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时间:2022-11-30 07:57:05 其他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精选9篇)由网友“桃花小仙儿”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篇1:《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书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王晓春老师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案例的点评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它使我更深地读懂了爱的含义。的确是这样的,否则,为什么学生中还有那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生活中有些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最终失败。是不是应归于家长爱孩子爱得不够?爱得太少吗?这说明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而非以指令来干涉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的确,教育者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从教三年多来,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沉重,那几个下课捣蛋、上课也要变着花样捣乱课堂的学生,屡教不改,一些简单的字词,讲过N遍,可试卷上依然是刺眼的叉叉,对那些落后的学生,搜肠刮肚,想尽一切方法来激励他,可收效甚微,我不禁有些彷徨与盲目,当初的理想与激情已经荡然无存,对那些学生我已经倾其所学,束手无策了,每当静下心来,总在思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非常幸运,读到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是一本好书,王晓春老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教育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100个教育案例了进行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书中对长时间困惑老师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如:“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师范教育中什么是最要紧的”;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阿Q案例要不得”;“看待孩子就是看待可能性”;“孩子的成长就是学会生存”;“简单的一个触摸比千言万语更有意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上游”等等。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可是孩子成长又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复杂的过程,但这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种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这种问题不是只凭几句简单的话或者一两个举动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紧研究“教育智慧”的问题,没有“教育智慧”,也就没有教学智慧,也就难以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于是,所有的好的设想都会落空。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后,我有两点启示:

一、对教育智慧内涵的理解

在本书中,教学智慧是这样的:“智慧”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意外”上。“智慧”保护了那些脆弱的东西,可能是孩子的脆弱性软化了成人。“智慧”做一个反思型教师。“智慧”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智慧容易使伤口愈合。智慧”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以力量。“智慧”加强了孩子的独特之处,我们时刻要注意孩子的独特性,并加以培养。“智慧”是换个角度研究和看待问题。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教育智慧是并不可少的,可是教育智慧并非天生的,也不是能从书上生搬硬套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并且不断反思和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

二、教育智慧是一门教学艺术

在本书中,作者对教育智慧有如下向个观点:智慧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智慧就是“打动“他人;智慧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智慧受风解的支配同时又依赖情感;智慧支配着实践。所以说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教学工作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脑力劳动。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可确定性,那就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热爱生活。有了这一理念的支撑,我们在追求教学艺术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才会拥有了那精彩四射的教学智慧

教育智慧,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步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冰冷和枯涩的。“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标”。

王晓春老师的话说得好: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看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我们经常以为爱学生就能教育好孩子,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除了爱学生,还应运用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上课时两个学生忽然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这时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把这些学生叫到跟前批评教育一番呢?还是先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先提出几种假设,然后再处理这些事情呢?王晓春老师的两种处理学生问题的思路,值得我们的借鉴:

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2、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第一条的思路的主线是“问题”,第二条思路的主线是“管理”。而第二种思路的目的只是方便今后的管理,并不是学生真实的成长,或者也可以说,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就是成长了,其实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处理学生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真问题的研究为主线的时候,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呆子;要么是在进行社会利欲的熏陶,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我们静心等待;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翻翻地图,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挥挥手,孩子,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这还有待于以后的日子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学习。

篇2:《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这个暑假,我匆匆的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 100 个教育案例》这本书。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反复的问自己?智慧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从一次次的教育失败中反思而来。教师只有读书,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实践,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其中的案例的之一,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读了这一段了解到王晓春老师的支招,真是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 原来的我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通过书中王老师的讲解,了解到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如今,很多的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 ,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的身上比较突出。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书中的精彩的案例很多,很能够发人深思启迪智慧,可惜自己水平有限不能一一品读。

王晓春老师,从教4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侧面,对普遍存在的真实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真是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这本书,我并没有没有全部读完,但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教育智慧也不可少。爱与智慧互为犄角,才是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篇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我想读过每一本书,不仅仅是把书中的内容记住,更重要的是领会书中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我们遇到不同情况的时候,能转换处理问题的角度,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处理这100件事情的方法,而是给我们提供了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就像书中提到的一位专家用一种方法很奏效,但是遇到一名师范生,这个方法反而不好用了。教育就像医生开药方一样,要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开药,不能千篇 一律,要对症下药。对待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针对每个孩子不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适时的引导。每个孩子犯错误的背后,都有一些孩子的想法和原因,只有深层的了解,才能找到根源,就象医生诊病,要查明病根,才能准确的下药。教育的智慧在哪里,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他们。

篇4:《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书心得

参加工作了,与学生的接触更加密切了,了解更加深入了,同时面对的问题也更多了。我深深地感到做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与以往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爱心和精力,更为需要的是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运用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的能力。而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和急于提高的。于是,利用寒假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看到这个书名,最初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样的,不过是一本优秀教育案例文集而已,但是当我真正翻开它,却发现这其中别有洞天!

在我曾经读过的案例中,几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无论经过怎样曲折的过程,最终都会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几乎都是成功的经验,完美的典范。而这本书中的案例却并非如此,它收集的每一件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中的很多案例是我们曾经经历过,并希望得到妥善处理的问题。例如:对自私的孩子怎样教育,对老师出言不逊的孩子要怎样引导,对于“评比”容易造成的形式化、琐碎、短视、虚伪等弊端怎样克服等等。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案例,它不是教师完整地处理一个个案后所思所想的随笔、札记,而是教师向专家也就是本书作者求助的稿件,它未经任何的修饰、加工,因而也就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使双方就某个问题,在互动式的问答和回复中,作者为教师们不断梳理解决思路,激发教育智慧,交流教育经验,深化教育理念,出主意,提建议。本书中的案例不单单只重视最终的圆满解决,更侧重于解决过程的逻辑分析,不止于激情的燃烧,更重视理智的诊断。

读罢此书,经过不断的反思,我认识到一味的“爱”、“表扬”、“找闪光点”并非包治 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入的,充满教育智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在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多做横向联系,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要认真考察此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要放到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解决。其次,还要多做纵向研究,追踪学生近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的根源,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三,要保持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去分析,不能被案例的'表象蒙蔽了眼睛,想当然的怎样就怎样。第四,遇到问题、状况,不能开头就想“怎么办?”因为没搞清楚原因,只能乱办,而是要先多问几个“为什么?”假设多种可能性,避免因为单打一的归隐方式而导致的失误。设想的可能性越少,教育方法就越简单,而灵活多样的科学实验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多元假设为前提的,对于学生发生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研究者,其次才能做管理者。最后,在教育过程中,处理某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当作成人对待,平等地和他们说一些可以理解的大人话,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会优于哄孩子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拿自己当小孩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他的责任感,他的意志力,都可以名正言顺的降低,这样会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

这本书共分5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及管理方面问题,共100篇案例。皆出自教育在线网站班主任论坛的精华集萃,每篇均有精彩点评,对教师当时的处理措施有褒有贬,把案例的原因和结果分析得丝丝入扣,提供的方法和建议切中问题的要害,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让人心服口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真实的好书!

篇5:《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篇6:《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已,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就像医生与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再说,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比老师的少吧,但他们却常常要求老师帮忙,希望老师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让“智慧”与“爱心”同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入点。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那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所谓的智慧主要是指:辨析判断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型地开展工作。那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一、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见识、感悟也在变,我们也应该多角度、创造性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除此之外,还要多读名师的教育日记,时常进行案例分析。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思路,并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

三、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虽然这很难,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把成为“智慧型教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篇7:《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篇8:《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篇9:《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好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集结了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老师对这一百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读完书给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师的点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点启示:批评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而且有把握不伤害孩子?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

案例《爬树**》讲的是学校刚刚种植了许多小树苗,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对学生们说:“大家要爱护小树苗”可第二天在楼上看见本班意学生使劲地摇着一个小树苗,老师顿时火冒三丈,真想狠狠批评他一顿,可转念一想,还是看看究竟。老师走到摇小树的学生前,看到一个口袋挂在小树*上,老师帮学生把口袋拿下来并说:“你这样摇,小树会受不了的,他也会流泪,也会疼的?”学生听了重重地点了点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就找来木棒挑下口袋,或者找个人来帮忙。这就是有作用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应该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也就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孩子进步。这条思路来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学生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王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书心得

教师的智慧哪里来读书笔记

老师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900字

给教师的建议个人学习心得总结

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交流会方案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优秀作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精选9篇)】相关文章:

教师阅读计划2022-08-31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2022-10-08

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022-10-08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2023-05-16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022-09-29

老师的读书计划2022-05-06

教师个人阅读计划怎么写2022-08-08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2023-06-29

小学课外书阅读推荐:4、5年级推荐书目2022-08-19

个人学期读书计划2023-05-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