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语录

时间:2022-08-24 07:59:24 语录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随想录语录(推荐13篇)由网友“这里什么都没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随想录语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想录语录

篇1:随想录读后感

从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时间里陆续读完了巴金先生664页的《随想录》。他以病弱之躯写得艰难,我则懒散地读得拖沓。放下书卷,心里不禁有些对不起老人的感觉。现在老人已经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应为绝唱。

认识巴老是从读小说《家》《春》《秋》开始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下被觉新们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就要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这本就想着另外一本。在那几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进小说的情节里不能自拔。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但是这一景况还是清晰地浮现。中国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在我的认识里,好的作品就应当是用平淡的语言,老百姓常说的话,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让人们从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看过像一场风刮过,什么也没有了;且不说有些文字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我读过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鲁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孙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让人觉着平实,简朴,有意义。从巴老的《家》中,让人看到了一个罪恶的吃人的旧世界的腐朽,自然地产生了向往推翻这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思想。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教导人什么,而在于让人自然地领悟到什么。这就是巴老这类大文学家的功力之所在。

《随想录》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甚至于看上来老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示众,让人们指点。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直到十年**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时时听到回声的话是关于说真话的。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讲的。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的幼稚,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知道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这和我认识的一些作家截然不同,他们能编,他们不要真实地向读者汇报,他们只负责让文字成为名利的符号,从来不想对读者有什么影响,对社会有什么责任。这时候,我想起曾经学过的一句话,为什么人的问题,还真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一个为人民利益的人,与一个为了自己私利的人,实在是没有相比的地方。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无论是领导,还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的态度,将决定这个人是一个高尚的人,还是一个卑鄙的人。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还是一个责任,还是在向人民,向读者负责啊!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民族,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篇2:随想录读后感

从1979年开始,巴金已是古稀之年,却持续不断,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42万字、累计150篇的被称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五卷本的创作。《随想录》从艺术成就上属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感性思考和追忆性的散文随笔,但从思想深度上具有划时代灯塔的意义,它的高度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部巨作。

在《随想录》中,巴金提倡和号召人们讲真话,他说:“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金的《随想录》提倡人们讲真话,说实话。这是因为经历了梦魇,一代人丧失了讲真话的能力,再也不敢说真话了。十年的的教训,讲真话只能给一个人带来数不清的麻烦,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不讲真话,甚至讲一些违背良心的话,却反而能带给一时的利益和好处。正如鲁迅在《立论》中所讲的,“人家孩子过满月,大家都说祝福话,有坚持真理者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这个说真话的人遭来一顿痛打。”如今,我们每天都在提倡讲真话,说实话,可见我们离真话已经太远了。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今天呢?我们再也不敢听从内心道德的呼唤——讲真话,我们察言观色,讲人家爱听和喜欢听的话。

因为不讲真话,说实话,所以我们也是健忘的。今天还有几个人知道林昭、遇罗克以及张志新是谁呢?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她们就因为讲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毒手呢?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可离我们也就三十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的悲剧呢?在一代人的记忆脑海中,只是历史的一瞬间,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凡事要一切要向前看。可我们忘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怜的,可一个健忘的民族那是可悲的。正如德国神父马丁所说,“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没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没说话;然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没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一个健忘的民族,一个不懂忏悔的民族,我们很难说,十年、二十年以后,类似悲剧将不在我们身上重演。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建立现代文学馆和博物馆是他的两大心愿”。他大声疾呼,“全社会都应记住这历史悲剧,要讲真话。”他有一个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人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要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让任何人落掉别人的一根头发。”这是作为“知识分子良心”老人的最美好的梦想。愿这位世纪末老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愿悲剧永远成为历史。

篇3:随想录读后感

巴老在也被迫害过,他的爱人萧珊也在频繁被中病逝。可他还是“活了下来,而且还健康,头脑也不糊涂“.是他对正义的坚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支撑着他熬过艰难的岁月,使他没有被压垮。

在那个时代,外国的文化和艺术大多被认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是毒草,禁止在国内传播,国外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中国人也全然不知,中国人在一个禁锢的牢笼里做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第一的自我陶醉。

巴老一针见血地提问,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落后,还是关起门来做“世界第一”。这是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注。

巴老“不为个人命运担心”,可以忘记自己的苦难,但是他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和对苦难的深刻思考。

他说,40年代的纳粹集中营,那些折磨人的残酷设施还在,而有的年轻人还怀疑那曾经发生的一切,如果一点实物都不保留,人们就会遗忘。这是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和关注,是中国人中间的优秀者。

在《随想录》中,巴老不仅反思国家和民族,反思别人,还反思自己,忏悔自己。

相对于其他人的不忏悔和部分忏悔,巴老的忏悔是彻底的忏悔,这是巴老过人的胸怀和情操。巴老在中国文坛享有数十年的荣誉,但是他谦虚随和。他的自我介绍只有十个字:

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

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篇4: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老舍先生的暮年之作。在这本书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绵延的感染力,使自己的心境渐渐升华。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每个人的榜样,敢于正对历史敢于正对自己,正是我们要不懈努力追求的方向。

篇5: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电视台在播放一个巴金专题节目时,出了一道征答题,问:(1)《家》、《春》、《秋》,(2)《寒夜》,(3)《随想录》,观众印象最深(或最喜欢读)的是哪一种?那节目结束之前,荧屏右下方显示出观众反馈的统计结果:《家》、《春》、《秋》占了百分之六十几,而《随想录》仅得百分之十几。这可以理解。《家》、《春》、《秋》问世最早,又得戏剧、影视剧演播之利,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怪乎在这项征答中,要“遥遥领先”于《随想录》以及《寒夜》了。 近日,91岁的贾植芳先生给出的却是另一种答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个人最推崇的还是《随想录》,“很多人都将期间所发生的错误推在别人身上,李先生(即巴金)没有,他体现了自己的真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将传诸后世。”

贾老的这个答案,正与巴金先生自己的想法相似,巴金曾对新华社记者说过,他一生没写什么东西,只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笔者的第一选择与贾老相同,也是《随想录》。理由能说出几条,其中的一条是:《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十年中,巴金历尽种.种劫难,这种“受难者”的身份,能用来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的资格,甚至当作利益索取的资本;——事实上,这种“资格”和“资本”,确有不少人相当充分地利用了;——而对巴金而言,如果要说“利用”的话,他是作了相反的“利用”,用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切身经历,来反复地反躬自问、自责、自省。他不只一次说,在“中自己“中了催眠术”,“喝了迷魂汤”,是个“奴在心者”。

”在《解剖自己》一文中,他甚至作了如此犀利的解剖—— “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我常常这样想,也常常这样说,万一在‘早请示、晚汇报’搞得最起劲的时期,我得到了解放和重用,那么我也会做出不少的蠢事,甚至不少的坏事。当时大家都以‘紧跟’为荣,我因为没有‘效忠’的资格,参加运动不久就被勒令靠边站,才容易保持了个人的‘清白’。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 这种“清夜扪心”的自我解剖和灵魂拷问,笔者读之不禁怦然心动,而且也为之汗颜。巴金本来似乎无须也不该来做“忏悔者”的,然而恰恰是这位饱尝苦难的老人,在世人面前敞开心扉,做了最为真诚、痛切的忏悔!

结果是:真诚的巴金赢得了世人的敬意,被人们视为“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良知”。巴金是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会照出我们自己的行状乃至隐秘的灵魂,就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以及像他那样的真诚。 数月前的一个深夜,笔者无意间摁到某地卫视的频道,正在播一档谈话节目,两位学者嘉宾侃侃而谈,语词慷慨激烈,其谈说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最愚蠢,最无耻的”(笔者在其中一位学者的某本书里,还看到另一个断语:“最下流”)。这种“所向披靡”的批判,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整体性的“宣判”,那么两位学者阁下自己又置身于何处?令人称赏的是,年轻的女主持人在节目最后也问了这样意思的问题:假如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这样的,那么您二位呢?笔者连忙竖起耳朵,恭听学者如何应答。学者的答词有点“绕”,但意思还算明白:他们是不在其中的。

篇6:音乐随想录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历来就有热爱音乐的优良传统。

其实,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会极力推崇艺术美。音乐美是重要的艺术美。爱因斯坦说过,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关联的。提高人类精神境界方面,艺术家往往胜过科学家。他还强调说:“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是因为二者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事实证明:想象力丰富的人其创造能力更强,而音乐正是可以大大提高想象力的艺术。

音乐的作用还有很多,他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帮助人们解决疲劳,忘却痛苦,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总之,益处多多。

音乐对我们今天的世俗生活也许不会直接带来什么好处,但是音乐可以给我一份心灵的财富,一种与这个世间交流的语言。所以,学音乐,让孩子天天弹琴,唱歌,并不是为了成功,并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音乐家,而是让他们多一种生活,多一种快乐的感受,多一份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热爱的信心。

让歌声伴着孩子成长,让音乐永远流淌在我们生活中。音乐,它单纯而美丽……

篇7: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多少人被迫害致死致残,多少人浪费了十年的宝贵时光。

巴老在文革中也被迫害过,他的爱人萧珊也在频繁被批斗中病逝。可他还是“活了下来,而且还健康,头脑也不糊涂”.是他对正义的坚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支撑着他熬过艰难的岁月,使他没有被压垮。

在那个时代,外国的文化和艺术大多被认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是毒草,禁止在国内传播,国外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中国人也全然不知,中国人在一个禁锢的牢笼里做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第一的自我陶醉。

巴老一针见血地提问,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落后,还是关起门来做“世界第一”。这是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注。

巴老“不为个人命运担心”,可以忘记自己的苦难,但是他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和对苦难的深刻思考。他要中国人反思文革,反思自己,不要让文革这样的事件重演,不要让文革之风重演,哪怕是部分重演。他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让子孙后代知道文革并引以为戒。

他说,40年代的纳粹集中营,那些折磨人的残酷设施还在,而有的年轻人还怀疑那曾经发生的一切,文革过去不到,如果一点实物都不保留,人们就会遗忘。他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不断地呼吁。这是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和关注,是中国人中间的优秀者。

在《随想录》中,巴老不仅反思国家和民族,反思别人,还反思自己,忏悔自己。

相对于其他人的不忏悔和部分忏悔,巴老的忏悔是彻底的忏悔,这是巴老过人的胸怀和情操。巴老在中国文坛享有数十年的荣誉,但是他谦虚随和。他的自我介绍只有十个字:

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篇8:《随想录》读后感

捧起《巴金随想录》,发现在文学作品里真诚与真实最能让读者与作者接近,无论隔代多远或身份差异多大,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读者总能解出其中味道。

读完随想录,油然而生的代入感使我觉得我与这位老者灵魂的接近,越接近这位伟人,感觉只看到一位历经岁月、饱食困苦的老人在哭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 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 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 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随想录读后感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

篇9:教育随想录

教育随想录

搞教育成不了名,你问问路人吧:李吉林是谁?魏书生是谁?搞教育更发不了财,尽管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一离开教育岗位,便成了当地一富。

教师们埋头从教,认真而严谨,然而,如此便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好教师吗?一句“我们是好心”便把教师的技术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了吗?医生也是好心,然而误诊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谁能原谅?我们需要埋头走路的精神,更需要抬头看路的目光,教育的美好明天,就在我们聪明而执着的目光中。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我们似乎步入了两难的境地:舍应试教育的可怕阴影,犹恐失去教育成绩的明媚阳光;舍素质教育的美好追求,死心塌地于习题与作业,于心又何忍?于是心怀迷惘,憧憬着素质教育的到来,顽固地从事着应试教育的操作。谁都深深爱着这个新人,谁都不敢彻底地抛弃对陈旧教育的恋恋旧情。

可是,没有放弃就没有前进。有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看到我们的莘莘学子,一个个走进了习题的狭窄胡同,一个个远离了活生生的'生活,一个个在不满中学习。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忧患意识?

我想武断地说:一个不再具有正确教育思想的教师,每上一节课,每进行一次教育行为,不是在给学生以什么帮助,而是在加深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我们的教育似乎很害怕“社会”,我们一次次地听说:分数下去,社会不行!办重点班、加班加点,群众满意!你看,家长们不是都涌向了这些学校和班级吗?这就是社会的需要,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

是啊,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可是,什么是社会的需要?流行的就一定是美好的吗?如果公安部门不去严查严打,社会丑恶现象不是在越演越烈吗?这也是社会需要吗?

一句“社会需要”,便把我们的责任推得清清爽爽!可是我们看到社会在飞速发展,因特网时代的我们不再封闭,我们看到世界在飞速发展,可是我们的教育呢?党中央国务院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倡导,那才是真正的社会需要!

当我们用新世纪的目光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常常要不寒而栗!我们的以知识积累教育为本的教育究竟落后世界先进教育多少年?我们常说,国力竞争,在于科技;科技竞争,归根于教育。长此以往,教育如果没有大的变革,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如何?不要等到“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再来一次扼腕长叹!

一个美国学者奇怪于中国的计算机教学,要考那么多记忆性的知识,他说:你们学自行车要考自行车的轮胎直径、制作方法、材料结构、发展历史吗?

以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如何给孩子以灵气,以生命的追求,以智慧的启迪,这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吗?有人曾言,小孩子最怕没有灵气,成年人最怕没有悟性!扼杀了孩子的灵气,长大了就没有了悟性。

教育的魅力,在于人对人的影响。我始终这么想。

一门学科,如果觉得谁教都一样,反正教这么些内容的话,我觉得是我们教师人格意识上的悲哀。

不同的教师,给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当教师节来临,我的昔日的学生们给我寄来贺信,说:“在我们这一届学生中,对您的印象是最深的。”在新年的第一个早上,远方军营的学生给我打来了新千年的第一个长话,说:“您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教师。”学生毕业许多年之后,说:我影响最深的教师是……;我看到我的一位也当了教师的学生,写了一篇很美的文章:《长大了,我真成了你》,教师的幸福感油然而升。

一次次烦琐的分析早就淡忘,一道道习题的讲解似乎没有在生活中发生过,我们想想我们的学生时代,给你再有力的影响是什么?这时,我们应当恍然大悟: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一种人格的影响,魅力的影响!有了这种影响,习题和考试之类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枝节而已!

教师不是燃烧自己来点亮别人的蜡烛,教师理应有自己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个没有理念追求的教师,一个没有生命真趣的人,如何激发年幼的生命去为着我们伟大的时代而奋进呢?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话理应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座右铭:与时代俱进,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篇10: 随想录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篇11: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篇12: 随想录读后感

正所谓文如其人,巴金的《随想录》处处透着他耿直与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说理,也十分本份诚恳。

七十五岁的老人,经历了劫难,历尽沧桑。这份善良与诚恳,应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写于文革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载。今天读来,言辞不免有些老套,绝不能与新生代如韩寒者来比现代感。

惟有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这正是巴金最善于表达的。

《怀念萧珊》中“看来,我们要分别了。”是七二年巴金夫妇永别的声音。文章配了萧珊的两张照片,分别摄于1936年与1970年。前后巨大的对比是夫妇在那个特殊年代遭遇劫难的最好注脚。

《沙多――吉里》描述了作者重返二十年代留学法国是住过的小镇,校舍依旧,而当年好心的看门人早已作古。旧地重游是很能带来感慨的,何况一隔就是五十年,其间法国人经历了战争,而作者由二十余岁的青年变成劫后余生的老人了。

书中不少的照片显然增添了阅读的趣味。除了萧珊的,值得一提的还有他早年与大哥的合影(1929年)。照片中的大哥袖着手,带着警觉防范的面色,看上去满心不快乐。这种情绪在书中扉页巴金在上海寓所的照片(摄于1979年)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一点即使是善良的巴金也藏不住。

也许这“不快乐”无意中给本书的定了基调。

篇13: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些很沉重的文字,朴实的像冬天里北方的乔木,没有一丁点绚丽,甚至绿色都没有一片。浮躁时读他,听到的只是些絮絮叨叨,不着边际,决不会有丝毫美的感觉。这本书,只适合在,夜深人静大家都睡下时、清晨世界尚未完全醒来时。静静的读,听到的是他低低诉说,诉说着过去的一个个春夏秋冬、一场场暴风骤雨、一片片风和日丽。我深深的被它吸引,惊异于我这只二十几岁的灵魂居然不时的和他产生共鸣,我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也是一个习惯了反省的人,行李箱里累集的那一大堆日记,就是最好的见证。呵呵,想想我的所谓日记是不适宜称之为“日记”的,或许称之为“随想”更为妥当,它们都是随感而发,时断时续,并没有每日的特征。

《随想录》在几年前就读到了它的单行本,记不清是那一集,只记得封面好像是一个雕塑的头像,枯槁茫然的那种。震惊于一个年过古昔的老人,却在解剖自己的灵魂,深刻而残忍,很难过,没敢买。当时我也正处在一个很无助的阶段,反省是那段时间里的主要内容,我恶狠狠的剖析自己,现在还记得那种苦楚,很痛。那段时间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写完后就封存了,直到现在都没敢重读,想着也许要到几十年后才敢去读它。但我记住了巴金和他的《随想录》,想着哪天肯定要买它读它。

转眼几年过去了,又发生了好多事情,但生活主旋律还是越来越主动的,虽经历了些个悲欢离合、好聚好散,但我对自己的满意度还是有所上升的。说实话,巴金的名号,和很多人一样,很小就晓得,但他的作品,确实没有读过多少,《随想录》是我第一次真正读巴金,我感受的到他伟大的人格,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我的文字一向藐视任何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几个字出自真情实感)。

木心经典语录精选

木心语录

木心经典语录

木心作品读书笔记摘抄

三毛作品中的经典语录

三毛经典作品语录选集

揭秘往年高考作文预测作文题目

雷雨经典语录潜台词解析

精选巴金经典语录

草根经典签名

随想录语录
《随想录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随想录语录(推荐13篇)】相关文章:

经典草根语录2022-10-27

关于分离的伤感回忆的文章2022-05-08

经典伤感爱情语录摘抄2022-10-21

巴金名人名言2023-07-31

高中生青春励志故事2022-10-16

经典爱情伤感语录摘抄2022-08-26

李巍作品经典语录2022-08-15

三毛作品十大经典励志名言2023-02-22

女人必读的经典语录荟萃2022-10-21

巴金的名言语录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