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班教学总结(集锦13篇)由网友“江湖骗子收藏家”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儿童绘画班教学总结,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幼儿绘画班教学总结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那么,采取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呢?我觉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较好:
一、先看后画
拿范画(或是写生),让学生临摹时,不要急于忙着让学生下笔画,而先要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一番(有时还可把事先画的故意弄错几处),并用设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看图、议论(纠正图中的错误处)。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指导学生如何下笔、动笔作画。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形象的思维能力。
二、自己设计后再画
在画实物写生时,不少教师总是先对学生进行一番指导(或是演示),再叫学生动手画。而“自己设计自己画”这种方法,打破了老框框。教师先将实物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自行设计,确定构图形式,并允许大家在一定时间内调整、修改(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比较再定型)。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通过学生自己合理的科学设想,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指导学生画记忆画
创造性是建立在丰富的记忆基础之上的。因此,指导学生到校外去观察事物(简单的如月色、桥、远近楼房等)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画下来。这同学习语文,进行课外阅读一样,对培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创造力是很有益的。
四、引导学全‘举一反三”地画
数学教学有一题多解,美术教学也可“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实用美术和图案设计时,除了学习课本中的花样、纹路、线条、图案等外,还可指导、启发学生画出不同的样式,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或者由老师画一张未完成的画(有时可印发给每人一张),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添补老师未完成的画面。这种指导方法,有时还会出现连老师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五、指导学生画命题画
命题画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形式。这在学生掌握一了一些绘画技法后,可以多训练,引导学生创作命题画对启发学生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是很有好处的。
六、要求学生经常画
俗话说产手越干越勤,脑越用越灵。’经常要求学生去动笔画画,并要求按期完成一些作业,可驱使学生在课外多注意观察事物,开扩了他们的眼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加强了他们的绘画技能的训练。
篇2:幼儿绘画班教学总结
美术学科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主要道路之一。美术学科在素质教导中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美术教授教化进行审美教导,使学生得到美术根基知识和基础技能,匆匆进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协调成长。在本学期我依据幼儿园支配,开展了美术社团运动,现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常识
本学期学习素描,理解透视、构图技法知识;学习水粉画的基础入门知识,感想感染色彩的魅力,体验不合的色彩所带给我们的不合乐趣,培养想象力和立异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具有爱美、追求美的意识。
(二)在教授教化生在学习历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类才能
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思维表现特点。侧重培养四个才能,即察观力、形象记忆才能、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社团运动主要内容
素描,水粉画。每周一次,让有美术兴趣及特长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地学习,进步他们的兴趣及技能技法。
(四)开展的运动
12月份,我们社团成员参加了幼儿园社团展示,绘画了许多作品去。元旦光降之际,我们收集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将它们张贴在美术展板上进行展示,学生们观到本身的作品展示出来都异常高兴。相信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会有更好的造诣。
(五)从纯真的技能、技术学习层进步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在这学期的美术教授教化中创设必然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建立正确的文化代价看,涵养人文精神。
(六)运动开展呈现的问题
由于年龄的差异,这个班的绘画程度也呈现很大的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入门较慢,高年级悟性高些、提高相对较快,这样呈现班级里的学生绘画参差不齐,晦气于教师教授教化内容的开展;低年级的儿童画教授教化所选的内容,有些画较富厚,构图较难把握,必要依据学生的环境来选择教授教化内容;还有一些学生选择社团时并不是依据本身的个人喜好选的,所以兴趣不高,一学期下来绘画程度提高不大,甚职一些学生在讲堂上坐立不安;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绘画对象总是没有。晦气于绘画的开展。
美术社团是我们配合发展的地方,通过林林总总的画面,我们将继承发扬立异精神,愉快的用笔绘画出更强盛更标致的图画。社团运动还存在诸多的不够,往后我会加倍尽力、完善。
篇3:幼儿绘画班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的特长班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绘画特长班的活动情况,虽有一定的收获,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下学期能更好的开展幼儿兴趣小组,特将这一年来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以便以后能做到取长补短,有所提高。
一、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画训练
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出来。本学期一开始,就成立了绘画特长班,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本学期的绘画特长班活动内容为几何体素描、实物素描。
二、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提高学生们的训练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并投入到兴趣小组中来,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书画作品展示,表现突出的同学我们给予表扬和奖励。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与日俱增。由于学生们的刻苦训练,知识技能有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取得的点滴成绩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通过一学期努力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大,已经能准确的构图,并能表现几何体的明暗色调,许多学生的作品在幼儿园展板上展出。
四、存在的不足
当然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知识面不宽,教学内容略显单调,因此在学期末,一些缺乏意志力学生无法完成创作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还需改进。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生的作品以临摹为主,多数参考了教师和其它地方查找的资料,缺少原创作品。
五、改进意见
为了体现幼儿园让每个学生都有特长的办学宗旨,突出幼儿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有以下一些想法和建议。
在特长班的选择上,要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统筹安排,避免对美术没兴趣,或不太擅长这个活动的学生参与,出现热情不高,无法完成作品的情况。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与传统美德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4:浅谈儿童绘画教学
浅谈儿童绘画教学
浅谈儿童绘画教学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杨 昭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从孩子学会走路说话后就开始计划着让孩子去学些生活的知识。而教育是多方面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大脑有七个“小区”,分别控制着语言运用智能、数学运算智能、音乐智能、空间直观智能、身体活动智能、个人控制感情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智能。各种智能既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对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这就是有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中前两种智能因素被普遍关注,而其他智能因素开发却被忽视了。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主动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我们在培养孩子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要让孩子玩耍。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本能,更是孩子真正的学习过程。孩子通过玩耍,全身心体验式的去认识环境、探索环境并学习自我创新。他们的玩耍看似随意,其实在不经意中获得了信息、发展了智力、开启了思维。当然孩子的思维是单项的,而正是靠了众多的单项思维,使其不断地丰富认识,积累经验,产生智慧。
从人的本能来说,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者,有着强烈的探究和学习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正像孩子学走路,绝不因畏惧摔跤而放弃。这比很多成年人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要强得多。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把新的信息储藏在大脑中。这些信息储存得越多,将来的智力水平就会越高,学习新的技能就会越快。家长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探索的特点,在玩耍时限制过多,那么孩子就不会从游戏中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做事会变得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躁。
儿童绘画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儿童绘画教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也不能代替其他课程发挥作用。我们应该用多种智能的共同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它,把握它。
有人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这一结论表明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的内在相关性。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的协作性,人只有以多种智能的共同发展为基础,其优势的单一智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爱因斯坦、达・芬奇、杨振宁等。看看他们的伟大成就和成长经历,就能理解这一点。甚至我们会看到优秀人才的某些业余爱好所达到的水平,比有些从事该专业人士的水平还高。这也是多种智能的共同发展重要性的一个好例证。
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在画面以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有助于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绘画可以使儿童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等等。儿童绘画教学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完善他们美的情操和人格。儿童学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当然,一部分有绘画天赋的儿童经过科学的教育引导后,会成为艺术家。
儿童绘画教学要关注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造型特点,以及如何培养起他们的绘画兴趣。在儿童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绘画能力存在着一条发展轨迹,大约可分为5个阶段,即涂鸦期(1.5――3岁)、象征期(3――5岁)、意象表现期(5――8岁)、视觉写实期(8――12岁)和写实期(12――15岁)。具体到每个孩子由于先天素质存在差异,有的会提前或推后,但对自身来说学习的过程应遵循这个轨迹。否则,极有可能扼杀了孩子的绘画兴趣。
儿童绘画教学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也就是本能,在“玩耍”中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润物细无声”,保护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儿童大都有绘画的潜能,并非少数儿童独有的能力。(论文范文 )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
儿童的绘画能力是随着人的认识和知觉发展自然向前发展,不是靠学习绘画技能提高的。而现实生活中,美术教育常常被看作是一门技能课,很多人认为只有教,才会画,于是机械的卡通画、简笔画临摹、刻板的几何体、石膏像写生成了孩子们学画的内容。慢慢地,孩子们习惯了照着别人的画或实物画,丧失了绘画的自信,画面上看不到了想象和创造的东西,没有了天真,失去了个性,只剩下苍白的模仿。他们不会画了!这是我们大人的责任!如何引导孩子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得多。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教师和家长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大人们的评判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学画热情和兴趣。作为家长,不要简单的以像与不像去评判儿童画,要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儿童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是不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轻易否定孩子,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绘画兴趣。家长如果觉得自己“外行”,可让孩子介绍自己的画,和孩子共享其中的发现和快乐,以表示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保持其学习的热情。
作为教师,应有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去启迪儿童,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孩子的情感,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兴趣、性格,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孩子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美术作品,我们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展现出孩子的艺术天赋。
总之,教育的成功莫过于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儿童绘画的教与学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本能,利用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张扬他们的个性,按照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造型特点培养起他们的绘画兴趣。
篇5:绘画教学总结
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事实上,学生绘画中,写实绘画对于没有多少绘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一道门槛,甚至会让学生一直停留在这个门槛前不敢迈出一步。往往,学生这个时候却是对物像有冲动的表达欲望,他们有自己的直觉思维。
一、直觉思维在绘画表现中的体现
直觉也就是表现,艺术的特性是心灵的直觉的活动。许多艺术家,包括作家、音乐家和戏剧家等,认为在他们的艺术里具有直觉的和抽象的特征。苏珊·朗格指出:“艺术是直觉的、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一件艺术品必须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应该从作为媒介的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
克罗齐认为,直觉也就是表现。他认为直觉起于“感受”,“感受”经过心灵的综合与联想作用,获得了一定形式时,才构成了直觉。那么,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分离的。
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体现者。他认为:“绘画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所谓‘表现’,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我的画面上的完美的布局。”他还认为,色彩的选择应以观察、感觉和各种经验为根本,“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二、通过直觉来感知艺术中的视觉语言
不同形态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样的视觉表现和情绪表现。快速的线条、缓慢的线条、粗糙的、平滑的、轻的、重的、虚的或实的体现出不同的语言和情绪,这种直观的感受和直觉思维很相似。
直觉思维对绘画表现有直接的作用。
1、绘画需要表现形式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
我们知道绘画的任务在于表现丰富的内心生活中经过特殊具体化的多种多样的细节。绘画是对心灵感知内容、表现形式的统筹考虑,而不是简单的临摹或机械的制作。在艺术创造中,由于突然获得某种心灵的启发,会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也就是灵感。
2、在绘画表现中,需要直觉和灵感的结合
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三、倒着绘画,重新唤起直觉想象能力
一般校园里的学生作业都是正着画的,假设学生都把画面颠倒过来,那么,可以想象,很多学生都将难以立马认出自己的作品,但是,经过小段时间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认出的。可见,当把画面颠倒过来后,学生看画面时的方式改变了,也就是学生转换了另一种视觉感知。
对此,我想假如学生倒着绘画,这对锻炼他们不同于以往的视觉感知将有一定的帮助。
我在倒着绘画这方面也作过一些尝试。
我的油画创作《快乐的调子》,内容是四个儿童头像。在开始作画阶段我首先对其中两个头像用以往作画的习惯把她们的结构、色彩等因素进行分类和按顺序思考、作画。途中把画颠倒过来看,惊讶地发现画面比摆正时显得概括而整体。画面中清晰感觉到更多的是线、色彩布局、空间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角度和对称关系等。
尝试颠倒着由着感觉进行绘画,我发现感知占据了以往的理性思维,而不再去第一时间对画进行词汇性的分类。当这两个头像完成的差不多后再摆正,出现一种新的较完整的视觉效果,细节也服从于整体了,画面那些颠倒的组合符号给我一种大印象的感觉,像一种接近直觉的记忆。
当转换一种看事物的方式后,大脑将会以另一模式来思考,会主动感知整体间各个部分的关系,以及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轻易被词汇性和语言打扰。也就是说,当把思绪转化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时,思绪变得比较便于表达。可见,这种认知转换对绘画和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而学生也尝试倒着绘画,画面剩下更多的是带游戏性质的符号,学生不需要考虑具象的东西,也没有词汇和语言的打扰,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更好地听从内心感受来进行绘画,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我们进行构思探索时,直觉引领我们去感受心灵活动,引发表现的欲望。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突然获得某种心灵的启发,会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也就是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突然获得的视觉感知相对于直觉,它打通了创作中从构思到图像的全部环节。尤其在绘画表现中,直觉与灵感的参与性尤为紧密。而在整个绘画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在隐存状态中协助我们进行理性认识的,它能够以“思维的感觉”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审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以“直接领悟”审美客体本质,帮助我们进行审美创造。可见,直觉思维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艺术创造的实施阶段,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6:绘画教学总结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在人数14人,女生4人,男生10人。由于学生身心发育不健全,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抽象能力差,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思维缓慢、迟刻板,理解能力差,知识迁移困难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问题,因些接受能力慢,反应迟缓,动手和动脑能力相对正常学生落后,绘画基础比较差。与此同时,由于学习年龄、智力落后程度不同等原因,有个别学生的感性认识、绘画手工、颜色运用方面较好,应加以培养,希望可以锻炼成才。
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美术课主要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迎接新学期,温故而知新”通过画一副简单的图画来展开这个学期的美术课程,同时起到缓和假期心态疲劳的作用。计划用1个课时。
第二单元:“快乐购物”本单元绘画与手工主要一绘画和制作与户外购物过程中遇见到的人和商品以及环境等手工品,把各类作品会和起来出一期主题为“快乐购物”的板报。计划用3个课时。
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本单元集“趣味手工制作”和“才艺拓展”以及“板报设计我做主”三个方面。趣味手工制作能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才艺拓展和板报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为学生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计划用7个课时。
第四单元:“办公礼仪”(同第二单元)
第五单元:“六一儿童节快乐”
第六单元:“我爱校园”通过勾画校园美丽风景线和人物,配合演讲和摄影,将欢乐的记忆保存下来,希望能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回忆。这个学期主要以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为主线。
以情景教学、游戏为主,使学生展现才艺,用色彩表达自己。
篇7:高班绘画与手工教学总结
高班绘画与手工教学总结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在人数14人,女生4人,男生10人。由于学生身心发育不健全,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抽象能力差,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思维缓慢、迟刻板,理解能力差,知识迁移困难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问题,因些接受能力慢,反应迟缓,动手和动脑能力相对正常学生落后,绘画基础比较差。与此同时,由于学习年龄、智力落后程度不同等原因,有个别学生的感性认识、绘画手工、颜色运用方面较好,应加以培养,希望可以锻炼成才。
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美术课主要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迎接新学期,温故而知新”通过画一副简单的图画来展开这个学期的美术课程,同时起到缓和假期心态疲劳的作用。计划用1个课时。
第二单元:“快乐购物”本单元绘画与手工主要一绘画和制作与户外购物过程中遇见到的.人和商品以及环境等手工品,把各类作品会和起来出一期主题为“快乐购物”的板报。计划用3个课时。
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本单元集“趣味手工制作”和“才艺拓展”以及“板报设计我做主”三个方面。趣味手工制作能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才艺拓展和板报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为学生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计划用7个课时。
第四单元:“办公礼仪”(同第二单元)
第五单元:“六一儿童节快乐”
第六单元:“我爱校园”通过勾画校园美丽风景线和人物,配合演讲和摄影,将欢乐的记忆保存下来,希望能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回忆。这个学期主要以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为主线。
以情景教学、游戏为主,使学生展现才艺,用色彩表达自己。
篇8:浅谈儿童绘画的教学心得
浅谈儿童绘画的教学心得
儿童绘画,它既不同于幼儿时期从涂鸦开始任其自由发挥,旨在培养兴趣和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象征画,也不同于少年期着重于提高表现力来促成整体美育素质提高的技能教学,它正处于两者之间,育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如果在这一时期(约6―12岁),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当,就会使他们引入歧途,或一味继幼儿绘画之道,以稚拙美为满足,危及孩子长期摆脱不了“低幼化”状态;或拼命苛求规范,使他们对绘画从小就产生惧怕心理,从此“望画生畏”。下面我谈谈儿童绘画教学中应掌握的五大环节。
一、临摹:说起临摹,不少人认为会阻碍孩子发散思维的发展,影响孩子乐观性格的形成。其实不然,只要掌握有度,临画能有效地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仔细的分析力。背临(默画)对增强记忆力更是得益匪浅。临的过程,也是欣赏的过程,对一幅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没有比临画更能细细品味的了,孩子的欣赏力也会随着临画次数的增加而急剧提高。学中国画,历代的著名画家教科文卫主张“画从谱出”,我们对孩子进行绘画教育当然不能按成人的要求全部沿袭套用,但对“临”的重要性应该从中深有领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精选或精编符合他们实际水平而有相当造诣画家的范画,让他们照着前人的技法一笔一笔、一幅一幅地依样画葫芦,力求掌握基本技法。
二、模仿:“临”不是目的,临得最好的作品也不是儿童绘画教育的目标,儿童绘画最终是要他们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即创作)。但从“临”到“创”中间长长的跨度若没有相当天赋的孩子是无法飞越过去的。如果是“硬逼”他们这样做,他们也只能勉强应付,少有令人满意之作。这是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决定的。有些教育者急功近利,大刀阔斧地“帮”他们修改,乃至反复画,势必形成许多“成人化”的儿童画,这在各级各类的儿童画大赛的参赛作品中信手可拈。何以解决?还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得让孩子“仿画”,即保持范画的原貌而略有改动。如,画一只直立引颈高歌的`大公鸡,范画的头是向左的,把它转过来画成向右的,范画的用笔用色比较精巧,把它画得粗犷、概括一些。以此作为创作的起步点,使从临画中学到的技法得到巩固,并有所发展。
三、变化:仿画,对原画只是小改小动,改成功了,就得鼓励并指导孩子更上一层楼,对原画来个大改大动(即变画)再如那只大公鸡把它变画成低头啄食的样子,尾巴、翅膀、双脚跟着作相应的变动,甚至改方换向,把向左变画成向右。这比仿画要难得多,是孩子思维从低级到高级关键的一步,切莫忽视。如果连变都不会变,哪来以后创作中的“神态各异”。
四、组合:突破了“变”的关键,进而就得学习构图。所为构图,即作者为了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空间安排和处理物和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绘画的构图是把作品中的形体、明暗、色彩等组合成整体,以表达主题的内容,通常利用观者的心理和视觉,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作者布置的主题构思中,从而得到艺术的感受。
儿童在空间知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能够感知并理解上下前后和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这为他们学习绘画构思知识、组合画面而提供了基础条件。对小学生讲述绘画构图知识,必须采取直观的形式,在写生练习中,如简单的取舍及选择等,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处理主次关系,进而领会对称、对比等关系。此外,运用作业分析,凭借直接的感受来分析、比较及评价构图的美、丑、优、劣,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逐步归纳出构图的法则和规律。如作品中景物所构成的水平线,给人静谧、遥远、开阔之感;构成的垂直线给人严肃、高耸之感;构成的斜线给人不稳定之感;而构成的曲线,则给人动感等等,在指导学生布置画面时既不能以“精心构思”严求,也不能随他们画到哪里算哪里,要让学生弄清远小近大的关系,浓淡疏密的变化。为此,要求孩子组画是大有裨益的,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把“变画的鸡”按层次、色彩等绘画基本要求进行组合,并适当添景。这种指导比较省力,这边应大一点、浓一些,那边要小一点、淡一些,一经指点,孩子大都能很快地接受。画好了,把画挂起来,再指导他们自我欣赏、自我评定,以树立他们对完整的画幅的初步概念。
五、创作:有了前四个环节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已为创作基本铺平了道路。首先,应帮助学生把握儿童画创作的主题,“主题”美术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学生能否抓住主题,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指导供销科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对创作主题作深入思考理解,心可能找一些与主题较吻合的内容。如在指导《节日》这一儿童画创作,可以围绕“一年有哪些节日?你欢度过、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节日是哪个?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地点?有什么人参加?气氛怎样?主要想表现哪个片断?”展开系统联想,并截取典型化的一幕,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描绘出庆祝节日的情景,这样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理解主题,其次,如何根据主题来选取素材,在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引导学生找一些“切题”的素材。儿童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由于年龄的限制,直接参预实践有很大的局限制,生活体验也还比较狭隘,然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未知世界深情浓厚的求知兴趣和抱以积极的探究精神。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有意识地唤起儿童脑海中、或来源实践、或来源于间接经验的表象。比如上美术第二册《森林大家庭》一课之前,儿童已上过临摹,添画和记忆课程,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的生活体验,收集了足够的创作素材,老师就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并且引导。还有在日常基础训练中,教师要经常“命题训练”,启发学生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和事留心观察,多鼓励儿童到自然界去写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开校运动会,给学生布置观察和写生任务,引导学生可以选取某个局部或某一个精彩的瞬间进行描绘。节假日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儿童乐园、到新建楼区、到学生感觉新鲜的地方进行观察、写生、创作。儿童通过动手动脑,把一个个知识串联起来,各种知识和基本技能连成一片,形成“链条”,积累创作素材。让孩子把已学过的知识和技法从感性到理性,自然而然地升华。儿童的感性与理性跟成人是很不一样的,他们用儿童特有状态来观察外部世界,一旦观察中发现了他们喜爱的东西(这往往是成人达不到的),就会迸发出强烈的表现欲。此时此刻,再让他们挥毫涂洒,他们一定会全面启动思维功能,一定会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的将是一幅令人叫绝的杰作。这,才能算孩子自己创作的真正的儿童画。
篇9:儿童绘画心理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
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篇10:儿童绘画心理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
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
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
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
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
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
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
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
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
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
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
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
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
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
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传说,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
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
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
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
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
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
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
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
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
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
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
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
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
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
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
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
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
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
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
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
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
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
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
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
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
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
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
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
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
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
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3][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
篇11:儿童绘画心理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
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
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
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
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
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
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
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
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
篇12:儿童绘画教学计划
一、阶段研究目标
1、实施多样性的绘画组织形式和手段,建构有效的绘画教学模式。
2、探索发展性、多元化、情境化的幼儿绘画教学评价体系。
3、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提高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提升教师绘画教学有效性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研究能力。
二、阶段研究内容
1、定位不同年龄幼儿绘画教学的目标。
2、开发适合幼儿的绘画内容,丰富幼儿园绘画课程体系。
3、根据绘画作品表现内容,合理开发利用绘画环境和工具材料。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势,建构有效的绘画教学指导策略。
5、借助课题研讨与实践,探索发展性、多元化、情境化的绘画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高教师的美术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究的时间、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间:
2、研究对象:小(六)、中(三)、大(三)为实验班,研究对象为实验班幼儿、教师。
3、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为辅。
四、阶段研究策略
1、解读目标,筛选课程,丰富园本绘画课程体系。
2、开发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凸显表征形式的多样性。
3、在推进式教研中建构有效教学模式,多维并举促教师专业成长。
4、家园通力合作,有效优化校园环境。
篇13:儿童绘画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漫画作品内容,尝试运用语言和图画刨编故事结尾。
2.通过漫画欣赏、初步了解漫画的基本特点,更加喜欢漫画这一艺术形式。
3.养成细致观察和大胆想像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漫画书《父与子》一本,完整的4幅漫画作品、不加背景的图4一幅。
2.供幼儿续编添画的作业纸每人一张、黑色水笔每人一根。
3.布置一个漫画墙,上面贴有许多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单幅的、连环的、黑白的、彩色的、有趣可笑的、充满幻想的、讽刺褒贬的)。
活动过程
1.幼儿在漫画墙前面自由欣赏漫画。
2.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看漫画吗?为什么喜欢?(可根据幼儿回答归纳漫画的部分特点:幽默,夸张;文字很少,小朋友、外国人不识字也能看懂;有彩色,有黑白:简单,一目了然……)
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漫画的特点。
介绍漫画书《父与子》及作者,为幼儿理解作品做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漫画书。作者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卜劳恩很爱自己的儿子,常常把父子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画下来。
介绍漫画作品名称《假日的第一天》,出示图片1~3幅,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讲述参考
第一幅: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儿子还在唾梦中,爸爸和一个叔叔轻手轻脚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要给儿子一个惊喜。
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是“轻手轻脚”?还可以用什么词?
第二幅:他们轻轻地把儿子抬上了汽车。
第三幅:儿子睡得可真香,还没有醒。汽车开在马路上,马路上的人都奇怪地看着他们。父亲把手指放在嘴上示意大家别吵醒儿子,指挥交通的警察也让大家保持安静。
师:猜一猜,爸爸究竟要把儿子抬到哪儿呢?
出示第四幅没有背景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儿子的表情,想像、讲述。
分组讨论:每组一名幼儿将自己小组讨论中最“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大家听。
出示漫画原稿,感受漫画带来的惊喜与幽默。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样?
★ 老师工作总结
★ 小班半年教学总结
★ 特教学校工作总结
★ 小班诗歌教学总结
【儿童绘画班教学总结(集锦13篇)】相关文章:
特教学校副校长个人工作总结2023-12-05
关于特教学校活动总结2022-06-24
教学总结小班优秀2023-04-18
托班蒙氏教学总结2023-07-03
特殊教育教师个人年度总结2023-07-03
小班教学分析与评价总结2022-05-06
宝宝班生活老师个人总结2023-06-01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总结2023-04-05
绘画兴趣班教学总结2022-08-16
特殊教育学校财务工作总结优秀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