴完整学唱歌曲
B对于个别难唱的乐句采用分句模唱法教唱。
C要求学生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衬词“阿里里”。
4、 表现
A歌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自行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唱。
B分组合作,表现歌曲
部分学生演唱歌曲,部分学生为歌唱伴舞,同时部分学生运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 欣赏《快乐的罗嗦》
1、 导入
师:你们真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彝家娃娃!彝族的风格文化多姿多彩,彝族的歌舞美妙动人。听,那边的山寨里又传来了什么音乐?
2、 感受
播放乐曲《快乐的罗嗦》,进行整体听赏。
3、 交流感受,表现乐曲
A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B让学生采用相应的手段(如:色彩、肢体语言、表情等)不表现乐曲欢快的情绪变化,并随着乐曲表演。
五、 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 《 哈里罗》
听 《法朗多尔舞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专注地聆听乐曲《法朗多尔舞曲》,感受乐曲所表现的
情绪。
2、整齐地演唱《哈里罗》,并能用动作或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材分析
《哈里罗》是一首特立尼达民歌,描绘了特立尼达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当地人民乐观、奔放的性格。整首歌曲短小精悍,所用的音乐材料十分简洁,在每个乐节尾部使用的切分节奏“××・ ”,伴奏“ ×× ”的设计,以及在第二、四乐节开头出现的“ ×××× ”使歌曲别具特色,饶有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切分音要稍加强力度,突出这一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 ×× ”处创编各种动作,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 听听想想――感受音乐
1、 听音乐做律动,放《彝家娃娃真幸福》的音乐。随着音乐节奏变换动作进教室。感受乐曲的欢快、热烈。
2、 欣赏《法朗多尔的舞曲》
法朗多尔舞曲是法国作家比捷的名作《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最后一段,乐曲描写了在获得丰收后人们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四幅图画进行听赏。初听后,与学生讨论:音乐的弱与强、舒与疾是否可以用图画出来表现?复听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图形或线条来表示乐曲力度与情绪的变化。
二、 唱唱跳跳――享受音乐
学唱新歌《哈里罗》
1、 完整地聆听歌曲
2、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上有××的地方应做动作。
3、 带领小朋友一起读歌词,并拍手击两拍。
4、 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5、 重点难点解决××××0的伴奏设计。
6、 处理歌曲(学生讨论:高兴地、有弹性地演唱,充分表现歌舞中人们无限欢乐的心情。
三、 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 《节日舞曲》
动 集体舞《节日舞曲》作为伴奏音乐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观看小朋友欢庆节日的热烈场面。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中所描述的美好情境。
3、 指导学生基本动作,来加深学生对歌曲欢快活泼情绪的感受。
教学分析
《节日舞曲》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歌,根据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舞蹈音乐填词而成。歌曲充分表现了儿童幸福生活、欢快歌舞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跳起基本舞步,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把基本动作组合起来,并随着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1、 复听几遍音乐,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并按节拍拍手。
2、 教师示范(左右)点步,提醒学生用脚尖轻轻点地。初学时可双手叉腰练习,掌握动作要领后,两人一对,拉起双手做(左右)点步。
3、 在学会左右点步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左右小碎步,要求两腿并拢立半脚步尖,用前脚掌着地走步,步子小而碎。
4、 复习跑跳步。要求学生手脚步动作协调,身体保持正立。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可适当提醒学生在原地跑跳步转圈。
5、 将基本舞步动作分解教授以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把这些基本动作组合起来,并跟随音乐表演。
6、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装4-8人,各组轮流表演。当一组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拍手烘托气氛。另外,要引导学生对表演者作出适当的评价。
六、 课堂小结
★ 教育随笔检查评语
【第一份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大班主题介绍我自己教案2022-10-02
企鹅送礼物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2022-08-06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圈里有几个》2023-12-31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2022-05-06
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2022-12-31
春游的礼物幼儿园教案2022-11-16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门卡》2023-05-08
民事抗诉申请书2023-03-02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什么区别2022-05-06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