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4-02-10 07:34:32 成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推荐20篇)由网友“nieyanfa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

篇1: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

一天,有个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想跟着飞卫学射箭。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管得可真叫一个严啊!

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功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说:“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于是,飞卫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注视目标不眨眼,做到不眨眼后,才能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suō)子穿来穿去。这样坚持练了两年后,即使有人用锥子的尖端刺到他的眼皮,他的双眼也不会眨一下。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报告去了。

飞卫听完纪昌的学习成绩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呢。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能把很微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隐约模糊的东西看得很清楚。等你练到那个时候,再来找我吧。”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从牦(máo)牛尾巴上选了一根最细的毛,在毛的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毛的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每天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个小虱(shī)子。过了一百天,就把虱子看得渐渐大了起来;三年后,看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竟像车轮一样大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居然像是一座小山了。

于是,纪昌就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箭杆,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完好无缺。

纪昌高兴地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胸脯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学到手了啊!”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列子·汤问》

【求解驿站】形容只要有毅力,不怕吃苦,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活学活用】老师对小明说:“你这么聪明,其实只要有~的一半精神,很快就能脱颖而出。”

【妙语点拨】纪昌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先练习注视目标不眨眼睛,又练习把小东西看大的眼力。这是射箭的基础。几年后,他的箭术高超极了。可见,一个人要想学好一门本领,必须首先苦练基本功,打好基础,由浅入深,踏踏实实学习才行。另外,纪昌成为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之前,练习基本功一练就是很多年,没有丝毫放松,启示我们:只有坚持练习,才能精通一门技术。不肯勤学苦练,做事虎头蛇尾是很难成功的。

篇2: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

秦国的白起,是一位非常善于打仗的将军。由他指挥的战争没有失败的时候,所以人们称他为“常胜将军”。有一年,秦王派白起率兵前去攻打魏国。如果魏国被秦国攻下,会在多个诸侯国之间引起连锁反应,为此很多人都非常担忧。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奉命前去游说白起不要攻打魏国。苏厉设法拜见白起,向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着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养由基从小就练成一手好箭法,能在百步之外准确地射中杨树叶。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箭术也非常高超。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前来围观。

比赛的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木板,木板上画出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靶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太大了。咱们还是比赛射百步以外的杨树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树,叫人在树上选了一片叶子,涂成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人们放眼望去,箭头正好贯穿那片红杨树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全部目瞪口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树叶,便走到那棵杨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树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到树下,看清杨树叶上的编号后,便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连发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树叶。这样一来,围观的人群大声喝采,潘虎虽然输了,却输得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不料有个站在养由基身旁的人冷冷地说:“嗯,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才配受我的指教。”

养由基听这个人说话的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或者稍稍出一点儿偏差,只要射不中,你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苏厉对白起说:“你号称常胜将军,但魏国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打败的国家,如果你不能马上取胜,便破坏了自己的名声。”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身体状况不佳,取消了进攻魏国的计划。

——《战国策·西周策》

【求解驿站】春秋时楚国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后用来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

【活学活用】队长打靶十发全中,不愧“~神枪手”的称号。

【妙语点拨】秦王派素有“常胜将军”雅称的白起攻打魏国,很多诸侯国纷纷自危。苏厉授命于危难之中,游说白起。他抓住人们爱惜名誉的心理,列举养由基百步穿杨的事例,借他人之口,侧面暗示白起不要凭借一时之勇,将来之不易的“常胜将军”名誉毁于一旦。最终,苏厉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没有动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击退秦国的百万之师,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口才的巨大威力!

篇3: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公元620xx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做秦国内应,协助秦国攻郑。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顾不得听取大夫蹇叔的劝阻,便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

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哭泣着对自己的儿子说:“你们一定会在淆这个地方遭军队抵御,到时我来帮你收尸。”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

弦高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袭郑秦军的怀疑。秦国将领怀疑郑国已做好了作战的准备,所以对继续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密报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束载、厉兵、秣马矣”,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们的孟明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不情愿地下令撤军。

成语“厉兵秣马”便来自于典故中“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求解驿站】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活学活用】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以伺中国之变。(陈亮《酌古论·吕蒙》)

【妙语点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弦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弦高只是郑国一个以买卖为生的普通商人,但当他听说秦国要攻打自己的国家时,毫不犹豫地冒着破产和被识破而杀头的双重危险,把自己用来做生意的牲畜送给秦军,还委婉地透露给秦军一个信息: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你们来了,已经做好准备了。弦高之所以如此做,是想拖延秦军进攻的步伐。与此同时,他又派人飞快地回国报告,让郑国迅猛备战。这是一个多么机智、勇敢,又值得敬仰的儒商啊。

篇4:经典哲理成语故事

经典哲理成语故事

熟能生巧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陈尧咨受到大家称赞之后,觉得自己的本领已是天下无双,便骄傲自满起来。

一天,陈尧咨又在靶场表演他那百步穿杨的绝技。一箭射出,把又细又软的柳枝条射断了。观众们看得大声喝彩,并要求他再来一次。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却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喝道:“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miǎo)视我?”

老头回答:“我哪里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zhēn)油经验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会找出窍门来的道理。”说着,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油倒完了,把铜钱拿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zì),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老头微笑着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了,一声不响便掉头走了。

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用来说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办法来。

孤注一掷(zhì)

公元10,契丹军队攻陷德清(今河南清丰),逼近冀州(今河北衡水县),抵达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宋朝军队失去抵抗能力,节节失利,边境告急文书频频送到京城。此时,寇准(曾在邯郸市成安县任知县)任宰相,他接到告急文书后扣而不发,像平时一样从容镇定,不露半点惊慌。

宋真宗赵恒闻听此事,非常震怒,责问寇准道:“边关军情如此紧急,你为什么隐情不报?”寇准笑着对真宗说:“陛下息怒,消灭契丹军队的计划臣已谋划好了,请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定会不战而逃。”

十二月,宋真宗率领文武百官,冒着严寒登上澶州。宋朝军队驻扎到澶州之后,寇准奉命处理军务,他号令军队以逸待劳,等待战机。果然,几天后契丹军队前来攻城,等敌人疲惫时,寇准命令将士出击,一举将敌兵斩获大半,迫使敌人仓皇退兵。从此,宋真宗对寇准更加重用。

朝中另一位大臣王钦若嫉妒寇准的功劳,便在宋真宗面前讲寇准的坏话:“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输的赌徒往往会把所有的钱押上作为最后一次赌注,叫做‘孤注一掷’。寇准再三要陛下亲征,陛下不是成了寇准的‘孤注’了吗?这不是拿陛下的生命来弄险吗?”

宋真宗听信了谗(chán)言,不久便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职。“孤注一掷”,比喻使出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雨雪,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成语“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巧取豪夺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fú)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很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领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

后来的人又从此引申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以不正当的方法,攫(jué)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一词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四字成语“水滴石穿”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事情就可能成功。

星火燎原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原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四字成语“星火燎原”描述的哲理是什么: 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火烧原野。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江郎才尽

【出处】《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四字成语“江郎才尽”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梁上君子

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四字成语“梁上君子”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

鞭长不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四字成语“鞭长莫及”描述的哲理是什么: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篇5:小学生哲理成语故事

小学生哲理成语故事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篇6:深哲理成语故事

别无长物这则成语的长物是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别无他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他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身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篇7:富有哲理成语故事

人的生命太短暂,庄子说:“在天地间,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跃而过。”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再长寿也是枉然。

苏轼说:“曾经有三个老人相遇,问他们的年龄。一人说:‘我记不清我的年龄了,但记得少年时和盘古是好朋友。’

一人说:‘海水变成桑田时,我就放下一个筹码,现在我的筹码已经堆满十间屋子了。’一人说:‘我吃蟠桃时,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现在桃核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以我来看,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几个时辰)也没有什么区别。”

篇8:高中经典哲理成语故事

高中经典哲理成语故事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 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 公元2,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 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

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住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16个字,递给周瑜。这16个字是: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他说:

“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皇逃命,从小道退回许昌。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一词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四字成语“水滴石穿”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事情就可能成功。

星火燎原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原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四字成语“星火燎原”描述的哲理是什么: 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火烧原野。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江郎才尽

【出处】《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四字成语“江郎才尽”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梁上君子

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四字成语“梁上君子”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

鞭长不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四字成语“鞭长莫及”描述的哲理是什么: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篇9:励志成语故事

梁鸿是东汉时著 后来,他被推举进太学读书,太学中的子弟多出身官宦人家,个个车接车送,生活无忧。梁鸿为了度日,却需要抽出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的那些官宦子弟都瞧不起他。

梁鸿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养成了孤傲的脾气,喜欢独来独往。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有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请梁鸿用他的热灶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说:“我从来不在别人的热灶上做饭。”说完把灶火灭了,重新生火做饭。

【励志成语故事文字版(6篇)】

篇10:经典励志成语故事

经典励志成语故事

(1)【映雪囊(náng)萤】

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2)【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4)【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5)【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7)【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

(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号招贤大师,人们称他“长沙和尚”,他经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9)【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篇11:励志成语故事

励志成语故事三则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着,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忍辱负重

三国的时候,吴国有一位名将叫陆逊。他出身江南士族,豁达大度,善于谋略,孙权把他的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公元210月,曹丕让他的亲信联名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于是,曹丕罢黜了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东汉王朝正式结束。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下位,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于是,公元2,刘备在成都即位,就是汉昭烈帝。刘备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东吴占领荆州,关羽被杀之仇。

公元222年,刘备率军攻吴,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刘备心急火燎,出兵没几个月,就攻占了东吴的五六百里的土地。他从秭归出发,急于向东继续进军。他要随军官员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自己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猇亭。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双方相持了半年。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可是大都督陆逊却不同意。

当时,东吴的诸将,有的是孙策的旧将,有的过去就是孙坚手下的'人,有的则是宫室贵族。这些人不少都是打仗的能手,立过大功。对孙权派年青的书生陆逊当都督,本来已经不大服气。现在听到陆逊不同意他们出战,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更不满意,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陆逊见众将如此粗鲁,不理解他的战略意图,心里很生气,便手拿孙权授予他的“尚方宝剑”严厉地说:“刘备天下知名,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是奉主上的命令来行事的,你们只有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君派在我这儿,就是因为我有可取得地方,希望你们能够忍辱负重,遵守军令,不得违抗。”

一天,陆逊突然召集将士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手了。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关口要道,都让他占了。我们打过去,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他们解释说:“刘备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现在,他们在这儿呆了这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们已经很疲劳了。我们要打胜仗,是时候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冲近蜀营,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延烧起来。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

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这一战,刘备兵士死伤不计其数。一直战斗到夜里,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最后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山上)。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猇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

篇12:励志成语故事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想要晚上读,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多了,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篇13:励志成语故事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面十分明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篇14:励志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将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他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篇15:励志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篇16:励志成语故事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篇17:励志成语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篇18:励志成语故事

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他舟游四方却得不到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努力读书。每当他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篇19:励志成语故事精选

过门不入

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积土阻水,结果失败.新帝舜命禹继续治水.禹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破釜沉舟

公元前2,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渡漳河后,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四面楚歌

刘邦把项羽围困垓下.项羽夜里听见四面汉军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心情沮丧.虞姬自刎,项羽英雄末路,带残兵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三顾茅庐

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刘备三次诚心拜访,终于打动诸葛亮,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他出身农家.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悬梁刺骨

国时期苏秦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跑去玩,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他很好奇问老奶奶在干吗?老奶奶说在磨针!

李白不敢相信,老奶奶就说: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之后李白开始奋发图强,好好学习!最终成为一为人称诗仙的大家!我觉得你也应该学学李白,先不管这传说真假,但是这样的精神你就没有!因为怕多而想投机取巧!这样不好!想要有好的成绩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

破釜沉舟,

一次,楚军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

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经过这一仗打得秦军再也振作不起来,士气低落!霸王的名字让人闻声丧胆!没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卧薪尝胆,

春秋的时候吴越争霸的典故!

不耻下问 释义:

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励志成语故事精选]

篇20:励志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人生励志故事哲理小故事

动物的人生哲理励志故事

大学生励志故事简单有哲理的小故事

经典有哲理的励志故事

关于人生的哲理励志小故事

让敌人活命哲理励志故事

青春励志故事:物质世界中的哲理

励志小哲理故事

发人深思的故事经典励志哲理及感悟

人生哲理小故事_励志故事

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
《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哲理励志的成语故事(推荐20篇)】相关文章:

青少年励志哲理故事2023-08-16

5个励志哲理故事及感悟2022-10-07

精选人生哲理的正能量励志句子2022-10-04

经典励志的人生哲理美文2023-05-27

励志的哲理散文随笔200字2022-04-30

有哲理的小故事和感悟2022-11-09

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富有哲理2023-10-11

人生哲理励志签名精选2024-01-26

优美哲理励志个性的签名2022-12-03

有哲理的励志说说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