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语录(集锦13篇)由网友“澈月ov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我们仨》语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我们仨》语录
《我们仨》语录
1、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2、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3、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4、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5、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7、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8、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
9、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10、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11、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
12、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3、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4、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15、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7、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18、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19、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20、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1、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22、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23、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24、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25、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2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27、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28、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9、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30、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31、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2、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越远,越怕从此不见。
33、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34、“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35、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36、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37、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38、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39、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40、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
41、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42、如果可以。希望你留下,我离开。自私也好,任性也罢,不过不想独自在这儿了。
43、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44、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45、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篇2:我们仨
我们仨
本篇高二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整理,欢迎参考!我们仨,因为翼,在网络上相识,在网络上结缘。网络上,留下了我们仨的足迹。我们仨相识已经一年多了,于是就由我执笔,记下我们三笑在一起,哭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题记
小晴晴
小晴晴,是我论坛上最早认识的一个姐姐,也是我的第一个网友。晴晴喜欢笑。尽管不知道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样的。但是我知道,晴晴她一直在我们面前笑着,笑着。从来不把忧伤的一面展示给我们。宛若一个晴天娃娃,总是让我们开怀,让我们欢畅。
那笑容总是能给人以鼓舞,就像冬日的暖阳,给人以温暖。
晴晴,人如其名。总是绽放出晴朗、灿烂的笑容,在我们身边。给我以鼓励,以支持。或许是因为年长的关系吧!她总是聆听着我的苦恼,给我以关怀,给我以帮助。
晴的文章很短,很淡。她的文章,如一杯上好的红酒,醇厚而又馨香。但总能把她的心声,表露出来。
作为一名翼fans,她是理性的。从来不会闹腾,只是静静的,静静的,看着翼的成长,看着翼的欢笑,看着翼的悲伤。然后,默默的,默默的,支持着他。
风之飞翼
飞翼,一个即沉静文雅又活泼好动的姐姐。飞翼喜欢闹。她总是在尽情挥洒着属于她自己的年华。
飞翼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她很仗义,很直爽。嗯,这是东北姑娘的特性吧!飞翼虽然爱闹,但是娴静的时候,她仍然是理性的,是认真的。就似她的文章一般。淡淡的,似上好的白酒一般,但却又让人深深陷入她的文字国度无法自拔。
或许只有在和我们扑腾打闹的时候,她才会将她的真性情崭露出来。
她从来不会有身为独生女的傲气和娇气。而是很有耐心的、很宽容的,面对着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翼fans,她是沉默的。她不会摇旗呐喊着“我是翼fans”,也不会吵吵嚷嚷的,说着翼如何如何。她只是,沉默着,静寂着,将她对翼的喜爱,对翼的崇拜,转化为文字。一点一滴的,讲述给我们。让我们感受着她的哭,她的笑。
flysupple
我们仨中,我是最小的。也因此,不免有一分娇气,一分任性。
少不更事的我,总是喜欢将自己的心情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我不似晴晴和飞翼,将她们对翼的喜爱淡淡地表达出来。我总是摇旗呐喊着“我是翼fans!”,我为翼哭,为翼笑。为翼,做了很多很多。
不了解众人的眼中,我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也不了解,我是否将自己的任性、将自己的淘气表露出来。但是我知道,这是我的天性。爱笑,爱闹,不吝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客气地诉说自己的心情。
所以,翼生日的时候,总是忙不迭地送上一大捧礼物。但可惜,虽然礼物多,却不如晴晴和飞翼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字究竟如何,但是我知道,我的文中,包含着我对翼的喜爱,对翼的痴迷,对翼的疯狂。
作为一名翼fans,我是狂热的。尽管不如戴J。从来,我都是大声的,积极的,说着自己是一个翼fans。我也喜欢,将自己对翼的情感转换成文字。尽管不多。
我们仨,因为翼而结缘。我们仨,总是开心的、快乐的.,将我们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简简单单,不含一丝杂质,没有一点瑕疵。
我们仨,是三个幸福快乐的,为翼而疯狂的傻瓜!
后记:
细细想起来,在这个论坛都一年多了。一年多的时光,就在我们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匆匆流走了。
我很少在哪个论坛这么积极过,这么惦念过。即使是老师所开的论坛,我去过的次数也远远没有这个论坛多。
我是个很任性的人,一直都是。我总是会耍自己的小性子。可是,大家却总是一笑置之。这让我很感动,很珍惜。也因此,和论坛的朋友的友谊维持了这么长的时间。
很多人都说:虚幻的网络上存在着的,都是虚幻的事情。虚幻的友谊,虚幻的爱情。
可是,我却从不这么认为。因为我接触到的,认识到的,都是这么好这么好的人。尽管我们认识才不过短短的一年,可是,却像是认识很多年很多年的老朋友一般。
这里,可以让我倾诉自己的苦恼,自己的无助;可以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我的愉悦。
不禁有些感慨,只不过一部漫画,一些个虚幻的人物,居然能让我们维持这么久,这么深厚的友谊。足球小将,真的让我感动,让我留恋,让我惦念。还有这里的所有人,所有人……
尽管人生是由聚散离合而组成,可是我希望,我们永远不会散,永远不会分离……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
再后记:
今天再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读完后,自己感慨万千。其实,这篇文章写的,那时候仅仅是初中的我,文字还是很稚嫩。但,这里终究还是蕴涵着我自己的感受。你知道么,其实我最不愿意散去的筵席,已经散了。小晴晴,这个曾经我最喜欢最喜欢的姐姐,她已经离开了我。回到她自己的生活中去了。尽管我是那么不舍,但是,那线断了,就是这么的断了。所幸,我还有飞翼,也就是我现在的狐狸姐姐。还有她,陪伴着我走过一年又一年。但,谁知道呢?下一个离开我的人,会是她么……
篇3:杨绛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仨》语录
杨绛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仨》语录
1.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2.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3.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4.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5.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6.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7.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8.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9.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0.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我们仨》作品结构
结构上,《我们仨》由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相互独立,各自成篇,又互相关联,组成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成是整个作品的序言,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整个作品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完全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我们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是整个作品的“倒序”部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将63年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是整个作品的主题部分。
这三个部分,虚实互补,虚实相生。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这样一来,“生”的部分写得充实而丰厚,杨绛一家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历程历历在目。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梦幻”的形式描写女儿和丈夫最后的岁月,以虚笔写死,也许一方面是由于那一段岁月是作者不愿、不能、不敢去回忆的、让人撕心裂肺的岁月,作者还没从伤痛中走出来,她还无法正视那一段生活,不愿再去重复亲人所受的痛苦和折磨。所以,作者以梦幻的形式,滤去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细节。另一方面,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看,死亡本来就是虚幻缥缈的东西,是很难用文字把握的东西,用梦幻的形式去描写死亡,更容易揭示死亡的真实面貌。从这个角度拉来看,以虚笔写死,也许本身就是内容表达的需要。
《我们仨》写作手法
运用现代派手法以求意识流动的自由和主观感受的真实,但情感的表法依然是节制含蓄的。中国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言情,杨绛也运用得自然娴熟。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的邈远迷离,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梦开始,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栈道,对应于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古驿道烟雾迷蒙,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几棵苍松翠柏掩映着谁家的陵墓。”场景的描写暗示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阴森。这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文中杨柳的描写不断出现,写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驿道上又满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柳树是古代诗歌表达离情别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是中国抒情传统中的分离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面临生离死别,杨绛自然使用了这一传统的象征意象。与一般离别不同,杨绛笔下的是寒柳和秃柳,暗示死神日渐逼近,象征的是死别和永别。秃寒二字折射出作者内心极为孤单和忧伤的悲情。亲人逝矣,作者也变成柳树的一片黄叶,脱落飘零,“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悲情。”景因情而生,情由景而传。情是悲到极致,景亦写尽凋零败落,两者相融,岁也觉黯然消魂,但情借景调节了强度,景因情有了韵味,两者中和便有了艺术的含蓄蕴藉,营造了“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悲凉意境。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写梦是我国古代悼亡诗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写幻境,抒发真情。杨绛用此手法,从心理上看,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情感深受刺激,恍如梦中,亦幻亦真。心理学认为,情感到了极至,无论悲喜都会幻以为梦。从创作上看,以梦入书并结构全文,易于情感的自由流动和主观真实感受的表达。可以达到多层次和自然流动的状态。同时,以艺术手法叙述描绘,缓解自然情感的强度,可使其升华为“诗的感情”。
篇4:我们仨 杨绛温情语录
1.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4.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5.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6.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7.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8.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9.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0.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11.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12.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13. 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14.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15.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16.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7. 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8.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19. 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20. 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篇5:《我们仨》读书笔记
上个星期,我读完了当代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在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时,已经是92岁的高龄了。我无法想象一个耄耋老人,在夜夜的独守孤灯时,是如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和送别先生的丧偶之痛。—“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们仨,走散了。”
杨绛先生通过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境,回忆了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梦里有国外的红茶牛奶,有穷困潦倒的粗茶淡饭,有锺书带回的国外橘子;梦里有饭后的父女打闹,有闲散时的夫妻散步;梦里有阿圆为母亲杨绛织的手套,也有锺书笔下的文字。梦里,钱锺书对杨绛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切是那么的温馨美好,但终究,梦还是醒了,我似乎听到了那脆弱而尖锐的粉碎声,看到了杨绛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心上的点点泪斑。“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梦里爱的深沉,醒来又痛到透彻。早春,钱瑗患脊椎癌去世,随后的岁末,钱锺书又逝世。
“我们三人就此走散了。就这么轻易的走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的家虽然远去了,但她依然用满满的回忆支撑着自己,所以才能在年近百岁时写下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家之于杨绛先生,之于每一个人,是背后最朴素、最坚定的力量,是唯一而永恒的港湾。
“人间没有永远”。生离死别,我们并无太多选择的权利,也终将不得不面对。可我们有权利选择过好这一生,去努力守护自己的家,去拥抱身边至亲至爱的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不负光阴,不留遗憾,用心、用力去爱,去坚守着世间最平凡、最幸福、最温暖的家。
篇6:《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读完最后一句,掩卷,叹息,继而陷入缥缈的沉思。朴素的文字下,是一位淡泊的老人历经沧桑后无声的探寻,是生命宁静而无声息地流逝。
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再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杨先生一贯平实而温婉的文字中,“我们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难和美丽都静静道来。漂泊、战争、分离、贫穷、**,如此纷难的人生里,一家人互为依靠,在历史车轮无情而又苦难的倾轧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他们并不是在宽容苦难,而根本上就是淡漠着苦难,所以他们如此幸福地相守,在杨先生清新隽雅的笔下,生活里的幽默和生气如此自然地跃然纸上,让人读来时而颦眉时而微笑时而沉思时而向往。
写求学牛津时,租房做饭,黄昏时两人总牵着手出去探险等,充满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记忆;写生下圆圆后,钱钟书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行文里又充满了为人妻的自得和骄傲;而圆圆所印象的“精赤人人”一身打扮叫人想到《围城》里的鲍小姐,便又忍俊不禁了。
经了一天繁琐的工作,在安静的深夜,捧着《我们仨》读来,就似一位孺慕的孩子静静聆听着九十多高龄的杨先生轻述人生往事,内心深处的熨贴和舒服简直无可再提。杨先生的文字,含蓄节制清新温婉,蕴涵着深邃的人生感悟和人文厚重,小小的细节里所饱含的爱和关怀,也让我一再感动至含泪。比起现在某些“作家”动不动就要怎样的叫喊啊快感啊文字里充斥赤裸的感官刺激和浮躁的煽情来,《我们仨》就如清凉的泉水在这个夏天给我们以阅读和感动的快乐。
最后,还想提一提三联出的这个版本。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第一次拿到时就被打动了。封面是素雅的浅咖啡色,细条直纹,手感极佳,带点深厚而庄重的时间感,书名是杨绛先生手书的“我们仨”,深咖啡色,整个感觉浑然一体。书里面还附录了不少钱钟书、杨绛和女儿钱媛的相片和手迹。
这是本绝对值得细心阅读的书,也是本值得收藏的书。
篇7:《我们仨》读书笔记
昨晚夜灯下开始读这本书,黄色的.光照进内页,情感就绪。然后却是发现几度快要读不下去,与书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简单说一、二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也许是因为九十二岁高龄创作,也许真是老人常做的梦,所以内容充斥着梦与现实的交叉。这本该在我的喜好里投篮命中,但又偏自小不喜杨柳花草类的修辞,加之目前所有教学经历里多和小学生接触,所以对此种写作手法及偏爱的感悟力很抗拒,看到会头疼,深感乏味。
我爱直接的、尖酸的、深刻的。话里要藏只藏针,不藏风雪。
第三部直到附录,尤其附录里钱媛的部分,很喜欢。第一次听到杨绛的名字,后面跟着“先生”二字,以为是个男性。像她和钱钟书这样的人,在我们自小的课本里已经被推到了不可企及的位置,又在生活年代之隔里加深了我这代人对他们的不甚了解,重点在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不太会有共同语言吧。
其实是心态偷的懒。年代更迭,但从无新事。钱媛的画和写信的语言活脱脱就是现在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感觉,很可爱。不免感叹生命易逝。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在外留学直至生子、回国……种种由一家二口再到一家三口所上演的经历,都是我所羡慕的安静、不争的生活。如果,如果说某天我想要婚姻的话,那他们二人的相处方式是我羡慕的。如果又说某天想要孩子的话,那钱媛的性情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有“如果说”的例如父女关系、母女关系、女儿女婿、婆媳关系、爷孙关系种种。
字里行间也曾透露他们年轻时的疯狂,但又读来始终恬淡静好。听过杨绛先生不喜张爱玲,不知真假,但就写作风格上,我肯定是极爱张的。可如果能选择一种人生去过,杨绛先生这本书降服了我。张的人生该是王家卫式的电影,不大哭也心闷。
一些特殊时代下的经历,是读后理解最浅薄的部分。对历史熟知寥寥,也就难免自以为是的觉得亏欠,亏欠作者的深情书写。我不信书写者不渴求读者的理解,只是在那个年纪,无所谓了。她还是希望我们能一起陪她寻觅到归途的吧。她总是怕一个人的。
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写的也不过如此(真实想法,并不傲慢),可是读到他们那么多的经历,有关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与人交涉中的大智若愚,教书育人,家庭教育……都深觉不易。他们好像总是在看书,几近榨干自己,但又说常会偷偷溜出去玩。让我感受到了学霸的碾压……于是更心慌,觉得自己浪费了很多年,虽然是从现在起弥补是最佳时期,也只是最佳安慰而已,浪费了就是浪费了,可惜之情无法消散。只求不过于影响本就脆弱的心态。也惋叹,一辈子都无法看完想看的书、听完想听的歌、赏完想赏的影视剧、走完想走的地方……这么说来,美好竟是多的。
最后不要脸一句,我一直想写书或者写个现代诗集……还有剧本。不过也最多是有生之年系列了。钱钱对不起!始终自我质疑。
篇8: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喜欢一切朴实的又略带些格调的东西。所以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就喜欢上了封皮的设计。然后看了几页,决定带回家。书不厚,但是内容充实。每天翻一点,没几天也就翻完了。
内容和封皮,表里如一。一家人的故事,一家人的苦乐,一家人的生死离别。昨晚看完最后几页,心中伤感,缅怀整夜。
看了书的人,大抵跟我一样,总有触恸,一是为这故事本身,二是惦念着杨先生她老人家。心里都想着,她在重拣石子的时候,切莫心神劳累,万望一切安好!
篇9: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的很多文字,让我感到惊奇,感到温馨,也有一些无奈。摘录感动我的文字如下: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我退休前曾对他们许过愿。我说:“等我退休了,我补课,我还债,给你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我大半辈子只在抱歉,觉得自己对家务事潦草塞责,没有尽心尽力。他们两个都笑说:“算了吧!”阿圆不客气说,“妈妈的刀工就不行,见了快刀子先害怕,又性急,不耐烦等火候。”钟书说:“为什么就该你做菜呢?你退了,能休吗?”。(出自“我们仨”)
我无奈说:“我怕爸爸要急坏了——他居然也知道打个电话。也多亏是你接的`。我哪里记得清。我现在出门,路都不认识了,车也不会乘了,十足的饭桶了。”
阿圆缩着脖子做了个鬼脸说:“妈妈这只饭桶里,只有几颗米粒儿一勺汤。”我给她说得笑了。。(出自“我们仨”)
他立即睁开眼,眼睛睁得好大。没了眼镜,可以看到他的眼皮双得很美,只是面容显得十分憔悴。他放心地叫了声“季康,阿圆”,声音很微弱,然后苦着脸,断断续续地诉苦:“他们把我带到一个很高很高的不知哪里,然后又把我弄下来,转了好多好多的路,我累得睁不开眼了,又不敢睡,听得船在水里走,这是船上吧?我只愁你们找不到我了。”。(出自“我们仨”)
钟书说:“都听见了。”他耳朵特灵,他睡着也只是半睡。这时他忽把紧闭的嘴拉成一条直线,扯出一丝淘气的笑,怪有意思地看着我说:“绛,还做梦吗?”。(出自“我们仨”)
我把自己变了梦所看到的阿圆,当作真事一一告诉。他很关心地听着,并不问我怎会知道。他等我已经等累了,疲倦得闭上眼睛。我梦里也累,又走得累,也紧张得累。我也闭上眼,把头枕在他的床边。这样陪着他,心里挺安顿。到应该下船的时候,我起身说,该回去了,他说:“明天见,别着急,走路小心。”我就一步步走回客栈。。(出自“我们仨”)
有一个星期天,三人在船上团聚。钟书已经没有精力半坐半躺,他只平躺着。我发现他的假牙不知几时起已不见了。他日见消瘦,好像老不吃饭的。我摸摸他的脑门子,有点热辣辣的。我摸摸阿圆的脑门子,两人都热辣辣的,我用自己的脑门子去试,他们都是热的。阿圆笑说:“妈妈有点凉,不是我们热。”。(出自“我们仨”)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出自“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出自“我们仨”)
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出自“我们仨”)
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出自“我们仨”)
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出自“我们仨”)
颐和园后山的松堂,游人稀少,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后山。那里的松树千姿百态,我们和一棵棵松树都认识了。(出自“我们仨”)
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出自“我们仨”)
我们的菜一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出自“我们仨”)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出自“我们仨”)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出自“我们仨”)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出自“我们仨”)
篇10:我们仨读书笔记
对比《围城》的语言和《我们仨》文字,如果文如其人的话,杨绛先生的心性和智慧便是这段旷世情缘中我最为乐道的。
坦白说,如果换在几年前,我没有结婚生子的时候看这本书,一定是翻几页就没有了兴致,因为叙事过于平实琐碎,像老奶奶唠家常,怎能吸引追求浮华我?但现在我却被深深打动,且能体会先生这般阅历,能有这样的文字却是一种别样的超然境界,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苦难,在一些人的回忆中,对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大都是批判和控诉的文字,慷锵有力掷地有声,好不痛快,而杨先生对如是种种,轻描淡写,优雅而节制的叙述一家三口如何互相协助在共度难关,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生活的琐碎中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亲情。
整本书读下来,我内心没有波澜起伏,反而平静,我反复审视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心境,我感觉我更加安宁平和,虽然依然偶感浮躁,但也更加温和,或许这就是受先生朴素的文风的感染,像水,缓缓的冲刷我的棱角,我会变得圆润,不伤害自己,也不会刺疼家人了,我想这种唤起我内省的文字,与我而言它的精彩已经超出了我所读到的故事本身。
篇11:《我们仨》读书笔记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段平凡温馨的亲情故事,有一个平凡温馨的名字——《我们仨》。《我们仨》这本书我很早时就买回了家,当时只翻了几页,看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华丽的字句辞藻,只是一位老人如数家珍地叙说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便把它丢在一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那颗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才读出其中的意味。
《我们仨》就像一杯清茶,需要你慢慢去品,才能辨其味、知其香。这本书只有不到二百页,却用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三人在天意下相聚,又在古驿道上相失。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只有薄薄的一张纸,也只讲述了一个老人常做的梦,却道出了一种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惶恐。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讲述了在钟书和钱媛患病之时,杨绛女士两头奔波,却仍无法挽留亲人的离去。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失散。三里河的`寓所因为亲人的离去,也成为了一个暂住的客栈。
杨绛女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自一人在青灯下回忆“我们仨”。这本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是这本书的主体,像写日记一般记录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分记录了许多家庭琐事,正如我们普通人一样,一个学者之家也需要关心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琐事。连有一身傲骨的学界权威钱老先生,干家务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脚,不得不随时向妻子求助。杨绛女士正如很多老爷爷老奶奶一样,不厌其烦地对后辈讲述年轻时的种种趣事,而我们这些听者也好像围坐在杨老身旁,感受大学者平凡简单的快乐温馨。
《我们仨》这本书可以看作一本幸福指南,为许多人指出幸福的方向。这一家三口十分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如把饭后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险”;钱老是在学术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却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宠着,被人照顾:杨绛女士干起家务活来干净利索,算是家务事上的顶梁柱。可她还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带着女儿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顾着为了追求远方那虚无缥缈的幸福,可到达时才发现幸福就在自己出发的原点。平平淡淡才是真。杨绛女士一家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他们与世无争,不求富有,不求闻达,“成名,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他们只希望有二三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彻夜长谈;只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能与家人一起在平淡中享受快乐和温馨。如果你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请读《我们仨》。读过这本书后,你或许能停下脚步,在与家人朋友的平淡中,尝出幸福。
篇12:《我们仨》读书笔记
以前读过这本书的,系统推送,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了解杨绛先生源于对钱钟书先生《围墙》的喜爱。杨绛先生的文字,读起来感觉平实,亲切,她不张扬,于平实中见真情。
这部作品写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倒叙的时间次序,先是钱先生和杨先生老年时期,一家三口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们对生活,始终是坦然的,乐观的。文章以梦境的形式展开叙述,有钱先生的下放,钱媛的重病,杨先生对他们的惦念与不舍。即便都很困难,依然,努力保全彼此世界的温度。在三人世界里,各自安好又彼此温暖,直至丈夫和女儿离开,家变成了客栈。
然后,杨先生回忆了他们仨的过去,有奋斗的艰难,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更有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活色生香。特别是书中所附的书信往来,杨媛的画,处处散打着爱的温度。如果说我感受到他们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真实,让每个人保留自己原本的样子,比如钱先生的孩子气,比如钱媛对父母的称呼,再比如杨先生对妇女俩的宠爱,还有他们对日常琐碎生活所用的看似不经意却充满智慧的小定义。
其实,这样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但是,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不同,很难想象,除了亲情,还有什么是杨先生一家所在乎的。好像没有。关键是岁月的积累,精神世界的丰富,决定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篇13:《我们仨》读后感精选
当我们抱怨这个世界太不公平的时候,静下心来,寻找生活中最真实、最平凡的感动。岁月是把无情的刻刀,它带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时光的风口浪尖,只剩下无限的回忆。无法改变的结局,却依然要坚强走下去。三个人的时光,一个人的回忆。我不禁感动得一塌糊涂。
《我们仨》是着名作家杨绛的代表作。看到书名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一家三口,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仨》正是回忆杨绛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一部作品。简单的快乐却不能一生平坦,小小的温暖是如此的令人幸福。
书的开篇第一部,以杨绛的一个患得患失的梦开始,这也许就是对生命将息的暗示。虽然钱钟书一味的安慰杨绛说,这只是老人梦,自己也会经常梦到,但并没有缓解做这种梦的次数。梦中,杨绛苦苦寻找钱钟书,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独自在昏暗的车站等待,凄凄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说的是那样的真切又让人心疼不已。都知道命不久矣,却能如此惺惺相惜。家,此刻对于他们来说却变得如此的遥不可及。
杨绛是真真切切坚强的人。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去,她没有伤心到垮掉。从走上古驿道,到古驿道上相聚,紧张而又严密的行程,只要有咱三,就有咱们的家。古驿道上,他们三个失散了。
杨绛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不如在梦中,但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如此文艺的写作与优美的辞藻都掩不了杨绛心中的悲伤。女儿没了,丈夫没了,家没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曾经的回忆。
于是,杨绛开始了她的回忆。她和钱钟书相遇,相知,相恋,到和谐生小孩,以及穿插在之间的平凡的生活,真实得感动。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和我共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愈合”。杨绛再也找不到他们了,只能把他们三个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看着书中的描述,仿佛自己也成了他们之中的一员,静静地感受着他们一家三口幸福快乐的生活。最后附录中真真切切的书信,更是让我为之惊叹,也许在当今社会,这样和睦简单的一家三口已经不多见了吧。
人生在世,不必有惊世的成绩,但必须有自己的追求。人活一辈子,无非是经历出生、求学、工作、结婚、育子、退休、离世的过程,活得简单,真实才是快乐。《我们仨》平凡的生活正是给现在的我们一个榜样。也许有的人会说时代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个时代,生活还是得继续,家还是会存在。如今高频率的离婚率,杀妻杀子杀父的事件已经是屡见不鲜,抛弃妻子的更是随处可见,“拜金女王”更是令人咋舌,单亲家庭、同父异母、小三小四等都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家”这个词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一碰即碎。我们该去哪儿寻找我们的人生价值与婚姻爱情观?
《我们仨》让我看到了爱情的神话,生活的真谛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正能量的书,给自己的精神家园加加油。真爱是存在的,但必须得经历同甘共苦的艰难岁月之后才会不离不弃;和睦的家也是有的,但必须一家人共同经营。生活给不了你想要的东西,就得靠自己去打拼争取。当我们没事时,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感动,幸福在我们自己手中。
最后,以杨绛的话来结束我的读后感,“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当今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 杨绛经典语录
★ 杨绛谈人生语录
★ 杨绛正能量语录
★ 杨绛经典语录
★ 杨绛女士语录
★ 杨绛语录
【《我们仨》语录(集锦13篇)】相关文章:
钱钟书和杨绛的语录2022-10-02
《杨绛文集》读后感――先生的智慧2022-05-07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2022-07-01
钱钟书和杨绛语录2023-07-17
你是我兄弟经典台词2023-04-10
杨绛《一百岁感言》及经典语录2023-02-18
杨绛名言警句_名人语录2022-05-27
对杨绛先生的颁奖词2022-05-07
《你是我的兄弟》观后感作文2022-12-13
杨绛百岁感言2023-06-01