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心得

时间:2022-12-20 07:53:45 其他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锦集19篇)由网友“啊虾”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古诗教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

篇1:小学古诗教学心得

(一)初读韵味

这个教学环节我通过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自己范读,让学生三听其声,一听字音,小声跟读;二听节奏,笔画斜线;三听韵味,哪个词短促,哪个音稍长;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诗的韵律。充分体现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下,我仔细回想,效果非常好。学生听后先自己练习,我又指名读,唯一的遗憾是课堂上没能检验全体学生。正如王教授所说,我可以通过小组检查或同桌相互读,来更好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二)细读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补充了诗的背景知识资料,学生边听边欣赏了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字词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并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遇到难懂的字词可以和小组同学或老师商量。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学懂的我没有再讲,如“闻说、日升、不畏”等,交流后我重点讲了“寻”、“千寻”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夸张的用法。字词障碍扫除后,学生大胆交流诗句的意思。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最后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教师采取引读的方法(即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的内容对出相应的诗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下回想,的确还有不足,“浮云”是个典故,课堂上没能给学生点到;夸张的写法学生总结出来后,也没能进行拓展,让学生再想想夸张的诗句;诗句意思也应该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同桌相互再说一说。

(三)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通过品读,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想法,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而且学生对这两句的诵读很到位,读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年少气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带学生一起博览天下,了解吟诵这两句诗的资料。并让学生回忆还有哪些诗句也说的是这个道理,之后又让学生谈了自己学完诗后的感想和收获,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诵读表情

通过我的激励,课堂上孩子们尝试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了背诵,因为读出了韵味,悟出了诗情,学生很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那节课,我终生难忘,不仅仅是因为有了王教授精彩的点评,更是因为它让我在古诗教学的方法上有了大胆地探索,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古诗教学变得绚丽多彩。我们的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线,以情境教学为手段,抓好“读(节奏)――品(韵味)――悟(诗情)――诵(古诗)”几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古诗课堂才能充满诗意,古诗教学的艺术才可以魅力无限。

篇2:小学古诗教学心得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11月9日杨老师的讲座和课例学习,结合我的古诗教学,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趣导入。

我在设计《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是怎样钓鱼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钓鱼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看见一个天真的孩子在钓鱼,你想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钓鱼的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次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就和开始的感兴趣分不开。所以,我认为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在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耘田”、“绩麻”、“未解”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让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古诗,或模仿诗歌当中的人物的动作,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配上小儿垂钓的动作、表情等来诵读,使学生融入诗境,诗歌所表现出的孩子的天真可爱跃然其中。

四、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四时田园杂兴》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夏天农村大人小孩共同劳动的繁忙场景,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农村劳动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繁忙热闹的劳动场景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农村劳动的场景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的字可以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也可以通读诗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出生字再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诗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文大意。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品味朗读,初步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活动。

1、可把自己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词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可古诗词朗诵会,每组一两个节目。

3、可为古诗文配画,也可演一演,唱一唱

第二学段(3、4年级)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为学习古诗词做好准备。教师还可准备相关课件。2、导入新课时刻引导回忆,利用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3、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程序进行教学。知诗人,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读诗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划出不了解的地方。解诗意,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教师对诗意不做过多的讲解,鼓励学生多提问,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入诗境,让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画一画,演一演,也可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悟诗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诗人的心情4、引导学生揣摩表达方法,品味诗眼,让学生进行欣赏,评价。5、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自然地实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6、实践活动

(1)、可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同类诗词。

(2)、有的诗词可以改写为情景剧,还可扩写

(3)、创设语境,巧用诗句。如:午餐时我看到有同学撒下饭粒,我们可以用“---------,--------”来提醒他;我们抚弄着迎风飘拂的柳枝,不禁轻吟“----------,---------”;我们冥思苦想,终于豁然开朗,可真是“-----------,---------”等等(4)引导在习作中引用诗句,增添文采。三第三学段(5、6年级)

1、善于利用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诗词,理解内容之后,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侯,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则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4、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的背诵积累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默写。

6、实践活动与中段相似。

三个学段都要把朗读、诵读、积累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篇3:小学低年级教师古诗教学心得

小学低年级教师古诗教学心得

小学低年级教师古诗教学心得

今天听了两节二年级语文课,教学内容是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草》。两位老师都认为低年级学习的古诗内容太简单,课堂教学没什么可安排的。其实,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除了要继续重视字词教学外,课堂上还可以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1、朗读训练

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

2、想象说话

低年级选学的古诗多为五绝、七绝,语言精炼,浅显易懂,对于诗句的意思只要大概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即可。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古诗学习方法(运用工具书、借助图画、逐字理解后连词成句等等)之外,还可以抓住诗句中的留白创设情境,开展想象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积累的语言描述想象出的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例如本课中,“离离原上草”一句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春天草原上的美景,身处草原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触到什么,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小草面对熊熊的火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春风看到重生的小草又会说些什么?

3、写话练习

优秀的古诗往往诗中有画、诗中有文,给学生进行扩写、改写、续写等练习提供了很好的题材。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适当地提示、指导能帮助孩子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

以上的活动可以根据每首诗的内容、特点灵活安排,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提示现代汉语的运用水平。古诗教学一定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不能以背出诗句、说出诗意为主要目的,尽量避免串讲死记的教学方式,使古诗学习充满乐趣。

古诗文教学心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传统的教师一般多停留在字面讲读上,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老师的教法改革,探索一套有利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1、激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可采用“激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用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2、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力求做到:

⑴吟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引发感悟:

自查自悟是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邻居。这样,学生在自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诗文的情意熏陶。

⑵吟诵与赏析相结合,丰富感悟:

利用专题课、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的录象与录音,让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动情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了对诗文的朦胧的理解,并滋生出许多感悟。在欣赏的同时,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可以整体系统,也可以点点滴滴,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以增强对古诗文的感悟。

⑶吟诵与议论相结合,交流感悟: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片言只语,所以特别需要在同桌、小小组之间充分议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大大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出许多感悟。

⑷吟诵与运用相结合,深化感悟:

首先,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赏景吟诗,观物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其次,让古诗文运用于习作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学生在习作中用诗时,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这样就为萌生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创造了条件。如何引导吟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②创设情境法: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可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

③分类吟诵法:

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④综合吟诵法:

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有时采取根据内容、根据时令分类吟诵,有时采取听记背、问答背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3、明诗意:

新的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这个训练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4、赏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我们要诗情画意地教古诗,学生要诗情画意地学古再现意境是关键。

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以上是我在教学古诗文中一些心得。我认为学习古诗文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4: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心得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心得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然而,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都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多数教师认为不好教。一来,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久远,学生缺乏相应的情境感受;二来,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学生不易体会到其中的深层含义。针对这两点,我认为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学会古诗,爱上古诗。

(一)“知人论世”。

诗人写诗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所以应让学生有意识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于这方面,我一般采用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与课上故事接龙的方式进行。如讲到李白的诗,就让学生先去查查李白的资料,自己进行归类整理;到了上课时,就请同学用接龙的形式,一个接一个的来讲关于李白的小故事或介绍他的一些情况、诗歌风格等。这样,学生们对诗人有了充分的了解,甚至对诗歌也有了兴趣,学诗时自然事半功倍。

(二)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三)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

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

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

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四)强化改写,培养想象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以达到快速背诵。因此,他们就认为象文言文一样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很难将学生带进诗词意境,不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为您编辑]所以我花在此方面的时间是相当少的。而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改写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自己最喜爱得体裁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改写后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者在全班朗读,然后再讲解诗词语言上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容易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篇5: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 -锄禾》。(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师:UU—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课件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课件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课件出示“汗”:

(1)这个生字朋友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课件演示“汗”的书写笔顺)。

(2)分析结构,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把字写漂亮,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到横中线,四笔写得是短横,五笔写得是长横,六笔写坚,竖要直,这样“汗”字才漂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对比展示,一本写得好的,一本写得不好的)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给写得不好的学生以鼓励)。

3、课件出示“知”:

(1)又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他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

(2)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写右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小撇写到横中线,写了短横写长横,再写长撇和小点,右边的“口”字方又小。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学生自己先来评价,再让其他小评委评价。

4、课件出示“午、禾”;

(1)请“小老师”带大家书空。

(2)课件再播放“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学生自己来写字,一定要看清生字的模样,把生字写漂亮。

(3)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教师及时指导。

(4)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评出“小小书法家”,进行展示。

四、拼字游戏:

生字朋友看大家这么聪明,想和我们来玩拼字游戏,你们愿意吗?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有一些字和笔画的卡片请每组小朋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哪些字。(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拼字)

五、课件演示五个生字朋友,教师进行总结

课后小记:学生游戏中掌握了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课件的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认真书写生字。“午、禾”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效果较好。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有实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写字。

篇6:小学古诗教学实录

小学古诗教学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

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朗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生2: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3:张继是谁?

生4: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1: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

生2:孤独。

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3:安静。

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

生4: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5: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

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是吧?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生4:愁眠。

生5: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

生:(动笔圈出“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

生1:无眠。

生2:失眠。

生3:不眠。

生4:难眠。

生5:未眠。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愁眠”这个词语。

生:(齐读)愁眠。

师: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

生: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若隐若现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

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

生:是。

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很孤独。

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  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生:(看屏幕,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

生:(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第四个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二十多个吧。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2: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3: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4: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寂寞。

生2:孤独。

生3:忧愁。

生4:凄凉。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掌声、笑声)

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笑声)

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

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生3:明月。

生4:明月。

生5:明月。

生6:明月。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师: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生:(齐答)钟声。

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五、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

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生:(齐答)《枫桥夜泊》。

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

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热烈的掌声)

篇7:小学古诗教学谈

小学古诗教学谈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徘岢尽钡摹拧保“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混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上面是就“讲”和“读”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想法。其实,古诗教学还有一个引导学生“思”和“行”的问题。思,要深思。思和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读便是学,学便是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朱嘉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苦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当然,这里所说的深思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所谓行,就是让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比如熟读了韩愈的《早春》,为了让学生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有的教师就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如《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十个字,如果让学生仅用白话把它翻译过来,那就未免太简单甚至枯燥了;如果让学生登高望远,那么通过他们的审视和体验,诗句中蕴含着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领悟了。

摘自《小学语文教改》/2

篇8:小学古诗教学谈

小学古诗教学谈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徘岢尽钡摹拧保“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

[1] [2]

篇9: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十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二、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教科书怎么写一字不漏就怎么传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三、体会感情和意境,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便读便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四、分析讲解莫要“深”

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现在我县在小学生开展了人人背诵古诗80首,通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网上课堂等不同形式效果较好,原因是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何乐不为哪?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草地小学张叶生赵素英

篇10: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摘要:新课改提出小学教育应本着素质教育理念,大胆改革传统教育方法与教育措施中不足的部分,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措施的引入改善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当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来改善教学效果是语文教育上的一种积极尝试,通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激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主动性与理解能力,对于改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整体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学活动当中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器材人为地创设出一个虚拟的参与环境,而让教学内容更为直观,更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可以使教育对象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注意力得到改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就是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有关古诗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可以参与的活动或场景,通过一系列与古诗学习相关的情境的创设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通过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古诗学习中的一些概念与知识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让课堂教学环境摆脱开单调僵化的听讲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以下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就教学中怎样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学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对于情境的设计是开展教学的关键,好的情境设计可以迅速让学生融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同时通过参与性的学习准确地掌握古诗学习的要点。而如果情境创设得不合理,一来难以让学生有效融入到教学环境当中,对学生所应起到的激发学习与促进求知的效果无法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情境设计中对于古诗学习中要点难点的把握不到位或者设计不合理,虽然能够在促进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上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古诗学习中的知识重心无法通过情境创设而被学生更为深入地认知与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得到提高,这样会造成课堂教学工作的浪费。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首先应从对古诗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把握作为前提,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对于古诗学习当中重点难点进行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而言需要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跟古诗学习相关的问题与让学生参与解答,从而让学生强化对某些古诗知识点的认知与学习。例如在:《草》这一课的教学中,重点在于让学生记住作者与其中重要的诗句,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回答: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白居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你觉得这四句诗当中那两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针对重点难点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学习的方向。

二、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多媒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将教学内容以视频,音频,动画,FLASH,PPT课件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情境的教学设计,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由于古诗学习属于脱离开日常语言规则的学习,其中一些古诗文言的认知与理解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进行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进行有效地理解,教师仅仅通过讲述来进行表达很难把一些古诗知识表现得直观易懂,而通过多媒体情境教学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影像、动画等形式创造教学情境来表现一些古诗知识,远比教师只进行语言描述要直观得多,可以让古诗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师自始自终进行讲述而学生只能被动听讲的单一模式,让课堂教学措施更为丰富,充分调动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投入到古诗学习中来,从而更有效地激活古诗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闻关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教学课件,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诗歌的目的以及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一些内涵较为深刻的诗歌,从而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古诗。

三、通过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与节奏

我国的古诗在创作上非常讲究音律的和谐和美感,格律诗歌是古诗发展的较高境界,而古诗当中音律美感的体会仅仅通过古诗文字的文本阅读是难以充分体验的,要深入理解古诗中的韵律与节奏一定要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而针对文本阅读在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让学生直接参与的朗读情境来进行故事教学,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韵律和美感,从而对于古诗创作的一般规则与审美标准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例如在《锄禾》这首古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基本的诗歌内容讲解过后,创设一个共同阅读情境让学生参与,分别让不同的学生上台进行朗读,然后指出其朗读中韵律与节奏掌握的不足,从而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具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总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当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是一种教学方法上的调整与改进,当今时代飞速发展,教育理论也应与时俱进,小学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改革,不断发现现有模式中不足的部分,不断的创新提高,才能让小学教育推向更高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朱红梅.蓦然回首,那“诗”却在灯火阑珊处——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意象还原[J].考试周刊,(20)

[2]吴永梅.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

[3]黄莉.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

篇11:小学教学心得

很多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我们都知道,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似乎成了教育的一条真理。而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我也见证了这条真理。每个老师,为了每一堂,都在努力着。

这两周,我们年级的一位很棒的老师正在参加语阅读教学大赛。而她为了代表我们学校参加这场比赛,付出的汗水和泪水,每一场我都见证过,也感动过。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堂,哪怕是比赛、公开、优质,总也存在着遗憾。也就是因为这些遗憾,老师们钻研着,推敲着,努力弥补这一个又一个遗憾。却又在弥补这些遗憾的过程中,重新发现问题,不断修改,从而提升自己。每一次试讲后的教学反思会议,都是我们智慧的战场。每一次试讲后,我们都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一起寻找恰当的解决办法。经过两周的学习下,我也在教学中悄悄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工作。

还记得第一次上时的那种犹如过车般的心情,恐怕在以后遥远的时光里,我也能深刻地记住,那是我第一次正式上。第一次上时,我就发现,对于我们这些小学里,特别是教低年级的新手教师说,你准备了一堂的内容,却永远在一堂里讲不完。在真正的堂中,我们还要花一段时间管理堂,你总是要是不是地停下讲纪律。所以,第一次上时,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那时,我就在想,是不是我自己在上时,重复嗦了。于是,在第二节中,我就特别去注意了自己的这个问题。我发现,在我刻意提醒自己不要讲重复嗦的话之下,一堂的内容还是很难讲完。这时的我就疑惑了,与办公室里的队友分享后,我找到了答案。我们总是想把我们想传授的知识,紧缩起,在一节里讲完,却忽视了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一定会在我们的堂教学中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在备时就忽略了这一点,导致我们刚开始时总是讲不完内容。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在后的教学中,我就会刻意地放缓一下节奏,把程内容安排得相对宽松一点,在开始的时候,管理好堂纪律才正式上。经过两个星期的教学实践下,这个方法很奏效。

另外,我觉得,堂教学不仅要张弛有道,还要奖惩并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说,适当的竞争和奖惩制度非常有效。低年段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十分敏感的,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而最明显的途径就是老师的表扬奖励和批评。而这种奖惩制度的推行,又可以依靠竞争的形式实现。在班与班之间,班内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甚至同桌之间,他们都会去比较。有了比较,他们在内心里就会去想要表现好,从而得到老师的关注。而奖励的.东西,可能是画一个星星,盖一个印,打一个勾等等,然后集齐一定数量的凭证就可以换取一份礼物。这样的形式,在小学低年级里非常常见,也非常适用。适用之处在于,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上的积极性,得到表现的机会,知识也能吃得更透。而对于教师说,它也能够活跃堂气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奖惩、竞争制度的实行,多了,久了,也一定会出现问题,对于学生说,可能也会产生一种疲倦感,失去了刚开始的那种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能够更持续有效地推行这种制度,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这将是我未很长一段时间应该去思考和继续学习的地方。

在教师的这条道路上,我跟我的学生一样,都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也在成长。现在的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仍然需要继续加油。

篇12: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80年代以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其教学方法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小学古诗教学尤为突出,笔者作如下阐述。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篇13: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篇14: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篇15:小学语文古诗怎样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怎样教学

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析诗题与知诗人:分析诗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

2、读诗文与晓诗意: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

3、入诗境与诵诗情: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三、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诗,学生通过“日出”、“江花”、“江水”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学生就能把握到:平静的江水,美丽的江边景色,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真的江山如画!课文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用日出的景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悠闲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练字遣词的技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四、学古诗要“读、背、写、画”结合

古人读书从小就要背诵几百篇文章,这是古人几千年来学习汉语的经验。三国时代有一个董遇,他有一句有名的话,叫做“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是古人信奉的读书法。杜甫有两句有名的诗,叫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书读得多了,自然写得出好诗文。这是古人信奉的作文法。那么,背诵古诗有哪些方法?

1、引领法。有些背下来的诗,突然想不起来,这时,教师或同学提示一下领头的字、词、句,他就能很快地接下来。

2、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尽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朗读过程耳、脑、口、眼协调活动,琅琅出声地读,读多了,自然就背下来了。

3、提问法。教师根据各学段的学生特点以及诗的内容,用提问的方式,帮学生记忆。

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语境

一、依托文本,丰富词语内涵

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如教学《灰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结尾处“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中的“欢蹦乱跳”一词时,我先引导写生读读句子再想一想句子里“欢蹦乱跳”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哪些句子能帮助我们看到那只欢蹦乱跳的灰雀?

学生便通过朗读找到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就是描写欢蹦乱跳的灰雀的。我进而追问:哪些词语能让你体会到灰雀的“欢蹦乱跳”?学生又通过朗读这句话找到了“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几个词都是说灰雀在很高兴地唱歌跳舞。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我将之放在全文语境中,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的确,对文章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在课文中便有相关的句子可以解释,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入手,找到关键语句以便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二、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含义

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不但有助于对词语的理解,而且有趣有效。如教学《争吵》一课,对“挨”字的理解:教学这部分时,我创设情境,“我“与克莱蒂争吵后想到父亲的话心情怎样,彼此对对方说“我在外边等着你”心情怎样,再引导学生找到“毕竟我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这句话想象当时我的心理,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挨”字的用法: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但轻松理解“挨”的意思,还能体会到同学之间友谊的珍贵。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的向外走去”理解“趔趔趄趄”引导学生想像当时我漂流失事时的处境,身体上伤痕累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体力不支的情境。

从而体会到身体歪斜,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的样子,就叫“趔趔趄趄”。再如,《妈妈的账单》“过了一会,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理解“蹑手蹑脚”一词,我们可让学生想像小彼得当时羞愧万分的心理。他的动作一定很轻、很慢,怀着忐忑的心走近妈妈。从中体会到走路时小心谨慎、脚步放得很轻的样子就叫“蹑手蹑脚”。

三、链接生活,触摸词语情感

链接生活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词语。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理解“迫在眉睫”这个词语时,先引导学生想象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这时我补充了一些人因为失血过多而休克或死去的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从而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当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也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也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四、替换词语,彰显词语本义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在学习《月球之谜》“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对“”遐想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这段话,边读边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想象”、“幻想”,问题就解决了。

五、理清脉络,挖掘词语蕴含义

依据文章脉络理解词义,有些词语单独理解颇为费事,如果依据文章脉络思考,便能顺当理解词义,因为词义往往就隐含在上下文中。例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并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这段话中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一词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们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在哪一天吗?”说明学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再阅读后面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懂得老师也想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因此这“蕴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老师想让学生懂得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篇16: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教师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篇17:小学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篇18: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篇19: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

[1] [2]

教师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唐山市语文素养大赛听课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大赛心得体会

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的听课心得体会

浅谈教学经验与心得

吟诵心得体会500字

小学读书活动计划

教学的心得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锦集19篇)】相关文章:

古诗词教学心得2022-09-04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2022-08-17

语文教学学习心得2023-01-17

小学三年级个人读书计划2023-11-13

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023-03-29

教师语文作文教学心得2023-12-05

读书的计划2023-12-11

小学语文组听课心得体会2022-04-30

教学设计心得2023-02-10

学校经典诵读心得体会2023-12-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